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按钮(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5-15 15:15:00

点击下载

作者:老苗

出版社: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营销按钮

营销按钮试读:

前言

和序是讲“营销按钮”底层逻辑的,我总结了七大定律,来讲述该方法论的基本规律。

人性是营销的基本立足点,前两章是从人性角度出发讲述“按钮”的。“按钮”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人的大部分行为是自动自发的,存在模式化行为,营销人必须了解。

第三章是讲“情绪和本能”在营销中的作用的,一直以来,我们都在强调“认知”,但营销中的非理性成分才是更重要的。

第四章是探讨当前互联网环境下,企业如何在传播中设计和启动“按钮”,里面重要的知识点是“互联网内容传播六要素”。

第五章是如何在产品开发中设计“营销按钮”,“按钮”是在消费者心里的,企业要想启动它,最直接的武器就是产品。

第六章是深得经销商喜爱的内容,其中一部分内容曾在自媒体发表过,全网的阅读量达到几百万。中间环节是提高渠道效率的内容,中间商作为群体不可能被消灭,但职能必须要转变。本章讲述渠道链中的“营销按钮”。

互联网环境给营销带来了最根源的变化,很多企业老板和营销人都很恐慌。第七章讲述营销人的学习、转型和自我修炼。

这些总结和研究原本只想在公众号上发布的,结果读者增多后,要求出书的呼声越来越高,现在每篇文章后都有不少催书的留言。于是我又逼了自己一次,把它深加工后整理出来,感谢各位“老苗撕营销”看官的督促和认可。粉丝说熊之艺

终于等到你出书了,关注老苗有段时间了,“老苗撕营销”刷新了很多人对营销的认知,从内到外白里透着“黑”。为老苗的书制造冲突:学地道的营销、干地道的营销,就买老苗的书!群蟲之心

营销按钮,天下我有。一键重启,一键重装,你遇到的摸不着门道的复杂事,在这里可能就是按一下按钮的简单事。因为老苗的按钮不拘泥于门派,不受限于理论。老苗这里西方理论一套一套的,中国实践也是一堆一堆的。营销思想不管古今中外,有效的、能梳理出道理的,老苗就爱把它们打包成“一键装机”那样的实用工具,让读的人先把眼下的问题解决了,然后还能比较成体系地学习营销方法论,鱼跟渔,一键领取!(那还等什么呢?)Daniel

诸位苗粉一起把印刷出来的书包了,一定不能让书流通出去,否则日子会越来越难过,大咖的世界不好混啊!张晓伟

你要还不知道怎么“祸害”人家,就来一本老苗的《营销按钮》吧。让你看透营销背后的道理,突破固有思维!不动峰

看老苗写的文章,总给人一种石破天惊的感觉,将那些扮深奥的理论,用很市侩的语言表达出来!将那些越说越糊涂,越看越乱的营销现象,唰的一下撕开窗户纸,让你一下就能看清楚!刘平qjcfr

作为经常给老苗画(起)饼(哄)写书的粉丝,在真饼出来之际表个态:老苗输入的是中外营销、管理、心理、社会的经典,输出的是大道至简可实操的知行合一的方法体系。这种超越学院又信步江湖的快意,吸引人,美!老苗是有劝学情怀的,在公众号里时不时地告诉大家要读《营销管理》《消费者行为学》这类大部头苦涩的“武林秘籍”。现在老苗终于出书了,我相信一样的精彩,迫不及待想练!沧海之浪

对于老苗的文章,逢更必跟,角度、视野、格局,透过现象看本质,那些看似喧嚣或无趣的营销,经过老苗的抽丝破茧,总能让我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作为一名老营销人,其实我的内心是极其高傲的,但在有价值的思想面前,我觉得自己瞬间成为老苗的忠实死粉。王欢

从来没有一本书,在还没看到任何内容的情况下,让我非常想一睹为快。未来

如果让我把此书推荐给哪类读者,我想不管你是初出茅庐的牛犊,还是成名已久的大师,老苗此书都值得一读,也许不会让你醍醐灌顶,但肯定能给你一些有价值的启发。如果你想在营销领域有所建树,那么这本书是必读之一,它可以为你的弹药库提供几件像样的装备,因为这是一本难得的营销工具书!如果说科特勒给你了一把屠龙刀,那老苗就教你如何屠龙!有上进心的小伙伴们,与大师同读一本书吧!闪电侠(站多高就能看多远)

人性是自私的,有几个人愿意把好东西拿出来分享。我的内心很冲突,感恩的心驱使我必须要为苗老师的教诲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其他人买不买我控制不了,我是一定要买书的铁杆粉丝。晓红·庆翰

与老苗公众号一见钟情、相见恨晚,欲金屋藏娇又难掩老苗风骚,10W+爱恨交织,今竟然出书,呜呼哀哉,芙蓉已然出水不再小苗,公司爱将们人手必备,不再独享老苗。长弓

这些年来,很多营销策划老师、大师教授了我很多“方法”,但本人驽钝,每到实际操作时却发现无法可用!后偶遇老苗,承蒙不弃,传我“心法”,使我醍醐灌顶,如受当头之棒喝,瞬时超脱顿悟!从此,每临营销实操,感觉心灵清静,乾坤光明,大道溜光!再无“无法”之孽障!本想拜其为师,但此人冷傲,坚不许他人称师,今老苗出书,我辈应当拜读!伦十一

在老苗这个江湖人的世界里,没有高来高去的出世,没有风花雪月的浮华,有的是一拳一脚的扎实,有的是一刀一剑的质朴。也许不起眼,但未必不好用。我不知道老苗到底算几流的高手,但他总是赢,这座江湖也一直有他的传说,说老苗是营销这座江湖中一个与众不同的大侠应该是不为过的。现在老苗把自己多年的经验和诀窍编写为一本秘籍,或许谈不上倾囊相授,但一定是言传身教。朋友,我见你骨骼惊奇是万中无一的营销奇才,你确定不了解一下?任小东|全网分销

每每读老苗文,经常有“心流”的时刻——鲜活的企业践行心得,传统营销和互联网营销理论打通后的功底味道,风骚的文笔,清晰的概念,信手拈来的案例,内涵和外延定义准确的结论,看完就想用啊!我很好奇,他是如何做到的?每每读完,我总是忍不住想转发到朋友圈,作为我的社交货币。现在好了,老苗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集结成书,方便看官们反复揣摩。作为资深书虫,我承诺入手20本,送礼倍儿有面子,老苗记得签名啊。被解放的莽哥

老苗的文章,小弟向来是只点赞不转发,每每看到阅读量不过万,我便是高兴的,高兴于老苗的矛攻了老苗的盾,像小弟这种在明道边缘的人,万万是不想分享破阶的秘密。既然要出书了,捂是捂不住了,那只能顺势贴一把老苗。李子

