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值金版-中庸大全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1-19 02:22:48

点击下载

作者:子思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超值金版-中庸大全集

超值金版-中庸大全集试读:

前言

《中庸》原本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通常认为其作者是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的儿子名叫孔鲤,字伯鱼;伯鱼的儿子名叫孔伋,字子思。孔子逝世以后,儒家分为八派,子思是其中一派。荀子把子思和孟子合称为一派。从师承关系来看,子思求学于孔子的得意门生曾子,孟子又求学于子思;从《中庸》和《孟子》的核心观点来看,也多有吻合的地方,所以世间有“思孟学派”的称谓。后代因而尊称子思为“述圣”。

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认为《中庸》忧深言切,虑远说详,“历选前圣之书,所以提挈纲维,开示蕴奥,未有若是之明且尽者也。”(《中庸章句·序》)并且在《中庸章句》的开头引用程颐的话,强调《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著作,“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都是实用的学问。善于阅读的人只要仔细玩味,便可终身受用无穷。《中庸》是被宋代学人提到显著地位上来的,有宋一代研究中庸之道的文章不下百篇,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章句》,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官定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庸》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则有三条:一是慎独自修。这一原则要求人们在自我修养的过程中,坚持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约束。《中庸》第一章就提出了这一原则。其文云:“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人们必须严格地进行自我修养,尤其在一个人独处时,更应该谨慎地进行自我反省、自我约束、自我监督。在别人听不到自己讲话的地方也要十分谨慎,不说违背道德的话;在别人看不见自己行为的地方,也时刻遵守中庸之道,做到至诚、至仁、至善、至圣。二是忠恕宽容。这一原则要求人们将心比心、互相谅解、互不损害、忠恕宽容、体仁而行、并行而不相悖。忠恕之道在《大学》里被称作“絜矩之道”。《大学》说:“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三是至诚尽性。至诚尽性的原则是施行中庸之道的重要原则。“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只有坚持至诚原则,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善良天性。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善良天性,就能感化他人、发挥他人的善良天性;能够发挥他人的善良天性,就能充分发挥万物的善良天性;能够充分发挥万物的善良天性,便达到了至仁至善的境界,就可以同天地并列为三了。

鉴于《中庸》古文艰涩难懂,不易于普通读者领会个中奥妙,我们参阅诸多著作,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逐段翻译《中庸》古文,力求做到文辞简洁、通俗易懂。对于原文中较难理解的词句,我们都一一做了详细的注释,方便读者对《中庸》原文的知识背景有一个全方位的把握。另外还摘选古代名家的部分注释和解读,并适当编写为段落,以便读者了解其大意。本书每章都有一个统领全篇的导读,帮助读者了解每章阐述的主要观点。

由于《中庸》涵括的内容十分丰富,除了译文,我们还结合现代社会的特点进行了拓展式的解读,并用鲜活的事例、精到的分析从处世活用、职场活用、商界活用等三个方面来为读者提供镜鉴。此外,本书还插入了大量展示古代人文风貌的精彩图片,目的只有一个:烘托原文,让读者在轻松愉悦的情景中,不知不觉地将《中庸》的道理领会在心。

由于编著者水平有限,文中难免错谬之处,敬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中庸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中庸》是千年国学的经典,中庸之道更是做人的超级智慧。第一章天命天命

所谓天命,乃是指:人有着与生俱来的自然禀赋,因禀赋不同,所以每个人在世界上的使命也就迥然有别。换句话说,每个人来到世界上,都有他特殊的天命。人惟有发现自己的禀赋所在,并将其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方能立足于世,成功地达成个人的天命。这就是道。而依照道的要求随时随地修养个人品节,并在无形中起到教化他人的作用,这就是教。从道须臾不可离的前提出发,子思引出了“君子慎其独”的说法,意即君子在其独处时,亦非常慎重,不敢偏离中道。随后,子思还从性情的角度引出了“中和”这一主题。在日常生活中,若人人都能做到中和,天下就太平了,社会就和谐了,世界也就美满了。一原典①②③④⑤⑥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注释

①天命:天赋,指与生俱来的自然禀赋。也指天理、命运。

②性:人的秉性,也可理解为人的天性,是上天赋予人类的本真之性。

③率性:统率并规范人的自然本性,使其顺应天理。率,遵循,统率。

④道:本意指路,又可理解为规律、方法、道理。

⑤修道:修,修明。修道,探求世界的本源和发展变化的规律,修养本性使之符合道的规则,遵循道的规则修养身心而形成高尚的品德。

⑥教:教化,影响感化而达致的道德境界。译文

天生的禀赋叫做“性”,遵循天赋之性、合乎自然之理,逐步养成高尚的品德,就是人生的正道。培养自身高尚的道德品节,以之影响、熏陶和感化周围的民众,提高众人的道德境界,就叫做教化。名家注解

孔颖达注:天本无体,亦无言语之命,但人感自然而生,有贤愚吉凶,若天之付命遣使之然,故云“天命”。老子云:“道本无名,强名之曰道。”人自然感生,有刚柔好恶,或仁,或义,或礼,或知,或信,是天性自然,故“谓之性”。感仁行仁,感义行义之属,不失其常,合于道理,使得通达。

郑玄注:天命,即上天所赋予人的自然生命。木神则仁,金神则义,火神则礼,水神则信,土神则知。按照天性而行,就是道。治而广之,人仿效之,就是“教”。

朱熹

朱熹注: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于是人物之生,因各得其所赋之理,以为健顺五常之德,所谓性也。又注:人物各循其性之自然,则其日用事物之间,莫不各有当行之路,是则所谓道也。又注:性道虽同,而气禀或异,故不能无过不及之差。圣人因人物之所当行者而品节之,以为法于天下,则谓之教,若礼、乐、刑、政之属是也。

张居正塑像

张居正注:这是《中庸》首章,子思发明道之本原如此。命字,解做令字。率,是循。修,是品节裁成的意思。子思说:天下之人,莫不有性,然性何由而得名也,盖天之生人,既与之气以成形,必赋之理以成性,在天为元亨利贞,在人为仁义礼智,其禀受付畀,就如天命令他一般,所以说,天命之谓性。天下之事,莫不有道,然道何由而得名也?盖人物各循其性之自然,则其日用事物之间,莫不各有当行的道路,仁而为父子之亲,义而为君臣之分,礼而为恭敬辞让之节,智而为是非邪正之辩,其运用应酬,不过依顺着那性中所本有的,所以说率性之谓道。若夫圣人敷教以化天下,教又何由名也。盖人之性道虽同,而气秉不齐,习染易坏,则有不能尽率其性者。圣人于是因其当行之道,而修治之,以为法于天下,节之以礼,和之以乐,齐之以政,禁之以刑,使人皆遵道而行,以复其性,亦只是即其固有者裁之耳,而非有所加损也,所以说修道之谓教。夫教修乎道,道率于性,性命于天,可见道之大原出于天者矣。知其为天之所命,而率性修道之功,其容已乎?解读

