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研究(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3-30 03:04:35

点击下载

作者:周建松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研究

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研究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研究作者:周建松排版:KingStar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04-28ISBN:9787300227801本书由北京人大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绪论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高等职业院校的根本任务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并针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问题,明确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对党的十七大“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理念的深化,对于我们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占我国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等职业教育,在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中,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一、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思想的历史传承

所谓立德树人,即教育事业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要培育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一)立德树人思想的历史溯源

就“立德”思想来看,可追溯到先秦时期。《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记载,晋范宣子与鲁叔孙豹讨论“身死而名不朽灭”,即何为“死而不朽”的问题。范宣子认为,他的祖先世代为贵族,家世显赫,香火不绝,这就是“不朽”,而叔孙豹认为,这是“世禄”,并非“不朽”。他以鲁国大夫臧文仲为例,说人虽然死了,“其言立于后世”,这称得上“不朽”。他进而提出了“三不朽”,即“太上有立德,[1]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从道德操守、事业功绩、思想言论三方面阐发如何得以人格不朽、事业不朽、思想不朽,即使历经久远,也不会被人遗忘,成为人们的人生追求。“立德”强调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成为后世效法的榜样,便能人格不朽;“立功”强调为国为民建功立业,使社会和人们长久地得到好处,便能事业不朽;“立言”强调著书立说,为后世留下具有真知灼见的文字,便能思想不朽。这三者都具有崇高的人生价值,不会因为生命的终结而朽灭,因而能够昭垂永远,成为超越有形生命实体的永恒价值追求。而三者中又以立德为最高,人首先要立德,立德是修身之根本、价值之基石,人固有一死,不朽乃在于有德;其次才是立功和立言,立功、立言统一于立德,并从不同方面反映道德的要求。君子之功,应为“有体之用”,[2]君子之言,应为“有德之言”。一个人建立的功业再大,不是为国为民的,或者发表的言论再多,但无益于社会和人民的,都称不上不朽。先秦思想家对人生价值所阐发的“立德”、“立功”和“立言”这三个方面,建构了比较系统和完整的人生理想和价值标准体系,是中华民族关于人生价值的基本理念和核心观念。

就“树人”思想来看,可追溯到春秋时期。《管子·权修》中载有“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3]人。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这段话集中体现了管仲对培养人才的重要性和长期性的深刻认识,是今天能够见到的关于“树人”思想的最早论述。管仲认为,“树人”就是培养能够帮助君主治理国家、发展生产、管理人民、富国强兵的有用人才。从管仲的论述中还可以看到,树人与树谷、树木不同,树人是带根本性的长远之计,可以得到百倍的回报。管仲的“树人”思想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其中包含以道德培养、教化百姓为宗旨的道德教育,以促进生产、稳定社会为目的的职业教育以及废私立公、德法并重、“百年树人”的终身教育等具有重要意义的教育理念。首先,在道德教育方面,管仲提出了以“礼义廉耻”为核心的教育内容,形成了统一的社会道德标准。“礼义廉耻”是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4]乃灭亡”。道德教育关系到国家的存亡,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其次,在职业教育方面,管仲提出了以士、农、工、商“四民分业”的职业教育思想,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的首次。主张以家庭教育和行业教育形式培育专业化人才,注重实践性,从而达到促进农业生产、工商业发展、社会稳定、富国强兵的目的。再次,在道德作用方面,管仲[5]提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认为道德与经济是相互作用的,道德教化要以一定的经济基础作为前提,两者相辅相成。在这些教育思想中,虽然夹杂着一定的功利性和局限性,但其继承了先秦时期注重道德教育的优良传统,提出了更为全面的教育内容、更贴近实际的教育目的,以及更先进的教育理念,是对“立德”思想的极大丰富和拓展。

在中国传统的教育实践中,立德一直处于核心地位,在很长的一段时期中,“成人”的价值是远高于“成才”的,道德培养成为古代教育的核心和宗旨。在孔子的教育内容中,学生的德性修养是重中之重,对文化知识的学习则放在相对次要的地位。在西方,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也曾提出过“美德即知识”的论断。在我国历代教育中,“立德树人”几乎是共同遵循的理念。“立德”不仅是个体人生的最高境界,也是国家赖以存在的根本和兴旺发达的依托。(二)立德树人的科学内涵

