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特阿拉伯(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3-30 20:11:52

点击下载

作者:陈沫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沙特阿拉伯

沙特阿拉伯试读:

前言

自1840年前后中国被迫开关、步入世界以来,对外国舆地政情的了解即应时而起。还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受林则徐之托,1842年魏源编辑刊刻了近代中国首部介绍当时世界主要国家舆地政情的大型志书《海国图志》。林、魏之目的是为长期生活在闭关锁国之中、对外部世界知之甚少的国人“睁眼看世界”,提供一部基本的参考资料,尤其是让当时中国的各级统治者知道“天朝上国”之外的天地,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这部著作,在当时乃至其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产生过巨大影响,对国人了解外部世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自那时起中国认识世界、融入世界的步伐就再也没有停止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尤其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更以主动的自信自强的积极姿态,加速融入世界的步伐。与之相适应,不同时期先后出版过相当数量的不同层次的有关国际问题、列国政情、异域风俗等方面的著作,数量之多,可谓汗牛充栋。它们对时人了解外部世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当今世界,资本与现代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与广度在国际间流动和传播,“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各地,极大地影响着世界历史进程,对中国的发展也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面临不同以往的“大变局”,中国已经并将继续以更开放的姿态、更快的步伐全面步入世界,迎接时代的挑战。不同的是,我们所面临的已不是林则徐、魏源时代要不要“睁眼看世界”、要不要“开放”问题,而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新的世界发展大势下,如何更好地步入世界,如何在融入世界的进程中更好地维护民族国家的主权与独立,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与人类共同发展做出贡献。这就要求我们对外部世界有比以往更深切、全面的了解,我们只有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世界,才能在更高的层次上融入世界,也才能在融入世界的进程中不迷失方向,保持自我。

与此时代要求相比,已有的种种有关介绍、论述各国史地政情的著述,无论就规模还是内容来看,已远远不能适应我们了解外部世界的要求。人们期盼有更新、更系统、更权威的著作问世。

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的最高研究机构和国际问题综合研究中心,有11个专门研究国际问题和外国问题的研究所,学科门类齐全,研究力量雄厚,有能力也有责任担当这一重任。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领导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就提出编撰“简明国际百科全书”的设想。1993年3月11日,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的胡绳先生在科研局的一份报告上批示:“我想,国际片各所可考虑出一套列国志,体例类似几年前出的《简明中国百科全书》,以一国(美、日、英、法等)或几个国家(北欧各国、印支各国)为一册,请考虑可行否。”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根据胡绳院长的批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于1994年2月28日发出《关于编纂〈简明国际百科全书〉和〈列国志〉立项的通报》。《列国志》和《简明国际百科全书》一起被列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项目。按照当时的计划,首先编写《简明国际百科全书》,待这一项目完成后,再着手编写《列国志》。

1998年,率先完成《简明国际百科全书》有关卷编写任务的研究所开始了《列国志》的编写工作。随后,其他研究所也陆续启动这一项目。为了保证《列国志》这套大型丛书的高质量,科研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于1999年1月27日召开国际学科片各研究所及世界历史研究所负责人会议,讨论了这套大型丛书的编写大纲及基本要求。根据会议精神,科研局随后印发了《关于〈列国志〉编写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陆续为启动项目拨付研究经费。

为了加强对《列国志》项目编撰出版工作的组织协调,根据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的李铁映同志的提议,2002年8月,成立了由分管国际学科片的陈佳贵副院长为主任的《列国志》编辑委员会。编委会成员包括国际片各研究所、科研局、研究生院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等部门的主要领导及有关同志。科研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组成《列国志》项目工作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成立了《列国志》工作室。同年,《列国志》项目被批准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新闻出版总署将《列国志》项目列入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计划。

在《列国志》编辑委员会的领导下,《列国志》各承担单位尤其是各位学者加快了编撰进度。作为一项大型研究项目和大型丛书,编委会对《列国志》提出的基本要求是:资料翔实、准确、最新,文笔流畅,学术性和可读性兼备。《列国志》之所以强调学术性,是因为这套丛书不是一般的“手册”、“概览”,而是在尽可能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体现专家学者们的研究所得和个人见解。正因为如此,《列国志》在强调基本要求的同时,本着文责自负的原则,没有对各卷的具体内容及学术观点强行统一。应当指出,参加这一浩繁工程的,除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专业科研人员以外,还有院外的一些在该领域颇有研究的专家学者。

现在凝聚着数百位专家学者心血,共计141卷,涵盖了当今世界151个国家和地区以及数十个主要国际组织的《列国志》丛书,将陆续出版与广大读者见面。我们希望这样一套大型丛书,能为各级干部了解、认识当代世界各国及主要国际组织的情况,了解世界发展趋势,把握时代发展脉络,提供有益的帮助;希望它能成为我国外交外事工作者、国际经贸企业及日渐增多的广大出国公民和旅游者走向世界的忠实“向导”,引领其步入更广阔的世界;希望它在帮助中国人民认识世界的同时,也能够架起世界各国人民认识中国的一座“桥梁”,一座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走向中国的“桥梁”。《列国志》编辑委员会2003年6月导言

沙特阿拉伯王国位于亚洲西南部的阿拉伯半岛,东濒波斯湾,西临红海,陆地边境线总长约4431公里,海岸线总长2640公里。沙特阿拉伯国土总面积约为225万平方公里,约占阿拉伯半岛总面积的80%,是阿拉伯半岛上最大的国家。沙特阿拉伯全国总人口2470万,其中沙特阿拉伯公民约占70%。伊斯兰教是沙特阿拉伯国教,全国人口基本上都是穆斯林,其中逊尼派约占85%,什叶派约占15%。沙特阿拉伯官方语言为阿拉伯语,通用英语。

沙特阿拉伯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史前时期,阿拉伯半岛就有人类活动的踪迹。公元前8世纪时,阿拉伯半岛的居民就建立了一些早期的国家。

公元613年,先知穆罕默德在麦加开始公开传教,随后迁居麦地那,建立了伊斯兰教政权——“乌玛”,先知穆罕默德是乌玛的领袖。公元7世纪,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的一些继承者建立阿拉伯帝国,8世纪为鼎盛时期,版图横跨欧、亚、非三洲。11世纪开始衰落,16世纪为奥斯曼帝国所统治。18世纪,谢赫·穆罕默德·本·阿卜杜拉·瓦哈卜创立了伊斯兰瓦哈比教派。德拉伊叶城的统治者穆罕默德·本·沙特接受瓦哈卜的宗教思想,并与瓦哈卜结成了政治联盟。握有世俗权力的穆罕默德·本·沙特和掌握宗教权力的瓦哈卜联合起来共同传播瓦哈比派学说,开始创建一个瓦哈比派国家。瓦哈卜和穆罕默德·本·沙特结盟后,瓦哈比派很快在内志地区得到了广泛传播,沙特家族的实力也相应得到了很大提升。随着穆罕默德·本·沙特军事上的胜利,瓦哈比派也得到了迅速的传播,内志各封建部落和村镇都皈依了瓦哈比派,并臣服于沙特家族,瓦哈比国家的雏形初步形成。1765年,穆罕默德·本·沙特逝世,阿卜杜勒·阿齐兹继承父位。1792年,瓦哈卜去世,阿卜杜勒·阿齐兹继承了教长职位,从此开创了沙特家族的首领同时兼任瓦哈比派教长的先例,并确立了延续至今的政教一体的政治体制。1803年,阿卜杜勒·阿齐兹遇刺身亡,沙特·本·阿卜杜勒·阿齐兹继位,其执政期间,是瓦哈比国家的鼎盛时期之一。

