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撼心灵的历史故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09 15:30:53

点击下载

作者:代斌

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震撼心灵的历史故事

震撼心灵的历史故事试读:

前言

快乐是一种心境,一种积极的心态,成熟的人懂得时刻保持一颗快乐的心,用快乐去开创完美的人生。本系列快乐阅读丛书从快乐的高度策划与立意,用无数个快乐的小故事撞击心灵,力求使读者在阅读中体验快乐,在阅读中升华快乐,进而开创自己更加积极快乐的人生。

青少年快乐阅读系列从书共20本,包括:《快乐心灵的名家散文》、《快乐心灵的动人故事》、《快乐心灵的推理故事》、《快乐心灵的心态故事》、《快乐心灵的小小说》、《快乐心灵的思维故事》、《快乐心灵的哲理故事》、《震撼心灵的智慧故事》、《快乐心灵的名人故事》、《震撼心灵的名家诗歌》、《快乐心灵的寓言故事》、《震撼心灵的真情故事》、《快乐心灵的小故事大道理》、《震撼心灵的感恩故事》、《震撼心灵的爱情故事》、《震撼心灵的历史故事》、《震撼心灵的人格故事》、《快乐心灵的励志故事》、《快乐心灵的200个小故事》、《快乐心灵的亲情故事》。

愿本套丛书带给青少年朋友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回味,真正的提升,真正的感动。上辑读历史品百味人生大公无私◎文/佚名

办事出于公心,方能赢得众人的尊重与信任。

春秋时,晋平公有一次问祁黄羊:“南阳县缺个县长,派谁去当比较合适呢?”祁黄羊毫不迟疑地回答说:“解狐一定能够胜任!”平公惊奇地问他:“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祁黄羊说:“您只问我什么人最合适,并没有问我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呀!”于是,平公就派解狐到南阳县去上任了。解狐到任后,替那里的人办了不少好事,大家都称颂他。

过了一些日子,平公又问祁黄羊说:“现在朝廷里缺少一个法官。你看,谁能胜任这个职位呢?”祁黄羊说:“祁午。”平公又奇怪起来了,问道:“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你推荐他就不怕别人讲闲话?”祁黄羊说:“您只问我谁可以胜任,所以我推荐了他;您并没问我祁午是不是我的儿子呀!”平公就派了祁午去做法官。祁午当上法官后,也很受人们的欢迎与爱戴。

孔子听到这两件事,赞赏祁黄羊说:“祁黄羊推荐人,完全是拿才能做标准,不因为他是自己的仇人或儿子,而心存偏见或怕人议论。像祁黄羊这样的人,真是‘大公无私’呀!”防微杜渐◎文/佚名

看清问题发生前表露出的迹象,把危机消灭于早期。

东汉和帝即位后,窦太后专权。她的哥哥窦宪官居大将军,任用窦家的兄弟为文武大官,掌握着国家的军政大权。看到这种现象,许多大臣心里很着急,都为汉室江山捏一把汗。大臣丁鸿就是其中的一个。

丁鸿很有学问,对经书很有研究。对于窦太后的专权,他显得十分气愤,决心为国除掉这一祸根。

一次,天上发生日食。当时的人们很迷信,认为一旦出现了日食,就会有灾难发生。丁鸿就借这个被认为不祥的征兆,对皇帝说道:“这次的日食暗示着窦家权势太大,对国家造成了很大的危害。我们要赶快改变这种现状,否则一定会有灾难发生。我们应在事故开始萌芽时就要注意到它的严重性,防止进一步恶化,这样才可以消除隐患,国家才能够长治久安。”和帝本来有这打算,听丁鸿一说,就下定了决心,马上撤了窦宪的官。窦宪和他的兄弟们因此而自杀。负荆请罪◎文/李光辉

直面错误,胜于掩盖问题。

战国时,赵国的蔺相如因为“完璧归赵”有功,被赵王封为上卿,官职比老将廉颇还要大。这可气坏了赵国的大将军廉颇,他想:我为赵国拼命打仗,蔺相如光凭一张嘴,有什么了不起的本领,地位倒比我还高!他越想越不服气,怒气冲冲地说:“我要是见到蔺相如,要当面给他点儿难堪,看他能把我怎么样!”

廉颇的这些话传到了蔺相如的耳里。蔺相如立刻吩咐手下的人,叫他们以后碰着廉颇手下的人,千万要让着点儿。他自己坐车出门,只要听说廉颇打前面来,就叫马车夫把车子赶到小巷子里,等廉颇过去了再走。别人都以为他怕廉颇,可是蔺相如说:“我连秦王都不怕,又怎么会怕廉将军!但我和廉颇都是赵国的栋梁,如果我们成了仇人的话,赵国就危险了。”廉颇知道蔺相如的良苦用心后,非常惭愧,便袒露上身,背着荆条,亲自到蔺相如家认错。两人从此成为生死之交。刮目相看◎文/佚名

改变你的成见,学会用新眼光去发现。

东吴吕蒙,勇猛善战,二十多岁就已成为名将。他出身贫贱,早年没有读书机会,后来在吴主孙权的启发下,于繁忙的军旅生活中,利用一切空隙时间发愤读书,越读越起劲。随着知识领域的不断扩大,见解也日益深刻。

军师鲁肃领兵经过吕蒙驻地,以为吕蒙是个大老粗,不屑去看他。部下有人建议,吕将军进步很快,不能用老眼光看他,还是去一趟吧!鲁肃前去看望,吕蒙设宴招待。席上,吕蒙问:“军师这次接受重任,和蜀国大将关羽为邻,不知有何打算?”鲁肃答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到时再说吧!”吕蒙听了,婉言批评说:“现在吴蜀虽然结盟联好,但关羽性同猛虎,怀有野心,战略应该早定,决不能仓促从事啊!”他还为鲁肃筹划了五项策略。鲁肃听了,非常折服,并拍着吕蒙的背亲切地说:“我总以为老弟只会打仗,没想到学识与谋略也日渐精进,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啊!”讳疾忌医◎文/李华伟

掩饰问题,将失去解决问题的机会。

扁鹊是战国时的名医。有一天,扁鹊去见蔡桓公,说:“大王,您现在生病了,不过只在皮肤里,赶快医治吧!”蔡桓公一听,一脸不高兴地说:“我没有病!你们这些医生都是想替没有生病的人治病,以此来作为自己的功劳。”

十天以后,扁鹊又来见蔡桓公,说:“大王,您的病已经到了肌肉里,应该快点治疗!”蔡桓公还是不听。

又过了十天,扁鹊还来见蔡桓公,又说:“大王,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肠胃,再不治就危险了!”蔡桓公不但不理,反而更加生气。