本书的书名就是个病句:扣动一触即发的力量。力量怎么能扣动呢?可见,理科生写书,你不能计较他的书名,计较书名他就输了,你应该看他的内容,看他的内容你就赢了,因为按照惯例,书名“有病”的书,内容大多都是最健康最结实的,相信老苗此书正是如此,不信你就试试看!前言扣动你一触即发的力量

举世闻名的纽约地铁犯罪治理案,是个特别意味深长的案例。

纽约的20世纪80年代,是个犯罪盛行的黑暗时期,每年的严重犯罪活动超过60万起,光谋杀案就超过2000起。而地铁则是其中的重灾区,里面“一片混乱”。纽约市民深受其害,已到人神共愤的地步,然而大量的警力投下,情况却并没有改观。

1984年12月22日,一名叫戈茨的中年人在地铁里射伤四名黑人青年,原因是遭到疑似抢劫。法庭判戈茨伤害罪名不成立,无罪释放。事后,纽约民众自发组织了当街庆祝集会,戈茨得到了英雄般的待遇,被称为“复仇天使”。

不可思议的是,从90年代初随后几年中纽约犯罪率急剧下降,到1996年,犯罪率已经下降到了高峰时的一半左右,而谋杀案则下降了三分之二。这样的奇迹是如何发生的呢?

我们先来设想一下,面对这样的问题,通常的解决思路是这样的:

加力度:即加强解决问题的力量,比如增强警力,加强业务能力,做更加合理的区域部署。

挖根源:针对问题的深层次根源想解决方案,比如普法活动,加强文明建设,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等。

抓典型:除恶打黑,搞专项整治行动,对有前科的进行重点防范等。

建体系:快速反应系统,警民协作系统,十分钟必须到现场等。

对于老苗和各位看官来说,这些一定都非常熟悉:“加力度、挖根源、抓典型、建体系”,简直就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法宝。

然而,1990年上任的天才纽约交通警察局长威廉·布拉顿却笃信“破窗理论”,他认为,地铁环境“脏乱差”是引发犯罪活动的关键行动诱因。于是他采用了看上去非常另类的做法:从“逃票”抓起,从制止和清理地铁里的乱写乱画抓起。这在很多人看来是理想化的、不切实际的。

然而,奇迹发生了,随着地铁环境变得整洁,秩序变好,纽约地铁的犯罪率快速下降。随后的1994年,布拉顿被任命为纽约市警察局长,他将该方法用在整个纽约的治安管理中,就像在地铁中经历的那样,全市的犯罪率也在急剧下降。纽约已成为全美最安全的大城市之一。

一个关键行为根本性地扭转了局势!

再看一个更惊心动魄的案例,1988年泰国国王六十岁生日,突然大赦天下:把三万多罪犯给赦免了。泰国因此差点遭受灭顶之灾。

许多被赦免的囚犯大肆庆祝,他们庆祝的方式是聚会,群嗨,注射毒品。几个月后,泰国一半的吸毒者感染了艾滋病毒。随后,艾滋病毒全国性蔓延,一年左右,三分之一的性工作者感染了艾滋病毒,之后就是买春的男子,家里毫无戒心的妻子,再到新生儿。当时世界各国专家预计到1993年,泰国感染人数将超过100万,全国四分之一的成年人将中招。

泰国艾滋病的快速蔓延震惊了整个世界,甚至到了人人自危的地步,引发了世界级恐慌。年纪大一点的看官可能会记得,在那个时期,有专家预测,泰国可能会因此灭亡,甚至人类可能会被艾滋病毒灭绝。

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及泰国本地医务工作者也在“第一时间”开展了抗击运动,其中就有世卫组织“防艾”专家魏瓦特博士。看官们可以想象一下“加力度、挖根源、抓典型、建体系”的思路下,他们都做了哪些工作:知识宣传普及、人群控制、医务人员甚至警务人员力量的加强,统统都去做了。然而,这些工作全部宣告失败。

遭受了挫折的魏瓦特博士,抛开了众多专家编制的宣传册,暂时放弃了对大众的普及教育,开始了新的研究,最终做了一个大胆的行动:集中力量进入性交易场所,让性工作者要求顾客100%使用安全套。

就是这样一个看上去“治标不治本”的行动,让泰国艾滋病毒的蔓延迅速得到了遏制,泰国得救了。随后,魏瓦特博士开始在全球发起他的倡议——“不明性行为100%使用安全套”,使得全球艾滋病的蔓延势头得到了有效控制。在抗击艾滋病的伟大事业中,魏瓦特博士取得了迄今为止全球最高的成就。

当然,感激他的还有杜蕾斯。

2003年的雅客,经过十年的积累已经有了些沉淀。但对于一个发展初期的企业来说,营销上需要做的事情有很多,管理体系、网络细化、产品梳理、终端建设,哪一个说起来都是无比重要。但陈天奖老板没有胡子眉毛一把抓,没有“散弹打鸟”,而是在我们的协助下,集中几乎所有力量寻求“明星产品突破”。这才有了雅客V9的横空出世,企业也由此飞跃了一个巨大的台阶。

劲酒早期是靠保健品操作模式发展起来的,然而进入新世纪,“保健品信任危机”愈演愈烈,保健品企业哀鸿遍野。然而劲酒用了一个关键动作就根本性扭转了这个问题:用小酒转入小餐饮渠道。

这背后隐藏的是一个策略改变,即弱化保健品属性,增强酒属性。任何的策略都依靠一两个关键行为来落地,而用“小酒做小餐饮”则是实现这个策略的关键行为。这给劲酒带来了质的飞跃,不但没有受到保健品信任危机影响,反倒因此销售节节攀升,年销售额已近百亿,牢牢占据保健酒霸主地位。

2008年金融危机后,由于巨大的投资刺激,房地产企业迎来了发展的超白金时期。所有的地产企业都在疯狂拿地,但钱是有限的,银行能贷也都贷了,决定企业发展最关键的因素是你的资金使用效率。

在万达,“快”成了压倒一切的首要任务。王健林提出了项目从拿地到开业18个月的“万达速度”,而保障“万达速度”的关键行为则是“标准化”:“拿地标准化”“施工标准化”“组织标准化”“财务标准化”,当然还有我们参与制定的“营销标准化”。

正是这一个个标准化措施,使得万达资金使用效率遥遥领先同行,从而抓住了地产业发展的最佳时期,从一个中等规模的地产企业成了国内商业地产的龙头企业。

任何企业的任何阶段,其关键的营销行为都只有一两个,如果我们能够把资源集中于关键行为,哪怕进行小小的触动,都可能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老苗把这种通过深刻营销洞察找出的关键行为称为“营销按钮”。

