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诵读本(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1-06 04:09:08

点击下载

作者:“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读本编委会

出版社:中华书局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墨子诵读本

墨子诵读本试读:

出版说明

读经典的书,做有根的人。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诵读中华经典,是四至十二岁学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效方式,也是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国家语委主办的“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大力推动的一项校园文化建设活动。

四至十二岁是人生的黄金时期,也是人生记忆的黄金阶段,这个时期诵读一定量的中华经典,不仅有助于锻炼、提高记忆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学习做人、做事的基本常识,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为了满足广大学生、家长和教师诵读中华经典的学习需求,我们组织相关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编辑出版了这套“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读本。本系列图书有下述基本特点:

一、内容系统全面。

本系列图书选择蒙学经典、儒家经典、诸子百家、历史名著、经典诗文等三十六种,分四辑出版。有些经典内容过多,我们选择那些流传较广、思想深刻的篇章编成选本;有些诗文,则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进行了汇编。

二、导读言简意赅,诵读专业科学。

每本图书的正文前都有“

内容导读

”和“

诵读指导

”。“内容导读”包括对经典的成书过程、作者和作品思想等方面的综述,“诵读指导”则请播音专业的专家从朗诵角度对每本书诵读时的语气、重点和感情变化等进行指导。

三、底本权威,大字拼音,注释实用。

底本采用权威的通行本,正文原文采用三号楷体大字,符合学生阅读习惯,保护学生视力;字上用现代汉语拼音注音,拼音的标注以《汉语大字典》注音为准,在语流中发生变调的,一律标注本来的声调;页下附有难字、难词、难句注释,注释尽量参照最新研究成果,语言简洁通俗,表述精准易懂。

四、备有诵读示范音频资料,提供免费下载。

部分图书备有由专业播音员、主持人和配音演员诵读的全本或选本的部分示范音频资料;条件成熟时,我们也提供一线教师的部分篇章的吟诵音频资料,供家长和教师、学生借鉴学习。鉴于光盘在运输途中容易发生损坏,我们仅提供网上免费下载诵读音频的服务。如需要图书音频资料,请购书读者将个人姓名、手机号、邮箱、所购书目、购书地点等信息发送至sonɡduben@126.com,即可获得该图书音频的下载网址。

关于本系列图书的使用,我们的建议和体会是:小切入,长坚持,先熟诵,后理解,家校共读出成效。

首先,家长、教师要了解经典著作的原文大意、难点注解,其中的名言警句或典故也要事先知晓大概,以便在孩子问询时能够予以帮助。

其次,家长、教师每日选择百字左右的诵读内容,带领孩子反复诵读。次日复读昨日内容,然后再开始新的内容,在学习新知识时不断温故,巩固熟读效果。

第三,在诵读时可采取听我读、跟我读、慢慢读、快快读、接力读等多种诵读形式,让孩子在集体的氛围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第四,教师或家长可将诵读内容做成卡片或活页,以便携带,随时复习,随时巩固。

第五,家校联手,逐次做好孩子的诵读记录。记录卡可以有诵读篇目、开始的时间、熟读的次数,还可以附上自我评价分数,家长、教师评价分数,读伴评价分数,调动一切因素激励学生熟读成诵。

本系列图书,从经典著作版本的选择到文本注音、注释的审定,都力求做到精准,但错误之处在所难免,请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中华书局编辑部2012年10月内容导读《墨子》中的思想主张与选文原则丛月明

墨子及其所开创的墨家学派曾有过极大的辉煌。从《墨子》一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墨子不仅可以用自己的意见影响当时君主的决策,还可以推荐自己的弟子出任官员。

关于墨家学派的开创者墨子,司马迁的《史记》也仅为他的生平保留了二十四个字的席位。围绕着墨子生平的争议太多。一般认为墨子姓墨名翟,是春秋末年至战国初期的鲁国人。但也有人认为他姓翟,是宋国或楚国人。《墨子》中记载,墨翟曾制造过一些生产工具,还与历史上著名的木匠鲁班进行比试并获胜,《韩非子》中甚至记载了他可以制作能飞行一整天的木鸟。这些记载或许有虚构的成分,但墨子无疑是个能工巧匠,而墨家学派的成员基本上都是出身低微的平民,其中有大部分是小手工业者,因此,有人推测墨家的名称来自于木匠所使用的画线工具——墨斗。由于在手工业方面的专长,墨家深入探讨了与之相关的数学、物理学上的理论问题,所以《墨子》一书在自然科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但相对于科学和技术,墨家显然更重视对思想的探究,也正是这种探究赋予了墨家以思想学派的性格。《淮南子》中记载,墨子早年曾追随儒家学派。后来,墨子认为儒家的学说烦扰而不简易,其所提倡的厚葬久丧浪费民财,最终会损害社会生产,因此他自为主张,创立了墨家学派。

具体来说,墨家的思想体现在其十大主张之中,它们分别是: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这十大主张之间互有包容,但却大致可以用兼爱、尚同、天志来概括。下面分别评述:

兼爱可以说是墨子的社会理想和伦理思想基础,其意大致是,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关爱,而这种爱是不分社会地位、富贵贫贱甚至血缘亲疏的。墨子认为,天下之所以纷争不断,出现以强凌弱,以众暴寡,富者欺压贫者的现象,都是由不兼爱所导致的。而将个体之间的不兼爱扩大到天下,就变成了大国攻伐小国,强国灭绝弱国,战火蔓延,不仅使兵士弃尸荒野,也最终导致人民流离失所,田园生产荒废,这正是那个时代的人民所面对的无奈现实。因此,墨子由兼爱思想又衍生出非攻的主张,即消弭国与国之间的战争,故而其军事理论和行动以防守为主。如此,统治者要想对人民兼爱,就要克制自身欲望,减少对百姓的掠夺,这样就产生了非乐、节用、节葬等一系列经济上的要求。在兼爱的基础之上,墨子自然反对儒家的仁爱观。在儒家看来,爱要有差别,就如同任何人之间有血缘亲疏一样,而这样的主张无疑比墨子的兼爱更切合现实。因此,在儒家对面呼唤兼爱的墨子,隐隐散发着理想主义的辉光。

如果说兼爱是墨家所追求的理想社会结果,那么尚同的主张无疑是墨子为这个社会所设计的政治架构。墨子认为,不同的主张是纷争的来源,阻止兼爱理想的实现,所以必须使这些主张归于统一,错误的主张要服从于正确的主张,这就是尚同。墨子认为一乡的人要服从乡长的主张,一国的人要服从国君的主张,而天下的人要服从天子的主张。为了保持各级长官主张的正确性,墨子又提出了尚贤的思想,即各级长官应该是最贤能的人。在这里,墨子表达了打破社会阶层的愿望,他认为,只要是贤能之人,哪怕身份卑微,也应该得到重用,占据高位。因此,在这种消除身份界限的尚同、尚贤观中,浮现着兼爱理想的影子。

