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驭未来:抓住奇点冲击下的商机(科技类轻松阅读必读书籍)(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1-31 07:49:03

点击下载

作者:(日)斋藤和纪

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驾驭未来:抓住奇点冲击下的商机(科技类轻松阅读必读书籍)

驾驭未来:抓住奇点冲击下的商机(科技类轻松阅读必读书籍)试读:

前言

2013年被人们视为第三次人工智能热潮的起点。自那一年开始,我们几乎天天都能够在电视、报纸以及街头,看到“人工智能”或“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这些词。而从2016年下半年起,媒体曝光数量激增的另一个词是“奇点(Singularity)”。使这一词闻名于世界的,是AI领域的世界级权威、天才未来学者雷·库兹韦尔(Ray Kurzweil)。他曾经预言,“科技进步的速度达到无限大”的奇点,将于2045年到来。库兹韦尔声称,奇点是一个“能够彻底颠覆人类能力”级的现象。但是或许绝大多数人听到这样的解释,对于何谓奇点、它又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还是一头雾水,不知所云的。但事实上,我们已经在切身地感受奇点的临近了。新闻中几乎每天都会报道一些与最前沿科技相关的信息,例如:自动驾驶汽车的实验,无人机的应用等。从这些新闻中,我们难道没有感受到,近来科技进步的速度正在一个劲地加速吗?此外,不论是电话、相机、游戏、社交网络服务(SNS)还是个人计算机,全都被集约到了智能手机中。究竟是从何时开始,人类离开智能手机,居然已经变得无法生活了?——这已不再是一个让人大惊小怪的问题了。但iPhone首次在美国发售,还不过是10年前的事。科技进步的速度将不同以往——这正是奇点临近现象的本质。想要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一本质,就必须要理解科技“指数级”(Exponential)飞跃将带来的巨大冲击。“指数级”是本书另一个重要的关键词。人工智能将迫使人类失业,机器取代人类大肆横行——想必有许多人,会对曾经科幻小说里才会出现的世界和那些来路不明的家伙感到担忧吧。我曾经以为,2016年公映后引起热议的电影《新·哥斯拉(Shin Godzilla)》里的“新”,指的正是奇点(Singularity)一词的开头读音(日文读音同为Shin)。甚至库兹韦尔自己也声称,“无法预测奇点带来的冲击会有多大”。但是只要我们回顾历史就能发现,一直以来,人类正是通过不断发明新的科技来实现生活质量的飞跃的。不论在哪一个时代,新的科技最开始都曾经成为人们感到畏惧、担忧的来源,并成为人们打击的对象。尽管如此,诸如体力劳动比率的下降,寿命的延长,贫困率的下降,幼儿死亡率的下降,疾病的治愈等,毋庸置疑全都是凭借科技才得以实现的。我坚信,今后依旧如此。人类只有依靠科技,才能继续创造出光明的未来。并且,试想我们能够在今后几十年的时间里,体验到远远超越人类花费近千年所经历的变化,这让我感到十分兴奋。也有许多对此持怀疑态度的研究人员,认为“奇点”云云是不切实际的,至少在2045年这样一个不久的将来,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我认为,对于活在当下的我们来说,是否真的会发生奇点现象,并没有那么重要。不论奇点是否会到来,科技正朝着这一方向,实现着指数级的飞越,这是不容质疑的现实。那么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应对措施,才是我们应当思考的问题。由此,本书将尽量简明精要地为读者阐述“奇点”及“(科技)指数级(飞越)”所带来的冲击。与此同时,我还将在本书中思考下列问题:在这样的时代中,能够实现划时代增长的商业模型是什么,企业应该怎样进行组织变革,我们应该基于怎样的思维方式来设计自己的人生与职业生涯?如果本书能够为各位读者就如何领先于2045年做出决断和采取行动带来启示,我将不胜荣幸。第一章何谓奇点与AI并列的另一个令人瞩目的关键词

科技的进步,在过去漫长的历史中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及产业结构。在遥远的过去,石器与土器等技术登上历史舞台时,就曾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距离我们较近的时代,回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那段时期,也可以举出几个例子来印证科技给人们的生活所带来的强烈冲击。譬如曾被日本人称为“三大神器”的黑白电视机、洗衣机、冰箱这三项耐用消费品,以及被称为“3C”的彩色电视机、空调、汽车等。

在过去的短短20年间,互联网的普及和智能手机的登场,都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新的技术带来的是过去的人无法想象的生活。

那么,接下来登场的究竟会是什么样的技术呢?

思考这个问题,几乎就等同于思考我们的未来。当然,我们的未来并不仅仅由科技决定,但是我们无法脱离科技来思考未来。

我认为,当下被最多人关注的一项能够改变未来的科技,大概就是AI(人工智能)了吧。

随着谷歌(Google)公司旗下的英国DeepMind公司开发的计算机围棋程序“阿尔法狗(AlphaGo)”战胜人类专业棋手,就在这一两年间,人们对AI技术飞跃的关注热情迅速高涨了起来。AlphaGo在互联网上连连击败世界最强棋手,发展到了人类无法与之匹敌的高度,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

在日本将棋领域亦是如此。著名的将棋棋手佐藤天彦在与AI对战的第一局中战败,也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

平时对围棋或日本将棋不感兴趣的人也会关注人类与AI的对战,大概是因为他们认为,终有一天AI会给自己的日常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当然,我也经常听到对此感到担忧的声音,担心“大多数人类的工作会被AI和计算机夺走”。

在AI之外,另一个关键词也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它甚至已经泛滥到了会出现在一些著名的电器生产商的广告中,所以我想,应该有很多人曾听到过这个词。

这个词,即“奇点”。

为这个词在日本国内普及创造契机的,大概是软银(Softbank)的首席执行官(CEO)孙正义先生吧。2016年6月,孙正义曾经就AI的发展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演讲,在发言中,他谈到“在奇点临近的时代,我萌生出了一股欲望,觉得还有尚未完成的课题等着我去做”,并声称这就是他继续担任软银CEO的理由。

从这次演讲之后,几年前还仅为极少数人所知的奇点一词受到了普罗大众的关注。我们应该对这个词的普及持欢迎的态度,因为这是一个在思考社会的未来时无法绕过的重要概念。连连命中!库兹韦尔的预言

但是就我看来,奇点这个词未必得到了正确的理解,很多人似乎对这个词抱有误解,所以我首先在此为大家解释一下这个词的正确意思。“奇点”一词,原本的意思是指“奇异点”。这是一个在数学及物理学领域广泛使用的概念,因此大众不了解也无可厚非。