从词源的角度来看,“德”是一个会意字,其构型最初表示做人做事要正直向上,不偏离道路,直达目标,后来又加了一个“心”字,也就是“直心为德”,强调不仅要按通行的准则去行,还要这样去想。“德”字从一开始就包含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是内在的品格、德性,是涵盖诚信、仁义等一切美好品德的道德范畴;另一方面是外化出来的行为规范,即要求人们恪守基本的操守、品行,遵从一定的社会规范。关于“德”的具体内容,可以概括为“仁、义、礼、智、信”,但在不同时代、不同学派那里又各有侧重。“立德”,既思考立什么德,也强调德要有所“立”。有所“立”,就是必须有行动、有实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这也是“德”本身的应有之义。同时,行动之后还要有成效、有成就,要对国家、对他人有所贡献。孔子强调人要努力有所“立”以求不朽;王阳明主张“成德”,认为在学校中学习,或长于礼乐,或长于政教,或长于水土播植,但首先要在“德”上有所成就。“立德”的深刻意蕴,就是人首先应该作为一个人而活着,应该有志向、有尊严、有成就地活着。这可以说是中国人做人的根本旨归。个人要克己修身,德行高尚,追求人生之“不朽”,对社会、对国家要能够担当道义、仁爱民众,为后世树立做人的榜样。

在现代社会,“立德”和“树人”必须紧密相连,相辅相成。注重“立德”可以塑造出一个好人,但还不足以培养社会发展所急需的合格建设者,还需要“树人”,树德才兼备之人、和谐发展之人。教育要培养能够立足于社会的人才,不但要“立”其德,使其根正,也要“树”其人,使其构筑起合理的知识框架,具备在某一专业领域胜任某项工作的素质和能力。“立德”强调的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树人”强调的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全面性,将两者结合在一起,才能形成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欲树人,先立德,树人要以立德为基础,而立德又会促进树人。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德才兼备、和谐发展的人。

立德树人是一个由三个层次构成的人才培养体系。第一层次,也是首要的要求,是培养有德之人。要成才,先成人。爱因斯坦曾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台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在人才培养中,我们固然要为青年学生提供获取知识的途径,使学生拥有必要的知识,但首先要为青年学生的思想观念做好教育和引导,使学生拥有作为一个人所应有的良知、同情心、社会责任感以及担当意识,拥有较好的能力素质和道德水准,成长为和谐发展的人。这样的人“必须对美和道德上的善[6]有鲜明的辨别力”。我们强调立德为先,就是要首先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他们懂得最基本的做人之道。这是树人的根基。

立德树人的第二层次,是使学生具备某一专业领域的合理的知识结构,以及相关的基本素质和能力,重点培养学生基础性的和必备的素质和能力,比如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自学能力等,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成为有用之才,这是一个人能够立足于世,并为国家、社会作贡献的基本条件。

立德树人的第三层次,是根据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禀赋、倾向进行个性化培养,使其具有一定鲜明个性特点的专长,成长为富有创造力的和谐发展的鲜活个体。(三)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抓住了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问题的有力回答。立德树人明确了教育的根本使命,符合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进一步丰富了人才培养的深刻内涵。1.坚持立德树人,要求我们坚持德育为先“德为才之帅”,德是做人的根本,是一个人成长的根基。当今我国正处于开放的国际环境与多元文化的背景之中,而青年学生又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刻,德育为先具有鲜明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德育为先,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把理想和信念教育作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中之重,引导和教育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校德育格局要从课程德育、社会实践和学校文化三方面进行建构;要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坚持立德树人,要求我们着眼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的崇高追求,是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最终价值取向。教育作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必须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持续发展、终身发展和健康成长。在坚持德育为先的同时,全面加强和改进智育、体育、美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之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坚持立德树人,要求我们坚持培育学生的健全人格

教育是塑造人的灵魂的伟大事业,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灵魂与灵魂的交融,人格与人格的对话”。要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和乐观向上的品格,使其学会创造幸福,分享快乐。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塑造学生纯真完美的心灵。加强学生心理辅导,注重对学习困难学生、贫困家庭学生、单亲家庭学生、留守儿童、流动人口子女等特殊群体学生的关怀和帮助。认真发掘学科中所蕴涵的健全人格教育资源,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得到人格的滋养与涵育。高度重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为培育学生健全人格提供良好氛围。要焕发学生的生命活力,把学生的发展从知识层面提升到生命发展层面。4.坚持立德树人,要求我们致力于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有用之才的教育理想

作为一种培养和造就人才的崇高事业,满足每个人的个性需要和期望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和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的关怀“每个”、培养“每个”,是对教育战线提出的重大命题,是对教育人才观、质量关的科学阐释,也可称之为我们的教育理想。这就要求我们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为每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受教育机会,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要,促进每个学生都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使每个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知识基础、不同性格志向的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充分发展,都获得成功,都能成才。教育关乎为国家和民族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千秋大计,在学校教育中要始终坚持立德树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5.坚持立德树人,要求我们加强立德树人与德育、素质教育的关系研究

