李彦宏:百度与智能时代的畅想(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7 00:50:06

点击下载

作者:韩啸

出版社:中国言实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李彦宏:百度与智能时代的畅想

李彦宏:百度与智能时代的畅想试读:

1 在起点遇见未来

政协委员的“大脑计划”

2015年3月的“两会”中,百度创始人、政协委员李彦宏所提出的“中国大脑”提案,无疑是其中的亮点之一。什么是“中国大脑”?它被提出的意义又何在呢?

在未来的科技市场竞争中,飞速发展的中国能否成为世界的创新中心?中国能否凭借创新力量实现“完美超车”?对于这样的问题,李彦宏用了两个字回答——“创新”。无疑,在新常态的中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中,创新乃大势所趋。

李彦宏曾表示:“未来中国产业转型升级,从低附加值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发展,还得靠高科技,摆煎饼摊也算创业,但不能持续提供更大的价值。国家应该更加重视技术和研发的投入,以此保障未来中长期的高速发展。”

在现代技术不断推陈出新的过程中,人工智能逐渐走到了可实现化的前沿技术之中,更日益成为人类现代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人工智能的发展,将会推动人类“新生活方式”的进化,并极大地提升和扩展人类的能力范围。同时,在促进技术创新、提升中国科学技术在世界的竞争优势及推动人类社会发展上,都有很深远的影响。

人工智能在科技发展上所带来的创新影响力,与李彦宏的百度在未来的发展趋势是相辅相成的。李彦宏曾说,当前的人工智能技术已经迎来了新一轮挑战,且已进入到新的发展期,发达国家已经加大力度进行人工智能的全面战略布局,并将其引申至国家战略层面。遗憾的是,在如此国际化的人工智能大热潮中,中国尚未制定出完整的国家性质的发展战略计划。

也由此,李彦宏有了“中国大脑”的设想。

2015年1月2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了《政府工作报告》座谈会,李彦宏应邀出席。

当李彦宏介绍互联网创新如何让传统产业和公共服务变得更高效时,李克强总理突然打断他的话,插话提问道:“你们做远程医疗吗?”

李彦宏给予了肯定的回答,并说百度已在开展相关业务应用了:“我们不是让病人能找到最有名的医生,而是希望让病人找到最‘合适’的医生,提高社会资源的利用率。”

李克强总理听罢,点头称赞,表示十分认同,他说:“医疗产品也是公共服务的一种,政府可以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与企业合作。”总理的一番赞同之言,对李彦宏无疑是最有效的“强心剂”。

李彦宏知道,与会的几千名代表都是兼职,平时都活跃在自己的工作领域中,未必能清楚地了解报告中的所有内容,故此PPT的存在很必要。

随即,这个资深互联网人、年轻的全国政协委员,向李克强总理提出请求:“能不能做一个PPT,有图表或者其他更生动的形式,让代表委员能更好地理解报告?”他对此的解释是:“只有理解了,才能更好地参与,提建设性的意见。”

三月,春回大地,万物复苏。

此时正值全国两会期间,李彦宏以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出席了两会,并带来了备受关注的两项横跨“民生”和“科技”的提案:一份是关于“建议全面开放医院挂号号源”,用于实现病人在第一时间找到最适合问诊需求的医生;另一份则是“建议设立‘中国大脑’计划”,使人工智能更加生活化,实现人工智能的跨越发展,在新一轮的科技革命中取得制高点。“看病难”是老百姓最关注的民生问题,若能实现网络挂号,将会对方便民众求医、提高医疗行业服务运行效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目前的状况来看,全国大部分省市都要强行拿出一部分挂号源给卫生局,卫生局以垄断的形式建立全市挂号平台,以阻止挂号服务商业化。

故而,国内大部分地区具有官方背景的“预约挂号统一平台”,都存在着社会认知度不高、用户体验不完善、挂号号源不充足、限制医院开展个性化服务积极性和自主性等多方面问题。

2013年5月23日,提供互联网挂号服务的两大平台——淘宝网与挂号网分别发表声明,宣称停止在北京地区的预约挂号服务。其原因极具针对性,在此声明发布的前一天,北京卫生局发布声明称,北京已建立全市统一的互联网挂号平台,除此之外的任何网站、组织和个人不得对预约挂号平台进行商业利用。基于此,李彦宏提出了“建议全面开放医院挂号号源”的提案。

他建议,希望部分高密度人口地区能取消对商业机构开展网络挂号业务的运行限制,并借助社会力量对医疗资源配置予以优化,从而提升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我希望政府部门可以下达统一的规定例如所有医院的网上挂号率必须在三年内达到50%。但是怎样把这个号放出去,需要各个医院自己想办法,比如主动提升医院的信息化系统。政府相当于给医院量化指标,要求他们一定要实现多高的网上挂号率。”李彦宏如是说。

在李彦宏看来,对商业机构开展网络挂号业务的运行限制的做法是违背市场经济原则的,他直言:“越集中、越垄断资源,就越难以给公众提供最好的服务。”

目前中国的BAT互联网三巨头已经开始对在线医疗市场摩拳擦掌。2015年年初,李彦宏便大力着手构建在线医疗,且动作频频:与301医院合作、上线百度医生App、战略投资健康医疗类网站“健康之路”等。

李彦宏的梦想是,根据不同地区的用户需求情况,逐渐加大互联网上医院挂号号源的比例,并加大对互联网挂号的宣传力度,引导医疗需求者通过互联网进行挂号,鼓励医院在自身网站开通互联网挂号服务、进行在线咨询和交流服务,采用分时段预约的信息化手段,在提升医院运作效率的同时,方便群众求医问药。

2014年,百度在人工智能项目上的研发投入远远超过Google,因为李彦宏对于人工智能的决心很明确:“我不在乎华尔街怎么看,我一定要把(人工智能)这事儿做成。”

当然,从国内目前的人工智能水平来看,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基础研究积累、应用实践经验和科技创新投入等方面,与国际发达国家存在很大的差距。也正因此,李彦宏提出了另一个提案,关于“建议设立‘中国大脑’计划”,希望能将人工智能建设上升到国家高度。

他解释说:“这个项目是要做一个关于人工智能的基础设施,把相应大规模的服务全集中建立起来,并开放给科研机构、民企、国企、创业者等社会各个层面,让大家在这个平台上尝试语音识别、视觉识别、自然语言理解、智能机器人等。”

在提案中,他建议以智能人机交互、大数据分析预测、自动驾驶、智能医疗诊断、智能无人飞机、军事和民用机器人技术等作为重点研发领域,政府应大力支持有能力构建人工智能基础资源和公共服务平台的企业。他说:“这件事如果只是百度来做,可能是几万台服务器的规模,如果国家投入,是几十万台服务器的规模。平台大了,可以降低成本,鼓励更多的创新。”“中国大脑”是中国未来创新政策中不可或缺的新模式,即创新不应该由政府来主导,应该由政府来带动。李彦宏倡导建立一个更大的公共交互平台,并开放给整个社会。

在未来,这个国家大平台将会对更多领域开放资源,以改变过去的“相马模式”的科研机制,并启用“赛马模式”等市场机制,在人工智能技术成果的转化与共享方面,让市场规律起作用,促进研究成果转化。他还说:“最后不管谁做出来,都是政府引导的结果;而不是政府觉得在某个方面技术上需要有突破,政府自己组织一批专家去攻关。”

李彦宏不仅希望国家相关政府部门能够介入,也希望有军方部门的介入。他表示,“军队在技术创新上一直起到非常大的作用。纵观整个世界历史,很多创新都是在战争时期产生飞跃的发展。军方有需求,他们也拥有大量的经费。”

随后,他举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的案例:该计划耗时10年,有3万家企业参与其中,动用了30万从业人员,共花费255多亿美元。从表面上来看,登月计划并没有产生实际作用,但我们从侧面却可以清晰地了解到,美国持续、稳定的大规模投入,使得大批企业快速成长,并且不断创新。英特尔公司的快速发展,便受益于此,就连世界创新中心“硅谷”,都与之存在必然的联系。“中国的创新环境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李彦宏认为,中国目前仍处于高速增长的阶段,仍存在无数的机会。从经济形势来看,刺激消费仍然是最有效的经济发展方向和动力。未来的几年,便可清晰地看到,互联网不仅颠覆了传统行业的格局,还帮助传统行业提升效率,并刺激其发展。

语言是最大的障碍,同时全球优秀人才的引进机制,也对中国创新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制约。比如百度想要招纳国外优秀应届毕业生,就很难在短时间内拿到签证。“应该吸引全球最优秀的人才到中国来,我们离兼容并包还有距离。”李彦宏说。

作为一名全国政协委员,李彦宏更多地是站在国家的角度去观察,并积极考虑社会所面临的问题。他不断地跟进提案,时刻关注着相应的效果。他知道,在未来的道路上,百度还有很多事情需要做。中国要成为全球创新中心,他要让人们愿意相信,百度在技术上的投入以及挖掘,将会是加快这一目标实现的最佳驱动力。

“对掐”马化腾

智者常把对手当成朋友。在两会期间,李彦宏的“朋友”马化腾,一样是与会的企业家中的焦点人物。

李彦宏曾说:“百度和腾讯过去是朋友,现在是朋友,以后也是朋友。我们在发展过程当中,至少从我的角度以及百度的角度来说,我们最需要的是什么,这个市场能够接受什么样的东西。我们有没有能力去做相应的事情,我们从不觉得我们做了,别人就不能做。”

台上台下,百度与腾讯争斗了十余载,李彦宏与马化腾在媒体面前的争论,也早已由唇枪舌剑变成了谈笑风生。

2012年,百度收录了腾讯微博的内容,由此引起了李彦宏与马化腾在微博上的“互掐”。

马化腾说:“在国外,谷歌要花钱买内容,百度却无偿获得新浪和腾讯微博内容,是坐收渔翁之利。”李彦宏马上回应:“腾讯一年靠用户付费收几百亿,就不要跟我们抢广告的钱啦。”

微博是中文互联网中最流行的网络社交方式之一,而且人们在使用微博时候的心态也都各不相同。

李彦宏说:“百度作为一个搜索引擎尽我们所能把所有收集到的信息搜集起来给用户检索,微博这几年发展非常快,很多信息都是通过现在的微博传播。所以我们是以一个非常开放的心态收录微博内容。”

他还表示,很多人在用细碎的时间发微博、看微博,这对百度的搜索技术提出了新要求,这些信息要如何放在搜索引擎里,并且使用户在搜索的时候可以很方便地找到,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当部分用户在搜索一些比较严肃的信息时,又不能把这些随便的话语肆意地呈现在用户面前。这对百度来说,是技术上的又一巨大挑战。

有不少网友认为,李彦宏所指的“严肃内容”,颇有双关语之嫌,意在暗指腾讯微博严肃内容不多。

对此马化腾说腾讯微博早就与百度进行合作了他用Twitter、Google的关系举例称,Google每年都需要消耗大量金钱去买内容。但在中国,由于几家提供微博服务的网络运营商存在巨大的竞争关系,所以很多公司愿意无偿将微博内容贡献给百度。

马化腾把腾讯形容的如此“无偿”,这不禁让传统媒体人心生寒意。要知道,在互联网媒体初期,传统媒体都在为门户网站“无偿”贡献内容。

对于马化腾颇具针对性的言论,李彦宏立刻进行反击:“中国和美国的差别主要原因不是因为竞争原因,而是由于商业模式原因。”在美国,不管是Google还是Facebook,每家公司都在一门心思地竞争广告。而在中国,腾讯每年仅依赖用户付费就有几百亿的收入,既然走的路不相同,何必要在网络广告收入上你争我夺呢?

李彦宏这些话并非空穴来风,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腾讯2012年仅在游戏和增值服务等方面就收获了450多亿元,是百度全年总盈利额的一倍多。

听了李彦宏的举证,马化腾很不服气,说百度已经占了大便宜,就不要再卖乖了:在过去的若干年中,微博的竞争已经进入到白热化阶段,各家公司属性不同,实力各有千秋。但微博的形态十分多元化,正在向社交应用、即时通讯等功能上改进,并且在智能终端应用和媒体社交化方面有了更多的改进,使得部分传统门户网站变成“不微博不门户”的发展形势。很多公司正在不计成本地疯投资金,腾讯投几千万广告,新浪也投几千万广告进行残酷厮杀。

人才是科技公司万年不变的必争核心。在人力资源的问题上,李彦宏曾暗讽腾讯称:因为竞争,每年学生的offer都涨得很厉害。而马化腾则回应:HR们常说,百度是哄抬人才价格的高手。

曾有一位北航大的学生询问过李彦宏和马化腾,百度和腾讯到底如何缓解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这样的问题,让马化腾再次抱怨起了李彦宏。而李彦宏对他的抱怨和对于学生的疑问,则显得有些茫然。

李彦宏啼笑皆非地表示,北航大毕业的学生还会存在就业压力的问题吗?这似乎有些奇怪。他说:“我知道有很多其他大学的学生想进入百度、腾讯这样的企业,我觉得双方都有非常强的意愿,百度每年都在校招上花很多精力,不是说每年招聘这个时间才去到学校演讲,平时也跟各个高校的计算机专业的老师、学生一直有很多联系,希望把最优秀的学生吸引到百度。”

百度发展很快,需要招纳大批人才,每年都在向优秀毕业生发送,经常去各大院校进行演讲、举行招聘会。

李彦宏说:“我们也很高兴看到这些人进入百度后,一年一年,他们成长速度很快,虽然当时招来的时候觉得付了很高价钱,但是两三年后,他们有经验后,是特别好用的人。所以我们未来还是非常重视校园招聘,人才也会大部分从学校招聘。”

马化腾一听李彦宏提及人才哄抢的问题,不由得“怒气横生”,他说:“确实过去这两年抢人才抢得很凶,HR老在说百度在哄抬、哄抢。我们后来很多也没有办法跟它去争,压力很大。”

他又说:“我们也看到社会GDP在增长,但是CPI、物价、房租都在高速增长,一线城市这些企业其实员工生活压力很大。我们考虑在未来怎么把企业的布局往二线城市转,长远为员工考虑,他们的生活水平可以提升。”

在马化腾看来,员工的衣、食、住、行是企业必须考虑的问题。

李彦宏则不敢苟同,他觉得年轻人刚毕业就想买房心态不好,租房也很舒服。他说:“在中国,已经形成了一个攀比风气,要想结婚的话,丈母娘先问你要一套房子。最根本问题是大家觉得房子是一个投资,永远只会涨价,不会跌价,一定要尽早买。正常情况下,租房住也很舒服的话,干嘛要去买房子。你去问问硅谷的工程师,毕业二三年,一定不是想着要买一套房子。这方面心态如果转变不过来的话,最终买不起房子的工程师一定更多,不是更少。”

马化腾说:“(对此)有点不同看法。我以前也是这样说,我们当年哪有想着要买房子。但是为什么现在年轻人要考虑这个事,这几年房价涨得太凶,大家真的不知道以后会怎么样,想早点上车会安全点。确实这个变化太大了。我们当年物价、房价还是比较平稳的,所以,不能拿我们过去思想套现在年轻人的想法。第二,即使他不买,他要租,这个房租都一直在涨价。大部分人超过一半的收入都交房租了,而且条件还很差,最后我们没有办法把客服全部移到成都。这个压力还是客观存在的。不是说简单租就可以,租的压力也是很大。”

说归说,吵归吵,两人在大局面前,思想还是有着空前的一致性的。2015年两会期间,马化腾准备了四项与互联网相关的提案。其中,呼吁加快移动化联网民生领域的应用和普及的想法,与李彦宏不谋而合。有些人认为,在某些层面上,两家公司表现出了相互扶持的迹象,但实际上都是各家葫芦卖各家的药。

身为全国人大代表的马化腾建议,把“人与公共服务”以数字化的方式进行全面连接,这将会为看病难、教育资源不均衡、雾霾等新老民生问题起到缓解作用。

他还建议开展“互联网+”全面发展的国家战略。他认为,在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各行各业都在围绕互联网进行创新,这不仅能使产业升级,还能为人民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他说:“无论健全还是残疾、年轻还是年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应该平等、方便、无障碍地获取和使用信息。”

在大多数人眼里中国互联网的未来就是BAT现在三强相争的混乱局面。而在提高传统行业价值、建立新的互联网规则及促进互联网生态等未来发展方面,三家公司均已行动起来。

曾经彼此水火不容的两大互联网公司,本以为永不熄灭的战火会一直燃烧下去,但随着BAT模式的形成,两位大佬也不得不因马云的强势介入,而心平气和地坐在一起,“敞开心扉,有话好好说”了。而李彦宏与马云之间,也是有过一番“明争暗斗”的。

那么,这个外表儒雅、内心强大的IT界精英,到底是如何练就在大佬间随意游走的本领,又是如何带领百度登临世界最大中文搜索引擎宝座的呢?

