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商业(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25 03:31:21

点击下载

作者:曾鸣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智能商业

智能商业试读:

前言

本书试图勾勒的是未来商业的大蓝图,那么,怎样理解和应对这样的未来呢?这几年,因为创办湖畔大学,我有机会跳出阿里巴巴,接触了更多的不同类型的创业企业,这让我开始意识到大家对未来的感知的确有很大的差别。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国不仅一直是一个快速变化的市场,也一直是一个发展很不平衡的市场。技术变革、政策环境经济结构变化带来的商业大变化,不仅激烈,而且迅猛,变化周期又很短。所以经常会在一个时间点出现三个发展周期的叠加。在当时的那个时间点来看,三种模式都有很不错的发展,非常难判断到底什么才是未来的趋势,也不知道如何做战略选择。如果公司错误判断趋势,导致战略上的保守,很容易被下一个浪潮快速淘汰。所以理解和判断我们到底在什么样的时代、面临什么样的机会,是战略决策的第一步。我把中国这个市场的发展特殊性称作“三浪叠加”的时代,它把我们面临的挑战复杂度又提升了两个量级。

2008年,淘宝全年的零售总额达到999亿元,当年最大的三家零售企业分别是国美、苏宁和百联,都是刚刚超过1000亿元。如果回到2008年这个时点,把传统零售称为1.0模式,国美、苏宁为2.0模式,淘宝为3.0模式,那么当时国美、苏宁的2.0模式正如日中天,正在经历一个超高速发展的阶段。传统零售的发展势头其实也很好。而当时虽然淘宝的零售额每年都会翻倍增长,但毕竟总量还小,而且模式依然受到很多人的质疑,认为增长随时会停滞下来。

那个时间点,对于零售来说就是一个典型的“三浪叠加”的情况,三个模式发展得都不错,也都有自己的信仰者,而未来到底会怎样展开其实很不明朗。其实,在这个时间点做的战略选择,直接决定了企业未来的命运。短短4年后,到2012年,淘宝全年的销售额就超过了1万亿元,遥遥领先,而传统零售却开始负增长,2.0模式的增长也开始缓慢起来。

如果我们带着今天的理解回到2008年,战略选择当然会很容易,可是谁也没有能够预知未来的水晶球。其实,我们今天面临的几乎是同样的挑战,比如女装行业,传统的品牌例如ZARA(飒拉)、优衣库和新兴的女装网红品牌各有千秋、相互学习;又如旅游行业,传统旅行社、携程、穷游等,以及新兴的个性化旅行定制平台,也构成了“三浪”。“三浪叠加”在中国很多产业中都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现象,而我则聚焦在智能商业的未来,讲的主要是3.0模式的选择。在当下这个时间点,到底是选1.0、2.0还是3.0模式,每一个人、每一个行业具体情况不一样,无法给出统一的答案,所以在这里只能分享一些决策心得。

无论是在哪个时间点,当3.0模式出现之后,1.0模式的企业就要非常小心了,因为发展空间看起来还在,但是很可能会突然进入断崖式的困难期。就像2012年很多传统服装大佬依然不相信淘宝这个平台的潜力,也不认为淘品牌能够对它们形成任何威胁。但是到2013年,很多传统服装品牌开始大滑坡、大规模关店。对于1.0模式的企业来说,在看到3.0模式之后,一定要尽早做准备,能够趁大部分人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套现退出,其实就已经是很好的结局了。

2.0模式的企业其实没什么选择,因为眼下正是这些企业风头正劲的时候,虽然出现了一些未来挑战者的苗头,但绝大部分企业不会放弃看起来非常好的增长,而去做所谓的战略升级。不过,在2.0模式企业工作的个人选择的空间会大一些。也许有少量的、有眼光的人会加入3.0模式的创业企业,但这样的人肯定是少数。一方面,有这种眼光的人本来就不多;另一方面,这批人的机会成本很高,往往都已经是行业中呼风唤雨的人,所以很难放弃原有的地位。

3.0模式的创业者,如果你相信这是未来,那么需要做的只有勇往直前。当然从0到0.1,到1,再到10,每一个坎儿都是巨大的挑战。有一批人虽然相信3.0模式的未来,但或者觉得这个未来还很遥远,或者觉得2.0模式目前利益巨大,希望能先抓住眼前的部分利益,再考虑3.0模式的事情。这是一种很理想的想法,但是在实际中,当一个企业的大部分资源都投入到2.0模式时,其实很难再去吃3.0模式创业的苦。所以当3.0模式的“浪”真正打来的时候,往往只有那批专心致志、苦苦探索3.0模式的人,才能够快速地奔跑起来。

我还有一个心得和3.0模式的创业者分享。在“第三浪”发展的早期,你能看清的利益肯定都不够大。如果你过早地去追求刚出现的利益,就很有可能错过未来真正有价值的大机会。只有当浪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真正的宝贝才会浮现出来。对于下决心追“第三浪”的人来说,既然已经选择这条路,只要有可能,还是应该坚持长远目标,憋大招。

淘宝能够有今天的成就其实也是憋大招的结果。2006—2007年,其实淘宝的流量已经非常大了,赚钱的方法当然也有很多。但是,当时马云依然觉得淘宝还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无法看清未来,远没有到可以讨论赢利模式的时候。所以淘宝当时宣布了开店再免费三年的政策,进一步推动了淘宝的大发展。在随后的两年中,由于技术的发展,淘宝最终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精准广告模式,在投入9年后开始大规模赢利,这就是坚持的价值。当然,大家也可能会发现,真正能够坚持下来的人,其实往往不是因为利益算计得很准,更多的时候,反而是因为使命、愿景的驱动,没有过多考虑短期利益,反而有了最后的大成。

