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者们:站在财富上的奋斗(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1-31 11:00:45

点击下载

作者:朱丹红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继承者们:站在财富上的奋斗

继承者们:站在财富上的奋斗试读:

内容简介

1950年,李嘉诚创办长江实业;1954年,王永庆成立台塑集团;1955年,霍英东创办霍英东集团;1969年,鲁冠球创办万向集团;1984年,柳传志创办联想集团;1987年,宗庆后创办娃哈哈集团;1988年,王健林创办万达集团;1992年,刘永好创办新希望集团;1992年,杨国强创办碧桂园集团;2000年,张兰创办俏江南集团。

如今,从这些商业帝国中走出的"公主”和"少爷”们,有些已经接下了家族的衣钵,有些已经另辟蹊径打拼出了属于自己的天地。父辈和祖辈究竟给了他们多少荫庇,离开了家族的荣耀,他们还能做些什么?本书将给你答案……

序言

他们身披财富的荣光,但艰辛的汗水滴落在脚下的泥土上却鲜有人察觉。这世界上总是有那么一些人比你富有,比你有权势,更要命的是,他们还比你勤奋。

他们含着金汤匙出生,与生俱来的富贵给了他们最初的人生资本。他们没有坐吃山空,而是将这份与生俱来的资本当作种子,种出了属于自己的参天大树。

他们不喜欢被别人称作富二代,因为他们始终在努力用自己的力量屹立于这个世界。他们有自己的名字,不仅仅是以某某家的少爷或千金而存在。

有人羡慕他们的出身,也有人嫉妒他们的财富,甚至曲解他们为拼爹一族,却没有注意到他们做出了多少艰苦卓绝的奋斗。每一个获得成功的人,都是一步一个脚印闯出来的,财富可以继承,但是成功只能靠自己打拼。

他们传承着家族的事业,也同时释放了自己的光芒。打江山不易,守江山更不易。他们从父辈手中接过家族事业的权杖,将自己的风格渗入其中,使其在变革中获得了新的发展。

被父辈光环笼罩的所谓的富二代,绝不仅仅是本书中选取的这几位,只是有人在财富铺就的道路上渐渐偏离了人生的轨道。

每个人都渴望成功,有人在渴望的同时奋力拼搏,也有人看着别人的成功望洋兴叹。传承家业,并将其发扬光大,这是他们的使命,也是他们执着追求的梦想。不要徒羡他们的富贵,当你用勤奋让自己足够强大时,财富自然就会滚滚而来。

王思聪:不仅仅是“国民老公”

1.父亲攫予的“鱼”与“渔”

作为人们口中的“国民老公”,许多人眼里的王思聪总是在玩世不恭、高调地在微博中秀出自己的日常生活,毫不避讳地公开评论任何看得惯的和看不惯的人和事,就连创业,似乎都带有那么一丝玩乐的意味。

作为含着金汤勺出生的“富二代”,王思聪的确可以自豪地说“我的优势就是有钱”,就连父亲王健林也坦承,对这个儿子,的确是“要啥给啥”。人们总是喜欢在“富二代”的身上贴上“纨绔子弟”的标签,却不知有时候,玩世不恭的背后,是一种洒脱的生活态度,而直言不讳,则是因为要认真地充实自己的人生。

其实,对王思聪,王健林并没有像一般的富豪父亲那样百般溺爱。侦察兵出身的王健林,在儿子王思聪很小的时候,就决定要将他培养成一个有用的人。

王健林是在最艰苦的条件中摸爬滚打出来的一名侦察兵,他当兵的时候刚刚15岁,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15岁还是个孩子。王健林当兵的地方,就在东北鸭绿江边的深山老林里,艰苦的磨炼,让他懂得了什么叫作永不放弃,什么叫作为了目标而勇往直前。军人的坚毅个性被他铭刻到了骨子里,也注定融化在血液里,流淌进王思聪的身体。

如果王健林一直在部队中工作,也许他会把王思聪教育成一名军人。然而世事总是难料,就在王健林一门心思地想要在部队中做出成绩,立志要成为将军的时候,一场著名的百万裁军,让他面临了人生中最大的一次抉择。

当时的王健林已经32岁,并且已经坐到了团长的位置,却在国家的一声号召之下,毅然脱下了军装,投入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事业当中。

王健林离开部队的那一年,王思聪还没有出生,直到两年之后,已经34岁的王健林才终于尝到了初为人父的滋味。在20世纪80年代,很少有人30多岁才有第一个孩子,“老来得子”的王健林,自然对这个儿子多了一些疼爱。

那时候的王健林,还没有如今的身家,不过是一个正在创业之路上打拼的创业者。当年,他当兵的初衷,就是为了吃一顿饱饭,后来的创业,也是为了改善家里的生活条件。

王健林曾经说过,“一个人性格养成最关键的时期是8岁到15岁”,就像他自己,15岁从军,磨炼出能吃苦、守规矩的性格和职业操守。可是,在王思聪的幼年时期,王健林却并没有将他留在自己身边历练,而是将他送到了国外的学校。

其实,王思聪的幼年留学经历,多少是因为父母受到了从众心理的影响。当时,人们都觉得留学归来的人,手中似乎握了一块人生的金牌,不过,做出让王思聪出国的决定,也并非是父亲一时头脑发热,他希望儿子可以在外国的学校好好锻炼一下语言,至少在当时看来,外国学校的教育程度比国内略胜一筹。

事实证明,父亲的做法是正确的,经过在英国学校的学习,王思聪的确在语言方面有了极大的长进。他就读的那间学校,要求每个学生都要掌握四门语言,其中英语和法语是必须掌握的,另外两门语言可以任意选修,王思聪选择了日语和拉丁语。在国外的学习经历,不仅让王思聪成为一个掌握四门外语的中国人,更重要的是,国外的生活打开了他的视野,让他在看待事情方面,比一般的年轻人更加全面,眼光放得更远。

中国的有钱人的确是最喜欢将孩子送出国去学习的群体,并且,出国留学的年龄,也显示出更加低龄化的趋势。曾经有调查显示,千万级富豪子女出国留学的平均年龄是18岁,亿万级富豪子女出国留学的年龄是16岁,而王思聪当时出国时的年纪,比16岁还要小上许多。

直到今天,王健林对于当初过早送儿子出国留学的做法,依然觉得有些欠妥当。如今回头来看,也许在国内读完初中或者高中,然后再出国去读大学本科或硕士,会更好一些。但是,按照王健林当时的工作状态,把王思聪送到国外去读书,除了希望他能够拥有更好的未来外,更多的是因为忙于工作的夫妻二人,根本没有时间去照顾孩子。

王思聪曾经承认,自己是“父母创业的牺牲品”,不过,从小就独自在国外读书、生活的经历,也让他养成了独立的个性。

父母先是将王思聪送到了新加坡的Swiss Cottage公立中学,那是一所位于富人区的普通公立学校。不久之后,他又被父母送到了英国温彻斯特公学(Winchester College),它是一间寄宿制的贵族男校。这所贵族学校不仅在英国当地首屈一指,即便在全世界也赫赫有名。

