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辉远学术经验真传(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4-25 00:07:04

点击下载

作者:于有山、王发渭、薛长连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高辉远学术经验真传

高辉远学术经验真传试读:

中医药畅销书选粹·名医传薪高辉远学术经验真传于有山 王发渭 薛长连 编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北京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高辉远学术经验真传/于有山,王发渭,薛长连编著.—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1(2013.6重印)(中医药畅销书选粹·名医传薪)

ISBN 978-7-5132-0657-0

Ⅰ.①高… Ⅱ.①于…②王…③薛… Ⅲ.①中医学临床—经验—中国 Ⅳ.①R24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1)第229201号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28号易亨大厦16层邮政编码 100013传真 010 64405750北京市泽明印刷厂印刷各地新华书店经销*开本880×1230 1/32 印张10 字数265千字2012年1月第2版 2013年6月第2次印刷书 号 ISBN 978-7-5132-0657-0*定价17.00元网址 www.cptcm.com如有印装质量问题请与本社出版部调换版权专有 侵权必究社长热线 010 64405720购书热线 010 64065415 010 84042153书店网址 csln.net/qksd/出版者的话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作为直属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唯一国家级中医药专业出版社,自创办以来,始终定位于“弘扬中医药文化的窗口,交流中医药学术的阵地,传播中医药文化的载体,培养中医药人才的摇篮”,不断锐意进取,实现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稚嫩到成熟的跨越式发展,短短的20多年间累计出版图书3600余种,出书范围涉及全国各级各类中医药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中医药理论、临床著作,科普读物;中医药古籍点校、注释、语译;中医药译著和少数民族文本;中医药政策法规汇编、年鉴等。基本实现了“只要是中医药书我社最多,只要是中医药教材我社最全,只要是中医药书我社最有权威性”的目标,在中医药界和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2009年我社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评为“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

为了进一步扩大我社中医药图书的传播效应,充分利用优秀中医药图书的价值,满足更多读者,尤其是一线中医药工作者的需求,我们在努力策划、出版更多更好新书的同时,从早期出版的专业学术图书中精心挑选了一批读者喜欢、篇幅适中、至今仍有很高实用价值和指导意义的品种,以“中医药畅销书选粹”系列图书的形式重新统一修订、刊印。整套图书约100种,根据内容大致分为七个专辑:“入门进阶”主要是中医入门、启蒙进阶类基础读物;“医经索微”是对中医经典的体悟、阐释;“名医传薪”记录、传承名医大家宝贵的临证经验;“针推精华”精选针灸、推拿临床经验;“特技绝活”展现传统中医丰富多样的特色疗法;“方药存真”则是中药、方剂的精编和临床应用;“临证精华”汇集临床各科精妙之法。可以说基本涵盖了中医各主要学科领域,对于广大读者学习中医、认识中医和应用中医大有裨益。

今年是“十二五计划”的开局之年,我们将牢牢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不断创新,不辱中医药出版人的使命,出版更多、更好的中医药图书,为弘扬、传播中医药文化知识作出更大的贡献。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年12月董 序

中国医药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前至先秦,后及当代,群贤辈出,代有传人。其名言至理,临证经验,良方妙药,汪洋浩瀚,寿人寿世之功,盖不可没。当今诸多名家,医术精湛,经验丰富,独具匠心,各有特色。虽尤需前辈启明阐微,更急赖后学继承发扬,使之早日臻于世界医学之林,为全人类造福。

余与高辉远教授相识已久,深悉其学术源渊,夙承庭训,克绍箕裘,后又受业于当代杰出中医学家蒲辅周先生,尽得真传。在继承蒲氏学术思想基础上,能自出见解,颇多创新。他学识渊深,勤于实践,辨证论治,贯穿始终,遣方用药,严谨精炼,经方时方,择善而从,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他德高医精,五十余年来,一直以“人生在世有何求,造福人类为己任”的精神忘我地工作,为中医药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深受同道敬重,是中医界佼佼者,在国内外享有一定声誉。

为了继承整理和研究高教授的学术经验,其学术继承人于有山、王发渭、薛长连诸君,尊师重道,敏而好学。通过随师侍诊,悉心揣摩,领悟真谛,不断总结学习心得,几经寒暑,未暇晨昏,秉烛伏案,锲而不舍,编写整理成《高辉远经验研究》一书,即将付梓,余得以先睹,颇觉是书内有学术思想之探讨,有经典著作习研之方法,有临床实践之经验,有防病保健之心得,亦有方药研制之新法,不但有医有药,而且集理论、临床、保健、方药研究于一体,深感体裁新疑,翔实丰富,特别在重点介绍高教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方面确有其特色,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为研究高教授的医术提供了有利条件。此书的出版,为继承发扬中医药做了一件重要工作,是值得我们表彰的,故乐而为之序,并藉此竭诚荐之。董建华1993年12月8日

① 本序作者原为全国人大常委、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鲁 序

高辉远同志是我院主任医师、教授,中医科主任,为全国全军名医之一,是位颇有成就的中医临床家。其医理精深,学识渊博,技术精谌,深为同行和广大患者敬佩。在五十余年临床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独特的医疗风格和学术思想。对中医事业,久负振兴之志。治学严谨,诲人不倦,循循善诱,为培养新一代高级中医人才倾注了心血。他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为伤病员服务的可贵精神,只求奉献不讲索取的高尚医德医风,为世人所称颂,三○五医院职工莫不引以为荣。几十年来,他一直担负党和国家及军队部分领导的中医医疗保健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又是一位杰出的中医保健专家。

我院作为军队中医师承制带教单位之一,按照国家和军队有关文件所规定的条件和程序,由全军选收了三名中青年医师,确定为高老的学术继承人。他们分别是来自解放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于有山副主任医师,解放军总医院王发渭副主任医师,解放军海军第四○一医院薛长连主治医师。跟师三载,口传心授,刻苦学习,悉心领悟,收获颇丰。他们三人不辞艰辛,潜心研究,不断总结,特别是反映高老独到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的论文,已在各种刊物发表,多达50余篇。在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有奖征文中,连续3篇获得一、二等奖,为我军赢得了荣誉。此外还获世界传统医学论文大奖赛优秀论文成果奖1篇,省级优秀论文奖4篇,其成绩可嘉。

今学生们从高老之学术思想、治学门径、临床经验、方药应用等诸方面,分门别类,从理论到实践,纲明目细,集腋成裘,乃成《高辉远经验研究》一书,确实做了一件有益的工作,可嘉可贺。有感于斯,乐为作序。根本的想法是希望像高老这些名老中医的独到经验和学术思想,能得到继承发扬光大。瞻望前程,任重道远,冀期学生以师为楷模,再接再励,为振兴中医,造福人类,作出更大贡献。同时也借此机会,愿将此书,荐于有志于中医药事业的人们。鲁如陵1993年12月13日

