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世贵家族文化考(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07 12:36:54

点击下载

作者:张翔中

出版社:三晋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张世贵家族文化考

张世贵家族文化考试读:

引子

历史上的张士贵本是大唐王朝的开国功臣,曾跟随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父子南征北战,开疆拓土,一生战功赫赫。唐武德元年,高祖封其为通州刺史,上柱国。唐贞观八年(657),太宗封其为左领军大将军,虢国公。卒后陪葬昭陵,子孙袭爵。

张士贵家族累世从戎,本是名副其实的“军功世家”。到了五代、宋、金、元时期,其子孙们又以文扬名,连续十九代,代代有进士,中进士三十余名。成了名扬三晋的“进士世家”。张士贵家族不仅尚武崇文,到了明、清时代,张氏子孙们仗义疏财,输粟赈灾,舍利取义,皇家封赏褒奖,百姓感恩戴德。其家族又成了三晋闻名的“慈善世家”。

然而,这一切真实历史未能给张士贵留下好名声。令人遗憾的是,人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张士贵,几乎全是《隋唐演义》、《薛仁贵征东》等通俗演义小说和话本、戏剧中描写的嫉贤妒能,迫害忠良,谋反朝廷的奸雄。所有这些,全是后代文人学士为了影射和抨击当朝权贵、借古讽今,虚构出来的。他们把张士贵塑造成旧势力的代表,编造出一个个迫害薛仁贵的故事。因此,极大地妨碍了后人对历史上真真实实的张士贵的了解。

真实的历史人物被稗官野史加以歪曲的事情并非罕见。张士贵被戏说千余年之后,1972年,陪葬昭陵的张士贵墓挖开了。墓中的《张士贵墓志铭》出土了。于是,张士贵的本来面目终于大白于天下。

作为后人,还原历史的真实,考究张士贵生平,探究张氏家族文化源流,是义不容辞的职责。数十年来,通过对张士贵墓志铭以及有关张士贵的史籍文献的探讨,同时也与京、津、蒙、晋、鲁、沪、豫、陕、苏、皖等地的同宗族人进行了信息交流,终于将张士贵的业绩及其后裔的发展演变历程整理成文,力图把历史上真实的张士贵及张氏家族的兴衰演变历程展示在世人面前。

张士贵家族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先进文化,是华夏汉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崇文尚武,忠义节孝,大智大勇,保家卫国;持廉秉公,以德治政,为国为民,仗义疏财,乐善好施,舍利取义。这些传统美德,都是张氏家族留给后代子孙的精神财富,永远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一、张士贵家族迁移分布简况

现在保存在盂县档案馆的《续修张氏族谱》,是以唐代名将张士贵为一世祖编续的。

另据山西忻州金山铺《张氏族谱序言》载:“一世祖士贵公乃汉蜀郡太守睦公之20世孙,而睦公乃留侯良公之8世孙”,张士贵当为汉留侯张良之28世后人。

又据山西忻州金山铺《大唐虢国公张士贵家族世系图》载:“一零三世,邦维,北魏献文帝元年(466),投从叔定襄侯,世乱城破择盂阳避世。一零四世,庄,习文,北魏宣武帝十四年(515)任盂州廷尉,子,俊。一零五世,俊,孝静帝天平元年(534)拜银青光禄大夫、横野将军,居山西盂县上文村,子,和。一零六世,和,字常兴,官北齐开府仪同三司、车骑将军。子,国。一零七世,国,字君德,仕隋朝,起家陕县主簿,后历任硖州录事参军,历阳令,寻以军功授大都督。子,士贵。”