温彻斯特公学是英国九大公学中的一所,这里不仅接收贵族和皇室子弟,也会面向公众开放。虽然叫做“公学”,却是一所名副其实的贵族私立学校。

之所以让王思聪在温彻斯特公学读书,是因为这所学校有着深厚的学术底蕴,尤其是在音乐、美术、戏剧、体育等方面,不仅教学经验丰富,教学设施也足够完善和先进。更重要的是,从温彻斯特公学毕业的学生,大多都可以进入牛津或是剑桥这样的高等学府,这足以看出父亲对王思聪的良苦用心,进入温彻斯特公学,就等于为他争取到了打开高等学府大门的钥匙。

王思聪果然没有辜负父亲的良苦用心,虽然没有进入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但是他进入了与这两所名校以及帝国学院、伦敦经济学院一起并称为G5超级精英大学和金三角名校的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简称UCL),也是英格兰第三古老的大学。

从这所大学中,走出过许多赫赫有名的人物,其中包括印度国父甘地、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肯尼亚国父乔莫·肯雅塔,以及日本首任内阁首相伊藤博文。

王思聪在伦敦大学学院中主修哲学系本科,完整的西方教育,让他的思维变得严谨,为人处世时也更加自信。父亲眼中的他,是一个“外黄里白的香蕉人”——有着亚洲人的黄色皮肤,却因为受过西方的教育,而有着西方人的思维和情感。不过,这并不是缺点,与大多数国内的同龄人相比,王思聪的留学经历以及思维方式,反而让他有着更多的优势。

虽然自幼在国外长大,王思聪却依然谨记着中国人对父母应有的尊重。他不似一般的纨绔子弟那样唯我独尊,与父母一言不合就可以摔门而去。相反,每当谈起父亲,王思聪的言辞中就带有明显的尊重。他可以如数家珍般地列举出父亲的许多优点,例如随和、包容、谦让、勤奋、刻苦、努力……父亲早已经成为王思聪的榜样,他给了王思聪旁人无法企及的优越生活,却并没有过分溺爱,也没有过分苛责,他给了儿子足够的自由与独立空间,哪怕儿子会犯一些小小的过错,他也会用深沉的父爱予以最大的包容。

曾经有人问王思聪“如果你有孩子,会很小就送他出国吗?”他答道“如果说你养孩子,你是希望他以后有出息?还是希望他过着养老般的生活?告诉你这都不对。父母对孩子唯一的希望,就应该是他能开心生活,给他最好的东西,如果送出国可以给他一个更好的环境和教育氛围,为什么不送出去?只要他开心,是不是香蕉人ABC有关系吗?”

虽然父亲王健林对这个年过30才得来的儿子采取“要什么给什么”的态度,不过作为父亲,他依然希望儿子随着年龄的增长,能变得越来越稳重。

有人说,王思聪是个敢想敢说的人,也有些人说,他的敢想敢说是一种毫无顾忌的张扬。虽然王健林对王思聪的有些表现并不是十分认可,但是却也有着父亲对儿子的宽厚包容。他认为,儿子之所以会被人用“张扬”这个词来形容,是因为以他目前的年龄,的确还算是个年轻人并且,更重要的是,在西方的生活和教育经历,让他的性格与国内的大多数年轻人不同。

其实,王思聪所谓的“张扬”,不过是他习惯了西方人直接的表达方式,突然一下面对已经被中国人习惯了的人情世故,难免有些难以适应。不过,他却并没有刻意地想要去逢迎复杂的社会,依然我行我素活出了属于自己的姿态,哪怕被人说成“纨绔子弟”,也毫不在意。

对于王思聪来说,父亲既严厉,也慈爱。每当他成为人们口中的热点人物,或是卷入某些热点事件的冲突中,父亲会主动与他沟通,教他适当地收敛一下自己的行为。可是,“直接”,是王思聪多年来在国外培养出的个性。也许与父亲的谈话过后,语言与行为暂时得到了一些收敛,不过,很快他又会恢复成那个简单直接的样子。

在父亲面前,王思聪永远是个长不大的孩子。有时候,面对媒体无处不在的跟踪,他也会感到痛苦,这种痛苦,只有得到父亲的安慰,才能稍微缓解。他并不是担心自己在媒体眼中的形象被放大、扭曲,只是觉得这种时时刻刻被人盯着的感觉有些不够自由。

他曾经征求过父亲的意见,是不是暂时到国外生活一段时间,躲避世人对自己的过分关注。父亲以一个军人的毅力,再一次教会了他要敢于直面现实。父亲告诉王思聪,如果躲到国外去生活,时间太长不合适,时间太短又起不到什么躲避风头的作用,不如坦率地做自己,不过,也要适当地学习一些国内的人情世故。

王思聪是幸运的,他有一个爱他却不溺爱他的父亲。在王健林的眼中,从没有“富二代门或“官二代门这样的概念,他觉得这只不过是人们在商人与官员的子女身上强加的烙印,总有一天,随着这些年轻人的成长,人们会将这些烙印渐渐淡忘。并且,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每个家庭的经济条件也会不断提高,那么所谓的“二代”标签,就会越来越少。

于是,在父亲眼中,人们对于王思聪的过度关注,也就变成了一种“过度消费”,他告诉儿子,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他的过分关注,自然就会渐渐减少。“父亲”这个词,在王思聪的心中,就意味着权威。他也曾有过青春期,也曾经像大多数青春期的少年一样,对父亲产生逆反的心理。那段时间,他也变得不喜欢听父亲的话,觉得父亲连英语也不会讲,并没有什么了不起。

随着年龄的增长,青春期的少年终于长大成为一名青年。他学会了怎样同自己的父亲去沟通,尤其是当他亲自涉足商界,成为一名商人,便更是懂得了经商的不易。于是,对父亲的敬佩便在心底慢慢累积,直到如今,父亲在王思聪的心里,终于成为一个“不简单”的人。

想要拥有成功的人生,就注定不能让生活在安稳中度过。不满足于现状,注定要做出一些牺牲。有些人牺牲了所谓的稳定工作,有些人牺牲了自由的时间。对于王思聪来说,他的牺牲,更多的是生活中的隐私。无论是他的身家背景或是所谓的“张扬”个性,都注定让他站在舆论的风口浪尖,接受着世人或褒或贬的点评。

不过,他也从未忘记人生需要拼搏。虽然身为富商的儿子,王思聪从不需要担心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缺乏,可是他却很难适应中国社会上一些约定俗成的准则。不过,勇敢的人,总是敢于设想,他就是一个有着改变规则的有胆量的人。

西方的教育方式,让王思聪的思维变得越来越严谨,优越的生活条件,自然让他的个性中带着明显的自信。最不能让他忍受的,就是有人质疑他的智商和能力,就连父亲也会担心,这个生活在优越条件中的儿子,患上了严重的“智商优越症”。

有人担心,王思聪“处处得罪人”的个性,也许会对他的父亲,甚至父亲一手创立起来的万达集团造成伤害。然而,事实证明,他是一个极其懂得分寸的人。他不仅从未伤害过父亲和父亲的事业,甚至因为敢说敢做,迎来了一众粉丝的拥戴。

我们身边有着太多习惯于逆来顺受的人,无论外在社会怎样改变,他们学会的永远是适应,而不是改变现状。也许,随波逐流并不是错误,然而,追求安稳,就注定无法让人生迎来崭新的契机。

