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忠报国(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27 05:35:40

点击下载

作者:张海君

出版社:敦煌文艺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精忠报国

精忠报国试读:

爱国屈原吟《离骚》

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名平,字原,是战国后期楚国人,出生在今湖北省秭归县。他从小刻苦学习,知识渊博,年轻时就当上了左徒(即仅次于宰相的重要官职),主张对内改革对外抗秦,但这些正确主张遭到官僚贵族的反对和非议。他们鼓动楚王撤了屈原的左徒职务,将他降为管教王族三个姓子弟的三闾大夫,后来干脆免除了他的官职,把他流放到江南。屈原在流放中,写了一首题名为《离骚》的长篇抒情诗。他在诗中无情地揭露了统治者的昏庸,强烈谴责了达官贵人陷害忠良的罪行,表达了自己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和眷念。屈原在诗中写了这样一个故事:他自己乘着龙马驾的车子,离开人世,向天上的仙境遨游,忽然间回头,看到了自己的故土和祖国,顿时泪如泉涌,产生了恋恋不舍、故土难离的心情。车夫和龙马受到他的感染,都低下头来叹息,不肯再往前去。他写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如果找不到改变楚国命运的道路,他将不惜投河自尽,与祖国共存亡。后来他果然这样做了。很多年后,屈原在流放中听到秦国要来进攻楚国都城的消息,不顾一切,拼命向都城走去,想劝说楚王,坚决抵抗秦军。可是他到了都城一看,顿时心灰意冷,彻底失望了。楚国的都城叫郢城,又叫纪南城。以往商业昌盛客旅如流,人们戏称它为:“挤烂城”。可是现在的郢城,残破不堪,冷落萧条。原来楚顷襄王和达官贵人,早已闻风丧胆,不知逃到哪里去了。后来,秦军兵不血刃,轻而易举地占领了郢城。屈原在逃难的路上,听到郢城沦陷的消息,肝肠寸断,痛不欲生,沿着汨罗江边走边哭,边哭边诉。一位老渔翁看到屈原老态龙钟,披头散发,踉踉跄跄、涕泪横流的样子,吃惊地问他,“您不是三闾大夫吗?怎么落到如此悲惨的境地呀?”屈原悲愤地回答:“朝廷里那帮家伙灵魂肮脏、醉生梦死,还要打击我,迫害我,结果弄得国破家亡。我能不悲伤吗?”老渔翁劝他:“他们都很肮脏,您一个人干净,又有什么用呢?不如随大流算了,何必自讨苦吃?”屈原说:“洗干净了头发,戴帽子也要掸一掸;洗干净了身体,穿衣服也要抖一抖。我宁肯跳进这江水里,也要保持一身的清白。”农历五月初五,他决心用自己的死来唤醒人民,拯救祖国,就投进了湘江的支流汨罗江。当地老百姓听说屈原投江殉国的消息后,担心鱼虾吞食他的尸首,就往江里投了许多饭团子,然后顺流而下,打捞起屈原的遗体,把他安葬在汨罗山上。后来,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都要驾龙舟,投粽子,纪念屈原以身殉国的崇高精神。久而久之,成为今天的端午节。屈原的仪表美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仪表美,它是一种象征,一种标志。屈原的仪表美表现出他对至善至美的追求。在那个浓黑的社会里,高雅的服饰,烘托着他那高洁的气质和杰出的风貌,宛如一朵圣洁的莲花,出淤泥而不染,又好像一棵挺拔刚劲的松柏,遭风雨而不挠。屈原就是美的化身,就是人类最完美的心灵与外在美的统一体。

苏武牧羊持节杖

苏武是西汉时期的皇帝侍从。汉武帝时,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贵族,经常派骑兵骚扰汉朝边境,杀人放火,抢夺财物,不但给汉族人民的生活带来很大痛苦,而且也威胁到汉朝的封建统治。汉武帝即位以后,派出军队,多次击败匈奴的进犯。匈奴的首领且侯单(chan)于害怕汉朝军队乘胜追击,就故意装出和好的姿态,把以前扣留的汉朝使节放了一些。汉武帝得知这一消息后很高兴,马上派正直廉洁、有胆有识的苏武,率领张胜、常惠等一百多人,带着大批礼物再次出使匈奴。临行前,汉武帝召见了苏武,亲手把旌(jìng)节交给他。这是一根7.8尺长的木棍,顶部弯曲的地方挂着一串用毛做成的绒球,表明使节的身份,同时是使臣出使的凭证。苏武接过使节杖,激动地说:“只要我人在,这节杖就不会丢,使命就不会受辱。”苏武一行风餐露宿,长途跋涉,终于到达了匈奴单于居住的地方,见到了单于。谁知单于是个吃硬不吃软的家伙,见苏武送礼上门,就以为汉朝软弱求饶,所以对苏武及使臣们傲慢无礼,态度专横。苏武忍辱负重,完成了使命,正准备返回长安时,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原来几年前,汉朝使者卫律出使匈奴后不久就投降了,并被单于封为王。卫律原来的副使虞常对卫律卖身投靠匈奴的做法,一直不满,见到老朋友张胜后,他就和张胜暗中商量,想乘单于出外打猎时,劫持单于的母亲,杀了卫律。然而正当他们七十多人准备起事时,有人告了密。于是单于逮捕了虞常,并想趁机逼迫苏武投降。卫律奉令威逼苏武投降,遭到严辞拒绝。苏武说:“我是汉朝使者,如果丧失了气节,使国家受到屈辱,活下去还有什么意思?”说着便拔出宝剑,向自己身上猛刺。卫律慌忙抱住苏武,夺下刀来,然后找来医生为他包扎伤口。单于听到这个消息,不禁对苏武的爱国气节产生了敬意,他更感到要让苏武投降,为自己创图霸业服务的重要性。他让卫律当着苏武的面审问虞常和张胜。卫律把苏武叫来,先把虞常一刀砍死,吓得张胜当场表示投降。卫律乘机要挟苏武说:“你的副使都认罪投降了,你作为正使也要治罪。”苏武严正地回答:“我奉命来与匈奴结好,和张胜既非同谋,又非亲属,凭什么治我的罪?”卫律理屈词穷,挥刀要杀苏武。苏武毫不畏惧,迎上前去说:“你要有胆量杀死堂堂汉朝使臣,就快点动手吧!”卫律见硬的不行,就用高官厚禄来劝降,谁知苏武一听勃然大怒,破口痛骂道:“你背叛了君主和父母亲戚,不知廉耻,还有什么脸跟我说话?”单于见苏武软硬不吃,又生一计,想用艰苦的生活环境来消磨苏武的爱国意志,诱使他最终投降,于是下令把苏武放逐到北海(今俄罗斯西伯利亚贝加尔湖)去牧羊。临行前,单于对苏武说:“等你放的公羊产了奶,你才能回去。”北海荒无人烟,一年到头白雪皑皑,连鸟兽也很难见到。有时苏武饿得没有办法,就掘开野鼠洞,掏洞里的草籽来充饥。每天,他一面放羊,一面抚弄“节杖”,希望总有那么一天,能够拿着节杖,重返祖国。天长日久,节杖上的绒毛脱光了,成了一根光秃秃的棍子,但苏武仍视为生命的支柱,连睡觉的时候都紧紧地抱在胸前,就这样,苏武在匈奴生活了十九年。公元前81年,汉朝与匈奴几经交涉,匈奴才把苏武及其随员共九人放回长安。长安的老百姓听说苏武回来了,都出来迎接。他们看到满头白发的苏武,手里还紧紧握着那根光秃秃的“节杖”,无不感动得热泪盈眶。在严寒的北海,苏武每天孤零零地牧羊。每天牧羊时,苏武总是手持汉武帝亲手交给他的那支节杖。他相信有一天他一定会手持节杖,再次踏上祖国的土地。苏武终于在十九年后回到祖国。当长安的人民夹道欢迎他时,他的手中仍然紧握着节杖——尽管节杖上的毛已经脱落得丝缕不存了。长安的老百姓见此无不感动得热泪盈眶。

