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30 04:59:17

点击下载

作者:于建荣,何芹,汤一用

出版社: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试读:

序言

伟大实践孕育伟大理论!中国经济奇迹孕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创造和智慧结晶。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具体运用,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重要理论基础。其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即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研究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特别是抽象法、矛盾分析法和历史与逻辑相统一法;研究起点是物质资料生产;研究目的是揭示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直接理论来源是以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为代表的古典政治经济学;主要内容是发现劳动二重性基础上的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资本积累理论、工资理论、资本循环与周转理论和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揭示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对立的经济根源和资本主义灭亡的历史必然性,预测了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提出了未来社会消灭私有制,以及实行产品经济、计划经济、按劳分配等重要特征,成为共产党人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强大理论武器。知识链接

经济学是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提出的概念,其本义是家庭经济管理。政治经济学是1615年法国重商主义者孟克列钦提出的范畴,意味着经济学已经从家庭经济管理拓展到国家管理。到亚当·斯密时期,政治经济学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理论体系。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相结合,借鉴苏联经验,在曲折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推翻妨碍生产力发展的力量,目的是为着解放生产力,发展经济”,“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统筹兼顾,各得其所”,正确处理“(一)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二)沿海与内地关系;(三)经济与国防关系;(四)国家与生产单位(工厂、合作社)与个人关系;(五)中央与地方关系;(六)汉族与少数民族关系;(七)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及其他人关系(长期共存);(八)敌我关系;(九)人民内部关系(是非关系),一家与百家关系(百家争鸣);(十)中国与外国关系”,“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经过后一阶段,到了物质产品、精神财富都极为丰富和人们的共产主义觉悟极大提高的时候,就可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了”,“要利用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价值法则,作为有用的工具,为社会主义服务”,“商品生产不能与资本主义混为一谈。为什么怕商品生产?无非是怕资本主义。现在是国家同人民公社做生意,早已排除资本主义,怕商品生产做什么?不要怕,我看要大大发展商品生产。我国还有没有资本家剥削工人?没有了,为什么还怕呢?不能孤立地看商品生产,斯大林的话完全正确,他说:‘决不能把商品生产看作是某种不依赖周围经济条件而独立自在的东西。’商品生产,要看它是同什么经济制度相联系,同资本主义制度相联系就是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同社会主义制度相联系就是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生产资料在我们还有一部分是商品”,“所有的经济单位(包括国营企业和集体企业),都要利用价值规律,作为经济核算的工具,以便不断地改善经营管理工作,合理地进行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以利于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按劳分配和等价交换这样两个原则,是在建设社会主义阶段内人们决不能不严格地遵守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两个基本原则”,“科学技术这一仗,一定要打,而且必须打好”,“社会主义经济规律是客观的必然性,要研究它”,“工人群众、领导干部和技术人员三结合,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不断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要学习每个民族的长处。既要破除迷信,又要向西方学习”等光辉思想,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知识链接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有两个因素:一是使用价值,即商品的有用性;二是价值,即凝结在商品中一般人类劳动(也称之为抽象劳动)。商品的二因素决定于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属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来决定,劳动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计量。劳动有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之别,简单劳动,是指那些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就能从事的劳动,复杂劳动是指那些需要经过专门学习和训练才能从事的劳动,在同样的时间内,复杂劳动能比简单劳动创造出更多的价值。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其职能是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其基本内容是: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改革开放实际相结合,在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提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是一件很重要的必须做的事,尽管是有风险的事”,“我国经济发展分三步走,本世纪走两步,达到温饱和小康,下个世纪用三十年到五十年时间再走一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这就是我们的战略目标,这就是我们的雄心壮志”,“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发展是硬道理”,“不管你搞什么,一定要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要讲究经济效果”,“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社会主义的经济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而不是为了剥削”,“我们一定要坚持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按劳分配就是按劳动的数量和质量进行分配。根据这个原则,评定职工工资级别时,主要是看他的劳动好坏、技术高低、贡献大小”,“‘三资’企业受到我国整个政治、经济条件的制约,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有益补充,归根到底是有利于社会主义的”,“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但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虽然方法上基本上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相似,但也有不同,是全民所有制之间的关系,当然也有同集体所有制之间的关系,也有同外国资本主义的关系,但是归根到底是社会主义的,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市场经济不能说只是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在封建社会时期就有了萌芽。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同样地,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某些好东西,包括经营管理方法,也不等于实行资本主义。这是社会主义利用这种方法来发展社会生产力。把这当作方法,不会影响整个社会主义,不会重新回到资本主义”,“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等重要思想,突破了传统计划经济模式,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道路。知识链接

