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启后妇科经验(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27 10:47:09

点击下载

作者:丁丽仙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丁启后妇科经验

丁启后妇科经验试读:

前言

公历2014年2月1日是先父丁启后诞辰九十周年纪念日,老人已驾鹤仙去八年,留给我们的是无限的追忆和思念。

父亲出身于有200余年历史的中医药世家,生前为贵阳中医学院教授,著名中医妇科学、中药学专家,中医教育家,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是黔贵丁氏妇科流派第九代传人。父亲幼承家训,受到中医药传统文化的良好熏陶,14岁辍学从师,走上学医行医之路。他1952年创办瓮安县草塘联合医院,1954年毕业于贵州省中医进修班,1955年奉调贵州省中医研究所,1960年毕业于南京中医学院(现南京中医药大学)高级师资研究班。曾师承擅长中医妇科、中医古典医籍与中药学研究的中医大家、贵州省原卫生厅副厅长、中医研究所所长、留日学者王聘贤先生多年,得其真传。1965年奉调贵阳中医学院执教。曾任贵阳中医学院中药教研室主任,药学系副主任,贵州省第六届人大代表,第七、第八届人大常委,贵州省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整理出版王聘贤遗著和妇科经验多部,指导传承人总结妇科经验、参编多部著作,多次参与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中药学教材的编审,对中医妇科、中药学造诣精深。父亲从医60余年,从教40余载,凭他高尚的医德、求实的精神、精湛的医术,深得病家的尊重和爱戴。他淡泊名利,甘为人梯,为人师表,深受师生们的尊敬和赞誉,在省内外享有盛名。

上世纪70年代我毕业于贵阳中医学院,常在完成本职工作之余侍诊于父亲左右。90年代初父亲被确定为全国首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导师,我正式师承,在父亲身边诊病抄方,得其亲传面授、传道解惑十数载。他幽默诙谐,善于心理疏导,认真聆听,仔细治病的情景;他对学生的循循善诱,有问必答,深入浅出而又轻松活跃的授课情景;还有父亲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至今仍历历在目,刻骨铭心。常言说严父慈母,父亲对我却是慈父严师。在我的记忆中,父亲平时对子女和蔼可亲,没有训斥打骂,因他长相方正圆满,体型敦厚,生性和善,笑口常开,因乳名“安安”,在家里家外有“安罗汉”的雅号。当谈到工作学习、做人做事时,父亲就会严肃认真,一丝不苟。他常说的一句话是:“学习工作要向高标准看齐,生活享受要向低标准看齐。”在父亲身边轻松而愉快,但同时又有事业的责任和压力,让人不敢有丝毫的懈怠。父亲常言,我们同时肩负着医生和教师这两种神圣的职业,尤其医生面对的是人的生命和健康,不允许有丝毫的马虎。“医为仁人之术,必具仁人之心。”这是他终生信守的职业诺言。他常引用恩师聘贤先生的教诲之语:“医学知识浩瀚无穷,非博不足以广见,非约不能提纲挈领,非精不能灵活运用。”“医术之优劣,在实地经验,不在弋获虚名。医生之天职,是保社会之健康,不是谋一人之私利。”这些语重心长的话语无不体现了他治学的严谨和对患者生命的尊重。父亲常言,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职业的特点就是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博学艺精去影响、感染学生。唐代孙思邈的《大医精诚》,乃习医者必读的中医学典籍。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必须教育学生“进德修业,继承创新”,不能“自逞俊快,邀射名誉”,“恃己所长,经略财物”。只有做到这些,才能培养出更多学验俱丰、德艺双馨的中医人才。这些无不体现了父亲对中医教育事业的忠诚和对学子的挚爱。

父亲给予了我宝贵的生命,同时教会我怎样做好一个中医人,怎样当好一名教师和医生,怎样处理好医德与医术之关系。非常感谢父亲将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留给了我和他的学生们。我的事业在他的谆谆教诲下发展,我的做人在他言传身教下成熟。父亲正派耿直、宽厚宽容、谦虚谨慎、严谨治学、精益求精的品质深刻影响了我的从医生涯和我的人生。

本书主要整理介绍父亲妇科学术思想、临证经验和治学理念等内容,还拾萃他行医之路点滴。在撰写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未能穷尽父亲对中医的那份坚守执著之情和对中医文化深厚底蕴的领悟。我努力了,惜乎父亲的宝贵经验未能尽悉领悟。感慨至极,如时光能倒流,再与父亲一道脉案诊病,再聆听他的谆谆教诲该有多好!同时也深刻认识到,中医药事业的继承、发展、创新,我们这一代仍任重而道远。

慈父与严师这份殊遇不是谁都能得到的,我很幸运,都得到了。唯有“桃李芬芳,为人师表;大医精诚,止于至善”才能表达我对父亲深切的怀念和崇敬,谨以此书的出版纪念先父九十周年诞辰!

本书的出版得到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又承蒙尊敬的肖承悰教授欣然作序,在此深表感谢!丁丽仙2014年2月于贵阳

成才之路

幼承家训,辍学行医

先父丁启后祖籍江西,始祖丁信忠,乾隆年间因江西大旱灾,从江西抚州府临川县西迁逃难。他挑着能装200味药的药箱沿途行医,路经湖南,至贵州省瓮安县草塘镇定居。古镇草塘有千年历史,在殷周时期就有南方少数民族的先民在这里生息了,是贵州历史上著名的商业重镇,有久远而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古镇也经历了时代的变迁,到明清时期因其悠久的历史和商贸的繁荣,始祖丁信忠立足于草塘古镇。丁信忠在草塘定居后仍以医药为生,世代相传。第四代传人丁可能创建了“丁松龄药号”(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丁松龄药号以医生医德高尚、医术精湛而闻名邻近几县,方圆百里,前来求医者络绎不绝。当时的贵州穷乡僻壤,交通闭塞,缺医少药,患病死亡率极高。丁氏传人们牢记祖训,乐善好施,凡贫困患者,非但分文不取,还将中药和药罐相赠,若路途遥远,病情严重患者如妇人崩中下血、妇人腹痛、产后发热、小儿惊风等都要治疗待病情缓解后方准离去。丁氏医术的第七代传人丁八公被当地百姓誉为“活菩萨”。丁松龄药号医术世代相传,活人济世。丁氏医术传人们的义举和高尚的医德,先父从小耳闻目染,给少年时代的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其幼承家训,受到中医药传统文化的良好熏陶,14岁辍学从师,走上学医行医之路,为丁氏医术第九代传人。