① 本文作者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5医院院长。前 言

著名老中医高辉远先生,出身于中医世家,少即存济世活人之心,立志继承家学,问业岐黄,潜心苦研,故弱冠悬壶已名噪乡里。应召莅京,又受业于当代杰出中医学家蒲辅周门下,随其侍诊凡十七年,心织手耕,启幽发微,尽得真传。

先生从医已五十余载,熟谙《灵》、《素》,精于长沙之经及历代温病诸家心法,阅历广博,医理精深,颇具造诣。学术上恒多建树,誉满杏坛。他治学严谨,师古不泥,广益众智,熔古今于一炉,经方时方,皆能唯善是从,融会贯通,灵活达变。临证则胆大心细,高屋建瓴,屡起沉疴大疾,疗效卓著,名闻遐迩。

先生为人谦恭,平易近人,医德高尚,扶弱救危,待病人如亲人,登门求诊者接踵而至,门庭若市。几十年来,他一直担负党和国家及军队部分领导的医疗保健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曾受到周恩来总理、叶剑英元帅等人的赞誉。一些国际友人,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慕名前来求治,皆受其惠,目睹其医术高超,得心应手,莫不叹服。故先生在海内外皆盛享其名。而今年逾古稀,对中医药事业仍壮心不已,呕心沥血,奋进不息。为培育后学,先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不遗余力,亳无保留地传授经验,得其教者,受益匪浅。

根据国家和军队关于继承整理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的文件精神,我们有幸作为先生的学术经验继承人,忝入门墙,侍师临床实践习研三载,口传心悟,耳提面命,得其真传。继承整理先生经验,弘扬中医学术,是我们的责任,故将夙日研究探讨先生的学术思想、治学方法、临床经验和传略等方面,理论联系实际,撰成是书,奉献给广大中医药学工作者参考。

我们衷心感谢: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吴阶平题签书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部长陈敏章、副部长兼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张文康、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部长张立平为本书题词;全国人大常委、北京中医药大学董建华教授、解放军第305医院鲁如陵院长为本书作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办公室、解放军总后卫生部医疗管理局、解放军第305医院赵文听政委、张天佑副院长、医务部张清华主任、王和平助理、中医科及全院同志们始终给予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由于我们才疏学浅,水平有限,对先生丰富的学术经验领悟不深,忝附骥尾,中心愧恧,本书粗糙肤浅,疏漏与错误之处在所难免,诚望读者补正与赐教。编 者1993年12月于北京人生在世有何求 造福人类为己任——记著名中医临床家、保健专家高辉远教授

从1991年始,我们从师于著名中医临床家、保健专家高辉远教授三载,深感其学术渊博,医术精湛,德高望重,享誉海内外,为中医药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现将高师学术渊源,医学生涯,精湛技术,医德风范,诱掖后学等采撷数端,简介于下。

一、医林生涯五十载 家传师承学验丰

高辉远,名达,号后可楼主人。1922年出生于李时珍故里湖北省蕲春县的一个中医世家,叔祖父高藻轩、父亲高士怡均以中医知名,从小即受熏陶。幼颖悟,从学于乡里高静尘和梅川陈受三二先生之门,习经史,学诗文,深受二老的赞许。18岁他见时事日非,人民疾苦深重,遂砺志继承家学,欲以医道济人。士怡公从其所愿,谆谆教诲,要求理论与实践并重,非下一番苦功不可!他谨遵父训,孜孜不倦攻读《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等医籍,下至历代中医名家之论著,钻研精深,以求解明学术秘蕴,充实知能。同时随父侍诊,口传心授,尽得家传之秘。日渐给乡里施治,求医者门庭若门,不数年即医名乡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数次参加国家、省、地区等中医学校进修学习,参加中医师统考,以优异成绩取得了中医师证书。1958年在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下,他被安排作为当代杰出的中医学家蒲辅周的学生和助手,以便继承蒲老之学术思想和医疗经验。17年来蒲老毫无保留地传授,他虚心认真的聆教,尽得“蒲氏医学”之真谛。

高师在家传师学的基础上,他还谦虚地向其他名老中医请教,吸取众家之长,造诣颇深,经验至为丰富。在50年的医疗实践与研究中,囊括百家,师古不泥,融会贯通,屡起大症,声名鹊起,名闻遐迩,逐步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医疗风格。高师不仅对中医内科、妇科、儿科颇具造诣,而且擅长温病学与老年病学,对老年病的预防、保健、治疗及抢救疑难危重病证卓有建树,颇具独到之处。先后编著出版有《中医对几种传染病的辨证论治》、《蒲辅周医案》、《蒲辅周医疗经验》、《医门新录》等书,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这些著述,深受医界好评。现正在继续研究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冠心病、糖尿病、肾病综合征、风湿病等,探索这些疾病辨证论治的规律并进行实验研究。

1990年12月6日“著名老中医高辉远先生从医5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湖北厅隆重举行。中央办公厅、国家卫生部、中医药管理局、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等有关领导和在京的中医界名流、朋友等各界人士300多人,济济一堂,赞扬他半个世纪以来功著杏林,情钟桑梓,无所苛求,勤学不倦,精益求精,造福人类,壮心未已,奋进不息的般般业绩。

二、德高医精堪楷模 饮誉中外享盛名

高师医术精湛,医德高尚,饮誉医坛。不论在1954年担任中国中医研究院高干外宾特诊室副主任时,还是1971年奉调解放军305医院以来,一直负责中央首长、民主人士、海外侨胞、国际友人的中医医疗保健工作,并曾出访新加坡、中国香港、澳门等地讲学、诊病,深受异国和地区人民的好评。高师悉心研究老年病的预防及医疗保健,耕耘了50个春秋,是一名卓有建树的中医保健专家,深受周总理、叶帅、李先念、聂帅、邓大姐等中央领导的信任和赞誉。邓颖超同志高度赞扬说:“高大夫对中医药学的理论造诣很深,积累了丰富的医疗保健经验,多年来,我和已故的周恩来同志有病时请其治疗,有疗效,他的工作是卓有成效的。”

高师的医术精湛,游刃有余。临证达到出神入化,玄机曲运,炉火纯青的境界,使不少疑难危重之证,莫不应手取效。如叶帅病重时,因突发心肌梗死,伴肺部感染,应用多种抗生素后又致菌群失调,心、肝、肾功能不全,中西医反复讨论,均感棘手,苦无良策。高师殚心竭虑,辨析入微,病虽涉临危殆,乃从中医药宝库中寻求办法,采用中药食疗并举,中西药合用,终使危殆转复,肺部感染吸收,心、肝、肾功能逐渐恢复,在场中西医生莫不叹为奇迹。平素高师和叶帅交情极厚,高师说:“叶帅喜欢作古诗,我与之和诗亦是古体。”又如外宾黎某,美国某出版社经理,阵发性发热寒战,体温39℃,美国、中国西医全面详细检查均未明原因,中西医反复治疗效果均不理想。高师详审病机,四诊合参,匠心独运,只投6剂,亦奏殊功,热平症消,精神大振,喜出望外,游览长城、天坛后回国。足征高师出奇制胜,已传为美谈,显赫治迹,不胜枚举。

