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癖心理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1-31 12:17:39

点击下载

作者:张卉妍编著

出版社:线装书局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怪癖心理学

怪癖心理学试读:

前言

第一章 一个肉体能装下几个“灵魂”——多重人格障碍

轮流值班的灵魂

核心人格和非核心人格

多重人格和精神分裂

被催眠的安娜

灵魂从哪里来

第二章 妄想症与偏执狂——受伤的“理智”

总怀疑对方出轨的“嫉妒妄想症”

总想与明星谈恋爱的“被爱妄想症”

坚信一直有人在伤害自己的“被害妄想症”

“幻肢症”,“虚构症”,“错构症”

“自毁容貌”和“身体畸形恐惧”

关于“偏执狂、妄想症症候群”的某些想法

第三章 我一定是病了——疑病症

我一定是得了很多“重病”

老年疑病症

关于艾滋病恐惧症

完美主义和固执心理

森田和森田疗法

患上疑病症,应该怎么办

第四章 失控的身体——强迫症

千奇百怪的强迫症

强迫性意向

儿童强迫症

记忆强迫症

失眠强迫症

强迫症小结

第五章 没来由的各种怕——特定对象恐惧症

恐惧的渊源

恐高症

疾病恐惧症

动物恐惧症

第六章 我怎么就那么完美——自恋症

我是我的“偶像”

我受不了你的缺点

他们为什么会成为自恋的人

自恋症者没有升华爱的能力

第七章 越是艰险越向前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心理逆反

听不进的“劝说”

爱“钻牛角尖”

偏要跟你“对着干”

爱上自己的“倔强”

第八章 对物体产生的特殊情结——恋物癖

千奇百怪的恋物癖

奇怪癖好爱从何来

如何让恋物癖者“失恋”

第九章 不需要但一直喜欢窃取——偷盗狂

恋上当“小偷”

带来满足的“偷盗”

带来关心的“偷盗”

带来刺激的“偷窃”

“偷盗癖”起始都因心理补偿

第十章 来,给你瞧瞧!——露阴癖

露阴癖的原因

遇到露阴癖怎么办

露阴癖的种类

治疗方法

关于露阴癖的一些问题

第十一章 穿上妻子的衣服——异装癖

穿女人衣服,却不是同性恋

最不危险的性变态

第十二章 “害羞的膀胱”——社交恐惧

所有的眼睛都在“注视我”

怕见陌生人的“害羞鬼”

特殊场合“演讲恐惧症”

强迫、焦虑与恐惧

社交恐惧症的三大疗法

第十三章 习惯性无助——弱势心态

职场女性就职弱势心理

社会上的弱势群体

社会现状还是心灵的脆弱

走出弱势心态的“阴影”

第十四章 人越多越容易见死不救——集体冷漠

社会新词—集体性冷漠

冷漠也分类

是什么让人们变得“冷酷无情”

社会需要更多的人们良心发现

第十五章 无法自抑的“贪吃”——神经性贪食

不满足的“食欲”

暴饮暴食后的“忧虑”

神经性贪食的治疗

对体重的关注

第十六章 正在消失的身体——神经性厌食

神经性厌食症的表现

缺少营养的厌食者

进食障碍的成因

第十七章 赌徒为什么口袋空空——决策障碍

无意识决策

动机过盛障碍

被忽略的概率因素

只往自己脸上贴金的归因偏差

权衡利弊的心理机制

第十八章 戒不了的依赖——物质成瘾

控制不住的欲望

戒断反应

滥用成瘾

依赖成瘾

第十九章 不说谎我心里难受——说谎癖

乐此不疲,不分真假

强迫幻想症

再完美的谎言也有漏洞

小动作暴露了你在说谎

症候群

闭上说谎的嘴

心理世界是个极其复杂的神秘地带,人们用面具隐藏起自己的真实内心。只有看穿怪异行为背后的那些心理隐秘,才能打开通往另一个心灵世界的大门。

性格为什么有内向?心理为什么会封闭?灵魂要面对孤独和幽暗、心路要走过曲折和执拗,行为的背后必然有心理可循。

人的心灵是一片幽暗的森林。很多时候,我们自己并不了解自己。只有读懂人性、看清人心,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前言

你的身边是否有些人看起来思维另类、行为怪异、让人不能理解,你甚至曾在心里嘀咕着那个人是不是神经病?你有没有遇到过某些人在某些时候会突然性情大变,几乎变成了另一个人?你知不知道有些人会将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当作自己的爱人,甚至忠贞不渝?你身边是否有人长期遭受着情绪低落的痛苦,甚至会产生轻生的念头?是否有人会不停地吃东西,即使已经吃得很饱也依然如此?是否有人害怕与人交往,甚至不敢去公共场合……

其实,这些怪癖的怪异行为背后都有着深层的心理因素。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屠格涅夫曾说:“人的心灵是一片幽暗的森林。”确实,人心包罗万象,神秘怪异如一个深潭,让人无法探清其真相。然而,每个人的思想、态度、愿望、情绪、性格等个性特征,都会不自觉地反映于外界事物或他人,这是一种心理投射作用。反过来讲,人的心理活动,会通过对外界事物或他人的态度和情绪不自觉地表现出来,因此,我们探究人的某些怪癖行为背后的心理就变得有迹可循。

心理世界是个极其复杂的神秘地带,而怪癖心理学则是心理学的最后一块隐秘之地。怪癖心理学让我们看到了某些人怪异行为背后的那些心理隐秘,为我们打开了通往另一个心灵世界的大门。这扇大门之后的世界简直可以颠覆我们的以往认知。

学习怪癖心理学,会让你读懂人性、看清人心,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当我们不了解时,我们就意识不到,当我们了解了,才发觉原来真相是这样可怕。只有深刻地认识到内心深处某些心理产生的根源,并参照其他人的行为反观自身,我们才能深思、揣摩自己的内心,从而对人性有更深刻的洞察,发现潜藏在内心深处的自己,并且学会自我调节和改正,从而行走在平静、幸福的路上!

正所谓“病由心生”,只有为心理把好脉,才能让身心保持在一种平衡健康的状态,才能让生活变得阳光起来。本书采用现实案例加科学分析的方式,对现代社会中容易出现的各种怪癖心理,如人格障碍、恋物癖、社交恐惧、神经性厌食、性别认定障碍、精神分裂、强迫症、物质成瘾、露阴癖及疑病症、自恋症、心理逆反、性冷淡、异装癖、睡行症、受虐狂、失忆症等做了全面细致、科学通俗的解析,全面论述了各种心理异常的演变情况,阐释了具体心理障碍及其形成的原因。通过阅读本书,你能够挖掘出那些怪癖心理背后所隐藏的秘密,从而更好地掌控自己的人生,更理性地对待他人。

怪癖心理学,就是用一种刺激的方式给你一种无敌的正能量。不信,你可以读读看。第一章 一个肉体能装下几个“灵魂”——多重人格障碍轮流值班的灵魂

通常我们说自己要人格分裂,一般的理解也是基于感觉自己的行为心理呈现了多面性,感觉这不是一个人,而是多个人。所以,当我们看到身边的人时而温柔、时而冷峻、时而开朗、时而又沉默的时候,我们还会冒出一句:“你还真是多重人格哎!”

