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典必读释义(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1-30 08:33:16

点击下载

作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教司组织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医经典必读释义

中医经典必读释义试读:

前言

“将升岱岳,非径奚为?欲诣扶桑,无舟莫适!”历代名医无不熟读经典,“经典”了然于心,加上勤于实践,勇于创新,继承发扬共举,方可成为一代名医,造福人类。所以,重视和加强中医经典的学习,对于训练临床思维方法,夯实中医基本功底,提高辨证论治水平,是有百利而无一弊之举。

本书是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教育司2004年组织选编的《中医经典必读》一书的基础上,由原编写专家对经典条文“注解”、“释义”而成。《中医经典必读》是学习中医经典著作的简易读本,所选条文均为中医经典著作的重要条文,是历代医学家“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进行长期医疗实践的经验结晶和经典理论,是构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架构。熟读这些经典,是学习、继承中医学精华的基本功。

本《释义》中【原文】部分,与《中医经典必读》本相同,选择公认的珍本,选取经典医著中最为重要的条文,经认真核对,力求准确无误;【注解】部分,将原文中深奥难懂的字、词予以解释,为学习者准确理解原文提供帮助;【释义】部分用现代语言,深入浅出,对所选条文予以“白话解”,并予科学阐释。凡入选本书的经方、时方,均附有精选方剂歌诀,不仅朗朗上口,便于背诵;而且归纳精准,有助于理解原文。

本《释义》80%以上的条文都是学习中医必须背诵的精辟内容,其用无穷,学者受用终生。出版者2012年3月《黄帝内经必读》释义王庆其 周国琪养生【原文】①《素问·上古天真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②③④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⑤⑥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⑦⑧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⑨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注解】

①法于阴阳:法,效法。效法自然界寒暑往来的阴阳变化规律。

②和于术数:和,调和,引申为恰当运用。术数,此指养生的方法,如导引、按跷、吐纳等。恰当地运用各种养生方法。

③不妄作劳:妄,乱也。作劳,包括劳作和房事。不要违背常规地劳作。

④形与神俱:形,形体;神,精神。俱,全也;引申作健全、和谐。形神健全和谐。

⑤天年:天赋年寿,即自然寿命。

⑥以酒为浆:浆,饮料。把酒作一般饮料饮用,形容酗酒无度。

⑦耗(hào好):嗜好,与前文“欲” 义同。

⑧不时御神:时,善也;御,用也。谓不善于驾驭、使用精神,即妄耗神气。

⑨逆于生乐:违背生命之愿望。 《中华大字典》:乐,“愿也”。【释义】

本节阐发了养生的重要意义,提出五种养生法则。

养生的意义:远古时代人们寿命能超过百岁,乃懂得养生之道,能适应自然界阴阳的变化规律,掌握各种养生方法,保持形神和谐协调之故;而今世之人早衰,是因为不懂养生之道,酗酒劳倦,以致精气耗竭,真元匮乏。说明人之寿夭不在时世之异,而在人对养生的认识和态度的不同。

养生法则:一法于阴阳,即养生应效法自然界阴阳变化规律;二和于术数,即恰当运用养生方法锻炼身体;三食饮有节制;四起居作息有规律;五劳作不违背常度。以此养生,则形神和谐,能“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原文】①②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③④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⑤⑥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⑦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注解】

①虚邪贼风:泛指异常气候和外来致病因素。

②恬恢虚无:恬惔,安静淡泊的意思。虚无,心无杂念和妄想。思想闲静,没有杂念。

③任其服:任,随便。服,衣服。着衣随便。

④高下不相慕:无论社会地位尊贵或卑贱,都能安于本位,不互相倾慕。

⑤朴:淳朴敦厚的品性。

⑥嗜欲不能劳其目:各种嗜好、欲望都不能引起他的注目。

⑦不惧于物:不为外界物欲所惊扰。【释义】

本节提出养生的原则:对外环境要“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对内环境要“恬惔虚无,精神内守”。虚邪贼风,是外界的致病因素;情志失调、劳倦过度,是内伤致病因素。既注意避免外邪的侵袭,又懂得调摄精神,避免情志过激和精气妄耗,才能保持真气充盛。内外调和,病安从来?【原文】①②

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

③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④⑤;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⑥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⑦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⑧⑨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写,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⑩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⑪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⑫故五藏盛,乃能写。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注解】

①齿更发长:人到七八岁,乳牙脱落,更换恒齿;头发开始茂盛。

②天癸至:天,先天;癸,癸水。至,极也,此有充盛的意思。天癸是肾气充盛产生的促进生殖功能发育、成熟、旺盛的精微物质。

③太冲脉:王冰注:“太冲者,肾脉与冲脉合而盛大,故曰太冲。”

④真牙生而长极:真牙,即智齿。长极,发育完全、成熟。智齿生出,发育健全。

⑤焦:通憔,即憔悴。

⑥三阳脉衰于上:太阳、阳明、少阳脉气衰减于上(头面)部。因三阳脉皆起或止于面部,故云衰于上。

⑦地道不通:指月经停止来潮。

⑧精气溢写:写,通泻,此为泄义。精气盈满而能外泻。

⑨阴阳和:指男女媾合。一说指男女气血阴阳调和。

⑩颁白:即斑白,指头发黑白相杂,俗称花白。

⑪主水:指肾藏精的功能。

⑫五藏盛乃能写:五脏精气盛,肾乃能泄精。【释义】

本节主要讨论人体生长壮老的规律以及肾中精气与五脏六腑精气的关系。

1.人体生长壮老的规律可分为三个时期

生长发育期:女子七至十四岁,男子八至十六岁,此时肾气渐渐盛实,主要表现为齿更发长,天癸发育日渐成熟,女子月事应时而下,男子开始有排精现象,具备了生育能力。

壮盛期:女子二十一至二十八岁,男子二十四至三十二岁。此时肾气充盛已成稳定均衡趋势。主要表现为智齿生出,牙齿生长齐全,筋骨坚强,体格壮盛,发长极。

衰老期:女子三十五至四十九岁,男子四十至六十四岁,此时肾气渐衰,主要表现为阳明脉气渐衰,面色逐渐憔悴,发枯白而开始脱落,天癸渐竭,形体衰老,精气渐亏,逐步失去生殖能力。