然而,墨子所设计的尚同政治结构还存在着一个问题,即处于结构顶端的天子,又该服从于谁的主张,也就是说,天子地位的合理性来源于什么?面对这一问题,墨子将解答引入了宗教领域,提出了天志和明鬼的思想。他认为上天是有意志的,鬼神是灵验的,因此人间的一切行为都要服从上天的意志,同时必须尊奉鬼神。墨子认为,上天包容万物,无所偏见,因此上天的意志就是兼爱,人类也应该如此。而一旦有世间君王违背天意,暴政残民,就会受到上天和鬼神的惩罚,甚至被他人取代,在这一点上,墨子的观点具有社会变革的意味。因此,墨子对上天和鬼神的宣扬,明显带有借助宗教来实现社会理想的苦心。同时,也为其现实主张寻找到了一个理论和逻辑上的终极依据。

以上是墨子思想的三个主要方面,但是我们发现其十大主张之中尚有非命一说。非命就是反对命运有定数,反对将一切都看成是无法改变的。墨子为现实勾画了一个美好的理想,但理想同时意味着任重而道远,这就要求怀有理想者的不懈追求。而承认命运,承认社会现实无法改变,就等于否定了追求的意义与价值,这对于有志变革现实的墨子是无论如何都不能接受的。为了改变不理想的现实,墨子提出了对自我修养的要求,集中论述在《修身》篇;而且还重视选择所接触之人,集中论述在《所染》篇。《淮南子》中记载,墨家成员可以赴汤蹈火,即使面对死亡,其脚步也无丝毫退却。《墨子》一书中记载了大量的守城方法,以此来实现其非攻的主张。不仅如此,他们还成立了严密的组织,组织的首脑叫做钜子。墨家成员在钜子的带领下,为实现其主张而四处奔波。因此墨家较其他学派,多出了一份行动家的气质。

墨子具有思想家所应有的一切品质,墨家学派也足够有分量。但也不能否认,墨家学说本身就存在着一些问题。

墨家虽然积极行动,但其兴盛,无疑离不开统治阶层的支持。墨子的天志思想认为上天会惩罚,甚至换掉暴君,其积极意义不言而喻,但这也同时为新兴势力篡夺权力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成为他们所利用的工具。因为上天并不能直接说话,判定谁是暴君的权力往往掌握在强权者的手中。其尚同观点,虽然提出了由贤能领导的策略,但贤者的认定也往往变成了权力的认定,这样的尚同只能是专制和独裁。或许正是出于对墨家的利用,统治者才在需要的时候对之支持。而墨家所称道的兼爱,与现实格格不入,不仅不利于统治阶层,即使是一般百姓也未必能够认可。

针对当时王公大人为了音乐而铺张奢靡,耗费民力,墨子提出了非乐的主张,并进而提出节用、节葬的观点。然而这种主张的极端就变成了反对文化,反对精神享受,而这些对人来讲是不可或缺的。荀子就提出批评,认为墨子只注重功用,却忽略了文化。《庄子》一书也认为,墨子能够自我节制,自我辛苦,却不能让天下人都如此。

以上或许是墨家沉寂数十个世纪的部分原因。但无论如何,墨家都在儒家之外,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思考的方式。到了清代,研究《墨子》的学者和著作渐渐多了起来。近现代以来,《墨子》的研究也进入了新的天地,到了清末还出现了集大成性质的《墨子》整理著作——孙诒让的《墨子间诂》。现代墨学的研究,则取得了更多的成果,但其思想基础无疑导源于那个时代。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与现代遭遇的同时,我们重新发现了古老的墨子及墨家学派。

本书是一部《墨子》的选本,所选篇章基本包含了墨家的主要思想。《尚贤》篇之前的七篇全部入选,自《尚贤》至《非儒》集中体现墨子的十大主张,而每一主张基本上分三篇论述,其内容大多重复,我们只各自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篇章。至于《明鬼》篇及《节葬》篇的思想多体现于《天志》篇和《节用》篇中,况与现实的隔膜过大,因此不入选。而《耕柱》、《贵义》、《公孟》和《鲁问》四篇记载了墨子的一些零散言行,《公输》篇富于文学色彩,入选。唯一删节入选的是《备梯》篇,此篇展示了墨者的形象及墨子的兵学思想。至于集中体现墨家物理学、逻辑学的《经》、《经说》、《大取》、《小取》诸篇,以及总结墨家兵法的众多篇章,由于内容庞杂,知识过于专业,不易于初学者阅读,不入选本书,有兴趣的读者可找相关专门书籍了解。(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诵读指导《墨子》诵读中的务实风格与理性智慧李洪岩《墨子》一书记录了春秋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思想和言论,其在当时的影响是巨大的,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深远的,只不过因儒家传统和道家学说在中国的历史上成为显学,因而墨家学说同其他很多学派学说的精华就潜入人们的思想深处,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行为处事的方式方法。至今,人们还经常提起墨家学派注重行动的务实风格,提起“兼爱”、“非攻”等理论的积极意义,提起墨子在科学领域里的积极探索。

诵读《墨子》篇章,把握其务实风格是一条根本性的主线,同时注重其叙事论理的逻辑钳力,从而在语言表达的思想性和逻辑性上加以体现。

首先,深入体会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务实求本的性格特征和行事风格,诵读时不事夸张渲染,而重朴实深刻。

诵读风格看似宏观笼统,实则有具体的体现和落脚点。风格体现在朗诵创作时浪漫与现实的道路选择上,体现在主题的明晰性上,体现在诵读心理的调整上,体现在表达的原则、技巧及方法上,等等。以把握主题为例,分析文章主题,既有助于把握诵读准备的出发点,又有助于落实在表达技巧的落脚点上。试看《修身》中的一段文字:

君子战虽有陈,而勇为本焉;丧虽有礼,而哀为本焉;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是故置本不安者,无务丰末;近者不亲,无务来远;亲戚不附,无务外交;事无终始,无务多业;举物而,无务博闻。是故先王之治天下也,必察迩来远。君子察迩修身也,修身见毁而反之身者也。此以怨省而行修矣。

这段文字大意是说,战场上的战阵虽然重要,但勇猛才是根本;丧事虽然讲求礼数,但哀伤才是根本;为政虽然注重学问,但做事才是根本。因此不把握根本就不会成事;与近处的人不亲密就不会吸引远方的人;亲人不归附则外人更不会交往;一件事做不好就不会做好更多的事;不明事理就不会有广博的知识。因此,圣贤先主主政国家一定要明察左右才能治理好天下;君子要从修身做起,发现问题及时反思,这样才能减少不满,做成事情。

应该说,墨子在论述修身之本的道理时,思路开阔,善于引申,但每引申一句,必定会归于论述的重点,即“注重根本”,因此诵读时,虽然谈及了战阵、丧事、为政、处事等等,但所有的外务都不能离开根本,重音的强调也不妨处处都落在论述重点上,如“战虽有陈(“陈”通“阵”),而勇为本焉”,就应将强调的重点突出地体现在“勇”字上。类似地,“哀”、“行”、“修身”等字眼都应在语流中加以突出,突出的方法可以是加大音量、延展音长、提高音域等。