高师慈祥和蔼,平易近人,对子女严,不假辞色。生活俭朴知足,为人耿直,工于诗词,喜于攻读。他处世持身“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常谓:“为医,不仅要具有精良的技术,更要具备高尚的医德。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并非粉饰之词,更非政治口号,而是医生必须毕生身体力行的品德。”他长期担任中央领导的医疗保健任务,但对慕名求治的普通群众,总是热情相待,从不推却,细心诊查,精心治疗。他常说:“高干、群众之病并无二致。”每遇病人赠送的礼品,都是有礼貌地拒受。他说:“否则不败于医之技,而将败于医之德。”高师医精德高,不愧为当代名医,实为后学楷模。

三、年逾七旬精神爽 诱掖后学凝心血

高师十分重视中医保健预防,并且身体力行。他说:“防胜于治,防治结合。”在多年的防治老年病过程中总结出“十六字诀”,即:“四时有序,起居有时,饮食有节,运动有法。”如今虽已年逾七旬,但仍神采奕奕,精神矍铄,诊病处方,有条不紊,思路敏捷,医教研工作,孜孜不倦,精勤不懈。现任解放军305医院主任医师,中医科主任。并兼任中国中医药学会副会长,中医老年医学会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国家卫生部科学委员会委员,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科学委员,解放军中医学会副会长,中国民间中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副理事长。同时应聘为中国中医研究院客座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名誉教授,湖北省蕲春县李时珍医院名誉院长,总后勤新兴医院名誉院长,《中国医药学报》、《中医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人民军医》编委、特约编辑、编委会副主任等职。他身兼多职,毕生致力于中医药事业,以继承发扬为务。他认为中国医药学是世界文明宝库中之瑰宝,不可随之跨鹤仙去,而应广为传扬,衍延万世,健吾中华,造福人类。

高师为继承发扬中医药学并使之后继有人,不辞辛劳,倾注心血。治学经验丰富,课徒颇具特色。他认为步入中医堂奥的门径有三:一要择善古今医籍,广学识,相得益彰;二为注重临床实践,究成败,积累心得;三是勿忘医德风范,对病人,全心全意。这是他数十年以来治学方法的总结。他虽年逾古稀,仍坚持门诊、查房、会诊、教学、科研。数年来他培养硕士研究生、进修生30余名,他口传心授,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授徒有方。他要求学生必须做到勤读、勤问、勤思、勤记。这些人学成功就,正在各自岗位,发挥作用。自1991年他又把全军选送的中青年医师于有山、王发渭、薛长连列入门墙,作为学术继承人,满怀热情,精心培养,将自己毕生的学术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学生撰写的《著名老中医高辉远治学门径与方法》、《高辉远治疗温热病经验》、《高辉远治疗老年病用药经验》分别在1991年度和1992年度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有奖征文中荣获一、二等奖,还有多篇学术论文获多种医刊优秀论文一、二等奖,均可窥高师学验之一斑。

我们有幸侍学于高师左右,决心怀着强烈的使命感,集中精力,专心致志,通过耳濡目染,细心揣摩,领悟真谛,学习继承整理其独到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为振兴中医药事业,以师为表,奋发进取!学术思想探微治学门径与方法窥识

治学贵乎得法,得其法则事半功倍,失其法必收效甚微,成功的治学门径与方法至关重要。我们忝入门墙,有幸侍学于著名老中医高辉远教授左右,观其治学颇具特色,启迪良多,大有裨益于后学。兹就领悟高师治学思想的体会略述如次,愿与全国中医界同仁交流心得。一、治学的门径

无论学习任何科学,最重要的是要找到正确的门路。正如子贡所说:“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其意是说,凡是一门科学,都是有一堵墙隔着的,必须穿墙而找到门径,才有可能看到科学内容的富和美。高师授徒经验丰富,认为步入中医堂奥的门径最主要的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择善古今医籍,广学识,相得益彰

高师强调“学医以谙熟医理为首务。”认为熟读经典,识明医理乃学中医之基本功。如若理不明,则证无从识辨,纵然古人方法很多,用药亦无从下手。中医理论博大精深,中医书籍汗牛充栋,浩如烟海,系统学习是必要的,若欲全面精通,非朝夕易事,尚需一个循序渐进,登堂入室的过程。哪些适合入门之学?哪些属精研探理?哪些又关乎临床参考?慎选善本是极为重要的。高师治学,虽崇尚《内经》、《难经》之理,认为这是中医学术的渊源,然学习《内经》应从《内经知要》学起,因其重点突出,便于理解,要侧重记忆其理论原理。《伤寒论》的注释者,多达四百余家,虽各有所长,应首选《伤寒来苏集》奠基,认为柯韵伯的注解比较切合实际,具有因方辨证,分析綦详的特点,易于系统学习掌握。温病学以《温热经纬》、《温病条辨》为主要必读之书,包括条文和自注,反复精思、揣摩,会有启悟。特别对《温病条辨》的上、中、下三焦传变的概念,要达到非常清楚,使之不与伤寒病混淆。学习《温热经纬》以叶香岩《外感温热篇》、薛生白《温热病篇》、陈平伯《外感温病篇》为重点,尤其对叶氏的卫气营血之传变,要求学得非常透彻。高师认为各家学说要多博览,必须明晰其师门授受、或亲炙、或私淑、各承其说而光大之。临证入门,高师首推程钟龄所著《医学心悟》,并谓“心悟”一书其精粹又在“医门八法”之中,“八法”篇颇为实用。因此,熟读精研对临证、立法、处方将会获益良多。他还指出,既要择善精选经典著作,又善汇通诸家,注意方法,还要广泛览阅各地医刊杂志,勤求博采,以便增进新知,广学识,了解动态。他的《蒲辅周医案》、《蒲辅周医疗经验》等著作,是总结和弘扬蒲老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方面所作的贡献。尤其近新编著的《医门新录》,更是高师秉承家学,师承蒲氏,又有创新发展,独树一帜的学术思想和丰富临床经验之结晶。从师门徒都应反复研读和领悟,会富于教益及启迪,是我们当前学习和继承发扬的最基本内容。(二)注重临床实践,究成败,积累心得

中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科学,医疗经验是从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多诊识脉,屡用达药。”高师平日反复教导我们,一是认真读书,二是认真临证,要学以致用,注重临床实践,这是他的治学态度和作风。如今高师虽年届七旬,仍坚持门诊、会诊、查房,从不脱离临床。他常指出“只有见得多,认症准,才能辨析识病严谨,立法遣药切中,对疑难大症做到心中有数。”他认为,以理论指导临床实践,在实践中碰到问题再学习理论,反复循环体会才能深刻,医疗水平才能不断提高。