15年前,在写《略胜一筹》那本书的时候,我曾经总结过企业发展的周期,倒是和这“三浪”并发的提法很吻合。一个企业从创业开始历经好点子、好产品、好团队、好组织、好文化等阶段,千锤百炼终于成为行业的领导者,但这个时候往往3.0模式的挑战者已经悄然兴起,而行业的领导者却经历了看不见、看不起、看不懂、学不会、挡不住的阶段,最终被新兴者淘汰。今天我们面临的更大挑战是,原来这样的周期可能需要20年,而今天这样的周期可能只需8~10年就走完了,波澜壮阔的商业史就这样在一浪接一浪的商业变革中展开。

智能商业本质上是对未来的前瞻性判断,所以最适合的听众其实是在3.0模式下进行探索和创新的创业者。如果你觉得在你的产业和地区,2.0模式依然在高速增长,甚至1.0模式的发展空间也很大,原则上可以不用管我讲的这些事情。只不过需要提醒大家一句,中国这个市场的发展周期已经被快速压缩,所以即使今天发展得非常顺利的企业,可能也要对我讲的这些类似天方夜谭的概念先有一些准备,就当作先给自己打一剂预防针吧。第一部分智能商业

人类文明的发展,主要不是依靠人脑的进化,而是通过社会化合作的不断创新和突破,带来生产力的大爆发。如今这个时代,网络技术和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给商业以及整个人类社会带来了全新的可能性。网络协同和数据智能成为智能商业双螺旋的组成部分,网络协同会推动数据智能的发展,数据智能反过来也会驱动网络协同的扩张。二者循环往复,推动人类商业文明朝着智能化的方向不断演进。01 智能商业大变革

智能商业时代已经来临,每个人都要顺势而为。有大抱负者要敢于取势,甚至勇于造势,只有这样才能成为新经济时代的弄潮儿和引领者。那么,智能商业究竟是什么?我们的未来又会因此发生何种改变呢?智能商业:网络和数据时代的必然选择

在一个经历剧烈变革和转型的时代,我们很难看清未来,越是这样,越需要有一个相对长期的展望。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趋势,可能不仅是下一个10年的趋势,更可能是关系到未来20年、30年,甚至50年的大浪潮。今天我们眼前发生的一切都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这不仅是一次经济模式的变迁,更是一次文明的变革,其意义不亚于人类社会从农业文明演进到工业文明。在这样的环境剧变下,我们有太多的机会,也有太多的挑战。

表1–1是1997年、2007年、2017年全世界市值排名前10位的公司榜单。在过去短短20年间,只有两家公司是一直留在榜上的,一家是石油公司,还有一家是微软。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时代的变革,但是更大的变化是从2007年到2017年,在短短的10年时间内,除了微软和石油公司之外,其他8家公司都是第一次上榜。特别是6家互联网公司从10年前几乎默默无闻,到今天成为全球领先的公司,市值基本上都在5000亿美元以上。这些互联网的巨头企业,究竟做对了什么?表1–1 1997年、2007年、2017年全球市值排名前10位的公司榜单

我总结出三个重要方向上的创新。这些企业在这三个方向上,最少把握住了两个,并且在这些方向上都有了巨大的突破(见图1–1)。

第一,在线化。身处互联网时代,你有没有联网,有没有在线,是最重要的一步。你连上了互联网,所有的优势才能为你所用;如果你跟互联网完全没有关系,这个世界只会离你越来越远。只有懂得如何将物理世界转换映射到互联网上的虚拟世界中,你才会有在这个时代中立足的根基,这也是微软能够20年一直在榜单中占据一席之地的原因。

微软最早的成功当然是IT(信息技术)时代的Windows操作系统,但是,1996年,比尔·盖茨下定决心,力推IE浏览器,并最终赢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微软占据了PC(个人计算机)互联网时代最重要的基础设施——浏览器,并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了搜索服务等众多产品。如果说微软能够在搜索这个领域中站稳脚跟,是因为它占据了浏览器这一入口,那么,苹果公司之所以能够成为如今的庞然大物,则是因为它开创了移动互联网时代。iPhone手机奠定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硬件标准,苹果应用商店(App Store)确定了应用和服务的获取形式,iOS移动操作系统本身便是一个生态概念。在此基础上,苹果公司还整合了一系列智能服务。换句话说,现在的苹果公司是一家将硬件、软件、服务和生态全部合为一体的集大成企业。在它的基础上,全世界完成了移动互联网化。注:1—n、n—n、m—n,表示一对多、多对多的沟通。图1–1 智能商业的三个创新方向

第二,智能化。谷歌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施密特最近说:“现在是数据的时代,算法的时代。”在商业前沿探索的人,没有人会反驳这一论断。数据和算法,构成了智能的基本要素。谷歌的成功,最重要的是推动了整个商业的智能化进程。搜索是第一款大规模商业应用的智能服务,任何人在搜索框中输入一个关键词,就能够让全世界的知识为你服务,并能够迅速在秒级时间内获得你想要得到的信息。这是一个了不起的突破,我们今天回想起来都觉得这是一个奇迹。只有智能商业才能完成这样的突破,在第4章,我会详细解释原因。

