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其实很简单——李国斌讲申论(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5-17 17:16:58

点击下载

作者:李国斌

出版社:北京普华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申论其实很简单——李国斌讲申论

申论其实很简单——李国斌讲申论试读:

序言

很多考生 “谈申色变”, 认为 “申论” 就是不可触碰的 “神论”。 无论背多少政府文件, 看多少社会热点, 做多少申论真题、 模拟题, 成绩总是不尽如人意, 大部分考生的国考成绩总是在三四十分徘徊, 偶尔几个破六的考生简直被大家膜拜为考神。

假如我们问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 是否就能明白个中缘由了呢?

第一, 你是否了解政府文件的真正含义? 是否了解文件中有关科学发展观、 服务型政府、 和谐社会等词汇的内涵? 是否尝试将政府文件中的经典内容恰到好处地用到文章写作之中呢?

第二, 你是否能用简单明了的语言描述热点现象? 是否能对热点现象进行本质分析,挖掘现象背后隐藏的深层次问题? 是否能进一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影响? 进而站在政府部门的高度思考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最后, 你是否能用例证法尝试将这些事件融汇在你的文章写作之中?

第三, 你是否真正分析过自己做过的大量真题? 是否分析过每则材料的段落大意, 分析过每一道题的设问方式? 是否对着标准答案仔细推敲过自己答卷的错误原因, 遇到不懂的地方是否向老师请教直到明白为止? 是否阅读过相关教材搞清申论作答的方法要领, 而不是草草了事, 图个心理安慰?

我相信, 如果真正解决了上述问题, 你的申论成绩一定不低。 所以, “申论” 并非“神论”, 考生要想取得高分, 需要真正用心去体会, 认真去练习。

学习之前, 考生先要知晓公务员考试中申论有什么样的最新趋势。

自从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告和大纲公布以后, 最让考生和公考培训老师关注的就是申论考试时间破天荒的增加了30 分钟。 然后, 很多省份考试也都相继延长了30 分钟。 无论是大众媒体还是自媒体都对此事进行了义正言辞或者煞有介事的解读, 无论大街小巷还是茶余饭后, 在公考界讲不出几句申论延长30分钟的奥妙变成了非常丢人的事情。针对纷繁复杂的解读, 我在这里郑重的向大家做出解读, 希望不要让流言继续误导大家。

首先, 我们一定要明确申论考试延长30分钟的原因。 申论考试一直是公务员考试的重要科目, 与行测考查思维能力不同的是, 它是真正考查机关工作能力的必要方式。 以往申论考试得分一直不高, 近年平均分大多在30至40分 (已经去除了不认真答题和未答完题的情况), 高分人群非常少, 大多数考生分数接近, 无法真正达到选拔优秀人才的目的。原因是什么? 虽然申论材料字数较多, 基本是6 000~8 000字 (其中2010年副省级5 930字, 地市级6 102字; 2011年副省级6 805字, 地市级6 753字; 2012年副省级5 917字,地市级6 306字; 2013年副省级7 774字, 地市级6 690字) , 但比起行测两万字以上还是只有不到1/3的字数。 这时候一定有同学会问, 为什么申论还要延长, 而行测不延长呢?原因就是行测考查的是即兴思维, 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本能。 所有题目的平均答题时间必须是少于1分钟的, 不然就不能测查出这种能力。 申论则不然, 是为了考查考生的阅读能力、 概括能力、 分析能力和写作能力。 在较短的时间内既要阅读大量文字, 又要思考, 还要撰写2 000字左右的文章, 基本上都是停留于表面, 很难拉开考生之间的差距。 用极限的方式思考一下, 如果申论考试只有一分钟, 大家肯定都是零分, 而如果把时间延长到一天甚至更长的话, 优秀的考生一定会脱颖而出。 因为他有更多的时间阅读和思考, 而功底差的考生给他再多的时间也不会有太大提高, 这样分数就会拉开, 就能选拔出较为优秀的人才。

其次, 有些人说的申论材料会增加, 问题会变难甚至会增多的说法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如果真是这样做了的话, 那么延长的30分钟就变得没有意义。 上面我已经论述的很清楚了, 为了更加全面客观、 真实有效地考查考生的水平和能力, 拉开申论分数的差距,只有保持总阅读量、 总题量和难度不变, 才能使考生发挥得更加充分, 实现选拔优秀人才的初衷。

再次, 为确保真正实现以上目的, 阅卷时间将会延长, 阅卷要求也会随之提高。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 为了确保阅卷的公正, 今年考试结束以后到分数公布这段时间一定会随着申论考试时间的延长而延长。 对于考生来说, 有更多的时间阅读材料和作答, 有更加充分的思考和准备时间, 一定要更好地发挥自身实力, 不论答题还是书写一定要规范, 切不可马虎大意, 浮于表面; 而对于考试本身来说, 从答题时间到阅卷时间的改变, 更加科学化、 人性化, 能使考生发挥出自己真正的水平, 为国家机关选拔更加优秀的人才。

最后, 考试的主题一定是文化建设、 生态建设、 社会建设和经济建设等相关问题。 申论考试一定围绕现阶段中国发展所存在的问题展开, 而今年中国发展面临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呢? 这就很有可能是今年考试的命题趋势。 但有的同学会说, 申论考试可能避开热点,我认为这是不正确的。 纵观十几年的申论考试, 从2003年的安全生产到2013年的文化保护和文化改革, 哪些不是当年的热点。

大家在备考时可能还会关心一个问题, 那就是各地公务员考试有各自的特点吗? 有什么明显的不同吗? 同一个地方考试, 如山东分为A类、 B类、 C 类有明显的区别吗? 其实, 从国考到省考, 从山东省考到浙江省考, 只有试卷感官的不同, 实际涉及的题型以及用到的方法和背后隐含的能力都是一样的。 因为你肯定没有见过哪个考生考这个省分数很低, 而换个省分数就一下子高了的, 除非整个省的评分标准有所不同。 那么为什么一个省的考试会分成三类呢? 这只不过是根据报考的级别不同而设计的不同的背景材料而已。 那些整天夸大各地考试的区分度的说法只不过是有些教育机构的噱头而已, 考生们不要轻信。 我们唯有掌握能力, 方能从容应对一切考试。

那么, 了解了这一切以后, 我们该如何备战申论呢? 我建议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第一, 立足于稳, 着眼于实, 仔细研读申论教材;