其实,我们理解的人格分裂或是多重人格,在心理学上都有一个专有名字,叫做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以往被称为多重人格障碍,在某些出版物中也称之为解离性人格疾患,是心理疾病的一种。简单来理解,就是病人身体内由于存在多个人格,而且多个人格之间不能感知相互的存在,无法正常地识别自己的身份。

如果我们的身体真的像房子一样,里面住着我们的灵魂,那么多重人格障碍就是说,在这一幢房子里,不只住了一个灵魂,而是多个灵魂,他们轮流成为这个房子的主人,有时候他们还会彼此遇见,为了争夺房子发生争执。有心理学专家甚至提出,临床表明一个多重人格障碍患者平均可以有13~15个不同的人格。

肉体,是灵魂的房子,是你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实实在在的模样。

而里面的灵魂,指的就是你独有的行为模式、语音语调、习惯性姿势等,还包括你的性格、你的思考、你为人处世的方式,等等。

身体只能有一个,可是行为方式、思想等却可以有很多种。因此,才会有多重人格的出现。

那多重人格到底是怎样的症状表现呢?这里有一个“三个A”的例子:

主人公名字为A,是个27岁的年轻人,他患有很严重的头疼病,每天头疼,且次数频繁。更为关键的一点是,每次当他的头疼发作后,他总是记不起头疼的时候自己做过些什么。

那么,在A错过的那段记忆中,也就是说在他头疼的时候,他到底做过些什么?以下是旁观者给出的答案:

A跑到外面和人打了一架,在这期间试图用刀子刺死对方,但被警察发现,在逃跑过程中左腿被射中一枪。

A拿着菜刀追着自己的妻子和只有三岁大的女儿到处跑。

A试图把一名男子淹死在河中,但是在扭打过程中他自己却先掉了进去,结果逆流游了400米回家了,第二天早上醒来时发现自己全身湿透,却搞不清楚这是为什么。

听到这些,A惊出一身冷汗。他意识到他需要医生的帮助了,于是他选择去医院住院治疗,这对于他来说真是再明智不过了,因为在接下来的“病症”发作期间他的行为都是在医务人员的掌控范围内的,而这更利于帮助A解开疑惑:我到底是怎么了?那个人是我么?

而医务人员在观察过程中惊讶地发现,A在头疼期间会以不同的名号自称,行为举止也发生改变,完全跟换了一个人一样!

也就是说,在A头痛期间出现了多个A,而每个A都各不相同,甚至那也不是本来的A。简单地说,A的身体里除了原来的A,又出现了分身。经过医务人员认真仔细地分析辨认,得出结论,A的分身分别是:小A、中A和大A。

小A的特征是,看起来非常儒雅,冷静又理智,能很好地控制自己。

中A的特征是,像只多情的蜜蜂。

大A的特征是,像个心狠手辣的暴徒,与小A和中A都反差极大。

最可怜的是,A对他这另外三个“兄弟”的存在一无所知。现在,四个灵魂挤在他那狭小的躯体里面你争我夺,都想把A的肉体独占。

心理学家们当然好奇另外三个灵魂从哪里来,当然,这就是他们的工作。他们对A进行了深入全面的分析,最后抓住了三个灵魂的原型:

小A的原型是在A 6岁的时候第一次出现的,因为那时A目睹了他母亲刺伤了他的父亲。

中A的原型是源于A的母亲有时非常喜欢把他打扮成一个女孩,所以有一次在这种场合下,中A悄然登场。

大A的原型则是源于在A 10岁那年,他被一群青年野蛮地殴打,就在这个时候,大A出现了,宣称他存在的全部原因都是为了保护A。

讲到这里,我们大概又有些迷茫了,一个人在不同时期不同情境下竟然会埋下隐性性格的种子么?身体里那些轮流值班的“灵魂”竟然是某日某时某景下的自己么?核心人格和非核心人格

我们如何来区分一个人,或者说我们如何来辨认一个灵魂、一个分身?

我们要了解一下核心人格与非核心人格的含义。

美国著名的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的主要代表之一沙利文指出:“人格是重复人际情景的相对持久的模式,重复的人际情景是一个人生活的特性……有多少种典型的人际关系就有多少人格。”

也就是说每个人的人格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个的,且是可以拆分的,整体的人格是由多个人格有机组合的结果。但是在这众多的人格当中有核心特质和非核心特质。比如,我们认为林黛玉是一个什么性格的人物呢?大多数人的印象是清高、聪明、孤僻、抑郁、敏感等,这些都是她的核心特质。

中心特质

也称核心特质,是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特质,在每个人身上大约有5~10个中心特质。核心特质是最能说明一个人人格的特质。一个人的人格由几个彼此相联系的核心特质组成,核心特质是行为的决定因素。

核心人格是指与生俱来的原始人格,而非核心人格则可能是因为外力环境的刺激而产生的应激性人格。

所以,我们就能够理解前面说到的A的案例。A的核心人格是A日常表现出来的本身,而后来在A的人生过程中A受到各种刺激引发出的人格则为非核心人格。

一般来说,核心人格是消极的、空虚的、焦虑的,才会给非核心人格以可乘之机,乘虚而入。所以,大A强悍,而A则可能是外表强悍但内心懦弱的男人。因为当他变身为大A后竟然主动出去挑衅打架,可见,他应该是具备这种身体条件的,否则无法释放这种强悍型的人格,应该是个肌肉型的猛男。但是,为什么变身成大A才这样强悍,这说明也许原来的A是个性格懦弱,虽然他有着强悍的外表,但可能遇事往往委曲求全,甚至要躲起来哭一场,这样的反差才会让另一个人格在某种特定情境下跳出来。

而非核心的人格则大多是有攻击性的、强势的,甚至更强悍的非核心人格会挤掉其他人格而独占肉体并控制整个局面,它会随机的把时间分配给每个人格,并且在不舒服的情况下出现其他人格。

所以,大家觉得“A氏四兄弟”中谁能掌控局面呢?是大A吗,因为在这里面表现最强悍的就是大A了,但不是,掌控局面的还是A。

为什么是A?因为掌控局面必然就要掌控时间及出场安排。如果我们再回头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大、中、小A的出现,其时间和情境都是由A本人作出选择的。比如当A感觉头疼的时候,就让这三个分身从身体里蹦出来,“我不爽了,你们就来替我宣泄吧。”所以,看出来了吧,A就是最大的幕后黑手。

如果说A是真正的幕后黑手,A在安排着这一切,那就是说A应该知道大、中、小A三个“兄弟”的存在才是,可是为什么A从来都说他不记得自己头疼之后做过什么,也就是说他从来不知道另外“三兄弟”的存在。那么“三兄弟”是不是也不知道A老大的存在呢?答案是不一定。这里就出现了核心人格和非核心人格并存的关系问题。

核心人格和非核心人格并存于一个主体内,核心人格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无法感知到非核心人格的存在。

所以,核心人格和非核心人格就以这样你争我夺、伺机而动的状态存在于一个人的躯体里,比如A,痛苦而悲惨地成为人格之争的战场。多重人格和精神分裂

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误区,认为多重人格障碍是一种精神分裂。甚至有人将人格分裂与精神分裂混为一谈。多重人格障碍与精神分裂症之间的确有很多共同点,但它们其实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心理障碍。

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极为严重的精神疾病,其病因尚不明确,其症状主要表现为思维、情感、意志障碍。即病人会出现思维中断、扩散,对人冷漠,情绪变化剧烈,主动性减退、行为退缩、生活懒散等。妄想和幻觉则是精神分裂的重要症状之一,另外还有些病人会有木僵或兴奋躁动等行为表现。

曾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改编于美国著名数学家约翰·福布斯·纳什的真实事迹的美国电影《美丽心灵》,是一部极富人性的电影,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典型的精神分裂症的患者的患病过程和战胜病魔的心理历程!