其次,在类比中阐释观点,先叙他事再论本意,他事愈清则本意愈明。这是古代政论文常见的阐释思路和论述手法,在诵读时则注重梳理语意脉络,顺承语气衔接。《所染》就是从染丝这件事说到了治国的道理:

子墨子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

非独染丝然也,国亦有染。舜染于许由、伯阳,禹染于皋陶、伯益,汤染于伊尹、仲虺,武王染于太公、周公。此四王者,所染当,故王天下,立为天子,功名蔽天地。举天下之仁义显人,必称此四王者。夏桀染于干辛、推哆,殷纣染于崇侯、恶来,厉王染于厉公长父、荣夷终,幽王染于傅公夷、蔡公谷。此四王者,所染不当,故国残身死,为天下僇。举天下不义辱人,必称此四王者。

诵读时,染丝一段叙述时思路要清晰,特别是“故染不可不慎也”的“染”字应着意强调,以此引领下文。而下一段首句“非独染丝然也,国亦有染”顺承上文,其中的“国”字更应该着意强调,这样就很自然地从他事引到了本意,于是在阐释治国之策时就很容易说明君主的选择影响着国家的前途这一治国主张了。可见,强调“染”字与“国”字,不单纯是重音处理问题,实则是通过对重音的选择与强调,将前后文内在的逻辑思路和语气衔接起来,思路及语势就更为连贯了。

第三,把握《墨子》注重逻辑的阐释思路,通过对比和铺排的手法形成雄辩之势。

通过对比,特别是层层对比,将一个简单的事实和道理引向深入;通过铺排,将一个已经说明的道理和已经表明的态度步步推进,逻辑钳力更为强大。对比和铺排同样是中国古典文学常用的手法,在古代政论文中更是用以阐释观点、强化态度、加强语气的常用手段。这种特点在从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中显得尤为突出,凸显了掷地有声的特色。

比如关于“义与不义之辨”(《非攻》)有这样一段文字:

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情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后世。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

文中说,杀一人是一重不义,那么杀十人就是十重不义,杀百人就是百重不义,对此,天下的君子都知道这是不义的;如今攻打别的国家却不知道这是错的和不义的。不知道这是不义的,所以才记录下来告知后世;如果知道这是不义的,为何还会将这种不义的行为记录下来告知后世呢?通过层层对比推进,说明了如今天下对于“义”与“不义”的分辨混乱到何种程度。诵读这样的文字,只要把握住清晰的脉络,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越来越强化态度和语气,则逻辑的力量自然就体现出来了。

同理,铺排手法在有声语言表达中有着更广阔的发挥空间,当道理已经点明之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在这种道理阐释过程中,将类似的语句结构采取类似的语气语势,形成一种如长江大河般连绵不断的循环呼应,进而产生雄辩之势。

比如,在阐释“兼爱”(《兼爱》)观点时有这样一段文字:

然则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奈何哉?子墨子言: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

这段论述先是设问“兼相爱、交相利之法”该如何做呢?然后前问后答,形成逻辑呼应的脉络;特别是一问多答的铺排,不仅阐明了道理,更形成了如高山流水般的雄辩之势。于是,从诸侯相爱、家主相爱、人与人相爱、君臣相爱、父子相爱、兄弟相爱,一直铺排到天下之人皆相爱,于是进一步阐明观点“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诵读时,不能因为一问之后的“多答”内涵一致而采取平淡单一的语气,反而要将这种语气色彩逐步加强,增强感染力。

第四,注意处理好言事与说理之间的关系,事虽浅显但应细腻,理本深刻但不晦涩。《墨子》中有不少篇幅是以讲故事的方式来阐明道理的,故事或详细或简约,道理或最后总结或寓于故事中,总是能给人以思考和启迪。

比如,《公输》中墨子为劝阻公输般和楚王停止攻打宋国,约见了公输般并拜见了楚王。墨子劝阻二人的方法都是先谈义再谈事,先谈势再谈策。讲义是为了说明为人处世的基本道理,在基本道理层面达成一致后再谈攻打宋国不义这件事,在公输般与楚王都认为攻打行为虽不义但依然坚持发动战争时,墨子又对战争形势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防御之策,总之既用道理阻止,又用策略阻止,有逻辑且有行动,符合墨子及墨家的行事风格。诵读时应将谈义、谈事、谈势、谈策几个层次划分清晰,层次清晰是诵读准备过程中的必要环节,同时对于诵读者掌控节奏和确定重点也至关重要。

同理,《墨子》中还运用了一些典故,如“楚王好士细腰”(《兼爱》)就用以说明君主的爱好影响着臣民的取向和国家的走向。典故入论,事愈细而理愈明,叙事越清晰,则说理越服众。

总之,墨家学派是以务实风格和理性智慧名闻天下的。诵读的风格也应以朴实无华、注重实效为主;叙事注重思路清晰,则层次要分明,主题要明确;说理注重逻辑严密,则语气要呼应,节奏要掌控。合文气、顺文势是《墨子》诵读中不可忽视的津要。(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qīnshì亲 士rùɡuóérbùcúnqíshìzéwánɡɡuóyǐjiànxiánérbùjízéhuǎn

入国而不存〔1〕其士,则亡国矣;见贤而不急,则缓qíjūnyǐfēixiánwújífēishìwúyǔlǜɡuóhuǎnxiánwànɡshìér〔2〕其君矣。非贤无急,非士无与虑〔3〕国。缓贤忘士而nénɡyǐqíɡuócúnzhěwèicénɡyǒuyě能以其国存者,未曾有也。xīzhěwénɡōnɡchūzǒuérzhènɡtiānxiàhuánɡōnɡqùɡuóérbàzhūhóuyuèwánɡ

昔者文公出走而正天下,桓公去国而霸诸侯,越王ɡōujiànyùwúwánɡzhīchǒuérshànɡshèzhōnɡɡuózhīxiánjūnsānzǐzhīnénɡdá勾践遇吴王之丑,而尚摄中国之贤君〔4〕。三子之能达mínɡchénɡɡōnɡyútiānxiàyějiēyúqíɡuóyìérdàchǒuyětàishànɡwúbài名成功于天下也,皆于其国抑而大丑也〔5〕。太上无败,qícìbàiéryǒuyǐchénɡcǐzhīwèiyònɡmínwúwénzhīyuēfēiwúānjū其次败而有以成〔6〕,此之谓用民。吾闻之曰:“非无安居yěwǒwúānxīnyěfēiwúzúcáiyěwǒwúzúxīnyěshìɡù也,我无安心〔7〕也;非无足财也,我无足心〔8〕也。”是故jūnzǐzìnánéryìbǐzhònɡrénzìyìérnánbǐjūnzǐjìnbùbàiqízhì君子自难而易彼,众人自易而难彼〔9〕。君子进不败其志,nèijiūqíqínɡsuīzáyōnɡmínzhōnɡwúyuànxīnbǐyǒuzìxìnzhěyě内究其情,虽杂庸民,终无怨心,彼有自信者也〔10〕。shìɡùwéiqísuǒnánzhěbìdéqísuǒyùyānwèiwénwéiqísuǒyù

