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阁雅韵:神圣典雅的古建象征(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4-23 03:49:23

点击下载

作者:张自粉

出版社:现代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楼阁雅韵:神圣典雅的古建象征

楼阁雅韵:神圣典雅的古建象征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楼阁雅韵:神圣典雅的古建象征作者:张自粉排版:梦工厂出版社:现代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05-01ISBN:9787514323252本书由大华文苑(北京)图书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言楼阁雅韵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我国经过改革开放的历程,推进了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推进了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文化是立国之根,实现中国梦也是我国文化实现伟大复兴的过程,并最终体现在文化的发展繁荣。习近平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我们要认识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自信。

如今,我们正处在改革开放攻坚和经济发展的转型时期,面对世界各国形形色色的文化现象,面对各种眼花缭乱的现代传媒,我们要坚持文化自信,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传承和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浩浩历史长河,熊熊文明薪火,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滚滚黄河、滔滔长江,是最直接源头,这两大文化浪涛经过千百年冲刷洗礼和不断交流、融合以及沉淀,最终形成了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也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绝而从没中断的古老文化,并始终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中华文化曾是东方文化摇篮,也是推动世界文明不断前行的动力之一。早在500年前,中华文化的四大发明催生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地理大发现。中国四大发明先后传到西方,对于促进西方工业社会发展和形成,曾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华文化的力量,已经深深熔铸到我们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是我们民族的基因。中华民族的精神,也已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总之,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各族人民五千年来创造、传承下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其内容包罗万象,浩若星汉,具有很强文化纵深,蕴含丰富宝藏。我们要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首先要站在传统文化前沿,薪火相传,一脉相承,弘扬和发展五千年来优秀的、光明的、先进的、科学的、文明的和自豪的文化现象,融合古今中外一切文化精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民族文化,向世界和未来展示中华民族的文化力量、文化价值、文化形态与文化风采。

为此,在有关专家指导下,我们收集整理了大量古今资料和最新研究成果,特别编撰了本套大型书系。主要包括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中国哲学、完备而深刻的伦理道德、古风古韵的建筑遗存、深具内涵的自然名胜、悠久传承的历史文明,还有各具特色又相互交融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等,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文化底蕴和强大民族凝聚力,具有极强系统性、广博性和规模性。

本套书系的特点是全景展现,纵横捭阖,内容采取讲故事的方式进行叙述,语言通俗,明白晓畅,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古风古韵,格调高雅,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欣赏性、知识性和延伸性,能够让广大读者全面触摸和感受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增强中华儿女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豪感,并能很好继承和弘扬中国文化,创造未来中国特色的先进民族文化。2014年4月18日登高胜地永济鹳雀楼

鹳雀楼位于山西永济蒲州古城西面的黄河东岸、蒲州古城城南,始建于北周,为军事建筑,原名“云栖楼”。后因有一种名为“鹳雀”的鸟类经常群居栖息于高楼之上,“云栖楼”又被称为“鹳雀楼”。

鹳雀楼楼体壮观、结构奇巧,加之地理位置优势、风景秀丽,后来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在此因楼作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堪称千古绝唱。

楼因诗名,鹳雀楼与武昌黄鹤楼、洞庭湖畔岳阳楼和南昌滕王阁齐名,被誉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楼”。北周因驻防建楼而盛于唐

永济古称“蒲坂”,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早在180万年前,西侯度人就在这里开始用火,使用打制的石器。后来,华夏民族的先祖伏羲、女娲和黄帝,都曾在这一带留下历史痕迹。■鹳雀楼景观■鹳雀楼远景

有史记载,尧舜二帝曾先后在蒲坂建都。那时候,古人所称“华夏”一词中的“夏”,就是指历史上所说的大夏民族。

而它的繁荣正是以尧舜禹为象征,活动的核心就在河东一带,即黄河以东的山西。而“华”则指“华山一带”,就是黄河西岸这块地方。

因此,古时有“西为‘华’,东为‘夏’”之说,而后来所建的鹳雀楼恰好就坐落在了华夏先祖历史坐标的中点之上,也正是因这一巧合,令后来的鹳雀楼蒙上了一层神奇的色彩。河外 古地域名。春秋至战国,皆以黄河之西为河外。《史记·晋世家》:“当此时,晋强,西有河西,与秦接境,北边翟,东至河内。”晋在河西拥五城。《左传·僖公十五年》:“赂秦伯(穆公)以河外城五。”即说的是晋惠公以河西五城贿秦穆公。后来,河西指黄河西岸之地,包括陕西韩城和大荔等地。

