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新闻经济学——财经新闻背后的财经秘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4-19 23:19:23

点击下载

作者:袁熙著

出版社:北京普华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财经新闻经济学——财经新闻背后的财经秘密

财经新闻经济学——财经新闻背后的财经秘密试读:

前言

钱从何来, 去往何处——为什么要读懂财经新闻

打开电视、 点开微博、 翻出微信、 登录QQ, 各类信息扑面而来,其中最受关注的应该是那些与 “钱” 有关的消息——财经新闻。 美联储换人了, 我们还要买黄金吗? CPI 又升高了, 我们存款还划算吗? GDP增长幅度多少, 跟我们的收入有关系吗……

在接下来你要阅读的这本书中, 我将为你详细解读这些财经新闻和我们每个人生活都息息相关的现实意义。

这本书剖析财富、 守护财富、 滋养财富, 没有让你百思不解的数学公式, 没有满是数字的图表, 没有空洞乏味的教科书式说教; 有的是每一天你能读到的报纸, 每一秒你可以浏览的网页。 它展现的都是生动诙谐的案例, 它讲述的都是你熟悉的生活话题, 它唠叨的都是你关心的人生大问题。 它的一切依据就是你每日可以得到的、 触手可及的、 被称为 “资讯” 的新闻。

这些每天与我们相伴、 看似普通的信息, 可以实实在在、 一点一滴地改变我们的财富生活。

是的, 任何人都想读懂理财之道, 在财富的 “零和游戏” 中先行一步, 但要明白, 掌握中国经济的是两只手—— “看得见的手”和 “看不见的手”, 经济生活不再仅仅由 “一只看不见的手” 信手操纵, “一只看得见的手” 在时时提防经济领域的偏差并适时纠偏, 以避免经济危机对社会带来的巨大震动。 在这种构架下, 价格的传导渠道没有变化, 却不是完全依赖市场自发地调节。 我们又该如何读懂经济大势的细节, 跟上政策的脚步呢?

不错, 任何人都想在投资中 “独占花魁”, 投资是一场接力赛。如果早跑、 早到, 那么就可以占得先机。 如果早些把接力棒传递下去, 你就可以成为胜利者或者幸运者。 因为这时收益是你的, 风险是别人的。 如何找到接力棒? 如何在接力赛中先起跑? 如何先交棒?

还有, 想买到收益好的股票、 基金的人都会碰到这个问题: 数十个行业中有数千支股票, 似乎每一支都有赚钱的可能, 也就是说, 每一支股票都有可能值得花很大的工夫去分析, 对于越来越多的上市股票, 即使只研究其中的一部分, 也没人有那么多时间。 如何选出一支或者几支赚钱的股票?

作为普通人的我们, 在这个喧嚣的时代如何在理财、 养老、 股市、 基金、 房市、 黄金中赢得先机呢?

本书给出的答案是: 透过新闻看经济, 读懂新闻保财富, 利用新闻找机会!

新闻报道一般会将重点放在4W ( When、 Where、 Who、 What,即时间、 地点、 人物和事件) 上, 而深度报道还要紧抓Why (为什么) 和How (怎么样) 这两个问题。 具体来说, 优秀的报道应该包括12 项指标: 事件、 背景、 有关资料、 说明、 原因、 意义、 过程、分析、 前景、 时效、 时态、 建设性意见, 虽然有些抽象, 但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须臾不可离的重要信息。

在日常生活中, 财经新闻都有政策性、 业务性、 保密性的特点。比如, 财经新闻常涉及政府政策性的议题, 这些议题对投资者和普通读者往往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业务性方面, 财经新闻常涉及一些公司的常务经营情况, 这些都是业务性报道。 至于保密性, 新闻中往往有着不少所谓的独家报道, 这些报道具有震撼力, 同时也十分重要。

其实, 不光是我们普通人关注新闻, 那些身价亿万的华尔街大鳄们也一刻都离不开新闻, 不同的是, 他们是在一个 “俱乐部” 里先我们一步谈论着财富。新闻实例该不该加入 “彭博俱乐部”

在信贷泡沫达到顶峰的2007年年初, 一位非常资深的华尔街银行家对我所写的关于复杂信贷领域的部分文章提出批评。>他抱怨道: “你为何总是批评结构金融晦涩难懂? 其实结构金融并不难懂——任何人都能从彭博 ( Bloomberg ) 终端机上获取自己希望知道的东西。”

我问道, 但99%没有彭博终端机的人怎么办? 大多数政客和记者 (更别提普通选民了) 没有 “神圣” 的彭博终端机。 金融家们可以在彭博终端机上获取数据和新闻并执行交易。 其他人如何获得信息? 问完这个问题后, 对方耐人寻味地沉默了好长一段时间。 这位银行家显然认为, 所有重要人士都有一台彭博终端机。 他不知道如何回答这个问题。

……

但即便没有详细的人种学研究, 这种模式也很清晰: 对许多金融家而言, 拥有一个彭博邮件地址 (或者每年支付2 万美元登录其30万部终端机中的一台) 就相当于加入了这个现代全球金融精英俱乐部。 它能赋予用户一种身份, 而其竞争对手路透社( Reuters) 通常做不到这一点。 如果你 “使用” 彭博终端机, 你就可以与像你一样的人交流, 获取那些不使用彭博终端机就得不到的信息。 这创造了一个共享的文化交流圈, 因为终端用户的思想都受到了相同的新闻报道和历史观 (来源于彭博图表上的那些数据点) 的影响。 换言之, 花费数小时盯着电脑屏幕, 就可以创造一幅共同的认知图, 也就是对信息分类方式和更广泛的世界产生相同的看法。

……

因此这里存在一个不易察觉的风险。 彭博等网络俱乐部越是让精英人士聚集起来 (思想上的聚集, 并非物理位置上的聚集), 他们就越有可能疏远自己的地理社会。 互联网以某种方式将世界联系起来, 但它也会导致新形式的狭隘视野。 当然在这方面彭博并非个案。 相反, 最近几年出现了大量的网络社区, 其中许多社区的政治或宗教属性更为明显。 相比之下, 彭博渴望保持“中立” ——除了市场数据以外, 它还提供非常广泛的政治和宗教信息。

然而, 用户们每次打开彭博终端机, 都会隐隐约约地获得如下信息: 金钱的重要性压倒一切; 资金流动可以孤立地运用数学手段进行分析; 全球化应该即时将人们联系在一起; 而最重要的是, 只有一小部分训练有素的人才会明白这些终端机是如何工作的。 因此, 彭博终端反映出金融界的世界观, 同时又强化了这一观念。 终端机是彭博的杰出业务。 但人们不应忽视它对社会造成的影响, 即便 (或者尤其是) 聪明的彭博图表也不能准确追踪到我们的心理地图。新闻来源: 英国 《金融时报》 作者: 吉莲·邰蒂 2013年 6月 3日( www. ftchinese. com)