生产力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结合,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能力。其构成要素主要是: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科学技术,管理,信息等。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我国走上市场经济道路的新实际、世纪之交经济发展的新挑战相结合,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在所有制和分配制度上是实行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是,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指导下,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形成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相互衔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城乡居民提供同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围绕这些环节,还要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法律体系,以保证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发挥基础性作用。按照我们的设计,中国在本世纪末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以后,再经过二十年的努力,在各方面可以形成更加成熟和定型的制度”,“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走出一条既有较高速度又有较好效益的国民经济发展路子”,“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是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根本性措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一个关系我们党和国家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必须抓住国有企业改革这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这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必须全面理解和贯彻”,“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现代公司制的核心。要按照《公司法》,明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使之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促进地区经济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实施西部地区大开发”,“对外开放的地域要扩大,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开放的格局”,“要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走出一条速度较快、效益较好、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路子”等重要观点,建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框架。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相结合,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提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要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要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等重要思想,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实际相结合,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鼓励地方、基层、群众解放思想、积极探索,鼓励不同区域进行差别化试点,善于从群众关注的焦点、百姓生活的难点中寻找改革切入点,推动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良性互动、有机结合”,“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经济发展就是要提高资源尤其是稀缺资源的配置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投入生产尽可能多的产品、获得尽可能大的效益。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推动各种所有制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同时公有制主体地位不能动摇,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能动摇,这是保证我国各族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制度性保证,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坚持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保证。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分配制度,努力推动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不断健全体制机制和具体政策,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不断缩小收入差距”,“学会正确运用‘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财税体制改革不是解一时之弊,而是着眼长远机制的系统性重构”,“推进人的城镇化重要的环节在户籍制度,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是涉及亿万农业转移人口的一项重大举措”,“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正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必须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好”,“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政策组合,是当前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五大支柱性政策”,“要立足我国国情和我国发展实践,揭示新特点新规律,提炼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等重要思想,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一脉相承,其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唯物主义立场和人民立场,其方法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抽象法、矛盾分析法和历史与逻辑统一法,其研究对象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当代中国面临的生产关系,也就是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研究当代中国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也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站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立场上,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科学解答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当代中国面临的基本问题,因而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的新形态和新阶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立足中国现实,解答中国问题,融入国际经验,具有中国特色、世界魅力,是一个发展的、开放的、需要不断完善的科学理论体系,具有丰富的内容。本书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和追求等重大问题的阐释,以期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要义,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复习与思考

1.简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2.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历程。

3.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的新形态和新阶段?  第一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统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是成就中国经济奇迹的秘诀之一。本章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立场的阐述。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人民立场,明晰站稳人民立场的基本要求,并自觉地从人民立场出发学习、思考和解决当代中国的经济问题。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

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生产关系是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在阶级社会,这种物质利益关系具体表现为不同阶级的物质利益关系。当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发生矛盾时,政治经济学必须在人与人的物质利益关系问题上作出抉择,也就是究竟代表谁的利益?这就是立场问题。

在生产资料私有制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以及作为其具体表现的阶级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在根本上是矛盾的,这就使得政治经济学具有明显的阶级性,很难超脱阶级进行研究。正如马克思所说:“在政治经济学领域中,自由的科学研究遇到的敌人,不只是它在一切其他领域内遇到的敌人。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材料的特殊性质,把人们心中最激烈、最卑鄙、最恶劣的感情,把代表私人利益的[1]复仇女神召唤到战场上来,反对自由的科学研究。”由于代表阶级利益的不同,政治经济学形成为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和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等不同的流派。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马克思、恩格斯[2]指出:“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公开声明是为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代表的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坚持的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继承和发展,研究的是当代中国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研究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研究的是社会主义的生产力、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等。由于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以及生产资料公有制占据主体地位,人民是生产的主人,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生产关系归根到底是人民之间的关系,代表的利益归根到底是人民的利益,站立的立场根本上来说是人民立场。因此,习近平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个根本立场,根本上来说,就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发展经济。这是我们这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独特优势,是中国经济获得不竭动力的重要源泉,也是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摆脱贫困,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重要秘诀。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个根本立场,就要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了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部署经济工作,制定经济政策,推动经济发展。二、增进人民福祉