2.肾气的盛衰与五脏六腑精气的盛衰密切关联

说明肾主藏精的功能,肾不仅藏先天之精,而且接受来自五脏六腑的后天之精;只有当五脏精气充盛,肾才能泄精。【原文】①《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②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③④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⑤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⑥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⑦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⑧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⑨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⑩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⑪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

⑫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注解】

①发陈:发,生发,发散。陈,敷布、布陈。春季万物生发,推陈出新。

②被发缓形:被,同披。披散开头发,解开衣带,使形体舒展无拘束。

③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调摄人的精神情志,人要适应春气之生机,而不容杀灭;要接受春气惠予,而不容劫夺;要承受春气恩赐而不容克罚。

④养生之道:保养春气生发之规律。下文“养长之道”、“养收之道”、“养藏之道”皆仿此。

⑤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华,开花。实,果实。天地阴阳之气交合,万物繁茂充实。

⑥使华英成秀:使人的精神饱满,以适应夏气,成其秀美。

⑦ 痎(jiē,音皆) 疟:泛指疟疾。

⑧容平:容,生态、相貌。秋季万物成熟,形态平定不再生长的自然景象。

⑨使志安宁,以缓秋刑:秋气肃杀,万物收敛,故称“秋刑”。使神志安宁平静,以避秋季肃杀之气。

⑩飧(sūn孙)泄:泻出未消化的食物。又称完谷不化的泄泻。

⑪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使神志内藏,安静自若,如有隐私不能外泄,如获心爱之物而窃喜。

⑫无泄皮肤,使气亟夺:亟,频数,屡次。冬季不要使皮肤过多出汗,导致阳气频繁耗伤。【释义】

本节论述自然四时生长收藏的规律,提示人类要顺从四时阴阳变化调养精神情志和生活起居,则体健神旺,可以减少疾病发生。若违逆四时阴阳,则内伤五脏,可能发生病变。【原文】①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②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③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注解】

①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养阳,即养生养长;养阴,即养收养藏。春夏季节自然界阳气生发,人应顺应调养阳气;秋冬季节自然界阴气收敛,人应顺应调养阴气。

②佩:与悖同,古通用。悖,违背;违反。

③内格:格,格拒也。人体内在生理功能与自然界四时阴阳变化不相协调。【释义】

本节强调四时阴阳是万物生长之根本,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并强调“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防治原则。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一顺应四时的重要养生原则,春夏宜顺其生长之气以养阳;秋冬宜顺其收藏之气以养阴。【原文】《素问·气交变大论》: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释义】

此句提示医学之道当掌握天文、地理,以及社会、心理、人际之事等知识,则可以长久。阴阳五行【原文】①②《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③④⑤⑥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⑦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⑧⑨⑩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⑪⑫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⑬从也。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⑭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⑮⑯;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注解】

①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天地,泛指自然界。道,法则、规律。阴阳是自然界的法则和规律。

②纲纪:即纲领。

③父母:本原、根源之义。

④生杀之本始:生,产生;杀,消亡。本始,即本原和起点。阴阳是事物产生与消亡的原由。

⑤神明之府:府,居舍、藏物的场所。阴阳是产生自然界万物运动变化内在动力的场所。

⑥本:在此指阴阳。

⑦阳生阴长,阳杀阴藏:互文。阴阳既为生杀之本,亦为长藏之本。阳既能生万物,亦能杀万物;阴既能长万物,亦能藏万物。

⑧阳化气,阴成形:阳气具有蒸腾气化的作用;阴气具有凝聚成形的作用。阴阳代表二种相反的作用。

⑨寒极生热,热极生寒:此以寒热互变之例,说明阴阳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

⑩寒气生浊,热气生清:张介宾注:“寒气凝滞,故生浊阴;热气升散,故生清阳。”

⑪膜胀:此指胸腹胀满。

⑫反作:即反常。阳应升在上而反在下,阴应降在下而反在上,是谓阴阳反作。

⑬逆从:偏义复词,即逆的意思。指上述飧泄、膜胀,皆阴阳之逆行。

⑭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上窍,指耳、目、口、鼻等头面部七窍;下窍,即前后二阴。人体吸入的自然之气和饮食水谷化生的清阳之气出于头面官窍,产生声音和嗅、视、听觉等功能。产生的浊阴变为粪、尿由前后二阴排出体外。

⑮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指卫气。浊阴,指精血津液。腠理,指皮肤、肌肉、脏腑之间通行元气的间隙。发,发散,布散;走,运行,归属。清阳之气发散于肌肤、脏腑间隙以温养之。浊阴之气趋向五脏贮藏而濡养之。

⑯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清阳,指水谷精气。支,通肢。浊阴,由水谷变化而成的糟粕和水液。言水谷精气有充养四肢百骸的作用;谷食及其变化的糟粕和水液,归于六腑传化。【释义】

本段主要论述了阴阳的基本概念及基本内容。

世界上一切事物是在不断地运动变化,新生和消亡。事物之所以能运动发展变化,根源就在于事物本身存在着相互对立统一的阴阳两方。阴阳在其运动变化过程中,既是对立的,又是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在一定条件下,又能相互转化的。将“阴阳”引入医学领域的重要意义及临床治疗的指导思想就是“治病必求于本”。