上述史料说明:张士贵的天祖张邦维,在北魏献文帝年间,即已来到盂县,张士贵的高祖张庄,曾任盂州廷尉。张士贵的曾祖儁、祖父和、父亲国三代人都居住山西盂县上文村。《盂县志》载: “盂县地理位置偏北,处太行山之巅,乃春秋晋大夫盂丙之邑,故城在今阳曲县东北大盂镇,北魏建义元年(528)将盂县东部并入石艾(今平定县),属乐平郡(今昔阳县);盂县西北部(兴道村以北)置抚城县,属定襄郡。隋开皇十六年(596)置原仇县(以城北有原仇山,故名),治在今盂县城,属辽州。大业三年(607)原仇复名盂县,属太原郡。唐武德三年(620),盂县西部置乌河县,治在今凌井镇。贞观元年(627)将乌河县并为盂县,属河东道太原府太原郡。在北魏、隋唐以前,盂县西部之乌河中、上游一带为汉以前的盂县,与阳曲大盂一带为列国之盂邑,今县城以东以南一带,为隋朝之原仇县(即春秋战国时代的仇犹国)。兴道以道以北一带为北魏之定襄郡属地,至唐初始统为盂县。”南北朝时期,盂县西部的乌河川乃北魏、东魏、北齐之属地,属北魏之定襄郡与河东道太原府太原郡管辖。

上文村位于盂县西部的下乌河川。乌河川人杰地灵,自古就分为上川、中川、下川。三川粮田广袤肥沃,号称20万亩米粮川。盂县西部的农业发达,实力雄厚。雄厚的经济基础是造就上文村张士贵家族成为“军功世家”、“进士世家”、“慈善世家”的坚强后盾。传统的儒家文化,立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国为民,荣宗耀祖,成为张士贵家族发展繁衍的强大动力。上文村距离省府太原仅48千米。省府太原历来就是三晋大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为上文村张士贵后裔提供了获取信息资料、入府援例的优越条件。

唐朝时,张士贵家族分散居住在山西盂县上文村、陕西长安、咸阳(今西安市临潼区交口镇)高铁村、山东滕州市官桥镇蓬莱村、河南卢氏县黑马渠村和河南洛阳西郊显义里等地。

张士贵的父亲张国出生在上文村世代武将家庭。他继承先辈的武将风范,学成满腹经纶、练就一身武艺,便从盂县乌河川上文村走出去闯天下,取功名来到隋文帝统一天下后的大豫州——当时称中州(今河南)。取得功名后,定居食邑虢州卢氏县。确是“早年离开盂县外出居官,客居他乡”。隋开皇五年(586),张士贵即出生于河南卢氏县。

后来,张士贵在京师长安任职,其家属及其子女有的居住长安,有的居住咸阳;居住长安、咸阳的依据,除有张士贵衣冠冢外,2012年6月于陕西咸阳“凤栖原”出土大唐名将张士贵第三子张纲夫人兰氏的墓志。

居住山东滕州市官桥镇蓬莱村的依据:据该村张彪报道:滕州著名人文学者孙景泉根据考古发掘和史料作过详细的调查和研究,得出结论,蓬莱村在唐代是张士贵的食邑封地。此封地来源有两种可能,一是武德五年(622),张士贵随淮安王李神通在山东兖州消灭叛将徐圆郎,李世民在曹州召开庆功会,对有功的将领进行赏赐,其中以张士贵勋赏居多,除赐予奴婢、金银外,特恩赐蓬莱村做食邑封地。二是张士贵致仕后,唐王朝赐予食邑封地,为确保其致仕后享有的俸禄待遇不变。蓬莱村张士贵后裔自唐代以来,虽经历代战乱,依然生活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从保存和发掘的历代张氏家族墓地即可以证明。张彪还说,在距张士贵衣冠冢东北方向五百多米的地方有张士贵的将军府。在将军府的旧址上今天仍有一眼古井,是在张士贵府后花园里。

张士贵东征时,曾驻兵于蓬莱村,至今当年挖的官井尚存,残存的滑石碑仍在……

滕州蓬莱村《张氏家谱序》中记载:李世民亲领征东时,行军总管张士贵在此驻军,认定蓬莱有“龙脉”,此后,张士贵命手下将士在薛河之滨,蓬莱村南,堪舆定位,封土建茔,置石人、石羊,修墓立石。《唐书·张士贵传》记载:张士贵征伐高丽后,随李世民回朝,留下儿子替代其屯兵山东鲁南一带,以震慑敌国。如今,在距蓬莱村八公里的高新区兴城办事处的寨山上还有当年张士贵屯兵修建的寨墙遗迹。