那些一味想要追求稳定的人,不过是因为丧失了挑战生活的勇气,也因为不自信,丧失了创造力。不得不说,这样的人,已经成为生活中的弱者,与他们相比,敢于对一切不满提出质疑的王思聪,实在要强上太多。

对于王思聪来说,安稳的人生就意味着无聊。虽然这不是父亲言传给他的道理,可是他却从父亲的一言一行中,深切体会到这条人生准则。只有不安分的人,才敢于在新鲜的事物面前蠢蠢欲动,更会信心满满地去开创一些从未有人做过的创举。不得不承认,这个人们口中的“国民老公”,并不是只会让世人欣赏自己优越的生活,他的人生,注定要在折腾的过程中,突破自我。

2.强势避军电竟圄

作为一名成功企业家的儿子,优越的生活条件自然是王思聪与生俱来的资本。不过,这个被西方思想教育出来的“香蕉人”,却深知一切的功劳只属于父亲,自己是这个家庭中的“既得利益者”,他的前程,依然要靠自己去创造。

人人都知道创业的艰辛,选择创业之路,不一定会收获轰轰烈烈的成就,也不一定能做出惊天动地的创举,但是,却一定会经历创业最初的苦涩,也许还要面对无数次的失败。

在做出创业的决定时,王思聪并没有将赚钱当作首要目标。他依然是那个“年少轻狂,口无遮拦”的少爷,似乎也只有他才敢说出“急着赚钱干吗?我又不缺钱”这样的话。

的确,他创业的目的并不是赚钱,而是要去证明自己可以独立去完成一些事情。至于别人的看法,他从不在意,有钱,的确是一种优势,他更懂得如何对这种优势加以利用。

在人们眼中,王思聪的思维方式总是那样与众不同,除了自幼在国外的生活经历产生的影响之外,他更是一个天生头脑清晰、条理分明的人。正因如此,许多被人过度在意的事情,在他的眼里“无所谓”。

由于在英国读书期间选择的专业是哲学,因此,王思聪对逻辑学十分看重。在考虑问题的时候,他总是理性地为自己确立一个观点,然后根据自己的这个观点,去控制自己的言行。

就是因为懂得如何独立思考,也懂得用一切言行来维护自己的观点,王思聪成了一个很难被别人影响,更难被别人说服的人。对哲学与逻辑学的研究,让他的思维变得严密而又敏捷,面对那些头脑反应速度有些慢的人,王思聪会觉得自己很没有耐性。正因如此,有人说王思聪患上了“智商歧视综合征”,也有人给他取了个外号,叫他“爱解释的王老师”。

也许就是因为思维敏捷,王思聪最喜欢研究一些需要动脑筋的事情,同时也不忘记用自己的“毒舌”对那些反应有些慢的人进行吐槽:“现在的大学生都太蠢了,完全没有独立思考能力,就知道起哄,被心灵鸡汤骗、被人生导师骗。真着急啊。”

除了王思聪,也许再没有人敢在公众面前如此直白地说出一些社会上的现状,不得不承认,他说的这些现象的确存在,并且也不是少数。他只不过是充当了一个敢说真话的角色,有人觉得他狂妄自大,却也有人觉得他直接得可爱。

就像他说的那样“整天就知道打游戏、在网上做哈哈党的大学生有什么出息?你不被骗谁被骗?”其实,他的这种观点,即便是被当作真理也不为过。人,如果主动放弃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的权力,就注定成为落入美丽陷阱中的人。

的确,与绝大多数大学生相比,王思聪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他可以与一些所谓的心灵导师近距离接触,自然也就可以观察到他们在人后的言行,他从他们人前人后截然不同的行为之间看到了落差,像他这样思维敏捷的人,只要稍加思考,就知道他们在人前说的那些心灵鸡汤破绽百出。

为此,他也曾经在自己的微博上直言不讳“这个世界上,真正成功的人是那些你越了解他们的事迹,就越欣赏和佩服的人们。那些很善于把自己包装成人生导师、商业教父的人,也最多能忽悠忽悠智商略低的人和无知大学生。当你扒开他们那副面具,当你慢慢了解他们做过的事情后,你会发现他们其实是个多么龌龊的人。”

他的思维与魄力,完全不像一个1988年才出生的“八五后”,从他的身上,看不出年轻人身上的通病。他不迷茫,也不轻信,他不仅有自己的观点,甚至敢于用任何言行为自己的观点证明。

至于别人的眼光,在他眼中已经成了如同空气般透明的物体,他说“你的想法和评论改变不了我的现状,所以,随便你说什么,我也无须证明给你看。”

不过,有时候,他也会展露出孩子气的一面,一旦有人说他学习不好,或者质疑他的文凭是买来的,这个“口无遮拦”的“毒舌”青年,几乎当场就可以爆出粗口。

许多人以为,以万达集团如今的发展势头,王思聪很有可能成为继王健林之后的下一任“掌门人”,不过,这位“未来的掌门人”却对人们强加给他的头衔并不感兴趣。直到如今,王思聪依然只是万达集团的董事,这只是一个挂名的头衔,万达集团的任何具体事物,他都不会参与。

除此之外,王思聪还有另外两个身份,一个是北京普思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另一个则是他更加看重的“IG电子竞技俱乐部创始人”。

不得不承认,王思聪是个出色的投资人。不仅在短短的两年之中投资了六十多个具有发展前景的项目,并且还被评为PE投资五十强。每一家投资企业最看重的就是投资之后产生的回报,而从财务报表上的数字来看,王思聪做得还算成功。

王思聪从不避讳,自己之所以可以涉足投资行业,就是因为自己有钱。然而谁又能说有钱是一种错?至少,他没有像一般的纨绔子弟一样,拿家里的钱四处挥霍。

虽然同时拥有董事长和企业创始人的双重身份,在面对公众时,王思聪依然难改自己的“调皮”本性。他曾经开玩笑说,自己每天都会收到很多私信,除了要给他生孩子的,就是希望他能投资的。

几乎每一个想从王思聪身上要到投资的人,都会将自己即将开展的项目进行无限的夸大。他经常能听到那种“几十个亿的投资就差二十万的资金就能启动”的说法,对于一个懂得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的青年来说,这种“骗小孩”的伎俩真是让他嗤之以鼻。

对于自己真正想要做好的事情,王思聪也会从“口无遮拦”的状态中回归诚恳。他想要投资的,是那些真正有伟大创造力的人,只有这样的人,头脑中才存在有价值的想法,也只有他们才能生产出“伟大”的产品。

无论如何,他投资的最终目的,都不是快速地产生经济效益,他可以慢慢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项目,再慢慢地对其进行培养,耐心地等到它成熟的那一天。就像他说的那样“我又不想上市,我也不想套现……我又不靠公司赚钱吃饭。”

有时候,将梦想付诸实践,就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而所谓梦想,不过就是自己喜欢做、想要做的事情。

王思聪创办IG电子竞技俱乐部的原因,就是因为他是个喜欢打游戏的人。在创办这个俱乐部之前,他曾经向公众宣称自己要强势进军电竞圈,他的确说到做到。除了金钱的因素之外,将爱好当作事业,也是一种勇敢的表现。

身上张贴的一个又一个无形的标签让王思聪时刻站在公众的视野里,却唯独有一个标签,常常被人们有意无意地忽略,那就是“创业者”。这似乎是唯一一个让王思聪与放荡不羁的公子哥形象沾不上边的标签。

