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故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3-29 14:37:40

点击下载

作者:经典读库编委会

出版社:江苏美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资治通鉴故事

资治通鉴故事试读:

前言

《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历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资治通鉴》成书于北宋年间,主编为司马光。司马光,生于真宗天禧三年(1019),卒于哲宗元祐元年(1086),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为世人所景仰。《资治通鉴》共294卷,300多万字,耗时19年编撰而成。全书以时间为纲,以事件为目,记载了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讫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共计16朝,1362年的历史。书中以战国至五代期间的史事为发展脉络,生动地叙述了帝王将相们的治国为政之道、待人处世之理及其生死悲欢之态,深入地探讨了秦、汉、晋、隋、唐等统一王朝和战国七雄、三国鼎立、五胡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分裂政权的盛衰之由。

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的目的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这就决定了此书在选材上更着重于政治史。举凡权力更迭、施政得失、制度沿替、人才进退等都记载得详尽深入,而这些内容正是此书的精华所在,充分表现出编年史的优点,为史学界所推崇。《资治通鉴》所引之书据估多达300余种,所录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思想和文化等方面。全书体例严谨,前后脉络分明,对后世史学尤其是对编年体史书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然而,就是这样一本记载着中华民族一千多年历史的著作,却因其艰深难懂的文言文,让现代读者望而却步,于是,市面上陆续出版了白话本的《资治通鉴》。但就白话本《资治通鉴》而言,读者虽然能够读懂内容,可因其字里行间仍保留着古人的行文和语言表达习惯,对于现代人学习《资治通鉴》依然是一个很大的障碍。且《资治通鉴》一书是逐年逐月,甚至是逐日来叙述事情的,故而白话本《资治通鉴》很容易变成一部浩繁的历史流水账。

鉴于此,编者考虑将这样一本古代文献变成适合现代读者口味的读物,使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能够轻松地了解中国历史,感受古代文化气息。编者选取了《资治通鉴》所记载的历史范畴内的重大事件及核心人物,绕开艰深繁杂的典籍,撮其要旨,用生动且轻松的语言勾画历史,以故事的形式阐理释义,这本《资治通鉴故事》由此而产生。

本书精选了《资治通鉴》中近170个独立完整的故事,这一个个有趣的故事再现了《资治通鉴》中所记载的中国历史的基本风貌,讲述了历史上著名人物的旧闻轶事,描绘了重大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全书脉络清晰,思维严密,力求读者在阅读之后,对《资治通鉴》的历史脉络了然于胸,并能从中得到启迪和裨益。

此外,本书还选配了人物形象、人物场景、战争场景等古代线描图,以期能更加真实、直观、全面地将中国历史的丰富与精彩呈现在读者面前。

读史、明史可以使我们从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中撷取有用之精华,激发我们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使我们保持冷静的头脑和深刻的洞察力,从而轻装前行,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

由于时间仓促,加之编者的能力有限,本书还有许多不足和疏漏之处,请读者见谅,若能提出宝贵意见,则不胜感激。

周纪

灭智氏三家分晋

经过春秋时期长期的争霸战争,很多小的诸侯国被大国吞并,有的国家内部也逐渐发生了改变,大权渐渐落在士大夫手中。这些士大夫原来只是奴隶主贵族,后来转变为地主阶级,势力也逐渐扩大起来。他们为了更大程度地扩大自己的势力,便采用一系列利民的办法笼络人心,就这样,他们的势力越来越大了。

春秋初年,为了不让公族对王权形成威胁,一向称霸中原的晋国国君通过屠杀和限制的办法,极大地削弱了公族的权力、降低其职位并减少其土地。

但与此相对的是,晋国卿大夫的势力却一天大过一天,他们逐渐掌控了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并取代公族,形成了势力很大的权力阶层,这个结果是出乎晋国国君意料之外的。

各卿大夫之间又经过长年的争斗和相互吞并,最终在春秋晚期形成了六大家族,分别是韩氏、魏氏、赵氏、范氏、智氏和中行氏,史称“六卿”。这六个家族,每个家族都拥有自己的军队,互不服气。公元前493年,范氏和中行氏与郑国联合出兵,攻伐“六卿”中的韩、赵、魏三家。公元前490年,范氏和中行氏战败,被迫逃亡,他们的城池和土地被智、韩、赵、魏四大家族吞并。

执掌智、韩、赵、魏四大家族的人分别是智伯瑶、赵襄子无恤、韩康子虎、魏桓子驹。其中势力最强的是智氏,同时智氏也是最具野心和最飞扬跋扈的,时刻都在筹谋吞并其他三个家族,好独自掌控晋国政权。执掌智氏家族的智伯瑶,骑射技术高超,身怀多项技能,行事非常果断,但他待人刻薄,心胸极其狭窄,很少有人能跟他和睦相处。执掌赵氏家族的赵襄子却恰好与他相反,他体恤百姓,待人宽厚,深得百姓和军士的拥戴。

公元前453年,智氏以增强公室为由,要求韩、赵、魏各出一部分土地给国君。韩、赵、魏三家都非常清楚智氏的心思:想借用削弱他人的方式使自己更强大。对此,韩氏和魏氏不得已献出了土地,赵氏却坚决不同意。所以,智氏逼迫韩氏和魏氏与他联合出兵进攻赵氏。

由于不堪兵伐,赵氏退至晋阳防守。晋阳城是赵氏家族的核心驻地,晋阳城百姓都是心向赵氏的,智、韩、魏三大家族的军队围困晋阳城时,晋阳城中所有人一致对外。因此,对抗三年,晋阳城依旧固若金汤。后来,智伯瑶心生一计:将河水引进城内,水淹城池。短短几天后,整座晋阳城就变成了一片汪洋。可即便如此,也没有一位赵氏军士和晋阳老百姓出城投降。水淹晋阳城

在此燃眉时刻,赵襄子果断采取家臣张孟的建议,利用智氏与韩氏和魏氏之间的嫌隙,瓦解他们的同盟关系,然后与韩氏、魏氏联合,共同进攻智氏,以化解危机。

赵襄子派张孟连夜出城,前往魏驹、韩虎的大帐,为他们分析当下的形势:“古语有云,‘唇亡而齿寒’。如今,韩、赵、魏之间就是这样的关系,若赵氏灭亡,下一个轮到的就会是你们。”实际上,这其中的利害关系韩氏和魏氏都非常清楚,只是出于无奈,才帮助智氏攻伐赵氏。在张孟的劝说下,他们确定了联合赵氏灭亡智氏的策略。然后,三家在约定的日期同时进攻智氏。

首先,赵襄子派出精兵袭击智氏的守军,击溃智氏的防守,引水倒灌智家军营,一时间,智氏军营混乱不堪;然后,韩氏和魏氏的军队迅速由两翼夹击,与赵襄子一起猛攻智氏军营,抓到智伯瑶,就地斩杀。智氏一族除智果改名换姓逃出外,其他成员被斩杀殆尽。

灭掉智氏家族后,韩、赵、魏将智氏的城池、土地和百姓瓜分了,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独立政权。三大家族势力相当,互相提防,成鼎足之势。公元前403年,周天子威烈王正式册封韩、赵、魏为诸侯。

公元前376年,韩、赵、魏三家一起将名存实亡的晋国国君废掉,晋国从此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取而代之的是韩、赵、魏三国。没过多久,这三个国家就都投入到了战国争雄的战争中。