550年,东魏大臣高洋建立北齐,定都邺城,就是后来的安阳北郊。当时,北齐的属地在平阳以东,就是后来的山西临汾一带。

557年,西魏大臣宇文觉创立北周,定都长安。后由于北周帝年幼,其朝政由宰相宇文护掌管。北周的属地在河外,就是后来的黄河以西的地区。

当时,北周与北齐连年对峙,互夺属地,形成拉锯之势,山西大部分地区均被北齐占领,只有蒲坂,时称“蒲州”,它是北周在河外占据的唯一地盘,也是北周屯兵伐齐的前哨阵地。为镇守蒲州,北周宰相宇文护下令,在蒲州城西门外筑一座高楼,以作军事瞭望之用。■鹳雀楼牌匾

传说高楼当时处的位置比较高,而那时的黄河则相对较低。因其气势宏伟,高大辽阔,登上层楼则有腾空欲飞之感,所以高楼最早名叫“云栖楼”,也称“云仙阁”。宰相 是辅助帝王掌管国事的最高官员的通称。宰相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管仲就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杰出的宰相。到了战国时期,宰相的职位在各个诸侯国都建立了起来。宰相位高权重,甚至受到皇帝的尊重。“宰”的意思是主宰,“相”本为相礼之人,字意有辅佐之意。“宰相”联称,始见于《韩非子·显学》中。

由于云栖楼紧靠黄河,于是就有一种食鱼鸟类时而翱翔在河面上,时而又栖息在云栖楼上。此水鸟似白鹤,嘴尖与腿长而直,毛灰白色。它们常在江、河、湖、泽近旁,专捕鱼虾为食。

据说,当地老百姓刚开始,见到这水鸟栖息高楼顶上时,不知道它们就是“鹳雀”,只是时间久了,大家发现,这种鸟很懒,老在水边上等着,一等就是一两个小时,直到鱼撞上来后它们才吃上一口,所以人称“老等”。

云栖楼刚落成时,“老等”只是偶尔在楼上聚聚,但后来就越聚越多,甚至当它们栖息停落于云栖楼上时,整座云栖楼都变成了一片灰白,因而当地百姓又称它为“白楼”。重檐 在基本型屋顶重叠下檐而形成。其作用是扩大屋顶和屋身的体重,增添屋顶的高度和层次,增强屋顶的雄伟感和庄严感,调节屋顶和屋身的比例。因此,重檐主要用于高级的庑殿、歇山和追求高耸效果的攒尖顶,形成重檐庑殿、重檐歇山和重檐攒尖三大类别。

后来,传说有位学者到云栖楼游玩,他对花鸟都颇有爱好,见到群居于云栖楼的“老等”,他禁不住地惊呼“鹳雀,鹳雀”。从此,老百姓不再叫“老等”,而是改叫“鹳雀”了,而云栖楼也因此而改成为“鹳雀楼”了。■鹳雀楼内的仿古陈设

据史料记载,唐代时,在山西永济蒲州古城的西南城上,扩建有一座美丽的楼阁“鹳雀楼”。高台重檐,黑瓦朱楹,楼分为3层,高约10余米,又因其筑设在城垣之上,共计高达28米。此楼设计精妙,结构奇巧,雅致壮观。■鹳雀楼上王之涣挥笔赋诗的铸像

在当时,人们登至3楼上,就可以既鸟瞰波涛滚滚、浩瀚无涯的黄河之水,又可以眺望阡陌交织、坦荡无垠的大地,也可以南望起伏连绵的中条山,还可以隐约西览雄伟壮观的西岳山。

正由于鹳雀楼地处秦晋分界处,风景秀丽,因此,在唐代时,鹳雀楼就吸引了许多文人雅士、骚人墨客,去登楼观瞻、放歌抒怀,并留下了许多居高临下,雄观大河的不朽篇章。鹳雀楼也因此被誉为中州大地的“登高胜地”,有“河东胜概”之称。中州 又名“中土”、“中原”、“中国”,是黄河中下游河南的古称,意为国之中,华夏之中,古代以洛阳为中心的地区。由于重要的“国之中、天地之中”的地理位置,中州地区数千年来一直都是历代群雄逐鹿中原、鼎立天下的兵家必争之地。