不卖论取官的范缜

南北朝时,竟陵王萧子良十分赏识范缜,便向齐武帝举荐他做官。而此时的范缜在大街上,看见竟陵王府衙的官兵以齐武帝修建陵台为由,强抢百姓财产。他路见不平,与官兵发生争执,并说世间并无神灵。官兵认为范缜亵渎神灵,对他大打出手。正在危急时刻,好友萧衍赶到,救下范缜。萧衍也很赏识范缜的才华和学识,两人正在叙旧时,一官差策马而来,请范缜立即前往竟陵王府。临别时,萧衍善意地提醒范缜:面见竟陵王时,切莫提佛教一事。原来,南北朝时,佛教盛行,帝王将相极力推崇,为的是麻痹百姓,安定民心。范缜一到王府,萧子良满面春风地把举荐之事告诉他,并开玩笑地说:“从此你我同朝为官了。”范缜谢过萧子良,犹豫了一下,说起官兵强抢百姓财物之事,并感叹百姓种种疾苦,但萧子良却不以为然:“贫富都是因果报应、六世轮回的结果。他们前世作恶,如今理当受些惩罚。”范缜据理力争:“人生在世好比花在树上,同长一树的花被风吹落,有的落到高处洁净的地方,有的却落到低处污秽的地方。落到洁净地方的是王爷这样的人,而落到了污秽之地的则是在下这般的人。这两者之间的贵贱确实有不同的地方,但又何来的因果报应呢?王爷如此英明之人,难道连这样的道理也不懂吗?”萧子良无言以对,生气地拂袖而去。第二天,在金銮殿上,范缜再次说起百姓疾苦,并进谏齐武帝取消建造陵台的工程。齐武帝很不高兴,因为他认为陵台是他死后神魂安息的地方,意义重大。但范缜却不识时务地说:“我以为人的肉体是本质的东西,灵魂只是人体的一种功能。肉体存在,灵魂就存在;肉体死亡,灵魂也就随之消灭。肉体与灵魂的关系就像刀口与锋利的关系,刀是物质,锋利只是刀口的作用,离开了刀口就无所谓锋利。因此,如果说,肉体消失而神魂仍在,岂不是无稽之谈吗?”齐武帝气得发抖,大家不欢而散。文武百官对范缜议论纷纷,只有萧衍暗地里支持他。为了驳斥一些谬论,范缜写下了论著《神灭论》,并以奏章的形式呈给了齐武帝。齐武帝怒不可遏,把萧子良叫来,严厉斥问:“这就是你举荐的人?!”萧子良诚惶诚恐,答应给齐武帝一个满意的答复。当夜,萧子良将范缜召到王府,要求他将文章销毁,并说:“以你的才学,只要好好干,完全可以做中书侍郎,何必发表这种不合时宜的议论呢?!”范缜不为所动,笑道:“假如我范缜靠卖论取官的话,再大些的官也能做到,何止这区区中书侍郎呢!”萧子良一怒之下将他押入大牢,革职查办。幸而萧衍冒死替他求情,才免掉杀头之罪。两年以后,改朝换代,萧衍成了梁朝的皇帝,也就是历史上的梁武帝,范缜被无罪释放了。他得知萧衍做了皇帝很高兴,满以为百姓再也不会受苦了。可是,当他走出监牢时,看见的第一幕便是随处可见趾高气扬的僧侣,全国上下都在大兴土木,修建寺院,百姓苦不堪言。范缜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和耳朵。就在这时,萧衍派人来请范缜进宫。范缜发现萧衍完全变了,无奈之下,再次拿出尘封的《神灭论》,公开刊刻。萧衍无计可施,想以荣华富贵收买,使他归依。但令人始料不及的是,范缜却主动要求辞官,云游各地。他说:“皇上以大兴迷信而立国,而臣则认为世间无神。因此,臣若再为官,非但不能为朝廷出力,甚至还会触怒皇上。”萧衍暗暗佩服范缜的聪明,但是又担心他去别国为官,对梁朝造成很大的威胁。左右为难时,有人提议:让学识渊博的僧侣和大臣与其辩论,让他心服口服。于是,金銮殿上便有了激动人心的一幕:萧衍找来僧侣、大臣共六十六人与范缜辩论,却无人能及。一僧侣理屈词穷,骂道:“呜呼范子!竟不知祖宗所在!”范缜大义凛然地驳道:“呜呼此子,知其祖宗所在,却不肯从而往之!”范缜据理力争,终于把所有的人都驳得哑口无言。后来,萧衍无可奈何,就把他放逐到广州去了。范缜就是这样一个有骨气的人,为捍卫真理,坚持真理,他可以不惜任何代价,包括牺牲自己的一切利益。不要说功名利禄不能打动他,就是为此而献出自己的生命,他也在所不惜、心甘情愿。