西门豹治邺

西门豹,战国初期魏国人,是位非常清正的官吏,曾担任邺令,同时他也是一位非常有名的水利专家,曾主持开凿了很多运河。

魏国有个邺郡(今河北临漳西南),地处魏、赵相交之处,战略地位十分显要。魏文侯对邺郡非常重视,只是由于之前没有得到好的治理,加之漳河堤坝长年不修,河水年年泛滥,导致这里非常萧条,百姓生活无以为继,背井离乡的人越来越多。于是魏文侯任命西门豹为邺令。

西门豹上任后,决意扭转这种局面。他将百姓们召集起来,问他们有何疾苦。百姓们说:“最让我们无法承受的,是河神娶亲。”西门豹便问其中缘由,百姓们回答:“邺的乡官和县衙役每年都要从我们身上搜刮几百万钱,用其中的二三十万钱为河神娶亲,剩余的钱则被他们和巫婆瓜分了。每次快到河神娶亲之日,巫婆就会四处搜寻,发现长相漂亮的女子,就让她做河神的媳妇儿。在河神娶亲之日,他们会在河岸上设置斋戒的处所,用红色的帐幕覆盖,床上铺着席子,然后让沐浴更衣后的女子坐在里面。之后,他们定下吉日,将床推入河中,漂行几十里后,床就会沉没于河中,这就是河神娶亲。有传言说:‘若是不给河神娶亲,就会发大水,到时众人就都会被淹死。’因此,这里有女儿的人家都逃到别的地方去了,致使这里人烟越来越稀少。”听完他们的话,西门豹说:“给河神娶亲时,你们一定要来通知我,我也要去送一程。”

到了河神娶亲之日,西门豹来到漳河边,他发现此地的三老、官吏、里长和百姓都齐聚在此,围观的人竟有好几千。大巫婆是个年纪很大的女人,后面跟着十个女弟子。西门豹说:“将河神的媳妇带过来。”众人将河神的“媳妇”带过来,西门豹看了一眼那个姑娘,转头对三老和巫婆等人说:“此女长相丑陋,劳烦巫祝代我通知河神,我会另找一位漂亮的女子给他,后天送到。”言毕,即令衙役将大巫婆扔进河水中。等了一会儿,西门豹说:“都过去这么长时间了,巫祝怎么还不回来?派几个人去催促一下。”然后命人将大巫婆的三个弟子扔进了河中。西门豹接着说:“刚才去的都是女子,恐怕说不清楚情况,烦劳三老前去协助说明。”随即便将三老扔进了河中。

之后,西门豹将笔插在头上,以躬身作揖状在河边站了很久,他的举动让周围的人非常疑惑。然后,西门豹说:“竟没有一个人回来,这可如何是好?”官吏和差役等吓得面如土色,跪在地上一直磕头,直磕得头破血流。西门豹说:“再等一会儿。”又等了片刻,西门豹才说:“你们都起来吧,河神不娶亲了。”邺地的官吏和百姓都被西门豹的举措震慑住了。从那以后,再也没人敢提给河神娶亲的事情了。

经过这次整治,邺地没人再为河神娶亲了,也没有人拜祭河神了。虽然迷信的陋习被革除了,但漳河的洪水依然肆虐。为了根治漳河水患,西门豹带领百姓凿通了十二条水渠,将河水引入田地,既灌溉了庄稼,又减轻了漳河水患。之后,邺地产粮量上升,百姓的日子日渐富足,所以大家都非常感谢西门豹。直到之后的两三百年时间,那十二条水渠依然在引水灌溉田地。

改革家吴起

吴起是战国时期卫国左氏(今山东曹县东北)人。吴起年少时家境很不错,他也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曾外出游学求仕,散尽家财却终未成功。乡里人觉得吴起不自量力,嘲笑他,吴起本来就窝了一肚子火气,气愤之下,把嘲讽他的三十多个人都杀了,不得不离开卫国逃亡。

最开始的时候,吴起逃到了鲁国,并且投在儒家曾参门下。在逃亡离开家之前,吴起曾对着自己的胳膊狠狠地咬了一口,以此向母亲起誓:不取相位,绝不还乡。他在鲁国待了几年,但是始终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他的母亲却在这个时候去世了。吴起得知消息后却不愿意回家奔丧,因为他还无法兑现誓言。但曾参重孝,对吴起的行为十分不齿,于是便将吴起赶走了。

吴起走投无路,只好转攻兵法,并在鲁国谋得了一份差事,还娶了齐国的女子为妻。后来,鲁国和齐国交战,吴起一直想被拜为鲁国大将,但是由于妻子的身份而遭到鲁国人的质疑,未能如愿。为此,吴起竟然不惜杀害自己的妻子,最终获得大将之位。

吴起成为鲁国大将后,很快便显示出卓越的军事才能,最终他带领鲁军打败了齐军。然而,吴起却并没有因此而受到重用,反而遭到了罢免。原来鲁国国君听信人言,认为吴起人品不佳,故而罔顾吴起为鲁国立下汗马功劳的事实,立即收回了他的将印。最后,吴起只好离开鲁国。

当时,魏国正任用李悝进行变法并广纳贤士,吴起亦听闻魏文侯是一位贤明之君,于是便千里迢迢来到了魏国。在这里,吴起的才能终于有了用武之地,他不仅成了魏国大将,还和李悝一起主持变法。另外,吴起的军事改革与实践活动也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他训练士兵的方法严格而有效,并且首创了“武卒制”,大大提升了魏国的军事实力。

在魏国任将官期间,吴起始终与士兵同甘共苦,不论是饮食上还是穿衣上都与最下等的士兵无异,睡觉的时候也不垫被褥,行军的时候不但不乘坐车马,反而跟士兵一起背负着粮食步行。当时,有一个士兵身上长了恶疮,吴起知道后却亲自帮他将脓血吸出。这件事情被传开了,这位士兵的母亲听说后便纵声大哭,有人因此问她说:“你的儿子只是一个普通的士兵,却得到将军亲自为他吮吸脓血的待遇,你为什么还要哭泣呢?”士兵的母亲回答说:“你不知道,当初吴将军曾为我的丈夫吸过毒疮脓血,结果我丈夫在战斗中英勇作战,最终死在了敌人手中。如今,他又替我的儿子做同样的事情,我不知道我的儿子将葬身何处,所以我才哭的啊!”

在吴起的帮助之下,魏国一时间“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使得各国都不敢小觑魏国:秦国迟迟不敢向东推进,而韩国与赵国也不得不向其低头。

公元前396年,魏文侯去世,魏武侯继位,吴起开始辅助新君。吴起虽有治国治军之能,但却不擅长官场上的钩心斗角,在魏国国相孟尝君去世之后,他深受魏国大臣王错的排挤,不得已于公元前390年左右离开魏国,几经辗转后到了楚国。

在楚国,吴起再次受到重用,并且官居相位。吴起开始对楚国进行改革,精兵简政,不仅使楚国军队的战斗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还废除了一些世袭官员的某些特权,有效地打击了旧贵族势力,同时还为楚国开辟了许多荒远之地。

这一时期,楚国在吴起主持的变法之下,出现了短暂的繁荣之象。但是好景不长,公元前381年因楚悼王去世,吴起在楚国的改革开始遭到阻挠。很显然,吴起的变法改革严重损害了楚国旧贵族的利益,他们为了除掉吴起,甚至敢冒着风险在楚悼王的灵堂上刺杀吴起。他们躲在楚悼王尸体下,吴起一出现便被他们乱箭射死,就连楚悼王的尸体也一同遭殃——被乱箭射中。根据楚国法律,“丽兵于王尸者,尽加重罪,逮三族”,因此楚悼王下葬之后,楚肃王立即命令尹彻查此事,最终牵扯出七十多家贵戚,他们最后通通被夷族。