又过了十多天,扁鹊来见蔡桓公,刚看了几眼,转身就跑。蔡桓公觉得奇怪,派人追问。扁鹊说:“一个人病在皮肤、肌肉、肠胃,都有办法医治好,若病进入了骨髓,那就没有办法了。现在,大王的病已经发展到骨髓,我已经无能为力了。”

五天后,蔡桓公浑身疼痛,这才派人去请扁鹊。但扁鹊知道他的病已无法医治,早就跑到秦国去了。蔡桓公最后因无药可治而死。老生常谈◎文/王新龙

分析接受前人经验,可避免失败。

三国时候,有个名叫管辂的人,精通周易、风水、占相,在当时远近闻名。这天,魏国官员何晏和邓玚叫管辂算命。管辂早就听说这两个人倚仗权势,胡作非为,于是想趁机规劝他们一下。何晏一见管辂,就大声嚷道:“这几天晚上我梦见苍蝇总是叮在鼻子上,这是什么预兆?”管辂想了一想,说:“你的职位虽然很高,可对你感恩的人很少,对你憎恨的人却很多,这恐怕不是好预兆。你的梦是个凶兆啊!”管辂接着又说:“要想逢凶化吉,消灾避难,只有发善心,行善事。”何晏听了这些,心里很不高兴,而邓场也在一旁说:“我以为先生有何高见,原来也净说些老生常谈的话。”管辂哈哈一笑:“虽说是老生常谈的话,却不能轻视啊!”

不久传来消息说,何宴因谋反而遭诛杀。管辂知道后,连声说:“老生常谈的话,他们置之不理,难怪有如此下场啊!”乐极生悲◎文/佚名

高兴过头,就可能有悲哀降临。

战国时期,齐威王有一段时间不理朝政,整天沉溺在酒色当中。大臣们谁也不敢规劝,只是干着急。

有一次,楚国发兵侵犯齐国,在紧要关头,大臣淳于髡请来了赵国的精兵救援,迫使楚军当夜撤回,解了齐国的围。齐威王非常高兴,设宴为淳于髡庆功。

宴饮中,齐威王问淳于髡喝多少酒才会醉。

淳于髡回答说,喝一斗也醉,喝一石也醉。

齐威王觉得淳于髡话里有话,就问他:“此话怎讲?”

淳于髡回答说:“像今天这样,喝大王赏赐的酒,旁边有执法官,后面有御史官,我喝酒时,心里一直在害怕,害怕酒后失礼,所以喝一斗就醉了。”

齐威王颇感兴趣地问:“那么喝一石呢?”

淳于髡回答说:“假如遇到久别的朋友,边喝酒边谈笑,无拘无束,这样可以喝一石了。俗话说饮酒过度,就会昏乱失礼,行乐到极点就会转化为悲哀,天下的事都是这样。”

齐威王知道淳于髡是在委婉地规劝自己,于是改正了恶习。柳暗花明◎文/李华伟

越过黎明前的黑暗,迎着曙光前行。

南宋诗人陆游被朝廷免去官职后,闲居在家乡山阴。一天,陆游想去西山游览,于是便出发了。

走着走着,山路渐渐弯曲起来,而且人烟越来越少。当他登上一个斜坡时,只见前面山重水复,无路可走了。

但陆游不甘心,便顺着山坡向前走了一段路。刚拐过山角,他突然发现前面有一片空旷的谷地,一个几十户人家的村庄掩映在鲜花和绿柳中。

陆游高兴极了,进村去拜访村民,村民们也盛情款待了这位来自山外的客人。

陆游回去以后,写了一首著名的七言律诗《游山西村》,其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句最为有名,这首诗也成为了千古传颂的佳篇。名落孙山◎文/赵德斌

用幽默化解难题,是睿智的表现。

宋朝的时候,吴这个地方有一个名叫孙山的才子,他不但才思敏捷,而且很善于说笑话,当地人就给他取了一个“滑稽才子”的绰号。

这天,孙山准备去京城参加科举考试。刚走出门,就听见后面有人大声喊他,回头一看,原来是同乡的一对父子。那位父亲说:“请带上我儿子吧,他第一次去考试,什么都不懂,请你帮我照顾他。”孙山看着他书生模样的儿子说:“没问题,您放心吧!”

事违人愿,孙山发挥得极不好,心里沮丧极了。开榜一看,果然自己是倒数第一名,也没看到那同乡儿子的名字。由于心里难受,孙山就先回家了。但同乡的儿子选择留了下来,努力读书,争取下次能考上。

孙山回到家后,同乡便来问他儿子有没有考取。孙山不好意思直说,又不便隐瞒,于是,就随口念出两句:“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意思是说:“举人榜上的最后一名是我孙山,而令郎的名字却还在我孙山的后面。”南辕北辙◎文/佚名

行动与目标相反,只会离目标越来越远。

战国时候,魏国的大夫季梁知道魏王想发兵攻打赵国,他想制止,于是对魏王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回,季梁遇到了一个赵国人乘着一辆马车由南向北行驶,却声言要去楚国。季梁问:“你要到楚国,为什么不朝南走反而向北去呢?”

那人回答说:“没关系,我的马是上等的好马,跑得快!”

季梁说:“你的马虽然好,可这并不是去楚国的路哇!”

那人又道:“不怕,我带的路费多。”

季梁说:“你的路费多又有什么用呢?这确实不是去楚国的路。”

那人说:“那又有什么!我赶车的技术很高明哩!”

季梁说:“如果朝北去,你的这些条件再好,离楚国也只能是越来越远。”

那人还是继续赶车向北方跑去了。

季梁继而对魏王说:“魏王您这样攻打赵国,离你的宏伟志向只能越来越远。这不正如那个欲去楚国的赵国人不朝南反朝北走一样吗?”

一席话,说得魏王满脸羞愧。杞人忧天◎文/李华伟

疑虑重重。自寻烦恼。生活会麻烦不断。

古代杞国有一个胆子很小的人,他常因一些莫名其妙的问题而苦恼不已。

有一天,他偶然看到一所老房子“轰”地倒塌了,不由大惊失色。晚上,坐在夜空下乘凉时,他忽然想到:“如果有一天,天突然塌下来的话,我们怎么办啊!”人们都笑他:“天怎么会塌呢?它永远都是这样的。”但是没有一个人能说出天不会塌下来的原因。

于是这个人整天想这个问题,吃不好,也睡不着。

一个聪明人看到他这样子,很同情地对他说:“放心吧!天是不会塌下来的,因为天是一团积气,气这么轻,怎么会掉下来呢?”这个人若有所思,突然又像想起了什么似的,紧张地说:“可太阳、月亮、星星不也有掉下来的危险吗?”