先父幼年丧父(先祖为第八代传人,因染伤寒29岁病逝),学医由其祖父丁高明传授。其祖父擅长妇科、儿科疾病的诊治。先父学医,先从学药开始。其祖父常对他讲:一个好的中医,要悬壶济世,不仅要对药的性能了如指掌,还必须会认药识药,知道药的味道,抓过药来一看一尝便明白其真伪,否则病人吃错药都不知道,懂医先懂药才能做一个合格的中医师。他遵循祖父的教导,先学药后学医。在曾祖父的严格要求下,他一味药一味药地认,又一味药一味药地尝,并系统学习了中药的加工炮制方法。当时“丁松龄药号”自制的膏、丹、丸、散,先父都认真地学习,参与研制。几年下来,积累了丰富扎实的中药知识,熟练地掌握了各种加工炮制技术,为日后独立行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先父回忆,学药期间,嗜读《医学三字经》《药性赋》《汤头歌诀》《濒湖脉学》等,如有病人他常侍诊于曾祖父及药号其他中医先生左右,待病人走后即询问所以。曾祖父及药号的先生们开始让他对一些常见疾病先望、闻、问、切,说出疾病诊断,辨证关键,如有错及时纠正并予讲解。先父边看边学,边问边记,日积月累,逐渐掌握了中医诊疗疾病的方法和技能。这样的过程大约经历了五年,他基本掌握了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先父独立行医三年后其祖父谢世,由他掌理“丁松龄药号”。他兢兢业业,忠于职守,勤奋好学,保持了“丁松龄药号”上百年良好的声誉。药号良好的医德及精湛的医术至今仍在邻近县镇方圆百里传为佳话。

历经艰辛,创办医院

新中国成立后,先父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实行私营经济改造,于1952年首先倡议创建了瓮安县草塘联合医院。当时条件十分艰苦,人们的思想很禁锢,对党的政策不理解,有好几家私营诊所不愿加入,为动员他们参加联合医院,先父不厌其烦,多次登门耐心劝说,他的诚意终于感动了大家,都相继加入了联合医院。他无偿地捐献出了有两百余年历史的“丁松龄药号”的全部家当,只留下四个清代小青花瓷坛作为纪念。由于先父的努力,使联合医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这所医院受到当地老百姓的钟爱,每日应诊患者众多。先父当时负责主持联合医院的工作,不断地健全医院各种管理规章制度。他思想开明,有超前意识,易接受新事物和新技术。当时农村都是旧法接生,产妇和新生儿死亡率高,先父就积极组织年轻护士到县或地州学习新法接生,并积极推广应用。为满足广大群众医疗需要,他还聘请西医师加入联合医院,扩大了医疗范围,保证了医疗质量,前来就诊的患者越来越多,使这所医院越办越红火。尽管先父白天工作十分繁忙,应诊病人很多,但晚上有患者需要出诊,不管路多远,天多冷,夜多深,人多累,他从不拒绝。先父为草塘联合医院的创建和发展有不可磨灭的功劳,为当地老百姓的健康做了很多的好事。

有幸深造,师成名医

1958年先父被选送到南京中医学院(现南京中医药大学)高级师资研究班学习,他十分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这是他多年的愿望,真是如鱼得水。他到了南京中医学院才知道很多同学文化底子比他厚,不少人还受过高等教育,而自己文化底子薄,于是暗下决心,哪怕比别人付出几倍的精力,也要赶上学习进程。他这样回忆当时学习情景:节假日、星期天他很少休息,也无心去游览南京和周围江南的著名景点,很多时候都是躲在图书馆查阅资料或在教室或宿舍学习。南京是有名的“四大火炉”之一,暑假学校的师生几乎都离开学校,回家的回家,避暑的避暑,先父在校学习的两年时间没有回家探亲,忍受着酷热和严寒及思亲的煎熬。当时住处没有电风扇更没有空调,夏天常是汗流浃背,靠一把扇子和冲凉度过,冬天靠一个热水袋坐在被窝里学习。总之,在南京中医学院的学习期间,他就像在沙漠里干渴已久突然见到了清泉,拼命地吮吸着知识的营养,弥补他过去没有系统学习“四大经典”和未经历高等教育的不足。他涉猎了相关古典医籍,并系统地听了许多高水平教师的授课,真是眼界大开。这段时间的学习使他的中医理论知识更加系统化,中医知识层次上了一个很高的台阶,中医知识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日后几十年的中医教育生涯和临床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也是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最后先父以勤奋的学习,不懈的努力,“铁杵磨成针”的毅力获得优异的成绩毕业,可谓“笨鸟先飞”。

1960年先父南京中医学院高级师资研究班学成归来,师承擅长中医妇科、中医古典医籍与中药学研究的中医大家、贵州省原卫生厅副厅长、中医研究所所长、留日学者王聘贤先生。这段经历为他日后事业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聘贤先生(1895—1965)为贵州省兴义县人,早年在日本明治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学,毕业后又入日本九州医科大学学习西医,学习期间,因患胃肠溃疡,西医治疗无效,得日本汉医治愈,便一改初衷,专攻中医。加之先生在日本期间曾与鲁迅、王若飞、郭沫若交往,获知许多救国救民的道理,目睹中医学日渐衰落,更坚定了立志学习中医、从医救国的决心。先生师事日本著名汉医学家木村氏,刻苦攻读,历时四年。1923年回国即拜名医张锡纯为师,继而又拜张山雷、何廉臣等20多位国内名医为师,1930年回筑开业。先生师出名门,学有根基,博闻强识,悬壶伊始,即负盛名。他悉心研究中医典籍,深得其旨,善于博采众长,融汇中西,治学严谨,精益求精,在学术上有许多独到之处,不仅有丰富广博的中医理论知识,而且在数十年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很丰富的临床经验,对于中医内、妇、儿科及中药学等都有深入研究,尤擅长妇科临床。

聘贤先生与中医名家的交往要首推医学巨匠张锡纯。先生日本留学归来即拜张锡纯为师,对张锡纯、张山雷及何廉臣等所著各书,他每每遵用,无不神效,赞为“亘古以来,未有之善本也”。其对恩师张锡纯(寿甫)先生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的评价是:张寿甫君医界巨子,专谈治验,与南方的张山雷阐扬医道,余最钦佩!此书第一期出版时,余在北京购而研之,深为赞赏。

聘贤先生尊师重道的美德也传为佳话。当获悉恩师张锡纯谢世的消息时,他悲痛欲绝,饱含深情写下挽联悼念,全文如下:

平生融贯中西,精研太素,万里外,鸿泥历变,生活良多。瀛海者灵光,伫看桃李门高,无愧同宗称仲景。

往日追随左右,得饮上池,十年来,雁信常通,疑难顿解,广陵遗绝调,从北蓬莱路阴,空教哭寝忆成连。

由于先生一生勤学,终至“炉火纯青”,达到博学之境。国务院原学位委员会医学科学评议组成员、上海中医学院金寿山教授,曾在《名老中医之路,路是人走出来的》一文中说“我生平接触过两位良师益友,一位是贵阳的王聘贤先生,一位是上海程门雪先生。这两位前辈,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博学。”这是对先生毫不夸张的评价。