阳泉小子

李彦宏是个不俗的人物,我们不妨从一份简历上窥出端倪:

姓名:李彦宏

毕业院校:北京大学,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

职业:“百度”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主要成就:发明超链分析技术并获美国专利;

CCTV2005中国经济年度人物;

商业周刊2006年全球最佳商业领袖;

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手;

2008年中国改革开放30年30人;

2013年11月,以119亿美元的净身价成为中国大陆第二大富豪。

如果单从这几方面材料来看,我们对李彦宏最直观的印象就是:他很牛,很有钱。只是,这个又牛又有钱的杰出人士,少时可没显出成为富豪的潜质,更让人唏嘘的是,这个今日的富豪,差点成了唱戏的。

李彦宏一直受到“晋商”文化的熏陶,在山西这片自古以商人闻名的土地上成长,在“晋商”传奇的故事中长大的他,却诞生在一个和经商没有什么关系的家庭里。他出生在一个小城市的普通工人家庭。他曾说,自己从小时候起,兴趣就非常广泛。

李彦宏的童年,稳当、平淡到了极点,但却充满了快乐,他是在没压力、没太多束缚的背景下自由成长的。

上个世纪70年代的一个平常日子里,山西阳泉晋剧团招收学员现场出现了这样一幕:和来报考的大多数人不同,有一个男孩看上去稚气未脱,他说自己是一个人跑来的。问起报考原因,他的回答很简捷,也很直白——就是喜欢。

兴趣,让李彦宏充满了灵气,戏剧团的老师在他的一招一式中都看到了极大的提升空间,他们决定录取这个爱好戏剧的少年。“戏曲曾经一度是我的挚爱,在初中时我还一度有报考戏曲学校的想法。因为在那个年代,在我生活的山西阳泉那个小城市,电视还没有普及,更别说电脑互联网了,人们日常最多的娱乐活动就是听戏。”这是他去报考剧团的初衷。

1976年,李彦宏在兵工厂子弟学校上一年级。他还记得当时妈妈对自己说:“我们家没有后门,你今后要有好工作,就要好好学习,考上大学。”妈妈经常让姐姐们去喂鸡、去郊区菜地捡菜,干这干那,只要求李彦宏不要贪玩、好好学习。但李彦宏的父母并没有过多干涉过他的选择,也正是如此,让这个全家为之骄傲的孩子从小就对自由赋予了肯定自我的意义。

在父母的悉心培养下,家里5个孩子全都考上了大学,大姐是恢复高考后第一届大学生,三姐考上了北大。“我爸爸从小上过私塾,在文学和语言方面有一些功底。爸爸影响我大姐,我大姐影响我二姐,二姐影响我三姐,三姐又影响我。”

李家老三考上北大时,就像古时进京赶考中了状元后归乡一样,惹来了街坊四邻的羡慕和夸赞。李彦宏的三姐一时间也成了那座小城市的“本土明星”。李彦宏说,他自始至终都没有忘记姐姐在准备好行囊临行前对他说的话:“其实外面的世界很美丽,所以你一定要好好学习,考上大学,走出阳泉,这样你未来的路才会更宽阔。”

李彦宏如梦初醒一般,开始“弃戏从学”了,他也想为家里争口气,于是听从了姐姐的建议,从那时起开始发奋学习,为的就是考上阳泉当地最好的高中——阳泉一中。“我没有远大理想,许多人小时候想当科学家,我没想过,但我每个阶段目标都很明确:初中考高中,我一定要考上省重点阳泉一中,否则考大学就没太大希望;高考,我一定上北大;进了北大,我一心想出国。”李彦宏至今难忘,是自己年少时曾经专注地做每一件事,是踏踏实实往前走的岁月成就了现在的他。

最终,李彦宏如愿以偿考入阳泉一中。

说起当年与计算机的初遇,那时的他或许从未想过这个“大脑袋”机器会改变自己今后的人生。

李彦宏第一次接触计算机,是在高中一年级。

阳泉一中有着当时整个阳泉市的第一间计算机教室。李彦宏现在回忆起当时没见过“世面”的自己,也觉得有点好笑——“只要轻轻地在键盘上键入一些英文单词和符号,它就会根据指令给出答案,我一下子就被这奇妙的东西吸引住了。从那时起,为了能到机房上机,我经常找老师软磨硬泡。比别人更多上机实践,也让我在计算机方面的技能比其他同学强。”

对李彦宏计算机知识成果的检验,是一次计算机比赛,地点在山西省会太原。这是一次全国性的中学生计算机比赛,可谓高手云集,李彦宏能代表学校参赛,自然很兴奋。他觉得自己的计算机水平还不赖,好好发挥的话,拿个名次不成问题。可让他万万没想到的是,比赛结果出来后,居然连个自己都没当回事儿的三等奖也没捞到,这让他失望至极。

后来的一天,当他走进太原书店时,终于知道为什么自己没有办法和那些获得名次的人竞争了。他在书店发现,省会的书店里有许多自己在阳泉根本看不到的计算机方面的书,简单点说,别人知道“1+1=2”的时候,他连“1”是什么都没弄懂呢。

小失败的背后,往往是大成功,就看吃了失败亏的人是怎么想的。李彦宏不是牵着不走,打着倒退的人,从失利中他总结出的是前进的经验。3年后,李彦宏剑指北大,如愿地在自己设计的路线上狂奔着。

当时李彦宏是以高考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大的,很不简单,可他选的专业——图书情报专业——不免让人觉得他这北大考的有点“浪费”。倒不是这个专业不好,只是跟他的性格不合。

最初,李彦宏对“图书情报专业”颇有“特务”情结,以为毕业之后可从事为某些专门组织提供情报的工作。想来,那时的李彦宏,骨子里还是个大男孩。

进入梦想的学府,这种现实更鼓舞着李彦宏一路向前。遗憾的是,景色秀美的北大,只让他兴奋了两三个月,随即,目录、文献等乏善可陈的关于专业的一切,就消磨了他仅剩的一点喜悦。他还听说,图书情报专业,说白了就是图书管理员,而这所学校培养出的最优秀的图书管理员就是毛泽东。

这下,李彦宏心凉了。

图书管理员?这哪里是他的志向!幸而,这次失利如中学时代一样,仍带给了他一次巨大的鼓励。日后,他正是依托着这一专业背景,才在组建百度上更显顺风。也恰是这图书情报专业,对其出国攻读计算机专业,在搜索引擎领域大放异彩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当真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了。

从失利到鼓励,难的是如何跨越和扭转,李彦宏在自己的人生路上不断前进,少不了一次次地在碰壁中拨开迷雾。这样看来,他倒是颇受上天眷顾了,可事实当真只是上天的眷顾吗?答案不言而喻。

北大不寂寞

李彦宏在进入北京大学之前,虽然很喜欢计算机所带来的时代感,他也相信在未来,这个小小的科技产品必然改变人类的生活,但这个东西毕竟要靠人力的开发,并且它改变的是人类的生活方式。故此,李彦宏没有选择计算机专业去单纯地学习一些理论知识,也正是因为这样,我们现在看到的李彦宏是百度的老板,而非一个只会写方程式的程序员。

刚刚进入北大的李彦宏,知道了自己选的专业原来并不是那么适合自己,可毕竟已经选择了,又没有任何的后路可以给自己退。是绝望?是无奈?还是深深的不甘心?李彦宏只是觉得寂寞,这样原本不属于自己的生活却是那么多人眼中所羡慕嫉妒的美好人生,到底自己站在这样的一个起点上是对还是错?

聪明人会在自己深陷的不适环境中思考出路,李彦宏当然不是傻瓜,他在了解了自己的专业所学之后,找到了值得深入的学习点。很快,他开始将学习的内容侧重在信息管理上。不管当时是何种心情,他都坚信着自己所坚持的东西,那就是未来的中国,乃至未来的世界,必将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

环境影响心态,心态支配行动。李彦宏想,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信息管理,肯定能符合时下的趋势——这也似乎是他在那样的境地之下的唯一选择。

李彦宏在北大,虽然所学专业并不称心如意,却也能将自己深深地融入其中。

他一边学习自己的专业课程,一边开始留意计算机专业的知识。图书馆里丰富的馆藏资源,让李彦宏直叹时间不够,同时,那些关于留学以及国际上的学术期刊,都在他渴望的双眼中变成了一个又一个潜在的机会。

在李彦宏的青涩时光中,多少还有着稚气未脱的害羞,尽管如此,他还是常常硬着头皮去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以求丰富自己的见闻。哲学、美学、电影、艺术,这些可充实人生内容的知识,在北京大学常以讲座的形式出现,李彦宏尽量一个不落地都去旁听。甚至于,他还去向学校里教授气功的老师虚心求教。

很多人说学理科的人一定都是呆头呆脑不经人事的家伙,李彦宏对此很不服气。在自己的专业课之外,他也去学习表演、演说等,一是要让人改变看法,二是要提升综合能力。至于李彦宏的口才,今时今日的网友、听众们自是早已领教,一次又一次精彩的演讲,让听者不禁拍案叫绝,慨叹其思维的逻辑性和条理性,也更多地关注起了他的演讲艺术。

说到演讲,李彦宏在大学时就曾作为唯一的理科生去参加了学校的辩论赛,当时他在口才方面的潜能便已初露端倪。

仅仅是演讲还不够,李彦宏又跑去参加合唱团,这一唱就唱到了国庆节时的天安门广场。他在国庆时的天安门广场进行表演,还在那里参加了集体广场舞。

当回忆起年轻时青涩的北大时光时,李彦宏仍有止不住的喜悦,他诚恳地对每一个询问起他大学时光的人说:“我尽情地享受着北大带给我的各种机会,我接触到了各种各样的人,每个人都有他们自己的思路,每个人都不一样,每个人都很精彩。这让我逐渐形成了不轻信、不跟风的思维方式。对于我未来人生道路的选择,北大四年让我具备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李彦宏深深的北大情结,让他依旧心系母校,每一个从母校走出来的学弟学妹,在他眼里都是举足轻重的人才,他乐于给予这些需要帮助的学弟学妹们能力范围内的支持。

曾有一个北大学生服务中心的同学向李彦宏寻求帮助,当时这群热血青年正在编写一本名为《我心所依》的书,通过记录北京大学中那些家境困难却不畏艰难而努力学习的学子的故事,反映出这些经济拮据者的励志精神。这些服务中心的学生更达成了一个共识——他们希望李彦宏能以北大杰出校友的身份为书作序,写下他多年来不断挑战自我、获得成功的感悟,并对贫困生以及所有北大学生给予勉励。编著者们表示,这本文集也将在北大新生入学之际,作为迎新礼物,发放给那些家庭困难的同学。

李彦宏得知事情的本末,自然是义不容辞。没过几天,他大笔一挥,便洋洋洒洒地为这本《我心所依》写下了序章,并且冠以主题为: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李彦宏在文中写道,“命运是一个人一生所走完的路,是一个人用一辈子完成的作业。有的人认为,命运是天注定的,是不可改变的。但在我看来,命运不过是人生的方向盘,驶往哪个方向它掌握在每个人自己的手中……”

这个俨然已获得成功的大boss,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了每一个在校大学生,自己的目光和眼界,才是打开命运新世界大门的钥匙,只有让自己大胆走出去,去外面的世界好好看一看,才能更进一步地知道自己的梦想是什么,并会为之不懈努力,去实现它。“当你们迈入北京大学大门的那一刻起,你的命运已经改变了。不仅因为这里是中国的最高学府,还因为在这里你会接触到许多你原来从没有见过甚至听说过的事物。”李彦宏如是说。

李彦宏曾先后将自己的收获加倍地回馈给母校,他曾向母校捐资1000万,而这笔捐款也已经作为“李彦宏回报基金”,被用来帮助那些真正需要它的学生。这些很少被公布于社会大众视野的“实干”,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李彦宏的行事作风之一——低调。

在谈及性格与命运时,李彦宏也表示:“虽然有人常说‘性格决定命运’,但我个人并不认同。我觉得无论人的性格怎样,都有可能成功。”

回过头来看,性格略显低调内敛的李彦宏,正是靠着自己孜孜不倦的创新和对专业技术的深入思考,才得以带领百度逐步成为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在李彦宏为《我心所依》做的序言中,他还提醒同学们:每个人都应该去寻找适合自己的东西,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做自己擅长做的事情。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不退缩、不轻易改变方向。“找到自己的梦想,认准了就去做,默默努力,始终坚持,不跟风不动摇”。

这是李彦宏多年专注于工作所得出的最深刻感悟。与其说是对北大学生的鼓舞,莫不如说是他对未来自己的勉励。

北大岁月,本有点寂寞的李彦宏其实并不寂寞,因他挖掘出了自身更多的兴趣点,让他俨然变成了小说中善用“吸星大法”的好汉,体内集多家之长,只待华山论剑时!

艰难抉择

1991年,李彦宏自北大毕业。4年的图书情报专业的学习,却让他掌握了更多的“副业”知识,考托福、GRE,参加演讲、戏剧和表演等活动,这完全不像是理工男应做的,这一切,李彦宏却照单全收。

90年代初期,留学潮十分凶猛,李彦宏在毕业这一年,收到了来自美国布法罗大学的通知书,这意味着,他可以相当自然地到美国见世面了。

只是,他有所犹豫,一直在思考到底要不要去这个不知未来是天堂还是地狱一般的国家。如果说,后来李彦宏在对待人生和事业时,始终保持着精准的判断力和抉择力,那么这一次抉择,当属他人生中最正确的选择的开端。李彦宏的未来、百度的未来,都在这次抉择中得到了答案。

此前,李彦宏曾数次向美国的学校发出申请,可却屡屡遭拒。怎么办?当然是义无反顾地走下去,不断地挑战自己。而这一次,他成功收到了来自美国的邀请,梦想近了一步,却反倒让他不知如何是好了。

思考了几天,李彦宏还是决定去美国,不管自己将经历什么,梦还是要去圆的。

由于耽误了一段时间,李彦宏到达美国时,距离学校开学的日子已经过去了一个学期。这段时间的缺失,对原本不是计算机专业的李彦宏而言,是一道坎儿,他必须勒紧腰带,勤奋弥补。

尽管通过了托福的考试,但许多计算机专业的课程对李彦宏还是巨大的考验,那些晦涩的新知识就算用中文来学,也没有用点读机学外语那么“soeasy”。

李彦宏像个门外汉,或者说他本就属于“半路出家”,他站在计算机系的大门外徘徊了很长一段时间。他曾回忆那段往事:“我拼命地学,经常熬夜。一晚上、一晚上不睡觉。原以为美国学生都很笨,进去之后,才发现美国学生都很聪明。”太多原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却那么深深地刻在李彦宏的脑海里,他咬紧牙关,打定主意:要学,并且要学得很好!