故事的主人翁纳什是一位非常优异的天才数学家,但由于没有上预备班的经历,也没有遗产或者富足亲戚的资助,因此他未能进入“常青藤盟校”,遭受了重大的打击。为了证明自己,他整天沉迷于一件事:寻找一个真正有创意的理论。

一晚在酒吧,他观察竞争对手——一个热情的金发碧眼女人的反应引发了他的灵感,常常在他脑海里酝酿的想法突然变得清晰起来,并浮现在眼前。随之撰写出了关于博弈论的论文——“竞争中的数学”,他大胆地将现代经济之父亚当·斯密的理论作出了不同的解释。

然而,他苦于这项成果在现实生活发挥不了优势,强烈渴望能得到更好的机会施展自己的才能。

于是,他给自己虚构了一项任务,他受到美国国防部的邀请,参加一个绝密的任务,破解敌人的密码。对待这项任务,他如同对待自己的学术研究一样,十分认真与专注地帮助美国国防部破译着密码,并被这项工作深深地迷住了,迷失在这些无法抵御的错觉中,无法分辨挚友查尔斯、查尔斯可爱的小侄女和威廉·帕彻等他虚构出来的人物并非真实存在!

后来,纳什被诊断为妄想型精神分裂症!无论国防部绝密的任务还是那些他虚构的人物,都只存在于他自己虚构的世界里,存在于他的意识里、他的幻想里,除了他本人以外,谁也无法看得到!

妄想型精神分裂症

妄想型精神分裂症是精神分裂症中最常见的一种。大约有半数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被诊断为妄想型。妄想是一种在病理基础上产生的偏执与歪曲的观念,毫无现实根据,是凭空出现的推理与判断,多伴有幻想。

由前述,我们知道多重人格障碍患者听到的声音来源于内部,来源于自己头脑里,是自己跟自己的对话;而精神分裂症患者则会认为那些来自于自己头脑里的声音是天外之音,是别人发出来的。

多重人格障碍患者能认识到所有这些只是种幻觉,往往会自己压制住这种声音;而精神分裂症患者则认为那些声音都是真实的,尽管实际上它们并不存在。因此,精神分裂患者的思维是与现实脱节的,他们虽然智能正常,但社会功能严重受损,无法正常地融入现实生活。而多重人格者并没有与现实脱离,而是以不同的人格生活,他们可能更善于利用现实来实现自己的目的。

说到这里,要和大家强调一点。在现代,人们经历的高压力生活、高压力学习和高压力工作以及世界集体化、合作化、知识爆炸化导致越来越降低个人的作用,有不少人都有轻微的人格分裂表现,如突然的大喜、大怒,经常性地感到无聊、郁闷。有些人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表面出两面甚至多面性,并非就一定是多重人格障碍患者。

精神分裂症患者,是其思维、情感、行为产生了分裂,由于妄想、幻想等导致其精神活动与外界环境产生了不协调,而且多数是由于精神分裂患者伴有幻觉。

幻觉分为“听幻觉”“视幻觉”“触幻觉”。其中听幻觉是最普通的幻觉,人们会听到控诉他们不道德的行为或威胁他们的声音,这些声音也可能唆使他们去伤害自己。而精神分裂患者还可能会回答这些声音,甚至会与这些不存在的声音对话。

由于精神分裂患者活在自己的幻觉与妄想里,所表现的行为与反应都是根据其幻觉里的事物产生的,这样他们的行为在现实中就会显得异常。

此外,许多精神分裂患者还会患有“行为混乱和紧张症行为”。例如他们会突然毫无理由的破口大骂,学别人的动作或者说话,行走时忽快忽慢、自言自语;还有一些精神分裂患者衣着不整或者不合时宜,夏天穿棉袄,冬天穿裙子;有时候还会做一些会不雅甚至违背社会道德的事情,如脱光衣服、摸路人的屁股等。有的连最基本的日常生活都不能自理。

紧张症

紧张症是一组精神运动和意志的紊乱,包括刻板、自动服从症、僵硬、模仿动作、缄默症、自动和冲动行为等。

精神分裂症的病因是脑神经元功能的特性异常,通俗地讲就是大脑信息传递出现了错误。所以精神分裂症不仅是一种精神行为障碍,也是一种实质性的病变。

而多重人格患者则是自我意识出现了障碍,是自我内部的不协调,它的产生是一种心理的自我保护机制。他们的幻觉形式只是存在于自己的脑海里的声音,并不会形成虚拟的外界环境,不会虚构出除自己以外的人来,只是在自己的意识里出现了多个“我”,无论哪一个“我”,都生活在真实的世界。虽然多重人格患者也会有异常的行为,但这种异常行为的产生与精神分裂者不同,它们是由于每一个“我”所做的事情并不会被其他的“我”所感知而造成的,与外界环境无关。

实际上,包括多重人格患者在内的许多心理疾病,多数是潜意识发生了问题。比如,在儿时记下许多被自身认为绝对不正当的记忆,或者十分排斥回忆起曾经的挫折、遭遇等,有些人就会开启自我保护的开关,把这些让人不开心的回忆藏到看不到的地方去——潜意识!

潜意识

指潜藏在我们一般意识底下的一股神秘力量,是相对于“意识”的一种思想,又称“右脑意识”“宇宙意识”。潜意识,是人类原本具备却在正常情况下不能被感知的能力,这种能力我们称为“潜力”,也就是存在但却未被开发与利用的能力。

说到潜意识,就不能不提起心理学之父、奥地利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之所以将弗洛伊德称之为潜意识的第二个父亲,那么弗洛伊德是怎么发现潜意识的呢?那就不得不提起精神分析的第一位病人,她的案例对心理学而言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她就是安娜!被催眠的安娜

安娜出身于维也纳一个显赫的犹太家族,21岁时开始接受心理治疗。但是,安娜并非是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的病人,甚至他们从未谋面。真正接手安娜案子的是弗洛伊德早期的导师与合作者——Josef Breuer,下文中简称为J。

在讲述安娜的故事之前,我们先来再好好说说那个高深莫测的潜意识。

弗洛伊德将人的心理分为两个层次,意识和潜意识。弗洛伊德用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巧妙地阐明了它们之间的关系,让心理学的门外汉也能弄个明白!大师将人的心理比喻成大海里的锥形的巨大冰山,露出海面的可以看到的那一小部分就是我们的意识,而海面下真正的庞然大物部分就好比潜意识,我们永远不知道它到底有多大!

