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团队工作法(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1-05 12:30:56

点击下载

作者:吴建国

出版社:中信出版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华为团队工作法

华为团队工作法试读:

华为团队工作法吴建国 著中信出版集团献给谨以此书献给曾经一起奋斗的华为人以及奋进中的企业管理实践者题记最好的防御是进攻。——任正非推荐序 华为的硬风格与软实力智联招聘 CEO 郭盛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在我眼里,华为都是一家看不懂的企业。第一次和华为的“亲密”接触,源于21年前一次失败的投标。作为麦肯锡的一员,我参与了华为管理咨询项目的竞标。彼时的麦肯锡在中国已经如日中天,算得上是管理咨询界的“教父”。尽管如此,我们仍然极度重视,汇集了很多国际合伙人,熬了好多个通宵,写出了一本厚厚的标书。说实话,我们很少在某个项目开始之前就做如此巨大的投入,尤其是面对当时规模只有几十亿元的一家企业。但未曾想到的是,我们最后却输给了跨界“打劫”的IBM公司。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正是在IBM的帮助下,华为完成了一次质的飞跃。我那时很迷惑,为什么华为不选择我们这类世界顶级的专业咨询公司,而是找了一家IT类的咨询企业?华为的管理视角到底是什么呢?之后,我又接触了很多华为的同学,他们既让我惊喜也让我迷惑。我们曾经招聘来一位前华为人,他是以我助理的身份入职的。本来以为这位“理科生”能带给我们很多业务流程的套路,结果我却发现,我们最大的收获竟是企业组织的核心管理哲学,包括很多闪烁着华为智慧的金句,例如,“我们呼唤雷锋,但绝不让雷锋吃亏”“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优点突出的人缺点也同样突出”。这改变了我对华为是一家“硬”企业的认知,并隐约感觉到,华为真正伟大的是“软”实力,是对组织和人性的深刻洞察和理解。但是我依然存疑,华为的高管基本上都是理工科背景,只讲哲学道理肯定不管用,任正非先生是如何让他们从骨子里由“硬”变“软”的呢?上个月,我终于找到了深度探秘的机会。我在湖畔大学抢到了吴老师的课,关掉手机,踏踏实实地听了两天。说实话,这两天可以说是我2019年最痛苦的两天。对照华为的做法,我们的很多动作都错得离谱。吴老师的课让我如芒在背,每一分钟都坐立不安,但同时又“酣畅淋漓”——知道自己哪里错了,就知道自己该如何去改变!作为企业的最高管理者,一定要看远的地方,做难的事情,找正确的人。“地心引力”会作用于所有人,会不断把我们向下拉,让我们淹没于尘土中。华为的管理机制虽然很难,却可以让我们有活下去的资格和勇气。在我接触的中国企业中,人才管理是一个老大难问题。正如吴老师在本书后记中所讲的:“无论是正在崛起的新生代企业还是转型之中的传统企业,在人的管理上都是良策不多,能力有限。”吴老师又将人才管理问题引发的后果简单归纳为“六不”,“引不进、选不准、用不好、长不快、调不动、送不走。人的问题无法解决,企业的长期发展也就无从谈起”。在这本书里,吴老师将以上问题的解决方案娓娓道来。例如,如何通过“精准画像+有效比对”来大幅提升人才甄选的准确率,如何通过训战结合的“全真教”来加速培养关键性人才,如何通过“获取分享制”来激发员工的长期动力,如何通过“七步连环”来打造素质过硬的干部队伍,如何通过“三板斧”来构建强大的组织文化,等等。在我看来,这本书与市场上其他写华为书的最大区别在于“学以致用”。书中包含了大量真实的场景化案例,让读者既能学到方法论,更能理解该方法的适用背景和限制条件,不至于落入“照猫画虎”的窘境。现在看来,华为并不神秘,吴老师以他的亲身经历和感悟,为我们揭开了华为组织能力建设的面纱。这本书的内容涵盖了华为团队建设和人才管理的核心要点。书中的很多方法,是创业者、企业家和管理者都可以借鉴的。哪怕你只看懂书中的一小部分,只要你实践到底,都会让你的企业大有不同。知行合一,方能成就事业。感谢吴老师的传播,希望中国出现更多的世界级企业!自序 人才管理能力,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2018年末,我在深圳参加了一个企业家朋友的聚会。聚会刚一开始,一位老弟就发问:“吴老师,华为为什么会如此成功?”我说:“道理很简单啊,因为华为有个任正非。”显然,这不是他想要的答案,于是他又接着问:“任正非凭什么能让华为这么成功?”我说:“直接给答案的不是好老师,你们先集体讨论,之后我再说我的观点。”大约30分钟之后,在座的20多位企业家达成了一致意见。他们认为,华为之所以有今天,是因为任正非是人性大师,他把华为的人才管理做到了极致。说句心里话,这个问题我也思考了十几年。记得2006年出版《华为的世界》的时候,我得出的结论是:一是拥有一个伟大的梦想,二是无论遇到多么大的困难都不放弃。这几年我渐渐明白,能够做到以上两点的企业其实挺多,但是,真正把人才管理做到极致的却难得一见。先有人才,再有业绩,说的人很多,任正非却是真正能做到的为数不多的一位企业家。1997年,在《华为基本法》的起草过程中,起草小组的一位教授问任正非:“人才是不是华为的核心竞争力?”任总答道:“人才不是华为的核心竞争力;对人才进行有效管理的能力,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我认为,这就是华为最核心的经营理念。中国的很多企业,都可以聚集到一批优秀人才,却无法形成强大的价值创造能力,或者只是阶段性地具备很高的价值创造能力,走着走着就渐渐无力了。华为则不然,从创业到现在的32年里,华为团队一直保持着极高的价值创造能力。任正非硬是把一个“倒买倒卖”起家的贸易公司,带成了今天拥有世界级核心能力的公司。任正非曾经给我讲过一段孙亚芳的成长故事。孙亚芳一进华为就向任正非请战,希望能够到市场一线去工作,任正非却让她先负责营销人员的培训。作为一名来自外企的营销高手,孙亚芳对这样的安排相当不解。任正非对她说:“我们公司的营销人员,都是从青纱帐里出来的,头上扎着白头巾,手里抱着土地雷,腰里别着手榴弹,去端鬼子的炮楼。这种游击队的打法可以得逞一时,但不能长期持续。让你来负责培训,就是要你帮助华为解决市场营销队伍从游击队走向正规军的问题。”孙亚芳被说服了。在将华为的销售队伍轮训一遍之后,她才被派往市场一线,从区域营销经理、市场部副总裁、市场部总裁、公司常务副总裁,后来坐上了公司董事长的位置。