第二, 专注热点, 兼做真题, 内外施力加大储备;

第三, 下狠功夫, 循序渐进, 制定步骤开展复习;

第四, 看听写改, 广泛学习, 全面提升申论能力。

本书在编著过程中得到了相关参编老师和同事的大力支持与关心。 感谢边耀楠老师、于丹老师、 陈洁老师、 王维刚老师、 王满花老师、 刘文波老师、 王佳玺老师以及所有给予本书帮助的朋友。

希望大家能够从书中获得一些启迪、 一些感悟, 努力学习吧, 提高能力才是硬道理!期待大家按照公务员局的期望考出理想的成绩, 成为优秀的公务员, 不要辜负祖国和人民的希望。

由于本人才疏学浅, 书中难免存在不当之处, 敬请读者批评指正。第一章申论概述

很多考生 “谈申色变”, 认为申论就是不可触碰的 “神论”。 无论背多少政府文件, 看多少社会热点文章, 做多少模拟试题, 成绩总是不尽如人意, 大部分考生的国考成绩总在三四十分徘徊, 偶尔几个破六的考生都被大家膜拜为 “考神”。 也有一些同学的成绩忽高忽低, 感觉自己学了也没用,甚至还不如不学, 连着参加两次考试, 我还是那个我, 成绩也还是那个成绩!

申论, 在很多考生心中就像是一个神龛, 高高在上, 只能膜拜。 可回过头来, 我们问问自己几个问题, 是否就不再那么无辜, 反而有些汗颜了呢?

第一, 你是否了解政府文件的真正含义? 是否了解文件中有关科学发展观、 服务型政府、 和谐社会等词汇的内涵? 是否尝试将所背政府文件中的经典内容恰到好处地用到文章写作过程之中?

第二, 你是否能用简单明了的语言描述所关注的热点现象? 是否对热点现象进行了本质分析, 挖掘现象背后所隐藏的深层次问题? 是否有进一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影响? 且能站在政府的高度思考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避免再次发生? 最后, 你是否能用例证法尝试将这些事件融汇进你的文章写作之中?

第三, 你是否真正分析过自己做过的大量真题? 分析每则材料的段落大意, 分析每一道题的设问方式? 是否对着标准答案仔细推敲过自己答卷的错误原因? 是否去阅读相关教材弄清申论作答的方法要领?

我相信, 如果真正解决了上述问题, 你的申论成绩一定不低。 所以, 申论并非 “神论”, 要想取得高分, 需要真正用心去体会, 仔细去练习。

当然, 达到以上要求, 还得从申论的基础作答开始。 我们将分两节, 逐步揭开申论考试的神秘面纱。第一节走进申论一、 申论是什么

(一) 申论的含义及本质

要了解申论的含义, 先得从公务员考试大纲对申论的界定说起。 下面我们以2014 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大纲为例进行分析。

申论是测查考生从事机关工作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的考试科目。申论试卷由注意事项、给定材料和作答要求三部分组成。申论考试按照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和行政执法类职位的不同要求, 设置两类试卷。大纲还对申论考查的具体能力进行了描述, 下面我们用表格进行展示, 如表1-1所示。表1-1 申论考查的具体能力

通过阅读大纲可以看到, 申论考试就是为我们提供一系列反映实际问题的文字材料,要求我们在规定时间内阅读材料, 根据作答要求进行回答, 阐述自己的观点并进行论证。通过这种形式的考试, 测查考生从事机关工作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 这些能力具体来说就是阅读理解能力、 综合分析能力、 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 贯彻执行能力及文字表达的能力。 这些能力则是通过归纳概括题、 综合分析题、 贯彻执行题、 对策题以及申发论述题这五大题型来进行考查。 本书在后面的章节会主要讲解如何破解申论五大题型。

(二) 申论试卷结构

申论考试由 “注意事项” “给定材料” 和 “作答要求” 三大部分组成。

在注意事项部分, 给出建议作答时间、 考场纪律等指导意见, 我们只需在平常练习时加以关注, 在考场阅读的过程中就可以将此部分略过。

给定材料一般5 000~8 000字, 围绕当前某一个或几个特定的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展开。 申论材料提供的信息量很大, 一般从多角度、 多侧面围绕主题展开阐述。 此部分是申论作答的重头戏, 是我们寻找答案要点、 理清文章思路的源泉。 因此, 这一部分的作用不可小觑, 有关材料阅读部分将在本书阅读与理解部分进行详细讲解。

作答要求一般由三到五个问题组成, 提问必须针对材料内容, 着重考查考生分析、 解决问题的能力, 是答题的关键。 在阅读给定材料之前, 需要考生仔细审清题意, 很多考生失分严重的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审清作答要求。

通过上述分析, 我们可以看到, 申论就是根据材料以及知识储备回答预设的问题, 展现我们的综合能力。 只要用正确的方法, 加上持之以恒的努力就一定能够突破申论的难关。 我们要坚信: 申论, 其实并不难!二、 申论的材料来源

给定材料是申论考试的载体, 准确理解给定材料, 对作答可以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想像一种场景: 在分秒必争的考场上, 我们读到了熟悉的热点, 看到了自己曾经理解得非常透彻的理论政策, 接下来, 作答时的游刃有余, 交卷时的胸有成竹, 成绩公布后的泰然自若, 都是顺理成章的事儿了。 那么, 这种场景有没有可能出现呢? 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以国考为例, 申论的材料以及主题的选取并非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 2014年国家公务员副省级考试部分材料源于门户网站的新闻, 2013年国家公务员副省级考试部分材料源于一篇网络新闻报道, 2013年地市级考试部分材料源于党政报刊, 关于它们所涉及的文化主题、 教育主题更是被各大报刊、 门户网站、 专业书籍以社会热点现象、 理论政策分析等多种形式所报道、 探讨。 通过分析近十年国家、 地方考试申论真题, 我们总结了申论材料的主要出处。

1. 网络新闻

新闻包罗万象, 大多聚焦社会热点问题, 而申论考试所选取的社会热点多取自新闻报道。 如今网络的出现, 为我们获取新闻提供了便利的平台, 平时大家多关注门户网站, 上网时有意识的登陆中国政府信息网、 人民网、 新华网等新闻网站, 看看热点新闻、 时评栏目, 此外, 建议考生用手机下载门户网站的APP, 充分利用业余时间了解时政热点。