吴起在楚国的变法没有维持太长的时间,作用也极为微弱。吴起死后,楚国虽然被列入“战国七雄”之列,但是却开始走向末路。

吴起是一位难得的将才与政治家:在军事上,他既通军事理论,又善于实战用兵,是继孙武之后春秋战国时期最出色的军事家,与孙武被后人并称为“孙吴”,他治军严明,并且能与士兵同甘苦、共进退,所以深得士兵爱戴,因而往往能够做到攻无不克;在政治上,他曾先后在鲁国、魏国、楚国担任要职,进行政治改革,展现出强大的政治才干。但是,他为了追求权势竟不奔母丧甚至杀害妻子,这两点始终遭人诟病。

商鞅变法

春秋时期,秦国还只是一个西陲落后小国,国家整体实力远远落后于中原大国。公元前361年,秦孝公成为秦国国君,各诸侯国与权柄丧尽的周天子都对其不屑一顾,秦孝公愤怒地说“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秦孝公打算通过变法改革来提升国家实力,他广发求贤令,承诺:只要来者能令秦国兵富国强,无论其是哪个国家的人,秦国都必将予以重用。卫国的公孙鞅得知秦孝公求贤的消息后,就西行来到秦国。

公孙鞅即商鞅,他是卫国国君的庶出后裔,后因秦魏“河西之战”被封于商(今陕西商县),“商鞅”之名由此而得。商鞅从小就酷爱刑名之学,至成年时便专门研究以法治国的学说,在思想上深受李悝、吴起等人的影响。

当时,卫国也只是一个小国家,商鞅觉得在此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于是便到了魏国。在魏国,商鞅成了宰相公叔痤的幕僚,并且深得对方赏识。公叔痤甚至在临终前告诫魏惠王,商鞅的才能足以担当一国之相,如果魏国不打算重用他,那就杀了他,千万不能将他放到别的国家去。然而,魏惠王对公叔痤的告诫充耳不闻,既不对商鞅委以重任,也不杀了他。受到魏惠王冷遇的商鞅,内心十分苦闷。而正在这个时候,秦孝公求贤的消息遍传天下,商鞅于是带着李悝的《法经》日夜兼程地赶赴秦国。

商鞅到了秦国之后,先拜见了秦孝公的宠臣景监,在景监的引荐下见到了秦孝公。商鞅在秦孝公面前滔滔不绝,说了很多富国强兵的思想。秦孝公听后十分赞赏,便与他共同商议富强秦国的大计。

商鞅认为只有“变法”才能让秦国强大起来,但是秦国人不愿意变法,特别是那些旧贵族——变法会损害他们的既有利益。若想成功变法,他就得先说服那些贵族大臣。于是,秦孝公让商鞅与众大臣进行辩论,各自论述变法的利弊,商鞅舌战群臣,列举历代史实来说明变法势在必行,说得反对者个个哑口无言。经过这场辩论,秦孝公变法的决心也更加坚定了。于是,商鞅被封为左庶长,开始主持秦国变法事务。

公元前356年,已经准备妥当的商鞅制定了一系列新的法令,但是他没有立即推行,因为他很清楚地知道:如果自己无法取信于民,那么新法令根本无法推行。于是,商鞅命人在秦国都城市场的南门处立起一根三丈长的木头,招募百姓中能把木头搬到北门的人,并赏以十金。百姓感觉这件事情很奇怪,没人敢搬动。后来,他又宣布:“能把木头搬到北门的人赏给五十金!”最终,有一个人搬走了木头,商鞅立刻赏给了他五十金。

这件事很快就在秦国传遍了,秦国人都知道商鞅是一个信守承诺的人,纷纷信服于他。商鞅这才觉得推行新法令的时机到了,接着就颁布了新法令。新法令内容丰富,包括奖励农桑、奖励军功及实行连坐制度等,律法严明,赏罚有度。商鞅变法成功推行之后,秦国也逐渐走向富强。

公元前350年,商鞅推行了第二套新法,内容包括:废除井田制度,广开阡陌;加强中央集权,废除分封制度,推行郡县制——将全国分为三十一个(一说为四十一个)县,由中央直接派遣官员管理;迁都咸阳,以便于向中原扩张。

新法推行一年后,到国都投诉新法不方便的秦国百姓数以千计。许多旧贵族因新法而失去了许多利益,于是便暗中与太子的师傅公子虔和公孙贾勾结起来,让太子的师傅教唆太子犯法,以此为难商鞅。商鞅知道后说:“新法之所以不能推行,是因为上层人士先触犯了新法。”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用刑罚,只能处罚了太傅公子虔,以墨刑处罚了太师公孙贾。第二天,秦国人都按照新法办事了,从此再没人敢公然反抗新法,但商鞅也因此为自己埋下了祸根。

变法执行了十年后,秦国国势渐强。秦孝公亲眼见证了变法带来的收益,因此日益重视商鞅,并将商地作为奖赏赏赐给了商鞅。同时,周天子和各诸侯国也开始注目日益崛起的秦国。一年秦孝公大寿时,周天子特遣使者送上贺礼,并且封秦孝公为方伯;各诸侯国也都前来祝贺,借此示好。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因病去世,太子嬴驷继位,是为秦惠文王(前325年称王)。秦惠文王始终记恨商鞅当年对自己的师傅施刑,于是找了一个借口定了商鞅的罪。商鞅逃亡,但是大家都怕新法中的“连坐之罪”,所以没有人敢收留他,商鞅被自己所制定的法律逼得走投无路,只能仰天长叹,最终被车裂而亡。

商鞅变法实现了秦国社会的彻底变革,后来虽然商鞅死了,新法却已经在秦国生根发芽了。商鞅变法奠定了秦国富强的基础,为秦国后来统一六国积蓄了力量。

围魏救赵

周显王十五年(前354),魏国任命庞涓为大将发兵赵国。于是庞涓率领八万魏国精兵,浩浩荡荡向赵国国都邯郸进发。次年,无力继续抵挡的赵国,连忙求助于齐国。

赵国的求援书信送到齐国后,齐威王召集大臣商议此事。大将段干纶认为,赵国可以先派遣一支小部队先去攻打魏国的军事要地襄陵(今河南睢县),以此牵制魏军,使其无法全力进攻赵国,也以此表明齐国救赵的决定。与此同时,齐国的主力则暂时静观其变,观望魏、赵两国的战局,等到魏军攻克邯郸之际再出击——此时赵国虽然危在旦夕,但魏军也早已疲惫不堪。段干纶此计可谓“一石三鸟”:第一,牵制魏军,使其背腹受敌;第二,表明了救赵之意,维护了与赵国的良好关系;第三,削弱了魏、赵两国的实力,为齐国后来打败魏国、挟制赵国埋下了伏笔。

段干纶一提出这个“救赵”策略,齐威王立即称妙,同时也决定使用这一计谋。于是,齐威王立即派出小部队,与宋、卫两国兵力联合一处前去攻打襄陵,而让主力部队待命。直到赵、魏双方都已经精疲力竭而邯郸眼看就要失守之时,齐威王这才派出主力部队,任命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前去解决赵国之危。