本节以天地、静躁、寒热、化气、成形、云雨等自然运动、作用、现象等说明阴阳的属性特征及其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以阴阳升降运动说明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人体吸入的自然之气和饮食水谷化生的清阳之气出于头面官窍,产生声音和嗅、视、听觉等功能;产生的浊阴变为粪、尿由前后二阴排出体外。清阳之气宣发于肌肤、脏腑间隙以温养之;浊阴之气趋向五脏贮藏而濡养之。水谷精气有充养四肢百骸的作用;谷食及其变化的糟粕和水液,归于六腑传化。阳应升在上而反在下,阴应降在下而反在上,是为阴阳反常,可出现完谷不化的飧泄、胸腹部胀满等病证。【原文】

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①②③

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④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壮火⑤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⑥。⑦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注解】

①味归形,形归气:归,归附,在此有滋养、化生之义。形,指形体,包括脏腑精血等有形物质。气,指人体的真元之气。药物饮食五味有滋养人之形体作用,而形体又依赖于真气的充养。

②气归精,精归化:气,指药食之气。化,气化、化生。药物饮食之气有化生成人体阴精的作用,而人体的阴精又依赖气化功能产生。

③精食气,形食味:食,音义同饲,以食予人也。此句补充说明“气归精,味归形”。

④化生精,气生形:补充说明“精归化”、“形归气”。精归化,故化生精;形归气,故气生形。

⑤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指药物饮食气味纯阳的作用。少火,指药物饮食气味温和的作用。气,指正气。之,作使、令解。后世对壮火、少火的含义,有进一步的发挥,认为壮火即病理之火,少火为生理之火。此句本义为药食气味纯阳者可以使得正气虚衰;药物饮食气味温和者可以使得正气盛壮。

⑥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前“食”字,是消蚀之义,后“食” 字,音义同饲。药物饮食的纯阳作用可消蚀耗散人体的元气,人体的元气仰饲于药物饮食的温和作用;药物饮食的纯阳作用可耗散人体的元气,药物饮食的温和作用补养人体的元气。

⑦涌泄:泛指呕吐泄泻。【释义】

本节用阴阳属性及其相互转化关系,阐明药物饮食在体内的转化过程,以及气味厚薄的不同性能、作用。药物饮食气味太过对人体的影响。

1.味、形、气、精、化的关系

药物饮食气味在人体内可以相互转化。味、气可以滋养形体,生成精气;进一步能产生人体之气和促进气化功能;药物饮食气味太过又可以损伤人体的形精,影响气化。

2.药物饮食气味的阴阳属性及其性能

以阴阳的理论,对药物饮食气味厚薄及其作用进行了阐释,药物饮食气味有阴阳之分、厚薄之别。其作用、性能也相异,如药物饮食有出上窍与出下窍、通与泄、发热与发泄、上涌与下泄等阴阳相反的作用区分。

3.壮火、少火的概念及其对人体的影响

属于阳性的药食气味可以分为壮火、少火两种,药食气味纯阳者可以使得正气虚衰;药物饮食气味温和者可以使得正气盛壮。纯阳作用药食可以消蚀耗散人体的元气,人体的元气仰饲于药物饮食的温和作用;药物饮食的纯阳作用可耗散人体的元气,药物饮食的温和作用补养人体的元气。【原文】①②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③④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写。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藏化五气,⑤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⑥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注解】

①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阴胜,即酸苦涌泄太过;阳胜,即辛甘发散太过。指过用酸苦涌泄药,则机体阳气损伤;过用辛甘发散药,则机体阴精耗损。后世对此又有新的发挥,认为阴邪偏胜,则伤阳气;反之阳邪偏胜,则伤阴气,以此成为中医学病机总纲。

②阳胜则热,阴胜则寒:本指用辛甘药太过,就产生热病;用酸苦药太过,就产生寒病。后世又发挥为:阳邪胜致热病,阴邪胜致寒病。

③寒胜则浮:浮,浮肿。寒为阴邪,易伤阳气,阳气不行,聚水成为浮肿。

④湿胜则濡写:濡写,又称湿泻,由湿邪伤脾所致。脾被湿困,不能运化水谷,故泄泻稀溏。

⑤暴怒伤阴,暴喜伤阳:阴,肝阴;阳,心阳。突然暴怒易伤肝阴;突然狂喜易伤心阳,使心神涣散而不收。

⑥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厥气,厥逆上行之气。去形,形神分离。厥逆之气上行,脉中气血满盈,神气浮越,形神分离而昏厥。【释义】

本段论述了阴阳偏盛的病理以及六淫、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1.阴阳偏盛的病理

阴邪偏胜,则伤阳气,产生寒病;反之阳邪偏胜,则伤阴气,产生热病。阴阳偏胜至极点,则可向相反方面转化。

2.六淫之邪的致病特点

风邪的致病特点是动摇、振颤;火热的致病特点是火热之邪内郁,营气壅滞肉理,发为痈疡红肿;寒为阴邪,易伤阳气,聚水成为浮肿;脾被湿困,不能运化水谷,故泄泻稀溏。

3.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怒为肝志,肝藏血,血属阴,故暴怒伤阴;喜为心志,心属阳,藏神,卒暴之喜则伤阳。人体内五脏阴阳相乱,平衡失调,甚至出现昏厥的病理状态。【原文】①

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麤为之俛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②③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傈④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此阴阳更胜之变,病⑤之形能也。【注解】