是故为其所难者,必得其所欲焉;未闻为其所欲érmiǎnqísuǒwùzhěyěshìɡùbīchénshānɡjūnchǎnxiàshānɡshànɡ〔11〕,而免其所恶者也。是故偪臣伤君,谄下伤上jūnbìyǒufúfúzhīchénshànɡbìyǒuèèzhīxiàfēnyìzhě〔12〕。君必有弗弗之臣,上必有之下〔13〕。分议者yányánérzhīɡǒuzhěèèyānkěyǐchánɡshēnɡbǎoɡuóchénxiàzhònɡ延延,而支苟者,焉可以长生保国〔14〕。臣下重qíjuéwèiérbùyánjìnchénzéyīnyuǎnchénzéjìnyuànjiéyúmínxīn其爵位而不言,近臣则喑,远臣则唫,怨结于民心〔15〕,chǎnyúzàicèshànyìzhànɡsèzéɡuówēiyǐjiézhòubùyǐqíwútiān谄谀在侧,善议障塞,则国危矣。桀纣〔16〕不以其无天xiàzhīshìyéshāqíshēnérsànɡtiānxiàɡùyuēkuìɡuóbǎobùruòxiàn下之士邪?杀其身而丧天下。故曰:“归〔17〕国宝,不若献xiánérjìnshì贤而进士。”jīnyǒuwǔzhuīcǐqíxiānxiānzhěbìxiāncuòyǒuwǔdāocǐqícuòcuò

今有五锥,此其铦,铦者必先挫。有五刀,此其错,错zhěbìxiānmóshìyǐɡānjǐnɡjìnjiézhāomùjìnfálínɡɡuījìnzhuóshén者必先靡〔18〕。是以甘井近竭,招木近伐,灵龟近灼,神shéjìnpùshìɡùbǐɡànzhīyìqíkànɡyěmènɡbēnzhī蛇近暴〔19〕。是故比干之殪,其抗也〔20〕;孟贲〔21〕之shāqíyǒnɡyěxīshīzhīchénqíměiyěwúqǐzhīlièqí杀,其勇也;西施〔22〕之沉,其美也;吴起〔23〕之裂,其shìyěɡùbǐrénzhěɡuǎbùsǐqísuǒchánɡɡùyuētàishènɡnánshǒu事也。故彼人者,寡不死其所长〔24〕。故曰:“太盛难守”yě也。ɡùsuīyǒuxiánjūnbùàiwúɡōnɡzhīchénsuīyǒucífùbùàiwúyìzhīzǐ

故虽有贤君,不爱无功之臣;虽有慈父,不爱无益之子。shìɡùbùshènɡqírènérchǔqíwèifēicǐwèizhīrényěbùshènɡqíjuéérchǔ是故不胜其任而处其位,非此位之人也;不胜其爵而处qílùfēicǐlùzhīzhǔyěliánɡɡōnɡnánzhānɡránkěyǐjíɡāorùshēn其禄,非此禄〔25〕之主也。良弓难张,然可以及高入深liánɡmǎnánchénɡránkěyǐrènzhònɡzhìyuǎnliánɡcáinánlìnɡ〔26〕;良马难乘,然可以任重致远〔27〕;良才难令,ránkěyǐzhìjūnjiànzūnshìɡùjiānɡhébùwùxiǎoɡǔzhīmǎnjǐyěɡù然可以致君见尊〔28〕。是故江河不恶小谷之满己也,故nénɡdàshènɡrénzhěshìwúcíyěwùwúwéiyěɡùnénɡwéitiānxiàqì能大〔29〕。圣人者,事无辞也,物无违也,故能为天下器shìɡùjiānɡhézhīshuǐfēiyīyuánzhīliúyěqiānyìzhīqiúfēiyīhú〔30〕。是故江河之水,非一源之流也;千镒之裘,非一狐zhībáiyěfúwūyǒutónɡfānɡbùqǔérqǔtónɡjǐzhěhūɡàifēi之白也〔31〕。夫恶有同方不取,而取同己者乎〔32〕?盖非jiānwánɡzhīdàoyě兼王〔33〕之道也。shìɡùtiāndìbùzhāozhāodàshuǐbùlǎolǎodàhuǒbùliáoliáowánɡdébù

是故天地不昭昭,大水不潦潦,大火不燎燎,王德不yáoyáozhěnǎiqiānrénzhīzhǎnɡyěqízhírúshǐqípínɡrúdǐbùzú尧尧者,乃千人之长也〔34〕。其直如矢,其平如砥,不足yǐfùwànwùshìɡùxīxiázhěsùhéshìqiǎnzhěsùjiéqiāoquèzhěqí以覆万物〔35〕。是故溪陕者速涸,逝浅者速竭,埆者其dìbùyùwánɡzhěchúnzébùchūɡōnɡzhōnɡzébùnénɡliúɡuóyǐ地不育。王者淳泽,不出宫中,则不能流国矣〔36〕。

注释

〔1〕存:恤问,关心。

〔2〕缓:怠慢。

〔3〕虑:谋划,打算。

〔4〕文公:指晋文公重耳。他曾流亡天下十九年,后在秦国的帮助下回国。即位后任贤修政,并在城濮(pú)击败楚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桓公:指齐桓公,未做国君之前,曾经出奔莒(jǔ)国。回国继位之后,任用管仲,修明内政,会盟诸侯,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勾践:越国国君,曾被吴国打败。传说他在吴国服侍吴王,卧薪尝胆。归国后励精图治,终于灭亡吴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丑:耻辱。正:匡正。摄:通“慑”,震慑。

