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明之境:记拍卖史上首座完整的明代石园 | 新室相


发布时间:2020-03-27 07:26:01

点击下载

引言

如果你在2018年11月到2019年6月间来法国香波城堡,就能看见一座屹立在卢瓦尔河谷边的中国明代石园。清晨氤氲的雾气从古老的石穴中飘过,凝了一夜的露水滴落在石头上,滋润着新长出的青苔。“寂寂云根锁昼扉,绿痕春暖上苔衣”。这样浪漫的中国意境,与同样以浪漫闻名的法国古堡隔岸相望,一瞬,时间与空间的碰撞产生了奇妙错觉,让人不禁赞叹惊呼。

让这样一座石园参加国外展出,并搭建在由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参与设计建造的、法国文艺复兴时期著名城堡——香波堡(Château de Chambord)对面,无疑是大胆的行为。

也幸好有这样的大胆,才能让我们看见中国石园在不同地域和空间的别样精彩。无需亭台楼阁,无需花卉树木,只要静立在河谷岸边,以天地为营造空间,与石相对,便能见山见水,如同在虚空中画出一道风景,虽未曾见过,却又似曾相识。

于是称奇之余,我们对这座石园本身及其背后的观赏之道,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自然造物与文人心境

一座石园,在路过的人眼里它是寂然的山水,在走进去的人眼里它是诗意的天地。

中国人爱石赏石由来已久,至唐宋时期达到鼎盛。所谓“君子寓意于物”,峻挺兀岸、百洞千壑的赏石被置于书斋和庭院,文人在赏石过程中倾注自己的人格理想,寄托对自然“野致”的向往膜拜。“忽寻苍翠深,巉巉立孤石。借尔白玉姿,对此青霞客。”人与石相对,既是参照自然天地,也是关照内心宇宙。

文人赏石,不仅入诗,还能入画。作为赏石文化的重要推动者,苏轼如今流传下来的画作,大多与石有关。如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的《枯木怪石图》,虽笔墨不多,唯枯木一株,顽石一块,石皴清奇盘曲状若蜗牛,暑微着墨,颇具峥嵘之感。

宋元时期,大块单峰赏石颇为流行,著名的赏石爱好者宋徽宗赵佶,举全国之力,设置苏杭应奉局和花石纲,搜罗天下奇花异石,以建艮岳。其所绘《祥龙石图》,正是以单峰入画,蜿蜒挺拔,气势憾人。

▲ 宋 赵佶 《祥龙石图》局部 绢本设色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及至明朝,文人在追求赏石自身意趣的同时,开始关注空间的概念,将赏石彼此组合,配以竹木花水,构成园林,以期通过木石叠映来寄托他们入山林、观天性的林泉之心。“据一园之形胜,莫若山。无山则不为园。叠山理水,其中叠山又占有重要位置。水系易成,山势难立。山势立,则一园风景之大概已具。”(《顽石的风流》朱良志著)可见,赏石、由赏石堆叠出石园对于造园的重要性。

园林赏石的妙处不在于外,更重要的是对内心世界的关照。如苏州的五峰园,即是以五座宋元时期的太湖石为主景,围绕主峰,辅以水池,有山洞、古树、旱船、园亭诸景,在有限的空间里,营造出一方广阔天地,“大观不足,小筑允宜”。

▲ 苏州五峰园

今日所述这座石园正是典型的明代风貌:

▲【微视频】《丘壑烟云—青珊瑚》

整座石园由300余件赏石堆叠而成,园中山石疏密有度,高低错落,两端各有一门洞,有蹬道从中盘屈而上,可穿梭于园林赏石之中。行走其间,驻足观察,可见湖水荡漾,可见青烟氤氲,可见山林葱茂,当你凝望它的时候,千古时光仿佛从身边流过,在曾经的无数个瞬间,也有人这样凝望亘古与永恒。它虽冰冷沉默,却又能化作你心中所想的万千世界,升腾出无边的浪漫。

▲ 石园中的蹬道

石园一端地势陡峭,叠石形制硕大,气势粗犷。或傲立挺拔,有山之料峭;或横向平躺,可见苔痕点点,如崖间飞浪。另一端山石更加圆润清秀,与东侧洞门之幽雅灵动,相映成辉。而构成石园主体的20余块太湖石,则体量硕大,形制高古,其两座主峰的年代下限,据学者宪之所断,为元代晚期至明代早期(14世纪),是距今约六七百年的、可靠的古代园林赏石。这组太湖石中的上品水石,无疑极具收藏和鉴赏价值。

▲ 石园赏石局部

远观整座石园,坐北朝南,迤逦展开,气势非凡。痩石昂然突起,迥异特出,无所羁绊,恰合宋徽宗对祥龙石的描述:“其势胜溺,若虬龙出为瑞应之状,奇容巧态,莫能具绝妙而言之也。”在自然造物与文人心境的呼应下,此石园成为了中国文人心中广阔的宇宙天地,一方水色淋漓的澄明净土。其“野致”之美,正是文人心中自由洒脱的对照。

▲ 石园赏石局部

作为一幅画的太湖石

近赏石园主体的这20余块太湖石,除了传统的观照与解读,是否还有另辟蹊径的可能?假设灰白色的太湖石本身是一幅画,那么它的基本元素都在哪?在思考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我便越发确定它的确是一幅画。