世纪初,蒙牛“一头牛跑出火箭速度”的时候,牛根生表示,广告是与销售相关的唯一要素(大意)。那么,“广告”就是那时蒙牛的营销按钮。

无独有偶,史玉柱做脑白金的时候,别的事情可以不管,广告的事情一定要亲自过问;而到做游戏的时候,广告他就不再过问了,而是关注游戏产品本身。环境、企业状况、行业等发生变化,关键行为也就变了,之前是广告,之后是产品。

军事思想强调集中力量打歼灭战,毛主席说,“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找到这个合适的“一指”,掰断它,是战争中的关键行为。

解放战争第二阶段,国民党集中了24个整编师四十几万大军进攻山东解放区。

国民党此战吸取了以往被分割消灭的教训,采用了密集靠拢、齐头并进的战法,我军形势极为严峻。

华野在陈毅粟裕领导下,一方面耐心周旋,一方面寻找战机。终于抓住了张灵甫稍有冒进,而国民党内部互相救援不力的机会,在孟良崮消灭了国民党王牌中的王牌——整编七十四师。陈毅元帅称赞粟裕将军此役乃“百万军中取上将人头”。“消灭七十四师”而不是“全面对抗四十几万国民党大军”,是粉碎国民党重点进攻山东的关键行为。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很多企业并没有把资源集中在关键行为上,而更喜欢投入到所谓“模式”“体系”的无休止扯皮论证中。

人都有这样的本能:一旦出现难以解决的问题,我们倾向于把它归因到一个强大的我们自己难以控制的因素上,这样我们的压力就会变小。而在营销管理中,这个现象非常普遍。我们的解决方法总是习惯性地面向一个庞大的不够具体的事物,而不是一两个关键行为。“这个问题归根结底是体系问题”,而体系的建设非一朝一夕所能改变,既然这样,我们就一步步来,大家压力又小了点,可以继续轻松玩耍了。“这个问题的根源是人员素质问题”,人的素质哪能说提高就提高了,那我们加强人的培训招聘工作,更厉害的人能提炼出“在实践中锻炼,在锻炼中提高”这样的金句来。这样的总结,又有“高度”,又给自己留空间,也给自己团队中的人留了空间。对上对下对己,都好交代,自然赢得欢呼一片。

诸如此类的还有,“商业或营销模式问题”“品牌老化问题”“产品生命周期问题”“渠道问题”“团队执行力问题”等等,不胜枚举。

对于老板而言,企业在比较小的时候,能做的事本来就很少,反倒能够把精力都放在关键行为上;一旦企业变大,资源变多,貌似能做的很多了,重要的事情也变多了,就想面面俱到了:产品管理体系、销售管理体系、终端建设流程……能干的都给它干了。

但是,你不可能同时做好二十件事,你需要关注的是少数关键行为而非多数行为。

对于一些职业经理人而言,提具体的行为总是有很大风险的,非常容易受到质疑,而且显得“不够有高度”。

如果你说“我们往东走”,那就会有人质疑为什么不是往西,如果你说我们往“有阳光的地方走”,不但遭受质疑的可能性降低,还显得很有“高度”。将方案模糊化放到一个宏大的体系中提出,证伪的难度就很大,安全性是极高的。这是很多大公司高级职业经理人的生存之道,也是大公司容易扯皮的重要原因。

企业做营销追求的是营销结果,切记能够带来结果的只有行为,而不是体系、理念、方法、工具,这些都是为让关键营销行为更加有效的手段。同时关键行为只能有一两个,因为你没办法同时做好更多的事情,这就是老苗提倡的营销按钮。

只要你能找到这个按钮,无论看似多么复杂的问题,都会像纸牌一样轻松倒塌。再次强调:行为!只有行为才能给你带来结果!

按钮无处不在,大量存在于我们生活之中,再跟大家分享一个关于夫妻关系的“按钮”:什么样的因素决定两口子能白头到老?家庭出身?教育?相貌?性格?兴趣?还是星座血型属相?

著名关系学家霍华德·马克曼的研究表明,以上的这些因素可能有一定影响,但都是模糊的“高大上”,并没什么实际用处,真正决定夫妻长期关系的只有一个关键行为。他仅仅通过对这一个行为的观察,用十五分钟就可以判断一对夫妻关系的走向。

马克曼给出的夫妻关系“按钮”是这样的:夫妻双方对意见相左的话题进行讨论,如果讨论中存在大量指责、情绪激动,或者一方退出讨论,那他们的未来将一片黯淡;如果他们能先声明互相尊重,为共同目的相互沟通,暂时遏制情绪,避免激动,他们的将来则会截然不同。

准确率高达90%以上,这就是“按钮”的力量!

这是老苗首次全方位对外披露“扣动一触即发力量”的营销按钮,内容在我的公众号“老苗撕营销”中,已经多有涉及,本书进行了系统化整理。书中有各种奇形怪状的营销武器,相信能带给你不一样的思维震撼。由于水平有限,纰漏之处、逻辑不甚严谨之处,望看官们不吝指正。如能给您带来些许帮助,更是不胜荣幸。  第一章 每个人身上都装满了营销按钮

乌龟要过河,一只蝎子想搭个便“龟”,让乌龟把自己驮过去。

乌龟笑道:“你当我傻啊,你这家伙最爱蜇人,我驮着你,你要蜇我怎么办?”

蝎子说:“我看你还真是傻,连基本的道理都不懂。我要是蜇了你,你一潜水我不就淹死了吗?我再爱蜇人也不敢拿自己的性命开玩笑啊。”

乌龟一想有道理,就答应了。结果蝎子还是把乌龟蜇了。

愤怒的乌龟质问蝎子:“你疯了,你的基本道理哪儿去了?”