唐高宗显庆二年(657),张士贵谢世于河南县(今河南洛阳市西郊涧水东岸)显义里宅第,唐高宗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朝廷赠他辅国大将军,赐号“襄”。并且诏赠东园秘器,给以仪杖之荣,给予其陪葬太宗李世民于昭陵的崇高礼遇。当朝宰相上官仪亲自为张士贵撰写了三千余字的墓志铭,足见张氏家族之荣耀显赫。张士贵之墓坐落在陕西省礼泉县城东北15公里马寨村,北距昭陵约5公里,墓冢呈圆锥形,高7米,直径20米。1972年张士贵墓被有关单位发掘,出土文物有白色攀蹄舞马俑,为唐代马俑中所罕见。同时出土的还有张士贵墓志和张夫人岐氏之墓志盖。张士贵墓志为正方形,边长宽各0.96米,厚0.15米,志周线刻花纹图案。志盖顶上面刻有篆字5行,每行4字,其文为“大唐故辅国大将军荆州都督虢国公张公墓志铭”。志铭并序为楷书字体,共55行,每行57字,计3135个。太子中书舍人弘文馆学士上官仪撰,梓州坛亭尉张玄靓书。上官仪是唐朝参与制定国策的高级官吏,也是唐代有名的文学家,亲自为张士贵撰写墓志铭,这说明张士贵崇高的政治地位和尊贵的身份。

山西盂县上文村、山东滕州市官桥镇蓬莱村、河南卢氏县黑马渠村和河南洛阳西郊显义里等地的张士贵墓均为张士贵衣冠冢。

1957年滕州市官桥镇蓬莱村发现的唐代墓葬,按照当时的墓葬规格来看,初步推测墓主应为张士贵的儿子,因为唐朝对石质墓葬具有严格的规定,只有得到皇帝的特许或恩典后,才能得以石椁下葬。由此看来,张士贵衣冠冢埋的就是当年留在蓬莱替父屯兵鲁南一带,以震慑敌国的当将军的儿子。

山东滕州市官桥镇蓬莱村张氏家族在明代以前非常显赫,到清朝初年还有墓地二十多块,占地几百亩,仅村前一块墓地就有一百多亩大,但奇怪的是,许多墓前都只有碑座而无碑身。据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张海赢教授介绍:历史上,由于张士贵形象被丑化、诋毁,故意隐瞒家史是正常的,像滕州市官桥镇蓬莱村的张士贵衣冠冢前的无字碑,后世子孙墓前有碑座而无碑,都是在故意隐瞒家史,不想让外人知道自己是“奸臣”的后代。

唐、宋、金、元时期,张士贵家族大部分居住在山西盂县上文村。其家族大家庭的传统模式是,世代子孙自小在家乡习文练武,长大后凭本事、凭才学博取功名,入仕当朝。

北宋时期,居住在黑龙江、松花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的女真族强盛起来了。宋徽宗建中年间,女真部落首领完颜阿骨打率部打进中原,占领了山西、河北大片土地,并于1115年在甘肃会宁建立了金朝统治政权。山西盂县上文村落入金国奴隶制统治区。

1123年,完颜阿骨打病死,由其四弟完颜晟继位(号太宗)。继位后,下诏伐宋,命其弟完颜宗弼(即金兀术)率三千铁骑攻下汤阴、占领滑州(河南滑县),直指开封。二十天后,金兵攻下开封,掳走钦、徽二帝。北宋灭亡。宋高宗赵构继位,是为南宋。未几,因金兵强悍,在北方站不住脚,高宗带领皇族家眷和百官群僚南迁临安。在朝为官的张士贵家族子孙皆随南宋朝廷南迁。只留下时任蔡州节度使、因“劾政落职”的张士贵第十五世孙张稳。落职后,张稳归隐故里山西盂县上文村“居家耕读焉”(《盂县志》)。