岳飞精忠报国

岳飞(1103~1142),河南汤阴人,是宋朝著名将领,后因坚持抗金,受到奸臣秦桧的迫害,蒙冤屈死。岳飞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的家里,很小年龄就要天天上山拾柴来维持生活。一有空,母亲便教他读书识字。后来,他又拜周侗为师,练就了一身好武艺,熟读了很多兵书,逐渐立下了报国杀敌的远大志向。岳飞二十岁时,金兵灭了辽国,一直打到宋朝的京城汴梁(今河南开封),宋朝皇帝,太上皇徽宗和钦宗及大臣等三千多名文武官员,全都当了俘虏,北宋宣告灭亡。这时钦宗的弟弟赵构在临安(今杭州)建立起南宋小朝廷,自封为宋高宗,苟且偷安。为了保家卫国,岳飞报名参加了抗金的队伍。出发前,母亲姚氏特意在他背上刺下“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叮嘱他:不要挂念家里,永远为国效忠,誓杀金贼!母亲的话,一直鼓舞着岳飞。岳飞在与金兵作战中屡立战功。他率领一支孤军在广德大败金兵,保住了临安,然后乘胜追击,四战四捷,一举收复了建康(今南京)。高宗特地赐给他一面军旗,上绣“精忠岳飞”四个大字,以示嘉奖。这以后,岳飞带领军队长期守卫在长江沿岸。平时他带领士兵苦练杀敌本领,对老百姓秋毫不犯,有违反军令者,无论是谁都严惩不贷。战时,岳飞率领士兵英勇杀敌,收复了大片失地。老百姓因此亲切地称呼岳飞带领的军队为“岳家军”。可是,宋高宗重用奸臣秦桧,不仅不想打回中原,反而一再想与金国议和,以求苟延残喘。1138年,宋朝与金国签订不平等和约,规定宋朝向金朝称臣,每年向金朝进贡25万两白银,25万匹绢。岳飞几次上书,坚决反对议和,主张全力抗金,结果遭到秦桧之流的嫉恨。1140年,金国撕毁和约,再次大举进攻南宋,高宗怕性命难保,被迫向金兵应战,派岳飞迎敌。岳飞挥师北上,连打胜仗,势不可挡。为了挽回败局,金朝首领兀术出动主力,包围了岳飞驻扎的郾城,并拿出了自己最厉害的王牌军——“铁浮图”(三人一组,人和马都披铠甲,看起来像铁塔一样)、“拐子马”(精锐骑兵队),企图一下子吃掉“岳家军”。岳家军前锋与金兵交战时,因不熟悉“铁浮图”的特点,败下阵来。岳飞得知后亲临前线,观察敌情,看出破绽,制定出破敌的战术。他先命令儿子岳云带领一支骑兵闯入敌阵,冲乱敌人的阵角,然后派步兵和骑兵一齐出击。步兵手拿麻札刀,低着头,专砍敌军的马腿。骑兵专门对付马上的金兵。一马失蹄,一组“铁浮图”就都翻倒在地,乱作一团。岳家军马上马下紧密配合,把金朝的王牌军打得人仰马翻,闻风丧胆,一再惊呼:“撼山易,撼岳家军难。”正当岳飞准备继续北伐,直取敌军大本营开封时,朝廷却在一天之内连下12道金牌,要岳飞“立即退兵”。原来,金国见打不过岳家军,就放出和谈空气,提出“必杀岳飞而后和”。高宗和秦桧本来就是一心想求和,害怕岳飞继续前进会阻碍他们的投降计划,以“孤军不可久留”为借口,下令岳飞退兵。岳飞接到退兵的圣旨,义愤填膺,又无可奈何地感叹道:“十年之功,废于一旦!所得诸郡,一朝全休!”1142年1月27日,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及其长子岳云、部将张宪等杀害。岳飞是南宋著名的军事家,抗金名将,他那精忠报国,光彩照人的故事千百年来几乎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岳飞从小勤奋好学,文武双全,就在岳飞二十岁那年,金兵侵犯中原,所到之处,烧杀抢掠。岳飞是个爱国的热血青年,他决定奔赴战场,杀敌报国。然而立誓“精忠报国”的岳飞和骁勇善战的岳家军都敌不过一心求和的昏君宋高宗的12道退兵金牌和奸臣秦桧的嫉恨中伤。这样,一代抗金名将岳飞以“莫须有”的罪名,惨遭杀害了,岳飞死时年仅三十九岁,但他精忠报国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

宁死不屈文天祥

文天祥(1236~1283),卢陵(今江西省)人,是南宋大臣,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小的时候,看到在县城里挂着许多为国立功的名人的遗像,供人瞻仰。他暗暗下定决心:“将来,我也要和他们一样,为国立功,当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长大后,文天祥在科举考试中得了第一名并当了官。南宋末年,蒙古元兵侵犯都城临安,朝廷只好向全国发出告急文书,号召各地募集义军前来救应。当时担任赣州知府的文天祥是个文官,手中没有一兵一卒,仍然变卖了全部家产充作军费,召募了一万多名义军连夜奔赴京城。谁知文天祥的人马到达临安不久,朝廷就决定投降元军,可是满朝文武官员竟没有一个人敢去与元军统帅伯颜谈判。这时,文天祥挺身而出,愿意冒着生命危险去敌人那里谈判。这一天,文天祥带了几个随从来到敌营。一进门,元军就要他向元军统帅伯颜下跪。文天祥大义凛然地说:“我是宋朝皇帝的谈判使臣,不是来投降的,不能下跪!”伯颜见文天祥一身正气,就软了下来,请他坐下来商量。俩人谈了几句,伯颜就不耐烦了,怒冲冲地问:“你到底是来归顺的,还是干什么来的?”“归顺?”文天祥哈哈大笑起来,说:“我只知道抵抗,不知道什么叫归顺。我来就是要你们先撤兵,然后再讲和。”伯颜发火了,命令几个手拿大刀的元兵把文天祥从座位上拉了起来,威胁道:“是降是死,由你自己选择。”文天祥挺直了胸脯,高声说:“我早就准备以死报国。你就是把油锅摆在我面前,也吓不倒我。”伯颜见文天祥软硬不吃,只得把他扣押起来,解送到元朝大都(今北京)去。途中,文天祥用计灌醉了看守,逃出虎口,历经险阻来到福州,马上召募义兵,进行训练和战斗。一年后,文天祥在战斗中再次被敌人抓获,敌人押着文天祥乘船路过珠江口的零丁(又写作伶仃)洋,叫人逼他写信劝说正在抗元的张世杰等人投降。文天祥提笔写下了一首题为《过零丁洋》的七言律诗。诗的最后两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达了他的爱国之心。来人一看,知道劝降是不可能的,只好悻悻而去。南宋灭亡后,文天祥被押到大都。有一天,元朝丞相孛罗(bóluó)审问他:“你说你是宋朝的忠臣,可你没能挽救宋朝的灭亡,你对宋朝有什么功劳哇?”文天祥义正辞严地回答:“国家存在一日,为臣子的就要尽一份力,还计较什么功劳!”孛罗继续挑拨他:“既然知道救国不成,何必去救?”“胡说!”文天祥勃然大怒,驳斥道:“这好比父与子。父亲得了重病,儿子虽然知道他活不长了,但是还是要给他吃药医治。你连这些都不懂,何必在此胡说八道。”孛罗无计可施,只得把文天祥关在兵马司衙门的牢房里。文天祥在这里度过了四个年头,受尽苦难,但始终坚贞不屈,还写了《正气歌》等许多诗文表达了自己坚持民族气节,决不向敌人投降的浩然正气。公元1283年1月的一天,元朝皇帝忽必烈亲自召见文天祥,许以宰相或枢密的高官来劝降,文天祥斩钉截铁地回答:“愿以一死报国。”忽必烈只好下令杀害文天祥。临刑前,文天祥朝南方跪下,拜了几拜,微笑着说:“我已尽到报国的责任了。”随后从容就义。文天祥知道国家灭亡了,伤心欲绝,于是写下了一首诗,表达他以死报国的决心。这首诗的最后两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它的意思是:“自古以来,有哪一个人不会死去呢?死要死得有价值,让我们把红心留在史册上吧!”文天祥热爱自己的国家,宁死不屈,以身殉国,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他的光辉事迹和伟大精神,至今仍然永垂不朽!