除了搜索之外,智能服务的第二个核心产品是推荐。说到推荐,亚马逊公司可以说是这一领域的开山鼻祖,这也是它能够在营销端获得巨大突破最重要的基础。亚马逊另外一个重要的突破是,它把零售和物流全流程在线化,使得零售效率得到了巨大提升。

如果说亚马逊是在推荐方面走得最早的公司,那么腾讯和脸书就是在社交网络化方面走得最远的企业。这就是我要说的第三个方向。

第三,网络化。实际上谷歌的广告系统非常赚钱的就是一个由千万级的小广告主和千万级的网站所组成的高效生态。同样,脸书这几年的成功也是因为它在广告技术方面的突破。阿里巴巴,特别是淘宝,则是将网络协同和智能化这两个方面做成了一个紧密结合又互相促进的生态。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如今最成功的互联网企业都是在在线化的基础之上,在网络化和智能化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这是一个非常简单又很有效的分析和思考框架。

最近中国发展比较快的互联网企业,都是在这三个轴上有新的突破,才有可能在一个领域里面奠定自己的领先地位。今日头条就是走在智能化这条路上,它从传统的内容搜索走向内容推荐,并在这个点上打穿,成就了自己过去几年的爆发式成长。滴滴完成了打车服务的在线化,当然,前提是有了智能手机的广泛普及。由于有了地图服务,让在线定位变得非常清晰,在这个基础上,滴滴把打车服务变成在线服务,然后通过算法进行优化,成为智能服务,从而成就了自己。美团,一方面是把传统的生活服务在线化,另一方面也是在构建一个生活服务的协同网络。

我把这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互联网企业统称为“智能商业”。之所以称为智能商业,是因为它们有几个非常典型的特征,是传统企业所不具备的。低成本,实时服务海量用户

要知道,这些互联网企业的用户都是以10亿级别来计算的。充分利用互联网和算法的优势,这些企业能以极低的成本实时服务海量用户,这是它们做到今天的规模、赢利能力和市值的基础。满足每一个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这是智能商业非常重要的一个特征。搜索是精准到你输入的每一个关键词,它给你的内容都不一样。也就是说,根据你过去的搜索记录以及你的一些性格特征背景资料,提供一个专门为你打造的搜索引擎。淘宝也是利用了过去这几年人工智能技术上的突飞猛进,实现了千人千面,让每个人看到的页面都不一样。淘宝还做到了实时更新,当你浏览完一些商品并再次登录时,你看到的商品已经是根据全网的数据,按照你的需求又做了一次调优。这种海量个性化服务,在工业时代是无法想象的。服务自我更新与提升的速度

更重要的是,这些企业已经在很大程度上直接依赖机器在提供服务了。基于人工智能技术这20年的高速发展,在某些领域,机器已经拥有强大的学习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也是一种智能,即可以快速学习,甚至比人在很多领域的学习能力还要强大。所以我们看到这些企业一旦实现智能化,无论是服务的效率还是服务的满意度,都在快速提升。

为什么这些企业能做到以上三点,这正是本书要回答的核心问题。

毫无疑问,这些商业的创新首先源于技术的重大创新。这些先行的公司,其实都是技术驱动的公司,它们利用最前沿的互联网和算法技术重构了整个商业的逻辑与运营规律,全面突破了工业时代的商业模式和效率。

可以预见,智能商业在今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会像一辆无坚不摧的战车碾碎所有人心中已经布满灰尘的商业常识。在如此强劲的对手面前,传统商业无疑显得不堪一击,而理解智能商业的本质和发展趋势在今天已经是生死存亡的挑战了……双螺旋构成:网络协同+数据智能

既然智能商业的时代已经势不可当,在我们感叹万物更迭、缅怀时代变迁的同时,更要打起精神推陈出新,才能有机会投身未来智能化的大浪潮中。那么,智能商业是如何构成的?

简单来说,智能商业最重要的两个组成部分分别是网络协同与数据智能(见图1–2)。二者机制不同却相辅相成,网络协同推动数据智能发展的同时,数据智能也成为网络协同扩张不可或缺的助力,共同构成了智能商业的双螺旋。就像我们的人类社会,这么多年以来,个体大脑的进化程度十分有限,但社会协同能力却迅猛发展,一日千里。所以,所谓的人类文明,最关键的并不是每一个个体,而是整个社会日益增强的协同能力,这才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优势。图1–2 网络协同和数据智能的“双螺旋”网络协同

所谓网络协同,指的是通过大规模、多角色的实时互动来解决特定问题。以前我们解决一个问题,通常需要通过命令、科层制或者在简单市场中通过价格信号进行调整,但今天更多的是通过大规模、并发、多角色的实时互动加以实现。

举个例子,相信大家都很熟悉维基百科,或许正是因为太熟悉,以至我们都忽略了它是一个如此了不起的成就。维基百科是一个非常开放的知识共创平台,原则上全世界任何人都可以在上面贡献自己的思想。但是换个角度来说,你有权利修改任何一个词条,甚至可以恶意攻击它。当然,维基百科还有一键恢复的功能,如果你认为你的诠释更加准确,你可以再把它修改回来。

这样简单的协同工具以及一套协同规则,居然可以让我们在没有中央权威、没有传统命令机制的情况下,建立如此全面且庞大的实时在线知识库。要知道,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可是由明朝翰林院所有学士耗费了6年时间才编辑完成的。