由于瓦哈比派在新征服的地区强力推行瓦哈比派的教义,摧毁其他派别的宗教圣地,在很多地方引起了不满。1811年,奥斯曼素丹命令埃及总督穆罕默德·阿里进攻瓦哈比国家。1818年,埃及军队攻占了德拉伊叶城,第一沙特王国灭亡。

1824年,沙特·本·阿卜杜勒·阿齐兹的堂兄弟图尔基·本·阿卜杜拉打败了埃及和土耳其军队,收复了利雅得,随后进一步将埃及和土耳其军队全部赶出了内志地区,重建沙特王国,并定都利雅得,史称第二沙特王国,或后沙特王国。图尔基·本·阿卜杜拉重建沙特王国后,基本光复了除汉志地区以外的沙特王国原先的领土。由于内部不和,1891年,第二沙特王国被阿拉伯半岛北部的沙马尔国消灭。

19世纪英国侵入阿拉伯半岛,逐步确立了在阿拉伯半岛的强权地位。1902年初,流亡在科威特的沙特家族后裔阿卜杜勒·阿齐兹秘密潜回利雅得,并夺取了利雅得的统治权,开始重建沙特王国。1924年,已经成为内志统治者的阿卜杜勒·阿齐兹兼并汉志,次年自称为国王。经过30年征战,阿卜杜勒·阿齐兹终于统一了阿拉伯半岛,于1932年9月23日宣告建立沙特阿拉伯王国,这一天被定为沙特阿拉伯国庆日。

1938年3月,美孚公司在达曼打出了第一口商业油井。石油的发现彻底改变了沙特阿拉伯的历史进程和国家面貌。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沙特阿拉伯宣布保持中立,但实际上倾向同盟国集团。由于沙特阿拉伯所处的重要战略地位和蕴藏的丰富的石油资源,因而成为战争各方争夺的目标。1953年11月,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病逝,其子沙特·本·阿卜杜勒·阿齐兹继任王位。1958年3月,费萨尔王储出任首相,接管了沙特阿拉伯大权。1960年,沙特·本·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在其亲信的支持下,解除了费萨尔的职务,重新掌握了国家大权。1964年11月,在沙特王室和沙特宗教人士颁布的“法特瓦”(伊斯兰宗教教令)的压力下,沙特·本·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放弃了王位,费萨尔·本·阿卜杜勒·阿齐兹就任沙特阿拉伯国王,沙特阿拉伯进入费萨尔时代。1975年3月,费萨尔遇害后,哈立德·本·阿卜杜勒·阿齐兹继承了王位。1982年5月,哈立德国王因心脏病突发去世,法赫德继任沙特阿拉伯国王。法赫德国王即位后,继续推进沙特阿拉伯王国的现代化计划和前国王费萨尔开始的改革。法赫德国王的经济调整政策取得了很大成效,特别是经济结构调整政策在确保作为支柱产业的石油工业稳步增长的同时,非石油工业和农业等部门也都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并实施政治改革,推进政治民主化进程。在法赫德国王的领导下,沙特阿拉伯王国成功度过了海湾战争等数次国际危机,成功调整了经济结构,实施了第六个五年计划,政治民主化进程也取得了很大进步,扩大了政治参与,缓和了国内阶级矛盾。2005年,法赫德国王因病逝世。现任国王阿卜杜拉于2005年8月继位。

沙特阿拉伯是君主制国家,禁止政党活动,没有宪法,《古兰经》和穆罕默德的圣训是国家立法的依据。国王亦称“两个圣地(麦加和麦地那)的仆人”。国王行使最高行政权和司法权,有权任命、解散或改组内阁,有权立、废王储,解散协商会议,有权批准和否决内阁会议决议以及与外国签订的条约、协议。

国家最高机构由国王、内阁(大臣会议)、协商会议、最高法院组成。协商会议不是立法机关,而是咨议性机构,其成员由国王任命,任期4年。

经过一系列政治和行政改革,沙特阿拉伯官僚队伍呈现日益年轻化的趋势,各部门权力逐渐向新生代倾斜。这一趋势在现任国王阿卜杜拉在位时期继续得到鼓励和支持。20世纪80年代,在当时的国王法赫德的领导下,不断进行多方面改革,突出自身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逐步扩大会议的各项权限和各部大臣的实际权力。海湾战争后,为满足国民参与政治的要求和限制宗教界的权力,沙特阿拉伯国内掀起新一轮政治改革浪潮。阿卜杜拉继任国王以来,把巩固王权放在突出地位,及时宣布纳伊夫为第二副首相,倡导组建王室“效忠委员会”,凝聚王室共识,保持了政局的基本稳定,初步解决了政府部门的老龄化问题,并继续推行政治改革和民主化。

沙特阿拉伯为世人所熟知是因为其丰富的石油蕴藏,自1938年美孚公司在达曼打出了第一口商业油井,沙特阿拉伯从游牧经济国家开始成为石油生产国。沙特阿拉伯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储藏量,也是世界上最大石油生产国和出口国,也是全球第四大天然气储藏国。

石油工业是沙特阿拉伯经济的主要支柱,石油收入的积累使得沙特阿拉伯经济保持较高的生产能力,推动了经济持续增长,2008年人均收入达1.9万美元。随着沙特阿拉伯政府建设和改造国内基础设施和生产设备,大力推进经济结构多元化,继续发展非石油产业,沙特阿拉伯经济基本上保持持续增长。沙特阿拉伯政府制定了五年发展计划,依靠大量增加的石油收入扩大政府的公共开支,发展经济文化和社会福利事业,增强防御力量,使得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矿业、工业、农业、金融业等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社会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成为一个富裕的高福利国家,人均收入位居世界前列。

随着世界石油价格的上升,沙特阿拉伯经济迅速发展。沙特阿拉伯积极推进海湾委员会(GCC)成员国一体化进程,主动发挥地区政治经济主导作用;依托两大圣城和作为伊斯兰会议组织宗主国的特殊地位,显示出在全球伊斯兰国家的领导地位;积极发挥在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和其主导的世界能源论坛(IEF)等多边组织框架内的影响力,成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沙特阿拉伯如今已成为中东和阿拉伯地区唯一的G20成员国,受到全球性的重视,有能力在国际上为阿拉伯、伊斯兰世界发出声音。

沙特阿拉伯注意发展与大国的关系,美国是沙特阿拉伯最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并且是沙特阿拉伯最主要的武器供应者。美国是沙特阿拉伯第一大贸易伙伴,沙特阿拉伯是美国重要的石油来源地。两国有着共同的战略利益。近年来,两国关系出现了一些变化。“9·11事件”后,美国以劫机犯多是沙特阿拉伯人为由,指责沙特阿拉伯是“基地”组织的主要资助者之一,导致沙特阿拉伯政府对美国的不满,也使得两国关系走向低潮。