于谦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1398~1457)是浙江钱塘(今杭州)人。他自幼胸怀大志,十分敬仰苏武、文天祥等民族英雄。他曾把文天祥的画像挂在自己的卧室里早晚瞻仰,并写诗明志:“孤忠大节,万古流传,我瞻遗像,清风懔然。”成人后,他在山西、江西、河南等地当过地方官员,处事刚正不阿,生活清廉节俭,深受人民爱戴。公元1449年,北方蒙古族的瓦剌部落,在其首领也先的统率下将明朝五十万大军击溃,生擒明英宗朱祁镇。当时任兵部尚书的于谦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支持朱祁钰登上皇帝宝座,并受令指挥保卫北京的战斗。当时北京城里只有老弱残兵二十多万。于谦把兵力布置在九座城门外严阵待敌,并把城门关死,自断退路,准备与敌决一死战。他命令将士:“临阵将不顾军先退者斩其将。军不顾将先退者,后队斩前队。”于谦身先士卒,无私无畏的爱国精神激励了明军将士的士气,军心大振,斗志高昂。于谦利用敌军初胜轻敌的心理,亲自到德胜门外的第一线布置伏兵,采取诱敌深入的战术,将瓦剌军引入伏击圈内,一举粉碎了敌军的攻势。于谦继续采用疲劳战术,派将士夜晚出击,打得敌军昼夜不宁,乱作一团,然后乘胜追击,把瓦剌军一直赶到紫荆关外,迫使瓦剌军主动向明朝求和,并把明英宗送了回来,以示诚意。英宗回来之后,景帝担心自己的帝位保不住。于谦从稳定人心的大局出发,支持景帝继续执政,并对外加强国防,对内整顿内务,处罚了一批贪官污吏。他自己始终保持清正廉洁,连自己的儿子担任稍高的官职都不同意。1457年,景帝得了重病,英宗乘机复辟,废除景宗的帝位,自己重新当上皇帝。明英宗对于谦早就怀恨在心,上台后马上把于谦当作异己势力的首领抓了起来,严刑拷打。于谦威武不屈,决不服罪,最后被英宗以莫须有的“谋逆”罪名判处死刑。于谦的儿子也被发配边塞。一直到明宪宗成化初年(公元1465年),于谦的儿子被赦后上书为父申冤,于谦才得到特诏昭雪。宪宗恢复了于谦生前官爵,并把他生前的住宅改为“忠烈祠”。明末名将张苍水有诗云:“国亡家破欲何之?西子湖头有我师。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诗中提到两位著名人物,即于谦和岳飞。岳飞,是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而于谦,恐怕就不那么广为人知了。其实,正如诗中所说,历史上的于谦是一位与岳飞齐名的英雄,一位可与包拯、海瑞同垂青史的清官。

倭寇克星戚继光

戚继光(1528~1587)是山东东牟(今山东省)人,出生于将门之家,从小受到父亲爱国爱民的严格教育,立志继承父业,当一名职业军人。十七岁时,戚继光到登州(今山东省)当了一名海防军官。十年后升任署都指挥佥事,负责山东沿海的防御倭寇事务。倭寇是日本国的海盗。那时人们把日本叫倭奴国,这些海盗就被称之为“倭寇”。他们经常在我国沿海地区登陆抢劫,杀人放火,无恶不作。明军人数多,但军纪涣散,贪生怕死,多次被倭寇打败。戚继光上任后决心从整顿军纪入手,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当时,有个远房舅父是他的部下,经常倚老卖老,不听命令。戚继光抓住他违抗命令的事实,当众按军法处置了他,使部队上下为之震动,风气为之好转,山东的海防从此得到加强。1556年,戚继光被任命为参将,镇守宁波、绍兴、台州三府。他在带兵作战中,感到明军队伍斗志涣散、纪律松弛、决心重新组建一支英勇善战、纪律严明的队伍。他从金华、义马的农民和矿工中召募了三千名新兵,进行了严格军事和军纪训练,还常给他们讲爱国爱民的道理。他对大家说:“倭寇正在残害我们的父老乡亲,你们一定要苦练杀敌本领,把敌人从我国土地上赶出去。”不久,这支队伍屡建奇功,被称之为“戚家军”。有一次,大股倭寇在浙江台州沿海登陆。戚继光率戚家军火速迎战。双方刚摆开阵势,一名倭将左手持矛,右手握刀,跳到阵前挑战。戚继光为了激励将士,高声宣布:“谁能打败这个倭将,我就把我的银铠甲送给他。”话音未落,一名青年校官就冲了上去,几个回合把那个不可一世的倭寇挑翻在地。倭寇见势不妙,纷纷溃逃,戚家军趁势掩杀过去。倭寇一见来势迅猛,便使出惯用伎俩,把抢来的金银财宝向空中抛撒,想诱惑戚家军停止追击,自己借机逃跑。没想到,戚家军军令森严,训练时就规定擂鼓进军,前面有水有火也要冲锋向前;鸣金收兵,前面有金有银也要退回,所以将士们根本不看满地的金银财宝,一路奋勇追杀,倭寇几乎被全歼。戚家军凯旋时,台州老百姓出城十公里迎接,盛况空前。经过七年时间,戚继光率领戚家军所向披靡,横扫千里,打得倭寇再也不敢到浙江沿海地区骚扰老百姓了。后来,戚家军又奉令去福建剿除倭寇的一个巢穴——横屿。横屿是海中的一个小岛,距福建宁德县城东北十公里左右,与陆地隔着五公里浅滩,易守难攻。戚继光虚心向当地老百姓请教,制定了剿匪的作战方案。一天五更时分,戚继光带领全体将士赤裸上身,每人手提一捆稻草,来到横屿岛对面的海滩上。他们把稻草铺在退潮后露出的泥滩上,然后卧倒在稻草上匍匐前进。不到涨潮时间,戚家军已登上横屿岛,与睡梦中惊醒过来的倭寇短兵相接,打得难解难分。戚继光亲自击鼓助威,将士们越战越勇,不到三个时辰,就全歼岛上倭寇两千六百多人,缴获了大批赃物。经过几年的转战,戚继光又率领戚家军到了广东,配合当地守军把进犯广东的倭寇也肃清了。从此,自元代开始,为害三百多年的倭寇之乱基本平定了。不久,他又奉命北上蓟镇,在十六年的岁月中,多次指挥部队打败蒙古鞑靼(dádá)骑兵的进犯,为保卫首都北京城的安全做出了贡献。1587年,戚继光成了朝廷内部斗争的牺牲品,病死在山东老家。戚继光曾用“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诗句表达自己消除倭患的决心和志向。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他从山东调到浙江抗倭,他看到卫所官军毫无作战能力,而人民却英勇抗战,于是召募以义乌农民和矿工为主的三千新军加以训练,组成戚家军。戚家军纪律严明,战斗力旺盛。戚继光注意到倭寇的倭刀、长枪、重矢等武器的特点,创造了新的阵法鸳鸯阵,使长短兵器相互配合,大大提高了战斗力,在抗倭战斗中,屡建奇功,使戚家军名闻天下。