2. 政府政策

申论主要考查考生站在政府机关的角度, 运用理论政策分析热点问题的能力。 因此我们备考还需要收集十八大报告、 近两年政府工作报告、 报考目标省份的政府工作报告、 中央一号文件、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等政府文件。 要仔细研读, 遇到不理解的词汇需要上网查阅, 了解其提出的背景及含义。 政府政策对于理论储备较少的考生来说, 是块 “硬骨头”,我们要耐心品味, 要本着 “不放过任何一处难点” 的精神, 这样积累到一段时间, 你会发现分析很多热点事件时会豁然开朗。

3. 报刊杂志

理论性较强的报刊杂志也有可能进入申论选题的范围, 有条件的考生可以订阅 《人民日报》 《理论热点面对面》 《瞭望》 《中国新闻周刊》 等报刊杂志, 不断关注热点事件、 新闻评论, 同时提高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

4. 新闻联播

每天关注新闻联播, 通过长期收看, 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以及对社会热点的敏感度。

只要我们不断关注上述媒体, 通过平时不断的积累、 总结, 填补理论热点方面的知识空缺, 你在作答时一定会对很多申论材料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 不仅如此, 在文章写作时一定会灵感迸发, 逐渐走出以前抓耳挠腮、 毫无思路的囧境。

最后, 需要补充的是, 当我们关注那些信息源后, 如何有的放矢, 做到有选择性地高效阅读, 是接下来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

很多考生其实也关注门户网站, 也阅读下载在手机中的新闻客户端, 可一到阅读时,重点就会跑偏, 关注了不少八卦新闻, 浏览了不少花哨的图片, 而时间已经如流水般匆匆而过, 所以每次阅读结束总是一无所获。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还在于考生开始阅读前就应该明确阅读目标, 锁定重点素材。

那么, 阅读时我们应该针对哪些主题进行深入阅读呢? 从历年的试题来看, 一个重要的判断依据就是围绕内容多为人们熟知, 所反映的问题具有普遍性质的话题。 如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与完善,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文化的发展等, 这些都可以作为申论选题。 因此, 我们平时要多加关注政治建设、 经济建设、 社会建设、 文化建设以及生态建设五大建设当中的具体热点问题, 党中央提出的方针政策。 总之, 在阅读时有选择性的筛选, 才能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真正高效备考。三、 申论的基本题型

如果说申论考试的主要载体是给定材料, 那么主要手段便是题型。 申论考试主要通过五类题型对考生各项机关工作能力进行考查。 因此, 我们需要对各大题型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第一, 归纳概括题型。 对应大纲的阅读理解能力。 题目中出现归纳、 概括、 总结、 整理等具有概括、 提炼意义的词汇。

概括题的精髓在于要全面、 准确。 全面即作答要点覆盖完整, 准确即能够运用高度精确凝练的语言表述特定事实的表现、 内涵、 特性、 原因等要素。 简单说来, 就是概括题的答案集中在原文里, 需要我们挖掘整理, 合理地多分要点即可。

第二, 综合分析题型。 对应大纲的综合分析能力。 题目要求考生分析、 理解、 思考后提出观点。 分析的灵魂在于综合信息、 多角度思考、 合理推断。 多角度思考即考生要利用发散性思维, 尽可能多视角、 多维度、 多层次地分析问题, 合理推断是指考生要根据给定材料, 结合生活实际, 分析得出事情的实质、 性质、 走向等要素。

第三, 提出对策题型。 对应大纲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题目要求给出建议、 对策、 方案、 措施、 启示等内容。

提出措施是指提供解决现实问题的正确、 合理、 有效的对策、 思路和解决方法。 对策题的关键是界定问题, 即认定问题性质、 涉及的主体及对象等, 接下来提出措施。

第四, 公文类题型 (贯彻执行题)。 对应大纲提出贯彻执行能力。 题目一般要求写倡议书、 宣传纲要、 报告等应用性较强的文种, 这种题型更加贴近实际。 应用文写作的关键在于审清题干要求, 领会工作目标和组织意图, 整合作答要点时还需遵循依法行政的原则, 有效完成作答任务。 此外, 考生平时还需要积累公文写作的基础知识, 以备提前了解作答框架。

第五, 文章写作题型。 对应大纲的文字表达能力。 要求考生在规定的字数内结合材料给我们的触动, 写一篇文章。 文章写作的基本要求是表达流畅、 方式多样。 表达流畅要求考生语言丰富、 内容充实、 不拖泥带水; 方式多样是指论证方法和语言风格富于变化, 情感饱满。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了解到, 每种题型各有特点, 答题关键各有侧重。 同时, 我们还必须清晰地认识到, 近些年国考以及省考在题型的划分上越来越模糊化, 母题型越来越丰富多彩, 可谓一母多胞, 如果一味地死学硬套, 一定会被今后的考试所淘汰。 所以接下来,考生除了需要进一步熟悉各题型的作答技巧之外, 还需要灵活应用各种方法, 通过大量的练习, 不断总结, 真正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四、 申论的阅卷机制

知己知彼, 才能百战不殆。 我们不仅要了解自己的能力水平, 了解如何作答申论, 还得了解阅卷机制。

1. 试阅卷

以国考为例, 在正式阅卷之前, 阅卷小组会随机抽取几十份试卷, 进行试阅卷。 阅卷专家通过对抽出的试卷进行阅读分析, 把握考生总体的水平, 然后结合标准答案进行试评, 一方面为了进一步完善标准答案, 另一方面为了抽取典型样卷供阅卷老师参考。

2. 专人专题

一般而言, 申论作答要求部分一共包括四道题, 在阅卷时采取每道题由专人负责批改的形式, 每位阅卷人只负责批改自己被分配到的那一题。 这种专人专题的阅卷形式, 可以让阅卷工作更加标准化和高效化。 除作文以外的题目都有标准的作答要点, 因此阅卷人按照事先给出的标准赋分要点进行批改, 实行按点采分。 文章部分则根据不同档位的判分标准进行批阅, 通过这种方式, 让阅卷工作更加公平。

3. 双人阅卷核分制

为了保证不受个人主观因素影响考生成绩, 在阅卷时, 采取两人共阅一道题, 背靠背进行打分的机制, 评分结束后, 两位老师评分差在误差区间以内的, 取两位的平均值作为一道题的得分, 如果对一份试卷的评分差在误差区间以外, 则争议卷交由小组阅卷专家进行复评, 给出最终成绩。

总体上, 在申论阅卷过程中, 通过试阅卷、 专人专题、 双人阅卷, 对争议试卷的讨论商议, 再加上初审、 复审, 以及全程的纪委监察, 我们可以看出申论的阅卷工作是非常公平、 科学的。 那么, 考生除了要认真备考以外, 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事项。

1. 保持卷面干净整洁

卷面质量的高低是考生能否取得高分的秘诀之一, 干净整洁的卷面可以让人赏心悦目, 而信手涂抹、 改成一片, 一定会让人对你的试卷失去兴趣, 甚至厌恶! 试想, 你的答卷让人产生了看都不愿意看的情绪, 还能取得高分吗?