譬如在宇宙物理学领域,人们认为在黑洞中存在一个“奇异点”。根据理论上的计算,在“奇异点”,重力将达到无限大——这造成了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数学世界是抽象的,所以“无限大”并不会造成什么困扰,但是物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具体且有限的自然界,因此在计算中出现无限大,情况就不妙了。我自身对于宇宙物理学只是一个门外汉,对此并不了解,不过据说如果不能解决这个“无限大”的问题,就无法解开宇宙之谜。

当然,孙正义先生想要看到的奇点,与黑洞完全没有关系。他所说的并非指物理上单纯的奇异点,它的正式名称叫作“技术奇异点”或“科技奇点”(Technological Singularity)。现在如果我们单说“奇点(Singularity)”,其所指的意思已经被特定为科技奇点了。“奇点”这一狭义概念落地生根,始于美国的发明家兼未来学者、AI界的权威雷·库兹韦尔在2005年发表的著作。

著作名为The Singularity is Near(《奇点临近》),在日本先后由日本NHK出版发行了两个版本。第一次是在2007年,题为《后·超人诞生》;第二次是在2016年,题为《奇点临近》。

库兹韦尔其人,可以说是天才中的天才,他获得了二十几个博士学位,截至本书出版时,他已经先后创造出了全字体光学字符识别(Omni-font OCR)软件、平板式扫描仪(Flatbed Scanner)、“K250”的电子音合成器(Synthesizer)、文章语音朗读机器等众多划时代的发明。打个比方,他可以说是“现代的爱迪生”般的人物。自2012年起,库兹韦尔于谷歌公司担任AI开发的技术负责人,而且曾有三位美国总统聘请他到白宫工作。可以说,他在美国社会享有空前的信誉和声望。

他的成就还不仅限于发明。作见为一名未来学者,他曾经预言各类现象的发生时间,包括计算机在国际象棋领域超越人类的时间,以及外骨骼机器人能够帮助人类活动的时间等,并且这些预言都应验了。据说,其对科技未来的预测精确度超过了80%。

其中最令世人震惊的是他对基因组计划实现时期的预言。

基因组(遗传信息的整体)解析工程于1990年启动,计划在15年内完成。但是7年过去后,工程的进展仅为1%。按照单纯的理论计算来看,完成这项计划需要花费700年。

但是库兹韦尔认为,“完成1%就意味着已经完成了一半”。他预言,基因组的解析工作将在几年后得以完成。人们可能会觉得“1%即一半”非常荒唐。但对此,本书将在后文中展开更具体的分析(这也正是本书的核心问题)。

但是,基因组解析工程正如库兹韦尔所预言的那样如期完成了。最终,相关人员于2003年公布了解析结果,而解析工作本身在2000年就已经完成,从计划开始总共花费了10年。也就是说,花费7年才达到完成1%的阶段,正是已经完成了超过一半的工作了。“奇点”是AI超越人类的那一点吗?

下面,我将参照库兹韦尔的著作来谈谈奇点这一概念。根据书的原题The Singularity is Near就能明白,在这本书中,库兹韦尔也发表了他的预言。

他预言的内容是:被称作“科技奇点”的现象将于2045年发生。这也正是孙正义在演讲中所期待的奇点。

那么在库兹韦尔的预言中,2045年究竟会发生什么呢?

有不少人将库兹韦尔所预言的奇点理解为“AI超越人脑的一点”,部分计算机技术专家也是这样解读的。

但是如果这样理解,我们还是不太明白,AI究竟是怎样超越人类的。譬如AlphaGo在2016年3月打败了世界最强的专业九段棋手李世石。那么如果限定在围棋这个领域内,我们就可以说,“AI已经超越了人类”。

再举个例子。近来机器翻译的精度正在突飞猛进。最近,谷歌公司开发出的一款“实时翻译”功能,备受人们关注。只要将摄像头对准文字,就能迅速完成翻译。与AlphaGo不同的是,机器翻译还无法同专业的译员匹敌,但是它或许已经超过了人类的平均翻译水平。那么单单从这个方面来看,不也可以说它“已经超越了人类”吗?

在更加广泛的领域,还有一个标准用于测定AI是否已经具备了与人类不相上下的智力水平,那就是奠定了计算机科学基础的阿兰·图灵(Alan Turing)所设计的“图灵测试”。

与机器进行日常对话,如果人类不能明确地区分与之对话的是机器还是人类,这台机器就算是通过了测试。而库兹韦尔还预测认为,到21世纪20年代初期,AI便将通过图灵测试。而他预测的奇点到来时间是在2045年,那么通过图灵测试的时间就还要早20年左右。因此,人们可以很有把握地说“AI超越人类”这个现象即将出现在不久的将来,这意味着,它与库兹韦尔所指的奇点并不是同一个概念。

归根结底,AI与人类智力的性质截然不同。就像人类虽然从“想要像鸟儿一样飞翔”这个想法出发创造了飞机,但是鸟和飞机的性质截然不同。如果把人类的智力比作鸟儿,那么AI就像一架飞机。当然,AI拥有能够模拟人类的智力的可能性,但是正如同飞机的飞行和鸟儿的飞行并不是根据同一种原理一样,AI能够模拟人类的智力,也并不意味着它与人类有相同的思维方式。表面上看,它与人类也许并无二致,但是AI背后的计算,其智能要达到人类的数亿倍。因此,认为AI与人类的智力是在对等的条件下进行竞争的这种想法,本身就没有意义。科技玩起“翻倍游戏”,其后蕴含洪荒之力

那么,库兹韦尔所谓的奇点指的是什么呢?方才提到的黑洞的“奇异点”,是通过计算得到重力达到无限大的一点。因此可以料想,与此相同的是,奇点指的也是某一样东西达到无限大的一点。

——那就是科技进步的速度。

在这里,请各位读者回想一下人类基因组解析计划的故事。尽管花费7年计划才进展到整体的1%,但是库兹韦尔却指出“已经完成了一半”,这是出于他对基因组解析技术会以匀加速运动发展的信心。

譬如,汽车一直以50公里的时速行驶,那么在1小时后,它通过的距离即为50公里,2小时后即为100公里。但是,如果行驶期间汽车一直在加快速度,那么它在1小时后、2小时后通过的距离将会长得多。

和汽车一个道理,如果计算机的计算速度等技术是恒定的,那么花费7年才进展到1%的工作,在下一个7年也只能进展1%。但是倘若解析技术的发展速度在不断加快,那么同样花费7年,研究人员便能够走得更“远”。库兹韦尔认为,其速度是以“指数”增加的。

我们只要试着对折手边的纸片,就能够实际感受到事物指数增长的势头。请拿手边的普通打印纸对折一下。这是谁都能做到的事,但是,继续对折,再对折……如此重复,我们能够对折多少次呢?我认为,即使是力气极大的人,对折8次也已经是极限了。这是因为,厚度为0.1毫米的纸张,在对折8次后,厚度将会和字典差不多。