若非执着,若非顽固,李彦宏和百度或许都没有今天。在美国的日子里,李彦宏比在刚进入北大时还“寂寞”,一个人学习,一个人生活。他不像以前在北大时那样,如一个翩翩的花蝴蝶飞舞在缤纷的“活动”里,并乐此不疲。他变得更沉稳,更内敛,也更睿智了。

此次来到美国,李彦宏有一点觉得特别欣慰——他可以去感受自己喜欢的专业领域,可以任意学习想学的任何知识,不必再为专业苦恼,不用逼迫自己刻意去“爱”。

别看李彦宏只身一人在异国求学,可他很善于同环境相融。儒雅的他,在自由开化的美利坚,风度依旧。他没有花哨的外表,也没有什么富二代的金贵身份,只是带着中国人的谦和及温润,努力融入美国的生活。

那时候,李彦宏的室友中有中国人,也有外国人。温雅的李彦宏从不与人争执,每每都是等到别人用完厨房之后再准备简单的一餐。他开始留意不同地域人的不同想法,留意他们在生活之中真正的需求。即使那个时候自己的学业繁重,他对生活的态度也并没有懈怠。

人的一生,会遇恶人,也会遇贵人。李彦宏至今仍记得自己曾遇见的美国贵人。

1992年时,计算机在美国已渐渐显露出其自身的重要性,这也预示着关于计算机的革命已经到来。当时,李彦宏和他的导师Srihari想法一致,都觉得信息检索会在计算机的发展大势之下发生翻天巨变。很快,两人便着手在信息检索的道路上发力,朝着这个方向扬鞭策马!

英雄不问出处。别看李彦宏在计算机上是半路出家,可丝毫不比那些科班出身的同学逊色。Srihari当时是学校计算机实验室的主管,他手中所掌握的这间计算机实验室是全美国首屈一指的。李彦宏很幸运地在这个实验室发展至巅峰时期到达了美国,并进入其中。

Srihari手下一共有80名研究生,李彦宏是其中表现最为出色的,他努力地做着助理研究员的工作,却从没说过自己来自于中国的最高学府。

李彦宏在信息检索技术层面,当时还算初出茅庐,幸好带着信息专业的底子,学起来倒不是很吃力,他跟着导师把信息检索的技术层面研究得很透彻。

李彦宏把自己在北大学过的信息检索与计算机技术融会贯通,很快,一篇关于利用信息检索理论解决光学识别问题的论文应运而生,并发表在美国电子工程学会的会刊上。

这是一个专业的刊物,对刊于其上的论文有极高的要求,很多博士毕业生也难以在上面刊载论文,然而李彦宏却一鸣惊人,这让那些美国专家们不得不对这个白净、儒雅的中国学生刮目相看,心甘情愿地给他送上了一张美利坚共和国的通行证。

那一年,李彦宏拿到了绿卡。

用心的李彦宏每一年都能拿到丰厚的奖学金,当时,他只要坚持在研究上精耕细作,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苦读拿到博士学位,并会过得十分惬意。不过,不安分的他并未就此安顿下来,籍由自己的创新能力,他在短短两年内发表过数篇论文。是时,Google尚未诞生,而李彦宏的论文当之无愧地成了搜索引擎领域的开山之作。

李彦宏的表现的确让当时的不少美国专家大开眼界,年纪轻轻的他十分务实,从未因所获荣誉和盛赞而心浮气躁,他的内心一直有个情结:把信息检索和计算机专业技术引入人类生活。

这个是大理想。最初只在李彦宏的脑海中初具雏形,尚不成熟。今日来看,他带着所有的百度人,不仍然朝着这个方向全力以赴地迈进着吗?

岁月流逝,两年多的学习生涯结束之后,李彦宏通过了博士考试,拿到了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资格。按理说,求学者到了这个程度,与旁人渴望的“理想”生活仅一步之遥。李彦宏满可以在读完博士后彻底安顿下来,过上人人羡慕的田园牧歌一样的生活,可他志不在此。在众人对其观望、赞叹之时,他想到的是离开。

原因很简单。当时,李彦宏的姐姐在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攻读化学专业的博士学位,他看到了姐姐在理工学院的勤奋与努力,看到了姐姐为此花费的大量时间和精力。李彦宏想到,若自己也走上这条路,到哪里去挤出更多时间进行学术的精研呢?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我的兴趣不在学术,我希望能做一个东西给几十万人用。”

李彦宏一直在思考,自己能否做一些事来改变人类的生活,眼下的现实让他有些犹豫,学校所研究的学术内容相对过于耗时,从一个壮年小伙儿研究到白发苍苍,可能才会得到一个结论。这种长远的学术,自然不适合李彦宏。

他说:“学校研究一个问题都提出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了,每个人还都在研究新的办法,即便这个问题解决了,对实际应用也产生不了多大影响。而在工业界,遇到一个问题,立即解决这个问题,就可以产生比较大的影响,就可以得到很大商业价值。”

务实之风,是李彦宏身上的又一特质,这让他带领的百度更倾向于干实事。

经过几番思量,这一次,李彦宏选择了放弃。

他放弃了本该属于自己的博士学位,而转去追寻更大的价值感和存在感。当时有人觉得,这个中国学生是不是太过狂放?煮熟的鸭子就这么飞了,怎么会甘心?其实很多时候,将目光放得更长更远,才能获得旁人所无法企及的成功。

百度,就是在李彦宏一次又一次的果断放弃以及一次又一次的正确抉择中诞生的。

60带着身为一个中国人的光荣感和使命感,他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大家知道我姓李,但英文中的‘Li’容易被念成‘莱’。以前我每次出国,美国人都叫我‘密斯特·莱’。这次,半个多月过去了,都没有人叫我‘莱’先生,都是叫我‘李’先生。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因为祖国强大了!这个小小的例子说明,我们中国人越来越受尊敬了。”

抉择,让李彦宏找到了事业最耀眼的“归宿”。如果百度诞生在美国,那将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也许可以生存,可必然不能安安稳稳,也自然无法取得如今这样令人赞叹的成绩。

当然,对于此时的李彦宏来说,他还并不能马上归国创业。时机尚未成熟,他仍要在一次次抉择中徐徐向前。

2 梦醒梦碎

退学,游走华尔街

今时,“华尔街”这个词本身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过了作为一条街道的性质,它对李彦宏来说,也一样意义不俗,这是他离开校园之后,心中之梦起航之处。

走在行业的前头,这条康庄大道上仍有他难以忘却的回忆。犹记得在美国大学学习的那堂课上,曾有老师以质疑的口吻问李彦宏:“中国有计算机吗?”这位老师的话深深刺痛了李彦宏,美国教授的怀疑使他的自尊心受到了打击。从那时起,李彦宏就下了决心,一定要在计算机这一行业做出一番事业,用自己的技术改变整个世界!

在华尔街短暂而又漫长的3年时间里,李彦宏并不觉得满足,直到今天,他依然会坚持地认为当初离开学术界,投身工业界的选择非常正确,“如果那时不走,可能就晚了”。

当时的李彦宏与很多在国外的留学生一样,不仅要为挣学费努力工作,还要为自己的生计忙碌奔波。

他可以和大多数留学生一样,选择去餐馆打工,做服务生、洗盘子,每小时可以赚6块钱,全天下来也会有笔不菲的收入,但他没有那样做,他很清楚,想要实现头脑中那个“勇于建设,却不敢确认未来”的宏伟蓝图,是绝不能空耗光阴的。

1993年的某一天,一个好机会从天而降:李彦宏找到了一家日本公司旗下的子公司,主要涉及互联网开发。

这家公司名叫Matsushita,给李彦宏开出了每小时25美元的优厚待遇,对于留学生来说,这是很少见的。一时间,李彦宏被“高薪录用”实习的消息在中国留学生圈子中传开。最有趣的是,当一位香港的室友向他提及此事时,他竟十分害羞地说:“一家叫Matsushita的、名字怪怪的小公司。”室友一听,惊讶得跳了起来,然后对李彦宏大吼:“这还是小公司啊,它就是大名鼎鼎的松下呀!”后来李彦宏才知道,原来Matsushita是日本松下的日文直译,他不由得感叹:难怪这么拗口!

是年5月,李彦宏在位于普林斯顿的松下信息技术研究所实习。

李彦宏在工作上的出色表现及对现代科技独具慧眼的理解能力,让他很快受到了松下总裁的重视。

当时李彦宏主要从事OCR(光学字符识别)技术的开发和研究,其独到的算法使得在原有的科技水平上,创造了更高效的识别效率。因此,他在光学字符领域的科学贡献上,已经超过了很多专家级别的人物。李彦宏的能力出类拔萃,故此受到世界顶尖科技公司的高度重视也就不稀奇了。

实习结束后,李彦宏本打算回学校沉淀一下自己,松下方面却一反常规,破例聘用李彦宏。不久,在松下公司的帮助和鼓励之下,李彦宏在国际权威学术刊物《模式识别与机器智能》上发表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以及光学字符识别效率算法的相关论文。

能写出这样与国际最先进科技水平接轨的论文,对李彦宏来说,得到导师的认可也只不过是时间的问题。几年之后,他顺利获得博士学位,并被松下以高额的薪酬聘用,成为顶尖部门的核心人员,似乎这一切都成了顺水推舟的事。

在很多人眼里,李彦宏未来的路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可他却挥别了眼前这条光亮平坦的私人通道,他想要的是一些有实际意义的研究。

在松下的那段时间,李彦宏迷上了世界顶端科技公司之间的商战故事。他迷恋这种商战气氛,在四处弥漫着商战硝烟的氛围中,他第一次感受到呼吸竟然是如此顺畅,原来这才是他生命的原动力!

那时候,他经常翻看《华尔街日报》,报纸上全年都在详细地描述着微软、IBN、SUN、网景之间的纠结关系,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受商业间的背叛、欺诈、利益权衡。

这一切,都让李彦宏感觉到,原来科技的本身并不是决定时代的迫切因素,商业战略才是致胜千里的唯一法宝。

一瞬间,李彦宏迷上了这种感觉,迷恋得忘乎所以。后来他曾回忆过那段时光,称那个时候,中国留学生中流传着一种病毒,没有人知道它的名字,但是人人都知道,只要沾染上它,大多数人都会选择放弃自己的学业。没错,他说的正是美国为了得到人才而不惜一切代价的形态,他们所付出的高额薪酬,也正是学生的迫切需求。

1994年暑假前,华尔街道·琼斯子公司向李彦宏伸出橄榄枝。当时,很多中国留学生都会在找到工作之后放弃攻读自己的博士学位。起初,自幼便很自我的李彦宏很讨厌跟风,并不觉得自己也会跟着这么做,可最终似乎未能免俗。他说:“这家公司老板也是个技术专家,他对我的研究非常赏识。两人大有相见恨晚的感觉。士为知己者死,于是我决心离开学校,接受这家公司高级顾问的职位。”

李彦宏并没有把这件事告诉家人,包括最支持自己的姐姐。那时他的姐姐也在美国,每次见面时,他都像没事人一样,对此事三缄其口。

在做出这个决定之前,李彦宏与自己的导师谈过关于退学的事。导师很开明,对他选择投身工业界的想法并没有过多的劝说和阻拦,只是和他说:“成功的商人,哪个不是中途放弃学业的呢?”

当然,做出这样的决定需要很大的勇气,李彦宏深思熟虑后,才做了最后选择。他的理由很简单:学术上的东西并不是人人都能懂,而在科学技术方面,一旦做出像样的东西来,就能改变5000万人的生活,甚至是改变世界。

他离开松下的时候,公司主管曾开出超高的薪酬来挽留他,但他婉言谢绝了。对李彦宏来说,他和松下的关系比较透明,松下需要他,但他并不需要松下,松下给不了他所需要的激情,这种激情是金钱无法替代的。

工业界在创造中所衍生的伟大,让李彦宏感受到了真正的激情,这就是他一直以来都会说的“技术改变生活”的精髓所在了。

李彦宏离开学校后,进入道·琼斯子公司,担任高级顾问一职。这家公司的老板很给力,曾在贝尔实验室做了很多年的研究工作,在学术界有很高的造诣。李彦宏对他很欣赏,也很钦佩。

结束研究生涯,离开松下,这让人觉得李彦宏有些冲动,可他也正是按照时势造英雄的剧本在演绎着自己的人生。当时的美国,正处在全球互联网化的成长期,互联网行业正朝着商业化蓬勃发展。华尔街大大小小的金融机构都不想被人甩在背后,纷纷建立起了商用互联网络系统。

恰在此时,李彦宏所研发的技术得以应用,设计出实时金融系统的他几乎成了整个华尔街的新宠儿,该系统也是金融与互联网最完美的结合。直到今天,华尔街的各大金融公司,仍运用着李彦宏当年所研发的系统。

硅谷是创业人的极乐净土

硝烟弥漫的商战氛围,让李彦宏在潜移默化中练就了商人的慧眼,他可以用商人的视角去衡量整个世界,并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

那时,李彦宏的名字已被不少大型IT公司标记,猎头公司的猎人们早已蠢蠢欲动。

1996年4月,他参加了一个关于信息检索方面的学术研讨会,但整个会议从头到尾都让他提不起半点兴趣。也恰在当时,他脑中出现了一个又一个忽闪的“灯泡”,“灯泡”中的钨丝忽明忽暗。突然,一道闪电在他脑中经过,所有灯泡一瞬间明亮,然后瞬间爆炸,似乎所有的电流都冲进了他双眼,他的眼睛正在放光!