不难理解, 金融市场的信息流通与否, 对于投资者而言是十分重要的, 若市场透明度低, 投资者没法获得准确的信息, 自不待言。 但纵使市场透明度高, 其信息亦是复杂且多变的。 因此, 准确的财经新闻对市场投资者是不可或缺的。 财经记者的工作及责任, 便是帮助散户或圈外人更有效地解读市场信息, 提升他们的投资水平。 此举对提升市场的效率, 甚至维护公平、 公正的市场环境是十分重要的。 当然其前提是市场本身必须具有一定的规模, 而且法规允许财经记者有足够的空间发掘相关的财经新闻。

财经新闻已是目前最重要的新闻类别之一, 提到全球重要且具影响的财经新闻报章或媒体, 一般人自然会想起 《华尔街日报》( WSJ) 和 《金融时报》 ( FT) , 如果你稍加注意就会发现, 《华尔街日报》 和 《金融时报》 这两家在国际金融市场同具影响力的报纸的总部分别位于纽约和伦敦, 这两地也是全球两个最重要的金融中心。个中原因, 自然不是巧合。

但你也不必灰心丧气, 在当下资讯发达、 世界互联的时代, 我们获取信息的时间不会比纽约或伦敦人差许多。 重要的是, 我们应该正确读懂、 运用这些资讯, 学会如何分析、 如何让他们成为运载我们财富的 “喷气机”。

中国30年来的经济成长显然属于 “速进” 型的发展, 财富正在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不错, 在这样一个全球信息一体化的时代,我们所得到的资讯究竟是太多还是不够多? 谁能区分所有这些资讯中有多少不是垃圾呢?

为此, 本书的主旨便是帮你读懂钱从哪里来, 钱到哪里去; 读懂新闻中财富流动的蛛丝马迹, 保卫自已的财富, 和金融大鳄们 “掰掰手腕”。

人们往往不会把新闻和财富这两个词联系到一起, 而这本书的目标正是向大家呈现这一联系, 教大家如何通过读懂新闻来过好每一天的生活, 如何用新闻读懂经济世界的奥秘。

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做的!

第一章 财经新闻“透露”物价

从某种角度说, 生活就是挣钱、 花钱; 再挣钱、 再花钱……周而复始, 生老病死。

花钱就脱不开物价的纠缠, 米价、 面价、 菜价、 油价, 一个个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价格左右着我们的钱袋, 抖动着我们的双手。

这是一个大数据时代, 我们生活的许多方面都和数字密切相关,但是作为普通人的我们所能触碰到的信息源却依旧是新闻、 网络和人们之间的言谈话语、 街头巷议, 这些有限的新闻源头可以被应用在所有领域, 可以出现在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以及人生的每一个瞬间,能够对所有渴望得到回答的问题、 以最快的速度给出最精准的答案。或许你从未在意过新闻背后的数字以及新闻背面的财富是什么, 也从未意识到看似简单的新闻报道语言中跟你有怎样密不可分的关系。但如今, 你无法否认新闻资讯中的点滴细节已经全面掌控了你的生活, 要想一眼看穿所有数字背后的真相, 读懂物价背后的诡异, 你必须懂财经新闻。

茅台的价格——物真的是以稀为贵吗

曾几何时, 最牛的投资是什么?

不是期货, 不是股票, 不是任何金融产品, 而是茅台酒。

从2010年到2011年年初, 茅台酒厂两发 “限价令”, 市场却不听令。

茅台酒的零售价两次分别突破了所谓的 “730元”、 “959元” 限价, 2013年, 53°飞天茅台单价更是超越了1500元, 和2011年年初相比, 翻了一番多。 一瓶20世纪50年代产的茅台酒, 一年间的拍卖价从103 万元涨至184 万元, 足可换广厦一间了。 同期1 克纯度99. 9%的菜百黄金价格为375元, 一瓶750毫升的20世纪70年代初茅台酒的拍卖成交价为28万元, 可以换750克黄金。

涨价了, 还没货?

新闻实例茅台涨价调查

2010年7月, 868元。

8月, 898元。

9月, 958元。

12月, 1280元。

过去几个月里, 作为茅台价格标杆的53°飞天茅台的终端价格几乎每月一换。 而据调查, 茅台终端售价从300多元上涨到千元, 只不过用了3年左右的时间, 涨幅一点不逊色于楼市。

2010年12月15日, 贵州茅台终于发布公告, 宣称 “为更好地统筹兼顾好国家、 消费者、 企业、 经销商和投资者等各相关方的利益”, 从2011年1月1日起 “适当” 上调产品出厂价格,平均上调幅度20%左右。

而此时国内部分终端市场上, 53 °飞天茅台的价格较之2010年年初涨幅已近50%, 再结合这次公告, 预计2011年终端价格将近1500元——堪称史无前例。

如此疯狂背后, 究竟谁在推动茅台涨价? 《商界》 记者多方走访, 屡赴茅台, 试图还原其真实动因。

……

2010年7月, 正是白酒行业传统的销售淡季, 数家媒体众口一词的 “茅台又涨价了” 的新闻, 恰似一石激起千层浪。

据报道, 在北京茅台专卖店, 53 °飞天茅台已经涨到869元,而在重庆某零售终端, 53 °飞天茅台的零售价更是历史性地突破千元大关, 并且都 “货源紧张, 一瓶难求”。 接下来, 事态愈演愈烈, 全国各地茅台终端价格攀比似的一路高歌猛进。

……

几年来, 茅台出厂价上调并不频繁。 最近一次是2009年12月, 53 °飞天茅台出厂价从每瓶439元提高到499元——正是这一举动, 掀起了2010年年初白酒业涨价风潮。 为稳固市场,茅台又下达 “限价令” ——53 °飞天茅台终端价格不得超过730元。 贵州茅台总经理袁仁国更明确表示, 经销商如擅自涨价, 严重者甚至将被取消经销商资格。

硝烟似乎刚刚散去, 为什么短短半年之后, 又出 “茅台涨价” 新闻?“成本上涨说” 向来是各品牌白酒涨价的挡箭牌。 哈尔滨市一位茅台经销商就告诉记者, 受通胀影响, 2010年酿酒原辅材料价格上涨30%多, 并且, 2010年年初白酒开始征收消费税,也是成本上涨因素之一。

然而对茅台这样2009年毛利率高达90. 2%的企业来说, 成本上涨真能自圆其说吗? 酿造一斤茅台酒需2. 4斤高粱和2. 6斤小麦, 按现在市场价格计算,5斤粮食的总价不超过6 元——正如一位白酒业资深从业人士所说, 高端白酒品牌附加值很高,“就算成本上涨100%, 对市场销售价也没什么影响”。

