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科学素养读本六年级下册(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25 00:32:37

点击下载

作者:本书编写组

出版社: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学生科学素养读本六年级下册

学生科学素养读本六年级下册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学生科学素养读本六年级下册作者:本书编写组排版:蕾蕾出版社: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时间:2013-01-01ISBN:9787553705231本书由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第一单元 生命的摇篮——海洋第一课 千奇百怪的海

呵,那一望无际的海洋啊!

未曾出过海的人,都对大海充满憧憬:那一片蔚蓝、那海天一线是多么靓丽的风景线啊!而大海不仅美丽,也很神奇,令无数的科学家心驰神往。而本单元就让我们解读一下海洋,让我们在海洋的美丽与博大中徜徉吧。

提起海洋,人们脑海里总会想到那一片蔚蓝。我们都熟知这个知识:地球上海洋的面积要远远高于陆地的面积,它的面积占到地球面积的71%。而最引人注目的是声名显赫的四大洋。

给四大洋面积自大而小排个序,依次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这四大洋相互连接在一起:白令海峡连接着北冰洋和太平洋,马六甲海峡连接着太平洋和印度洋,麦哲伦海峡连接着太平洋和大西洋,好望角的两边分别是印度洋和大西洋,而戴维斯海峡连接的就是北冰洋和大西洋了。

除了四大洋之外,“海”却是千奇百怪。下面就让我们看一看。

海中“巨人”——珊瑚海

世界上最大的洋是太平洋,那世界上最大的海是什么海呢?太平洋的西南部的珊瑚海,是世界上最大的海,它的南部与太平洋另一边缘海斯曼海邻接,北边和东边被新不列颠岛、伊里安岛、所罗门群岛、新布里底群岛等包围,西边紧靠澳大利亚大陆东北岸。它的面积达479万平方千米,约相当于北冰洋的1/3,几乎有澳大利亚国土面积的一半那么大,比第二大的海阿拉伯海还要大1/4。

对于珊瑚海来说,旅游是其一大特色。游客慕名而来的正是数不胜数的珊瑚礁,所以,也就有了珊瑚海这个名字。同学们看过动画片《海底总动员》吗?这部漂亮的动画片就取景自珊瑚海的一大景观——大堡礁。无论乘船经过还是潜入海底,那连绵不断、多彩多姿的珊瑚礁,都让人流连忘返。

海中“寿星”——地中海

看到这个标题,同学们一定会问,什么叫海中“寿星”?这里讲的是我们地球上最古老的海之一——地中海。它介于亚、非、欧三洲之间,是世界上最大的陆间海,东西长约4000千米,南北宽约1800千米,面积为250多万平方千米,相当于5个法国的面积。地中海西边有21千米宽的直布罗陀海峡,穿过它就到大西洋;东边可以通过苏伊士运河进入印度洋,东北部通过达达尼尔海峡、博斯普鲁斯海峡,与黑海相连。

因为被隔绝在大陆的中间,地中海是世界上唯一没有明显潮汐的海,是一片风平浪静的海域。因此,即使在遥远的古代,沿岸的人们就能用技术十分原始的船舶扬帆起航,往来贸易。正因为这个特点,所以地中海沿岸兴起了许多古文明,包括埃及、希腊、古罗马、迦太基在内,而且无一例外都以海洋贸易著称。

直到如今,地中海地理的战略位置仍然极为重要,沿岸有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希腊、埃及等20多个国家,这些国家之间仍然通过地中海进行络绎不绝的贸易。

也许你们不知道的是,距今2亿年以前,地中海曾经是一片相当广袤的喇叭状大洋,科学家将它以古希腊神话中的海神“特提斯”命名,称为“特提斯洋”。它从古中国大陆一直绵延到古欧洲,而后来的巨无霸大西洋此时还处在“婴儿时期”——仅是一条窄窄的陆间裂隙。此时正是恐龙兴盛的时候,环特提斯洋周边气候温暖、湿润,植被繁茂,许多种群的恐龙在这里繁衍生息着。