与同龄人相比,王思聪的确具有太多创业优势。他不用为赚取创业基金日夜打拼,更不会为辛苦赚来的第一桶金而兴奋不已。他的创业过程,少了一些拼搏的痛苦与不易,多了一些水到渠成。

自从王思聪在父亲面前表露出想要创业的想法,王健林便给出了回复“给你5亿,让你上20次当,干不好就回万达上班。"这一句豪爽的回复给王思聪找足了退路,人们不仅把王思聪的创业当成了笑话,更在等着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少东家在外面闯祸的那一天。

然而王思聪的表现让世人大跌眼眶,他不只是一个只懂得混迹于上流社会的纨绔子弟,在国外多年的留学生涯,也不只是换回了一纸一文不名的文凭。他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更能运用自己在国外学到的知识,对产业链的布局侃侃而谈。

与那些只懂得大把大把消费父母赚来的金钱,甚至飙车、吸毒的富家子弟相比,王思聪的所作所为的确更有意义,他不缺钱,却懂得通过自己的努力赚钱。最了不起的,是他还有敏锐的眼光,一眼就能发掘出哪些行业具有广阔的前景。

如同创办投资公司一样,成立电竞俱乐部,也不是一个盲目的选择。在此之前,善于运用理性思维的王思聪,对电竞行业的市场进行了多年的观察。他发现,电子竞技产业正处于混乱期,许多经营不善的俱乐部也存在着诸多问题,有些俱乐部不仅发不出选手的工资,就连比赛的奖金也出现拖欠的情况,有些俱乐部甚至干脆倒闭。

王思聪在心中暗暗发誓,这种混乱的局面会在自己的努力下彻底终结,于是,这个重大的使命就落在了IG电子竞技俱乐部的身上。任何一个企业,管理都是重中之重,这是王思聪早就认清的现实,只有管理规范起来,才能吸引到更多的精英团队,才能够保证选手的收入和兑现选手在比赛之后的奖金。并且,还要有专业的经纪人为选手安排比赛活动,甚至代言的机会。

王思聪的设想非常完善,并且,他真的按照这个设想去一步一步实行。提到电竞、网游,很多人会联想到沉迷于网络的不良少年,而王思聪却立志营造一片绿色的电竞氛围,并且将各种电竞比赛带到校园里,即便不能参与比赛的电竞爱好者,也可以在线与选手互动,也能通过视频,学习到更多的电竞技巧,也可以在线提出对电竞游戏的相关问题,更可以近距离接触自己喜欢的电竞选手,也可以通过互动活动获得礼品。

在IG电竞俱乐部的运营过程中,王思聪充分表现出了自己经营思维的全面与缜密。他知道,想要将一个企业做大做强,就一定不能故步自封,尤其是像电竞俱乐部这样的机构,必须与各大电视台、平面媒体、网络媒体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并且也要与世界上的各大电竞机构有密切的交流与合作,这样,IG的选手才有更多参与国际比赛的机会。

经过一番成功的运作,IG电竞俱乐部的战队经常会到世界各地参加比赛,最让王思聪骄傲的一次,就是在2012年的dota(一款即时战略游戏)比赛中,他旗下的战队获得了当年的世界总冠军。这一次的比赛,光是奖金就有一百多万美元,这笔钱自然也被他分给了整个战队的成员。

这就是王思聪关于“玩儿”的理念,玩出专业,玩成职业,就再也没有人把“玩儿”当成不务正业。这更是他的能力所在,可以把“玩儿”,经营成一门赚钱的生意。

他已经在电竞行业玩出了名堂,甚至还带领着自己的电竞队员与周杰伦领队的队伍进行了一场英雄联盟的表演赛。创立IG电子竞技俱乐部只是一个开始,王思聪紧随其后的大手笔投资,让人们忍不住想要对这位有魄力的年轻人顶礼膜拜。

从IG电子竞技俱乐部,到天鸽、乐视体育,再到游戏直播平台熊猫TV和香蕉计划,一个庞大的电竞帝国,就在这个年轻人指点江山的手指之下渐渐成形。

这似乎是一场纨绔子弟的完美逆袭,王思聪投资的企业,其中有许多已经上市,甚至有些企业的投资回报率已经超过了十倍。人们从他的身上,依稀看出了王健林当年的身姿,原来他的志向和父亲同样远大,单纯地“玩”好一个公司,不如“玩”好整个产业。

于是,投资行业、电竞行业、娱乐行业、体育行业,一个又一个行业都成了王思聪手中的“玩具”,他正在精心地布局,准备呈现一局完美的棋局。每一个行业,都仿佛是他在棋盘中布下的一颗棋子,一旦棋局成形,便可以看出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在他的股掌之间形成。

王思聪曾说,“参与直播是年轻一代人自我展示的一种新的模式”,因此,他最看好的就是直播这种新形式的娱乐体验,也看出了直播行业背后隐藏的潜力。正因如此,才有了熊猫TV的成立。

每年投入到电竞行业的运营管理费用达上千万元,可王思聪丝毫不着急要回报,他清楚自己的努力方向与目标,对投资与形势的判断也有着独到的眼力,他常常可以站在别人达不到的高度去分析问题。

投资公司与电竞俱乐部,不过是王思聪众多商业规划中的一小部分。只要活着,就要去做感兴趣的事情,别人将拥有金钱与地位视作成功,而王思聪眼中的成功,就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只要是看好的事情,他很快就会大胆地付诸行动。因为有着足够的魄力,从未学过医学的他,大胆投资了一间口腔诊所,甚至放出豪言壮语,打算在北京开设一家医院。

当然,王思聪之所以能够取得不错的商业成绩,自然离不开一个“钱”字。有钱,是王思聪的一个优势,对此,他也从不否认。有钱不是一件丢人的事情,没有赚钱的能力,才值得惭愧,需要反思。如果刻意回避经商的目的是为了赚钱,王思聪觉得这是一种虚伪的做法。

因为经历过家里从没钱到有钱的过程,王思聪的金钱观也曾发生过翻天覆地的变化,并且在青春期时,差一点就对金钱产生了错误的观念。

最初去英国留学时,王思聪的家境只能算是比较富裕,那个时候,他只是将出国留学当成父母为他安排的一种生活方式,在他幼小的脑海中,还没有形成“贫穷”与“富裕”之间的差别。

每个月,他会收到父母给他的两百英镑零花钱,他不知道这些钱对于别人来说意味着什么,只知道这些钱可以供他自由支配。那个时候,买书是他最大的开销,有时候买得太过尽兴,手里的零花钱甚至会不够用。好在,只要是买书的费用,学校都可以记账,过后再由家长去支付账单。

随着父亲的企业不断扩大,王思聪的年龄也在增长。他忽然之间意识到,原来自己是个富裕家庭中的孩子,于是,他对金钱有了全新的认识。

对于学生时代的王思聪来说,有钱,就意味着可以买更多自己喜欢的东西。也许是受了虚荣心的鼓动,他对跑车十分痴迷。只要是看到喜欢的跑车款式,他就会想方设法地买回来,否则就会心痒难耐。

如今再回想起当初的行为,王思聪会觉得那时候的想法简直有些可笑,汽车不过是出行的交通工具,有时候也会是身份的象征,他也不理解自己当初为什么会有收藏跑车的冲动,现在的他,有一辆品质稍微高一些的轿车,已经很知足。

用父母赚来的钱去创业,在王思聪看来,并不是一件丢人的事情。就如同田忌赛马一样,人要懂得区分自己的优势与劣势,然后再将优势充分利用。他不理解为什么自己的一些朋友发誓不会用父母的钱创业,他甚至大胆地评论朋友的想法简直是“脑子有病”,他说“人长得好看就应该去拍戏,有才华就应该去写书,有钱就应该让钱去发挥作用,非要用劣势去和别人竞争,有劲吗?”