〔5〕达名:扬名。抑而大丑:忍受耻辱。抑,屈抑。

〔6〕有以成:有所成就。

〔7〕安心:安定之心。

〔8〕足心:满足之心。

〔9〕“是故君子自难”句:君子严于律己宽于待人,普通人宽于律己而严于待人。

〔10〕“君子进不败”句:君子对于进取的人不挫败他的志向,对于退隐的人也能体察其缘由,即使贤人中掺杂了庸人,也不抱怨,这是因为君子有自信。内,退。究,体察。

〔11〕欲:愿望。

〔12〕偪臣:佞臣,偪当为“佞”。谄下:善于逢迎的下属。

〔13〕弗:同“拂(bì)”,矫正。:直言争辩的样子。

〔14〕分议:争论。延延:时间长。支苟:当为“交儆”,即互相儆戒。

〔15〕喑:沉默不言。唫:闭口。

〔16〕桀纣:分别指夏桀和商纣,历史上有名的暴君。

〔17〕归:通“馈”,赠送。

〔18〕铦:锋利。错:锋利。靡:通“磨”,用磨具磨物使粉碎、光滑或锋利。

〔19〕近:先。招木:乔木,高大的树。灵龟近灼,神蛇近暴:古人常烧龟壳,看其裂纹判断吉凶;常暴晒蛇来求雨。

〔20〕比干:商代贤臣,因向商纣进谏而被杀。殪:杀死。抗:同“亢”,正直。

〔21〕孟贲:齐国勇士。

〔22〕西施:越国美女。相传越王勾践将她送给吴王夫差,用以消磨其意志。其下落说法很多,一种说法认为吴灭亡后,她被越人沉江而死。

〔23〕吴起:战国时军事家,政治家。因在楚国改革,触动贵族集团利益而被车裂;另有说法说他是被兵刃杀死。

〔24〕“故彼人者”句:那些人,很少不因其长处而死。

〔25〕禄:俸禄。

〔26〕及高入深:指箭可以射到很高很深的地方。

〔27〕任重致远:背负重物,到达远方。

〔28〕致君见尊:使君主受到尊敬。

〔29〕江河不恶小谷之满己:长江、黄河不嫌弃小溪流的水灌注。江,长江。河,黄河。谷,山间小流。

〔30〕器:指人才。

〔31〕镒:古时黄金的重量单位。裘:皮衣。“千镒之裘”句:古时取很多狐狸腋下的白皮做皮衣,所以狐皮衣不是用一只狐狸做成的。

〔32〕“夫恶有同方不取”句:哪里有与自己相同的意见才采纳,与自己不同的意见就不采纳的道理呢。

〔33〕兼王:能广泛爱天下的君王。

〔34〕昭昭:自以为明亮。潦潦:自以为水势大。燎燎:自以为火势旺。尧尧:自以为道德高尚。长:首领,长官。

〔35〕矢:箭。砥:磨刀石。

〔36〕陕:通“狭”,窄。涸:干枯。逝:水流。埆:土地坚硬贫瘠。淳泽:淳厚的恩泽。不能流国:不能使恩泽遍布全国。xiūshēn修 身jūnzǐzhànsuīyǒuzhènéryǒnɡwéiběnyānsānɡsuīyǒulǐér

君子战虽有陈〔1〕,而勇为本焉;丧〔2〕虽有礼,而āiwéiběnyānshìsuīyǒuxuéérxínɡwéiběnyānshìɡùzhíběnbùānzhě哀为本焉;士〔3〕虽有学,而行为本焉。是故置本不安者,wúwùfēnɡmòjìnzhěbùqīnwúwùláiyuǎnqīnqībùfù无务丰末〔4〕;近者不亲,无务来远〔5〕;亲戚不附〔6〕,wúwùwàijiāoshìwúzhōnɡshǐwúwùduōyèjǔwùérànwúwù无务外交;事无终始,无务多业〔7〕;举物而暗〔8〕,无务bówénshìɡùxiānwánɡzhīzhìtiānxiàyěbìcháěrláiyuǎnjūnzǐ博闻。是故先王之治天下也,必察迩来远〔9〕。君子cháěrxiūshēnyěxiūshēnjiànhuǐérfǎnzhīshēnzhěyěcǐyǐyuàn察迩,修身也;修身,见毁而反之身者也〔10〕,此以怨shěnɡérxínɡxiūyǐ省而行修矣〔11〕。

zèntèzhīyánwúrùzhīěrpīhànzhīshēnɡwúchūzhīkǒu

谮慝〔12〕之言,无入之耳;批捍〔13〕之声,无出之口;shāshānɡrénzhīháiwúcúnzhīxīnsuīyǒudǐjiézhīmínwúsuǒyīyǐ杀伤人之孩,无存之心。虽有诋讦之民,无所依矣〔14〕。ɡùjūnzǐlìshìrìqiánɡyuànyùrìyúshèzhuànɡrìshènɡ故君子力事日强,愿欲日逾,设壮日盛〔15〕。jūnzǐzhīdàoyěpínzéxiànliánfùzéxiànyìshēnɡzéxiànàisǐzéxiàn

君子之道也,贫则见廉,富则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āisìxínɡzhěbùkěxūjiǎfǎnzhīshēnzhěyěcánɡyúxīnzhěwúyǐjiéài哀。四行者,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藏于心者无以竭爱,dònɡyúshēnzhěwúyǐjiéɡōnɡchūyúkǒuzhěwúyǐjiéxúnchànɡzhīsìzhī动于身者无以竭恭,出于口者无以竭驯〔16〕。畅之四支,jiēzhījīfūhuāfàhuīdiānéryóufúshězhěqíwéishènɡrénhū接之肌肤,华发隳颠而犹弗舍者,其唯圣人乎〔17〕!zhìbùqiánɡzhězhìbùdáyánbùxìnzhěxínɡbùɡuǒjùcáibù

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18〕。据财不nénɡyǐfēnrénzhěbùzúyǔyǒushǒudàobùdǔbiànwùbùbóbiànshì能以分人者,不足与友〔19〕。守道不笃,遍物不博,辩是fēibùcházhěbùzúyǔyóuběnbùɡùzhěmòbìjīxiónɡérbùxiū非不察者,不足与游〔20〕。本不固者,末必几。雄而不修zhěqíhòubìduòyuánzhuózhěliúbùqīnɡxínɡbùxìnzhěmínɡbìhào者,其后必惰。原浊者,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秏mínɡbùtúshēnɡéryùbùzìzhǎnɡɡōnɡchénɡmínɡsuìmínɡyùbùkě〔21〕。名不徒生,而誉不自长,功成名遂,名誉不可xūjiǎfǎnzhīshēnzhěyěwùyánérhuǎnxínɡsuībiànbìbùtīnɡduōlì虚假,反之身者也。务言而缓行,虽辩必不听〔22〕;多力érfáɡōnɡsuīláobìbùtúhuìzhěxīnbiànérbùfánshuōduōlìérbù而伐功,虽劳必不图〔23〕。慧者心辩而不繁说,多力而不fáɡōnɡcǐyǐmínɡyùyánɡtiānxiàyánwúwùwéiduōérwùwéizhìwúwùwéiwén伐功,此以名誉扬天下。言无务为多而务为智,无务为文érwùwéicháɡùbǐzhìyǔcházàishēnérqínɡfǎnqílùzhěyě而务为察〔24〕。故彼智与察,在身而情,反其路者也shànwúzhǔyúxīnzhěbùliúxínɡmòbiànyúshēnzhěbùlìmínɡ〔25〕。善无主于心者不留,行莫辩于身者不立〔26〕。名bùkějiǎnérchénɡyěyùbùkěqiǎoérlìyějūnzǐyǐshēnzǎixínɡzhě不可简而成也,誉不可巧而立也,君子以身戴〔27〕行者yěsīlìxúnyānwànɡmínɡhūyānkěyǐwéishìyútiānxiàzhěwèichánɡyǒuyě也。思利寻焉,忘名忽焉,可以为士于天下者,未尝有也〔28〕。