拿成本说事站不住脚, “世博专供说” 则得到部分广东地区经销商和专卖店的认可: “2008年的奥运会、 今年的世博会和亚运会, 招待和商务用酒量大增, 市场常规供应空间就小了。”

在这个有限的常规供应空间里, 看似涨价的罪魁祸首正是“厂家控货说”。

数据显示, 在往年销售正常的情况下, 茅台的缺货量也在30%左右, 高峰期更是常常断货, 以致货源短缺成为涨价的直接推手。 北京一家家乐福超市人员告诉记者, “此前一些缺货的商贩都跑到我们这儿来扫货, 促使我们不得不提价”。 广州一家超市2010年7月中旬已经缺货近两个月, 虽然标的价格是868元,但工作人员明确表示, 一旦到货, 53 °飞天茅台肯定会突破千元大关。 一位茅台一级经销商还向记者出示了缺货时的申购登记表, 登记人数密密麻麻排了好几页, “上次到了4件, 一件6瓶,不到两小时就全卖完了”。

既然市场供不应求, 厂家为何控货? 一位不愿具名的茅台经销商说, “茅台为保证价格逐年上涨, 刻意制造供不应求”, “现在茅台涨价的路子就是缺货, 先让经销商涨价, 消费者接受后再提高出厂价, 造成涨价又是因为缺货的局面” ——这就是白酒行业的所谓 “饥饿营销”。

一时间, 茅台厂家被推上风口浪尖, 备受诟病。

……

首先, 供不应求是茅台厂家面对的客观现实。 酱香型白酒的酿造特点决定了茅台的产能不可能呈几何级数地增长, 多次扩能之后, 2010年茅台厂家对外宣布的预计产能也不过2. 6万吨。与此同时, 因为产品的生产周期长达5年, 2010年的茅台酒供应量实际上是五年前所酿造的基酒产量——2006年, 茅台产能只有一万多吨——其中约70%勾兑后会用于销售, 剩余部分还要 “留老酒” 以备日后用于勾兑。

这样一算, 茅台酒2010年实际产量本就少得可怜, 市场需求量却是供应量的几倍甚至几十倍!

其次, 从茅台厂家立场上看, 刻意营造 “供不应求” 的确更符合自身利益诉求。

……

从最现实的利益诉求到品牌提升诉求, 再到战略诉求, 茅台“控量保价” 的出发点无可厚非。 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近年来茅台一直将节奏控制得很好, 从未招致如此之大的非议。

……

事实上, 茅台已经意识到终端价格的异常疯狂。 2010年9月中旬, 茅台再颁 “限价令”, 声明53 °飞天茅台最高售价869元, 超出这个价格, 就属乱涨价。 为此, 茅台制定了更严厉的处罚措施, 甚至派出8个小组在全国各地清查。

从结果上看, 此举显然收效甚微。 2010年7月之后, 终端市场上53 °飞天茅台标签几乎一月一换, 898 元、 958 元……直至全国各地普遍突破千元大关。

……

广州一位经销商告诉记者, “53 °飞天茅台今年的价格行情特别诡异, 不仅货源特别紧, 而且价格涨幅很大。” 按理说, 即便淡季异常涨价, 中秋过后白酒业进入低潮, 价格也会随之下调, 然而2010年中秋节后, 茅台一直处于涨势, 而且 “拿一次涨一次” ——在业内人士看来, 这种诡异透着游资炒作的痕迹。

……

与此同时, 媒体再次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有人统计, 茅台终端售价从300多元上涨到千元, 只不过用了3年左右的时间,涨幅一点不逊色于楼市, 这让许多人视之为抵抗通胀的保值品—— “买房不如买茅台”。 一位专卖店老板就告诉记者, 以前消费者买茅台多数都是到宴客或者送礼的时候才买, 现在却是看见53 °飞天茅台就抢购, 甚至饭局上, 不少老板以能拿得出53 °飞天茅台为荣——他们炫耀的不是价格高的好酒, 而是炫耀能拿到货。

短短数月, 推高茅台价格似乎已经成为一场全民参与的“游戏”。

……新闻来源: 《商界》 杂志 作者: 彭靖 2010年12月

一到逢年过节, 商家都苦恼得要死, 常常没货卖, 所以涨价是没有悬念的。 2013年, 平价53 °飞天茅台的零售价格是1500 元, 五星茅台是1600元。 多家超市里53 °飞天茅台的零售价格已经达到1800元, 逼近2000元大关。 超市称, 价格的变动跟市场的需求是挂钩的,现在茅台货源偏紧, 价格的变动就会比较大。 相比超市, 茅台专卖店的价格也平和不了多少。

2010年年初, 茅台下达 “730 元” 限价令, 限价令规定 “违反者将面临终止合同、 扣保证金的处罚, 严重的将取消经销商资格”。但 “730元” 限价令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零售价格早已 “脱缰”。 到了2011年1月, 茅台再发 “限价令”, 要求经销商销售普通茅台酒,价格不得超过每瓶959元。 当时, 的确有部分专卖店将价格 “缩回来了”。 但是, 很快价格就过了界。 当时有网友调侃说: “人类已经无法阻止茅台涨价了。” 不光是茅台, 五粮液也刚宣布自2011年9月10日起涨价。 五粮液 “涨声又起”、 茅台 “一瓶难求”。 洋河股份就随后宣布自2011年9月13日起上调部分产品出厂供货价格。 正当业内普遍预感新一轮白酒涨价潮即将到来之时, 发改委对相关行业协会及骨干企业进行了约谈。 2011年9月16日, 国家发改委价格司、经贸司、 价监局共同召开白酒价格座谈会。 会议就白酒价格问题进行了广泛交流。 发改委领导提出要求行业协会及白酒骨干企业要起到维护白酒市场价格的稳定作用, 同时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稳定, 不能再出现涨价现象, 加强对经销商的管理。 洋河与五粮液刚刚宣布涨价, 发改委即刻进行约谈, 此举针对性较为明显, 直指高端酒近期的涨价之风。 这已经是有关部门2011年以来第二次通过此类座谈会要求白酒行业保持价格稳定了。

效果呢?

