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4-24 13:48:57

点击下载

作者:任中原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国通史

中国通史试读:

前言

世界著名文学家塞万提斯说:“历史孕育了真理;它能和时间抗衡,把遗闻旧事保存下来;它是往古的迹象,当代的鉴戒,后世的教训。”历史作为一面镜子,记录着人类社会的成功与失败、兴盛与衰退、辉煌与悲怆、交替与更新,也预示人类的未来。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史、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泱泱大国,要了解中国的发展历程,就不能不了解历史,就不能不掌握必要的历史知识。然而,很多人对中国历史的全貌缺乏清晰的认识。而在越来越重视“复合型人才”的今天,如果我们不懂得一些必需的历史知识,平日生活中难免会错误百出,被视为无知;如若不懂装懂,难免会贻笑大方;更可怕的是,如果为人师者不懂得一些历史知识,难免要误人子弟,甚至会导致谬种流传。缺乏对中国历史的全面了解,就是放弃了一座取之不尽的思想宝库。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只有掌握了历史史实背后的深厚底蕴,才能增进对历史乃至现实的解读与把握,才能在新的挑战面前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针对这一情况,有学者创建了“通史”这种体例,即连贯地记叙各个时代的史实,涉及重大的历史事件、杰出的历史人物和多领域文化等,内容广泛,在叙述中体现出人类历史的发展脉络或贯穿其中的线索,能给人一种整体的认识,是读者在较短时间内了解中国历史的理想读本。《中国通史》是一部雅俗共赏、老少咸宜的经典历史读物,以其独特的体例、丰富的知识而深受广大读者喜爱,至今畅销不衰,成为我国发行量巨大的历史启蒙类读物之一,各种不同版本不断涌现。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市场上的许多版本已经不能满足广大读者越来越高的阅读需求,这就要求我们不断进行更新、补充和调整,并注入更多时代元素。

本书分为

华夏源头

、中原争霸、九州一统、离析与交融、乾坤变幻和王朝更迭几大篇章,以时间为序,系统介绍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风云人物、辉煌成就、灿烂文化等,完整地勾勒出中国历史演进的基本脉络和各时期文明的发展历程,为读者提供最想知道的、最需要知道的、最应该知道的历史知识。帮助读者从宏观上把握中国历史,进而掌握人类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同时,书中还设置了相关链接等知识板块,简要补充了一些与文章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知识。这些内容或纵向深入,或横向延展,都以方便读者理解中国历史为出发点。编者还精心选配了数百幅内容涵盖面广、表现形式丰富的图片,包括出土文物、历史遗迹、战争示意图、名人画像等,与文字内容互为补充与诠释,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一座真实立体的历史博物馆,便于更加直观地了解。

中国历史全面的内容、凝练的文字、精美的图片、科学的体例、创新的设计等多种要素有机结合,全方位、新视角、多层面地解读世界历史。帮助读者从不同的角度和崭新的层面去感受历史、思考历史,从历史中汲取睿见卓识,深化并拓展人生阅历。华夏源头远古·夏·商·西周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早在百万年前,就有早期人类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可以说,中国是人类起源的中心之一。在经历了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后,中华大地上产生了国家,进入了新的社会阶段。夏、商、周三代交替,逐步完善了官制,农业、手工业有所发展,其中,青铜器的铸造更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盘古开天地

按照传统说法,从传说中的黄帝直至今天,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大致近于五千年,一般称为“上下五千年”。在这五千年的历史里,发生了许多感人的故事。

据说,远古的天地不过是混混沌沌的一团气,里面没有光,没有声音。在这团气中,出了一个盘古氏,用大斧把这一团混沌劈了开来。轻的气往上浮,就成了天;重的气往下沉,就成了地。以后,盘古氏每天长高一丈,天和地之间的距离每天也增长一丈。

这样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就升得很高,地也变得极厚,盘古氏当然也成了顶天立地的巨人。盘古氏死后,他身体的各个部分化解成太阳、月亮、星星、高山、河流、草木,等等。这便是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盘古开天辟地画像砖图左为伏羲,右为女娲。他们以人首蛇身的形式出现。

原始人群

旧石器时代,远古人类的活动范围遍及中国大陆。北自黑龙江、内蒙古,南至云南、广西,西起青海、西藏,东抵沿海诸省。据不完全统计,新发现的旧石器时代遗址有三四百处。

其中,举世闻名的周口店北京猿人、陕西陈家窝蓝田猿人化石的年代距今六七十万年。公主岭蓝田猿人化石年代,约在距今80至100万年之间。云南

元谋人

化石的年代较早,距今约为170万年。山西芮城西侯度遗址的年代则距今约180万年。他们生活在杂木丛生、野兽逼人的恶劣环境中。加之主要的生产工具只有简陋的打制石器,因而获取食物十分艰难。他们必须联合起来,以群体的力量弥补个人力量的单薄。

原始人群前期的人类保留的猿类的身体特征较多,与现代人类差别较大,学术界称其为“直立人”。

这时男女之间关系是杂乱而不受限制的,人类的婚姻形态属于不分辈分的乱婚时期,所生的子女知其母不知其父。在我国境内,这时期的代表人类主要有元谋人、蓝田人、

北京人

、金牛山人等。·金牛山人·1984年,临近渤海的营口永安乡金牛山的一个洞穴中发现了一具比较完整的男性头骨和体骨。据考证,其年代距今28万年,这就是“金牛山人”。他们是迄今东北地区发现最古老又较完好的人类化石。同时与金牛山人化石共同发现的遗物有骨器、打制石器、烧骨和灰烬,这一切表明,此为东北旧石器时代较早期的文化遗存。金牛山人头骨化石旧石器时代早期此外,该遗迹还出土了大量动物化石,如剑齿虎、肿骨鹿、梅氏犀、大河狸、三门马等,多达70种,很多是绝灭了的古老种属。其中如犀、鹿、熊等,曾是金牛山人的猎物。当继续往下掘至洞中的第七、第八层堆积,更进一步显示了当年金牛山人群居洞穴、肢解动物、围火烧烤、敲骨吸髓的生活场面。再往下挖掘发现的动物烧骨和敲碎的肢骨、一堆堆燃尽的灰烬,估计年代已超过30万年了。这一片遗址真是一部原始人类遗留于地下的无字史书。

原始群后期的人类体质已有相当进步,学术界称为“早期智人”,亦称“古人”。距今20万年~10万年之间。随着人类思维进步,不同辈分男女之间杂乱的性交关系逐渐被摒弃。这时人类已禁止不同辈分之间通婚,婚姻只能在同辈之间进行,这叫做“血缘群婚”。血缘群婚制的出现,是人类婚姻形态的一大进步。它不仅使人类的体质、体能有所改善,而且开始形成长幼、辈分的意识。这是人类最早的婚姻制度,也是人类伦理、道德观念的启萌。在这样的婚姻形态下所生的子女,仍知母不知父。元谋人

元谋人的发现地点在云南省元谋盆地东缘的上那蚌。170万年以前,这里榛莽丛生,是一片亚热带的草原和森林。元谋人使用原始的石器捕猎动物。在元谋盆地内暴露的695米厚、共4段28层的河湖相沉积地层里,在第4段第22层,发现了两枚上内侧门齿化石。