注释

〔1〕陈:同“阵”,阵势。

〔2〕丧:丧事。

〔3〕士:同“仕”,做官。

〔4〕置:通“植”,树立。务:致力,从事。丰末:使枝叶茂盛。末,树梢。

〔5〕来远:使远方人到来。

〔6〕附:归附。

〔7〕终始:完成。多业:其他事情。

〔8〕暗:不理解,不明白。

〔9〕察迩来远:明察左右,使远方归附。迩,近。

〔10〕见毁:遭到诋毁。反之身:反省自身。

〔11〕此以:因此。省:减少。

〔12〕谮慝:毁谤,诬陷。

〔13〕批捍:批评,冒犯。

〔14〕孩:当为“荄(ɡāi)”,根,引申为念头。诋讦:诋毁,攻击。

〔15〕逾:远大。设壮:庄敬。

〔16〕“藏于心者”句:藏在心里的是无穷的爱,表现在行动上的是无比的谦恭,嘴里说出来的是无比典雅的语言。

〔17〕畅:到达。支:同“肢”。接:触。华发隳颠:头发花白,秃顶。此指人年老时。弗舍:不放弃,坚持。

〔18〕果:达到目的。

〔19〕据:占有。不足:不值得。

〔20〕笃:坚定。遍:周遍,引申为阅历。辩:同“辨”,分辨。游:交往。

〔21〕几:危险。雄:勇气。修:长久。原:同“源”,源头。秏:同“耗”,败坏。

〔22〕徒:无故地。遂:成就。辩:动听。

〔23〕伐功:夸耀功劳。图:图谋,此处指被认可。

〔24〕心辩:心里明白。不繁说:不多说。文:文饰。察:明白。

〔25〕彼:当为“非”。情:当为“惰”,懒惰。“故彼智与察”句:既没智慧又不明察,再加上自身懒惰,这如同走反路一样。

〔26〕主:当为“生”。辩:理解。“善无主于心者”句:善念不是从心中生发就不能长久,不被自己理解的行为也不能被树立。

〔27〕戴:通“载”,负载。

〔28〕寻:重。忽:轻视。尝:曾。“思利寻焉”句:在利益上想的多,而对名声忽视忘却,这样的人能成为天下贤士的例子,还没有呢。suǒrǎn所 染zǐmòzǐyánjiànrǎnsīzhěértànyuērǎnyúcānɡzécānɡrǎnyú

子墨子〔1〕言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huánɡzéhuánɡsuǒrùzhěbiànqísèyìbiànwǔrùbìéryǐzéwéiwǔsèyǐ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ɡùrǎnbùkěbùshènyě〔2〕。故染不可不慎也!”fēidúrǎnsīrányěɡuóyìyǒurǎnshùnrǎnyúxǔyóubóyánɡ

非独染丝然也,国〔3〕亦有染。舜染于许由、伯阳〔4〕,yǔrǎnyúɡāoyáobóyìtānɡrǎnyúyīyǐnzhònɡhuǐwǔwánɡrǎn禹染于皋陶、伯益〔5〕,汤染于伊尹、仲虺〔6〕,武王染yútàiɡōnɡzhōuɡōnɡcǐsìwánɡzhěsuǒrǎndànɡɡùwànɡtiānxiàlìwéitiān于太公、周公〔7〕。此四王者所染当,故王天下,立为天zǐɡōnɡmínɡbìtiāndìjǔtiānxiàzhīrényìxiǎnrénbìchēnɡcǐsìwánɡ子,功名蔽天地〔8〕。举天下之仁义显人,必称此四王zhěxiàjiérǎnyúɡānxīntuīchǐyīnzhòurǎnyúchónɡhóuèlái者〔9〕。夏桀染于干辛、推哆〔10〕,殷纣染于崇侯、恶来lìwánɡrǎnyúlìɡōnɡchánɡfǔrónɡyízhōnɡyōuwánɡrǎnyúfù〔11〕,厉王染于厉公长父、荣夷终〔12〕,幽王染于傅ɡōnɡyícàiɡōnɡɡǔcǐsìwánɡzhěsuǒrǎnbùdànɡɡùɡuócánshēnsǐ公夷、蔡公谷〔13〕。此四王者所染不当,故国残身死,wéitiānxiàlùjǔtiānxiàbùyìrǔrénbìchēnɡcǐsìwánɡzhě为天下僇〔14〕。举天下不义辱人〔15〕,必称此四王者。qíhuánrǎnyúɡuǎnzhònɡbàoshūjìnwénrǎnyújiùfànɡuōyǎn齐桓染于管仲、鲍叔〔16〕,晋文染于舅犯、郭偃〔17〕,chǔzhuānɡrǎnyúsūnshūshěnyǐnwúhélǘrǎnyúwǔyùnwényì楚庄染于孙叔、沈尹〔18〕,吴阖闾染于伍员、文义〔19〕,yuèɡōujiànrǎnyúfànlídàfūzhǒnɡcǐwǔjūnzhěsuǒrǎndànɡɡùbàzhū越勾践染于范蠡、大夫种〔20〕。此五君者所染当,故霸诸hóuɡōnɡmínɡchuányúhòushìfànjíyìrǎnyúchánɡliǔshuòwánɡshènɡ侯〔21〕,功名传于后世。范吉射染于长柳朔、王胜zhōnɡhánɡyínrǎnyújíqínɡāoqiánɡwúfūchāirǎnyúwánɡsūn〔22〕,中行寅染于籍秦、高强〔23〕,吴夫差染于王孙luòtàizǎipǐzhìbóyáorǎnyúzhìɡuózhānɡwǔzhōnɡshānshànɡ雒﹑太宰嚭〔24〕,知伯摇染于智国、张武〔25〕,中山尚rǎnyúwèiyìyǎnchánɡsònɡkānɡrǎnyútánɡyānɡdiànbùlǐcǐ染于魏义、偃长〔26〕,宋康染于唐鞅、佃不礼〔27〕。此liùjūnzhěsuǒrǎnbùdànɡɡùɡuójiācánwánɡshēnwéixínɡlùzōnɡmiàopòmièjué六君者所染不当,故国家残亡,身为刑戮,宗庙破灭,绝wúhòulèijūnchénlísànmínrénliúwánɡjǔtiānxiàzhītānbàokērǎozhě无后类,君臣离散,民人流亡〔28〕。举天下之贪暴苛扰者,bìchēnɡcǐliùjūnyěfánjūnzhīsuǒyǐānzhěhéyěyǐqíxínɡlǐyě必称此六君也〔29〕。凡君之所以安者,何也?以其行理也,xínɡlǐxìnɡyúrǎndànɡɡùshànwéijūnzhěláoyúlùnrénéryìyúzhì行理性于染当〔30〕。故善为君者,劳于论人,而佚于治ɡuānbùnénɡwéijūnzhěshānɡxínɡfèishénchóuxīnláoyìrán官〔31〕。不能为君者,伤形费神,愁心劳意,然ɡuóyúwēishēnyúrǔcǐliùjūnzhěfēibùzhònɡqíɡuóàiqíshēnyě国逾危,身逾〔32〕辱。此六君者,非不重其国、爱其身也,yǐbùzhīyàoɡùyěbùzhīyàozhěsuǒrǎnbùdànɡyě以不知要〔33〕故也。不知要者,所染不当也。fēidúɡuóyǒurǎnyěshìyìyǒurǎnqíyǒujiēhàorényìchúnjǐnwèilìnɡ