茅台、 洋河、 五粮液价格继续轮番上涨, 倡议与约谈似乎都无法抑制茅台涨价的欲望。 就在约谈结束后仅10天, 茅台价格再次上涨。让此前欲限价的一切措施都成为 “浮云”。 发改委约谈显尴尬。 国内高端白酒的畸形消费和跟风消费, 对消费者起到一定的误导作用。 限价、 限购并未从根本上缓解茅台酒的供求关系。 其实, 发改委的约谈即便能管得住酒厂, 也管不住经销商。 高端白酒的价格将会呈现出一个不断上升的态势, 只能通过提价来平衡旺盛的需求, 白酒价格长期看还会不断上涨。

我们也可以看看另一个奇怪的奢侈品: 阳澄湖大闸蟹。

每年中秋前后, 阳澄湖大闸蟹都会在北京、 上海等一线城市风光上市, 高企的价格在为整个产业链带来丰厚利润的同时, 也让其成为餐桌上的奢侈品。 有评价称, 阳澄湖大闸蟹逐渐成为蟹类中的茅台。

阳澄湖大闸蟹的价格何以居高不下? 产业链条是如何运作的? 阳澄湖大闸蟹一年最多卖两三个月, 但门店一租就是一年。 这些成本都要算到大闸蟹头上。

其实, 大闸蟹的价格根据产区和规格不同, 售价也不一样, 其中阳澄湖大闸蟹标价最高, 每斤超过300元。 300多元一斤, 每只2两多的分量, 那300多元只能买4只, 这样算下来, 一家4口人晚上吃顿螃蟹, 1000块钱都勉强。 可另一番景象是: 阳澄湖大闸蟹上市第一天, 某超市8家门店当天就卖了20多万元。 超市的大闸蟹既可散买也可以装礼盒, 其中送礼的占一定份额。 在一家阳澄湖大闸蟹专卖店, 不断有拿着蟹券来提货的人, 每年一到9月, 很多沉寂了将近一年的阳澄湖大闸蟹专卖店都开始开门迎客。 最能引起大家好奇的是,这些店面居然能靠一个季节的销售支持一年的开销。 众所周知, 门脸都是一年一租, 可一年开门最多用四五个月, 有的也就开业三个月,其他时间因为过了阳澄湖大闸蟹的销售季节, 这些专卖店都是关门。与此同时, 阳澄湖大闸蟹养殖户中, 每年都会产生百万富翁, 这些年来甚至产生了多个亿万富翁。 原材料价格上涨成为统一的理由, 人工成本上升成为不争的事实, “一意孤行” 的涨价风成为潮流。

涨价背后的真相谁知道?

无论如何, 市场经济下都是价值决定价格。

供给与需求是经济学家最常用的两个词, 也是使市场经济运行的力量。 它们决定了每种物品的产量以及出售的价格。 如果你想知道一个事件或一项政策将如何影响经济, 你就应该先考虑它将如何影响供给和需求。 供给与需求这两个术语是指人们在市场上相互交易时的行为。 市场是由某种物品或劳务的一群买者与卖者构成的。 买者作为一个群体决定了一种物品的需求, 而卖者作为一个群体决定了一种物品的供给。

在经济学教科书上, 我们一般会假设市场是完全竞争的, 并根据两个基本特征来定义完全竞争市场: 所提供销售的物品是完全相同的; 买者和卖者如此之多, 以至于没有一个买者或卖者可以影响市场价格。 由于完全竞争市场上的买者与卖者必须接受市场决定的价格,所以, 他们被称为价格接受者。 有一些市场完全适用于完全竞争的假设。 例如, 在农产品市场上, 比如牛奶, 有成千上万奶农和千百万喝牛奶的消费者。 由于没有一个买者或卖者能影响牛奶价格, 所以, 每个人都把价格作为既定的。

但是, 许多物品与劳务的市场并不是完全竞争的。 一些市场只有一个卖者, 而且这个卖者决定价格。 这个卖者被称为垄断者。 例如,航空公司可能就是一种垄断。 一些市场只有几个卖者, 而且这些卖者并不总是主动地进行竞争。 这种市场被称为寡头垄断。 例如, 我们“深恶痛绝” 的电信服务。 尽管在现实中的市场类型是多种多样的,但完全竞争市场是最容易分析的。 而且, 由于大多数市场上都有某种程度的竞争, 所以, 从研究完全竞争下供给与需求中所得到的许多结论也适用于更复杂的市场。

显然, 供给与需求共同决定了经济生活中许多不同物品与劳务的价格。 价格又是指导资源配置的信号。 在市场经济中, 价格是指引经济决策, 从而指引配置稀缺资源的信号。 对于经济中的每一种物品, 价格都会确保供给与需求平衡。 这样, 均衡价格决定了买者选择购买多少某种物品, 以及卖者选择生产多少这种物品。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了解经济学的原因了, 我们或许或多或少地都知道, 由于资源稀缺, 社会资源的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稀缺性是指社会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 因此不能生产人们希望拥有的所有物品与劳务。 正如一个家庭不能给每个成员想要的每一件东西一样, 一个社会也不能给每个人以他们向往的最高水平的生活。 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如何配置自己的稀缺资源。 在大多数社会中, 资源并不是由一个唯一的中央计划者来配置, 而是通过千百万家庭和企业的共同行动来配置的。 因此, 经济学家研究人们如何做出决策: 他们工作多少, 购买什么, 储蓄多少, 以及如何把储蓄用于投资。 经济学家还研究人们如何相互交易。 例如, 经济学家探讨一种物品众多的买者与卖者如何共同决定该物品的销售价格和销售量。 最后, 经济学家分析影响整个经济的力量和趋势, 包括平均收入的增长, 找不到工作的人占总人口的比例, 以及价格上升的速度。

稀缺才具投资价值。 一则量少, 二则质臻。

以茅台为例, 制造时售价不过数元的老酒, 如今到拍卖场上动辄叫价十万元, 同样是因为佳酿稀缺。 中国收藏家协会烟酒糖茶委员会主任钱宪顺如此解释: “其一, 茅台自饮、 送礼的需求绝不会下降;其二, 供给有限, 茅台集团为确保质量, 不惜控制产量, 每年数百万吨的产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其三, 一线拍卖公司的介入带动了众多有实力的买家, 白酒进入主流拍卖场, 平台跃升、 资金充裕, 必然会追高价格。” 目前能见到的最早的白酒产于20世纪50年代——那是物质极度匮乏的特殊年月。 可贵的是, 当时的酿酒工艺保持着严肃和本真的状态, 原料基础也与百年前的传统配方没有太大区别——这使其真正具有了 “珍藏” 的内涵。 收藏界对于大规模工业化前酿造的白酒十分青睐, 酒好便是缘由之一。

所以茅台的涨价不是没有道理, 而是没有到位。

正如那句古老妙语所说, 一只鹦鹉只要学会说 “供给与需求”就可以成为一个经济学家。

然而, 也正如本书前言里面所说, 中国经济是由两只手在控制。进入2014年之后, 茅台酒的价格开始连续下跌, 甚至零售价已经低于出厂指导价。 这从一个侧面说明, “胳膊还是扭不过大腿”。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吧。