在地区事务中,沙特阿拉伯较注意发挥地区大国的作用,并于2002年提出了自己的中东和平计划,要求以色列完全撤军以换取阿以的关系正常化,这一和平计划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沙特阿拉伯在该地区的大国作用,这也是沙特阿拉伯再次提出地区安全解决方案。

对巴勒斯坦问题,强调全面、公正解决巴以冲突是实现地区和平的唯一途径,支持中东和平进程,支持巴勒斯坦建立以耶路撒冷为首都的独立国家。对伊拉克问题,主张维护伊拉克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伊拉克的阿拉伯和伊斯兰属性。支持伊拉克重建,愿向伊拉克提供援助。反对外部势力干涉伊拉克内政。

在达尔富尔问题上,沙特阿拉伯反对任何对苏丹的武力干涉和制裁,希望国际社会给予苏丹足够时间执行联合国有关协议。2007年,阿拉伯国家联盟利雅得峰会期间,沙特阿拉伯促成了苏丹总统与联合国秘书长、非盟委员会主席、阿盟秘书长的会晤。

中国和沙特阿拉伯友谊源远流长。早在公元7世纪,穆罕默德的弟子就曾远涉重洋来到中国传播伊斯兰教。公元15世纪,明朝著名航海家郑和下西洋时曾到过沙特阿拉伯。1990年7月21日,沙特阿拉伯同中国建交。建交后,两国在各领域的友好合作关系发展顺利。2006年1月,沙特阿拉伯国王阿卜杜拉继位后出访的第一个国家就是中国。在访问期间,两国签署能源等领域合作文件。2006年,中国与沙特阿拉伯元首实现互访,就建立两国战略性友好合作关系达成共识,将双边关系提升到新的高度。

中国与沙特阿拉伯在能源安全上有着互利共赢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中国需要沙特阿拉伯长期稳定的石油供应,沙特阿拉伯需要长期稳定的石油市场。随着双方能源需求的互利发展,两国贸易、投资、建筑工程承包等发展不断扩大。中国与沙特阿拉伯双边贸易近年发展非常迅速。尽管受到金融危机影响,但2009年双边贸易总额仍然达到326亿美元。沙特阿拉伯是中国重要的工程承包市场之一。截至2009年底,中资承包企业在沙特阿拉伯市场新签合同额达到创纪录的66亿美元;完成营业额36亿美元。沙特阿拉伯是最吸引中国投资的国家之一,沙特阿拉伯在海湾合作委员会国家中是对中国投资最多的国家。随着双方经济交往的增加,沙特阿拉伯与中国的经济关系还将继续取得更大的进展。两国间的民间交往也日益频繁,中国穆斯林赴麦加朝觐的人数逐年上升,2010年达1.3万余人。

由于作者水平所限,书中出现的错误和不足,请读者批评指正。在此,真诚地感谢安维华教授和赵国忠研究员在对本书的审订过程中提出的诚恳的修改意见。同时,要感谢在本书的撰写和出版过程中付出辛勤劳动的每一个人。

陈沫是本书主编,作为本课题主持人,负责课题的组织分工和全部书稿审订。

各章节撰稿人:

前言:陈沫;

第一、二章:马学清;

第三、五、六章:敏敬;

第四章:陈沫,刘冬;

第七章:姜英梅。第一章国土与人民第一节自然地理一 地理位置

沙特阿拉伯王国位于亚洲西南部的阿拉伯半岛,介于北纬16°~32°、东经36°~56°之间,国土总面积约为225万平方公里,约占阿拉伯半岛总面积的80%,是阿拉伯半岛上面积最大的国家,略相当于中国新疆和青海两省区面积总和。此外,在沙特阿拉伯和科威特之间还存在一块面积约为5770平方公里的中立区,该地区的石油权益由两国共享。

沙特阿拉伯王国东西两面临海,向东隔巴林湾和海湾与巴林和伊朗相对,向西隔红海与埃及、苏丹和厄立特里亚相望。北部与约旦(边界线长744公里)、伊拉克(边界线长814公里)和科威特(边界线长222公里)交界,东南部与卡塔尔(边界线长60公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边界线长457公里)和阿曼(边界线长676公里)接壤,西南与也门(边界线长1458公里)毗邻,陆地边境线总共长约4431公里,海岸线总长2640公里。二 行政区划

沙特阿拉伯全国划分为13个地区(mintaqat),每个地区都由国王委派总督治理,总督一般都由沙特阿拉伯王室家族成员担任。每个地区之下,设立若干个市、县、乡镇,分别由各级行政长官治理。13个地区的大致情况如表1-1所示:表1-1 沙特阿拉伯行政区划三 地形和地貌

从地形上看,沙特阿拉伯王国境内主要分布着山脉、高原和沿海平原等三种地形。1. 山脉

位于王国西部的希贾兹(又译汉志)山脉是沙特阿拉伯王国最重要的一条山脉,它始自希贾兹以北,向南沿红海海岸,一直延伸至也门,南北长约1800公里。希贾兹山脉的走势呈现出北部海拔低,向南逐渐抬升的特点。在北部麦地那附近,希贾兹山脉的海拔一般为1200米左右,麦地那附近仅为600米左右。向南到塔伊夫,则尽是海拔2000米以上的崇山峻岭,有不少山峰海拔达到了3000米以上,其中也门境内的哈杜尔舒艾卜峰是希贾兹山脉的主峰,其海拔高度为3760米,与中国秦岭主峰太白山的海拔高度相当,它也是整个阿拉伯半岛的最高点。希贾兹山脉中间分布着很多山谷,是沟通阿拉伯半岛西部沿海平原和内陆地区的交通要道。

希贾兹山脉是沙特阿拉伯最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此山脉以西是临近红海的沿海平原,降水比较多,气候比较凉爽湿润,是阿拉伯半岛主要的农业区。此山脉以东,则是阿拉伯半岛中部高原地带,降水稀少,气候干燥,间或有沙漠绿洲点缀其中。

图韦格山脉位于沙特阿拉伯中部地区,呈东北—西南走向,长约1000公里。图韦格山脉由一系列相对高度为50~300米的山丘组成,它北端连接内夫得沙漠,南面延伸至鲁卜哈利大沙漠。2. 高原

自希贾兹山脉以西的沙特阿拉伯中部地区是广袤的纳季德(又译内志)高原。纳季德高原平均海拔约760米,但总体上呈西高东低倾斜特点,西部海拔最高处达1360米,东部最低处海拔仅为750米,往东逐渐降低,在利雅得地区只有600米左右。

纳季德高原深处阿拉伯半岛内陆,远离海洋,再加上西部高耸的希贾兹山脉阻挡了来自海洋的水汽,致使本地区降水稀少,气候干燥,植被难以生长,大部分地区为广阔的沙漠和荒漠覆盖,人迹罕至。在纳季德高原中部,间或分布着一些低矮的丘陵,这些丘陵地带往往有比较宝贵的地下泉水,从而形成沙漠中的绿洲,这些绿洲逐渐成为沟通阿拉伯半岛各地的交通要道,有些绿洲逐渐发展成为城镇,首都利雅得就位于其中最大的一个绿洲中。3. 平原

