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苦,苦就是福(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4-18 21:11:53

点击下载

作者:星云大师

出版社:上海文化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人生是苦,苦就是福

人生是苦,苦就是福试读:

壹·一日之计

佛光偈语走出阴霾,笑对成败,想得通,人生处处是机遇;利人利己,把握现在,悟生活,人生无处不幸福。能看得破,会放得下,懂因果,人生岂能不快乐;获得成功,先要付出,能给予,人生才能有富足。

一日十计

语云:“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对于我们每天的一日生活,你有什么计划吗?

谈到计划,人生按计划行事,必定顺理成章。假如没有计划,凡事都是临时起意,一切都是草率急就,很难有完美的功效。

以下略为大众定出“一日十计”,大家可以酌量更改、实行。

一、每天起床,一定要吃早餐,因为吃了早餐,这一天才算正式开始。佛教里有“过午不食”的修持,今日社会人士有“遇早不食”的习惯。早餐不吃,对健康影响很大,因为一般晚上都在六七点吃饭,一直到隔天清晨六点,已经时隔将近十二小时,如果不吃早饭,肠胃会受伤。

二、早晨起床,要向父母长辈请安,借着请安的时刻,可以向父母报告一些见闻心得,可以训练自己的思想,养成自己每天见到人必有话讲的习惯。请安后,最好做个十分钟的体能运动。

三、借用上班前的空当,可以读报,可以洒扫庭院,可以莳花刈草,可以为花草树木浇水。动作要快,以争取一日的时光。

四、要有一日的工作计划,列出一、二、三、四,按部就班完成,并且将自己的工作告知有关人士,以便大家共同了解。

五、假如上有主管,利用跟主管报告的时间,说明一日的工作,或者听候主管指示,应该将此列为一天中一项重要的工作。

六、午餐后、下班时,或工作之余,可用少许时间,分别向多日不见的亲友或平日较不常见面的朋友简单问候,但不宜长谈,更不可寒暄过久。

七、每日跟周遭的人见面,不管早、中、晚时间,只要见面,都应该点头、微笑、问好。

八、养成每天晚上写日记的习惯,不一定记事,写个备忘录、写个预备的计划、写一封信、画一幅漫画,或者写几句打油诗都可。

九、晚上睡前,可以不看电视,但不能不读书。晚上的时间,家居和乐非常重要,尽量不要外出,失去与家人团聚的时间,长此以往,家庭必有缺失。

十、每天睡前或者起床后,有五分钟的时间禅坐或念佛,或读一篇祈愿文等修持。

以上的一日十计,并不难做到。假如有其他重要的会议、亲友访问、各种讨论,可以利用周末假日商谈。计划要养成习惯,好像每日吃饭、每日盥洗,不做就不习惯。等到习惯养成,每日做事必有条理,必很从容。

开门七件事

从有社会家庭以来,家庭的主人总是关心所谓“开门七件事”,那就是指柴米油盐酱醋茶……现代人生,一家之主挂念的岂止如此而已,现代人一早起床,所关心的事情包括:

一、看电视掌握一日的天气。早晨起床,打开电视,看气象报道,了解今天的天气,是晴是雨,是阴是云。掌握天气状况,以便自己能随天气的变化自我应变。诸如朋友的聚会、自己主办的活动场所、参与的人数,是否会受天气影响,在在都与天气有关。

二、看报纸了解天下事。晨间阅报,不但要知道天下大事,还要了解本地的新闻,甚至上级、朋友的婚丧喜庆,都应该及时知晓,以便应酬,不能失礼。

三、准备早餐。早晨烤面包、煮麦片或是熬稀饭,只要是家庭的一分子,总要清楚爷爷奶奶喜爱吃什么,爸爸妈妈欢喜什么口味,夫妻之间也要彼此知道对方需要什么,甚至有情的父母更是关心儿女偏好吃什么,这样为了一顿早餐,折腾的时间总在一小时以上。

四、打电话确认一日的行程。吃过早餐以后,算算时间,一般人大概也都起床了,这时要确认一日的行程。诸如拜访的对象,时间、行程都应再做确认,以免临时变卦,有所不周全的地方,甚至有时忘了带个小礼品就登门访问,都算失礼,所以不能不留意自己的行程。

五、送儿女上学。现在的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都要父母接送上下学。几次的儿童绑票,听得父母不敢掉以轻心,总要把儿女送到学校门口,亲眼看着他们进入校门,看着他们融入老师、同学的人群中,才能安心地回家,赶着上班。

六、塞车。说起要赶赴上班,乘公共汽车不是那么方便,脚踏车、摩托车也逐渐被淘汰,小汽车挤在长龙车阵中,进退不得,眼看着上班打卡的时间分分秒秒接近,心急如火,就算到达目的地,停车也是一个苦恼的问题。

七、赶上班。到了公司,走进办公室,上司已经交代一堆待办的文书,即使上司没有交代,也要主动向各科室了解应该要办的事,以免让主管认为自己不积极工作,不能和同事和谐相处。假如不是办公室的事,进入工厂,随着机器运转,分工合作,由不得自己半分拖拉松懈,兢兢业业地把工作做完,才能保住饭碗。

上面所说的“开门七件事”,也就是早晨起床所要面对的,如能做完也是不简单,何况后面还有一天的变化。所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一天的好事、坏事紧接着纷至沓来。如果平时结的人缘多,能力很强,缘分很好,当然一切都会感到得心应手、万事顺利;如果能力、财力、智慧欠缺,不要说一生的日子不好过,就是一天也不好过,所以人要广结善缘,自然得道者多助。

六民主义

过去,蒋介石先生曾为“三民主义”的“民生主义”补述其义,说明在民生主义里,应该注意“衣食住行育乐”六事,确有见地。当初孙中山先生革命,创建“民国”,即以“民”为主,在民族、民权、民生里面,尤以“民生主义”和每一个人的生活最为息息相关,所以兹以“六民主义”,针对“衣食住行育乐”六事,再来一谈:

一、民衣。中国人过去穿着长袍马褂,时至今日已经不合时宜。现在一般人大都效法西方,以西装、礼服,乃至香港衫、迷你裙为主要穿着。我们始终没有订出一个真正具有民族代表性的服饰,不过现在有人极力倡导复兴中华文化。其实真正保存中华文化的汉服,只有出家人的僧服最为传统,没有脱离中华文化。

二、民食。现在社会大众太讲究吃,几近奢侈浪费,已经不符合“民生主义”了。尤其现代人吃得离谱、吃得残忍,有人吃蟑螂、老鼠,乃至蛇虫百脚都能入肚。有的人则活鱼十几吃,不但生鱼片、熊掌、猴脑都能上桌,甚至还有人吃人肉。所谓“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就算中国古代的皇帝也经常下令禁屠,提倡全民斋戒,以修德感动天地。佛教的素食也是为了长养慈悲心,另外并提倡“少食为良药”、“清茶素果可以延年益寿”的饮食观。所谓“祸从口出,病从口入”,现代人吃得不符合养生之道,难怪现在的医院经常“人满为患”,也就不是没有原因的了。

三、民住。“三民主义”里,希望人民都是“居者有其屋,耕者有其田”,然而现在“无壳蜗牛”到处都是,但是另一方面,也有不少花园洋房、公寓别墅空着没有人住。社会如此贫富不均,对国家的发展而言,绝对不是好现象。所以一些进步的国家社会,都会经常推出廉价国民住宅、廉价国民新村,或是提供购屋贷款等,总要让人民有办法解决“住”的问题,这是社会安定的重要课题。

四、民行。台湾早期没有注意到“行”的问题,捷运、公交车、客运、火车,每逢过年过节,总是一票难求。台湾当局口口声声高喊“便民”,其实有钱人和一些高官可以乘专车南来北往,然而一般的社会大众,真有行的方便吗?

五、民乐。关于娱乐方面,台湾当局更少投资,尤其是一些亲子游乐的地方,以及青少年活动的场所,因为是私人投资,因此都是高价位的消费。例如九族文化村,入门票一张要五百元台币,一家数口出门一次,半个月的薪水恐怕都不够用。

六、民育。一个人应该一生都要受教育。除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之外,尤其社会教育是全民的生活、思想教育。但是今日的社会教育,可以说完全破产,赌博的、色情的到处都是,正当的宗教、艺术、音乐等,可就难求了。

以上“六民主义”之不彰,所以“三民主义”自然也就难以推行了。

戴帽子

地球上,有南半球、北半球,有寒带地区、温带地区。一般说,在南方气候比较温暖,人民比较少戴帽子,如果是在寒冷的北方,几乎每个人都离不开戴帽子的问题。即使是在南方,因为职业、身份,或是参加各种典礼时,为了礼仪的需要,也会经常戴帽子。兹将戴帽子的情况,略述如下:

一、御寒遮阳。天气冷了要戴帽子,抵御严寒;艳阳高照,戴帽子可以防止暴晒。不管男女老少,不管哪里的人,生活在大自然中,气候的转变,对于尊贵的头部总要有一些保护的措施,而最简便的配备,就是帽子。不过,用于御寒遮阳的帽子,其款式之多、质料之不同、样式之新奇,则是洋洋大观,令人目不暇给。

二、增加美观。即使不冷不热的时候,有些人还是会戴帽子,为的是要增加美感。例如,绅士要戴礼帽,淑女要戴合乎她年龄、身材,甚至更能衬托她年轻貌美、气质出众的帽子。就算是农夫吧,戴个斗笠,也要选择样式、大小合宜的。工厂里的员工,也要戴一顶他自认为最帅气、最能引人注目的,让人感受到他的精神力,就像美国的西部牛仔,一顶牛仔帽,曾风靡一时。

三、代表身份。一般的帽子人人可戴,但是有些帽子代表身份,是特定人士才戴。例如,学生有学生的帽子,军人有军人的帽子,警察有警察的帽子,童子军有童子军的帽子。尤其是美丽的护士们,也有一顶白色的小帽子,虽然没有遮阳御寒的实际功能,但戴起来就有崇高圣洁的意义,让人一见油然起敬。甚至在厨房里掌厨的厨师,也会戴一顶白色的高帽子,表示卫生、整洁,让人放心享用他烹调的菜肴。

四、表示尊贵。有的帽子,比代表身份的帽子更有限制,不是人人能戴。例如,世界小姐选拔,当选的佳丽接受加冕,一旦戴上那顶桂冠,顿时尊贵、荣耀无比。另外,古代的皇帝,也要臣民拥戴,让他戴上皇冠,才肯定其一国之君的地位;皇后戴上了后冠,从此母仪天下,也是尊贵无比。

在佛教里,有一些大法师在某些法会中登坛作法,头戴毗卢帽,表示他是主席,是法王。毗卢帽也不是一般出家僧侣想戴就能戴的,因为这顶帽子代表着一份尊贵与地位,必须合乎身份的人才能戴。

此外,还有很多的帽子,例如学生毕业了,要由校长为他戴学士帽、博士帽,代表他的成就。一个人能戴上这些代表殊荣的帽子,就是成就被肯定,所以帽子有代表成就、代表荣耀、代表权威、代表尊贵的意思。也因此,现代人把那些希望获得别人恭维、赞美的人,称为“戴高帽子”。其实,被人戴高帽子,如果自己没有实力,还是不能维持长久的,所以一些自谦的平凡小老百姓,干脆就戴上一顶小瓜皮帽,表示低调、不愿引人注目的意思,这也是另一种人生观。

帽子,经名人戴过以后,其样式也会成为流行,例如拿破仑、戴高乐的帽子,乃至中国的袁世凯,虽只做了短短八十三天的皇帝,但是他戴着一顶高高的皇帝帽的照片,至今还是令人印象深刻。所以,在人我相处的社会里,都流行着送人一顶高帽子,意思是祝福你高升、荣升之意。由此可见,会不会戴“帽子”,对吾人的一生,也不能说不重要。

鞋子

有一位制鞋商人甲,到非洲考察商机,他发现当地人都打赤脚,没有人穿鞋子,大失所望,认为到非洲投资制鞋,没有商机,因此失望而归。另一位制鞋商人乙,也到非洲试探商机,一看非洲人都没有鞋子穿,大喜过望,心想:我来此制鞋,必然生意兴隆。果然没有错,当地人不穿鞋子,是因为没有人卖鞋,现在有人卖,自然就有人买。

鞋子是文明社会的产物,有美观与保暖的功能,和衣服同等重要。即使在热带地区,如中南半岛、印度等地,也要穿个拖鞋,一样还是要穿鞋子。

佛教有“照顾脚下”之说,脚是人立足大地的根本,足在地上不能受伤,不能让它受委屈,所以脚穿鞋子、头戴帽子、身穿衣服,衣帽鞋袜是保护人身体的工具,也是富裕社会的象征。此外,鞋子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另有其不同的代表意义:

一、贫穷弱势者的渴望。鞋子对富贵人家而言,一人可以同时拥有多双鞋子,不但三天一双、五天一换,而且重视鞋子的质量,讲究精美华丽。反观穷苦人家,鞋子对他们而言,是奢侈品。很多弱势的穷苦孩子,心中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拥有一双鞋子。但是一双鞋子,几年的盼望,最终仍不可得。现在有些慈善团体提供各种救济物品,不过很少有人捐献鞋子,因为鞋子的大小尺寸不一,很难正好找到适合的受捐者。所以,现在一些富有人家,如能把自己多余的各种尺码的鞋子集中起来,捐献给需要的人,也是功德一桩。

二、悭吝聚集者的嗜好。鞋子的款式、质地、类别很多,有拖鞋、布鞋、皮鞋、马靴等,一些稍具身份地位的名媛贵妇,都有购买鞋子,甚至收藏鞋子的爱好。最有名的莫过于菲律宾前总统夫人伊梅尔达,她鞋柜里的鞋子,不下百千双,曾因疯狂收藏鞋子而被指为生活奢侈。其实,人生百年,哪能穿得了那么多鞋子?所以不要把聚集鞋子当成嗜好,应该把鞋子分享给大众,才是雅好,才是美事。

三、古代缠足者的梦魇。说到鞋子,就让人联想到古代中国妇女的裹小脚,为了拥有一双三寸金莲,必须忍受多少痛苦,流多少眼泪,受多少不合人道的折磨。现在有人拿出古代绣花鞋来展示,从中让人看出古代中国妇女多少心酸血泪。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竟有如此之事,真是叫人匪夷所思。可见文化需要精炼,一些不合人道、不合情理的文化,也不能不去除。

四、旅游参访者的帮手。拥有一双鞋子,就拥有足底天下,所以有人穿一双合脚的鞋子,可以出外旅行参访,甚至登山越岭。穿上一双合适的鞋子,走遍天涯海角,都会感觉无比舒适方便。尤其一双合适的登山鞋,能让登山者履险如夷,增加旅途的安全。所以,爱护鞋子,就是讲究立足点。人生的立足点,不能不予以重视。

食存五观

我们做任何事,都应该有一些想法。平时说话,其实就是为了表达一些观念、看法。做事,不也是为了要完成一些理念、想法?就连吃饭,也有很多的观念、想法。佛教把吃饭的地方叫“五观堂”(斋堂),意即吃饭时,应做“五种观想”,述说如下:

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吃饭时,须知我今日粒米进口,这是经过农夫辛苦种植,商人贩卖,工人处理,家人烧煮,才能填饱我的肚皮,所以粒米的功德,岂是金钱所能衡量?所谓“佛观一粒米,大如须弥山”,懂得“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就能以感恩心受食,进而激发道心。

二、忖己德行,全缺应供。吃饭时应该想一想,自己的道德、贡献,足以享受这餐美食吗?如寺院斋堂的对联说“三心未了水难消,五观若明金易化”,如此一想,惭愧心油然生起,自然进德。

三、防心离过,贪等为宗。我们到“五观堂”(也叫“斋堂”)吃饭,叫作“过堂”。这个用词很有意思,意即告诉吾人,吃饭只是经过斋堂一下,如同“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不可起贪嗔念头。在斋堂里,面对好吃的东西,容易起贪心,不好吃的,则容易生起嗔念,所以必须要慎防自己的道心,要离开过失。

四、正事良药,为疗形枯。吾人之所以吃饭,就因为“饿病”发作,所以要以饮食为药来治疗饿病,因此三餐饮食只是为了治病,为什么要贪求执著呢?三餐饮食既是为求饱腹,让身体健康,那就不应只在美味上着意。

五、为成道故,方受此食。每日三餐,只是为了维持身体的健康,以便可以修行,成就未来的事业、理念,甚至成道开悟,因此才借助三餐。进食三餐,既是为成道业,那就应该发道心,要精进奋发,方堪受食。

饮食是人生所不可少的资粮,民以食为天,假如没有饮食,人就无法生存,因此我们“吃现成饭,当思来处不易;说事后话,唯恐当局者迷”。吃饭应带着感恩的心,带着随缘的念头,如同佛门的“托钵乞食”,要次第乞食,平等而乞,要不分贫富、不拣精粗、不计净秽、不生增减。能够怀抱这样的心,才是如法的乞食,才能合乎饮食之道。

吃的问题

吃,是吾人生存不可或缺的条件,不管热食、冷食、面食、饭食,还是西式、中式餐饮,人总是要吃,吃饱了才能生存。

有人说,口是无底深坑,有的人好吃懒做,有的人甚至吃到倾家荡产。口是祸福的根源,所谓“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这一张口,为人生带来的问题着实不少。

现在只针对吃的问题,表达意见如下:

一、吃出健康。吃本来是为了生存和健康,但有的人吃得不当,吃得太多发胖了,吃得太偏易产生诸多疾病。尤其现代人多数都是重口味,吃得太油、太咸、太辣、太甜等,都对身体无益。所以现在也有人提倡健康饮食,主张少油、少盐、少糖,甚至少油炸等,并改以生机饮食,或是只吃热水氽烫的蔬菜,以清淡为主,尽量减少发胖的卡路里,可以说现代人重视吃得健康,已经成为时尚了。

二、吃出品味。现代人有的吃喝无度,暴饮暴食,不仅浪费金钱、荒废时间,甚至误时误事,伤害身体。有的人吃得太残忍,例如活吃鱼虾等,乃至猜拳行令,吆喝呼喊,吃得杯盘狼藉、失仪失态。所以,如何吃得有品味、吃得有文化,也不能不注意。

三、吃出满足。有的人每天大鱼大肉,但还是吃得不满足。吃了猪肉牛肉,又想吃鱼虾等海鲜;吃了蒸炒炖煮,又想烧煨煎烤。吃的花样不断翻新,但是自己还是吃得不满足,甚至吃出无边罪过,自己并不知道。与此相反,有的人三餐粗茶淡饭,菜根也是香的,青菜萝卜都是珍馐美味。一盘泡菜,一碟酱瓜,也能吃出满腔的欢喜、满心的满足。就像客家人,你问他:“吃饱了没有?”他都回答:“我足了!”可见吃饱与否不稀罕,吃得满足才重要。

四、吃出艺术。吃,不是吃金钱,不是吃甘肥,不是吃虚荣,不是吃排场,最重要的,要吃出艺术来。以茶泡饭,就是一道美食,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要用冷茶热饭,或是热茶冷饭,才能泡出茶饭的味道,才吃出茶饭的艺术。或者姜盐炒饭,所费不多,只要能用心把饭炒得膨胀竖立,各自分开,则盐的美味,姜的香醇,外加一杯热茶,就是人生最大的享受。因此,懂得从朴素的生活中享受人生,就是懂得吃的艺术。

中国的美食,烧饼油条,闻名全世界,直到现在,许多海外游子,在他乡异国数十年,你问他最想吃的是什么,他的答案就是“烧饼油条”。因为艺术的吃法历久不衰,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所以,吃不一定要花很多金钱才能吃到美食,只要肯动脑筋,“简食”必然是最佳的健康饮食。

吃什么

“吃”是万物生存的要件,树木花草要喝水,蝴蝶蜜蜂要采蜜,乃至蚯蚓吃泥土、鱼虾吃水藻、飞鸟吃昆虫、牛马吃牧草等。可以说,万物都要吃,才能存在。尤其阳光、空气、水,更是人生三件宝,也是万物生存的共同条件。除此之外,鬼神、仙人等各类众生,他们又是吃什么呢?