通过用古地磁测定法检测,确定这两枚牙齿是属于170万年前的一个男性青年的。和这两枚牙齿化石同时从褐色黏土层中出土的,还有7件元谋人制造和使用的脉石英石核与刮削器。北京人

原始的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年~50万年以前,其遗址位于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洞穴中。根据考古发现,北京人既像猿,又有一些人的特征。北京人的长相是:前额低平,两个眉骨连在一起,粗大而前突,颧骨很高,鼻子扁宽,嘴巴向前伸,没有下巴,牙齿粗大,脑壳比现代人厚一倍。脑量只有现代人平均脑量的80%。北京人的下肢骨髓腔较小,管壁较厚,但在尺寸、形状、比例和肌肉等方面都和现代人相似,这证明他们已善于直立行走,但腿还有点弯曲。北京人身高约156~157厘米,具有蒙古人种的特征。懂得使用石制工具和火。石器有砍斫器、刮削器、雕刻器、石锤和石砧等多种类型。北京人背鹿像

有巢氏构木为巢

据史书记载:上古时人类少禽兽多,人类在地面上居住,经常受到禽兽的攻击,每时每刻都生活在危险中。

由于受到恶劣环境的逼迫,部分人类开始向北迁徙。

他们来到今山西和陕西一带,学习鼠类动物的生存方法,在黄土高原的山坡上打洞,人居住在里面,洞口用石头或树枝挡住,于是安全了许多。

但是北方气候寒冷,许多人宁愿留在南方的危险环境中生存,也不肯往北迁移。

这时候有巢氏在九嶷山以南的苍梧出生了,传说他曾经游过仙山,得仙人指点而有了超人的智慧。他看到鸟类在树上筑巢,最先发明了“巢居”。他教给人们用树枝和藤条在高大的树干上建造房屋的方法,用树枝将房屋的四壁和屋顶遮挡得严严实实,既能挡住风雨,又可防止禽兽的攻击,人们从此便不用再在担惊受怕中过日子了。

人们对他非常感激,便推选他为部落酋长,尊称他为有巢氏。

有巢氏成为部落酋长后,为大家办了许多好事,很快,他的名声便传遍了中华大地。各部落的人都认为他德高望重,具备圣王的才能,于是又推选他做总首领,尊称他为“巢皇”,也就是部落联盟总部的大酋长。

传说有巢氏掌权后,将都城迁到了北方圣地石楼山。

石楼山位于今山西吕梁市兴县东北,当时有巢氏命人在山上挖了一个洞,供他居住在里面处理事务。所以这里被称做有巢氏的皇都。

钻木取火

在我国古代,有许多关于原始人群到氏族公社初期人类生活进化的传说。这种传说大多是古人根据远古时代的原始人生活情景进行的一种想象。

最早的原始人,不知道怎样利用火,不仅生吃植物果实,就是捕到的野兽,也连毛带血地吃了。后来,人们在不断的实践中发明了火。

其实自然界中,火的现象早就有了。火山爆发,会喷出火;打雷闪电的时候,树林里也会起火。起初,原始人看到火时,不会利用,反而非常害怕。后来偶尔拾到被火烧死的野兽,拿来一尝,味道挺香。渐渐地人们学会用火烧东西吃,并且想法子保存火种,使它常年不灭。

很久以后,人们把坚硬而尖锐的木头,在另一块硬木头上使劲地钻,钻出火星来;也有的把燧石敲敲打打,敲出火来。至此,人们学会了人工取火(从考古材料发现,山顶洞人已经懂得人工取火)。传说这种做法是一个名叫“燧人氏”的人发明的。

又过了很长时间,人们又用绳子结成网,用网去捕猎,还发明了弓箭,这比用木棒、石器打猎又有了很大进步。使用弓箭,不仅可以射杀平地上的走兽,就连天空中的飞鸟,水里的游鱼,也可以捕捉到。捕捉到的动物,如果吃不完,人们并不急于将它们杀死,而是将其养起来。这种结网、打猎、养牲口的技能,都是人们在劳动中日积月累起来的。传说中,这些事的发明人是“伏羲氏”,或者叫“庖牺氏”(庖是厨房,牺是祭祀用毛色纯一的畜生的意思)。

经过了漫长的渔猎时期,人类的文明又有了新的进步。人们发现撒在地上的野谷子,到了第二年,会生出苗来,一到秋天,又结出了更多的谷子。于是,人们就自觉地栽种起来。传说中把这些发明种庄稼的人叫“神农氏”。

从构木为巢,钻木取火,一直到渔猎、畜牧,发展农业,充分反映了原始人生产力发展的进程。

伏羲创八卦

伏羲,又称宓羲、庖牺、包牺、伏戏,也称牺皇、皇羲、太昊,《史记》中称伏牺。

伏羲氏是中国文献记载中最早的一位智者。他观察力很敏锐,又拥有超人的智能。伏羲氏用一种数学符号将他观察的所得描述了下来,这就是八卦。

那个时候,孟津的东部有一条图河,这条河与黄河相接,龙马负图就出于此河,《汉书·孔安国传》曰:“龙马者,天地之精,其为形也,马身而龙鳞,故谓之龙马,龙马赤纹绿色,高八尺五寸,类骆有翼,蹈水不没,圣人在位,负图出于孟河之中焉。”伏羲氏依照此图画出了以乾、兑、离、震、巽、坎、艮、坤为内容的卦图,这就是伏羲八卦图。

伏羲氏仰观象于天,俯察法于地,对于天地万物的演化规律和人伦秩序,他用阴阳八卦来解释。伏羲氏也因此被后人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根之祖”、“人文之祖”。伏羲女娲图唐

我国古代多将圣人神化,传说伏羲能建造天梯以登天。根据《山海经·海内经》记载:“南海之内,黑水、青水之间,有木,名曰建木。太白皋爰过,黄帝所归。”“太白皋爰过”,即伏羲上下于建木之意。《淮南子·时则训》中也说:“东方之极,自碣石山,过朝鲜,太白皋,句芒之所司者万二千里。”高诱注:“太白皋、伏羲氏,东方木德之帝也;句芒,木神。”

女娲炼石补天

女娲是中国神话中一位人首蛇身的创世女神,是伏羲的妹妹。

传说当时洪水成灾,人类都死了,只剩下了伏羲和女娲兄妹,为了使人类能够繁衍下去,兄妹俩就结婚了。

还有一种说法是:女娲参照自己的样子,用黄土和水捏成人形,于是人类便出现了。后来她觉得这种方法太慢,就用一根藤条沾上泥浆,将泥浆洒在地上,结果也都变成了人。为了使人类能够延续下去,她还制定了嫁娶之礼。

相传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吵架,两人大打出手,最后祝融打败了共工,共工因打输而羞愤地朝西方的不周山撞去。不周山是撑天的柱子,被共工撞折后,天出现了一个大窟窿,地也陷成一道道大裂纹,山林着起了大火,洪水喷涌出来,人类面临着空前的大灾难。

女娲目睹人类遭到如此奇祸,感到无比痛苦,于是决心补天。她选用各种各样的五色石子,架起锅将它们熔化成浆,用这种石浆将残缺的天窟窿填好,随后又斩下一只大龟的四脚,当做四根柱子,把倒塌的半边天支起来。经过女娲的一番辛劳整治,人们又重新过上了安乐的生活。