任正非总结说,如果当时我立即让她去负责一个区域市场,或许能够给公司多带来数千万元的利润,但没有好的队伍,未来的损失将难以估量。1998年定稿的《华为基本法》,其中分量最重的一句话就是:“我们强调,人力资本不断增值的目标优先于财务资本增值的目标。”这句话其实挺让人费解,其意义何在呢?首先,人才是企业长期增长的动力源。一到总结教训的时候,企业家往往会说营销没有做好、产品不够先进、供应链管理能力不足。但究其根本,还是人才队伍没有管理好,否则以上问题都可以找到解决方案。“书到用时方恨少”是中国的一句古话,而企业家们更明白“钱到用时方恨少”。但很少有人能深刻地理解:人到用时才是真的“方恨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管理是一项战略性投入,不可能在短期内见效,必须要放到最高优先级的位置并长期坚持下去。其次,人才管理更深一层的含义,就是让企业可以摆脱对个人能力的高度依赖。1997年底,任正非把我从研发系统调到了人力资源部。当我问及工作职责的时候,任正非只说了一句话:“让你负责人力资源管理,就是希望在3~5年之内,选拔并培养出来100个李一男、李二男、李三男,100个郑宝用、郑狗用、郑屁用。”2000年,李一男离开华为创业;2001年,郑宝用得了脑癌去美国治病。任正非在失去左膀右臂之后,华为的战舰依然破浪前行。我这才明白他老人家当年的那份良苦用心。在我眼里,华为不仅仅是一家经营通信网络解决方案的公司,更是一家经营人才的公司,再由人才的不断增值支撑业务的长期健康发展。那么,华为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其中又有哪些地方最值得其他企业学习呢?这就是我撰写本书的初衷。既要阐述华为人才团队的管理之道,更要在术的层面给出一些操作性建议。限于篇幅,本书只能聚焦下图三个最核心的方面。华为人才团队三位一体的管理之道本书共八章:前三章主要是总结华为在人才选拔与团队搭建方面的核心做法;第四章和第五章,主要是提炼华为在人才培养与文化传承方面的过人之处;第六章到第八章,则是就华为在激励机制与组织活力方面的要点进行解析。最后,还是想提醒一下读者,这本书只是我个人的阶段性解读,既不可能准确无误,更不可能达到任正非的认知高度。另外,向华为学习本来就是一件苦差事,理解真经不易,在自己的环境中用好更难。因此,敬请各位且学且批判,万不可使用“拿来主义”。01 人才选配之道 精准选择,合理配置“企”之一字,有“人”为企,无“人”为止;先要有人,才有业绩。人是企业的根基。而“人”之一字,捺在撇上为“入”,撇捺分开为“八”,交叉则为“×”;只有合适,方为有用之才。企业发展,在于选人;而选人之道,在于精准。选人要有尺子:建立岗位用人标准在我接触过的企业当中,大多数企业管理者都认为,自己在选人这件事情上独具慧眼。但是作为一个专业“猎手”,我先要打击一下各位的这种自信。美国管理协会曾经就企业选人的准确程度进行过大范围调研,最后发现美国企业的人岗匹配率只能达到50%。即使是通用电气的传奇首席执行官(CEO)杰克·韦尔奇,也在自传《赢》中披露自己用了30年的时间,才将人才的甄别率从50%提高到了80%。从市场经济的发展程度来看,处于先发位置的美国企业人岗匹配率尚且处在半对半错的状态,中国企业想要做得更好其实很难。那么,为什么企业选准人才这么难呢?这里有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选人陷阱。企业选人其实和个人选择伴侣很像,之所以经常出现遇人不淑的现象,主要原因就在于,当人们在热恋时,情商会无限放大,智商则会无限降低。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会更加倾向于从情感而非理性的角度做出判断。而企业管理者在选取人才时,同样会出现“一见钟情”的情况。应聘者通常都希望得到一份工作,所以在面试过程中,会竭尽所能、想方设法地博得面试官的青睐。基于这种心态,难免会有人为了被录用而选择夸大事实甚至造假,让面试官感情用事,产生误判。当然,一言不合就轻下结论的现象也时有发生。由于个别应聘者的言谈举止或者面试官的经验误区,面试中以偏概全或者一叶障目的情况也很常见,最后的结果就是选错容易、选对很难。那么,企业应该如何跳出选人陷阱呢?最重要的是要建立岗位人才标准,这其实就是一把尺子,即使尺子不是完全量化的,但是也比单纯靠主观印象进行选择要精准得多。这把尺子通常有两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该岗位的能力素质要求,第二个维度是个人的价值观是否与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一致(如图1-1所示)。图1-1 企业人才选拔的“尺子”如果在这两个维度上人与企业的要求都能完美契合,那么这个人就是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同样的道理,如果两个维度都不匹配,自然就是企业需要放弃的。但现实中,这两种绝对的情况并不多见,大多数应聘者都属于能够适配两者其中之一的相对人才。譬如,有人符合企业岗位的能力素质模型,但与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不一致;有人认同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但自身能力存在一定欠缺。面对这种情况,是能力优先还是价值观优先呢?在这里,可以明确地告诉大家,从长期来看,价值观的重要性要远远超过能力素质。就短期而言,价值观存在问题并不会对新人施展才能产生不良的影响,但从长远的角度出发,随着工作的逐渐深入,价值观的差异会让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嫌隙逐渐放大。对于企业而言,这无异于一颗不定时炸弹,一旦爆发就会产生重大的不利影响,而且能力越突出,对企业的负面影响越大。因为能力强的员工,大多会在工作中积累很多资源和影响力,这些资源包括同事、客户、合作伙伴等。无论这些与企业核心价值观相左的人是否离开公司,都会对企业造成巨大的伤害。很多行业中的领先企业,同样也会出现很多因价值观不合而对企业产生不利影响的情况。最后,这种矛盾总是以某个“能人”的黯然甚至愤然离职而告终。TCL的李东生和万明坚就是因为价值观存在巨大差异,最终没能延续合作。联想的柳传志和倪光南也是如此,虽然共同创业取得了阶段性成功,但因为在企业发展理念上的巨大差异,最终也分道扬镳。能力超强的人才,由于有价值观的鸿沟,最终也只能“分手”。华为公司内部也曾经出现过任正非与李一男之间的价值观冲突,即使任正非一再挽留,李一男最终还是离开了华为,并引发了长达6年的“父子”大战。