拥河东之胜的鹳雀楼,在唐代时几乎成了当时大诗人们赛诗的舞台,仅以《登鹳雀楼》为题的名作就有很多,其中尤以盛唐时代著名诗人王之涣、李益和畅当三人的同名作品最为著名,“能壮其观”。

但后来一直留传,妇孺皆知的诗冠,当属太原才子、唐代著名大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墨客 指诗人、作家等风雅的文人。汉时扬雄《长杨赋》:“言未卒,墨客降席,再拜稽首。”按,《长杨赋序》谓:“聊因笔墨之成文章,故籍翰林以为主人,子墨为客卿以风。”赋中称客为“墨客”,后遂为文人之别称。

这首诗为王之涣在704年前后游蒲州、登鹳雀楼时所作。王之涣生性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他名动一时,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和《凉州词》等。

此诗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一开口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鹳雀楼上远眺

据说,王之涣在鹳雀楼壁题诗不久,他的《登鹳雀楼》就在大江南北广为传颂。当时,耸立在蒲州城西门外的鹳雀楼,则更是因为王之涣的这首千古绝唱而名扬天下。

继王之涣以后,唐代诗人李益和畅当先后慕名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前去永济鹳雀楼登高赋诗。如李益的《登鹳雀楼》:■鹳雀楼内的缫丝塑像李益 (746年~829年),唐代著名诗人,诗风豪放明快,尤以边塞诗为有名,他是中唐边塞诗的代表诗人。他还擅长绝句,尤工七绝,名篇如《夜上西城》、《从军北征》、《受降》、《春夜闻笛》等。后世存有《李益集》2卷,《李君虞诗集》2卷及《李尚书诗集》1卷。

鹳雀楼西百尺樯,汀洲云树共茫茫,

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

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

风烟并起思乡望,远目非眷亦自伤。

李益的这首七律写登鹳雀楼远望,由怀古之情转而生出思乡之意。

又如畅当的《登鹳雀楼》:

迥临飞鸟上,河流入断山。

天势围平野,高出尘世间。

诗人站在鹳雀楼上,望远空飞鸟仿佛低在楼下,觉得自己高瞻远瞩,眼界超出了人世尘俗。从鹳雀楼四望,天然形势似乎本来要以连绵山峦围住平原田野,但奔腾咆哮的黄河却使山脉中开,流入断山,浩荡奔去。此诗诗歌意境非常壮阔,是描写鹳雀楼风光的上乘之作。七律 即七言律诗的简称,是律诗的一种。律诗是我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其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律诗由八句组成,七字句的称七言律诗。

古人说,唐代时的鹳雀楼是“山河萦此地,哲理蕴斯楼”,而当年王之涣登楼之后因作了那首诗《登鹳雀楼》即被朝廷重用,踏上了仕途,后两位诗人李益和畅当也是登楼之后,人随心愿,好运连连。■鹳雀楼内的采桑塑像

如此一来,鹳雀楼佳话频传。到了中、晚唐时期,更是有当时风头极盛的唐代著名诗人耿洪源、马戴、司马札、张乔和吴融等相继登楼赋诗,并都留下了佳句。马戴 (799年~869年),晚唐时期著名诗人,尤以五律见长,深得五言律之三味。他善于抒写羁旅之思和失意之慨,蕴藉深婉,秀朗自然。他的边塞诗慷慨激壮,为晚唐较好的佳作,历来广为传诵。《全唐诗》录存其诗172首,编为2卷。他著有《会昌进士诗集》1卷和《补遗》1卷。

如耿洪源的《登鹳雀楼》:

久客心常醉,高楼日渐低。

黄河行海内,华岳镇关西。

去远千帆小,来迟独鸟迷。

终身不得意,空觉负东溪。

这首五律气势很大,同时感慨自己的抱负不成,壮志难酬,读来令人扼腕!■鹳雀楼内的浮雕

唐代诗人马戴的《鹳雀楼晴望》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这首诗想象丰富,展现了诗人宽阔的胸怀。■鹳雀楼内的浮雕

尧女西楼望,人怀太古时。

海波通禹凿,山木闭虞祠。

鸟道残虹挂,龙潭返照移。

行云如可驭,万里赴心期。

司马扎作《登河中鹳雀楼》:

楼中见千里,楼影入通津。

烟树遥分陕,山河曲向秦。

兴亡留白日,今古共红尘。

鹳雀飞何处?城隅草自春。

这首诗前4句写登鹳雀楼所见的景色,后4句抒发今古兴亡的感慨。

张乔作《题河中鹳雀楼》:

高楼怀古动悲歌,鹳雀今无野燕过。

树隔五陵秋色早,水连三晋夕阳多。

渔人遗火成寒烧,牧笛吹风起夜波。

十载重来值摇落,天涯归计欲如何?