但是这场特大的灾祸还是留下了一些痕迹:从此天向西北倾斜,因此太阳、月亮和众星都很自然地归向西方;又因为地向东南倾斜,所以一切江河都往那里汇流。而天上的彩虹,就是女娲的补天神石发出的彩光。

山顶洞人

山顶洞人是在北京房山周口店龙骨山的洞穴中发现的,距今约有18000年。洞穴中所出石器仍为打制,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有些器物制作精致,如作装饰品用的小石珠、穿孔砾石等。其中有的骨针长82毫米,最大直径3.3毫米,而且钻有规整的针鼻,以便引线缝衣。骨针的发现,证明了当时的人类已掌握了高超的钻孔技术,穿着已有很大的进步。有些石珠、鱼骨等装饰品还用赤铁矿粉染成了红色,说明当时的人类已有爱美观念。有的尸骨周围还撒布赤铁矿粉粒,可能这时已产生了原始宗教观念。在山顶洞人的居处发现有大量的动物化石,其中有鱼骨化石。说明了当时的人类过着以渔猎和采集为主的生活。还有用火的痕迹,估计可能已发明了人工取火技术。

氏族公社

氏族公社是继原始群之后出现的以血缘为纽带的人类共同体,是原始社会的高级阶段。氏族公社的历史可分为母系氏族公社阶段和父系氏族公社阶段。

在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妇女居于支配地位,丈夫居于妻方,辈分从母系计算,财产由母系继承。这时期的婚姻实行族外婚制,只有不同氏族之间的同辈男女可以互为夫妻。后来婚姻又发展为对偶婚,就是在互婚的男女群中各有一个主要配偶,但并不严格,所生子女仍然只知其母不知其父。这时期氏族的财产实行平均分配。在我国境内,这时期有代表性的人类文化遗存有河姆渡文化、仰韶文化、

半坡村遗址

父系氏族公社是由氏族公社向阶级社会过渡的社会组织形式。这时期的代表文化有龙山文化、

大汶口文化

。在父系氏族公社里,男子居于支配地位,妻子从夫而居,辈分从父系计算,财产由父系继承。男子不再以狩猎、捕鱼为主,而是代替妇女从事农业和饲养业。妇女在经济上退居次要地位,职能已经转向于主要从事家务劳动和生儿育女。这时期的婚姻制度由对偶婚向一夫一妻制过渡。父系氏族公社内部以男子为中心分裂为若干个大家庭,各大家庭内部又分裂为若干个一夫一妻的小家庭。这样,以血缘为纽带的氏族公社逐渐瓦解,代之以地缘为纽带的农村公社,以小家庭为单位的私有制产生,随着贫富的不断分化,阶级在形成中。半坡村遗址

仰韶文化距今约六七千年,属于母系氏族繁荣时期的文化。这一文化类型是1921年首次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发现的,因此以“仰韶”作为这一文化类型的名称。仰韶文化发源于黄河中游,遍布于黄河中上游各省。著名的仰韶文化遗址有陕西西安的半坡村遗址和临潼的姜寨遗址。

半坡村遗址在西安的东郊,遗址东西最宽处近200米,南北最长为300多米,总面积约5万平方米。遗址略呈椭圆形,北面为氏族墓地,南面为居住区,东北面为陶器窑场。居住区内的房屋有大有小,大的面积达120平方米左右,只有一间,可能是氏族首领的住室或议事集会场所。鸮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

这时期的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有石斧、石铲、石镰、石刀、石磨等,大多磨制得比较精致,各有用途。除此之外,骨器、陶器等也是他们常用的工具。这里的生产以农业为主,已经处于“锄耕农业阶段”。半坡居民种植的谷物有粟、稻等,用石磨盘、石磨棒磨去谷皮。他们还种植白菜、芥菜等。家畜饲养业在这时已出现,他们在居住区内建起圈栏,主要饲养猪、狗等家畜。居民除经营这样的原始农业和饲养业外,还要捕鱼、狩猎、采集果实以补助生活,渔猎经济在此时期仍占重要地位。

半坡居民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有手制的陶器、石器、骨器、纺织架、木器等。陶器以粗质和陶土细泥的红色、红褐色陶为主,最常见的是粗砂陶罐、小口尖底瓶和钵所组成的一套生活常用器,例如瓮、罐、瓶、盆、钵、鼎等,上面绘有黑色或红色旋涡纹、波浪纹、几何纹、花瓣纹、鱼纹、鹿纹和人面形图案等。人们称这类陶器为彩陶。在圆底钵口沿的宽带纹上,发现有22种不同的刻画符号,有人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字的萌芽。半坡居民的装饰品有用石、骨、陶、蚌磨制成的环、璜、珠、坠、耳饰、发饰以及镶嵌饰等。

半坡类型的墓葬约一半有随葬品,主要是日用陶器。其墓葬体现了一些奇特葬俗,小孩瓮棺葬具多打洞,可能是作为灵魂出入的通口。常见“割体葬仪”,将被葬者手指、足趾割去另外埋藏。半坡墓葬是男子、女子分别葬在一起,说明了这里尚实行族外婚。

河姆渡文化

河姆渡文化是中国长江流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因首先发现于浙江余姚河姆渡而得名,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岸的宁绍平原及舟山群岛,距今约有6000年。骨哨河姆渡文化狩猎工具,长6~10厘米,骨哨均用一截禽类的骨管制成,里边还可插一根可以移动的肋骨,用以调节声调。猎人利用骨哨模拟鹿的鸣叫,吸引异性,伺机诱杀。

河姆渡文化的农具除石斧、石凿等石质工具外,最有特色的是骨耜。骨耜是一种翻土工具,用水中大型哺乳动物的肩胛骨制成。河姆渡文化时期的陶器为黑色,有釜、钵、罐、盆、盘等,都是手制的。木作工艺是河姆渡文化手工业的又一特色。在这里出土的一件木质漆碗,外表涂有红色涂料,微显光泽,经鉴定为生漆,这是迄今中国最早的漆器。

河姆渡文化的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考古发掘时发现有很多稻谷、稻壳、稻茎的遗存,是迄今中国最早的稻谷实物,也是世界上目前最古老的人工栽培水稻的证据。河姆渡居民饲养的家畜有水牛、猪、狗等。

此外,河姆渡遗址还发现一种地板高于地面的干栏式建筑。干栏式建筑是中国长江以南新石器时代以来的重要建筑形式之一,目前以河姆渡发现的为最早,与北方地区同时期的半地穴式房屋有着明显区别。这种建筑构造是与河姆渡聚落地河湖密布、潮湿炎热的地理环境相适应的,同时也表明了当时的建筑技术已相当进步。大汶口文化

大汶口文化是黄河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1959年于山东省泰安县大汶口发掘其遗址而得名。主要分布在山东省泰山周围地区,延及山东中南部和江苏淮河以北一带。年代约始自公元前4300年,到公元前2500年发展成

龙山文化

。花瓣纹钵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红陶彩绘大汶口文化一个显著特点是陶色多样化。彩陶纹样以几何纹为主,由挺拔、尖锐的直线组成的几何纹样颇具特色。