先生晚年曾说:“医学知识浩瀚无穷,非博不足以广见,非约不能提纲挈领,非精不能灵活运用。”这不仅是他终身治学精神高度总结之精髓,更是对后人的谆谆教诲。

聘贤先生从医四十余年,治学严谨,造诣精深,著《中医妇科临证歌诀》《妇科实用录》《伤寒论考评》《丹溪医论研究》《舌诊研究》《神农本草经研究录》《解本草纲目拾遗》《金匮蜘蛛散商榷》《医药杂话》《贵州民间药物》等多部书稿。出版了《中医妇科临证歌诀》《丹溪医论选研究》《衷中参西录医方部分注释的整理》《伤寒论考评》。他研读和收藏的书籍万余册,先生特别对古籍医著潜心钻研。凡读过的书籍都加上自己的批注,旁征博引,融会贯通。批注不下十万言,精辟独到,对后人研读这些书籍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是一份难得的遗产。先生病重期间,原卫生部部长李德全前来探望时,他将极其珍贵,极具文物、艺术和学术价值的明代万历年间宫廷大型彩绘本草图谱《补遗雷公炮制便览》赠送给国家博物馆(孤本),现收藏于中国中医科学院,为“镇院之宝”。先生生前还主动献出珍藏的古今医籍近万部给贵州省中医研究所,现均收藏于贵阳中医学院图书馆。先生胸怀博大,心系中医,对中医药事业的贡献是巨大的,我们中医人要记住他,我们中医妇科人要学习他。

新中国成立后,聘贤先生曾任贵州省中医考试委员会委员、贵阳市中医师公会常务监事、考试院西南鉴定委员会委员等职。先生为贵州省名中医,省中医研究所所长,省卫生厅副厅长,历任省一、二、三届人民代表及省、市政协委员。任职期间,为我省中医医院、中医研究机构的创建,为培养中医后继人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发展中医药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聘贤先生常对先父说:学好中药是行医的基础,不打牢基础,行医就如无根之萍,无本之木,只有基础打牢了,才能充分发挥中医治病的优势。这和初学医时曾祖父的教导不谋而合。聘贤先生还说:在中医临床学科中,中医妇科有其独特优势和疗效,是中医学中的一朵奇葩,应好好继承发扬,总结研究。这些谆谆教诲,为先父数十年来潜心研究中药学和中医妇科学指明了方向。聘贤先生还语重心长地对先父说:“医术之优劣,在实地经验,不在弋获虚名,医生之天职,是保社会之健康,不是谋一人之私利。”王老先生还告诫:“学问可以达到一定的造诣,但永远没有止境。医之为道,既不可偏执一端,亦不当轻讥同业,学力心机,相资并用,庶多一经验,而后少一谬误。”先生学识渊博,名噪一方,但又不自高身价,反犹恐不足,惠及无多,年逾古稀,身处危境,仍手不释卷。先生行医的崇高精神境界和严谨的治学精神实可钦佩,深深地影响着先父。

先父在恩师身边5年时间,目睹患者不顾病房医护人员的劝说与阻拦,找到恩师住院病房门口,恩师知道后哪怕重病缠身,卧床不起,一定把病人叫到床边,先父问诊,聘贤先生听病情,并切脉望舌,口述方药,先父记录,从不把患者拒之门外。因聘贤先生已七十多岁高龄,患严重的空洞性肺结核,当时的医疗条件很差,药物治疗效果不好,又不能手术,生命垂危。聘贤先生说:病人是带着痛苦而求医,带着对你的信任而来,不能让患者失望而归,我只要能说话,能听得见,找我的患者都得诊治。在这个过程中,先父亲眼目睹恩师诊病的过程和对许多疑难疾病的显著疗效。如一患者月经来潮数月不止,西医院诊断为“功能性子宫出血”,用西药治疗无效,后又诊断性刮宫,仍然流血不止,到病房求治。聘贤先生给其开5剂中药,服至第4天流血止,后又调治两周,以后多年未复发。先父十分敬重恩师,几乎24小时守护在身边,完全不顾其肺结核是否会对自己身体有损害。饮食起居,熬药端汤,在生活上无微不至地关心恩师,平时抽空虚心学习和请教。由于先父朴质诚实、谦逊好学,深得恩师的垂爱。在恩师身边几年,先父深深感受到恩师对中医事业的热爱,对中医教育事业发展的期盼,对诊疗患者疾病高度的责任心,对中医人崇高精神境界的执著追求,深切体会到一个中医界的老知识分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精神以及正直善良的崇高品德。恩师的一言一行对先父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更明白了一个职业中医人的行为准则和追求目标以及中医事业丰富的内涵。恩师对先父的影响刻骨铭心,为他日后事业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恩师可敬可鞠。

坚持临床,医德高尚

先父常言:“医之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至其约。”中医药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必须以临床为基础,才能精通和掌握疾病的诊疗规律。先父因治病临床疗效好,应诊的妇科病人很多,并还有不少内、儿、外病人求治。平时上门求医者,不论贫富,不论职位,先父均一视同仁。遇年老病重不能前来就诊的病人有求于他,常亲自上门诊治。对生活困难患者,诊治后常不收分文报酬,往往还要资助药费。1952年先父历尽艰辛创建了草塘联合医院,尽管白天病人很多,工作十分繁忙,但晚上有患者需要出诊,他从不拒绝。如一个严冬,离医院数公里的山村有一患者需要出诊,先父提着马灯,带着手电筒赶山路为其诊治,在回来的路上,遇见两只狼,先父用手电筒与狼对峙数小时,直到天亮狼才离去,回到家里,先父的衣帽上都结了冰块。又如有一个深夜他带着两位年轻助产士到边远农村为一难产产妇接生,路遇大雨,山洪暴发,先父不顾个人安危,跳进激流中,将两位助产士背过河,及时赶到产妇家里,使母子转危为安。当时经历此事现已80多岁高龄的陈海云医生健在,她提及当时情景还十分感动。又如有一次,从贵州边远地区慕名来了一位患妇科疾病的农民病人,因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到省城贵阳天色已晚,当她找到先父住处时已是晚上十点多钟,先父让她进餐后给其诊治,留她住宿,第二天叫人带她去医院取药。