父亲是王思聪创业路上最大的支持者,王健林曾说“给他5亿,先干五年,上20次当。”听上去,这的确是个财大气粗的父亲才能说出来的话,可是,5亿这个数字,对于他们的家庭来说,是在完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就像王思聪说的那样“有钱并不代表虚荣。”

他愿意花大价钱去买一些值得的东西,可是却从不让自己的物欲过于膨胀。再也不会像当年喜欢买跑车一样,沉迷于物质,否则心智就永远无法成熟。

有人说,王思聪如今的消费都是大手笔,可是在他看来,这样的消费水平只是与自己的身家相匹配。明明有钱,为什么又要装作没钱的样子什么都不敢买?只要分清什么钱该花,什么钱不该花,就离成为成功人士更近了一步。

正因如此,创业过程中花的每一笔钱,都是该花的钱,收获的前提,一定是付出。如果只是用一些成功人士的传记当作食粮,每天幻想着和他们一样有所收获,这样的人,只能拥有失败的人生。

3.万众瞩目的微博这人

因为在微博上已经拥有一千多万粉丝,王思聪的“微博达人”头衔,似乎一点都不输于“万达集团董事”、“北京普思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IG电子竞技俱乐部创始人”这三个身份。

最初微博粉丝刚过百万时,王思聪正在摆弄微博的兴头上,为此还专门发起了一场庆祝百万粉丝的抽奖活动。抽奖之前,他的微博粉丝成倍地增长,抽奖之后,微博粉丝又成倍地减少。这仿佛是一场由他亲自导演出来的笑话,原来那些打着粉丝旗号关注他的人,不过是为了一点点奖品而已。

不过王思聪并不在乎粉丝数量的多少,微博,只是他尽情展示个性的平台而已。于是,他在微博上说的话,总是不经意地触动了某根脆弱的神经,他从不避讳人们的猜测,甚至有时候干脆在微博中直呼对方的姓名。

这就是他,敢想敢说,不计后果。王思聪不像一般的名人那样,言行举止之间,给其他名人留一些面子。他从不顾及名人的身份,在一半认真一半玩笑的微博领域里,又会产生怎样的后果?即便真的产生什么后果,以他的个性,也根本不会在乎。

有些脱口而出的话,说过之后,王思聪就会将之抛在脑后。他不会真的把说过的每句话都记在心里,更不会顾忌这些话会让别人产生什么样的反应。于是,越来越多的人都喜欢关注他的微博,看看这位“毒舌”的“少掌门”,又让哪些不幸的名人“躺枪”。

其实,有些人关注王思聪的微博,不过是想找到一个渠道,关注他的日常生活,王思聪对此毫不在意,他也只是将微博当成一种娱乐工具,在微博上的一切举动,不过是娱乐一下大家,再被大家娱乐一下而已。

人们对王思聪的关注,更多的是源于当年那场“俏江南骂战”。可是他最初的目的,也不过是说出一些自己想要说的话,至于后来引发的一系列反应,不过是媒体和大众过多参与导致的结果,与王思聪的直接关系并不多。

 2011年4月4日,王思聪在微博上说,张兰声称汪小菲与大S举办婚礼的希尔顿逸林酒店是王健林免费赞助的说法纯属造谣。他说父亲与张兰从未见过,更谈不上关系好,他认为张兰之所以这样做,是在借着别人的名声为自己造声势。

对于这条微博,张兰只回应王思聪是“血气方刚的孩子”,并且说自己和王健林“互相尊重”。王思聪虽然删掉了之前发出的那条微博,可是也不愿意夹起尾巴做人,他继续回应张兰,自己不是“软柿子”,并且指名道姓地回应“张兰阿姨,首先看到您的原则是‘高调做事,低调做人’的时候,我就笑了。至于熟不熟,我们一家三口除了我母亲或许在某晚会见过您;我父亲在事发之前都不知道俏江南的董事长姓张。谈到互相尊重,就冲您这持续造谣,就不值得我们尊重。我是真不敢相信您在回应时还能继续暗示我们赞助了您儿子的婚礼。”

自从那一次事件之后,父亲也曾劝过王思聪“我的朋友你别骂。”王健林不愿意让儿子惹出事端,也有人在微博中放出“狠话”,说王思聪炫富,说他的成功靠的是“拼爹”,可王思聪却根本不在乎。

不在乎他人的看法,可以说,这是王思聪的人生观,如果时时事事都要考虑他人的感受,这样的人生有什么乐趣可言?就连他自己也承认,自己是一个“有钱、任性的富二代”,也是一个“年少轻狂,口无遮拦的角儿”。

细数起来,这个喜欢在微博上与人拼口才的“毒舌大王”,实在是“战功累累”。直到两年之后,人们依然对王思聪与“俏江南”之间的唇枪舌剑津津乐道,可是,王思聪的“矛头”,已经指向了其他名人。

2013年8月25日,爱戴在微博上晒出了一些朋友的结婚照片,并在文字中配上了一些英语。眼尖的王思聪发现这些英语中存在语病,于是第二天就发出微博讽刺“爱戴英语太好了”。

一场唇枪舌剑的出现,似乎并不出乎人们的预料。这位微博达人又毫不在乎地得罪了人。其实,王思聪发表的这些微博,并不是对明星人格的质疑与侮辱,他只是直言不讳地说出了一些自己看到的事情,并且对其中一些不正确的地方进行了指正。

在这名“微博达人”的眼里,似乎没有任何人、任何事不可以吐槽,既然做得不够好,为什么不能容忍别人的批评?于是,2014年6月,王思聪又和京东商城“杠上了”。

这件事情的起因是王思聪在京东商城购买的电脑桌,原本通知他1-2天送到,可是一周过去了,却依然显示还在物流配送中。不过是一次带有玩笑意味的吐槽,可是关注王思聪微博的粉丝们的评论层出不穷,甚至有人调侃,让王思聪把京东收购下来,好好整顿一下。

这就是身为一个名人无奈的地方,一言一行,总是被过分消费,粉丝们的评论反而比那条微博本身更加热闹。也许换一个人,在发微博之前一定会再三谨慎权衡,可是王思聪的心里没有这些复杂的念头,他的确是在京东商城购买了电脑桌,也的确是过了一周没有收到,在微博中真实地说出自己的经历,又有什么不可以?