再举一个大家很熟悉的例子——淘宝。淘宝不是零售商,我们不拥有任何一件商品,它是一个零售的生态圈,是一个赋能卖家的平台。淘宝之所以能够创造这么多奇迹,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淘宝演化成了一个社会化协同的大平台。在今天,即使是非常小的一个淘宝新卖家,也可以在线同时和几百个服务商合作,只需要有一个API(应用程序编程接口)的链接,就能调动相关的数据和相关的服务。相关的服务可以包括打通微博这样的社交渠道、蚂蚁金服提供的金融服务后台、旺旺的工作流以及各种营销产品。所以淘宝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协同网络,而这个协同网络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化的价值创造(见图1–3)。图1–3 淘宝卖家协同网

举这两个例子,就是想和大家说明怎样才能让一个原本被锁死在供应链里,只能进行线性沟通的角色,在互联网的平台上实现重构,进而形成一个实时互动的网状格局,这是每一个企业迈向智能商业的第一步。数据智能

在了解网络协同之后,接下来要向大家介绍智能商业的第二个核心概念——数据智能。数据智能的本质就是机器取代人直接做决策,和传统的BI(商业智能)完全不同,这一点至关重要。如今,大多数企业都会有BI部门,用来分析数据,提供决策支持;核心的服务人群是高层管理人员。而数据智能强调的是运营决策直接由机器决定。比如每天上亿人到淘宝购物,每个人看到的商品都不一样,这么复杂的决策只能由机器来完成。在你的公司里,由人操作的环节能不能让机器直接代替,这是一个非常有效的评判标准,只要能替代,就是向智能商业的一次质的飞跃。

当然,想要让机器取代人进行决策,有几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云计算、大数据和算法。云计算和大数据相辅相成,如果没有云计算,我们就没有办法用极低的成本存储和计算海量的数据;而正因为有了处理大数据的需求,我们才会对云计算的要求越来越高。二者推动了整个数据行业不断高速发展。但想要让云计算和大数据真正创造价值,背后还需要“大脑”的支撑,也就是算法。

其实算法严格来说并不是机器,而是人,是算法工程师。它会将人的思考和人的角色进行模拟,抽象成一个模型,然后用数学方法给这个模型找到一个近似的解,之后再用代码把这个解变成机器可以执行的命令,这样就完成了一个机器大脑的构建。所以,算法其实就是将人对特定事情的理解转换成机器可以理解和执行的模型与代码。就今天人工智能的发展水平来说,它和人脑还是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它的核心是靠海量数据的不断学习来优化决策,所以如果没有大数据的支撑,算法也就变成了无本之木,再也无法显露神通。

所以大数据和算法是机器学习的本质,这两者的结合才产生了快速迭代和快速优化。最好的例子就是2016年万众瞩目的AlphaGo大战世界顶级围棋棋手李世石。AlphaGo的计算能力特别强,学习效率也非常高,它可以把人类历史上所有的棋谱都快速学会,在此基础之上进行优化。这种突出的学习和计算能力,使它很快就打败了人类棋手。此后不久推出的AlphaGo Zero在原有版本的基础之上,又取得了更大的突破,在某些方向上也代表了未来。AlphaGo Zero甚至可以不用人的历史数据,不看历史棋谱,只靠左右手互搏,就能够达到一个更强的算法水平。因此,AlphaGo Zero很快就打败了AlphaGo,这一结果也从侧面证明了未来算法的突破还有很大的空间。

机器学习都基于反馈闭环,谷歌是最典型的例子。用户在搜索结果页上的每一次点击(或者一次点击都没有)的行为数据被实时记录,并反馈到算法引擎,不仅优化了用户的搜索结果,而且优化了任何搜索这个关键词的人得到的搜索结果。机器学习的反馈闭环必须是业务天然的一个有机部分,用户行为本身留下来的数据在帮助机器学习,这才是一个自然的智能商业循环。所以,在未来,任何一个企业都是服务企业。因为用户真正要的是服务,而不是产品。也就是说,在未来,每一个企业都必须有一个和目标客户在线互动的界面。除此之外,我们还能得出另一个推论:任何一个硬件制造商未来可能都会是这个服务组合中的一部分。制造不再会成为一个独立企业,而是成为他人服务闭环里的一个承载者,或者自己建立一个2C(对消费者)的沟通渠道。

对于绝大多数企业来说,今后10年,最难的其实是创造一种产品和服务方式,把原来离线的用户在线化,产生一个持续的互动,这样才能实时记录用户的反馈,也才能优化算法、优化服务。谁先完成这个闭环,谁就占据了最大的优势。“客户服务”就是这样一个典型应用。阿里巴巴过去非常头痛的一件事就是需要大量的客户服务人员,并且随着每年业务的增长还要增加一两千的客户服务岗位。所以我们从2015年的“双十一”开始,就在内部尝试能不能用人工智能的方法,让机器人承担客服工作。随着测试的成功,我们在2016年就请了9家主要商户一起来创造客服机器人,并且在2016年的“双十一”批量上线。到2017年,已经有3万个商户使用了我们的人工智能,也就是“阿里小蜜”。

我们还有一个更有意思的发现,就是当我们在担心人工智能越来越多地取代人的工作时,它却创造了一个新的工种,我们将它命名为“人工智能训练师”。阿里小蜜只有数据训练出来的“智商”,大概相当于一个五六岁的小孩。然后我们将比较优秀的客服人员培养出来,跟机器进行互动,帮助机器学习。作为训练人工智能的人,他们得到了整个客服领域最高的薪资。

所以,我们不需要担心人工智能超越人的能力。人的创造力和机器智能进行有机结合,这可能是未来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趋势。未来已来,智能商业将走向何方