2. 清晰罗列答题要点

阅卷人需要在短时间内批阅大量试卷, 一天的工作下来, 会感到很疲惫。 因此, 考生作答时应尽量在整合好的要点前面加上第一、 第二、 第三或者首先、 其次等逻辑序列词,便于阅卷人在短时间内快速看到我们的作答要点。

3. 确保字迹清晰工整

除了分条罗列要点便于阅卷人批阅以外, 清晰的字迹也能够保证阅卷人很快地搜索到我们的要点, 如果书写字迹能够再漂亮一些, 使阅卷人对我们的试卷产生兴趣, 那么取得高分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总之, 切记 “文字书写千万不要龙飞凤舞”!五、 申论的判分依据

前文我们提到, 阅卷人是按事先给出的标准赋分要点和评分标准阅卷的, 可以看出,申论考试也是有 “标准答案” 的, 阅卷人判分的依据就是评分标准。 所以, 申论考试与行政能力测试相比, 看似主观, 考生可以随意发挥, 实则不然, 它既要我们自由发挥平时的知识储备, 展示自我才能, 又必须在严格的规范和标准之下答出命题人希望看到的内容。这也是平时有知识积累的考生在申论考试中败下阵来的一大原因, 由于完全发挥个人的主观储备, 脱离材料侃侃而谈, 结果导致客观题部分失分严重。

我们暂且把作答要求分为两类, 一类是除文章题以外的其他题, 称为客观题类, 此部分有明确、 客观的答案要点。 一类是文章题, 没有标准答案要点, 只有判分的参考类别。

下面给出的实例便是阅卷人手中的判分标准。

例1-1: 2014国考地市级第一题。

第一题: “给定材料3” 是F市实施心理健康促进项目的工作大事记, 请据此对F市所做工作进行分类总结。 (15分)

要求: 分类合理, 内容全面。 不超过200字。

评分细则

对分类合理的把握。

(1) 未分类: 最高2分, 主要是指简单罗列给定材料, 或摘抄给定材料的第一段, 通篇没有一个要点。

(2) 分类不合理: 分值3~5分, 不再采点给分。 分类不合理的情况包括按阶段、 按主体、 按日期, 各类概念之间要为并列关系而不能有交叉。

(3) 分类合理: 采点给分。 正确分类标准为按照工作内容或工作性质分类。 表述分:共5分, 其中领起语1分, 类别科学2分, 语言表达2分。

答案要点

(1) 建立促进心理健康的组织机制, 也可以分为会议机制、 各行业协会等, 领导小组不给分。

(2) 加强促进心理健康的软硬件建设, 也可为加大财政收入, 加强硬件建设, 加强基础设施, 但仅有加大财政投入不给分。

(3) 组织开展促进心理健康的咨询与诊疗服务活动, 也可以开展多种服务活动; 也可为开展心理健康干预或心理援助服务活动; 但成立心理协会不给分。

(4) 打造促进心理健康的专业化人才队伍; 或招聘或引进人才充实队伍; 或培训心理健康专业人才。

(5) 开展促进心理健康的宣传普及及教育活动。

例1-2: 2011国考副省级第二题。

答案要点

主要原因是王景治黄举措顺应了黄河的规律。 (3分)

具体表现为:

(1) 王景所选故道行河路线较优; (1分)

(2) 王景所采放淤措施利于延长行河年限; (1分)

(3) 王景所用修大堤治汴渠方法有效; (1分)

(4) 期间, 黄河中游大暴雨较少, 下游有分支, 两侧多湖泊洼地, 因而下游河患相对较少; (2分)

(5) 期间, 黄土高原人口减少, 植被得到一定恢复, 因而黄河输沙量较少。 (2分)

例1-3: 2011年424省考联考文章评分等级及评分标准。

一类卷 (32~40分, 基准分36分): 能围绕 “家底” 立论, 观点鲜明、 准确、 见解独特; 能紧密联系社会实际, 论据充分; 结构完整, 逻辑严密; 语言流畅, 书写工整无误; 不少于800字。

二类卷 (24~31分, 基准分28分): 能围绕 “家底” 立论, 观点明确、 合理; 能联系社会实际, 论据较充分; 结构完整, 层次较清楚; 语言通畅, 书写工整无误; 不少于800字。

三类卷 (16~23分, 基准分20分): 能围绕 “家底” 立论, 观点不够明确; 联系社会实际不够紧密; 结构欠完整, 条理不够清楚, 语言不够通顺; 不少于600字。

四类卷 (15分以下, 凡符合以下任意一项者, 均在本等级计分): 一是观点不是从给定材料中引申出来的; 二是背诵事先准备的范文的; 三是不知所云的; 四是篇幅不足600字的; 五是不分段落、 标点的; 六是摘抄原文为主的; 七是结构混乱的; 八是文面错误较多的。

说明

(1) 没有标题的、 标题不是 “家底” 的 ( “家底” 为正题、 副题皆可) 扣2分。

(2) 对于难以评判的作文, 请及时与组长协商。

通过以上几个判分标准可以看到, 客观题部分作答时, 我们一方面需要清晰罗列答案要点, 另一方面还要注意分类归纳。 阅卷人只需根据判卷要求按点采分。 因此我们一定要树立申论作答按点采分的意识。 在作答时需要注意文章标题、 观点、 结构、 逻辑、 语言、论证等要素。六、 命题趋势分析

申论考试的主要功能是通过考生对给定材料的分析、 概括、 加工, 测查考生机关工作的实际能力, 申论命题的发展趋势便是以此为指导思想。 纵观历年国考以及地方省考的真题, 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些命题趋势, 以供广大考生参考。