被淹得奄奄一息的蝎子说:“我也知道一蜇你,我就会死。可是看着你厚厚实实的背不去蜇上一下,臣妾做不到啊!”◎身为人类,我们跟蝎子也没什么两样

对蝎子来说,“不蜇乌龟”是经过思考过的知性行为,而看到“厚厚实实的背就忍不住蜇一下”是蝎子经过万年进化形成的模式化行为。人类也往往处在这两种行为交替之中,二者相互协调也不停地交锋冲突,形成了人类复杂的行为体系。

斯坦福大学的米契尔博士用研究结果告诉我们:人的行为由两套系统来控制,一个叫“行动”系统,一个叫“知性”系统。

当“行动”系统开始控制我们的时候,人的血液会充分流向四肢,我们会脸红耳热、心跳加速,指挥我们思考的是大脑中的“杏仁核”,大家常说的“海马体”顶端部分,杏仁核也叫“爬行脑”,是“爬行动物”的“爬行”,特点是不会思考,讲究速度,它对信息进行快速地情绪化处理,一旦激活,就会产生战斗、奔跑等快速应激行为。“知性”系统由大脑的额叶部分负责,它对更高级的认知型信息进行处理。比如你在下棋,和朋友悠闲地聊天,进行科研工作等,主要是额叶在工作,这是人跟一般动物不一样的地方,额叶发达,而且还在不断快速进化。“行动”系统和“知性”系统的分工看起来是十分美好的。有老虎出现、恐怖分子放了炸弹、发生了火灾,这时候你要镇定自如,估计很快就“挂”掉了,所以第一反应就是积极行动起来,逃跑或是采取措施救人或者救火,这是行动系统在急速启动。而一些复杂的深思熟虑的行为则交给额叶来处理。

然而人类行为的最大“bug(漏洞)”,就来自这个看似美好的分工。

你精心准备了一篇报告,需要当众讲解,结果滚瓜烂熟的内容却想不起来,你脸发烫、手脚冒汗,语无伦次,这就是该启动额叶的时候,杏仁核却被大大激活了。你面对的只是你的领导、客户或者下属,但你却启动了面对野兽和恐怖分子的模式。

日本核泄漏了,好多人都去买盐,你也囤积了50千克,你根本没考虑过盐是否防辐射,只是看人家买也跟着买。

你去超市购物,列了清单,打算买八样东西,估计价值300块,结果回来的时候,后备厢都装不下了,花了一千多。

不管是买房还是买车或者买衣服,你总是会超出自己原来的预算。

拍卖会上,你不停地举牌,根本停不下来。

我们还会因为免费而买了自己并不需要的东西,因为满××包邮而让自己开支大增。

面对消费时,我们即使是千手观音手也不够剁。

我们的大脑总是在该启动额叶时让杏仁核代替,该去考虑问题的时候不假思索,我们的头脑形成了很多行动模式,西奥迪尼教授(著名行为学家,通俗心理学经典《影响力》的作者)把它称为“自动磁带”,一旦外部条件触发,我们的行为就会自动发生。

这个“bug”之所以存在,首先是因为它有好处,它在很多时候是非常有效的,而且是必要的。

我们生活在一个极端复杂的环境中,每天都接收大量的信息,如果所有的信息都通过额叶来处理,大脑是不堪重负的,因为额叶处理信息需要消耗很多的能量,消耗很多的时间。我们没有足够的精力、时间和能力,因此我们会形成非常多的反应模式,然后把它交给杏仁核来处理,一旦触发反应模式的特征,我们就会不假思索地做出反应。

行为学上经常出现的各种效应,比如契尼可效应、羊群效应、首因效应、光环效应等,都是针对这些特征的模式反应。人的日常行为,多数都是这种模式化反应,只有少数行为才是经过额叶思考过后的理性活动。多数行为让“杏仁核”用“自动磁带”直接反应,是人类的最优选择。

但比较“坑”的是,在人类几十万年的发展过程中,绝大多数时间我们是生活在野外,人们的谋生方式是狩猎和采集,所以我们的反应模式主要是应对原始人生活的。而人类文明才几千年,工业文明几百年,信息社会才几十年,我们的行为模式还没来得及进化,就需要一下面对现在这个复杂的社会了,这带给了我们非常多的困扰。

比如羊群效应,也就是常说的从众心理,它在原始人状态的时候几乎都是正确的:当我们的祖先外出狩猎碰到了狮群,90%的人往东跑,10%的人往西跑,从概率上,往东跑的人要安全得多。经过几十万年进化,标新立异往西跑的都被淘汰了。于是,作为往东跑的大多数原始人的后代,我们也有了根深蒂固的和多数人保持一致的行为模式。

然而现在到了信息社会,少数人在各自领域内比多数人掌握更多的信息,有更深的理解,少数人针对问题进行理性思考而多数人采用直觉模式。在这种情况下,“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然而,与我们固有的模式相对抗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当人群对一个事情发生分歧,让我们相信“10%的人是正确的,而90%的是傻瓜”是件非常具有勇气和智慧的事情。

看一下著名的阿希从众实验。

实验者以大学生为被试,每组7人,坐在一排,其中6人是实验者的助手,只有一位是真正的被试,被试并不知道其他6人的身份。实验开始之后,实验者向所有人展示了一条标准直线X,同时向所有人出示用于比较长度的其他三条直线A, B,C,其中有一条和标准直线X长度一样。然后让所有人(其中包括6位助手和1位真的被试)说出与X长度一样的直线。实验者故意把真的被试安排在最后一个,前面6位由实验者的助手伪装的被试们,都会按照事先的要求说出统一的错误答案,最后由真的被试判断哪条直线和X长度一样。

实验结果是被试做出所有回答中,有35%的回答是遵从了其他人意见的错误回答,大概有3/4的人至少出现了一次从众,大约有1/4的人保持了独立性自始至终没有一次从众发生。

该实验曾反复进行,结果基本一致。接下来还有续集,近些年心理学家把脑部扫描仪器代入了该实验,结果表明:那些没有发生从众行为的人,在做决策时候,脑电波出现了极为复杂的变化,大脑的情绪中心和思考中心都有剧烈反应。结论是,这些人在用自己的理性思考和固有的行为模式进行了激烈对抗。

更极端的例子当然是“米尔格拉姆服从实验”,由于充分揭示人性中“恶”的一面,因此和斯坦福监狱实验一样的臭名昭著。(这也是奠基米尔格拉姆社会行为学大师地位的一个实验。有兴趣的可以上网搜一下详细资料,根据该实验曾经拍摄过一个纪录片叫作《服从》,完全的清晰再现。)

由于实验比较复杂,这里我们只呈现结论。

一些心理正常的人,仅仅在权威的压迫下,就可对无辜者施以迫害。65%的参与者对“受害者”施行了450V的电击惩罚,没有人在300V前坚持停止(有初中物理学基础的人都知道300V和450V的电击意味着什么)。

人是社会动物,对权威服从、对领袖服从是我们重要的行为模式,是一个不假思索的行为。我们要对抗它非常之难。这个实验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过多次操作,结果基本是一致的。