请缨抗金袁崇焕

袁崇焕(1584~1630),是东莞(guǎn)(今广东省东莞县)人。他生活的年代,大金国经常派军队到辽东地区(相当于今辽宁省)袭击明朝边关,有一年甚至直奔山海关,威胁北京城。明朝许多大臣贪生怕死,不愿抗金,主张放弃关外土地,退守山海关。当时,袁崇焕刚从地方知县调任兵部最低级的官位——主事。他是文官,本来可以不问军事,但他见国家危难,所以决心投笔从戎,为保卫边防出力。他经常找退伍的老兵询问北方的军事情况,还独身一人到山海关外察看地形。回到北京后,他向朝廷表示:“退守山海关是死路一条。只要给我兵马钱粮,我就能使关外坚不可摧!”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发给他二十万两饷银,让他到山海关外去监督军事,召集溃散的士兵,安置屯边的老百姓。在一些爱国将士的支持下,袁崇焕建立起宁远军事要塞,收复了辽河两面的土地,加强了山海关一线的防备,使后金连续四年不敢骚扰明朝边境。后来,朝廷内太监当权,放弃了关外的两百里防线。袁崇焕冒着抗上违令的风险,对钦差大臣说:“我是镇守宁远的官员,在哪里当官,就要死在哪里,说什么我也不撤退!”说完扭头就走,回到孤零零的宁远城。大金国首领努尔哈赤听说明朝全线退兵,马上统帅十万精兵,直奔山海关,没想到袁崇焕仍然独守孤城,于是写了一封劝降信给袁崇焕,信中说:“我率三十万大军来取宁远这个孤立无援的弹丸之地,易如反掌。如果你们投降,我就封你们做大官。”袁崇焕无所畏惧地回信拒绝:“我们既然修整治理宁远,就要拼死守卫它,绝对没有放弃的道理。”努尔哈赤见劝降无效,便挥兵猛攻。袁崇焕故意示弱,诱敌深入,等敌兵走近了才令放起西洋大炮,吓得金兵仓惶逃跑了。第二天,努尔哈赤亲自带兵进攻宁远,一下子就进入外城,没想到这恰恰是袁崇焕布下的伏击计。他刚想撤退但已来不及,袁崇焕指挥明军将士从内城城墙上扔下许多枯草、棉衣和火种,点燃了预先埋好的地炮,“轰隆隆”的爆炸声震天动地,炸得金兵血肉横飞。努尔哈赤本人也被炸成重伤。宁远大捷不久,皇宫中的奸臣害怕袁崇焕势力强大,威胁自己的位置,竟将他罢职还乡。幸亏新皇帝崇祯登基,重新任用袁崇焕为兵部尚书,再次督师辽东。1629年秋末,皇太极率领大批兵马南下。他在宁远曾败在袁崇焕手下,知道他的厉害,便绕开袁崇焕的防区,从喜峰口越过长城,悄悄进入关内。袁崇焕闻讯后一边派兵穷追猛打,一边亲自带领九千精锐骑兵,马不停蹄地急驰两天两夜,抄小路赶到北京城下。等皇太极领兵来到北京附近见到“袁”字帅旗已在明军营中迎风招展,不禁大惊失色,与袁崇焕的军队交锋后,屡战屡败。皇太极深深地感到不除掉袁崇焕,是很难击败明军的。于是就利用朝廷对袁崇焕有所猜忌的机会,设下了反间计。他抓来两个明朝的监军太监,故意泄露军机说:“袁崇焕是大金国的奸细”,然后让这两个太监跑回北京向皇帝告密。崇祯皇帝一听深信不疑,马上把袁崇焕关进大牢,并下令判了袁崇焕磔(zhé)刑(一种分裂人体至死的酷刑)。袁崇焕死后,辽东边防荒废。十多年后,袁崇焕的冤案才大白于天下。袁崇焕是明末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在国家内忧外患、民族危难的时刻,他挺身而出,以一名文士身份请缨抗敌,督师辽东,肩负起保卫国家的重任,屡败强敌于边关,被誉为“辽东长城”。最后,却因阉宦谗言,被生性多疑、刚愎自用的崇祯皇帝以“通敌叛国”罪,处以惨无人道的“磔刑”,酿成一桩千古奇冤。

郑成功杀父报国

郑成功(1624~1662),是福建南安人。其父郑芝龙原来是个海盗,在海上走私贩运发了大财,做了明朝的游击将军。明朝灭亡后,郑芝龙等人在福州拥立明朝皇室子弟朱聿键为唐王,建立起隆武政权。唐王十分赏识郑成功,封他为御营中军都督,招讨大将军。1646年,清军大举南下,打到福建,俘虏了唐王。郑芝龙不听郑成功的规劝,投降了清朝,结果不仅没有保住自己的田地财产,连自己的妻子也被清兵强暴后自缢身亡,而且他本人也被清兵囚禁在北京。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郑芝龙几次托人带信劝郑成功降清。郑成功在回信中写道:“从来都是父亲教育儿子做忠臣,没有听说过父亲教儿子做叛臣的。如今父亲决意投降,将来如果有什么不测,儿子只好在这远方为您送丧了。”他回家埋葬了母亲,然后直奔泉州的孔庙,摘下头上的方巾,脱掉身上的长袍,放了一把火烧了,对着孔子像跪拜行礼说:“我过去是个书生,现在是一个亡国之臣,此时只有放下笔,拿起武器去为国家献身了。我的苦心,请先师原谅了。”说完站起身来,穿上铠甲,佩上宝剑,走出孔庙,打出“杀父报国”的旗帜,走上起兵抗清的道路。清朝朝廷派来招降的使臣,也被郑成功拒之门外。清朝朝廷见劝降、招降都不灵,就把郑芝龙杀了。这就是变节投降者的可耻下场。郑成功在厦门招了几百人马,可是没有军饷,怎么办呢?郑成功正在发愁,忽然听说自己家的两艘商船满载货品从日本抵达鼓浪屿海港。于是他杀掉押货的人,把价值十万两白银的货物全部充作军饷,老百姓听说郑成功以民族大义为重,毁家救国,深受感动,纷纷报名从军。郑成功的队伍很快就有了几千人马,以厦门和金门为基地,坚持抗清斗争十多年。这中间,双方交战多次,互有胜负。清军见正面交锋消灭不了郑成功,就采取了封锁海疆的办法,切断了大陆与郑成功的供给线,使郑成功陷入困境之中。1659年,郑家过去的将领、曾在台湾的荷兰军队中担任翻译的何廷斌,出于爱国之情和敬佩之心,到厦门求见郑成功,请他驱逐那里的荷兰殖民者,收复故土,为民报仇,并献上台湾地图。这张地图绘制得相当精致,不但有山川地貌、港口道路等地理资料,而且还有荷兰人的兵力布置方位等情况。郑成功听后,决定改变战略,挥师东渡,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中国的神圣领土,建立新的抗清基地。经过精心准备,1661年4月20日,郑成功统率着三百五十多艘战船和两万五千多名将士,从金门出发,进攻台湾岛。途中遭到暴风雨的袭击,部队粮食快吃完了,有人提议杀船上带的上千头耕牛充饥,郑成功坚决不同意,说:“这些牛是我们送给台湾父老乡亲的。你们一定要杀,就先杀了我吧。”郑成功登上台湾岛后,得到当地老百姓的支援,很快击溃了荷兰侵略军的海上救援部队,迫使驻守在台湾的荷兰侵略军举手投降,撤出台湾。1662年2月1日,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台湾收复后,郑成功立即着手开发宝岛。他给每个部落发了一头耕牛,一副农具;指挥将士垦荒屯田,开展海外贸易。不幸的是,他积劳成疾,于当年7月离开了人间。国破家亡,母死父降,令郑成功肝胆俱裂。复仇的怒火在他胸中熊熊燃烧。他发誓与清廷斗争到底,毅然决然地树起了“杀父报国”的旗帜,走上了抗清复明的武装斗争道路,成为名垂史册的逆子忠臣,这一年郑成功才二十四岁。他因为收复宝岛台湾名垂史册,成为历代崇敬的民族英雄。然而,很少有人了解他只忠不孝、大义灭亲的另一面。