现在把心灵的冰山放入我们的脑中。潜意识在我们的脑中,一直被禁闭在一个黑暗的空间里,我们看不到它,它却在影响着我们,因为它的能量可以影响我们的意识。它就像一个淘气的孩子,偶尔会出来执行我们意识不到的想法,但是它可没有分别好坏的能力,因此,我们的脑就把它关起来,并且派一个小人儿把守。

潜意识先聊到这里,安娜该出场了!安娜第一次造访J时,开始只抱怨说自己长期咳嗽。经验老道的J一听,就知道安娜没有说实话,不过第一次来咨询的人都不会立刻敞开心扉,J觉得必须采取别的办法,走进安娜的内心,看看她到底出了什么问题。于是,他决定对安娜实施神奇的催眠术。

J用催眠术成功地使安娜回忆起那些她所不愿想起进而排斥到潜意识里去的记忆,重构了那些导致她前来就诊的事件:远到童年的经历,近到她正在照顾身染重病的父亲,备感身心疲惫。

催眠结束后,J对安娜讲述了她前来就医的真正缘由,安娜顿时两眼饱含热泪,像寻觅到知音一样,彻底对J敞开心扉,毫无保留地、痛快地将自己的其余症状都说了出来:“其实我还觉得我的眼睛和耳朵有点不好使了,颈椎也难受,头疼,右臂和右腿发麻……”从安娜的讲述中,J凭借经验觉得她应该有其他问题,这些症状只是表现,真正的病因并非如此。于是把她登记在册,打算以后对其进行密切随访。

J的判断果然没错,就在安娜造访的两周后,她突然出现了短暂失语的状况,紧接着,体内开始出现两种不同的人格,来回转换,没有任何预兆。

在安娜的身体中有了两个灵魂,为了叙述方便,我们将新出现的人格称之为安小娜。安娜原有人格即核心人格,胆小抑郁,比较消极的。而安小娜则恰恰相反,她行为古怪叛逆,而且脾气暴躁,谁若招惹便发狂发怒。前面我们说过,核心人格通常是消极的、抑郁的,而非核心人格一般都与核心人格相悖,敌对、控制,甚至有反社会的特点。

有时候,外界因素,尤其是情感上的刺激,会对人格分裂产生巨大的影响。本已病情好转的安娜,因为父亲的离世,受到严重的打击,她的病情急转直下。她人格转换的频率越来越快,安小娜的势力越来越强,经常出现,而且停留的时间也越来越久,当安小娜出现时,除了J外,其他人她都不认识了,也只有J喂她吃东西她才肯吃,而且安娜原本会说英语、法语、德语和意大利语,安小娜却只会说英语。再后来,她的情况越来越糟,有时候神志不清,开始出现自杀的倾向,最后安娜被转移到特殊的地方监护起来。

虽然J一直不懈地努力,想尽各种办法,但对安娜的病情恶化都无济于事,毫无效果。直到安娜突然出现了回避喝水的症状,J见事情不妙,再这样下去,安娜就要有性命危险。心急如焚的J又一次对她进行了催眠。通过催眠,J得知安娜是因为看到一条狗在水杯里喝水,顿时觉得非常恶心,于是她拒绝喝水。J顺势诱导她表达出了内心真实的感受。当安娜从催眠中醒来时,她的恐水症竟奇迹般地好了。

这一次,J终于找到治愈安娜身上的各种奇怪病状的办法!他领悟到了这种后来成为精神分析技术主要治疗方法的东西,那就是:宣泄!J迅速把这种方法运用于安娜其他症状的治疗,而这些症状也奇迹般地消失了。J的发现为弗洛伊德创建精神分析法与梦解析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弗洛伊德将这种宣泄一切因为“压抑”而产生的心理痛苦的心理治疗方法形成了系统的理论,并成功地运用于实际的治疗当中,取得了巨大的治疗成果!

那么,催眠是怎样在多重人格的治疗中起作用的呢?首先我们要知道,催眠是由各种不同技术引发的一种意识的替代状态。一般情况下,在这种状态下的人会完全放松,就像进入睡眠一样,但是他的意识是清醒的,只是操控在催眠师的手中,并且对催眠师的暗示有着极高的反应性,并在知觉、记忆和控制中做出相应的反应,也就是在催眠状态下的人更加勇于面对真实的自己,敢于说出自己的问题。

催眠疗法是用催眠的方法使求治者的意识范围变得极度狭窄,借助暗示性语言,以消极病理心理和躯体障碍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通过使用催眠方法,将人诱导进入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将医生的言语或动作整合入患者的思维和情感,从而产生治疗效果。

对于多重人格,也是借助催眠疗法,来挖掘那些引发个案多重人格或反常行为出现的,被个案记忆与意识排挤却依旧耿耿于怀的经历,这样就可以找到诱因。此外,通过在催眠治疗过程中的暗示、引导等方法,让个案可以就那些经历进行深层的自我表达多种意念和情绪反应,宣泄自己内心压抑着的不满或者反感等不好的情绪。同时,让个案自己去了解不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原因,在催眠师的辅助下找到改善的方法,进而个案心甘情愿地去改变自己的行为,并愿意持续将新的习惯转成正向的行为。简单的讲就是,利用催眠帮助个案由内心解脱自己原有的心理束缚!尽管安娜的许多病状都已被清除,但她多重人格的身份却并未发生改变。幸运的是,多重人格的身份并没有妨碍安娜后来成为一个杰出而成功的人。安娜的朋友谈起安娜时是这样说的:她就像是过着“双重的生活”,一方面,她是个柔弱的维也纳19世纪末的文化精英;另一方面,她又是一个强硬的女权主义者和改革家。1954年,前西德政府特地发行了一套纪念邮票来纪念她。灵魂从哪里来

还记得本书第一个出场的人物“A氏四兄弟”吗?看一下小A、中A、大A出现的时机:小A,是在A6岁的时候第一次出现的,因为那时A目睹了他母亲刺伤了他的父亲;中A,A的母亲有时非常喜欢把他打扮成一个女孩,所以有一次在这种场合下,中A悄然登场;大A,在A10岁那年,某次,一群青年野蛮地殴打他,就在这个时候,大A出现了,并且宣称他存在的全部原因都是为了保护A。

再来看一下在不同时期出现的他们又有怎样不同的性格:小A,看起来非常儒雅,冷静又理智,能很好地控制自己;中A,就像是只多情的蜜蜂;大A,这个角色可不得了,他是个心狠手辣的暴徒。