随着大陆漂移,大西洋渐渐“长大”,古老的特提斯洋渐渐缩小了。“冈瓦纳古陆”——包括了如今的非洲、印度、南美洲等地区的古陆——向北漂移,撞上了北边的劳亚古陆。这次碰撞使得特提斯洋的东部完全消失,留下一条自喜马拉雅山至阿尔卑斯山的山系。青藏高原也在此时抬升并形成了。

如今的地中海是那个特提斯洋的残余。根据科学家们的推测,这位海中的“寿星”也会有消亡的可能。想知道为什么吗?尽管有诸多的河流注入地中海,如尼罗河、罗纳河、埃布罗河等,但由于它处在亚热带,蒸发量太大,远远超过了河水和雨水的补给,使地中海的水收入不如支出多,若不是大西洋的海水通过直布罗陀海峡补给地中海,地中海早就干涸了。据科学家推测,随着大陆漂移,数百万年后直布罗陀海峡将会封闭,非洲大陆与亚欧大陆彻底连为一体,地中海将会慢慢干涸,变成一个巨大的咸凹坑。

此“海”非彼海

还有一些“海”其实只是湖而已。里海、死海、加利利海都是以海命名的湖。

死海是全世界最低的地方,海拔仅-422米。它有一个很有趣的称号——“世界肚脐”。死海高浓度盐分的水中没有生物存活,甚至连沿岸的陆地上也很少有生物,因此被称为死海。死海位于约旦谷地的最底部,是东非大裂谷的北部延续部分。这是一块下沉的地壳,夹在两个平行的地质断层崖之间。因为位于沙漠,降水少,而从约旦河流入的水基本都干涸了,留下了更多的盐。加之天气炎热,冬天无冰冻,夏季水分蒸发量大,导致湖面上往往都是雾气腾腾。因为盐度高,水的浮力特别大,一个人在死海里是不会沉下去的。

海洋既美丽又神秘,还有很多千奇百怪的海等着你去了解呢。(执笔戴峰)第二课 海洋的形成

不知阅读了《千奇百怪的海》的你是否心里也产生了这么一个疑问,难道海洋就是这么“横空出世”的吗?海水和众多的海洋生物又是从何而来呢?其实,海洋也是经过了千万年的发展才得以形成的。而海水和海洋生物也是在这么一个漫长的过程中出现的。

海盆与海底地形

在平坦的土地上不会形成湖泊,更不会形成海洋,只有在凹陷的地面上才会有积水的存在。如果我们想要了解海洋的由来,就应该了解装海水的“容器”——海盆是如何形成的。

地壳主要分为大陆和海盆。海底地形其实和陆地并没有太大的差别。

高耸的海山、连绵的海岭、深邃的海沟、起伏不平的海丘和坦荡宽阔的海底平原其实都隐藏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下面。大洋中脊连绵8万千米,宽数百至数千千米,堪比陆地上任何山系,仅大洋中脊的总面积就能同全球的陆地相比。而位于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深11034米,这样的深度已经超过了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

据科学家推测,原始地球形成以后不断受热增温,当内部温度足够高时,地内物质开始融解。在重力的作用下,重的下沉并向地心靠拢形成地核,而轻的上浮形成地壳和地幔。高温条件下,原始地球内部水分汽化并和气体一同冲出地表,在地球周围形成气水一体的圈层。

天长日久,地球终于渐渐冷却了。而薄薄的地壳在冷却过程中犹如一层橡皮泥,不断受到地球内部剧烈运动的冲击和挤压,因而褶皱不平,就像个久放而风干的苹果的表面一般。海盆也就同着高山、平原和河床一道形成了,从而为海洋的形成创造了地形条件。直到这时,我们才有了装载海水的“容器”。

海水与海洋生物

有了装海水的“容器”以后,没有海水的话也就会和陆地上凹陷下去的盆地一般,还不能说是海洋。那海水又是从何而来呢?海洋生物又是如何诞生的呢?