一瞬间,他的脑海中有一个一闪而过的灵感,这个灵感即是他今天获得成功的关键——超链分析。

超链分析技术,将会开辟一个全新的搜索引擎时代,在关键技术方面是毋庸置疑的,现如今,其已被全世界各大搜索网站广泛应用。

李彦宏知道,发布于公共平台上的论文,在学术界中被引用的越多,说明这篇论文的学术价值就越高。而超链分析,就是通过对链接点击数量的分析,从而得到网站域名的键入次数来获得点击量的统计,超链分析的数值越高,说明网站的受欢迎程度就越高,网站的内容也就越靠前。

他认为,这是一个将科学引文索引体制和web上的超级链接的有机结合体,这是一个关于网页质量的排序和基于相关性排序共同存在的问题。在这次会议结束后,李彦宏迅速跑回宿舍,闭关修炼,几乎“与世隔绝”了。

经过一番努力,他把自己的想法变成了现实,他带着搜索引擎的演示版出现在媒体面前,一时间,整个华尔街掀起了巨浪般的轰动,全美各大媒体争相报道。

李彦宏十分兴奋,他并不是在庆幸自己的成功,而是在欢迎一个新时代的到来,他仿佛看到了这项技术在未来所能够创造的无限光彩。

他知道,这时能与自己达到共鸣的人只有老板。他便向老板报告,互联网未来最广泛的应用就是搜索引擎,互联网最需要的也是搜索引擎,所以,现在是做搜索引擎的时候了。

李彦宏觉得,搜索引擎是个无限广阔的市场,它将为网络市场的未来重新定义。可老板似乎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虽然没直接泼李彦宏的冷水,却从未做出过任何实际行动,一直都是在口头上敷衍着李彦宏。

当时的道·琼斯是一家主营金融的媒体产业,主营项目就是闻名全世界金融领域的《华尔街时报》,故此,《华尔街时报》网络版的设计和系统优化才是李彦宏的主要工作。换言之,他这时说做什么搜索引擎,显然是“不务正业”。

道·琼斯公司的内部,最看重的是编辑和记者,毕竟它并非IT研发公司,技术工程师在这里是要受到一些限制的。

其时,李彦宏在华尔街遭遇了第一个进退维谷的困境,可他并未放弃,而是在寻找下一个机会的同时,坚持着自己的选择他想不到,这一等就是三年。

1991年,李彦宏刚进入布法罗大学计算机系时,他的导师便建议他,既然在中国是学习信息检索的,那就继续坚持研究信息检索方面最尖端的技术,看看有没有哪些方面可以用在现在所学的专业里。

在学校的两年半期间,李彦宏一直都在与最先进的搜索引擎技术和信息检索技术打交道,他的导师也一直在这方面对其严格要求。尤其在之后几年里,李彦宏在搜索引擎技术上进步神速,其能力甚至超过了很多行业内的专家。

回顾往日,再看今朝,现实让李彦宏有些犹豫,可他没有因老板的冷淡而灰心。他曾尝试过各种形式的推广,在体制内部推广时处处受阻,得不到任何人的支持。直到这时,他才渐渐地意识到,华尔街只是个做商业的地方,做技术应该去硅谷。华尔街容不下计算机天才,硅谷才是他们的梦想之地!

超链分析是新时代的革命性产物,没人理解也是正常的。加上华尔街和硅谷的体制不一样,就更不必在意“门庭冷落”了。

李彦宏用学者的坚持和商人的直觉时刻告诫着自己,只有科学技术才能改变安逸的生活,也正是这种“大智若愚”的想法,驱使着他争取到了超链分析的专利权。

1997年,李彦宏的机会终于来了。在一次学术会议上,他将自己的才华展示给了所有人,在万人瞩目下,他踏上了人生的另一个舞台。

出席这次会议的成员包括微软和Infoseek等公司的互联网专家。李彦宏为了能更好地把超链分析未来的前景展示给到场的专家,把自己的整套演示系统全部带到了会场。

展示一开始,便引起在场专家的惊呼,所有人都一致认为,搜索引擎的未来必将被重新定义。展示结束后,专家们纷纷表示,这是一套很完美的搜索引擎,不仅拥有极强的指导性,还能进行自我保护,以避免垃圾网页的骚扰,这会使浏览网页的流畅程度得到很大改善。毋庸置疑,超链分析绝对是业内首屈一指的技术。

藉由这次难得的展示机会,李彦宏让自己成为了行业焦点,与超链分析一并成了整个领域的新宠儿,一时间,众多顶级互联网公司纷纷向他靠拢。

一番思虑后,李彦宏选择了Infoseek公司。虽然,这次并没有“相见恨晚”之意,但他却被Infoseek老板的一席话击穿了内心装满苦涩的皮囊。这位老板说,作为一名技术人员,最大的荣耀并不是向全世界展示自己的作品,而是看着全世界的人都依赖自己的作品,都在使用自己创造的技术,用技术来改变生活。

这些话是李彦宏一直以来深信不疑的人生信条。不久,他被邀请到Infoseek做演讲,演讲中,他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并得到了所有人的认同,这是他第一次感受到来自众人眼中的最真挚的“尊重”。

这种尊重是李彦宏在道·琼斯时期从未感受过的,这不仅是对技术人员的尊重,更是对创新技术的尊重。更确切地说,这应该是一种认同。

1997年的仲夏夜,李彦宏满怀信心地走进硅谷,并决定在这个技术人员的天堂里自由翱翔——在Infoseek大干一场!

Infoseek的“背叛”

1997年,是互联网产业向世界经济宣告霸主地位的一年,新型科技产业一路高歌猛进,互联网公司股票使纳斯达克指数一路飙升,股价居高不下,成为历史上罕有的现象。

在这样的环境下,只有傻子看不出这个市场已处在繁荣盛世,成百上千的公司已不再用藐视的态度看待互联网产业,转而对这个行业充满了期待。他们看到的并不是工业创造所带来的价值,而是觊觎互联网以几何倍增形式增长的利益模式。

硅谷是一个创造奇迹的地方,每天都有不可胜数的公司起起落落。互联网如同闪电风暴一般,一夜间席卷了整个世界。

李彦宏看清了这股风暴的猛烈势头,他知道在不久的将来,这场源自美国西海岸的闪电风暴将越过太平洋,“袭击”中国,并走进中国保守而又渴望发展的“90矛盾年代”。

他每年都要回国考察,看看这场风暴在即将登陆之时会有怎样的迹象,究竟会以怎样的形式登录中国的经济市场,从而开启中国互联网的新时代。

8接轨,并以准网络用户霸主的身份向世界发起警告:中国将会是世界互联网应用人数最多的国家。

一个又一个网络公司,正在这个古老文明浓重的东方国土上崛起。此时,李彦宏才意识到,国内的互联网行业正产生着不可预知的化学效应。不经意间,这场来自大洋彼岸的闪电风暴已神不知鬼不觉地溜进中国——新浪、搜狐、网易、雅虎,他们的名字渐渐被人熟知,正如逆鳞一般,在互联网的大潮中快速成长,呈现出前途无量的态势。

互联网产业,已在中国经济市场上膨胀了。当时,不少国外留学的青年才俊摩肩接踵地返入国门,一些国外知名企业也开始对中国这块“迷之宝藏”翘首盼望。

最先回国的是张朝阳、王志东这一波人。那时,他们已在中国的互联网行业中大显身手,纷纷对中国互联网资源你争我夺。李彦宏呢?他还坚持在硅谷的Infoseek公司担任首席架构师,并为了寻找那份仅属于自己的刺激不断努力着。

李彦宏满心欢喜地走进坐落于硅谷的Infoseek公司办公室。威廉张坐在椅子上,态度很轻松,并没有把李彦宏当新员工看待。李彦宏刚要用中国式的礼貌介绍自己时,就被威廉张的话语打断,随即,他在李彦宏的疑惑中开始描述起关于自己的一些想法。

两个人就这样,坐在一间办公室内,一连聊了几天。两人交谈,从来没有离开过搜索引擎这个话题,不知厌烦地一聊再聊。谈及关键处,还要叫上几个优秀工程师一块探讨。

这就是威廉张的出色之处他用这样的方式让李彦宏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了Infoseek公司的全部核心技术,并与公司的工程师之间有了潜移默化的工作默契。

威廉张没有给李彦宏太多压力,他把公司所创造的第一代搜索引擎核心技术放在了李彦宏面前,想让李彦宏完成下一步工作,在短时间内开发出更为优秀的Infoseek第二代搜索引擎。

两人最相似的地方,就是不管做什么事情都有目标。威廉张看重的是李彦宏所创造的超链分析技术,他知道这是自己公司最需要的。而对李彦宏来说,他可以在Infoseek更详细地了解到工业界的搜索引擎到底是如何被应用的。

李彦宏心里清楚,自己在搜索引擎方面,只是有一些独到的想法和兴趣。虽然创作了国际水平的论文,但要深入剖析搜索引擎技术,仅靠自己当下所学尚且不足,唯有依托平台才可。

时光飞逝,转眼之间,李彦宏已在Infoseek第二代搜索引擎的研究上奋斗了一年。1998年4月,他果然不负众望,带领着自己的团队将第二代搜索引擎呈现在所有网络用户面前。

对于互联网搜索引擎领域而言,这是一个伟大创举,李彦宏将超链分析技术完美地植入了搜索引擎之中,使Infoseek第二代搜索引擎成为第一个能拥有超链分析功能的主流搜索引擎。

一时间,Infoseek成了业界至宝,李彦宏的能力更是令人交口称赞。他曾多次代表Infoseek公司出席会议,每次都会收获最诚挚的掌声,外界对其毫无保留地传达着钦佩羡慕之情。

从进入Infoseek公司第一天起,李彦宏便下了决心,只要自己在此工作一天,就要竭尽全力把Infoseek公司的搜索引擎做世界最尖端水平,在技术上成为世界第一。

Infoseek作为一家上市公司,却一直都没有为搜索引擎找到一个更赚钱的商业发展模式。不久之后,李彦宏找到了搜索引擎实现商业化的突破口。作为将超链分析技术运用到商业化搜索引擎的创始人,他还专门注册了一个ExpertSearchEquation,这就是人们经常看到的。

李彦宏本以为,自己的成功足以搞定Infoseek公司的难题,却不想危机在此出现。

在华尔街经济压力的冲击下,硅谷也遭受巨大影响。Infoseek公司开始越来越不重视搜索引擎技术,觉得这并不赚钱,虽然用的人很多,但能获得的实在利益很少。在他们看来,只要每一季度在华尔街少损失一点,就算是赚到了。

可李彦宏并不想轻易放弃,在Infoseek公司会议上,他反复强调Infoseek搜索引擎已经在全球范围内索引了6000多万个网页,他直面公司CEO:“网络会以几何级数增长,每天都会增加让人难以想象的信息数量,所以需要索引更多的信息内容。”

然而Infoseek高层的回复则是,“目前为止Infoseek搜索引擎已经收录了全世界最重要的网页内容,但是从Infoseek搜索引擎目前的状况来看,每多收录一个网页,就会增加一个成本,这样一来将很难获得更多的回报。如果不赚钱的话,为什么还要继续做下去呢?”

这样的反问是基于现实的,李彦宏似乎也无言以对。威廉张曾多次找到李彦宏单独聊天,让他想不到的是,此时的威廉张居然也有了与其背道而驰的想法。

威廉张说:“全世界重要的信息都包含在我们这6400万个网页里,所以我们并不需要再去收纳那些不重要的信息,那些信息就像是噪音一样,除了让人烦躁,没有别的用处。”

威廉张的话让李彦宏很失望,无奈之下,他选择休息一段时间,一个人好好想想这些事情。在这段时间里,李彦宏开始明白威廉张为什么会有思想转变。其实原因很简单,从最深层的角度去考虑,索引的过程会增加更多成本,最重要的是,在此资金消耗过程结束之后,并不会让公司的利益有更大提升,这是问题之关键所在。

今日,李彦宏每每回忆此事,都会理直气壮地告诉所有人,在中文的网页范围内,百度的收入已经超过了100亿元,可想而知百度网页内容之潜力。若当时威廉张能继续做下去,Infoseek公司的地位或许是行业内其他公司无法企及的。

在1998年之后,Infoseek公司很长一段时间都未曾更新过搜索引擎的网页。与此同时,行业内的竞争公司仍在坚持,比如DEC为了能展示Alpha芯片所创造的超强动力,加大了对Alta-Vista搜索引擎的维护力度,常年持续地收录新网页。一年之后,AltaVista成为全球最好的搜索引擎之一。

Infoseek间和精力形同虚耗。可从另一个方面看,这何尝不是好事?若是没有这次“背叛”,也就没有李彦宏接下来的决断了。

破碎美国梦

人要学会坚持,这种坚持并非原地不动,而是在没有激情时另起炉灶。

李彦宏在进入Infoseek公司的初期,一直保持着高涨的工作热情,他曾立下誓言,将Infoseek公司的搜索引擎打造成为全世界搜索引擎领域的霸主。

起初,他每天如同机器人一般,不分昼夜地工作。先是没有了假期,随后没有了昼夜,最后没有了时间。终于在1998年4月,他带着ESP技术再次回到现实生活之中。

在此后3年中世界上的各大搜索引擎公司都以李彦宏的研究成果为核心理论进行研究开发,他毫无疑问地成了超链分析技术融入搜索引擎的创始人。

那时,很多早期的互联网络公司正在从搜索引擎向门户网站过渡,不少与网络相关的产物都很新鲜。微软最先推出了Hotmail,受到了年轻人的追捧。因此,邮箱成了这一时期最有效的转型方式之一,也让互联网应用变得越发多元化。

有了Hotmail的先例,各大网站开始纷纷效仿。为用户提供免费的邮箱,成了各大门户网站吸引用户的主流服务项目。在微软之后,雅虎也开始涉足电子邮件产业,李彦宏对此也早已跃跃欲试。

Infoseek李彦宏觉得,Infoseek现在开始做也来得及,不但不晚,反而有很多机会。

不久,Lycos公司极具创造力地推出了lycosmail.com免费邮箱。随后,Excite也推出了自己的邮箱。由于excitemail.com被行业竞争者有限注册,所以Excite所推出的免费邮箱是以mailexcite.com做域名的。

在硅谷的争战中,局势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发生变化,被你远远甩在身后的不知名企业,可能在下一秒钟扭转局势,踩在你的头上,从而成功上位。故此,每家公司都不敢放松懈怠,死咬着彼此之间的步伐。

雅虎和Infoseek正蓄势待发。此时的李彦宏紧锣密鼓地筹备着,可Infoseek的缓慢出手,让他倍感焦虑。在讨论邮箱所用域名的时候,李彦宏想到的是Infoseek.com,但这却遭到大多数人的强烈反对。

李彦宏觉得,Infoseek在免费邮箱的市场争夺中已经处于劣势,用自己的优势来缩短这样的差距才是制胜之策。Infoseek.com这个名字足够响亮,相比较其他公司的域名更容易被记住。

那个年代,所有沉浸在网络世界的人,几乎都用过Infosee的搜索引擎,自然也就对其大名更为熟知。此时推出以公司名称为域名的邮箱,这样的“名人效应”必会掀起浪潮。

然而,那些来自传统行业的决策者并不这么认为,他们始终觉得,以Infoseek.com命名域名,会让很多人认为这些免费邮箱的使用者是Infoseek找来的雇员,若他们用虚假的身份冒充Info-seek的员工做一些不良之事,或是通过Infoseek.com的邮件地址肆意发送一些不道德的文件,势必会让外界揣测这些都是来自Infoseek的恶意行为,这可能会遭到直接起诉。他们甚至荒唐地认为,如果以Infoseek.com命名可行的话,为什么Excite和Lycos没有如此来命名域名?这样的驳论,完全是跟风者的心态,让李彦宏觉得可笑至极。

李彦宏还在做最后的努力,他以美国在线做例子反驳决策层的意见,他说:“美国在线的客户邮箱就是以aol.com结尾laugh命名的,一直以来都受到用户的追捧,从没出过任何问题。”可部分决策者则认为,“美国在线是ISP,是全美服务器供应商,没有人会怀疑一家网络源头公司,所以不会让人误解。”

李彦宏不甘示弱,“不管用什么样的域名,其实都只是一个习惯的过程。当人们习惯了Infoseek提供的免费邮箱之后,自然就没有了误解和异议。”

最终的结局未能让李彦宏欣喜,因为不管他怎样据理力争,决策者都永远在声称,不管是有关利益还是弊端处考虑,都要保护Infoseek的企业形象,他们不愿意为此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和一些不必要的纠纷。如此,决策者们达成一致,毫无冒险且态度坚决地选择了Infoseekmail.com这个域名。