大家对应着出现时期与表现的性格,是否恍然大悟?原来这当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关联!A在目睹了母亲的冲动暴行后,心灵备受冲击,为了逃避这种痛苦,于是干脆自己摇身一变,变成了理智又冷静,能很好控制自己的小A。因为母亲有时非常喜欢把A打扮成一个女孩,A内心充满抵抗不满,渴望自己能像个爷们儿一样。因此花心浪情的中A出场了。A被一群青年野蛮地殴打,备受羞辱,他幻想自己能是超人、蜘蛛侠、蝙蝠侠、钢铁侠、变形金刚……于是暴戾凶残的大A现身了。也就是说,每个人分裂出来的人格的特征与性格是受其诱因的影响而形成的。

当然,不是所有的精神创伤都是虐待等遭遇所引起的,比如战争或自然灾害等都有可能给人们带来心理不适而产生精神上的创伤!曾经有心理学者描述,在战火纷飞的地区,一个小女孩亲眼目睹了双亲被地雷炸死,在极度悲哀的情况下,她试图一点一点把他们的尸体拼凑在一起……还有一些人,是潜意识里为了逃避目前生活的困境,才会增生出多重人格,比如逃避打官司,逃避生活和工作中承受的严重压力,逃避生离死别等。

还有一种就是与人的时间段有关:在不同的时间段你的那个年龄就死亡,比如说:童年、少年、青年、老年等随时间的流逝,然后就会有新的时间来代替你,年龄段的死亡就会使你忘记过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失忆,忘记一些东西,其实是我们过度的哀伤造成的。然后就会改变(人们常说一个人恋爱以后怎么改变了)就是另一种人格的表现,这就是经过不同的事物以后,我们的改变就有了不同的人格,人一般都有多重人格,只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症状。

此外,先天的遗传因素也会多多少少参与其中。

我们可以看出多重人格的障碍通常是在经历了严重的躯体或精神创伤后引起的。那么创伤后应激障碍也是由严重的躯体或精神创伤造成的吗?

我们也可以这样看,有些人很容易受到心理暗示,有些人很不容易受到心理暗示,他们就像是枣核两端。而大多数人对心理暗示的反应是适中的,是心理暗示的“中产阶级”,居于枣核的中间。

很容易受暗示的那部分人更能轻易把自己从严重的创伤中分离出来,人格上一人变多人,就变成多重人格了。而对于很不容易受到心理暗示的人来说,他们没那个“本事”,所以只能乖乖地承受应激障碍。不是所有受了大创伤的人就一定要变成多重人格或者应激障碍。除去童年时受到伤害的人可能难以幸免以外,成年后再遇到激烈的事,成败与否就看你自己了。

有研究表明:只有在生物学和心理上对焦虑情感比较脆弱的人,才有患上这些障碍的风险。而有些人,即使承受了最严重的精神创伤,也是不为所动的。

依据早期精神分析的观点,多重人格的形成是受到精神创伤的受害者用了一种叫分裂过程的防御机制。在分裂过程中,个体把关于受创伤经历的记忆从意识中分裂出去,并且这种分裂是不知不觉地发生,还是发生在意识之外。关于创伤事件的记忆被分裂出来形成单独的人格,这些不能记起受虐的事情,并在主人格之下独立地活动。

抛开多重人格的危险性,就个体本身来说,我们依稀地看到多重人格是有其适应性意义的。多重人格的形成是环境刺激的产物,每一个亚人格就是针对某种特殊环境下的特殊防御,至于由哪种人格来支配,则是遵循“哪种人格最适应当时的环境和需要,就启动和出现哪种人格”的原则。这样不难发现,多重人格在本质上就是一种通过频繁地变换人格来适应环境的心理现象,是一种适应环境的心理努力。

尽管治疗师在从业过程中接触过许多多重人格障碍的资料,但是大部分治疗师还是很少能碰到现实案例的。在某种程度上,多重人格的诊断和治疗具有文化界限,绝大部分的案例是在美国被观察到的。从已发现病例中得知,多重人格障碍存在性别偏见,因为绝大多数多重人格的患者是女性,男女比例为1:9。

关于催眠用于多重人格的治疗,至今仍存在着争议,因为治疗的同时也可引发多重人格,来访者在治疗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其他暗示,为了逃避一定痛苦而自己衍生出多个“我”。所以,有不少人质疑那些多出来的“人格”是被心理咨询师“问”出来的。因为尽管心理咨询师本守着保持中立的原则,但是在实际治疗过程中,难免受到个人主观的影响。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对多重人格障碍的存在深信不疑,当发现自己的病人开始讲一些像电影一般的故事情节,或者发现有点苗头像是“多重人格”的症状,那么在问问题的时候就难免会带有一定的诱导性,或者诊断时只是发现一些模糊的症状,却更愿意把它归于多重人格的这个“头衔”。

催眠的确是个危险的治疗方法,无论是对病人还是对咨询师本身。

现实中的治疗是,治疗师通过催眠患者来引出每一个分身,进行录像和录音,然后分析这些分身的前世今生、前因后果、来龙去脉,然后再分别约出每一个分身进行谈判,制订治疗的计划,最终说服每一个分身:通过整合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你(分身)也是可以从中受益的。第二章 妄想症与偏执狂——受伤的“理智”总怀疑对方出轨的“嫉妒妄想症”

患有嫉妒妄想症的这种人,对关心对象的一举一动都会做出没事实根据甚至不合理的推论。

无独有偶,在福建省厦门市也发生了类似的事情。只是这次的主人公是一个女的。故事中的主人公不仅怀疑丈夫与外面的女人有染,甚至怀疑丈夫与婆婆、小姑子、自己年仅7岁的女儿都有染。丈夫每次一回家就要被妻子强令脱下裤子,接受她的检验。最后,丈夫终于受不了了,提出离婚。妻子的娘家人不同意,他们怀疑自己女儿可能是精神上出了什么问题,于是带着女儿去医院检查,诊断结果为,她患有“嫉妒妄想症。”

在10年前,两人一见钟情,然后就结婚了,但是妻子一直是个疑心比较重的人,每次见到老公和漂亮的姑娘多聊几句,她的心里就很不舒服。

后来,她变得更加不可理喻了,整天疑神疑鬼,还怀疑老公有外遇。

主要表现就是只要见老公和别的女性说一句话,就马上怀疑老公与那人有不正当关系。然后怒火冲天,冲过去就扇别人耳光,大骂对方是狐狸精。

那么,到底什么叫做“嫉妒妄想症”呢?