1. 趋势一: 案例型材料所占比重越来越大

以2014国考为例, 85%以上的材料均属于案例型材料, 通过对一件具体事情的描述测查考生阅读理解、 分析问题的能力。 因此考生在平时进行阅读训练时, 要多加关注热点事件, 并且练习从中挖掘深层次的问题, 提高总结成功经验或失败教训的能力。

2. 趋势二: 各大题型设置越来越灵活

这一特点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 题型之间的区分度越来越模糊。 2012 年以前的考题, 我们基本还可以通过提问方式直接判断题型, 而当前, 单纯通过提问较难区分, 需要仔细分析才能判断本质题型, 进而结合材料确定答题思路。 如2013年副省第一题。 第二,混合题型的考查成为发展新趋势。 一道题目涉及到两个甚至是多个题型。 总之, 通过增加审题难度, 测查考生的实力。 第三, 各题型考查方式越来越灵活, 如归纳概括题, 2010年以前以概括主要内容和主要问题为主, 而当前则以概括原因、 影响、 趋势、 特点等多种问答对象为主, 单一的作答套路已经成为过去。 再如贯彻执行题, 2012年以前主要是以政府公文为主, 随着考生对公文把握能力的增强, 命题人再出新招, 转换思路, 侧重应用文写作, 问卷调查、 网站短文、 讲解稿等越来越灵活的写作文种广泛出现。

3. 趋势三: 越来越贴近实际, 考查考生对生活的认知和感悟

以对策题为例, 更多要求考生用设定的身份去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不再考查“假大空” 的对策要点, 即呈现对策面试化的趋势。 答案很难直接在材料中照搬照抄, 需要结合材料信息推出对策, 再如分析启示类的考题, 更多要求我们从成功经验或者失败教训中推出启示, 如果考生没有直接工作经验, 或者没有间接知识积累, 很难抓住答题要点。 文章题也在要求部分暗示我们, “要结合生活中的具体感受, 切忌空谈对策” “注意联系当前社会实际和自身体会”, 以上趋势都表明考生要对考查的主题有一定的认识, 而不是通过背诵简单的万能套话写出命题人所要求的文章。 因此, 考生必须要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善于积累, 善于思考, 善于感知。

4. 趋势四: 对策题型逐渐弱化, 贯彻执行题型愈加凸显

纵观2014年最新考试, 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明显的趋势, 对策题型逐渐淡出视线, 对贯彻执行能力的考查逐渐增强。 除了2014年天津、 浙江 ( B卷)、 广东等个别地区依然出现对策题以外, 无论是2014国家副省级考试、 地市级考试, 还是2014江苏省考或是4月12日举行的多省公务员考试的申论试题中都已经看不到对策题的踪影了, 取而代之的是贯彻执行题, 所占题量逐渐增加。 因此, 对贯彻执行能力的锻炼应该逐步贯彻在平时的备考复习之中。

5. 趋势五: 副省和地市题目的考查区分度逐渐拉大

本条趋势主要针对国家公务员考试而言。 2009年以前, 副省级和地市级职位设置一份考卷, 区别仅在问题的设置上有所不同; 2010年, 两类职位考卷完全分离, 明确变为两套试题, 除了主题相近以外, 给定材料与提问方式均有不同; 自2011 年起, 两类考试在主题上也完全区分开来, 变成两类完全不同的试卷。 从测查方式来看, 副省级考试侧重对综合分析能力的考查, 题型类别偏重综合分析题型。 地市级考试侧重考查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即使是综合分析题型也多为启示类。 备战国考的考生需要加以关注。

通过上述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 当前申论考试越来越灵活、 越来越贴近实际, 考生唯一的应对思路就是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才能真正做到兵来将挡、 水来土掩, 以不变应万变!七、 申论的科学备考“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 申论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因此备考要提前准备。 缺乏科学的备考计划, 很容易让复习陷入琐碎和漫无目的的状态, 造成宝贵时间和有限精力的浪费, 为了使复习过程更加高效, 我们可以把备考划分为三个阶段。

1. 第一阶段, 夯实基础

阶段目标: 全面了解申论考试, 奠定申论基础知识。

备考内容: 掌握申论基本作答方法技巧, 了解申论考试的基本特点和要求, 储备理论和政策、 时事热点。

学习工具: 《理论与热点面对面》 《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选编》 《十八大报告》 《申论》 基础教材、 门户网站热点、 时评栏目、 新闻联播。

阶段建议: 全面系统研读申论科目教材, 有条件的同学可以参加辅导班, 毕竟在有限的时间里, 获得的间接经验一定比自己直接积累总结要更加高效快速。

2. 第二阶段, 专项提升

阶段目标: 集中突击重点难点, 提升专项能力。

备考内容: 重点提高 “阅读理解、 综合分析、 提出和解决问题、 贯彻执行、 文字表达” 五项能力, 通过做题找出优势, 明确弱项, 加强补弱。

学习工具: 历年真题。

阶段建议: 如果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 则以近几年国考真题为主要备考资料; 如果参加地方省考, 以本地省考真题为基础, 结合最新国考及有代表性的省份申论真题。 做题时清晰罗列要点, 答题结束对照标准答案, 一定要总结反思, 分析错误原因, 积累作答经验。

3. 第三阶段, 冲刺拔高

阶段目标: 考试在即, 临门一脚是关键。

备考内容: 储备大量范文, 提升文章写作深度。

学习工具: 历年真题、 高质量的模拟题。

阶段建议: 第一, 用最接近目标考试难度的试题进行模拟训练; 第二, 总结之前所做历年真题; 第三, 多多背诵优秀范文, 尤其是 《人民日报》 的时评。 有条件的考生建议参加一些培训机构的冲刺班, 了解最新考情, 获取他人总结好的热点、 范文等资料。

申论能力的提升绝非一朝一夕的事, 如果我们没有特别的把握, 千万不要临时抱佛脚。 考生应从阅读本书开始, 结合自己目前的实际情况, 制订专属的备考计划, 一定能够成就高分申论。第二节申论的作答步骤一、 审题

审题是作答的第一步, 通过审题可以形成最精准的解题思路。 因此这一步是我们准确破解命题意图的核心。 总体来说, 审题时需要我们综合微观和宏观两种思维。 微观思维主要应用在审清每道题的提问要素, 宏观思维需要我们跳出具体问题, 站在总体高度, 理清题与题之间的关系, 为接下来的作答奠定基础。