①喘麤(cū,音粗)为之俛(fú,音俯)仰:麤,粗的异体字。倪,俯的异体字。呼吸喘息粗急而困难,呈前俯后仰之状。

②烦冤:即烦闷不舒。

③能(nài,音耐):音义同耐。

④数(shuò,音索)慄:数,频繁,多次之义。慄,战抖。即频频战栗。

⑤形能(tài,音态):形,指形体、形状。能,同态。即形态。指疾病所产生的症状和体征而言。【释义】

本段仿效阴阳的法则,辨别疾病阴阳之属性。

阳(邪)胜所产生的症状和体征:阳邪不得泄越则出现全身内外皆热,且有津液耗伤,火扰心神之表现。腹满,乃阳热结于中焦,阳胜阴绝,中土败坏,故死。此证若得冬阴之助,尚能支持,如遇夏热,则内外皆热,不可耐受。

阴(邪)胜所产生的症状和体征:阴盛则阳衰,外有身寒汗出、战栗、四肢逆冷;内因脾胃阳绝而腹满,亦死也。此证若得夏热之助,犹可支持,如遇冬寒,则无法耐受。【原文】①

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②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注解】

①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由于人身的阴阳气血内外上下交相贯通,所以针刺阳分或阴分,能够调节相对一方经脉的虚实盛衰。

②殆:危也。【释义】

本节提出了阴阳互刺、左右互刺的针刺法则。根据人体脏腑经脉表里阴阳气血交相贯通的整体理论,针刺阳分可以引导阴分的经气,调节相对一方经脉的虚实盛衰,从而起到治疗阳分的病证的疗效。反之亦然。左右互刺的针刺方法也同样基于这一理论。【原文】①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②③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注解】

①审清浊,而知部分:清浊,指望诊中面部颜色的清与浊。清,指面色明润光泽;浊,指面色晦暗滞浊。审察色泽清浊,可测知疾病部位。

②权衡规矩:泛言四时常脉。权为秤锤,衡为秤杆,规为作圆之器,矩为作方之器。此喻脉象。即《素问·脉要精微论》:“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

③尺寸:尺,尺肤,前臂内侧从肘至腕的一段皮肤。寸,寸口脉。概言尺肤和寸口。【释义】

以阴阳的理论指导诊法。诊法有望闻问切,如“察色按脉”、“审清浊”、“视喘息、听声音”、“观权衡规矩”、“按尺寸”等,然重要的是“先别阴阳”,阴阳为辨证之总纲,阴阳辨明,“以治则无过,以诊则不失矣”,此为中医诊法之关键。【原文】①《素问·六微旨大论》: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②③

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④⑤

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外列盛衰,害则败乱,生化大病。【注解】

①倚伏:相因叫“倚”,隐藏叫“伏”。潜伏的因果关系。

②神机:泛指生命内在的阴阳变化之机,是生命征象的根本。《素问·五常政大论》云:“根于中者,命曰神机。”

③气立:生命体因外界之气而立。《素问·五常政大论》云:“根于外者,命曰气立。”

④承:承袭之义。五行各有所承袭,以防其太过,不使其亢甚为害。

⑤外列:外列自然界的客观表现。【释义】

本节论述气机的运动形式。气的运动谓气机,气机的运动形式多种多样,概言之有四种形式——升降出入。自然界的生长化收藏,人体的生长壮老已,无不赖之以变化。升降出入运动是所有形体器官的共性。四者之间还必须保持正常,否则自然界就会灾害降临,人体就将发生疾病。【原文】《素问·宝命全形论》: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①②,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万物尽然,不可胜竭。【注解】

① 达:通达。

②绝:阻绝。【释义】

本节阐述了五行相胜之关系。五行之间有相生和相克的关系,相生,即滋助、长养、促进;相克,即克制、压抑、约束。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具有五行的五个方面,其相互之间不仅需要相生的联系,也要有相克的制约,这就构成一种相对稳定的有规律的结构联系。【原文】《灵枢·岁露论》: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也。【释义】

人类长期生活在自然环境中,已经形成与自然天体日月星辰运行规律以及气候适应的生理节奏。藏象【原文】①《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②③④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⑤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⑥⑦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⑧⑨⑩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⑪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⑫⑬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此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注解】

①神明:指心主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②相傅:指辅助君主治理国家大事的宰相、相国。

③治节:治理调节。比喻肺佐心以调气血、行营卫、治理诸脏的功能。

④将军之官:肝属风木,性动而急,如将军之勇。

⑤中正之官:胆正直刚毅,不偏不倚,故为中正之官。。

⑥仓廪:指贮藏粮食的仓库。

⑦受盛(chéng,音成):盛,以器受物。指接受容纳之意。

⑧作强:指精力充沛,强于所用,偏指体力。

⑨伎巧:指人的智巧能力。

⑩决渎:决,通也;渎,水道也。疏通水道之义。

⑪州都:指水液汇聚的地方。膀胱为津液所聚之处,故称州都之官。

⑫殁(mò末)世不殆:殁,通没,殁世,终身之义;殆,危险。即终身没有危险。

⑬使道:指十二脏腑相互联系的通道。【释义】

本节以古代官制作比喻,形象地论述了十二脏腑的主要生理功能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强调心在十二脏腑中的主导作用。十二脏腑的主要功能:心藏神,主人体精神思维活动而协调各脏腑的生理功能,为君主之官。肺主气,助心调畅全身气血和气机升降,为“相傅之官”。肝犹如将军,智勇兼备,主深谋远虑,为“将军之官”。胆主决定判断,肝胆相使,才能正确处理事物,为“中正之官”。膻中为心包络,犹如内臣,代君行令,主情志喜乐,为“臣使之官”。脾胃能受纳腐熟水谷,化生水谷精微,为“仓廪之官”。大肠具有传化糟粕功能,为“传导之官”。小肠具有将胃消化之食物分清别浊的功能,为“受盛之官”。肾藏精充脑养骨,使人运动强劲,动作精巧,神强聪慧,为“作强之官”。三焦具有疏通水道,运行水液的功能,为“决渎之官”。膀胱能贮藏全身升清降浊后的津液,在肾的气化作用下,变为尿液排出体外,为“州都之官”。