此外还有一则叫作《彦一的米粒》的民间故事,这个故事也能够告诉我们倍增游戏的惊人之处。在这个故事中,机智的彦一立下了功劳,向皇帝领赏。听闻皇帝说“我能满足你所有的要求”,彦一便拿出一个将棋棋盘,这样说道:“请您在第一格里放上一粒米,在下一个格子里放上其倍数也就是两粒,在再下一个格子里放上第二格的倍数也就是四粒……如此,请您将米粒摆满棋盘的所有格子。”

皇帝说:“这样的奖赏就可以了吗?你真是无欲无求啊。”答应了他的请求。的确,第四个格子里放8粒,第五个格子里放16粒,第六个格子里放32粒,棋盘不过九九八十一格,人们认为这不过是个小数字罢了。

但是,这样的理解其实是大错特错的。从一粒米开始逐个倍增,米粒的数量渐渐地便会急速地增加。最终,要填满棋盘上所有的格子,竟然需要2417851639229258349412351粒米。变成了一个25位的数字。虽然不知道几粒米的重量能够达到一吨,但是占满棋盘的米粒的数量,恐怕能达到日本全国大米几十亿年的产量吧。

在这里再举一个例子,帮助大家从感官上理解“倍增游戏”的厉害之处:一步一米等距地笔直向前走,那么自然走三十步,不过只能前进30米左右罢了。但是,如果步幅随着步数的增加,变成两米、4米、8米……这样倍增地话,走30步能够前进多少米呢?这样走30步,距离相当于环绕地球二十多圈,能够往返月球一趟。这可不是我耸人听闻哦。

此外,方才提到的对折纸片游戏,如果对折51次,纸的厚度将等同于从地球到太阳的距离。“成倍不断增加”,这其中蕴藏着洪荒之力。2045年,科技进步的速度将达到“无限大”

将这种“倍增”的方式用图表现出来,便能得到下图(图1-1)。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增长的程度。与按照均一速度向右上升的直线相比,我们能够看到,曲线从某一点开始突然急速上升,在短时间内呈现出了爆发式的增长。

数学中,将呈现出图示这种图形的函数,称为指数函数。用数学x公式来体现的话,譬如方才提到的《彦一的米粒》,可以用“y=2”来表达,而直线图示的算术为“y=ax”。指数函数正如其名,y值的大小是由指数x的大小来决定的,因此图表中会呈现出一个迅速上升的曲线。

数学问题就这样先放在一边,但请各位读者在继续阅读本书之前,先将这张图深深地印到脑子里。

英文中将指数函数称为“exponential function”,因此下文我们就将这样的上升称为“指数级”。

这或许并不是一个方便记忆的词,但是,这是探讨奇点的人所共知的一个重要关键词。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这是人们在谈论社会的未来时,需要用到的最重要的一个词了。所以请大家尽早熟悉一下“指数级”这个词和它的概念。

库兹韦尔认为,不仅仅是人类基因组解析的技术,人们所研发的全部科技都将以指数级的发展速度进步。

所谓的“摩尔定律”,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戈登·摩尔(Gordon Moore)是英特尔(Intel)的创始人之一。他曾经提出了一个定律:“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的数量,每隔18-24个月便会增加一倍。”这就是摩尔定律。库兹韦尔预测“到21世纪20年代前期,AI将通过图灵测试”,也是由于科技的发展至今仍然在遵循摩尔定律。而且,如果集成电路上元器件的集约程度继续按照这个节奏呈指数级增长的话,那么再过10年左右,计算机的集约程度便将超过人脑。

但是,奇点并不可能仅仅因此而到来。不仅仅依赖AI等计算机技术,还有生命科学、纳米科技、机器人工程学等,奇点是所有领域的科学技术呈指数级飞跃后产生的结果。在奇点来临的那一天,这些科学技术,将创造出比自身更强大的科学技术。图1-1 指数级(指数函数)进化

而这,究竟会在何时发生呢?

请大家再回想一下指数函数图,就可以明白,在倍增游戏的过程中,很快,曲线的方向便会变得几乎与横轴垂直。这便是技术飞跃的速度达到“无限大”的时刻(严格来说,图形并不会变得完全与横轴垂直,而是“无限接近无限大”)。而这,将完全脱离目前技术发展的脉络,突然到来。这一点,无疑正是库兹韦尔所谓的“科技奇点”。人类能力被全盘颠覆的大变革

库兹韦尔已经预测,这一奇点将会于2045年到来。但是,具体又会发生什么呢?

坦白说,笔者也是一头雾水,毕竟,这是“科技飞跃的速度将达到无限大”这样让人无法想象的情景。近年来的技术飞跃,其速度之快已经让不少人瞠目结舌了,那么新的飞跃将会如何在一瞬间席卷而来,恐怕人们对这样的情景根本就没有概念吧。因为这一飞跃和过去的发展是不连续的,它将跳出人们过去体验过的技术发展的时间脉络。

库兹韦尔自身也坦言,奇点的到来究竟会带来多大的影响,是“不可预测的”。他在过去曾成功预测各种各样事件的发生,但这样的天才未来学者依然声称无法预测奇点来临时会引起怎样的态势。因此,我们只能认为这是一个“无人可知”的谜团了。

但是,库兹韦尔同时谈到,奇点现象将达到“全盘颠覆人类的能力”级别。也就是说,这是“人类进化将超越生物进化的级别”。地球上的生物花了四十亿年进化到了现在的模样,而在奇点的力量作用下,新的进化将脱离过去的时间轴,无限地加快。人类所创造出的科学技术,将脱离人类的控制,开始创造出比自身更强大的科学技术。

不论怎么解释,对奇点的说明还是免不了抽象。如果硬要举出一部科幻作品来让人感受奇点到来的具体景象,那么约翰尼·德普(Johnny Depp)主演的电影《超验骇客》(Transcendence)大概比较符合吧。

在这部电影中,一直致力于开发AI的科学家,被反科技恐怖集团枪杀而丢掉了性命,但他的妻子却将丈夫大脑的全部数据上传到了AI上。因此,科学家的意识不仅能够在其中继续存活,甚至不久之后就一跃进化为神一般无所不能的存在。这部作品正是描摹了指数级进化的现象。

此外,认为库兹韦尔所预测的奇点将会按照他所预测的那样到来的人——这群人被称为“奇点主义者(Singularitarian)”。笔者自然是其中的一员。声称“期待奇点的到来”的孙正义先生,大概也可以算是具有代表性的奇点主义者之一吧。