不要小瞧了你自己,你之来到世界上,是有天赋使命的。但要真正发现个人的天赋使命,却不是一件容易事。首先需要发现、发展个人的天性,使之顺应天理。惟有顺应天理,人在进退出处、待人接物、功名事业上才能不偏不倚,从容有度,合乎中道。而要合乎中道,从主观方面讲,则需要下修身的功夫,正如曾子做的那样,“吾日三省吾身:与人谋而不忠乎?与人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从客观方面讲,则需要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所以孟子的母亲在孟子的童年,才会择邻而处,三次举家搬迁,直至搬到学校旁才放心。孟母之所以这么大费周章,不辞劳苦,就是为了让孟子在成长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当然,人文环境之重要并不局限在童年。人的一生是活到老、学到老的一生。对芸芸众生来说,要知天命,尽天性,言语行为合乎中庸之道,惟有教化一途。生而知之的人或许有,但到底是少数。就连圣贤如孔子,也称自己是学而知之呢。

其实,所谓率性而为、修道以行,目的何其简单,无非是借此认识真实的自己,发现自己的天赋所在、使命所在。对于企业管理者而言,在用人时如何量才取用,关键也在于:创造一个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使每一个企业员工各得其所,分配给他的工作与他的真实天性匹配,能够充分发挥他的天赋擅长。其实,没有不合用的人,关键是要用得恰当。处世活用发现你的天赋所在

著名漫画家蔡志忠15岁开始学习漫画,不敢稍事懈怠地勤苦作画,渐渐地发现自己天赋在此,是块画漫画的料,终究闯出了属于个人的一片天地。一度成为全台湾纳税最高的文化名人。有记者这样问他:“您连初中都没念完,在台湾这样一个文凭至上的社会,靠的是什么?”他淡然一笑,回答说:“做人最重要的就是要了解自己。有人适合做总统,有人适合扫地。如果适合扫地的人以做总统为人生目标,那只会一生痛苦不堪,受尽挫折。”适合扫地却以做总统为人生目标的人,在子思看来,就是违反天命,逆性而为,不守中庸之道,其人生的结局当然可想而知。而蔡志忠,通过训练有素的学习,不偏不倚地发现了画漫画就是自己有生以来的天赋所在,并且最终成就了自己。

再比如,傅聪在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傅雷先是让傅聪学习美术,原因是傅雷觉得自己堪称美术理论的行家,而自己又有不少朋友是画坛巨匠,如果能让自己的孩子傅聪以他们为师,博采众长,即便傅聪在资质上稍有逊色,成名成家也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可是,傅雷发现傅聪在学画的时候总是人在心不在,对绘画没有半点热情。倒是一有空闲就安静地坐在家里的那架手摇留声机旁,放上音乐唱片,一遍又一遍地细听,十分受用的样子。此时,傅聪已7岁多了。傅雷于是让傅聪改学钢琴。果不其然,傅聪的每一个细胞都好像是为音乐而生。学琴仅仅一个月的他,就能背对钢琴听出每个琴键的绝对音高。

傅雷的教子方式说明:身为家长,与其徒劳地规划孩子的人生,不如留心观察孩子的天性,让他在天性上得到充分的展现,然后适当地予以教化、引导。

人生天地间,必须有所专长,才能在世立足,体现个人生命的价值。而要真正有所专长,惟有发展我们的天性,培育我们的天赋,然后常年累月的训练它,提升它。蔡志忠和傅聪的例子深刻地说明了这一点:那些今天学这个,明天学那个,以市场为导向来决定该学什么的人到头来终将一事无成,原因就在于没有在天性上充分发展自己,不知道自己的天赋在何处。职场活用找适合发挥你天赋的工作

职场中,许多人都会面临这样的选择:一边是自己十分感兴趣并擅长的某方面工作,但薪水不高;一边是自己现在做着或即将从事的工作,薪水不菲,但做起来枯燥乏味。如果是你,你会如何选择呢?

面对激烈的竞争力,很多职场人士都认为能找到一份工作就该知足了,解决温饱才是最紧要的,根本不去考虑工作与自身的天赋特长匹配与否,对于职业生涯的去向也是抱着走一步算一步的观念。

有这么一位姓刘的先生,2004年毕业于江苏某高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刘先生毕业那年,高校毕业生占据了求职队伍的大半,竞争压力非常大,而刘先生学的环境工程专业又比较冷门,找工作的难度相对更大。后来,父母托关系帮他在本地的自来水厂找了份工作,刘先生原以为这份工作是做污水处理的,何况自来水厂是事业单位,虽然工资不是特别高,但各方面的福利待遇很不错。当时,刘先生对这样一份工作很满意。但是,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刘先生发现这份工作纯属打杂。可是碍于关系和薪水问题,刘先生迟迟没有跳槽,一拖就是三年。

刘先生错在没有分清工作与职业生涯是两回事,或者说,当时刘先生还没有建立起职业生涯意识。因此,刘先生对自己的职业前景缺少全局观,只是以找到工作为满足。结果,白白浪费了三年时间,能力也没有得到提升。

因此,找工作时不能盲目地屈服于现实,应该具备职业生涯意识,以自己的职业发展为基点选择工作,给自己制定一份详实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在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时,尤其要注意以下两点:

1.对自己的天性如何要有充分的认识。

2.选择适合自己天赋特长的发展平台。商界活用看他适合干什么

朱元璋打天下时,他的手下有四位能人,他根据这几个人各自的天赋能力,予以不同安排:刘伯温计谋较多,就留在身边参与军机大事,宋濂长于著文,便叫他搞文化,叶琛和章溢有政治头脑,就派他们去治民抚镇。这样的安排说明朱元璋懂得用人,他知道:一个人不管多么突出,也只能在他的天赋领地里有所专长。

而在分工越来越细化的现代社会,身为企业的老板,在用人上当然更需要量才取用了。

所谓量才取用,就是根据不同类型的人才和这些人具备的天赋特长和能力、性格,将其放在恰如其分的位置上予以使用,让其在最能发挥才干的岗位施展手脚。

明太祖朱元璋

打个比方,把一个擅长分销的人才,安排去做终端销售,他怎么可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呢?我们知道,分销和终端是两个不同的领域,所接触的客户群体完全不一样,一个是面对经销商,需要有谈判技能、培训经验、社会经验,管理市场、帮助经销商开拓市场建立下一级分销的能力,而另一个只需要对终端进行维护,检查终端库存,做做终端促销等工作。两种工作内容有别,对其综合素质的要求也不同。正确的做法是让擅长做分销的做分销,擅长做终端的做终端,也即在用人时要因人制宜,不要人为地强求别人改变或放弃自己的特长勉强从事别的工作。善于用人的管理者,总是针对人的天赋特长,安排适宜的工作,分派适合的任务,以发挥人的天赋优势。

台湾首富郭台铭旗下的鸿海集团,14年前营业额只有100亿新台币,而2006年的营业额达到1兆(1万亿)台币,10年成长100倍,郭台铭创造的鸿海经营传奇的背后,究竟靠的是什么?