聪明人看到他那个样子,摇摇头,无可奈何地离去了。这个人被忧愁困扰,不久就一病不起。塞翁失马◎文/王新龙

得不一定是福,失也不一定是祸,福祸匿于得失之间。

战国时期,塞外有位老人养了许多马。一天,一匹马走失了,邻居们都来安慰他。老人笑笑说:“丢了一匹马损失不大,没准还会变为好事呢。”

邻居听了老人的话,心里觉得好笑。没过几天,丢失的马自动回家了,还带回一匹骏马。邻居听说马回来了,就向老人道贺。塞翁反倒忧虑起来:“白白得了一匹好马,怎知道不会变成一件坏事呢?”邻居们以为他有意掩饰自己的快乐。

老人有个独生子,非常喜欢骑那匹骏马。一天,他策马飞奔,一个趔趄,从马背上跌下来,摔断了腿。邻居听说,又纷纷前来慰问。老人说:“没什么,只摔断了腿,真是不幸中的大幸啊,或许是福气呢。”邻居们觉得他又在胡言乱语。

不久,匈奴兵大举入侵,青年人都必须应征入伍。老人的儿子因为摔断了腿而没有去当兵。入伍的青年大部分都战死了,唯有他的儿子保全了性命。滥竽充数◎文/赵德斌

与其花心思混日子,不如用心学技艺。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国君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但他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是叫他的几百个乐师一起合奏。

有个南郭先生听说了齐宣王的这个癖好,觉得自己可以浑水摸鱼,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吹嘘道:“大王啊,我是个有名的乐师,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说好的。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

齐宣王听得高兴,不加考察,不仅很痛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编进那支庞大的吹竽队中,而且还给了他许多赏赐。

可是过了几年,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王继承了王位。齐湣王和齐宣王的爱好不一样,喜欢听独奏。于是齐湣王发布了一道命令,让这些人一个个地吹竽给他欣赏。

那个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后,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他想来想去,觉得再也不能在这儿骗吃骗喝了,只好连夜收拾行李逃走了。执著创业的“汽车大王”◎文/佚名

在亨利·福特成功的诸多因素中,有一点是不容忽视的,那就是,他善于学习,勤于思索,愿意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无数事实已经证明,只有不断学习,不懈努力,才能取得成功,实现自己的理想。

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的创始人亨利·福特有着执著的创业精神,他十分善于学习,从来不耻于向人请教。

亨利·福特是农家子弟,但他从小对农事毫无兴趣。他认为,跟在慢吞吞的马后面犁田,实在太浪费时间。所以,他想制造出便捷有效的机械来代替人力、畜力。

有一次,亨利·福特乘马车去底特律。途中,他生平第一次见到一辆不用马拖、自己能行走的蒸汽推动的车子。趁着这辆蒸汽车停下来时,福特向驾驶员问了一大堆有关性能、操作方法的问题。

回家后,他做了个木质车身,又用一个2加仑的油桶当作锅炉,试图推动他的“自动马车”。带着这种强烈的创业愿望,17岁的亨利·福特就到底特律的汽车制造公司就业了。可是,只干了六天,他就辞职了,原因是“该公司先进员工必须花费好几小时才能修复的机械,我只要30分钟就修好了,使那些先进员工对我感到嫉妒不满”。

1891年,亨利·福特进入爱迪生电灯公司工作,仍致力于设计自己的“自动马车”,1896年,他的愿望实现了。1899年,亨利·福特成功地制造了三辆汽车,被公认为这一领域的先驱。1901年,亨利成立了福特汽车公司,但1902年就散伙了。1903年6月,亨利又重新创立了福特汽车公司,他设计制造的“A型车”销路奇佳,一年多时间里销出1000多辆。后来,亨利又设计了N型车、R型车、S型车,都十分畅销。1908年,具有划时代意义的“T型车”诞生了,此车先后共销出154.5万辆,为普及小汽车做出了贡献。到1925年10月30日,福特公司的工厂里一天能造出9109辆“T型车”,平均每10秒钟出1辆,从而创造了世界汽车生产史上的奇迹。

之所以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这与亨利·福特虚心求教,敢于创新的精神是分不开的。他正是凭着这种精神,创立了“福特生产方式”——流水线生产。

1908年,亨利·福特决定聘请管理专家沃尔·弗兰德斯进厂,协助进行生产方式的变革,并允诺,如果弗兰德斯能在12个月内生产出1万辆车,给他2万美元奖金。最后,1万辆车的年度生产目标提前实现了,此时弗兰德斯虽然另创自己的公司去了,但亨利·福特却从他那里学到了大规模生产所需的技术管理知识。

1913年8月,亨利·福特决定,把技术员C·W·艾夫利和威廉·克朗在发动机、主轴、磁电机组装三条供给线上使用的“运动中的组装法”推广到总装配线上,此举获得成功,从此大批量流水线生产方式产生了。一时间,亨利·福特成为美国人心目中的“民族英雄”。千方百计学技术◎文/王新龙

强烈的学习欲望,加上肯于动脑和不怕困难的执著精神,能够冲破各种阻力和障碍,实现远大的理想,成就伟大的事业。

19世纪中叶,英国资本主义工业发展很快,棉纺就是其中之一。当时的布拉泽公司的生产蒸蒸日上,纺织品涌向世界各地。这引起了日本同行的注意。

布拉泽公司位于英国某地一条热闹的大街旁。每到中午,公司的职员和工人们都到对面的一家馆子吃午饭。因为这是那条街上唯一的一家餐馆,所以尽管价格高昂,但每天还是顾客盈门,热闹非凡。

不久,在这家餐馆的附近又新开了一家餐馆,那里上至经理,下至堂倌都是清一色的日本人。这家餐馆一经开业,就十分惹人注意。它不仅价格比英国馆子便宜,而且味道鲜美,服务态度极佳。时间一长,那些守旧的英国人谁也经不起这些特色的引诱。于是情不自禁,渐渐把就餐重心移向这家日本人开的餐馆。最后,甚至连一些高级工程师也慕名前来。有时,某些职员或工人没带钱,在那里可以先赊账,并同样受到热情的招待。久而久之,搞得人缘极好,生意兴隆。

几年后的一天,这家餐馆突然倒闭,理由是由于出售饭菜价格低廉,成本高而引起亏损。它使英国这家公司的职员和工人们都为之深感惋惜。与此同时,这家餐馆的经理和堂倌扬言“无钱回国”,并且通过各种渠道,尤其是常来光顾的吃客——一些工程师及高级职员,请他们说情,协助谋求职业,以便筹集路费,返回家园。

由于这些高级职员平时受到日本堂倌的“特殊照顾”,对于他们也格外同情,因此都极力向公司推荐。起初,公司也相当谨慎,但到底经不住高级职员们屡次的担保,最后,不得不松口了。但是,公司里规定,所有进厂工作的日本人不许进车间,只许在车间外面做粗装工,如推筒管、运袋皮、装纱等,只要一到车间门口,就由英国人接替。