林则徐虎门销烟

林则徐(1785~1850),是福建侯官人,自幼仰慕岳飞、文天祥、于谦、郑成功等英雄人物,立志为国为民忠心效力。他生活的年代是清代末年,当时朝廷腐败,贿赂风行。一些外国不法商人买通清朝水师官员,大肆走私鸦片。鸦片又叫“阿芙蓉”、“大烟”或“烟土”,是用罂粟果实中乳状汁液制成的一种有强烈麻醉性的毒品。少量服用,能镇静、止泻。如果多用,就很容易上瘾,每天不吸不行。慢慢地,吸食者会变得面黄肌瘦,萎靡不振。至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估计,当时中国已有两百万人吸食鸦片,每年白银外流四百二十五万两。因此,鸦片既毒害了中国人,又给清朝的财政造成很大损失。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道光帝委派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到广州主持禁烟事宜。因为林则徐在任湖广总督时就采取严厉的措施禁止鸦片,后来又直接上书,力陈利害,其陈词之慷慨,打动皇帝下决心禁烟。林则徐到广州后,先微服私访,查清了走私鸦片的情况,严惩了一批违法官兵和烟贩子,然后直捣外国鸦片商人的老巢。3月18日,林则徐坐堂传讯了垄断对外贸易的十三家洋行商人,要求他们三日之内如实上交所藏鸦片,并要同时写出“永不敢夹带鸦片,如有带来,一经查出,货尽没官,人即正法”的书面保证。林则徐向他们明确表示:“只要鸦片一日不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将这件事坚决办到底,绝不中途而废!”当时,英国驻中国的商务监督义律自以为有英国军舰撑腰,煽动英国商人交出极少一点鸦片想蒙混过关。但他的密谋被发觉了,林则徐派水师截住了想暂时躲避的英国鸦片船,抓住了企图化装逃跑的鸦片商人颠地,并派兵包围了洋馆。被困在洋馆里的义律再也无计可施,无可奈何地交出所有两万多箱、两百三十七万斤鸦片。禁烟终于取得了重大胜利。林则徐决定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这些鸦片。他事先命人在海滩上挖了两个15丈见方的池子,叫销烟池。池的前边挖有涵洞,后边通水沟。销烟前,先把水从沟里引进池里,再撒盐成卤水。1839年6月3日,林则徐率领广东各级军政官员,登上礼台,亲自指挥和监督销毁鸦片。他一声令下,工人和士兵把切成碎块的鸦片投入蓄有卤水的销烟池里,当鸦片被盐卤泡透后,再抛下石灰。鸦片与石灰发生化学反应,在池子里翻腾,滚滚浓烟腾空而起。鸦片连续焚烧了二十多天。在这二十多天里,虎门滩上天天像过节一样热闹,许多赶来观看销烟盛况的老百姓欢天喜地,赞不绝口,都说林则徐为国为民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林则徐心里很清楚,义律和英国鸦片商人是不会甘心失败的,因此销烟一结束,立即着手增强防卫,加紧操练军队,并且添置了两百多门大炮。他还把当地渔民、水上居民、盐民组织起来。果然不出林则徐的意料,义律和他的堂兄鼓动英国政府先派出海陆军四千多人,攻打广州。他们没有料到还没登陆,就遭到中国军民的痛击,不得不到处流窜,请求英政府增派援军六千人,从而揭开了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序幕。贪生怕死的清朝皇帝,想讨好英国人,竟下令撤了林则徐的官职,将他发配到新疆伊犁戍边。林则徐虽被贬谪,仍挥笔写下了“关山万里残宵梦,犹听江东战鼓声”的诗句,表达了自己爱国之志犹存,报国之情难消的心情。挽救腐败的清政府,救黎民于水火之中,这是林则徐一生的志向吧,“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虽被贬谪,仍挥笔写下了“关山万里残宵梦,犹听江东战鼓声”的诗句,表达了自己爱国之志犹存,报国之情难消的心情。

战马哀鸣陈连升

陈连升是清朝末年驻守广东沙角炮台的老将。沙角和大角炮台是扼守珠江入海口的两座要塞。1841年1月7日凌晨,二十多艘英国炮舰向大角炮台发起进攻。他们先用重炮轰塌了大角炮台的山墙,乘混乱之机强行登陆,占领了大角炮台;然后集中兵力猛攻沙角炮台。陈连升指挥六百多名守军向敌舰开炮回击,压住了英军的火力。英军见正面强攻不下,就派陆战队上岸从后山绕道偷袭炮台。当时清军的武器装备十分落后,炮台上的铁铸大炮被固定在一个方向上,不能转动,士兵手中只有弓箭、刀枪等原始的武器。面对拥有洋枪洋炮的英军,陈连升毫不畏惧,指挥将士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进攻。夜幕降临了,陈连升储备的火药和炮弹已用完,士兵伤亡严重,迟迟不见援兵的动静。敌兵在猛烈炮火的掩护下,前后夹击沙角炮台。陈连升知道炮台已难以守住,决心与敌人决一死战。他骑上战马,拔出利剑高喊道:“将士们!为国尽忠的时刻到了!有骨气的跟我一起冲!”官兵们深受激励,一齐拔出大刀,齐声怒吼:“愿与将军同生死,誓与炮台共存亡!”陈连升用力一蹬马鞍,战马腾空跃起,他的儿子陈长鹏和几百名官兵紧随其后,向敌人冲过去。敌军见势不妙,就用洋枪向清军猛射。陈连升胸部中弹,倒在坐骑旁边,剑被抛在一边。他忍着剧痛坐起来,慢慢地挪动身体,拾起宝剑,用尽全身最后一点力气,向一个英军士兵的胸前刺去。敌军士兵当即倒地身亡。陈连升也随之倒下,再也没有起来。正在与敌人肉搏的陈长鹏,看到自己父亲为国壮烈捐躯的场面,更加愤怒地挥舞长戟,一口气刺死几个敌人。陈长鹏自己也身负重伤,被敌人抓住。但他宁死不屈,最后壮烈牺牲。战斗结束后,高大雄壮、剽悍英武的黄骝战马竟低头站在陈连升的遗体旁,发出阵阵哀鸣,仿佛在凭悼烈士。英军把它强行捉住,当作战利品运到香港。但英国人喂它东西,它决不吃。中国人喂它东西,只有用手捧着才吃。英国人若要靠近,它就用蹄子猛踢;英国人要乘骑,它狂奔乱跳直到把骑手摔下来为止。英国人最后只好把它放了。在荒凉的山峦上,它天天向着虎门方向嘶叫悲鸣,不到半年,它就与主人陈连升一样,为国尽忠了。陈氏父子殉国,有历史记载。而“节马”的故事,虽有所根据,恐怕也免不了夸张的成分。牲畜是没有思想的,但是否连一点简单的意识、情感或条件反射都没有呢?这些留待动物行为学家去研究吧。毋庸置疑的是,赞美“节马”,也就是歌颂英烈,也就是艺术地弘扬中华民族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关天培燃炮御敌