立德树人是新时期德育内容和目标的集中体现,而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把立德树人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首要环节,主动构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的价值观。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为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德育工作指明了正确的方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应牢固树立立德树人的理念,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1]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1088页。

[2] 参见魏源:《魏源集》,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274页。

[3] 黎凤翔:《管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55页。

[4] 黎凤翔:《管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3页。

[5] 黎凤翔:《管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3页。

[6] 许良英、赵中立、张宣三编译:《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310页。二、立德树人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

立德树人理念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深刻的理论内涵,它既是历代教育家共同遵循的教育理念,传承了传统教育思想的精髓,也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特征。在现代社会,虽然学校的功能还在不断拓展,但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以及教育者的共同理想必须定格在立德树人上。(一)立德树人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传扬,也有着深刻的现实依据

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关乎党和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关乎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和长远发展。正如十八大报告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将“立德树人”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不仅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传扬,也有着深刻的现实依据。1.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确保党和人民事业后继有人的战略要求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从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出发,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始终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最根本的任务。毛泽东同志提出“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1]劳动者”,在教育方针中把德育摆在首位。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对青少年德育提出明确要求。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继续坚持培养“四有”新人,将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新时期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突出了德育重要目标。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就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出了重要决策部署。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就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进行了重点部署。胡锦涛同志强调,“德是做人的根本,只有树立崇高理想和远大志向,从小打牢思想道德基础,[2]学习才有动力,前进才有方向,成才才有保障”,为立德树人工作指明了方向。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全面加强学校德育体系建设”,要求“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党的十八大进一步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面对新形势、新要求,特别指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深刻阐释了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丰富内涵,强调教育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坚持以人为本、立德树人这一本质要求,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一以贯之的重要理念和优良传统,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指明了方向。2.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战略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兴国之魂,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而且确立了立德树人的价值根据和价值标准。从人的成长规律来看,青少年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育爱国情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养成良好道德品质、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意识,是一个通过立德树人逐步形成和发展的过程。3.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在新形势下抓住机遇应对挑战的战略要求

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民族素质竞争。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经济格局发生了新变化,综合国力竞争愈加激烈,知识创新越来越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许多发达国家都把教育和人才优势作为国家最核心的战略利益。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推进,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但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强化,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党的十八大报告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特别强调“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青年学生要担负起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必须全面提高素质。当前,我国青年学生的素质总体上是好的,同时要看到,在深刻变化的国际、国内形势下,青年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更趋复杂,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遇到不少新问题、新挑战。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社会思想文化越来越多元、多样、多变,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迅速发展,对青年学生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我国改革发展中的矛盾问题也反映到青少年的头脑中,学生形成的主流价值观受到一定的干扰,少数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等问题。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有待增强,校内外教育衔接等方面还有不少薄弱环节。在这样的形势下,抓住机遇应对挑战,确保我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更为有利的位置,迫切需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提高全体国民素质。

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根本使命。(二)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兴起,通过在专业设置上强调职业性、地方性、针对性,注重与社会的联系,来培养适应地方建设急需的专门人才。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在整个教育体制改革过程中,必须牢牢记住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一大批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和农村急需的专门人才。”自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规模迅速壮大,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明显增强,满足了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了近1300万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提高了劳动者素质,也涌现出一批教学改革成效较大、办学实力较强的高等职业学校。全国高职学校数量和招生数均已占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学生群体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有重要基础性作用的一支群体力量。

提及高等职业教育,就会自然地联想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实训实习、技能考证等教学模式和教学要求,这往往是基于其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别的一种思维方式。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具有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的教育目标和教学特色。然而,无论何种教育类型,在何种教学模式下,教育的本质都是相同的,那就是培养人。高等职业教育要实现培养“人”的目标,而不只是塑造完成某个项目或任务的工具,就要回归教育的本质,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高职教育所要培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应当是全面发展、德能兼备的人才。德,即高职学生主体的内在品格和外在行为选择,它决定着学生主体是否具有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服务群众、遵纪守法等基本职业节操和修养,是否具有高度的责任意识、积极的职业态度等内在职业品质。能,即高职学生主体的职业能力和综合能力,它决定着学生主体是否具有必需的专业知识和文化知识,是否具有基本岗位技能和竞争力、协作力、解决力等核心职业能力,是否具有沟通力、抗挫折力、创新力等综合职业能力。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求高职教育以人为本、德能并重,培养既有生存能力又有发展潜质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