上文说到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天空中的大气和水气共存一体,浓云密布。而随着地壳逐渐降温,大气的温度也在慢慢降低。水气逐渐凝聚成水滴并且越积越多。由于地球表面冷热不均,空气对流剧烈,形成雷电狂风、暴雨浊流,雨越下越大,一直下了很久很久。滔滔的洪水通过千山万壑和海盆,汇聚成巨大的水体,这就有了海水,海洋也就基本成型了。

或许同学们不知道,原始的海洋海水并不咸,海水中蕴含的氧气也很少。说到这里就会有让人一探究竟的冲动:海水里的盐分又是从何而来呢?

其实这跟水循环有着莫大的关联。水分的不断蒸发导致反复成云致雨,水溶解了岩石中的盐分并不断地汇集到海水之中。经过亿万年的积累融合才使海水变成了均匀的咸水。

但照我们的眼光来看,此时的海洋仍然不完整,就像没有大脑的人一样。海洋里毕竟还有一个庞大的生态系统,那海洋中的动植物又是如何“出世”的呢?

在海洋基本成型以后大气中还没有氧气,更不要提对生物有保护作用的臭氧层了。那时,紫外线可以直接到达陆地,生物根本无法在地面上生存。只有在海水的保护下,生物才得以诞生,所以海洋可以说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母亲”。大约在38亿年前,海洋里就产生了有机物,又有了低等的单细胞生物。因为海水中没有氧气,最早的生物都是厌氧的。在6亿年前的古生代,海藻横空出世,它们在阳光下进行光合作用,产生了氧气。就这样慢慢积累,海水中的氧气越来越多,使得海洋的环境越来越好,海底生物经过不断进化才形成了海洋里庞大的生物圈,这就是海洋生物的由来。此后,海水中的氧气逃逸入空中。在受到紫外线照射时,氧气极易转变为臭氧,这就形成了臭氧层。而臭氧层又隔绝了紫外线的侵袭,当海洋生物继续进化登上陆地的时候,陆地上也开始生机勃勃了。

总之,经过水分和盐量的不断增加,以及地质历史上沧海桑田的巨变,原始海洋不断演变从而形成了今天的海洋。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会经过一系列的过程,海洋也不是“横空出世”的!(执笔戴峰)第三课 海洋的主人

前一篇课文简单地涉及了海洋生物圈。相信同学们一定看过《海底世界》之类的节目,不知你们可曾被那繁荣美丽的海洋生物所吸引。可是,那一望无际的大海谁才是真正的主人?是庞然大物的鲸,还是迅捷凶猛的鲨鱼?是缤纷可爱的小鱼小虾,还是在供养海底生命的海洋植物?其实,它们都是海洋的主人,它们共同组建的海洋生物系统构建了一个完美的海中景观。

海中“巨人”——鲸

鲸给人的印象就是庞然巨物。的确如此,汉字“京”本义是“巨大”,而添加一个鱼字旁,就表示巨大无比的鱼,这就是“鲸”这个字的来源。而在西方,鲸的拉丁文学名为“海怪”,由此可知人们对于这栖息在海中的庞然巨物的敬畏之情。最大的鲸——成年蓝鲸从头到尾一般有30多米那么长,比一座篮球场还长。而它们的体重一般可达170吨,相当于20多头大象。

因为生活在水里,和鱼的形态相似,所以鲸的俗称是“鲸鱼”。但实际上鲸却是和人一样的哺乳动物,具有胎生、哺乳、恒温和用肺呼吸等特点。而且鲸还有心跳呢,不过一分钟才9~10次左右,比人类要慢许多。鲸还分为两大类——须鲸类和齿鲸类。须鲸类鲸鱼没有牙齿但有长长的鲸须,它们吞食时犹如“狼吞虎咽”:张开大嘴吞入大量海水,再将嘴闭上,海水透过鲸须过滤出去,而剩下的小鱼小虾们就只好“葬身鲸腹”了。我们所熟知的蓝鲸即是须鲸的一种。另一种齿鲸有牙齿,像豺狼虎豹那样掠食,极为凶猛可怕。虎鲸就是齿鲸中的一种,它们个头相对其他鲸来说并不巨大(体长一般“仅”8~10米,仅有蓝鲸的1/3),可头脑聪明身体矫捷,善于协作捕食,有时连蓝鲸都被当做猎物呢。