纵观世界,处于政治和经济的中枢地位的人中,存在着大量的奇点主义者。他们在思考未来将会怎样时,注定无法抛开这一预测,因此,在社会中处于最高地位的那些人,不可能对奇点问题持漠不关心的态度。生命从40亿年前就按照“加速回报定律”不断进化

另一方面,也有一些人对于库兹韦尔的预测持怀疑态度。特别是越是精通AI的人,越是频繁地切身感受到了它进步的难度,或许是由于这个原因,这些人往往更倾向于认为科学技术“不可能进展得那么顺利”。

话说回来,连库兹韦尔自身也声称“无法预测”奇点现象本身究竟会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因此,人们会怀疑这一事态是否真的会发生,也的确情有可原。

但是笔者认为,对于生活在现在这个时代的我们来说,关键并不在于奇点是否会到来。

且不论技术飞跃的速度将达到无限大的这个时刻是否会到来,科技正朝着这个方向以指数级发展,这是毋庸置疑的。现在的我们需要思考的,是自身应该如何来应对这一时代的变化。

也有人由于不知道奇点的来临会给人类带来怎样的变化而感到担心,认为“发生这样的事情就完了”。也就是说,他们认为,为了防止奇点的来临,应该从当下开始,给科技的进步踩一脚刹车。

但是,这种想法并不现实。难道全人类共同商定一起踩下刹车,科技的进步就会因此停下脚步吗?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只要世界各国不被统一成一个国家,没有通过强权来从法律上禁止科技的进步,那么从理论上说,总会有人不断致力于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可以举出一个并不是很好的例子——尽管大家认为“应该消灭战争”,但各国强化军备的世界潮流不是依然大行其道吗?这和科技进步的道理是相同的。

并且,指数级飞跃并不是我们人类主体意志的产物,而是遵循自然法则发生的——这样认为或许更加妥当。

库兹韦尔认为,指数级飞跃现象的根本在于,人类与其科技的飞跃速度,不断从本质上得到提升,即存在着一个“加速回报定律”。该定律认为,一个重要的发明与其他发明被联系在一起后,就会大大缩短下一重要发明诞生的时间。

适用于这一定律的不仅仅是人类的科学技术。根据库兹韦尔的观点,追根溯源,生命进化的过程也是按照这一定律在加速的。人类的科技发展历史,与长达40亿年的生命进化的历史是相互贯通的。

在此,让我们来看库兹韦尔在《奇点临近》一书中展示的一幅图——“向着奇点时代的倒计时”(图1-2)。如图所示,这一倒计时从生命诞生于地球伊始,就已经开始了。

虽然在这张图中,纵轴和横轴都是以对数为坐标的,因而呈现出了一条看似笔直的线,但是对数图中的直线,正意味着其加速度是不变的(速度一直成倍增长)。因此,如果将对数图转换成普通的图,其整体便会变成我们在图1-1中看到的那条呈指数级增长的曲线。

诞生于40亿年前的生命不断进化,成了人类的祖先,继而进化成了我们人类(现代人的学名为智人Homo sapiens)。这是因为某一进化同其他的进化相联系,让进化的速度有了飞跃性的增长。虽然从单细胞生物变成多细胞生物花了很长的时间,但是一旦出现了多细胞生物,在短时间内,地球上就出现了动物形态的多样化,这被称为“寒武纪生命大爆发(Cambrian Explosion)”。图1-2 向着奇点时代的倒计时

人类的技术,也一直遵循着“加速回报定律”在进步。虽然到学会使用石器,人类经过了漫长的时间,但那之后不久,就发生了农业革命,文字被发明出来,造纸术和印刷术诞生了……呈现出了技术的指数级飞跃。这样的发展是无法阻挡的。2020年,人类将迎来“前奇点(pre-singularity)”

暂且不谈预计中的奇点是否真的会于2045年到来,人们已经几乎准确地预见到,21世纪20年代,计算机的集成程度将超越人脑。日本超级计算机研发的第一人士斋藤元章先生在其著作《亿亿次级的冲击》(PHP研究所)中,将这个时间点称作“前奇点(pre-singularity)”。

在《亿亿次级的冲击》中,斋藤先生预测,在今后的10年之内,人类能够发明出一款性能与地球人口总和(约70亿人)的脑容量相当的计算机,而这款计算机的大小只相当于一个6升左右的箱子。根据库兹韦尔的预测,到21世纪30年代,每年都能够造出性能相当于地球总人口大脑容量10亿倍的计算机。图1-3 计算机性能的指数级飞跃

不用等到2045年的到来,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前奇点”是的的确确会发生的,而它将会极大地改变人类的生存方式。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将奇点认为是“AI超越人类智力的一点”,事实上并没有很大的出入。斋藤先生在书中也谈到,在今后的10年到20年间,将会发生众多历史性的变革,其数量要比过去人类在几千年中体验过的变革还要多。

而且,计算机的进步仅仅是指数级技术飞跃的一个部分而已。根据“加速回报定律”,它还将与其他各种各样的科技进步相结合,进一步发生进化。正如库兹韦尔所说,倘若奇点来临将彻底颠覆人类的能力,人类的进化将超越生物的进化——将要发生这样惊人的事件的话,那么现在生存在地球上的我们,可能会成为“最后的现代人类”。在这里岔开说一句,这样一想,今后将要发生的变化让我感到心潮澎湃。人类史上再找不到这样激动人心的、有趣的时代了。

当然,会有许多人对这样的剧变感到担忧吧?

如果说笔者的内心丝毫没有担忧,那就是在说谎了。不论是已经在公司里工作的人们,还是正在决定自己未来发展道路的年轻人,抑或正在为孩子的教育伤脑筋的父母们,不论出于什么样的立场,未来的景象都会驱使我们改变当下的生活方式及思考问题的方式。

距离“前奇点”的来临只剩下几年了。而距离真正的奇点的来临,还剩下十几年。处在人类历史上正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发生剧变的这个时期,我们应当如何思考,如何转变才好呢?笔者希望,本书能够成为大家思考和转变行动的指南。相关链接:“阿尔法围棋”背后的人工智能技术“阿尔法围棋”大胜,意味着人工智能进步速度前所未有。在2016年3月的那场“人机大战”中,“阿尔法围棋”以4:1战胜李世石,毕竟还是输了一盘,而第二年它横扫人类众多围棋高手而无败绩,这进步速度让人惊叹。