大汶口文化以农业经济为主,种植适合黄河流域的耐旱作物粟,已经有较多的剩余粮食。农业生产工具有石铲、鹿角锄等,木质农具如耒、耜等已经出现。

大汶口文化饲养的动物有猪、狗、牛、羊、鸡等。渔猎经济占有一定的比重,骨镞、角质鱼镖、网坠等遗物表明了当时居民进行狩猎和捕鱼。大汶口文化特有的獐牙刃勾状器以鹿角为柄,是用来捕鱼和切割的多用途复合工具。大汶口文化的陶器制作工艺在不断发展。早期以红陶为主,中期盛行灰陶,陶制品的种类明显增加。晚期则以黑皮陶为主,陶胎为棕红色,少量为纯黑陶。轮制技术的广泛使用使陶器制作获得长足的发展。在晚期制陶工艺中,发现了新的制陶原料,出现了质地坚硬、胎薄而均匀,色泽明快的白色、黄色、粉红色陶器,统称为“白陶”。

大汶口文化中使用的陶文成为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文字。陶文的产生和使用,为甲骨文、金文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制石、制玉、制骨等手工业在大汶口文化中已经比较发达。石质工具多为磨制,并穿孔,出现了管穿法和凿穿法两种穿孔方法。

大汶口文化的房屋有圆形半地穴式,屋顶为木质的原始梁架结构,呈圆锥形。龙山文化

新石器时代晚期,在黄河下游地区,出现龙山文化。它是由于在山东章丘县龙山镇被发现而得名。龙山文化年代约为公元前2500~前2000年,覆盖范围包括山东省中、东部及江苏淮河以北地区。龙山文化以精湛的黑色陶器制作工艺为特征。当时的制陶工艺已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水平,陶器造型规整,器壁薄且均匀,有的器皿壁厚仅有0.5毫米,重量尚不到50克。器皿表面打磨光亮,并附有划纹、弦纹、竹节纹及镂孔等纹饰。在这时期,制玉业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黄陶鬶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

龙山文化以原始农业为主,以渔猎、家畜饲养及各种原始手工业为辅,以粟作为其主要农作物。生产工具则有扁平穿孔石铲、蚌铲、骨铲、双孔半月形或长方形石刀、蚌刀、石镰、带齿蚌镰等,反映了当时农业经济的繁荣。由于山东濒临大海,故当时的渔业也占一定的比例。狩猎的对象则是以鹿类为主。饲养的家畜有猪、狗、牛、羊等,家禽有鸡,并且当时已能进行猪的人工繁殖。

新石器时代的农作物

在新石器的早期阶段,黄河流域的旱田耕种粮食作物主要是粟(俗称小米,夏商周三代或称稷),磁山、裴李岗遗址均有出土实物,除粟外可能还有黍(俗称大黄米);华南地区的山地耕种粮食作物,最早可能是芋类、薯类;长江流域的水田耕种是水稻,但稻的种属(籼或是粳)情况尚不清楚。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黄河流域和其它流行旱田耕作习俗的北方地区,耕种的粮食作物主要是粟、黍,个别地区或亦种植豆、麻、稻、高粱、麦等;长江流域、华南地区则主要种植水稻,个别地区(如台湾凤鼻头文化)亦兼种粟。综合全国各地的情况,大致有芝麻、蚕豆、薏苡、瓠(葫芦)、菱角、芡实、甜瓜、桃、樱桃、莲藕、栗子、花生、枣、油菜、芥菜或白菜等。

家畜的饲养

畜牧业与农业一样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只有在人们的生产技术与经验积累到一定水平的时候,家畜的饲养才能产生。

原始人类最初的食物来源主要靠狩猎和采集,动物的驯养则是狩猎水平发展的结果。弓箭出现以后,提高了狩猎的效率,网罟、陷阱、栏栅等在狩猎中的使用,使人们能够捉到活的动物。人们捕获的动物时多时少。当捕获的动物数量较多的时候,人们没有立即将它们全部屠宰,而用绳索捆绑或用圈栏圈养起来,待食用时再去屠宰。特别是捕获的幼仔,食用又嫌肉少,它本身又不伤人,圈养以后还会日渐长大,这或许是引发人类去驯养动物的始因。其中,狗经过驯养以后,还成为狩猎时的帮手,因此,狗被认为是最先驯养的动物。家畜的饲养一经出现,驯养动物的品种也不断增多。在黄河流域,大约在仰韶文化时期已饲养黄牛。在龙山文化时期,又增加了马和猫。这样,到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马、牛、羊、猪、狗、鸡这“六畜”,均已成为家畜而被人们饲养。

原始乐舞

新石器时代中期的氏族先民已经创造出多种原始乐器,对繁荣和推动这一时期原始乐舞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原始音乐是以“乐”这一概念表示的,它与原始舞蹈密不可分,是一种歌、舞、乐相结合三位一体的原始乐舞。氏族先民从长期劳动生产实践中,逐渐对劳动的呼号、动作、节奏与音调等有了深入体会与认识,从而产生了一种再现劳动与生活场景的冲动,于是创造出了原始乐舞这种原始艺术形式。1982年,在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一座仰韶文化晚期大房子中发现一幅地画,就是中国新石器时代中期氏族先民原始舞蹈的艺术表现。这座大房子的居住面是用白石灰抹上的白灰地面,在室内靠后壁中部居住面上,用黑彩绘着一幅面积达1平方米的原始舞蹈图。画面上方是两个舞蹈者,右手抚头,左手按住腰间的武器,双脚分叉在跳舞。他们的面前是两具摆放在墓坑里的尸骨,似乎表示他们跳的是祈祷亡灵的祭祀舞。这是中国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一幅舞蹈图。

创世神话

在南方人民的心目中,盘古是宇宙的开辟神。他生于宇宙中,经历18000年之后开天辟地,阳清为天,阴浊为地,而盘古则身化为山川日月江海草木,产生风云雷电。在北方神话中,女娲则是创造人类的女神。她用黄色泥土揉成了人类,并且在天崩地陷、洪水泛滥的时候,炼成了五色石块修补苍天,以巨鳌的足代替坍塌的天柱支撑起天。女娲还屠龙堵水,造福人类。

后来出现了女娲与伏羲是夫妇的说法。伏羲是汉民族中流传最广的神话人物,是雷神之子,其形象是蛇身人首,来往于天地之间,创造了八卦以及其他一些事物,后来成为三皇之一。相传伏羲做天下之王的时候,野兽很多,他就教人们用绳子结网,用来狩猎、捕鱼。

神话是上古人民根据自己的能力对自然的理解,具有强烈的想象性和艺术性,反映了上古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环境的特征,中国神话中的女神人物如女娲、羲和、西王母等据认为在很大程度上带有母系社会的色彩。中国母系氏族社会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发展成熟,进入全盛时代,女性在氏族生活中的核心地位使得这些女神成为人类甚至万物的创造者。

黄帝战蚩尤

大约在4000多年以前,在我国黄河、长江流域一带生活着许多部落。传说以黄帝为首领的部落,最早住在今陕西北部的姬水附近,后来沿着洛水南下,东渡黄河,在河北涿鹿附近定居下来,开始发展畜牧业和农业。黄帝战蚩尤图