一、鬼神吃祭品。世间,胎卵湿化等有情众生都要吃,其中化生的神鬼就是吃祭品。台湾拜神祭鬼的风气很盛,不但神庙到处林立,香火鼎盛,一般民众每年七月,更以三牲祭品来拜好兄弟,也就是祭鬼。人类以为自己的一切不是被神操纵,就是给鬼挟制,因此人人敬神怕鬼,每隔一段时日都要以祭品来跟神鬼沟通,于是神鬼就与祭品分不开了。

二、仙人吃灵气。神鬼之外,还有一种被人称为“神仙”的精灵,如道家崇拜的“仙道”,除了八仙之外,还有很多活神仙。他们或居天上,或居云端,他们吃世间的灵气,所以道家讲究炼丹。仙丹一粒,可以维持百千万年的寿命。南极仙翁等仙人,就这样道骨仙风地流传在人间。

三、凡夫吃五谷。凡夫就是人类,人类大都以五谷为食,有的吃稻米,有的吃麦面,甚至大豆、高粱及各种菜类,所以一般务农之家,都希望五谷丰登,能让人类丰衣足食。人类要靠五谷维持生命,但是生病时,又说:“人吃五谷,怎能不生病?”可见“吃”让人生存,也给人带来麻烦。其实,人类也不只是吃五谷,遇到灾荒时,树皮草根也有人吃,平时更是天上的飞鸟、河里的游鱼、地上的猪牛鸡鸭都吃,甚至还要到森林里打猎,捕杀一些山羊野兔。人类之好吃,千方百计,无所不吃,怎能不吃出灾祸来呢?

四、动物吃同类。“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动物就靠互相残杀、互相掠食维生。动物的世界,弱肉强食,美其名曰“生态平衡”,但实际上是“生命要靠残杀,才能生存”,良可慨叹!

五、贪官吃民财。贪官当然是人,也是动物,他们除了什么食物都吃以外,还吃钱财。所谓“民脂民膏”,贪官压榨人民,可以说无所不贪、无所不吃。一些升斗小民,三餐困难,但遇到贪官,即使节衣缩食,也要孝敬。我们看一些野兽吃了同类,还将骨头吐出来,但是贪官吃下的民脂民膏,连渣滓都不吐一点。当然,好官主政,勤政爱民,自能增加人间的善美。但是万一贪官当道,人民生活暗无天日,那就是无尽的梦魇了。

六、禅者吃法味。“民以食为天”,非但世间人类要吃三餐,就是一切有情众生也要靠饮食活命,但是一些修行的禅者,除了用饮食维持色身以外,实际上他们“禅悦为食”,所以真正吃的是“法味”。就等于喜爱读书的人,一天不读书,日子就会难过,三日不读书,口中就没有味道。因此,读书人讲究的是书香味,参禅的行者,就靠“禅悦”以为食了。

素食的利益

现在世界上喜好素食的人愈来愈多,素食者不一定基于宗教信仰,有的是为了环保,本着护生的精神,或是健康的理由,大家都倾向素食。

中国人是最喜爱素食的民族,由于孟子提倡:“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而佛教的慈悲主义,也孕育了中国人的文化内涵,所以有吃“三净肉”(不杀、不闻、不见)、“肉边菜”,以及吃“早斋”,或是初一、十五“持斋”的习惯。

素食的益处很多,略述如下:

一、素食改变体质,有益健康。素食者少有疑难杂症发生,尤其现在医学证明,素食者少罹癌症,因为素食者较少酸性体质,所以不但有益健康,而且比较能长养慈悲心。蒋介石先生的导师张静江先生,曾一直在国际间推行素食运动。被称为“近代天津最早的女教育家”吕碧城女士,还撰写了《素食者是真理之光》一文,极力倡导素食的好处。

二、素食推迟老化,青春美丽。一般西方人士,以肉食居多,所以一到四十岁左右,皮肤皱纹尽出。反观东方素食者,三餐主要以蔬菜、水果、植物性油为主,比较能推迟身体的老化,保持青春活力。尤其宗教界的人士,因为长年素食,很多人年登高寿,鹤发童颜,这种实例,所在多见。所以现在也有很多女性,为了常保青春美丽,因此欢喜素食。

三、素食使人精神饱满,耐力持久。素食有一个最大的益处,不容易为人知道,就是素食者精神饱满,耐力很强。例如动物中的鸽子,以黄豆、米谷为食,鸽子一个展翅,能飞行千里之远。牛马也是素食的动物,拉车载货,吃苦耐劳,其体力即使虎豹狮狼都不能及。

四、素食使人神清智明,脑力敏捷。素食者饮食清淡,有益于头脑清醒,神智清明,所以一些靠脑力工作的人,应该多多吃素食。素食可以增强精神力、智慧力,从羚羊、斑马这些素食动物的表现,就可以知道,素食者耳聪目明,素食的益处多不胜举。

五、素食使人清心寡欲,少忧少恼。佛教不是素食的宗教,佛教主张素食,是为了长养仁者之心,本着“上天有好生之德”,所以提倡“戒杀”。再者,佛教修行者吃素食,是为了过简单的生活,因为“清心寡欲”能减少烦恼,有益于心灵的升华,以及精神力的增加。我们看山居的老僧,能够健步如飞,不就是得益于素食的关系吗?

六、素食使人不滥杀生,增长慈悲。素食者最大的功德,就是不滥杀生。佛教倡导素食,旨在“不断大悲种”,所以要人不杀生而护生。现代的社会混乱,都是由于杀业太重,不但动物互相残杀,以杀来维持生命,就是人类也以杀为业、以杀为食。甚至杀生的手法之残忍,例如活鱼十吃、生吃猴脑,乃至吃蛇胆、熊掌、鱼翅、燕窝等,不一而足。所谓“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我们欲求世界息下干戈,就先从人类长养慈悲心开始吧。

平等性食物

“民以食为天”,每个人每天都要吃东西。一般人挑选食物,大都先讲究口味好不好,接着再议论价格昂贵与否。好吃的东西价钱大都比较贵,例如荤食的鱼翅、熊掌、牛肉等,素食的燕窝、竹荪等,并不是所有普罗大众都能吃得起。

尤其,有一些蔬菜具有季节性,平时三五块钱一棵的卷心菜,到了台风季节,可能涨到一二百元台币;平时很便宜的芹菜,到了干旱时节,价格也可能咸鱼大翻身,一涨好几倍。

但是,有一些很平实的食物,既不受季节影响,也不因年关将近而涨价,尤其平民大众吃得起,富贵人家也吃得合口;皇亲国戚喜爱不已,一般平民百姓也吃得津津有味,这就叫作“平等性的食物”。例如:

一、烧饼油条。我们看到以前台北火车站前的永和豆浆店,多少达官贵人开着豪华轿车去吃烧饼油条,也有一些贩夫走卒,走了二三个小时的路程,也是来吃烧饼油条。在海外留学的学生,如果你问他,最想吃的东西是什么?他必定回答:台湾的烧饼油条。烧饼油条已经成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爱吃而又能充饥的平等性食物。

二、花生米。高级酒店里,有时候小菜当中会出现一碟花生米。没有钱的人家,只要几个铜板,也可以买一大包花生米。油炸的、沙炒的、水煮的,都各有不同美味。有钱人有时候山珍海味吃腻了,吃得不欢喜,一碟花生米,喝茶聊天,当成下酒的佐料,其乐也无穷。

三、地瓜叶。多年前,富人固然不肯吃地瓜叶,连贫穷人家也没有人吃,是拿来当成喂猪的饲料。但是近年来,地瓜叶咸鱼翻身,变成名贵蔬菜,不但堂而皇之上了富有人家的餐桌,一些贫寒之家也乐得以地瓜叶佐饭。大家都是地瓜叶的爱好者,地瓜叶无形之中拉近了贫富之间的距离。

四、豆腐。自从汉武帝爱上了吃豆腐,民间吃豆腐的风气跟着普遍。现在一般人日食三餐,豆腐是常见的菜肴,甚至有钱没钱,总要买几块豆腐回家过年。豆腐制作容易,而且雅俗共赏,李石曾、邓小平等留法人士,他们在国外就是靠着中国发明的豆腐,以卖豆腐筹备学费。过去日本的汽车、电饭锅等,席卷世界,中国的豆腐,一样风靡全球。

五、酱菜。再贫苦的人家,一杯热茶泡饭,佐以几块酱瓜,真是美味无穷。从年轻到现在,每到夏天,我最喜欢吃的也就是热茶泡冷饭,再配上几块酱瓜,吃得开心无比,妙味无穷。

六、豆腐乳。中国不但发明豆腐,而且在大陆有“豆腐百吃”的餐馆。其实豆腐还可以做成豆腐乳,也是美味的小菜。在佛光山宜兰仁爱之家所制作的豆腐乳,制作方法很传统、很讲究,不但有一定的程序,尤其水分、时间控制得宜,所制作出来的豆腐乳,味道不会太咸,甘美无比,因此与北海道场的萝卜干,相得益彰。豆腐乳是一道既不必花太多钱,又能享受美味的小菜,所以赢得很多人的垂青,可谓其来有自。

除了上述以外,平等性的食物还有很多,你可曾发现?

营养

世界上,动植物乃至矿物,都需要食物供给营养,如果没有外物给予营养,就难以生存。森林里的树木,需要日光雨露的滋养;大海里的游鱼,需要海水才能维生。人类更是需要仰赖万物供给营养,有了营养才能生存。

什么是人生存的营养呢?

一、物质。人要生存,少不得阳光、空气、水,即使是住在牢狱里的犯人,每天除了吃饭、喝水,也要有半小时、一小时的“放风”,以便让他接受阳光的温暖,以及呼吸新鲜空气。没有阳光、空气,任何生物都活不了。至于水分,一天不吃饭尚可忍耐,一日不喝水则难以忍受。其他如米、面、菜肴、矿物质等,都是生命所需的营养,甚至有些肉食动物,更用别人的生命来滋养自己的生命。

二、爱情。人称“有情众生”,因为人乃从“爱”出生,所以需要爱的滋润,包括父母亲人的关怀,同学朋友的鼓励,男女之间的情爱,社会大众的供应等。人间有爱才有生命,才能生存。

三、精神。人除了身体上需要食物的滋养以外,还要有精神食粮的

提升

,例如要音乐、要读书、要艺术、要美感、要舒服、要愉快、要欢喜。老奶奶的眼神,就是小孙子的精神支柱;父母的一句赞美,就是儿女向上的动力。

四、思想。人称“万物之灵”,因为人有思想。多少伟大的人物,物质贫乏不能自存,精神也无依靠、支柱,只是凭着思想维持他对生命的希望。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老庄、孔子、孟子,乃至王阳明、朱熹等思想家,他们不但自己的思想超然物外,不受人间的荣华富贵所牵引,甚至他们思想的花朵也散发芬芳,分享给世间大众。

五、语言。人在世间生存,有的人可能不受金银财宝所左右,但是很难不受语言文字所影响。禅门的一句“随他语”,让八十老僧赵州禅师千里迢迢寻师访道。寻找一句话的答案很不容易,但一句话“一言令人生,一言令人死”,威力难以抵挡。例如,有的人穷途潦倒,陷入绝境,因为别人一句话的激励,重新鼓起勇气,再启生机。乃至“一言以兴邦,一言以丧邦”,可见语言的力量之大。平时我们也曾有过这样的经验,当你专注听人说故事,听得入神时,可能忘了肚子饿;有时听戏听得浑然忘我,也可以把肚子听饱,可见语言的营养价值很高。

六、信仰。各种营养当中,信仰的养分最为神奇。大梅法常禅师“一池荷叶衣无尽,数树松花食有余”,这不是信仰的营养吗?甚至念佛参禅的人,虽然少食,但是精神充沛,慢慢走入证悟之门,这不是信仰的营养而何?

综说上述的营养,物质、爱情、精神、思想、语言、信仰,对人都有贡献。此外,还有许多为人体所需要的营养,都应该摄取。不过最重要的,生命的营养应该是升华而不堕落、向善而不趋恶、向前而不后退、奉献而不自私,如此才是真正滋养生命的养分。

饭桌上

所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举世之间有一个有趣的共同现象,那就是“饭桌上,一切事情都好说”。因此现在大街小巷上,大小餐馆林立,上餐馆吃饭,不只是为了饱食三餐,实际上“饭桌上”也有很多的妙用,略述如下:

一、饭桌上可以解决问题。有些人通过开会,用会议来解决问题,但有些事情,在“饭桌上”更容易商量、解决,所以主其事者就会邀约相关人士,大家在饭桌上边吃边讨论。因为吃饭的时候,美食当前,气氛轻松,大家也都带着愉快的心情,对各种问题能比较客观地讨论,不至于太过严苛要求而僵持,所以饭桌上能解决问题,并不是没有原因的。

二、饭桌上可以联络感情。很多朋友许久未见,偶尔可以通过聚餐来联络感情,所以同学会、欢迎会、联谊会,甚至为人庆生过寿等聚会,都能联络感情。有一些生意上的同业,借助饭桌上可以谈生意,也可以联谊交流,甚至一些学者专家,可以宴请各种专业人士,在餐桌上讨论所学,也可以借机联络感情。有一些人经常挂在口边:“我和某人一起吃过饭。”可以一起吃饭,就表示他们感情匪浅。

三、饭桌上可以成就好事。在餐桌上,大家边吃边谈,不必有太多的心防,也不必有太多的做作。本来素昧平生的人士,可以借助同桌吃饭而互相认识。有的异性,借助饭桌上的风仪,相互欣赏,结成伴侣。在餐桌上,有的谈出志同道合,共同创业,成为同志、同事,都因饭桌上的缘分,而把大家凑合在一起,成就好事。

四、饭桌上可以品尝美味。人总有嗜好,有的人讲究穿着,有的人注重居处,有的人爱好旅游,有的人喜欢艺术。饮食可以说是大家共同的嗜好,有的人嗜好中餐,有的人喜爱西点,有的人习惯中国北方的面食,有的人偏好中国南方的小菜,甚至日式的餐点、韩式的泡菜、泰式的辣味、港式的饮茶等。总之,爱辣爱酸,爱咸爱淡,都任君选择。只要大家志同道合,口味一致,都可以不时相约到餐馆大享人间美味。

五、饭桌上可以看出人性。在饭桌上,一个人的品性、修养,也很容易在用餐时显露无遗。有的人只顾自己吃,见到美食,马上一扫而空,完全无视别人的存在;有的人边吃边高谈阔论,完全不管应有的礼仪。当然,有的人在饭桌上谈笑风生、应对得宜,自然受人欢迎,但是也有的人沉默寡言、拙于应酬,甚至有些人不断议论长短、评论是非,最是让人疵议。总之,一个人的性格、涵养,从饭桌上的言谈应对、举止表现,都可以看出他的程度如何。即使是初次相识的人,如果想要了解对方,只要你提出适当的问题,当对方回答时,所谓“只要你一开口,就知道有没有”,在饭桌上都很容易看出人的品性,所以在饭桌上吃喝之余,也不能不重视饭桌上应有的礼仪。

茶道

人活着,要靠日光、空气、水分,三者缺一,就不能生存。其中人生与水分的关系,西方人喝咖啡,东方人喝茶,都是与水结缘。不管喝咖啡或是喝茶,除了补充人体所需的水分之外,另有深意。现把喝茶的意义,略说如下:

一、泡茶之心。当我们兴起喝茶的念头时,随手泡一杯茶,当下不会有太多、太大的贪念,既不想要升官发财,也不会希求世间给我什么,只想喝一杯清茶,可以疲劳尽除,妄念息下,悠闲自得,就已经心满意足了。假如偶尔三五好友,相约喝茶聊天,所费不多,谈不上浪费,也不会暴殄天物。大家在茶叙之际,彼此谈心论道,交换意见,岂不快哉。

二、沏茶之情。当我们准备泡茶时,先要准备好各种茶具,并且小心翼翼地把茶壶、茶杯洗净。当开水煮好,沏茶的时候,算好人数,茶叶要适量。此刻的心情,最能体会开水的可贵、茶叶的美味、茶具的珍贵,所以沏茶之时,人性的真情流露,至为难得。

三、上茶之道。中国是礼仪之邦,上茶之道向来被视为一个人品格操守的流露。自从唐朝喝茶文化传入日本后,直到今天,日本仍然保存着中国的茶道,不只是待客以茶,尤其待客以心,就如在诸佛之前献香、献

一样。待客清茶一杯,双手捧上,无限的心意,至情的流露,无比宝贵。

四、茶具之周。过去古人喝茶,讲究“喝茶之道”,并不像今人这么简化。根据陕西法门寺地宫出土的文物,当中有许多茶具,都以黄金为材质,且经巧匠铸造。中国的茶具之精美,可以表现族群的层次。今日宜兴的紫砂茶壶,在世界茶具之中,堪称一绝。尤其中国人品茗,不只是茶具讲究,连泡茶的技术、程序都有学问在,都让人感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五、饮茶之地。中国人喝茶,不但讲究茶具的精美、茶叶的质量、泡茶的方法、上茶的礼貌,尤其喝茶的地方也十分考究。喝茶之地,不只有茶楼、茶馆,文人甚至荡舟水上,或在湖水之滨、亭台一隅,大家聚会喝茶,吟诗作赋,享受浮生半日闲。另外,一些乡村老农,选在大树之下,三五邻居,一边喝茶,一边下棋,或是闲话家常,这种享受喝茶的人生乐趣,实非今日流连在舞厅、酒家之人所能体会。

六、茶禅之味。喝茶,不但要喝出道来、喝出慧来,尤其如果能够喝出禅来、喝出悟来,那就更奇妙了。禅门里,对于前来参学的学僧,都叫人“吃茶去”、“洗碗去”,或者是“扫地去”。尤其有名的赵州禅师,你去参访他,问他:“如何是道?”他说:“你去吃茶。”你问如何开悟?他也叫你“吃茶去”。什么是道?什么是悟?一律“吃茶去”。这是说明,茶道中蕴含禅机无限。所以喝茶,要喝清凉之茶、平和之茶、禅味之茶、无心之茶。所谓“无心之茶”,里面包罗万象,柳绿花红,另有一番世界。花

世界上什么东西最美?植物当中应以“花”为最!人当中,则是“笑容”最美。另外,天上的白云、水中的游鱼,都给人美的感觉。

花有多种,以季节来说,春天有桃、杏、牡丹,夏天有莲、荷、石榴,秋天有菊、桂花、芙蓉,冬天有寒梅、杜鹃、水仙等。

花,给人美丽的印象,当春天来临,百花齐放,那是一个多么美丽的世界!过去的人都喜欢将花比人:人比黄花瘦、人比红花艳!而且只有美女才堪与花相比,可见花之受人尊重。

花不仅美丽,还有各种美德,举例如下:

一、花之君子——菊花。“花中君子”的封号,应为菊花莫属。所谓“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自古以来,名人雅士都喜以菊花抒发情怀,如陶渊明先生不慕世俗荣华,但他喜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生活。陶渊明爱菊,这是历史上的名人雅事。只是现在的菊花,经过品种改良,种类繁多,而且花形丰满,色彩鲜艳多样,一如今之君子,已不像过去遗世独立,傲然不群。现在的君子也如菊花,身在尘世中,却能挥洒自如。

二、花之隐士——兰花。兰花生长在深山幽谷之中,犹如古往今来的隐士,也都习于避居山林,因此一般人说兰花是隐士,比之倒也恰当。只是今之深谷幽兰已被世人发现,一些名贵品种纷纷移植平地,家中庭院,随处可见。正如隐士“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也不一定要居住深山,才能名为隐士了。

三、花之富者——牡丹。闲花野草生长在路边,并不受人青睐,假如是牡丹花、玫瑰花,那就人人喜爱了。尤其牡丹美艳润泽、雍容大度,一向被视为“富贵”的象征。现在送人一盆牡丹,代表祝贺他“富贵满堂”,也如送他聚宝盆一样,自然令人欢喜。自古以来,艺术家笔下也喜欢以牡丹为题材,将牡丹比为“百花之王”,更有“王者之香”的美誉,可见牡丹在花中的地位之崇高了。

四、花之学者——梅花。松、竹、梅为“岁寒三友”,此中梅花不但清香扑鼻,而且愈冷愈开花。梅花耐寒而能经得起霜雪的挫折,正如中国的读书人,所谓“十载寒窗无人问”,一些清寒的读书人,能经得起贫穷生活的磨炼,故能养成有思想、有节操、有磊落人格的读书人风范,如此与梅花相比,真是一点也不差。

五、花之净人——莲花。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自古以来就被比为修行的净人而歌颂不已。宋朝周敦颐先生尤其对莲花情有独钟,他形容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他把莲花清净脱俗的特质,形容得入木三分。莲花的圣洁,也只有宗教里的修行人士,他们对金钱不沾锅,对利益不贪求,对情爱不染污的情操,才堪可比拟了。

古人张潮曾说:“梅令人高,兰令人幽,菊令人野,莲令人淡,春海棠令人艳,牡丹令人豪,蕉与竹令人韵,秋海棠令人眉,松令人逸,桐令人清,柳令人感。”拿破仑更说:“不生花的地方,人类无法生活。”花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不管我们在不在意,它的美丽与芬芳,总是为人间带来惊艳和欢喜。

居家

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家,家是安全的避风港,家是安乐窝,尽管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回到家中,都会有“回家的感觉真好”的幸福感。但是,也有的人认为居家像牢狱一般,因为人事不和,或是知见不一,甚至亲人成为怨憎会苦,周遭都是虎狼群聚,感觉不安全,不能自由,则家居对这种人来说,就一无是处了,所以难怪他们成天总想往外跑。

家居,对多数人而言,因为家里都是至亲骨肉,人多,亲情洋溢,热闹无比;人少,一家人都外出了,一人在家,可以享受独居的宁静,也会觉得家真是美好。不过,孔子说“小人闲居为不善”,不会安排生活的人,忽然闲下来,就会无所事事,或是不耐寂寞,就会无事生非,做出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不当行为,所以居家要懂得安排闲暇时间。正当的居家之道,举出数事提供参考:

一、整理家务。趁着家人外出,家中无人之际,主动把门窗擦净,把地板扫好,把桌椅摆设整齐,把厨房里的锅碗瓢盆都清洗一番,甚至佛前烧香换水,让家人从外面回来,感到家中焕然一新。如此,家人高兴,自己也有成就感,何乐而不为呢?