人民福祉,即人民的幸福、利益。其基本内容是衣、食、住、行、教、医、保,柴、米、油、盐、酱、醋、茶等民生问题。其重要衡量指标是幸福指数。

幸福指数,即国民幸福指数,是衡量幸福感的综合指标,共10分,得分越高,幸福感越好。其渊源是20世纪70年代不丹国王旺楚克提出的国民幸福总值。旺楚克认为,人生的基本问题是如何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之间保持平衡。以此为指导,不丹提出了由政府善治、经济增长、文化发展和环境保护四级组成的国民幸福总值指标,内容包括经济、文化、环境和良好管理四大支柱,心理健康、生态、卫生、教育、文化、生活水准、时间利用、社区多样性和良好的管辖九个领域,其中每一项都在整个国民幸福总值中占有一定份额。在九个领域[3]中还有72项幸福指标,作为评判每个领域情况好坏的标准。受其影响,美国、英国、日本等也开始了幸福指数研究,并创设了各具特色的幸福指数。如澎湃国际报道,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教授海利威尔、伦敦政经学院经济表现中心主任拉亚德和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萨克斯,用GDP、人均寿命、慷慨指数、社会支持度、自由度和腐败程度六大要素构成社会的幸福指数。并依据幸福指数对全球158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排名,幸福指数排名前10的国家及得分是:瑞士(7.587),冰岛(7.561),丹麦(7.527),挪威(7.522),加拿大(7.427),芬兰(7.406),荷兰(7.378),瑞典(7.364),新西兰(7.286),澳大利亚(7.284);幸福指数排名倒数10名的国家及得分是:乍得(3.667),几内亚(3.656),科特迪瓦(3.655),布基纳法索(3.587),阿富汗(3.575),卢旺达(3.465),贝宁(3.340),叙[4]利亚(3.006),布隆迪(2.906),多哥(2.839)。知识链接

英国的霍布森认为,经济学的中心任务在于增进人类福利。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提出了资源重新配置增进社会福利的标准,即帕累托最优状态:任何改变都不可能使任何一个人的境况变好而同时又不使其他人的境况变坏。——胡希宁编著:《当代西方经济学概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版,第102页

我国对幸福指数的研究仍然处于探索阶段,认识也不尽一致。程国栋用政治自由、经济机会、社会机会、安全保障、文化价值观、环境保护六类要素组成国民幸福核算指标体系。刘正山设计的幸福指数指标体系是:客观指标包括基尼系数、支出结构、婚姻美满度等;主观指标包括开心程度、个人外向指数、人际关系指数等。周四军、庄成杰从经济发展水平、人民生活水平、人口与就业水平和自然环境水平四个方面选取25个指标,构建幸福指数指标体系。幸福指数计算方法主要有两种:①国民幸福指数=收入的递增/基尼系数×失业率×通货膨胀;②国民幸福指数=生产总值指数×a%+社会健康指数×b%+社会福利指数×c%+社会文明指数×d%+生态环境指数×e%(a、b、c、d、e分别表示五个指数所占的权数,各政府所要实现的经济和社会[5]目标决定了这些权重的大小)。

增进人民福祉是世界性的话题。《美国独立宣言》指出:“新政府所依据的原则和组织其权利的方式,务使人民认为唯有这样才最有可能使他们获得安全和幸福。”美国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提出了幸福的公式:幸福=效用/欲望。英国经济学家卡尔多主张,通过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使受益者补偿受损者,增大社会经济福利。伯格森、阿罗等提出社会福利函数理论,等等。

增进人民福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追求和主张。无论革命、建设还是改革,归根到底还是为了增进人民福祉。毛泽东指出:“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同时,他还强调:“应当共同一致为民族独立、民权自由、民生幸福这三大目标而奋斗。”“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江泽民指出:“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胡锦涛指出:“各级领导干部都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真心实意对人民负责的精神,做到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要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在各项工作各个环节都细心研究群众的利益,关心群众疾苦,体察群众情绪,努力运用说服教育、示范引导和提供服务等方法,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团结带领群众不断前进。”“只要各国人民携手努力,世界发展前景一定会更加美好,各国人民福祉一定会不断增进”。习近平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国泰民安是人民群众最基本、最普遍的愿望,要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

增进人民福祉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要求。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是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决定人民是生产资料的主人、社会的主人,决定我们的经济工作和经济政策必须也能够增进人民福祉。