没人可以指责高调地在微博中评论他人是一种错误,至少,在评论别人时,他没有违背自己的内心。可是,正因为王思聪这种“口无遮拦”的个性,越来越多的人对他的微博加以关注。而关注的人越多,他的微博产生的效应就会越大,有些微博内容,难免就会被人为地进行放大。

他并不是一个以批评他人为乐趣的人,不过是敢讲出自己看不惯的事,敢批评自己看不惯的人。对于那些自己欣赏的名人,他也毫不避讳地大加赞赏。

他曾经在微博中说:“之前在采访中我曾说过明星不同于演员,想表达的就是如此。我眼中的演员如宋丹丹老师、李雪健老师、张国立老师等。”

不过,这条微博的后面,他却话锋一转,讽刺了一些名人“如毯星×××,除了根本无作品和不会演戏的硬伤,火起来主要靠绯闻水军话题和炒作。”

王健林也曾经建议儿子“说自己好可以,不要说别人坏。”这是王健林一向的观点,也是他为人处世的一种哲学。可是,王思聪依然像个执着的孩子,不愿意去领悟中国复杂的为人处世哲学,依然我行我素地大胆评价,用“无所谓”的态度去“得罪人”。

他不仅敢得罪名人,也敢去批评名人的作品。2014年12月25日,王思聪在微博上说“没看过〈一步之遥〉的童鞋们,恭喜你们……躲过了这一劫。”他的直率再一次体现得淋漓尽致,因为,这部电影的出品方之一,就是万达集团。看来,他的评价永远是对事不对人,因为这一次,连自己家的电影,他也照骂不误。

不过,也有人说,是因为电影中的内容就是在讽刺暴发户,有人觉得身为“富二代”的王思聪是因为看了以后心里不舒服,所以才公开批评这部电影。影片的制片方也迅速对王思聪的评论做出了回应,制片公司认为,这部电影是在讽刺现实中的中国,而王思聪恰好是富人阶层的代表,也许是他把自己当成了被讽刺的对象,所以才会感到不舒服。

之后,《一步之遥》的官方微博又公布了一张经过PS(一款图像处理软件)处理的海报,上面写着影片中的“武七”一角由王思聪扮演。“武七”是影片中上海滩的一名军阀二代,他为从意大利漂洋过海而来的女朋友精心准备了一顿晚餐,可是女朋友却并不领情,讽刺他是“new money(暴发户)”,然后丝毫不给面子地转身离开。女友的举动让武七的面子丢得精光,于是他请求马走日替他花钱,把“new money”变成“old money(传统的贵族)”,为自己挣回面子。由此,一连串的故事终于展开。

王思聪的直言不讳,并没有因为制片方的回应而退缩。他又在自己的微博中开始了反击“这个年头有钱人连不喜欢一个电影都不行了……我都懒得去评价这部电影了……”似乎这一条回击还不过瘾,他又在之后补充了一条微博“建议出品方在电影放映前加一行字‘本电影不接受任何差评’。”

面对王思聪的这一次回应,制片方选择了沉默,不过王思聪无法忍受自己的照片出现在这种具有人身攻击倾向的海报上,他认为,这不是一个大企业应该做出的事情。于是,他的微博中又出现了这样一条内容“这么多年来,大家或许都见过各种人喷电影吧。但是昨儿估计大家也是第一次看见电影喷回来的吧?喷喷也就算了,你P(即PS)个我的图人身攻击我算什么?……”

人们觉得王思聪是觉得自己的身份遭到了讽刺,因此才出言不逊地进行回击。可是,只有了解他的人才知道,这个年纪轻轻的“毒舌大王”,遇到自己不喜欢的电影批评两句,实在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只要翻一翻他的微博就能发现,短短的四年时间里,他一连串批评了十几部电影,从《赵氏孤儿》、《金陵十三钗》、《画皮》,再到《小时代》、《一代宗师》,几乎每一部都有知名导演或知名演员参与,《一步之遥》只是他批评的电影之一。之所以热衷于写影评,并不是他在利用自己的名人身份去抨击别人,而是将自己当成了一名普通观众,写出自己的切身感受而已。如果王思聪不是一位名人,也许他对任何电影的批评都不会引起如此大的风波,可是,正因为他是一个名人,才更加彰显出他敢想敢说的真性情。

任何一部电影的诞生,都有可能引来各种意见。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这就是一部电影的口碑,无论一部电影是好是坏,都必须接受口碑两极分化的现实。也许,影迷的评论真的会影响一部电影票房的成败,然而电影就如同摆在消费者面前的一个商品,既然呈现在公众面前,自然就会引来夸赞与批评的声音。

不能否认,《一步之遥》的确是一部有品质的电影,然而,不喜欢这部电影的人,也不一定全都是没有品味的人。

王思聪从不把任何人对自己的回应放在心上,很快他就把这件事情抛到了脑后,继续在微博中“口无遮拦”。

听说有些明星吸毒被抓,王思聪在微博中写出“喜闻乐见,早就猜到他的下场”。当有些已婚明星传出出轨的新闻,他也不忘在微博中进行讽刺。似乎微博中的王思聪,不仅仅是万达集团的董事、北京普思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IG电子竞技俱乐部创始人,他更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没有任何身份作为附加条件,只是用眼睛在看这个世界,发出一些由心而发的声音。

他不只在微博中评价明星以及明星的作品,也会评论中国房地产的现状,讽刺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问题,甚至也敢在微博中与众多球迷一起,狠狠地骂一骂中国足球。

可以说,王思聪是一个最不在意自己名人身份的名人,从他的微博里,经常能看到他晒出的一些日常生活的照片,其中甚至不乏一些大胆的幽默,尽情地让粉丝调侃自己。

粉丝们从王思聪的微博中认识了他的爱犬“王可可”,一只有着“少女心思”的阿拉斯加雪橇犬。王思聪甚至专门为王可可开了一个微博账号,还专门在账号下面备注“狗生赢家、国民小公举。”

人们从微博中看到的王可可,仿佛真的是个没心没肺的纯情小女孩,王思聪还会在微博中与自己的爱犬进行互动,人们不禁猜测,王可可的纯情少女心,会不会就是王思聪心中被压抑住的真实性格。

无论受到人们怎样的评论,王思聪早已经学会了坦然面对。他的每一条微博,仿佛都是一个扔到海水中的炸弹,一不留神,就会引发一场惊天动地的海啸。

既然人们已经认定,王思聪就是个“有钱、任性”的公子哥儿,他索性就在微博中主动披露有钱人的日常生活,即便被人说炫富,也毫不在乎。

在27岁生日的那天,王思聪在海南三亚海棠湾万达逸林度假酒店外的草坪上,举办了一场奢华的私人派对。虽然他是过生日的人,可是却反过来给参加派对的来宾送起了礼物。这些礼物都是一些手机、电脑之类的高档物品,他还把生日派对的现场发到了微博上,并且干脆就配上了这样的文字“有钱,任性。嘻嘻~”

他就是这样有什么说什么,面对一些严肃的媒体,兴致一上来,他也会口无遮拦地调侃一下。2015年的情人节,王思聪在万达影城与一百名幸运网友共度情人节,面对媒体“想找什么样的女朋友”这一问题,王思聪调皮地回答“除了胸大,没别的具体标准。”“玩世不恭”,也是一种生活态度,没有人规定,生活不可以是一场游戏。游戏人生,也并非不负责任。他依然在认真地完成着自己的梦想,只不过,他的梦想,超出了一般人能够理解的范畴。但是,在世人的过度关注与过分消费之后,依然没人可以否认,王思聪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的确是一个成功的人。