二、读诵书籍。居家无事,正好可以拿出自己喜欢的书籍,同时泡上一杯好茶,一边看书,一边喝茶,享受清心悠闲的读书之乐,岂不美哉。

三、打坐静修。家中无人,四周一片静寂,此时此刻,如果能够利用客厅的沙发、地板,或是卧房的床铺,双腿一盘,双目一闭,静坐片刻,天堂之乐,也不过如此。

四、完成计划。读书的人,可以利用居家闲暇,完成一篇文章。志不在写作的人,也可以为自己的工作拟订一些计划,或是与家人共同策划家中的年度行事。为自己或家人规划人生,都是很有意义的事。

五、约谈好友。趁着家人不在,可以约个三五好友,到家中小聚,谈心论道,也是人生一乐。

六、重新布置。家中的布置,常年不变,看久也会失去新鲜感。如果偶尔能把布置更新,例如墙上的书画换一换,桌椅方向改变一下,窗帘换新一番,都能让家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唐朝刘禹锡的《陋室铭》,把个书房形容得无比美好,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家是社会组成的单位,甚至现代民主宪政所谓“内阁”制度,原因是主持国家大事的官员,是在一间小小的房子里,就可以决定国家的政策方针,所谓“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可见斗室也可以决定天下大事。

不过,现代有的人一个家不够,同时拥有好几个家。在北方有家,南方也有家;在本国有家,外国也有家。有时候家太多,成为家的奴隶,其实也是很划不来的事。

非法安住

我们对刚认识的朋友,习惯上总会问对方:“您府上在哪里?”有的人住在台北,有的人住在高雄,或是住在中山北路,住在南京西路等。

其实,每个人住在哪里并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的“心”住在哪里,这才是大家应该自问的。我们的心,天上地下,东南西北,可以说每天都是“心猿意马”,一刻也不肯停留地在人我是非、好坏得失上打转,所以我们的心都是安住在“非法”上面比较多,例如:

一、安住在名利上。我们的心,从早到晚,不是想名就是慕利,时时念念都与名利相结合。然而名利都是不定法,都是会变化的,所以我们的心在名利得失上,也就无法安住了。

二、安住在感情上。情爱更是变化无常,今天山盟海誓,明日可能就移情别恋了。其实情海生波,也不能完全怪对方水性杨花、对爱情不贞,因为世间情路本来就是坎坷多变的,有时为了美丑问题,有时为了贫富问题,有时为了思想问题,有时为了学历问题,哪个不是在爱情的路上随风起浪?真正能够为情坚贞不渝的,毕竟是少数,因此爱情也不是长久安住的地方。

三、安住在是非上。我们的心每天都在人我是非、得失好坏里转来转去,一句话好不好听,立刻可以改变我们的心境,一件事应不应该,也让我们悬念挂怀,所以在是是非非的人间社会,哪里能长久安住呢?

四、安住在尘劳上。《金刚经》说,我们的心都是在五欲六尘里流转。所谓“五欲”,就是财色名食睡。所谓“六尘”,就是色声香味触法。因为五欲尘劳都是动荡不宁、虚幻无常的东西,心在五欲六尘里,只能随之起舞,不能安住。

五、安住在烦恼上。烦恼是人生最大的敌人,在佛法里通常将烦恼分为根本烦恼与枝末烦恼两种。根本烦恼又分为贪、嗔、痴、慢、疑、见等六烦恼,其中,见又可分为身见、边执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等五种,合称为“十烦恼”。人的烦恼之多,在这么多的烦恼里,我们的心又怎么可能得到片刻的安宁呢?

六、安住在欲望上。苏东坡说:“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由于吾人的欲望无穷,如何能在有限的物质里获得满足呢?不过古人说:“大厦千间,夜眠八尺。良田万顷,日食一升。”一个人即使拥有再多,所用其实是很有限的,然而却因为不满足,所以永远不快乐。

因此,在世间法里,身心很难找到长久的安住之处,唯有信佛、学佛,在佛法里如果能获得禅悦法喜,那才是我们真正的安心之处。

睡觉

人活着都要睡觉,不睡觉就不能活。但是有的人尽量减少

睡眠

,想把时间省下来工作。一个人不工作,整天闲散睡懒觉固然不好,如佛陀批评阿那律:“咄咄汝好睡,螺蛳蚌蛤类,一睡一千年,不闻佛名字。”睡觉睡得过分,有时也会睡出毛病来,但是如果长期睡眠不足,身体也会出问题,所以适当的睡眠是正精进,因为睡眠有如下意义:

一、睡觉如充电。一般的家电用品,电池使用一段时间后,都需要充电才能再使用;出门开车,汽车也要加油才能上路。适当的睡眠,就如机器充电,也如汽车加油。人的肉体需要吃饭才有体力,精神也需要有充足的睡眠养息。如果不睡觉,眼睛睁不开、头脑不清醒,甚至四肢没有力气,所以睡眠就如充电、加油,至为重要。

二、睡觉如打烊。一般的商店,到了晚上都要关门打烊,就是公司里的员工,白天上班,到了晚上也要下班。人的身体,眼、耳、鼻、舌、身、心等“六根”,平时一直在与色、声、香、味、触、法等“六识”打交道,一天工作下来,也很辛苦,也需要时间休息。睡觉就如商店打烊,也如公司下班。借着睡觉,让“六根”都能放松,得到适当的休息,所以睡觉是很重要的事。

三、睡觉如息兵。睡觉如军队偃旗息鼓,高挂免战牌,暂时休兵养息。因此,睡觉时,不但眼睛不看、耳朵不听,而且要把身心全然放下,好好休息。但是有的人不甘于把时间浪费在睡眠上,晚上要加班,甚至追寻其他的声色之娱,如此反而加重身心的负担,日久身体也会生病、反扑。所以休息如佛教讲的:“学道犹如守禁城,昼防六贼夜惺惺;将军主帅能行令,不动干戈定太平。”

睡觉虽然重要,但警觉性也很重要,不能睡到如人打趣说“睡得像死猪一样”、“睡得不省人事”、“睡得天昏地暗”,睡得过多,也要自我警惕。一般的说法,每天睡觉八小时是正常的,也有人说,一天睡个六小时就够了,其实因人而异,不能一概而论。不过中老年人,如果每天中午都能小睡半小时到一小时,必然有益身体健康。

四、睡觉如死亡。在佛教里,为了勉励修行人把握每一天,甚至每个当下好好精进修行,不可蹉跎时日,所以有谓“今日脱下鞋和袜,明朝不知穿不穿”也就是要有无常观,要把睡觉当成死亡一样,每个今天也许就是生命的最后一天,要自我惕厉。其实,佛教里修行悟道的人,一边睡觉,一边可以清楚地知道别人在讲什么话、做什么事。反之,没有修行功夫的人,尤其是睡得很沉的时候,什么感觉也没有,什么事都不知道,就像死去一样,甚至尽管现在医学很发达,在睡梦中逝去的人,也是为数很多。不过一般人认为这是“善终”,能在睡觉时逝去,无诸痛苦,安然而逝,未尝不好。反过来说,如果每个人都能把死亡当成像是睡觉一样,那么死亡也就没有什么可怕的了。睡眠

人每天都要睡觉,睡眠有时候是懒惰、懈怠的代名词,但是正常的睡眠是精进,会有再起的力量,因此适当的睡眠,也是正精进。

过去中国的读书人,以及宗教的修行之士,倡导爱惜时间,都会尽量减少睡眠。就是一般的农工之家,也是起早待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毫不懈怠。佛教的阿那律尊者,因为听经时打瞌睡,被佛陀呵斥为:“咄咄汝好睡,螺蛳蚌蛤类,一睡一千年,不闻佛名字。”可见睡眠不当,应该呵斥。但是适当的睡眠,也是值得提倡,因为睡眠具有如下功能:

一、睡眠可以放松身体。我们的身体,绷得太紧,没有适当的放松,就如机器,没有休息,也会发生故障,所以适当的睡眠,让身体得以放松,就如万物休养生息,才能生机无限。

二、睡眠可以宽大心胸。一个人操劳过度,有时候也会影响情绪,例如看别人不顺眼,甚至愤世嫉俗等。如果给予适当的休息,也能怡情养性,开阔心胸,自然不会对人太计较。我们很少看到一个人刚起床就责怪别人,但常见一个睡眠不足的人,骂你骂他,骂东骂西,所以充足的睡眠很重要。

三、睡眠可以远离烦恼。人生的烦恼,可谓八万四千,为数很多。我的欲望、我的挂念、我的计较,每天都像泰山压顶一样,让人难以承受。所谓“一睡解千愁”,其实一睡不但可以把所有烦恼挂碍都息下来,而且在获得适当的休息后,有足够的精神、体力解决问题,这才是真正的解千愁。

四、睡眠可以放下事务。勤劳的人,世间的事永远做不完,甚至愈做愈多,所以有“能者多劳”之谓。勤劳的人,做了这样,又想完成那样;做完自己的,又想帮别人多做一些。办公的人,公事愈积愈多;写作的人,稿债愈拖愈大。承诺的事,一件又一件,日常的生活琐事,更是循环不已。例如,地每日要扫,饭餐餐要煮,盥洗日日要进行,人情天天要应酬。所以,有的人被事务缠身,甚至压迫得身心俱疲。假如该睡眠的时候,放下事务,好好地睡他一觉,也不失为解脱之道。

五、睡眠可以观想光明。佛教讲,适当的睡眠也是正精进,尤其在即将入睡之前的一点点时间里,如果利用来轻声念佛,或是观想光明,必定能在身心安然中入睡,如此必然有益健康。

六、睡眠可以阅读入梦。有的人习惯睡前看书,所以设有“床头书”。在睡觉前,看一本自己喜欢的书,不但可以息下妄想杂念,让自己拥抱书香入梦。尤其一旦养成每天看书的习惯,则日积月累,自己的知识、学问必有长进,必能变化气质,此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也。

总之,好逸贪睡,这是浪费生命,合理适当的睡眠,有助健康。尤其善用时间的人,利用睡前的时间用功,不管是念佛、读书,或是止息妄念、开阔身心、远离烦恼等,都能让自己的生命得到充分的滋养,让自己更有力量迎向美好的明天。

睡经

现代人,失眠的问题愈来愈严重,有些人不容易入睡,总是在床上翻来覆去,不得成眠。面对失眠,实在是一件苦不堪言的事,尤其有些人隔天还有重要的事要处理,不能不早起,但是晚上又不能很快入睡,怎不苦上加苦呢?人生贪睡固然是毛病,但是不睡也不是好事。好比佛陀对弟子二百亿耳开示“修行如弹琴”,琴弦太紧容易断,太松则不响,最好要能中道。

人生在世,行住坐卧都要有适当的安排,好比前往某处,是行脚去还是乘车去呢?居住的环境,是选在山上、水边好,还是繁华的都市比较方便呢?总要有个安排。睡觉亦复如此,有的人习惯要点灯,有的人则是幽暗才能入睡。总之,自觉心安,最为适合。

睡眠也是一种正当的休息,闭上双眼,能让眼睛获得充分休息,身体平躺,能舒解身心的压力。因此,睡眠质量好,必能促使心力更加旺盛。

以下提供几个帮助睡眠的方法,给一些不容易入睡的人士参考:

一、儿歌是母亲送给幼儿的催眠曲,难以入睡的人,不妨哼哼呀呀唱个一曲,或许能帮助入眠。

二、可以倒数数字,从一百、九十九、九十八、九十七……数到一,然后再重来一次。不消重复个二三次,大概就可以入眠了。

三、可以观想佛的相好光明,把佛相的庄严观到历历在目,而且定于一境,不会模糊不清,如此与佛的慈悲、精神、活力相互交流,也容易入睡。

四、躺在床上三五分钟内,如果仍然无法入睡,可以用手指轻触眉毛、脸颊、头部,就像苍蝇在脸上爬动一样,因为无事可做,感到无奈,很快就能睡着了。

五、可以默念“七音佛号”,虽然不发出声音,但有韵律也能帮助入睡。

六、背佛学名相、念外文名词、记文学上的成语,也有助入眠。

七、如果再睡不着,干脆想一些困难的问题或难以解决的事情,自问“怎么办”,最后也会因为无奈而入睡。

八、把心定于一境,平时我们的心就像猿猴一样,南北东西到处乱跑,不易安住,若能把心安住在一个境界上,一段时间之后,也会睡着。

九、假如还是睡不着,可以起身洗个澡,重新再睡。甚至睡前泡脚,不仅促进身体健康,也可以帮助入眠,是一举二得的好方法。

十、《十六观经》里面的任何一观,如观日、观水、观地、观树等,都能有助于睡眠。

人要吃饭、喝水,才能补充营养、增加体力,而睡眠能调节生理时钟,让人精力充沛。所以,人生能吃还要能睡,才是有福气的人。吃睡正常、工作正常、思维正常、生活正常,一切都很正常,还会有什么事情感到不如意的呢?

睡姿奇观

在人的一生当中,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睡觉。睡眠的时候,其实也像死去一般,只是人都怕死,但不怕睡觉,因为睡觉会再醒来,死去就不会再活过来了。

每天有充足的睡眠,可以消除疲劳,恢复体力,所以睡觉对人而言,就如远航的船只需要添加油料一样。有充足的睡眠,才能保持身体健康,良好的睡眠质量对人的重要性,由此可见。

谈到睡觉,有的人一躺上床,马上就能进入梦乡,有的人总要翻来覆去,久久不能入眠。甚至睡觉的姿势,也是千奇百态,因人而异。兹举数例一谈:

一、仰天长啸型。有的人睡觉时间一到,朝床上一倒,面对天花板,马上呼呼大睡。这种睡姿的人,容易打鼾,而且姿态不雅。幼小时,父母大都会加以纠正,所以这种仰天长啸型的人,为数不多。

二、大字摆开型。有的人睡觉,朝床上一躺,两手一伸,两腿一叉,像个“大”字一样,也不管旁边有人无人。这种大字摆开型,比仰天长啸型更为不雅,这种睡姿的人,只能独睡,否则不但睡姿难看,也会影响旁人睡眠。

三、卷曲虾米型。有的人睡觉,很规矩,很自爱,睡下后,身体侧躺,或左或右,像虾米一样卷曲,缩成一团。这种睡姿的人,不妨碍旁人同睡,往往是因为从小的家教养成的好习惯。

四、背天覆地型。有少数的人睡觉,不是仰天长啸型,而是背天覆地型,他趴伏在床上睡觉。这种睡姿不但容易伤害五脏六腑,睡眠也不容易持久,所以从生理卫生、身体保健的角度来看,并不是很理想的睡姿。

五、辗转反侧型。有的人睡眠习惯不好,尤其当心绪不宁的时候,在床上辗转反侧睡不着。由于翻来覆去容易惊动旁人,尤其有的人动作夸张,不断起身再躺下。如果独睡还好,万一在军中睡大通铺,或在家中与家人共睡,自己动作太大,也容易引人反感,不受欢迎。

六、右胁而卧型。真正最好的睡姿,就是佛陀所说的“右胁而卧”,又叫“吉祥卧”。右手摆在右脸旁,左手伏贴在左腿上,这样的睡姿一来美妙好看,再者减少妄想,容易入睡。所以假如偶有心情不好,可以借右胁而卧的姿态,同时一边可以观想光明、观想佛身,或是观想大自然,让心胸开阔,帮助入睡。这样的睡姿如能养成,不但有益身体健康,而且不管人前人后,尤其在大众团体里,也不会失去庄严的威仪,就是与人同铺而睡,也不会惊扰别人。右胁而卧最大的好处是既不会打鼾,也不容易做梦,睡眠的质量会提高。所以,各种睡姿奇观中,还是以右胁而卧的“吉祥卧”最为可取。

贰·人生的城市

一个懂得生活的人,一定要像云一样,过得自由自在。不要被名缰利锁自我束缚、自我设限、自我封闭,要如行云流水般任逍遥。所以懂得人生的人,在人生里面要寻找快乐的人生,要找自由的人生,要找自信的人生,要找包容的人生。如果可以宽大包容,那时,自我心中自有无尽财富。

人生的城市

现在举世之间,由于交通往来便利,国际旅游已经蔚为时尚,现代人普遍具有国际观,因此经常可见一些票选世界十大最适合居住的城市、十大最有文化的名城等活动。其实,光是一个中国之大,文化城、教育城、商业城、工业城之多,就不知凡几。兹以“衣食住行育乐”为主题,略述中国的六大城市如下:

一、衣——穿在苏州。自古以来,中国江南的织锦闻名世界,在苏州、江宁、杭州等“江南三织造”中,苏州尤有“丝绸之府”的美称。从元代开始,朝廷在此设立织造局,清代有名的《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先生,其先人就曾担任苏州织造官。古来中国皇帝喜以苏州织锦作为赏赐之物,一般臣民也以能穿上皇帝所赐的织锦为毕生最大荣耀。直到现在,湘绣、蜀绣、粤绣、苏绣等中国“四大名绣”中,苏绣仍以绣工细致、平整,加上针法活泼、构图巧妙等特色而盛名不衰。

二、食——吃在广州。有人说广东人最会吃,他们的吃被形容为“天上飞的除了飞机,地下走的除了坦克以外,其他什么都能吃”。广东人爱吃、会吃,因其省会广州位于中国南方,地处珠江三角洲北部,濒临南海,与香港、澳门相望,北部则是森林集中的丘陵山区,一年四季,各种山珍海味从各地云集而来,所以有“食在广州”的说法。

三、住——居在扬州。扬州地处长江、淮河交汇之地,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自从隋唐以来,不但名人雅士欢喜聚集于此吟诗作画,尤其康熙、乾隆盛世时,大量的徽商、盐商云集在此,一时富甲天下,成为世界十大最繁华的城市之一。所谓“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水乡扬州不但气候温和,景色优美,到处有亭台楼阁,垂杨绿柳,自然的风光旖旎,尤其瘦西湖畔的园林群建筑之美,享有“园林之盛,甲于天下”之誉。每年到了春暖花开、莺飞草长的季节,更是美不胜收,所以李白有诗云:“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扬州得天独厚的生活环境,最适合人居住。

四、行——行在重庆。重庆是中国四大直辖市之一,由于四面环山,城区依山而建,道路陡峭,是个有名的山城。现代人重视养生,懂得

走路

对健康的重要,故有“饭后千步走,活到九十九”之说。重庆因特殊地形而发展出的“步道文化”,不但成为市容景观之一,据闻重庆姑娘多数身材高,就是长期走路的结果。重庆又有“雾都”之称,所谓“雾里看花”,其实在雾里走路,也是别有一番乐趣。

五、育——育在西安。西安旧称长安,是古来帝王建都之地,许多帝王陵寝都建造于此。自从秦始皇兵马俑出土,到法门寺地宫发现佛指舍利,据闻西安的地下只要挖个数尺,就会有宝藏出土,可见西安是中国文化的根源。因此,尽管中国锦绣河山,到处都可孕育人才,不过西安是帝王之都,是中华文化之基,在此培育人才,成就其“立功、立德、立言”的教育,最是适宜。

六、乐——乐在上海。人生在世,不是为受苦而来,应该追求快乐,这也是人生正当的希望。现在全中国最进步的享受之地,应为上海莫属。上海拥有世界级的饭店、旅馆、商圈、娱乐设施等,吸引来自世界各国的人士在此挥金如土,共同缔造十里洋场的夜上海,成为享乐的天堂。

综说中国的每个城市,各有其特色,所谓“官在北京、富在天津、游在昆明、生在杭州、死在柳州”等,中国之大,真是难以细说。

走出去

现在举世之间流行一句口号,鼓励大家要“走出去”。要从家庭走上社会,从农村走上都市,从个人走上团体,从家乡走向世界。“走出去”的思潮带动现在社会经商人士跑遍天下,观光旅游大众也是看尽世界风光,随处可去。

走出去,不是在有形的空间上从这里走向那里,而是从愚昧执著中走上开放的人生,从自私顽固的性格走出一个拥抱大众的开阔心胸。因此,人生不是只有身体走出去,而是要把思想走出去,要把心胸放大开来。走出去,不是平面上的走出去,要能竖穷三际,横遍十方,所谓“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样的人生才算是“走出去”。

人要“走出去”才有前途,到底要走到哪里去呢?