这首诗情绪低沉,一派悲凉,反映了晚唐的时代风貌。吴融作《登鹳雀楼》:

鸟在林梢脚底看,夕阳无际戍烟残。

冻开河水奔浑急,雪洗条山错落寒。

始为一名抛故国,近因多难怕长安。

祖鞭掉折徒为尔,赢得云溪负钓竿。

这首诗景色苍凉,是唐朝末年混乱形势的反映,再也看不到王之涣诗中显示的盛唐气象。在唐末时,翰林学士李瀚也曾随人去鹳雀楼游玩,并著有《河中鹳雀楼集序》。阅读链接相传,唐代时人们登云栖楼鸟瞰风景的盛况,被天上的神仙知道了,于是玉皇大帝传诏,让一位神仙下凡去窥探虚实。于是,神仙就驾鹳雀飞至云栖楼上,凭栏四顾,细目端详。望着滔滔黄河和山川大地,神仙不禁赞叹:“美哉!美哉!真乃人间天堂也。”看后,又驾鹳雀而去。此后,天上的诸位神仙便竞相前去观赏,并且每次都是驾鹳雀而来又驾鹳雀而去。后来,云栖楼一带,就逐渐成了鹳雀的世界。于是,人们就改“云栖楼”为“鹳雀楼”了。重建后的鹳雀楼再度辉煌

在北宋中期时,鹳雀楼仍然为当时的“登高胜地”。北宋著名科学家、改革家沈括及北宋著名词人晁元礼就曾于这一时期里先后登临鹳雀楼并赋诗。■重建后的鹳雀楼

沈括在登临鹳雀楼后赋诗《开元乐·三台》:晁元礼 (1046年~1113年),北宋词人,1073年进士,后以承事郎为大晟府协律。擅长写词,一类为宫廷应制之作,一类为抒情写意或咏物之作,一类为代言体。晁元礼与当时另一大词人万俟咏齐名。他的主要代表作有“绿头鸭”、“望海潮”、“水龙吟”、“上林春”、“满庭芳”和“沁园春”等。

鹳雀楼头日暖,蓬莱殿里花香。

草绿烟迷步辇,天高日近龙床。

北宋词人晁元礼在登临鹳雀楼后写下名词《一落索》:

正向侯堂欢笑,忽惊传新诏。马蹄准似乐郊行,又却近、长安道。

鹳雀楼边初到,未花残莺老;崔徽歌舞有余风,应忘了,东平好。■重建后的鹳雀楼景观■鹳雀楼雕塑制盐

到金章宗明昌年间,鹳雀楼还如从前那样雄伟地屹立在那里。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对朝廷迟迟不能收复中原而愤愤不平,他在鹳雀楼上题写了一首耐人寻味的《杂感》:

一樽易致葡萄酒,万里难逢鹳雀楼。

何日群胡遗种尽,关河形胜得重游。

1222年,鹳雀楼被大火烧毁,只剩下了故基。

1272年,元代著名学者、诗人王恽游蒲州、登鹳雀楼旧址故基时,写下篇《登鹳雀楼记》记述了鹳雀楼当时的景况:

元壬九年三月,由御史里行来官晋府。十月戊寅,按事此州,遂获登故基,徒倚盘桓,逸情云上,虽杰观委地,昔人已非。而河山之伟,云烟之胜,不殊于往古矣。

这些记述,清楚地表明鹳雀楼在元初就已被毁。

在元代中后期,由于黄河河床不断升高,又多次泛滥,鹳雀楼故址也因而数次被水淹没。后来,水虽然退却,但侵入蒲州城郭的泥沙却沉积了下来,而且地面日渐抬升。从此,鹳雀楼再也没有了往日的繁华和兴盛。■重建后的鹳雀楼正方及景观

明代初年,鹳雀楼的遗址还明确可辨,但到明末清初,因黄河水频繁泛滥与河道摇摆频繁,就完全湮灭,无迹可寻了。彩绘 在我国自古有之,被称为丹青。其常用于我国传统建筑上绘制的装饰画。我国建筑彩绘的运用和发明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它自隋唐期间开始大范围运用,到了清朝进入鼎盛时期,清朝的建筑物大部分都覆盖了精美复杂的彩绘。