越来越多的钱和越来越瘪的钱袋

钱多了还是少了? 这真的是个大问题。

根据一项不完全的统计, 2010年中国农民工的薪资增加了30% ~40%,而且预计此后至少还将每年增加20% ~30%。

也就是说, 我们的钱包应该是鼓起来的。

新闻实例

据韩国媒体2011年10月2日报道, 今年黄金周仅赴韩国旅游的中国游客现在已达到7万人之多。 仅9月30日一天, 就有25条航线70架客机从中国飞入仁川机场。 中国游客的到来也让韩国的零售业异常火热。

一家韩国报纸报道, 一些韩国时尚品牌甚至因为中国游客的到来而起死回生。

报道说, 9月30日, 在现代百货商店首尔贸易中心女装店“EnC”, 有很多两手满满的中国女性。

几年前, EnC曾因经营问题面临退出百货商店的危机, 但自从在中国时装市场占据一席之地的衣恋于2006年收购该品牌后,状况发生了突变。

衣恋在中国高档百货商场开设EnC专卖店后, 其在韩国的销售额也开始暴涨。

报道称, 这是因为很多来到韩国的中国游客认为 EnC 是“韩国的高档品牌”, 一次就会购买五六件服装。

EnC去年的销售额达到480亿韩元, 比前一年增加30%。

今年的销售目标是900亿韩元, 接近去年的2倍。

选择境外游的中国游客出手豪爽、 购买高价商品的行为也备受关注。

新闻实例

香港 《文汇报》 在 “十一黄金周” 曾经有这样的报道。

黄金周的开始也为香港零售业注入了新动力。 香港旅游发展局及旅游业协会预料, 在短短7天内, 内地游客在港的消费额将高达42亿元。 香港一家古董钟表店负责人表示, 不少内地客迫不及待, 于香港8 号台风登陆期间已 “抢闸” 访港, 冒着风雨 “血拼”。 当日由于业务繁忙, 他只好冒着风雨返店处理, 岂料竟有多名内地客流连在商场内, 并叩击该店已关上的铁闸, 欲购买钟表。

这个负责人还透露, 一对来自深圳的夫妻 “火速” 以20万元购入3枚古董腕表, 包括劳力士、 百达翡丽及江斯丹顿腕表,出手豪爽。

可 “月亮背面” 呢?

前不久, 身处北京国贸CBD高级写字楼的白领们, 迫于物价上涨的压力, 为节省开支而在办公室内种植各种蔬菜, 并且在网上分享种菜的经验, 被戏称为 “CBD菜农”。

CBD高级写字楼尚且如此。

中国居民收入的增长远没能跟上整体经济发展的脚步, 劳动者报酬占CDP比重在日渐下降, 城乡收入的差距也在不断加大……现在这些问题几乎已经成为各界共识, 政府也将 “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作为未来的工作重点之一。

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08年度的 《社会蓝皮书》 指出: “我国劳动者报酬比重逐年下降, 2003年以前一直在50%以上, 到2006年降至40. 6%, 与之对应的企业利润则在上升, 资本回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 由以前的20%左右上涨到30. 6%。”

很多人认为: 由于外部市场萎缩, 外需不足, 必须发展内需。 内需不旺的主要原因是居民消费逐年下降。 若要刺激消费, 就要增加工资。

有些学者极力鼓吹增加工资, “为民请命” 的呼声不绝于耳。

早在2008年, 中共十七大报告就提出要 “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自此之后从中央到地方, 一系列 “涨工资” 的文件和决定密集出台, 各省市也纷纷提高最低工资线。

根据专家测算, 到2020年, 工资总额有3~4倍的提升空间, 人均工资约有2. 4~3. 2倍的增长空间。

从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来看, 在1992年到2008年期间, 劳动报酬在GDP中的比例差不多下降了12个百分点, 但在一般人的感觉中,收入水平却在逐步提高。

统计数字表明, 城乡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在最近十几年中显著增长。

2001年至2008年期间, 城市居民收入曾经出现过两位数的增长。 由于受到农产品价格因素的影响, 农村人均收入增长的幅度变化较大。

2009年, 城镇居民收入增长了9. 8%, 农村人均收入增长率超过8. 5%。 人均收入水平增长幅度并不低。

由此可见我们的确是涨工资了, 可是感觉钱包为什么不鼓反瘪了呢?

这就要看看另一番图景了: 猪肉价格坐上了飞机, 一些大城市居民居然已经不吃肉或少吃肉了, 就是个别以肉为生的人也得站在家乐福的冷冻柜台前东挑西拣, 全然不顾形象了。

2011年6月28日, 在央视财经频道 《对手》 栏目的录制现场,一场关于猪肉价格的论战激烈展开, 以至于主持人发出感叹: “双方都有点压不住了。”

而很多所谓的经济学家纷纷 “站着说话不腰疼” 地告诉老百姓:高价猪肉将在未来成为常态。

什么意思呢?

猪肉成了高价商品, 或许不久的将来, 猪肉还会成为奢侈品呢!

这可不是危言耸听, 在韩国, 一般猪肉价格每斤在100多元人民币; 牛肉价格就更贵了, 每斤接近千元人民币。 一般家庭是吃不起肉的, 只有逢年过节时吃些。

我们现在已经不是有可能了, 根据猪肉 “飞天” 的速度, 估计过不了多久茅台就要让位给猪肉了。

玛丽·科拉姆 ( Mary Colum ) 曾对恩内斯特·海明威 ( Ernest Hemingway) 说: “富人和穷人之间的唯一差别就是富人钱多。” 而今在猪肉身上似乎这个说法不灵验了。

不光是猪肉, 还有农产品, 猪肉价格的示范作用很强, 老百姓常常把 “猪肉” 当成参照系, 比如 “哇, 姜和大蒜都贵过猪肉了”, 猪肉贵了想吃便宜的鱼的想法是无法实现的, 猪肉涨价必然导致鱼涨价, 因为大家都去看鱼的价格是多少了, 便宜就买鱼。 看来大米和小麦不久也要上阵了。

现实如此, 情何以堪。

当消费者为购买春节大餐而赶到商店时, 他们可能为猪肉的价格如此之高而感到失望。

同时, 当农民把他们饲养的猪肉、 种植的蔬菜送到市场时, 他们也总是希望价格能再高一些。

这并不使人感到惊讶: 买者总想少付些钱, 而卖者总想多得些钱。

但是从整个社会的角度看, 存在一种 “正确价格” 吗?

在市场经济中, 供给与需求的力量如何决定了物品与劳务的价格和销售量?