一、走向光明的地方。光明人人喜爱,黑暗无人欢喜。你看,夜晚一到,都市死寂一片,没有行人;商场关门,没有人购物;机关打烊,工厂下班,为的都是因应黑暗的来临。鸡鸣天晓,每一个人又都走了出来,学生上学去,公务人员上班去,士农工商开始一天的工作。光明是非常可贵的,躲在黑暗之处不是人所喜欢的,所以人生在思想上要走向光明、走向喜悦、走向光天化日的地方。

二、走向正义的方向。人要走出黑暗,但是纵使在光天化日之下,“是非”、“好坏”还是有分别。小偷趁人外出,下手偷窃,浪子走到任何地方,看到欢喜的东西就顺手牵羊,这些都是偷鸡摸狗、见不得人的事。因此,就算白天也不能胡作非为,最好要走上正义的道路去。例如,工作就到有正义的地方去工作,交友就到有正义的地方去结交,集会就到有正义的地方去聚会。文天祥的《正气歌》说:“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人生在宇宙之中,种种行事,种种语言,都应该像文天祥一样“留得丹心照汗青”。

三、走到群众里面去。人为什么要走出去?因为个人孤陋寡闻,因为独木不能成林,因为一个人的力量有限,不能成事,所以要走向群众。即使成佛,也要度众生,若无众生可度,怎能成佛呢?所以一个人不走向群众,只是孤陋寡闻,偏于一隅,或是性情怪僻,不肯合群的人,要想有所成就,此实难矣。

四、走向牺牲奉献去。语云:“慷慨赴死易,从容就义难。”自古以来,在忠孝节义之下,多少人做了牺牲和奉献。将军以一死报国,文臣以拼死上谏,尤其一些女人为了守节,数尺丝罗了却残生。

学习

吃亏的君子、崇尚利人的圣者,他们把自己一生奉献给信仰,也不为世间所污染。自古以来,中国以道德维系了社会的秩序,道德成为社会人生的中流砥柱,其例不胜枚举。

走出去,人都应该走出去,有的人少年就远走他乡,有的人至死甘老林泉。其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走世间的路,做人群的事,只要得当,走出去就算冒险,也有刺激。只要走出去,所谓“山穷水尽疑无路”,如果你懂得转身,自然又能得个“柳暗花明又一村”。

上哪儿去

每个人一天当中,都有很多的想法。如果没有净化的人生观,一天到晚想入非非,心中、脑海里都只想到一些不当的地方,前途必定很难有正常的发展。假如能够规范自己的想法,“上哪儿去”都有一定的目标,而且都是一些安全的地方,花费也不多,人生就不至于发生危险。因为人毕竟是活动的动物,每天除了忙于正当的工作、事业以外,必须有一些休闲应酬,乃至打发时间的地方可去。

现在的社会风气,时兴上餐馆吃饭,一餐下来所费甚多,而且经常和朋友外出吃饭,日久容易与家人产生疏离,也不是好事,甚至有的人喜欢上舞厅,然而很多纠纷都是从这些场所传出的。或者现在也有很多人喜欢往国外跑,只是所费的时间较长,所需的经费也多,必须从长计议。

假如每个周末假日,有一些放假时间,要到哪儿去呢?倒是应该做一些正确的思考。兹建议如下:

一、逛书店去。你有读书的习惯吗?常常逛书店去!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智慧财,你在书店里消磨几个小时,体力、精神都消耗得差不多的时候,回家饱餐一顿,休息会更甜美。

二、到图书馆去。书店里的书,大多有时代性,而且书局属性各有不同,所卖的书种类比较不广泛。到图书馆去,要什么书都有,图书馆真是人生的宝库。有些公共的图书馆,不但不收费,而且还提供茶水、座位,以及电脑、打印机等设备,真是读书之乐乐无穷。

三、游公园去。你的住家附近有公园吗?即使没有大公园,只要有个三角小公园也好,都可以提供休闲、运动。假如有半天的时间,可以陪同家人前往休息、散步,让孩子们在公园里跑跑跳跳,玩玩游戏,都能增进亲子情谊。据说现在很多高速公路的休息站,常见很多父母带着儿女开车到此一游,这倒是值得提倡的事。

四、听名人讲演去。现在各个学校、公共场所,经常举办名人讲演,假如时间许可,可以前往聆听。一些有经验、阅历的名人,他们凭着自身丰富的学养,三言两语,提出对人生的看法,指出一些人生的去向,对我们的读书、交友、就业,都会有所启发,可谓有益无害。

五、访师友去。每个人必然都有一些师长、朋友,闲暇时间也可以前往拜访,增进友谊。如果是拜访

老师

,要事先约好,以老师方便的时间为宜。假如拜访朋友,可以三五好友,约在某人家中小坐,天南地北,古往今来,不拘形式,随兴而谈,也是人生一乐也。

六、朝寺院去。自古以来,寺院一直是读书人喜欢造访的地方。范仲淹、王安石、苏东坡,乃至民国时期的谭嗣同、梁启超、梁漱溟等,都在寺院里获得很大的启发,开启了他们的智慧之门。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有时间愿意亲近诸佛菩萨等一些圣贤,耳濡目染,必然受其影响。诸佛菩萨虽然没有跟我们道说一言,出家法师也未必有时间和我们论道,不过一袭袈裟、一座殿堂,已经够我们启发心灵的智慧了。“上哪儿去?”以上列举的地方,不是很好吗?

出门六要

每个人每天几乎都要出门,出门上班、出门旅行、出门开会、出门买东西、出门访友。一般妇女出门,总要花上好长的时间打扮。男士出门,虽然不若女士精心妆扮,但是出了门,就要融入到大众里,所以应该要注意自己的礼仪。以下举出“出门六要”,提供参考:

一、仪容庄重。出门之人,一定要带着愉快的心情,要有庄严的仪容,保持自然,保持微笑,保持端庄。见了人不能苦着表情,一脸严肃,让人见了就不欢喜,如此怎么与人洽谈办事呢?因为自己看不到自己的面孔,更要小心注意自己的表情仪容,不要让它成为自己与人相处,或是交涉办事的阻碍。

二、衣履整齐。出门的人,虽然不一定要穿着华丽的衣服向人炫耀,但是出门在外,衣履总要整齐清洁,朴素大方,不可邋遢随便,以免给人留下不良的印象。

三、情绪安详。出门的人,不可以把在家所受的气发泄在别人身上,也不能把自己的烦恼、情绪传染给别人。出门在外,要保持心情愉快、情绪安详,对人微笑有礼,讲话心平气和,这是做人之道。

四、主动问好。出门在外,不管认识与否,既然照面了,不妨问候一声“你好”、“早安”。假如是熟人,也不要匆忙就擦身走过,所谓“见面三句话”,可以寒暄几句,问候一下“近来可好”、“家居平安”、“事业顺利”,让别人感受到你对他的关怀。有时你主动对人招呼,却得不到回应,也不要生气。你可以想,也许是对方来不及回应,也可能是别人没有听到你的问候,所以只要自己对人的礼数到了就好,不要计较别人的反应,必然自己受益。

五、精神焕发。平时在家,可以闲散、放松,但是一旦出门,就要容光焕发,神采奕奕。所谓“在家一条虫,出门一条龙”,本此道理,出门一定要打起精神,说话铿锵有力,眼光炯炯有神,尤其跟人握手时,一定要表达诚意。有的人与人握手,眼睛却看着别人,如此不专注,不会赢得别人的好感。一个人要受到别人的好评,所谓“三千威仪,八万细行”,稍一不注意,都容易招人批评。

六、肯定自信。出门办事,尤其是每天外出上班,一定要带着饱满的精神,以及愉快的心情,尤其要充满信心,专注地投入工作。如果是出门访友、参加会议,更要四面玲珑、八方周全,说话妙语如珠,引起别人的好感,容易达成访谈的目的。总之,人要肯定自我,对自己要充满信心。已经出门了,如果不知道自己的目标在哪里、不懂得如何与人应对,如此没有自信,如何达成目的呢?所以出门一次,看似简单,其实出门办事,行止进退,如何应对才得体,里面大有学问。出门,实在是一件不简单的大事。

出门预备

每个人每天都要外出上班、办事,即使不用每天上班,只要不是“闭关”、“禁足”,总要外出。出门前,应该有些预备,没有事先预备,出门之后才发现忘记了要前往的地方,以及对方的姓名、应送的礼品等,甚至回到家才发现出门时忘了带钥匙。

经常见到有人出门,车子开动了,猛然发现

忘记了什么

,只好回头。甚至出国的人,忘了带护照,在海关进退两难。为什么不及早预备好呢?“出门预备”,兹有六事提醒:

一、出门先看天。今天会下雨吗?如果感觉天色不对,有可能下雨,就要先预备好雨衣、雨伞、雨鞋,免得在路上果真变天下雨了,进退维谷。

二、所去有目的。今日出门,要到哪些地方,有几件事该办,先有个计划。例如,第一先到甲地,第二再到乙处,第三顺道拜访丙家……把所要访问的对象一次完成。或者今日去乡镇公所领户口誊本,再到银行存款,接着到市场购买物品……把该做的事计划好,免得中途犹豫。常见有人把车子停在路旁商量,甚至商量时意见不一,吵起架来,这都是出门没有预备之故。

三、时间要预算。今日出门到多少地方去,需要花费多少时间,事先要有个预算,不要在别人开会时赶到,或是别人吃饭时造访,免得彼此尴尬。如果没有事先约定,也不宜闲聊长谈,最好把事情简单讲完就告辞,免得妨碍别人工作。

四、事先要预约。到银行机关办事,他们有一定的上下班时间,只要在上班时间内,事情都能办成。如果要拜访的是朋友,彼此各有各的事情,所以最好事先用电话预约,几点到达,几点离开,让对方有个预备,不要贸然前往,成为令人讨厌的客人。朋友交往、相处,要能欢喜、愉快,所以应该注意的事情,不能疏忽。

五、讲话看人面。我们和人相约,有时闲话家常,有时商量议事,有时向朋友借贷,或是希望他出力相助等,必然会有不等的谈话内容。谈话中,要注意对方的面容、声音、态度,他对你所说的意见、所提的要求,如果是真心相应、有心资助就好,否则宜应适可而止,不要强人所难,因为即使父母兄弟、至亲骨肉,也未必都能所求顺遂,何况是朋友、外人呢?

六、礼品要预备。日本人访问朋友,非常重视礼品,现在中国社会也重视礼尚往来,相互赠送一些“惠而不费”的小小礼物,也能缩短彼此的距离,促进彼此的关系。不过送礼也要适当,不宜太贵重,免得对方收受后觉得是个负担。

出门要预备的事其实很多,应该注意的事项也不少,其中尤以讲话的内容要长话短说、具体扼要,不要翻来覆去一再重复,能够简单明白、彼此相谈甚欢,那就出门愉快了。忘记了什么“健忘”是一般人共通的毛病。下雨天带伞出门,天晴了,很多人会忘记把雨伞带回家。火车上的厕所里,经常有被主人遗忘的手机;到餐厅用餐,饭后总会有人忘了自己随身的手提包。甚至公交车上、出租车里,经常有乘客忘记把重要物品带下车,所以搭乘飞机在世界各地旅行时,每当飞机降落前,空中小姐总会在广播里提醒旅客,不要忘记随身携带的物品。

平时一般人出门,也经常在车子开了一小段路之后,忽然想起来:糟糕,我忘记了什么东西没有带!只好打道回府,于是浪费不少时间。

健忘实在是人生的缺点,应该改正,兹有十事提醒大家:

一、昨天你对别人的承诺,还记得吗?如果记得,即刻履行;如果忘记了,要列为自己的重大过失,不可护短。

二、父母、老师、主管、朋友跟你交代的事情,都记得照办了吗?照办后有向他们汇报吗?

三、今日出门,随身应该携带的东西,如记事本、电话簿、手机、眼镜、开会资料等,凡手提包里该有的东西都齐全了吗?出门前最好再检查一次,不要丢三落四、忘东忘西。

四、开车外出,携带驾照、身份证了吗?过路费所需的零钱准备了吗?所要前往的目的地,路线都事先了解清楚了吗?

五、外出访友,已事先电话联络了吗?如系应邀赴约,能如时赴约吗?乃至该回的电话都回了吗?

六、出国旅游,护照、机票、药品、当地的钱币都带齐了吗?甚至换洗的衣物、随身读物,都不可忘记。

七、昨天听到的善言、新知,都能记得吗?都能将之再转告给他人吗?

八、每天要“日行一善”,今天实践了吗?做了哪些善事都能够说得出来吗?

一般人经常骑驴找驴,眼镜戴在头上却到处找不到。健忘的人容易失信于朋友,健忘也是一种失德。一部大机器,忘记了一颗螺丝钉,其后果不堪设想。一个重要的亲友,忘了一句赞美、请安、问候,后果也很难预料,所以古人说“三思而后行”。我们每天的生活不可健忘,应该履行的承诺,如约、如期、如实完成,这是做人的根本。

上街

自古以来,无论哪个阶层的人士,为了购买生活所需,几乎都有“上街”采购的经验。时至今日,商业发达,百货公司、购物中心,各种大卖场林立。由于业者善于广告宣传,经常举办减价促销活动,更是吸引广大群众上街一游。当中不全然所有的人都是为了购物,而是另有所图,例如:

一、满足欲望。上街的人,不必然是为了购物,也不见得有什么目的,纯粹只是为了上街看看逛街的人潮,看看橱窗里陈列的各色商品,即使不买,看看也能满足人类追求物欲的本性。

二、消磨时间。既然不买,为什么还要上街?除了街上人多,可以看看各式各样的人与物之外,尤其街上人多事杂,总会有很多事情发生,借着闲暇逛街,可以看看热闹,消磨时间。有的父母晚间带着儿女上街,可以就街上所见,做一些机会

教育

,乃至到小吃摊吃个点心,有助于亲子间的互动,增加亲子情谊,这也是上街的一得。

三、猎取新奇。逛街时的心情,总是兴奋又好奇。走在街上,各种五光十色的商店招牌,还有电影院的影片广告牌,令人眼花缭乱。每逢电影进场散场,人潮如织。当中有书童报贩,沿街喊叫,各种小贩拎着水果,满街兜售。偶尔还有警察追赶小贩,乃至女人对街相骂的场景出现,甚至古代还有官轿,抬着达官贵人出巡。逛街的人看到这一切,无不感到新奇无比。其实一些男士逛街,常是为了寻芳猎艳而来,只不知一些美丽的女郎,是否也在猎取心目中的帅哥。总之,猎取新奇是引起很多人逛街的目标与兴趣之一。

四、市场调查。一个城市繁荣与否,市集街道最能反映实况。甚至当地的文化习俗、风土民情,也能从街上的活动一探究竟。因此,有些学者为了学术研究,下乡做田野调查,或是上街做问卷。尤其一些厂商为了掌握市场需求,上街做市场调查。甚至有的人没事上街闲逛,也能看出流行的趋势、物价的波动、市场的行情等,因而成为“世间解”,所以市场调查也成为某些人上街的主要目的之一。

五、陪友参观。偶尔家中有亲朋好友自远方来,陪他到远处参观,所费不赀,如果约他游街,边逛街边谈天,既有所见,也有议论,而且说长道短,不必负责。所以过去的一些茶馆,现代的咖啡屋,就成为逛街人士聚会的场所。

六、采购所需。上街最大的目的,还是以采购为主。一些公务人员,平时上班,只能利用假日,或是每天早晚上班前后,上街购买日常用物。有些公司团体,负责采购的总务人员,也经常列出清单,有效率、有目标地上街采购。平时一些家庭主妇,则是随兴地依家人所需,上街采购日用,上街因此成为某些人不可免的生活要务。

总之,不论居住在什么地方的人,都有“上街”的经验。上街的往事,不但留下生动有趣的生活体验,甚至留下很多可谈的资料,成为人生的阅历之一。

路,是给人走的,从甲地到乙地,需要有路。愚公为什么要移山?为了要把山东、山西的路打通。世界上的科学家,争相兴建海上的大桥,为的也是要有通路过去。常见消防队无法及时救火,因为没有通路,也曾见过有人在河边着急,因为河水滔滔,没有路过去。所以,路,对吾人非常重要。

世间的路,有二线、四线,甚至八线大道,也有崎岖难行的羊肠小道。人生本来如路,有时康庄平坦,有时曲折难行。走路,也要看各人的本领。总说“路”,有下列几点:

一、都市道路。一般城市的道路,都是经过规划,一号道路、二号道路……依路标而行,自然到达目的地。

二、山里的路。山路大都是高低不平、蜿蜒起伏,只适宜野兽出没。不过,樵夫、登山者、探险家,也会经常行走山路。

三、海里的路。有时候人用船只、快艇、舢板等各种海上交通工具,为人在海上搭路。自从海上有了通路,多少探险家找到探险的处女地,多少商贾找到贸易的商机,多少旅行家找到旅游的目标。

四、陆上的路。有了陆上的路,人行、车行都很方便,只是开路的辛苦、工程的艰巨,很少人会去想到。自古以来,多少开路英雄,在崇山峻岭中打通山路;多少筑路工人,在深山僻壤里铺设铁轨。不管公路也好,铁路也好,都是多少人用血汗,甚至牺牲生命换来了大家的行路方便。

五、空中的路。空中的路除了供飞机飞行,另外还有电话、网络等,都让世界天涯咫尺,这些都是世界伟大的发明。

六、口边的路。老一辈的人常教导后辈——“口中就是路”,但是口边的路也要知道目的地,还要有礼貌,尤其要有报路、带路的人。

七、指标的路。世间千奇百样的道路,四通八达,像蜘蛛网一样,错综复杂,千差万别,万别千差,但是只要有“指标”,就不会走错路。

八、心里的路。世界上什么路最难走?恐怕就是心里的路了。每一件事都有心路历程,每一件事都需要多少心力所成。心里的道路,有的是走向佛菩萨的成佛之道;有的是向往人天的天堂之路;有时候不自觉的贪嗔愚痴、嫉妒邪恶,那就是通往地狱、饿鬼、畜生的道路了。所以,“十法界”都是我们心里的道路。

除了心外的道路之外,心内的“十法界”之路,你要走哪一条呢?岂可不慎行乎?走路

俗语说,“路是人走出来的”。确实不错,人从出生之后,就要学习走路。甚至双脚走路不够,还要发明许多交通工具,建设各种道路,包括乡道、县道、省道、国道。甚至陆路不够,进而发展出空中、海上的道路等,目的无非都是为了要“走出去”。

人要走出去,才有前途,但是世间的道路并非都是平顺好走的坦途,如同语言也是人与人之间沟通心意的道路,语言不当,也可能成为障碍。另外,金钱也是人生的通路,有时用之不当,金钱的道路也不容易行走。

道路不仅沟通了人际,一个国家要“货畅其流”、“物尽其用”,还必须有好的交通。交通不便,货物交流不畅,所以自古商人行走营商就万分的辛苦。

世界上走路最多的人,一是商贾,二是军人,三是僧侣,四是探险家。商贾为了让货物通畅交流,不惜南北经营,奔东走西,商人一生的岁月,大部分都在路上度过。

军人为了保家卫国,出战野外,离乡背井,餐风露宿,尤其是行军,不分昼夜,备极辛苦。僧侣也是“一钵千家饭,孤僧万里游”,为了参访问道,云水行脚,就如赵州禅师的“一句随他语,千山走衲僧”。