尾声:他年轻、富有、优秀,却还更加勤奋,似乎想要战胜这样的人根本没有可能性。不过,我们不能说王思聪已经站在了成功的巅峰。投资行业毕竟是风险最大的行业之一,全世界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影响着业绩报表上的小数点和数字。

他创立的电竞公司的确正在如火如荼地发展,不过也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看好这一行业,王思聪要面临的,很可能是越来越白热化的竞争。

不过,我们没有王思聪与生俱来的优越背景,也学不来他在商战中一掷千金的豪气,但至少应该像他一样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也知道自己该怎么做,怎样把优势的资源集中起来扭转劣势。

不躺在父亲的功劳簿上吃老本,本身就是一种勇气。浅尝辄止,永远不是创业的真谛。他不是在玩票,而是真的经过了深思熟虑,集中精力深入到了投资和电竞行业中间。

不得不承认,王思聪是一个有眼光的创业者,他懂得抓住好的机会,耐心栽培,结出更好的果实。相信在未来,王思聪在发掘出更好的产业的同时,也会蜕变成一个更好的自己。

宗霞莉:强国梦会在我的这-代实现

1.“娃瞄瞄帝国”的公主

也许提到宗馥莉的名字,有人会感到些许的陌生。然而提到“娃哈哈集团”,几乎每一个国人都是耳熟能详。这个“80后”女孩,就是来自这个如同帝国般强大的集团的公主,这个只比“娃哈哈集团”早诞生了五年的女孩,与大多“80后”的女孩不同,因为她有一个“40后”的父亲。

宗馥莉出生在1982年1月,她出生后不久,父母就为了生意不停地奔忙,为了壮大正处于发展期的娃哈哈集团,她的父母几乎无法分出任何心思来照顾女儿。宗馥莉上小学之后,父母甚至连给她做饭的时间都没有。每天,独自背着书包从学校回来之后,宗馥莉只能到公司的食堂吃晚饭。每当回想起这些,父亲宗庆后与母亲施幼珍依然还会对女儿感到愧疚。

在宗馥莉小时候,父亲宗庆后正处于白手起家阶段。开始经商时,这位“40后”的父亲已经并不年轻。1987年,42岁的宗庆后用贷款得来的14万元钱,带领两名退休教师,承办了正在亏损中的校办工厂。

在经商的最初,宗庆后几乎每天都奔波在不同的地方,推销校办工厂中生产的汽水和文具。宗馥莉眼中的父亲是个工作狂,不仅没有时间和女儿一起吃饭,就连睡觉都要在办公室里。

小时候,陪伴宗馥莉的,只有不同的阿姨,因此,她认为自己并不算真正拥有过童年,也很少有温馨的家庭时光。对于父母对自己的疏于照顾,宗馥莉从来没有过怨言。因为这样的家庭生活也让幼年的宗馥莉认清了一种现实,想要拥有一些东西,就必须要失去一些东西,如果一个人什么都拥有,却什么都不失去,这样的人生才不正常。

宗馥莉觉得,无论是父亲当初为了创办公司付出的艰辛,还是因为忙碌没有时间陪伴女儿,都是为了获得成功所必须付出和承担的东西。

直到今天,一家三口也经常不待在同一个城市。宗馥莉与父亲见面最多的地方,就是在公司里,父女之间聊天的话题,也大多围绕着工作。

像大多数父亲一样,宗庆后也是一个不善于表达细腻情感的人。每一个女儿都希望能和父亲多亲近一些,可是有时候面对父亲的“不解风情”,宗馥莉也会感到小小的失望。

因为从小很少有和父母相处的机会,宗馥莉也很少因为调皮被父母责打。在她的记忆中,妈妈只打过她一次,现在回想起来,已经不记得是为什么挨打,只记得那一次妈妈非常生气,打得也很凶。那时候,她们家住在杭州的一个小巷子里,妈妈发了很大的火,拿着鸡毛掸子追到街上打宗馥莉,疼得她直在地上打滚,街坊四邻看不下去,都跑出来拉着,最后还是宗庆后出面,这一顿打才终于结束。

妈妈虽然是个急脾气,不过却并不是个粗暴的妈妈。除了那一次真的生了气之外,她几乎没怎么对女儿动过手。随着宗馥莉渐渐长大,她和妈妈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像朋友,她们之间不像一般的母女那样有严格的辈分区分,更像是平等的好姐妹,她们可以一同结伴去逛街、旅游,也可以一起去商场购物,为彼此喜欢的物品提供一些意见。

虽然身为娃哈哈集团的小公主,可宗馥莉却很少在父母的面前撒娇,这不仅因为她从小就很少在父母身边,更是因为她自幼受到的教育,就是要学会让自己独立强大起来。

去美国洛杉矶佩珀代因大学(Pepperdine University)读国际贸易,是宗馥莉自己的选择,并不是因为她早就打算接手家里的生意,是因为她更享受自由独立的大学精神。

美国的大学里,课业十分繁重,这些功课已经让宗馥莉感到应接不暇,更无暇去关注父亲的公司和事业。只有在与家里通电话或者假期回家时,才能听到父亲提起一些公司里的事情,比如公司研发出了什么新产品,或者今年公司的收入突破了多少亿。

除此之外,她对娃哈哈集团的具体事物丝毫不了解,更谈不上参与,无论是公司在顺风顺水地发展,还是在与其他企业合作时产生了一些不愉快,宗馥莉得到的,也只是一些模糊的信息。

不知道是否因为这种要强的性格,直到30岁那一年,宗馥莉竟然没谈过一次恋爱。她永远知道自己最想要什么,对待珠宝如此,对待男人也是如此。

有些年轻的女孩子,喜欢男人送给自己礼物,尤其是类似珠宝首饰一类的贵重物品。宗馥莉从不否认自己是个“富二代”,更承认自己是个被“富养”起来的女孩子,她见过太多好东西,虽然对于美丽的珠宝,有时候依然会没有免疫力,可是对于那些只懂得用送珠宝来讨女人欢心的男人,她显然没有任何兴趣。

她认为,如果一个男人送钻戒给她,是一件太没水准的事情。与收礼物相比,她更喜欢自己买珠宝送给自己,因为她觉得,几乎没有哪个男人欣赏珠宝的眼光,能够比得上她。

除了父母的陪伴,宗馥莉的人生几乎从没有缺过任何东西,尤其是钱。只要是她喜欢的东西,她都买得起,不过,她对金钱的态度,不是花钱,而是用钱。

花钱,是用金钱换来自己喜欢的物品而用钱,则是发挥钱的最大作用,用它去赚钱,或者用它去成就一些事情。不过,想要用钱的前提,必须是先有钱,仅是这一点,宗馥莉的起点就比普通人家的孩子高出太多。

与自己的消费能力相比,宗馥莉不是一个喜欢乱花钱的人。她身上的现金从来不会超过一千块,可是她钱包中的信用卡额度,却可以轻易买下一栋房子。她对财富的概念,就是想要买一件东西的时候,不用犹豫不过,能够让她毫不犹豫花钱购买的奢侈品,的确少之又少。

一次在瑞士的一间钟表店里,宗馥莉看到了一只设计精巧的手表,这只手表不仅会自动报时,还会发出小鸟的叫声。用宗馥莉的话说,这只手表“美得炫目”,面对手表上几百万元的价格标签,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接受。