平原主要分布在红海沿岸和海湾沿岸。

红海沿岸平原大多很狭窄,最大的帖哈麦平原,最宽处也只有65公里。红海沿岸平原面朝红海,背靠希贾兹山脉,气候凉爽湿润,景色优美,适宜发展农业生产。塔伊夫城是沿海平原著名的避暑胜地,吉达港是沙特阿拉伯最大的港口城市。

海湾沿岸也分布着大片的沿海平原,这里气候炎热而湿润,适宜发展农业生产。沿海分布着很多珊瑚礁,比较适宜港口的开发。4. 沙漠

沙特阿拉伯有三大沙漠,分别是与叙利亚大沙漠相连的北部大内夫得沙漠、中部的小内夫得沙漠和南部的鲁卜哈利沙漠,其中鲁卜哈利沙漠面积最大,约64.75万平方公里,是世界十大沙漠之一。沙漠地区气候恶劣,人烟稀少,只有在有泉水的地区才形成可供人类生存的沙漠绿洲。四 河流与湖泊

沙特阿拉伯境内无常年有水的河流和湖泊,地表水非常稀少。但在沙漠深处和山谷地带,经常有比较丰富的地下泉水渗出,古代的阿拉伯人就是依靠这些宝贵的水源建立了诸多的沙漠绿洲,逐渐形成了麦加、麦地那等绿洲城市。

沙特阿拉伯生产生活用水主要依靠抽取地下水供应。沙特阿拉伯政府、沙特阿拉伯石油公司和联合国粮农组织在沙特阿拉伯很多地区联合实施了一些项目,开采深层地下水,基本解决了用水问题。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沙特阿拉伯开始大力发展海水淡化工业,以解决生产生活用水不足。五 气候

沙特阿拉伯王国地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由于降水稀少,占国土面积95%的地区属于干旱或半干旱的沙漠和荒漠,炎热干燥、温差大是其主要的气候特征。

受地形地势的影响,沙特阿拉伯各地气候有明显差异。西部红海沿岸平原,受海洋湿润气流影响比较大,降水比较丰富,比较适宜发展农牧业生产;中部的纳季德高原大部分为沙漠所覆盖,不适宜人类生活,只有沙漠绿洲存在人类活动;东部海湾沿岸平原临近海洋,气候炎热,降水比较充沛,也是沙特阿拉伯主要的农业区。

沙特阿拉伯国土大部分是高原,昼夜温差大,冬季较凉爽,气温一般在14~23℃;夏季酷热,6~8月气温超过38℃,甚至达到49℃;纳季德沙漠地区气温甚至高达54℃。

沙特阿拉伯常年盛行东北风和南风。每年春末夏初,强大的西北风总给东部地区带来严重的沙尘暴。沙尘暴严重时能见度只有数米远,这是沙特阿拉伯主要的灾害性天气。第二节自然资源一 能源与矿产资源1. 石油与天然气资源

1938年,美孚石油公司在沙特阿拉伯达曼地区发现了石油,从此,沙特阿拉伯开始成为石油生产国。沙特阿拉伯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储藏量,也是世界上最大石油生产国和出口国。截至2008年年底的统计,沙特阿拉伯已探明石油储量超过2640亿桶,约占全世界储量的21%。随着勘探的深入,这一储量有望继续增加。

沙特阿拉伯拥有约80个油田,但大油田主要分布在东部省份,主要有4座大油田,分别是世界上最大的油田加瓦尔(Ghawar)油田、世界上最大的海上油田萨法尼亚(Safaniyah)油田以及阿卜凯克(Abqaiq)和贝利(Berri)油田。沙特阿拉伯油田地质结构简单,孔隙度高、渗透率高,因而采收率高。沙特阿拉伯的油田出产的原油品质多样,从重质油到超轻质油均有,但主要以轻质或超轻质石油为主。

近年来,沙特阿拉伯天然气探明储量逐年增加,仅2008年,新增探明天然气储量即有5万亿立方英尺(合1415亿立方米)。截至2008年,沙特阿拉伯已探明的天然气储量为258万亿立方英尺(约7.3万亿立方米),约占世界储量的4.1%,是仅次于俄罗斯、伊朗和卡塔尔的全球第四大天然气储藏国。沙特阿拉伯天然气储量绝大多数为伴生气,已探明天然气储量的约57%分布在加瓦尔、萨法尼亚和祖鲁夫(Zuluf)油田,其中加瓦尔(Ghawar)油田蕴藏的天然气约占沙特阿拉伯已探明天然气储量的1/3。2. 其他矿产资源(1)金属矿产

沙特阿拉伯发现有金、银、铜等矿。位于吉达东北约280公里处的迈赫德宰海卜金矿和苏海巴拉特金矿是沙特阿拉伯重要的金矿,这两座矿还伴生有银。

位于吉达东北315公里处的赛伊德山岛和沙特阿拉伯南部的阿尔马萨尼地区(Al Masane)分布着铜矿。

沙特阿拉伯有3个铁矿床,即北部红海海岸附近的萨瓦温河、吉达以南40公里处的法廷纳赫赤铁矿矿床、伊德萨斯山磁铁矿矿床。

1979年,在沙特阿拉伯东北部沙漠区的宰比拉发现了一个大型铝土矿矿床。此外,沙特阿拉伯还有稀土、锌等金属矿藏。(2)非金属矿产资源

沙特阿拉伯非金属矿产资源相当丰富。除了广泛分布的可作建筑材料的砂外,还有石膏、磷酸盐、黏土、岩盐、重晶石、菱镁矿和硫等。石膏矿主要分布在红海海岸,探明储量为约3亿吨。红海海岸北部地区还有黄铁矿矿床,估计储量达8亿吨。此外,在各大油气田,还伴生有储量可观的硫。二 动植物资源

沙特阿拉伯的大部分国土被沙漠和荒漠所覆盖,气候干燥炎热,动植物资源稀少,植被以小草和灌木为主,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和沙漠中的绿洲。枣椰树是阿拉伯半岛最常见,也是最主要的植物,被誉为阿拉伯半岛的树王。枣椰树的果实椰枣是半岛居民的主要食品,树干和树叶还可以盖房子和做燃料。枣椰树种类繁多,麦地那生长的品种最为优良。

阿拉伯半岛其他的树木还有柳、橄榄、棕榈、相思树、阿拉伯胶树,以及苹果、桃、李、杏、橘、无花果、石榴、柠檬等果树。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大麦、玉米、高粱、谷子和豆类等。

主要的家畜有:骆驼、马、绵羊、山羊、黄牛、骡、驴等,其中骆驼和马是最重要的家畜。对阿拉伯游牧民来说,骆驼是他们赖以生存的重要依靠,他们喝骆驼奶、吃骆驼肉、用骆驼皮做衣服、用骆驼毛织帐篷,骆驼粪可以做燃料、骆驼尿可以入药,骆驼还曾经是最主要的交通工具。

阿拉伯马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品种,被认为是世界所有的马的起源。阿拉伯马以健美的体形、超强的奔跑速度和耐力以及聪明伶俐等特点在世界上享有盛誉。沙特阿拉伯纳季德地区出产的阿拉伯骏马最为有名。