郭台铭这样说:“我靠模具起家,但我的公司成长到今天,靠的是用人、用专家,在我们公司,单单机械博士就超过几十位。”这是鸿海集团董事长郭台铭的自谦之词,正是因为郭台铭善用人才,才奠定了鸿海30年来持续成长的基础。二原典①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②③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注释

①戒慎:警戒、谨慎。

②睹:看见。

③莫:在这里的意思“没有什么更……”。见:读“现”,明显,显现的意思。乎:于,比较的意思。隐:暗处。微:细事。译文

正道,是不可以须臾离开的。如果人们可以随便离开正道,那就不是真正的正道。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以“中庸”为行动指针的君子,在别人所看不见的地方尤其注重自己的修行,在那别人所听不见的地方尤其担心自己修行得不好。最易于被别人发现的,莫过于隐藏的事物;最容易被人发觉而显现的,莫过于幽微的事物(因为那幽微隐蔽的事物在我心中潜伏着,外面虽然可以不被人发现,但是自己是瞒不了骗不过自己的)。正因为这个,所以有道德的君子,在一个人独处时,更要对自己严加要求,以避免过言过行。名家注解

孔颖达注:道者,开通性命,犹如道路开通于人,人行于道路,不可须臾离也。若离道则碍难不通,犹善道须臾离弃则身有患害而生也。

朱熹注:道者,日用事物当行之理,皆性之德而具于心,无物不有,无时不然,所以不可须臾离也。若其可离,则为外物而非道矣。是以君子之心常存敬畏,虽不见闻,亦不敢忽,所以存天理之本然,而不使离于须臾之顷也。

张居正注:须臾,是顷刻之间。睹,是看见。闻,是听闻。戒慎、恐惧,都是敬畏的意思。承上文说,道既源于天、率于性,可见这个道与我身子合而为一,就是顷刻之间,也不可离了他。此心、此身方才离了,心便不正,身便不修。一事一物方才离了,事也不成,物也不就,如何可以须臾离得?若说可离,便是身外的物,不是我心上的道,道决不可须臾离也。夫惟道不可离,是以君子之心,常存敬畏,不待目有所睹见,而后戒慎,虽至静之中,未与物接,目无所睹,而其心亦常常戒慎而不敢忽。不待耳有所听闻,而后恐惧,虽至静之中,未与物接,耳无所闻,而其心亦常常恐惧而不敢忘,这是静而存养的功夫。所以存天理之本然,而不使离道于须臾之顷也。又注:这一节是说君子于戒慎恐惧中,又有一段省察的功夫。隐,是幽暗之处。微,是细微之事。独,是人不知而己独知的去处。子思说:“人于众人看见的去处,才叫做著见明显,殊不知他人看着自家,只是见了个外面,而其中纤悉委曲,反有不能尽知者。若夫幽暗之中,细微之事,形迹虽未彰露,然意念一发,则其机已动了。或要为善,或要为恶,自家看得甚是明白。是天下之至见者,莫过于隐,而天下之至显者,莫过于微也。这个便是人所不知而自己独知的去处,乃善恶之所由分,最为要紧,所以体道君子,于静时虽已尝戒慎恐惧,而于此独知之地,更加谨慎,不使一念之不善者,得以潜滋暗长于隐微之中,以至于离道之远也。”夫存养省察,动静无间,道岂有须臾之离哉。解读

这里讲智者由“知道”到“行道”,真心诚意地按“道”的原则去为人处世。即便在没有人看见、听见的地方也戒惧谨慎,生怕自己一时松懈,背离了“道”的要求。其实,最能体现一个人本质的不是他在公众面前如何,而是他在私底下一个人独处的时候如何。由于人在独处时的言行举止,会慢慢形成习惯,在不经意中显现出来,所以,子思认为,真正的君子在独处时也能严格要求自己,对天地神明心存敬畏。不论是通达顺遂时,还是身陷逆境时,在修身方面都不敢有丝毫懈怠。

中国有句古话:要得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别以为你干的事情没有人看见、听见,就能隐瞒过去。正因为如此,子思才如此强调“慎独”,要求修身者以自省作为起点,在“隐”和“微”上下功夫,以期达到在无人监督、无人知道的情况下,能做到自我克制、自我监督、自我完善,严格按道德原则办事,一言一行均合乎社会公德、公益,始终保持“慎独”的坚定性和自觉性。《论语·乡党》中记载孔子:睡觉时不像死尸那样睡得直挺挺的,家居时不像接待客人或自己去别人家做客一样。这说明孔子非常注重自己的举止,哪怕是在呼呼大睡时,也讲究“慎独”。

在今天这个时代,留守家乡的几乎是老人和小孩,年轻人大多去外地谋求发展,接触的人几乎都是非亲非故。从一个熟人社会一下子来到一个陌生人社会,一些年轻人疏于自我约束,放松了对自己的道德要求,自觉没有熟人、亲人看见自己,这下自由了,可以为所欲为了,甚至铤而走险,危害社会,原因就是因为平时没有养成“慎独”的习惯。处世活用不要以为没人看见你

一般而言,在众目睽睽之下,人们比较注意约束自己,但在无人处则容易自我放纵。即便是有一些颇有建树的历史人物,也曾由于一朝不能“慎独”而给自己留下难以抹去的污点,为后人所诟病。例如春秋时期的管仲,担任齐国宰相时励精图治,很快使齐国富强起来,但他在同鲍叔牙合伙做生意时,由于受贪心的驱使而多拿多占,给自己清白的历史抹了黑。古人云:“苟知其理以当然,而责其身以必然。”意即既然道理上知道该这样做,那么就要身体力行,一定做到。

现而今,随着社会经济日趋繁荣,人们的社会交往范围也越来越广。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日益显出“慎独”的重要。有这么一位男士,在他年轻时家里很贫穷,善良的父母对他的未来提供不了任何帮助。于是,他背井离乡,去到南方的一个大城市打拼,在求生的过程中吃了不少苦。后来,他认识了现在的妻子,妻子出身于富裕家庭,和他结婚后同他一起拼搏、创业,给了他很多帮助。而他也很争气,短短的几年时间,就使创办的企业资产达到了上亿,其人在当地更是成为家喻户晓的名人。再后来,春风得意的他,背着妻子和别的女人相爱了,爱得天昏地暗,家也不要了,企业的运营也很少过问了。直至有一天,这位男士深夜回家,从车里下来,看见整栋楼房惟有自己家的窗口是亮着的,顿时感动得涕泗横流,他知道无论自己回来得多晚、妻儿总是亮着灯在等他!从此,他给自己立法三章:爱妻、爱子、专心治企。重新把心交给妻儿。