田忌是一员猛将,但是谋略稍逊,所以接受齐威王委任后,便打算率部直奔邯郸。孙膑知道后忙劝阻他道:“你想想,对于两个正打得眼红的人,用什么方法分开他们才最好?自己加入,帮助其中一方打另一方吗?这可不是什么明智之举。其实,最讨巧的办法便是:趁他们拳打脚踢之际,一拳打在其中一个的腹部,因为此时他们的腹部都没有防备,最容易得手。这样一来,那个被打中肚子的就会立即停下拳脚,下意识地用手去护肚子,这样,两个人便能分开了。现在我们去解救赵国也是一样的,不管我们的准备有多么充分,只要与魏国发生正面交锋,就必定会折损兵力。所以,我们不如‘批亢捣虚’,避其锋芒,而攻其不备。如今,魏军主力正在围困邯郸,那魏国国内的防守必定空虚。此时我们若是前去攻打魏国的国都大梁,魏军主力必定会回来解困,而他们此时刚经历了生死之战又长途奔波,因此一定疲劳不堪,我们只要在其归国途中设伏,就能以逸待劳胜券在握,并且还能将损失降到最小。”

田忌觉得孙膑所言句句在理,于是就照其所说行事,命齐军主力进军魏都大梁。

孙膑首先让齐军朝大梁东面的平陵(今山东定陶东北)进发。平陵是一个军事重镇,易守难攻,对于长途跋涉而来的齐军而言,只要在该城下多守一刻,就多一分危险。

对此,孙膑自然再清楚不过,而他之所以还要这么做,无非是为了麻痹庞涓,让他以为齐军将帅指挥无能,从而轻敌。

接着,孙膑又作势佯攻平陵,并且故意败走,使得庞涓更不将齐军当一回事儿,继续围攻邯郸。经过一番厮杀后,魏军终于攻破邯郸城,但也人马疲乏,再无作战资本。趁此之机,田忌听从孙膑的建议,立即率军攻打大梁。眼见齐军兵临城下,魏惠王只能让庞涓火速领兵回国救援。

此时的庞涓误以为齐军不堪一击,甚至想着趁机全歼齐军,一举吞并齐、赵两国。于是,他留下小部分兵力驻守邯郸,而自己则带着主力部队星夜赶回大梁。

庞涓既低估了对手又太过着急,因此在归国途中很容易便掉进了齐国的陷阱之中,以致兵败。而其整整花了一年的时间才攻克的邯郸,也很快被赵国收复了。

孙庞斗智

经历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变得国富力强,俨然已是西戎之霸。魏国的魏惠王也想走变法图强之路,于是想找一个像商鞅一样的人来辅助他。他花费重金招揽四方豪杰,其中有个叫庞涓的人,魏惠王亲自接见他,与他谈了一些富国强兵的措施。谈完后,魏惠王觉得庞涓是个有才之人,就拜其为大将。

后来,魏惠王听人说起一个叫孙膑的贤能之人,就跟庞涓谈起此人。庞涓就着人请来孙膑,二人一起辅佐魏惠王。慢慢地,庞涓发现孙膑的才能远在自己之上。他怕有一天孙膑会取代他的位置,便在魏惠王面前污蔑孙膑,说他与齐国私通。魏惠王信以为真,大为震怒,将孙膑打入大牢,剜掉了他的膝盖骨,并在他脸上刺了字。恰好此时有个齐国使者访问魏国,便设法将孙膑带到了齐国。孙膑到齐国后,很快就得到了齐威王的赏识。

公元前354年,庞涓奉命领兵进攻赵国,孙膑则以“围魏救赵”之计大败庞涓。

公元前341年,魏国发兵攻伐韩国,韩国向齐国请求救援。当时,齐威王已过世,在位的是齐威王的儿子齐宣王。齐宣王命田忌和孙膑领兵前去救援。孙膑一如往昔,没有直接去救援韩国,而是去进攻魏国。

接到魏国情势紧急的文书,庞涓只得领兵回返。那时,齐国军队已经攻入魏国了。

魏国太子申带领军队迎战齐军。此时,齐军选择了后撤。见齐军撤退,庞涓下令让军队沿着齐军后撤的路线穷追不舍。追到马陵(今河北大名东南)时,天色已晚。马陵的道路非常窄,而且障碍物不断。庞涓只想着快点追上齐军,就让魏军在夜里继续行军。

突然,前面的路被树木挡住了。庞涓走上前查看,发现路边的树都被砍倒了,只剩最大的那棵竖立着。那棵树的皮被刮掉了,隐约可看出白白的树干上写着字,只是天色太暗,看不清晰。

庞涓命士兵点上火把,就着火光看到了上面的字:庞涓亡于此树下。

庞涓大惊,急命军队后撤,可是已经来不及了,无数乱箭如大雨般射向魏军,顿时,马陵道上杀声震天,齐国军队从不同方向杀了过来。

原来这是孙膑的计策,他让军队假装溃逃,诱使庞涓前来追击。他推算出魏军到达马陵的时间,就提前在那里埋伏了弓箭手,并叮嘱他们,看见树下出现火光,就立即放箭。庞涓身陷埋伏,无路可逃,只得挥剑自刎。

齐军大败魏军,并俘虏了魏国的太子申。从此,孙膑名扬天下,他所著的兵书《孙膑兵法》流传至今。

苏秦佩六国相印

战国时期,洛阳人苏秦到齐国游学时,拜鬼谷子为师,主要学习“纵横之术”。所谓“纵横之术”包括合纵的策略和连横的策略,“纵”指的是几个国家联合起来共同抵抗一个强国时所采取的战术,“横”指的是一个强国分别瓦解敌对联盟中的几个国家时所采取的战术。鬼谷子是个具有通天之智的能人,才学出众,智慧超群。世上没人知道他的真实姓名,由于他长期隐居于鬼谷,世人便称他为“鬼谷子”。苏秦学成之后,便辞别了鬼谷子,下山到各国游说。

苏秦先来到秦国,游说秦惠文王采取“连横”策略,即秦国先与六国结成同盟,然后逐步瓦解六国,实现各个击破。不料,秦惠文王由于刚刚将推行新法的商鞅定罪杀死,对前来游说的谋士并无好感。因此,当苏秦前来游说时,秦惠文王对他的建议没有一点儿兴趣。但是,苏秦并不气馁,回去后又写了长达数万字的文章,详细说明秦国吞并六国的方法和步骤。苏秦将此文呈奏给秦惠文王,秦惠文王虽然将文章留下,打算抽空阅读,但却没有一点采纳的意思。

在此后的一年多时间里,苏秦又上书十多次,秦惠文王都没有给予正面回应。苏秦待在秦国馆驿中,眼见自己穷困潦倒,仕途无望,终于决定离开秦国,返回家乡。

苏秦回到洛阳,家人不仅刻意冷落他,而且对他肆意讥讽:“我们乃是周国后人,擅长经商求利,你却偏偏妄想通过口才显达于世,最终落到穷困不堪的境地,真是活该!”苏秦心想,父母不断抱怨,妻子继续织布对自己不予理睬,嫂子不为自己做饭,这些都源于自己没有能力获得名声财富。“如果我成名了,他们敢不对我另眼相看吗?”