嫉妒妄想症又称奥赛罗症候群,是一种病态型思想,他们认为自己的配偶或爱人不忠。

大部分情况下,这些指控完全是虚构的,但有时伴侣曾经有过不忠个案通常会质疑其配偶或爱人,并且企图阻止他们想象中的不忠事件发生。

病人并不会先采取一些方法来取得不忠的证据,而是收集一些琐碎的佐证(如衣着凌乱、床单有斑点等),就错误推论并且证实妄想为真。

患有这种病的人喜欢跟踪和监视其爱人的活动,主要是指认为配偶或性伴侣不贞的妄想,往往会伴随着激动情绪,甚至会有攻击行为。

临床上以男性较多,经常出现在40岁左右、过去没有精神疾病的人。

症状的发生往往没有先兆,常常是丈夫突然怀疑太太不贞然后寻找身边许多蛛丝马迹,这些蛛丝马迹往往又增强丈夫的妄想程度。

如果没有适当的治疗,妄想可终生存在;但有时候,当受指控的一方已经不在时,妄想也就随之而消失。

这类人群一般人格发展不健全,情感发展水平偏低。他们对别人的爱是一种完全占有式的爱。当对方地位发生升迁,获得更多自由度时,他们的潜意识中就会产生强烈的不安全感。他们怀疑、诘问、跟踪对方的行为,是想控制对方的一种极端表现。用我们普通人的话来说,就是爱情低能的表现,他们不懂得如何去表达爱,内心缺乏安全感,同时又极度渴望被爱,极度需要占有对方,所以就会提出各种极端的指控来证明对方背叛了自己,只是为了让对方永远属于自己。这种人一般占有欲很强,而且行为很像小孩,不让人来抢他心爱的玩具,牢牢地握在手里,哪怕把那个玩具捏碎或者怎样,只要还是在自己手里,他们就会有一种成就感。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人比较没有安全感,他们特别缺爱,这种人可能小的时候家庭环境不好或者是遭遇过什么精神创伤、感情创伤,所以他们想牢牢抓住任何一件他们想要拥有的东西。一般人其实也会有那种控制欲。一个人如果真的喜欢另一个人,不可能不嫉妒。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每个人对爱都是有点自私的,但是爱还是基础,这自私也是爱的延伸,不是过分的那种。因为爱,他们也会给对方自由,这是最重要的,他们会给对方一定的空间,而不是试图控制他的思想、他的行为、他的一切。总想与明星谈恋爱的“被爱妄想症”

心理学上认为被爱妄想症是一种罕见的心理疾病,患者会陷入另一个人(通常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他谈恋爱的妄想之中。这种症状还有一个别名,叫做克雷宏波症候群。

此症状的主要特征在于,患者会有和另一个人秘密地谈恋爱的错觉。患者总是觉得对方在秘密地对自己传达爱意,通过各种可有可无的东西,例如媒体,例如动作。

真正患有这种心理疾病的人,他们的行为是怪异的,而且总喜欢跟踪别人。很多明星诸如玛丹娜、史蒂芬·史匹柏、芭芭拉·曼瑞儿和琳达·朗丝黛都反复被患有被爱妄想症的人作为跟踪的对象。

那么被爱妄想症的病因又是什么呢?

毫无疑问,缺爱肯定是一点,因为缺爱所以需要被爱,需要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活在自己的臆想里,感受着自己营造的世界的虚拟温度。幻想有时候比现实美好,比现实容易,比现实亲近,比现实更让人有安全感,让人觉得温暖,有存在感。所以他便一直幻想,直到分不清真实和虚拟。

著名作家果戈理所著的《狂人日记》中描写了一位患有被爱妄想症的主角。他想象的世界中自己和狗在说话,想象的世界中,自己是个有着大好前途的人,部长是重视自己的,小姐是喜欢自己的,科长之所以说那些刻薄的话,完全是嫉妒自己的。

主人公他就这样一直怡然自得地过着自己的日子。事实上这很像是一种自我安慰,但是我们可以看出来,这种人眼里的世界其实是非常狭隘的,他们不敢正视自己,不敢正视周围人的评价,不敢接受挑战,不敢面对真实的生活,因为真实的生活总是有很多意外,而不真实的生活却可以任由自己摆布。

不难发现,这种人大多内向、自闭、缺爱,并且将所有的对爱的渴望寄托在完美对象上。他们为什么会选择明星呢?就是因为在普通人的视角里,明星是完美的,是可以百分百给他们爱及保护的,他们需要安全感,却不能从现实中得到,只好求助于自己的幻想。大脑在分析综合形成潜意识以后,就不自觉地开始这样做,会有跟踪,会有和明星们交流的情况,甚至在马路上差点被车撞的时候都不以为然,觉得明星男友或女友在身边会拉自己一把。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一种自卑型人格在作祟。坚信一直有人在伤害自己的“被害妄想症”

斯皮尔伯格可以说得上是美国甚至全世界最著名的导演,他拍摄的电影票房总收入直到今天也没有人能够超越,但是即使是这样一位声名鹊起的大导演,坊间也有传闻说他患有被害妄想症。

据了解,斯皮尔伯格有专备逃生车,他要求对地震、恐怖袭击等意外灾难都要有应对预案。梦工厂的员工都发有包括防毒面具在内的逃生套装。而且一辆全新的摩托车就在斯皮尔伯格办公室楼下随时待命,以便于他随时逃生。另外,斯皮尔伯格办公室里的所有文件,包括剧本企划书甚至连一张便条都有加密,为了使斯皮尔伯格在说话时声音不至于传得太远、谈话保密,他的办公桌上方甚至悬挂有一块半月形树脂玻璃。

这种被害妄想症在所有的妄想症类型中属于最常见的类型。

发生妄想症的人,他们往往有着特殊的性格缺陷,如敏感、多疑、主观,自尊心强、以自我为中心、好幻想等。这常与病人童年时期受过某些刺激、缺乏母爱、缺乏与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等有关。

这类患者总是感觉被人议论、诬陷、遭人暗算、财产被劫、被人强奸等,精神上总是处于一种恐惧的状态。并且他们往往有自杀企图,必须得早点发现并且早点诊断,否则容易酿成大祸。

这种病症很多时候都不是因为先天原因,而是由于精神紧张等导致。

我想起来很久以前看过的一则故事,讲的是一个很著名的表演小丑的演员让那个小城里的人们非常开心,他也因为这种喜剧角色声名大噪,大家都觉得他应该是这个小城里最开心的人,可是我们的主人公却发现原来他经常去心理医生那里,诉说他有多不开心多不快乐。这个故事除了告诉我们那些看起来很快乐的人不一定很快乐这个道理以外,还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上的很多人其实都有相当程度的各自的心理问题。

在今天这个年代,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市民,没有必要因为精神紧张就疑神疑鬼,更多时候带来的可能是负面效应。当然没有人希望得这种被害妄想症,我们能做的就是学会减轻自身的压力,学会明智理智地生活。“幻肢症”,“虚构症”,“错构症”

幻肢症

在美国南北战争以后,很多士兵们因为战争而负伤,其中的大多数避免不了被截肢的命运(因为当时还没有抗生素),然后这些士兵们带着幻肢症返乡,后来医学界开始关注起幻肢症这样一种症状。

那么,到底什么叫幻肢症呢?