实践中必然有成有败,从实践的成败中来认识和检验所学,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高师认为这是医生最重要的基本功。他说:“特别要善于总结自己失败的经验,可取得教训,使失败成为成功之母,避免屡蹶。”总结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是科学的需要,两个方面的经验积累多了,业务水平就提高了。

在临床实践中随时会有所得,在诊务繁忙的工作中,若不及时积累,这些感受会稍纵即逝,故高师强调我们要以“今日事,今日毕”的态度积累心得。他说:“日有所得,月有所积,自然能受其益。”积累导师丰富的源于实践的临床经验,从大量的零散的第一手病例等资料入手,通过积累、整理使这些资料系统化、条理化,并从感性上升为理性,从中可找到一些带规律性的东西,这些独到的经验和学术思想,非书本上所能逮。通过对导师经验积累总结,对学生临床和理论水平的提高,将有很大裨益。故高师说:“积累总结的过程,也是学习提高的过程”,此皆为阅历有得之言。(三)勿忘医德风范,对病人,全心全意

高师慈详和蔼,平易近人,处世持身“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他常谓:“为医,不仅要具有精良的技术,而更要具备高尚的医德。”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这既非粉饰之词,更非政治口号,而是医生必须毕生身体力行的品德。

高师在工作中,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严于律己,医风纯正。他虽年逾古稀,家又远离医院,一年四季,严寒酷暑,风雨无阻,总是按时上下班,从不迟到早退。在应诊中,他经常告诫我们做到:耐心倾听主诉,详细询问病史,专心进行四诊,精心求出诊断,细心组方用药,详尽交待服药宜忌。

高师长期担任中央领导同志的医疗保健任务,但对慕名求治的普通群众,总是热情相待,仔细诊查,精心治疗。他常说:“高干、群众之病并无二致。”所以无论病人地位之高低,性别之男女,年龄之长幼,外貌之妍媸,家境之寒裕,关系之亲疏等,他均一视同仁,和颜细语,有求必应,细心诊治,从不推却。他遣方用药,立法审慎,选方精当,用药轻灵,使不少疑难危重之证,莫不应手取效。他从不开大方、人情方,每遇病人赠送礼品,都是有礼貌地坚决拒受。他说:“否则不败于医之技,而将败于医之德。”高师医精德高,实为后学楷模。二、治学的方法

知识来源于勤奋,在科学技术史上,无一有创造的学者不是辛勤的劳动者。中医药学意博、理奥、趣深,欲想达到一定的境地,必须勤奋刻苦,专心致志,既不能浅尝辄止,更不能畏难而退。“庖丁解牛,目中无全”的故事充分说明了“业精于勤,荒于嬉”的道理。高师尝谓:“学无捷径,贵在于勤。”他要求我们治学必须做到四勤:即勤读、勤问、勤思、勤记。这也是他五十余年步入中医堂奥的主要方法。(一)勤读

陆士谔说:“读书难,读医书尤难;读医书得真诠,则难之尤难。”《医宗金鉴·凡例》中说:“医者书不读则理不明,理不明则识不清,临证游移,漫无定见,药证不和,难以奏效。”

高师强调我们要养成勤读、善读的良好习惯。他概括读书基本方法要“四到”,即口到、眼到、心到、手到。所谓口到是指朗诵;眼到是指阅看;心到是指领会和思考;手到是指认真做好读书笔记。他认为对主要经典著作要读熟嚼透,一字一句地读懂细抠,无论是字音、字义、词义都要想方设法地弄明白,不可顺口读过,不求甚解,不了了之。读书宁涩勿滑,看来涩滞难前,实则日积月累似慢实快。“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一遍会有一遍收获。经把经典主要条文,读熟、背熟。如对《金匮要略》、《伤寒论》能做到不加思索,张口就来,到临证用时,就能触机即发,左右逢源,熟中生巧,别有会心。否则,临证就不能得心应手。熟读了,还要善于思考,把读的东西消化吸收,领会其精神实质,养成一定的鉴别能力,既不要轻于疑古,也不要一味迷信古人,这就是所谓心到。

所谓手到,就是不但要熟读和思考,还要勤写读书笔记。其方法有二:一是在读书过程中,对一些精粹的节录,进行摘抄,以便进一步帮助领会和记忆;二是写读书心得,这是已经经过消化吸收,初步整理,并用自己的文字作了一定程度的加工提炼。在读书过程中,这两种方法都很重要。总之每读一书,应将要点、难点、疑点简明标记,获得解答时随时笔录。运用临床后有所心得,又随时小结,分门别类加以记录整理。(二)勤问

高师认为,治学方法固然很多,而“善学者必善问”,这一条方法是不可缺少的。学问、学问,学而要问,学是目的,问是手段。学生有发问的权力,老师有解答的义务。有疑不问,则惑不能解,学无长进。他要求学生对学问要诚,触疑即询,遇惑则问,切忌不懂装懂,浅尝辄止。

如高师曾谈起应用“附子汤”治愈一男性高龄泄泻验案,并说《伤寒论》之附子汤也是治泄泻之要剂,我们颇感疑惑。附子汤主治阳虚寒湿内侵,身体骨节酸痛之证,何以治疗泄泻?问之方知,患者当年腹泻日达4~5次,病程已数月,西医曾反复应用多种抗生素,中药治泄泻之常法也用之较久,非唯不效,且日益加重,群医棘手。高师洞察全貌,明辨病情,指出此乃耄耋之人,年老体衰,阳气不足,病程已久更损及肾阳,故治当温阳补肾为主,以附子汤6剂后,病情日趋坦途,大便成形,食纳倍增,精神渐振,病获痊愈。

又如随师门诊见其应用“麻黄汤”加味治疗患“多形性红斑”的一女性病人,全身散在红斑,色若葡萄大小不等,四肢多于躯干,发痒,病程已2月余,中西药已治疗月余罔效。我们问高师为何要用“麻黄汤”治斑?高师谓:此病中医属“肌衄”,《伤寒论》有“衄家”不可发汗之说,故一般医家不敢用之。而此病人为寒湿凝滞肌肤,非用“麻黄汤”辛温宣通,祛寒开凝方可奏效。果然病人服药3剂后,红斑见暗,7剂后大部红斑消退,连投18剂后病获痊愈,随访1月,未再复发,诚良方独运也。

上述两例验案,足征高师断病辨证,独具卓识,治病求本,章法分明,活用古方,颇多新意,故临证每获奇效。由此可见发问置疑,解明学术秘蕴,受益良深,颇有启迪。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勤问是一个重要的方法。(三)勤思