探险家更不用说了,麦哲伦、库克船长、三宝太监郑和,甚至去西域取经的唐三藏,他们都是冒险犯难,不怕葬身鱼腹,不惜埋骨山野,靠着他们行走各地,世界的文化于焉展开。

人生要“走出去”才有发展,所以走路是不能免的功课。人生的道路有好走的路,也有难行的路,兹以世间道路比喻之:

一、平路。就是平坦的大道,如一般市区道路,乃至高速公路等。

二、暗路。就是没有路灯照明的郊区小路。

三、歧路。就是崎岖不平、曲折错综,不容易认识方向的路。

四、山路。就是深山里的道路,有的斜坡高低落差很大,有的则有阶梯拾级而上。

五、水路。一般过河越溪要涉水,漂洋过海要渡轮,这些都是水路。

六、邪路。有的人不走正路,例如从事不正当的邪业,这就是人生的邪路。

七、绕道。遇到河流、断桥、交通事故等,必须绕道而行,虽然辛苦,费时费事,为了到达目的地,也不得不行之。

八、捷径。有时不是道路,为了抄捷径,不惜跋山涉水,甚至有时为了截弯取直,缩短路程,必须征收良田土地,重筑道路。

所谓“条条大路通长安”,其实世间的道路并非条条都是大道,正如人生的前途,有的崎岖坎坷,有的平步青云。如何走路,也要靠吾人慎重选择。

“走路”的重要

“走路”对百年以前的人来说,不是问题,因为生来就是要走路,不管你到哪里办事,不走路怎么到达呢?古代的人,一半的生命都花在路上。现代人习惯乘坐车辆,脚踏车、摩托车、汽车、火车,生活一下子改变,不需要走路,而改以车代步,因此现代人的生存本能也受到影响。

例如,不走路,体能愈来愈差,精神愈来愈萎靡,这都是现代人的严重问题。现代医生总是鼓励人每天至少要走一万步,一万步大约需要两个小时。一个忙碌的人,要他每天花两个小时来走路,怎么想都觉得不值得。但是,一旦老了病了,人的老,就是从脚和腿老化开始,虽然心里想要走,但每一步路都觉得举步维艰。到了这个时候才想要走路,已是力不从心了。所以,现代人为了增加自己的体能动力,可以把一万步分为三次来走,每天三餐饭后,各走两三千步,可以维持长远的健康。“走路”,确实很重要,述说理由如下:

一、增加健康。如上所说,走路是为了健康,所有的路,都应该叫“健康之路”。当初佛陀住世时,每天领导弟子托钵乞食,都要走路。不但托钵要走路,吃饭以后,“饭食经行”,也是要走路。之后打坐参禅,禅定起坐以后,还是要跑香走路。不但如此,佛教还鼓励人“朝山”,三步一拜,一步三拜,都是为了增加健康,也是为了慧命的提升。

二、促进思考。走路的时候,可以借机沉淀心灵,可以在脑海里思考一些问题,例如,前途的进退,事业的做与不做,都可以借此做个长远的思考,所以这样的走路,怎么能说是浪费时间呢?

三、身心平衡。走路看起来是身动,其实心也跟着一起活动,可以说是身心平衡的运动。不走路,只有心在活跃,身心不平衡,久而久之,体力衰退,这是当然的事。

四、遇合大众。因为走路的关系,经常能在路上遇到同伴、熟人,大家互相招呼,也能相互联谊。人在世间,还是要靠大众生活,离开了大众,什么都没有。所谓“十八层地狱”,有一个叫孤独地狱,孤独的人生,最是不堪。借着走路,能够和大众经常相遇,促进联谊,这也是走路的益处。

五、达到目的。走路一旦成为习惯,每天都会想要达到自己所定的目标。五千步、一万步,就算这不是你的人生目的,但这是你对生命健康的要求,是为了达到健康所必须达成的目标,也是人生所应该做的功课。你有了功课,不达目的不罢休,如此就容易达成追求健康的目标了。

六、认识环境。坐车的人,不容易认识环境;走路的人,才能认识路。经常走路,对身边周遭的环境容易熟悉。你不走路,坐在车子里,十年八年,隔壁邻居是谁都不知道,你的世界就会变得很狭小。走路,世界才会广大,所以不管为了健康、为了增广见闻、为了身心平衡,或是为了融入大众,都需要走路。

各行其道

一个家庭里,兄弟姊妹长大后,为了各自就业,东南西北,各行其道。一个学校里,同窗好友毕业后,为了发展前途,各自分飞,也要各行其道。

道路走远了,还有岔路。河流流经的区域广了,也会分出支流。士农工商各行各业当中,经商的商人,有的批发百货,有的贩卖吃的、穿的、用的,可以说万千商人都在各行其道。农夫当中,有谷农、果农、菜农、牧农,大家各就本业努力营生,也是各行其道。

世间众生,每天都在“各行其道”,试述如下:

一、关于交通的。现在的交通发达,有飞机、轮船、火车、汽车、摩托车、脚踏车等。有的乘人,有的载货,有的近途,有的远程,甚至车厢、机舱还分经济舱、商务舱、头等舱,此中或高价,或便宜,为了方便行商旅客,都可以任君选择,各行其道。

二、关于做人的。人有千百万种,有的人活泼热情,有的人含蓄内敛,有的人刚毅正直,有的人善于察言观色,有的人淡泊无求,有的人热衷名利,有的人满怀救世热忱,有的人只求平凡度日。人因为天生性格不同,价值观、人生观不同,所追求的目标与生活方式也有别,但只要做人正派,一样可以各行其道,同样可以活出自己的一片天。

三、关于工作的。工作也有千百样,有的人从军,有的人行医,有的人治学,有的人从政,有的人务农,有的人行商,有的人做工,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都出状元”。所以在各种事业当中,每个人也都各行其道,各显神通,各自发挥自己的才华。

四、关于能力的。人在世间要有工作才能生存,工作要各凭本事,有的人用劳力做事,有的人用技术工作,有的人用金钱投资,有的人用口才赚钱,有的人用智慧策划。总之,人为了赚取生活所需,只得以自己的体力、心力、脑力,帮忙解决问题,才可以生存。

五、关于信仰的。世间的宗教很多,有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等,各个宗教各有教主、教义、宗旨,大家各凭所好,选择所要信仰的宗教。甚至在佛教里,也有大乘八宗,可以选择参禅,也可以选择念佛。乃至“五乘佛法”里,有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都可以任选一乘,作为自己修学的目标。总之,在宗教信仰的选择上,大家一样可以各行其道。

这个世间本来就是个百花齐放、多彩多姿的社会,只是在各行各业里,大家虽然可以各依所需,各行其道,但是佛教讲“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行业虽多,道道不同,归根究底都是为了替人服务、给人方便、助人解决问题。所以世间万种的经营,百千的行事,其目的都是为了共生共荣,只要大家能够正派、向上、勤劳、利人,所谓“讲义”、“讲理”,则不管哪种行业、宗教、事业,条条都可以通往成功之途。

塞车

人生的烦恼很多,不论古今,不分中外!只是现代人随着科技进步,烦恼似乎也因此增加了不少,例如家中停电、水管不通、出门塞车等。

说到塞车,不管平时上下班,或是假日外出旅游、购物,几乎都会遇到塞车。一般道路交通流量大,偶尔塞车一下就过去了,还算好,最怕在高速公路上,一塞没有数小时不容易疏通。有时候长途旅行,塞在高速公路的车阵里,前也不能进,后也不能退,十几个小时下来,肚子饿了还可忍耐,口渴数小时也还可以过去,万一尿急,那可就真的不知如何是好了。

塞车时,如果与人约好见面,眼看时间来不及,心里的焦急也是可想而知。所幸现在有了手机,可以及时打电话通知对方,虽然还是可能误事,但至少不至于太失礼。

多年来,我经常在高速公路上行走,自己也体会出一套行走高速公路的哲学。例如,假日最好不要上路,因为有些新手也会趁此机会出门办事,路况不会太顺。有时候某些路段,上下班时间必定塞车,最好能避开这个时候通过该路段。有时候在高速公路上遇到车祸,要知道附近有哪些省道、南北快速道等,可以提早下交流道。如果路上没有塞车,也没有路况,还要注意不能超速,因为不时会有交通警察出现,甚至现在照相测速,只要被照到,荷包就会“失血”。

一般人高速公路走久了,哪些路段容易躲藏警察,大都心里有数。根据我的观察,所谓“逢弯莫快车,遇桥须慢行,战备车道旁,两边有警察”,其实不管有没有警察,遵守交通规则,才能确保自己和他人的行车安全,也可减少塞车之苦。关于塞车,也有因应之道,例如:

一、预做准备。一趟出门,车行需要多少时间,心里要有数,最好车上能预备一些面包、开水,甚至尿壶等,以备塞车之需。

二、提早出门。现代人约会要守时,开会要准时,这是应有的礼貌,不可经常以“塞车”作为迟到的理由,所以出门办事,要把塞车的时间预估进去。宁可提早出门而早到,也不要迟到而对人失礼,这是现代人应该提倡的第一新生活运动。

三、车况良好。出门以汽车代步,非常方便,但是如果汽车抛锚了,那可就真的是“汽车”者“气死人”也!使用汽车,要靠平时的保养,再者每次出门前不忘事先做好检查,例如,冷气冷度够不够?刹车灵不灵?汽油加满了吗?机油换新没有?水箱的水足够吗?如果你能随时注意保持良好车况,路上既不会妨碍别人,自己的安全又有保障,所以把车子保养好,这是自利利人的最佳法门。

四、心情愉快。开车外出,一定要保持愉快的心情,尤其喝酒不能上路。在车上也不可以抽烟,或是猛打手机,驾驶人员不要好讲话,也不要急着赶时间,要从容不迫,每次开车外出,都能视同兜风旅行一样,那么潇洒自在。我过去一再提倡开车时应该注意:“不急不急,平安第一”、“不急不急,礼让第一”,尤其一些开大货车、联结车的司机,更应该注意,不要随便变换车道,也不要超速,因为“欲速则不达”。所谓“妻儿倚门望,安全驾驶归”,唯有安全驾驶,才是回家唯一的路。

自行车

自行车,又名脚踏车,这是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之间的交通工具。人借助双轮转动,可以缩短走路的时间,增加行走的里程,所以曾经风行世界。一般人上下班要骑自行车,出外采购要骑自行车,自行车成了人类社会重要的代步工具。

后来,脚踏车为摩托车所取代,摩托车不需要人力,只要加油,就能加速冲刺。直到今日,摩托车还在流行,但是伤亡率高,也造成社会付出不少成本。现在经济发展,大家为求安全起见,都乘坐四轮汽车,甚至还安装深色的玻璃,让外面看不到车内。慢慢地,人我之间也就越来越隔阂了。

现在欧洲的巴黎,倡导以脚踏车作为重要交通工具,每周一日实施“不准汽车上路,只准骑脚踏车”。脚踏车为何又能重获人类青睐呢?原因如下:

一、节约能源。现在有人忧心,能源过度浪费,未来会产生能源危机。根据科学报告,五十年后的世界,汽油用罄,届时大地一片黑暗,不知人类如何生存下去。因此,唯有现在及早节约能源,减少汽油的消耗量,改用脚踏车代步,保留一些能源,留给万年久远的子孙,这是值得重视的问题。

二、合乎环保。现在人类过分使用汽油,不但汽车排放的废气造成空气污染,制造汽油所产生的废弃物,也有害人类健康,所以环保人士呼吁用脚踏车代步,加强环保意识,只要人人有心,必能做到。

三、回归简朴。骑脚踏车,这是回归简朴生活的一大步,因为自行车不需要耗费油料,每日只要花一点力气,踩动车轮,一天就能省个几美元的油费,一个月下来就是一二百元,一年就是数千元。另外,汽车的保养、保险等花费,也是所费不赀,假如能骑脚踏车,就能减少不必要的支出,让生活回归到往昔的简朴,实在是值得提倡的事。

四、有益健康。骑脚踏车不但回归简朴,而且有益健康。据现代医学表示,人类最好的运动就是走路,因为走路双脚运动,使全身的肢体,甚至五脏六腑的器官,都能运动,所以有益健康。骑自行车的效果和走路一样,是最好的运动。俗语说,“路是人走出来的”,其实,健康也是要靠双脚去走、去踩踏出来的,所以为了自己的健康,多骑脚踏车,尽量减少搭乘汽车的次数,可谓好处多多。

五、沟通人际。汽车是封闭式的,内外不能交流,摩托车速度太快,也不能互动。唯有骑自行车,骑在路上,三五好友可以高歌、可以对谈,增加人际沟通,让人与人之间多建立一些往来,增加友谊,增加了解,也是促进社会和谐的一件好事,值得提倡。

自行车能否再大行其道?人类能够因它而有所获益吗?这就要看现代人的思维了!

在佛教的《观音经》里叙述观世音菩萨,形容他“游诸国土,度脱众生”,这个“游”是表示自由自在、表示称心如意的意思。其实,不只菩萨度众生好像“游”览世界一样,人间各界的人士,也都因为“游”而有所增进,例如:

一、学生通过郊游,可以增广见闻。全世界的教育,几乎各级学校都会让学生利用假期做各种郊游。例如,从幼儿园开始,就会到各个公园、名胜去远足。中学生、大学生也会想出种种方法自助旅行,或是求助一些单位的奖助,到国外游学。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但青年学子希望通过游学到世界各地游历,以期增广见闻,一些工商企业、团体机构,也会奖助优秀青年出国访问、游历,期能培养人才,厚植团体实力,可见“游”的重要。

二、商贾通过旅游,可以找寻机会。当今“全球化”的时代,工商企业人士莫不急急忙忙地游行世界,寻找商机。过去说宗教无国界、医学无国界,现在的工商几乎也是无国界了。中国的工商人士,现在遍满世界,据说在世界各国投资的中国华商有四万多户,我想这是有登记的数字,没有登记的还不知有多少呢!工商界的旅游,现在飞机都有商务客舱,旅馆也有商务旅馆,可见工商企业在旅游世界里占有重要的地位。

三、异性通过同游,可以结为伴侣。从学生的郊游,到青年的旅游,再到旅行社所办的一些国际旅行,替男女青年牵线,让天下有情人结成眷属者,不知凡几。青年人在山明水秀的地方结识异性朋友,彼此一见倾心,点燃爱的火花,谱出爱的恋曲,或者出国旅行十天、半个月的行程,在异国他乡认识、结交,回国后鱼雁往返、电话热线,也谱出恋曲。所以,“但愿天下有情人,皆成眷属”,旅行的促成,不能说没有贡献。此外,朋友通过同游,进一步互相了解、联谊,促进感情,成就其他好事者,也不在少数。

三、官员通过出游,可以体察民意。历代的帝王微服私访,都是借“游”来了解社会民情。乾隆皇帝下江南游山玩水的故事,一直到现在还在民间流传。官员出巡,访问辖下的机关团体、工商企业,不但能增进了解、联络感情,而且还能就地解决各种问题,所以官员出巡,只要不过分浪费,不造成扰民,人民自然欢迎。

四、僧人通过云游,可以砥砺道心:出家人“一钵千家饭,孤僧万里游”,非常富有诗情画意。世界上,商人、军人、探险家和僧人,同为世界上游历最多、最广的人士。一个出家人,游走江湖,各地参访,顺治皇帝《赞僧诗》所谓“天下丛林饭似山,钵盂到处任君餐”,僧人借助行脚,砥砺道心,增长知识见闻,这都是“游”的贡献。

旅行的层次

古人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说,现代人盛行观光旅行,到处旅游参学,佛教尤其一再提倡参访、云游、行脚。

云游行脚就像现代的自助旅行,出家人“一钵千家饭,孤僧万里游”,因此世界上行脚最多的人,第一就是僧侣。其他如商贾、探险家、军人等,都是靠着双脚走出自己的人生,同时也走出了国家、人类的历史。

台湾自从开放观光以来,也鼓励人们到世界各地观光旅游,以增长见闻。兹就旅游参访所需的经济、时间,以及各地的文化层次,分出十个等级,提供参考:

第一级,中国台湾环岛一周。时间大约五天,重点有花莲的太鲁阁、台东的绿岛、屏东的垦丁公园、高雄市的爱河、高雄市的佛光山、嘉义的阿里山、南投的日月潭、台北的故宫博物院,以及到阳明山泡温泉、欣赏杜鹃花等。

第二级,中国香港地区及新马泰。此中尤以泰国的玉佛寺、马来西亚的吉隆坡石油双塔、新加坡的市区观光,以及中国香港的迪士尼乐园,都值得一游。

第三级,日韩。日本九州岛、四国的风光,京都、奈良的佛刹,以及韩国曹溪宗二十四丛林、民俗村等;览胜之余,也可见出日韩佛教的寺院丛林,各具特色。

第四级,非洲。埃及的金字塔、南非的野生动物园,乃至开普敦的好望角、约翰内斯堡的南华寺等,证明非洲并非只有“苦难”与“黑暗”。

第五级,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大堡礁,布里斯班的黄金海岸等,处处可见澳大利亚人爱好艺术与大自然的特性。

第六级,美加。美国大峡谷、黄石国家公园,加拿大尼亚加拉瀑布等,壮阔的气势不禁令人对大自然肃然起敬。

第七级,欧洲。罗马竞技场、希腊神殿、意大利比萨斜塔、德国奥林匹克广场等,从中可以看出欧洲的古老文化。

第八级,俄罗斯。红场、克里姆林宫、冬宫、俄罗斯图书馆等,各自代表着政治与文化,但其实都是权力的象征。

第九级,印度。佛陀八大圣地、恒河风光、泰姬陵、沙查汗宫殿、孟买阿姜达,处处蕴藏佛教的历史文化与生命。

第十级,中国大陆。万里长城、九寨沟、敦煌石窟、大足石刻、龙门、云岗、张家界、黄山、各地历代皇陵、兵马俑、陕西法门寺地宫、上海东方明珠、杭州西湖等,此中有不少世界级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国人引以为傲的文化瑰宝。

当然,以上只是举其要者,其他还有不少世界各地的名胜,如英国大英博物馆、巴黎卢浮宫、巴西的亚马孙河等,都可以各依所好,做进阶的参访学习。

怀念的地方

在人的一生当中,总有几个是我们所怀念的人,也总有一些我们住过或是到过的地方,让人怀念。例如,现在有很多人出门观光旅行,当他一番走马看花后,你问他:“哪里最好玩?”他必然也能说出一二个地方,不会交白卷。

怀念的地方,有山巅水边,有林泉树下,有宁静纯朴的乡村农舍,有辽阔空旷的自然原野,甚至巧夺天工、浑然天成的峡谷岩洞等,总有一些地方让人怀念。在一般人的一生当中,大概有几个地方是大家所共同怀念的,例如:

一、读书的学校。每一个人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甚至出国留学,在一生七八十年的岁月中,可以说有四分之一的时间与学校为伍,怎么可能不会留下一些值得回忆的纪念呢?只是在求学的阶段中,哪个城市的学校最可爱,就看他在校时,与老师的师生关系、与同学的互动如何,乃至他对读书的兴趣高低,种种因素留下的印象,都会有所影响。

二、接受挑战教育的地方。所谓挑战的教育,就是人生遭逢最苦、最难的考验。有的人“十载寒窗无人问”,有的人有挫败、打击、困苦的往事,真是不堪回首。武训为什么要“行乞兴学”?因为他知道读书不容易。王冕画荷成功,因为他缺少笔墨。有的人参访寻师,多次不遇;有的人投帖拜师,遭人拒绝。在饥寒交迫、在生死存亡间挣扎时,乃至贫病无依,孤苦无助的心情,可能在当时这些都不是好事,但是当你能通过这些考验,则这一切的一切,都将成为你最怀念、最值得记忆的所在。

三、结婚的礼堂。一个年轻人,成年礼时希望父母参加,毕业典礼时希望亲人与会,结婚典礼时更希望父母、亲人、师长、朋友都能出席。因为结婚对一个年轻人来说,是从个人走上成家立业,过上成双成对的生活,今后他必须负担的责任,不同于单独的个人生活,所以无论是结婚的对象、地点、时间、过程,他都非常重视。古人有《四喜诗》: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夜。事实上,很多人最在意的,还是“洞房花烛夜”,所以有“小登科”之说。

四、一些人生的试场。当过兵的军人,知道在某次的战役、某个战场上,要能建功立业,才能当上一旅、一师之长;在一些专业竞技的试场,能够智冠群伦,拔得头筹,他日才能得以扬眉吐气。所以,人生的试场,都是经过一番努力、脚踏实地走过的地方,怎能不怀念呢?