阿拉伯半岛上的野生动物有猎豹、豹子、鬣狗、狼、狐狸、猴子、羚羊、羱羊、蹄兔等。红海沿岸的塔伊夫山区还有猴子活动,狮子和老虎也在平原地区留下了生存过的踪迹。

飞禽有云雀、鹫、鹰、乌鸦、夜莺、沙鸡、鸽子等。

沙漠地区有很多蚂蚱,游牧民曾经把它们当成可口的食物。第三节居民与宗教一 人口

根据沙特阿拉伯政府的统计,1975年,沙特阿拉伯人口仅为730万,到2005年,全国人口达到2312万,其中沙特阿拉伯人为1685万,约占全国总人口的73%,外籍人口为627万。1975~2005年,年均人口增长率为3.9%。2005~2015年,预计年均人口增长率为2.1%,预计到2015年,全国人口将达到2930万人。1. 沙特阿拉伯人口的地区分布

自1975年以来,沙特阿拉伯的城市化率迅速上升。1975年,城市人口仅为58.3%,到2005年,达到了81%。表1-2 沙特阿拉伯人口的地区分布2. 沙特阿拉伯人口的年龄分布

2005年,沙特阿拉伯15岁以下的人口占34.5%,15~65岁人口占62.7%,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为2.8%。2000~2005年,全国人口平均寿命为71.6岁。2005年,全国劳动力供应量为610万人。

为了解决本国劳动力不足的问题,沙特阿拉伯政府大量引进外籍劳动力,外籍劳工逐渐成为高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及生产工人的主力,其数量一直居高不下。外籍劳工的存在虽然大大促进了沙特的经济发展,但对本国人力资源的开发有一定的负面作用。为了改变过分依赖外籍劳工的局面,近年来,沙特阿拉伯政府实施劳动力沙特化政策,规定企业必须雇用一定比例的本国人。

沙特阿拉伯人口的年龄结构呈现年轻化态势,就业压力比较大,失业率比较高,2005年失业率为11.5%,2006年达到12%。二 民族和语言

现代沙特阿拉伯王国的绝大多数居民都是阿拉伯民族,另有很少的黑人、印度裔以及突厥人等其他居民,他们全部是穆斯林。

阿拉伯人属于闪米特人(Semite,旧译闪族),讲闪米特—含米特语系的阿拉伯语。阿拉伯半岛是他们的故乡、摇篮和文明发祥地。据史料记载,公元前853年在亚述人的碑文中首先出现“阿拉伯”这一名词。公元前530年左右,在波斯的楔形文字中,又出现了“阿拉比亚”一词。继之,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约前484~前425年)和他以后的希腊、罗马史作者,都用“阿拉伯人”或“阿拉比亚人”指称整个半岛上的居民。至公元元年前后,阿拉伯半岛的居民开始以“阿拉伯人”自称。

在历史上,阿拉伯半岛曾有许多部族繁衍生息,其中一些部族在伊斯兰教兴起前已经消亡了,后来的人们难以寻找到他们的生存遗迹,只是从《古兰经》和《圣训》中能见到对这些部族的描述,比较著名的部族有塔斯姆、贾迪斯、奥德和萨姆德等,学者们称之为“消失的阿拉伯人”。还有一些部族一直在沙漠绿洲中繁衍生息,一直到伊斯兰教兴起,学者们把他们称之为“存在下来的阿拉伯人”,正是这些部族后来信奉并发展了伊斯兰教,最终创建了阿拉伯—伊斯兰国家。

根据地理分布的不同,存在下来的阿拉伯人又被分为南方的阿拉伯人和北方的阿拉伯人。按照谱系学家的说法,南方的阿拉伯人发源于始祖“盖哈坦”(Gahtan)。南方阿拉伯人是阿拉伯半岛最早的居民,多定居于也门,以农耕生活为主,也称之为也门阿拉伯人,他们讲南方阿拉伯语。

北方的阿拉伯人的始祖是阿德南(Adnan),故被称为阿德南人。根据传说,阿德南是亚伯拉罕之子易斯马仪的后裔,阿德南人也被称为“易斯马仪人”。阿德南人大都居住在汉志和内志等地,由于受自然地理条件的局限,他们以游牧生活为主。阿德南人使用北方阿拉伯语。伊斯兰教兴起后,阿德南人的北方阿拉伯语成为《古兰经》的语言,而伴随着伊斯兰教和《古兰经》的广为传播,北方阿拉伯语为南方阿拉伯人所接受,成为阿拉伯半岛全体居民统一使用的语言,并发展成为现代阿拉伯世界通用的标准阿拉伯语。

阿拉伯半岛土地贫瘠,资源贫乏,不能容纳众多人口,所以每当人口繁衍超过土地所能供养的数量时,阿拉伯一些部落就在长老的率领下向北迁往水草充裕的“肥沃新月地带”。在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的迁徙浪潮,阿拉伯人也随之遍布整个西亚北非地区。为了明确阿拉伯人的定义,阿拉伯国家的领袖们一致同意:“任何住在我们的国家、说着我们的语言、在我们的文化里成长而且以我们的荣耀为傲的人,即是我们之中的一员。”三 宗教信仰

伊斯兰教是现代沙特阿拉伯王国的国教,国王集国家元首和宗教领袖于一身,居民都是穆斯林。但是在历史上,古代原始宗教、基督教、犹太教等宗教都曾在阿拉伯半岛流行,直到公元631年,阿拉伯半岛各个部落全部皈依伊斯兰教,伊斯兰教从此成为阿拉伯半岛唯一的宗教信仰。1. 古代的多神崇拜

在伊斯兰教之前,阿拉伯人信奉多神教,崇拜各种自然现象和偶像,伊斯兰史学家把阿拉伯人信奉多神教的历史阶段称为阿拉伯历史上的“蒙昧时期”。

古代阿拉伯人崇拜动物、植物、井泉、山洞、岩石等,希望这些神灵帮助他们化凶为吉。鬼魂和祖先也是他们崇拜的对象,希望得到他们的庇护。日月星辰是阿拉伯半岛最受崇拜的神,农耕区的居民多崇拜太阳,希望太阳神帮助他们获得农业丰收;而游牧民多崇拜月神,希望月神带给他们凉快和舒适。

蒙昧时期的阿拉伯部落都有自己的部落神,对部落神的崇拜是部落统一的象征。在希贾兹地区,主要有三座女神偶像被人们奉为重要的神祇,它们是欧扎(金星)、拉特(又名艾里拉特女神)和麦纳特(命运女神)。麦加的克尔白是半岛上各部族偶像的集中地,有360尊之多。其中最大的叫做胡伯勒,被描绘为人的形象,被当时的阿拉伯人奉为最高的神灵,人们从四面八方前来朝拜。它旁边放着神签,供占卜者用来判断祸福。

麦加城自古以来是阿拉伯半岛最重要的商业城市,是半岛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中心,每年一届的朝觐麦加克尔白是阿拉伯人最重要的宗教仪式。克尔白原是一个简单而朴实的立方体建筑物,自古被认为是神圣的禁地。克尔白的墙上有一块黑色陨石,被当做神物崇拜,至今被全世界的穆斯林们视为圣物。2. 基督教和犹太教