值得一提的是关于该实验的书中记录了参与者的情绪变化。

我看到一个成熟稳重的商人(受试者)面带微笑,自信满满地走进了实验室。短短20分钟,他完全成了另一副模样。他颤抖不停,说话结结巴巴,似乎马上就要精神崩溃了。他一个劲地扯着耳垂,拧紧双手。有一回,他用拳头砸自己的脑袋,喃喃自语:“哦,天哪,让我们停下来吧!”可研究员(权威代表者)所说的每一句话,他都照做了,而且一路服从到底。“颤抖”“结巴”“精神崩溃”“砸自己脑袋”“拧紧双手”“喃喃自语”,我们看出受试者是多么的纠结,他的身体和思绪都在奋力抵抗,表面看他抵抗的是权威,而实质上他抵抗的是自己的行为模式,是额叶和杏仁核在争夺身体的控制权。

然而这并没有什么用。理性思考在与固有行为模式的斗争中总是丢盔弃甲,我们的多数行为都是自然反应,都是“不顾生命危险,也要朝乌龟背上蜇一下”的行为,尽管它可能会被戴上各种合理的帽子。◎了解人类的消费行为模式,是掌握“营销按钮”最本质的逻辑

利用“自动自发”这个支点,营销人或许可以撬起你意想不到的石头。

要知道,消费者行为在多数情况下,也是不假思索的模式反应。掌握这些消费者反应模式,是营销最根本的问题。

一个企业几乎所有的营销问题,都是因为对消费行为的反应模式不够了解或者是判断出现了偏差。

几年前,一个食品企业的老板不无得意地向我炫耀他新产品的定价策略。“我主要的竞争对手是A品牌,他产品的价格集中在5~7块,我在他上面出一个8块的,在他下面出一个4块的,中间一个6块的与他直接竞争,你看我的价格包围策略效果如何?”

这样的“策略”总是让人很无语,他们的逻辑也很明显,通常是自以为是:市场需要多样化,消费者需要更多价格选择。你不是5~7元吗,如果消费者想买贵的,我有8元的,消费者想买便宜的,我有4元的,我还有6元的分流你的消费群。听起来非常“高明”且“顺理成章”。

如果该老板知道行为学上的对比原理,他就不会这么想了。

对比原理涵盖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消费者首先感知的事物,会影响对后面接触事物的判断。这在营销产品定价上,我们通常称为“锚定效应”。

第二,消费者通常不太愿意做没有对比的决定(愿意做选择题是人的本性啊)。

第三,在不熟悉的事物面前做选择,多数消费者会回避极端状况,比如最贵的或最便宜的,最大的或最小的。

第四,过多的选项,会让消费者在做对比时不堪重负,从而影响其做最后的选择(人人都有选择恐惧症)。

通过对比原理我们可以看出,该老板“高明”的定价策略会使竞品成为最优选择,实际是“为人作嫁衣”的行为。来看一个著名的价格实验。

这是杜克大学商学院乔尔·休伯教授和他的研究生克里斯托弗·普多做的三组实验。

第一组,他们向受试者提供了两种啤酒做选择,一种高档啤酒,售价2.6美元,一种廉价啤酒,售价1.8美元。结果是选择高档啤酒和廉价啤酒的人数比是2:1。

第二组则可从三种啤酒中做选择,除了前述的两种,还有另一种超低价啤酒,售价1.6美元。结果,没有任何一名受试者想要买这种超便宜的啤酒。然而,有意思的是,选择先前那种廉价啤酒的比例从33%增加到了47%。超低价啤酒的存在让廉价啤酒变得名正言顺了。

第三组也是在三种啤酒中选择,除了最初的廉价啤酒和高档啤酒外,另外增加了一种超高档啤酒,价格3.4美元。结果10%的受试者选了超高档啤酒。更有意思的是,其余的90%全选了高档啤酒,而廉价啤酒的选择率从第一组的33%陡降到零。

我们这样设想,这些受试者相当于一个理想化的小规模市场,本来有两个啤酒在竞争,放了一个更低档的啤酒,可能本意是抢夺低档啤酒的市场份额,结果却是一点都没抢到,貌似受到冲击的低档啤酒市场占有率从33%提高到了47%。

而另外的市场情况是,放了一个更高端的啤酒去抢夺高端市场,结果原来的高档啤酒的市场占有率却从67%长到了90%,而貌似无辜的低端啤酒,却从33%降到了0%,这往哪儿说理去啊!诡异吗?这只是在对比原理下,消费行为的群体呈现而已,真实的市场比这还要复杂。

营销江湖上经常有行业老大和老二激烈竞争,刀光剑影,你来我往,打来打去发现两者都做大了,旁边的小三小四和市场跟随者,却东倒西歪甚至吐血而亡。

加多宝和王老吉凉茶大战,和其正很受伤;康师傅和统一方便面大战,华龙和华丰很受伤,这两个“战争贩子”又进行茶饮料大战,直接把旭日升打死了;十五年前,青岛啤酒和燕京啤酒大战,搞得很多区域品牌消亡,而头些年,雪花又跳出来找青啤开练,结果把旁边的燕京快给练没了。

是误伤吗?非也。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这其中的门道就在行为模式中,在对比原理中。

如果光顾着看热闹,看别人打得不亦乐乎,自己坐山观虎斗,一边拍手叫好,一边暗自庆幸,自己说不定就成为下一个出局者。

史玉柱是研究消费者行为的高手,做《征途》游戏时,他首创了“游戏免费道具收费”营销模式。当时的电游界觉得老史是个疯子,以为这是买椟还珠的行为。其实是因为史玉柱懂得竞争者们不太了解的行为模式——“契尼克效应”。

契尼克效应是指人们对于尚未完成的、中断了的、未达目标的事情记忆深刻,总想着去完成,比如“初恋总是难忘”“得不到就是最好的”。

据说史玉柱在开发游戏的时候,经常自己彻夜试打,知道在什么时刻游戏者会欲罢不能,而又无法通过,就在此时卖给他道具;游戏者一旦通过,大量的荷尔蒙爆发,多巴胺水平提高,玩家获得巨大快感,此时下一个任务接踵而来,游戏者进入了契尼克效应的循环。

再说一个:大部分营销者的思维是要给消费者提供便利性,只要消费者肯掏钱,要什么给什么,实行三包、送货上门、终生保修等。如果老苗向你推荐这样一个家具品牌:不但样子简陋,而且价格贵,还只提供半成品,当你把它买回家,你将面对一堆板材和不怎么详尽的说明书,你需要费尽九牛二虎之力,花费半天一天甚至几天才能把这个家伙弄好。你是不是觉得老苗脑子进水了?