当晚,苏秦便将自己所藏的书简都翻出来,打算继续刻苦钻研学问。苏秦明白“学问贵在精”的道理,因此,他挑选出自己最爱读的兵书《太公阴符》,准备重点研究太公兵法的精髓。

此后,苏秦每天早起晚睡,勤奋读书,一点儿时间都不愿意浪费。当他读累了,打算休息一会儿时,只要一想起不下织机见他的妻子和不为自己做饭的嫂子,苏秦便立刻精神百倍,重新投入到学习苏秦受相印中。有时,苏秦虽然一直在心里告诫自己要继续学习,但却困得连眼皮都睁不开。这时,他就会拿起锥子,狠狠扎自己的大腿,直到睡意全无才停下。接着,苏秦又继续读书,全然不在意不断从腿上流到脚背的鲜血。就这样,一年多后,通过悉心研究太公兵法和各国的形势,苏秦对天下的发展趋势已了然于胸。

不久,苏秦再次离开家乡,重新开始游说各国。鉴于秦国并无采用“连横”策略的打算,苏秦决定向燕、赵、齐、楚、韩、魏六国“兜售”自己的“合纵”策略。最后,六国国君被他说服,决定订立合纵盟约,联合抗秦。

公元前333年,六国国君于洹水召开结盟大会,由苏秦主持签约。同时,苏秦还被封为“纵约长”,兼任六国相国,管辖六国臣民。至此,苏秦“锥刺股”的努力没有白费,他终于成为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

张仪败纵连横

张仪是魏国的贵族后裔,年轻时曾拜鬼谷子为师,与苏秦为同门师兄弟。张仪和苏秦两人在完成学业之后,各自前去游说诸侯接受自己的治国理念。

张仪首先拜访了魏惠王,后来又到了楚国,均遭到了拒绝。四处碰壁的他最终成了楚国令尹昭阳的客卿。期间,张仪被误认为偷了昭阳的家藏碧玉而被痛打一顿,轰了出去。

后来,苏秦得到赵肃侯的赏识,被赵国派往各诸侯国商讨“合纵”之事,但是苏秦担心秦国从中作梗,趁机攻打各诸侯国,致使联盟尚未缔结便遭到破坏。苏秦思来想去,觉得必须找一个人替自己去秦国做点事儿,于是便派人前去悄悄游说张仪前来投奔自己。

张仪于是赶到赵国,呈上自己的名帖,请求与苏秦见面。然而,苏秦却冷待他,以仆人、侍女之食来招待他,又当众侮辱他。张仪本以为自己此次前来能得到旧友的帮助,从而在政治上有所作为,没想到却遭到了羞辱,气愤难平。一怒之下,张仪便到了秦国,因为他知道在众诸侯国中只有秦国才能压制赵国。

此时,掌管秦国的正是秦惠王,他沿用秦孝公“任人唯贤”的用人政策,广收天下贤士,许多贤人能臣纷纷投奔秦国。而早在张仪出发去秦国时,苏秦就已经派人悄悄跟着他,并且帮助他见到秦惠王。

秦惠王十分赏识张仪,经常与他共商攻打各国诸侯的大计。张仪于是开始谋划“连横”之策。直到这个时候,帮助张仪的人才告诉他说,其实这一切都是苏秦的安排,苏秦之所以故意刺激他,就是为了他能获得更好的发展。张仪请此人代为感谢苏秦,并说:“苏先生当权之时,我张仪又怎敢妄谈攻赵之事呢?”

后来,张仪与公子华率军攻克了魏国的蒲阳城(今山西隰县)。张仪认为这是实现“连横”策略的良机,于是请求秦惠王派他出使魏国,并且保证自己能够说服魏国背弃“合纵”的盟约而投靠秦国。秦惠王答应了他的请求。

张仪于是到了魏国,并且对魏惠王说道:“亲兄弟尚且会因为争夺财产而拼得你死我活,更何况是各国之间呢?六国各有各的打算,根本做不到长期‘合纵’。再者,魏国处于各国中间,地势平坦,几乎没有可据的天险,‘合纵’联盟一旦反目,魏国必定是第一个遭殃的。如果您想让魏国长治久安,那就只能与秦国站在同一战壕内。”经张仪这么一说,魏惠王动摇了,最后同意与秦结盟。这是张仪的“连横”策略取得的首场胜利,也是六国“合纵”同盟第一次遭到破坏。

张仪回到秦国以后,因成功说服魏王与秦结盟,被封为丞相。不久,为了破坏齐、楚联盟,他又出使楚国。楚怀王贪婪、目光短浅,张仪正是抓住了他的这些弱点,诱惑对方说:“楚国只要跟秦国结盟,那就不用怕齐国了。”同时他还表示,秦国愿意向楚国献上商於一带六百余里的土地。楚怀王心动,不顾楚国一众大臣的苦劝,一意孤行地解除了与齐国之间的盟约,还封张仪为相。

楚国单方面撕毁盟约,这令齐王恼怒不已,并在一气之下也与秦国缔结了盟约。后来,楚怀王派人到秦国去要张仪许诺的六百余里土地,但是张仪却借口脚伤,整整在家待了三个月。最后,张仪还对前来的楚国使者道:“我只向楚王允诺了六里地,这六百余里地从何谈起?”

楚怀王知道自己被骗后,恼羞成怒,立即兴兵秦国。然而,楚国哪里是秦国的对手?公元前312年,楚国在丹阳(今属河南淅川)遭到惨败,秦国俘虏了楚国大将七十多人,夺取了楚国的汉中等地。有了汉中,秦国之前所占领的巴、蜀之地便能连接成片,秦国的疆域又扩大了许多,国家实力也增强了不少。此时,楚国再也无法威胁到秦国了。

为了与秦国议和,楚怀王又送了两座城池给秦王。秦王提出用秦国的商於之地换取楚国的黔中之地,而楚怀王表示自己只愿意换张仪来楚国,他实际是想杀张仪来泄恨。张仪闻之此事,毫无惧色,还自请来到楚国。张仪到了楚国后,买通了楚怀王的夫人郑袖及宠臣靳尚,请他们帮忙游说楚怀王,让楚怀王放自己回秦国。

就这样,齐、楚两国抛弃了“合纵”盟约,而与秦国站在了一起。

公元前311年,张仪连续出访了韩、赵、燕等几个国家,成功地让他们都背弃了“合纵”盟约,彻彻底底地破坏了“合纵”联盟。而张仪本人则因为屡建奇功,受封武信君,获赏五座城邑,一时间风光无限。

不久,秦惠王去世,秦武王即位。秦武王对张仪的印象十分不好,朝中一些妒忌张仪的大臣便乘机在秦武王面前诋毁张仪,说尽张仪的坏话。张仪无奈,只好舍弃相位,逃到了魏国,后来还当了魏相。

公元前309年,张仪在魏国因病离世。

张仪作为一名出色的纵横家,不仅让秦国的外交屡屡凯歌高奏,还“击溃”了其强劲的对手“合纵”联盟,为秦国的扩张铺开了道路。总而言之,秦国后来之所以能够一统天下,张仪可谓功不可没。

张仪为了达到目的,不惜用欺瞒、诱骗等下等方法进行外交,令人不齿。但是,作为纵横家鼻祖中的一位,张仪的口才、机智及灵活的外交手腕倒是十分令人折服。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不停攻伐,兼并之势愈演愈烈。每个诸侯国都想吞并别的国家,统一天下。赵国的国都是邯郸,被齐、中山、燕、秦、韩、魏等强国和林胡、楼烦、东胡等骁勇善战的游牧部落围在中间,被称为“四战之国”,形势非常不乐观。赵武灵王即位时,赵国相继受到秦国和卫国的攻打,两场战争最终都以赵国割地求和结束。林胡、楼烦也趁机入侵赵国,面对严峻的形势,赵武灵王决定寻求强国之法。