从这些曾经发生过的事件当中我们不难看出,与其在价值观不符的人身上耗费时间和精力,不如选择那些虽然能力有限,但既具有成长空间,又对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持认同态度的人。这些人在成才之后往往会成为企业的中坚力量,长期陪伴企业成长。在这方面,阿里铁军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华为99%以上的高级领导者,也都是通过十多年的磨炼成长起来的。当然,这并不是说企业在选择人才的时候,能力素质就是不重要的因素。即使价值观一致,这个人也得有一定的能力基础,否则就无法完成工作目标。曾经有一家线上消费品零售企业准备开展线下业务,他们通过猎头公司找到了一位线下零售店面的操盘手。此人背景强大,过往业绩突出,但实际拓展店面工作效果很差。通过分析发现,问题出在此人的能力与岗位需求严重不匹配。甄选时企业看重的是他突出的运营能力,但拓店能力却一塌糊涂,而这恰恰是这个岗位最需要的关键能力。经过调整,这家企业迅速转变了招聘方向,找到了与该岗位需求最匹配的人选,并辅以具备运营管理能力的人才来搭档,企业的线下业务迅速发展起来。1997年,任正非曾经说过一句话:当你用一个人的时候,先别管这个人强还是不强,你要告诉我你究竟让他做什么,也就是说他的能力是否与你想让他做的事情匹配。以我对中国企业的观察,大多数企业并没有充分考虑这个问题。某些岗位的人才即使某方面才华出众,却有“英雄无用武之地”之感。归纳而言,从企业的长远发展来说,选人首要考虑的应该是价值观因素,其次是能力素质与岗位要求的匹配程度。正如俗语所言: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看人要有慧眼:STAR行为面试法选对人才,单纯只有标准是不够的,拿到了“尺子”,还要知道衡量的方法。人力资源管理领域有一个常识性认知:所有的测评工具都是辅助手段,只有面试是关键的甄别手段。全球最强的企业、猎头公司都是如此。1998年,在我刚刚进入华为人力资源部的时候,华为的人才识别率水平很低,任正非自己也只能达到50%的准确率。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任正非给我布置了一项任务——寻找经验丰富的招聘专家到我们公司。最终我们成功地把一家著名外企的中国区招聘总监挖了过来。她到岗以后,在三个月内解决了三大问题:第一个问题,先确定重点岗位的关键岗位职责和关键能力素质要求,然后根据能力要求进行评估;第二个问题,设计每个不同岗位的面试问题,建立面试题库;第三个问题,对公司所有可能担当面试官的人员进行培训,考试通过后持证上岗,这些人员包括各级管理者和中高级专业人士。之后,华为的人才识别能力产生了质的飞跃。经过三年的努力,华为的平均人才识别率从30%提高到了50%。但截至目前,中国企业的这一数字仍然徘徊在30%左右。对于招聘面试的认知高度,大多数企业落后华为不止20年。至此,我相信大家应该都了解了面试在人才选配过程中的重要性,但我们又应该如何做呢?这也正是我接下来要讲的核心内容。关于面谈工具,业界的最佳方案就是STAR行为面试法。其中,S代表situation(情景),指的是面试者过去工作的背景情境;T代表task(任务),指的是面试者在过去曾经承担的工作任务或角色;A代表action(行动),指的是面试者在过去工作中具体的操作和执行;R代表result(结果),指的是面试者过去曾经做出的成绩。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个面试方法就是:在什么情况下,承担什么任务,采取什么行动,最后结果如何(如图1-2所示)。图1-2 STAR行为面试法华为成长初期,面试提问的方式经历了三个阶段。早期的时候,我们提问的都是一些低价值问题,最典型的就是询问一位管理者带队伍的能力如何,或者询问一位营销人员的销售能力如何。这样一来,对方只能说自己水平很高,你得到的有效信息寥寥无几,而且无形中也鼓励了信息造假。之后,我们开始提问面试者的优缺点。这种类型问题的提问效果其实也很有限。为了获得工作,大多数应聘者都会夸大自己的优点,隐藏自己的致命缺点。学会STAR面试法之后,我们提问的水平大幅提升。这个方法就是问面试者过去是如何进行工作的。但这类询问过去行为的问题,需要满足几个条件:第一,他之前从事的工作所体现的能力和他面试的岗位要求高度一致;第二,提问的问题必须是所谓的巅峰问题,也就是说问题要具有挑战性,从而引导面试者在剧烈的冲突面前展现真实的自我;第三,提问的问题是最近一两年内发生的,与他现在的状况要比较接近。就像我们喜欢看的电视剧,制造冲突,构建跌宕起伏的剧情,才能充分展示人性。具体到STAR面试提问,必须要把握两个要点:一是行为与岗位要求高度匹配,二是体现出巅峰场景的体验性。当然,这种表述依然比较抽象。有经验的面试官在面试之前,对于同样的岗位,会根据面试者的具体情况和应聘岗位设计不同的问题。以营销岗位为例,面试者通常会被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基本没有销售经验的应届毕业生,另一种是具备两年以上销售经验的应聘者。无经验的工作者应届毕业生刚刚离开校园,一般缺乏相关的工作经验,这时候只能考量他们的底层素质是否能满足营销岗位的需求。首先,是人际理解力,即一种在最短的时间内理解对方需要什么的能力。营销工作的本质,不是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给对方,而是把对方最需要的一面展示给对方。其次,是口头沟通的能力。作为一名销售人员,你要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描述自己的产品。最后,是韧性。销售是世界上最容易被对方拒绝的一个职业,所以必须有强大的内心和坚持不懈的态度。以上三项素质中,最关键的一项就是人际理解力。口头表达能力不足,可以通过反复不断的训练提升,但是人际理解能力不够,往往很难改变。实践也证明,人际理解力的高下,是没有经验的候选人是否胜任营销岗位最关键的素质。下面以人际理解力为例,给出STAR面试问题的具体设计:1.请举例说明,你如何解决与父母之间发生过的一次重大冲突或矛盾?这类问题基本上不会失手,因为几乎所有年轻人都跟自己的父亲或者母亲产生过冲突或矛盾。在这些冲突或矛盾中,大部分人都会从自己的角度来分析,比如,“我父母年龄大了,跟不上时代发展了”。很少有人能够站在父母的角度想为什么会发生冲突,也不理解世界上最爱他们的人就是父母。而这极少数的一部分人,恰恰就是我们真正想要得到的员工。2.