孔子说:“学而不思而罔,思而不学则殆。”其意在于强调学习之际,若不加以思考,仅能知其皮毛,绝不会达到出入神化之境界。高师认为读书要思考,临证也要思考。强调勤思、精思也是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古人谓之“揣摩”,现称之为“独立思考”。因为中医学是以宏观的整体为对象,形象思维和演绎推理方法为指导而建立起来的完整的理论体系。所以要掌握好中医学的精髓,就非有一番贯穿错综,磅礴会通,端本寻支,溯流讨源的取类比象,逻辑推理的思维过程不可。“医者意也”是很有道理的。如古代医籍文理深奥,模糊抽象,辨证思路,灵活多变。这些较深奥微妙的东西,有时难以用语言来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时就要靠意念和体验才能做到心领神会。因为意念是高于直观感觉,超出文字和语言的,可给人提供广阔想象天地的思维形式和思维逻辑。所以在随师门诊、查房、会诊的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其意念和体验的作用,才能得其精髓,由“形似”达到“神似”。故在学习过程中勤思、精思是很重要的环节之一。(四)勤记

在临床实践中,高师反复强调读书临证都要做摘记整理,这是一个积累的过程。片言只语,会有“零金碎玉”,一证一得,由少到多,由简到繁,由易到难。一点一滴,日积月累便可摸出规律。他认为记录整理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临床资料的摘记 包括一般资料、性别、年龄、职业、病程、疗程、住院(或门诊)、西医诊断等。临床表现,包括主要症状、体征、舌、脉象,中医病症分期或证候分类。各种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治疗前后对照分别记录。以上这些是最基本最细微的记录。

2.医案的整理记录 要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如诊次较多,病情和方药变动较大的医案,要前后反复对照,抓住基本的主要关键点,有重点地进行记录整理。对理法方药详尽的医案,应当细加揣摩,找出规矩准绳。对内容简略的医案,可采用“以方测证,审证求因”的方法来记录整理。法路不同寻常的医案,要请教导师用心所在,或翻阅前贤论述,弄懂其中谛奥重点记录整理。

3.分类记录整理 把平时记录整理的有关资料,如医案,论述,笔记收集在一起,分类记录整理,由博返约。如此案用何法,彼案另用何法;此法用何方,彼案又用何方,都应分类归纳。通过对比分析,了解异中之同,同中之异,或规律、特色等。除上述之外,对导师平时的学术见解,论述,授课内容,书面材料或病例讨论,会诊时发表的见解等也都要勤做记录整理。

综上所述,显而易见,高师的治学门径与方法对继承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颇有指导意义,同时提示我们必须广采博学,勤学多思,注重实践,不断总结,只有这样才能收到预期效果。由于我们对高师治学思想和经验的体会还很肤浅,诚望跟随高师学习过的同道教正。学术思想探讨之一

著名老中医高辉远老师,学术渊源,夙承庭训,克绍箕裘,师承蒲氏,旁及诸家,精研医理,学验俱丰。医学生涯五十余载,其基本学术思想是用唯物辩证法思想指导临床实践,我们随师左右,颇受教益,兹采撷发微,初探如次。一、整体观 尤为突出

整体观是在诊断治疗疾病过程中,重视人与自然界的密切关系和脏腑阴阳相互制约,及以经络气血为媒介的整体联系等理论的运用。

1.三因制宜,灵活运用 人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与自然界的各种客观条件既相适应,又可产生矛盾,故人与自然界是对立统一的。机体通过感觉器官和外界接触,但若受到气候季节的变化,地理水土的不同,以及本身体质的差异,那种相对平衡的对立统一关系就必然破坏,而产生疾病。

高师在辨证施治过程中,不是孤立或机械地看待病证,而是重视“人与天地相参应”,和“人与四时合其序”。强调治病“必先岁气,毋伐天和”和“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及“病随体异,治各有别”的原则。

如以高师治疗感冒为例,因四时有春温、夏热、秋凉、冬寒之不同,故春天治用辛凉,夏天多兼清暑,秋天宜微辛温,冬天则用辛温。南方温,用药轻清,常用苏叶、荆芥;北方寒,则用药刚燥,多用麻黄、桂枝。阳虚之人常“助阳解表”;阴虚之人常“养阴解表”。由此可见虽是感冒,然治则用药,也要明乎时令节候,地理方位,体质强弱,“其他疾病,莫不如此。”

2.脏腑阴阳,相互制约 脏腑制约,是脏腑间的承袭约束作用,也是中医“整体观念”的具体体现。每一脏腑既受另一脏腑之制约,又能制约其他一脏腑。相互制约,层层调节,共同维持人体的统一协调,保障生理活动的正常进行。人体各脏腑的资生和制约是以各个脏腑的功能及其阴阳平衡为基础的,是相辅相成的,并且是有限度的,因此人体的病变基本上是不可避免的。

高师认为,在临床上广泛的应用脏腑阴阳相互制约的理论,首先可区别生理和病理状态,从而决定是否进行治疗,如何进行治疗;其次根据脏腑阴阳失调的不同层次来判定病情的轻重;另外通过治疗制约脏腑可以协助治本,阻止传变等。高师谓,更好地把脏腑阴阳制约理论运用于临床,无疑可提高医疗效果。

如随高师临证常遇自述身体虚弱的年轻人,有的医生一味滥用补养药物,其结果并不满意。高师认为此多属机体自调的表现——生理状态,故很少用药,侧重于心理治疗并嘱要“四时合序,起居有时,饮食有节,劳逸适度。”虽不用药,同样有良好作用。又如高师曾治一小儿病毒性肺炎,西药抗生素,中药清热解毒宣肺之剂均用过,效果不显,病情反重,不仅肺气伤,脾胃之阳亦伤,出现腹满、腹泻、舌淡、脉微之象。高师应用甘草干姜汤,温脾胃之阳,使患儿转危为安。不治肺而治脾胃,温脾胃之阳以复肺阳,这就是高师正确运用脏腑阴阳相互制约理论的权变救逆之法,颇值后学效法。

3.经络气血,疏达流通 经络是人体内经脉和络脉的总称,凡直行干线都称为经脉,而由经脉分出来的网络身体各部分的支脉叫络脉。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和源泉,在生理上既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又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物。经络、气血都是脏象理论的重要内容,以经络、气血为媒介的整体联系的理论,不仅有解剖学基础,更是在阴阳五行理论指导下,以整体认识的观点,综合了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等多个方面学科理论而形成的。

高师认为,人体是统一有机整体,赖“经络相连,气血相通”。在临床辨证论治过程中,重视“经络气血,疏达流通”,把握病机,开启思路常获佳效。

如以类风湿关节炎为例,高师认为本病多是气血经络为病邪闭阻而引起的经脉、肌肤、关节、筋骨疼痛,酸楚麻木,屈伸不利或关节肿大、畸形、僵直,肌肉萎缩,活动障碍,严重者影响脏腑为其临床特征。故在治疗上尤重益气活血,温经通络的原则,并创拟了“芪赤防痹饮”为基本方剂(黄芪、太子参、赤芍、丹参、桂枝、桑枝、木瓜、防风),经临床多年观察对类风湿关节炎确有疗效。如此组方选药,给人以启发,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探索。二、辨证观贯穿始终