历史上,犹太教、基督教和波斯的萨比教和拜火教也一度传入阿拉伯半岛,对阿拉伯半岛居民的信仰产生了重要影响。

早在公元前1世纪时,犹太教就传入了阿拉伯半岛。罗马帝国镇压了犹太人后,不少的犹太人迁居到了阿拉伯半岛,加强了犹太教在阿拉伯半岛的势力。到伊斯兰教兴起之前,阿拉伯半岛北部的泰邑玛、费德克、海巴尔、雅斯里布(麦地那旧名)等地区都有不少的犹太教徒。

在犹太教之后,基督教也传入了阿拉伯半岛。在阿拉伯半岛传播的基督教主要是聂斯脱利派和雅各派。奈季兰是基督教在阿拉伯半岛的活动中心,在半岛其他地方,基督教徒也建立了一些修道院和教堂。

犹太教和基督教在阿拉伯半岛展开了激烈的斗争,甚至发生了战争。但更重要的是他们激发了阿拉伯人的一神教观念,动撼了半岛上崇拜多神的拜物教,并把有关的知识文化传入了阿拉伯半岛。3. 哈尼夫派

公元6、7世纪之交,阿拉伯半岛盛行的多神崇拜和一神教思想在阿拉伯半岛的相互碰撞,促使多神信仰走向崩溃,半岛居民中出现了一神教思想,这就是哈尼夫派。“哈尼夫”是真诚者的意思,哈尼夫派既否定拜物教和偶像崇拜,也不接受外来宗教,它号召人们信奉传说的易卜拉欣的宗教,把古莱什人崇信的安拉奉为高于一切的主神。哈尼夫派的追随者多隐居于山洞,修身养性,苦思冥想,寻找正道。哈尼夫派为伊斯兰教的兴起铺平了道路。4. 伊斯兰教

公元7世纪,伊斯兰教兴起于阿拉伯半岛的麦加城,《古兰经》是伊斯兰教唯一的根本经典。“古兰”一词系阿拉伯语Quran的音译,意为“宣读”、“诵读”,《古兰经》是先知穆罕默德在23年的传教过程中陆续得到的“安拉的启示”的汇集。

根据《古兰经》的规定,伊斯兰教首要的、最基本的信条是“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主的使者”,中国穆斯林把这一基本信条称为“清真言”,清真言又被细化为六个方面的内容,即“六大信仰”。(1)信安拉。伊斯兰教认为除真主(安拉)之外别无神灵,安拉是宇宙间至高无上的主宰。《古兰经》第112章称:“他是真主,是独一的主;真主是万物所仰赖的;他没有生产,也没有被生产;没有任何物可以做他的匹敌。”根据《古兰经》阐释,安拉有99个美名和与之相对应的99种德性,认为安拉是独一无二、永生永存、无所不知、无所不在、创造一切、主宰所有人命运的无上权威。信安拉是伊斯兰教信仰的核心思想,体现了伊斯兰教一神论的特点。(2)信使者。伊斯兰教认为,安拉曾经在不同历史时期向人类各个民族派遣了许多位先知,以传达安拉对人类的教诲。《古兰经》中曾提到安拉的五位使者,即阿丹、努哈、易卜拉欣、穆萨和尔撒(被认为是《圣经》中的亚当、诺亚、亚伯拉罕、摩西和耶稣),伊斯兰教承认这五位使者的先知地位,并认为先知穆罕默德是安拉向人类派遣的最后一位先知,他也是最伟大的先知,是至圣的使者,他是安拉“封印”的使者。(3)信天使。天使(al-Malaikah)是安拉用“光”创造的无形妙体,受安拉的差遣管理天国和地狱,并向人间传达来自安拉的信息,负责记录人类的功过。《古兰经》中提到有四大天使的名字,他们是:吉卜利勒(Jibril)、米卡勒(Mikal)、阿兹拉伊勒(Azral)及伊斯拉菲勒(Israfil),他们分别负责传达安拉命令及降示经典、掌管世俗时事、司死亡和吹末日审判的号角。(4)信经典。伊斯兰教认为,安拉曾通过诸位先知向人类降示了数部经典,其中包括通过穆萨降示的《讨拉特》(即犹太教《旧约圣经》)和通过尔撒降示的《引之勒》(即基督教《新约圣经》),《古兰经》是安拉降示的最后一部经典,《古兰经》降示之后,以前的经典就停用了。《古兰经》是安拉通过天使吉卜利勒向先知穆罕默德降示给全人类的经典,用以指导穆斯林的宗教和世俗生活,穆斯林必须信仰和遵奉《古兰经》,不得诋毁和篡改。(5)信后世。伊斯兰教认为整个宇宙及一切生命,终将有一天全部毁灭。然后安位使一切生命复活,即复活日来临。在复活日到来的那天,一切生命的灵魂都将复返于原始的肉体,奉安拉的命令而复活,并接受安拉最终的判决:在现世行善的人将进入天园,永享欢乐;而那些作恶的人将被驱入火狱,接受相应的惩罚。所以,伊斯兰教提倡穆斯林两世兼修,鼓励穆斯林在现世努力创造美满生活,多做善功,为未来的后世的美好归宿创造条件。(6)信前定。穆斯林认为世间的一切都是由安拉预先安排好的,任何人都不能变更,同时,人因为禀受了安拉赐予的理智思维而可以自由选择并承担自由选择的结果。

伊斯兰教为穆斯林规定五项基本宗教功课:信仰表白、礼拜、斋戒、施舍和朝觐,中国穆斯林称之为念、礼、斋、课、朝“五功”。

①念。信仰的确认。即念清真言(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主的使者),这是信仰的表白(即:“作证”)。任何人只要当众表白一次,并且内心承认,他就是一名穆斯林了。

②礼。穆斯林须完成每日五次礼拜,每周一次的聚礼拜(即主麻拜),一年两次的会礼拜(即古尔邦节和开斋节的礼拜)。

③斋。每个成年的穆斯林在伊斯兰教历九月斋戒一月,教历九月称为斋月。斋戒时,白天禁止饮、食和房事,还要多行善事。封斋有困难的人,如儿童、病人、年老体弱者和出门旅行者、孕妇和哺乳者可以暂免,或过时再补。

④课。也称天课。伊斯兰教规定,每个穆斯林在扣除保障自身和家庭生活费用之后的财富,必须捐献出其中的2.5%,用于济贫和慈善事业。

⑤朝。即朝觐麦加天方(克尔白)。伊斯兰教规定,每个穆斯林有生之年,在身体、经济能力、治安状况等各种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须到麦加朝觐克尔白一次,并完成一系列的宗教功课。伊斯兰教历的每年12月8~10日为法定的朝觐日期(即正朝)。其他时间,也可以到麦加进行副朝。

伊斯兰教发展演变过程中,逐渐出现了逊尼派和什叶派两大派。现代沙特阿拉伯王国居民绝大部分属于逊尼派,另有约10%的居民属于什叶派,他们主要居住在沙特阿拉伯东部地区。两大派都承认《古兰经》为伊斯兰教的根本法典,承认穆罕默德为先知,但在先知的继承人、伊斯兰教法的立法依据等问题上存在分歧。