蒲州人十分怀念鹳雀楼,为了一种心理的补偿和安慰,蒲州人除根据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诗来想象鹳雀楼的雄伟神奇外,还把蒲州城西城楼寄名为“鹳雀楼”,以表达对鹳雀楼盛况的追忆。

在清代时,登临作赋者不绝,但西城楼毕竟是“盛名难却,其实难副”,数百年来,给人留下了对先前鹳雀楼的无限怀念。清初著名诗人尚登岸就曾赋诗道:

河山偏只爱人游,长挽羲轮泛夕流。

千里穷目诗句好,至今日影到西楼。

后来,人们认为鹳雀楼是黄河的标志,是中华民族不屈的象征,于是就大兴土木重建鹳雀楼。鹳雀楼的再度辉煌,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又一次伟大与繁荣。

新建的鹳雀楼外观四檐三层,内设6楼,楼体高73.9米,是我国最大的仿唐建筑,建筑面积30000多平方米,主楼建筑面积为8000多平方米,因鹳雀楼建于北周而盛于唐代,所以后来重建时,在其建筑形制上充分体现了唐代风貌。

鹳雀楼是全国唯一利用唐代彩绘恢复起来的仿唐代建筑。楼的外侧上有许多彩绘,全楼的彩绘面积近40000平方米,而且所有的彩绘都是手工绘制。其外表雕梁画栋、流光溢彩。■鹳雀楼前的鹳影湖

在鹳雀园大门前,是一汪碧波荡漾的人工湖,平面呈鹳雀飞翔之型,故名“鹳影湖”。湖面正中由三孔石拱桥连接,桥面宽约5米,两边是汉白玉石雕栏杆。

站在桥上,尽收眼底的是宽广平整、造型独特的广场。广场通过绿化树木和茵茵草坪将其布局为棋盘式的几何图案,在广场的尽头就矗立着高耸云端、气势恢弘的鹳雀楼。■鹳雀楼内复原的当地民制盐场景楹联 又称对联或对子,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一般不需要押韵,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也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登百余台阶,就到了鹳雀楼的楼门前,楼门上方横陈着“文萃李唐”4个金色大字,左右立柱上镌刻着一副楹联:凌空白日三千丈;拔地黄河第一楼。

这与巍峨的高楼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鹳雀楼内部陈设以河东文化和黄河文化为主题,充分说明黄河是人类文明最早的发祥地,华夏民族的先祖在这里写下了辉煌历史,其时代跨越中华上下五千年。

楼门内,为一楼大厅。其中,有一幅以硬木彩塑制作的“中都蒲坂繁盛图”,色彩艳丽,制作精美,气势宏伟,真实再现了盛唐时期蒲州城的繁荣景象,特别是对鹳雀楼当时地理位置的描摹,生动有致,精美逼真。华夏 是古代汉族的自称,即华夏族。原指我国中原地区,后包举我国全部领土而言,遂又为中国的古称。“华夏”一词由周王朝创造。最初指代周王朝。华夏文明亦称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之一。

在二楼的四周,是一组组河东名人蜡像:女娲补天,嫘祖缫丝,大禹治水,杨贵妃出浴,崔莺莺听琴,司马光砸缸,关羽傲然肃立,柳宗元淡然挥毫……形象传神,惟妙惟肖。这些都充分再现了悠久的华夏文明。■鹳雀楼内《司马光砸缸》故事塑像

三楼内,设有古代蒲州的四大产业:制盐、冶铁、养蚕和酿酒,通过四组形神兼备的塑像,以及剪纸、年画、社火等,生动地反映了河东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四楼四周的墙壁上,展示着与鹳雀楼有关的一系列名人字画,图文并茂,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还有宇文护《筑楼戍边》及王之涣《旗亭画壁》的故事,采用了欧塑形式表现,高贵典雅。

五楼陈列着古鹳雀楼的仿制品,纯木结构,古朴典雅,气势不凡,确有震古烁今之势。

六楼长廊的西面,立有一尊王之涣的铜像,与真人大小相仿。据说唐代著名大诗人王之涣当年就是在这里登高望远,感慨万千,写出了那首流传千古的名篇《登鹳雀楼》。

铜像工艺极其精美。王之涣髯须飘扬,左手持纸,右手握笔,意气风发,激昂壮怀。他极目眺望,神似凝聚,宛如中条山历历在其目,黄河如一条白练,闪闪发光,一种磅礴的气韵油然而生。