(一) 审清提问要素

这一步骤的关键是我们审清题干的基本要素。 基本要素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所有作答要求具备的共性要素, 另一方面是个别作答要求所呈现的特殊要素。

1. 共性要素

(1) 提问的数量

审题之初, 我们先要明确本题一共要求我们回答几个小问, 有的题目只有一问, 有的题目包括两个小问, 如果要求我们回答的小问题在两个以上, 答题时一定要注意缺一不可, 有些考生正是由于审题马虎, 只回答了一个小问, 失分严重。

例1-4: 结合给定材料, 以G市为例分析当前农民工社会融合的基本现状, 并概括Z市为提升外来人口融合程度所采取的措施。 (15分) (2014上海市考B卷)

要求: 条理清晰、 层次分明, 语言简洁流畅。 字数不超过300字。

在审题过程中稍微疏忽, 就会仅仅只概括措施, 遗漏现状要点, 因此一定要仔细小心。

(2) 题型

第一节里面讲到, 归纳概括题、 综合分析题、 对策题、 贯彻执行题以及文章写作题,每种题型各有答题关键, 只有判断题型, 才能做到见招拆招, 按照不同题型的解答思路进行规范作答。 审清题型的主要方法是根据每种题型特有的关键词汇进行判断。 具体内容如下。

①归纳概括题的题干中一般会明确用 “概括” “概述” “归纳” 等词。 在作答要求中一般会出现 “全面” “准确” 等词。

例1-5:“给定材料2” 揭示了当前社会心理方面存在的若干 “缺失”, 请对此予以归纳概括。 (10分) (2014国考副省第一题)

要求: 全面准确, 分条归纳。 不超过150字。

例1-6: 认真阅读、 梳理 “给定材料”, 简要概括一些地区超限超载运输日益严重的主要原因。 (20分) (2014山东省考A类第一题)

要求: 概括准确, 内容全面, 条理清晰; 不超过350字。

②综合分析题的题干、 要求中一般会出现 “分析” “说明” “谈谈看法” 等词。

例1-7: 请根据材料4, 分析说明发展循环经济的好处有哪些。 (20分) (2014广东省考第二题)

要求: 分析全面、 透彻, 条理清晰, 表达准确。 篇幅不超过200字。

③提出对策题的题干中一般会出现 “对策” “建议” “意见” “如何解决” 等词, 要求中一般出现 “针对性” “可行性” 等词汇。

例1-8: 阅读给定材料, 针对农村留守老人面临的困境提出对策。 ( 10分) ( 2014上海市考B卷第三题)

要求: 观点明确、 条理清楚、 语言流畅、 对策可行。 字数不超过200字。

④贯彻执行题干中一般会出现具体文种的名称, 如倡议书、 信、 宣传稿、 报告等文种。

例1-9: 假如你是某单位派驻广灵的观察员, 请根据 “给定材料3”, 以 《高清红的成功给我们的启示》 为题写一份材料, 供领导参考。 (25分) (2014辽宁省考第三题)

要求: 内容具体, 符合实际; 目的明确, 切合主题; 条理清楚, 有概括性。

⑤文章题最容易判断, 一般可以通过题干中的 “文章” 以及要求中的作答字数清晰判别。

例1-10: 加拿大女作家门罗曾经说过: “幸福始终充满着缺陷。” 请结合你对给定材料的思考和对这句话的领悟, 自拟题目, 写一篇文章。 ( 40分) ( 2014国家地市级第五题)

要求: 自选角度, 立意明确; 联系实际, 不拘泥于 “给定材料”; 思想清晰, 语言流畅; 总字数1 000~1 200字。

最后需要补充的是, 虽然以上总结的是每种题型特有的关键词汇, 但是在考试越来越灵活的今天, 题型的杂糅与创新成为发展趋势。 根据2014 年国考以及地方省考的最新试卷来看, “针对性” 等对策特有词汇出现在综合分析题型当中, “概括” 等词汇出现在综合分析题和贯彻执行题中, “全面准确” 等词汇出现在对策题和综合分析题当中, 这些现象已经比比皆是。 因为这些特定的要求是具有普适性的, 所有题目的作答都需要更加全面、 深刻、 准确, 针对性强。 从这个角度来看, 这些变化趋势也是不难理解的, 而一味地死学硬记, 在考场上只会将大量时间用于判断何种题型而非灵活应对。 因此我们要在把握基本词汇的基础之上, 做好灵活应变的准备。

(3) 作答对象

判断基本题型后, 我们需要进一步明确本题需要围绕什么对象展开讨论。

例1-11: “给定材料3” 是F市实施心理健康促进项目的工作大事记, 请据此对F市所做工作进行分类总结。 (15分) (2014国考地市级第一题)

要求: 分类合理, 内容全面。 不超过200字。

上题需要围绕F市所做的工作这一具体对象展开总结, 因此根据这一对象, 我们需要从材料中找到所有F市所做的工作要点后再进行分类总结。

例1-12: 给定材料4提到 “有些人认为, 资助乃高尚之善举, 不应求取回报, 若附加任何感恩条件, 就是 ‘道德要挟爷 ‘道德绑架爷, 就是满足道德虚荣心的假仁假义。”你是如何看待 “附加条件的资助是 ‘道德绑架爷” 这个问题的? (15分) (2008山东省考)

本题具有一定的迷惑性, 很多考生将作答对象当成是 “附加条件的资助” 而非 “附加条件的资助是 ‘道德绑架爷”, 导致首句观点的判断就存在了偏差。

例1-13: 对西南大学女生陈某网上 “卖身救母” 风波做出点评。 (2007山东省考)

如果没有审清问答对象, 仅仅针对 “卖身救母” 事件进行点评, 作答思路便局限于对陈某这种行为进行分析, 而审清是对 “ ‘卖身救母爷 风波” 进行点评, 那么涉及的要点除了分析陈某本身的行为以外, 还需要点评网友、 网络在这一事件中产生的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综上所述, 问答对象决定了要点的多少以及要点的深度和广度, 审错对象, 答案会越跑越偏。

(4) 材料范围

先请大家思考以下两个例题中关于材料的界定有何不同。

例1-14: 根据 “给定材料2”, 谈谈你对 “文化输出” 的理解。 ( 20分) ( 2014辽宁省考第二题)