有一天,他对大臣吐露了想法:“先王为了让国家长治久安,向南扩张了疆土,使我们能够以漳水、滏水之险为屏;在北方修筑长城,防御戎狄入侵;又打败林胡,夺取了蔺、郭狼等地。但是,功业并未完成。如今,我国腹地有中山国,北方有燕国,东边有东胡,西边有林胡、楼烦及秦、韩,这些都是威胁赵国的大患。若不加强我国的军事实力,随时都会亡国。要想提升军事实力,就要依据实际情况而来。我国周边多胡人,他们精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骑射,与中原的战车相比,他们更加灵活轻便。要想与他们抗衡,我们也必须学习骑射;要想学习骑射,首先需要改换我们的服饰。中原人穿的都是宽袍大袖,行动起来很不方便,骑射多有不便。所以我们要实行改革,仿照胡人的风俗,改穿衣袖短小的胡服,系一根腰带,穿上皮靴,既方便走路,也方便骑马。只是,这项主张定会招来非议。”

大臣们听完赵武灵王的话后,都非常惊讶,均表示不赞同。赞成赵武灵王主张的只有楼缓和肥义。赵武灵王清楚,要让大家一下子转换想法是件很难的事,必须由有威望的人以身作则才行。

赵武灵王想到了自己的叔叔公子成。公子成是赵氏家族的长辈,影响力很大。于是,赵武灵王亲自到公子成家中拜访,语气沉重地对公子成说:“将先人的衣冠抛弃,改穿胡人鄙陋的服饰,我也跟您一样,心中万分不愿。只是,赵国近年来连吃败仗,先人创下的基业就快要守不住了。每次想到大片国土将会沦落他人之手,我就万分悲痛。但不改换服饰练习骑射,就无法提升军队的作战能力。到底是该保护先祖创下的基业呢,还是该保护先人传承下的衣冠?请叔父帮我作个抉择。”公子成被赵武灵王的话说服了,说:“下臣愚昧,没有谨记先王之志,竟存有俗人的想法,实在是惭愧啊。如今主上胸怀大志,有着远大的抱负,真是万幸,臣又怎会不遵从!”赵武灵王很高兴,立刻赐给公子成一套胡服。

见威望颇高的公子成都改穿了胡服,大臣们也只好遵从。在赵国国君和大臣们的带动下,很快,所有的赵国人就都改穿胡服了。开始时,有些人觉得很不习惯,但习惯后,发现胡服真的要比原来的服饰方便许多。

全国上下改穿胡服后,赵武灵王开始下令学习骑射,并给予优秀者重赏。在短短一年之内,赵国就建立起了一支强大的骑兵,军事实力也得到大幅度提升。随后,赵武灵王亲自从魏国手中将中山国接收过来,之后又降服了东胡、楼烦、林胡及周边的几个部落,将北方的疆域扩大到了代郡、雁门一带,西方的疆域也扩大到了云中、九原一带。就这样,赵国变得越来越强大。

燕昭王招贤

公元前318年,燕国内部发生叛乱,临近的齐国借机出兵,打败了燕国,侵占了燕国领土。燕昭王当上国王以后,平定了内乱,开始网罗人才,准备重新整顿力量,向齐国报仇。于是,燕昭王特意亲自去向才华出众、德高望重的郭隗请教:“现在燕国面临困境,你说我要通过什么方式才能找到贤才帮我治理国家,报侵国之仇呢?”

郭隗没有直截了当地给出答案,而是给燕昭王讲了一个“千金买骨”的故事:

很久以前,有一个国王,他非常想要一匹千里马,所以就在各个交通要道张贴了很多告示,说自己愿意用一千两黄金买一匹好马。

可是,三年之后,这个国王还是未能如愿,心里很郁闷。他的一名亲信侍臣就自告奋勇地向他提出请求,说自己想带一千两黄金出去买千里马。国王同意了。

侍臣东奔西走,到处打听哪里有好马。三个月以后,他打听到一些线索,得知某户人家有一匹好马。可等他赶到那户人家时,才知道马已经死了。侍臣便用五百两黄金买了那匹马的骨头。国王看见后大发雷霆,怒斥这个侍臣,说自己想要的是一匹可以奔跑的千里马,这些马骨头一点用也没有,纯属浪费钱。

可侍臣却说:“您不是想买一匹千里马吗?可是,这么多年都未能如愿。实际上,世上是有千里马的,只是人们都不相信您是真的愿意出高价购买而已。现在我花五百两黄金买了这匹马的尸骨,只要消息传出去,我相信很快就会有人牵着活马过来的。”果然,不到一年的时间,国王就称心如意地得到了好几匹千里马。

讲完这个故事,郭隗紧接着对燕昭王说:“大王如果真想招募贤才,就要像买千里马的那位国王一样,让老百姓都知道您求贤若渴。您可以先从我开始,当人们知道像我郭隗这样的人都能被大王重用,那比我更有才能的人肯定会不远千里主动来投奔您的。”

燕昭王认为郭隗言之有理,便首先重用他,不仅拜他为师,还给他建了府宅。

消息传出后不久,魏国的名将乐毅、齐国的辩士邹衍、赵国的谋士剧辛等一大批名人贤士都来到燕京,主动投奔燕昭王,帮他治理国家。经过大家的努力,二十八年以后,燕国终于强盛起来,联合秦、楚等国一起向齐国发起攻击,终于一举洗刷了耻辱,打败了齐国,夺回了被占领的土地。

狡兔三窟

战国时期的王公贵族都善养士,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培植自己的势力。孟尝君担任齐国相国后,投到他门下的食客数量剧增。为了节省费用,孟尝君将门客划分为三个等级:上等的门客可以住在上等房间,有肉可吃,出门时有马车可坐;中等的门客住在中等的房间,有肉可吃,出门时没有车可坐;下等的门客只能住下等的房间,食无肉,出无车,吃到的基本都是粗茶淡饭。

有个穷得养不起自己的齐国人冯谖,托人跟孟尝君讲情,希望他能将自己收为门客。孟尝君便问冯谖有什么喜好和本事,代为说情的人回答:“没有什么喜好,也没什么突出的本事。”孟尝君略加思索后,收下了冯谖。没有本事和喜好的人,来到此处也只是想混口饭吃,只能当下等门客,享受最低的待遇。

不曾想,冯谖有着他人想不到的才能。有一天,冯谖靠在柱子旁,一边用手敲击长剑,一边唱道:“剑哪,不如返回吧,这里吃不到鱼啊!”有人将此事告诉了孟尝君,孟尝君说:“给他有鱼吃的门客待遇。”过了一段时间后,冯谖再次敲着长剑唱道:“剑哪,不如返回吧,出门没有车坐啊!”旁边的人都笑他,又把此事告诉了孟尝君,孟尝君说:“给他有车可坐的门客待遇。”岂料,没几天,冯谖又敲着剑歌唱道:“剑哪,我们回去吧,在这里没有办法养家糊口啊!”孟尝君听说他母亲仍在世,就命人送去了很多东西,吃的喝的都有。冯谖享受到了上等门客的待遇后,就不再敲着剑歌唱了。孟尝君也记住了这个有些古怪的门客。

不久之后,可以展示冯谖才能的机会到了。有一天,孟尝君问众门客,哪位愿意代他前去薛地收债,冯谖便毛遂自荐。出发前,冯谖请示孟尝君需要添置些什么。孟尝君不在意地说:“你看着办吧,看我家缺少什么,就买回来。”