不过探其究竟,到底是人工智能自身进步速度可畏,还是背后的科学家令人生畏?答案耐人寻味。

毕竟,围棋这种源自中国的古老游戏难度之高毋庸置疑:361个交叉点可让棋盘上变幻无穷,千古不同局。相比之下国际象棋和中国象棋变化较少,曾很大程度上依赖“穷举法”攻占这两个领域的传统人工智能难以“故技重施”。许多专家原以为,计算机战胜围棋职业棋手还需要很多年,没想到现在人类棋手就已无法获得一胜。“阿尔法围棋”用到了很多新技术,如神经网络、深度学习、蒙特卡洛树搜索法等,使其实力有了实质性飞跃。美国脸书公司“黑暗森林”围棋软件的开发者田渊栋曾在网上发表分析文章说:“‘阿尔法围棋’这个系统主要由几个部分组成:一、走棋网络,给定当前局面,预测并采样下一步的走棋;二、快速走子,目标和一一样,但在适当牺牲走棋质量的条件下,速度要比一快1000倍;三、估值网络,给定当前局面,估计是白胜还是黑胜;四、蒙特卡洛树搜索,把以上这3个部分连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不怕电脑记性好,就怕电脑爱学习。学会自主学习的“阿尔法围棋”,掌握全球各种对局,2016年和李世石对战前就已经和自己对弈3000万盘。前几天在网上与各路高手的对战,也是为了通过更多的学习来检测新版本,现在它所呈现出的能力,到了不断碾压人类智商,乃至让人叹为观止的地步。

——《特稿:“阿尔法围棋”再揭秘》[(有删节),新华社,2017年1月6日]第二章科技爆炸式飞越中的六个D引领人类生活剧变的GNR革命是什么?

正如我在上一章中所谈到的那样,库兹韦尔所说的奇点及其原动力——科技的指数级进步,并不光是指计算机和AI。

库兹韦尔列举了以下三种“技术革命”,认为这三种“技术革命”将从最大程度上影响未来人类的进化,将会引领人类生活的剧变。参照这个观点,我想大家就能够清楚地明白,目前备受关注的AI,不过是技术大变革中的一个部分罢了。

库兹韦尔所列举的三种“技术革命”,分别是基因工程(Genetics)、纳米科技(Nanotechnology)和机器人技术(Robotics)。取其各自的首字母,称为GNR。下面,让我们按顺序来看看GNR究竟指的是什么。

首先来说说“G”代表的基因工程和遗传学。

在1975年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艾斯罗马(Asilomar)召开的会议上,相关与会人员商讨了基因重组的指导方针等伦理问题。此后,遗传学得到了飞速发展。2003年,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此外还涌现出了iPS细胞(诱导性多功能干细胞)以及3D生物打印等令人瞩目的成果。

那么,今后基因工程又将会发生哪些变革呢?库兹韦尔在《奇点临近》中这样论述道:

我们在理解了信息的处理加工是生命之基石的基础上,重新编制人类的生命活动程序,旨在真实有效地根治所有疾病,极大地扩展人类的可能性,极大地提高人类的寿命。

虽然遗传学和生命科学还需要克服一些伦理上的问题,但是技术本身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毫无疑问的。尽管目前我们还无法根治癌症,但库兹韦尔声称:“在今后的10年,几乎所有疾病都将能够治愈,科技能够帮助人们延缓衰老或是逆龄生长。”仅仅从这一项技术变革来看,可以毫无疑问地说,我们的人类观将发生极大的变化。3D打印机的终极形态——原子打印机

其次,是“N”代表的纳米科技革命。“nano(毫微)”这一前缀单位指的是十亿分之一,因此,“nanometer(纳米)”也就是指十亿分之一米。

纳米科技的研究对象是分子或原子级别的物质。1981年,扫描隧道显微镜(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e)被发明出来以后,纳米科技便正式发展为一门产业,因为通过这种实验装置,人们能够观察原子级别物质的构造。如今,我们已然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着许多利用纳米科技生产出的产品,包括防晒产品、服装、油漆、汽车等。

在当下这个时间节点上,智能隐形眼镜、3D打印机的小型电池、能够杀死癌细胞的纳米粒子、DNA计算机技术等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研究,还处于进行时。但是在这一领域内,终有一天会引发一场巨大革命的,可能当属“原子打印机”。这是一种以原子为原材料的3D打印机。

3D打印机本身就是一项有着极大影响力的划时代的发明。或许有人一听“打印机”,就以为它不过是一台办公机器罢了,但是事实上,这其中蕴藏着让制造业生产方式发生剧变的可能性。

譬如在美国,研发人员已经多次利用3D打印机来生产轮胎以及其他汽车零件的量产模型。现在我们还能利用3D打印机造出住宅和写字楼等建筑。与库兹韦尔共同创办奇点大学的彼得·戴曼迪斯(Peter Diamandis)也曾预测:“在今后5年内,所有制造业都会被替换成3D打印机吧(有关奇点大学的详细论述请见第六章)。”

3D打印机的终极形态,无疑是原子打印机。现在的3D打印机能够将金属和塑料等材料立体地呈现出来,而使用了纳米科技的原子打印机,只要集齐所需要的原子,就能当场将其打造成任何材料,造出任何东西。不论是铁,还是塑料或橡胶,将所有的物质分解开来,它们最后都会回归为原子,因此这种打印机的强大是理所当然的。也就是说,我们能够通过原子打印机,将各种各样的材料组合起来,生产出整个产品。与其说它是“打印机”,不如说它相当于一个工厂。从弱人工智能到强人工智能

最后,是“R”所代表的机器人技术革命。同“G”“N”相比,这并不是一个人们耳熟能详的词。可以这样理解它:机器人革命的终极目标,是打造出比人类更强的机器人。当然,AI也包含在其中。库兹韦尔也认为AI是机器人技术革命中最重要的一个要素,并且还在其著作《奇点临近》中介绍了哲学家尼克·波斯特洛姆(Nick Bostrom)的观点:

真的存在超级智能不能解决,或是不能有助于解决的问题吗?疾病、贫困、环境的破坏以及所有不必要的苦难——装载了更加先进的科技力量后的超级智能,或许能够解决这所有的问题。

此前,我们已经谈过机器人革命(R)和纳米科技(N)之间的协作关系,它们还可以进一步同基因工程(G)组合起来,例如可以利用iPS细胞来打造机器人的身体。由此,这三项“革命”融会在一起,将进一步推动各项技术的发展。这其中正有“加速回报定律”在发挥效用。由此,丰富多样的科技飞跃一方面会极大地颠覆我们原有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科技整体又在朝着奇点前进。

可以说,在这其中,AI所承担的角色是最重要的。库兹韦尔在《奇点临近》中已经指出,在AI的智力追赶上人类时,它就能通过发挥机器特有的特征,达到凌驾于人类的新高度:

・机器能够以人类完全无法模仿的方式来存储数据。

・机器能够完美地保存记忆。

・机器能够始终维持在最高、最新的水平。

当然,在当下,我们还不能说AI已经追赶上了人类。现在出现在我们身边的,还只是一些为完成特定工作而由人工编写出来的程序,例如语音和图像识别软件、检测金融交易不正当行为的程序、谷歌的搜索排名统计学习方法等等。我们将此类AI称为“弱人工智能(narrow AI)”。

可以说,在这个阶段,我们只不过站在AI时代的“入口”罢了。在弱人工智能后,将登上历史舞台的是“强人工智能(strong AI)”。它们将能够像人类一样随机应变地去解决问题,同时拥有上述凌驾于人类的能力。

人类通过编程打造出的“弱人工智能”,要想进化成为“强人工智能”,就必须让AI自身成为一台能够自主学习的机器。我们经常在AI相关的新闻报道中,看到“深度学习”技术,它属于新型领域中机器学习这一部分内容。

当人们针对深度学习开展的研究继续深入,走向应用后,可以看到,能够战胜专业棋手的AlphaGO这样的AI已经诞生了。可以预见,很快,包括AI在内的机器人技术革命将进入飞快的加速进程。“R”将同“G”和“N”交织在一起,向着奇点呈现指数级飞跃。也就是说,我们人类的历史,正迎来GNR革命的“前夜”。“指数级增长”并非天方夜谭

这样的革命真的会发生吗?——听闻库兹韦尔关于GNR革命的论述,想必还是有很多人会心存疑虑。

如果这场革命是非常遥远的未来的事情也就算了,但是根据目前的预测,“前奇点”会在十几年后,奇点会在二十几年后到来。倘若有人告诉你,现在这个世界上的绝大多数人类都能够亲眼见证在不久的将来,科技将进化到这样一个程度——所有的疾病都将能够治愈,原子打印机能够生产出任何产品,AI能够像人类一样解决问题,我想我们是很难马上相信这些的。

但这是因为,我们总是习惯于将事物的进化过程想象成线性的(linear),直觉地认为今后事物进化的速度将同我们过去所经历的一样。这也可以说是人类为了高效地获得食物和留下子孙后代,在进化过程中掌握的一种能力。在上一章的图表(图1-1)中,以一条直线向右上方延伸的,呈现的就是线性发展。

这与指数级的曲线是不一样的。指数级的曲线与线型进化的稳定增长相比,会从某一点开始突然转变为急速增长。

正如上一章所述,地球上的生命、人类,抑或人类的科技,全都是以指数级的增长速度进化至今的。或许还是有人认为,库兹韦尔的预测是一个天方夜谭,但是事实上,线性的进化速度才是人们容易产生的“幻想”,指数级的进化反而是“现实”。

因此在这里,为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指数级进化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笔者要为大家介绍“6D框架”。这也是上文中曾提及的彼得·戴曼迪斯提出的观点。

戴曼迪斯是奇点大学的创立者之一,同时他也作为“X大奖”的创始人为人们所熟知。

所谓X大奖是一项有奖竞赛,其目的是为了推动来自民间、能够造福于人类的、具有颠覆性的创新活动的发展。回顾历史,许多类似的有奖竞赛曾推动了新型技术的诞生,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食品罐头就是其中一个例子。拿破仑曾经举办过一场有奖竞赛,为的是找到法子,使为远征军提供的粮食不会腐败。最终,他采用了一名从事食品加工业的法国人的点子。此外,林德伯格(Charles Augustus Lindbergh)横跨大西洋的不着陆飞行,也是参加有奖竞赛的结果。林德伯格其人曾被嘲讽为“飞翔的傻瓜(flying fool)”,甚至是参加有奖竞赛的参赛者,也认为他是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

X大奖是为调动民间力量而设立的。譬如在过去,宇宙探索一直是由国家来主导推进的,但是X大奖首次提出在民间创办一场载人宇宙飞行竞赛,并给成功实现这一竞赛内容的企业项目SpaceShipOne(宇宙飞船一号)发放了1000万美元的奖金。

据说,SpaceShipOne在刚刚成功完成载人宇宙飞行后,就同维珍集团(Virgin Group)总裁理查德·布兰森(Richard Branson)签订了协议,设立维珍银河公司(Virgin Galactic),致力于为人们提供世界首个民间太空旅行服务。

此外,这项成功还大大地推动了民间创新活动的整体发展。现在,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不再选择由自己来发射火箭了,而是把这部分工作委托给了民间的企业。所有技术进步的源头——数字化

那么,这个X大奖的创始人彼得·戴曼迪斯所提倡的指数级增长的“6D框架”,指的究竟是什么呢?

戴曼迪斯认为,物体呈指数级发展时,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会经历以下六种现象。它们的首字母都为“D”,并且会互相产生连锁反应。

数字化(Digitalization)

潜行(Deception)

颠覆性(Disruption)

非收益化(Demonetization)

非物质化(Dematerialization)

大众化(Democratization)

下面,我就从排在第一位的“数字化”开始,按照顺序为大家解说吧。我们听到数字(digital),马上会联想到与计算机相关的一些技术,但其实并不仅仅只是这样。“数字”是一个与“模拟(analog)”相对立的概念。模拟指的是连续的物理量,而离散取值才是“数字化”的本质。因此,我们不能说能够将所有的物理量用“0”和“1”来计算的计算机的二进制方法就是“数字化”。使用算盘来计算,也不是模拟,而是数字。

那么我们能够简单地想到,在迎来计算机时代之前,数字化是科技飞跃的第一步。能够将原本连续而无法捕捉的模拟的事物,变为能够准确计量的“数据”加以处理的话,那么就能开展科学性的研究了。譬如,很久以前的掌权者们曾经致力于编纂“历法”,或许也能称之为一个将模拟的自然现象数字化的尝试。图2-1 指数级增长中的6D框架

通过数字化开启创新历程的一个简明易懂的例子,就是照片了。过去,我们用胶卷拍照、成像,印成照片后保存起来。而从某个时候开始,照片变成了电子数据。也就是说,它不再受到胶卷和纸张等物质性的制约而被解放了出来。从那时开始,照片开始经历指数级的发展。在此过程中,也发生了这样一件具有象征意义的事——柯达公司没能预测出数码照片的发展前景而最终倒闭。隐匿“潜行”,随即突然“颠覆”

但是,照相技术刚刚实现数字化的时候,恐怕很少有人认为这未来会成为社会的主流。看到刚刚上市的数码相机时,人们都认为“用这样的东西拍不出真正的照片”“像玩具一样”,甚至许多人因此进一步认识到了模拟照相技术的可贵之处。就连最早发明数码相机的柯达公司,其经营团队也认为它不过只是个玩具罢了。