元朝元世祖至元元年(1271),张士贵的二十二世孙张士完,由乌河上文村徙居盂州东关。死后,埋葬在县城北面的三畛坪(盂城北三畛坪,北靠北庄、西白水村,南靠北关、西关村;东靠大吉、西吉村,西靠东宋、西宋村)。

由乌河上文村徙居盂州东关的张士完在盂州东关传承八代,在《张氏近系族谱》中载为二世张仁美辈。张仁美有二子,皆在明朝初年由盂州东关迁出。长子张从善徙居西白水村,次子张从飞迁籍五台。

明代,盂县城东关、西白水村和西吉村,是张士贵家族主要居住地。(二世)张仁美的长子(三世)张从善徙居西白水村以后,生有一子张拳。张拳在《张氏近系族谱》上排四世,他的三个儿子张珷、张珅、张玉排五世。张拳把他的三个儿子分成三股,长子张珷,由白水村徙居距县城东五里的西吉村,为中股;次子张珅居白水村未迁,为东股;三子张玉由白水村徙居县城东关,为西股。此即“五世三大股”。分股的同时,把三畛坪里的土地也按地域、按股份分开。明朝时,围绕着盂县城北面三畛坪的县城东关、西白水村和西吉村,就是张士贵家族“七世二十八小股”的主要居住地。

根据《盂县志》和《续修张氏族谱》所载,盂县张士贵家族的确是《张氏远系族谱》中的二十二世孙张士完由上文村首迁县城东关,《张氏近系族谱》中的三世张从善又由县城东关再迁西白水村。并非像内蒙张洲所说的“张士贵家族先由上文村迁到苌池,又由苌池迁到县城北关”。张士贵家族世世代代基本上居住在山西盂县上文村,从北魏(530)张士贵曾祖张俊算起,到元初(1206)19世孙张士完止,至少传了21世,历经676年。据《续修张氏族谱》载:“上文村本君德故里,至公始迁卢氏,八世后,其孙大司马崇嗣不忘先代所出之地,殁而复葬是村。”

综上所述,张士贵家族的主根就是盂县上文村,从张士贵的祖父起,一代又一代子子孙孙一直在盂县这块黄土地上生息繁衍,至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千百年来,张士贵家族已发展成为全国知名的大家族,子孙后代遍布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分别是:首都北京、沈阳市、呼和浩特市、太原市、大同市、西安市、成都市、包头市、张家口市、保定市、宣化市、枣庄市、鄂州市、长沙市、忻州市、榆次市、阳泉市等城市;内蒙古左旗潮忽闹村、古尔大坝村、呼市土黙左旗红岱村、呼市归化城新营子村;宣化赤城县蔡家窑村;河南卢氏县黑马渠村;山东滕州官桥镇蓬莱村;陕西西安市临潼区交口镇高铁村;山西翼城县青洼村、大同灵丘县三山村、忻州令归村、顿村、董村、毛村、金山铺村、五台县大贤村、殿头村、河边村、百板口村、茹村、忻州崞县宏道村、定襄流輝村、尧头南王村;阳泉市盂县上文村、西白水村、西吉村、秀水镇东关北村、南村、秀水村、南关村、东园村、北庄村、西宋村、下曹村、西崖底村、东寨村、东吉村、大横沟村、木口村、下庄村、苌池村、南庄村、石板沟村、大峪村、上社村、乔家庄村、校场村、山南村、牛村、元吉村、王村、西兰村、兰掌村、佛堂村、西邢村、贾村、大西沟村、中社村、盂北村、盆子掌村、王福庄村、河东村、东庄村、坡头村、南上社村、后沟村、磨盘村、罗村、西掌村、神泉村、张家庄村、红崖底村等地。

二、忠义为本的“军功世家”

《张士贵墓志铭》载:“公讳士贵,字武安”“曾祖儁,后魏银青光禄大夫、横野将军;大父和,齐开府车骑将军;并雄武瑰杰,义略沉果。由鞫表艺,横草擅功,守重萦带之奇,师仰投醪之惠。显考国,起家陕县主簿,后历硖州录事参军、历阳令,寻以军功授大都督。”