事实上真有这样的品牌,它就是全球最大的零售家具品牌——宜家。这个旨在给全球消费者“添麻烦”的品牌,年销售额几百亿欧元,净利润超过25亿欧元。

宜家模式成功在于利用了人们这样的行为模式:我们总是对于自己付出劳动或感情的事物有更深厚的感情,同样对于商品,消费者会对自己付出心血的商品更有感情和更高的价格估值。行为学家艾瑞里教授把这种行为模式叫作“宜家效应”。

宜家效应在营销中的应用近些年越来越广泛,在“取悦”消费者越来越难、成本越来越高的情况下,不妨反其道而行之,刺激他们付出劳动、感情、时间、心血,能够在大幅降低营销成本的同时,还大大提升品牌忠诚度。

其他还有首因效应、一致性效应、破窗原理、喜好原理等,都时时刻刻在根本上影响着我们的行为。本书将陆续介绍各种行为模式在营销中的应用,为找到您的营销按钮提供启示。

消费行为,表面是理性的钱物交易,实际上影响更大的是人类几百万年来形成的行为模式。找对按钮,你轻轻一按,他们就“自动自发”。一、影响消费行为的葵花宝典

20世纪60年代,社会心理学家霍华德·莱文瑟在耶鲁大学主持进行过著名的“恐惧实验”。

耶鲁大学为高年级学生分组发破伤风危害手册,手册里主要是说破伤风的危害,以及注射疫苗的重要性,最后提醒大家,校医院免费注射破伤风疫苗。

准备的手册有两个版本,不同组别拿到的版本不同。一组拿到的是“高恐惧”版本,其中使用了夸张的语言还配有高刺激的图片,还有个重症患儿,还有带着导尿管、鼻管、气管切开伤口的患者;另一组拿到的是“低恐惧版本”,其中的介绍语言相对平实,也没配图片。

果然,随后的问卷调查发现,得到“高恐惧”手册的学生比另一组更加相信破伤风的危害性,更加能够意识到注射破伤风疫苗的重要性。

出乎意料的事情发生在一个月之后。当人们再次调查到底有多少学生真的去注射了疫苗,发现“高恐惧”组和“低恐惧”组比例居然一样,都在3%左右。原来那些通过恐惧诉求得到的差异消失了。我们先记住这个数字——“3%”,之后发生的一个小改动,让事态产生了巨大的转变。

他们在手册上增加了两个貌似“画蛇添足”的内容:一个是一张校医院的地理位置图,我们知道实验的对象是高年级学生,应该不会有人不认识去校医院的路,这个地图加得好像“多此一举”;另一个是增加了疫苗接种的具体时间,而之前是没有时间限制的,看上去也没有什么意义。然而,就是这两个“画蛇添足”的内容,却让去注射疫苗的人大大增加了,人数比例陡增至28%,是原来的九倍还要多。

加倍的恐惧诉求并没有真正影响到人的行为(去注射疫苗),两个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却让行为提高了9倍之多。

改变人的行为有什么样的诀窍和秘籍吗?1.让消费者掏钱买单,要从行为改变的起点开始

撬动改变的支点,来自于人类长久形成的心理本能。不幸的是,大多数产品都在走自说自话的老路,而这对于消费者而言只是隔靴搔痒——请永远记住:当商家重复一万次关于产品的“真理”,每个消费者在乎的只有“这跟我有什么关系?”。

先从减肥这件事说起吧。

有初中生物知识的人都知道,瘦下来就是让摄入的热量比消耗的少,那么减肥的不二法门也显而易见:少摄入,多消耗。也就是常说的:管住嘴,迈开腿,不吃油炸食品不喝高糖饮料,每天快走一万步,跳绳两小时。

这绝对是赤裸裸的真理,是除医疗干预手段外唯一行之有效的减肥方式。如果你把这个真理告诉你正在减肥的朋友尤其是女友,恭喜你,你将受到严重鄙视。

一个资深减肥人士收藏的秘籍通常是这样的。“每天六分钟,练出小蛮腰”“快速燃烧脂肪的神秘物质——左旋肉碱”“二十天减十斤,扎这几个穴位就够了”“不挨饿轻松减肥的七种方法”“越吃越瘦的十八种食物”

……

看出这些“秘籍”和“真理”的区别吗?知道为什么人们都青睐“秘籍”而远离“真理”吗?

社会行为学家认为:人是习惯动物,当他在习惯和固有模式行为中,心理处于舒适区,是拒绝改变的。从“人多力量大”到“只生一个好”很难,从“独生子女”到“鼓励生两个”同样不容易。

改变人的行为必须通过两个思维地图起作用:第一是动机,第二是能力,即“我有必要这样做吗”和“我有能力这样做吗”。因此,要影响人的行为必须让他觉得“值得做”和“容易做”。二者缺一不可。

只有觉得改变价值高且很容易改变,人们才会去做,如果改变的价值高而实现起来很难,人们会倾向于把现状合理化而拒绝改变。图1-1 反应模式图

根据这个反应模式图(如图1-1所示),我们就很好理解为什么减肥“真理”总是败给减肥“秘籍”,为什么恐惧实验中“画蛇添足”的地图和时间却让效果大增?因为他们(秘籍和地图)都让行为变得更加容易。

营销的本质目标是改变消费行为,是“劝人离婚的艺术”,本来跟别人过得好好的,现在要让她跟你过,本来买别人的,现在要让他买你的。所有的营销努力都是在让你倡导的消费行为“值得做”和“容易做”,一切有效的营销行为都是围绕这两个维度展开。2.让你买单很容易——改变消费行为的两个基本原理

事实上,我们只要在“值得做”和“容易做”这两个维度上探索,往往就能找出改变消费行为的关键环节,通常它就是我们的“营销按钮”。集中更多的营销资源触动它,你理想中的消费行为将会以你意想不到的速度呈现,一切的营销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我们很多企业的营销没有把资源放在对消费行为的改变上,而是各种的急功近利:找个大客户,进个大终端,想个大点子,制造个大话题,上个大媒体,开个大会议。

头些年,康师傅的“通路精耕”和娃哈哈的“分销联合体”火爆一时,很多企业搞运动上体系,激情学习,大干快上,现在其销售管理基本是一地鸡毛。有的企业通过客情“关系”,以极其昂贵的代价快速进入大润发、家乐福等各大零售系统,希望一炮而红,结果往往进退失据,市场惨不忍睹。

这种“找关系卖货、想点子造轰动”的投机式营销,很能迷惑一些人,也死得很快。每年死掉的产品数以万计,每年有无数企业倒闭,不在乎多一两家,市场会让他们回头的。

另外一些企业的营销则是让人着急的:他们深知改变消费行为是营销的本质,从USP到品牌到定位理论工具,也都熟练应用,他们有丰富的操作经验和成功履历。突然有一天他们发现,原来运用的一切不那么管用了,尤其是资源相对匮乏的小公司,更是如此。