这是一次最典型的冲动消费,虽然金钱可以满足她对物品的喜好,可是宗馥莉并不是一个将金钱看得重于一切的人。她认为,一个人一生需要用的钱,不过是一个有限的数字,哪怕是最奢侈的生活,几个亿也完全够用了。与其守着那些多出来的钱,把自己变成守财奴,不如把这些钱分给自己的员工,让他们过上更好的生活,或者带动一个国家的产业发展。

能够说出这样的话,就说明宗馥莉不是一个头脑简单的女孩,正因为有着这样的金钱观,才能让她在执掌一个集团时,就像坦然面对一个需要去布局的棋盘,懂得怎样去落子维护自己的权利,也懂得用什么样的棋子打下更加广阔的江山。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崇拜的偶像,宗馥莉不像大多富二代女孩那样,崇拜那些白白净净的花样美男,她的偶像大多是女性,并且她们都在自己的天地里,取得了傲人的成绩。

宋美龄是宗馥莉崇拜的偶像之一,她认为,那个年代的女子,即便是读过书,也大多在家中相夫教子,而宋美龄却截然不同,她不仅与蒋介石之间有着美好的爱情,也可以如同一位耀眼的政治家一样,站在美国国会的讲台上。

她的另一个偶像是希拉里·克林顿。世人知道希拉里这个名字,大多是因为她有一个曾经做过总统的丈夫,可是如今,她早已脱离了丈夫的光环,虽然她的姓氏依然是丈夫的姓氏“克林顿”,但是希拉里早已经成为一个单独的个体,每当人们提到她,再也不会只是说她是“克林顿的妻子”。

宗馥莉对这两位出色的女性的仰慕之情,也有些类似她自己的爱情观。她所追求的爱情不是简单的浪漫,也不是梦想着嫁给高富帅或是成功的商业人士。即便利用美貌,通过嫁人获得了财富和地位,但在宗馥莉看来,这样的感情都是失败的,她希望能让男人因为娶了她而觉得荣幸,这样才是感情中的赢家。

这位“公主”的头脑里,显然是理性的因子占了大多数。读书时,她几乎每天都能收到一堆向她袒露心扉的情书,可是却从来没有过让她真正动心的人。没有一个女孩不期待美好的爱情,宗馥莉也是一样,可是对于她来说,爱情才是真正的奢侈品。

身为娃哈哈集团的“公主”,她很难分辨出那些追求者的动机。他们刻意对她接近,可是她却觉得这些人似乎都是想和自己谈生意。有时候,金钱也会成为感情的阻碍,因为自己的身份,宗馥莉对拥有真正纯粹的感情,有些不抱希望。

有时候,她甚至希望可以忘掉自己的身份,她曾经在有一年的生日许下愿望,希望自己第二天早上起来就失忆,忘掉自己是谁,别人也忘记她是谁,也许这样,她就可以毫无顾忌地好好谈一场恋爱。

宗馥莉最羡慕的,是普通夫妻的幸福生活,更羡慕公司里那些有丈夫来接下班的女同事。可是,她拥有的车,已经远远超越了一般人能承受的档次,如果有一个男人要来接她下班,应该开着多少钱的车呢?

因此,宗馥莉是一个对爱情抱有悲观态度的女孩子,其实,她偶尔也想做一个小女人,有一个关心自己的男朋友,每天都可以收到男朋友发来的关怀短信,问她有没有吃饭,衣服穿得够不够暖,要不要早点睡觉。她想要的,只是一点点的关心和安慰,至于其他的事情,她都可以自己去解决。

如果要为自己的丈夫人选假定一个形象,宗馥莉认为最合适的就是美剧《The Good Wife(完美的主妇)》中的Will(威尔),他是一个专业的律师,在工作时光芒四射,在生活中却又对自己爱的女人无微不至。

虽然口中说着想要一段平凡的爱情,可是被宗馥莉欣赏的男人,却都是典型的“征服型”男人。她最喜欢的男影星是约翰尼·德普(Johnny Depp),似乎只有血液里流淌着征服因子的男人,才能虏获她的芳心。

因为在生活中,宗馥莉才是那个“征服者”。每一段呈现在她面前的感情,还未开始,就随着她的转身离开而结束。

她的生活中,偶尔也会出现一些小情趣。每次出去旅行,她都会带回来一些小工艺品,将它们摆在自己的窗台上,每天都可以看到。她对艺术也有着天生的敏感,曾经学习过油画,也喜欢研究文艺复兴时期的哥特式教堂美学。

许多出国留学的女孩,总喜欢聚集一众姐妹,按照外国人的生活方式,动不动就凑在一起举办一场派对。可宗馥莉却只愿与志趣相投的人交往,只有遇到这样的人,才会产生一些共同的话题。精神上的交流,才能称之为“高级”,而那些所谓的高级派对,不过是人们抱着各自的目的,刻意地接近彼此,想要从彼此的身上获得一些利益,或者是有价值的信息。这样的派对让宗馥莉觉得俗气,与其在这样的场合里委屈自己,不如就不出席。

在美国读书时,宗馥莉接触得最多的观念,就是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她常常会听学校请来的一些成功企业家的演讲,他们成功背后的故事,一次又一次震撼着宗馥莉的心灵。每听过一次演讲,她就会在心中默默地问自己,究竟怎样才能像他们一样,拥有更加有意义的人生。

那些来学校发表过演讲的企业家,在经商的同时,也积极投身慈善事业,他们将回馈社会当做自己的责任。受到他们的感染,宗馥莉在大学期间作为志愿者,参加了一次马拉松比赛。志愿者们跑的路程,可以折算成捐款,捐给那些有需要的人。

宗馥莉竭尽所能地跑了一圈,她不在乎是否完成比赛,只是要力所能及地为慈善事业做一些贡献。她认为,这次参加马拉松比赛,是她在大学上的最宝贵的一课,对社会的互动与贡献,比任何书本中的知识都更加有意义。

随着年龄的增长,宗馥莉渐渐对父亲创造的产业产生了兴趣。大学中学到的知识与经历让她知道,有时候,人的成功需要一个平台,而娃哈哈集团,就是父亲为她提供的平台,既然已经拥有了这个先天优势,就一定要妥善地加以利用。

2.不忻不阳的工作狂

2004年,宗馥莉结束了在美国的学业,回到了国内。2005年3月,距离她回国的日期还不足一年,宗馥莉就进入了娃哈哈集团,成为萧山二号基地管委会副主任,其中包括六家分公司,分别属于饮料、日化、童装、方便食品领域。

四个月之后,她又兼任了杭州娃哈哈童装有限公司与杭州娃哈哈卡倩娜日化有限公司总经理。到了2010年,宗馥莉又成为娃哈哈旗下杭州宏胜饮料集团有限公司总裁、进出口公司总经理,并由此,开始探索让娃哈哈集团走向国际的路线。

自从进入娃哈哈集团工作,宗馥莉就成了员工口中“最勤奋的公主”。她总是最早一个来到公司,又最晚一个离开。有时候,她会随便推开某一个办公室的门,与那些还不认识她的员工聊天,从员工的口中,了解到很多第一手的信息,这样,也有助于她了解公司每个环节的运作情况。

年纪轻轻就成为一名工作狂,是因为宗馥莉的身上不仅背负着让娃哈哈集团发展壮大的使命,更是因为作为一名“富二代”,她需要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