辨证观是通过细微地观察病人症状、舌象、脉象等临床表现,依据中医理论做具体分析,确立证候属性、病位和病机,然后立法处方,做到以“证”为核心的异病同治和同病异治。

1.四诊合参,善抓重点 望、闻、问、切四诊是中医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行之有效的诊断方法。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变化,是错综复杂的,因此要通过四诊收集病情信息,进行全面客观的综合分析、判断推理,做出正确的辨证与诊断及鉴别诊断。

高师认为对四诊所提供的病情信息既要遵照逻辑思维的规则,进行分析、综合;又应按系统善抓主要矛盾,进行推理、鉴别。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以假乱真和以真误假。同时强调不能把脉诊神秘化,以切诊代替四诊,盲目夸大其诊断意义,不是认真负责的科学精神。如高师曾治一“上呼吸道感染”病人,男性,23岁,暑季发热已4日,体温39.4℃,身大热,汗大出而热不解,口渴,脉洪大,无疑为阳明经证,某医自认投以“白虎汤”必效,然连服2剂而壮热不退。高师会诊细察舌中心白腻苔如拇指大,又诉胸闷,高师则投以“苍术白虎汤”,仅服2剂,热退病愈。本案说明舌中心拇指大白腻苔具有鉴别意义,湿阻中焦不容忽视,仅一味药的有无则疗效截然不同。四诊合参,善抓重点的重要性,由斯不难想见。

2.理法方药,完整统一 真正的辨证论治要由理法方药四个方面构成,辨证对,立法不对不行,立法对,用药不对也不行,四者必须完整统一。理包括一套基础,如病因、症状、四诊、八纲等,法是依据辨证而确定的治疗方法。

高师强调要以法治病,不以方求病。要据理立法,依法订方,遣方用药,揆合法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进入辨证论治的境界。

如以冠心病的治疗为例,近年来受“病变局限定位论”的影响,一见冠心病就用“活血化瘀”的方药治疗,其疗效并不理想,就是因为理法方药不一致。高师认为本病是一种老年性由“损”所致的“虚”证,不主张单纯或长期应用“活血化瘀”方药,而是按照辨证施治的原则,将理法方药融为一体,熨贴自然,着重“通心阳”、“益心气”、“养心血”、“调营卫”、“定心志”。其在临床常获卓效的道理,不言自明。

3.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同病异治”首见于《素问·病能论》和《素问·五常政大论》。“异病同治”是后世提出来的。通常,同病同证,治法相同;但往往同一种疾病,因为机体反应性不一致,现证有异,治则不同,谓之“同病异治”。然有时几种不同疾病,具有同一性质的“证”,治则相同,谓之“异病同治”。

高师认为“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特点,也是中医别具异彩的独特之处。但古时的含义与现在的含义是不一样的,从前的“病”字是指病症或病因,现在“病”字的含义则多指病名而言。

如高师曾治“冠心病”和“神经衰弱”两个不同的病例,但均属气机不畅,心肝失调,皆用越鞠甘麦大枣汤而治愈。又如曾治两个同患“病毒性肺炎”的病人,一个用千金苇茎汤,另一个则用竹叶石膏汤,均获痊愈。再如高师治疗高血压的泻肝清热、平肝息风、平肝温胆、育阴潜阳、滋补肝肾、温肾补阳、培补心肾、补阴和阳之八法,更是同病异治的明证。总之高师临证应用此则不乏其例,是皆有理有法,犹行云流水,井然有序。三、恒动观切勿忽视

恒动观是动态地掌握病人所患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注重每一病证的转归、演变和预后,随时了解疾病阶段的邪正消长,密切观察病势的顺逆,总宜“谨守病机,各司其属”。

1.邪正消长,随时了解 正气是指人体生命机能的总称,与病邪相对来说是指人体对疾病的防御、抵抗和再生的能力。邪气指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和疫疠之气等从外侵入的致病因素,与人体正气相对来说泛指多种致病因素及病理的损害。

高师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转归,都与正邪相争密切相关。邪正消长是疾病在一定时期病因、病位、病机等的综合性反映,体现了疾病阶段性的本质。在医疗实践中随时了解邪正消长的动态过程,找出病之根本所在,进行治疗,以促使疾病向健康转化,这就是中医治则学的精髓“治病求本”。

如高师曾救治一男性,87岁,患急性广泛前壁心梗伴肺部感染验案。西医应用大剂抗生素及扩冠等药物治疗,某中医会诊辨为肺热不宣,应用大剂清热解毒之品,但病情未见转机,且大便由正常变溏。高师会诊曰:患者年高多病,不宜大剂苦寒,一旦中阳溃败,恐将导致正愈伤而邪愈炽。彼乃不采纳,认为邪去正自安。3周后病人果然正气大衰,脾胃中阳大伤,上不受纳,下又水泻不止。西医诊断为菌群失调、伪膜性肠炎。遂又请高师会诊曰:患者正衰邪炽阳欲脱,急予附子汤加味,服药4剂,病情即有转机。此时某中医针对病人体温、血象较前略增高,提出附子汤不宜再用。高师曰:此乃正衰有复,正邪斗争增强之象。坚持又用1周,诸证悉平转安。从本案可窥高师立足整体,了解把握正邪消长的动态过程,度势而行,终使如此重症转危为安,其辨证论治的功底,昭然若揭。

2.病势顺逆,知常达变 病势指疾病的趋向而言。若病情按一般规律发展,正气未衰,抗病能力尚足,病邪不能损害重要器官;或症状由重转轻,有好转的趋势为顺。若病情不按一般规律发展,而突然变得严重,有恶化的趋势为逆。

高师认为,临证中疾病纷繁复杂,尤其急危重症病情往往瞬息万变。由于疾病发展异常或治疗不当等种种因素,均可影响病势的顺逆。故在临床实践中要以整体恒动观为指导思想,对病势的顺逆做到知常达变。常与变是相对的概念,常具有普遍性,变具有特殊性,而特殊性蕴于普遍性之中,是对常的补充。

如高师曾治一肾病综合征伴高热案例,应用抗生素等药治疗,仍高热不退,体温39.6℃,高师会诊析为正气虚亏,客邪乘虚而入,邪热亢盛,炽于气分,用人参白虎汤加味,药服3剂,高热得平。某医以此方为清热妙剂,又给病人续服3剂。1周后病人嗜睡懒言,面色萎黄,时有汗出,血压偏低,舌红中裂,苔根腻,脉细数无力。高师脉证合参,判定邪热未彻,又有逆传少阴之虞,此由邪伤气阴,加之过服寒凉,阳气受损,有虚阳外越之兆,急予滋补气阴之生脉散加味,共服6剂,诸证皆除,热病告愈。本案可见临证对病势顺逆密切观察,知常知变,至为重要。同时告诫,苦寒之剂,不可过量,中病即止。学术思想探讨之二

在学习研究过程中,我们体会到高辉远老师,学识渊博,广采博览,历代医学论著,莫不深究,潜心玩索,囊括百家,融会贯通,造诣颇深,经验极其宏富。兹就其学术思想再作探讨如下,祈恳同道指正。一、强调理论 注重临床实践