上世纪70年代实行“开门办学”,先父多次带头下基层带教,条件非常艰苦。他白天给学生上课带教,晚上常在油灯下给农民患者看病,听说先父擅长妇科疾病的治疗,慕名应诊的妇科患者接踵而至,他再疲劳也要将最后一位病人送走才休息。在诊疗中他发现很多农民患者拿到处方没有钱买药,他决定抽出白天的一点时间带着学生上山采药给患者治疗。行经腹痛、伤风感冒、腹痛腹泻等常是药到病除。对很多妇科炎症、月经病、颈淋巴结核等病人,他亲自上山采药治疗。先父说这既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学生又学到了实际的知识,这叫“短频快”的学习方法。学生们很尊重和喜爱他,评价说:老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循循善诱,毫无保留地将中医药知识传授给我们,能学到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每当要离开住地,很多经先父诊治过的患者都前来送行,并要送土特产,先父均谢绝。先父说中医先贤早就教诲:“良医处世,不矜名,不计利,此其立德也;挽回造化,立起沉疴,此其立功也;阐发蕴奥,聿著方书,此其立言也。”悬壶济世这是我们医生的天职。“非典”期间,他叫子女把预防“非典”的中药熬成汤剂,用保温桶盛装药液放在诊所门前,专供打工者、下岗工人和经济困难的人免费服用。先父常说,清代名医吴鞠通言:“天下万事,莫不成于才,莫不统于德。无才固不足以成德,无德以统才,则才为跋扈之才,实足以败,断无可成”,“医乃仁术”“医者仁心”是他终生信守的诺言和神圣的职业准则。退休后,先父不顾年事已高,出色地完成了全国名老中医师承工作。晚年身体欠佳,仍坚持临床,每年接待妇科及他科患者上万人。即使病重住院,自己不能书写,则叫女儿记录开方,从不拒绝患者。数十年来,经他诊治的妇科及他科病人数以万计。先父凭他高尚的医德,求实的精神,精湛的医术,给众多不孕家庭带来福音,深得病家的信赖、尊重和爱戴。

执教中医,勤耕医林

上世纪50年代末及60年代初,贵州省中药人才奇缺,为解决此现状,在上级有关部门支持下,先父主持创办了贵州省中药师进修班、中药检验班、中药炮制班。他根据教学需求,亲自编写教材并授课,亲自示范加工炮制中药,为贵州省培养了大批中药人才,后来很多学生都成了贵州省中药界的骨干、专家和精英。

上世纪60年代末,先父曾一度受到冲击,但他并未沉沦,毅然与几位中医界的同行多次走进数百里人迹罕至的贵州梵净山原始森林,历时两年余,对上千种中草药进行实地考察。在原始森林里多次与毒蛇猛兽相遇,他们不顾生命危险,历尽千辛万苦,将实地考察的资料详细地登记造册并做成标本保存。当时还编写了《贵州省中草药》一书内部发行,为贵州中草药研究填补了很多空白。先父非常重视中药学的研究,他十分强调医药结合对提高临床疗效的重要性,他说:“有医不可无药,无药就等于无米之炊。中医师只懂医不懂药,只算有半边手艺。”先父对中药学的研究,对中药传统加工炮制技术以及对地道药材鉴定的娴熟本领与丰富经验,深获同道的一致认可和赞誉。

1965年先父奉调贵州中医学院,执教30余年,他治学严谨,造诣深厚,强调中医教育为本。他对中医药的教育主张是:①巩固专业教育思想。这点很重要,学生要热爱中医,喜欢中医,才能安下心和静下心来学习,要把巩固专业思想的教育自始至终贯穿到理论教学和临床教学之中。②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医学理论源于临床实践,没有临床实践,中医理论将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中医理论将会枯竭而失去生命力。“耳闻之不如目视之,目视之不如实践之。”“知而不行,是为不知。”先父极力倡导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医疗技能。③开设中医医案学。先父主张在医疗系高年级学生中开设中医医案学,中医妇科教学也不例外。医案是中医临床最真实的记录,是医家诊治疾病的个案纪实和遣方用药的精髓。教学中对名家医案进行讲评,并指导学生阅读名家医案,对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能力和提高临床治病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④主张学生大量吸取现代科技成果知识。随着现代科学的飞速发展,对中医专业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中医院校毕业生除有较坚实的中医理论基础知识、较熟练的临床实践能力外,还应掌握一定的现代医学和其他学科知识,努力拓展知识面,才能适应中医未来的发展需要。⑤反对理论上故弄玄虚、不切实际的夸夸其谈。先父常说:“讲课只需一杯水,但必须有一桶水的储备,否则,你就拿不出一杯好水来。”他喜用“譬之若良医,病万变,药亦万变;病变而药不变,何之寿民,今为殇子矣”“用药如用兵”来强调学好中药课的重要性。先父治学十分严谨,哪怕从事中药教学多年,学术造诣很深,但仍严格要求自己,对学生认真负责。每次上课前,都要精心备课,周密安排讲授内容,对讲课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医案、复习内容甚至板书安排等都写得清清楚楚,力争做到表达准确,内容丰富,突出重点,理论联系实际。他总要反复阅读教材,熟悉教学大纲,再根据大纲要求,结合自己数十年积累的丰富的临床经验,编写出针对性极强的讲稿。先父授课条理分明,逻辑性强,既突出古人的经验,又有自己来自实践的独特见解,擅用丰富的临床实例提高学生学好中医课的积极性。他授课深入浅出,生动有趣,常使呆板枯燥乏味的中医药课堂变得轻松热烈,气氛活跃,教学效果甚佳。他数十次在本院和西学中提高班进行妇科疾病的专题讲座,深得师生的好评。他常年承担临床带教工作,曾带过多位西学中高级职称的妇科专家的中医妇科临床实习,均受到他们的一致赞誉。上世纪70年代初大学复课,当时教材奇缺,他组织老师自编教材,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进行。总之,先父几十年在中医教育领域里辛勤耕耘,淡泊名利,甘为人梯,言传身教,为人师表,积淀了丰富而成熟的教学经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可谓杏林满园,他是位教书育人的良师,是位出色的中医教育家。

励精图治,著书立说

先父的学术优势在于既懂医又懂药,既擅临床又擅教学,既有理论功底又有实践经验,擅长妇科临床研究,又精研于中药学。是中医药界难得的人才。他在几十年的临床和执教生涯中,不断学习,不断总结,不断提高。他常说:“读到老,学到老,还有很多没学到。”“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他强调学以致用,认为这个过程非常必要,没有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及学以致用的重要阶段就不可能搞好中医临床,中医就不可能有创新,不可能有提高与发展,他的成长和成功就是理论与实践结合得最好的过程。

先父在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多次主持编写中药学、中药加工炮制学等教材;“文革”期间和同道编写《贵州中草药》一书;70年代后又多次编审地区、省级和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中药学》教材。在繁忙的教学与临床工作之余与恩师弟子唐永淑整理出版恩师遗作《伤寒论考评》《中医妇科临证歌诀》,并将恩师妇科经验整理入编《医林拔萃》《贵州中医耆宿录》。指导继承人总结整理发表《丁启后治疗妇科痒证经验》《丁启后治疗妇科血证经验》《丁启后治疗不孕症经验》《丁启后治疗妇科疑难病证经验》等文章。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先父为人正派耿直,待人宽厚,对事宽容,谦虚谨慎,助人为乐。比如上世纪“文革”后的第一次调工资,他符合调资条件,但他未向组织提交调资申请,将机会让给了比他更困难的同事,尽管先父当时下有五个子女,上有四位年迈父母,生活并不宽裕。又如在任方药学教研室主任、药学系副主任期间,他工作以身作则,任劳任怨,但凡是年终评奖等他从不沾边,把这些荣誉让给其他老师。由于他作风正派,不计较个人得失,受到领导和师生的尊重和信任,被多次推选为贵州省人大代表、贵州省人大常务委员、贵州省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先父常说,自己从一个普通的中医,成长为大学教授、国家级名老中医,并有机会参政议政,离不开党的培养。他把这种朴素的感情化为对中医药事业的热爱和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奉献的力量。