鹳雀楼是黄河的标志,是中华民族不屈的象征,它的再度辉煌,标志着民族的又一次繁荣,祖国的再次腾飞。阅读链接相传,元初文学家王恽小时候读书的老师是蒲州人,因此他很早就知道蒲州的鹳雀楼“观雄天下”,是天下最雄伟壮观的高楼了。后来,读了王之涣、畅当等人的诗后,他像许许多多读书人一样,更是殷切地向往能去登楼。1272年10月,王恽由中央监察御史调山西任平阳路总管府判官后,他终于在当年10月满心欢喜地去了永济,但他没有看到鹳雀楼,只看到了已经是楼体坍塌,堆堆瓦砾的鹳雀楼遗址,为此,他痛感遗憾,于是在游览之余写了一篇《登鹳雀楼记》以作留念。诗文第一楼绵阳越王楼

越王楼位于四川绵阳龟山之巅,始建于唐高宗显庆年间。因时任绵州刺史的唐太宗第八子、越王李贞而闻名于世,其规模宏大、富丽堂皇,楼高百尺,居唐代四大名楼之首。

越王楼自建成起,就先后有李白、杜甫、李贺、李商隐和陆游等历代名人登临,并留下著名诗篇数百首,被世人誉为“诗文第一楼”,它与黄鹤楼和岳阳楼及滕王阁并称为“唐代四大名楼”。筑城安邦扬天威越王建楼

627年,唐太宗李世民的第八个儿子出世,此子出生之年,正当其父登基做皇帝之岁。关于他的起名,有人说是他给父亲带来了好运,也有人说是因为李世民刚登基不久,就添了龙子,非常开心,所以给他取名李贞。而他父皇的年号“贞观”之“贞”正好与其姓名里的“贞”字完全相同。李贞从小就备受其父皇李世民的喜爱,他刚5岁时就被封为“汉王”,才7岁上就授予了他徐州都督的官衔,不久又改封他为“原王”。■越王楼全景

636年正月,李世民又改封他做■越王楼近景“越王”,并于二月正式任命他为扬州都督,赏赐实封八百户。从此扬州百姓之中,就有8百户人家上交的赋税,不归朝廷而归这个十来岁的小王子享用。

在638年时,吐蕃松赞干布要迎娶大唐公主,与大唐王朝和亲。李世民在641年选了一位品貌俱佳的宗室女,册封为“文成公主”,由礼部尚书、江夏郡王李道宗持节护送至吐蕃完婚,从此唐蕃关系修好。

649年,李世民在去世之前,他给越王李贞加实封为一千户。但也就是这年,松赞干布病逝了。后来,继位吐蕃国王的莽伦莽赞不再与唐朝和平共处,而李贞的王弟、唐高宗李治继承父皇帝位没几年,就受到了来自西南边陲的巨大威胁,吐蕃军又开始向东方的武力扩张。百户 古代封制。唐朝亲王实封只有八百户至一千二百户左右,是汉朝万户侯所拥财力的十分之一。食邑万户以上,称“万户侯”,是汉代侯爵最高一层。

在这种形势危急的情况下,唐高宗李治决定选派一位资望深重、文武兼备的重臣去镇守绵州,就是后来的绵阳东。阴平古道 起于阴平都,就是后来的甘肃文县的鹄衣坝,途径文县城,翻越青川县境的摩天岭,经唐家河、阴平山、马转关、靖军山,到达平武县的江油关,全长265千米。

因绵州地处剑门蜀道和阴平古道的交汇点,又有涪江水路可通楚吴,有“剑门锁钥、蜀道咽喉”之称。吐蕃东进必经绵州。所以只要绵州稳固,大唐的西南地区就不会受到太大的威胁。刺史 职官,汉武帝年间始置,“刺”为检核问事之意。刺史巡行郡县,分全国为十三部,各置部刺史一人,后通称刺史。刺史对维护皇权,澄清吏治,促使昭宣中兴局面的形成起着积极的作用。王莽称帝时期刺史改称州牧,职权进一步扩大,由监察官变为地方军事行政长官。

唐高宗李治苦苦思索了好久,想到了比他年长一岁的八王兄、越王李贞。他们兄弟俩自小感情就比较好,如果派他前去剑南道任绵州刺史,在李治看来,那就如同他自己亲去了,而且,越王以唐室亲王的威望,雄视西南,或许就能使吐蕃有所顾忌。