十二官的功能活动不是孤立的,而是既分工又合作,密切配合,共同维持人体生理功能,说明十二脏腑是一个统一协调的整体,体现了藏象学说的整体观。【原文】《素问·六节藏象论》:帝曰:藏象何如?岐伯曰:心者,生之本,①②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③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④通于秋气。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⑤⑥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⑦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⑧⑨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注解】

①神之变:变,在此应作“处”解,即居处之义,与下文“魄之处”、“精之处”例同。

②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心属火,位居膈上,主宣达阳气,故为阳中之太阳,与夏热之气相应。

③阳中之太阴:太阴,在此当作“少阴”解。因肺属金,位居膈上,主肃降阳气,故为阳中之少阴,与秋燥之气相应。

④主蛰,封藏之本:蛰,冬眠伏藏之虫。此以冬眠伏藏之虫,比喻肾主藏精,宜闭藏而不妄泄的功能,故称“封藏之本”。

⑤阴中之少阴:少阴,当作“太阴”解。因肾属水,位居膈下阴位,主闭藏阴精,故为阴中之太阴,与冬寒之气相应。

⑥罢(pǐ疲)极之本:罢,音义同疲;极,劳也。因肝主筋,其血气濡养筋脉,筋主运动;劳累太过,肝之气血失于濡养筋脉,则不堪疲劳,故肝为罢极之本。

⑦阳中之少阳:当作“阴中之少阳”。因肝居膈下阴位,主少阳升发之气,属于木,故为阴中之少阳,与春温之气相应。

⑧至阴:从阳位到达阴位。脾居中焦,位于上焦阳位与下焦阴位之间,故曰至阴。⑨十一:乃古代直排版“土”字之误,可参。【释义】

本节论述了藏象的概念和藏象学说的基本内容。五脏是人体之本,以五脏之本为中心,联系诸腑、经脉、体表五华、五体,形成肝、心、脾、肺、肾五大系统的生理活动,同时又互相之间紧密联系,并与自然界相联成一个整体,形成以五脏为中心的藏象学说。【原文】《素问·五藏别论》: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①②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写,名曰奇恒之府。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写而不藏。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写者也,③魄门亦为五藏使,水谷不得久藏。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写也,④⑤故满而不能实。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注解】

①藏而不写:写,通“泻”,输泻。指奇恒之府能贮藏精气,无输泻的功能。

②奇恒之府:奇,异也;恒,常也。奇恒,异于常腑。具有不同于六腑的功能的脏器。

③魄门亦为五藏使:魄,通“粕”;魄门,肛门。使,役使。指肛门排泄糟粕的功能,为五脏之役使。

④满而不能实:满,指精气盈满;实,指精气壅实、呆实。指五脏精气宜盈满,但不能壅实不行。

⑤实而不能满:实,水谷和糟粕暂时充实;满,水谷和糟粕滞满不行。指六腑水谷与糟粕宜暂时充实,但不能滞满不行。【释义】

本段讨论了奇恒之腑、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特点。

奇恒之府功能好象大地蓄藏万物一样,主藏阴精,与五脏相似;但形态中空又与六腑相似,故有异于一般的六腑。五脏主藏精气,而精气又要保持运行流畅,不能壅实不行,故其功能特点为“满而不能实”。六腑主传化水谷而不藏,六腑正常传化功能应处于“虚实”状态,即“胃实而肠虚”,“肠实而胃虚”,以通为用。【原文】①《素问·经脉别论》: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②③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④⑤⑥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藏,气⑦⑧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饮入于胃,遊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⑨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藏阴阳,揆度以⑩为常也。【注解】

①淫气:浸淫满溢,此处为滋养濡润之意。

②浊气:指谷食之气中的浓稠的部分。

③肺朝百脉:朝,朝会。肺主气,百脉中气血运行有赖于肺之调节,故百脉朝会于肺。

④毛脉合精:肺主气,心主血脉,毛脉合精,即气血相合。

⑤行气于府:府,指血脉,即精气行于血脉之中。

⑥府精神明,留于四藏:留,反训为“流”。指经脉中的精气,正常运行而不紊乱,流行输布于肝、心、脾、肾四脏。

⑦气归于权衡:权衡,此指通过调节达到平衡。言精气化为血气入于血脉,精气的敷布要保持平衡的生理状态。

⑧气口:即寸口,因其长1.9寸,故曰“气口成寸”。

⑨水精四布,五经并行:五经,五藏之经脉。水谷精气敷布于全身,灌注于五脏之经脉。(10)揆度以为常也:揆度,测度。从脉象变化测度津液的代谢情况,以此作为常规大法。【释义】

本段论述了谷食和水饮入胃后其精气输布运行的过程。进食后水谷精气散于肝,滋润于筋脉;其浓稠的精气注于心,通过经脉朝会于肺,借助肺朝百脉的功能,输布全身,直至皮毛,营养全身。在肺朝百脉和主治节的作用下,使气血相合,血脉和调,津液四布,下输膀胱。

水谷精气的生成输布过程是在五脏六腑的综合作用下进行的,与四时阴阳密切相关,并可通过经脉而反映于寸口,所以诊察寸口脉象的变化能测知人体各脏腑的生理和病理。【原文】《素问·太阴阳明论》: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①内。故阳道实,阴道虚。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阳受之则入六府,阴受之则入五藏。入六府则身②热,不时卧,上为喘呼。入五藏则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澼③。故喉主天气,咽主地气,故阳受风气,阴受湿气。故阴气从足上行到头,而下行循臂到指端;阳气从手上行至头,而下行至足。故曰:④阳病者,上行极而下;阴病者,下行极而上。故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注解】