这位男士能够迷途知返,幡然醒悟,意识到“慎独”的重要,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委实不易。曾国藩说:“‘慎独’为吾忍心修身之第一良方。”一个有道德的人,就是应该在独自一人无人监督时小心谨慎地不做任何对不起天地良心的事。职场活用见微知著

某记者曾在海南省人才劳动力市场东大厅采访当年海南的就业情况,竟然发现一位30岁左右的男性求职者,一边“吞云吐雾”,一边和旁边的人聊天。距他不到一米处的柱子上,红色的禁烟标志赫然在目。

当记者问及“是否看到禁烟标志”时,对方很不屑地反问:“不就一根烟吗?能造成多大的污染?你干嘛管我那么多?”

记者在场内发现,墙上、柱子上到处贴有禁烟标志,连接东西大厅的走道里还专门竖了一个“无烟区”告示牌。但穿梭职场内,不时看到“香烟袅袅”。尽管当时未到盛夏,但一些男士已经穿起了短裤,不少人穿着一双塑料拖鞋,“啪搭啪搭”在场内走来走去。

如今企业用人,在看重专业技能如何的同时,也很看重综合素质如何。据统计,有将近四成的企业,对所聘用的员工在细节上的表现不很满意,比如:有的员工每天抱着电脑,做的却都是自己的私事;有的员工在办公室里化妆、吃零食,煲电话粥。这些批评虽然针对的是小事,但反映出的问题却不小。这说明很多职场人士疏于自我约束,缺乏“慎独”的功夫。需要强调的是,教人注意“慎独”,留心工作中的细节,并不是要人学得圆滑,而是要人懂得文明礼貌,见微知著,虚心、谨慎,从点滴小事上严格要求自己。商界活用一口痰竟然葬送了一纸合同

一些在许多人看起来微不足道的细枝末节,决定了一个人、一件事的成败输赢。这些细枝末节可能是出席宴会时错结的一条领带,也可能是工作报告中的一个错别字,甚至是你随便吐的一口痰。

汪中求曾在《细节决定成败》一书里这样写道:“一次,我和一位朋友去海淀图书城购书,然后准备去人大。这天天气晴朗,购完书后我们就想散散步,一路沿着苏州街往海淀南路走。我这个人比较喜欢观察‘小事’,沿路就做了简单的‘观察’。结果,20分钟的路,遇到了14个吐痰的,其中13个随口吐到地上,只有一个人吐在卫生纸里,扔进了垃圾箱。这个调查虽然有随机性,但是,人的下意识的行为更能表现出自己的素质的高低。这就是我们面临的现状。”

的确是如此,别以为你只是吐了一口痰,感觉事情很小,但足以看出你个人素质、修养的高低。曾经有一家药厂的厂长,因为在陪同拜尔公司的代表参观制药车间的过程中,随地吐了一口痰,就使一大笔外资引进泡了汤,也使这场耗时数年原本胜券在握的谈判功亏一篑。厂长颇觉冤枉,认为不就是吐了一口痰吗,有那么要紧吗。

拜尔公司的代表这样解释:制药车间的卫生要求是非常严格的,作为一厂之主的厂长都能随地吐痰,那么这里的员工素质可想而知。与这样的药厂合作,怎么能够保证产品的质量呢。

由此可见,这位药厂厂长平日里是多么不注意“慎独”,以致在事关重大的谈判场合“见乎隐”、“显乎微”,坏了药厂引进外资的大计。三原典①②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③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注释

①中:符合的意思。

②节:节度法度。

③致:达到。译文

欢喜、气愤、哀伤、快乐这都是人的常见情绪,当它们还没有发作表现在外面的时候,有道君子便会控制它们,而使自己的内心保持平静,心没有一点的偏斜,这便叫做合乎正道的中。而当这些情绪发作出来时,又都合时宜而没有过分,这便叫做合乎正道的和。中这个标准,是天下人最根本的;和这个要求,是天下人人共通的大路。如果能够完完全全地符合中与和的标准,那么我心的位置也同那天地一样,安排得端端正正,便能够与天地同功;并且我由心所发出的行为,都合乎天地好生之德,世间万物的生长发育,都能顺应它而繁盛了。名家注解

孔颖达注:君子行道,先虑其微。若微能先虑,则必合于道,故君子恒常戒于其所不睹之处。人虽目不睹之处犹戒慎,况其恶事睹见而肯犯乎?故君子恒常戒慎之。又注:凡在众人之中,犹知所畏,及至幽隐之处,谓人不见,便即恣情。人皆占听,察见罪状,甚于众人之中,所以恒须慎惧如此。以罪过愆失无见于幽隐之处,无显露于细微之所也。

朱熹注:大本者,天命之性,天下之理皆由此出,道之体也。

张居正注:子思承上文发明道不可离之意说道:“凡人每日间与事物相接,顺着意便欢喜,拂着意便恼怒,失其所欲便悲哀,得其所欲便快乐,这都是人情之常。当其事物未接之时,这情未曾发动,也不着在喜一边,也不着在怒一边,也不着在哀与乐一边,无所偏倚,这叫做中。及其与事物相接,发动出来,当喜而喜,当怒而怒,当哀而哀,当乐而乐,一一都合着当然的节度,无所乖戾,这叫做和,然这中即是天命之性,乃道之体也。虽是未发,而天下之理皆具,凡见于日用彝伦之际,礼乐刑政之间,千变万化,莫不以此为根底,譬如树木的根本一般,枝枝叶叶都从这里发生,所以说天下之大本也。这和,即是率性之道,乃道之用也。四达不悖,而天下古今之人,皆所共由,盖人虽不同,而其处事皆当顺正,其应物皆当合理。”解读

此处着力于阐述人应该如何调控喜、怒、哀、乐这四种情绪。人是有情绪的生灵。但人若过度地强调自己的情绪就会引起他人的反感,同样地,若人不能适度地表达自己的情绪也会使人觉得不通人性。因此,对于我们自己的情绪,我们一则要控制,使之处在不偏不倚的状态,即所谓“中”。二则要适当疏导,使之流露出来时合乎礼仪规范,恰到好处,这就是“和”。