几天之后,雅虎推出了自己网站的免费邮箱,域名正是以yahoo-inc.com结尾的!雅虎没有那么多无端顾虑,直接用雅虎员工的身份开启了电子邮件功能,自此开始起用yahoo-inc.com的电子邮件。

遗憾的是,雅虎的案例并没有让Infoseek的决策者们警醒,他们依然坚持着Infoseekmail.com的决定。紧接着,Excite和Lycos公司更改了邮箱域名,选择了与自己公司品牌名称相同的地址。不随波逐流者,自有绝技在身。若说Infoseek有绝技,非“李彦宏”莫属,可决策者们不晓得手中有此绝技。

当时间日益证明了李彦宏决定的明智性,Infoseek的经营便每况愈下了。就像人们所看到的那样,在试用阶段,并没有多少人使用Infoseek的邮箱,Infoseekmail.com也慢慢被搁浅,从此再也没有出现过。

未能成功推出该域名的主要原因是,1998年4月,美国迪斯尼公司开出超高额度的支票,强势参股Infoseek公司。

7000万美元让决策者们出卖了Infoseek的灵魂得到这笔巨额资金,Infoseek上下雀跃不已,额手相庆,可不久之后,迪斯尼把从未上市且永远处于亏损状态的Starwave公司变相地卖给了Infoseek公司,承诺在不远的将来,将会把美国所有的资源网站都整合在Infoseek公司的名下,使之成为全世界最大的互联网品牌,这就是后来闻名一时的GO.COM。迪斯尼为Infoseek公司画的大饼实在巨大、诱人。

1998年6月18日,美国迪士尼公司正式收购Infoseek公司,后者无法阻止一直持续的亏损状态,只得选择妥协。同年9月,迪士尼弃用Infoseek这个名字,将其改名为GO.COM。

其实早在迪斯尼收购Infoseek之初公司内部就已经在与迪士尼合作的问题上出现了分歧。但绝大多数人都是“见钱眼开”的,他们显得异常兴奋,对迪士尼的所作所为大加赞赏。也许,硅谷的动荡让Infoseek没有了安全感,其需要一个如迪斯尼一样财大气粗的靠山。

有了迪士尼的帮助,雅虎在Infoseek决策人的眼里更是显得一文不值,全世界90%以上的人都知道迪士尼,雅虎怎能与之相比?迪士尼是成熟的企业品牌,能更好地经营品牌建设,雅虎只是个初入江湖的愣头青。

这样一来用雅虎的例子说服Infoseek决策人的李彦宏就变得更没有发言权了。然而,他们都没有想到,当年的愣头青后来却曾计划收购品牌大师Google,虽然最终并未成功,可其却成为“全球收购最多”公司之首,实在让人大跌眼镜。换言之,眼下的不可能,未来也许都将成为可能,一如李彦宏极力说服Info-

seek公司研发搜索引擎一般。

李彦宏似乎对迪斯尼进驻Infoseek公司一事没有太多想法,他的直觉告诉他,迪士尼虽然是豪华奢侈的饕餮盛宴,对Infoseek更是不可多得的免费大餐,但从现实的角度看,迪士尼也是块难啃的骨头。就像背着一大箱钞票参加赛跑,金钱颇丰,却负重累累。Infoseek很难再像一个纯粹的互联网公司那样迅捷、灵敏地奔跑了。

当时李彦宏曾和朋友说过迪士尼收购Infoseek相当于给后者买了个“保险”——永远不会倒闭。现在看来,他玩笑般的预言真的应验了。GO.COM的股票将会全部换成迪斯尼的股票,这样一来,就真的变成了不死之身,可也无法再让人找到其在工业中独有的激情了。

对此,李彦宏选择了沉默。这次事件,击碎了他心中的梦,他需要重新定位自己的美国生活,以寻出最佳出路。

而对于Infoseek的最终决定,李彦宏认为决策者并非为了Infoseek的发展,他们只是想成为这场毫无意义的职权尊严争夺战的胜利者而已。在他看来,那些华而不实的决策者们没上过几天网,对于网络的理解程度远远不够。

3 洗尽铅华,百度诞生

失落,回国圆梦

1998年9月,Infoseek对外宣布,自己已经找到靠山,背后的土豪正是一代企业品牌大师迪士尼。这一时期,李彦宏沉默不语。

GO.COM这个名字随即放出,紧接着迪士尼公布了CEO钦点的GO.COM标志。黄底绿芯的标识,看起来有点像交通指示灯,没什么特色。可就是这个其貌不扬的标识,却给迪士尼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财大气粗的迪士尼强势入主互联网产业,让其在短时间内成为业界焦点。当时,有一家和GO.COM名字十分相近的公司,在迪士尼发布新标识后,那家公司觉得有机可乘,一直纠缠着迪士尼索要赔偿。

Goto.com,就是当时向迪士尼提出索赔诉讼的公司,当时它还名不见经传。迪士尼在业内是“无人在上,万人在下”的超高端公司,根本就没把小虫一般的Goto放在眼里,高处不胜寒的迪士尼甚至觉得,在解决办法之中,唯一不能做的是收购,因为Go-to.com这样的公司没有半点价值可言。可让迪士尼万万没想到的是,短短一年之间,Goto.com的股票市值竟然超过了GO.COM!

Goto.com的确十分难缠,搞得Infoseek一直官司缠身,随后标识被强制改动,并赔款求和。一转眼,GO.COM已被停滞了10个月。

10个月,对互联网时代来说意味着什么?

1999年1月,迪士尼宣布GO.COM正式对外开放。经过漫长的10个月整合期,Infoseek推出了全新的免费电子邮件系统,并且使用了以GO.COM结尾的新域名。而当初那位宁死不改,执意敲板Infoseekmail.com的人,却在GO.COM发布后成了网站负责人。

错误的选择,必定会带来错误的结果。不久,GO.COM内部存在的问题逐一暴露出来。

Infoseek作为一家纯粹的互联网公司,在运作上与传统企业迪斯尼存在着太多分歧,两者互不兼容。而作为大哥的迪士尼又怎么会妥协?即使他不可能永远都对。

Infoseek和迪士尼之间的问题,就像放大了的李彦宏与Info-seek之间的矛盾。此后的一年时间里,存在于Infoseek内部的多方分歧,让其创始人下定决心,将公司直接卖给迪士尼,他本人再也忍受不了这种同床异梦般的生活。

1999年8月,Infoseek名下的全部股票都转成了GO.COM的股票,一个时代的先锋者就此倒下,曾经让李彦宏满腹激情的Infoseek,彻底消失在华尔街人声鼎沸的街头。

在Infoseek逐渐销声匿迹的那段时间里,人们还是会通过键入www.Infoseek.com这个网址来访问GO.COM,但Infoseek品牌却以这样的方式被无情地扼杀了。

这一时期,李彦宏有些茫然若失,曾经在他内心中那片充满激情的净土,如今也已尽是兵戎,不再安宁。

多年之后,www.go.com也关闭了。在迪士尼接手后的若干年内,Infoseek仍处于巨额亏损的状态,无论如何经营,都不见好转,迪士尼无法忍受这种侮辱性的失败,最终做出了无情的决定。现在,连Infoseek的影子也不复存在了。

与Infoseek的羁绊,让李彦宏难以忘怀,后来每次提起,都不禁为这段往事唏嘘长叹。对他而言,GO.COM的关闭就如同人的生老病死,是预料之中的事情。可得知GO.COM关闭的消息后,心中难免流露出无限伤感,脑中的回忆就如时光穿梭机一般,将他带回那个让他魂牵梦绕的科技帝国——硅谷。

一个个鲜活的事例证明,硅谷并不是富人的天堂。在这里没有人愿意为金钱低头,任何一位业内先驱者都不会选择在传统大公司工作。

迪士尼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并且忽视了李彦宏这颗希望之星。迪士尼一直认为,每一个人都应该为成为迪士尼的一员而骄傲。但现实毕竟是现实,迪士尼只能用高额的薪酬来挽留这些仅存的剩余战斗力,只求他们能在这里多逗留几个月。

那一时期,李彦宏开始晓得“在高处流失,在低处获得”的道理。迪士尼在最开始的时候就低估了潜藏在互联网产业内的巨大难题,其想用牺牲Infoseek品牌的办法获得GO.COM的崛起,可最后,传统行业在失败的验证过程中证明了,想在互联网领域重新建立全新的大众品牌形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正如李彦宏所说,肩负着迪士尼这个重担,就算是拥有更多强劲的翅膀,也无法再次冲上云霄了。

在迪士尼收购Infoseek这件事上,让李彦宏多少宽心的,可能只是他赚到了不少钱。在他刚加入Infoseek时,就得到了一笔数目不小的股票期权,那时Infoseek的股票只有5美元,但到了1998年底,居然涨到了100多美元。

李彦宏的账面上获得了不菲的利益回报,一夜之间,他成了90年代的美国百万富翁,但这个时候,他选择了离开。他说:“我并不想再去任何一家公司,自己的命运自己来掌控就好了。在别人的掌控下,不管你有多厉害也是没用的。”

对他来说,在Infoseek任职是一件非常体面的事,或许在未来还有机会成为迪士尼的高层,但他并不想要这种生活,他渐渐从Infoseek将自己抽离出来。自主创业的愿望,开始在李彦宏的内心膨胀,但他并没有盲目作出决定,而是一直在等待时机。

1999年10月,在Infoseek和迪士尼一片混乱之际,李彦宏作为专家被邀请回国观礼,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50周年庆典。

此次回归,李彦宏的态度与以往截然不同,他的目光变得更加敏锐。在国内,越来越多的人把互联网络看作是生活的一部分,每个人的名片上都会出现E-mail地址,互联网和人们的生活交集越来越密切,他似乎看到了属于自己的机会。

李彦宏意识到,最能释放自己内心潜在激情的地方就在祖国。此时,他已经无法按捺自己回国创业的冲动,于是他放弃了Infoseek全部的股票期权,决定回国。

在回国的飞机上,李彦宏的脑中闪现过曾经在Infoseek的一幕幕画面。在悲喜交加的情绪中,夹杂着一丝不情愿的失落。他是因为兴趣选择了计算机,在这个领域中他又被其工业魅力所吸引,从一个学者变成了一个技术人员,可在商业的威力下,他强烈而又独特的想法备受阻力,如果这样随意地剥夺他施展抱负的权利,就如同要了他的命一般。

Infoseek错误的商业决策让李彦宏心灰意冷。在他心里,搜索引擎技术拥有无限宽广的发展前景,是Infoseek取胜的法宝,但决策者们放弃了这个可以起死回生的机会,将曾经注入了无数技术者心血的Infoseek拱手让给了迪士尼。这是令李彦宏最难接受的。

李彦宏说,“想要改变这样的局面,就应该让我在某些方面说了算才行。若是这样,我倒不如选择自己创业。”

90年代时,全美国有成千上万个互联网公司。如果选择在美国创业,将会错失太多机会。更何况他是移民,在很多方面都要碰壁、受阻,得不到平等的政策待遇。想要获得大VC的认可更是难上加难,而回国创业则少了诸多壁垒。

李彦宏是个梦想家,梦想着有一天能用自己开发的技术改变亿万人的生活、改变整个世界。初入硅谷的时候,他怀着对科学技术单纯的喜爱,在拼命、奋斗。经历了现实的烤磨之后,他终于明白,“要是想从本质上改变人们的生活、影响世界,仅凭单一的技术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8年的美国之行,让李彦宏感受到了最真实的IT产业。他不但在搜索引擎技术上获得了巨大成就,还用互联网技术改变了美国的社会模式。

李彦宏始终坚信,IT技术会改变整个中国的发展现状,并且会促使社会在前行的过程中不断进步。是时,李彦宏化作一团闪电,从大洋彼岸把自己的搜索引擎技术带回了祖国,他希望自己在带回更多商业机会的同时,实现自己的梦想和价值。

融资创业

在某种程度上说,Infoseek的决策人反而帮助了李彦宏。错误的战略选择和对他的无情拒绝,让他自主创业的念头更强烈,这也是另一种“因祸得福”吧。

回国前,李彦宏抓紧一切时间开始筹备。前期的准备工作并没有他想象的那么简单,单靠他一个人的力量实在是孤掌难鸣。

在此紧要关头,他的太太马东敏为他举荐了一个优秀人才。这个人是马东敏在美国时的同学,也是后来百度创始人之一——徐勇。李彦宏和徐勇见面后双方才得知,原来两人是北大校友,徐勇是北大生物学专业的博士后。

初见徐勇,李彦宏和马东敏并没有提及创业的事。当时徐勇正忙着拍摄一部名为《走进硅谷》的纪录片。在该片拍摄时期,李彦宏为徐勇提供了很多自己在硅谷的亲身经历,便于他借鉴。

时间久了,李彦宏用这种巧妙的“方式”将自己推荐给徐勇。慢慢地,徐勇对李彦宏的事情了解得越来越多,两人也很快成为志同道合的朋友。

由于拍摄的关系,徐勇认识了很多投资商,当他们得知李彦宏想要创业,便给他介绍了不少这方面的新朋友,徐勇本人也很看好李彦宏的想法。

一个慵懒的周末午后,李彦宏邀请徐勇来家里,两人像过普通的周末一样,共同商议了一个惊天大计。当时,李彦宏没跟徐勇兜售出自己的全部想法,只是先拿出了一份保密协议。

徐勇显然有些吃惊,他知道李彦宏一向办事保守、谨慎,可也不至于如此兴师动众啊,保密协议都出来了,看来事情非同小可。徐勇带着疑惑,愣坐在沙发上,缓过神来后他反问自己,到底相不相信李彦宏?这个问题在他的脑子里还没转上一圈就有了答案:相信,绝对相信!