①阳道实,阴道虚:指属于阳的六腑,多病外感而为实证;属于阴的五脏,多病内伤而为虚证。

②不时卧:指应睡眠而不能入眠,不能以时卧也。

③肠澼:下利脓血。

④阳病者,上行极而下;阴病者,下行极而上:此言阴邪或阳邪侵犯阴经或阳经后,随着阴、阳经气的运行而传变。【释义】

本段以太阴和阳明为例,论述了因经脉脏腑阴阳属性不同,其发病各异的道理和规律。由于阴经、五脏主里属阴;阳经、六腑主外属阳。外邪侵犯,先入在表在阳之阳经六腑;饮食起居,直犯在里在阴之阴经五脏。因此,阴经、五脏和阳经、六腑的发病规律的区别在三个方面:一是贼风虚邪之外感六淫阳邪,侵犯人体从外而入,传及六腑,多为阳热有余之证,而有身热、不得卧、喘呼诸症;饮食起居不慎之阴邪,病从内生,伤及五脏,多为里阴不足之症,而见胀、飧泄、肠澼诸疾。二是疾病的发展趋向,病随气转,故阳经之病,上行日久转趋于下;阴经之病,下行日久转趋于上。三是邪气伤人,同类相聚,故风为阳邪而易伤上、伤阳、伤胃;湿为阴邪而易伤下、伤阴、伤脾。【原文】

帝曰:脾病而四支不用,何也?岐伯曰:四支皆禀气于胃,而不①②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支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注解】

①至经:《太素》作“径至”。

②津液:此指水谷之精气。【释义】

脾与胃以膜相连;通过各自隶属的经脉相互联络,构成表里关系。在生理功能上,胃受纳水谷,需要通过脾的运化,才能把水谷精气输布到四肢百骸及全身脏腑组织,得以充养。脾病则水谷精气不能营养筋脉肌肉,以致四肢不能作随意运动。【原文】①《灵枢·脉度》:五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故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五藏不和则七窍不通,六府不和则留为痈②。【注解】

①五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阅,经历之意,此处可引申为相通。五脏精气通过所属的经脉上通于颜面诸窍。

②六府不和则留为痈:此言六腑功能失调,使营卫气血运行阻滞,郁而发热,热胜则肉腐,而致痈疡。【释义】

论述了五脏和七窍的生理上的密切关系。五脏的精气由经脉输送到颜面五官七窍,使七窍与五脏通应相连,五脏功能与七窍感觉密切相关,五脏生理功能协调通利,则七窍感觉灵敏。五脏与七窍在病理上相互影响,五藏不和,则七窍不通。【原文】①《素问·五藏生成》:诸脉者皆属于目,诸髓者皆属于脑,诸筋者皆属于节,诸血者皆属于心,诸气者皆属于肺,此四支八溪之朝夕②也。故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注解】

①诸脉者皆属于目:属,有连属、统属之意。五脏六腑之精气,通过十二经脉上注于目。

②此四支八溪之朝夕:八溪,指上下肢的大关节,左右侧共八处。朝夕,指海水早涨为潮,晚涨为汐,此处指早晚。此言人身脏腑之气血从早到晚时刻出入流行于四肢关节、血脉、骨髓、筋膜之间,如同每天潮汐从不间断地营养全身脏腑组织器官。【释义】

本段论述了脉、髓、筋、血、气的生理。

脉、髓、筋、血、气在人体具有重要的生理功用,而它们能够发挥各自的生理功用,主要依赖它们各自的连属关系而形成的整体功能。五脏六腑之精气由十二经脉上注于目,始能有眼目的视觉功能。肾藏精主骨生髓,而上注于脑,使脑具有主持肢体运动和思维之功能。肝主筋,全身筋膜连属骨节,形成肢体运动功能,能步、能握、能摄。心主血脉,在心气推动下完成血脉循行不息。肺主气,完成人体呼吸功能和气机的调节功能。人卧血归于肝,人动则血行于诸经的论述,说明肝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液的生理功能,一切脏腑组织都需要气血的供养和调节。精气神【原文】《灵枢·本神》: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血脉营气精神,此五藏之所藏也。①②

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③④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⑤⑥⑦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⑧⑨⑩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⑪谓之智。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⑫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注解】

①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指特性;气,指成形物质。说明天地自然具有孕育生命的物质与特性。

②德流气薄而生者也:薄,上迫也。天德下流,地气上交,阴阳相错,升降相因,始有生化之机,产生生命。

③两精相搏:搏者,交结也。男女两性生殖之精相结合。

④随神往来者谓之魂:魂是神支配下的意识活动,如梦寐恍惚,变幻游行之境皆是。

⑤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魄是以精为物质基础的生理本能,如感知和动作等。

⑥任物:任,担任、担当。担当认识事物和处理事物之职。

⑦心有所忆谓之意:心感知事物后,根据记忆产生意念,但尚未成定见之时的思维。

⑧意之所存谓之志:志,志向。意念积累之后形成的认识称之志。存,积累。

⑨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存变,反复思量。对已形成的认识进行反复思考的过程称为思。

⑩因思而远慕谓之虑:远慕,即深谋远虑。通过反复思考,对事物进行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的推理、预测,称为虑。

⑪因虑而处物谓之智:经过深思远虑而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处理,称为智。

⑫僻邪:即致病的邪气。【释义】“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强调了神在针刺疗法中的重要性。神是血脉营气精的外在表现,由五脏守藏,故病人神气盛衰、有神无神直接表达脏腑精气盈亏功能状态,是医生决策治疗的依据,决定治疗效果及预后。