与黄帝同期的另一个部落首领叫做炎帝,当他带领部落向东发展的时候,碰到一个极其凶恶的九黎族的首领蚩尤。传说蚩尤有81个兄弟,全是猛兽的身体,铜头铁额,凶猛无比。他会铸刀造戟,还经常带着他的部落,到处侵扰,闹得周围部落不得安宁。炎帝部落定居山东后,经常受到蚩尤的侵扰,炎帝几次起兵抵抗,但不是蚩尤的对手,被打得一败涂地。·阪泉之战·阪泉之战是中华文明有史以来记载的最早的一次战争,是黄帝在征服中原各个部落的战争中与炎帝部落在阪泉地区进行的一场大战。炎帝和黄帝据传都是少典氏的后裔,当时神农氏统治着各部落,神农氏日渐衰微后,出现了以黄帝和炎帝为首的两大部落联盟。黄帝部落不断进攻周围的部落,很多小的部落纷纷归附,黄帝部落的势力不断壮大。炎帝部落沿黄河向东发展进入中原,成为黄河中游地区最强大的部落联盟,势力不断扩大。两个部落联盟终于在阪泉爆发了战争。阪泉在今河北省涿鹿县东南,地势险要。黄帝部族与炎帝部族各自占据有利地形,黄帝统领熊、罴、貔貅、虎为图腾的部落,与炎帝进行决战。经过3次激烈的战斗,最终战胜了炎帝,炎帝的部落并入黄帝的部落,组成华夏族(部落),黄帝成为中原地区部落联盟的首领。

炎帝战败后,带领他的部落逃到涿鹿,请求黄帝帮助复仇。黄帝早就想除掉蚩尤这个祸害,就与炎帝联合在一起,并联络其他一些部落,召集人马,在涿鹿郊外与蚩尤展开了一场殊死决战。黄帝像传说黄帝时候开始种植五谷,养蚕缫丝,裁制衣裳,制作弓箭,制造舟车等。

关于这场殊死决战有许多神话传说。据说,黄帝平时驯养了熊、罴、貔、貅、虎等野兽,打仗时,就带着这些猛兽冲锋陷阵。蚩尤的兵士虽然凶猛,但遇到黄帝率领的联合军队,加上异常凶猛的野兽,也招架不住,丢枪弃盾,纷纷败逃。炎黄联军乘势追杀,忽然狂风骤起,昏天黑地,电闪雷鸣,暴雨滂沱。原来是蚩尤请来了“风伯雨师”前来助战,企图阻止炎黄联军的追击。黄帝也不甘示弱,请来天女,驱散了风雨,天气顿时晴朗,黄帝终于彻底打败了蚩尤。

各个部落看到黄帝打败了蚩尤,为大家除了害,都很高兴。黄帝以自己的智慧和战功受到大伙的尊敬和拥戴,威望越来越高。

传说中,黄帝还是一个大发明家,他不仅发明了在地面上建房屋,还发明了造车、造船和制作衣裳,等等。这当然不会是他一个人发明的,黄帝只不过是个带头人罢了。传说他的妻子嫘祖亲自参加劳动,也有一些发明,养蚕缫丝就是她的功劳。最初人们不知道蚕的作用,那时候只有野生的蚕,嫘祖就教妇女养蚕、缫丝、织帛。打那以后就有了丝和帛。

黄帝为创造远古时代的文明,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后代人的心目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所以人们都尊黄帝为中华民族的始祖,自己是黄帝的子孙。因为炎帝族和黄帝族原来是近亲,后来融合在一起,所以我们常常把自己称为炎黄子孙。

尧帝访贤

尧帝当政时期,人才济济,但他还是怕有的人才没有被发现,于是到处查访,这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他访许由的故事。

许由字巢父,为当时的名士。他不贪求名利富贵,崇尚自然无为,坚持自食其力,生活简朴,与世无争。他得知尧帝要来访他,就躲开了。恰巧碰到了啮缺,啮缺便问他为什么要离开,他说:“为逃避尧。”啮缺又问:“为什么要躲着他呢?”许由说:“尧这个人啊,轰轰烈烈地推行他的仁义,我怕他以后会被天下人耻笑,后世会发生人吃人的事。笼络老百姓并不是很难的。爱护他们,他们就会亲近你;给他们利益,他们就会聚在你周围;做他们喜欢的事,他们就会勤奋;做他们厌恶的事,就会使他们逃散。爱护百姓,给他们利益是出于仁义,缺乏真诚实行仁义的事,大多是借仁义取利。这样,不仅不能真正实行仁义的行为,还会变得虚伪。想用一个人的决断来使天下获利,只是一种一刀切的做法。尧只知道贤人对天下有好处,而不知贤人对天下也有坏处。只有那不重用贤人的人,才能明白这一点。”一段时间后,帝尧去拜访许由。尧对许由说:“太阳出来了,火把还在燃烧,在光照宇宙的太阳光下放光,不显得多余吗?大雨过后,还去灌溉,不是徒劳吗?作为天子,我感到惭愧,已不适合再占着帝位,请允许我将天下交付于先生,以使天下太平。”许由回答说:“天下在你的治理下,已经升平日久,既然你已经把天下治理好了,为什么还要让我代你去做一个现成的天子,难道是我喜欢好的名声吗?名,从属于实,我对虚名从来都不感兴趣。鹪鹩即使在很大的林中筑巢,也不过占上一枝就够了;鼹鼠就算去黄河边喝水,也不过喝满肚子就足够了。你还是请回吧!天子于我没有什么用处。”许由于是来到箕山之下,颍水之阳,自己耕种,生活得自由自在。

尧舜禅让

传说在黄帝之后,出了三个很出名的部落联盟首领,名叫尧、舜和禹。他们原来都是一个部落的,先后被推选为该部落联盟的首领。

起初,尧领导部落生产生活,后来,尧年纪老了,想找一个继承他职位的人。有一次,他召集四方部落首领来商议,到会的人一致推荐舜。

尧听说舜这个人挺好,便让大家详细说说舜的事迹。

大家便把了解到的情况说给尧听:舜有个糊涂透顶的父亲,人们叫他瞽叟(就是瞎老头儿的意思)。舜的生母死得早,后母心肠很坏。后母生的弟弟名叫象,极其傲慢,而瞽叟却很宠他。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里的舜,待他的父母、弟弟都很好。因此,大家认为舜是个德行好的人。尧舜禅位图

尧听了挺高兴,便把自己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为了考察舜,又替舜筑了粮仓,分给他很多牛羊。舜的后母和弟弟见了,非常妒忌,便和瞽叟一起用计想暗害舜。

有一次,瞽叟叫舜修补粮仓的仓顶。当舜沿梯子爬上仓顶时,瞽叟就在下面放了一把火,想把舜烧死。舜在仓顶上一见起火,想找梯子下来,却发现梯子已经被人拿走了。

幸好舜随身带着两顶遮太阳用的笠帽。他双手拿着笠帽,像鸟一样张开翅膀跳下来。笠帽随风飘荡,舜安然无恙地落在地上。

瞽叟和象不甘心失败,他们又叫舜去淘井。舜跳下井去后,瞽叟和象就在上面向井里扔石头,想把舜埋在井里面。但是舜下井后,在井边挖出一个通道,从通道中钻了出来,又安全地回家了。