史料说明:张士贵的曾祖张俊,任后魏银青光禄大夫,属从三品文官,后升为横野将军(意为横行原野,为武官正三品)。张士贵的祖父张和,为齐开府车骑将军,即侍卫皇帝的左右大臣。张士贵的父亲张国,入士隋朝,先前担任陕县主簿,仅是县官署一名负责文书簿籍,主管印鉴的小官,为掾吏之首。后升为硖州录事参军,即参谋军务,权位颇重,兼为郡官。后又升为历阳令,即辖区在一万户以上的县官。不久,又凭着战功被授予大都督,成为军队的统帅。张士贵本是三代将门之后,祖上必是威武雄壮,气度非凡,代代、凭着超人的武功和军事才能,为国效力,立下了赫赫战功,成为“军功世家”。

张士贵生活在三代“军功世家”这样的大家庭里,从小耳濡目染,骑马射箭,刀枪剑戟,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据《新唐书·张士贵传》载,他能“弯弓百五十斤,左右无空发”。

张士贵的青少年时期,正值隋文帝开科取士之时。为了自身的前程和“军功世家”的延续,他一面习武,学习兵书战策,练就超群武艺,励志象三代祖宗一样,要当一名大将军、大都督式的武职高官;一面刻苦攻读《诗》、《书》、《易》、《礼》、《春秋》、《左传》及诸子百家、楚辞、汉赋,顺应时代要求,参加科考,高中皇榜,象旺汉四百年的远祖张子房一样,当一名大辅宰、大丞相式的文职高官。“沙场”苦练,“寒窗”苦读,十年以后,张士贵文成武就了。在他正准备入科场考取功名之时,推行科举制度的隋文帝驾崩。暴虐无道的隋炀帝激起民愤,天下大乱,走科举入仕的道路行不通了。

隋炀帝大业十三年(617)初,张士贵在虢州聚众造反,攻城略地,自称“大总管”。后“遣使输款”并接受李渊招抚,归附李唐,被封为光禄大夫。尽管这只不过是一个虚设的官职,并无多大实际意义,但却成为他一生的转折点。此后,张士贵在李渊意旨下发展势力。李渊攻取隋都长安后,立即派相府司马刘文静到河南,以张士贵作向导,并以其所占地盘为根据地,不断向四外扩张,取得一个接一个重大胜利。因此,李渊对屡建战功的张士贵大加褒奖,“赠张士贵缮千有余段,名马五匹并金鞍勒”。隋义宁二年(618),李渊任命李建成为抚宁大将军、东讨元帅,进攻东都,“战有必胜之资,威有惮邻之锐”的张士贵为第一军总管,充当先锋。张士贵率部击败李密、王世充的多支劲旅,取得一次又一次重大胜利,故所受赏赐不计其数。

义宁二年(618)五月,李渊在长安称帝,指名张士贵进京奉见,并加官晋爵,封为通州刺史。从此,张士贵成为李唐王朝一位忠心耿耿的统军名将。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张士贵随秦王李世民西征薛举。薛举乃隋河东汾阴人,随父徙居金城(今甘肃兰州),号称“凶悍善射、骁勇绝伦”,且家藏万贯,广结天下英豪,于大业十三年(617)起兵反隋,自号“西秦霸王”,封儿子薛仁杲为齐公。父子俩率军倾巢而出,从关中西北口突入,兵锋直达幽州、岐州一带,距长安不过二三百里。刚刚被唐高祖召回的张士贵表现极为突出,冲锋陷阵,叱咤风云,每战必胜,血染战袍,将薛举杀得片甲不留。

张士贵刚从陇右战罢归来,朝廷又任命他为运粮侍,负责河南战场后勤供给。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当他押运粮草到达渑池地界时,突然遭遇王世充部伏击,王世充手下大将郭士衡率数倍于张士贵之兵力,将张士贵军团团包围。张士贵毫不畏惧,奋力反击,将郭士衡打得落花流水,夺路而逃,从而保证了河南战场急需的物资供给。两次战斗,张士贵功勋列众将之首,唐高祖特别赏赐他“奴婢八十口,绢彩千余段,金一百三十挺”,足见其功劳之大。