在日常生活中,有人常常为自己的情绪左右,总是偏向一侧跛行,不能容忍眼前打交道的人,在任何公众场合都表现得面目可憎,与和气殷勤为敌,糟蹋每个品行良好的时刻。他们与自己作对,也与别人作对,攻击一切好事,推助一切蠢事,一听他人的话就加以质疑,不问是非可否,有时甚至只是因为别人切牌或先出牌。与他们交谈的人如果见机应变而暂且迁就,或附和他们以免场面尴尬,他们却又翻脸一变持与刚才相反的意见,使那些机灵识趣之人束手无策。他们比真的疯子更无可救药;后者还能接受花言巧语的讨好,对于那些顽固之人则言语无用,没有任何方法能打动他们。明智的人则与此相反,他们不会屈从于情绪的变化,也不允许自己恣意妄为。智慧的妙用之一就是能不时自省,能认清自己目前的性情,主宰自己的心智,克服自己的情绪,而不会被它们拖着做下一件蠢事,陷入困境中不能自拔。

所以,我们需要提升自己的情绪觉察力,学会分化和辨认自己内心的感受,找出问题之后对症下药,无论是理清事实真相或是理清自己背后的非理性想法,都有助于我们更理解情绪的成因而使自己的情绪始终处于“哀而不伤,乐而不淫”的中和境界。处世活用要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冲动是魔鬼”,无论什么时候,都要冷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如果你不冷静,随便一点小事情就勃然大怒,甚而对别人大打出手,这是多么不理智啊。

有这样一个十分任性、脾气暴躁的孩子,他总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常常用粗鲁的语言和行动伤害他的小伙伴。等事情过后,他又为此特别后悔,常常为此苦恼不堪。一天,他向他的老师请求帮助。他的老师语重心长地说:“每当你要发脾气,克制不住自己时,就在教室门前的木柱子上钉一枚钉子。”

这个孩子照着老师的话做了。每当他克制不住自己乱发脾气时,他就往那个柱子上钉钉子。从此以后,他就用老师教给他的这种方法提醒自己不要犯相同的过错。天长日久,他渐渐学会了克制自己的情绪,木柱子上的钉子越钉越少。

一天,他高兴地对老师说:“我最近已经不再钉钉子了,知道了该怎样调整自己的情绪,很少再发脾气伤害别人,和别人相处得越来越好。谢谢老师!”

老师看着他,很是高兴,说:“你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能够以平和之心善待他人,这对你是很有利的。以后,每当你能够化解与他人间的矛盾,不再无故地伤人时,你就从木柱子上拔掉一枚钉子吧。”孩子听了老师的话,很认真地点了点头。

从此,孩子学会了克制自己,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能调整好心态,善待自己周围的人和事。慢慢地,那个教室门前木柱子上的钉子都被他一根根地拔掉了。最后,他像完成了一件酝酿已久的得意作品,兴高采烈地告诉老师。

老师听了孩子的汇报,并没有立刻说话,而是带着孩子来到了木柱子旁,指着上面密密麻麻的钉子眼说:“孩子,每当你脾气暴躁伤害了别人以后,留在人们心上的伤疤就像这些钉子眼,是很难消除的,一秒钟就有可能伤害一个人,但若想恢复你们之间的感情却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同时也是相当困难的。”

孩子羞愧地低下头,对自己以往的过失懊悔不已,密密麻麻的钉子眼就像钉在自己心上一样让他痛苦不堪。

生活中总会有这样那样的不顺心、不如意,人的心情也总会有这样那样的烦恼和焦虑,但是当你和身边的人发生矛盾摩擦的时候,不妨想想上面这则小故事给你的启示:要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不要无谓地伤害别人的感情。职场活用态度决定一切

心情愉快是我们生活、工作和人生幸福的基础。因为只有心情愉快才能工作顺利,工作顺利了,经济有了保障,家庭才能幸福。有句话俗话说得非常到位:“高官不如高薪,高薪不如高寿,高寿不如高兴!”可是,我们如何才能在工作和生活中保持愉快的心情呢?

人很多时候是脆弱、无助的,无论我们多么不情愿,多么愤怒与不满,该发生的事情照样发生。大家或许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一次,美国前总统罗斯福的家中被偷,丢失了很多东西,一位朋友知道后,写信安慰他。罗斯福给这位朋友回了一封信,信中说:“亲爱的朋友,谢谢你的安慰,我现在很平安,感谢生活。因为,第一,贼偷去的是我的东西,而没伤害我的生命,值得高兴;第二,贼只偷去我的部分东西,而不是全部,值得高兴;第三,最值得庆幸的是,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被偷本来是一件不幸的事,但罗斯福却找出了感谢和庆幸的三条理由。所以,在职业生涯中,我们也要学会如何在消极的境况中看到积极的因素。

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如果今天老板提拔了与你一起来公司的同事小刘,却没有提拔你,你会怎么办?愤愤不平,认为上司有眼不识泰山?从此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整天牢骚满腹?你的这些情绪表现只能让上司在心里这么想:哎呀,幸亏没提拔他,看来这人的确不行!

但如果我们换一种态度,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恳切征求上司、同事的意见和建议,然后给自己制定一个行之有效的改善计划,这样,你的心情好了,工作也更积极主动了,业绩也越来越高了,同事关系也越来越和谐了。当然上司也会越来越赏识并重用你。

一个人由于发生的事情所受到的伤害,远不如他对这个事情的看法更严重。所以,如果改变不了事情,就改变对这个事情的看法。看法变了,事情就变了,好运就会悄然来临,心情自然也会愉快起来。第二章时中时中

本章提出了“时中”的概念。子思认为,“中”是变动不居的,这就需要随时处中,是谓“时中”。君子敬畏天命,常常临事而惧,担心做得不够,或是做过头了,所以能够体现中庸。小人则好走极端,恣意妄为,以逞匹夫之勇为能事,所以背离中庸。

需要强调的是,“时中”之“时”,不单单指时间、时代,也指时机。所以,我们凡事作为,既不可冒进,也不可固步自封,而应见机而行。既不抢先,也不落伍。一原典①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注释

①中庸:儒家的政治、哲学思想。主张待人、处事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译文

孔夫子这样说道:“有道德的君子所行的事情,都是遵循中庸之道的;而没有道德的小人所行的事情,则与中庸之道相悖。”名家注解

孔颖达注:庸,常也。君子之人用中以为常。小人则不用中为常,是“反中庸”也。

郑玄注:庸,常也。用中为常,道也。反中庸者,所行非中庸,然亦自以为中庸也。

程颢、程颐注:中则不偏,常则不易,惟中不足以尽之,故曰中庸。理则极高明,行之只是中庸也。天地之化,虽廓然无穷,然而阴阳之度,日月寒暑昼夜之变,莫不有常,此道之所以为中庸。