从此以后,瞽叟和象不敢再暗害舜了。舜还是像过去一样和和气气对待他的父母和弟弟。

尧听了大家的介绍后,又对舜进行了一番考察,认为舜确是个众望所归的人,就把首领的位子让给了舜。这种让位方式,历史上称为“禅让”。

舜担任首领后,又俭朴,又勤劳,跟老百姓一起参加劳动,大家都信任他。过了几年,尧死了,舜想把部落联盟首领的位子让给尧的儿子丹朱来担任,但是遭到众人的一致反对。舜才正式成为了部落联盟的首领。

大禹治水

在尧担任首领期间,黄河流域经常发生水灾,良田沃土、房屋牲畜都被淹没。这时居住在崇地的一个名叫鲧的部落首领,奉了尧的命令去治理洪水。鲧用了将近九年的时间治理洪水,不仅没有制服洪水,反而使洪水闹得更大、更凶了。鲧只知道筑造堤坝挡住洪水,却不知道疏通河道,后来,堤坝被洪水冲垮了,灾情便越来越严重。

舜接替尧担任部落联盟首领后,发现鲧的工作失职,便杀了鲧,并让鲧的儿子大禹去治理洪水。

大禹吸取了他父亲的经验教训,采取了疏导的办法,带领百姓开渠排水,疏通江河,兴修水利,灌溉农田。

传说在大禹治水的十三年当中,一直想着老百姓仍在遭受洪水的祸害,庄稼被淹,房子被毁,甚至曾经三次经过家门都顾不上进去探望家人。经过多年的努力,大禹终于治理好了水患,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为社会的安定、繁荣、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舜年老以后,也像尧一样,开始物色部落联盟首领。大禹因为治水有功,就被舜选定为自己的继承人。因此,在舜死后,大禹便继任了部落联盟的首领。在他的治理下,部落和平,九州安定。后来,大禹命人铸造了象征九州和平的九鼎。这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产品出现了剩余,那些氏族、部落的首领们利用自己的权力,将剩余产品据为己有,以公有制形式存在的氏族公社开始瓦解。

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登上王位,“公天下”变为“家天下”,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地理学著作《禹贡》·《禹贡》托名大禹,作于战国时代,作者不详。它是中国历史上出现较早、影响很大的一部自然地理考察著作和原始的经济地理著作。书中假托大禹治水经过,把中国东部按自然条件中的河流、山川和大海等分界,划分为九州,同时分别叙述每州的山脉、河流、薮泽、土壤、物产、交通、田赋、民族等情况。书中还有“导山”和“导水”两部分,对于山系和水系的描述明了、准确,对当时以黄河为中心的水系网络记述得井井有条,是宝贵的历史资料。

涂山之会

因为大禹治水有功,得到了人民的拥护,受封于夏地,所以他的部落称为夏。舜晚年的时候,召集各部落的首领,让他们推荐部落联盟首领的继承人,大家一致推荐禹,所以舜就告祭于天,立禹为自己的继承人。后来舜去南方巡游,到苍梧山下(今湖南宁远南部)时不幸病死,葬于附近的九嶷山。

大禹在阳城(今河南登封)即位,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定都阳城,后又迁到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

当时南方有三苗部落,他们不断向北发展,成为华夏族的严重威胁。尧和舜都曾经率领军队与三苗作战。尧在丹水(今陕西、河南、湖北境内的丹江)打败三苗,迫使三苗求和。舜为伐三苗,一面积极发展生产,一面巩固部落联盟内部团结,训练士卒。经过三年准备,舜亲征三苗,一直打到今洞庭湖一带,大败三苗。但三苗的实力还很强大,时时想复仇。

到了禹时,三苗地区发生大地震,禹决定乘机进攻三苗。出征前,禹隆重地祭祀了上天和祖先,祈求保佑。他在誓师动员时说:“三苗不敬鬼神,滥用刑罚,违背天意作乱,上天现在号令我们要对它进行讨伐。”战斗十分激烈,不分胜负。突然,战场上雷电交加,三苗领袖被乱箭射死,三苗军大乱,溃不成军,禹趁机率军反攻,三苗军大败。从此,三苗部落衰落下去,开始向禹进贡,表示臣服。禹按照舜的政策,改变三苗部落的风俗习惯,三苗逐渐与华夏族融为一体。

征服三苗之后,禹又率兵征伐曹、魏、屈、骜、有扈等不服从号令的部落,也取得了胜利,并使他们与华夏族融合。大禹陵,在今浙江会稽山麓。

当时西北有个以共工为首的部落,共工人面蛇身,吞食五谷禽兽,为害一方。共工死后,他的大臣相繇继续作恶。相繇是九首蛇身怪物,他呕吐的秽物会变成臭气熏天的沼泽地,人民、野兽都不敢在附近居住。大禹率军征讨相繇,为民除害。相繇被杀后,他的血流成了湖泊,腥臭无比。他的污血流经过的地方,寸草不生。禹多次挖土填埋,但湖泊犹如无底深潭,始终无法填平。天神见到这种情况,施法力镇住邪气,使湖泊变得清澈,不毛之地变得草木茂盛。从此,天下平定。

禹非常关心人民的疾苦。每当看到穷人衣不遮体,食不果腹,被迫卖儿卖女时,禹总是拿出衣服粮食救济他们;见罪人在野外服刑,禹总是哭着问他们犯罪的原因。禹常常反省自己行政的得失,并以尧、舜为楷模。

为了请贤人来帮助自己治理天下,禹四处寻访,先后到过东边鸟谷青丘之乡的黑齿国,南边交趾,九阳山的羽人裸民之国,西边到过三危国和一臂国,北边到过人正国、犬戎国、夸父国、禺强国。

后来禹为了加强自己的权威,经常巡游天下,大会诸侯。涂山大会就是禹以天子身份号令四方的一次重要会议。禹到达涂山(又名当涂山,今安徽蚌埠附近)后,命令华夏、四夷各部落的首领在指定时间内到涂山集会。部落首领们纷纷赶来,络绎不绝,他们都手执玉帛前去朝见禹。

为了表示自己受命于天,禹举行了隆重的祭天祀土仪式,让乐队演奏夏族的音乐,命士兵手持兵器表演舞蹈,颂扬自己的功德,向诸侯显示军威,到会的各部落首领无不表示臣服。禹将那些没有封号的部落首领封为诸侯方伯,命令他们每年必须进贡物品。为了纪念这次盛会,禹把各部落首领进贡的铜铸成九个大鼎,鼎上铸有各地的山川、道路、鸟兽、草木的图案,象征他统治下的九州,作为镇国之宝。涂山大会是禹力图统一天下的一次尝试。东夷部落首领防风氏由于迟到,被禹杀死(一说是在会稽大会上所杀)。在涂山之会上,禹展现了高超的政治才能,使各个诸侯心悦诚服,增强了他们对夏的向心力。

禹在位45年,死后葬于会稽山。

天下为家

公天下制度被禹的儿子夏启破坏后,自然遭到一些人的反对。夏启很有心计,没有急于镇压那些反对他的人,他认为当前最需要做的是安定人心,让民众心服口服地拥护自己。于是夏启在迁都到山西安邑后,严格要求自己,以博得人们对他的信任。他的每顿饭只吃一份普通的蔬菜;睡觉只铺一床粗糙的旧褥子;除了祭神和祭祖以外,他不许演奏音乐来娱乐;他尊敬老人,爱护小孩;谁有本领,他就亲自请来加以重用;谁懂得武艺,他就让谁带兵打仗。