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作为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引导青年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刻苦学习,艰苦奋斗,开拓创新,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满足学生主体全面发展的内在需求,引导学生以高尚的道德情操、过硬的专业素养、健康的身心素质,担负起崇高的历史使命。(三)以党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思想为指导,全面把握高等职业教育立德树人的极端重要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思想,不仅在实践中开辟了治国理政的新境界,而且在理论上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根本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破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束缚,全面依法治国就是要建立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治理体系,全面从严治党就是要加强和巩固发展生产力的领导力量。“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科学擘画了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蓝图,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方向、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主攻目标,是当前和未来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战略思想,既是顶层设计,又接地气,是我们做好当前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高职院校谋划今后办学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思想与2014年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批示精神结合,拓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思维的视野,明晰高等职业教育工作的指南,找到高等职业教育工作及创新发展的重点。

立德树人之所以重要,首先是由高等学校的任务所决定的。高等学校的任务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及文化传承和创新,但这四项职能不是并列的,人才培养是第一位的也是最基本的职能,而人才培养工作必须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所谓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有才是毒品、无德无才是废品、德才兼备是佳品,就是这个道理。我们要想培养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就必须重德重才、以德为先、立德树人。

立德树人之所以重要,其次是由当前我们面临的矛盾和挑战所决定的。高等学校承担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然而高校不是世外桃源,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争夺下一代和接班人的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而且有不断加剧的趋势,敌对势力对高校进行干扰和渗透的手段多样且更加隐蔽,各种错误思潮在校园内暗流涌动,信教大学生人数增长较快,网络上各种有害信息对高校师生造成的影响也不容乐观,因此,在培养人的方面确实存在争夺和斗争,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而且,当前高职在校学生以“90后”为主体,在这个物质丰富、思想多元、信息纷繁、发展迅猛的时代,他们追求独立,个性强,不喜欢被灌输;同时,他们的知识基础较为薄弱,知识结构不尽合理,尤其是理科学生,部分文科知识存在断层现象;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科学规划和发展能力多有欠缺;学习功利性较明显,大多重视技能与专业知识,轻视人文素质课程的学习。这种情况使得高职院校的立德树人尤为重要。高职院校要重视加强对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的改革和创新,提高育人实效。

立德树人之所以重要,再者是由当前高职院校运行中自身的矛盾所决定的。在一些学校和一些领域,还不同程度地存在教书育人工作者的疏忽和失职,部分教师责任心不强,有些教师缺乏应有的原则,学校教学内容中存在“西化”倾向,不重视思想政治课,学生党团组织战斗力和政治性薄弱、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欠佳,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面育人体制机制不健全等。以上问题,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而且有时还比较突出。

[1]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单行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32页。

[2] 胡锦涛:《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10-09-09。三、坚持立德树人,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科学发展

总体上看,高职院校对于立德树人这个命题是高度重视的,在强调重德尚能方面是一贯的,并且根据新时期、新要求也有不少创新,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高职院校党委能够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突出育人为本,强化就业导向,注重培养质量。高职院校的办学指导思想明确端正,“以生为本”理念比较牢固,许多学校在构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体制机制方面初见成效,校园文化育人环境建设也取得了长足进展。

同时也要看到,高职院校在立德树人方面还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和问题。一是“以生为本”的不少理念和举措还有待进一步落实。高职院校把“以生为本”作为基本理念来贯彻,但在具体施行的层面,还是有较大折扣的,比如停留于口号化的情形,距离落细落实还有较大的差距;在研究落实学生活动设施、生活条件等方面投入的时候,还有明显不足;学校图书馆、实训场馆、文化体育设施开放利用方面也普遍存在差距。二是在制定和出台更好地服务学生发展的政策上,高职院校在此方面尚待加强。比如,一些教师不积极主动担任班主任或其他学生管理工作,或者迫于职称评审政策才担任了班主任;教师在批改作业、课外辅导等方面仍有不少差距;以教师方便原则安排学生活动的情况也一定程度地存在;围绕学生的不少活动带有安排性的形式主义的情况仍然存在;有效地发展服务型学生工作体系仍需改进和提高;等等。三是在学生的培养上,重技能、轻思想的教育情况还比较明显。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课化现象较普遍,思想政治课如何回应现实、提高实效还有待研究。专业课教师只注重业务知识和操作技能而忽视正确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情况有时还比较突出,教师在课堂上传播小道消息,忽略教书育人的情况不同程度地存在;教师对学生管理不严,对自己教学内容和方法更新的创新不够,尤其是一些课程重复脱节现象严重,对此,学生有很多意见。教书与育人、教师与管理、学工与教学等方面不能有效形成教书育人、立德树人合力的情况大有改进和提高的空间。