通常,营销者试图影响消费行为的基本逻辑是这样的:“我有一个巨牛的独一无二的产品(USP和定位理论的综合运用),非常适合你(目标人群界定),你用了之后非常爽(体验感描述),大家都在用(羊群效应),某大牛也在用(权威效应),产品好还是次要关键看气质(品牌形象打造)。”

这些信息传递的途径是:产品包装、广告、推广活动、终端展示、销售员讲解、公关关系等。

看上去顺理成章,大家也似乎都在这么做,以往的品牌多数也是这样成功的,其中不乏国际大品牌和知名民族品牌。

不过,通过看上面的人类面对影响的反应模式图,我们可以看到里面隐藏着一个巨大的漏洞,企业在让消费者觉得“值得做”方面可谓下足苦功,从各个角度用不同方法向消费者传递“你值得拥有”“你必须拥有”,但在“容易做”这个维度下的功夫却明显不够。

直接跟消费者打交道的售货员感触应该最深,明明已经要成交的顾客,如果因为钱不够或其他原因离开了,很可能就不会来买了。因为顾客来交易的难度提高了。

做销售的业务员也会碰到很多这种情况,眼看板上钉钉的订单,稍一迟疑,就因为“资金紧张”“等更恰当时机”“老婆大人不同意”等“原因”又黄掉了。因此做销售的有句名言,“今天的订单就在眼前,明天的订单远在天边”。

人是“一系列习惯积累的总和”,人们喜欢按照既有轨道去行动。一旦你让他做出的改变稍有难度,他们就会把现状进行“合理化”,从而维持现状。

如果要让你的营销行为有效,必须要让你希望发生的消费行为变得容易。本章将继续介绍一些让你倡导的行为“值得做”和“容易做”的工具和方法,重点介绍如何让你倡导的消费行为“容易做”。3.“葵花宝典”——一个涵盖所有改变消费行为手段的关系图表

请注意,“容易做”永远是打开消费者一系列连锁消费行为的敲门砖。

世界上的绝大多数人在潜意识中都是抵触变化的。这种偏向于维持现状的心理也常常在左右着你的行为:在专卖店看中了一款手机,如果当时带的钱不够没买,你回来后就会发现正使用的手机有很多优点,比如“待机时间长”“能砸核桃”等,甚至由此还能给自己找出很多优点,比如“念旧”“重感情”。其实这都是“合理化”的产物,根本的原因则是你对再去一趟专卖店嫌麻烦,或者是对适应新手机的功能和操作心生畏惧。

想要扭转消费者长久以来积累的习惯,并促使消费行为发生,需要平衡的是产品、消费者和消费者所处环境(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关系。那么产品、消费者、环境三要素和“值得做”“容易做”两个维度,就形成了六组关系(如表1-1所示)。表1-1 “值得做”“容易做”两个维度的六组关系

老苗在这六组关系中,打造出了七个营销按钮:让消费行为“值得做”的三个按钮和“容易做”的四个按钮。4.消费行为“值得做”的三个按钮

让消费行为“值得做”的第一个按钮:建立替代经验。

说起希望工程,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那个“手握铅笔、头发蓬乱的大眼睛女孩”,其形象深入人心,为希望工程的成功推广立下首功。

大眼睛女孩带给你的这种感觉叫作“替代经验”,它是通过体验感,调动人的情绪中心,从而影响人的行为,其威力要比理性说服大得多。(后面将有专门篇章介绍情绪营销)

无论你想让消费者感受产品的益处,还是需求未得到满足的尴尬,建立感同身受的替代经验都非常重要。

这个替代经验可以是离消费者距离最近的案例,可以是生动的故事,也可以是直指人心的感人画面

苏联的格言说:“一个人的死亡是个悲剧,100万人的死亡则是个统计数字。”因为个体的遭遇可以让别人产生感同身受的替代经验,而100万人的际遇则远远超出个人感受能力。

美国癌症协会(ACS)是个成功的公益组织,他们总是讲述鲜活的个案,用充满感情的词汇进行描述,他们把癌症患者生动地称为“存活者”,因此打动了无数社会慈善人士。他们获得的捐助是如此之多,以至于遭到了其他公益组织的抵制。

最近中国的企业流行“讲故事”:产品上市讲故事、企业上市讲故事、品牌讲故事、公关也讲故事。

但好的故事一定是围绕建立替代经验来展开,没有好的替代经验,全公司都是段子手也没用。

让消费行为“值得做”的第二个按钮:提供虚拟所有权。

所谓虚拟所有权,即让顾客在尚未购买的时候,产生“已经拥有”的感觉,是一种“将得到还尚未得到”的感觉。

根据行为学家的实验结论,此时人体内的相应激素水平会达到最高,甚至超过得到之后。如果消费者未能购买,就会有损失感。“损失厌恶感”是让人非常不爽的事情,为了避免这种感觉,人们会想办法守住这份“虚拟所有”的感觉,做出购买行为或者继续关注。但一旦被带入虚拟所有的感觉,消费者所投入的时间、关注甚至劳动越多,其对产品的依恋就会越高。

如果你参加过竞拍就能体会到,当一个标的你反复举牌最后没得到,虽然你并没有损失金钱,但那个感觉却无比糟糕,就像“女朋友被抢走了”。举牌次数越多,最后没成功的失落感就越大。这是因为,在你举牌的一瞬间,一个叫“虚拟所有权”的家伙就开始在你头脑中生根,你不停举牌它就不停生根发芽,最后你非常难以舍弃,往往会开出远高过标的价值的价格。你之所以失败,是因为有个比你还纠结的倒霉家伙也在那儿举牌。“先使用后付款”是运用“虚拟所有权”的典型营销手段。

安利在营销史上最初的成功,不是它的销售模式,而是一个代号叫“臭虫”的推广活动。

操作秘诀是,不管用什么方法软磨硬泡还是死皮赖脸,千方百计把一个组合产品留到消费者家里让人试用,一天两天三天,时间再长也行。等试用期结束,销售员上门取样品,带来了雪花般的订单。

根据之后的访谈了解到,一方面,有些消费者免费用了人家的产品,“不好意思”了,反正不贵也就买了一些。另外一些即使觉得没什么,但一旦销售员上门要拿回样品了,就会产生一点失落感,最后干脆掏钱买了。“臭虫”营销取得了巨大成功,快速让安利从一家从地下室办公的企业,成长为年销售额达到15亿美元的大型企业。“虚拟所有权”这个工具可是帮了很大的忙。

这个工具用得最多的地方还是在广告业,行为学家艾瑞里说:“虚拟所有权是广告业的主要动因。”霍普金斯也主张广告要强调消费者拥有产品之后的感受。

汽车渲染的是你拥有后的荣耀和驾驶的享受,化妆品描述的是你使用后的各种光鲜靓丽“你值得拥有”,饮料会极力刻画你畅饮的舒爽,保健品告诉你吃了后“腰不酸了,腿不疼了”;时尚杂志广告上不管什么产品,都是一个面容姣好、身材修长的模特,华丽丽地在某个雅致的背景前,一副慵懒享受闲散安逸无聊的样子,让无数女人觉得:“哎,这才是我想要的生活!”