越王李贞除了喜欢读书,多涉文史、知识广博之外,他从小就喜欢骑马射箭,练就了一身武艺,可谓文武兼备,而且又很能干,会办事,颇有几分父皇遗风。加之,他从不参与宫廷内部的权力倾轧,很安分,也很明智,素有“材王”之称。

在显庆年间,唐高宗升任李贞为绵州刺史。当时的绵州位于剑南道北部,与之相邻的龙州、茂州就是大唐与吐蕃的接壤处,而更远一点的松州则数度落入吐蕃手中,成了唐朝与吐蕃争夺的中间地带。绵州距龙州、茂州,均不足150千米的行程。若吐蕃一旦越过汶江而据有涪江上游,则只需三五日即可直扑绵州城下。越王李贞刚到绵州上任时,便处处感受到种种来自西部边陲的威胁,那时候,无论从京城下来的,成都北上的,更有从南诏、百越和身毒来的客商,都把绵州作为中转站,陆路货畅其流,尤其丝绸营销量大,因南北丝绸之路都可于此相连接。只有水路东通西阻,故紧张■花丛中的越王楼中仍显现一番繁荣景象。

绵州当时状况最为脆弱的是州城城防。自唐代定鼎长安以来,削平内乱,天下一统,自此海宴河清,中经贞观之治,承平几近40余年。国富民殷,地方官早把武备一事抛诸脑后了。

绵州州城的城垣几乎无存,周围大缺小口,无处不在。州城之外,东有芙蓉溪,西有涪江,更西有安昌江,北有绵山,似此外有汤池而内无金城,城虽险要而武备废驰,如何能够御寇?如何能够安民?

于是,越王李贞命人请来绵州城中几位绅耆长者,向他们垂询治绵方略。其中,有一位长者就建议说,越王是大唐室帝王之胄,至尊至贵,来刺绵州,似不宜在这州衙中理事,当另卜龙脉宝地,建一王府,大王居中理事,让百姓如睹天■越王楼斗拱颜,则吐蕃自不敢觊觎我绵州。贞观之治 是指我国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的清明政治,使得唐朝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由于当时年号为“贞观”,所以史称“贞观之治”,是唐朝的第一个治世,它同时为后来的“开元之治”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随后,越王李贞告示说:

绵州城垣颓败,武备废弛,若吐蕃铁骑来犯,我等均将为其所虏。故从今日起,尔等速去召集城中丁壮,鸠工集材,荷土运石,将城垣增高加固,增设城垒。

限令半载之内,务要克期竣工。此乃合城官绅士庶性命安危所系,尔等均得不辞辛苦。敢有怠工者、废事者、误期者,本州决不宽贷。度支部 古代官署名,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三国至唐称“度支”、“左民”、“右民”等,唐代永徽年初因避讳唐太宗李世民名讳改称“户部”,五代至清光绪末年,改“户部”为“度支部”,管田赋,关税,厘金,公债和货币及银行等。就这样,越王一声令下,全城动员,赶修城垣。李贞本人亦不时亲临工地巡视,工程进展倒也顺利。半载之内,果然告竣。一座高大的绵州城,重新在涪江东岸、芙蓉溪西岸矗立起来。越王李贞见城垣告竣,就责令绵州司马,令其加紧演练士卒,增派城守,完善城防,以确保绵州城万无一失。此后,李贞心想作为地方官,保境安民,自是分内之责。然而,越王李贞认为,他既为■越王楼脚下的景观亲王,唐室贵胄,奉高宗皇帝之命来守是邦,便不能只做一点州县吏所做的事。于是,他就考虑“何以壮大唐之山河,宣帝德于华阳,扬天威于域外,报皇恩于剑南”。因而,他决定一定要建王府,居中理事,让百姓如睹天颜。

当下,他向唐高宗李治拟了一道奏章,讲明自己要在绵州肇建王府的打算,恳请唐高宗李治下拨一笔库银相助。末了,他还特别强调这是为了“扬天威、布帝德,让绵州百姓可以朝夕望阙叩拜,倍沾唐天子隆恩”。

唐高宗御览完毕李贞的这道奏章,深为八王兄的赤诚所感动,当即在奏章上朱批“准奏”两字,命人发往度支部去办理。李贞收到高宗批来的这笔库银,便命人一边在州城内外各处选址,一边购置砖瓦木材,准备及早动工。