这三个大类若干方面的问题,看起来虽不突出,但症状比较明显。高职院校要紧紧抓住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着力在关爱学生进步、关注学生困难、关心学生就业上下功夫,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科学发展。1.把握形势,发展大局

我们必须认识到,党中央反复强调立德树人,这是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两个一百年”的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是从中华民族后继有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后继有人的现实需求出发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之不懈奋斗,我们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就是为之添砖加瓦。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培养大学生就是培养未来、培养接班人,必须有政治意识、政权意识、阵地意识,真正做到寸土不能失、片瓦不能丢、丝毫不能让,教书育人,必须牢牢坚持,不可动摇。

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加强集体主义、遵纪守法、明礼诚信和团结互助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引领全体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影响和教育学生,用“中国梦”感召学生、激励学生,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主动关心国家前途命运,自觉承担社会历史责任,进一步坚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和信念。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要根据高职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把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融合人文情怀和科学精神,强化个人修养和职业能力,促进健全人格的养成,实现学生职业生涯适应性和创造性的结合。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相互渗透,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共同构成并推进高职素质教育,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支撑学生的全面和可持续发展。2.提高人才培养认识

我们办学校、培养人,对于学校来说是一个局部,但局部连着全局,汇聚着整体,只有在整体的指导下抓好每一个局部,才能铸就基业长青。与此同时,对于一个学校来说,一个孩子也许不到千分之一,甚至只有万分之一,但它关系着多个家庭,是几家子、几辈子的希望,因此,我们必须注重“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绝不放松和忽视百分之一、千分之一乃至万分之一。从这种意义上说,我们必须坚持将重心移向学生,工作为了学生,把人才培养工作放在首位,把立德树人,尤其是“德”放在第一位,真正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3.牢记高职教育职责

立德树人,责任重于泰山,责任更要转化为行动。一方面,培养学生这个阵地,我们不去占领,别人会来占领,我们要去占领,别人还想见缝插针来占领,我们必须责无旁贷、寸土必争;另一方面,青年学生可塑性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在形成之中,如果我们不去教育引导而是放任自流,那么很容易使人迷失方向,这是我们的时代责任。当然,从工作职责上看,我们做老师的,当管理干部的,如果不深入一线,不做具体工作,或者不关心学生需求,不解决学生实际,这就是我们的失职,我们必须承担我们的岗位责任。4.坚持干部率先垂范

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性因素,这表明了干部的觉悟认识、素质和能力在各项工作中的重要性,所以,中国共产党的工作机制一贯强调干部带头,这一点对于高职院校而言也十分重要。干部带头,首先是学校党政班子自身建设,要按照“学习创新型、勤勉清廉型、示范引领型”要求,努力把自己建设成为学校发展的领头雁,要在立德树人上强重心、重创新、做示范。中层干部是学校的中流砥柱,在学校工作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中层干部的作用不仅事关学校重大决策的传达、政策信息的传递,更关系到学校各项具体工作的落实和实施。强化立德树人,必然也要求领导带头,校处(系)两级干部率先垂范,切实带领全院师生、员工把立德树人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5.强化党员示范引领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党建是第一政绩,并明确要求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我们理解,在高等学校就必须充分发挥好共产党员在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发挥校党委在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中的统一领导作用。高职院校基层党建工作总体情况是好的,党委是坚强有力的,党总支和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也是明显的,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也是明显的。高职院校要毫不含糊地高举党建引领育人的旗帜,以学生党建工作动员和号召更多青年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拥护中国共产党,自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同时,要在如何更好地发挥党员教师在教书育人方面的先锋作用上做更大的文章,要加强党员教育和管理,强化组织生活,防止党员混同于一般老百姓,要明确中青年学科(专业)带头人以党员为主体,中青年骨干教师以党员为优势,“三育人”等先进个人以党员为多数,充分发挥和激发党建正能量。另外,也是十分重要的,就是要动员和号召更多的教师加入党组织,增强共产党的生机和活力,凝聚教书育人的更大能量;思想政治课教师首先必须是共产党员,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也必须是共产党员,班主任老师也应该更多地从党员中产生,对担任党支部工作职务并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老师在评选立项、晋职晋级等方面给予更多支持和重视,让共产党员的旗帜在事业发展、立德树人和教书育人的工作中高高飘扬。6.提高师资队伍素质