要求: 全面、 准确、 有概括力。 不超过250字。

例1-15: 如何理解 “给定材料2” 中 “动物的平等伦理权利” 的主张存在着 “伦理悖论”? (20分) (2012联考第二题)

要求: 严密、 完整、 简明。 不超过200字。

仔细分析两道题对材料的界定, 可以看出它们的表述是不一样的, 一个表述是 “根据给定材料2”, 另一个表述是 “给定材料2中”, 很多考生忽视了此处细微差别, 导致材料范围判断失误, 丢失大量答案要点。

因此, 当我们判断好问答的对象以后, 还需要思考从哪些材料中去寻找与问答对象相关的要点。 如果题干显示: 请 “根据、 依据、 联系” 给定材料×, 则作答本题锁定的目标对象即为给定材料×; 如果题干显示: “给定材料×中提到、 谈到、 涉及” 或 “结合、 参考给定材料×”, 那么目标材料就不一定仅仅从给定材料×中去寻找, 凡是涉及到本题问答对象的材料都应该为我们所用。

(5) 作答字数

一般情况下, 申论答题纸25格为一行, 即一行25个字。 答题纸上每隔100字都会在右边用清晰的小字提示。 每一道题都会以 “第一题” “第二题” 等文字字样在答题纸上标注出来, 答题格式如图1-1所示。 我们要严格按照字数要求进行作答。

纵观近几年国考以及地方省考, 在字数要求中一般出现过 “不少于多少字”、 “不多于多少字” “不超过多少字” “在多少字以内” “多少字左右” “多少字之间” 等几种表述。

文章题一般会给我们一个字数区间, 如要求在800~1 000字或者1 000~1 200字; 有的要求不少于某一字数限制。 其他题型一般对字数的要求是: 不超过某一字数限制。

在这种要求下, 文章部分, 以2010年联考文章判分标准中关于字数要求的界定为例(2010年联考文章字数要求1 000~1 200字): 多于1 200 字, 每超过50字, 扣1分, 最多扣3 分。 少于1 000 字, 每少50字, 扣1 分。 因此我们一旦意识到字数少于1 000字或多于1 200字时, 一定要刻意将超出范围的字数控制在50字以内。

对于其他题目, 作答前也应该对要点字数的多少做到心中有数。 第一, 不能超过提示字数。 因为一旦超出标明的字数, 则意味着占用下一题的格子, 而且字数明显超过要求字数的会酌情扣1~2分。 字数不是越多越好, 我们要根据要求掌控, 字数太多, 要学会割舍; 第二, 不能少于提示字数太多。 因为虽然没有 “少于要求字数要扣分” 的规定, 但一旦字数太少, 则意味着我们的要点不够, 进而丧失要点分。 此外, 我们需要明确, 标点符号算字数, 写作时可占一格, 但不能用来刻意凑字数。

答题纸一览图1-1 申论答题纸格式

2. 个性要素

(1) 格式

在有些贯彻执行的题干中, 会有格式要求, 如果我们忽视这一细节则会丢掉格式分。

例1-16: “给定材料6” 提到山西省治超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假如你是省治超办的一名工作人员, 请起草一份上报省政府的治超工作情况汇报。 ( 20分) ( 2013山东省考A类第三题)

要求: 格式规范, 概述准确, 切合题意, 结构清晰; 不超过600字。

我们看到在本题要求部分明确写着 “格式规范”, 意味着我们作答时要符合情况汇报的格式要求。

(2) 语气

有些题干要求中会特别要求我们在文字上加以润色。

例1-17: 请参考给定材料, 为当地居民社区的宣传栏拟一份节水宣传材料。 ( 20分) (2010联考第二题)

要求: ①体现国家节水资源的有关精神, 说明为什么要节水;

②简明、 通俗, 利于老百姓理解;

③不超过400字。

仔细分析作答要求: “节水材料需要简明、 通俗, 利于老百姓理解”, 这就暗示我们在语气上要特别注意。 这道题的判分标准也对措词语气上有明确的说明: “凡事写成硬性命令、 规定、 惩罚措施等文本样式的, 一律只记5分, 不再记要点分。”

(3) 身份

有的题干中会有特殊身份的限定, 意味着有些答案要点要在身份权限的紧箍咒下仔细斟酌。

例1-18: “给定材料3” 介绍了S大学举办心理健康节活动的情况, 假如你是该省教育厅的一名工作人员, 全程观摩了这次活动, 校方请你在这次活动的总结会上发言, 请草拟一个简短的发言稿。 (20分) (2014国考副省第三题)

要求: 内容具体, 符合实际; 目的明确, 切合主题; 语言生动, 有感染力; 不超过500字。

既然设定我们是省教育厅的工作人员, 那么在草拟总结会的发言稿时, 除了对特定事实进行概括, 对所反映的问题实质进行提炼以外, 还需要将自己当成政府工作人员, 在发言稿中要对学校工作进行充分评价, 肯定其意义, 同时要提出对进一步完善工作的希望。

以上各项要素会在不同题型中出现, 该如何把握才能符合判分标准的要求, 我们将在后面的章节中分题型进行详细讲解。

(二) 理清题目关系

理清题目关系, 对于我们后期提炼要点, 把握材料脉络有重要的作用。 题目之间的内在关系有交叉启示、 无关独立两种情况。 我们可以通过灵活把握题目间的具体关系, 提高作答效率。

1. 交叉启示

即前后题目在答题内容上存在部分重合的现象, 答案之间有内在联系、 相互启示的作用, 可以在答题时借鉴使用。

(1) 类型1: 客观题之间交叉启示。

例1-19

①依据给定材料, 概括说明 “大西柏坡” 开发建设的意义。

②根据你对 “一抹红带出七彩” 的理解, 联系给定材料, 谈谈 “大西柏坡” 开发建设都有哪些方面的工作内容。

我们可以看到, 以上第一题和第二题都是让我们围绕 “大西柏坡” 这个主题展开讨论, 因此两题在答题内容上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 作答时可以相互借鉴, 丰富充实, 以获得更全面、 深刻的启示。

(2) 类型2: 客观题与主观题的交叉启示。

例1-20

①国家某部门拟编写一本以黄河为主题的宣传手册, 作为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材料。 宣传手册由四个部分组成, 依次为: “黄河之水天上来” “黄河与中华文明”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黄河精神万古传”。 请参考 “给定材料”, 分别列出每个部分的内容要点。