经过一个时期的紧张观察,公司管理人员发现这些日本人忠实可靠,干活卖力,并无任何可疑之处,再加上往日的“交情”,警戒慢慢就消除了。过了一段时间,这些日本人不仅能自由地进入各车间,而且有些日本人还被安排在技术部门工作。

可是,公司里的上上下下做梦也没有想到,这家日本餐馆的全班人马都是日本第一流的纺织专家。他们一边默默地工作,一边把英国纺织机的先进设备部件,结构及作用等,都牢牢记在心里。

若干年后,日本人声称已积蓄了一笔款子并准备回家。他们顺利地办好了出国护照,启程返回日本。回国后,他们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设计出一套在当时说来是相当先进的纺织机械。从此,日本的纺织工业有了一个飞跃。

日本人采用的这种手段未必光明,但是,这种为了掌握先进技术千方百计学习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最著名的战地记者◎文/佚名

世上有一条恒定的法则:你付出的越多,上苍给你的馈赠就越多。从根本上说,任何伟大的成功从来都不是侥幸、偶然获得的,它永远属于那些用一生的血汗乃至生命去拼搏、去奋斗的人。

罗伯特·卡帕以出生入死、英勇无畏的敬业献身精神而著称于世。他被世界各国的新闻界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战地摄影记者”,“有史以来最著名的战地记者”。

罗伯特·卡帕18岁考入柏林大学政治系,一毕业就赶上纳粹上台。他背着相机只身逃往西欧,与海明威一起参加了西班牙内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各个战区,他拍摄了包括诺曼底登陆等一系列重大战事。他在枪林弹雨之中,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换取莱卡相机里的一格格底片。他为世人留下了许多既珍贵无比,又触目惊心的照片。人们看到他拍的照片,仿佛可以听到子弹在呼啸,炮火在轰鸣,生死在搏斗,可以感受到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最令人敬佩的是,罗伯特·卡帕在以身殉职时所表现的视死如归精神。1954年5月25日,在他踩上地雷的那一瞬间,还不忘摁下快门,然后从容地含笑而去。在生命结束之后,那个被他视为生命的照相机还紧紧地抓在手里。

罗伯特·卡帕的亲朋好友曾多次劝他,要早日远离战地记者的危险职业。他却婉言谢绝,多次说过:“为自己所酷爱的事业而献身是值得的。即使牺牲了,也是死得其所。”

罗伯特·卡帕的知己、普利策文学奖得主约翰·斯坦伯格,在为他致悼词的时候说:“他不仅留给我们一部战争编年史,更留给我们一种精神……”

美国《时代》杂志记者在二战前线对罗伯特·卡帕进行过采访,当时他说了这样一句后来广为流传的话:“如果你拍出的照片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战火还不够近。”

是的,一个没有被献身激情所鼓舞的人,永远不会做出令人叹服的伟大事业。

各行各业的许多兢兢业业、前赴后继者,都把他的这句话作为激励自己奋发向上、勇往直前的座右铭。循序渐进赚大钱的哈同◎文/赵德斌

西方有这样一句谚语:“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不论干什么都要脚踏实地,循序渐进。不要让自己沉浸在幻想中,而要让自己生活在行动中。

犹太人哈同,1872年来到中国上海谋生,当时他24岁,年轻力壮,但身上除了穿着外,几乎一无所有。他立志来中国赚钱发财,但自己一无资本,二无专业知识和技术。他决心从一个立足点开始,因自己长得身材魁梧,在一家洋行找到一份看门工作。要是别人是不愿干的,自己相貌堂堂,年轻高大,却屈于当站门雇员。而哈同却不那么想,他认为看门赚来的钱是一种报酬,没有丢脸和失身份的感觉。另外,他有更深层次的考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这份工作上找到个立足点,今后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积蓄力量,最终要找到能赚更多钱的路子。

哈同在当看门工时,非常认真,忠于职守。晚间,他利用一切可用时间阅读各种经济和财务的书籍,知识增进很快。老板觉得此人工作出色,脑子精灵,把他调到业务部门当办事员。哈同一如既往,工作业绩不错,逐步被提升为行务员、大班等。这时,他的收入大为增加了,胸怀壮志的他,并没有因此而知足。他认为自己的创业时机到了,1901年,他找理由离开了打工岗位,自己开始独立经营商行。

哈同自办的商行取名为“哈同洋行”,为了赚取更多的钱,以经营洋货买卖为主。他看到洋货在中国市场上的竞争品不那么多,消费者难以“货比三家”,因此,他的经营获得了高额的利润,而市场却神不知鬼不觉。

几年间,他赚了许多钱。

随着资本的增多,哈同没有放缓自己的追求,开始买卖土地和放高利贷业务。他买入的土地往往从一些急于等钱用的人手中获得,所以他把价钱压得很低,卖主不得不就范。接着,他将低价买入的土地租给别人造屋,到一定年限后收回,这样连房产也归他所有了。另外,他自己也投资建造楼房供出租,从中获取惊人的利润。就这样,他成为了大富豪。怎样处理远大的理想和具体的身边小事◎文/佚名

古人说:“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成功都是由一件件小事积累和铸就而成的。要实现远大目标,就必须踏踏实实地把手边的事情做好,因为,手边的每一件小事,正是你理想大厦的一砖一瓦。

1871年春天,英国蒙特瑞综合医科学校的学生威廉斯勒对人生中的许多问题很困惑,他不明白应该怎样处理远大的理想和具体的身边小事,一个人应该有怎么样的做事态度才能成功。他渴望成功,但对手边的小事又觉得没有什么意义。他甚至以为现在的学校生活枯燥乏味,没什么值得去用心的。因而他的成绩也每况愈下。他找他的老师探讨这些困难的人生问题。他的老师推荐他阅读哲学家卡莱里写的一本哲学启蒙读物。老师说:“他的书里或许有答案帮助你解决问题。”

威廉斯勒是一个意志很坚定的青年,他一向不崇拜大人物,更不相信所谓的名人名言,对许多问题一向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但既然是老师推荐,他想或许真的有用。他拿过书漫不经心地浏览起来。

突然间,书中的一句话让他眼前一亮:“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去看远方模糊的,而要做手边最具体的事情。”他恍然大悟:是啊,不论多么远大的理想,都需要一步步实现啊;不论多么浩大的工程,都需要一砖一瓦垒起来啊。

他明白了,他的困惑解决了,他终于找到了人生的答案。他知道,那些远大的理想,应该让它们高悬在未来的天空里,最紧要的,是把自己手边的每一件具体事做好。

也就是从那一天开始——1871年春天的一个下午,年轻的威廉斯勒开始埋头读书,因为他知道这是他目前最紧要的事情,他要把自己的成绩搞上去。半个学期以后,威廉斯勒就一跃而成为整个学校最优秀的学生。