在数字化刚刚发生的阶段,并没有带来很大的冲击——这可以说是指数级增长的显著特征之一。从指数函数图中可以看到,图形在初期阶段几乎不会上升,在一段时间内以几乎与横轴平行的形态推移变化。对于认为增长应该是直线型的人们来说,它的发展程度甚至达不到人们期待的水平。

这个阶段,正是“6D”中第二个发生的“潜行”。低于人们对直线型增长的期待值——出于这一含义,我选用“潜行”这个词来表达这个阶段。在英文中,“deception”原意指的是“欺瞒”“欺诈”。人们原本以为数字化会带来绚丽的创新景象,结果不然,这时便产生了一种像是被骗子给骗了一般的心情。这种感觉或许接近“被辜负”。

指数级的增长,其发展在一开始微小到几乎谁也注意不到。拿数码相机的像素来说,0.01兆像素的两倍也不过0.02兆。从比例上虽说是翻了一番,但两者之差仅有0.01兆。继续成倍增长下去,也只不过是0.04兆、0.08兆,其位数并不会发生改变,因此让人觉得这一点变化不过一个误差的范围,可以忽略不计。

在此前为大家介绍的《彦一的米粒》的故事中,皇上之所以认为彦一“真是无欲无求”,也是因为他认为米粒不过是以一粒变成2粒、4粒、8粒这样的数量级在增加。人类习惯于将事物的增长想象成直线型的,因此容易被“潜行”所蒙蔽。在现在看来,或许电子书等新事物正处于这个阶段。同初期的数码相机所遭遇的一样,现在还有很多人认为,“果然看书还是得看纸质的”吧?

但是指数型的增长,很快便将迎来下一个阶段。与横轴几乎平行的线条慢慢转为上扬,在某一点,就将突破人们对于直线型增长的预想。在这个瞬间,过去觉得“不过如此”而大失所望的人们,终于意识到“这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厉害”。

戴曼迪斯将这个阶段称为“颠覆”。在这里,被颠覆的是既有的市场。仅仅把数码相机当作玩具的柯达公司,在此时不得不被迫退出市场。

近年来,智能手机以爆炸式的速度普及开来。苹果公司的iPhone手机刚刚登场的时候,恐怕谁也不曾料想到,“翻盖手机”会那样迅速地被驱逐出市场吧。但是,智能手机的普及速度,比当年翻盖手机i-mode的普及速度还要快出一倍以上。现有技术纷纷走向“非收益化(非货币化)”

数字化、潜行、颠覆。观察指数级增长的图示,我认为可将这3个“D”划分为一块。但是,这并不是终点。在完成颠覆这一突破后,还有下一个“3D”在等着我们。

对于继“颠覆”之后的第四个D,戴曼迪斯举出了非收益化(Demonetization)这个词。既然已经实现了颠覆性的创新,那么这个商品理应能够带来巨大的收益,为什么却会“非收益化”呢?

在这个阶段,发生非收益化的并非这项技术所创造出的商品本身。譬如,由于照片的数字化,柯达公司失去了胶卷这一收益来源,而过去我们曾经要花钱“洗照片”,现在却连这个过程也根本不复存在了。在拍完照片以后,我们可以直接把照片上传到社交平台上,展示给大家。

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过去打长途电话需要高昂的话费,但现在利用Skype或LINE的免费通话功能,打长途电话已经实现了非收益化,收费几乎已经成为历史;Netflix(网飞)以及Hulu(葫芦网)等播放的影片流,已经将影碟出租产业推向了非收益化;网络字典和词典与纸质的字典、词典不同,基本是无偿的。

某一技术的发展,会将既有的某个东西推向非收益化,因此蒙受“损失”的一方需要提前采取对策。但是戴曼迪斯同时指出,“非收益化”也具有潜伏性。我们很难从表面上看出在何时、什么东西会发生怎样的非收益化,因此采取对策时难免错失时机。

譬如在日本,将空房间灵活利用起来作为“民宿”的Airbnb (爱彼迎)于住宿行业、将大众的私家车灵活利用起来的Uber (优步)于运输行业所推动的非收益化的进程,已经由“潜行”进入了“颠覆”的阶段。在这里不得不说,日本在应对这两样新事物带来的新局面时,完全落后了(在下面的章节里,笔者还会详细讨论这两项内容)。

此外,想要预测“非收益化”会波及哪个行业,也并没有那么简单。对此,我也将在后文中详细论述,但是Airbnb与Uber所带来的非收益化,可能并不仅限于住宿行业和运输行业。

如果还要举个例子,大家认为最近迅速发展的虚拟现实(VR)会将什么非收益化呢?我们很快就能联想到显示屏、电视机等东西会很容易被VR取代。但事实绝不仅仅是这些。如果待在家里就能够欣赏到全世界的风景,或许以后便没有人会花钱去国外旅游了。也就是说,旅游业服务可能会走向非收益化。不仅如此,VR还会改变人们的移动方式,城市生活和办公的形态也可能发生改变。物品和服务走向“非物质化”和“大众化”

上述的“非收益化”指的是,提供物品和服务所获得的等价报酬将会消失。与此相对,第五个“D”——非物质化(Dematerialization),指的是物品和服务本身将会消失。譬如,随着数码相机的普及,使用胶卷的老式相机便消失了。不仅如此,也许在下一个时代,数码相机也将销声匿迹,转化成为智能手机上的一个应用软件。

过去,个人电脑的普及使得文字处理专用机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这同上述的例子非常相似。一个具有高级专一功能的机器,在万能机器出现的瞬间,就会被其取代。打开我们手边的智能手机看一看,就能明白它已经将多少机器非物质化了。电话、录音笔、游戏机、电视机、CD播放器等,手机容纳了许多功能,而众多的机器随之消失了。表2-1 非收益化、非物质化的浪潮

一台智能手机中的App,价值相当于1亿日元!出处:Singularity HUB

而且,变身为应用软件的各种各样的功能,与过去的“机器”相比要便宜得多。这正意味着第六个“D”——大众化(Democratization)的发生。像相机这样过去只有富裕阶层才能买得起的昂贵的物品,经过非收益化和非物质化,理所当然地进入了千家万户。这正是指数级技术飞跃所带来的连锁反应的终极阶段。

想要在科学技术以指数级剧烈变化的社会中生存下去,我们就必须理解事物发展所遵循的以上几个步骤。提出“6D”理论的戴曼迪斯还曾这样说过:“对于那些只能直线型思考的人来说,这6个“D”无疑是六个死神(Death)。”

真是一句不吉利的话!但是事实上,的确有许多企业和行业没能看清这一发展态势,因此而退出了市场。所以这句话绝非夸大其词。对于指数级飞跃的理解,是生活在奇点即将来临的时代下的我们所不可或缺的基础知识。相关链接:你也许无法相信,第一艘民间太空飞船出现在14年前