怀念的地方,总有一些叫人难以忘记的事。中国万里长城的无边风光、印度泰姬陵的月光映照,乃至罗马竞技场、希腊神殿、埃及金字塔、加拿大尼亚加拉瀑布、俄罗斯红场、美国大峡谷、法国巴黎凯旋门、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等,这些都是举世闻名的名胜景观,当你亲身一游之后,怎么可能对它们全然没有一点怀念呢?

台湾地名

人有人名,地有地名,物有物名,世间任何东西,都要替它取个名字,以便识别。

台湾地区,有很多有趣的地名,略举如下:

一、以植物为名的乡镇。如莿桐乡、佳冬乡、牡丹乡、芦竹乡、大树乡、路竹乡、竹塘乡、花坛乡、柳营乡、麻豆镇、竹山镇、杨梅镇、卓兰镇等。尤其以“林”为名的地方,多不胜数,如树林市、坪林乡、水林乡、杉林乡、茂林乡、秀林乡、林边乡、林口乡、林园乡、林内乡、芎林乡、员林镇、大林镇等。由于台湾是个海岛,又处在热带地区,一年四季如春,适合各种植物生长,奇花异木很多,所以台湾不少乡镇,很自然地就以植物林木为名。

二、以动物为名的乡镇。如龙潭乡、龙井乡、龙崎乡、后龙镇、狮潭乡、狮子乡、鹿草乡、鹿野乡、沙鹿镇、鹿港镇、鹿谷镇、凤山市、凤林镇、燕巢乡、鱼池乡、鸟松乡、麟洛乡、龟山乡等。中国人一向认为“龙”是吉祥的动物,所以叫“龙”的地名很多。此外,狮子、老虎、凤凰、麒麟、乌龟等,有的是因为长得雄壮威猛,有的是由于象征祥瑞、长寿,因此也不免被用来当地名。

三、以矿物为名的乡镇。如金山乡、金峰乡、金宁乡、金沙镇、金城镇、金湖镇、石锭乡、石门乡、石冈乡、东石乡、尖石乡、土城市、土库镇、盐埕区、盐埔乡、埔盐乡、盐水镇、铜锣乡、玉井乡、玉里镇等。以矿物为名的乡镇当中,以“金”为名最多,可见黄金之受人喜爱,可谓“人同此心”。其他以石头为名者,如石门乡真有石门,以“盐”为名的地区,多数过去也的确产盐,所以称得上是“名副其实”。

四、以数字为名的乡镇。如二水乡、二林镇、三峡镇、三芝乡、三义乡、三民乡、三湾乡、三星乡、四湖乡、五股乡、五峰乡、五结乡、六甲乡、六龟乡、六脚乡、斗六市、七股乡、七美乡、七堵区、八里乡、八德市、九如乡、万里乡、万丹乡、万峦乡等。从数字看台湾的地名,多数也都是有典故的,例如彰化县的二水乡,因为是处于“二分水圳”与“八堡圳”这二条水圳之间,所以原本叫“二八水”,直到日据时代才简化为“二水”。另外,宜兰的头城、五结,乃因清末时,地方经常发生械斗,此两地就是乡民“集结防守”之地,故名。其他如三民乡,有人认为是与“三民主义”有关,尤其近来台湾当局政党之间凡事喜欢泛政治化,故有此联想。

除上所举,另外也有用颜色为名的,如白河、白沙、绿岛等。甚至以气候为名的,如恒春、春日、冬山乡等。可惜台湾就是缺少以人名为地名,直到近几十年来,才有麦克阿瑟路、罗斯福路、孙立人路、逢甲大学、台湾“中山大学”等,以示对名人的纪念。

说到人名,在桃园县与高雄县,分别有观音乡与弥陀乡,能以佛菩萨名号为地名,可见宗教信仰对民间的影响之大。

十度空间

吾人生存在宇宙之间,但是一般人对宇宙并不十分了解。所谓“宇宙”,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为“宙”,所以“宇宙”就是时间、空间的总称。我们对时间和空间不能了解、认识,哪能认识宇宙呢?就像“阿弥陀佛”四个字,若译成中文就叫“无量寿”、“无量光”。“无量寿”是超越“时间”的意思,“无量光”是超越“空间”的意思。世间什么东西能超越时空呢?那就是“真理”,因此“阿弥陀佛”四个字,就是宇宙的真理。

吾人生存,也要有时间、空间。尽管在无限的时间里,寿命有长短,在无限的空间里,也有多少的区隔,但是宇宙供我们生存,必定有其共生共存之道。

说到空间,人类经过百千万年的琢磨,慢慢发现人类生存的宇宙,原来有十度空间。在数十年前,我们只了解到二度空间、三度空间,慢慢而四度、五度、六度……直到现在才真正洞彻宇宙有十度空间。兹将“十度空间”说明如下:

一、第一度空间。什么是第一度空间?就是“点”。所谓点,例如,一个方盒子,每一个角都是一个点,这就是点的一度空间。

二、第二度空间。什么是第二度空间?就是“线”。例如一个方盒子,两个角,也就是两点之间连成一条线,这一条直线就是物体的二度空间。

三、第三度空间。什么是第三度空间?就是“面”。方盒子的正面、反面、侧面,也就是两条线构成的平面,就是第三度空间。

四、第四度空间。什么是第四度空间?就是“体”。方盒子的四个面构成的立体体积,就是第四度空间。

五、第五度空间。什么是第五度空间?第五度空间是动态的空间,叫“速度”。因为既有空间,就有由此到彼、由彼到此的“速度”,这就是第五度空间。

六、第六度空间。什么是第六度空间?就是“温度”。因为物体移动,相互摩擦,必然会产生“温度”,这就是第六度空间。

七、第七度空间。什么是第七度空间?就是“电”。因为温度产生了热量,当热量累积到相当程度时,就会爆发而产生“电”。有时候我们感受到衣服上有“静电”,就知道必定有空间的存在。

八、第八度空间。什么是第八度空间?就是因电而产生的“声光”。现在的DVD,一块小小的芯片,里面藏了多少声光影音,既然能让声光存在,就有空间,这就是第八度空间。

九、第九度空间。什么是第九度空间?就是因声光而产生的“波动磁场”。声光往外发射,就会在空间产生波动,就有磁场,所以第九度空间叫“波动磁场”。

十、第十度空间。什么是第十度空间?第十度空间是属于“心灵”的空间,也是最高层次的空间。佛法讲“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所以整个虚空应该都在我们的心里。若问:世界上什么东西最大?就是虚空!能超越虚空的,只有吾人的心了。当初释迦牟尼佛因为认识自心本性而成佛,因此吾人“若要识得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只要我们的心能到达十度空间,自然就能明白宇宙世界了。

叁·读书与学习

想要让自己在某个方面有所精进,就要努力地钻进去,做到时时不忘。这样,你就会发现,很多自己不能领悟的妙处,往往会在别人的一句无意间的话语当中得到启示,帮助自己成长。

阅读

人的知识学问,来自于阅读。阅读并不限于书本,有的人从一件事获得启发,他就能从“读事”里获得智慧;有的人一生跟随一个人,他说我以一生阅读了某一个人,“读人”也能读出思想。

人生,生也有涯,知也无涯。有的人终其一生,研究动物、研究海洋、研究太空,成为专家,有的人博览群书,成为通才,这就看各人的志趣了。

我们究竟如何阅读才好呢?

一、阅读一个国家。阅读世界、阅读人类、阅读宇宙,有时候阅读的领域太广、太深,无法消化、融会,只有徒然浪费时间,最好就着自己的能力去阅读。例如,阅读一个国家的文化、历史、经济、政治、人物等,比方中国的贞观之治、欧洲的文艺复兴、美国的南北战争等,你能把一个国家读通、读透,你就能成为研究中国的专家、研究欧洲的专家、研究美国的专家……不管你研究任何一个国家,都会有所成就,因为一个国家的人文历史,有的人穷一生数十年岁月,都不见得能把它研究透彻。

二、阅读一个社会。如果我们把阅读的范围缩小,更求深入,可以阅读一个社会。例如,男人的社会、女人的社会、士农工商各种人群的社会,甚至“同志”的社会,他们的形成背景、生活方式、互动模式、思想理念等。我们能针对社会的各种族群,深入调查研究,把成果出书分享大众,也是非常有价值的事。

三、阅读一个家族。家庭是社会组成的单位,世界上有很多的家庭,乃至他们的家族,对国家社会造成很大的影响,都值得去研究、阅读。例如,洛克菲勒的家族,肯尼迪的家族,《红楼梦》里的“大观园”,明朝大儒方孝孺,其被诛杀十族的冤狱,乃至红顶商人胡雪岩的家族兴衰史。举凡书香之家、官宦之家、农耕之家等,都可以花一生的时间去阅读,把他们的行谊得失,做成论文研究,公诸于世,都能对世人有所启发。

四、阅读一个宗教。一般宗教大都有排他性,彼此互不包容,所以很多宗教都是各说各话,各写自己的好。如果有人能以佛教的“无我观”阅读,然后客观地研究各宗教的思想、义理,也能对人类做出贡献。

五、阅读一个人生。有的人的一生,代表一个时代、一种社会,有的人的一生,影响整个国家甚至全人类。例如释迦牟尼佛、耶稣、穆罕默德、孔子、苏格拉底、爱因斯坦、达尔文、拿破仑、亚历山大、成吉思汗等,这许多的宗教家、哲学家、科学家、政治家等,我们研究他们的生平,把他们一生的事迹,巨细靡遗地呈现出来,让未来的子子孙孙都能与古人同在、能与专家同行,岂不快哉?

六、阅读一个自己。麦克阿瑟在《为子祈祷文》里有一句话说:“认识自己是认识一切知识的基石。”认识自己就是自觉的功夫,也就是明心见性,如禅宗所谓的“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一个人能够自我阅读、自我观照,把自己一生的功过、得失,都能读得清清楚楚,最后能读出自己的佛心、佛性,这才是世间最大、最有价值的学问。

书中有什么

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在古老的时代,没有电视机、收音机,人们只能从阅读书籍与语言交谈中得知天下事。所谓“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就是说明“书”的重要性。

书籍不但能增加我们的知识、智慧,改变我们的气质、品德,读书更能开扩我们的思想、见闻,让我们真正认识宇宙人生。所谓“开卷有益”,只要我们善择好书,多读书必然对自己的人生有很大的帮助,因为:

第一,书中有知识。现在是个知识爆炸的时代,网络上的资讯包罗万象,而且传递迅速。处在这个时代,唯有终生学习,汲取新知,才能因应不断改变的世界。而获得新知、充实知识的途径,除了网际网络以外,“书”是另一个最佳的媒介。根据报道,现在举世每年都有十万本新书问世,每个人一天要读二百八十八本书才能跟上时代,所以唯有多读书,才有丰富的知识,才不会被时代淘汰。

第二,书中有明镜。历史书中的成败兴衰,能让我们鉴古知今;励志书中的名言佳句,能作为我们待人处世的殷鉴;故事书中的忠奸善恶,能帮助我们明因识果,增加对人生的理解。除此以外,只要是有益身心的书籍,都可以作为我们的明镜,借以认识自己,看清人生。

第三,书中有前途。书,好比是我们人生道路的指南针,指引我们人生的前途,也好比是人生道路的食粮,随时补充足够的能量。诸如性向的分析、工作的选择、职场优劣剖析等各方面的书籍,都是人生很好的参考书。

第四,书中有世界。资讯发达的现代社会,如何让“八千里路云和月”成为“小小世界”,只要手中握有旅游手册、名胜导览、介绍古迹文物的杂志等,就可以“卧游天下”,足不出户也能饱览世界风光。

第五,书中有方法。工具书是我们读书、工作的好帮手,除此以外,现今有许多书标榜着如何读书的方法、致富的方法、成功的方法,甚至烹饪、园艺、美工等各类书籍,只要懂得好好利用,都可以在生活中发挥作用,提供帮助。

第六,书中有自己。宗教书籍有别于世间一般书籍,借由分析人生实相,让我们认识人生、了解自己,让自己不再受虚妄烦恼所惑,所以阅读正信宗教的书籍,可以找到自己。

读书要靠日积月累,要持之有恒,而且不能把读书当儿戏,不能轻忽为之。读书是很认真的事业,读书是每日必做的功课,所谓“三天不读书,言语乏味”,所以唯有养成每日读书的习惯,才能建立“书香人生”。

读书四要

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其实最重要的是,书中有养分,读书才能变化气质,读书才可以增加见识,所以“人不学,不知义”,不读书的人,不能成才。

读书要讲究活用,不能读死书,也不能死读书。古人为了读书,像苏秦的“悬梁刺股”,像匡衡的“凿壁偷光”。现代多少名人,也都是因为有好父母,不惜一切地让他读书,他才会扬名立万。

如何才能把书读出心得,读了有用?兹将“读书四要”提供给大家参考:

一、选择好书。“开卷有益”这句话已不合时宜,有的人尽读一些无益的书,对自己毫无用处,只能说开卷浪费时间。所以读书要能受用,最重要的前提是,要选一些好的、健康的书来读。

所谓“好书”,举凡圣贤之书,如四书五经、诸子百家。所谓“好书”,像中国的五大才子之书,像《二十四史》《贞观政要》《胡适文存》、钱穆史学等,都可以作为读书入门之要。其他的“好书”,如宗教的书籍,不论是谈说真空妙有之理,或是唯识性空之学,乃至禅宗的《六祖坛经》,各种高僧语录、传记等,都值得一读。

二、读其精要。读书要能读出精要,如《古文观止》就是古人读出的精要;如台湾《国语日报》出版的《古今文选》,就是今日大家读出的精要。图书馆的藏书之多,无非希望选其精要来读,并非要人每本必读。在哲学、科学、文学等各种领域里,都有其各自的精要之作,甚至应用学也有应用学的精要之作,读书人要会取其精要,才算会读书。现在的大学教授,指导学生读书,总要开出三五十本,甚至上百本的书,不但要学生熟读,而且要读其精要。

三、随时做笔记。读书不能走马看花,不能过眼烟云,一定要将其精要做成笔记。把书中的理论记录下来才是你的,不记,还是他人的,所以古代有许多伟大的学者,都有读书笔记。平常我们看电视连续剧,虽然精彩,因为没有记录下来,最后还是还给剧本,所以读书要做笔记。

四、要能活用。读书之要,要能活用。有的人以生活就是学校,有的人以社会就是大学。有的人随着老师从幼儿园读到研究所,一无所成,有的人自学而成为大儒,所以读书的人,不在读多读少,而在读得有用。科学家许多的发明、发现,都是因为能活用。哲学家能推理探究,发明学说,也是因为活用。思想是活用的泉源,凡是一个读书人,先要穷其思想,究其思维,才能读出书中的智慧,才能成为自己的思想。

以上“读书四要”,虽无新意,却是至理,值得参照。

读书六到

俗语说,“活到老,学不了”,人生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阅读、不断地增加自我的能量,才能活得充实。举世闻名的德裔美国科学家爱因斯坦认为,成功等于刻苦努力加正确的方法,再加上不说空话,也就是具体的实践。

在知识爆炸的现代,每个人都知道要自我充实,要多读书才能跟上时代。但是同样一本书,不同的人阅读,其效用、体会也有深浅不同。会读书的人,读了小说也能受益匪浅。不会读书的人,即使读了圣贤的大道理,还是不知所云。读书姑且不论智力差别,就以阅读方法而言,也有很大的影响。一般说,读书有“五到”,试举如下:

第一,眼到。眼睛要看,不论文、史、哲,乃至天文、地理等各种书籍,都要用眼睛去看。一般说,看小说、杂志或闲书,浏览即可。若是看技术、专业的书,就要仔细地看。有的书看一遍就可以,有的书却可以一看再看,因此自己要能分辨书的内容,加以浏览、细读、选读、精读、专读或研读。

第二,手到。在阅读的同时,要划下重点、佳句,写些眉批,做些重点笔记。有的人甚至用颜色来区分重点的强弱,或是区分关键词与佳句等,这些都有助于将来复习,或搜寻资料。

第三,耳到。读书也要把耳朵打开,听老师、学者、专家的评论与解析,甚至不但要多听别人的看法、论点,耳朵也要听听自己阅读的声音,像读诗、词、曲,都要用耳朵听,才能听出其中的韵味。

第四,口到。读书一般称为“阅读”,不光是用眼睛看,还要用嘴巴去读,如此才能读出韵味。尤其读书做“学问”,“学”了还要会“问”,读书时探究问题的根源,远比获得答案重要,所以要经常用嘴巴发问,问了才能明白。真理是越辩越明,做学问最好能够讨论、辩论,论过以后,对所学的东西才会了解得更透彻。

第五,心到。读书要专心,才能看得真、听得明、学得精、问得透,所学才会扎实。有心读书,不但能读出兴趣,还会加强记忆。尤其读书除了要“专心”,对重点要能提纲挈领,对全文要懂得综合归纳,对各种学说要能分析比较。除此之外,读书还要有恒心、细心、耐心、慧心、巧心,只要有心,就能读出心得,就能领会个中的况味。

除了以上“五到”,其实读书更重要的是“身到”,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读不仅仅是知识的吸收,最主要的是能开阔心胸,提升人格,所以读了那么多书,要把书中的道理运用在生活上,要用身体去实践,如此读书,才是真正的阅读,才能活用。

床头书

许多人都有睡前看书的习惯,这时候所看的书,就叫作“床头书”。有的人看床头书,是为了摄心息念,以期尽快进入梦乡。有的人精神兴奋,不想睡觉,借此机会看看自己喜欢的书,还有的人平常不爱读书,就喜欢在睡前看书,也有的人喜欢读书,一读便不想睡觉了。

喜欢读书的人很多,而书的种类也有不同,如何将睡觉与书结合,以发挥床头书的功用呢?以下举例说明:

一、很需要睡眠的人,一看到书就想睡觉,这种人想要养成读书的习惯,可以把武侠小说当作床头书。因为武侠小说的情节引人入胜,让人看得津津有味,很容易忘记睡觉这件事,可能因此养成阅读的习惯。

二、不爱睡觉的人,可以看富有艰深哲理的书,比方四书五经、东西方哲学等各种思想性的著作。这类书不容易理解、消化,所以很快就让看的人呼呼大睡,具有催眠作用。

三、有的人睡癖不好,经常在床上翻来覆去,辗转难眠,甚至有的人即使已经躺在床上,也要花上一两个小时才能入眠。与其浪费时间,不如利用这个时间背诵英文、日文单句,以外语书籍作为床头书。因为不长于外文,需要费神,最后就因为疲劳而入眠了。

四、假如平时因为事情多而烦扰,一上床,静下来便开始妄想纷飞,这时用宗教书籍作为床头书最好。因为宗教书籍都是教人要摄心息念、万事放下,不要被贪、嗔、痴所扰乱,不要自寻烦恼。如果你能与宗教书籍相应,就容易入睡了。

五、以念佛机代替床头书。现代人多数不好读书,倘若不容易入睡,最好能准备一台念佛机。为了不吵人,可以戴上耳机,随着念佛的清净音声,一句句、一声声,浮动的心渐渐平静,可能比床头书更有功用,更能帮助睡眠。

六、上床时,播放一段柔和的音乐或佛教的梵呗,并且随着哼唱、诵念,或许梵呗唱念没学会,却因此养成了良好的睡觉习惯。

睡前躺着看书,并不是最好的阅读习惯,但是现代的社会,人心动荡,为了解决因为生活上的不如意而无法成眠的问题,所以不得已要用床头书催眠入睡。但是,千万要记住,不可以用现代的八卦杂志、黄色小说及不正见的邪书作为床头书,否则不但无助于入眠,就算因此入眠,心中也不清净。所以,慎选床头书,非常重要。学习

俗语说:“没有天生的释迦,没有自然的弥勒。”人并非生而知之,乃学而知之,所以学习在人的一生之过程中,非常重要。

学习任何东西,态度决定成败,有的人什么都学,但是学得很肤浅,只学到一点皮毛就自以为是地到处卖弄,所以被讥为“满瓶不动半瓶摇”。有的人学什么都是五分钟热度,而且学得不像、学得不真,学了也是白学。

其实,人生“活到老,学不了”,尤其今天是个多元化的时代,人要在社会上立足,必须广泛地多方学习,例如学习驾驶、学习厨艺、学习电脑、学习会计、学习医疗等。然而这种种的学习,都还只是技术上的应世能力,并没有学到人生的要点,人生真正应该学习的重大课题是“学自己”,略述如下:

一、学习自我健全。所谓“自我健全”,眼能看正当的事物,耳能听正当的声音,口能说正当的语言,手能做正当的事情,乃至威仪端庄、举止安详,这些都不能不学。

二、学习礼貌周到。中国一向被称为礼仪之邦,孔子一生弘扬“礼”的重要性,周公以礼乐立天下。礼是做人的根本,是立身的基础,是应世的要道。中国的五伦,包括:君臣之礼、父子之礼、夫妇之礼、兄弟之礼、朋友之礼。这些都是做人应守的礼仪,有礼社会才有秩序,有礼人生就有规律。礼者,理也,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礼,对于吾人立身社会,与人相交,能不重乎?