②请参考 “给定材料”, 以弘扬黄河精神为主题, 自选角度, 自拟题目, 写一篇文章。

我们可以看到, 这套题中两题的共同要素是 “黄河精神”, 我们在写作第①题最后一部分的时候, 整合的关于黄河精神中包容、 博大、 奋进、 勇敢、 团结等要点也可以为文章写作提供素材或思路。

2. 无关独立

客观题目之间相互独立, 基本没有内在的联系, 答题中不能借鉴使用。

例1-21

(1) 根据给定材料, 概括说明人口普查要掌握我国人口哪些方面的基本信息? 并分析指出, 掌握这些信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2) 给定材料5提到了某市在人口普查工作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假定你是一名普查员, 请你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措施。

(3) 假定你是某街道办事处的一名工作人员, 请根据给定材料6~8, 拟写一份 《某街道办事处关于改进老年人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

以上三道题中, 虽然前两道题都是围绕人口普查展开的, 但是具体作答对象各有不同, 分别让我们提炼人口基本信息、 意义、 问题、 对策; 第盂题围绕老年人服务工作展开讨论, 与其他题的主题没有交叉。

例1-22: 2013国考副省级。

(1) “给定材料2” 中的文章作者认为: “从某种意义上说, 这些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比长城、 故宫还要重要的财富。” 请结合 “给定材料”, 谈谈你对这一说法的见解。 (15分)

要求: 全面、 简明。 不超过250字。

(2) 我国有不少地区在保护和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方面都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如果你是某市负责地方文化保护工作的人员, 请认真阅读 “给定材料3”, 概括从中可以获得哪些启示。 (10分)

要求: 全面、 准确、 简明。 不超过150字。

(3) 有关部门拟在全球最高的妈祖圣像落成周年纪念日举办妈祖文化旅游节活动, 需要一批志愿者向游客讲解妈祖文化。 请你根据 “给定材料4”, 为志愿者写一份示范性的讲解稿。 (20分)

要求:

①内容具体, 切合主题;

②准确全面, 逻辑清楚;

③表述生动, 对象明确;

④总字数400~500字。

(4) 假如你是平阳县的大学生村官, 请根据 “给定材料5”, 为政府网站写一篇短文,向社会介绍鹤溪缸窑, 以期促进缸窑的恢复与发展。 (20分)

要求:

①内容具体, 符合实际;

②通俗易懂, 表达简明;

③不超过400字。

(5) “给定材料6” 中的题字 “岁月失语, 惟石能言” 能触发人们许多思考和感悟,请参考 “给定材料”, 以 “岁月失语, 惟石能言” 为题, 写一篇文章。 (35分)

要求:

①自选角度, 立意明确, 有思想性;

②联系实际, 不拘泥于 “给定材料”;

③内容充实, 语言畅达;

④总字数800~1 000字。

通过分析上述四道题: 表面上看, 一道题对应一则材料。 但是第 (1) 题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开, 而且通过审题要素可以辨别材料范围不能局限于第二则, 而第 (3) 题作答对象妈祖文化正好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 因此我们可以初步猜测第 (1) 题与第(2) 题有交叉嫌疑, 可能存在交叉关系, 可以相互借鉴。 通过审题要素判断, 第 (2) 题、 第(3) 题与第 (4) 题需要我们围绕不同材料搜索要点, 因此属于无关独立的类型。二、 读旨

读旨, 即读出材料所表达的主旨、 含义, 进而提炼作答要点。 在我们审题结束后, 便需要带着问题阅读材料。 对材料的阅读与理解, 是我们作答的基础。 这里的读旨, 不仅是我们读出材料所表达的表面含义, 还需要读出材料中没有直接说明的主旨意图。 以2009年国考第一则材料第一段为例。“去年,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 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鼓励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 同年5月1日, 胡锦涛总书记在郑州煤矿机械集团有限公司考察时, 肯定了该集团产品在国内市场、 国际市场所取得的成绩, 并进一步指出, 我们要创名牌, 让郑煤机的产品具有国际竞争力。”

本段关键要点之一: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我们不仅要划出这一要点, 还要知道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之一是转变产业结构, 促进经济发展由第二产业到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共同协调发展。 这正为后面材料描述如何走出我国加工制造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破解农业发展存在的难题奠定了理论基础。 如果读不出这一主旨意图, 就很难站在一定高度对整套材料进行理解, 进而在作答后面问题时很难做到概括全面、 分析到位、 对策合理以及文章写作的立意高远。

读旨这一步, 需要我们一边阅读材料, 一边根据理解、 提炼答案要点。 如何在六七千字中提炼有效信息, 去粗取精, 我们将在第二章材料的阅读与理解部分进行详细讲解。三、 明理

明理, 即明确作答的逻辑条理。 在完成第二步阅读并提炼要点的过程后, 需要将所有要点进行合并归类和排序。 尤其是近几年客观题更加侧重于对要点的归纳和整合, 文章更加注重层次清晰, 因此更加重视归类整理要点这一步骤。 归纳整合的主要逻辑思路有以下四种。

1. 总分

即总述和分说, 总述部分是对分说部分的高度总结。 例如, 我国有不少地区在保护和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方面都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例1-23: 如果你是某市负责地方文化保护工作的人员, 请认真阅读 “给定材料3”, 概括从中可以获得哪些启示。 (10分) (2013国考副省级第二题)

要求: 全面、 准确、 简明。 不超过150字。

参考答案要点

各地的经验表明, 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必须遵循规律, 坚持原样保护与科学开发相结合的原则。 具体来讲, 一是要保留传统建筑的完整性与原真性。 整体保护原有建筑物和自然环境、 民俗文化, 保持文化遗产的历史原貌; 二是发展民俗旅游产业, 要突出地方特色,打造建筑与民俗文化综合体, 再现民俗风情; 三是统筹开发保护与发展, 寓开发于保护之中, 保护优先, 实现经济与文化协调发展。 (149字)

通过上述答案要点可以看到, 首句是对启示的高度总结, 要坚持原样保护与科学开发。 接下来三点是对总体启示的分条阐释。 首句与后三点呈现总分关系。

2. 并列

即要点之间是并行排列的关系。 如上题答案要点中的三点之前, 以并列的形式进行展开。

例1-24: “给定材料3” 是F市实施心理健康促进项目的工作大事记, 请据此对F市所做工作进行分类总结。 (15分) (2014国考地市级第一题)

要求: 分类合理, 内容全面。 不超过200字。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