请举例说明,你如何解决与室友之间发生的重大冲突或矛盾?相比家庭环境,同学之间的关系更加平等。这个时候,通过了解面试者如何解决与室友的冲突,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面试者更加倾向于站在自己的角度还是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根据问题的答案可以筛选出人际理解力相对较强的人才。3.举一个例子,谈谈你是如何从失恋中走出来的?失恋对一个人是巨大的打击,而且往往会伴随怨念的滋生。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面试者还愿意坦诚剖析自身的问题,而不是指责对方,那么他的人际理解力基本没有问题。但在这里必须要注意,恋爱问题毕竟相对私密,有些时候面试者不一定愿意倾诉真实的原因,所以,面试官要学会深挖背后的真实原因。这三个问题都是存在深刻的矛盾和冲突的场景,这就是所谓的巅峰问题。在剧烈的冲突刺激下,面试者撒谎是过不去的;在剧烈的冲突场景下,苍白的描述、磕巴的表达都会成为戳穿自己的证据。这样,面试官就能有效地掌握面试者的“庐山真面目”。有经验的工作者对于有经验者,素质也要考量,但往往不是关键,关键是看他的素质有没有转化成有效的营销技能。经过20多年的实践探索,我们提炼出了三项最核心的营销专业技能。第一,营销策划能力。作为有经验的销售者,不管是负责区域还是负责大客户,都应该知道客户需要什么,客户分布在哪里,用什么打法来实现成功的行销。第二,客户关系能力。营销始终是一个与人打交道的工作,新客户第一次见面能不能建立良好的关系,能不能和老客户维持良好的关系,都会直接关乎最终的销售效果。第三,成交签单能力。营销的目的是将自己的产品或者服务卖出去,没有成交结果,前两项也是白费。对于这类有经验的工作者,提问的重点应该侧重于他之前工作中的关键细节。比如在营销策划能力方面,问题可以是:•请举例说明一下,过往一位关键客户的需求是什么?•主要竞争对手是谁?•竞争分析的过程和判断结果是什么?•对本行业发展趋势是如何判断的,为什么?在客户关系方面,问题可以包括:•用一个最典型的例子说明你是如何拓展一位新客户的?•再举一个例子,说说你如何维持和老客户之间的关系?•关键客户流失的原因是什么?请举一个你遇到过的最典型例子。在成交签单能力方面,问题应该是:•近期成功拿下的一个最大订单是什么?•你在这个项目中主要做什么?•在业务洽谈中,你的主要竞争对手是谁,你采取了什么策略,最终的销售业绩如何?这些问题都和面试者过去的工作经历有关,而我们作为面试官也能从他对自己经历的具体描述中,寻找到一些可以体现他工作技能的蛛丝马迹。本章加餐给出的一系列表格是一家企业的关键岗位工作技能和面试参考问题,供读者根据自己企业的实际修订使用。

德才兼备:找到匹配企业核心价值观的人才在前面的章节中我们已经讲过,企业的人才选配标准有两个维度,一个是能力素质,另一个是价值观的契合程度。利用STAR行为面试法,我们可以高效地了解到面试者的个人能力模型。在此基础上,我们还需要对面试者的价值观进行审核,筛选出与企业核心价值观一致的人才。我们常常讲:“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其实这个“德”不好评价,因为它太过主观。对于企业来讲,“德”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是否认同公司的核心价值观,而不要过多地谈论其他。因为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爱好和价值取向,比如有人喜欢娱乐,有人喜欢美食,有人喜欢运动,这些都有可能和面试官的个人喜好不一致。不同民族或者不同文化背景之间更会因为宗教信仰或社会习俗的不同而产生行为分歧,但是这些问题对公司的经营无关紧要。只要大家认同公司的3~5条核心价值观,就具备了通力合作、共同推动公司发展的底层基础。比如,跨国企业完全可以在文化差异巨大的国家取得成功,许多公司中不同宗教信仰的员工也能求同存异,和谐共生。一家企业,通常不会只有一条核心价值观。2019年9月10日,阿里巴巴全面升级了使命、愿景和价值观,宣布了“新六脉神剑”。“新六脉神剑”为:客户第一,员工第二,股东第三;因为信任,所以简单;唯一不变的是变化;今天最好的表现是明天最低的要求;此时此刻,非我莫属;认真生活,快乐工作。在每一条价值观之下又有具体的各种细则。我们不可能从所有细节处着手,逐一判断面试者是否与企业的价值观一致,这样的面试不仅效率很低,过于冗长的面试也会让候选人产生厌恶情绪。为了兼顾质量和效率,企业应该抽出认为当下最重要的2~3条核心价值观来提问,并做出评判。以华为为例。相信大家也都耳熟能详,华为最核心的价值观只有两条:一是以客户为中心,二是以奋斗者为本。我们在面试价值观的过程中,主要考量这两条的吻合度。以客户为中心。首先要简单理解什么样的人未来更容易做到以客户为中心。总结下来,就是这个人是不是抱有“利他”之心,不是那种偏好满足“己利”的人。这种人通常会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也只有这样的人才有可能将来做到以客户为中心。在华为,无论是从事销售工作还是其他类型岗位的工作,都需要具备这种基本价值取向的人才。在考量面试者是否利他的时候,可以用到我们上一节中学到的知识,就是人际理解力中的某些STAR行为面试问题。通过面试者在解决人际冲突中所展现出来的具体行为,我们就能够快速判断出他的行事方式是出于利他还是利己。以奋斗者为本。判断面试者是否符合“以奋斗者为本”的核心价值观,我们一般会提出两个问题:首先,面试者是否经历过较大的磨难或挫折;其次,面试者是如何克服这些曲折与坎坷的,并让他列举自己过往最典型的事例来说明。第一个问题通常都会得到肯定的答案,即使实际生活中没有遇到过任何艰难险阻,面试者也会“矬子里拔将军”,寻找一些自己遇到过的困难进行描述。因为一旦说出没有,会显得自己像是“温室里的花朵”,没有克服困难的能力。但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面试者所认知的磨难或者挫折是否具有普遍意义。比如,对于一些从小在父母溺爱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他们认为在阳光暴晒下工作,或者被客户误解就是很大的磨难了。但实际我们都知道,对于企业工作而言,这些都是家常便饭。所以,对于这类没有经历过困难挑战的人,我们录用时会非常谨慎,因为我们非常清楚,进入华为将面对各种巨大的挫折和压力,长期在顺境中成长的人绝大多数都扛不过去。