邓颖超同志曾对高师有高度评价:“高大夫对中医学的理论造诣很深,他熟读历代中医药医籍经典……”,“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医疗工作中,他积累了丰富的医疗经验。”“多年来,我和已故周恩来同志有病时请其治疗……他的工作是卓有成效的。”邓大姐说的这番话,确非过誉。高师事业之所以成功,主要表现在他既是富有实践的临床家,又是倡导理论为临床服务的理论家。他称赞中国医药学是世界文明宝库中之瑰宝,有其独特的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内经》、《伤寒论》等经典医籍,是中医理论体系以辩证法为内核的结晶,为中医必读之书。不读《内经》,则学无根本,基础不固;不读仲景之书则临床治无法度,依无准绳。主张熟读经典医籍之后,再博览群书,通读历代名著医籍及医案,研考各名家方书之理,这样不惟能开阔知识领域,且有权衡各家学说之基础。他十分重视中医理论对临床的指导意义,认为理论来自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尝谓蒲老先生就强调学生,必须把理论弄清楚,胸有成竹,谨守病机,就不致阴阳混淆,表里不分,寒热颠倒,虚实难辨,临证仓惶。反对那些认为中医只有经验,没有理论,不珍视祖国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故高师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有刻苦钻研、苦练基本功的学习精神。相反,如于文学毫无修养,纵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既不能很好地总结,更不能把经验提高为理论,把感性知识变为理性知识。高师回忆早年追随蒲老,整理其治疗腺病毒肺炎经验的体会,先是根据蒲老以往的经验及一个时期的临床实践,从理论上和治则上写一篇治疗本病的普遍规律,即“疹后肺炎和病毒性肺炎中医辨证论治的体会”,再通过较长时间的临床研究,中西医共同观察,从分析疗效和机理来总结实际的治疗效果,即“中医治疗40例重症肺炎的临床报告”,“中西医结合治疗120例腺病毒肺炎的辨证论治”,最后分别收集在《中医对几种急性传染病的辨证论治》书中。这样既有利于及时交流经验,又有利于逐步完善和提高,既是学术论文,又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专著,是比较切实可行的,颇值后学揣摩。

同时也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反对单纯的为理论而理论。高师重视学生自己多临床实践,通过大量临床医疗以充实自己丰富的感性知识和诊疗技能。他主张经过一定时间的学习,放手让学生对各种急慢性疾病,特别是疑难重症,独立思考,临证处理,便于锻炼其辨证论治的能力。高师还结合大量的典型病例进行示教,给学生深入浅出地讲授中医理论和他自己的心得,使理论得到临床的验证。如他曾治一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其他医院用凉血止血药,久治不愈,高师根据“脾统血”的原理,投以理中汤加味,1周后基本痊愈。一例是产后便秘,前医屡用苦寒攻利不效,高师从“脾阳虚损”论治,投以理中汤加味亦获殊效。这是运用中医异病同治理论的典型实例。再如治一6岁男性患儿,因其母流产五胎后,经中医保胎而得此子,父母钟爱备至,致使饮食失常,饱暖过度,反复发热多病,经各大医院儿科专家会诊,始终诊断不明,治疗罔效。回忆其初保胎系中医,遂来求治于高师。望其色萎黄不泽,年寿山根发青,头发枯槁,消瘦纳差,大便秘结,发热时作,咳嗽痰色白,状似感冒,诊其脉弦滑无神,舌质稍暗,苔白稍厚。辨证属食积欲作疳,故时发热,治宜疏解消积,香苏散复保和丸加槟榔为法治之。积消而热解,并嘱其节食减食,毋使过饱过暖,其后虽有时仍发热,均以原法施治而立效,进而体质逐渐增强,亦未再发病。病家持所用之方以示他医,曰此方能退热否?多答曰不退热,来询其故,高师曰此乃食积发热,积消则热自退耳。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充分证明高师强调中医理论指导实践的重要性。二、审因论证 治病必求其本

高师遵循《内经》“治病必求其本”之旨,诊病必细审其因,辨明机理为要。对于如何求本的认识,在病因、诊断、证候、治则等方面卓有阐发。

关于中医病因,一岁之内,四时气候不同,自然环境对机体的影响亦有所变异,所以外因分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其中寒、暑、燥气季节性强,不难掌握。因此,高师着重在风、湿作了求本研究。盖风为百病之长,善行数变,四时皆能为病,故有“六淫莫过于风”之说。如寒、热、湿与风兼见,则有风寒、风热、风湿诸类,此时治病当宜解表为第一要义。风寒则祛风散寒,风热则疏风清热,风湿则祛风胜湿,治疗及时,迎刃而解,此即抓住了外因之根本。内风,主要见症是眩晕、振掉、抽搐等,以风从内生,此非外来风邪所致,应责之于肝之功能失调,当宜平肝息风以治其本。

湿为长夏主气,其湿气偏胜,四季皆有之。长夏致病多数是湿温,而在四时多为湿热。湿乃黏滞之邪,发病多不甚急,病程较长,缠绵难愈。不论湿温、湿热都是如此,不似寒邪一散即解,热邪一清即除,因此不能操之过急。如肝炎,以脾阳不运为本,湿热则为标,治当循序而施,开始以通阳利湿,经过一定时间湿邪方退。否则急于求成,反而速愈不成,故治病要抓住其本质重点。

高师认为,中医证候分类和诊断,亦颇复杂。譬如四诊中切脉,比较抽象,但其实要抓住重点并不难,脉象有28种,将其归纳为浮沉分表里,迟数分寒热,滑涩分虚实三大方面即可。从证候分析来看,分有八纲辨证,外感又有六经、卫气营血、三焦辨证,慢性病又有脏腑辨证,但八纲是中医辨证论治的重要纲领。高师强调,急性外感病要掌握表里寒热。在六经辨证中也不出太阳主表,阳明是里,三阳为表,三阴为里,表有表寒、表热之分。在表则解表,在里则清里,寒则祛寒,热则清热;慢性内伤疾病,重点辨虚实寒热。一般认为七情内伤杂症多虚,但亦有虚中夹实,实中夹虚,或大虚似实,大实似虚,均应仔细辨别,不可一概作虚证论。同时内伤为病还有寒热,如阳虚则寒,阴虚则热,与外感为病判若云泥,亦应认真分清,不可一概论治。临床切莫将虚当实,实证当虚,必须掌握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原则,治疗虽不中,也不远也。