其实, 经济学的解释, 请注意, 这不是经济学家的解释, 而是经济学的。 分配决定消费, 消费决定生产, 中国居民消费不足的根本原因不是老百姓有钱不花, 而是可支配收入不足。

换句话说, 咱们有钱, 但不敢花。

可支配收入, 听起来有些复杂, 还是讲个我们熟悉的故事吧。

以前有一个故事, 说的是外国的老太太早早地贷款买了房, 中国的老太太则是攒了一辈子钱再买房。 结果, 外国的老太太住了一辈子房, 中国的老太太一辈子才住上房。

这个故事曾让许多中国人开窍, 觉得外国老太太精明。

这个故事不假, 但是却忽略了一个事实: 中国人的钱没有那么富裕。

中国人的钱除了平时过日子, 更重要的就是救急, 更更更重要的是有个心理安慰。

真有急事, 或是要命时, 才会动用!

这有急事时可拿出的钱就是可支配收入。

我们的可支配收入太少了, 所以, 钱要先多存点儿, 再去消费,可偏偏又赶上了高物价。

此外, 花不花钱, 还要看老百姓未来的支出风险有多大。

从孩子上幼儿园起就可能要交赞助费、 上指定的培训班要收费,而且大学收费一年年看涨, 有机构测算, 目前我国中等城市居民培育一个大学生至少要付出20万元的成本, 谁家能不攒点钱?

工作不好找、 稳定且收入不错的工作更难找, 一想到孩子将来可能要无奈 “啃老”, 工薪阶层的父母谁敢敞开来花钱?

看病最让人害怕, 就算有医保, 万一家里有人得了大病, 还是吃不消。 “人生莫受老来贫”, 某经济学家 “没有500万元存款无法养老” 的标准不敢奢望, 但谁都希望退休后生活质量不要有明显下降,较高的通胀预期和不够 “给力” 的保障水平, 让普通人只能选择尽可能地多存钱。

至于房子, 虽然在统计上不列入消费范畴, 却实实在在地占去收入的一大块、 挤压着消费……如果按GDP支出法测算, 过去10多年我国居民消费增幅并不低, 始终保持在8%以上, 与GDP增幅大致相当。 之所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明显, 关键在于人们的消费过分集中于教育、 养老、 住房、 医疗等硬性的、 强制性的方面, 其他消费欲望被压抑或者吞噬掉了。 而资产通胀搞得低收入群体对买房是彻底失去了希望。

猪肉 “飞” 了, 物价涨了, 工资怎么突然怂了啊?

无钱的没有钱花, 有钱的也不敢花了。 生存突然变成了一件艰辛却必须的事情, 每个人都在奋斗着, 希望自己在社会甚或自己的小家庭里显得重要, 这是一切雄心壮志的源泉, 可惜的是, 这希望在飞涨的物价眼里是那么可怜巴巴而一厢情愿, 不值一提, 毫无办法。

央行2011年对全国50个城市的储户调查更不乐观, 85. 8%的城镇居民倾向于储蓄, 包括投资债券、 股票、 基金等变相储蓄及储蓄存款, 只有14. 2%的居民倾向于 “更多消费”, 创下了十年来的最低值。

越来越富裕为何越来越不敢花钱?

越提倡消费怎么越不愿消费?

说到底, 还是制约消费的根本性问题没有解决, 在某些方面甚至有加剧的倾向。

当然, 或许有人会说, 现在有钱人也不少, 一出手就是LV、 拉菲。 但总体上看, 这毕竟是少数, 真正的消费主力是大量中低收入者, 而这部分人工资绝对水平还偏低, 消费能力没有根本性提升。 所以只有隐住物价, 同时更好地解决教育、 养老、 医疗、 住房等问题,老百姓的钱包才能真正鼓起来。

涨价预期就是心理博弈

2011年9月, 继金龙鱼食用油提价5% ~7%之后, 国内另一食用油福临门也宣布涨价。 福临门的大豆油、 调和油等几大主力油品提价幅度都在5% ~7%, 消费者购买一桶福临门的5 公升调和油, 相比以前起码多付4元多。 而这不过是一段时间以来食用油价格上涨的又一个注脚而已, 而且这个趋势还将维持一段时间。

是什么决定物价的涨跌?

对于食用油涨价, 花生、 大豆等原材料成本增加是其主要原因。随着中秋国庆的节庆消费效应以及大专院校逐渐开学, 需求量在不断增加, 在生产成本高企和需求增加的支撑下, 食用油价格仍将居高不下。 尽管从2010年末开始, 发改委曾约谈多家大型食用油企业,令其在2011年上半年不能对其小包装食用油进行调价, 但成本的提高让食用油企业感到压力很大。

2011年6月份过后, 约定的 “禁涨期” 已过, 以鲁花为首的食用油企业于是开始小幅度涨价。 同时, 连最一般的花生米都参与涨价了。 2010年花生米仅为4. 6元左右一斤, 2011年涨幅超过5 成。 花生摊贩也直陈: “今年涨价很快, 没办法, 进价太贵。”

为什么呢?

财经新闻中业内人士的表述是, 未来一段时间, 国内豆油市场虽供应量趋增, 但临近油脂需求最高峰的新年和春节, 届时豆油突破前高的概率较大; 棕榈油受制于库存和需求的压力, 短期走势将弱于豆油, 不过与豆油差价不断拉大, 可能会对棕榈油消费产生利好; 受下游产品价格上涨的提振, 油厂加工利润好转, 导致近期菜籽进口量大幅增加, 后期进口菜籽到港或将冲击国内菜籽油的消费。 总体上看,国内食用油市场进入季节性消费旺季, 价格恐难出现拐点。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 物价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情, 不是一个简单的价格问题。

中国农产品的涨价已经是没有悬念的预期。 问题是, 涨多少? 涨价的预期左右着市场。 比如, 正是水果的收获季节, 山东烟台的苹果已经一路飙涨, 有的红富士估算一下已经5元钱一个了。 如果按照全国各地区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月总收入998. 53元计算, 中国人均一个月的收入可能就够买200个苹果。 苹果的价格从2块多一个涨到5元一个, 也就是短短的一个多月时间, 为什么越是到收获季节苹果的价格反而越是上涨了? 有关部门的解释是: 今年是苹果的小年, 减产20%。 减产20%, 为什么价格却翻了一倍多?

产量的小年却成为天价苹果的大年。 没有人能对这种成倍上涨做出更有效的解释, 但是前来收购、 趸货的人却是越来越多。

是投机吗? 是苹果耐储藏的特点让这种投机的风险比较低吗?