武德二年(619),陕州贼首苏经率寇反唐,劫掠陕州,“州将濒战不利”。唐高祖李渊说:“此贼非猛士无以殄灭。”立即派张士贵前去征讨,不费吹灰之力,转瞬间,捷报传来,真可谓“智尽三宫之端,威下九天之上”,“高祖又降书褒美”。武德二年四月,曾被突厥封为定杨可汗的刘武周畏惧唐军日益强大,造成威胁,于是听取其大将宋金刚的建议,“入图晋阳,南向以争天下”(《旧唐书刘武周传》),亲率大军突破并州,一路南侵。山西本是李唐王朝起家的根据地,派有重兵把守,但守将本事平平,节节败退。《资治通鉴》载:高祖李渊惊呼,“晋阳强兵数万,支食十年,兴王之基,一旦弃之”。面对如此险恶的形势,秦王李世民主动请缨,挑选了以张士贵为首的一批忠勇猛将,率兵北伐。这次北征,张士贵身为先锋,“算无遗策,战取先鸣”,迎头杀败虞州守将何小董,又与秦琼、程咬金联手大败宋金刚之先锋尉迟敬德和寻相,攻克了翼城。紧接着随秦王李世民大战雀鼠谷(今山西介休西),从日出杀到日落,经过八次血战,尸横遍野,杀敌不计其数。在介休城外大败宋金刚,活捉先锋尉迟恭。据史载,张士贵此次得到唐高祖赏赐“有逾常典”。这一年,唐军组建了骑兵部队,因张士贵自幼善射,能拉开一百五十斤的硬弓,而且左右开弓,箭无虚发,朝廷就任命张士贵为马军总管。

武德三年(620),张士贵又跟随李世民进军河南,凭借他多年在河南征战的优势,在熊州以绝对劣势的兵力掩杀王世充的马步联军,竟然大获全胜。紧接着行至黄泽之地,又与王世充率领的五万马步军相遇。虽然敌众我寡,但张士贵毫不惧怯,迎头截击王世充大军。两军摆开阵势,只见“牙璋狎至,羽檄交驰,三令五申,风驱雨迈”,双方只杀得天昏地暗,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张士贵运筹帷幄,指挥若定,以万夫不当之勇,终凭劣势击败王世充劲旅。唐高宗喜不自禁,遂赐张士贵为新野开国公,并赏赐宝马、杂、金鞍银蹬。高宗特别叮咛张士贵说,所赐宝马“卿宜自乘之”。张士贵不仅大败王世充、窦建德,且最终俘虏了自称为帝的王世充和窦建德。太宗赐予他“白银四百挺”。张士贵因战功累累,被拜为虢州刺史,不久,又授予他秦王府骠骑将军,成为李世民的嫡系和心腹。时隔不久,高祖李渊又召张士贵入京,专门设宴招待他,并对他说:“欲卿衣锦昼游耳。”

武德四年(621),农民起义军首领窦建德在长安被诛,其部将刘黑闼在漳南起兵反唐,唐军在屡战无果的情况下,由李世民率张士贵出征。双方对峙长达两个多月,一天深夜,刘黑闼率数万兵马,突然偷袭唐军,张士贵率部下直捣刘黑闼军要害,一举击溃刘黑闼,为唐军最终击败刘黑闼军创造了有利条件。