两年以后,威廉斯勒以全校最优异的成绩毕业。毕业后来到一家医院做医生。他认真对待每一个患者,对每一次出诊都一丝不苟。兢兢业业的态度和精益求精的精神,使他很快成了当地的名医。

几年以后,他创办了约翰·霍普金斯学院。他把自己的人生态度贯彻到每一个细节里。许多专家学者慕名来到他的学院工作,使他的学院很快成为英国乃至世界最知名的医学院。

威廉斯勒总是告诉他身边的人:最重要的是把你手边的事情做好,这就足够了。他靠着这句话,精心地做着自己的事情,不仅成为他那个时期最著名的医学家,还成为牛津大学医学院的教授,被英国国王授予爵士爵位。海夫纳和《花花公子》杂志◎文/王新龙

海夫纳和《花花公子》杂志的成功经历启示我们:在人生的奋斗过程中,一定要有适合自己的明确目标;要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而不懈努力;遇到挫折的时候,要善于变通和克服。

海夫纳1926年4月出生在一个犹太家庭。他的父亲格连当时在美国芝加哥一间铝制品公司当会计,家庭收入不多,生活较为清贫。海夫纳读完中学后不再读书了,当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他应征参军了。

1945年大战结束后,海夫纳于1946年3月退役。由于当时美国规定军方推荐的退伍军人有优先进入大学的权利,海夫纳进入伊利诺斯大学读书。

在他读大学期间,美国一位姓金的博士发表了关于女性性行为的文章,在社会上引起了轰动。海夫纳对金博士的文章也很感兴趣,从此他经常阅读这方面的书籍。就这样,为他今后创办并因此发迹的杂志《花花公子》打下了基础。

事实上,这也是犹太人的一种普遍的特性,即从青少年时,他们都树立人生的奋斗目标,以后千方百计为达到目标而努力。

1949年,海夫纳大学毕业了。他在芝加哥一家漫画公司谋得一职,每周工资45美元。由于收入微薄,他仍住在父母家里,甚至结婚后一段时间也如此。

在美国,男子一般成人后或参加工作后,都搬离父母家,独立生活和居住的,而海夫纳因收入不多,租不起房,只好住在父母家里。

早已确立了奋斗目标的海夫纳在漫画公司工作了几个月后,经过四处寻访,终于找到一家叫《老爷》的杂志聘用他,每周工资60美元。

海夫纳到该公司工作的目的“醉翁之意不在酒”,每周多15美元对他的生活无济于事,他志在该公司学习到经营手法和熟悉市场。因为《老爷》杂志是美国早年最畅销的刊物,读者主要是男性,以女性裸照为主要内容。海夫纳从读大学时,就一直是该杂志的读者,他早就希望有朝一日进入该杂志工作。

1951年,海夫纳已对《老爷》杂志的运作了如指掌了,他要求增加工资不被老板接受,于是决定离开该杂志,自己创业。他决心办一种类似《老爷》的杂志,要与《老爷》争个高低。尽管有凌云壮志,无奈却毫无资本,这使他苦不堪言。加上妻子生下一女,生活负担又加重了,他创业的设想搁置起来了。为了生活,他不得不又到一家儿童杂志做发行工作,此时周薪为100美元,生活稍为得到改善。但他却没有放弃自己的打算,他一面工作,一面策划自己的刊物。

海夫纳从父亲那里借得几百美元,另外从银行贷得400美元,凑起来刚好1000美元,他决心以这点钱作为自己创办杂志的本钱,办一本名叫《每月女郎》的月刊。由于他吸取了《老爷》的经营之道,加上自己的改进,第一期发行即打响,共销售5万多本,获得了空前成功。15个月后,每期销量直线上升,达30万份,海夫纳开始发迹了。

海夫纳在创刊号就采用了惊人的杀手锏,他以仅有的1000美元资本,用去500美元买下一帧金发女郎的裸照“金色梦”,那是日后大红大紫的女影星玛丽莲·梦露的胴体。众所周知,美国是个号称开放的自由社会,美国人喜好极端,对性强调到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海夫纳的杂志则是以裸照为主的一本画册,迎合了美国社会的潮流和一些国民心理,所以不少人愿意掏出几美元买一本翻阅。况且海夫纳办的《每月女郎》比已畅销的《老爷》杂志更为“开放”,除了裸体照外,还大谈性的问题。因此,他的杂志一出笼,就成为畅销书。

当海夫纳正要出版第二期的《每月女郎》时,他突然接到《老爷》杂志律师的信,警告他的杂志鱼目混珠,扬言如不将《每月女郎》改名,则要起诉他。海夫纳反复思考后,认为“小不忍则乱大谋”,刊名无所谓,关键是内容吸引读者。于是他低头从命,把其杂志改名为《花花公子》。结果,改名后的杂志更畅销,主要因为美国社会的传统与道德价值当时正在发生变化,《花花公子》正反映了当时的变化。

20世纪50年代初期,美国正处在被称为“灰色法兰绒”的时代,社会风气比较简单朴实。而被认为受清教徒意识压抑良久的美国青年一代,骤然看到传授性与欢乐的花花绿绿杂志,马上被吸引过去,以后还扩散到中年和上了年纪的人。随着发行量的不断扩大,海夫纳的出版公司由六个人增至上百人,办公的地方也搬到崭新宏大的现代大楼。到20世纪70年代,《花花公子》杂志达到了发行量的巅峰,每期销量达650万册,海夫纳已成为世界闻名的出版界富豪。法拉第和戴维的一次谈话◎文/佚名

这再次证明了这样一个真理:理想远大,目标明确,不怕付出艰苦的劳动,才能成为杰出的人。

科学巨人法拉第在进入英国皇家学院工作之前,曾和介绍人戴维爵士进行过这样一次谈话。

戴维:很抱歉,我们的谈话随时可能被打断。不过,你还幸运,此时此刻仪器没有爆炸。法拉第先生,信和笔记本我都看了。你在信中好像并没有说明在哪里上的大学。

法拉第:我没有上过大学,先生。

戴维:噢,但你做的笔记证明你显然是理解这一切的,那又怎样解释呢?