立德树人,师德为范。立德先立师,树人先正己。培养和造就一支学高身正的教师队伍,是立德树人成败的关键。高职院校要根据学校教师队伍实际情况,帮助和培养青年教师成长,这种培养既包括政治上的引导、生活上的辅导、工作上的指导,也包括学历的提升、职称的晋升,更重要的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养成和优化提升,既要给他们压担子,给予其特殊的培养和锻炼的机会,同时更要关心他们的家庭、生活和工作。辅导员身处教书育人和立德树人前线,他们精神、心理、体力负担更重,压力更大,学校的各级干部、各职能部门要主动为他们分忧解难、排压减负,更多地为他们开展一线工作做好后勤和保障工作,不要让他们再为用车、活动经费、活动场所等一愁再愁了。对于学校的中层干部和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要倡导他们有更多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在青年学、心理学等方面有丰富造诣,努力与青年、与学生贴得更近,把育人工作做得更好。7.形成育人工作合力

教书育人、立德树人,既需要有良好的外部环境,更需要浓厚的内部氛围,既要在营造校企合作育人和学校、家庭、社会互动育人上有创新、有突破,更要在内部形成教书育人的合力,深化和改进学校的各项工作。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其他各类课程的育人功能,深入开展形势政策与道德修养教育,增强德育针对性、实效性和感染力。重视义工活动,深化志愿者活动,教育和引导学生无私奉献、服务社会,培养学生的道义、信念、良知、同情心和责任感等道德品质。要完善“三个课堂”,夯实教育阵地。第一课堂以专业知识教育、通识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为主,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精神、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科学素质和科学精神,是学生增长文化知识、提高理论修养、兼具德才品质的主要途径。第二课堂以学生社团为主要活动载体,为学生的个性、潜能以及创造力的发挥与提升提供宽广舞台,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组织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塑造完善人格。第三课堂以校外社会实践为主,提高学生的自我定位、自我展示、自我调控能力,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关爱他人,奉献社会。

高职院校要始终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办学水平的过程中,逐步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培养德能兼备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提高国民素质作出重要贡献。第一章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一、高校党的建设中强调立德树人的重要意义

2014年12月第23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作出重要指示强调,高校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

习近平指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强化思想引领,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不断改革和完善高校体制机制;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各项工作,有效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各级党委和宣传思想部门、组织部门、教育部门要加强对高校党的建设工作的领导和指导,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切实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落到实处。

高校党建作为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中的关键一环,在保证为国家事业发展培养接班人上显得尤为重要,习总书记所提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及立德树人的要求,既与高校育人的理念不谋而合,又是以党风带动学风的必要举措。高校教育作为教育阶段中的最后一座“象牙塔”,所培养出的学子即将走向社会的各个工作岗位,可以说,德才兼备的高校学子才是社会所需。当然,党委领导高校的同时还肩负着思想引导之责,只有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不动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过程中,才可谓谆谆善诱。

古语云:“道德当身,不以物惑。”德育作为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的教育,理应作为高校授业解惑的首要理念。从高校教育的兼容并包性来说,立德树人应为高校教育所应具备的教育理念,毕竟,教育理念的好坏无疑决定着办学方向的正确与否。另外,言传身教作为教育的主要手段之一,把从严治党落实到高校党建中,促进从严治教,正是将立德树人的理念融入言传身教中的必要举措。说到底,加强改进高校党建工作,意在使高校教育回归教育本源,《礼记·学记》有云:“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可见,教育与国家的发展息息相关,毫无疑问,唯有将立德树人理念贯穿于高校党建工作之中,才能从源头上防止高校教育的偏轨,从而使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后继有人。

从全球范围看,无论是硬实力的比拼,还是软实力的较量、国际话语权的争夺,从根本上说都是人才的竞争。作为高端人才的培育者、科技创新的引领者、社会发展的推动者和优秀文化的传承者,高校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地位不可替代。近年来,西方敌对势力以高校为重点目标进行分化、西化,与我们争夺青年、争夺下一代,但一些高校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够,重“教书”而不重“育人”,在书本知识上发力,在思想政治教育上“乏力”。应对综合国力竞争新趋势,高校在把握方向、立德树人方面的使命更加艰巨,能否引导大学生把个人梦想和中国梦紧密结合在一起,是高校面临的重大课题。

当然,要使立德树人思想在教育中实现潜移默化,必须坚持党委领导不动摇,不断完善高校教育管理,用党建促校建,以此方能为莘莘学子营造出良好受教氛围。二、高校加强党的建设的要求