武德五年(622),随李神通消灭徐圆郎叛军。太宗曹州庆功,公之赏赐最多,并授封滕州蓬莱村为食邑之地。故而又在滕州蓬莱村建宅安家。

武德六年(623),奉诏回京,选入秦王府,遂任右屯卫大将军。

武德九年(626)夏,突厥数万骑兵突然入侵。按照惯例,就应该由秦王李世民率兵马迎敌,但太子李建成却坚决要让李元吉和罗艺出征。其目的昭然若揭,就是要阻止李世民再拥重兵,又添战功。若李元吉挂帅出征,就会按照李建成的旨意行事,专门调遣秦王府之兵将随大军出征,这样一来,就可以在战争中除掉秦王部将,消耗其兵力,最终可设计诛杀李世民。李世民知道了这一阴谋之后,立即想出对策,决定立即发动宫廷政变,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一齐诛杀。经过一番密谋策划,决定在玄武门外动手。六月三日李世民向父皇告密建成和元吉淫乱后宫,企图让李渊立即宣二子进宫拷问。唐高祖并不了解事态,只答应翌日早朝时问清楚再说。李世民以封官许爵收买了负责玄武门守卫的将军常何,预先做了充分准备,为争夺皇位继承权,亲兄弟兵戎相见,喋血宫门。《旧唐书·太宗本纪》有明确记载:“九年,皇太子建成、齐王元吉谋害太宗。六月四日,太宗率长孙无忌、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侯君集、程知节、秦叔宝、段志玄、张士贵等于玄武门诛之。”张士贵在这场皇位之争中又立大功。李世民从自己亲历中深知“玄武门长上”职务之重要,称帝后,立马将张士贵封为“玄武门长上”,成为宫廷禁卫军的首领。

贞观七年(633)西南发生叛乱,太宗任命张士贵为“行军总管”,前去平乱。

贞观十五年(641),漠北薛厂延沦陀统军南侵,太宗派五路大军进行反击,张士贵率一路出云中,大败敌寇,迫使薛延陀遣使求和。

贞观十八年(644),唐太宗准备东征高丽,诏令屯集粮草,招募兵勇。山西绛州龙门人薛仁贵到张士贵军中应募,成为张士贵的部属。

贞观十九年(645)三月,张士贵任辽东道行军总管,随唐太宗东征高丽,在安市打了一次漂亮战。战斗中,张士贵身先士卒,他的部下薛仁贵身着白盔白甲,挥舞方天画戟杀入敌阵,冲在最前面。唐太宗亲眼目睹了这一英勇壮烈的战斗场面,留下了极其深刻的美好印象,召见薛仁贵并对他说:“朕不喜得辽东,喜得卿也。”东征班师回朝,薛仁贵一直跟随张士贵守卫玄武门。

唐高宗永徽四年(653)张士贵致仕,薛仁贵接替他承担起守卫玄武门之重任。

永徽五年(654)暴雨连天,山洪暴发,薛仁贵拼命呼喊,冒着生命危险救了唐高宗的性命,为此,李世民特别赏赐他御马一匹。

显庆三年(658),薛仁贵二次东征高丽时,张士贵已不在人世。由此可证,张士贵对其部下薛仁贵始终是信赖的,始终是重用的,始终是大力培养扶持的。在正史当中,根本不存在张士贵加害薛仁贵之说。宋、元以来的话本、小说、戏剧中所描写的张士贵迫害薛仁贵之事,完全是虚构出来的。

纵观张士贵一生,以武将身份仕唐,为大唐开国功臣。历任上柱国,马军总管,新野县开国公,虢州刺史,右库真,骠骑将军,太子内率,右骁卫将军,玄武门长上,右屯卫将军,右武侯将军,燕州道行军总管,龚州道行军总管,右屯卫大将军,虢国公,桂州都督,夏州都督,兰州都督,幽州都督,辽东道行军总官,金紫光禄大夫,洛州刺史,冠军大将军,茂州都督,雅州道行军总管,扬州都督府长史,镇军大将军,左领军大将军,辅国大将军,使持节都督荆、硖、岳、郎等四州诸军事,荆州刺史。这一切,足以说明张士贵对李唐王朝忠心耿耿。唐高宗显庆二年(657),张士贵逝世于洛阳显义里,享年七十有二,朝廷谥号“襄”,给予其陪葬昭陵的礼遇,张氏家族如此显赫,名满天下。

张士贵谢世之后,他的儿子张缜世袭爵号虢国公、左领军大将军(正一品)之职,子承父业,继续为李唐王朝东征西战。张士贵之孙张廷宝、曾孙张知彰、五世孙张纩,六世孙张子正,均世袭虢国公爵号、左领军大将军(正一品)之职,代代为李唐王朝南征北战,戍守边疆。六世孙张子正戍边期间,因为上疏言边防事务,违背了皇上旨意,受到降职处分,由虢国公降为骠骑将军。其七世孙张世祯、八世孙张清均世袭骠骑将军职位,一直到唐哀帝四年(907)李唐王朝退出历史舞台。