令人惋惜的是,由于鲸的经济价值很大,自古就是人类捕杀的对象。到了近代更是愈演愈烈,日本已经有了400多年的商业捕鲸历史了。而鲸的繁殖能力很差,平均两三年才能产一头鲸。所以现在很多国家已经对捕鲸予以限制,保护鲸类。所谓“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可以对保护鲸类等稀有动物贡献出一份自己的力量。

海中“凶手”——鲨鱼

同学们看《海底世界》时有没有对那凶狠的鲨鱼产生一丝畏惧感呢?鲨鱼好像就是凶猛的代名词一般。但事实上,300多种鲨鱼当中只有约1/10的种类会主动攻击人。其中,最为我们所熟知的可能就是大白鲨和虎鲨了。

大白鲨是海洋中攻击人类的鲨鱼中体型最大的一种。除了虎鲸外,它在海里几乎没有天敌,所以,大白鲨俨然就是海中“霸王”。

鲨鱼的凶猛全靠它们那口无比锋利的牙齿,可是同学们知道吗?与哺乳动物成年后只有一口牙不同,鲨鱼一生要换掉上万颗牙齿,只要前排的牙齿脱落,后方的牙齿便会补上,而新的牙齿比旧的牙齿更大更耐用。因此鲨鱼绝不会想到“没有蛀牙”的口号,更不怕磨坏牙齿,拥有一口好牙的鲨鱼最爱的娱乐活动就是乱咬东西。好玩,那就咬一下!这就是为什么它们有爱攻击人的恶名。它们的咬人恶行其实往往仅是出于“好奇”。

鲨鱼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对气味特别敏感,尤其喜欢血腥味。我们在电影与小说作品中看到鲨鱼因鲜血集聚到一起的描述并非虚构。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即使是鲨鱼自身受伤流血,同样会引起它的同类的厮杀。

鲨鱼虽然凶猛,但只要我们做好相应的防护措施,也不会对我们产生太大的伤害。而且作为生态体系中的一员,我们同样应该给予那些濒危的鲨鱼以保护。常出现在餐桌上的鲜嫩美味的鱼翅汤便是鲨鱼的背鳍做的,失去鳍的鲨鱼只能无助地沉入海底孤独死去。有多少鲨鱼因为人们贪图美味而丧生呢?

缤纷可爱的海鱼海虾

海底世界里另一个吸引我们的画面,则是一片蓝色和那些五彩缤纷的海鱼海虾。因为体积较小,攻击性较弱,大多数令人着迷的海鱼海虾基本上处在海洋生物链的底层,往往是被捕食的对象。

除了构造出美丽的海洋世界之外,它们还能成为我们餐桌上的美味。海鱼海虾中有我们人类所需要的营养,而且稍加烹调便十分美味可口。

形态复杂的海底植物

海洋植物的形态复杂,个体大小有2~3微米的单细胞金藻,也有长达60多米的多细胞巨型褐藻;有简单的群体、丝状体,也有具有维管束和胚胎等体态构造复杂的乔木。海洋里的植物都称为海草,有的海草很小,要用显微镜放大几十倍、几百倍才能看见。

海洋植物可以简单地分为两大类:低等的藻类植物和高等的种子植物。海洋植物主要以藻类为主。海洋藻类都是简单的光合营养的有机体,其形态构造、生活样式和演化过程均较复杂。而海草是海洋动物的食物,有些海洋动物是食草的,另外一些是靠吃“食草”动物来维持生命的,这样算下来,海洋中的动物都是靠海草来养活的。

这些海洋生物都是海洋的主人!(执笔戴峰)第四课 人与海洋

如果让你选择外出旅游的话,你会选择海滨吗?提到海洋我们总是想起阳光、沙滩,凉爽的海风、金灿灿的沙子……这海洋赋予的一切看起来是如此的引人入胜。除了给我们人类以赏心悦目的风景,海洋还蕴藏着丰富而珍贵的海洋资源,支撑了人类经济的发展。大海还源源不断地给陆地输送着水汽,促进水循环给我们带来甘霖;运力强大的海洋又相当于成千上万条道路,多少物资货物需要通过海洋航线输送。可是,因为我们人类肆意的开发,海洋资源又遭到了多大的破坏!