到达薛地后,冯谖把所有欠债的人召集起来,然后对他们说:“还债有困难的,可以免除。”众人听后,半信半疑。冯谖便拿出借据,用一把火烧了。

返回临淄后,冯谖将具体情况告诉了孟尝君,孟尝君非常生气。冯谖沉稳冷静地说:“我出发之前您不是说,家里缺什么就买什么吗?我认为您这儿只缺民众的情义,因此,我把‘情义’买回来了。”

虽然孟尝君非常不悦,但也没有说什么。过了一段时间,孟尝君的相国之职被罢免,只得到薛地居住。他抵达薛地时,受到了薛地百姓的夹道欢迎。孟尝君非常感动,对冯谖说:“你之前为我买回来的‘情义’,今日我算是看到了。”

冯谖对孟尝君说:“每只兔子都会为自己备下好几个洞穴,这样才能在被猎人追赶时顺利逃脱。如今,您的安身之所只有一处,还不能高枕无忧,我会再为您多备几处安身之所。”

冯谖前去拜见梁惠王,对梁惠王说:“若能让孟尝君辅佐您治理国家,梁国国力一定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之后,梁惠王就命人前去邀请孟尝君,打算委以重任。可是,梁国的使者连着来了三回,冯谖都让孟尝君拒绝了。很快,齐王就听说了梁国要邀请孟尝君前去为官的事情,赶忙命人将孟尝君请回临淄再任相国。如此一来,孟尝君的第二个安身之所就备好了。

一段时间后,冯谖劝孟尝君向齐王求赐先王的祭器,然后在薛地建庙供奉,齐王同意了。如此一来,齐王就必须得保证薛地的安全,以免宗庙被破坏。建好宗庙后,冯谖对孟尝君说:“您第三个安身之所有了,从现在起,您可以高枕无忧了。”

乐毅伐齐

乐毅是战国中期极为出色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乐毅最初在赵国为官,因才华出众且熟知兵法而颇受重用。公元前295年,赵国发生“沙丘宫变”,乐毅为避祸而逃至魏国,并且出任魏国大夫。到魏国没多久,他又得到了明主燕昭王的青睐,被邀请到燕国担任亚卿,负责掌管燕国的军政大权。

燕昭王高筑黄金台以求天下贤人,最终招揽了大量人才,在他的治理下,燕国日益繁盛。燕昭王以为是时候向齐国报仇了,于是决定征讨齐国。然而,此时的齐国仍很强大,单靠燕国还不足以打败它,因此燕昭王决定采纳乐毅所提出的“与天下共图之”的建议。

当时,势力最盛的三个诸侯国分别为齐、秦、赵,它们相互制衡,谁都不服谁。不仅如此,它们还同时盯上了同一个猎物:宋国的定陶——一个繁华的中原都市。乐毅认为,可以诱骗齐国灭掉宋国,以此来激化秦、赵与齐之间的矛盾,同时韩、魏、楚等国也一直对齐国十分忌讳,这样便能让齐国成为各国的靶心了。

做好打算后,燕国便开始着手实施计划了。首先,燕国依旧在齐国面前表现出一副恭顺的姿态,屡屡向齐愍王进献珍宝和美女,使得齐愍王放松了对燕国的警惕,以为燕国没有什么威胁。接着,燕国又让苏秦两次出使齐国,诱骗齐王攻秦、吞宋;派其他使者出使秦、赵、韩、魏、楚等国,与他们结盟伐齐。就这样,燕、赵、韩、魏、楚五国联盟顺利建立,齐国立即陷入北、南、西三面迎敌的困局中。

公元前284年,乐毅先是被燕昭王封为上将军;又受赵惠王所托,兼任赵国相国一职;后又扛起了五国联军统帅的大任。接着,乐毅便率领燕、赵、楚、韩、魏五国之军,浩浩荡荡地向齐国进发了。

齐愍王没有想到齐国竟然成了众矢之的,看着大军将至,他只能匆忙应战。然而,连年征战已经让齐国的将士疲惫不堪了,他们再也不想上战场迎敌了,士气十分低迷。所以,兵强马壮的五国联军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大败了齐军,重挫其主力部队。在一些残兵败将的簇拥下,齐愍王灰溜溜地逃回了齐国国都临淄。

首战告捷,乐毅重赏了楚军和韩军,并让他们先行撤回自己的国家。然后,他又安排赵军前去攻打河间,魏军向东南进发夺取原本属于宋国的土地,而他自己则亲自率领燕军前去攻打临淄。

对于乐毅的这一计划,燕国大臣剧辛是极力反对的,剧辛认为燕军的实力仍难以与齐军抗衡,如此贸然行动必定会损失惨重。乐毅则反驳说,齐国主力已经溃败,其国内也早已秩序全无,实力早不如前,燕军不应该错过这个机会,而应该一举攻克齐都。最终,燕昭王还是听从了乐毅的建议,让他前去攻打临淄。

齐军退回临淄,军心早已大乱,乐毅趁此时机率燕军频频出击,使得齐军不停地打败仗。最后,临淄终于被攻破了。捷报呈到燕昭王手上后,燕昭王十分高兴,亲自到济水边迎接胜利归来的燕军,犒赏三军将士,还封乐毅封为昌国君。

临淄城被破后,齐愍王逃亡到了莒地(今山东莒县),最后死于谎称前来救齐的楚国大将淖齿之手。

此战之后,在燕昭王的支持之下,乐毅用了许多措施来安抚齐国民心,维护社会秩序。与此同时,乐毅又让燕军兵分五路,分别前去攻打齐国的城池。半年之后,除莒和即墨外,齐国的其他城池,计七十余座,全都纳入燕国版图,被改设为燕国郡县。

公元前279年,燕昭王去世,燕惠王登基。燕惠王不像燕昭王那样信任乐毅,一继位就迅速召回乐毅,用骑劫取代乐毅去攻打莒和即墨。乐毅灰心失望,只好离开燕国,去了赵国。之后,由于骑劫的指挥失当,燕齐之间的战事出现了反转,齐将田单很快反败为胜,迅速收复失地,成功复国。乐毅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并且眼看就要成功的攻齐大业,就这样功败垂成了。

五国联合破齐,这是“合纵”策略最成功的事例,纵横家们因此将乐毅视为偶像。齐国虽然是一个大国,但是却因为不懂得平衡之术,行事轻率,最终成为众人一致的敌人;作战时,齐国又不懂得运用战术,过早地出动主力部队与五国联军“硬碰硬”,以至于差点儿折了国本,令人警醒。

屈原投江

屈原,楚国人,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诗人,他担任楚国左徒(副宰相)之职的时候只有二十五岁。屈原主张变法图强、联齐抗秦。因为这些主张,他遭到了楚国贵族中亲秦派的陷害,被贬为三闾大夫,负责管理宗庙祭祀。没过多久,他就被流放到了荒芜偏僻的沅湘地区。

眼见楚国外有强敌,内有奸臣,屈原万分担忧。他整日在江边屈原像徘徊,哀伤地吟咏着担忧国家和民众的诗篇。在流放期间,屈原创作出了很多传诵千古的佳作,其中有《离骚》《天问》《九章》等。