逊尼派全称为“逊尼和大众派”。其阿拉伯语原意是“遵守逊奈者”。逊尼派自称“正统派”,把穆罕默德及其圣门弟子的言行编纂成为“逊奈”——“圣训”,并尊为仅次于《古兰经》的立法基础。该派自9世纪开始被称为逊尼派。逊尼派承认艾布·伯克尔、欧麦尔、奥斯曼和阿里都是穆罕默德的合法继承者,是四大正统哈里发,也承认伍麦叶王朝和阿拔斯王朝的哈里发,视哈里发为其宗教首领和领导人,所以始终得到官方的支持。逊尼派穆斯林在信仰、宗教功课、教律等方面,较全面地体现了伊斯兰教的要求,把麦加、麦地那和耶路撒冷奉为圣地,把克尔白作为朝拜中心。他们自称伊斯兰教的正统派,是信徒最多、分布最广的伊斯兰教派别,占全世界穆斯林人口的80%以上。

什叶派是伊斯兰教内由拥护阿里为先知穆罕默德继承人的集团逐渐发展演变而形成的一个宗教派别。什叶派产生于麦地那,形成于伊拉克,壮大于伊朗。什叶派认为哈里发只能由阿里及其直系后裔继承才是合法的,不承认艾布·伯克尔,欧麦尔和奥斯曼前三代哈里发的合法性。伊玛目及伊玛目隐蔽说,是什叶派的基本信条。

在逊尼派和什叶派中间,又发展演变出许多支派,逊尼派瓦哈比思想是统治沙特阿拉伯王国的主导意识形态。

18世纪,内志人谢赫·穆罕默德·本·阿卜杜勒·瓦哈卜吸收了罕百里学派的教法学说和本·泰米叶的复古主义思想,创立了瓦哈比思想。其基本思想有以下几点:(1)严格信奉独一的安拉,反对多神崇拜和异端邪说,革除一切多神信仰的表现,反对异教思想对伊斯兰教的侵染,清除包括对圣贤、圣陵、圣物等在内的一切物的崇拜,反对在安拉与人之间存在中介之说,恢复伊斯兰教的根本信仰——认主独一,恢复伊斯兰教早期的纯洁性和严格性。(2)坚持以《古兰经》和圣训立教,将《古兰经》和早期真实的圣训作为穆斯林信仰、立法、道德和个人行为的最高准则,反对脱离经训的任何“标新立异”,反对苏非派对《古兰经》的隐秘解释,反对用异教观点注释《古兰经》,主张一切应回归到《古兰经》本来精神中去,倡导以罕百里学派的学说行教治国,穆斯林应严格履行教法规定的各项宗教功课和义务。(3)主张整肃社会风尚,净化信徒的“心灵”,革除社会弊端,严禁高利贷盘剥和商事交易中的巧取豪夺。禁止吸烟、饮酒、赌博、淫秽,反对将音乐舞蹈引入宗教仪式。反对一切腐化堕落和违背人格的享乐,禁止穿着丝绸和华丽服装、佩戴金银珠宝首饰等。(4)凡穆斯林应不分氏族、种族和贫富,在安拉面前一律平等,消除穆斯林间的一切分歧和怨恨,停止自相残杀,为捍卫“安拉之道”团结一致,共同对敌。(5)在政治上反对土耳其人对阿拉伯半岛的统治和一切外来势力的侵略,谴责奥斯曼帝国统治者腐化堕落,助长“异端邪说”,对伊斯兰国家进行欺压和掠夺,完全背离了伊斯兰教,因而不承认土耳其素丹为伊斯兰教领袖的地位,不承认土耳其政权,公开提出只有阿拉伯人才能肩负起恢复伊斯兰教纯洁性的使命。主张通过“圣战”实现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和民族的独立。

1740年前后,瓦哈卜结识了德拉伊叶埃米尔穆罕默德·本·沙特,穆罕默德·本·沙特接受了瓦哈比派教义。从此,穆罕默德·本·沙特和瓦哈卜为了共同传播瓦哈比派学说而联合起来,奠定了现代沙特阿拉伯王国的基础。第四节民俗与节日一 民俗

沙特阿拉伯是伊斯兰教的发源地,以伊斯兰教为国教,是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伊斯兰教的影响遍及沙特阿拉伯社会、政治、经济、人文传统、生活习俗的各个方面。

沙特阿拉伯人民很讲究见面打招呼的礼仪,见面时首先互相致“色兰”问候(你好,意为安拉赐你平安),男性之间会相互握手或者拥抱,有的人会伸出左手放在对方的右肩上并吻其双颊。

沙特阿拉伯人崇尚白色(纯洁)、绿色(生命),沙特阿拉伯国旗绿色的旗地上镶嵌着白色的伊斯兰教的一句名言和一把宝刀。黄色象征着神圣和尊贵,只有国王身着土黄色长袍。

沙特阿拉伯人男子大多穿白袍,头顶白纱巾,或是红格头巾,脚上一双凉拖鞋;而女人几乎无一例外全是黑色长袍、黑头巾。现在,沙特阿拉伯有一些男子在公务场合穿西服、打领带,但是在家仍然喜欢穿阿拉伯长袍。

沙特阿拉伯人交换物品时,用右手或用双手,忌用左手。按穆斯林的习俗,沙特阿拉伯人民喜欢吃牛、羊、鸡肉等食品,禁食猪肉、自死的动物和动物血,喜欢喝咖啡和红茶,忌讳喝酒。传统的阿拉伯人多用右手抓饭,现代人多用西餐具。

沙特阿拉伯人热情好客,到朋友家做客时一般都要带些糖果、工艺品等小礼品,到主人家要脱鞋。忌讳用鞋底后跟面对人,忌用脚踩桌椅板凳。

妇女一般不参加公共活动,可以参加家庭的内部聚会。妇女外出戴面纱,但不能自己开车或者单独外出,必须要有家庭男性亲属陪同才可以外出。

沙特阿拉伯实施严格的伊斯兰法律,抓住小偷,证据确凿者要砍一只手以示惩罚。因此,沙特阿拉伯社会治安很好,犯罪率很低。

沙特阿拉伯严格禁止出现一切偶像,如工艺品中的人物、动物雕像或者画像等。二 节日

沙特阿拉伯实行星期四和星期五两天休息日。

每年9月23日是沙特阿拉伯王国的国庆日。

开斋节(Eid Al-Fitr)和宰牲节(Eid Al-Adha)是沙特阿拉伯王国两个最盛大的节日。伊斯兰教历9月为斋月,斋月之后的10月1日为开斋节,标志着斋月的结束。伊斯兰教历12月10日是宰牲节,也是世界各地到麦加朝觐的日子。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伊斯兰教历和公历的差别,这两大节日在公历中的日期不固定。

杰纳迪里亚遗产和文化节是沙特阿拉伯最重要的文化艺术盛会。杰纳迪里亚遗产和文化节创办于1985年,每年3月在利雅得附近的杰纳迪里亚(Jenadriyah)举行,主要内容有骆驼比赛、艺术展览、《古兰经》诵读等反映沙特阿拉伯悠久历史和民族特色的节目。