增进人民福祉,根本上是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就是坚持以民为本,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加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保障人民各项权益,实现人民共同富裕。

要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增进人民福祉的重要条件。要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共同享有的权利。

要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努力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完善最低工资和工资支付保障制度。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促进教育公平,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完善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的联动机制,消除城乡、行业、身份、性别等一切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完善扶持创业的优惠政策,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完善就业失业监测统计制度,创新劳动关系协调机制,促进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坚持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推进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统筹发展,建立健全合理兼顾各类人员的社会保障待遇确定和正常调整机制,完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政策,健全符合国情的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健全社会保障财政投入制度,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老年服务产业,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健全残疾人权益保障、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

要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健康是幸福生活的基础。习近平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行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推进医药分开,实行分级诊疗,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全面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优化医疗卫生机构布局,促进医疗资源向基层、农村流动,推进全科医生、家庭医生、急需领域医疗服务能力提高、电子健康档案等工作,推进非营利性民营医院和公立医院同等待遇,加强医疗质量监管,完善纠纷调解机制,促进中医药、民族医药发展,健全药品供应保障机制,理顺药品价格,提高药品质量,确保用药安全,加强传染病、慢性病、地方病等重大疾病综合防治和职业病危害防治,搞好心理健康服务。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增加人均预期寿命。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实行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治理体系,织就严密的食品安全“防护网”,切实保障“舌尖上的安全”,让人民群众吃得更放心、吃得更健康。

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应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治理大气雾霾,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建设美丽中国,创造良好生活环境。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源于马克思、恩格斯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针对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不平等、不自由和畸形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6]件。”同时,他们指出,在未来社会,“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完全自由地发展和发挥他的全部才能和力量,并且不会因此危及这个社会的基本条件”;人的“多方面需求”得到极大地满足;“有个性的人”最终代替“偶然的人”;“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像的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人与自然矛盾的真正解决,等等。列宁指出:“工人阶级要获得解放,必须进行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的社会革命,组织由整个社会承担的社会主义的产品生产代替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以保证社会全体成员的充分福利和自由的全面发展。”这些意味着:在生产力高度发展、建立新的社会关系、消灭阶级对立的基础上,人与人的平等发展;人的需要、人的能力、人的活动、人的个性、人自身的全面发展;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人类、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人与自然的和[7]谐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未来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思想文化极大进步、人的觉悟极大提高等条件下实现的目标。目前,我们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不发达,思想文化还具有旧社会的痕迹,人们还要为生存而奋斗,这些决定我们还不能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只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逐步提出并加以完善的重要思想。毛泽东指出:“我们所主张的全面发展,是要使学生得到比较完全的和比较广博的知识,发展健全的身体,发展共产主义的道德。”邓小平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江泽民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作为人类历史上崭新的社会形态,是以经济建设为重点的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胡锦涛指出:“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始终把人民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置,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保障人民各项文化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习近平指出,要坚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协调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全面进步,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要处理好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发展的关系。这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关键。江泽民指出:“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也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这两个历史过程应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地向前发展。”因此,必须以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以社会的全面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要大力加强思想文化建设。这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推进公民道德建设、中华文化传承等工程,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发展教育科学文化,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全面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

要依法保障人权。这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要求。充分实现和享受人权是全人类追求的共同理想,促进和保护人权是各国政府的神圣职责。联合国宪章申明,“欲免后世再遭今代人类两度身历惨不堪言之战祸,重申基本人权,人格尊严与价值,以及男女与大小各国平等权利之信念”。江泽民指出:“任何国家都有义务遵照国际人权文书,并结合本国国情和有关法律,促进和保护本国人民的人权与基本自由。”应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依法保障人的生命权、健康权、受教育权、社会保障权、公民数据隐私保护权、就业权、发展权,保障宪法规定的选举权、被选举权、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宗教信仰等权利。四、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富裕幸福是中华民族的梦想和追求。战国时期的司马错说:“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管子》讲:“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史记》讲:“治国之道,富民为始;富民之要,在于节俭。”儒家大同社会,洪秀全的太平天国等,无不体现着对富裕幸福的追求。

人民富足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观点。恩格斯指出,在未来社会,“通过社会生产,不仅可以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8]展和运用”。列宁指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人都能在决不掠[9]夺他人劳动的情况下完全达到和保证达到富足的程度”。