公元前278年,楚国国都郢被秦国大将白起攻克,百姓四处流亡,国君和众大臣也都仓皇出逃。

听到国破家亡的消息后,屈原伤心欲绝。他独自走在汨罗江边,心中充满悲愤。突然,有个人问他:“这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何身在此处啊?”屈原抬眼,看到问话的是个打鱼人。屈原哀伤地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故而被放逐至此。”打鱼人对他说:“其实您不必如此恪守成规,随俗一些没什么不好。既然全世界都处于污浊之中,您何不也随波逐流?既然世人皆醉,您何不也跟着饮几杯?何苦要遗世而独立?”屈原愤慨地说:“我曾听说,刚刚洗过头发的人,定然会将帽子上的灰尘挥去再戴;刚刚沐浴过的人,定然会将衣服抖干净再穿。我怎能任污浊侵蚀我洁净的躯体?就算是跳入这汨罗江,我也绝不让自己任这污浊的世道亵渎!”言罢,转身离去。

五月初五这天,屈原作下最后一首诗《怀沙》后,怀着满心悲愤抱石投入了汨罗江。当地的百姓驾着船打捞屈原的尸身,但自始至终都没有找到。

后来,当地的百姓将饭团和鸡蛋等扔进江水中,想要喂饱河中的鱼虾,让屈原的尸身免遭噬咬。还有人将雄黄酒倒入江中,说这样能药晕河中的水兽,使屈原免遭伤害。

从此之后,每年的五月初五,当地的百姓就驾着船往河中撒鸡蛋、饭团、雄黄酒,以此祭奠屈原。慢慢地,这就演变成了五月初五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这便是如今依然受重视的节日“端午节”的由来。

春申君黄歇

春申君黄歇,战国末期楚国人,是天下闻名的“战国四公子”之一。黄歇出身于楚国贵族家庭,曾到各国游历,见识颇高,口才极好。

黄歇一直视纵横家苏秦为偶像,并不断鞭策自己,力争在政治上一展抱负。在漫长的求学路上,黄歇一边认真研读各种书籍,一边关注着时局的变化,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到的治国理念。几年后,黄歇回到楚国,觐见了楚顷襄王。楚顷襄王见其才思敏捷、雄辩滔滔,很是喜欢,对其予以重用。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奉秦昭襄王之命攻打楚国,秦军一路势如破竹,很快便攻克鄢(今湖北宜城东南)、邓(今湖北襄樊北)及楚都郢(今湖北荆州)等地。楚顷襄王不得已,只好迁都至东边的陈县(今河南淮阳)。楚国担心秦国会继续攻楚,于是派遣黄歇出使秦国,希望他能说服秦国答应和议。

一到秦国,黄歇就听闻秦昭襄王已同韩、魏联合,准备继续攻楚。黄歇于是立即向秦昭王上书道:“如今众诸侯国之中,唯秦国与楚国实力最强大,但是现在两个大国兵戎相对,彼此都有很大的损失,而这正好让韩、赵、魏、齐等国坐收渔利。与其两败俱伤,倒不如秦楚联手,共同对付其他国家。”

对此,秦昭襄王颇以为然,于是立即下令秦军退兵,并同楚国结盟修好。楚国因此获得了片刻喘息,能够休养生息。此次访秦成功,充分展现了黄歇的政治和外交才能。

黄歇从秦国归楚后不久,再次奉命出使秦国,这一次他是送太子熊完到秦国为质的。公元前263年,楚顷襄王身患重病,但是秦国却不准熊完归国继位。

黄歇知道秦相范雎与熊完交好,于是便去请范雎帮忙,借范雎之口劝说秦昭襄王:“楚顷襄王眼看就不行了,如果秦国能在这个时候放回熊完,他日熊完即位后肯定会对秦国感恩戴德,不敢怠慢。相反,如果继续将熊完扣留在秦为质,那楚国可能完全不受秦国胁迫,另选其他人为君,与秦为敌。到时候,秦楚联盟破裂,熊完即使仍被秦国所控,但楚国也一定不再受胁迫了。”

秦昭襄王觉得这一番话很有道理,于是准许熊完先遣人回国探查楚顷襄王的身体状况,之后再作打算。

黄歇明白,熊完如果不能及时赶回楚国,那楚顷襄王的弟弟阳文君就一定会推自己的儿子为太子,继而拥其为楚君。所以,黄歇果断地帮助熊完逃回楚国:他让熊完扮成车夫,偷偷出了秦国,而他自己则留下来周旋,对外谎称熊完染病,不见外客。几日后,黄歇预估熊完已经到了楚国,这才向秦昭襄王坦白。

秦昭襄王十分生气,恨不能立即杀了黄歇,不过却被范雎拦下了。范雎对秦昭襄王说:“熊完一旦顺利继位,那黄歇就成了功臣,杀了黄歇就等于与楚国交恶,于秦无益。因此,倒不如将黄歇也放回楚国,就当是送给楚国一个人情。”秦昭襄王想了想,觉得范雎说得很对,于是放黄歇回楚国。

黄歇回到楚国仅三个月,楚顷襄王就病逝了(前263),熊完即位,是为楚考烈王。熊完即位后拜黄歇为楚国令尹,并封为春申君。

公元前257年,秦国向赵国开战,并围困了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局势岌岌可危。赵国平原君亲自到楚国向楚考烈王求助,楚考烈王权衡之后,决定背弃秦楚之盟,让春申君领兵援赵。在楚、魏、赵三国联军的迎击之下,秦军大败而退,邯郸之危顺利解除。公元前256年,春申君又带领楚军灭了鲁国,将其纳入楚国版图,设为郡县,并任命荀况为兰陵(今山东苍山)县令。春申君因为这两起战功而声名大噪,楚国也日益强盛。

楚考烈王一直没有子嗣,黄歇因此愁眉不展。当时,黄歇的门客中有一个叫李园的,其妹李嫣貌美如花,李园将她嫁给了黄歇,很快李嫣便怀孕了。李嫣受李园教唆,让黄歇将自己献给楚考烈王,不久李嫣便在宫中诞下了一对双胞胎。楚考烈王很高兴,封李嫣为王后,立其长子熊悍为太子。李园作为国舅,很快便掌握了楚国大权。

公元前238年,楚考烈王身患重病卧床不起,李园担心旧事被发现,又想取代黄歇的位置,于是便暗中收买刺客刺杀黄歇。黄歇的另一个门客朱英得知了此事,便劝黄歇早作打算,但是黄歇却不听其劝。朱英见黄歇如此,担心祸及自身,便逃跑了。待楚考烈王死后,李园率先进入宫中,安排刺客在棘门伏击黄歇,结果黄歇一到就被杀死了。

黄歇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对楚国和六国联手抗击强秦贡献巨大,但是结局却令人唏嘘不已。

触龙说赵太后

公元前266年,赵惠文王死去不久,孝成王刚刚即位。赵太后(惠文王妻)执掌朝政。西面的秦国趁机出兵攻赵,一举攻占了赵国的三座城邑。

赵太后遣使前往齐国求援。而当时的齐国国君齐襄王已经重病缠身,无力管理朝政,国事均由君王后打理。君王后谨慎小心,不愿意让齐国卷入纷争,于是便故意为难赵国,说如果赵太后愿意将其爱子长安君送到齐国做人质,齐国就发兵救赵。

使臣回国后,向赵太后讲明了齐国开出的条件。赵太后听后摇头不答应,因为长安君是她最心爱的小儿子,她怎么可能放心让他去做人质呢?

秦国得知齐国没有出兵援赵,就继续猛攻赵国,形势对赵国相当不利,朝臣们无不忧虑。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