三、学习体谅他人。人的劣根性,容易苛责他人,却总是多方原谅自己。其实,一个真正有修养的正人君子,应该“宽以待人”,多方体谅他人,反过来要“严以律己”。我们不能把“体谅心”用来宽待自己,应该多方替人设想,对自己则要严格要求,而且要学习谦虚、学习感恩、学习知己知彼,如此才能生起体谅心。体谅心就是仁心,有体谅心的人,才能交到知己。

四、学习为众服务。助人是伟大的服务、是神圣的使命,人的一生之所以要学习知识、技术、道理,其目的就是要为人服务。如果所学的知能再多,却没有服务的热情,对社会一无用处,也是毫无意义。所以,人要有工作,在工作之前多说“Ok”,少说“No”。不轻易拒绝别人的人,必能为人所拥戴。

人生需要学的东西很多,以上四点是自我学习的重点。学习自己才有佛法,有佛法就有办法,所以要想在社会上立足,就是要自我学习。

学习什么(一)

人生在世,要想立足社会,应该学习的事情很多,学习做人、学习处事、学习技能、学习读书、学习礼貌、学习自爱。人要学习的内容很多,甚至世间万事万物、情与无情,都值得吾人学习。就拿动物来说,我们要学习狗的忠诚、学习牛马的奉献、学习虎豹安处深山、学习老鹰坚毅飞翔。

动物的长处有胜于人者,多不胜数,要学习也不容易。再就大自然来说,也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例如:

一、学习小草的身段柔软。我们不要小看路边一棵弱不禁风的小草,小草虽小,但狂风暴雨能折断千年大树,唯有小草因其身段柔软,故能安然无恙。因此,吾人如能成就高耸挺拔的大树,勇敢地与狂风暴雨抗衡、较量,固然很好,否则就学一棵柔软的小草,也能活得傲然、活得挺立。

二、学习流水的遇阻则弯。江湖河海,急流滚滚;溪水潺潺,流水清浅。水的精神,不但滴水能够穿石,尤其水性遇山水转、遇石水转、遇舟水转、遇岸水转。因为不管遇到任何阻碍,都能遇阻则弯,所以能奔向大海。人如果能学到水的性格,周转自如,能够不拣细流,点滴润泽苍生,则受苦受难,也是在所不计,所谓“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这就是菩萨的心。

三、学习和风的成熟万物。在炎热的气候中,一阵和风徐来,让人感到无比舒畅,所以普世无人不歌颂春风。春风怡人,虽然严冬寒冰彻骨,但是大自然的冷热都是为了成熟万物也。就如阳光,有阳光,万物才能生长;有阳光,万物才能成熟。所以人生要能够学习春风,给人清凉,学习阳光,给人温暖。尤其讲话时,所谓“好话一句似春风,良言一语如冬阳”,语言能如春风、冬阳般,给人信心、给人鼓舞,则如佛教所谓“青青翠竹无非般若,郁郁黄花皆是妙谛”。只要我们懂得,大自然无一不在向我们示意,无一不在对我们说法,所以说“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

四、学习虚空的无私包容。虚空有多大?哲学家、科学家们至今难以解释,但佛教讲“无量无边”。世间上,能与虚空相比的东西,就是我们的“心”。经云:“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宰相的心量能撑船,诸佛菩萨的心量能包容天地。虚空之所以伟大,因为它能包容万物,不管善的、恶的,都能包容在虚空之中;不管光明的、黑暗的,也都容许你在虚空里运转。心如虚空,我们的心有体大、相大、用大,比之虚空,并不稍减分毫。可惜吾人不知扩大心胸,包容万物,不知世间万有,莫非我心中之物。人如果能学习虚空的包容,则世间万有,都如我的兄弟姊妹;世间万物,都是助长我们生存的助缘;世间万法,都是我心中的艺术。

所以,吾人要学习什么?在宇宙之间,就是学习自然界,学习小草、流水、阳光、虚空。吾人真能学到大自然的奥妙与启发,才不愧为万物之灵。

学习什么(二)

人生“活到老,学到老”,“学习”是永无休止的功课。提到学习,一般人首先想到的无非是学习知识、学习技术、学习专长、学习伟大。事实上,在各种学习之前,先要建立正确的学习态度,例如现代人提倡“终生学习”,这是很好的观念。人生应该要学习一些什么呢?

一、学习谦卑。人生要学习的事情很多,先从精神上、心态上学会“谦卑”,这是很重要的事。人的本性里都有“傲慢”的因子,不用学就会,但“谦卑”就必须花一些功夫来学习了。谦卑的人,成熟稳重,待人彬彬有礼,让人一见就被他的涵养所摄受,自然对他心生尊敬。傲慢的人,昂昂乎不可一世的样子,让人心生排斥,不屑与之为伍。做人谦卑,就像愈是成熟的稻穗,头垂得愈低;愈是结实累累的水果,枝叶弯得更沉。所谓“满招损,谦受益”,学会谦卑,让人终生受用不尽。

二、学习贫穷。人都希望富有,害怕贫穷,富有的时候,生活称心如意;贫穷的日子,生活艰难。贫穷不值得标榜,学习贫穷是不得已的事,谁愿意贫穷呢?但是兵法说“置之死地而后生”,禅家也说“贫无立锥之地”,文学家更有所谓“文穷而后工”。学习贫穷,在有限的物质生活里扩大自己的潜能,提升自己的能力,散发自己的光和热。能够简朴生活,贫而自存,这才是学习贫穷的意义。

三、学习吃亏。人都喜欢讨便宜,不愿意吃亏,但得到便宜之后,失去更多。憨山大师说:“吃些亏处原无碍,退让三分也无妨。”吃一时之亏,或吃一些小亏,看起来是很委屈的事,但日后会给自己带来很多的好处。先跟人说几句好话,先向人行个礼,感觉好像是让对方讨了便宜,自己吃了亏,其实谁有修养、谁有美德,不必日后算账,当下就已分明,所以吃亏就是占便宜。

四、学习施舍。人都希望获得,不喜欢施舍,获得是很快乐的事,喜舍则感到为难。事实上,你能以施舍为乐,那么你的人生就更有意义了。施舍不一定要用金银财宝,布施给人几句好话、一些方便、一点因缘、一些欢喜。能够施舍,表示自己富有;只想贪取获得,就是贫穷。人为什么不过一个富有的人生,而要成为贫穷的人呢?

五、学习主动。人有被动的习性,少有主动的性格。但是人不是棋子,不能总是要等人指挥才有所行动,人是活的,凡事要能主动。主动做事、主动说话、主动慈悲、主动发心,凡是一切善美的因缘好事,都要主动。只要不逾越分际,不妨碍别人,“主动”对于成就自己、成就别人,都有很大的帮助。

六、学习思维。人是有思维的万物之灵,凡事都应该有一、二、三的思维,也就是有第一种方案、第二种方案、第三种方案……凡一切事情,都要懂得分析、综合、归纳,要能辨别是非、明白善恶、权衡利害,当然更要知道好坏。思想是人的潜能,好像泉水,源源不断,又像宝藏,取之不尽。有思想,就能明白世事;有思想,就能决定取舍;有思想,就能知道何去何从。思想之重要,由此可见,所以人要学习思维。

以上所说应该学习之事,看起来都与一般常情相违,但是正因为不是常情,才需要学习,如是常情,不学也会。虽是有违常情,但是谦让、贫穷、吃亏、施舍、主动、思维,此中妙处无穷,所以值得学习。

学问六要

世间上,宝贵的东西很多,有人以钱财最宝贵,有人以爱情最宝贵,有人以名位最宝贵。但是有人认为学问知识最宝贵,因为学问里有道理、有智慧、有义气、有远见、有人我、有公平,所以学问之道贵矣!

学问之道,试举六要如下:

一、一个“拙”字。学问之道,不一定要聪明,有的人“聪明反被聪明误”,这就不是学问。“拙”,就是诚实本分、按部就班、难得糊涂。一个真正有学问的人,聪明而不讨巧,所以一些深谙世故、经验丰富的出家人,都自称“老拙”。例如,弥勒菩萨的诗偈云:“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有人唾老拙,随他自干了,我也省力气,他也无烦恼。”其实真正能做到这个程度的人,可以说是世上最聪明的人了,岂能用笨拙来看待他?

二、一个“勤”字。学问之道,在于勤学、勤思、勤省、勤于自觉。没有学问的人,不知道反省。真正有学问的人,做人明理,凡事为人设想,勤于为人服务。有学问的人,不汲汲于为自己的利益打算,就像农夫勤于耕种、工人勤于生产。做学问的人,要勤于做人。

三、一个“诚”字。学问之道,不能虚浮,不能妄为,真正做学问的人,要诚诚实实。道德可以四两充半斤,学问四两就是四两,半斤是半斤,完全假不得。做学问的人,如果不以诚实为主,只靠一时侥幸,天长地久,骗人的人哪能永久呢?所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道多少说多少话,这才是真学问。

四、一个“问”字。学问之道,所谓“学问、学问”,学而要问,学而好问,不学就不肯问,不学就不会问;唯有要学,所以先要会问,唯有好学的人,才知道问题所在。例如,你通达文学,对文学中的许多问题,你不问就不易了解。所以,佛教教人要问法,道家教人要问道,儒家教人要问学,甚至于政治家,为政先要问政。唯有学而肯问,才能自谦,才有自知。

五、一个“思”字。学问之道,如《论语》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所以在佛教里,叫人求智慧,要从“闻”里成就智慧,从“思”里成就智慧,从“修”里成就智慧,从闻思修才能入三摩地。因为学而才会思,思而才会学,学与思、思与学,二而为一,一而为二,所以真正有学问的人,才能成为思想家。

六、一个“明”字。学问之道,有时候我们称赞一个人“你是个明白人”、“你是个明理的人”,就是说他是个有学问的人。过去对勤政爱民的皇帝,我们就称他为“明君”;一个能干的人,为全民服务,而且公平有正义感,我们就称赞他“英明”;一些不学好的人,当他改过自新了,就说是“弃暗投明”。可见学问之道,在于一个“明”字。做人必须要英明,要光明,要明白事理、人情、是非、好坏,才算是有学问的人。

其实,若论学问之道,岂止六要,其他如:学要交友、学要问道、学要实践、学要实验、学要研究、学要印证、学要应用,所以为学之要,多矣!

学习语言的方法

随着资讯、科技、交通的发达,现在国与国之间不但“天涯若比邻”,尤其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未来必然是一个“地球村”的时代。

在“地球村”的世界里,不会第二国语言,将成为现代的新文盲。因为未来的世界里,国与国之间要打破地域、疆界,人与人之间要消除藩篱、隔阂,必须靠语言的沟通,所以每个人都要具备外语的能力,有讲说外语的能力,才能真正“走出去”。

语言是自然的学习,学习语言要有环境,还需要时间的累积,不是一日可成,尤其要靠自己的决心、毅力,要感觉到有实际迫切的需要,如此奋发努力、用功学习,才能学有所成。

除此,学习语言,不管英文、日文、韩文、西班牙文、中文等,如果懂得方法,将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下兹举一些方法,提供参考:

一、每天自己开口讲十分钟,而且一开始务必要把发音学习正确。

二、每日利用早餐、做家务等零碎的时间听录音机半小时。

三、每周看一次电视长片。

四、每星期学一首歌。

五、每日找人对话半小时至一小时。

六、每天收看当地的新闻报道,一方面熏习语言,再者了解时事。

七、每日撰写一篇外文讲演稿,增进书写能力。

以上七个方法以外,也可以参加游学团,利用出国游学的机会,实际融入当地人的生活里。尤其一些原本已经在外的留学生,每日可尽量与当地学生同桌用餐,甚至与当地学生同寮住宿,增加开口交谈的机会。

总之,学习语言和做任何事一样,唯有多下功夫,别无捷径,只要自己敢开口多讲,平时多听、多背、多用心、多应用,自然就能把语言学好。

新知

现代人都讲求新知。追求新知是人性的本能,所以现在书店里的出版物,如果只讲过去的历史,而不重视未来的新知,已经难以受到青少年的欢迎了。现在的报纸,如果每天只是披露一些社会打杀的新闻,而没有新知报道,看起来报纸也会被淘汰。反之,现在的电视、网络上都在努力介绍新知,唯有新知才能带领人类不断向前发展,走向未来。所以凡是科学证明存在,但是尚未普及的新知识,应该普遍报道,让大家知道。例如:

一、发现基因是生命的密码。数十年来,基因的发现改变了人类对生命的认知,克隆羊、克隆牛,甚至将来还有克隆人的可能。现在已有试管婴儿,有代理孕母。生命虽然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但是还不能突破佛教的“业力”之说。科学家提出的基因,还是与佛教的“业力”有牵连关系,所以希望未来的科学家,能在业力这个生命密码的议题上再做探讨,期让人类对现在、过去、未来的生命,有更深层的认识。

二、发现外太空有生命。现在人类已知宇宙虚空中,有一些星球上面有水,例如火星已被证实有生命的存在。只是太空无边,地球与之相隔无数光年,要探索究竟,可能需要太空专家长期的探索追求,才能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不过可以断言的是,数十年或是数百年后,星际间的往来,必然有实现的一天。

三、发现治癌药物。古代人类对疾病的无知,一个小小的感冒,可能并发致命的疾病。自从医学发现阿司匹林、维生素等药物之后,一二百年来救活了无数人命,甚至过去肺痨被列为不治之症,但现在肺结核在台湾已绝迹了一段时期。另外,现在的艾滋病、癌症,医学界研究新药方也都大有进步,今后控制这些不治之病,已不是那么遥不可及的事了。

四、发现可以漫游外太空。美国、俄国曾经

训练

航天员到外太空漫游、探索,中国也急起直追,一直跟进。现在到外太空漫游,不一定坐在飞机里,可以在飞机之外,像孙悟空一样,腾云驾雾,所以现在用科学,可以把神话小说里的情节,实现在人间,这也是人类的一件大事。

五、发现水有生命。日本科学家江本胜先生在他的《水知道答案》一书中,提到他利用科学仪器拍下水的结晶,发现水跟着人类的爱嗔,呈现不同的反应,显示水有生命。此外,过去也有人说过,山也有生命,青年的山、壮年的山、老年的山,在地理学家眼中都可以分辨出来。在佛教看来,宇宙所有万物,一切众生都是有情,都应该赋予生命。例如,有人问:花草树木能不能成佛?只要吾人成佛,我们心识中的宇宙万物,哪一样不能跟着我们成佛呢?

六、发现改变肤色之道。现代人对科学寄予许多希望,例如世界上的国与国之间,因为强弱、大小、贫富而不能平等相处,人类因为肤色黄、白、红、黑,也彼此相互歧视。未来假如科学家可以通过基因工程改造,让世间的人类统一肤色,不管红、黄、白、黑,只要一种就好,那么世间也就没有种族的歧视,岂不是和平在望吗?

宇宙的空间是无量无边的,世间的时间是尽未来际无穷无尽的,只要人类应用智慧,不断地研究,就会发现,如同佛陀所说:我观宇宙三千大千世界,如一庵摩罗果在我手中而已!教育

人的最大本钱,就是“教育”,一个人即使天纵英才、资质优异,后天的教育仍然非常重要。教育可以变化气质,增加知识,明白道理,提升人格。过去的人想要了解一个国家强弱,都先问这个国家有道无道?乃至一个领导人的好坏,也是看他有道无道?道德观念的有无,就看他对教育的重视与否?所以教育关乎一个国家的发展。

发展教育,也要懂得掌握要点,有的国家一味学习外来的文化,废弃了自己民族文化之所长;有的国家废止博大悠久的历史文化,只看重眼前的蝇头小利。以下兹以教育的四点原则,贡献诸方:

一、生活重于知识。一般人以为教育就是学多少字、读多少书、知道多少常识,其实,教育最重要的是正确的价值观与生活态度,例如,吃饭要有感恩的心情,穿衣要有物力维艰的了解。生活学的博士都懂得,一切都有因果,都是得来不易。在生活里要有因果观,有因果观念就是教育。懂得感恩图报、发心回馈,就是教育。有了生活的教育,就与单纯获取知识的教育不一样了。

二、道德重于功利。有的人以为教育只是为了拿到毕业文凭,可以谋得高薪的工作,所谓“名利双收”就是受教育的目的。实际上在教育的内涵里,功利的价值只是渺乎小哉,道德才是教育的真正意义。例如,印度的甘地以不抵抗、不合作主义,为万千民众争取权益,树立了自己的道德人格,岂是万千书卷所能比?天主教的特蕾莎修女,一生救人无数,但是她更为人敬重的,是她一生感谢贫穷。教育固然可以给人励志,发掘才华,贫穷也是一种磨炼,可以将自己的本性提升。中国古来多少帝王,如纣王、幽王等,将人与之相比,人皆不喜,因为无道。反之,有的人一生穷途潦倒,如蔡邕、苏东坡等,他们风骨嶙峋,为人所重,可见道德重于功利。

三、普济重于接受。现在教育最大的缺点,就是重视功利,养成学子自私、贪吝,凡事只为自己的利益,不为天下苍生谋福。但是真正的教育,必须要有菩萨的发心,如释迦牟尼佛及跟随他的十大弟子等一千二百五十人、耶稣的十二门徒、孔子的七十二贤人等,这许多人因为受到老师教育的感染,兴起献身普世人类的发心,因此能留名青史。所以,能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普济思想,才能显示出受教育的学子,其人格不同于一般。

四、自觉重于他教。在佛教里的学生有两种,一种是“声闻”,一种是“缘觉”。声闻是经由老师教导而悟道,缘觉就不一定有老师教导,自己观因缘、自发自动、自己追寻、自我觉悟。所以,教育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团体教育,但真正的教育在于自己,自己无心于教,所谓“讲者谆谆,听者藐藐”,也无济于事。佛教的教育,就是“觉”的教育,但是先要“自觉”,而后“觉他”,进而才能“觉满”。

俗云:“一斗米养一个圣贤,一担米养一个江洋大盗。”孔子的学生也不一定个个都成为圣贤,阳虎、子路为其所不喜也,佛陀也有提婆达多为叛徒也。所以,没有自觉的教育,不易成也,自己没有自觉要向上、向好、向善,即使有再好的明师,也教不成,所以教育要靠“自觉”最重要。老师“人非生而知之,乃学而知之。”要学习,就要有老师。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中国人一向尊崇五伦“天地君亲师”,老师能与天地君亲同等并列,可见其受人尊敬的程度。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可见老师也不一定指什么特定的人士,只要能开导我们,影响我们,指示我们,让我们能受教、受益的,都是我们的老师。

过去的人,以社会为学校,社会就是我们的老师,有的人上图书馆自修,图书馆也是我们的老师,甚至一部字典,都是我们无言的老师。可见天地之间,岂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其实世间万物,皆可为师。试举其例:

一、以自然为师。大自然有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湖泊、树木花草,这一切的生长、运转,都有它的规则。时当深夜,我们就知道,再过几个小时太阳就会出来。现在是上旬或下旬,我们就知道月亮将以什么样的形态露面。春夏秋冬,就是时间的自然定律;生老病死,就是人生的自然循环;成住坏空,就是世界的自然道理,所以大自然就是我们的老师。只是,登高山虽然可以望远,却也有发生山难的危险。河流可以划船,逍遥自在,但旋涡逆流,也能让人沉溺。这些自然的现象,人经历并习惯以后,就能与自然共存,甚至以自然为师,从自然界学到宝贵的道理,懂得如何在人间生存。

二、以圣贤为师。圣贤是人格完成、道德崇高、学有专精、经验丰富的人,所以我们从小就要以圣贤为榜样,要拜师学艺。在学校里,多少专业的老师,有的教授学术,有的教导做人,有的教以治世。在军队里,有军官领导,军官就是老师;在体育场上,有教练教导,教练就是老师。各种授业教学的人士,都是老师,所以一个人的成长,都是靠着社会大众做我们的老师。甚至朋友指导我们,纠正我们一个字,就是一字师;同事告诉我们如何做事,就是一事师。有人能把世间所有一切男女老少都当自己的老师,则自己的道德健全,必然也堪为别人的老师。

三、以戒律为师。两千五百年前,释迦牟尼佛在印度拘尸那城示寂涅槃,当时即使证得圣果的弟子也不禁悲从中来,想到从此不容易见到老师了。但是佛陀指示,你们可以“以戒为师”。“以戒为师”因此成为佛门千古以来,颠扑不破的指导原则。佛教讲“依法不依人”,以制度、立法、规章为依循的准则,甚至比人师更标准。就是今日社会,不管再怎么自由民主的国家,都是“法治重于人治”,我们不但要以法为师,更要以法师人。

四、以真理为师。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可见以真理为师,这是智者的行事原则。不过真理并不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真理也有真理的标准,真理的条件是不能违反平等性、必然性、永恒性、本来性。例如“因果”,宇宙所有一切人事物,哪一样能离开因缘果报的关系?再如“无常”,一切法无常,大至宇宙世界,小至日常生活,哪一样能逃脱无常的定律?所以佛教徒纷纷皈投到佛教里来,就是皈依真理,即使不能证悟真理,至少也能了解真理,如此才不会徒然空过人生。

俗语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对于以上所举的各种老师,我们都应心存敬重,并且用心学习、效法,才能受益。提升“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爬”,一个人出生以后,就要不断地提升自己。官场上有名位的提升,团体里有权力的提升。每一个人在年年提升当中,他的生命内涵都会随着年龄增长而提升。

人生要怎样提升自己呢?