从两人的经验来看,签署保密协议并非是什么奇怪的事。在美国闯荡多年,徐勇早就适应了那种追求细节的商业行事风格。

两人顺利签完了保密协议后,李彦宏神神秘秘地对徐勇说:“我们回国做搜索引擎吧。”

徐勇是个生物专业博士后,表面来看跟搜索引擎八竿子打不着,但他也是个紧跟时代步伐的人,对于世界经济的动向都了如指掌。多年前,他就看好互联网产业,尤其对搜索引擎的未来前景充满信心。此时李彦宏点燃了他心底那根深埋的导火索,可谓“正中下怀”,因此两人一拍即合。

李彦宏追求工业中的刺激,徐勇则对产业前景充满了向往,其实这都是硅谷人独有的冒险特质,这让两人的创业热情如火星撞地球一般强烈。

徐勇在商业嗅觉方面要比李彦宏更加敏锐,而且他性格外向,总能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亲切感,在极富有感染力的交谈中,能让人对他产生毋庸置疑的信赖感。他和李彦宏一样,内心深处都藏着无数的不安因子,李彦宏想要做一些能影响社会、改变普通人现有生活的事,徐勇也一样喜欢去做不同寻常的事,挑战不同的人生。

相比之下,李彦宏更加内敛,更加沉稳,更善于思考。也许,他内心最深处对于科技产业的那份执着,才让他在创建百度上有着不输给徐勇的热情。

性格上的互补,让两人在创业过程中形成高度的默契,在公事中滴水不漏,这种创业搭配,是日后百度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

今时,搜索引擎已深入到普通人生活中,多数人都能熟练地操作搜索引擎,且运用自如,但在当时,这只是一个未来时代的新鲜产物。

搜索引擎的概念其实很笼统,它所指的其实就是根据设定好的策略,用特定的程序通过对互联网上信息的采集,继而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有组织的筛选后,呈现出的检索服务系统。

在互联网发展的早期阶段,雅虎当仁不让地成为了网站分类查询功能的佼佼者,在搜索领域一枝独秀。所谓网站分类目录,即是由人工整理维护后,通过对互联网上被索引的网站进行精挑细选,在简要的描述之后,再次进行分类,并依托于用户的需求放在不同目录下。

当用户进行查询时,系统通过一层层点击情况来查询用户想要找的网站。故此,人们将这种基于目录的检索技术称为搜索引擎。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它并没有搜索,而是在分类查找,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搜索引擎。

互联网中的信息量浩如烟海,在没有任何秩序的情况下,形成一个个独立的个体,就像是图书馆的每一本书一样。而网页就是承载这些书本的书架,那么搜索引擎呢?它正扮演着图书管理员的角色,在你需要的时候,它会为你绘制出一幅详细而又清晰的地图,供你随时查阅所需要的任何存在于网络中的信息。这样看来,李彦宏和徐勇要做的,宛若是个无限大的图书馆,馆内有海量图书和随叫随到的“图书管理员”。

自互联网时代开启,海外归来的娇子们在中国筑起了通往IT巅峰的大门。国内的网站正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林立,千姿百态,各具特色。

李彦宏和徐勇所谋划的商业模式,是通过打造全世界最好的搜索引擎给门户网站,以获得盈利的经营模式。

确定了方向,两人要解决眼下最要紧的事:钱。

徐勇拍摄纪录片时认识了很多投资商,因此正在四处找钱的两人马上有了目标。那段时间,李彦宏每天开车东奔西走,穿梭于旧金山的大街小巷,游说着每一个可能帮助他们的风险投资商。

华尔街的金钱气味十分浓重,而硅谷则是创业氛围最广域之处。在这里,最不缺的就是才华横溢的设计师和毫不差钱的风险投资商。只要你敢想、敢做、可以拿出好项目,就有人愿意给你投资。

李彦宏是纯正的“技术男”,在硅谷小有名气,他打算做互联网络公司,且是在市场无限的中国做,这对一些风险投资商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其中有3家风投公司表示了明确的投资意向。李彦宏和徐勇仔细考虑后,选择了半岛基金和诚实投资公司。

这两家公司虽然决定投资,可在正式签字之前,还是要有所“考察”的。他们在询问李彦宏之后得知,搜索引擎需要半年时间才能做出,于是他们称,若是多给钱,是否能做得更快?李彦宏当即表示,这并非钱的问题,他必须要保证做出的东西的质量。

李彦宏不是见钱眼开的人,这让投资人心里有底了,凭借他们的经验,投资便是投人,看准了人,这项投资才更有价值。

在签字当天,一位投资人还曾借故跑到房间外,打电话给Infoseek的威廉张,在电话中问:“罗宾李真像传说中那样厉害吗?”威廉张回答,“罗宾在引擎技术上的造诣可以排进世界前三。”

一句话,算是彻底让投资人放心了。两家投资公司最终决定,向李彦宏和徐勇投资120万美元,这让两人大吃一惊,因为他们最初觉得,若是能融到100万美元就相当不错了,想来,多出的20万美元,便是投资人对他们的信任。

拿到了风险投资的李彦宏格外高兴,而更让他兴奋的是,太太怀孕了。对他来说,这样双喜临门的事情是他这辈子都从未感受过的。

1999年圣诞节的前一天,李彦宏搭上了返往祖国的飞机,眼下,中国这块他熟悉却又陌生的故土,能否真的如他所期待的那样,充满无限的商机?

“七剑”聚中关

带着创业梦回国,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心境?或许李彦宏会有点惆怅,毕竟“老东家”不听劝,而自己也未能依托它的平台实现梦想。不过,能借此机会独闯天下,反倒是失有所得了。

回到国内,落脚北京,李彦宏马上要扬起自己的创业风帆。而在远航之前,他得先找个大本营。

北京资源燕园宾馆,系北京大学下属的涉外三星级旅游宾馆,坐落于北京大学西南角。这里不仅临近中科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人民大学等数所重点大学,更是中国硅谷——中关村的核心地带。

这里是李彦宏最喜欢的地方,闹中取静,四周绿树成荫,宛如喧嚣都市中的桃花源。这里经常会有来自各大学府的高材生,是称得上“人才济济”的圣地。

李彦宏毕业于北大,有一点北大情节,他钟情于这里也情有可原。更重要的是,日后可以从这个人力资源丰富的宝藏中吸取新鲜血液。

他觉得,丰富的人力资源对于以技术研发为核心创业的公司来说,是最强大的后备力量。因此,与其说这里叫资源宾馆,不如干脆叫做“资源馆”,就地取材,行“拿来主义”。

李彦宏在资源宾馆租下了1414、1417两个套间做办公室。租下之后需要装修,花费的时间较长,加之装修后气味较大,不能马上进入办公室,他便利用这段时间先把团队人员名单确定了下来。

在筹备公司上,李彦宏所花的时间并不多,关键在于搭建技术研发团队选择人员比较耗时费力,必须找那些真正可以一起做事,同甘共苦的同路人才行。李彦宏有很多人选,但要以“0”为起点,在短期内便产生化学效应,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思前想后,他最先找到了刘建国。

刘建国在IT业内也算是小有名气的人物,曾作为核心人物参与过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国家计划委员会资助的大型研发项目,可谓见多识广,在拥有丰厚内在实力的同时,还具备对金融市场的敏锐嗅觉和纵观未来发展前景的广阔视野。

李彦宏选择刘建国的另一原因是,刘建国的成名之作就是依靠搜索引擎技术得来的。他组织开发的天网中文搜索引擎在当年轰动一时,其作为中国当时最好的搜索引擎而备受关注。

刘建国更像在松下信息技术研究所兼职以前的李彦宏。那时,他是个典型的学院派,1988年从西安交大毕业后,直接进入了北大计算机学院攻读硕士学位,毕业之后一直留校任教,是纯粹的理论研究者,但随后,在美国伊利诺伊州立大学访问时,他的人生态度开始发生巨变。

1998年,刘建国结识了李彦宏,两人一见如故。当时李彦宏在清华大学做了关于搜索引擎的讲座,作为天网的核心设计者,刘建国被李彦宏邀请参加讲座。原本,两人应就此结下共同谋事之缘,可由于各种原因,两人失之交臂,竟未能见面。

当时,从技术上来说,天网已达到很高的水平,李彦宏一直都在关注它,这毕竟是国内IT业的显著成果,对技术一向痴迷的李彦宏怎会放过这个机会?因此,刘建国也是他最想见的人之一。

其实,李彦宏还在美国时,就想邀请刘建国一同商议创业之事。他给刘建国发了一封电子邮件,内容很简单,主要是介绍自己和对搜索引擎以及国内IT业未来前景的一些看法,他诚心地邀请刘建国加入自己的团队,共同做这个项目。

几个小时后,刘建国回复了邮件,并未明确表达己见。可有此开端,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两人一直用电子邮件交流。在技术见解、搜索引擎在未来的重要性、对整个互联网的看法上,两人意见相仿。而就具体的技术能力而言,两人更是伯仲之间。

白驹过隙,转眼间,两个从未谋面的搜索引擎大师,就这样达成了初步共识,但谨慎的刘建国还是有些顾虑。

英雄之间固然心心相惜,可毕竟是两个活生生的人,是有迥异思想的。是时,刘建国还在学校当教授,且刚晋职不久,举棋不定也是在所难免的。

北大的教授是有“序别”的,分为一到六个等级,教授是一二三级,副教授是四五六级,刘建国当时是四级副教授,不是“正”的,却也是副教授里级别最高的,而就他的学识和能力来说,转正无需多少时日。房、车、社会地位都有,这多少禁锢了他的心,不知不觉就容易耽于安逸。

就在刘建国左右为难之际,一位远在美国的朋友给他发来了当年李彦宏轰动硅谷的论文。随后,刘建国重新整理了李彦宏的背景和详细资料,他发现,李彦宏有着超强的搜索引擎技术,在美国技术专家的排位中位置靠前,而且还是个充满激情、创新无限的热血分子,不论是技术还是人品,在业内都首屈一指。

正所谓英雄两相惜,刘建国对李彦宏的态度开始发生转变,从质疑变为欣赏、钦佩。他觉得,李彦宏是个值得信任的合作伙伴,更是个靠谱的朋友,完全能在一起共事。

刘建国也有自己的一条尚且模糊的创业路,李彦宏的出现,则让他的路更为清晰。那个年代,在国内找这样的合作伙伴如同大海捞针,更重要的是,这样的针到底存不存在都是个问题。此时,李彦宏横空出世,刘建国的心活了。他在迷惑中得到了“解脱”,于是决定离开北大,投奔李彦宏。

这样看来,促使刘建国加入的并不仅是李彦宏的个人品质和过人能力,更多的是他自己前卫的思想。

从1995年开始,刘建国就投身到了搜索引擎的研发中,从美国西海岸刮来的IT闪电风暴,撼动了世界的互联网模式。在互联网商业化模式不断成型的时候,刘建国意识到,利用搜索引擎技术推进互联网商业化,才是创造利益的最佳方法。

更何况自身工作所带来的局限性,在很多方面制约了他在搜索引擎技术上前进的脚步,甚至令其动弹不得。北大虽然为他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和优良的团队,可李彦宏的一个想法让他如梦初醒:只有投身实际工业中,才能让自己创造的技术实现其真正的价值。

经过一番思想斗争之后,他向北大递交了辞职报告。

大家都震惊了,他的同事不明白他这么做的缘由,父母也不理解他为何轻易舍弃大好前途。人人都知道北大绝非谁想去就能去的,别人都削尖脑袋往里扎的时候,他却一声不吭地挥手道别,着实让人费解。

在巨大的压力和质疑声中,刘建国加盟李彦宏的团队,成了公司的第一名员工。

不久之后,刘建国向李彦宏推荐了原天网的核心成员周利民、雷鸣,两人加入公司后主要负责架构设计。

此时,重要组成部分人员已经齐备,但李彦宏还是觉得“光有骨头没有肉”不行,公司还需要一些纯粹的技术人员,也就是高科技劳动力。几个人都是做技术的,想法都很直,于是就把当初选择“资源馆”的理由拿了出来,决定就地取材,他们随即把目光投向了附近的高校。

当年,互联网是大热门,能进入互联网公司的机会实在难得,很多公司随随便便就可招来一大群人,有在校学生,也有社会人士。李彦宏的公司也不例外,没过几天,公司的团队初步组建完毕:除了李彦宏、刘建国、雷鸣,还包括正在中国科学院读研究生的崔珊珊、在北京交大奋斗的郭眈。

公司的两个房间分配得很合理,李彦宏和徐勇在1417房间,这个房间主要作为办公室和会议室,供客户洽谈业务。1414房间则主要用作工程师的办公地点,一共有10个座位,还算宽敞。

屋内设备齐全,李彦宏希望一切办公条件都尽量美国化。在墙边有休息桌,桌上放满了食物,很多人都说这就是百度免费早餐的最早雏形。墙壁上还有一个简易的小白板,主要用于发布重要信息和工作流程。

时光荏苒,转眼到了2000年年底。随着王啸的强势加入,这才实现了“七剑客”真正意义上的大集合。第一次全体员工会议正式召开,7人分别是:李彦宏、徐勇、刘建国、郭眈、雷鸣、王啸、崔珊珊。

公司的办公室不大,7人只能盘腿坐在办公桌上开会。这次会议看起来没有多么正式,但李彦宏将话题转到关于搜索引擎的研发上时,屋子里的气氛瞬间升温。会议上大家各抒己见,每个人对搜索引擎都有不同的想法和意见,7种思维就这样来回碰撞着。

会议结束后,也就到了下班时间。当日天气微凉,众人的心却是暖和的。几个人缓缓走出了资源宾馆的大门,奔往各自的方向。他们都在期待着明天继续。他们很难想象到,网络新时代的未来正因他们的齐聚而改变,在不知不觉中,他们已踏上了中国互联网事业的新征程。

此时他们尚且不知,一个叫“百度”的搜索引擎会改写中国互联网的历史,会震惊整个世界。

小试牛刀

百度的公司结构很简单,只有一个研发部门,主要由刘建国负责,而李彦宏和徐勇更多的时间则是投放在市场运营和业务扩展的事务上。

单一的公司结构,是百度日后成功的另一大关键因素。公司的目标也很明确,全心全意做搜索引擎,公司上下也只有这一个计划项目。这样一来,整个公司都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短时间内将产品推向市场,免去了风投公司的诸多顾虑。如此,更多的赞助资金更容易进入公司,使研发速度更快。

百度日后成为中国最大的搜索引擎公司,可当时它却并不是国内最早做搜索引擎的网络公司。百度成立时,国内已有很多知名网络公司在做搜索引擎,而且做的都不错,比如天网、悠游、OpenFind等。李彦宏当时觉得,眼下做搜索引擎似乎有点晚。就像当年在硅谷做电子邮箱时,他也觉得只赶上了末班车,但也不是不能做,一步一个脚印的行走,有时可能好过大步向前。李彦宏的稳健之风,在初创百度时已为公司的日后蓬勃发展定下了基调。

李彦宏之所以认为搜索引擎能继续做下去,主要原因就在于,当时几家知名网络公司都是“机器人”搜索引擎,并不智能。

互联网发展初期,信息量没有现在这么大,而且超链也不像现在这么复杂,所以这类搜索引擎完全可以应付互联网用户的需求。

然而,互联网狂奔一般的发展速度,让这种搜索引擎模式逐渐暴露出其速度缓慢、信息量匮乏等诸多弊端,这就为百度创造了机会。

分类不明确,会导致回馈信息冗余,在冗余的情况下就会出现太多无用信息,这样一来,用户还要花时间自行分类查找,搜索引擎方便快捷的应用意义也就此失去了。李彦宏追求完美,这些问题在他眼里都是亟待解决的。很多人都觉得李彦宏有“强迫症”,创建百度也是因为他接受不了传统搜索引擎不够便捷的缺点。这或许算是李彦宏剑指互联网的原因之一。

七剑客在工作上都很卖力,他们的付出也很快见了成效。不久,百度推出了自己的第一款产品——搜索引擎软件。当时,百度的技术人员只有设计理念和双手,所有程序都是在键盘上一个键一个键敲出来的。

苦是苦了点,可百度轻松欢愉的工作氛围让员工们乐此不疲。

在公司,除了李彦宏和徐勇具备社会商业经验,其他人都刚刚走出学校的大门,刘建国更是被多年来学院派气息束缚成了一个单纯的技工。故而他们不会拉帮结派,没有勾心斗角,心中只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奋进。

崔珊珊和郭眈还在上学,还没有和学校完全划清关系。白天在实验室上课,晚上就会到公司工作,白天已经累了一天,但仍会精神饱满地投入到百度的工作状态中。

自2000年的2月起,北大资源宾馆1414房间的灯就从来没有熄灭过,所有人都绷紧了神经,透支着全部才华,编写代码、测试程序,人人分工明确,不会出现任何冲突。

同年5月,“打了鸡血”一样的百度员工,用夜以继日的疯狂工作状态,向世界推出了百度自己的第一个中文搜索引擎,其中索引了500多万个网页,这使得当时全中国的百度用户在极短的时间内就达到了1000万以上。