珍贵的海洋资源

广阔海洋最多的资源就是水了,但是同学们可千万别因为多就忽视它。知道吗?尽管海水苦涩,无法直接饮用,但一些沿海缺水国家如以色列等,常常采用海水淡化措施来保证国内淡水的供应。除了海水淡化,有些沿海城市巧妙地利用技术来实现海水冲厕,为节约用水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通过海水化学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我们能从海水中提取钾、镁、溴、硝、锂、铀等物质,之后进行深加工。这技术如能推广,收益将颇丰。而海水制盐、苦卤化工就是海洋资源综合利用的重点项目。

看来,这不起眼的海水只要合理地安排也会产生很大的功效。

除了海水,海底矿产也是巨大的海洋财富。同学们也许会怀疑,在海底也有矿产资源?可事实证明,就我们人类目前发现的而言,海底矿藏极为丰富,主要分为六大类:石油及天然气、煤铁等固体矿产、海滨砂矿、多金属结核和富钴锰结壳、热液矿藏以及可燃冰,都具有极高的利用价值。由于人类对两极海域和广大的深海区了解还不够,大洋到底有多少矿产还未可知。

那一片蔚蓝之下有多少的财富,绝对超出人们的想象。

海洋的存在还给我们带来许多餐桌上美味的食物,食物资源也是海洋资源的组成部分。海藻中蕴含充足的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及我们人体所需的矿物质,它的年生长量是地球上小麦产量的15倍。海洋的众多鱼虾也是人类未来的粮仓。还有让人惊喜的地方呢,海洋中的动植物还可以用来制药。比如,某些鱼的肝可以提制鱼肝油,鱼胆是人造牛黄的原料。海石、海龙都是名贵中药。

触目惊心的海洋污染

叫人非常难过的是,随着人们加大对海洋资源的开发,海洋污染近年来愈演愈烈。同时,海洋污染也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许多困扰。海洋污染主要发生在靠近大陆的海湾地区,由于人口密集和工业发展,大量废水和污染物倾入海水,使海水的温度、含盐量、透明度发生改变,从而威胁到海洋生态系统,这也必将反过来影响到我们人类的生产生活。

目前,海洋污染突出表现为石油污染、赤潮、有毒物质累积、塑料污染和核污染等几个方面。我们常常可以在电视中看到浑身沾满石油的企鹅和海鸟,就是因为海洋石油污染导致的。海洋石油污染主要来自于工业生产污染物的排放以及海上油井管道的泄漏或油轮泄漏。2010年震惊世界的墨西哥湾石油泄漏事件即因石油钻井平台爆炸引起。而2011年6月康菲石油公司在渤海发生的钻井平台漏油事故使840平方千米的海域遭到污染,这也给我国海洋保护敲响警钟。

一些放射性元素由于核武器试验、核工业和核动力设施释放也对海洋造成了恶劣的影响,2011年日本核电站泄漏导致大量含辐射的水被排入海洋,一度引起人们大规模恐慌。核辐射可能被海洋生物通过表体吸附或通过食物吸收入消化系统,最终可能通过食物链传递给人类。如果长此以往地食用这种被污染的海产品,我们的健康一定会受到巨大的损害。

迫在眉睫的海洋保护

海洋污染已经是如此触目惊心了,相信每个同学都会希望有好的对策去解决海洋污染的问题。面对日益严重的海洋环境污染,以及海洋资源被过度开发利用导致的海洋环境及其资源的严重破坏,海洋保护迫在眉睫。

有很多国家已经着手海洋的保护工作。不但设立保护区保护海洋生态系统,还保护濒危珍稀物种、自然历史遗迹、特殊自然景观以及海洋环境,等等。

海洋保护区能完整地保存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同时可以保护生物多样性、减少人为不利影响等等。同时为了保持生物多样性,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保护海洋做出贡献,就连同学们也可以做出相应的努力。所谓“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希望我们能够做到不吃、少吃鲸肉、鱼翅等食物。

最好的保护在于防止,我们可以尽量减少对海洋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人与海洋的关系是密切相关的,我们对海洋是破坏或是保护,最终都会反作用到我们人类的身上。所以,保护海洋,从我做起!(执笔戴峰)

结束语

这就是海洋,一个博大、丰富、广阔无垠的宝藏。它给我们提供美妙绝伦的风景,给我们提供了无尽的财富;它强大的运输能力相当于成千上万条铁路,却无须人们来养护。它如此无私,却从不索取回报。

在这里,我们要提出一个小问题请你思考:在地球上人口越来越多的今天,面积远远大于陆地、物产更为丰富的海洋,能否成为解决粮食问题的关键?