第二个问题其实考量的是面试者解决难题的动力与能力。因为奋斗精神不单纯是直面困难的勇气,更多的是在恶劣的环境中找到破局的方法并勇往直前。面试者在艰难险阻中解决问题的亲身经历,可以直观地表现出他的奋斗能力。面试问题的选择要点归纳下来,为了高效率地选对人才,在面试问题选择上,重点要把握以下三个要点:选取核心价值观和岗位能力要求中最重要的问题按照国际惯例,一次面试的时间一般为30~40分钟,太长时间就会让面试者产生厌倦。因此,我们必须要聚焦重要方面的关键问题来提问。按照多年的经验,我建议选择最重要的三项关键能力或者素质,每项能力或者素质各提出2~3个关键问题。同时,聚焦两项最核心的价值观,也是提出2~3个关键问题。这样,通过9~12个关键问题的探询,就可以做出候选人是否“基本靠谱”的准确判断。问题的巅峰性在介绍STAR行为面试法的时候我们提到过,问题的冲突感不够强烈,就无法深度探视到面试者的内心世界。为了保证可以获取面试者的真实信息,面试官提出的问题一定要具备深刻的矛盾和激烈的冲突,这就是所谓的巅峰问题。从细节处分析真实性我们还必须关注面试者回答问题及表情动作中的关键细节,从中发现他们是在阐述一个客观的事实,还是在绞尽脑汁地编故事。规避面试官的自我保护心态除了掌握基本的面试方法之外,面试过程中,还有一个普遍的问题需要注意,就是许多企业的管理者倾向于招募低水平的人。这是出于一种本能的自我保护心态。首先,能力越强的员工越难管理,害怕自己驾驭不了;其次,优秀的人才在未来有更大的可能达到更高的高度,可能会对主管的地位造成威胁。由此就出现了“武大郎开店——不容大个儿”的情况。我们应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团面所谓团面,就是集体面试。你如果发现企业的部分管理人员存在自我保护倾向,那么最不伤人的做法就是采取集体面试法。比如,我们可以组织3~5人的面试小组,除了有自我保护倾向的一位面试官之外,其他几位都可以基本做到客观公正。这样一来,“武大郎开店”的情况就能得到有效遏制,从而更容易选出最适合的人才。设定挑战性的工作目标如果企业给管理者设定的工作目标具有足够的挑战性,“武大郎开店”的情况就会大幅减少。以招聘部门为例,通常企业会设定“招聘计划完成率”之类的指标,这其实是管理上的疏漏。如果我们给招聘部门设定的目标是“关键岗位人才的及时到岗率”,挑战性就会明显加大,部门负责人组建团队的时候就会更加小心。因为一旦招来的人业务能力不强,他就完不成部门目标,这样就会倒逼他去选择更合适的人才。直截了当地纠正无论从何种角度解读,面试官自我保护的情况都是在损害公司的利益和个人的发展。因此,如果多次出现这样的问题,在使用了前两种方法依然没有改善的前提下,我们必须直截了当地规劝他纠正错误,屡教不改的必须调离管理岗位。在避免面试官自我保护方面,华为一直做得很好。华为的初次面试通常都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工作人员进行面试,其中一个是人力资源部门的员工,另一个一般会是岗位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如果其中一个人有私心,另一个人会起到监督作用。在初次面试之后,通过的面试者还会接受至少一轮的复试。如果在复试中发现面试者在价值观或能力方面存在明显问题,负责初试的负责人会受到批评。同时,华为也对新员工绩效进行了系统评估,如果招聘进来的新人在一定时间内业绩符合预期,那么负责招聘和面试的工作人员也会得到奖励。但如果在实践中证明招来的人是个庸才,面试官也会被告诫改正,直至取消面试官资格。我们总是在说,人才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但唯有选对人才,才会为财富增值奠定坚实的基础。人才融合:融入才能创造价值前面我们一直强调要选对人,但选对人不是目的,人才只有融入组织,才能为企业创造价值。很多公司的招聘就像一个大型漏斗,一头拼命地狂招,一头大量地流失,这个问题同样要引起重视。招到企业需要的人才之后,还要加快他们融入企业的速度。人才越快融入企业,就能越早地为企业创造出价值。这里,推荐几种人才有效融入的方法供大家借鉴。[1]基层新员工的思想导师制新员工都有“七天之痒”,也就是说,刚刚踏入公司的第一周,是新员工是否愿意继续在这里发展的关键阶段。想要加速基层新员工融入企业的速度,就要有人来充当思想导师的角色。这个思想导师不是新员工的直属上司,通常由在公司至少工作了两年,同时高度认同公司核心价值观的老员工担任。思想导师的工作不是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上的问题,而是致力于协助新员工解决思想和生活问题。比如,请新员工吃饭,谈谈心,缓解他们在新环境中产生的紧张感;告诉员工哪里的居住环境好,哪里可以休闲娱乐,等等。总之,就是关心体贴他们,加速融合并降低新员工的主动离职率。高级管理人才“降落伞”计划除了自己从基层逐步培养出高级管理者,企业还需要招募少量关键岗位的管理者,尤其是当企业进入新的领域,或者原来的管理者无法胜任更高要求的时候。招募高级管理人才时会遇到一个不可避免的痛点,那就是“空降兵”存活率极低。中国企业“空降兵”的平均存活率不超过10%。这里的“空降兵”,主要指直接进入公司中高层管理岗位的外部人才。虽然这些人能力过硬,但因为和同事的关系陌生,以及对企业业务的不熟悉,流失率长期居高不下。想要破解这个难题,就必须制订完善的“降落伞”计划,帮助他们成功落地。专人融入计划专人融入计划是国际上被验证的最有效方法。在“空降兵”进入公司之后,必须有专门的高管(包括首席执行官本人)负责该高级人才的快速融入,也就是由这位指定的高管来进行思想辅导、工作辅导、冲突处理等。如果因为辅导不到位而导致合格的“空降兵”离职,这名高管要承担连带责任。职责不一步到位虽然“空降兵”具备足够的能力胜任目标岗位,但是千万不要让他一上来就履行目标岗位的全部职责。因为他对下属都不认识,同时也不了解公司的运作规则和制度,马失前蹄的风险极大。这个时候可以先给他2~3个月的过渡期,让他从正职助理或副职的角色起步,然后再逐步加大职责范围。当然,待遇还是要给正职的待遇,不能违反录用时的承诺。同时,要就逐步上位的“降落伞”计划与“空降兵”沟通,达成一致的理解。最高领导者的作用企业的最高领导者在“空降兵”降落的过程中也必须承担责任。特别是在“空降兵”进入公司但还没有完全融入的阶段,最高领导者要通过面对面、会议、电话、网络沟通等形式,频繁地跟其他高管充分互动,让其他管理者理解“排异”是组织的自然现象,每个管理者都需要用开放包容的态度看待大家在做事风格、行为举止上的差异。只要不是核心价值观上的冲突,就不能用谁是谁非、你死我活的态度来对待“空降兵”。以上三管齐下,“空降兵”的存活率会大幅提升。