按照最初的设想,百度的主要目标是成为各个门户网站的搜索引擎技术供应商,即在他们的网站中加入百度的搜索引擎,来实现站内搜索的功能,让百度搜索引擎成为一种捆绑式的站内应用。随后,门户网站就要向百度支付一部分技术费用。

当时,给各大门户网站提供搜索引擎技术的是一家来自台湾的公司。这家供应商很有名气,而百度还只是个毫无作为,只有两间办公室,员工不超过10人的小公司,各大门户网站凭什么要舍大取小?而若让他们舍大取小,那么必有缘由。

李彦宏和徐勇想,想让百度的搜索引擎入各大门户网站的法眼,首先就得打造一批有公信力度的样板客户,而其1000多万的百度用户群,就是很好的开端。

两人经过不懈努力,一个月后,为百度迎来了第一家大客户——硅谷动力。这个大客户不是主动找上门的,而是李彦宏的主动推销成果。他当时考虑的很简单:首先,硅谷动力有良好的基础,不会把自己的品牌做坏;其次,百度的风投赞助商和硅谷动力有一定关系,这无疑是一个免费的保险,而且业务问题更容易靠沟通来解决。

在李彦宏把百度搜索引擎带到硅谷动力的第一天,整个团队便紧张地守在服务器前。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大家都屏息凝神。当第一个用户出现时,整个办公室沸腾了,李彦宏也再一次感受到了曾经在硅谷所期待的那种激情。

万事开头难,有了硅谷动力这第一个客户打响头炮,百度中文搜索引擎的地位也逐渐稳固了。打铁趁热,李彦宏又跑去Chinaren寻找商机。

Chinaren是当时国内优秀的社区网站,虽然后来被搜狐收购,但企业形象和业内口碑一直十分良好。找到这个客户,双方很快就联手研发了中国第一个提问式搜索引擎——“孙悟空搜索引擎”。

2000年6月,李彦宏为让百度的名声更广,在北京香格里拉大酒店举办了一场新闻发布会。这场发布会主要是为了推行客户体验,针对生活中经常出现的一些问题,让到场的记者亲身体会百度搜索引擎带来的便利,让获取资源和信息成为一种乐趣。

可惜天公不作美,没想到发布会刚开场就遇到了停电事故,网络被中断,演示不能正常进行,全公司上下一时间不知所措,有力难为,就连李彦宏在台上说话时都破了音。

出了这样的插曲,只能提前进入记者提问时间,但这样尴尬的场面,让记者都不知道应该问点什么。主持人一再提示,就是不见记者做出任何反应。原因是,他们对搜索引擎未曾有过最真实的体会,没有更深入的认识,甚至会有人觉得李彦宏和百度的所有人在做一些莫名其妙的事,这又让他们如何发问呢?这就是百度当时的处境,第一场发布会就遭遇了冷眼和嘲笑。

不过,李彦宏和全体百度人不气不馁,没过几天,他们便调整好了最佳状态,而新闻发布会的失败,也只被他们当成了一次“剧情曲折”的暖场表演罢了。随后,李彦宏和徐勇调整了工作方向,将工作重心转移到了产品和客户拓展上。

伟大的事从来都不会有完美的开端,可一定有精彩的过程和完美的结局。同年8月,百度迎来了春天,中国三大门户网站之一的搜狐成了百度的客户。自从有了搜狐这个“巨幅广告”,百度在客户拓展方面更加畅通无阻,接连迎来了新浪、网易、263、Tom.com等大客户,它们都是国内最尖端的门户网站。

客户们的好评,是李彦宏带领百度前进的最大动力,他对百度的未来充满信心,全体百度人也为努力得到的收获欣喜不已。可是,随后的一次翻天之变,却差点断送了百度的大好前程。

4 突围,寒冬中崛起

股市崩溃,坚持希望

迷茫中的探索是一种坚持,永远不要停止前行的脚步,无论处境如何艰难,要相信,一切都只是暂时的。

2000年,中国互联网产业发展神速,网民数量暴增,每天都在刷新互联网业的各项历史纪录。国内各大网络公司纷纷崛起,市价翻倍增长。

中华网在纳斯达克上市仅6个月的时间,就募得了3亿美元。这不仅加快了国内各大互联网公司向纳斯达克迈进的速度,也让世界各地的风投公司看到了中国互联网公司,意识到了中国概念股巨大的利益空间。

在电影《大腕》中有这样一段经典台词:“做网站是在做什么啊?网站就得砸钱,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网站靠什么?点击率啊!点击率上去了,下家就跟着来了。你砸了多少钱进去,后面加个零直接就卖给下家。”这描述的就是中国当年互联网行业最真实的形态。

这是一个惊人的时期,一个让人难以忘怀的时期。大把大把的钞票轻而易举地就被装进口袋里,所有人都瞄准了IT行业,希望能在短期内从中牟获暴利,因为,那时候的互联网行业,就是个让人一夜暴富的行业。

然而,此时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危机正一步步靠近,IT业的寒冬即将到来。

2000年3月,春回大地,全世界都显得生机勃勃,到处是繁荣兴旺的景象,可就在这时,美国传来噩耗,股市开始崩溃了。

此前一路飙升的纳斯达克股市,毫无预兆地疯狂下跌,到了年底,已跌破2000点。其中,李彦宏曾经效力过的道·琼斯工业,其股票指数竟然在一个交易日内大跌627.78,创造了历史新低。由此,IPO陷入停滞状态,股市专家纷纷表示,这是一个永不翻盘的股市。

刚上市不久的中国各大网络公司也都在劫难逃,无一幸免。其中,网易损失巨大,纳斯达克股价最低的时候跌到了0.4美元。

投资者们曾疯狂追逐的宠儿,现在却变成了烫手山芋。在此期间,原定于在华尔街同期上市的11家网络公司,此时只剩两家,而正筹备上市的互联网公司,也不得不将上市计划无限期延后。

一时间,互联网产业的“末日”来了。

来自美国西海岸的互联网业初登中国时,曾给中国IT产业带来了雨后甘露一般的清爽。而此刻,另一股来自美国的经济风暴,正用其灾难本性摧残着中国网络市场,硬是将刚刚崛起的中国互联网产业拖落马下,一拳打倒。

中国互联网的美好未来,仿佛在一夜间都化作泡沫。国内网络公司无一幸免,不少刚刚起步的小网站以及与网络相关的科技公司相继倒闭、破产,一些经营不到一周的新公司也都随即失去了继续走下去的信心,中国互联网市场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冰河时代。

就在中关村乱作一团之时,“百度”却异常平静:市场运作正常,员工专心开发新产品。其实,李彦宏也没有锦囊妙计,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他心里很清楚,百度现在只是处于崩溃前夕,一切都是暂时的,麻烦早晚会找上门来。只是,纵然前途堪忧,他也没打算放弃。在那个网络达人们无比纠结的岁月里,他和徐勇每天在办公室里密谋“大事”。

彼时,百度不断成长,市场越做越大,成本也随之不断增加。创业之初那120万美元的风投资金几乎消耗殆尽。李彦宏知道,有备无患胜过坐以待毙,虽说风投们在这个非常时期个个神经紧绷,可就百度现状来看,若不想死,二次融资是唯一的解决办法。

所谓无米难为炊,李彦宏创业的秘诀之一就是:在资金还没用完的时候再去找新的资金。多年之后,当百度成功跻身纳斯达克,他说:“永远不要在你的钱花完的时候去融资,因为这个时候,你急需用钱救命,很难与投资者站在平等的位置上。”

当时,行业环境非常不好,没有任何一家与金钱相关的单位愿意进来搅这滩浑水。经济萧条导致的现金断流问题,成了各大互联网公司的通病。很多网站,不是久久不更新,就是完全无法登录,中国互联网如一潭死水,就算还有活着的网站,也都是“半死”状态。

在这样的情况下,投资人都谨慎起来,最安全的办法就是远离互联网行业。他们都觉得,此时的互联网行业已是“无底洞”,投钱越多,损失就越多。

互联网行业瞬间从天堂坠入地狱,那个曾经被人们争先恐后想要进入的潜力行业,眼下只能是大家无奈之余的一声叹息。

李彦宏和徐勇有些迷茫,当下的局势,想要在二次融资上获得成功,难度不亚于让互联网行业起死回生。在此生死存亡之秋,李彦宏反思,如果转换思路会怎样呢?他和徐勇一番商量后,在融资方面有了新方向——把融资的重点从金额转移到资金质量上。

此时,李彦宏认为,百度处于非常时期,不能病急乱投医,在投资商上也要仔细选择。钱投进来之后,必然会出现股份,这样会影响到公司未来的发展。如果彼此间出现不限人的问题,金钱的动力就会变成阻力,而且在上市后,投资商是否能有足够的资金来继续支持也是问题。

其实,他们的问题是显而易见的,在当时的情况下说服风投商,也许只有李彦宏能做到。精明的风投商们需要百度证明自己的实力,如此他们才愿意从口袋里往外拿钱。这就像卖掉水缸里的金鱼,整缸金鱼都已死掉翻浮在水面上,只有一条还在缓慢地游着,现在要让人买走这条金鱼,谁敢买?

李彦宏的辛苦常人难以承受,有时他甚至想过放弃,直接把公司卖掉,幸运的是,他选择了坚持。

诚实合伙投资公司的名字与其行事作风一般无二,他们对李彦宏和百度的信任成了百度未来发展的最强动力。不久,诚实风投为百度带来了第二轮的融资带头人——德丰杰全球创业投资基金(DFJ)。

出于对中国网络市场现状的考量,德丰杰对百度进行了慎重调查。当时的负责人是刚从新加坡国家科技局转来德丰杰的符绩勋。在进行调查的那段时间里,他每天都要在资源宾馆及附近出入,时不时地还要拍照做记录,如特工一般。

符绩勋对百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最深刻的即是,百度办公室的灯总是亮着的,大家每天都在拼命工作,通宵达旦,这让他没有任何理由不认为,这是一家有潜力、有希望的公司,日后必将成为行业内的明星。

他回到德丰杰后,把情况反馈回总部,风投商们经过磋商,敲定了对百度的投资意向。这一消息是振奋人心的,只是李彦宏仍对风云突变的互联网市场随时可能出现的变数忧心忡忡,生怕投资者会反悔。直到资金到账,他纠结着的心才终于放松了。

好事成双。在德杰丰决定投资百度后,投资商IDG也决定加入。这是一种连锁效应,就如最初为百度搜索引擎选择客户时,李彦宏就表示过,要选择正确的客户,因为他能变相地拓展市场。

在“互联网行业”这只猛虎使人谈而色变的时候,两大世界顶尖风投公司都选择了百度,这也被业内人士称之为“始作俑者的投资之一”,因为在那时候,没有任何一个人会觉得百度可攀至无人触及的高度。

两家风投公司在经过几个月的详细商议之后,于2000年9月共为百度注入1000万美元的赞助资金。

冲动不一定是魔鬼,也可以是天使。当年主持签约仪式的IDGVC杨飞回忆,他对李彦宏的“一见钟情”,完全依托于李彦宏的人格魅力。

其实,在决定投资百度的前一夜,杨飞整晚没睡,他清楚对百度的投资需格外谨慎。不过,他看到了李彦宏对搜索引擎的执着,他相信百度的技术实力,所以最终在互联网的寒冬期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百度。

事实证明,杨飞的冲动没有让他损失半毛钱,反而在百度上市后得到了数以百倍的投资回报。2005年,百度成功上市纳斯达克后,为IDG基金创造了数额高达1亿美元的回报,这笔曾经被业内视为最“风险”的投资,却成了风险投资界的一段佳话。

2000年9月的一个下午,李彦宏召集了公司全体员工,他想把公司融资成功的好消息告诉给大家,但却激动得说不出话来。他平复了一下情绪,才安静地宣布了融资成功的消息。此时,李彦宏再度激动起来,兴奋地对员工说:“大家可以算算,每个人值多少钱。”

话音未落,在场员工已欢呼雀跃了,公司拥有1000万美元,当时只有27名员工,这些员工自然是身价大增的。随后,公司全部员工工资上调5%!

在互联网行业大萧条的时代,让所有IT人都不敢去想象的事情,此时却如此奢侈地正在百度公司的内部激情上演。是时,百度算是中国互联网行业未来的希望之一,当其能继续前行的时候,整个行业都为之高兴。因为这可以证明,互联网有救了。

彷徨,探寻发展方向

二次融资,是百度发展史上最重要的转折点,此次融资的成败,直接决定百度能否挺过这场惊天浩劫。

最终的结果是喜人的,百度很幸运。

在时间上,这次融资是百度在剩余资金尚能应付互联网市场萧条期的时候开始进行的,若再晚几个月,至2000年末中国互联网市场形成全面大萧条时,相信真的没人有勇气再把钱放在中关村。

在诚信上,李彦宏拿到第一笔风投资金时,他谨慎的按需分配、公司高效的运作方式、良好的市场前景,都等于是给投资商吃下了一颗定心丸,由此,诚实合伙投资公司才有勇气为百度介绍新的合作者。

一言以蔽之,百度的存活不只是运气使然,更在于有李彦宏这个靠谱的领导者。

顺利拿到赞助资金,李彦宏终于可以把精力重新投入到百度的发展层面上。对于长远发展和新的商业模式,他着实花了不少心思,就连二次融资的资金分配问题,他都慎重再三。

李彦宏的想法一如既往,若把时间和精力都浪费在如何解决员工工资的问题上,百度在用完这1000万美元时,也就到了公司关门大吉的时候了。他最先想到的,是如何在全新的商业模式中减少巨额开销,在导入期也为百度推出“竞价排名”,以此奠定资金基础。

其时,坚挺的中国互联网行业坚强地挺进了2001年,虽渡过了2000年那段动荡不安期,但网络萧条后的阵痛仍在国内延续。

曾经门庭若市的互联网公司,此时却门可罗雀。有点底子的都在忍饥挨饿强挺着,撑不住的干脆破产走人。相比之下,百度倒是提前渡过了难关,显得生机盎然,可好日子没过多久。

2001年的夏天特别炎热,酷暑令人心神不宁。彼时,国内各大门户网站都已将百度的搜索引擎植入到网站中。也就是说,在别人都在行业内苦苦挣扎之际,百度已开始垄断国内搜索引擎市场了。这并不是矛盾,而是差距,是百度的优势创造的差距。

百度的市场份额正在疯狂增长,搜索量也随之不断刷新记录。讽刺的是,在外界都艳羡百度干的如火如荼之时,却没人知道,此时的百度非但赚不到钱,甚至还是负盈利。

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即是各方之间的利益矛盾。

当时,新浪、搜狐、网易都在使用百度的搜索引擎技术,可他们并未将其看得那么重要,他们觉得,搜索引擎有一定的存在价值,其所创造的流量价值也很明显,但远远没有广告带来的直接利益丰厚。加载一个搜索框并不麻烦,而除了流量提升外,门户网站本身在获利方面并未得到显著的提升。因此,他们不甘心支付百度高额的搜索引擎技术费用,于是,压低成本、拖欠账单的状况便屡屡发生,简直成了常态。

此时的百度有些骑虎难下,门户流量和搜索请求量形成了鲜明对比。用户通过搜索引擎技术获得门户网站后,对门户网站进行访问,访问量越大,搜索引擎的使用率就越高,这样一来,浏览门户网站的用户的搜索请求量也会越来越高,按此循环,随后反馈到百度服务器的信息量就会增大,会对百度服务器和带宽造成巨大负担,而百度为了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就需要不断升级带宽和服务器,砸进去的钱也就不计其数了。

不消说,门户网站和百度之间产生了人人可见的利益冲突。门户网站想用最少的钱得到最优质的服务,但他们却不明白,搜索引擎技术就如“一个萝卜一个坑”,还是那句话,要想做IT,就得多烧钱。

百度作为一家被投资的公司,一定是要以利益为最优先考虑的,如果一直“干烧”,几个1000万美元都不够。思量及此,李彦宏心里清清楚楚,这样去发展百度,最终死路一条。

那么,要怎么解开这个疙瘩呢?