一年后,他的声誉就大大提高了。大家一致认为夏启理所当然地是大禹的继承人了,对于父死子继的家天下制度,人们觉得并没有什么不合理。但后来夏启还是过上了荒淫的生活,喜欢饮酒、打猎、歌舞。他的儿子们也开始了权力之争,他的小儿子武观因此被放逐到黄河西岸,并试图反叛自己的父亲。

夏启死后,他的儿子太康做了君主。太康是个不管政事,昏庸无能的人。他只有一个爱好,那就是打猎。有一次,太康带着随从到洛水南岸去打猎。他越打越起劲,一去竟然100天没回家。

这时,在黄河下游有个夷族,部落首领名叫后羿,后羿的射箭技能非常出众,他射出的箭百发百中。有一个关于后羿的神话,说古时候天空中原有10个太阳,把地面烤得像焦炭似的,致使庄稼颗粒无收。大家请后羿想法子,后羿搭弓射箭,“嗖嗖”地几下,将天空中的9个太阳射了下来,只留下一个太阳。从此,地面上气候适宜,不再闹干旱了。后羿看到太康出去打猎,觉得这是个夺取夏王权力的机会,就亲自带兵把守住洛水北岸。等到太康带着一大批猎得的野兽,兴高采烈地归来时,发现洛水北岸排满后羿的军队,拦住他的归路。无奈之下,太康只好流亡在洛水南面。当时后羿还不敢自立为王,另立太康的兄弟仲康当夏王,而他自己却操纵了国家的权力。

仲康死后,后羿赶走了仲康的儿子相,夺了夏朝的王位。他仗着射箭的本领,也作威作福起来。后羿和太康一样,整天打猎,把国家政事交给他的亲信寒浞处理。寒浞瞒着后羿,笼络人心。有一天,后羿打猎回来,寒浞暗地里派人把他杀死。

后羿一死,寒浞便夺了王位,他担心夏族再跟他争夺王位,便杀死了被后羿赶走的相。那时候,相的妻子已经怀了孕,为了保住自己和胎儿的命,相的妻子迫不得已,从墙洞里爬了出去,逃到娘家有仍氏部落,后来生下了儿子少康。

少康很小就十分聪明,有心计。后缗觉得这个孩子很有希望恢复夏王朝,在他刚刚懂事的时候,便把先辈创建夏王朝的故事讲给他听,叮嘱他长大以后一定要恢复先世的基业,重振夏王朝。后羿射日图

少康从小受到这种教育的熏陶,果然发愤图强,为夏朝复兴做准备,先在外祖父有仍氏的部落担任管理畜牧的官。浇(寒浞长子)知道少康长大后,便又派人来杀害他。少康逃到虞舜的后代有虞氏那里。有虞氏的首领虞思觉得少康很有出息,就任命他为部落里管理膳食的官,学习管理财物的本领。后来,虞思又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少康,把一块叫纶的地方交给他管理。纶这个地方有5平方千米大小,有很好的田地,并有500名士兵。这样,少康就建立起恢复夏朝的根据地和武装。

少康宣扬他的祖先夏禹的丰功伟绩,以此来号召人们支持他复兴故国。少康把那些被后羿和寒浞搞得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流浪在外的夏朝旧官吏召集到纶地,叫他们跟着自己重建夏朝。他先派一个名叫艾的大将去刺探浇的实力,又派自己的儿子季予攻打浇的儿子戈的领地,削弱浇的力量。艾和季予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少康对于浇的情况已经了如指掌,趁势消灭了浇的儿子戈,这样一来使得浇处于孤立无援的地步。

一切都准备就绪,少康便从纶地起兵,向夏朝的旧都城安邑杀去。这时候寒浞已经死去,浇虽然想抵抗,怎奈力量过弱,终于被少康消灭了,天下又回到了夏禹子孙的手里。

夏朝从太康到少康,中间大约有一百年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国家一直处于混战状态。长期的战乱使生产荒废,民不聊生。少康执政以后,首先要做的就是发展农业。少康深知要想得到人民的拥护,就要关心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所以,少康即位后,恢复了夏王朝稷官管理农业生产的制度。同时,他又恢复了水正的官职,重新整治黄河、管理水利工程。

除此之外,少康还分封他的小儿子去越国世代祭祀祖先大禹的陵墓。

还有一件事常常使少康感到心中不安,那就是夷族和夏朝之间的斗争仍在继续。为了杜绝这种祸患再次发生,少康决定征战夷族,以显示夏王朝的实力和威风。可惜,少康很早就过世了,征服东夷成了他的未竟之业。

后来,少康的儿子予(也叫杼)即位。他继承了少康的遗志,积极地准备征服东夷。传说为了战争的需要,杼制造了许多进攻武器,还发明了一种可以避箭的护身衣,叫做“甲”。

帝予终于战胜了夷族,夏的势力范围又扩大了。

夏朝的军制

夏王既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也是最高军事统帅。贵族大臣平时管理民事,战时即为军队将领,领兵打仗。夏王不仅拥有强大的王族军队,而且还可以征调方国与诸侯的军队。

夏朝的军队主要由夏王的卫队和兵民合一的民军组成。

夏王的卫队是由部落长的扈从演化而来,数量不多,以贵族子弟为核心,并吸收夏王近侍的奴隶来扩充和加强。

兵民合一的民军,主要由自由民(国人)构成。“兵出于农,计田赋以出兵车”,平时生产劳动,战时集合成军,以临时征集的方式组成军队,而奴隶则随军服杂役。

夏朝的军队,主要以步兵为主,另外还有车兵,但数量极少,是夏王卫队的一部分。军队的最大编制单位为师。

此外,夏军还有自己的黑色的军旗和日月状的徽章。

商汤灭夏

约公元前1653年,夏桀即位。桀是个暴君,骄奢淫逸,暴戾无道。百姓都痛恨夏桀,希望能推翻他的统治。约公元前1600年,汤的军队攻占了夏都阳城(今河南登封县告成镇),夏王朝灭亡,汤建立了商王朝。相传商的始祖名契,他的母亲简狄在河中洗澡时吞食了玄鸟(燕子)的卵,怀孕后生下了契,所以契又被称为玄王。商族曾以鸟作为氏族的图腾,经过长期的发展,商族力量逐渐壮大起来,至汤时,迁居于亳(今河南商丘市东南),此地是夏和先商交界地区。从亳到夏的都城阳城,是一片平原沃野,没有什么山河阻挡,汤便于此组织军队向阳城进军。汤迁居亳是进行灭夏的准备。