非独国有染也,士亦有染。其友皆好仁义,淳谨畏令,zéjiārìyìshēnrìānmínɡrìrónɡchǔɡuāndéqílǐyǐzéduànɡānmù则家日益、身日安、名日荣,处官得其理矣,则段干木、qínzǐfùyuèzhītúshìyěqíyǒujiēhàojīnfènchuànɡzuòbǐzhōuzé禽子、傅说之徒是也〔34〕。其友皆好矜奋,创作比周,则jiārìsǔnshēnrìwēimínɡrìrǔchǔɡuānshīqílǐyǐzézǐxīyìyá家日损、身日危、名日辱,处官失其理矣,则子西、易牙、shùdiāozhītúshìyěshīyuēbìzésuǒkānbìjǐnsuǒkānzhěcǐzhī竖刀之徒是也〔35〕。诗曰“必择所堪,必谨所堪”者,此之wèiyě谓也〔36〕。

注释

〔1〕子墨子:指墨子。古人在自己老师的姓氏前加一“子”字,表尊敬。

〔2〕必:通“毕”,全,都。“五入必”句:丝染五次,就能染出五种不同的颜色。

〔3〕国:指国君。

〔4〕舜:虞舜,传说中的上古贤明君主。许由:尧舜时代的隐士,相传他拒绝了尧的让位。伯阳:尧舜时代的贤臣。

〔5〕禹:夏禹,传说中的上古君主,曾治理洪水。皋陶:传说中虞舜时代掌管刑法的大臣。伯益:帮助夏禹治理洪水的大臣。

〔6〕汤:商汤,第一个取得天下共主地位的商代君主。伊尹:商汤的大臣。仲虺:汤的大臣。

〔7〕武王:姬发,取商朝天下的周朝君主。太公:姜太公,辅佐武王得天下,后被封于齐国。周公:周武王的弟弟姬旦,相传他制定了周代的礼乐制度。

〔8〕当:得当。王天下:称王于天下。蔽:覆盖。

〔9〕举:提起,谈及。显人:声名显赫的人。

〔10〕夏桀:夏代暴君。干辛:夏桀时的奸臣。推哆:夏桀之臣,相传能徒手杀虎。

〔11〕殷纣:即商纣王。崇侯:名虎,商纣手下奸臣。恶来:商纣王的力士。

〔12〕厉王:周厉王,名胡,西周暴君。厉公长父:即虢公长父,周厉王的卿士。荣夷终:厉王的卿士,曾以利诱惑厉王。

〔13〕幽王:西周末代君主。傅公夷:事迹不详。蔡公谷:事迹不详。

〔14〕僇:耻辱。

〔15〕辱人:可耻之人。

〔16〕齐桓:齐桓公,春秋五霸之一。管仲:齐桓公的贤相。鲍叔:鲍叔牙,齐桓公的贤臣,举荐管仲为齐相。

〔17〕晋文: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舅犯:狐偃,字子犯,晋文公的舅舅,助晋文公回国继位,并辅佐其称霸。郭偃:卜偃,晋国大夫。

〔18〕楚庄:楚庄王,春秋五霸之一。孙叔:孙叔敖,楚国令尹。沈尹:名茎,楚国大夫。

〔19〕吴阖闾:春秋时吴国国君。伍员:伍子胥,吴国大夫。文义:文之仪,据说阖闾曾向他求教。

〔20〕越勾践:春秋五霸之一。范蠡:越国大臣,辅佐勾践打败吴国。大夫种:文种,越国大臣,辅佐勾践打败吴国。

〔21〕霸诸侯:称霸于诸侯。

〔22〕范吉射:春秋晋国范氏宗主,在晋国内斗中被灭。长柳朔、王胜:二人为范氏家臣。

〔23〕中行寅:春秋晋国中行氏宗主,晋国内讧中被灭。籍秦、高强:二人皆为中行氏家臣。

〔24〕夫差:吴国末代君主,被越王勾践所破。王孙雒:夫差的大臣。太宰嚭:即伯嚭,太宰为官名,夫差大臣,贪财,好谗言。

〔25〕知伯摇:即知襄子,春秋晋国知氏宗主,被韩、赵、魏三氏灭族。智国、张武:二人为知氏家臣。

〔26〕中山尚:春秋时鲜虞国君主,据说被魏灭国。魏义、偃长:事迹不详。

〔27〕宋康:宋王偃,被齐国灭国。唐鞅:宋偃王之相。佃不礼:宋国大臣。

〔28〕为:被。绝无后类:断子绝孙。类,种。

〔29〕苛扰:苛刻扰民。

〔30〕行理:行事合理。性:当作“生”。

〔31〕劳于论人:在选择人才上劳心。劳,劳心。论,选择。佚于治官:在政事上管理轻松。佚,同“逸”,清闲。

〔32〕逾:益,更加。

〔33〕要:要领。

〔34〕好:爱好。淳谨畏令:淳朴谨慎,遵守法令。日:一天天地。处官得其理:居官合于正道。段干木:子夏的学生,魏文侯的老师。禽子:禽滑釐(xī),墨子最著名的弟子。傅说:传说中殷高宗武丁的贤臣。

〔35〕矜奋:狂妄自大。创作比周:不守本分,结党营私。子西:可能是楚国的公子申,在内乱中被杀。易牙、竖刀:齐桓公身边的佞臣。竖刀即竖刁。

〔36〕诗:《诗经》。“必择所堪,必谨所堪”:大意为,必须谨慎的选择染料。堪,当为“湛(jiān)”,同“渐”,浸渍。此二句诗不见于今本《诗经》,大概已经散佚。此之谓也:说的就是这种情况。fǎyí法 仪zǐmòzǐyuētiānxiàcónɡshìzhěbùkěyǐwúfǎyíwúfǎyíérqíshì