无论怎么说,掌握海洋的民族,将会是强大的民族。作为守护地球家园的人类,保护好这样一个巨大的宝藏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第二单元 忽冷忽热的地球第五课 冰河期

说到气候,相信每一个同学都不陌生。北方冷、南方热等现象与气候息息相关,可以说气候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但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气候都有不同的表现,有时候气候能影响到生物的生存、甚至历史的发展,现在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气候吧。

地球并不总是像现在这样气候适宜、温度适中,而是经常忽冷忽热。某些时期地球冷得让很多生命无法生存,我们往往把这样的时期段称作“冰河期”。冰河期又称“冰期”,每当冰期来临、地球的气候变得极其寒冷之际,冰川也会广泛发育,直至地球上大规模被冰川覆盖。冰期也有大小之分。到目前为止,地理学家们公认的大冰期有七次,其中较著名的有前寒武纪晚期大冰期、石炭纪—二叠纪大冰期和第四纪大冰期。除此外尚有许多小冰期,指冰川中等规模复活的时期。

冰河期的标志

地球气候冷到什么程度的时候我们才可以把这个时期叫做“冰河期”呢?这也是有标志可循的。每当冰河期来临之时,全球气候变得极为严寒,在中、高纬(包括两极)及高山区广泛形成冰川和山岳冰川。因为冰河期海洋水汽向冰盖转移,大陆冰盖不断变厚,引起海平面下降,所以冰河期气候主要表现为干冷。

不断变厚的冰盖不仅使全球气候变得干冷,冰盖的大面积存在也使海陆形式发生变化,气候带也因之移动,寒带、亚寒带面积明显扩大。同时大洋环流和洋流也都发生变化,这都影响到了动植物的生长、演化和分布。

第四纪冰期

如果你曾见识过浙江天姥山的“万马渡冰石河”的话,一定会对冰川遗迹印象深刻。那里的大规模巨石阵犹如万马奔腾,相当壮观。这些姿态各异的石头都是冰川携带而堆积在这里的,犹如流水携带泥沙一样。

这一壮观的冰川遗迹就是第四纪冰期造成的。所有大冰期中,我们最熟悉的也就是这一次,从距今约250万年前开始,1万年前结束。

那时气温比现在低3~7℃左右。千万别小看平均气温才低几度。15~18世纪气温比20世纪仅低1℃,其中某些年份就可以让海南岛冬天下雪。因此,第四纪冰期时不但高纬度地区为冰川覆盖,就是中低纬度地区也出现寒冷气候,上面提到的天姥山如今位于温暖的江南,但那时也发育了山岳冰川。据推测,最冷时全球大陆有32%的面积为冰川所覆盖。由于冰川聚集了大量水分停滞在大陆上,那时的海面比现在低大约120米。

寒冷的天气和较低的海面给生物带来巨大的影响。我们所熟知的猛犸象就是冰河时期的典型动物。和如今的大象几乎无毛不同,它身上披着厚厚的毛,皮下还有近9厘米厚的脂肪。它也没有现代大象那种蒲扇似的大耳朵,猛犸象的耳朵很小,以避免热量的散失。所有的这些特征,都与冰河时期寒冷的气候有关。

由于海平面降低,全球大陆的布局和现在也迥然相异。那时大陆间有许多陆桥沟通,动物借此可以往来大陆之间。比较著名的一条陆桥是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之间的白令陆桥。这条陆桥使印第安人的祖先从亚洲迁往美洲,从而在接下来与旧大陆完全隔绝的1万年内发展出了玛雅文明、印加文明等,直到西班牙人“发现”新大陆后,失散的人类同胞才再次相见。