此外,还有伊斯兰教历元旦、圣纪(伊斯兰教历3月12日)、登霄夜(伊斯兰教历7月27日)、拜拉特夜(伊斯兰教历8月15日)、盖德尔夜(伊斯兰教历9月27日)和阿舒拉日(伊斯兰教历1月10日),这些宗教节日不是全国性的节日,只有部分群众举行纪念活动。第二章历史第一节古代的阿拉伯国家

沙特阿拉伯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史前时期,阿拉伯半岛就有人类活动的踪迹。公元前8世纪时,阿拉伯半岛的居民就建立了一些早期的国家。一 阿拉伯半岛南部的古代国家

阿拉伯半岛南部也门一带土地肥沃、降水充沛,自然条件适宜人类生存,因此,也门最先孕育了阿拉伯半岛的古代文明。公元前3世纪,生活在也门西北的麦因人建立的早期国家,其疆域在极盛时期囊括了阿拉伯半岛南部的大部分地区,影响所及直达阿拉伯半岛北方。麦因人擅长经商,在今希贾兹北部的塔布克和今约旦的马安等地设立重要的商业驿站,沿途绿洲驻有武装以保护其商业利益,从而控制了阿拉伯半岛南北商道。几乎与麦因国同时存在的有萨巴国(又译赛伯邑国,公元前750~前115年)。萨巴人和麦因人同属南阿拉伯人,但萨巴人战胜了麦因人,并继承了麦因人的语言、宗教和社会习尚。萨巴人擅长航海,被誉为“南海的腓尼基人”,几乎独占了南海的贸易。萨巴人掌握了高度发达的建筑技术,在其首都修建了艾勒麦盖的庙宇,其遗址现在被称为“哈里卜”。萨巴人修建的马里卜大水坝,是也门历史上最大、最坚固、收益最多、存在时间最长的水坝,是也门古代文明的象征。

公元前115年,希木叶尔人在南阿拉伯人中崛起,取代了萨巴人的统治。希木叶尔人精通建筑技术,修建了宏伟的萨那雾木丹宫。雾木丹宫用花岗岩、斑岩和大理石建成,高20层,最高层为国王的宫殿。公元525年,希木叶尔国被信奉基督教的埃塞俄比亚人消灭,埃塞俄比亚人开始统治南阿拉伯。公元570年,埃塞俄比亚人以南阿拉伯为基地,向北进军,进攻麦加,但以失败告终,这就是著名的“象年战争”。二 阿拉伯半岛北部的古代国家

公元前6世纪起,生活在半岛北部地区的阿拉伯人曾建立了奈伯特国、巴尔米拉国、加萨尼国和希赖国,与南阿拉伯各国相辉映。其居民是阿拉伯半岛北部人的亲族,或者属于半岛南部的迁居者,他们与半岛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奈伯特人(又译“纳巴泰人”)是古代阿拉伯游牧部落的一支,后在叙利亚与阿拉伯半岛交界地区定居,于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106年在半岛的西北部(今约旦境内)建立过国家。公元前后,哈利萨斯四世在位时期,奈伯特王国势力达到了顶峰,控制了大马士革、西奈半岛和阿拉伯半岛希吉尔之间的广大区域。

奈伯特人在与塞琉古人、犹太人、罗马人、希腊人、波斯人和埃及人的不断交往中深受他们的影响,取其所长,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明,在农业发展、水利兴修、城市建设、艺术等方面都有较高的水平。奈伯特人使用北方阿拉伯语,并通晓阿拉米语,他们借用阿拉米语字母来拼写自己的语言,创造了奈伯特文字体系。这一文字体系后被北方阿拉伯语采用,逐渐形成了现在的阿拉伯语字母,这是奈伯特人对阿拉伯语的重大贡献。

公元初年,巴尔米拉人建立了巴尔米拉国,逐步取代了奈伯特人的统治。巴尔米拉国居民大部分属于高度希腊化了的阿拉米人,但统治者则为阿拉伯人。公元130~270年,是巴尔米拉国的强盛时期,国泰民安,对外贸易兴旺发达,统治区域囊括小亚细亚、埃及、叙利亚、阿拉伯半岛北部地区,成为可与罗马抗衡的西亚强国。公元272年,罗马奥尔良皇帝率领罗马军队消灭了巴尔米拉国。

公元3世纪,来自也门的一支阿拉伯部落建立了加萨尼国,其统治区域包括叙利亚东南、约旦和西奈半岛部分地区。公元6世纪,加萨尼国达到极盛时期,国王哈雷斯于529年被拜占庭皇帝任命为叙利亚阿拉伯各部落的首领,并被授予仅次于皇帝的高贵封号“贵族和族长”。636年,阿拉伯穆斯林占领叙利亚,加萨尼人皈依了伊斯兰教。

公元242年,来自也门的赖赫米人建立了希拉王国,其领土包括今天伊拉克的巴比伦省,并向南延伸到海湾,东以波斯国为邻。希拉王国臣属于波斯的萨珊王朝。国王由波斯统治者在赖赫米贵族中挑选,担当保卫波斯边疆的任务。希拉王国与加萨尼王国相互仇视,两国间的战事频繁发生。公元633年,希拉王国被阿拉伯穆斯林征服。三 阿拉伯半岛中部的古代国家

公元4世纪前后,南阿拉伯人的肯德部落北迁到了纳季德地区生活。经过一个世纪左右的发展,肯德部落逐渐强大起来,在胡吉尔·本·哈利思·本·阿慕尔的领导下,肯德部落联合阿拉伯半岛中部的各部落建立了肯德王国。肯德王国兴盛时期,统治着北达伊拉克、叙利亚边境,南至也门之间的广大区域,几乎统一了阿拉伯半岛。在肯德王国统治下,阿拉伯半岛南北交流频繁,北方阿拉伯语在也门逐步流行,促进了阿拉伯共同语言的形成和发展。

公元6世纪初,肯德王国在与北方的希拉王国的战争中战败,导致王国迅速瓦解,阿拉伯半岛陷入各部落混战的局面。第二节伊斯兰教的兴起一 伊斯兰教兴起的历史背景

伊斯兰教产生的前夕,阿拉伯半岛及其四邻正处于历史大动荡大转折的时期。

由于阿拉伯半岛重要的地理位置,拜占庭人和波斯人为控制东西方贸易商道,在阿拉伯半岛进行了长期的角逐,使其成为军事、政治和宗教斗争的一个焦点。常年的争夺给阿拉伯人带来了巨大的灾祸和屈辱。公元6世纪初,埃塞俄比亚人占领了也门,并向北进军,发动了“象年战争”。这一系列的事件激发了阿拉伯人奋发图强的民族意识,要求民族统一,抵抗外敌入侵的愿望日益迫切。

在阿拉伯半岛内部,由于传统商路的改变和汉志商道的兴起,半岛北部的阿拉伯部落社会的商业经济迅速繁荣起来,这不仅为阿拉伯人带来了财富,也加强了阿拉伯各部落之间的交往,促进了相互之间的联系和融合。同时,商业经济的发展,引起阿拉伯半岛原有氏族部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