追溯先父的人生轨迹,他一生平凡、平和、平静、平稳、平安。他用一个“平”字走完了自己的人生道路,他用一个“平”字给自己人生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先父为中医药事业倾注了毕生的精力,将辛勤的汗水尽洒在“治病救人,教书育人”两块圣洁的土地上。对先父一生的评价正如一幅挽联所曰:“悬壶济世高德普惠黔中山水,舌耕医苑心血尽洒杏林圣地。”

学术思想

丁启后是丁氏医术的第九代传人,他承上启下,继承先辈的经验,融会贯通恩师的妇科学术观点,又积自己数十年的妇科临证经验于一体,精辟总结了丁氏妇科学术思想。他提出的“阴血留存论”“解郁化滞论”及与之相关的辨证体系是先父中医妇科学术精华。

先父认为,肾精肝血的亏损是导致妇女诸多疾病的基本病理基础;妇女血气失调要首推肝之疏泄失常,气机郁滞是导致妇科疾病的重要因素。他提出的“留得一分阴血,尚存一分生机”及“祛除一分郁滞,调和一分血气”的理论,是他对女性生理、病理的认识及妇科疾病论治的基本观点。

“阴血留存论”及与之相关的辨证体系

先父“留得一分阴血,尚存一分生机”的观点是基于以下三方面而提出。一、“肾阴肝血”乃为经、带、胎、产、乳重要的物质基础

经、带、胎、产、乳为女性主要的生理特征,这些生理活动的产生和正常维持以肾阴肝血为重要的物质基础。如月经的潮止以肾为主导,并以肾精肝血为物质基础,只有阴血充盛,下注冲任,血海盈溢,月经才能如候;妇人摄精成孕,妊娠后胎儿生长发育全赖肾精肝血之荫养;产后“百脉空虚”,只有补益气血阴精,才能使产后虚损得以恢复;如精血津液充足,化生的乳汁哺养婴儿;如带为阴津所化,精血津液均由任脉所司。是肾阴肝血保证了妇女经、带、胎、产、乳生理活动的产生与维持。

1.月经与精血的关系 这方面古人论述颇多。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景岳全书·妇人规》云:“女人以血为主,血旺则经调,而子嗣身体之盛衰,无不肇端于此。故治妇人之病,当以经血为先。”《张氏医通》曰:“气不耗,归精于肾而为精,精不泄,归精于肝而为血。”《傅青主女科》曰:“经水出诸肾。”《石室秘录》云:“肝为木脏,木生于水,其源从癸。”

以上从不同角度说明了“肾藏精,肝藏血”与妇女生长发育、生殖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月经的潮止以肾为主导,并以肾精肝血为物质基础。并阐述了“精血同源”,肾精肝血互为资生,—荣俱荣,一损俱损,同盛同衰,休戚相关。只有阴血充盛,下注冲任,血海盈溢,才能月经如候。

2.胎孕与精血的关系 《素问·金匮真言论》云:“夫精者,身之本也。”《普济本事方》曰:“男子以精为主,妇人以血为主,男子精盛则思室,女子血盛则怀胎。”吴鞠通云:“八脉丽于肝肾,如树木之有本也,阴阳交媾,胎前产后生生化化,全赖乎此。”《傅青主女科》记载:“夫胎之成,成于肾之精,而胎之养,养于五脏六腑之血。”又云:“夫妇人妊娠,本于肾气之旺也;肾旺是以摄精,然肾受精而成妊,则肾水养胎……”这些都说明了妇人摄精成孕,妊后胎儿生长发育全赖肾精肝血之荫养。

3.产乳与精血的关系 如《景岳全书·妇人规》曰:“妇人乳汁,乃冲任气血所化。”精血津液充足,能化生足够的乳汁哺养婴儿。

4.带下与精血的关系 带下,乃为女子发育成熟,肾气充盛,脾气健运,任脉通畅,带脉健固,阴津布于胞中,由任带约束润泽于阴道产生的无臭无色质黏的体液。任主一身之阴精,为阴脉之海,精血津液均由任脉所司,带为阴津所化。如王孟英曰:“带下乃为女子生而即有,津津常润,本非病也。”

如上所述,“妇人以血为本”“月经以血为用”,妇女经、带、胎、产、乳这些生理活动的产生与维持无不以肾阴肝血为重要的物质基础。二、“伤阴耗血”乃为妇女患病的基本特征

先父提出“伤阴耗血”为妇女患病的基本特征。妇科诸多疾病的发生都与阴血的亏虚有着根本的联系。这主要是女性的生理特点决定的。如《灵枢·五音五味篇》曰:“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数脱血也”。又《万氏妇人科》云:“女子气有余,而血不足也。”女子经带胎产乳虽为正常的生理活动,因它们均以阴血为主要消耗来源,故曰“数脱血也。”如月经每月应候,见的是血,胎孕荫养靠的是血,产时流的是血,产后恶露耗的是血,乳汁是阴血上行化生所成。月经的周而复始及胎孕产乳反复地消耗阴血,使妇人具“阴不足而阳有余”的生理特征,在此基础上就易发生以阴血耗损为特点的妇科诸疾。

如在月经病里,因阴血不足,血海空乏,无血可下,可致经少、月经后期、闭经;如阴虚内热,热扰冲任,迫血下行可致崩漏;阴血不足,胞脉失养致痛经;阴虚阳亢或阴阳失调可致月经前后诸证、绝经前后诸证等。在《医学正传·妇人科》里这样曰:“况月经全赖肾水施化,肾水既乏,则经血日以干涸,以致或先或后,淋漓无时。若不早治,渐而至于闭塞不通,甚则为癥瘕血隔劳极之证,不易治也。”这里谈到阴血不足所致的多种月经病。

在妊娠病里,阴血亏损,胎失所养,致胎元不固,可引起胎漏、胎动不安、滑胎、小产、堕胎、胎萎不长、胎死不下等;如阴虚阳亢可致子晕,热极生风致子痫,热移膀胱致子淋,阴虚肺热致子嗽、子瘖。阴血不足致胎孕之病,古人论述颇多,如《校注妇人良方注释》曰:“……阳施阴化,胎孕乃成,血气虚乏,不能荣养,其胎则坠。譬如枝枯而果落,藤萎则花坠。”又《景岳全书·妇人规》曰:“凡胎孕不固,无非气血损伤之病,气虚则提摄不固,血虚则灌溉不周,所以多致小产。故善保胎者,必当专顾血虚,宜以胎元饮为主而加减用之……肝肾虚而血热者,宜凉胎饮;肝脾虚而血热者,宜固胎煎。”