法拉第:我尽可能去学习一切知识,还在自己房间里建立了小实验室。

戴维:年轻人,我很感动。不过,可能因为你没在实验室干过,所以才愿意到这儿来。科学太艰苦,要付出极大的劳动,而只有微薄的报酬。

法拉第:但是,只要能做这件工作,本身就是一种报酬啊。

戴维:哈哈哈,你再看我眼边的伤疤,这是氢和氮实验引起的一次爆炸留下的。我想,你装订的那些书籍总不曾将你弹痛,让你出血或把你打昏吧。

法拉第:是的,不曾有过。但每当我翻开装订的科学书籍,它的目录常常使我目瞪口呆、神魂颠倒。

在这段对话中,戴维爵士所强调的是从事科学研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甚至付出伤残或牺牲的代价。而法拉第所表示的是对知识的强烈渴望及对科学的热烈追求。谈话的结果,戴维爵士破格让法拉第当了自己的助手。从此,法拉第便在科学事业中大显身手了。假如当初一个强调学历,一个贪图金钱,那肯定是另一番情形了。塞奎亚创造印第安文字◎文/王新龙

是塞奎亚创造了印第安文字。

在生活和工作中,只要有坚定的信心和勇气,不辞辛苦,善于思考,就能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甚至创造奇迹。

美国西海岸山区有一种高大挺拔的红杉树,人们叫它“塞奎亚”。这是为了纪念一个印第安人而命名的。

1770年,塞奎亚出生于田纳西州,母亲印第安柴拉基部落。当时,生活在北美大陆的印第安各部落都没有自己的文字,塞奎亚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几乎是与世隔绝的环境中。他从小就过着狩猎生活,除了讲柴拉基语外,没有机会接触其他语言。

一天,他在打猎时摔伤了右腿,从此,只能靠手工制作一些装饰品来打发日子。他心灵手巧,制作的银饰品十分受人欢迎,有些白人也慕名前来光顾。在与白人的交往中,最使他感到神秘莫测的是白人的书和报纸,这些“叶子”竟然会“说话”。他的朋友们都说,这是一种印第安人无法掌握的魔术,但塞奎亚不相信。好奇心驱使他下决心把事情弄个水落石出。

随着与白人交往的渐渐频繁,他学会了讲英语,而且弄懂了字母不过是记录语言的符号。为什么不能把柴拉基语也记录下来呢?

他开始了艰巨的创造文字的工作。人们常见到他用树枝在沙地上涂划着,或用小刀在树皮上刻各种记号,有时太阳落山后他还坐在地上呆思,连吃饭和干活都忘了。人们以为他中了邪,请巫师来驱妖。他妻子把他积存多年、刻有各种符号的桦树皮全部毁掉,从此,他只能东躲西藏地继续他那发明文字的工作。

起先,塞奎亚试图把柴拉基语的每个词都用一个符号来表示,后来发现这些符号多得不计其数。一天,他突然想出一条捷径:为什么不能用一个字母代表一个音呢?于是,他根据柴拉基语归纳出84个音,分别用84个字母来表示。这样,经过12年的努力,他终于创造出一套完整、易学的柴拉基文字。

他把他的想法告诉朋友们,但得到的却是嘲笑和反对。他只得先教他的女儿,他那八岁的女儿只学习了一个月就能看懂这些文字了,这给了塞奎亚极大的鼓舞。他深信他的文字是迟早会被大家接受的。

他鼓足了勇气去见酋长,酋长同意让他试试。第一批学员经过一二个月的学习竟都能读会写了。没过几年,很多柴拉基人都掌握了这种文字。不久,他出版了第一份柴拉基语报纸,还亲自翻译了《圣经》。70岁时,他到墨西哥去寻找一个传说中的柴拉基部落,最后累死在深山之中。为和平奋斗终生的圣雄甘地◎文/佚名

消除畏惧心,是一个人成功的前提。为了追求成功,必须做一个没有畏惧的人;只有不畏惧,才能勇往直前,才能为了自己的目标而奋斗。

1946年的11月,圣雄甘地冒着生命危险在孟加拉州东部诺阿卡利地方进行游说。这个地方极为偏僻,聚居着众多伊斯兰教徒。

圣雄甘地到这里来是为了谋求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和解。他发出号召说:“印度和伊斯兰教徒们,握手言欢吧!”

圣雄甘地每天早晨四点钟起床,然后步行三四英里,到农村去访问伊斯兰教徒的家。“请和我做个朋友吧!”

可是,村民们不管你是什么圣雄不圣雄的,他们非常憎恨印度教徒,经常对甘地这个“异教徒”投以白眼。即使如此,圣雄甘地也不灰心,还是挨门挨户访问。

有一位崇拜他的伊斯兰教姑娘,为了劝导自己的伙伴而实行绝食,这对两大教派的和解起了作用。可见,甘地外出游说确实收效不小。

1947年6月15日,印度国民会议以压倒多数通过了印巴分治方案。这是大势所趋,不可阻挡的潮流。这个决议使圣雄甘地统一印度的梦想破灭了。他无限感慨地说:“我已经失去活到一百二十五岁的希望,在印度已经没有我的家了。”于是他又到两大教派矛盾最尖锐的地方去游说,甚至8月15日的独立盛典,他也没有参加,贺信也没写。

8月31日晚,他正在加尔各答的寓所睡觉时,一群狂热的印度教徒抬着被伊斯兰教徒杀害的同伴的尸体闯了进来,对他骂不绝口,说这是圣雄甘地对伊斯兰教徒放纵的结果。“杀死他!杀死他!”

圣雄甘地从床上跳起来对愤怒的人群进行劝解,可是没有一个人理睬他。石块飞进了窗子,警棍从他头上掠过,尽管如此,他还是坚持演讲。

印巴分治后,有1500万难民从两国逃来逃去,在印度历史上出现了空前的混乱、暴力和杀戮行为,首都新德里也笼罩着一片不安的气氛。

1948年1月13日,圣雄甘地为争取首都的两大教派和解,开始绝食行动,但骚乱仍未止息。1月18日,尼赫鲁总理为表示对甘地的同情,也开始绝食。两位领导人绝食的消息见报之后,新德里的各派代表集会,宣誓要恢复平静,并请圣雄甘地停止绝食。然而,印度教的极右派表示反对,他们为对抗巴基斯坦的伊斯兰教,不惜使用武力。

就在圣雄甘地绝食的第二天,当他在比拉尔寓所的院子里演讲时,突然从墙外扔进一颗自制的炸弹爆炸了,但甘地并未受伤,还在继续演讲。人们对圣雄甘地的沉着态度深表敬佩。

1月30日,圣雄甘地为调解尼赫鲁总理和帕特尔副总理的关系,用英文给尼赫鲁总理写了信,然后请帕特尔副总理在下午四点钟到自己这里来谈话。帕特尔按时来了。四点半钟,圣雄甘地同他共进晚餐。圣雄甘地和他边吃边谈。五点钟,祈祷时间已过了十分钟,甘地匆忙离开房间来到院子里的祭坛。旁边的人都为甘地让路,甘地举手致意。一个叫戈兹的人偷偷从衣袋里掏出手枪,向甘地施了一礼后,在不到一米距离内向圣雄甘地连开三枪。就这样,甘地结束了78岁的生命。从小失学的文学巨匠◎文/王新龙