商汤尽力扩大自己的影响,争取各方国和部落的拥护和支持。当汤看到夏桀的统治基础已动摇,灭夏时机已经成熟时,便召集诸侯开会准备征伐夏王朝。商汤像

经过一番准备之后,商汤于公元前1600年征伐夏桀。汤攻夏的进军路线是从亳起兵先伐葛(今河南商丘北)、韦(今河南滑县东南)、顾(今山东范县东南),再伐昆吾(今河南濮阳),最后直捣夏都阳城。夏桀面对汤的进攻,毫无防备,不战而逃,后逃至南巢(今安徽南巢县)被囚而死。汤安抚夏朝臣民后举行祭天仪式,宣告夏王朝灭亡。其后,他在三千诸侯的拥戴下登上天子之位,宣告商王朝的成立。经过20年征伐战争,汤统一了黄河中下游地区,影响达于上游,统治区域空前辽阔,扩至“四海”东到黄海,北达渤海,西至青海湖,南抵洞庭湖。目雷纹刀商

商朝建立后,中原地区屡有江水为灾,国都一再迁移。从汤至阳甲时,迁都五次。约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把都城迁到殷(今河南安阳),此后商朝的统治稳定下来。因此后代又把商朝称为殷。商朝的建立,使生产力得到巨大发展,并且使古代文明的进步获得转机,它使中国成为与埃及、巴比伦并称的上古文明国家的代表。

贤臣伊尹

伊尹,出生于伊水流域(今河南洛阳附近),在他年龄很小的时候,就被卖到了有莘国(今开封陈留一带)做奴隶。

有一回,商汤的左相仲虺去给夏桀送贡品,途中在有莘国停留了几天。无意中,他发现送饭菜的奴隶伊尹才智出众,交谈之下,发现伊尹果然是个贤人。

回国后,仲虺就向商汤举荐了伊尹。求贤若渴的商汤,立即派了一名使臣带着聘礼,到有莘国去请伊尹。使臣到了有莘国后,明察暗访,费了很大劲儿,才在野外的一间小茅草屋里找到了伊尹。使臣上下打量了一番这个又黑又矮、蓬头垢面的伊尹,实在看不出这个人有什么出众之处,不由得显出一副傲慢无礼的神情来,他对伊尹说道:“你就是伊尹吧,你的运气来了,我们商王想见你,赶快收拾东西跟我走吧!”伊尹被使臣傲慢无礼的言行激怒了,立即以一种凛然不可侵犯的态度,从容地回答说:“我伊尹虽然贫寒,但我有田种,有饭吃,过得像尧舜一样痛快,为什么要去见你们商王呢?”商国的使臣讨了个没趣儿,只好垂头丧气地回商国了。

有莘国的国君听说商汤派使臣来请伊尹,他怕伊尹被商国请回去对自己不利,就找了个借口把伊尹抓了起来。后来仲虺亲自来请时,伊尹已失去了人身自由。

仲虺回商国后,把伊尹面临的处境向商汤汇报了一遍,商汤十分失望。后来,仲虺想出了一个主意,便对商汤建议向有莘国求婚,让伊尹作为陪嫁奴隶,和有莘国的女儿一起到商国来。这样,不仅可以请来伊尹,而且可以使有莘国免除疑虑。商汤表示赞同,马上派人到有莘国去求婚。

使臣到了有莘国,向有莘国求婚,有莘国的国君答应了商汤的要求,于是伊尹作为陪嫁奴隶来到了商国。

伊尹来到了商国后,经过交谈,商汤感到伊尹果然是个了不起的人才,于是就任命伊尹为商国右相,和仲虺共同策划处理各种国事。就这样,伊尹由一个奴隶一跃成为了商国的宰相。在伊尹的辅助下,商国的势力更加强大,最后终于灭掉了摇摇欲坠的夏王朝,建立了商朝。

商汤死后,伊尹成为商国的重要辅臣。商汤原来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太丁死的早,于是汤死后,伊尹扶持商汤二儿子外丙继位作了商王,但是外丙不久也死了,于是伊尹又立他的弟弟中壬为王。过了不久,中壬又死了,伊尹只好立商汤的长孙太甲为王。伊尹像

太甲从小生长在帝王之家,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因此他即位后,政务民事从不过问,整天只知寻欢作乐。

伊尹一再教导太甲要勤政爱民,不能耽于游乐,但太甲根本听不进去。伊尹看到太甲执迷不悟,心想:太甲这样放纵下去说不定将来会成为夏桀一样的人。由于劝诫毫无结果,伊尹就和其他大臣商议后,把太甲软禁在汤墓附近的相宫(今河南偃师县西南),让他静心思过。

三年的时间过去了,看到太甲稚气脱尽,行为简朴,与三年前相比判若两人,伊尹非常高兴,便亲自携带商王的冠冕衣服到相宫,迎接太甲返回亳都再登王位,把国政交还太甲。

国家常备军

在商朝,商王既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又是军队的最高统帅。商王直接决定军事行动,亲自或指派将领征集士卒、率军出征。军队的高级将领由王室或贵族担任,奴隶主贵族子弟是军队的骨干。龙纹戈商

族邑之长平时管理众人(平民)和奴隶,进行生产活动。战时族邑之长担任各级地方的武装首领,接受商王的调遣,率领由众人组成的军队出征作战。这种兵民合一、亦民亦兵的民军是商朝军队的主体。奴隶没有服兵役的义务。

另外,还有王室贵族的族军。商朝末年,随着内部阶级斗争的加剧和对外战争的频繁,这些族军已经有了固定的军事编制,士卒有了固定的军籍和等级隶属关系。一些军队有了固定的军职、军营和常驻地。虽然大部分士卒没有脱离生产,但以贵族为主,在军中长时间服役的现象表明,商朝出现了国家常备军的萌芽。

盘庚迁都

商汤建立商朝时,将国都定在亳(今河南商丘)。后来300年当中,前后5次搬迁都城。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王族内部经常争夺王位,发生内乱的缘故;还有黄河下游常常闹水灾的缘故。有一次洪水泛滥,把都城全淹了,商朝就不得不迁都。

从商汤开始,王位传到盘庚时,已传了20个王。盘庚是个很有才干的君主,为了改变当时社会不安定的局面,他决心再一次迁都。

可是,迁都的想法遭到大多数贵族的反对,他们贪图安逸,都不愿意搬迁。还有一些有势力的贵族煽动平民起来反对,一时间闹得满城风雨。

在强大的反对势力面前,盘庚丝毫没有动摇迁都的决心。他把反对迁都的贵族找来,耐心地劝说他们:“迁都是为了我们国家的安定。你们要理解我的苦心,不要产生无谓的惊慌。我的主意已定,不容有所更改。”

盘庚坚持迁都的主张终于挫败了反对势力,他带着平民和奴隶,渡过黄河,搬迁到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在那里整顿商朝的政治,使衰落的商朝重新兴旺起来,以后200多年,一直没有迁都。所以商朝又称作殷商。殷墟殷代车马坑

从那以后,又经过3000多年的漫长岁月,商朝的国都就变为废墟。到了近代,人们在殷地旧址上发掘出大量古代的遗物,因为那里曾经是商朝国都的遗址,就把那里命名为“殷墟”。

从殷墟发掘出来的遗物中,有龟甲(就是龟壳)和兽骨十多万片,上面都刻着很难辨认的文字。经过考古学家的研究,才把这些文字弄明白。当时,商朝的统治阶级很迷信鬼神。他们在祭祀、打猎、出征时,都要用龟甲和兽骨来占卜吉凶。占卜之后,就把当时发生的情况和占卜的结果用文字刻在龟甲、兽骨上。现在,我们把这种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叫做“甲骨文”。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演变过来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