高师十分重视胃气。前人谓:“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脾胃为后天之本”。故治病必以胃气为本,无论外感内伤杂病,莫不与脾胃关系密切。高师诊治疾病,谨守古训,临床对一些易伤脾胃之药物,选用总是斟酌再三,审慎应用。他认为确是表证需解表,也应注意解表不伤胃,若惑于炎症之说,滥用苦寒解毒之品,则有伤脾胃之弊。即使是实证祛邪,当攻中有守,维护正气,祛邪而不伤正。若只知见病不见人,单纯以祛除病邪为务,而忽视正气,不仅失掉治病求本之意,且易导致正气大伤而病邪愈炽以至不治。所以他一再告诫,用药处处顾护胃气,人以正气为本。如某翁患肝硬化,糖尿病20余年,多次因腹水,肝昏迷,酮症而住院治疗。长期以来请高师诊治,坚持服用中药。高师始终以补脾益胃之法,拟五味异功散化裁,或佐以消癥散瘀,或佐以养阴生津之品,虽几番遭磨难,满腹青筋怒张,至今肝功及血糖水平尚稳定,生活能自理。高师又会诊一翁其初纳尚可,便尚调,因用抗生素及清热解毒剂数月,终至胃气衰败,纳运俱废,大便洞泄,诸药不应。高师力摒苦寒,救护胃气,选用回阳益胃之品,先止其泄,挽胃气于垂亡,终使胃气得保而治入坦途。可见高师临证完全符合“治病必求其本”的宗旨,并深得《内经》真谛而加以提高。三、借古创新 妙在灵活变通

高师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认为经方时方,均是前人的经验结晶,皆可借鉴。方之所贵,不在古方与今方之分,也不是拿古人成方原封不动去治病,而是主张因时、因地、因证、因人,随机而擅变,斟酌咸宜。正如他在《医门新录》中云:“既不失古人立方本意,又不拘执于某一成方,避免机械搬用古人用方,失于灵活。”指出了师古而不泥古的重要性。通过数十年的实践,他借鉴经方之精炼,时方之轻灵,机圆法活,通常达变,每于临床皆有心得和发挥。如逍遥散、越鞠丸本为理气解郁之剂,推广治疗发热、咳嗽等症,皆有显著疗效;仲景麻黄汤本为辛温解表之方,经随症加味应用治疗结节性红斑而获奇效;参苏饮(人参、苏木)本是治产后血晕的,推广治疗脑外伤术后肺部又有感染而并发肺炎、高热不退者;封髓丹本治相火旺之遗精、失眠症,推广运用于顽固性口疮、白塞综合征而谓之补土伏火之剂,其效甚良。

高师见识广,思想新,善于发皇古义,融汇新知,撷采所长,强调在临证时,成方不在多而在损益,灵活变通。因此,他效仿古人法而不泥其方,巧思妙悟,理法严谨,经损益而创拟了十多个经效新方。如以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温胆汤加蒺藜、菊花、荷叶等名曰蒺藜定眩汤,治疗眩晕证;以黄芪赤风汤合补阳还五汤加络石藤、菖蒲、胆星等名曰复脑愈风汤,治疗中风证;以理中汤加官桂、乌贼骨、白芍、延胡索等名曰变通理中汤,治疗消化性溃疡;以五味异功散加丹参、三棱、莪术、茵陈等名曰健脾护肝汤,治疗肝硬化轻度腹水;以春泽汤加黄芪、山药、川附子、熟地等名曰新加春泽汤,治疗慢性肾病;以定志丸、桂枝甘草汤合生脉饮加丹参、川芎、玄胡而成名之曰养心定志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等等,形成了自己治病的一套成方,验之临床,每多卓效。如治疗糖尿病的“滋膵降糖饮”,既借鉴古代立方之法,又结合自己多年临床实践所创,方取《医学衷中参西录》中“玉液汤”、《千金方》中“黄连生地汤”,《沈氏尊生方》中“玉泉丸”之意合三方为一体,大胆化裁(黄芪、生地、山药、石斛、天花粉、葛根、黄连、黄柏等)而成。如高师治一例糖尿病(2型)老年女性,口干口渴,饮水量多,周身乏力,右下肢麻木,舌暗。查尿糖+++,空腹血糖10.3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1.4mmol/L,用上方佐入活血化瘀药物,服12剂后,诸症好转,测24小时分段尿糖定性依次递减,守方再服半月,血、尿糖均在正常范围,追访1年病情稳定。又如治一例证属脏躁女性患者,曾服中西药效果始终不佳,综合脉症,辨为痰湿蕴久化热。高师重用温胆汤合半夏秫米汤,复以甘麦大枣汤,三方合用标本相得,气机调畅,痰热皆除,服10余剂,诸恙得愈。由此足见,运用古方,不能胶柱鼓瑟,必须圆通化裁,方可收捷效。

高师临证,遣方用药,注意分寸,灵活之中有法度,不但轻灵,而且力求纯正。认为大凡用药如用兵,药不在多,而贵在约,处方精要则药力专一,突出重点,击中要害。诸如脱证,阳脱者参附汤,阴脱者生脉散,气脱者独参汤,血脱者当归补血汤,少仅一味,多则不过三味。反对面面俱到,杂乱无章,甚则相互抵销。他不但用药平稳,方小药精,而且处方用量极轻,每于轻灵之处见神奇,精简之中收效果。相反,如果用量太大,药过病所,不唯无益,反而有害。有病用药宜慎,中病即止,无病不须服药,亦不迎合病家,滥投滋补,主张“药补不如食补”,此为安身调理之道。其临证“药味少,用量小,价格廉,疗效好”的“蒲氏医学”风格,处处可见,诚不愧为一代之名医。学术思想探讨之三

我们跟随高辉远老师,临床实践三载,每见其诊病殚精熟虑,辨证入微,疗效卓著。现从内、妇、儿科和温病、老年病方面,采撷数端,进一步探析,藉以光大高师之学术思想。一、精通内科 尤谙老年医学

高师擅治内科病,尤对多种疑难疾病有其独到的经验,于理论和临床都有精深造诣。其理论源于《内》、《难》,效法于仲景,对河间、子和、东垣、丹溪四家学说融会贯通,颇为推崇。最为反对抱残守缺、门户之见,既训古而不拘,又广取诸家而并蓄,大力倡导治疗以辨证论治为主,经方时方择善而从,合宜而施。

高师认为,内科既是一门临床课又是学习和研究中医临床各科的基础,在中医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其病包括的范围甚广,加之他所治内科病例又多为复杂的慢性病、疑难大症,但由于他理论精通,学识渊博,经验丰富,所以都能把握病机,观察入微,辨识精细,故能处变不惊,得心应手。如他治疗肿瘤,根据“瘤者留也”的观点,运用“留者引之,癌者平之”的治则,同时又十分重视调整人体的自身祛病功能,“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采用“扶正固本”的方法,创制了8567口服液,用于肝癌、肺癌、宫颈癌、胃癌等病的治疗,收到了满意的效果。他曾治疗一例晚期广泛转移癌女患者,认为气虚用补中益气汤化裁调治,存活25年;一例直肠癌女患者,判断为阴虚用养阴益肾之法治疗存活18年。这种治癌的观点与西医学重视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是十分吻合的。

再如对糖尿病的治疗,经过多年深思熟虑的探索,配制了“高氏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