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人民富足思想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提出了共同富裕范畴,他说:“在逐步地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实现对于手工业、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逐步地实现对于整个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即实现合作化,在农村中消灭富农经济制度和个体经济制度,使全体农村人民共同富裕起来。”邓小平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指出:“我们始终坚持两条根本原则,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一是共同富裕。”并提出了较为系统的共同富裕思想。在走向新世纪的过程中,江泽民指出:“要引导他们把个人富裕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结合起来。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通过先富带后富、先富帮后富,逐步达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我们党和国家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而实施的一项大政策。要注意教育和引导先富起来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不忘共同富裕这个社会主义的大目标,不要只满足于一己之富,而应该致富思源、富而思进,报效祖国,奉献社会。”胡锦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指出:“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全体人民。”习近平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同富裕具有丰富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一是富。共同富裕首先是富,而不是穷。正如邓小平所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

二是共富。共同富裕的富,是共富,而不是一部分人穷、另一部分人富的两极分化。正如邓小平所说:“社会主义特征是搞集体富裕,它不产生剥削阶级”,是“共同富裕”。

三是劳动致富。劳动是一切财富的重要源泉,共同富裕的富是劳动致富,合法经营致富。正如邓小平所说:“农村、城市都要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勤劳致富是正当的。”

四是一部分先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竞争和优胜劣汰,劳动贡献的大小不同,共同富裕不可能“齐步走”,同时同步富裕。邓小平指出:“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就是实现共同富裕,然而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我们是吃过这个亏,改革首先要打破平均主义,打破‘大锅饭’,现在看来这个路子是对的。”他还说:“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大原则是共同富裕。一部分地区发展快一点,带动大部分地区,这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

五是先富带动后富。经济是相互联系的,人与人之间的富裕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先富的人、单位和地区可以影响、带动后富的人、单位和地区,实现共同富裕。邓小平指出:“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社会主义公有制决定人民是

生产资料的共同主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决定公共财产是社会财富的主体;按劳分配决定人们之间不会产生过大的差距,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决定劳动收入是人们收入的主要部分。以上这些决定社会主义必须也能够实现共同富裕。正如邓小平所说:“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可以使中国百分之几的人富裕起来,但是绝对解决不了百分之九十几的人生活富裕的问题。而坚持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就不会产生贫富过大的差距。”

实现共同富裕,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社会生产力是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没有生产力的发展,就没有先富裕,更没有更高程度的共同富裕。当前,应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妥善应对国内外挑战,全面深化改革,破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发展新经济,推动生产、管理和营销模式变革,重塑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提升消费品品质,促进制造业升级,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生产和提供更为优质的物质和精神产品,奠定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

要调节收入差距。共同富裕是一部分先富,是有差别的富。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共同参与经济活动、参与分配的情况下,产生收入差距是必然的。合理的收入差距,也是共同富裕允许的。但如果收入差距过分悬殊,则与共同富裕相矛盾,必须进行调节。邓小平指出:“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解决的办法之一,就是先富起来的地区多交点利税,支持贫困地区的发展。”从现在来看,我国的收入差距已经过大。如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5年我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是0.462,虽然比2014年有所下降,但这仍然超过国际公认的0.4警戒线。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要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如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增加普普通通工人的收入;改革土地制度,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另一方面,适当降低高收入者的收入。如采取养老金并轨,央企负责人限薪,征收房产税,征收遗产税等方式,降低高收入者的收入,缩小收入差距。知识链接

洛伦兹曲线,是美国统计学家洛伦兹提出的反映收入差距的曲线,如图所示。

图中横轴OX表示人口的累计百分比,纵轴表示累计收入百分比,对角线OE表示绝对收入平均线,弧线是洛伦兹曲线,也是实际收入状况曲线。

基尼系数是意大利统计学家基尼依据洛伦兹曲线提出的衡量分配差距的指标。基尼系数=A/A+B。实际基尼系数在0和1之间,其数值越小,表明收入差距越小。当基尼系数为0,表明收入分配处于绝对平均状态;基尼系数为1时,表明收入分配处于绝对不平等状态。

要精准扶贫脱贫。这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目前,我国仍有5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农村贫困人口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的扶贫任务十分艰巨。要建立健全扶贫脱贫工作责任制,完善中央统筹、省(自治区、直辖市)负总责、市(地)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强化扶贫脱贫工作责任考核,对贫困县重点考核脱贫成效。把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作为脱贫攻坚重点。要认真调查研究,弄清楚真正的贫困人口,搞清楚贫困程度、致贫原因,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以便做到因户施策、因人施策。要加快形成中央统筹、省(自治区、直辖市)负总责、市(地)县抓落实的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做到分工明确、责任清晰、任务到人、考核到位,解决好“谁来扶”的问题。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扶贫投入,发挥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的互补作用,整合各类扶贫资源,开辟扶贫开发新的资金渠道;健全东西部协作和党政机关、部队、人民团体、国有企业定点扶贫机制,激励各类企业、社会组织、个人自愿采取包干方式参与扶贫;实施“五个一批”工程,即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解决好“怎么扶”的问题。以此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走向共同富裕。复习与思考

1.结合实际,谈谈怎样增进人民福祉?