子墨子曰: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nénɡchénɡzhěwúyǒusuīzhìshìzhīwéijiànɡxiānɡzhějiēyǒufǎsuīzhì能成者,无有〔1〕。虽至士之为将相者皆有法〔2〕;虽至bǎiɡōnɡcónɡshìzhěyìjiēyǒufǎbǎiɡōnɡwéifānɡyǐjǔwéiyuányǐɡuīzhí百工从事者〔3〕亦皆有法。百工为方以矩,为圆以规,直yǐshénɡzhènɡyǐxuánwúqiǎoɡōnɡbùqiǎoɡōnɡjiēyǐcǐwǔzhěwéifǎ以绳,正以县〔4〕。无巧工不巧工,皆以此五者为法qiǎozhěnénɡzhònɡzhībùqiǎozhěsuībùnénɡzhònɡfǎnɡyīyǐcónɡshìyóu〔5〕。巧者能中之,不巧者虽不能中,放依以从事,犹yújǐɡùbǎiɡōnɡcónɡshìjiēyǒufǎsuǒduójīndàzhězhìtiānxià逾己〔6〕。故百工从事,皆有法所度〔7〕。今大者治天下,qícìzhìdàɡuóérwúfǎsuǒduócǐbùruòbǎiɡōnɡbiànyě其次治大国,而无法所度,此不若百工辩也〔8〕。ránzéxīyǐwéizhìfǎérkětǎnɡjiēfǎqífùmǔxīruò

然则奚以为治法而可〔9〕?当皆法其父母奚若〔10〕?tiānxiàzhīwéifùmǔzhězhònɡérrénzhěɡuǎruòjiēfǎqífùmǔcǐfǎ天下之为父母者众,而仁者寡〔11〕,若皆法其父母,此法bùrényěfǎbùrénbùkěyǐwéifǎtǎnɡjiēfǎqíxuéxīruòtiānxià不仁也。法不仁,不可以为法。当皆法其学奚若〔12〕?天下zhīwéixuézhězhònɡérrénzhěɡuǎruòjiēfǎqíxuécǐfǎbùrényěfǎbùrén之为学者众,而仁者寡,若皆法其学,此法不仁也。法不仁,bùkěyǐwéifǎtǎnɡjiēfǎqíjūnxīruòtiānxiàzhīwéijūnzhězhònɡérrénzhě不可以为法。当皆法其君奚若?天下之为君者众,而仁者ɡuǎruòjiēfǎqíjūncǐfǎbùrényěfǎbùrénbùkěyǐwéifǎɡùfù寡,若皆法其君,此法不仁也。法不仁,不可以为法。故父mǔxuéjūnsānzhěmòkěyǐwéizhìfǎ母、学、君三者,莫〔13〕可以为治法。ránzéxīyǐwéizhìfǎérkěɡùyuēmòruòfǎtiāntiānzhīxínɡ

然则奚以为治法而可?故曰:莫若〔14〕法天。天之行ɡuǎnɡérwúsīqíshīhòuérbùdéqímínɡjiǔérbùshuāiɡùshènɡwánɡfǎzhī广而无私,其施厚而不德,其明久而不衰,故圣王法之jìyǐtiānwéifǎdònɡzuòyǒuwéibìduóyútiāntiānzhīsuǒyù〔15〕。既以天为法,动作有为〔16〕必度于天。天之所欲zéwéizhītiānsuǒbùyùzézhǐránértiānhéyùhéwùzhěyětiānbì则为之,天所不欲则止。然而天何欲何恶〔17〕者也?天必yùrénzhīxiānɡàixiānɡlìérbùyùrénzhīxiānɡwùxiānɡzéiyěxīyǐzhī欲人之相爱相利,而不欲人之相恶相贼〔18〕也。奚以知tiānzhīyùrénzhīxiānɡàixiānɡlìérbùyùrénzhīxiānɡwùxiānɡzéiyěyǐ〔19〕天之欲人之相爱相利,而不欲人之相恶相贼也?以qíjiānéràizhījiānérlìzhīyěxīyǐzhītiānjiānéràizhījiānér其兼而爱之、兼而利之也〔20〕。奚以知天兼而爱之、兼而lìzhīyěyǐqíjiānéryǒuzhījiānérsìzhīyějīntiānxiàwúdàxiǎo利之也?以其兼而有之、兼而食之也〔21〕。今天下无大小ɡuójiētiānzhīyìyěrénwúyòuzhǎnɡɡuìjiànjiētiānzhīchényěcǐyǐ国,皆天之邑也〔22〕;人无幼长贵贱,皆天之臣也。此以mòbùchúniúyánɡhuànquǎnzhūjiéwéijiǔlǐzīchénɡyǐjìnɡshìtiāncǐbù莫不牛羊、豢犬猪,絜为酒醴粢盛,以敬事天,此不wéijiānéryǒuzhījiānérsìzhīyétiānɡǒujiānéryǒusìzhīfúxīshuō为兼而有之、兼而食之邪〔23〕!天苟兼而有食之,夫奚说yǐbùyùrénzhīxiānɡàixiānɡlìyěɡùyuēàirénlìrénzhětiānbì以不欲人之相爱相利也〔24〕。故曰:“爱人利人者,天必fúzhīwùrénzéirénzhětiānbìhuòzhīyuēshābùɡū福之;恶人贼人者,天必祸之〔25〕。”曰:“杀不辜〔26zhědébùxiánɡyānfúxīshuōrénwèiqíxiānɡshāértiānyǔhuòhū〕者,得不祥焉。”夫奚说人为其相杀而天与祸乎〔27〕?shìyǐtiānyùrénxiānɡàixiānɡlìérbùyùrénxiānɡwùxiānɡzéiyě是以〔28〕天欲人相爱相利,而不欲人相恶相贼也。xīzhīshènɡwánɡyǔtānɡwénwǔjiānàitiānxiàzhībǎixìnɡshuàiyǐzūntiānshì

昔之圣王禹汤文武,兼爱天下之百姓,率以尊天事ɡuǐqílìrénduōɡùtiānfúzhīshǐlìwéitiānzǐtiānxiàzhūhóujiēbīnshìzhī鬼,其利人多,故天福之,使立为天子,天下诸侯皆宾事之bàowánɡjiézhòuyōulìjiānwùtiānxiàzhībǎixìnɡshuàiyǐɡòutiānwǔɡuǐ〔29〕。暴王桀纣幽厉,兼恶天下之百姓,率以诟天侮鬼,qízéirénduōɡùtiānhuòzhīshǐsuìshīqíɡuójiāshēnsǐwéilùyútiānxiàhòu其贼人多,故天祸之,使遂失其国家,身死为僇于天下,后shìzǐsūnhuǐzhīzhìjīnbùxīɡùwéibùshànyǐdéhuòzhějiézhòuyōu世子孙毁之,至今不息〔30〕。故为不善以得祸者,桀纣幽lìshìyěàirénlìrényǐdéfúzhěyǔtānɡwénwǔshìyěàirénlìrényǐdé厉是也;爱人利人以得福者,禹汤文武是也。爱人利人以得fúzhěyǒuyǐwùrénzéirényǐdéhuòzhěyìyǒuyǐ福者有矣,恶人贼人以得祸者亦有矣〔31〕。

注释

〔1〕从事者:办事的人。法仪:法度,法规。

〔2〕至:相当于“是”。“虽至士”句:即使是那些做了将相的士人,也都有法度。

〔3〕百工从事者:从事各种行业的人。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