高级人才引入的系统性解决方案当然,高级人才真正融入企业,还将面临企业内部环境治理的问题。这里,我们给出最重要的三个解决方案。先走专家路线企业除了需要引入管理者,还需要引入各类专家型人才。专家型人才的融入相对容易一些,开始阶段用好他的专业能力就能直接创造价值,既不需要带队伍,也不需要深刻理解和把握企业管理规则。因此,刚刚引入的管理者,我们可以让他们先从专家或者顾问做起,对企业环境和团队成员的认知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再转为管理者。20年前,华为的供应链是IBM(国际商业机器公司)帮忙搭建的。当时,我们就想招聘一名IBM的供应链高手,来做供应链业务的负责人。但是招到之后发现,跨国公司的高级管理人才很难融入华为的文化,工作举步维艰。但是这个人的专业能力非常突出,因此,我们就把他的职务从供应链负责人调整成为供应链首席专家,这样他就不用在团队管理上费心,可以一门心思去解决业务上的疑难问题。调整之后,他很快就步入了正轨。主管调整某些时候,新进人才会与自己的直接主管之间产生隔阂,而这种不默契,很多情况是由双方性格特点造成的,没有对错之分。比如,我就喜欢和抓大放小型的领导一起共事,很幸运的是,我在华为的第一任领导就是郑宝用。回想起来,如果当时的领导是一位“细节决定成败”的领导,我估计很难坚持下去。因此,有些情况下,调整“空降兵”的直接领导也是一种让人才有效融入的策略。独立成长有时引进的人才能力特别强,也很坚持自己的风格,据此判断,他跟企业现行系统的冲突在所难免。这个时候,可以先让他带领一个团队独立工作一段时间,之后再考虑融入的策略,或者干脆就选择独立事业部或者子公司的运作模式。马化腾当年收购张小龙团队之后,让他们在广州独立运作。即使后来微信团队日益壮大,马化腾也给予了张小龙很大的独立自主空间。这种对引入人才的差异化操作模式,对腾讯微信业务的快速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总结下来,人才选配的重点虽然是选准合适的人才,但只有让人才融入,才能最大限度地让人才发挥作用、创造价值。因此,对于企业而言,选对人是基础,有效融入才是王道。[1] 思想导师制,也可称为指导员制。华为人才机制的不同阶段有几种不同的导师称谓,比如思想导师、导师、指导员等,本书都会涉及,内涵差别不大,意思可以视为基本相同。人才搭配“四宫格”:用人所长,补其所短《华为基本法》中有一句经典: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优点突出的人缺点同样突出。企业家也经常会说: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当然,这里的完美也是相对的,但它道出了一个基本事实:即使人都选对了,但人员的组合搭配出现问题,战斗力也会大打折扣。当然,团队组建不单指公司的核心领导团队,还包括一个部门的领导团队、一个项目的领导团队等。但无论什么团队,在团队组建的时候,都需要坚持八字方针:价值趋同,优势互补。价值趋同就是指拥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因为道不同则不相为谋,道相同才能同舟共济。而优势互补理解起来就更加简单,顾名思义,就是在团队的核心成员中,大家的能力特长能够相互弥补。换句话说,重点不是提升自己的短板,而是用人所长,再用搭档的优势来弥补自己的短板,从而提升整个团队的作战能力。当年李一男在华为担任研发总裁的时候,他在产品规划与产品开发方面的能力有目共睹,但在管理手法上简单粗暴,导致员工情绪不稳,流失率提高。由于他智商出众而情商不足,同时需要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投入产品和技术之中,导致他在团队管理上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高压政策+严厉批评。柔性领导力的缺失,让组织氛围变得紧张而压抑。任正非看到了这一切,他在认可李一男优势的同时,另外挑选了一位在团队建设方面能力突出的管理者做他的副手,帮助他进行团队沟通和组织管理工作。这样的搭配,既保证了产品开发工作的高效推进,又确保了团队在和谐的氛围中健康发展。阿里巴巴把这种人才搭配的做法称为“政委制”,华为则称之为“狼狈计划”。就像军队一样,团队不仅要有司令来指挥冲锋陷阵,还要有政委来营造氛围。因为有些缺点是天生的,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改变;还有一些缺点虽然可以改正,但需要很长的时间。所以,我们不能苛求一个人耗费巨大精力去改进自己的缺点,更好的方式是找一个刚好弥补其缺点的人与之合作。很多成功的企业都有人才搭配的经典范例。任正非的战略思维和领导力超强,就像华为的远光灯;孙亚芳的职业化素养高,在组织管理上细致入微,像华为的近光灯。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了华为近二十年的高速发展。阿里巴巴也是如此。马云擅长描绘蓝图,激发梦想,彭蕾则擅长落地执行。彭蕾退休之后,讲了一句很震撼的话:“我在阿里巴巴的主要作用就是确保马云的所有决策都成为一项正确的决策。”马化腾到今天还被认为是腾讯最大的产品经理,但因为有刘炽平搭档战略规划和组织建设,任宇昕负责运营管理,同样构成了优势互补的核心领导团队。当然,单纯理解了人才搭配的机制远远不够,还需要洞悉人才的优点和缺点,才能做到合理的搭配。在这里,我引入一个简单的分析工具——团队人才搭配的“四宫格”。一般企业可以从两个维度对管理者做最简单的区分:一个维度是领导力,另外一个维度是管理力。领导力的极简描述就是影响别人的能力,而管理力的极简描述就是制定规则并按照规则执行的能力。根据这两个维度,我们可以把领导分为4种:规范型组织领导者、创业型组织领导者、企业运营管理者、专家(如图1-3所示)。领导力、管理力都比较强的人适合做规范型组织的领导者;领导力强、管理力弱的人适合做创业型组织的领导者;管理力很强、领导力很弱的人适合做企业的运营管理者,比如公司的首席运营官、成熟业务的部门经理;管理力、领导力都比较弱的人不适合带团队,但可以做各类专家,比如营销专家、技术专家等。图1-3 人才搭配“四宫格”根据这个模型,我们可以相对准确地分析出人才的优势和劣势所在,然后再根据他们的特点进行合理的班子搭配,达到彼此优势互补、合力最佳的目的。当然,企业的实际情况往往是复杂且动态的,因此,这个工具也不能僵化使用。任正非的领导力远超过管理力,因此在度过创业期之后,他就找到运营管理能力强的孙亚芳来弥补自己的不足。