那个时候,李彦宏和徐勇只要一有空闲时间,就会跑去很远的地方寻求安静,探讨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

李彦宏渐渐地意识到,百度最初市场的定位是吸引门户网站,以搜索引擎提供商的身份获取利益,但现实情况却截然不同,给人打工的商业模式明显不是盈利的最佳办法,百度目前最应该做的,就是重新拟定未来的发展方向,找到真正的盈利模式。

在没有任何方向之时,李彦宏最先想到的是做软件。这样一来,搜索引擎技术就能以软件的形式卖给网站,客户不仅保留原有的门户网站,还可增加一些形式各样的特色网站。

理想很丰满,现实太“妖孽”。此时IT业仍处在萧条期,“灾后”的重建工作并未完成,诸多公司都在想办法存活。更何况,当时的搜索技术只不过是个锦上添花的功能,未有雪中送炭的疗效。

最后,经过公司内部商议,李彦宏决定尝试另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开发并出售互联网内容分发系统软件,简称CDN。此举缘由,即是当时国内平均硬件设备建设十分落后,普通用户上网速度十分缓慢,而CDN软件正是用来缓解这一问题的。CDN可以帮助用户在其请求连接的活动范围内找到最近的服务器,这样就能提高访问速度,达到加速的目的。

这个软件不是百度首创,最早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的几个学生开发的,随后他们成立了Akamai公司,大获成功。股东建议李彦宏将这个技术复制到百度,相信必能扭转局面。

在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之后,这一软件终被开发出来,遗憾的是,由于中美两国市场差异过大,软件刚推出不久便被流放了。李彦宏再次陷入事业困境,往日高大潇洒的他,失去了曾经充满阳光的笑容,整日愁眉不展,身体也跟着抗议起来。徐勇一直劝慰李彦宏应休息一段时间,好好调整一下状态,可他哪有心思安稳?

在此关键时刻,一个“小天使”救了他——女儿出生了,这下他想不休息都不行。

李彦宏是个典型的顾家暖男,到了美国之后,整天看着女儿傻笑,忘却了往日忧愁,彻底进入了放假的状态。一转眼,他已在美国待了半个月之久。那时他最喜欢做两件事,一是整天抱着女儿,二是陪着妻子爬山。

然而好景不长,烦心事又找上李彦宏。这天,他抱着女儿在屋里散步,突然觉得很不舒服,刚要坐定时,胸口一阵钻心的剧痛。

在妻子的陪伴下,李彦宏去看了医生。可是“庸医”觉得,李彦宏的身体并无大碍,吃点消炎药便可缓解。但事实上,他的身体里出了大问题,胸部肌肉组织里出现了感染,长了个鸡蛋大小的肿块。这是在一天夜里,他再次剧痛难忍,去别家医院再次检查后方知。

医生要求李彦宏立即做手术。术后,李彦宏很快出院,医生却连药都没开,只是交代马东敏要按时为李彦宏清理伤口。家里没有进行麻醉的条件,而没有医生的处方也很难拿到止痛药,在休养那段时间,李彦宏每天都要在家里演一次“关二哥刮骨去毒”的重头戏。

经过一段疗养,李彦宏的病总算有些好转,也到了回国的时候。李彦宏很早就想回来,主要是怕自己让妻子太过操劳。另一方面,百度未来的发展问题迟迟不解决的话,无异于看着百度等死。

那段时间,李彦宏很彷徨。眼看着网游平地崛起、短信平台日渐昌盛,一个接着一个的新鲜网络事物如天降奇兵一般登上舞台,在短时间内,中国的互联网市场已将搜索引擎技术抛在了阴暗的角落。

李彦宏的很多朋友都劝他,不如也试着经营网络游戏,毕竟这是此时最赚钱的。更何况,就百度的现实来说,有了资金才能走出困境。

李彦宏坚如磐石,毫不动摇,他觉得搜索引擎还有很多待开发的巨大潜力,必须深挖细作,找到适合百度的最佳商业模式才行。

很快,李彦宏做出决定,把百度做成一家独立的搜索引擎公司,直接面对终端客户。这一明智之举,今天回过头来看,不失为百度历史上最具里程碑意义的决策。

在逆境中前行

李彦宏从美国归来后,身体还未痊愈,不得不再次入院。

躺在病床上的他,脑子里都是关于百度的一幕幕,他双眼紧盯着天花板,身体上的疼痛就像互联网萧条期过后的阵痛一样,继续刺激着他的敏感神经。只是,他一刻也不停地思考着百度的未来。

百度一直都以“在你成功背后”作为公司的经营口号,这也是百度的生存模式。然而,该模式对客户的依赖性、对利益的局限性都过大,已经成为百度持续发展道路上的羁绊。李彦宏知道,若想让百度走出僵局,必须找出更适合百度发展的有效模式。他将这个过程中的自己,称为“从纯粹技术工程师向企业领导转换的过程”。

李彦宏自身所具备的领袖条件,并不亚于专业的管理人才,这是他与其他专业技术者和管理者最不同之处。

提起李彦宏想将百度打造成一家独立搜索引擎公司的构想,这并非突发奇想,而是与其经历密不可分。

早在1996年时,李彦宏就已发现了搜索引擎中存在的诸多严重“作弊”问题,这一现象主要表现在:网站的后台管理者可根据自己的意愿,让自己的网站或网页出现在浏览器的最前排,让所有人最先看到。

不过,当时的搜索引擎技术并不发达,主要依赖于词频统计原理设计而成,所以,这个问题很容易被人利用。比如搜索AP-PLE这个词汇,虽然搜索者并不是APPLE(苹果公司)的工作人员,但他们之间存在利益关系,那么就在网页上将该词反复写入,或是将网页标题中加入更多的“APPLE”,这样一来,APPLE就很容易出现在搜索结果页面的最前端,这无疑是对搜索引擎搜索结果真实性的最大挑战。

接触的越多,李彦宏越发意识到,若将这个“作弊”现象合理利用,或许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另一番效果。

当时,他正在给《华尔街日报》的金融系统做设计,在工作中很依赖搜索引擎,时间长了,他发现了这些问题,但他那会儿还不具备将“作弊”现象转化成财富的能力。

几个月后,他率先创建的超链分析技术发布,正是这个技术,解决了存在于搜索引擎中的作弊问题,使网页质量的排序与基于相关性的排序能完美结合在一起,这项技术也因此在美国获得专利,他还将超链分析技术植入到Infoseek的GO.COM的搜索引擎中。

这项专利技术的发明和运用,改写了世界搜索引擎历史,将这一技术带入了新的高度,为此领域开启了另一扇财富之门。

光阴似箭,李彦宏很快又开发了另一项极具互联网市场价值的创新技术——GO.COM图像搜索引擎。到了1999年年底的时候,全世界大多数搜索引擎都已更新为超链分析技术。

此时,问题出现了。搜索引擎在技术上既然拥有这么高的地位,为何大多数搜索引擎公司仍止步不前,前途一片迷茫?关键问题并不在技术,而是商业模式。不管你拥有的技术多么强大,多么先进,如果不能实现或是产生相应的回报,企业一样无法继续生存。

李彦宏亲眼目送了Infoseek、LookSmart、Inktomi等老牌互联网公司的相继离去,它们各个都从如日中天到惨淡经营,这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这些老牌劲旅,难道真的不善于做搜索引擎?别忘了,李彦宏便出自Infoseek公司。

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人会第一个吃螃蟹。Goto.com推出了一项新技术,其发明的付费排名搜索引擎,让搜索引擎技术在互联网行业中有所复苏。曾经和Infoseek官司不断的Goto.com,此时转做搜索引擎公司,并为搜索引擎技术创造了极高的商业价值。

Goto.com的商业模式为:用关键词竞价,根据网站的出价金额来决定出现在搜索结果上的位置;当搜索结果被点击时,则产生竞价的对应费用。

这种模式很好理解,出的钱越多,被搜索对象就越会出现在显眼的地方。这样一来,用少量的投入就可换回大量潜在客户,如果同行业内的两家公司同时对一个关键词竞价,将会创造更多的经济收益,还能有效地提升企业知名度,并促进消费额度的增长,实在是牛掰的办法。

打个比方,用户在搜索栏中输入水果时,搜索引擎就会自动检索与水果有关的网站,并根据竞价标准为这些网站排名。排位靠前的网站,便增加了客户浏览量,从而获得更多利益回报。因此,被检索的网站获利,提供检索的搜索引擎也能获利,一举数得。

传统媒体行业存在的固定成本,制作成本和后期广告投放成本都很高。Goto.com的出现,游刃有余地解决了这样的问题,在降低了推广成本的同时,扩大了宣传效果,也最大限度减少了中小企业的经济负担。

不管什么行业,其中的大型企业毕竟是少数,中小企业数量大。对于它们的推广投入,似乎很难获得更高的利润,但由于薄利多销,并且在互联网中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所消耗的成本微乎其微,故此这一利基市场反倒能贡献更有吸引力的报酬,而此种商业模式,也成了最赚钱的模式。

只是,这种以中小企业为主要客户源的模式,让李彦宏想到了一个纯粹的美国人的理论。美国《连线》杂志主编克里斯·安德森是个对数字敏感的人,他能从数字中研究出万事趋势。一天,他和朋友eCast首席执行官范阿迪聊天,范阿迪说,自己在数字音乐点唱的统计数字中发现了一些秘密:大部分听众都对98%的冷门音乐有着很高的需求,这说明冷门音乐其实也有巨大的市场需求,于是他把自己的理论称为“98法则”。

克里斯·安德森对“98法则”颇感兴趣,借由这个貌似不合乎情理的理论,他开始着手研究各大互联网零售商的销售数据和传统零售商的销售数据,他经常用亚马逊和沃尔玛做比较,最后发现了一个极其符合统计学原理的规律——大数定律。

这个定律若是用图像表示,则是我们熟知的“抛物线”形态,主要以两端低中间高的山峰式概率分布模式呈现。安德森在后续的研究中发现,过去的那些因概率低或需求低的尾部,却成了互联网产业的另一商机。

这个发现,就是后来享誉世界的长尾理论——在成本和效率同时作为制约因素时,人们只会去关注一些重要的人或事物,如果用正态分布曲线来描绘这个现象,那么被关注的人和事物就会出现在曲线的顶部,而尾部就是那些被忽略的部分。但在网络中,客观因素所带来的制约小了,关注成本就会大大降低。这样一来,尾部就可能被关注到,相比较现实生活,尾部的效益率是与头部相同的,甚至会超过头部。

在传统的营销理论中,80%的利润是由20%的客户提供的,这就是著名的“二八定律”。这个理论主要描述的是,在企业的客户服务中,将主要资源都放在20%VIP客户上,来获得更高的利益。长尾理论的出现,则彻底颠覆了“二八定律”,并被IT朝圣地硅谷奉为圭臬。

1998年2月,Goto.com的收入远远超过了同行业的其他公司,作为第一家付费排名搜索引擎供应商,它的成功令人目眩。次年,Goto.com成功登陆纳斯达克,首股价曾一度飙升至30多美元。2001年,Goto.com将公司名字改为Overture。

成功的例子,给了李彦宏重大启示,他将这些案例和经济理论整合起来,找出了一条更适宜百度的经营模式。他觉得,付费排名模式让一度被忽视的搜索引擎技术起死回生,扭转了他在互联网中的败局。此后,搜索引擎不再需要单纯地依赖于门户网站,而可凭借自营的商业模式获取利益,完美生存。因此,对百度的长久发展来说,Goto.com的付费排名模式宛若当头棒喝。

李彦宏把自己的想法告知了徐勇,徐勇觉得很靠谱,两人经过对资料的分析和缜密思考,决定在结合中国市场实际需求的同时,将百度商业模式转变为竞价排名模式。

多年后的今天,李彦宏又对“竞价排名”这个名词提出了新看法。他觉得,这个词其实并不准确,竞价的确左右排名,但结果并不完全由竞价而定,排名的合理性才是排名规则的核心。

百度上线,推竞价排名

李彦宏经过了一番历史与现实的考量之后,决定了将“竞价排名”定为百度主要的商业模式,并将这个提议带到了百度2001年年度董事会会议上。

这次大会,李彦宏未能亲身参加,受制于之前的手术,他的身体不适合奔波操劳,只能在百度深圳分公司总经理办公室通过网络参加这次年度股东大会。

相比较出国前,李彦宏整个人的状态更好了一些,虽然身体上仍有病痛纠缠。但这次,他显得信心十足,因为百度的未来有着落了,资金有了,发展方向也有了,现在就等着股东们同意了。本以为,股东们会一票通过他的提议,让他始料不及的是,关于百度脱离门户网站,转做独立搜索引擎网站,并开展竞价排名的计划,却遭到了股东们的一致反对。

仔细想想,股东们的反对也是情有可原的。竞价排名是新兴网络模式,股东们对此并不是特别了解,想要在短期的内看清市场走向,确实有些强人所难。更何况,中美两国网络市场结构和环境都存在着巨大差异,虽然Goto.com的竞价排名模式大获成功,但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却是无法预知的。

李彦宏自己心里也清楚,在全球互联网行业仍处在困难期的情况下,百度最需要做的是稳扎稳打,做好眼下工作,尽量少犯错误,没有必要去承担更多的风险。然而,现实处境不允许他做太多考虑,百度必须殊死一搏。

事实上,李彦宏的做法的确有些冒险。百度的全部收入,主要来自为门户网站提供搜索引擎技术,来赚取微薄的服务支持费用。如果转型做独立的搜索引擎网站,将会和门户网站形成对立关系,在没有客户的时候反而丢掉了原有的大客户,这令其连眼前的微薄收入都无法维持。

而竞价排名很难在短时间内获得利润,产品适应市场的周期和用户接受竞价排名的过程,其时间是无法估算的。从投资的角度看,股东们的担心也是正常的,如果失败,百度必死无疑。

在会议上,每个人都在强调自己的观点,气氛十分紧张,最初的意见交流也变成了愈演愈烈的争吵。

面对各方的反对意见,李彦宏像变了个人似的,毁掉了平日大家眼中那个处事冷静、理智,连大声讲话都不会的文明人形象,他用尽一切办法来说服投资方,在争论过程中越来越激动。

转眼间,会议已进行了几个小时,手中的电话都已热的发烫了。李彦宏打定主意,现在正是紧要关头,一定要坚定自己的观点。在他充满激情的言辞辩论之后,反对方仍未松口,即便他的计划和观点清晰明朗,也都于事无补。

李彦宏发火了,他对着电话怒吼道:“不让百度做独立搜索引擎网站,那就别干了!”然后将手机狠狠地摔在桌子上,散落的碎片飞的到处都是。这是他第一次让别人见识到自己的火气,而且是大动肝火。

李彦宏一贯的自信,在这个时候被一次一次挑衅,他从不用情绪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