在过去20年的发展里,智能商业已经完成模式的创新和能量的积累,并成功孕育出价值万亿美元的公司;在未来的10年,它很可能会迎来一波爆发式成长。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仅仅10年的时间,如今的市场可能就会沧海桑田,可以肯定的是,那时候能够称王称霸者,必定是了解智能商业、掌握双螺旋的公司。

2007年,阿里巴巴估值不到100亿美元,但是在2007年年底B2B(企业对企业)部门在香港上市后,整个集团的市值直接蹿升到200亿美元的级别。当时阿里巴巴给了所有员工一个选择:可以把手中所有集团股票的30%转成B2B上市公司的股票,也可以留下来作为集团的股票等待未来增值,也就是未来以淘宝和支付宝为主的增值。绝大部分员工都选择相信上市公司的快速增长,而没有选择淘宝的未来。2012年发生了同样的故事,那一年是阿里巴巴上市前最后一次融资,不到400亿美元的估值,也允许员工卖掉30%,基本上都卖掉了。

我们可以看到,对于一家公司来说,10年的时间可以发生很多事,甚至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在未来的10年里,你会选择在熟悉的圈子里故步自封,还是选择跳入新的浪潮,在这个大爆炸的时代一展抱负、大展拳脚呢?

其实,今天,大家心目中实力强劲、强大无比的公司,也仅仅是在在线广告、在线零售和在线社交三个方面取得了足够大的进步。绝大部分的经济领域都还是一个个基本空白的竞技场。

在未来10年里,智能商业的发展依然要靠三条主线的突破。在线化

IoT(物联网)毫无疑问是下一轮在线化的巨大机会。我们经历了PC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下一步肯定是物联网,也就是万物互联、实时互动的一个新阶段。由于芯片和传感器的快速发展和成本的急剧下降,物理世界中所有的一切都会在虚拟世界中得到映射,IoT对于社会的发展将是极具渗透性的,它将极大地扩大智能商业的边界。

IoT的本质是一种新的人机交互方式。在PC互联网时代,人是被键盘锁定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人是被手机锁定的;到IoT时代,人的五官得到极大延伸。语音识别技术已接近成熟,在人的手被占用的情况下,语音达到了一定的稳定性和准确度,自然就成了手的延伸。另外,人脸识别可以说是视觉感知能力的延伸。应用级AR(增强现实)设备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肯定会出现,我在试用国外比较领先的AR公司产品时,第一反应是将来我们真的分不清什么是虚拟现实、什么是真的现实了,因为它让我们的眼睛完全没办法判断这个源头是一个虚拟的源头还是一个真实的源头。

当我们的五官乃至大脑都能通过某种方式直接跟整个计算网络连接在一起的时候,那种效率的提升是无法想象的。同样,物理产品之间的互动也会越来越智能化,因为它有信号,有通信模块,有计算模块,有感知模块,有处理模块,所以物和物之间能够对话,也能够进行判断、互动和协同。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

IoT里程碑式的产品,很可能是无人驾驶汽车。未来5年,无人驾驶汽车的技术应该会相当成熟。这是一个如此巨大的产业,当这个产业被突破之后,芯片、传感器、人工智能、各种成本都会几何级数地下降,很多原来用不好、用不了IoT的场景,就都能够被在线化了。智能化

人工智能(AI)在过去的10年中,就已经产生如此大的价值;对于未来,虽然每个专家的判断都不一样,但大家公认的是,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必然会持续不断地保持高速发展。未来,对大部分的企业来说,不用担心算法有多难,也不用担心招不到算法工程师,因为算法会像云计算一样成为一项基础设施;算法对大部分应用企业不会是一个壁垒,反而是一个有力的工具。谷歌、阿里云这样的公司会提供开源的算法服务,而大部分应用只需要自己设定参数,然后调用相应的算法服务就好了。算法服务的普及将极大地推动智能化的发展。协同网络的扩张

第三个重要的领域,则是协同网络的急剧扩张。也就是说,当一个网络发展成长后,会自然地向外扩张,导致整个经济网络化的进程同步加速。我前面提到,谷歌把广告在线化了,淘宝把零售在线化了,包括这两年网红的发展,其实也正是营销的互联网化。当前台的应用都互联网化之后,自然会带来从制造到采购的全链路的重构。比如在服装领域,要想进一步做到个性化服务,其实制约不是在前端,而是在整个供应链体系,包括布料的采购、布匹质量的检验等很多环节还是完全离线的,这些环节都会逐步在线化,被并入这样一个协同网络,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

几乎每个行业都会经历一个从传统的、封闭的、线性的供应链,走向开放的、价值协同网的完整过程,这中间有巨大的商机。

所以,我们能看到未来有两个比较重要的趋势。第一个趋势是现有的智能生态会持续“爆炸”,多元物种会蓬勃发展。如今很多人说阿里、腾讯的生态圈过于强大,抑制了某些创新的发展,殊不知在这些生态圈的内部,也孵化出了很多有价值的企业。像10年前的淘品牌“御泥坊”“韩都衣舍”等一批企业,已经进入上市浪潮。还有腾讯平台上诸多开放的企业,也会在近年成为上市公司。由此可以看出,当一个生态“爆炸”的时候,各种各样的物种都会水涨船高,得到巨大的提升,接下来百亿级的公司也会越来越多。