古人说:“有志者,事竟成。”莎士比亚的一生和成就再次对这句名言作出了生动的阐释。只要你有远大的志向,并论坚持不懈地奋斗,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世界文学巨匠,英国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文坛上升起的一颗灿烂的明星。他被马克思誉为世上最伟大的戏剧天才。可我们谁又曾想到这位戏剧天才少年失学,青年时竟是繁华的伦敦都市的马车夫。

莎士比亚出生于英国艾汶河畔斯特拉福镇一个羊毛商人的家庭,父亲和母亲的文化程度都很低。他在六七岁的时候,入校学习拉丁文和古希腊文。五年之后,因家庭的生意破产,他只得中途退学,前往伦敦谋生。到了伦敦,他四处奔走,到处央求,才找到为一家戏院的绅士赶车的差使。在工作间歇,他常能从门缝和小洞里窥看舞台上的演出,渐渐地对戏剧发生了很大的兴趣。一次他偶然被老板抓差临时扮演了一个仆从,表演得很出色。这样,他便开始走上了舞台,后来竟成了剧场的正式演员。

要做一名出色的演员,莎士比亚深感自己的知识浅薄,就利用点滴时间苦苦读书,钻研哲学、文学、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在此期间,他不仅博览了大量的书籍,还广泛地接触了英国的现实社会。就这样,他凭借自己的勤奋和努力,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在此基础上,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为剧团写出了《亨利六世》等三部剧本,引起了戏剧界的注意。紧接着,他又连续写出了《理查三世》等剧本。《错误的喜剧》等剧本,也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当时,英国戏剧界正活跃着一批受过高等教育的职业剧作家,这些“大学才子”根本瞧不起仅有五年学历的马车夫,他们咒骂莎士比亚偷窃了“孔雀的羽毛”,是混进白鸽队伍中的“乌鸦”等等。莎士比亚对这些攻击和谩骂并不理会,埋头创作,孜孜不倦。在以后20年的时间里,莎士比亚以惊人的速度,高产高质地写成了叙事长诗两部,十四行诗一卷154首,戏剧37部,他用丰富而形象的语言,辛辣而幽默的笔调,生动广泛地反映了当时英国的现实社会,被誉为举世共睹的戏剧家、诗人和文学巨匠。创作数量最多的作家◎文/赵德斌“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其他条件相类似的前提下,那些愿意比别人付出更多努力的人,也会获得比别人更大的成就,更多的荣誉。

1981年7月9日,是著名的英国女作家巴巴拉·卡特兰的80寿辰。就在这一天,新英语文库出版社出版了她的第300部著作——《迷人的故事》。这是一部题材很一般的历史小说,描写的是两个古老的世仇之家因儿女姻缘而重归于好的故事。卡特兰的写作速度,早已闻名天下。在1979年一年里,她竟一口气写下了21本书,打破了多产作家的世界纪录。随后的四年里,她又以每年24本、20本、23本和24本的速度,一次又一次地使她的同行们自叹弗如。

在历史上,多产的作家很多,一生的作品超过百本的也不乏其人。以我们所熟悉的巴尔扎克和大仲马为例,他们的作品数量之多,确实是惊人的。大仲马曾在一年之中出版过40种篇幅不一的单行本,但这些书不是他在同一年所著,有的甚至是出钱请人代写的。巴尔扎克的作品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来讲,都是首屈一指的。不过,他的全部作品,包括短篇小说在内,也只达到90多篇。所以,单从数量上看,卡特兰是无愧于世界冠军称号的。权威的《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已正式把她的名字列在“创作数量最多的作家”这一条目里。

卡特兰的作品以历史题材和浪漫的爱情故事为主,也写过不少剧本。另外,还写了四部自传和她母亲及哥哥的传记。她的哥哥是位颇有名气的历史人物,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最艰苦的年代里牺牲在反法西斯战场上的第一位英国国会议员。读者不难从丘吉尔的大战回忆录里找到有关的章节。丘吉尔对罗纳德·卡特兰之死尤感痛惜,亲自为他的传记写了序言。

巴巴拉·卡特兰不仅是一位很有成就的作家和历史学家,也是一位受人爱戴的社会活动家。她主持着许多福利团体的工作,她能言善辩,不辞辛苦地为老年人、医院护士和助产士的待遇奔走呼号,积极敦促议会通过了一项有利于吉卜赛人生存的法令,并协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吉卜赛人营地。

据称,卡特兰的著作已在全世界销售了两亿册以上。在英国,她和创造了大侦探波洛这一角色的多产女作家阿加莎·克里斯蒂一样,是位家喻户晓的人物。但是,可以预料,由于出色的社会活动,当人们对卡特兰的一生作评价和回顾的时候,她会获得比克里斯蒂更高的荣誉。竭尽全力去完成运算的高斯◎文/李华伟

从高斯的身上我们不难感悟到:对于每一个人,他所能选择的奋斗方向是宽广的。想要干出些名堂,忘我工作的精神和对事业执著追求的精神是不可缺少的。

1801年元旦的晚上,意大利天文学家皮亚齐发现了“谷神星”。他继续观察这颗新星,跟踪观察几天后,他发现这是一颗小行星。

当时的天文学界存在一个难题:如何根据少量的观察结果推算出该行星运行的轨道?当时很多著名的天文学家如蔡赫、奥尔贝斯等人千方百计地来寻找失踪的“谷神星”,但都未成功。

高斯决定计算行星运行的轨道。高斯根据皮亚齐提供的仅9°的一段小弧的观察数据,经过几个星期的计算,得出“谷神星”在360°上的运动轨道,同时创立起由三次观测决定小行星运行轨道的计算方法。1802年,人们利用高斯的计算结果,重新找到了谷神星。随后,高斯又相继算出了智神星、婚神星和灶神星的轨道,还做了规模极大的关于行星运动的计算。

在计算行星运转轨道时,高斯高超的计算技术和顽强奋斗的毅力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有一个有趣的对比,1769年,欧拉为了计算一颗彗星的轨道,足足进行了三天紧张的工作,致使后来一只眼睛失明;而同样的计算,高斯却只用了一个小时。高斯幽默地说:“如果我在3天内连续进行欧拉那样的计算,显然,我也会双目失明的。”其实,高斯在计算时也花了很大的力气。在计算“智神星”时,他必须算出约33.7万个数字,他一天计算3300个数字,共花了100多天的时间。在三个多月的时间内,共记录下4000个左右的计算结果。

高斯对此说:“我对数学上复杂的运算总是爱不释手,只要我认为是一件有意义的事,值得向人们推荐,我都愿意竭尽全力去完成,哪怕是钻牛角尖。”伟大的科学预言家道尔顿◎文/王新龙