因产时失血过多,亡血伤津可致许多产后病,如产后痉病、产后大便难、郁冒、产后身痛、缺乳,产时产后阴血暴亡可致血枯经闭。因阴血耗损致产后病前人亦有记载。如《金匮要略释义》曰:“新产妇人有三病:一者病痉,二者病郁冒,三者病大便难……亡血复汗,寒多,故令郁冒。”又曰:“血虚而厥,厥而必冒。”《傅青主女科》曰:“盖新产之妇,血必尽倾,血室空虚,止存几微之气……今气又虚而欲脱,所剩残血,不能归经,而成血晕之证矣。”

此外,阴血久伤也可致带下病。如《妇科玉尺》云:“……因血少复亡其阳,故白滑之物下流……或产多之妇,伤血伤液,皆能成带下之疾。”

可见,经、带、胎、产、杂病的发生都与阴血虚亏有着本质的联系。三、“滋养肝肾,固护阴血”乃为治疗妇科疾病的基本法则

根据“阴血亏损”为妇科发病基本的病理基础,“伤阴耗血”为妇科发病的基本特征,先父在调经、种子、安胎、治带中,将“滋养肝肾,固护阴血”为治疗妇科疾病的基本法则。在“固护阴血”的同时或益脾,或补肾气,或清热,或潜阳,或止血,或疏肝。其应用滋养肝肾、固护阴血原则治疗妇科疾病主要有六法。

1.养血滋阴法 取自“精血同源”“精生于血”的理论。适用于肝血不足,肾阴虚损之经带胎产诸疾,如经少、闭经、不孕等。可伴见头昏耳鸣、心悸失眠、口干咽燥、经色或胎漏下血色淡或色红而量少等症。

2.养血益气法 取先后天精血相互资生、气血相互化生的理论。此法适用于既有阴血虚亏又有脾气不足的妇科诸疾,如崩漏、带下、经少、经行泄泻、子肿。可伴见面色无华、心悸气短、口干不多饮、神疲纳呆、经色淡红或量多等症。

3.滋阴清热法 取“阴虚生内热”之说。适用于肝肾阴亏,热从内生,热伏冲任或迫血下行之妇科诸疾。常见五心烦热、两颧潮红、失眠多梦、口舌干燥、月经先期、漏下不止、经行衄血、胎漏下血、阴门瘙痒或赤白带下等症。

4.滋阴温肾法 取肾中阴阳相互维系之说。适用于肾阴不足、肾阳亦亏之妇科诸疾。常伴见烘热汗出、心烦失眠、口唇干燥、四末不温、腰膝酸软或面浮肢肿。如月经前后诸证、绝经前后诸证等。

5.滋阴潜阳法 适用于肝肾阴亏,肝失滋养而致肝阳上亢之妇科诸疾。如子晕、经行头痛、绝经期潮热症等。

6.柔肝疏肝法 适用于肾水不足,肝失所养,疏泄失常而致的妇科诸疾。可见五心烦热、口苦咽干、脘腹胀满、胁肋乳房疼痛,并见经来量少色黯红、经期延长、小腹胀痛等症。

在阴血亏损妇科疾病的治疗上,先父推崇傅山“治之法,但少清其热,不必泄其水也”及“不必泄水,只专补水,水既足而火自消矣”的观点。在用药上他赞同张锡纯“阴虚之甚者,其周身血脉津液,皆就枯涸,必用汁浆最多之药,滋脏腑之阴,即以溉周身之液,若方中之山药、生地是也。”先父在方药上多选酸甘敛阴、甘寒生津、温润填精之品,少用伤阴耗气、苦寒泻火之药。指出滋阴养血药多为咸寒增液,血肉之品或为介类潜阳类,其阴柔滋腻,质重厚味,有碍脾胃,宜在方中佐砂仁、蔻仁、陈皮、佛手片、枳壳等理脾醒脾,助脾气健旺,精血有源,而使经调、子种、胎安、乳多。

“解郁化滞论”及与之相关的辨证体系

先父认为,在妇科,气血失调要首推肝之疏泄失常,气机郁滞为妇科致病重要的因素。“祛除一分郁滞,调和一分血气”的理论,是他对妇女生理、病理的认识及妇科疾病论治的又一重要观点。他是基于以下三方面内容而提出的。一、“肝主疏泄”与女性生理特点的关系密切

肝喜条达恶抑郁,肝之疏泄作用除了协调情志、疏泄脾土、调和血气外,在女性与冲任关系甚为密切。冲任二脉均起于胞中,肝经环布阴器,前人有“冲脉隶属于肝”的说法。冲脉之气盛而流通有赖肝之疏泄有序,任冲二脉和调,血海满盈,“月事以时下”“任主胞胎”正常。再则冲任气调,不上犯脾胃,化源充足,肝有所养,疏泄有度,血海气血旺盛,冲任调和,经、带、胎、产、乳的生理活动方正常。

先父认为妇人在生理上易发生肝失疏泄,冲任失调的原因有四点:

1.易郁易怒可视为妇女之性格特点

这方面古人早有记载。如《重订严氏济生方·妇人门》云:“气之为病,男子妇人皆有之,惟妇人血气为患尤甚。盖人身血随气升,气一壅滞,则血与气并,或月事不调。”《类证治裁·调经论治》曰:“盖女善郁,木失条畅,枝叶萎悴,肝不藏血,经之所由不调也。”《女科经纶》云:“百病皆生于气,而于妇人尤为甚……”又云:“……妇人以血为本,妇人从于人,凡事不得行,每致忧思忿怒,郁气思多……”肝为情志之官,七情伤肝,直接影响肝之条达。“肝为刚脏。其性最易动荡,情绪激动则勃然大怒,所欲不遂则抑郁不乐,甚至不悲自泣,暗自悲恸。”故易郁易怒可视为妇女之性格特点。

2.妇人生理上有“阴不足,气有余”之特点

阴血不足,肝失所养,“体阴”不足而“用阳”失常。此外,阴虚生热,热灼阴津,血稠瘀生,瘀阻气机。

3.月经、产育、手术易致瘀血留滞胞中

血瘀则气滞,气滞加重血瘀。

4.经期、产后、手术后,寒、热、湿邪易与血相搏

久致寒凝血瘀,湿热瘀滞冲任胞宫,使气机郁滞或逆乱。

先父认为以情志因素及肝失所养引起肝之疏泄失常为多见。二、肝之“疏泄失常”与妇科发病关系密切

朱丹溪曰:“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傅青主曰:“妇人有经来断续;或前或后无定期,人以为气血之虚也,谁知是肝气之郁结乎。”《女科经纶》云:“忧思过度,则气结,气结血亦结……忿怒过度则气逆,气逆血亦逆,气血结逆于脏腑经络,而经于是乎不调矣。”这些都指出了气机郁滞为妇人发病之重要因素,肝郁日久必致瘀血内生,“瘀血”为气郁必然的病理结果。