朱熹注: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当然,精微之极致也。惟君子为能体之,小人反是。

张居正注:仲尼,是孔子的字。反,是违背。子思引孔子之言说道:“中庸是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平常的道理,虽为人所同有,然惟君子方能体之,其日用常行,无不是这中庸的道理。若彼小人便不能了,其日用常行,都与这中庸的道理相违背矣。”解读

孔子的学生子贡曾经问孔子:“子张和子夏谁贤?”孔子答:“子张过分,子夏不够。”子贡问:“那是不是子张贤一些呢?”孔子说:“过分与不够是一回事。”这段话是对“君子而时中”的生动说明。也就是说,过分与不够看似迥然不同,其实质没什么两样,都不符合中庸之道。中庸之道要求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恰到好处,犹如宋玉笔下的大美人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孔子认为,能否以中庸之道来要求自己,是君子和小人之间的分野。君子因为其行为主要是着眼于维护公众利益,所以君子容纳得下别人,行事作为不走极端,能够从长计议,顺应时势。而小人因为其行事作为主要是从私利出发,着眼于个人和小圈子的利益,所以小人容不下别人,喜欢培植党羽,用小恩小惠来笼络人心,为了成就一己私利不惜铤而走险,冒天下之大不韪,结果当然是与中庸之道越离越远。

孔子

在处世上,我们选择做什么样的人,是做君子呢,还是做小人,全靠我们的道德自觉,没有人逼你,就看我们对人生是怎么看的了。俗话说:物极必反。人的一生怎么可能永远一帆风顺呢,桃花开两天,梨花也要开两天。所以,在人生路上,遵循中庸之道为人处世,懂得掌握分寸和时机,才是明智之举。处世活用恰如其分地做人做事

孔子的中庸思想既是一种哲学意义上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同时也是一种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处世之道。在《论语》一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有关孔子如何运用中庸之道来处理各种事情的例子,比如他对子路和冉有的同一问题即“听到了就去做吗”的不同回答,就是中庸之道在教学中的体现。

有这样一场家庭宴会:男主人是一个科员,其余的人是男主人的科室主任和几位同事。入座后,只见围着花布裙的主妇一个劲儿地上菜,嘴上说:“没有什么好吃的,请对付着吃!”男主人则热情客气地给科室主任夹菜、添酒,而对其余同事只是敷衍了事地说声“请”。面对如此“尊卑有别”的待遇,男主人的同事们脸色颇为难堪,其中两位竟未等散席,就以“有事”为由告辞了。像这样的家庭宴会,非但不能增进主客间的友谊,反而会造成隔阂。原因在于,男主人偏待科室主任,没有一碗水端平,冷淡了自己的同事,伤害了同事的自尊心。在待人接物上,一视同仁,不偏不倚,居中处之,让各方都觉得自己受到了优待,才是恰如其分的做法。

再讲一个真实的故事:

小斌是独生子。他的父母对他充满了无限的希望,经常不厌其烦地告诫小斌说:“现在这年头,竞争激烈,学得越多越好,只有超过别人,将来才能赚大钱。”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小斌在家里想玩耍一会,都成了天方夜谭。为了避免“荒废”时间,小斌的父母除了对小斌的课业严格要求以外,还给小斌安排了许多额外课程。比如,双休日这样安排:星期六上午去少年宫学书法,下午到某会馆练跆拳道,星期日上午到某公园英语角学英语会话,下午到某钢琴老师的家里学钢琴。为了给小斌创造练琴的条件,父母省吃俭用,为小斌买了一架钢琴。但小峰却不堪承受这么沉重的负荷。四项业余学习中,他感兴趣的是英语会话,最讨厌练钢琴。小斌觉得自己没有音乐细胞,对音阶的分辨能力很差,节奏感也不强。但父母还是逼着他练,见他有情绪,就给他举出许多天才音乐家从小勤奋练琴的例子来激励他。然而,没有兴趣的强逼教育怎么可能有好的效果呢?

几个月下来,父母见小斌练琴没进步,总是显露出无可奈何的神情,于是便禁止同学来访,撤销奖励,惩罚旋踵而至。小斌陷入了极度的痛苦中,终于忍受不下去了,乘父母不在的当儿,悄悄地从厨房找到菜刀,狠狠砍断了左手的食指。

这个故事值得认真思考的地方在于:小斌的父母不懂得正确把握教育孩子的尺度。他们认为“学得越多越好,只有压过别人,将来才能赚大钱”,殊不知学得不够,学得过多都不是好事。诚如庄子所说:“我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庄子的意思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是很危险的。而且,幸福并不是来自于跟他人比较,一味压过别人的人非但很难成功,反而容易招致失败。诚如“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离于人,众必诽之”、“露锋芒于外,伤己身于内”等古训告诫我们的那样,为人处世应该低调、平和,与人平等相待。不要总是抢风头,占上峰。与其跟别人比,不如跟自己比。职场活用以君子之道立足

俗话说,舌头和牙齿也有磕碰之时,何况是与你同在一个屋檐下,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同事。那么,怎样化解与同事之间的磕碰呢?我们大家知道,一个总是跟同事和不来的人,不可能是什么君子,君子总是好相处的。一个难于相处的人,要想在职场上获得成功,几乎等于痴人说梦。

研究表明,每个人都有强烈的受尊敬的欲望。在工作中,如果你的言行举止没有忌讳,很可能在不经意间给某位同事造成难堪的局面,因而对你怀恨在心,拒绝和你往来。在这样的情况,你若一味地从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将会使你陷入一种极度不平衡的心理状态,使你由对对方的反感发展到动怒甚而至于冷嘲热讽,这样不仅无益于你与这位同事的和解,还会影响到你与其余同事的关系,你的处境将越来越不妙。

所以说,在与同事相处时,你不能过于计较自己的得失与利益,对他人过分苛刻。要学会以宽广的心胸去宽恕别人的错误;如果你总是习惯于从自己的角度去看待他人的处事方式,那么从现在开始,你遇事就要学会换位思考;如果你总是习惯以自己的价值观去要求别人,并希望改变别人,那么从现在开始,你还需学会求同存异,尊重他人的选择。

安东尼·罗宾告诫我们:同事关系最大的隐忧,就在于我们总是为自己打算太多,而对他人过分苛刻。孔子也曾经这么强调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的意思是,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应该做以和为贵的君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我们在与同事相处时,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贯彻始终,我们与同事的关系就会处于一种比较和谐的理想境地,合乎中庸之道。商界活用做君子老板

孔子所谓的“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他的意思是,君子居中守常,待人以诚,凡事遵行常理,而小人没有操守,容易走极端,把别人当枪使,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无所不用其极。有这么一个商界事例:

某家国企的总经理为了巩固自己的位置,拉帮结派,排挤前途看好的副总经理,暗示他手下的弟兄制造事端,到处造谣,阻止后备干部的提拔。集团总部派人下来蹲点,费了好大劲儿,总算搞清了事实真相。这时,总经理为了自保,把责任全都推到了手下的弟兄身上。被平调走人之前,他还若无其事地和副总经理“握手言和”,副总经理则当上了总经理。而那些被他当枪使的手下弟兄,则被瓷瓷实实地砸在是非坑里,有的由于陷得太深,又没有证据证明自己清白,不是被开除,就是被处分。同样是在这家国企,原本担任宣传策划部部长的张勇,为人正直,虽然在公司里不强势,无帮无派,却心胸宽广,平易近人,经常给新员工提供施展才干的机会,凭着个人的魅力、魄力和能力,最终赢得了主管部门和全体同仁的信任,当上了这家国企的董事长。

窃以为,凡事随缘,讲究水到渠成才是正道。急功近利,强出头,为了冲在对手的前面而使用不正当的小人手段对对手加以陷害,是君子不屑为之的。恰如孔子所说,君子应以“己欲达而达人,己欲立而立人”来要求自己。身为商界领袖,若能做到这一点,不但没有人动摇得了他的位置,反而在无形中为自己建立起了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广泛的人脉关系,何愁不能左右逢源?二原典①“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注释

①时中:随时而处中。译文“有操守的君子,他之所以能依照中庸的道理行事,是因为他能够时刻谨慎小心,以免做得过头或者做得不够;而无操守的小人,他之所以违背中庸的道理,是因为他没有什么顾忌心与畏惧心(所以才无所不用其极呀)。”名家注解

孔颖达注:君子之为中庸,容貌为君子,心行而时节其中,谓喜怒不过节也,故云君子而时中。小人为中庸,形貌为小人,而心行无所忌惮,小人将此以为常,亦以为中庸。

程颢

郑玄注:“君子而时中”者,其容貌君子,而又时节其中也。“小人而无忌惮”,其容貌小人,又以无畏难为常行,是其“反中庸”也。

程颢、程颐注:君子而时中,无时不中。中无定体,惟达权然后能执中。

朱熹注:君子之所以为中庸者,以其有君子之德,而又能随时以处中也。小人之所以反中庸者,以其有小人之心,而又无所忌惮也。盖中无定体,随时而在,是乃平常之理也。君子知其在我,故能戒谨不睹,恐惧不闻,而无时不中。小人不知有此,则肆欲妄行,而无所忌惮矣。

张居正注:时中,是随时处中。子思解释孔子之言说道:“中庸之理,人所同得,而惟君子能之,小人不能者何故?盖人之体道,不过动静之间。君子所以能中庸者,以其戒慎不睹,恐惧不闻,既有了君子之德,而应事接物之际,又能随时处中,此其所以能中庸也。小人之所以反中庸者,以其静时不知戒慎恐惧,所存者既是小人之心,而应事接物之际,又肆欲妄行,无所忌惮,此其所以反中庸也。”君子小人,只在敬肆之间而已。解读《中庸》引孔子的话说:“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意即君子之守中庸,随时处中,因时因地因人制宜,而不固守一成不变的教条,懂得权变。不知大家熟不熟悉《孟子·离娄上》“嫂溺叔援”的故事,这个故事正好形象地印证了孔子“时中”的权变思想。故事是以对话的形式展开的:

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孟子曰:“礼也。”

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

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

礼是古代治国的纲纪,是人人必须遵守的;男女授受不亲,是古礼中极重要的一条。然而当嫂子掉入水中面临生命危险时,孟子则主张应该“援之以手”。孟子解释说,男女授受不亲,是礼;嫂溺援之以手,是权,也即权变。礼的规定,只是针对一般情况,而世事要比仪轨复杂得多,总有意料不到的情况发生,因而必须懂得权变;没有权变是行不通的。换成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原则性必须与灵活性相结合。

孟子

权变思想体现出中庸思想的人文主义色彩。在说明嫂溺应该援之以手时,孟子特别强调,“嫂溺不援,是豺狼也。”意思是说,见死不救,是丧失人性的豺狼行为。在人命关天的特殊情况下,礼的规定不应妨碍救人性命。如果没有这种权变,一切只是死板地照章办事,没有一点人情味,礼制也就成了反人性的枷锁。

中庸思想一方面要求人们在行事作为上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合乎礼仪规范。但另一方面,怎样才能做到不偏不倚,什么叫过,什么叫不及,没有明确的规定,其尺度、分寸需要人们在具体的情景中应变。换句话说,“守中”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解决。你今天的行事作为合乎“中”的要求,但到了明天,时过境迁了,你还照原先那样去行,照原先那样去作,自以为在“守中”,其实你已经走偏了,离悬崖不远了。处世活用方中有圆“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的原则应用在做人处世上,意即要求人一方面要坚持原则,不偏不倚,另一方面亦要讲究灵活性,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懂得权变。人在处世办事上若只知坚持原则,少权变则会经常碰壁,一事难成;若只知权变,投机取巧,没有一定操守则会成为无所忌惮、令人唾弃的小人。换句话说,中庸的处世之道讲究内方外圆。俗话说:“圆的不稳,方的不滚。”圆为灵活性,为随机应变,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方为原则性,为坚守一定之规,为以不变应万变。

做人过于刚硬必遭摧折,过于扩张必受压制。时势变迁,事物的发展也随之变化,因而行事作为的对策也要随之改变。笔直的树木不能形成阴凉,过于直率的人容易获罪于人,就不会有朋友。所谓人至察则无徒,水至清则无鱼,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人与人相处要随和之中有耿直,处理事情要精细之中有果断,认识道理要正确之中有通达灵活。以正直克己持身,贵在处世有灵活变通,不固执己见的权变。处世缺乏变通灵活的心眼,就像木头人一样,只能四处碰壁。

邓小平是举世公认的当代伟人,他深谙“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的传统智慧,并将其出神入化地运用到国际国内的事务上来。比如,为了实现国家统一,他大胆地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所谓“一国”,就是以不变应万变的方;所谓“两制”,就是以万变应不变的圆。这一成功的构想终于解开了祖国统一大业的死结,香港顺利回归,澳门政权也成功交接。对于台湾能否顺利回归,1998年底时,中共中央顺应局势的变化,以两岸同胞的共同利益为最大考量,又提出:只要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什么都可以谈。《算经》中说:“方中有圆者,谓之圆方;圆中有方者,谓之方圆。”古人的表述再次说明了可方可圆的道理,值得我们效法。可方可圆,既秉持一以贯之的原则,又随时因地因人制宜,是为人、处世、办事的最高境界。在《红楼梦》中有句话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意思就是说只有对社会上的各种事情都透彻明了,才算是学问;只有处理人情世故干练而通达,才算得上是文章。而人的一生无非就是为人处世,这就要求我们为人处世要方圆有度。以三国人物而论,兼顾方圆而臻于化境者当推诸葛亮。