第二个趋势是颠覆式的技术形成新的黑洞。如果两年前我讲区块链、比特币,可能大部分人都不了解,但如今已经不需要我再解释了。我们能看出,由于区块链对生产关系可能进行的重构,将给整个社会带来一场大变革。所以,区块链是目前已经看得到的一个颠覆式技术。人工智能在接下来的10年中能否形成一个颠覆式的第二次创新,外界争议还很大。但是由于持续性的进步,人工智能有可能在未来某个时间点完成下一次大的突破。接下来,AR也会有很大的可能性,技术进步的速度丝毫没有放慢。这就是我们如此强调未来智能商业演变的原因,因为它源头的技术进步还在不断发展。在新一轮传统产业升级为智能商业的过程中,特别是本身就有几十万亿级的大产业,一定会出现平台级、生态级的领先企业,这应该会是接下来10年的主流趋势。

在接下来的10年中,智能商业的格局会渐渐确定下来。如果想要在未来的世界中迎风而起、独领风骚,那么你必须在其中一个领域有足够大的发展和突破。这是至关重要的10年,也会是创造历史的10年。不过在展望之前可以先停下来看一看互联网20多年的发展历史,然后试图理解其背后的本质因素,这对我们思考未来会有很大帮助。02 互联网的本质

互联网,毫无疑问是21世纪最重要的一场技术革命,它让当下的一切从根本上发生了改变。从网购、在线支付到社交网络,绝大部分人的生活已经无法离开互联网的各项产品与技术。实际上,互联网对于商业的改造还远远没有结束,新的名词和现象层出不穷,这些其实都代表着互联网一浪接一浪的持续发展。想要理解互联网的本质切入点,不妨将目光集中在“互联网”这个词上,它也代表了互联网发展的三大阶段——联、互和网。联:改变物理世界的底层技术革命

在我看来,互联网的第一个关键词是“联”。联是指连接,这是一个很容易理解的概念,就是将所有人通过互联网连接起来。但是在连接的背后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意义——完成所有物理世界的在线化。

连接,是指物理世界与Internet(因特网)的世界连在一起,也可以称之为“在线”。“互联网”这个词,在英文中实际上对应的是两个不同的词语:一个是Internet,另一个是Web(万维网)。Internet指的是将所有机器连接在一起的基础设施,比如路由器、光纤、电脑。如果没有这些基础设施,这些机器显然无法连接在一起。而Web这个单词,我将在下一个关键词“互”中具体展开,这里先略过不表。

在过去的20多年里,这些基础设施一共经历过三次大的浪潮,分别对应的是互联网技术的三个发展阶段:PC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万物互联网。这三个阶段代表连接日益广泛的进程,这是最重要的底层技术革命。连接1.0时代:PC互联网

首先是大家都很熟悉的PC互联网,也就是连接的1.0时代。在那个时代里,通过电话拨号上网是一件让人非常痛苦的事情,不仅网络连接的速度慢,连接的质量也十分不稳定,动不动就会掉线、断网。不过,由于这些都是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的事情,现在的很多年轻人可能对这些都已经没有记忆了。

对于连接而言,最重要的是速度。只有信息能够同步分享,内容能够同步呈现,连接才有存在的意义。从这个角度看,可能正是因为在连接1.0时代里,互联网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才使得人们并没有感觉自己的生活因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虽然很多服务,例如在线资讯、搜索等已经广泛存在。连接2.0时代:移动互联网

让大家有更强烈体验的是2007年iPhone上市带来的第二个浪潮——移动互联网革命。通过3G、4G或者Wi–Fi上网,手机变成了一个最常被使用的终端,成为互联网连接的起点与入口。移动互联网通过类似App Store的方式带来了App的大爆炸,越来越多的知识、服务和产品可以通过App的方式提供给用户,这使得商业生态变得更加繁荣,连接2.0时代由此正式登场。

这个时代对人们生活的影响难以用语言描述,几乎所有人的生活都因为它而发生了改变。连接的高速化、移动化让所有事情都变得高效起来,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甚至人们的感情生活,都因此加快了脚步。可以说,这个时代的到来变相延长了我们的生命,当然,也加剧了我们的生活压力。连接3.0时代:万物互联网

更让人充满期望和想象力的则是连接3.0时代,也就是万物互联网(物联网)时代。物联网在英文中叫作“Internet of Things”,我们总是习惯性地将其简称为IoT。很多人对这种期望无法理解,不知道为什么人们对这样的时代如此向往。对此,我可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二维码。

其实,二维码技术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已产生,但它得到飞速发展和广泛使用还是在近几十年间。如今很多人都已经养成这样一个习惯:只要到了一个地方,都会先看一下是否有二维码可以扫描,无论是支付、防伪还是点菜等。二维码其实就是将原本一个相互割裂的物理世界连接到互联网上,使任何一个事物都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变成在线的一部分、网络的一部分,也变成这个新世界的一部分。

再举一个例子,经常在网上购物的朋友可能已经发现,近些年中国物流的整体效率得到了明显提升,其源头当然是巨大的技术进步。比如,原本在我们收到的快递包裹上面都会贴着传统的标签,标签上写着寄件人和收件人的相关信息。现在我们收到的很多包裹上只有一个小小的二维码,这个二维码已经将包裹的信息用数据化的方式表达了出来。正是这个小小的改动,让物流中的所有环节都仅需扫描一下二维码,就可以知道这个订单或包裹的状况,物流产业链的效率得到了很大提升。

二维码只是一个很小的技术。由于芯片和传感器的高速发展,很小的物理器件都能联网、在线,进而通信、互动。任何人、任何物、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在线,这是一个让人向往的万物互联的新时代。