不过,这次大冰期已经在1万年前结束了。在那之后气候转暖,各种生物日益繁荣起来。人类固然已经有数百万年的历史,现代人也有10万年左右的历史,但人类文明肇始于1万年前,也与冰期的结束有莫大的关联。天气转暖使得农业发展成为可能。而农业能够提供稳定、充足的食物,使人们免于常常陷于饥饿的痛苦。物质的丰富又使人口大大增加,还让人们有精力投入于文化、艺术、科技的创造。在这来之不易的温暖的1万年内,人类终于可以漂洋过海、飞向太空。

冰河期的成因

那地球上为什么会出现大冰期呢?它的成因迄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

有人说,太阳辐射减少是地球变冷的重要因素;有人说,地磁极移动、海陆分布变迁、地壳运动才是造成地球变冷的罪魁;还有人认为是火山爆发,火山灰悬浮才造成地面低温。

总之,冰期的成因极为复杂,还需要我们努力探寻。

通过对冰河期的大致了解,你们想不想对冰河期有进一步的认识呢?如果你对地质历史和冰河期有兴趣的话,可以借助相关资料去了解一下哦。(执笔戴峰、安臣)第六课 极端气候

2008年的春节,一场前所未有的雪灾席卷华南,罕见的冰天雪地让当地人措手不及,经济遭受到了巨大的损失。很多地区因这场雪灾断水断电,而且又因发生在春节期间,有许多外出务工人员因此不能回家团圆。

这就是极端气候带来的麻烦。那到底什么是极端气候呢?当某地的天气、气候出现不容易发生的“异常”现象,或者说当某地的天气、气候严重偏离其平均状态时,即意味着发生“极端气候”。

极端天气气候实例

好莱坞有一部电影作品叫做《后天》,描述的就是在极端天气气候下所发生的种种灾难,触目惊心的电影画面让人震撼的同时也给人以警醒。

极端天气气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它就发生在我们的周围。2005年全球洋面生成的热带气旋个数创历史纪录,“卡特里娜”成为美国1928年以来破坏性最大的一次飓风;10月下旬的“威尔玛”是大西洋历史上最强的一次飓风;10月9日飓风“文斯”第一次登陆欧洲大陆。2012年10月,一级飓风“桑迪”袭击美国东海岸。而根据我国1949年以来的台风资料分析,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在登陆时的强度有逐年增加的趋势,而登陆台风中强度较强的热带气旋所占比重也逐年增加。2006年8月10日,超强台风“桑美”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17级,为百年一遇,是建国以来登陆我国大陆最强的一个台风。

因为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使美国的新奥尔良市几乎是在一夜之间被淹没,这场飓风所带来的灾难及其阴影仍留存在新奥尔良人的心里。2012年灾难重来,飓风“桑迪”致使纽约有着108年历史的地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纽约证劵交易所因风灾而停止交易两天。在新泽西,甚至有鲨鱼游上了岸。“桑迪”使美国113人死亡。在我国也有2010年春的西南大旱,都是极端气候的表现。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常常发生在我们周围,对我们的生活有一定的影响。

极端天气气候出现原因

对于每一个现象的发生都应该有其相对应的科学依据,那么极端气候又是怎么来的呢?如果我们从气象角度来看的话,全球变暖当为罪魁。在全球变暖的大趋势下,地表温度会升高,而地表较高的温度引起水面蒸发速度加快,从而导致整个水循环过程提速。水循环提速以后,随之而来的是更多的降水在短时间内完成,这使得风暴的力量变得更强。于是大暴雨事件、极端降水事件以及局部地区洪涝的发生频率变大。有些地区龙卷风、强雷暴以及狂风和冰雹等强对流天气也会增多。

除此以外,由于气候变暖导致植物、土壤、湖泊和水库的蒸发量变大,水分损耗增加,再加上气温升高,一些地区会遭受更持久、更频繁或更严重的干旱;大气中水分增多,也可能使高纬度寒冷地区暴风雪的强度和频率增加。

极端天气气候的预防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