党委领导高校的同时还肩负着思想引导之责,加强和改进高校党建工作,面对“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重大问题,习总书记提出的“立德树人”无疑为高校党建工作定好了基调,指明了目标。在这一基调和目标之下,将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引导和教育广大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上下功夫,让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广大师生的价值追求,外化为自觉行为,真正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要强化思想引领,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这是检验高校党组织是否抓好党建、抓好方向的重要标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尖锐性特征,高校加强思想引领的任务十分繁重而紧迫。在坚持什么、巩固什么、发展什么、反对什么、警惕什么等原则性问题上,我们必须举旗帜、指方向、亮底牌、点要害。要切实巩固意识形态阵地,无论是教学和教材编写,还是学术研究和学术论坛,都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要充分发挥高校学科齐全、人才聚集的优势,在理论创新中发挥更大作用,使“三个自信”不仅体现在日常教育中,也体现在学科建设中。要抓好社团、课堂、讲座、研讨会、报告会等的管理,坚决守好校园网络的阵地,绝不给错误思潮和主张提供传播渠道,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

要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有利于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有利于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有利于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坚持这一领导体制,就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党委工作与教学行政工作的关系,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的原则。实践证明,这一制度符合我国国情和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是党对高校领导的根本制度,必须毫不动摇、长期坚持并不断完善。要坚持党委领导核心地位,保证校长依法行使职权,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这为完善高校党的制度和现代大学制度提供了根本遵循,也为确保高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各高校要围绕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构建上下贯通、相互衔接、务实管用的高校党建制度体系。要抓好学校、院系、基层党支部层面的制度规范建设,促进政治功能的增强和作用的发挥,不断完善高校党建制度体系。

要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各项工作,有效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高校党的建设,要紧紧围绕服务大局和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围绕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围绕贯彻好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围绕抓好基层、打牢基础等方面,抓常、抓细、抓长,做到持续用力、持续努力、久久为功,使我们的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更具活力,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各项工作,必须切实推进高校党建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强化功能,在固思想之本、强党性之基上下功夫,形成大抓基层、严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党内政治生活贵在经常、重在认真、要在细节,要高度重视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推动落实党内生活制度化、常态化,提供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原则性、战斗性,运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有力武器,让党内民主氛围活起来、政治生活质量高起来、党员身份意识浓起来。要积极探索院系级党组织负责人抓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制度,使党内民主生活落到实处。要积极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创新,努力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深入开展服务型党组织创建活动,通过优质服务将广大师生团结凝聚在党组织周围。三、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对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行动纲领有着重要论述和重大部署,相关内容符合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基本要求,即遵循和正确运用建设规律,不断提高党的科学化建设水平。而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是以“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大学生党建工作随着历史条件和社会局势的转变,应契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让大学生严格要求自己、全面提升素质、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并促使其将自己塑造成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党建工作的创新发展,承担起党赋予的历史使命和重大任务,永葆党的先进性。(一)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1.学生个人存在的问题(1)入党前党性修养不高,入党动机功利化倾向突出。随着社会背景和思想环境日益多元化,学生的思想受到的影响也变得多样化,入党动机也不例外,呈现出进取型、实用型、理想型等多种类型,尤其是有些学生盲目跟风申请入党,或把入党当作在校评优领奖的捷径,或将入党当作毕业找到好工作的筹码,这种学生的入党动机不纯,功利性突出,倘若浑水摸鱼入了党,将对党的建设产生极大的不利影响。(2)入党后主体意识弱化,先锋模范作用不够明显。在党建活动中,大学生党员应充分发挥党员的主体作用,力争成为广大学生的学习榜样,但是,有些学生在入党前表现积极,争取获得广大师生的好评而得以入党,在入党之后,由于缺乏继续的学习锻炼,对党的相关知识基本遗忘,对国家大事和时政热点不闻不问,也没有对政治理论作深入研究,甚至对相关的党建工作也不理不睬,在思想和行动上都出现明显的滑坡,难以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失去了作为一名共产党人应有的光辉形象和威信,更是对大学生党建工作造成了负面影响。2.二级院系党组织存在的问题(1)学生党员考查难度大。近几年,部分高校响应国家的教育政策,进行扩招,从而使每年申请入党的大学生也大幅度增加,这使大学生党建工作进入了一个负荷加重的时期,申请入党的人数远远大于正式党员的人数,加之从事党建工作的党务工作者人数有限,在吸收新党员时的考查难度加大,具体的考查程序往往缺乏规范性,有时迫于时间受限而流于形式,难以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思想,不时出现重视学生干部、忽略一般同学或注重发展数量、疏忽发展质量的情况。(2)入党后再教育工作被忽视。大多数学院重视入党前的党员教育,通过多方考查和全面教育,如组织党课培训、组织到爱国教育基地参观实习、召开民主学习讨论会等,力争在入党前将学生的思想行为提升到合格党员的标准,效果显著。然而,当学生成为预备党员或正式党员之后,党建工作的重心没有及时调整好,忽视了党员再教育的“常态化”,出现党员再教育的“盲区”,导致党员的政治意识薄弱,政治敏锐性退化,缺乏对党建活动的兴趣,主体素质和创造能力赶不上党建发展的时代脚步,甚至出现错误的思想认识,如有些预备党员认为只要预备期不犯错,到期便能自动转正;某些正式党员将自己混同于一般群众,认为默默无闻就是好,更不用说发挥先锋模范作用。(3)大学生党建工作渗透性不强。目前,虽然各二级学院的党建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大学生党建工作依然处于渗透性比较弱的局面。首先,在与专业学习成效和工作实务能力的关系上,大学生党建工作往往游离于学院的中心工作之外,无法与学生的专业研习和实践能力紧密结合,处于易被忽视的地位;其次,受到升学制度的影响,各党支部每年都进行一定范围内的调整,学生党员组成的不确定性,增加了党建工作传承性开展的难度;最后,由于有些党务工作者存在畏难情绪,认为党建工作的循规性很强,不敢轻举妄动,导致党建工作缺乏新意,在进行党建工作试点时,贪方便,急功近利,从而选取容易出成果但研究点浅薄的课题方案,以此轻松应对上级对党建工作的要求,使党建工作陷入“边缘化”的境地。(二)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的思考1.解放思想,加强大学生党建工作制度建设