幻肢症一般来说存在于被截肢或残废的患者,他们否认自己有任何残缺或者认为自己无肢体残缺,他们甚至能够感受到自己身体上该肢体的存在,比如发现自己存在第三只手、第三条腿,这种症状被我们称为幻肢症。

出现幻肢症的原因有以下几种:(1)丘脑顶叶损害。

一般来说,这一类的患者会出现幻想的第三只胳膊或者第三条腿。(2)脑器质性精神病。

一般出现于乳腺、鼻子、阴茎被切除后,患者感觉它们仍然存在,他们感觉那些地方是原有的形状或是变了形的、缩小了的形状。这种类型的精神病是不以意志为转移的,过一段时间后,此种幻肢存在的感觉可自行消失。

目前幻肢症的产生原因还不清楚,但是科学家们也一直在努力研究。

虚构症

虚构症又称作记忆性虚构症,这就是说某些脑器质性疾病患者由于记忆力的减退,而以想象的、无事实根据的一些经历或事迹填补记忆缺失。

患者会以一段虚构的事实来填补他所遗忘的那一片断的经过,他们会在回忆中将过去事实上从未发生的事或体验说成是确有其事。

如果患者有记忆力减退、记忆降低及有编造的情况时,一般我们会认为是记忆虚构症,它有两种表现形式,睡梦性虚构症和幻想性虚构症,前者临床症状一般是内容荒诞、变幻不定、丰富多样化,后者带有幻想的性质在里面。“虚构症”这个词第一次出现于19世纪80年代末的某医学文献中。

历史上,有人做过这样的测试,测试内容是让被测试者试看一段录像,内容是一对夫妇的日常交流。然后测试人员告诉被测试者女主角是图书管理员,然后叫他们进行回忆。结果回忆的内容是其中的女主角拥有一头棕色头发,听着古典音乐,喝着葡萄酒。另一组被告知的信息是女主角是个餐厅服务员,于是在他们的回忆中,她就拥有一头金发,听着摇滚乐,同时喝着啤酒。

有研究者认为,人们用这种方式来弥补记忆的空白,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有个术语,叫做“脑补”。

所以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经常有报道称有人看见外星人或者是宇宙飞船之类的天外来客,并且他们还言之凿凿地想要劝服其他人相信他们说的话,强调他们看到的都是真的。同时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类未解之谜,说不定其中很多的当事者目击者都是所谓的虚构症患者。

错构症

错构症这种病常见于老年性精神病或脑动脉硬化性精神病患者。他们会对记忆进行歪曲和篡改,把真正的事实与幻想混淆在一起。

病人会把那些并没有在那个时候发生的事件错误地作为当时的事情来谈论,并强调它是真的,还给予相应的情感反应。但是事实上在他们的过去的经历中是有过那些事情的,只是不是那时候发生的而已。

所以它们的具体区别在哪里呢?虚构症是一种记忆错误,患者在回忆中将过去事实上从未发生过的事和体验说成是确有其事,患者就以这样一种虚构的事实来填补他所遗忘的那一段事实的经过。但是错构症是对过去实际经历过的事物,在其发生的时间、地点、情节上有回忆的错误。所以它们的区别就在于过去到底是有还是没有。

这两种病也有相同点,就是致病的原因和机理。长期酗酒导致营养不良,硫胺缺乏可以引起,脑萎缩、脑变性以及脑缺氧也可以导致。

我们为什么将这三种症状结合在一起讲呢?这是因为这些妄想症的病因都和身体有关,幻肢症是因为身体缺少了一部分继而幻想它的存在,而虚构症和错构症大多出现于老年人中。以上我们所介绍的脑萎缩脑变性之类都是身体的不健康表现,这三种病和我们之前所介绍的被爱妄想症、被害妄想症不同,被爱妄想症、被害妄想症等的病因大多是心理因素居多,自身身体没有任何问题,这里却是因为身体原因导致心理原因才会表现出症状。

所以说如果要得到彻底的解决,还要从病因入手。随着科技的进步,也许这些由于身体不健康导致的症状可以由身体好转来得到解决。当然,这只是猜测,个中奥妙我们仍未可知,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即使身体好转,如果这种身体上的好转带不来精神上的心理上的改变,那么这种症状依旧是无药可治。“自毁容貌”和“身体畸形恐惧”

据英国媒体报道,31岁的瓦格斯塔夫患上“身体畸形恐惧症”,她总觉得自己“丑到没法见人”。

患病令她像暴食症一样,总对外貌不满意。

为变成心目中的“美女”,她不惜整容8次,为支付数目庞大的手术费,更在家中种植大麻,结果被判入狱两年半。

据了解,在警方的突击搜查中,有123棵大麻盆栽被检获,价值约5.1万英镑(约合人民币50.9万元),另搜出2380英镑(约合人民币2.4万元)现金。

即使是在事后,她仍表示自己很丑,必须整容才能见人,口气还相当绝望。

法官看过鉴定报告后认为她患有严重的心理障碍,经过再三斟酌后,决定判瓦格斯塔夫两年半有期徒刑。

那么到底什么叫做身体畸形恐惧症呢?

畸形恐惧症

又被称为丑形幻想症、美丽强迫症等。患者个体在客观上躯体外表并不存在缺陷,或者只是有极其轻微的缺陷,但其主观想象认为自己奇特丑陋,并因此而产生一种极其痛苦的情绪。简称BBD,患上这种病的人强烈认为自己身体某部分不好看。

他们对于自己身体任何一部分都有可能产生不满,并夸大这些缺陷。

他们倾向于过度强调“美丑的吸引力”,并且夸大“自身的缺点”。

他们无法接受整形手术,因为即使是整形往往也无法使他们对自己满意,他们甚至会“自己动手做”来整形。

根据资料统计,患者男女比例为1:1.8。年龄最小的有14岁,最大的有53岁,发病年龄一般在青少年,平均年龄23岁。

从文化程度上来看,一般得这种病的人文化层次都比较高,其中高中和大学占90%左右,城市患者多于农村患者。

得这种病的人不止有普通的大众,甚至还有某些明星。

事实上,这种病女生发病率比男生多这点不难解释,因为相对于男生而言,女生更在乎容貌,这一方面是由性别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另一方面还有社会价值观上的东西在作祟。自古以来,在人们看女生的各种标准中,容貌都是很重要的甚至是首屈一指的,很多女生为了取悦他人,开始过度注重容貌,整容,隆鼻,隆胸,等等。但是过度在乎的话,就会出现这种心理问题,并且不管自己的真实身材、真实脸蛋是怎样,他或她都会觉得自己不够好看,很丑、很肥、很可怕。

患畸形恐惧症这种病的病因不是太清楚,但是大部分人都有过抑郁症的历史。不少患者会化很浓的妆或穿很多衣服来掩盖缺陷,同时他们还会不断地照镜子,以防缺陷被人发现。因此,才有这方面的研究人员想到要研究照镜子对于人的心理上的影响。

英国伦敦精神病学研究所研究人员是这样做测试的:

他们招募了25名身体畸形恐惧症患者和25名健康人士,并且让其中男女各一半,让他们接受两次测试。

研究人员先前猜测,照镜子会让身体畸形恐惧症患者感觉焦虑,即使只照25秒也是如此。测试结果证实了这一想法。

不过,研究人员没想到的是,健康志愿者照镜子超过10分钟后,竟然也开始出现焦虑和压力症状。

他们是这样测试的:在第一次测试时,研究人员让测试者照镜子25秒,第二次照超过10分钟。

并且在两次测试前后,志愿者都要填写问卷,让研究人员评估他们对自己外貌的满意程度。

最后研究人员说,每个人都喜欢时不时地照一下镜子,不过,大多数心理健康的人不会照那么长时间照镜子分析自己的容貌。

在这之后,利兹大学医学院的某专家分析认为,不经常照镜子的心理健康人士会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喜欢的身体部位上,但那些有心理问题的人会把注意力集中在不喜欢的部位。如果照镜子时间太长,健康人士也会把关注点转移到不满的部位,一般来说,10分钟会让正常人产生不满情绪。