如肝疏泄失常,血海盈溢失度可致月经先后不定期、经期延长、闭经等;郁久化热,热迫冲任致经多、崩漏,气火上逆致经行吐衄,经行头痛;瘀热内郁,血气营卫失调而致经行发热;肝郁气结,胞脉瘀滞可引起经少、痛经、闭经等月经病的发生。

妊娠期间,因胎体长大,气机受阻,胞脉不通可现妊娠腹痛、胎动不安、子肿、妊娠小便不通等。如傅青主云:“妊娠有怀胞之忧郁以致胎动不安,两胁闷而疼痛,如弓上弦,人只知是子悬之病也,谁知是肝气不通乎!”妊娠期间冲脉之气较盛,冲气挟肝气犯胃,致妊娠恶阻。此外可因气血郁滞或寒凝血瘀致难产。正如《薛氏医案》云:“妊娠将养如法,则气血调和,胎得其所,而产亦易。否则胎动气逆,临产亦难,甚至危矣。”

产后多虚多瘀,气机郁滞,可致缺乳、产后腹痛、产后恶露不绝等产后病;血气内阻,营卫失调可致产后发热等。

气机郁滞,肝火时发,血不归经,可致赤白带下之疾;如《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所曰:“妇人多忧思郁怒,损伤心脾,肝火时发,血走不归经,此所以多患赤白带下。”《血证论》曰:“带漏虽是水病,而亦有挟瘀者,以血阻气滞,因生带浊。若脾失冲和,不能制约,带脉受伤。注于胞中,因发带症。”

因气机郁滞,冲任不能相资,不能摄精成孕;气血郁滞日久,可形成癥瘕积聚等。

综上,因肝郁不疏,气血瘀滞,胞脉不利,冲任不调而导致的妇科疾病甚为复杂广泛,尤以月经病的发生更为显著。印证了前贤所曰:“在杂病中,肝病十居六七”“诸病多致肝生也”。更印证了张锡纯所云:“肝之为病颇多,而在女子尤为甚。”说明先父治疗妇科疾病重视解郁化滞、调畅气血观点的正确。三、“解郁化滞”乃为妇科治病的要法

根据妇人生理上“易郁易怒”、病理上“易亢易郁”的特点,先父提出“解郁化滞”为妇科治病的要法。他认为,朱丹溪六郁中的气郁、血郁与气滞血瘀同义。有气滞就必有血瘀,有血瘀必致气郁,单纯的气郁或血瘀证不多。临床要辨以气郁为主或血瘀为主,确定其用药分量,即在解郁中兼化瘀,或化瘀兼解郁,或二者均而用之。先父在妇科治病中,常在解郁化滞的同时或温经、或化痰湿,或理脾,或和胃。归纳其解郁化滞治疗妇科疾病常用有五法:解郁活血化瘀法、解郁理脾和胃法、解郁泄热清肝法、解郁化瘀温经法、解郁行滞化痰法,其具体运用如下。

1.解郁活血化瘀法 适用于肝气郁结,气滞血瘀,胞脉瘀阻所发生的妇科诸疾。如痛经、经少、闭经、月经先后不定期、不孕、妊娠腹痛、癥瘕积聚等。常伴经行色暗有块、胸胁少腹胀刺痛等症。

2.解郁理脾和胃法 适用于肝疏泄失常,脾胃运化失调所致的妇科诸疾。如月经过少、月经后期、经行泄泻、带多、子肿、妊娠恶阻等。常伴胁痛脘胀、纳呆神疲、胸闷泛恶、嗳气吐酸、经色淡暗等。

3.解郁泄热清肝法 适用于肝郁日久,化热化火所致的妇科诸疾。如月经过多、月经先期、崩漏、经行衄血、阴肿、阴疮、带下症等。常伴口苦咽干、心烦易怒、面红目赤、胸胁胀痛、经色深红、量多有块、舌红苔黄、脉弦数等症。

4.解郁化瘀温经法 适用于肝郁气滞,胞宫寒冷,寒凝血瘀阻滞胞脉而致的妇科诸疾。如痛经、闭经、不孕等。常伴见小腹冷痛、喜温喜按、腰膝酸软、经色淡黯,或小腹疼痛、喜温拒按、经色黯红有块等。

5.解郁行滞化痰法 适用于气郁血滞,水湿不化,久而成痰,痰瘀阻胞所致的妇科诸疾。如月经稀发、闭经、不孕、子肿、癥瘕等。常伴胸闷泛恶、头昏心悸、形体肥胖、带多黏腻、经黯质稠等。

肝的疏泄与藏血直接影响月经的调畅、胎元的荫养、孕育的正常。肝的“体阴”和“用阳”二者相互为用。先父在疏肝解郁的同时常与滋阴养血、健脾益气、化瘀生新等法合用,以达“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使肝藏血、主疏泄的功能得以正常发挥。在用药上遵循《内经》“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的原则,做到疏肝不伤阴血,滋养不碍气机,用药上“体柔而用疏”,遂其条达之性。

可以这样说,先父学术上宗于仲景,源于丹溪,发展于景岳、锡纯、傅山。朱丹溪的“动而生阳,静而生阴”“阴精难成易亏,阴不足以配阳”“人之情欲无涯,此难成易亏之阴气,若之何而可以供给也”“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以及“六郁”学说的思想深为先父所接受,是他妇科学术思想的源流。先父将景岳“凡欲治病者必以精血为先,此实医家的大门路也”“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这种重视治形、填补精血、阴阳相济的治疗思想和傅山“扶正解郁”学说以及张锡纯的收敛补阴、敛冲固肾的观点进行综合应用和提炼,创见性地提出了“阴血留存论”“解郁化滞论”及“阴血留存六法”“解郁化滞五法”,这是他宗前贤、继先辈、汇恩师、积自己数十年的妇科临证经验升华而总结的学术思想。先父在学术上博采众长,赞同中西汇通,主张科学求实,反对故弄玄虚,强调继承整理,开拓创新。