不管怎样, “苹什么” 正成为 “蒜你狠”、 “豆你玩” 和 “姜你军” 之后, 百姓餐桌上又一个开始飙升的农产品。

如果说此刻的苹果价格还有些让人看不懂, 那么白菜价格的上涨就有点无厘头了。

中国最大的蔬菜集散地寿光, 2011年10月, 白菜价格短短十几天上涨了近40%。

2010年的时候, 韩国媒体报道称, 韩国大白菜价格已经降低了1/3左右, 其 “泡菜危机” 正在过去, 中国的白菜却开始一轮新的飙升。 市场给白菜上涨的理由是: 上涨预期。

在我们的经济中, 大部分物品是在市场中配置的, 买者为得到这些东西而付钱, 卖者因提供这些东西而得到钱。 对这些物品来说, 价格是引导买者与卖者决策的信号。 而买者与卖者对于价格走势的预期, 则成了影响短期价格的重要因素之一。

高物价是如何炼成的

世界著名的调查公司尼尔森发布的报告显示, 2011年第二季度中国消费者信心指数为105 , 比上季度下滑了3个点。

收入问题成为中国消费者关心的头等大事。

中国消费者信心指数下降主要是上季度高收入预期在本季度降低。

一线城市消费者信心指数较为稳定, 二三线城市消费者信心稍有回落。

调查显示, 收入是中国消费者关心的头等大事, 其次分别是健康和食品价格上涨。 但不同城市消费者的关注点不甚相同。

上海消费者最关注食品价格上涨, 收入和健康问题位居其次。

而北京和广州的受访消费者将收入列为最关注事项, 紧随其后的分别是食品价格上涨和健康问题。

受访消费者表示, 降低非必需品的支出是应对当前经济环境的举措, 包括交通和外出就餐。 有超过六成 ( 62%) 的受访消费者表示, 将放弃乘坐出租车及驾驶私家车, 而选用公共交通工具; 超过五成 ( 55%) 表示在家用餐的频率将会增加。 此外, 超过半数消费者愿意宅在家里。

消费者信心指数在100以上表示信心水平乐观, 在100以下表示相对悲观。 消费需求的萎靡不振, 一直是中国经济的痼疾之一。 在新一轮通胀袭来之际, 这一问题显得更加突出了。

统计数据显示, 2011年1月-2月,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5. 8%, 较2010年12月回落3. 3个百分点, 明显低于市场预期。若以前两个月CPI 4. 9%来计算, 简单剔除物价因素, 实际的消费品零售增速为10. 9%, 降至2008年1月以来最低。

从宏观上看, 居高不下的通胀率增大了未来的不确定性, 削减了消费者的消费意愿。 央行2011年3月16日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 在当前的物价、 利率以及收入水平下, 2011年一季度, 有85. 8%的城镇居民倾向于储蓄, 其中, 44. 2%偏好 “投资债券、 股票、 基金等”的变相储蓄, 41. 6%偏好 “储蓄存款”, 只有14. 2%倾向于 “更多消费”, 这是1999年调查以来的最低值。

从行业上看, 房地产调控的收紧和汽车优惠政策的取消, 也拖累了消费的增长。 与房地产行业紧密相关的装修、 家具、 家电等消费品销售增速明显下降。

实际上, 20世纪80年代, 家庭消费在中国GDP中占的比重一度达到50% ~52%, 到2000年已降至46%, 到2005年, 消费的占比进一步降至40%。 “十一五” 结束时, 这一比重更是下滑到了35%。这说明, 内需的萎靡是过去几十年间一直存在的。 而房地产和汽车行业的红火, 不过是最近十来年的事。 即便在这两个行业最火热的时期, 消费占GDP比重下降的趋势也没能扭转。 那么, 更深层次的原因在哪里呢?

首先, 家庭收入的增长跟不上经济增长的步伐。 改革开放以来的几十年, 中国的GDP增长达到年均9. 8%的速度, 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更是达到了年均20%, 而人均收入的年均增长仅有7. 2%。 同时,我国居民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 在1983年达到56. 5%的峰值后持续下降, 2005年已经下降到36. 7%, 22年间下降了近20个百分点。而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是由收入与财富水平决定的, 离开收入增长,刺激消费只是空谈。

其次, 扭曲的资金价格造成投资过度。 由于缺乏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 中国的老百姓不得不积极储蓄以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但是,偏低的利率水平乃至实际负利率, 是在侵蚀储蓄者的利益, 补贴低效投资, 最终造成消费不足而投资过度的局面。 因此, 要从根本上启动内需, 一方面需要进行彻底的收入分配改革, 提高家庭收入, 另一方面需要调校资金价格, 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当然, 这些改革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 最近正在热议的利率市场化, 就是良好的一步。

总之, 告别必须由国家花钱拉动经济增长的迷思, 还富于民, 让老百姓自由地决定该如何消费, 才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走向内生增长的发端。

打得败的是生活, 打不败的是通胀

根据消费观念的不同, 目前可以将国内的白领细分为时尚尝新型、 理性消费型、 冲动消费型、 奢侈消费型和透支消费型五类。

时尚尝新型白领追求个性化产品, 喜欢选择新型产品和使用新颖的购物方式。

理性消费型白领则对常用品牌忠诚度较高。

国外知名品牌可能会引起正在崛起的奢侈消费型白领的兴趣,虽然他们人数不多, 但是对奢侈品接受度高, 喜欢国外的品牌或有出国购买商品的冲动。

根据艾瑞咨询公司的调查, 国内大多数白领接受透支的消费方式, 有70. 3%的白领认为透支消费是一种再正常不过的消费方式,这对于扩大社会需求无疑有促进作用。

与此同时, 他们对提高生活品质有不同于一般大众的安排, 81. 5%的白领在有假期的时候选择外出旅行。 38. 2%的白领选择跟不同的朋友聚会, 一个休闲娱乐的市场正在展现着巨大的商机。

看上去, 白领是一个有巨大消费潜力的市场阶层。

但是, 整体形势其实没有预期中那么乐观。

根据盖洛普调查所得出的结论, 中国消费者还是太穷。

直到最近两年, 仍然只有5%的中国人表示对自己的收入感到满意, 而高达20%的人对自己的收入非常不满意。

总体来说, 中国居民对自己收入的不满意度大大高于满意度。

事实上, 这一点不仅表明中国国内市场的总体状况, 对白领人群而言也是一种比较普遍的心理状态, 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白领网民的婚恋状况就是一个很好的注解。

目前, 白领的已婚比例低于全国总体水平, 白领中已婚比率为38. 4%, 而全国的已婚率实际上达到了44. 4%。

在白领中, 普遍认为 “没有遇到合适的” 是没有恋人的主要原因,而通过深入的分析就会发现, 社会和经济压力过大才是主要因素。

在以10分作为压力最高指数的情况下, 有超过六成的白领的压力指数在7分以上, 而且压力与年龄成正比,年龄越大压力越大。

在男性白领不想找对象的因素中, 认为自己没有经济能力和要以事业为重的心理占的比例最高, 分别为88. 9%和71. 5%。

女性白领出于同样的经济压力, 更加注重恋爱对象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地位。

不但不敢结婚, 也不敢生孩子。

新闻实例

现在大家都说没有幸福感, 大家都焦虑, 都说 “鸭梨” 很大。 其实, “鸭梨” 无外乎两个, 一个是房子太贵, 另一个是小孩的教育成本太高。 那么养大一个孩子到底要花多少钱呢? 来仔细算算这笔账。