腾讯在创业阶段,马化腾做产品经理、张志东做研发经理就足够了,但发展壮大之后就需要进行班子调整,引入刘炽平来弥补腾讯在职业化管理上的缺失。马云更是在创业阶段就引入在GE(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工作了15年之久的关明生做自己的首席运营官,建设职业化的管理体系,让阿里巴巴快速走上了良性发展轨道。郑宝用在华为的动态使用也很有说服力。早期他作为华为的技术负责人,实现了华为产品零的突破,居功至伟。但是随着华为的发展,郑宝用在定规则、守规则方面的软肋就越发明显。因此,任正非只让他去“攻山头”,而“守山头”的任务就交给职业化管理能力强的人去接替。总而言之,用人所长是基础,但补其所短也很关键。团队的强大战斗力,来自核心成员价值观一致且优势互补所形成的合力。人才生态链:“一杯咖啡,吸收宇宙的能量”企业界都在大谈生态系统,但主要说的是业务生态。其实,人才生态才是业务生态发展的关键基础。人才生态链是一个三环结构(如图1-4所示),分别代表了企业内部员工、周边合作伙伴以及外部人脉网络。图1-4 企业人才生态链的三环结构时至今日,绝大部分企业都开始重视自身人才队伍的建设,也就是内部人才的选拔、培养、使用和激励。但是,从发展的眼光来看,另外两层人才会变得越来越重要。对第二层次人才的充分利用,华为就是一个成功范例。度过创业期之后,华为先后与几十家咨询顾问公司展开合作,仅IBM一家,华为的投入就是几十亿元人民币。这些咨询顾问公司凭借专业优势,让华为快速实现了从“土狼”到“世界级”的转变。除了这些机构,华为还聘请了许多不同领域的个人专家顾问,包括市场营销、产品开发、供应链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领域。可以说,如果没有俄罗斯数学家、土耳其物理学家等全球合作伙伴的帮助,华为不可能实现在5G领域的世界领先。华为在5G技术标准中可以与高通抗衡的极化码技术,就是来自土耳其的教授埃达尔·阿勒坎(Erdal Arikan)。他是华为通过全球人才搜索得到的。因为一些政治、文化方面的原因,东西方企业对于土耳其的研究重视程度始终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准,而华为在发现阿勒坎教授主持的编码项目之后,果断地与这位教授洽谈并签订合作协议,向他提供充足的资金用于研究。而阿勒坎教授也没有辜负华为的期望,成功帮助华为实现了5G技术的世界领先。对于第三层人才的利用,华为也给其他企业树立了榜样。我见过的大多数管理者都有自己的人脉圈,但是基本处在低效利用阶段。我们称之为“弱”人脉,也就是平常在网上点个赞、聊个天。但是华为却非常注重“强”人脉的打造。我在华为的最后一年,差不多每个星期都要陪任总见一两个世界500强的高管。在每次见面的过程中,任正非做的一件最重要的事就是焦点提问。他提出的问题,通常都是自己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同时又与这些“大咖”所擅长的领域密切相关。我清楚地记得,任正非曾经询问过IBM的技术负责人:“以后的路由器是否有可能嵌入计算机?”他还曾询问英特尔的首席财务官:“如果我们想在纳斯达克上市,我们的首席财务官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关键能力?”针对困惑自身发展的关键问题的请教学习,对华为的战略决策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可以说,在人才生态链中,第三层的人才成本最低廉,但是用好了价值却非同小可。任正非有一句话概括得非常到位:“一杯咖啡,吸收全宇宙的能量。”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你需要经常出去跟别人喝咖啡、喝茶或者吃饭。前提是要有针对性地找那些对自己或企业发展有价值的人,即定向的人脉网络。这些人或许不会到你的企业来上班,也未必瞧得起你给他的经济报酬,但是你仍然可以从中获得巨大的智慧收益。过去是人才的雇佣制时代,也就是人才必须“为我所有”。企业与人才签订固定期限、无固定期限或者临时合同,总之这个人才要全职地为企业服务。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共享时代,共享资源中就包括人才资源。因此企业人才管理的重点就变成了人才“为我所用”,他们不一定非要全职为企业工作,只要能够为企业创造价值,他就是你的可用之才。因此,无论企业规模大小,资金实力是否雄厚,都应该建立开放的人才生态系统。我们可以从三个层次来考虑企业人才队伍的合理搭建。例如,近期腾讯的“活水计划”、华为的“循环赋能”都是针对内部人才队伍的加速发展而设置的;腾讯的“创业投资计划”和阿里的“活水计划”,主要是面向第二层的外部合作伙伴;企业家之间建立的各种线下和线上的社会团体、企业之间的相互交流学习,以及各类跨界学习的创新模式,则为第三层人才的有效利用探索出了路径。我坚信,这仅仅是一个开始,随着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人才的知识产权化(IP化)、知识和智慧的数字化发展会成为必然的趋势,人才的定义和边界将变得模糊,所有隐藏的智慧宝藏都将以高效率、低成本的方式涌现出来,为企业的人力资本增值带来无限可能。人选对了,也成功融入了企业之中,接下来就需要考虑如何让他们创造出高价值的问题。这就是我们第二章要给大家介绍的主要内容。本章加餐:部分关键岗位的工作技能和面试问题除了销售经理岗位以外,我对售后经理、产品经理、项目经理、高级软件工程师、高级硬件工程师、制造总监、采购总监、采购工程师等其他重要职位的面试巅峰问题样例也进行了归纳,读者可以根据自己企业的具体情况,学习建立起关键岗位的能力素质模型和关键问题库。表1-1 销售经理表1-2 售后经理表1-3 产品经理表1-4 项目经理表1-5 高级软件工程师表1-6 高级硬件工程师表1-7 制造总监表1-8 采购总监表1-9 采购工程师02 人才评估之道 既要评价业绩,也要评价能力当一个员工进入公司,是人才还是庸才,是“真金”还是“镀金”,在业绩表现和能力成长的明镜之下,都会一一现出原形。常言道,“真金不怕火炼”。利用业绩和能力衡量人才的锻造效果和真实价值,就是人才在使用过程中的评估之道。绩效—能力“九宫格”员工与企业之间是一种共生关系:只有员工不断为客户创造价值,企业才能获得可持续性成长;而员工只有在企业提供的平台上,通过奋斗才能获得物质与精神回报,并实现自我价值。因此,选好配好人才,只是人力资本创造价值的有效投入阶段,接下来就是要通过实战来兑现成果——获得有效产出。