▲ 石园背面

鉴赏石头的过程就是鉴赏一幅画的过程,当我们锁定它的外观,这就仿佛是鉴赏画幅中大体量的色块,也就是剖析艺术作品中的“面”。当代艺术家周春芽有一个“太湖石”系列,在着色的过程中据画家自己说只是无心插柳地使用红色描绘一些围绕在石头周围土壤的颜色,被外界过度阐释为血腥和色情的隐喻,在双年展上一炮而红;以及在后续《豫园》系列的创作中,因为喜欢日光下石头暗部的紫色,于是在画面中突出这种色彩,被批评界误读为暗喻着画家之子“紫岩”的名字;因此在《太湖石》之后,紫色的《瘦西湖春色》再次不胫而走。如果说艺术经纪学领域真的存在炒作的话,可以说太湖石的块面帮了周春芽一把,将他推上了世界舞台。

▲ 石园3号峰

▲ 石园4号峰

▲ 石园7号峰

块面之后,有经验的赏石专家要鉴赏石头表面的纹路,这些纹路甚至成为他们用来区别不同石种或者同一石种不同生存状态的蛛丝马迹,这些石纹就是线,引人入胜的线。这世上怕是没有人比吴冠中更懂得太湖石的线,我们曾经用一整篇文章古今中外地剖析《狮子林》中那片璀璨线条织就的“捕梦网”,向观者阐明着这“网”不再是园林中沉睡的冰冷石头,而是吴冠中心中广阔的天地宇宙,以及那些飞舞的线条和垂坠其中的斑斓色彩是如何给人们缔造了一块水色淋漓的澄明之境。

▲ 石园3号峰

▲ 石园6号峰

▲ 石园18号峰

最后是画面中的点,太湖石中的点究竟是什么,究竟在哪?数月前上海举办了一场赏石展,其中最小的太湖石摆件目测最高处不足8厘米,最宽处不足5厘米。再说那些摆放在苏州园林里的太湖石,例如戈裕良所叠环秀山庄,贝聿铭祖宅狮子林……无一不是于方寸之间砌起一座山来。

▲ 苏州环秀山庄

说这些有什么用意呢?笔者想说的是,从千岩万壑到股掌之间,是什么浓缩并突出展现了太湖石的美?是“洞”。太湖石鉴赏中“瘦、漏、皱、透”的“透”就是指太湖石上千奇百怪的“石洞”。这些把太湖石变得玲珑剔透的洞也就是太湖石上的“点”。

▲ 石园20号峰

▲ 石园3号峰

从古至今人们有多迷恋太湖石上的“点”?文震亨在《长物志》中将太湖石分成水石与山石两种,并着重比较和鉴赏了两种生存环境下的石洞,明确指出“石在水中者为贵,岁久为波涛冲击,皆成空石,面面玲珑。在山上者名旱石,枯而不润,赝作弹窝,若历年岁久,斧痕已尽,亦为雅观”。也就是说:太湖石生在水中最为珍贵,经年被波涛冲激腐蚀,形成许多洞孔,面面玲珑剔透。生在山上的叫旱石,干枯不温润,如果人为地开凿洞孔,经历较长岁月,凿痕消失,也很雅观”。由此可见,“石洞”的美感直接影着太湖石的美学价值,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些孔洞,太湖石之美也无所谓流传千古成为群石之冠。

▲ 石园20号峰

▲ 石园6号峰

除了文震亨这样以鉴赏方式表达对自然变幻的溢美之词外,古人更是不惜用文字去幻想这些石洞的生长过程,抑或是拟喻它们当下所呈现的自然形态。当然,正如上文所述,太湖石本身是一幅完整的画面,这画面不仅自身的元素缺一不可;也正如我们日常挂画一样,还要为作品选定位置,甚至是布置环境。如此一来,这石洞便是“画眼”的作用。

结语

这样一座石园,是明代园林赏石中,罕见的保存如此完整的实例。几百年来,传承有序,几近保全最原始的设计布局。据悉,此石园由安徽隆阜望族戴氏族人递藏数百年,历经曹氏一族,后又在二十世纪整体流散至海外。幸而被命运眷顾,虽流失异地,却得到了完整的记录与保存,如今重回故土,仍保留原貌,实属难得。

10月5日-7日,整座石园将由中国嘉德(香港)国际拍卖公司,在香港会展中心预展拍卖。拍卖一座完整的明代石园,从前没有,今后也难以再现。届时,中国嘉德(香港)亦将推出《丘壑烟云——青珊瑚》一书,此书历经数月方成,收录多篇文章,从不同角度切入,对石园进行了深入而全面的解读,大至整座石园风貌,小至每一块太湖石,都有详尽介绍,且书中大量高清图片均由专业团队远赴法国香波堡,克服诸多难题,费心拍摄而成。

300余件赏石,一座曾经失落的明代石园,一个蕴藏文人心境的冥想家园,一段岁月变迁的事事沉浮。它承载着宋代以来历代文人叠山、借景等造园技巧,亦呈现孤峰赏石的独特艺术性。它从时间的深处缓步行来,用厚重的岁月,勾勒出无声的震撼,定将在这个秋季成为收藏界瞩目的焦点。

中国嘉德香港2019秋季拍卖会

古典家具‧10月7日

下午6时 | 观华──明清古典家具

下午6时30分 |洪氏藏明清古典家具集萃

香港会议展览中心 展览厅5BC

(图片及视频来源:中国嘉德)

RECOMMEND

延伸阅读

我信仰自由,那自由的尽头有它唯一的名字:美感

从吴冠中《狮子林》重释“风筝不断线”

首届“名人名石”暨“四大名石”邀请展

好看点这里

点击下载《澄明之境》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