怀孕生产: 10 500元左右

孕期检查、 B超、 药费等, 1500元左右。

孕期买土鸡、 水果及其他营养品等, 4000元左右。

防辐射服及孕妇装, 2000元左右。

北京普通妇产医院, 顺产各项费用加起来, 约3000 元。 如果剖腹产, 那么费用在8000~10 000元不等。

0~3岁: 41 000元左右

如果宝宝不生病,0 ~1 岁的时候, 奶粉钱加衣物等, 每个月约1500元。 如果不喝奶粉, 那么每个月约1000元。 周岁内最少要花12 000元左右。

1~3岁, 买各种早教资料及玩具, 约5000元。 生活加衣物等, 每个月约1000元。 那么加起来, 29 000元左右。

幼儿园 (学前) 3~6岁: 95 600元左右

如果上好一点的幼儿园, 光赞助费就2万到6万元不等, 甚至更多。

北京普通幼儿园一个月托管费最少1500 元左右, 饭费500元左右, 其他杂费100 元左右。 这样算起来, 每个月至少2100元左右, 三年36个月, 总共75 600元。

小学: 122 000元左右

现在是说义务教育不用花钱, 但是择校费和培训费收起来,那是条子都不打一张的。 这两项费用加起来, 是很没谱的。 一般的, 最少也要花5万元吧。

然后, 按照不收学费算, 书本费、 买手机等各种东西, 以及衣物和生活费, 平均一个月最少1000元左右。 六年下来, 总共72 000元。

初中: 40 000元左右

和小学一样, 初中也属于义务教育阶段, 因此免学费, 固定收取的杂费也不高。 如果是公办的, 一学期杂费500元左右, 三年3000元。 学校内的补课费、 兴趣班费、 伙食费也不高, 一学期也就1000元左右, 三年6000元左右。 不过, 孩子在初中阶段置办学习用品的花费要高起来, 电子词典、 MP3、 电脑等, 这三年内要花费数千元。 这样算下来, 孩子在初中阶段学习上花费要1. 5万元左右。

同样不可忽略的一点是, 上初中很多人会选择 “择校”, 这样就会产生一笔赞助费。 5万~10万元不等。

在家里, 主要是饮食、 服装和出门游玩的费用, 这三年孩子在生活费用上要花费2万~3万元。

总的算下来, 孩子初中三年, 如果不择校, 总花费4万元左右; 如果择校, 要8万~15万元左右。

高中: 50 000元左右

如果孩子中考顺利, 考上了公办重点高中, 那么一般每学期学费只要1200~1500元, 如果选择寄宿, 2000元一学期。 三年学杂费五六千元。

如果考得一般, 选择公办普通高中学习, 学费是900元/学期。 但如果此时选择公立转制高中学习, 每学期学费3000~4500元, 同时要交一笔一两万元的择校费。 三年学杂费3万元左右。

如果上民办高中, 三年学杂费花个十几万也是正常的。

同时, 高中的学习竞争更为激烈, 因此学生都要参加各类校内校外的补课, 三年也要好几千元, 甚至上万元。

高中学生对电脑等电子产品的兴趣和需求也比初中学生要高, 为此即便是家庭条件最差的, 也要花掉五六千元给孩子买电脑等物品, 有些家庭更是不吝支出, 完全满足孩子的要求。

总的计算下来, 高中三年孩子身上的总花费5万~20万元。

大学: 70 000元左右

高中毕业以后, 有的人考上了大学。

一般的孩子考上大学后, 四年学费2万元左右; 杂费、 生活费一个月800~1000元左右, 加上往返回家和旅游的费用, 四年4万元左右。 总计六七万元够了。

有的人上了大学以后, 家长给的预算比较高, 总花费15万~20万元。

如果是有中外合作项目的专业, 由于有一年在国外合作大学学习, 则费用还要另外多20 万元左右。 大学花费俭还是丰,大多数人还是看家庭情况决定。

至于考研或留学, 更是看个人情况而定。 如果本科之后要继续深造, 那么也还得准备10万~80万元, 以供孩子在国内读研究生或留学。

如此算下来, 按照最低标准, 从怀孕到孩子大学毕业, 一个家庭在经济上至少要支出50万元左右。

当然这是在物价不涨得离谱, 不通货膨胀的前提下。新闻来源: http: //www. sina. com. cn

北京养大1个孩成本接近50万元。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由于国内社会保障体系薄弱导致的心理压力, 也直接导致了白领的购买力水平不足, 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的消费能力, 使得白领的消费结构没有出现根本性的改观。

住房支出依然是白领的首要支出, 有39. 2%的白领网民每月最主要的消费支出是房屋租赁、 偿还贷款等费用。

这种消费结构也直接影响了白领的消费模式, 白领虽然主张购买有认知的、 品牌比较个性化的商品, 但是与其他的普通大众相同,他们在实际购买时其实更加倾向于购买价格便宜的商品, 有65. 9%的白领选择在商场打折时购买商品。

实际的生存状况导致了白领的现实与理想的差距。

虽然有越来越多的研究指出, 中国消费者的购买力水平已经相当于一些发达国家, 但是对于白领而言, 他们的购买心理远不同于发达国家的状况。

由于对价格较敏感, 高性价比和良好的口碑评价是促使白领网民尝试新品牌产品的重要原因, 有85. 4%的白领在性价比很高的情况下可能会尝试新产品。

在很多时候, 白领的消费心理与普通大众往往趋同, 比如在购买家庭普及率较高的手机时, 他们都认为只有在手机无法正常使用时才考虑更换, 有意思的是, 这个比例占白领总数的74. 2%, 要高于普通大众69. 4%的比例, 这也从一个侧面表明, 虽然白领的消费具有超前意识, 但是由于经济压力和理性思维, 他们在发起新的购买时, 有时候甚至比普通大众更加实际。

此外, 只有当喜爱的手机价格降低到适合的水平时, 他们才会在原有手机尚能使用的情况下考虑更换, 无论时尚、 高端还是广告诱惑、 朋友推荐等都不构成白领购买新手机的首要因素。

在手机的娱乐需求上, 白领和普通大众的态度差异最大, 只有28.1%的白领认为手机是重要的娱乐工具, 而普通大众的比例却高达48.3%, 白领秉承了一贯的实用主义精神, 认为手机只不过是一个通信工具。

作为一个正在崛起中的阶层, 白领们无疑为市场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不过在目前的情况下, 一般消费品企业如果过多地看到白领相对于普通大众在收入上的优势, 而对他们的消费能力寄予过高的期望, 恐怕很难避免梦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

总之, 新闻在向我们诉说物价, 我们该如何改变生活呢?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