但是,时至今日,还没有出现一个像iPhone那样的里程碑式产品,能够让我们觉得整个世界都进入了物联网时代。大家之所以对无人驾驶汽车技术有很大的期待,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如此重要的一个工业时代的产品,所有人都离不开的汽车大产业,都可以实现在线化和联网化,那么很可能预示着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可以被物联网技术改造。

其实无人驾驶汽车技术的最早出现,距离现在已经有几十年。不过因为最开始时技术并不成熟,驾驶风险很大,所以一直没有取得跨越式的进展。直到近些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日益进步,无人驾驶汽车拥有了可量产、低风险的技术基础,才逐渐被人们熟知、向往与认可。谷歌一直是无人驾驶领域的先行者,从2009年起就已开展无人驾驶汽车项目。自那时开始,众多科技公司以及汽车制造商也开始大力投资此类项目。2018年,谷歌终于开始了智能化汽车的尝试运营。

我们期待由于芯片和传感器的广泛使用,能够让任何物体都变得智能化,可以跟人一样连接在同一个网络里。如果这个想法真能在某一天变为现实,整个人类社会的互动、沟通和协作效率就会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对此,我们拭目以待。互:让交流沟通具备无限可能

说完了互联网的第一个关键词——联,再让我们看看其第二个关键词——互。“互”指的是互动。到目前为止,在所有的技术变革中,绝大部分的技术都是单向的。比如,报纸你只能看,电视你也只能看,而收音机你只能听,等等。当然,也有极少的技术不止于此,比如电话就是双向的。但是,电话能够承载的多人沟通能力十分有限,而互联网却不同。互联网最大的价值在于能够支撑无数人同时互动,这样的属性使它即便是放到未来的任何一个时间点,也依旧有足够大的发展空间。所以,究竟怎样的商业模式才能更好地利用这个技术优势,就变得极有讨论价值。

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在这里讨论的互动,是指完成“在线化”这一阶段之后,人与人、人与物,甚至物与物之间都能够持续联动。互动的前提是连接,正是因为拥有物理性质的因特网将人和物都连接在了同一个网络里,才让大家可以用以前不可能实现的方式进行多对多的实时互动,进而产生了非常丰富的内容和体验,也就是Web这个最早被翻译成万维网的服务。随着技术的发展以及产品的不断创新,Web其实也经历了三个阶段,我们可以将其称为“互动的三个阶段”:互动1.0时代、互动2.0时代和互动3.0时代。这三个阶段代表着互动日益深入、体验日益加强的互联网发展进程。互动1.0时代:一对多的门户广播模式

互动1.0其实是一个群雄并起的时代,这个新的理念提出后,有心者蜂拥而入,抢占市场资源。其中,对互动1.0初期贡献巨大的都是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公司,比如雅虎、新浪、搜狐等。

就像早期的所有创新一样,新的技术都被用来模仿旧的方法。互动1.0时代其实只完成了一件事情,那就是把内容搬到了网上,让其实现在线化。虽然在这个初级的互动时代中,确实产生了那些时至今日依旧让人津津乐道的门户网站(新浪、搜狐、网易是典型代表),但它们并没有改变互联网的互动方式,一对多的门户广播模式占据了那个时代的绝对主流,几乎没有用户能够和门户主体进行互动。互动2.0时代:以关注为典型代表的创新型互动

随着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世界很快进入互动2.0时代。很多以互动为核心的企业纷纷推出了以分享、社区为核心的创新型互动产品,比如微博、推特和Instagram(一款社交应用)。这种改变在现在看来十分常见,但在当时确实让业界产生了极为有趣的变化,并且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

在这些产品创新中,大家最为熟悉的其实是“关注”。“关注”的出现,使人与人之间出现了一种和之前截然不同的互动方式。你可以在这些互动产品上关注任何一个你感兴趣的人,当对方发出一条信息时,你能够在第一时间接收,甚至与其互动。所以,类似微博、推特、Instagram这样的产品在极短的时间内便拥有了海量的用户基础,有了与那些门户网站前辈一较高下的底气和雄心。

在中国,这类软件产品中被使用最多的应属微博。提起微博,大家可能认为它只是一个加强人与人之间联系的普通社交平台。其实,这样的沟通形式,让整个社会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微博成为很多普通人展示自我的舞台。在人类文明高速发展、文化水平普遍提升的今天,展示自我、获取自信心与成就感,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主旋律。从产品的角度而言,这只是一次微不足道的产品创新,但让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与沟通往前迈了一大步,这又怎能不让人惊叹?这种互动网络结构,也使信息获取的效率有了大幅提升。互动3.0时代:社交网络服务

只要人类不停下探索的脚步,技术发展的车轮便永不停歇,互动3.0时代由此应运而生,其中的典型代表是两个SNS(专指社交网络服务)的大产品——美国的脸书与中国的微信。

不管你是否承认,如今大部分人都已经完全“黏”在了这两个社交网络平台之上。它们基本上已经和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状态融为一体,绝大部分人都无法离开这样的网络化服务,说是沉迷也不为过。

如今的微信已经不单纯是一个社交平台,还成为很多人的银行、相册、储藏柜,甚至是情感纽带。现在很多人出门都已经甩开了许多曾经必备的包袱——钱包、名片夹、地图和GPS(全球定位系统),只需要一部手机,便可纵横天下。

除此之外,群组和朋友圈也是互动3.0时代里非常了不起的产品创新。试想一下,如果没有互联网的技术支持,你怎么可能了解成千上万个分布于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朋友的日常起居情况,即便他们都愿意将自己的私生活毫无保留地告诉你。微信让一切都成为可能,你只需要发一个朋友圈,你所有的朋友就能知道你现在的状态,知道你想和他们交流与分享的内容。毫无疑问,这种产品创新对每个人的沟通与互动效率都带来了质的提升,这也是互联网时代才会有的产品形态。