本段指出人的生命源于天地阴阳之气相互作用。论述了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的概念,神的产生,以及人类从认识事物到正确处理事物的认知思维过程。首先由心承担接受事物之职;心感知事物后,根据记忆产生意念;意念积累之后形成对事物的认识称之志;对已形成的认识进行反复思考;通过反复思考,对事物进行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的推理、预测、深谋远虑;最后,经过深思远虑,对事物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处理。这种思维过程从感性到理性、由低级到高级,符合人的思维规律。并且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其产生与存在以形体为基础。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皆统属于心,精神魂魄并存并用,四者关系密切,使人成为一个完整的形神兼备的,有灵机智慧的生命体。本节还指出智者养生保健的方法和效果。即在外要顺应天地四时以避邪气,在内应调和情志,忌七情过激。【原文】①

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脾藏营,营舍意,脾②气虚则四支不用,五藏不安,实则腹胀,经溲不利。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肺藏气,气舍魄,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肾藏精,精舍志,肾气虚则厥,实则胀,五藏不安。必审五藏之病形,以知其气之虚实,谨而调之也。【注解】

①血舍魂:此属倒装句,即魂舍于血。

②经溲不利:经,在此作“泾”。“泾”为大便, “溲”为小便。指二便不利。【释义】

论述五脏各有所藏(血营脉气精)、各有所舍(魄,意、神、魄、志)、各有所病(虚实)。五脏藏五神,五神功能以五脏精气为基础,故五脏病变可致情志异常,尤其心肝两藏病变最易伤神。五脏虚实证候各有特点,均是临床常见病证,但其中强调了脾肾二脏的重要性,脾肾之病均可以直接影响诸脏,出现“五藏不安”。【原文】《灵枢·营卫生会》: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藏六府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①②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注解】

①五十而复大会:五十,指营卫在一昼夜中,各在人身运行的周次。营卫二气别行两道,营在脉中,卫在脉外,但在一昼夜各行五十周次之后,便会合一次。

②阴阳相贯:阴阳,此指阴经和阳经。营气循行主要沿十二经脉之序,阴阳表里迭行相贯。【释义】

经文指出营卫二气皆由水谷精微化生及其运行规律。运行规律:营气沿十二经脉之序,一昼夜运行五十周次。卫气昼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营卫二气周而复始有规律运行,如环无端。两者虽各行其道,但于夜半子时会合于手太阴肺。【原文】①

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

②③昼精而夜瞑。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藏之气相搏,④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注解】

①气道:营卫之气运行之道。

②昼精:白天精力充沛,精神饱满。

③五藏之气相搏:五脏功能不相协调。

④卫气内伐:卫气内扰而营卫运行紊乱。【释义】

经文以老年人“昼不精,夜不瞑”、少壮之人“昼精夜瞑”,说明营卫二气与睡眠的密切关系。卫气在人体“昼行阳,夜行阴”,无论何种原因,只要影响了卫气运行,使其不能顺利地入于阴分或出于阳分,就会出现睡眠不安、失眠,或多寐、嗜睡。老年和少壮之人生理机能不同,营卫之气盛衰有别,少壮之人气血盛气道通,营卫之行不失其常,五脏之气调和,精神得养,故白天精神饱满,夜晚则睡眠得安;老人之营卫俱不足,且运行不畅,故白天精力不足,夜则睡眠不安。【原文】①

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②行于经隧,命曰营气。③

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故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焉。故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④⑤⑥

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注解】

①后:在此作“下”解。

②经隧:经脉。

③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营卫都是水谷精气化生的;血是水谷精微奉心神化生的,故营卫之气与血是异名同类。

④上焦如雾:形容上焦心肺宣发布散水谷精气的功能,如同雾露弥漫灌溉全身。

⑤中焦如沤:形容中焦腐熟水谷,吸收精微的功能,如同沤渍食物,使之变化。

⑥下焦如渎:形容下焦肾和膀胱如同沟渠排泄水液的功能。【释义】

本段论述了三焦的功能特点。

上焦的功能主要是宣发卫气,如雾露那样弥漫灌溉,布散水谷精微以营养全身。实际上主要是心肺输布气血的作用。

中焦脾胃有腐熟消化水谷、吸收并输布水谷精微和化生血液的功能,是气血生化之源。

下焦包括小肠、大肠、肾、膀胱等脏腑。胃传下的谷食经小肠分清别浊,其清者即水液渗入膀胱排出体外,其浊者即糟粕归入大肠排出体外。所以概括为“下焦如渎”。

营卫气血皆由水谷精微所化,汗为津之余气,故“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说明汗血同源。【原文】《灵枢·决气》:黄帝曰:余闻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今乃辨为六名,余不知其所以然。岐伯曰:两神相搏①,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何谓气?岐伯曰:上焦开发,宣②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何谓津?岐伯③曰: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何谓液?岐伯曰:谷入气满,

④⑤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何谓血?岐伯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何谓脉?岐伯曰:

⑥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注解】

①两神相搏:搏,交、合的意思。即男女媾合。

②宣五谷味:宣发布散水谷之精微。

③汗出溱溱:形容汗出很多。溱溱,众盛貌。

④淖泽:指水谷精微中质稠浊如膏泽的部分。淖,泥沼。

⑤泄泽:即渗出汁液,滋润补益脑髓。

⑥壅遏:限制、约束。【释义】

本段论述了一气分六气、六气的生成及作用。六气皆源于先天,赖后天水谷精微不断充养。由于其性质、分布部位及作用不同,故分为精、气、津、液、血、脉六者。精是构成人体生命的原始物质,能发育成新的生命体,源于先天,赖后天之精不断培育。气在上焦宣发作用下,输布全身,温养脏腑肌腠皮毛。津较清稀,能变为汗,滋润肌肤。液较稠浊,注于骨骼与脑,滑利关节,补益脑髓,润泽皮肤。血由水谷精微经复杂变化而成,具有营养、滋润和维持生命活动的作用。脉具有约束血气在管道中运行的作用。六气同源而异名,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原文】