关天培(1780~1841),江苏山阳(今淮安)人。自幼苦学,原想考科举,后见当时国防虚弱,就转学武科,钻研《孙子兵法》,研究军火制造。二十三岁那年,关天培考取武庠生,参军行武数十年。1834年9月,两艘英军炮舰悍然驶入珠江口,沿途如入无人之境,一直闯过虎门清军要塞,进入黄浦军港。道光皇帝大为震惊,将广东水师提督李增阶撤职查办,派江南提督关天培接任。赴任的途中,关天培就颁发了《入境告示》,派人先到广州张贴,号召下属振奋精神,清除腐败、贪污、贿赂等旧习。到任后,关天培抓紧巩固海防,并认为虎门是“外洋至省城中路咽喉”,必须重点设防。他亲自到虎门测量海口的宽度,水位的高低,试验大炮的射程,确定了炮位的位置。他还添铸七八千斤重的火炮数百门,分别安置在广东沿海各炮台。1839年3月,为了配合林则徐禁烟,关天培设计和督造了八条粗大的铁链,每条长320丈,下面系以木排,木排两端系以锚缆,安置于通向内河的江面上,以防止敌舰闯入内河。他还整顿水师,严加训练,使广东海防的面貌焕然一新。数年里,外国军舰再也不敢到这里耀武扬威,寻衅闹事了。1839年7月,英国驻华商务总督义律不甘心在禁烟运动中的失败,多次在广东沿海进行武装挑衅。关天培每次都是身先士卒,英勇抗击,击败英军。同年11月,两艘英国军舰突袭中国水师,敌人的炮弹片擦伤正在水师船桅下督阵的关天培。他奋不顾身,带伤指挥水师士兵还击,打得敌船仓惶而逃。关天培因此被称之为南海“长城”,也有人将他比作明朝抗倭将领戚继光。为了断绝敌舰的食物、淡水等给养的来源,关天培决心从惩办提供这些给养的汉奸入手。他设计了用火船攻击汉奸给养船的办法:在夜色蒙蒙中,将火船开到沿海岛屿潜伏,发现汉奸船后,突然发起火攻。1840年2月29日,关天培指挥水师,在长沙湾用火攻法,“烧毁运烟济夷匪船共二十有三,岸上蓬寮六座,生擒奸民十余名,其焚溺者无数”。同年6月8日,关天培又亲自率兵袭击了停泊在磨刀外洋的汉奸船,“烧大小船二十一只,近岸蓬寮九座,获汉奸十三名”。这些措施,使英国军舰不敢轻举妄动。直至1840年6月21日,英军在广东海面集结了四十艘军舰,封锁了珠江口,拉开了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序幕,也没敢从虎门进军,而是北移,先后攻克浙江定海和天津海口。腐败昏庸的道光皇帝和朝廷官员为了讨好英军,以求和平,竟撤销了关天培的职务,下令拆除了珠江口的木排、铁链和暗桩,裁减了三分之二的兵船,遣散了全部水兵,还允许英国人察看地形,探测内河,使关天培苦心构筑的防御设施遭到严重破坏。关天培无故受冤,心中愤懑,但仍以大局为重,不顾年过六旬,奋战在抗敌前线。1841年2月26日,英国侵略军集中数百门大炮猛烈轰击关天培亲自守卫的炮台。关天培亲自点燃大炮,与敌舰激战近十个小时,后因暴雨大作,炮门透水不能燃放,使敌人乘机从炮台后面攻上。关天培带领士兵,与敌军展开肉搏战。他持刀杀敌数名,自己也身负重伤,最后英勇牺牲。战斗中镇守虎门的四百多名爱国将士也全部壮烈牺牲。关天培壮烈殉国的消息传到广州,已被清廷查办的林则徐失声痛哭,悲痛欲绝,当即写下了“我不如你”四个大字,以示民族英雄林则徐对这位一同战斗的挚友的敬仰与深情。关天培崇高的民族气节和视死如归的精神,连英国侵略军的将领也为之折服,并称他为“最杰出的元帅”。

陈化成死守吴淞

陈化成(1776~1842),是福建同安(今福建厦门)人,青年即参加了清军福建水师队伍,后升任福建水师提督。1840年7月,陈化成被调到江南(今江苏、安徽的总称),任江南提督。他到了江南,连官署的大门都没进,就一头扎进吴淞口要塞的戍帐,和士兵同生活、共甘苦,认真备战,准备对付英国侵略军。他亲自率领当地军民挖战壕、筑碉堡,并设立铸炮局、火药局,专门负责铸造大炮和制作炮弹。经过努力,在短时间里修筑了二十六座土堡,十公里长的城墙,铸造了六十门大炮,新建了东西两个炮台,使吴淞口的防御能力大大加强。陈化成还严于律己,体恤下属。一天晚上,狂风大作,暴雨如注,海潮上涨,营地积水一尺多深,下属劝他转移到干燥的高地安营扎寨。他婉言谢绝说:“大帐一移,三军惊扰,而且我去了干燥的地方,而士兵仍留在潮湿之处,我于心何安?”他不仅没有转帐,而且镇定地坐在中央处理军务。还有一次,夜降大雪。次日清晨,他就顶着刺骨的寒风到各营地慰问。看到士兵们穿得很单薄,立即下令给他们加添棉衣。在任两年,他经常乘小船往来各营,待士兵如家人。对自己,陈化成却严格要求,平常出门,轻装简从,粗茶淡饭,从不要仪仗开路。有人为了拉拢他,每十天给他二百五十两白银,他都一一谢绝。1842年6月,英军攻陷浙江海防重镇乍浦后,进犯长江,吴淞口告急。英军舰队密集江面,横贯十余里。然而,“不畏江南百万兵,唯惧一人陈化成”的英军,不敢贸然进犯。他们先以两条汽船,在两舷扎上木头人,绕西小沙背向西炮台前进,企图测试中国守军的火力虚实。富有几十年海战经验的陈化成,一眼就看穿了敌人的诡计,命令士兵一律不许开炮。敌人见一计未成,又施一计,以水牌浮书约战。一些贪生怕死的将领果然中计,想马上撤兵。陈化成却力排众议,坚决主张应战。他说:“人莫不有一死,为国而死,死亦何妨?我无畏死之心,则贼无不灭矣!”6月16日,英军大批军舰猛攻西炮台。陈化成站在炮台的最高处,冒着敌人密集的炮火,手举红旗,指挥战斗。经过两个半小时激战,击沉英军舰三艘,打退了敌军的正面进攻。后来敌军攻克东炮台后,全力向西炮台发动猛攻,清军将士伤亡很大。陈化成亲自开炮还击,手被震裂,右肋受伤,血染衣裤,仍坚持战斗。不幸一枚敌军炮弹射来,击中了他的胸部,鲜血直流。这时,大批英军登陆,包围了西炮台,清军将士奋起抵抗,手持原始武器,与装备着洋枪洋炮的敌人展开了肉搏战。终因寡不敌众,伤亡惨重。陈化成从昏迷中醒来,见此情景,用尽最后一点力气,奋力跃起,举刀砍倒一个敌人。一个躲在暗处的敌兵,用子弹击中了陈化成的腹部。陈化成再次倒了下去,英勇殉国。英军撤退后,陈化成的遗骸被运回嘉定城安葬,数万人遮道痛哭,为其建立了祠堂,永久纪念这位爱国壮士。陈化成在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吴淞保卫战一共坚持了七个昼夜,虽然这场战役没有获得成功,但是水师在陈列化成的指挥下击毁英舰八艘,击毙英军五百余人。英军统帅占领上海后心有余悸地说:“清朝如果有两个陈化成我们就死无葬身之地了。”陈化成在吴淞西炮台以身殉国。列强不能灭亡和瓜分中国的最根本原因是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饶的反侵略斗争。