思想对具体实践起着有力导航的作用。没有解放思想,就没有各方面的创新与突破。因此,大学生党建工作要打破传统观念的桎梏,扩大与其他学科、其他高校的交流和沟通,大胆学习和借鉴,寻找与学校和学院中心工作的契合点,结合自身实际,多角度、多层次地探索新方法。在解放思想的基础上,制定完善党建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如党校学习制度、党员奖惩制度、思想汇报制度、组织生活制度等,以规范的工作制度来保证学生党员发展的质量,并严格把好培养考查、申请评核、转正讨论这三大关,使党建工作有章可循。在充分发扬党内民主的情况下,使党员严格恪守党的纪律,提高思想觉悟,提升党性修养。2.实现大学生党建活动的层次突破,注重品牌效应

对于大学生党建活动的突破创新,应有科学辩证的认识。所谓的“突破创新”并非一定是完全的“革新换面”,因为党建工作具有一定的严肃性,常规工作需遵循一定的规章制度,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不可随意更改或主观论定,否则就会亵渎党建工作神圣的使命感。但是,开展党建工作可以体现层次性,即分层次进行党建工作的创新:有些是局部创新,不断完善;有些是全面突破,焕然一新;有些是原来没落实的,现在落实了;有些是之前忽略的,现在重视了,让党建工作的每一个层次都能发挥其极致的作用,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创新突破。大学生党建活动的品牌效应关乎党建活动的使命与传承。一方面,党建活动要让学生得到有价值的收获,满足学生对党建文化的诉求,吸引学生对党建活动的注意力,这样才能体现党建活动的价值。另一方面,党建活动具有传承性。多年的实践证明,具备良好的口碑、为广大学生所热衷、学生参与度高的党建活动,往往能升华为“品牌活动”。之后对于品牌活动的规划、设计、监测、调整,更是一个优化整合的过程。一旦大学生党建的品牌活动形成,就能在党员群体中形成一种自信心和凝聚力,这又会反作用于品牌活动,促使其深化、提高和完善,从而激发广大学生的创造力,开启一个良性的循环,让党建活动更具生机和活力。3.密切联系大学生党建工作与学科专业建设

提高学生的学科知识水平,是每个学科专业建设的中心工作。如何在“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引导下,将党建工作与促进学风建设、培养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塑造学生的文化气质相联系,是党建工作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学风建设,主要是学生治学态度的建设,包括学习的态度、目的、动机,因此党建工作应从各方面引导学生强化学习动机,为学风建设提供思想保证。通过广泛开展各种学习型的活动,实现学习和工作一体化,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在个人的学习中,鼓励学生多涉猎关于党建的文献资料,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在团体的学习中,协调党员们的团队合力,培养学习型党员,激发每个党员的潜能,为整个党组织贡献智慧,在此基础上,借鉴学术研究模式,在指导老师的引导下精选一批研究课题,进一步深化学习研究,通过学术交流来丰富党组织生活,让党员们在学习交流中共同进步,使党建工作进一步拓深。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是学生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形成的,内蕴于学生的、独特的、使学生在现在和未来的发展中具有竞争优势的、伴随学生终身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大学时期是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的重要性决定了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独特性。开展党建工作也是为了促进学生快速健康成长,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因此,在开展党建工作的过程中,需考虑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竞争力,结合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要求,从细节处凸显党建工作的作用,塑造学生的文化气质。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