在隐居隆中时,诸葛亮博览群书,广交士林,关心时势,每自比管仲乐毅,负有担大任、致高远的远大抱负。但他又绝不是那种陶醉于功名利禄、汲汲于荣华仕进的俗人。事实上,当时曹操称雄天下,挟天子以令诸侯,他的朋友石广元、孟公威皆投其麾下,他却不为所动,其兄诸葛瑾在东吴颇得重用,他也不去投靠。最后,刘备三顾茅庐,以千古未有的求贤至诚深深打动了他,他才毅然步出草庐,一匡天下。在著名的《戒子书》中,诸葛亮曾如此谆谆告诫:“夫君子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在街亭一战中,马谡因不听王平之言而使街亭失守,诸葛亮回到汉中,经过详细查问,知道街亭失守完全是由于马谡违反了他的作战部署。马谡也承认了他的过错。诸葛亮按照军法,把马谡下了监狱,定了死罪。

马谡自知免不了一死,在监狱里给诸葛亮写了封信,说:“丞相平日待我像待自己的儿子一样,我也把丞相当作自己的父亲。这次我犯了死罪,希望我死以后,丞相能够像舜杀了鲧还用禹一样,对我的儿子给予抚恤,这样我也就死而无憾了。”

诸葛亮杀了马谡,想起他和马谡平时的深情厚谊,心里万分难过。以后,他真的按照马谡临终委托的那样,把马谡的儿子照顾得好好的。

诸葛亮认为王平在街亭曾经劝阻过马谡,在退兵时,王平又用计保全了人马,立下了大功,应该受到奖赏,于是就把王平提拔为参军,让他统率五部兵马。

诸葛亮对将士们说:“这次出兵失败,固然是因为马谡违反军令。可是我用人不当,也应该负责。”他就上了一份奏章给后主刘禅,请求把他的官职连降三级。

马谡

诸葛亮的确是错用了马谡,导致丢失街亭。但军法如山,身为一国之相不得不对马谡以军法论处;马谡死后诸葛亮帮他照顾儿子,这是对马谡的补偿;王平无过,又把他提拔为参军,不失为明智之举;诸葛亮自认用人失误,上奏章给刘禅,请求把他官职连降三级,以此使众人心服口服,无从议论。由此可见,诸葛亮不愧是一位方圆处世的典范。职场活用中不中,就看你能否随时摆正你的位置“中”和“不中”,不是一成不变的。一个小时以前你“中”,一个小时后你可能就“不中”了。如果你不懂得随时摆正你的位置,你将会变得十分痛苦、纠结,怎么转眼之间自己就落入这般不受待见的境地呢?原因在于,客观条件发生了变化,原先“中庸”的你,现在已经“不中庸”了,所以你也就“不中用”了。你需要调整自己,使自己随时处于“中庸”的理想境界,这样你才会重新变得“中用”。

成都有一家中外合资酒店,总经理为人苛刻,很多部门经理联合员工准备发动“政变”,以集体辞职要挟老板炒掉这个可恶的总经理。联名信上传到常驻香港的老板处一星期后,老板突然飞到成都,召集全体员工开会,他平心静气地说道:“最近大家有许多想法,我希望大家畅所欲言,我很想听听大家的意见和建议,看看怎样才能使大家工作得更舒心。”

话音刚落,“政变”发起人之一小文首先发难,措辞激烈地批评总经理要求员工超时工作,却给不足加班费,紧接着别的几个部门经理也都举例声讨总经理的一些不合理罚款的举措,有几个员工也说总经理喜欢骂人,不尊重属下,一意孤行。

这时,老板点了西餐部经理小张的名:“你对这件事有什么意见?”小张抬起头,只见数百双眼睛刷的一下投向他。小张这时想起老板以前对他说过的话:“无论何时都要记得谁是你的老板,谁是你的顶头上司。”“我的顶头上司是总经理,我必须摆正自己的位置。作为总经理手下的部门经理,此刻我该怎样表现呢?”想到这里,小张顿时有了思路,清清嗓子,诚心实意地说:“我们酒店就像个大家庭,难免会发生一些磕磕碰碰的矛盾,这是正常的。我相信大家不管心中窝着多大的火气,其内心还是希望这个家过得更好,这就需要每个成员和睦相处,同时做家长的也要公正处事,体贴属下。如果家庭很温暖,谁愿离开呢?但无论怎么说,家丑不能外扬,现在马上就得开工了,很快就会有客人来,所以大家现在最好各就各位,不要因为自己的情绪而影响了工作,至于家人之间的矛盾,可以另找时间慢慢谈。”

小张的话说完后,大家陷入了沉默。老板环视四周,镇定自若地说:“这话说得好,大家应以工作为重。现在,各就各位先干活吧。有意见的可以到我办公室来谈。”说完,他就起身进了办公室,小文紧跟着起身,小张急忙拉住他说:“容大家再商量一下。”他却一摔手,大声说道:“老板说了,有意见到他的办公室同他谈。现在,还有话要说的,跟我来。”顿时,好几个部门经理和十几个员工跟着他站了起来。

见此情景,小张无奈,也站起来宣布:“西餐部的员工,请跟我到3号包房开个会。”

关上3号包厢的门,小张清楚地告诉大家,请他们仔细想一想,若自己是老板,会不会喜欢冲动闹事、不顾大局的员工。老板是投资方,他要的是效益,炒掉总经理能给他带来什么好处呢?退一步说,即便老板害怕留下总经理会导致大家集体辞职,将总经理炒了,新来的总经理就一定会更好吗?老板会不会留下一批曾经以辞职要挟过他的员工呢?所以,大家必须摆正自己的位置,我们是员工,必须先顾全公司的利益,然后才有资格要求自己的权益。否则,做事不计后果,好走极端,最终伤害的是我们自己。”

那天,有不少人先后找老板谈话,但没有一个是西餐部的。西餐部的工作一如既往,甚至比往日更加有秩序。三天后,那几位带头闹情绪的部门经理,因为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被老板视为不中用,遭到解聘。而小张,则因其执两用中的聪明举动被提升为酒店副总经理。为了安抚员工,酒店又召开了一次大会,老板亲自宣布新的工资和奖金制度,各部门都有不同程度的上涨,加班费是以前的三倍。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社会生产遭到破坏,人民灾难深重,盼望着出现安定统一的局面。独具慧眼的曹操清楚地认识到民心的向背,摆正了自己的位置,为统一中国北方立下了赫赫战功。《三国演义》第14回记载,荀彧向曹操进言:“昔晋文公纳周襄王,而诸侯服从;汉高祖为义帝发丧,而天下归心。今天子蒙尘,将军诚因此时首倡义兵,奉天子以从众望,不世之略也。若不早图,人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