姚莹抗英保台湾

姚莹(1785~1853),安徽桐城麻谿人,二十三岁中进士。1838年4月,经林则徐推荐,曾担任过台湾县令的姚莹,升任台湾兵备道。当时,正值禁烟运动方兴未艾之时,姚莹根据自己多年的经验意识到:中英战争在所难免,台湾必受波及,只有加强防范,才能有备无患。他积极组织力量修建炮台,油漆船只,添置枪炮,训练水师,在每个海口一律设防。他感到台湾民众对外敌侵略有切肤之痛,“民心可用”。于是他召募壮士,以补充水师兵力之不足,在各方面做好了战斗准备。1840年4月,英国议会决定派兵入侵中国,派出了载有四千多名士兵,装备有五百四十门大炮的四十八艘舰船,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姚莹率领将士严阵以待,连续取得了五败英军的胜利。1840年7月16日,英军一艘双桅军舰侵入鹿耳门外马鬃洋面。姚莹一面派出水师赶赴鹿耳门加强防守,一面命令北路厅县营进行防堵。第二天,姚莹下令出击,向敌舰发起进攻。敌军见我军声势浩大,枪炮轰鸣,一面开炮还击,一面掉转船身狼狈逃窜。1841年7月,英军三艘三桅船,再次北犯台湾。台湾军民从初战告捷的胜利中认识到英军欺软怕硬的本质,在姚莹的指挥下,再次击溃来犯之敌。1841年9月30日,英国“纳尔布达”号双桅远洋舰满载几百名侵略者窜到基隆,炮击清军二沙湾炮台。水师守军当即用新铸的六千斤和八千斤大炮猛烈还击。参将邱镇功亲自发射一炮,击中“纳尔布达”号军舰,将其桅杆打断。敌舰慌忙逃命中,撞到礁石上,船舷被击碎,侵略者纷纷落水,溺死者不计其数。基隆守军和武装群众见此情景,立即驾船追击,当场击毙敌人数十名,俘虏一百三十三人,缴获十尊大炮。这一胜利,是中英开战以来清军第一次大捷。清宣宗闻报大喜,下旨给姚莹等人记功。1841年10月19日。英军一艘三桅船,再次驶入基隆口外,先挂红旗,后挂白旗,派人与清军交涉,扬言愿以每个英军俘虏支付一百块大洋的价钱,赎回上次被捕的战俘。姚莹及时戳穿了敌人探听虚实的阴谋,断然拒绝了敌人的要求。敌军恼羞成怒,于27日早上,直扑二沙湾炮台,用军舰上的重炮打坏炮台上的右壁和数处营房。清军奋起反击,挫败敌人。1842年3月11日,英国三桅战舰“阿安”号侵入大安港,企图联络汉奸、刺探情况。姚莹将计就计,派会讲广东话的渔民周梓,装作导航挣钱的汉奸,把敌舰诱骗到暗礁林立的土地公港。敌舰触礁搁浅,船身倾斜,海水倒灌,敌人陷于一片惊慌混乱之中。这时,埋伏在岸边的伏兵四起,枪炮齐鸣,击毙英军数十人,俘虏四十九人,缴获铜炮、铁炮十三门。这一胜利,大扬国威,又一次显示了姚莹的将帅才能。鸦片战争期间,台湾虽然不是一个主要战场,但在姚莹等人领导下的台湾军民仍然取得了五战五捷的胜利,用事实说明中国人不是软弱可欺的。鸦片战争期间,台湾虽然不是一个主要战场,但在姚莹等人领导下的台湾军民仍然取得了五战五捷的成绩,他不仅以全力以赴防守台湾显示其卓越的军事才能,而且以坚决反对“抑民悦夷”,用事实证明中国人不是软弱可欺的。

抗击法、日刘永福

刘永福(1837~1917),广西上思人,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幼年当过佣工。二十岁时,投奔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太平天国失败后,他于1865年参加天地会起义军。因为他们以七星黑旗为军旗,所以又被称为黑旗军。为坚持斗争,他们驻扎在中越边境的保胜一带,开荒种田,等待时机。十九世纪末,法国殖民者侵入越南,企图把它变成自己的殖民地,进而作为侵略中国的跳板。1873年11月5日,法军侵占河内。刘永福应越南政府的请求,率领一千多名黑旗军开赴河内城郊,几个回合交锋,就大败法军,并击毙法军指挥官安邺,迫使法军退出河内。越南阮氏王朝授号刘永福“三宣副提督”的官衔,让他带领黑旗军常守在法军入侵中国的必经之处——红河上游。1882年4月,法军再次攻占河内,并企图打通红河,窥视我国的云南地区。他们贴出告示,扬言悬赏万元,捉拿刘永福为安邺报仇。这时,刘永福应越南政府的请求,率三千名精兵直逼河内城西纸桥,与法军展开了激战。战前,法军统帅,原任印度支那海军舰队司令的李维业夸下海口,说:“黑旗军不值得一打。”可是一交锋,法军就败下阵来。李维业恼羞成怒,逼着他的部下向前硬冲,并运来大炮猛轰。刘永福沉着镇定,命令将士卧倒在地,等敌人靠近了再打。法军上当了,以为黑旗军全被打死打伤了,得意洋洋地蜂拥而上。谁知刚一靠近黑旗军的阵地,就被突然跃起的黑旗军将士杀得人仰马翻,尸横遍野,连李维业也上了西天。1884年12月,中法战争爆发。刘永福领导黑旗军,联合西线的清军抗法,把宣光城内的法军团团围住。法军紧急向河内求援。刘永福闻讯后,率部埋伏在河内至宣光的必经之路上,并派出一支小部队前去引诱敌人。1885年3月2日,侵略军大队人马出发增援宣光。黑旗军派出的小部队与敌人周旋了一阵,佯装败退,把敌人引诱到埋伏圈内。刘永福立即命令部下用土火箭将埋设的炸药引爆,炸得法军晕头转向,鬼哭狼嚎,当即死伤二十五名军官,四百多名士兵。黑旗军乘势发起冲击,把法军赶回河内城。接着,刘永福领导黑旗军同云南农民军,越南人民义军并肩战斗,于临洮再次大败法军,收复了十余个州县。这时,镇南关(今友谊关)凉山地区也传来大败法军的捷报。但腐败的清政府却与法国签定了屈辱的和约。刘永福被调回国内,任广东南澳镇总兵。1894年,中日战争爆发,刘永福被调到台湾南部。日军首先侵占了台北,然后集中兵力进攻台南。刘永福指挥黑旗军始终战斗在最前沿,不仅打退了敌人从陆地上发动的进攻,而且打退了敌人从海上发动的进攻。有一次,日军两艘军舰侵扰台南的安平口港,企图从这里登陆。刘永福下令开炮还击,被击中的日舰拖着黑烟仓皇逃走。刘永福在台南坚持战斗,内无粮草,外无援兵,处境十分困难。日本便托人带信,劝刘永福投降。刘永福当即回信拒绝。日寇劝降碰了钉子,恼羞成怒,便集中更多的兵力进攻台南。黑旗军孤军奋战,死伤大半。刘永福派人到内地募捐,清政府不仅不予以支援,反而下令所有官民“不得丝毫接济台南”。在内外交困中,刘永福被迫乘船回到厦门。台湾于1895年10月陷落。刘永福“胆气过人,重信爱士,故所部皆死力之”。他率黑旗军驻越南二十余年,与越南人民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中法战争时,帮助越南政府抗击法国侵略军,“一战而法驸马安邺授首,再战而李威利分尸,三战而法全军焚灭”。因成功抗击法国的侵略而名闻中外。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