纵观互动1.0时代的门户网站、互动2.0时代的创新型互动产品和互动3.0时代的社交网络服务,我们可以从中梳理出互联网从联结到互动再到今天所有的演化路径。我们需要思考的是,这种产品形态如何才能应用于更广泛的商业领域。“结网”就是智能商业的起点。网:互联网给商业社会带来的颠覆性改变

让我们将目光聚焦于互联网发展的第三个关键词——“网”。顾名思义,网指的是结网,意为人类社会的分工与合作开始用网络的方式加以实现。结网的前提条件是连接和互动;或者说,连接和互动的必然发展路径是结网。只有随着连接的不断发展,信息和人都已基本实现在线化,人和人、人和信息之间的互动才会越来越丰富,最后交织成越来越紧密的网络,可以用更高效的方法——网络协同——去完成原本看起来难以实现的很多事情。

其实商业最重要的就是结网,未来互联网将给人类商业社会带来的颠覆性改变,就在于商业的大规模结网。当海量的人已经可以同时在线互动的时候,如何让他们通过在线协作的方式去完成某一件事情,便成为一种新的商业组织方式。说到这里,或许很多人会联想到曾经在人类商业发展史上书写了浓重一笔的流水线。确实如此,流水线的管理方式成功地通过小规模人群协作的方式,让商业的生产效率得到了极大提升,这是工业革命的里程碑,而网络协同则是互联网时代的商业里程碑。

还是让我以大家都很熟悉的淘宝为例。从表面上看,你在淘宝上可以购买到任何你想要的合法物品,并且能保证极高的性价比。然而,隐藏在这一切背后的是,海量商品通过数千万卖家抵达数亿消费者的眼前和手中,这一过程并不如你想象的那样简单,它需要大量角色的共同配合和实时互动才能实现。

这种新的零售协作方式包括了很多已经广为人知的角色,比如买家、卖家和物流公司,却也存在大家完全感受不到的各种各样的新型角色,比如给卖家做店铺装修的人、做存货管理系统的人、做在线客服管理系统的人、网红、给网红拍照的摄影师等。这些五花八门的角色通过网络化的方式在线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淘宝高效的大零售平台,这与流水线这种简单的分工协作方式相比,有着天壤之别。

对于那些当今最成功的互联网公司,大家习惯于将其冠以平台或生态的名头,但其实本质都是一幅非常复杂的网络协同图,它的核心机制就是连接和互动的不断演化与深化。

联、互、网,这三个字看起来十分简单,但实际操作时却极其考验操盘者的功力,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以“联”字为例。你或许经常在各种场合听人说各式各样的连接,而你听完之后却似乎并没有什么触动。原因何在?我认为当下真正的连接并不存在其他形式,连接就是要连到互联网上,最核心的目标是实现在线化。

由于工作关系,我接触过很多企业家,其中有一部分人对于连接的认知存在明显的偏差。他们会觉得,“我有了一个微博账号,我有了一个微信公众账号,我甚至在天猫上开了一个店,我就已经触网了,我也在线了”。实际上,判断一家企业是否触网的最重要标准,是这个企业的核心产品和服务有没有实现在线化,能不能直接在互联网上提供产品和服务。这个过程,首先意味着原有商业逻辑的彻底重构,企业必须从与用户建立连续性关系、以追求极致的用户体验的视角出发,开始在线化。从这个角度进行判断,绝大部分企业,特别是一些传统企业,离真正的在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因此,要想实现智能商业的第一步,就是让你的产品和服务核心流程在线化。但请记住,这仅仅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接下来的事情依旧任重道远——互动。在线化之后,真正的考验是你能否通过各种方式完成与客户的互动。言及于此,你知道谁是你的客户吗?你知道他用了你的产品以后,会有怎样的体验和想法吗?这种体验和想法绝非到街上做访谈和问卷调查就能够得到的,而是客户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通过互联网自然而然地留下了他的态度,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互动。双向互动,使得企业和用户的关系成为一个不断循环往复的交互过程,用户的实时反馈成为产品和服务快速迭代与更新的源泉。企业为用户提供产品和服务,从过去的基于“猜测”的预判转为基于“观察”和“倾听”,用户至上成为企业的基本出发点。

对于绝大部分企业而言,结网可能还是一个有些超前或不切实际的概念,所以只有完成了连接和互动这两步,结网才有实现的可能性。再来看看淘宝。现在的淘宝是一个高效的零售平台,背后的秘密是所有跟零售有关的人员和职能进行在线、互动、结网。淘宝不是简单的线上商城,而是非常复杂的协同网络:能够让每一个淘宝用户拥有自己专属的界面,享受一对一的个性化服务;能够让每一个店面千变万化,随时变成客户想要的样子。这曾是每一个消费者和商人遥不可及的梦想,如今,我们已经将其落到了实处。

像淘宝这样成功的案例还有很多,爱彼迎就是另一个典型。

我们还可以举很多例子,“快手”“小红书”“土巴兔”等都是自己行业中的翘楚,它们或多或少地具备上述特征,都以“网”的结构逐步实现对工业时代“线”性结构的全面超越;它们都是对未来世界的预演,也都在当下实实在在地让“创造”获得真正该有的认可,让众人的智慧聚合成这个时代的蜕变。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