治学理念

教书育人,德艺双馨

教师是人类文明知识的传播者,是学生思想道德的启蒙者,是美好心灵的塑造者。先父认为,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基本职责。学校要提高教育质量,在抓教育培养目标的落实、办学条件的改善、师资队伍建设的同时,还要着力抓教师教书育人水平的提高,这样才能出人才,出成果,服务于社会。教书育人是寓思想教育于传授知识之中,两个目的要在同一教学过程中完成,不能截然分开,但又不能相互混同。任何一个教师无论教何种课程,它的授课内容本身就包含有知识内涵和育人内涵,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知识本身,而且要告诉学生学了知识用来干什么。因此,要增强教师的主观意识,提高自觉性,明辨教书育人的方向,什么是应该提倡和坚持的,什么是应该反对和摒弃的。特别是医疗专业的学生德育教育尤显重要,因为他们面对的是患者,患者将健康和生命托付给你,若你心生邪念,以金钱为目的,或诊疗疾病不负责任,或专业技能水平低劣,会导致严重的后果。中医早有“孙在公立志济人度世,庞安时存心乐义轻财,华元化以矜老恤孤为宗旨,喻嘉言以救贫济急为本心”的崇高医德故事的记载。唐代孙思邈《大医精诚》乃是中医学典籍中论述医德的一篇极重要文献,为习医者所必读。《大医精诚》论述了有关医德的两个问题:第一是精,亦即要求医者要有精湛的医术,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第二是诚,亦即要求医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以“见彼苦恼,若己有之。”且不得“自逞俊快,邀射名誉”,“恃己所长,经略财物。”教师应以这种“医为仁人之术,必具仁人之心”的崇高精神境界影响学生,并视为终生的职业准则。先父认为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应根据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重视下面几个方面:在理想信念教育中,要强调服务于社会为目标,而不能只是为了谋求一个“饭碗”;在成才观、价值观教育中,要强调个人对社会的奉献,不能单纯追求个人的待遇享受;在专业教育中,要刻苦学习专业知识,有过硬的专业技能本领,不能不懂装懂,“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在道德纪律中,强调高标准、严要求,不能满足于低水平、得过且过;在生活上,强调崇尚高尚的、先进的品德,而不能追求低级趣味的、颓废的东西。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特点就是以人格来培养人格,以灵魂来塑造灵魂,这就决定了教师的言行要有很强的典范性,教师要用自己的人格能力去影响、感染学生。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将贯穿于学生整个受教育过程的始终,甚至可以影响学生的一生。只有做到这些,才能培养出更多学验俱丰、德艺双馨、大医精诚的中医人才,中医事业才会后继有人。

巩固专业思想教育,贯穿于理论和临床

中医药学有数千年的历史,它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是我们祖先在生产生活实践中不断摸索、逐渐积累发展的一门经验学科,是在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过程中的经验总结,同时也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学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在中国古代哲学的影响下,形成了独特的中医学理论体系,这一体系的基本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中医学经过历代医家不懈的努力,取得了大量临床研究经验和哲学研究成果,提高了中医学对人体和疾病的认识程度,使中医理论体系产生了突破性的进展。中医学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正在为世界人民的健康做出贡献。要使后学者热爱中医,喜欢中医,安下心和静下心来学中医,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在教学中循循善诱的引导,把巩固专业思想的教育自始至终贯穿到理论教学和临床教学中去,以不断巩固其专业思想,坚定其学习信心。中医学的精髓不像西医出于实验研究,而是出于临床实践,是在中医系统理论指导下的无数次临床实践。中医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汉代医圣张仲景经历东汉建安年间伤寒时疫大流行后,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结合自己诊治时疫的经验编撰而成《伤寒杂病论》。其书中记载:“余宗族素多,尚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者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又如金元时代“补土派”代表李东垣,他生活的年代战乱频繁,人民在饥饿、惊慌、忧愁中生活,大多起居饮食没有规律,很易伤脾胃。鉴于此,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分析病人的特点,在没有任何动物实验的条件下,李东垣著《脾胃论》,创补中益气汤等。至今这些古代医家的经验方药在临床行之有效,甚至立竿见影。在教学中,让学生多了解中医学发展的悠久灿烂的历史,是中医后学者巩固专业思想、立足中医事业的重要一课。在临床实习中,要让学生多闻多见多学中医治病疗效显著的鲜活典型案例,明白中医不但能治病,还能治大病,中医确有很多西医不及的优势。只有坚持把巩固专业思想的教育自始至终贯穿到理论教学和临床教学中,才能使中医后学者心悦诚服,学习有底气,坚定学习信心,对自己所学中医专业的未来充满希望。

学习经典,打牢基础

先父在几十年的执教和临证生涯中,不断学习,不断总结,不断提高。他常说:“读到老,学到老,还有很多没学到”,“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先父强调学习知识的艰苦性,强调学习知识的连贯性,强调不断积累知识和接受新知识的重要性,特别强调学好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性。他认为学好中医就像建一座高楼大厦,没有坚实的基础就无法往上砌砖瓦,否则即使大厦建起来,也会倒塌。中医专业的学子,在学校的几年,应不怕苦不怕累,该读的读,该背的背,熟读记忆非常重要,如中药、方剂、中医经典的相关内容。对于没有实践经验、没有尝到中医治病甜头的学生来说,要做到这一点非常难。因为中医基础理论抽象,不像西医哪一根神经,哪一条血管都能在解剖刀下可见,说结核杆菌感染就能培养出结核杆菌。中医和西医是完全不同的两大医疗体系,对于初入门学中医的学生,要静下心来,培养学习中医的兴趣,确实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先父认为,只有基础牢固了,出学校后才能有希望筑起中医事业的高楼大厦。中医在临床应用的过程中强调理、法、方、药为一体,其中每一个诊疗环节都必须有大量中医药知识的沉淀过程才能完成,不是简单的处方用药,也不是仅仅靠学习中医院校的几本教材就够了。在教材之外还要深入去读名家医案、名家学说、名家著作,因为这些都是名老中医将一生的临床经验与理论相结合的精华传承。青中年中医师要想从这些名家医案、名家经验中有所收获,自己必须有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否则无法实现中医的学习–继承–创新,坚持继承、发扬、创新,才能使中医立于不败之地。先父倡导现代中医学生仍要专心攻读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对其中的相关内容更应熟读记忆。《论语》中提到:“温故而知新。”“故”即是旧有的东西,就是知识;“新”就是创造。搞学问必须做到“喜新而不厌旧”。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指出做学问的关键就是我们不仅要学习旧有的知识,同时还要思考,有自己的思想与见解,这样才能创新。学习经典要领会大意,科学分析以及联系临床实际。对经典要理解它的中心思想,不可咬文嚼字钻牛角尖,还要加以科学分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不符合临床实际的要扬弃。他既提倡对经典著作刻苦钻研,又反对抱残守缺,泥古守旧。中医四大经典经历上千年无数次临床实践考验流传至今,行之有效,说明是真正的科学。四部经典对古代乃至现代中医都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与研究价值,是中医理论巨著和方书之祖,是中医学宝库中的瑰宝。要做一名有真才实学的中医,必须要学好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同时博览群书,兼容并蓄,才能使中医学术水平不断提高。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