越王府的地址最后定在绵州城外西北方向约一里远的龟山之巅。此山形如元宝,背靠绵山,西临涪江,东南方向紧靠绵州城,实乃剑南绵州山川形胜所在。据说,在此地修王府,建高楼,是可以显示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威严的最佳位置。奏章 我国古代时期,大臣向皇帝进言或汇报事情时所使用的文书,是大臣和皇帝之间交流的主要途径。在奏章中,大臣可以向皇帝■越王楼夜景表达自己对于朝政的意见或其他事情的看法或建议等,是否认真批复奏章也是区分一位皇帝是否贤明的重要标志。

越王楼由李贞本人亲自督建,他参考了长安、洛阳诸多王府的营造规制,再根据龟山的地形地貌,依山取势,因势建楼。

该楼修建历时3年,耗银50万两,建成之后,李贞将其命名“汉王宫”。因为他早年封的王号,就是“汉王”。只是因为绵州人都知道他是越王,久而久之,称呼惯了,“汉王宫”就叫成“越王楼”了。绵州越王楼位于百级石阶之上的赭色高墙内,是绵州当时的州衙,也是越王李贞处理公务的地方。在越王府内,有一座大花园,两边建有花台,中间是一条卵石甬道,直通越王楼下。楼高30多米,楼顶压着红色的屋脊,脊上装饰着龙、虎以及各种神兽,脊下覆盖着上了绿色彩釉的屋瓦。越王楼大楼四周的栏杆、立柱、板壁都涂成红色,绘着各种体现皇家气派的图案。■绵阳越王楼阅读链接传说,越王李贞任绵州刺史建造越王楼的时候,就是想与他的六叔、唐太宗李世民的六弟、任洪州刺史的滕王李元樱在南昌建造的滕王阁一比高低。在当时、滕王阁为最高名楼,高达9丈。越王李贞到任绵州后,先建府后建楼,想到自己曾赐封汉王、原王和越王三顶王冠,觉得“吾建之楼应高10丈,比滕王阁高1丈,以显赫皇家气派、威武”。于是,越王李贞就建造了占地面积数“邱”,相当于300余亩的越王楼,这就是危楼高百尺的来历。越王楼为唐代时绵州胜景

越王楼竣工之后,越王李贞又命人清理余下材料,移到城西南涪江边,将剩余的款项,在那里建造了一座望江楼,专供游人观景。可惜的是,这座望江楼在后来几废几兴,直至荡然无存。

这样一来,绵州城里的百姓,只要出了西门、南门,就可以绕道到达越王楼下。若站在龟山下,抬头仰望天空,就觉得这楼之高,简直和天宫连在一起了。传说当夜间出现满天星斗的时候,这大楼也就耸入星空之中,楼上的灯光照射出来,比天上的星星还亮。

有唐代诗文描写说,如果踏上越王楼的楼梯,一层一层往上攀登,马上就会产生一种奇特的感■夜幕下的绵阳越王楼觉。人在楼上,手扶栏杆,临空站立,随时都可以听到呼呼的风声,令人产生一种腾云驾雾,冉冉升空的幻觉。涪江 是嘉陵江的支流,长江的二级支流,流域宽广。其名字与县名有关。在汉高祖时,绵阳称涪县。古代巴蜀以嘉陵江为界,蜀为内,巴为外,所以涪江又称“内水”或“内江”。自汉、晋以来,涪县就是涪江流域政治、经济和军事的中心,涪江也因此得名。

攀楼至顶层后,可北望剑门,隐约可见72峰直刺蓝天。西望岷山和雪山,有如片片鱼鳞,在云团中忽隐忽现。转向东南,极目远眺,又可将绵州形胜,尽收眼底。

纵览涪江、安昌江和芙蓉溪三江胜景。尤其在三江交汇处,水面宽约百丈,江水清澈见底,船只往来如梭,船帆如朵朵白云飘逸,常有大群沙鸥和白鹭不时翻飞于江边,是最吸引游人的一处景观,为唐代时绵州胜景。

那时候,与绵州城仅芙蓉溪一水之隔的东山,素称“绵州第一山”。李贞在越王楼上,每当困倦之时,便推开东边窗户,欣赏东山美景,见山上林木葱茏,山色如黛,延绵数里,势若长龙,煞是可观。尤其是清晨,当太阳从东山冉冉升起之时,云蒸霞蔚,变幻多端,一团团薄雾在山脚飘逸,将涪江和东山连成一片,一时间烟笼江水,云掩青山,云雾翻飞,如万顷波涛,最为壮观,更让他心驰神往,想去登临一番。■越王楼后侧阶梯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