2.如何理解人的全面发展?

3.结合我国实际,谈谈怎样实现共同富裕?

4.材料分析

2016年4月11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部分省(市)政府主要负责人经济形势座谈会。会上,李克强指出,发展的根本是为了民生。当前,我国经济地区、行业走势分化明显,部分企业经营困难,个别地方财政收支压力加大。各地区各部门要切实担起保民生的责任,以更有效的举措,坚决稳住就业这个经济运行的“底盘”,尤其要做好高校、中职毕业生和复转军人等就业工作。稳定农业生产,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确保职工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及时了解群众意愿,回应社会关切。各级领导干部要认真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以让人民过上更好日子为追求,勇于作为和担当,敢闯敢试,做到守土有责、造福一方,用好的发展成绩向人民交好答卷。——《坚定信心促改革 上下合力抓发展 为经济持续稳中向好蓄能增势》,《人民日报》2016年4月12日

结合这段材料,谈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人民立场的认识。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2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6页。

[3]洪好:《“不丹模式”影响全球——国民幸福总值远比国民生产总值重要》,《浙江日报》2011年12月12日。

[4]庄晓丹:《2015年全球幸福指数报告出炉:越有钱不代表越幸福》,澎湃国际。

[5]刘怡君:《国民幸福指数研究综述》,《商》2013年第5期,第243页。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页。

[7]王怀超、秦刚:《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理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版,第117页。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33页。

[9]《列宁全集》第35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70页。  第二章社会主义本质

社会主义本质是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特别是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解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内容。本章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系统阐述。通过本章学习,要了解马克思主义者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探索历程,把握社会主义本质的基本内涵,理解社会主义本质论的重大意义,并自觉地坚持和维护社会主义本质。一、社会主义本质的探索历程

社会主义本质的探索源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的思考。马克思主义是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的。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建立共产主义实质上具有经济的性质,这就是为这种联合创造各种物质条件,把现存的条件变成联合的条件”。“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恩格斯指出:“这种新的社会制度首先必须剥夺相互竞争的个人对工业和一切生产部门的经营权,而代之以所有这些生产部门由整个社会来经营,就是说,为了共同的利益、按照共同的计划、在社会全体成员的参加下来经营。这样,这种新的社会制度将消灭竞争,而代之以联合。因为个人经营工业的必然结果是私有制,竞争不过是单个私有者经营工业的一种方式,所以私有制同工业的个体经营和竞争是分不开的。因此私有制也必须废除,而代之以共同使用全部生产工具和按照共同的协议来分配全部产品,即所谓财产共有。废除私有制甚至是工业发展必然引起的改造整个社会制度的最简明扼要的概括。所以共产主义者完全正确地强调废除私有制是自己[1]的主要要求。”在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实行“一种形式的一定量劳动同另一种形式的同量劳动相交换”;在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实行[2][3]“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个体生存斗争停止了。于是,人在一定意义上才最终地脱[4]离了动物界,从动物的生存条件进入真正人的生存条件”。列宁在探索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的过程中提出:“无产阶级的社会革命以生产资料和流通手段的公有制代替私有制,有计划地组织社会生产过程来保证社会全体成员的福利和全面发展,将消灭社会的阶级划分,从而解放全体被压迫的人类,因为它将消灭社会上一部分人对[5]另一部分人的一切形式的剥削。”“不劳动者不得食”,“共产主义就是利用先进技术的、自愿自觉的、联合起来的工人所创造的较资本[6]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等等。这些是依据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运动规律对社会主义的预见,是中国共产党人探索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基础。

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探索始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旧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与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未来社会的基础不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并依据实践的新经验,探讨了社会主义本质问题。毛泽东指出:“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突飞猛进的发展,这一点,甚至连国外的敌人也不能不承认了。”“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