从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封张士贵为虢国公算起,至张士贵八世孙张清袭骠骑将军职到唐王朝灭亡止,共计274年。从唐高祖李渊称帝加封张士贵为通州刺史算起,张士贵家族则是忠心耿耿为李唐王朝效命整整290年的军功世家。加上南北朝北魏(530)到隋末(618)的八十八年,共计三百七十八年。即,盂县上文张士贵家族为显赫荣耀三百七十八年的“军功世家”。

三、名扬三晋的“进士之家”

张士贵家族代代尚武崇文,多是能文能武,文武双全的栋梁之才。就拿张士贵来说,他的文才亦非常人可比。贞观十二年(638)冬,太宗皇帝驾幸武功,张士贵随御驾前往校猎,暂住于武功县高祖皇帝原先之别馆。此地为太宗皇帝之出生地,重游故地,感慨不已。太宗皇帝遂诏命张士贵撰写一篇咏赞武功的诗赋。张士贵胸藏锦绣,笔走龙蛇,才思敏捷,一挥而就。其文如下:“秦川膏腴,渭水吉壤。邰古国稼穑凤羽,飘玉带阖觐龙岗。炎黄施惠,两泓碧水殷富;尧舜赐泽,一境群民奋强。供人间食,德好生后稷教穑;树风骨碑,节不辱苏武牧羊。观绝顶卷,回文组诗织锦缎;闻和鸣声,酬唱莺燕绕雕梁。霞光灵气,腾漫而山河耀彩;帝座王星,莅临而日月齐光。业铸千秋,伊始河东振臂;山呼万岁,凯旋雍岐旌阳。居里尊驾,履云程高祖发轫;降世潜龙,念慈母太宗还乡。恩布人间,示范亲情伦理;孝仪天下,行表道德纲常。“层峦叠翠,莽原卧龙;西岐鸣凤,长安望东。土滋禾润,漆渭二水河境内;稔兆年丰,秦川千顷地关中。俟龙腾跃,蒸蒸淑气烟云景;待凤居栖,穆穆青天舒柳风。鸟语花香,辇路柳荫交叠;蜂飞蝶舞,沿途花径纵横。凌云散札,与佳气而氤氲;涌泉飞藻,共白水而澄暎。枯木朽株,沐春光甘雨润心;竹篱茅舍,迎晓日皇天永晴。”题名为《武功赋》。

赋辞观之遂心惬意,佳句读来意味深长。其中令人拍案叫绝的两句是:“凌云散札,与佳气而氤氲;涌泉飞藻,共白水而澄暎。”字字玑珠,意境深幽,风景秀美,犹若仙山氤氲,令人神怡陶醉;词藻华瞻,文笔清新,恰似清泉碧水,让人耳目一新,称得上是上乘之作。太宗皇帝览毕,大加赞赏。

张士贵家族不仅男子能文能武,女子也堪称女中豪杰。《全唐诗》里有一首诗,题为《绣回文诗上天子》。这是盂县上文村张士贵的六世孙张睽的妻子侯氏写的。

这里还有一段楚楚动人的故事,即张睽妻侯氏写回文诗上天子的故事:唐武宗会昌年间(841—846),山右乌河上文村虢国公张士贵的六世孙张睽,娶了同村名门才女侯氏为妻。当时,张睽官拜大将军之职,领兵镇守西域边境。他与侯氏女成亲后,正度蜜月间,前线传来警报,张睽接到圣旨就撇下新婚妻子奔赴西域边防去了。他的妻子在家独守空房,天天等,夜夜盼,等待丈夫早日回家来,夫妻团圆。盼了一天又一天,等了一年又一年。一直盼望等待了十年,也没有把丈夫盼回来。侯氏无可奈何。她想,皇上是咱老百姓的天,万岁爷要是能知道了咱老百姓的疾苦,这该有多好!于是,她就将自己写的一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