所以说,很有可能畸形恐惧症患者是由于照镜子时间过长导致的,同时又因为是畸形恐惧症患者,所以更爱照镜子,两者相互促进,从而使自身的问题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

情绪波动、性格孤僻、生活习惯突变等,我们要引起足够重视,特别是受过重大刺激、精神压力大、以往有精神疾患病史或家族遗传史等人群。这些人很有可能患上各种心理疾病。

在很大程度上,只有这些人的心胸开阔了,世界宽广了,他们才会摆脱这种对于容貌的恐惧、这种过度担忧外在的梦魇。关于“偏执狂、妄想症症候群”的某些想法

除了我们以上所介绍的嫉妒妄想症、被爱妄想症、被害妄想症、幻肢症、虚构症、错构症、身体畸形恐惧症等,还有躯体妄想症、自大妄想症、混合妄想症、未分类型妄想症等。

躯体妄想症

患有躯体妄想症的病人经常求医求治,因为他们坚持认为自己是患病的,他们顽强不息,虽然常常治疗无效。

在此基础上,病人们可能会自创一些治疗方式,其中有些显得非常怪异,有一定的危险性。长此以往,很多病人都会出现愤怒、排斥、绝望等情况,甚至产生自杀的念头或企图。

自大妄想症

患有自大妄想症的病人会有很多自大的妄想,在这种妄想的驱使下,他们会刻意改变生活方式来迎合妄想,变得奢侈、傲慢、狂热起来。他们面对压力时会表现愤怒的情绪,并会做出一些反社会的行为。

他们的主要妄想是这样:认为自己与某位大人物有非同一般关系,或者是自己有通灵的能力,又或者是自己具有至高无上的价值、实力、知识、身份。

混合妄想症

混合妄想症没有比较突出的特点,但是却混合了几种妄想类型的综合特点。所以叫混合妄想症。

未分类型妄想症

病人会说自己的家人都已不存在,或者自己的脑袋被完全摧毁了等情况。这种综合症可以说是一种比较极端的虚无妄想,在旁人眼里更是显得非常怪诞和荒谬。

这些很多症状综合在一起就是我们所说的“妄想症”,又叫“偏执症”。妄想症有轻有重,轻者可以视为妄想型人格障碍,他们这种人往往会言过其实,爱嫉妒,过高地要求别人,但从来不轻易信任别人的动机和愿望,而且极度地感觉过敏,自闭,思想和行为都偏执。他们自命不凡,不愿意与人交流,爱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并且在自己虚构的世界里自己是非常优秀和独一无二的。一般来说,持有这种性格特征的人很难和朋友、同事以及家人和睦相处,别人常常会觉得他们很奇怪,从而对他们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

比较严重的妄想症与前者的主要差别在于将思想化为行动,并且非常有执行力。这是一种精神病学诊断,指的是一个人不存在其他任何精神病状,但是抱有一个或多个非怪诞性的妄想的这样一种症状。他们没有明显的幻视产生,但是一般来说,他们可能会出现触觉性和嗅觉性幻觉这种情况,不过这种人一般没有精神分裂症病史。

通过之前对各个病症的详细分析,我们认为,妄想症的病因主要就是心理方面的问题。要说生理问题,也是因为生理问题导致了心理问题的产生,也有人有生理问题但是没有这种症状,所以说最关键的还是心理问题。

其实说白了,就是这种人没有自知之明、太自以为是了。事实上在今天这样的一个社会,谁会每天想要去害你。这种人就是缺乏安全感,缺乏能够让自己找到归属感的东西。他们不知道该怎么去获得这种东西,所以他们害怕失去,这就有了嫉妒、妄想症各种精神心理疾病。他们会死死抓住身边的任何一个能够证明自己存在感的东西,无论这个东西是什么。

同时他们一般都没有太多的能力,生活不丰富,生活圈子比较窄,思想比较狭隘,以宅男宅女居多。他们的关注点不多,总是那么几个,所以总是爱在那些点上面纠缠,而且患得患失。被爱妄想症这种明显就是太缺乏爱了,有可能是患者小时候受过什么刺激,又或者是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不幸的从未感受过爱,如果配合医生的治疗还有环境等方面的改善,另外开阔患者的眼界、心胸,对于那些身体有问题的人先治好他们身体的疾病再继续观察,这样的话,可能症状就会得到好转。第三章 我一定是病了——疑病症我一定是得了很多“重病”

疑病症又称疑病性神经症,指的是病人总是觉得自己患有严重躯体疾病的持久的强迫观念,他们会反复就医。

尽管经反复医学检查结果为阴性,但医生的解释和没有相应疾病的证据也不足以打消病人的顾虑,这种疾病常常伴有焦虑或抑郁。

病人根据自身感觉或征象作出患有不切实际的病态解释,致使整个身心被由此产生的疑虑、烦恼和恐惧所占据。

很多人总是分不清疑病症和抑郁症的区别,他们总是觉得这两个就是一回事儿。其实,疑病症和抑郁症还是不同的。

抑郁症其实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患者会有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并且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比如说他其实处境很好,但是他就是不开心。而且一直很不开心,严重者可出现自杀念头和行为。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抑郁症已成为世界第四大疾患,预计到2020年,可能成为仅次于冠心病的第二大疾病。

这种病甚至还会产生妄想症,患者容易产生疑病观念,因此发展为疑病或者罪恶妄想。

但是抑郁症和疑病症是不一样的,疑病症是怀疑并且坚信自己有病,但是实际上他们是没有病的;而抑郁症是真的有病,会因为抑郁症引发各种问题。

有一些抑郁症患者会出现性欲减退的现象。对于女性患者来说,甚至还会出现月经的紊乱。

很多患者在没有节食时都会有食欲下降或者亢进、体重减轻或者增加的情况,几乎每天都会失眠或睡眠过多。但是一般来说,很轻微的,可能就是出现一些消化道上的问题,比如食欲不振,伴随有头痛、胸闷等症状。

但内科检查却发现没有大的问题,相应的治疗效果也十分不明显。

它们比较相似的一点是,一般来说患有疑心病的人会有抑郁的症状,但是抑郁不一定就是抑郁症。我们很多人常常说自己抑郁了,其实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抑郁症。抑郁症的定义里面有一条是这样说的,心情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也就是说,对于这种人来说,抑郁是一种生活常态,不管他们过得好还是不好,他们都是不开心的,但是对于我们正常人来说,通常我们说自己郁闷都是因为遇到不好的事情了,处于一种糟糕的环境,或者是受到排挤,或者是心里面压抑,这些都会导致我们产生某一段时间不开心。一般来说,过完那段日子,又或者遇到其他好的事情,或者脱离了那种困苦的境地,我们的心情就又好起来了。

所以说,一般说的抑郁也不是抑郁症。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