黄帝曰:六气者,有余不足,气之多少,脑髓之虚实,血脉之清①浊,何以知之?岐伯曰:精脱者,耳聋;气脱者,目不明;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色夭,脑髓消,胫痠,耳数鸣;血脱者,色白,夭然不泽,其脉空虚,此其候也。【注解】

①脱:夺失、耗散。【释义】

本段论述了六气耗脱的证候特点:精脱出现耳鸣、耳聋之症,乃肾藏精,开窍于耳,肾精耗脱,耳失精养所致。气脱而目不明,《灵枢·大惑论》云:“五藏六府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目之视觉功能全赖五脏六腑精气上奉濡养。大汗可使津液急剧耗脱;阴液耗脱则主要表现为脏腑组织器官失于润养,出现骨节屈伸不利,面色夭然不泽,脑髓不足,足胫痠楚,耳数鸣等症状。血耗脱则面色苍白,夭然不泽。至于“脉脱”,原文似有阙漏,有认为“其脉空虚”,是“脉脱”的证候,其实血脱的证候之中亦可有脉虚如芤的表现,血脱与脉脱无实质区别。【原文】《灵枢·本藏》: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经①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卫气者,所以②③④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是故血和则经脉流行,营复阴阳,筋⑤骨劲强,关节清利矣。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⑥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藏不受邪矣。寒温和则六府化谷,风痹不作,经脉通利,肢节得安矣。此人之常平也。五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六府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注解】

①营:即气血营运

②肥:肥沃,此引申为滋润。

③志意:指人体的自控调节机能,属于神气。神气为生命活动之主宰,可调节精神情志,调摄机体对外界的适应性等。

④御:统管、驾驭的意思。

⑤分肉解利:意指肌肉滑润,通利无滞。

⑥精神专直:精神集中而无杂念。【释义】

经文阐述了血气精神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认为此四者是维持生命的基本物质和功能,具体而言,其各自功能有所不同:

1.经脉

行血气,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

经脉是血气运行之道,通过经脉将血气敷布到全身,从而达到濡润筋骨,滑利关节的作用。

2.卫气

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

卫气行于阳,具有温煦肌肉,充养皮肤,滋润腠理,主司腠理开合的作用,所以卫气可以抵御外邪的侵入。

3.志意

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

志意在此概括了神气的作用。神气不仅可调节、控制精神魂魄的活动,还能调节机体对外界寒热变化的适应能力。【原文】①《素问·调经论》: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而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注解】

①泣(sè,音涩):音义同涩。【释义】

经文指出血气具有喜温而恶寒的特点,得寒则凝涩,得温则营运。经脉【原文】《灵枢·经脉》:黄帝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①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雷公曰:愿卒闻经脉之始生。黄帝曰: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注解】

①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指骨、脉、筋、肉的功能。骨骼能支撑人体故为干;脉能营运气血以灌溉周身故为营;筋能约束骨骼,使人刚劲有力故为刚;肉能保护内脏组织,如同墙垣,故为墙。【释义】

本节首论人之生命本源于精,精成则诸如脑、骨、脉、筋、肉、皮肤、毛发等形生,谷入于胃,血气以生,脉道通行,有了生命的活力。接着强调经脉理论在诊断、治疗疾病的重要价值。最后告诫医生,对如此重要的经脉理论不可不通。【原文】①①①①

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①①②①①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③①①①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④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⑤⑥

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⑦⑧⑨⑩,此为臂厥。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渴,烦心胸满,⑪臑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⑫小便数而欠;气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为此诸病,⑬盛则写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⑭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则寸口反小于人迎也。【注解】

① 起、络、还、循、属、横、行、下、入、上、出:经脉循行的起始部位称起;经脉绕行于其相合的脏腑称络;经脉去而复回称还;沿着一定的走向称循;经脉与本脏腑相连称属;平行称横;走过它经的周围称行;自下而上行称上;自上而下行称下;由深部而出浅部的称出;从外向里行称入。

②臑(nào,音闹):上臂肩至肘的部位。

③廉:边缘的意思。

④支:指正经分出的支脉。

⑤是动则病:是,此;动,变动,病变。指本经脉变动所发生的病证。

⑥缺盆:指锁骨上窝。

⑦瞀(mào茂):视物模糊不清。

⑧臂厥:臂部经气厥逆称为臂厥。

⑨是主肺所生病者:是,此。主,主管,主治。此肺经腧穴可主治的病证。

⑩渴:在此形容喘声粗急。

⑪厥:《脉经》、《千金》、《十四经发挥》、《普济方》均无此字。

⑫小便数而欠:欠,少也。即小便频数而量少。

⑬热则疾之,寒则留之:疾,速刺法;留,指留针法。热证宜速刺,寒证要留针。

⑭不盛不虚,以经取之:不盛不虚之证,从本经取穴,不施补泻手法。【释义】

本节论述肺手太阴经脉的循行部位、经脉病候、寒热虚实辨证、人迎寸口脉对比诊法及治则。经脉病候包括“是动病”与“是主(某)所生病”。十二经脉皆有此病候。“是动”是由于本经脉变动而出现的各种病候;“是主(某)所生病者”是指本经腧穴可主治之病症,可以是本经之病,亦可以旁及他经。经脉病证的辨证有寒、热、虚、实、陷下及不盛不虚六种,形成经脉辨证的基本形式。

本节介绍的人迎寸口合诊法是虚实辨证的内容之一,一般而言,阴脉实证则见寸口脉大于人迎脉;阴脉不足则见寸口反小于人迎。阳脉实证则见人迎脉大于寸口脉;阳脉不足,则人迎反小于寸口。至于盛于多少倍,则反映虚实程度之不同。【原文】

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①②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③③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③右,右之左,上挟鼻孔。④

是动则病齿痛,颈肿。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黄,口干,鼽衄,

⑤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虚者寒慄不复。为此诸病,盛则写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三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注解】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