在这个价值创造的过程中,绩效评价和能力评估是至关重要的两个方面,也就是国内外优秀企业最常用的绩效—能力“九宫格”(见图2-1)。简而言之,人才评估的九宫格就是从两个最重要的维度对人才的使用价值进行评估。企业一般称之为“人才盘点”。通常情况下,中国企业都已经建立了自身的绩效管理体系,包括创业期粗放的“拍脑袋”式的绩效管理、所谓“积分制”的全量化管理,以及现在大部分企业所采用的KPI(关键绩效指标)或者OKR(目标与关键结果)管理法。评价结果一般会以A、B、C、D四级或者A、B、C、D、E五级呈现,由此来衡量员工工作结果的差异,并采取适当的方式与奖励制度对接。因此,我们把绩效管理称为企业最基础的动力管理系统——通过目标评价与奖励来激发员工的工作动力。图2-1 绩效—能力“九宫格”在人才盘点的时候,可以将绩效评价结果简单归为三级模式:高、中、低。这里没有严格的比例限制,但通常情况下,“高”的占比在10%~20%,“中”的占比在50%~70%,“低”的占比在10%~30%。这套基础的动力系统很重要,但作为员工的价值评估还不够。道理很简单,即使你给出了一个亿的目标激励额度,如果这位员工的能力水平很低的话,绩效管理目标依然会落空。因此,我们必须要考虑另外一个评价维度——能力评价,就是衡量此人是不是具备在某个岗位创造价值的基本能力。员工既要有动力,还要有能力,才能为客户持续创造高价值。中国企业最常见的一个问题,就是很多中小型的民营企业,动力系统做得还不错,但苦于找不到好的人才或者不具备高效的人才培养能力,由此导致能力系统出现问题,关键岗位的胜任力很低。反之,很多国有企业的能力系统不错,基于雄厚的资本实力和社会效应,它们可以招募到相对素质高的人才,并舍得花重金进行培训。但是,由于动力系统的不足,无法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样不能为客户创造高价值。能力虽然不像绩效好衡量,但是在实践中,业内已经总结出多种有效的评价方式,表2-1就是对现有人才能力评价模式及其特点的比较分析。表2-1 人力能力评价模式及其特点的比较从国际企业的组织实践来看,绩效评价的结果主要是兑现奖金,能力评价则主要应用于晋升或者岗位调整。人们自然会有一个疑问,九宫格还是太烦琐,为什么企业不能只用绩效评价一个维度来衡量员工,并把结果与所有的人事政策对接呢?这就是我下一节要重点解析的问题。绩效评估与能力考量的“双维”标准绩效管理的核心价值绝大多数的中国企业把绩效管理仅仅当作奖优罚劣的工具,即论功行赏,论罪行罚。这个貌似正确的观点,其实很难经得起深入推敲。因为人不是简单的动物,不是喂饱了、吃好了就会玩儿命去干活。人是有自尊和复杂心理活动的高级灵长类动物,单单给够钱还不行,如果给钱方式不合理,或者忽略金钱之外的其他需求,都无法达到预期的激励效果。因此,绩效评价结果与经济利益紧密挂钩,只是绩效管理的初级阶段,距离领导者期望达到的效果还差得远。图2-2 绩效管理的核心价值再往上走一步看,小部分企业已经达到华为2000年前后的水平,它们开始明白绩效管理更重要的目的是促进绩效改进。也就是说,奖惩不是目的,只是手段之一(记住,且不是唯一的手段),绩效管理的目的是通过有效的衡量来促进企业组织与个人绩效的改进。这就是平衡计分卡发明者罗伯特·卡普兰先生的那句名言:无法衡量,也就无法管理。通过建立客观、公正的衡量尺度,可以实现对绩效目标更好的管理和持续的改善。结论就是,除了奖惩,你还要有绩效过程辅导和绩效结果改善的具体行动方案。走到这里,就已经实现了中国企业里程碑式的进步。但即便如此,对绩效管理真正目的的理解也依然不够深刻。继续刨根问底,关键的问题就会出现——绩效改进的原动力在哪里?如何才能从根本上建立自我驱动的绩效成长机制?这才触及绩效管理的本源——通过最恰当的绩效管理模式,激发员工的内在动力,让他们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而长期不懈地奋斗。也就是说,绩效管理的根本目的是将企业的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当个体成为组织目标实现的主动分子时,绩效管理才能释放出最大的能量,发挥出企业价值创造的威力。单纯绩效管理的缺陷与不足但无论是KPI也好,OKR也罢,都存在三个基本缺陷。偶然因素大家都有走运和背运的经历,运气好的时候,一次无意的沟通就能促成一笔生意或者某个目标的达成;而运气差的时候,煮熟的鸭子也会飞掉。偶然因素在绩效评估上的主要表现就是原本能力有限的员工,却被“天上掉下的馅饼”砸中,从而实现业绩的翻转;反之亦然,能力超强的员工,也会偶然遇到“天上下冰雹”的情况,业绩惨不忍睹。因此,绩效评估结果不一定能反映出这个员工的真实水平,而据此来提拔一个人,平均差错率会达到20%~30%。领导干预因素请大家先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一个员工承担的工作越重要,领导的参与度会越大还是越小?答案显然是:通常情况下,参与度更大。因为一旦出现严重失误,就会对企业造成重大损失。上级主管格外关注,甚至在关键时刻亲自操刀都在所难免。在华为工作的最后阶段,我曾经负责过一项公司级的重大项目。项目中一个关键节点的突破,需要得到国家有关部委高层领导的批准。这个时候,我在政府关系能力上的短板就暴露出来了。任正非看在眼里,于是亲自安排相关人员大力协助,在他的亲自过问下,项目顺利完成。现在回想起来,我虽然是项目负责人,但任正非对项目的贡献其实才是最大的。但身为企业的最高管理者,他自然不会和下属去争抢功劳,业绩最终还是全部算到我和项目成员身上。由此可见,领导的参与度有时会直接影响绩效指标的完成情况,和偶然因素一样,均无法代表员工的真实水平。岗位重要性因素一个企业中,不同岗位工作难度的差别巨大。有些基础性岗位,不需要太突出的能力就能做出优秀的成绩;也有一些重要岗位,即使员工能力不差也很难在业绩上做出亮点。我认识一个人,他所在企业的总部设在北京,而这家企业之前跟我们也有过合作。他只是一个基层员工,经过多年的持续努力,被提拔成了公司中层。有一次,他陪同领导到深圳考察,约我见面。见面之后我才知道,他刚刚被提拔成为公司高管。出于职业习惯,我问他:“领导为什么会提拔你?”他说刚刚接到任命的时候,他自己也觉得很奇怪,就去问自己的领导:“为什么我业绩第一的时候没有被提拔,现在的业绩中规中矩反而得到了晋升呢?”他的领导回答道:“你业绩很好的时候,行业也非常走俏,不只是你,其他人的业绩也非常不错。但是,后来在行业极其不景气的阶段,你依然能保持中等的业绩,这就是能力的体现了。作为一个公司高层,最重要的不是个人业绩,而是具备打造伟大组织的能力,我不提拔你提拔谁呢?”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