美国私营载人飞船“宇宙飞船一号”2004年10月4日在进入太空后成功返回地面,成为第一艘达到“安萨里X大奖”要求的民间载人飞船。这项大奖为激励商业性太空旅行而设,奖金高达1000万美元。

4日飞行的是“宇宙飞船一号”在不到一周的时间内第二次进入太空。“安萨里X大奖”于约10年前创设,目的是开拓太空旅游业,共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20多个小组报名参赛。按照竞赛规定,参赛飞船必须完全利用私有资金建造,谁能率先把3名乘客送上太空,并在随后两周内使用同一架飞行器完成重复发射,谁就能获得1000万美元奖金。

据此间媒体报道,“宇宙飞船一号”4日向大奖发起最后一次冲击的旅行,是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莫哈韦沙漠的一处机场开始的。飞船首先附着在一个特殊设计的喷气式飞机腹部起飞,并在升空约1小时后的14100米高度上与母机脱离,然后点燃火箭发动机直上太空。飞船在太空短暂停留后重返大气层,并最终滑翔返航。

组织者称,“宇宙飞船一号”的历史性飞行中抵达了约114.64公里的高度,不仅已突破了公认的太空界限,而且也打破了保持40多年的亚轨道飞行纪录。不过,这一消息仍有待最后确认。“宇宙飞船一号”的这次飞行由宇航员布赖恩·比尼操纵控制。上一次驾驶飞船的是宇航员迈克尔·梅尔维尔,梅尔维尔曾于2004年6月21日,驾驶同一艘飞船成功完成了全球民间首次载人太空飞行。“宇宙飞船一号”是由美国著名航天专家伯特·鲁坦设计的,并得到美国微软公司创始人之一保罗·艾伦的资助。

——《美国私营飞船赢得千万美元载人航天大奖》(新华网,2004年10月5日)第三章一个人类不会死亡也不必工作的社会从根本上解决能源问题的唯一方法

在上一章中,笔者首先简要地介绍了库兹韦尔所说的GNR革命,而以此为目标的科技进步的道路,则遵循戴曼迪斯所说的“指数级增长的6个D”。本章会更具体一些地来谈谈,上述科技进步所带来的“革命”,会给人类的未来带来怎样的福利。

由于戴曼迪斯使用了一个听起来很危险的词——“六个死神”,或许有人对未来的设想会变得比较消极,但是,死神会到来的情况仅仅适用于那些“只会直线型思考的人”。而且库兹韦尔还曾说过,GNR革命能够根绝“所有痛苦”。如果他的这番话是真的,我甚至开始觉得,在人类的未来,有一个乌托邦正在等着我们。

这绝非痴人说梦。是因为,如果科技像现在这样继续以指数级进步下去,人类所面临的各种大问题都将得到解决。

作为其中的一个例子,首先,让我们来思考能源问题吧。毫不夸张地说,能源是在推动人类文明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课题。正是因为其首屈一指的重要性,一直以来,以争夺能源为目的的战争不断重复上演。在探讨核能发电的利弊时,其关键也在于能源问题。

想要从根本上解决能源问题,只有一个途径。那就是充分利用太阳能。

追根溯源,地球上所有的能源都来自于太阳。不论是过去作为能源主要来源的煤炭,还是现在的主要来源石油,都不过是太阳输送到地球的能量换了一个形式罢了。风力发电和水力发电等所谓“可再生能源”,亦是如此。

一直以来,我们使用的能源都是转换成其他形式的太阳能,因此,其数量是有上限的。但是,太阳能本身几乎是无穷无尽的。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太阳能的确是有限的,因为据说太阳的生命还有50亿年。但是,太阳的寿命同时也是地球的寿命。也就是说,只要人类还没有灭亡,太阳就一定存在。因此,如果能够充分利用好太阳能,人类就完全不用担心能源的问题了。太阳能可以输送到地球上的任何角落,因此也不会产生能源的争夺。太阳能发电板升级,将使能源价格降至零

那么,这样理想的未来真的会到来吗?在日本,过去被人们称为“理想能源”的核能在经历了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引发的核泄漏事故后,已经失去了人们的信任。有了这一场血的教训,或许会让很多人认为,我们不能简单而乐观地看待太阳能发电的未来。

但是,纵观近年来科技的进步,就知道太阳能发电绝非天方夜谭。有人听到“太阳能发电”这个词,就认为“应该只能提供我们所需电力的很小的一部分吧”。但请大家回想一下上文谈到的“指数级增长的6个D”。我们之所以会觉得这“并不是什么了不得的技术”,难道不是因为它还处于“潜行”的阶段吗?

事实上,技术的革新已经推动太阳能发电板的发电效率有了质的飞跃,有人还预测,几年后,其价格甚至会比化石燃料发电的价格还要低。Mega Solar太阳能发电站所发的电中,已有部分产品的协议价格低于化石燃料了。仅仅看最近40年间价格的变化,也能发现,太阳能的价格已经从1977年的76美元降到了当年的1%——现在只要0.74美元了。如果太阳能发电板继续按照现在的形势以指数级发展下去,那么在不远的将来,太阳能发电的价格将接近于零。

太阳能发电板之所以发展得如此迅速,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现在已经可以用电脑来模拟需要使用的材料了。

一直以来,我们都通过制作实物来反复尝试,研究什么样的材料能够提高发电效率。这当然需要花费庞大的成本和时间。

但是,使用计算机,就能够在短时间内模拟各种各样的材料的组合,找到正确答案。正如计算机能在国际象棋和围棋中战胜人类,计算机能够在一瞬间尝试所有的可能性,并能从中找出正确答案。与此同时,计算器的运行速度也在成倍地加快。这正是拜指数级的科技发展所赐。

当然,仅仅依靠太阳能发电板的发展,并不意味着能够充分地利用太阳能。除此之外,太阳能发电过程中还存在其他一些需要从技术上解决的问题。尤其关键的,应该是“储存”和“运输”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完善基础设施,从而完成太阳能产生的电力的储存,并将这些电力送到远方。

但是,现在已经有相信太阳能发电潜力的人在开展各种各样的尝试了,因此这些问题迟早能够得到解决。譬如,埃隆·马斯克(Elon Musk)领导的电动汽车厂商特斯拉(Tesla)在内华达州的郊外建立了一个电池工厂“Gigafactory”。据称,仅这家工厂的年产量,就要超过几年前全世界锂离子电池生产厂的全部产量。特斯拉公司利用这一产量,已经开始在各地建立蓄电所。太阳能发电技术结束“潜行”,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