一、由弱小而成长。刚出生的婴儿是弱小的生命,在父母、亲人呵护下慢慢成长。成长就是提升,本来不会走路,经过学习,慢慢学会了走路;本来不会讲话,慢慢学会了讲话,甚至学会了礼貌、学会了家务、学会了读书、学会了讨人欢喜、学会了给人接受。父母看到儿女的提升、成长,真是喜在心头。世间“没有自然的释迦,没有天生的弥陀”,孔子出生的时候叫孔丘,孟子出生的时候叫孟轲,但他们成长以后,成为“释迦”、“弥陀”,成为“孔子”、“孟子”。所以人非生而知之,乃学而知之者,在成长学习中,就看你能提升自己多少。

二、由无知而明理。人自出生之后,首先最需要学习的,就是“礼”。礼者,理也,学习明理,这是一生中最重要的阶段。世间,无论什么都有理,天有天理,地有地理,人有人理,事有事理,心有心理,物有物理,情有情理,法有法理,你说哪里会没有理呢?但世间人多数就是不明理,所以用“无明”形容之。世间许多无明人不能明理,但理是人生的交通,好像道路一样,你在世间生存,就要有通路。人要和天地人交通,天地人都有理,要和心物情交通,心物情也都有理。一个人的程度、人格有多高,用明理与否是可以衡量的。

三、由贪求而喜舍。穷苦的人难以大方,无知的人不懂得文明,当一个人自己缺乏生存的条件,你叫他舍弃自己的拥有,而来喜舍给你,这是不容易做到的事。人必须经过学习,了解这个世界是众有的、是公有的、是因缘和合的。人生要求共同存在,就不可以执著个人,要心怀大众,胸怀法界,才能成就大事。一个人全然接受别人的赏赐,必定是贫穷的人生,如能经常自我喜舍,这就是富贵的人生。完全接受,就是向下沉沦,所以人要经常喜舍给人,才能向上提升。

四、由为己而为人。人的习性,在利益之前,大都只想到自己可以分得多少,很少想到别人。世间上,凡事只为自己,都非常渺小,能够为公、为众,就能伟大。唐尧虞舜的“公天下”,孙中山先生的“天下为公”,乃至历代帝王都想“大公至正”,至今都为人所称颂。但后来成为“家天下”,就为人所诟病了。

五、由执我而执法。人是自私的,什么都以“我”为中心,我的身体、我的拥有、我的家人、我的财产。殊不知这一切的一切,都不是我们所能私有的。我的财产是“五家共有”,我的身体是“四大假合”,家庭、物质也都是众缘和合而有,你再多的执取也不能长久,所以有的人就从“我执”,慢慢提升为“法执”。一般说,凡夫“执我”,罗汉们“执法”,罗汉的我执虽除,但法执很深,他对戒律、信仰、真理的执著,不容易动摇分毫。一直要到大彻大悟,我法双亡,获得一个完全超越的人生,才算是最高的提升。

六、由人间而佛道。以人为本的佛教,人是万物的中心,但是所谓“天外有天,人上有人”,所以说到人生的提升,就是要渐往佛道。人有烦恼,佛有自在;人有愚痴,佛有智慧;人有分别,佛能平等。人生有残缺,只有提升以后成为佛陀,才能圆满。训练

儒家说:“人非生而知之,乃学而知之。”但是学而知之还不够,必须经过不断地训练、实践,才能心领神会,融而通之。中国古代的投师求学,之后还要拜师学艺,“学徒制”在中国实施了两三千年,直到近代,从个人的投师学艺,到集体训练,最普遍的就是军人的操练、行军,能够训练有素,才能克敌制胜。另外,社会上也有一些专业训练,甚至一般的公司行号,都有最起码的职前训练。受过训练,才能投入职场,才能得心应手地展开工作。

其实,人从出生之后,在婴儿时期,父母就会训练他走路、说话。及长,训练他的礼仪应对,然后入校求学,进而到社会上工作,还是要不断地接受训练。可以说,人生就是在不断地训练之中成长、进步。人生应该训练的事项很多,包括:

一、体能训练。关于体能训练,人的潜在能力无限,通过体能训练,不但要把肉体的潜在能力,包括耐苦、耐寒、耐热、耐饥、耐久等耐力开发出来,甚至在精神方面,也要能接受“称讥毁誉利衰苦乐”等八风的考验。中国“龟兔赛跑”的故事,说明人生不能只是全凭机智,还要不断实践乌龟的精神。一个人纵有狡兔的快速,如果在意志上因循怠惰,也不容易成功。

二、技能训练。在古代,中国北方的民族要学习骑马,南方的人士要学习行舟,一般青少年更要学射、学礼,尤其男人学工、学农,女人学厨艺、学刺绣等。总之,每个人都要学得一技之长,才能立足于社会。当今之世,一个人学习一、两项技能已经不够,技能应该愈多愈好。例如,学习开车,如果更能学习驾驶飞机,不是更有出路吗?学习记账,更兼长于计划,具备的才能愈多,愈有机会发展。现代人学习电脑,如果没有学习程式设计,也是容易被淘汰。总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所学得的才艺愈多、愈精,就愈有前途。

三、心智训练。现代人,有的人从小生长环境闭塞,及至成长,心智未开,或者童年时怕羞,不肯主动,不敢在人前说话,不能适应群体生活,一旦成为习惯,就会更加自闭,这时就需要施以特殊的心智训练。现代人,有的尽管家境富裕,父母仍然从小就将子女送至他方,接受种种的刻苦训练,无非是希望让他的心智更成熟,更有条件融入社会。

四、丢丑训练。中国古代的农业社会,有的人长于音乐,却苦于没有环境学习,有的具有绘画天分,可惜没有明师指导,致使内在的潜能没有开发出来,诚为可惜。现在的社会,有很多社团可以参与,也有很多明师志愿开班授业,甚至还有人发明种种训练,例如挫折的训练、冒险的训练、表达的训练等。尤其有一项“丢丑”训练,让你在人前丢人现丑,借以训练你敢于承担、敢于表现。“敢”是人生成就的重要力量,不怕丢丑的人,才敢于表现自己,才有机会发挥才能,也才有成功的机会。

其实,训练的项目还有很多,除了上述体能、心智的训练以外,五官的训练也很重要。我们的眼睛不但要会看,还要看得准、看得清、看得远,看到外表也要看到内部,看到人的面孔还要看到内心。耳朵不但会听,还要善听、谛听,能听出“言外之音”,才算会听。嘴巴不但会说,还要能说善言美语,所说的话都有智慧,让人听得皆大欢喜,听得有所启发,才是真正的“能说善道”。此外,身体上的其他各部功能,都要加强训练,才能善用。

思想训练

中国的教育,一直被人诟病为“填鸭式”教育,只是死记名相,不去研究内涵、意义,所谓“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为没有思想飞扬的教育,搞得现在的年轻人想象力愈来愈贫乏。当前补救之道,应该施以思想训练,要让他们懂得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要丰富他们的想象力,要提供给他们充分的学习机会,兹举事例如下:

一、一切事要有“一二三”的层次。要告诉年轻人,做任何事不是一厢情愿,不能只有一条道路,凡一切事,都应该有第一案、第二案、第三案……经过研究以后,再来选择哪一案。

二、一切事要有“为什么”的问号。做任何事,必须要问“为什么”:为什么这么做?为什么需要做?做这件事的目的是为什么?做了以后的结果又是如何?能思前顾后地把“为什么”想清楚,将来发生任何问题都能成竹在胸,都有应变、解决的办法。

三、一切事要有“怎么样”的结论。人不可能十项全能,当然不是每一件事都能全部了解,所以要旁征博引,尤其要征求别人的看法,听取别人的意见,参考别人对这件事的想法、建议,所谓“集思广益”,结合多人的智慧,不但能使事情做得圆满,自己也能从中学习、获益。

四、一切事要有“过去因”的了解。做一件事情之前,能先了解来龙去脉,懂得前因后果,明白各种因缘关系,才能全盘掌握,而不致状况百出。

五、一切事要有“未来果”的预知。做任何事,要先预测结果,就如农夫春天播种,也会盘算秋天能有多少收成。预测未来果,不仅是评估成效合不合乎成本,更要想到合不合法,也就是要有因果观念,不能只知道做,不知道结果。没有因果观念,正如一些贪赃枉法之辈,就是因为没有想到结果,于是作奸犯科的结果就是锒铛下狱。

六、一切事要有“分析说”的理解。任何一件事,未必全好,也不必然全坏,所以要把利弊得失分析清楚,才能去芜存菁、汰沙留金。

七、一切事要有“综合讲”的统筹。做一件事,难免千头万绪,所以要有综合、统筹的能力,如此才能把各分支机构、各相关单位紧密联系、配合,也才不致乱无章法。

综上所述,所谓思想训练,就是凡做一件事,从制订方案、计划开始,就要想到接下来一连串进行的步骤、程序,以及该具备的条件,例如经费的筹措、各种因缘的培养、各相关单位的接洽联系,以及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包括利弊得失的评估等,一切都要明明白白、清清楚楚之后才能进行。因此,思想的启发,并非只从书本上的知识、学问就能获得,更要从实务经验中磨炼、累积,尤其要懂得处处用心,如此日久自然成。

过去印刷术不发达,所有书籍完全靠手抄,抄书就不能不使用“笔”!即使到了近代印刷出版业发达,日常生活中,仍少不得有用笔写字的机会。

笔,有毛笔、钢笔、圆珠笔、铅笔等,尤其中国的毛笔,自古通行于韩国、日本等亚洲国家,几乎所有读书人、办公人员,都少不了运用毛笔的机会。零卖毛笔的商店,不只是一般的文具店,甚至有“笔庄”,专卖与笔有关的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一般文人爱笔,就如军人爱枪,厨师爱刀一样。小小一支“笔”,千万不可小看它,有的读书人靠着一支笔,上动公卿,下通庶人。甚至文人的一支笔,可以横扫千军,也能判人生死。

现代人,有的人靠笔会友,专门组成“笔会”,有的人靠摇笔杆写文章为生,就叫“笔耕”。如果欠人文稿、书法、绘画,就是欠人“笔债”。从古至今,也有不少人因为一支笔惹下“笔祸”,不但个人杀头,甚至满门抄斩,都是为了一支笔。

王羲之一篇《兰亭集序》,价值连城;怀素大师的草书,龙飞凤舞,被尊为“天下第一”。颜真卿、柳公权、苏东坡,以及近代的于右任等人的书法,都如行云流水,进入圣人之境。

现在有人要办报纸,先要问:“你有几支笔吗?”想要办杂志,同样的也是:“你有几支笔吗?”文化事业需要“名笔如林”,文人更希望自己能拥有如下所说的一支好笔:

一、如椽大笔。根据《晋书·王珣传》记载:东晋文士王珣,从小才思敏捷,精于诗、赋、散文,二十岁就被大司马桓温聘为主簿。一日梦见有人给他一支如椽一样的大笔。隔天醒来,他把梦境告诉家人,并且预言会有大手笔的事情要他去做。果然就在这天上午,晋孝武帝突然驾崩,由于王珣文笔出众,朝廷所发的哀策、讣告和孝武帝的谥议等,都交由他起草。因此后人就以“如椽之笔”称誉他人文笔出众。

二、春秋之笔。笔除了可以写公文、散文、小说、诗词歌赋以外,尤其写政论时评,真是春秋之笔。一笔之褒、一笔之贬,在古代都视为一字万金。如孔子作《春秋》,春秋之笔大大发挥了对人物臧否的评论之功。

三、生花妙笔。平常用刀斧锄头的农夫,你叫他写字,他说拿笔比拿斧头还要重,可见用笔之难。但也有的人一笔在手,天上地下,大块假我以文章,表情达意,快哉心情,真是“一枝生花笔,满怀镂雪思”。

四、倚马快笔。文人舞文弄墨,也非常讲究速度。有的人一天只能出产两三千字,有的人一天能写万言书。如李白《与韩荆州书》所说:“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可见其为文之快速,真可称得上是一支快笔。

今日靠鬻文为生的人,不快也不行。如果平均一天能写五千字,一字一元,五千字五千元,每周总得有个休息假期,所以一个月下来,有名的文人大概有十万元的收入,比起经商的人,也是渺乎小哉。所以,过去社会以“士”为贵,但今日时代变迁,士农工商的地位,也不是往日可比了。

文字

世界上,每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之进程、发展,都需要文字来做记录。国家如此,个人亦复如是。个人的一生,除了成就一番事业以外,能留些文字,哪怕只是片语只字,也总是有价值。一个人一生之中,就怕空手而来,空手而去,徒然来到人间空走一遭,最为可惜。

在中国,三皇五帝,历代君王将相,都仰赖文字的记载,我们才知道历史上有这些人物。甚至盘古开天、女娲补天,乃至孙悟空、白娘娘、九天仙女、土地公、城隍爷等,虽没有历史考据,但有文字记载,也为大家所津津乐道。

文字的重要,例举如下:

一、可以记录往事。语言说了,成为过去,我们没有听见;事情做了,往事如烟,我们没有看见。没有关系,有文字把这些事和话记录下来,一样活在我们眼前,听在我们耳里。

二、可以传承历史。中国一部《二十四史》,多少的朝代兴亡,多少的人事悲欢离合,让中华民族的生命,随着文字记载的历史,一直活在中华儿女的心中。其他如四书五经、三藏十二部,甚至章回小说,都靠着文字传承历史,维持它们的生命。

三、可以创新艺术。文字不但表情达意,甚至通过诗词歌赋,可以赋予人物、事件新的生命力、新的意境,让情节更加生动感人、更加曲折美化,让人悠游在文字的情境里,其乐无比。所以,文字可以化腐朽为神奇,可以创新艺术。

四、可以表达心意。常有人说,我心里有话,但我说不出来,改天我写封信给你,表达我的心意。多少人,靠文字的沟通,解释误会,增加情谊,平添许多佳话。历史上,文天祥的《正气歌》、岳武穆的《满江红》、孙中山的《总理遗嘱》,真是荡气回肠。那些作品固然表达他们的心意,也激励后人效法。

五、可以文以载道。古今多少文人,运用文字就好像武将统率千军万马,也像神仙呼风唤雨。文字可以让你欢笑,也能让你流泪。唐朝的韩愈“文起八代之衰”,宋朝的苏东坡,写诗作赋,洋洋洒洒,如江湖海洋,滔滔不绝。梁启超先生一篇《异哉,所谓国体论者》,袁世凯出价十万银元,请他不要公开发表,梁启超断然拒绝。台湾的诗人余光中先生,以一首小诗表达海峡两岸情谊,大陆立刻收录到中学教科书中。所谓“文以载道”,这也是文人责无旁贷的使命。

六、可以启发思想:吾人潜藏在内心的智慧,往往由于文字的启发,引起更大的思想火花。远事不说,就拿近代台湾天下文化出版公司高希均教授来说,他们出版了不少有关科学新知及管理学的书籍,带动台湾经济发展,提升台湾的竞争力,造福了台湾人民,功德无与伦比,真是难以说尽他们对人们的贡献。这一切足以说明,文字的功能,不能小视!

“三”的启示

文字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程,尤其数字的应用,更为生活带来诸多便利。数字除了计数以外,与其他文字配合运用,更有其代表的意义与启示,兹以“三”为例略说之:

一、三十六计。三十六计的故事,在中国民间可谓家喻户晓,诸如“连环计”、“空城计”、“离间计”、“美人计”、“苦肉计”等。三十六计给吾人的启示,就是现代人讲究计划人生,生活中举凡成家立业、生儿育女、理财投资、退休养老等,都要计划。有计划总是好事,就怕没有计划,没有计划的人生,糊涂行事,到头来活出一笔糊涂账。有一句话说“吃不穷,穿不穷,算盘不到一世穷”,所以人生要有计划。人从童年到老年,至少要做好就学计划、创业计划、成家计划、发展计划、阅读计划、退休计划、养老计划等,人能按照计划行事,纵有误差,也不致有太大的损失。

二、三思后行。做人要言行一致,凡事经过审慎思考后,就要付诸实践,也就是要

解行并重

。“三思后行”是告诉吾人,凡事不可冲动鲁莽,不可以不经缜密思考就妄动,否则必然吃亏。不管做什么事,都要订出第一案、第二案、第三案……要有上策、中策、下策等周全的应对策略,懂得“三思而后行”,稳扎稳打的人生最是妥当。当然,思考也要决断,不能犹豫不决,一旦决定后,就要义无反顾,勇往向前。

三、三省吾身。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真是一句最好的座右铭。一个人每天能有三次反躬自问:我今日有缺失空过吗?我今日有功德成就吗?我今日有损人利己吗?人最不了解的就是自己,假如借助三省吾身,对自己毫不留情地检讨、省察,必然能增进道德、增长智慧、增加进步。

四、三足鼎立。一个人有两只脚,走路才能平衡;汽车有四个轮子,才能安全行驶;宝鼎有三只脚,所谓“三足鼎立”才能平稳。世界不是一个人的,是大家共有的,世间有你、我、他,就等于鼎足三立。所以“三足鼎立”是告诉我们,世间一切都是众缘成就,独木难撑大厦,要把自己融入大众里,不能执我。能够“无我”,才能成其大,因此佛教讲布施要能“三轮体空”,也就是布施的我、接受的你、所施的物之间的关系要能超越,不分彼此、大小、多少,要做“空”想,能如此则功德和价值才是无限、无量的。

五、三进三出。人生是反复周折的,有时一而再,再而三,都有起伏升降。就如三国时代,赵子龙为了救小主人阿斗,在长坂坡三进三出曹营,忠勇过人,但他从不居功。令尹子文,三度为官,三度下台,但他毫不介意,从来不曾面露愠色。所以人生在世,起伏得失,都是在所难免,三起三落、三进三出,都不要太过介意,能够经过再三的忍耐、煎熬,又何尝不是好事呢?

六、三心二意。有的人生性优柔寡断,做事犹豫不决、举棋不定,面临决定时,总是三心二意,这种人必定经常错失良机。在佛教里,鼓励修行人念佛,对观音菩萨要“一心称名”,念阿弥陀佛要“一心不乱”。做人处事,也要讲究“一心一德”,虽然不能没有思维、考虑、辨别,但是一经决策,就不能三心二意,如果经常翻来覆去,于人于己,都无益处。

佛教有一部《教乘法数》,就是汇编有关法数的名相义理。佛教对于数字的看法,所谓“一就是多,多就是一”,真理是一个,从一开始,一生二,二生多,所以我们不论学习什么,要能“举一反三”,这才是自觉自悟之道。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