让消费行为“值得做”的第三个按钮:价值转换。

脑白金是保健品,本来要带给消费者的价值是它的“改善睡眠”和“调理肠胃”。但在头些年保健品信任危机的环境中,这样玩很容易掉入夸大宣传的陷阱。聪明的史玉柱脑筋一转,把脑白金直接弄成礼品了。

每一类产品都有对应的价值属性。但可以通过营销手段使之发生价值转换,使产品彰显不一样的价值,更加让消费者“值得买”和“非买不可”。“六个核桃”的成功,也在于它没傻乎乎跟着“大寨”卖“核桃露”,而是瞄准了北方农村的伴手礼市场,从产品对人的功能价值,华丽丽完成了价值转换,变得具有较高社交价值。

蜜饯本是个小得可怜的品类,“零食中的零食”。可一个兄弟把“溜溜梅”策划成“没事就吃”后,从原来的小零食价值,猛然一转,成了打发时间的消遣品,价值做了转换,才会有上十亿的市场规模。

同样,如红酒、茶、咖啡,这些往嘴里喝的东西,原本对应的价值属性是好喝、健康、营养等,但赋予了文化因素后,做了价值转换,成功升级为显示自己高品质生活的利器。哈根达斯则被生拉硬拽进了爱情元素,也都取得了成功。

所以,喝咖啡的要比吃大蒜的有品位,失恋了吃哈根达斯比啃俩韭菜包子更能体现伤感。5.让消费行为“容易做”的四个按钮

说完“值得做”,再来讲讲如何让消费行为容易发生,即“容易做”。

让消费行为“容易做”的第一个按钮:行为分解。

很多营销者希望“毕其功于一役”,希望一则广告、一个推广活动,能够解决消费者所有问题,一下子让消费者掏腰包。

俗话说,酒要一口一口喝,路要一步一步走,步子太大容易扯着。这在多数情况下是吃力不讨好的,尤其是针对高价值、高介入度、高关注度产品。我们知道消费行为是复杂的,从消费反应上有四个反应层次模型:注意—兴趣—欲望—行动(又称AI-DA法则),从购买决策过程上有5个阶段模式:问题认识—信息收集—方案评估—购买决策—购后行为。

所以在大多数情况下,把你的消费者推向更高的购买阶段是最有效率的方法。

十几年前,叶茂中对我说:“老苗你软文写得好,这很牛!”当时年少轻狂的我心想:“老叶你能看出我软文写得好,这更牛!”确实,乍一看内容,我当时写的软文跟普通软文没什么区别,但效果却截然不同。如果一篇普通软文能来50个顾客咨询电话,而我写同样篇幅的软文至少能来200个咨询电话。

其实诀窍很简单:普通保健品软文,都是写病理、承诺、典型病理、专家背书等,总之是各种好。目标是希望唤起顾客的购买欲望,让顾客看了软文就掏钱。而我没这么贪婪,我的目标就是让顾客打电话或者到药店去看看,这就容易得多,只需要多描述一些其他顾客的电话场景或到药房的场景,通过这些行为最后解决了最终问题。电话自然被打爆。

这就是消费行为分解。很多情况下,你不需要让顾客一下就掏钱,只需要把他推向更高的购买决策阶段就行了。

还是回头敬佩一下叶大师,因为他在分解消费行为方面做了件更牛的事儿——海澜之家的广告策划。

当时的男装广告基本都是在“耍个性”“劈情操”,如“不走寻常路”“简约不简单”“男人对自己狠一点”,希望通过品牌个性的塑造来获取消费者认同,即上面提到的从消费者对产品的态度角度获得价值,从而让顾客觉得“值得买”。

然而,海澜之家的广告创意可真是“没走寻常路”,广告语你懂的:“男人的衣柜”“男人一年逛两次海澜之家”,当年如果有十大土得掉渣广告评选,这个广告语会当仁不让。

可让那些“有创意”的广告人想不通的是,创意四射的“不走寻常路”“男人对自己狠一点”“简约不简单”基本都洗洗睡了,可土得掉渣的“男人一年逛两次海澜之家”还在不厌其烦地播着,看样子还会继续播下去,而海澜之家也成长至年销售额近两百亿规模的企业。

如果营销者熟悉消费行为分解,就能看出海澜之家这个“土”广告,包含着很高明的策略。这个广告没有向消费者展示产品如何、品牌如何,它试图影响的消费行为是:你每年到我店里来两趟,买不买随你,逛逛就行。这比鼓动消费者掏钱容易多了。

可一旦进了门,终端展示、店务管理、营业导购,那可都不是吃闲饭的,“要打此处过,留下买路财”,你是买啊还是买啊,绝不强求。多数人还是“赤手空拳”进去,大包小包出来。所以有人吐槽:怪不得一年只让去两次,多了去不起啊!

这就是消费行为分解的力量。

让消费行为“容易做”的第二个按钮:正确的激励。

我们看一个广告大师克劳德·霍普金斯的经典案例。

有必要先对霍大师做个介绍:霍普金斯是被奥格威称为“改变了他一生”的人。他把科学尤其是消费行为科学带入了广告,并发明了很多营销方法,包括我们今天广泛运用的派样、测试行销、强化铺货率和优惠券促销等。他的著作《科学的广告》是现代营销学和广告学的奠基作之一,被奥格威评价为“不把这本书读七遍,任何人都不能去做广告”。

我们知道,人要违背自己的天性很难,养成一个违背天性的习惯更难,如果让全世界的人都养成一个违背天性的习惯简直就是不可想象的。事实上,这个不可想象的现象还真的让我们霍大师给制造出来了,那就是刷牙。

因为习以为常,可能我们不会觉得,刷牙实际上是很不让人愉悦的事。一根塑料棍,一端有塑料毛,沾上黏糊糊的胶状物,塞在嘴里捅来捅去,想想就觉得不爽。

所以人虽有清洁牙齿的需求,但刷牙一直没有成为人们的普遍习惯,直至霍普金斯出手。

除了向人们宣称刷牙可以使牙齿坚固美观、减少牙病之外,霍普金斯还做了个小动作:往牙膏里加了薄荷、柠檬酸之类的物质。

这些物质给刷牙者口腔带来清凉感和洁净感,这个小刺激成了每次刷牙的小激励,一旦忘了刷牙,这个“奖赏”就没了,刷牙者就会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