没有任何事业是一蹴而就的,高山不拒细壤,江河不拒细流。只有扎扎实实地从点滴做起,才能实现你辉煌的梦想。

被誉为“化学之父”的英国化学家道尔顿从1787年起坚持写气象日记,到1844去世,一直坚持了57年,从未间断,全部观测记录超过20万条。可以说,道尔顿的科学研究工作是从对大气的观察和研究开始的。在以后漫长的岁月里,他始终过着清贫的生活,把大部分时间用作科学观测与实验,或参加讲演会、论文宣读会等学术活动。“午夜方眠,黎明即起”——这是道尔顿的治学座右铭。他正是以这种强烈的事业心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不断前进,从而迎来了他才华横溢的鼎盛时期。

长期的自学生涯不仅锻炼出了道尔顿坚韧的进取精神,而且也培养出了他善于思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素质。道尔顿从观测气象开始,进而研究空气的组成,发现空气虽然是多种成分(二氧化碳、氧气、氮气、水蒸气等)的混和物,但却能在外观上构成一种均匀体。原因何在?为了揭开这个谜底,他研究混合气体的扩散和分压,总结出气体分压定律,并推论出空气是由不同的微粒混合组成的。正是它们的运动产生了压力,实现了多种气体的扩散并使空气成为一种均匀体,从而确认了原子的客观存在。但道尔顿并没有就此止步,仅把它作为开始。他要实现把对原子的认识从定性变为定量的伟大目标。为此,他大胆而又独创性地引入了原子量的概念,并提出了用化学实验方法测定相对原子量的任务。这样,道尔顿就从气象学、物理学转入了化学领域,经过艰辛的实验与反复的思索,加上严格的逻辑推论,逐步建立起了科学原子论。

正是由于道尔顿首次把原子量的概念引入化学,才使化学真正走上了定量的发展阶段。道尔顿的实验技术虽说不是一流的,他的不少自制仪器也比较粗糙,所得实验数据并不都很精确,何况他又有“色盲”的生理缺陷,然而这一切都没能阻挡住道尔顿对科学原子论的探索。同时代的学者曾赞叹道尔顿“用头脑结束实验,以思维把握原子”。

道尔顿的原子论不但在英国,而且在整个欧洲科学界都引起了广泛的兴趣、重视和推崇。正如英国皇家学会会长、著名化学家戴维所评价的那样:“原子论是当代最伟大的科学成就,道尔顿在这方面的功绩可与开普勒在天文学方面的功绩媲美……可以预料,我们的后代一定会根据他的许多发现而肯定这一点,人们将把他作为榜样去追求有用的知识和真正的荣誉。”曾有人问起道尔顿成功的秘诀,他这样回答道:“如果说我比周围的人获得了更多成就的话,那主要或几乎完全是由于不懈的努力。”诚然,要完成伟大的科学事业仅仅靠努力还不够,还需要科学的“灵感”,即活跃的科学想象力。这样,当自然的秘密一露出微弱的闪光就能立即抓住它。

在道尔顿那个时代,原子既看不见又摸不着,连显微镜也看不清它。对于原子只能依靠“灵感”,依靠科学想象和逻辑推理,以思维去把握住它。至于道尔顿这种“灵感”有多少,看法不尽相同。有些人认为他只是个迟钝的实验工作者,另一些人则把道尔顿看作伟大的科学预言家。科学史家罗斯科中肯地指出:“实际情况可能介乎两个极端之间。不管怎样,有一点大家都会同意——没有坚持不懈的努力,天才也很少会有成就,而道尔顿正是具有这种锲而不舍品格的人。”把精力用在一个目标上◎文/佚名

人的生命虽然各有长短,有人长命百岁,有人青壮之年夭折。但不管怎样,每个人都有其宝贵的一生。这一生,每个人只有一次。因此,人必须珍惜自己难得的一生,在这有限的人生中实现自己的愿望。

狄慈根指出:“如果一个人不把他的全部心灵用在某一件事情上,他就不可能有什么大的成就。”歌德曾这样劝告他的学生:“一个人不能骑两匹马,骑上这匹,就要丢掉那匹,聪明人会把凡是分散精力的要求置之度外,只专心致志地去学一门,学一门就要把它学好。”

现代科学,面广枝繁,不是任何人一辈子能学得了的。而且人的精力又是有限的,如果朝三暮四,忽而想学这,忽而又想学那,反复多变,就会白白浪费宝贵的时间。所以,我们在把一生的时间当作一个整体运用时,首先要考虑用在哪里,就是说首先要选好目标。著名的博物学家拉马克的一生,清楚地说明了在科学上盲目贪多是无所作为的,只有选择目标,专心致志才能获得成功。

拉马克于1744年8月1日生于法国毕加底,他是兄弟姊妹11人中最小的一个,最受父母宠爱。拉马克的父亲希望他长大后当个牧师,送他到神学院读书,后来由于德法战争爆发,拉马克当了兵,他因病退伍后,爱上了气象学,想自学当个气象学家,他整天仰首望着多变的天空。后来,拉马克在银行里找到了工作,想当个金融家。很快的,拉马克又爱上了音乐,整天拉小提琴,想成为一个音乐家。这时,他的一个哥哥劝他当医生,拉马克学医四年,可是对医学没有多大兴趣。正在这时,24岁的拉马克在植物园散步时遇上了法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卢梭,卢梭很喜欢拉马克,常带他到自己的研究室里去。在那里这位“南思北想”的青年深深地被科学迷住了。从此,拉马克花了整整11年的时间,系统地研究了植物学,写出了名著《法国植物志》。拉马克35岁时,当上了法国植物标本馆的管理员,又花了15年,研究植物学。当拉马克50岁的时候,开始研究动物学。此后,他为动物学花费了35年时间。也就是说,拉马克从24岁起,用26年时间研究植物学,35年时间研究动物学,成了一位著名的博物学家。他最早提出了生物进化论。

古往今来,凡是有成就的人,都像拉马克后来一样,很注意把精力用在一个目标上,专心致志,集中突破,这是他们成功的最佳方案。历史上不少人被埋没,除了社会原因之外,没有找到他们为之献身的具体事业目标,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今日点瓜,明日种豆,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

曾经有人问牛顿怎样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他回答说:“我一直在想着这件事。”

成功者们始终将目光集中在他们的目标上,他们常常在向目标奋进的过程中运用想象提醒自己目标所在。

聪明人能够专注地干一件事,直到成功,勒韦就是这样一个聪明人。

勒韦是美国著名的医师及药理学家,1936年荣获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

勒韦1873年出生于德国法兰克福的一个犹太人家庭。从小喜欢艺术,绘画和音乐都有一定的水平。但他的父母是犹太人,他们对犹太人深受各种歧视和迫害心有余悸,不断敦促儿子不要学习和从事那些涉及意识形态的行业,要他专攻一门科学技术。他们认为,学好数理化,可以走遍天下都不怕。

在父母的教育下,勒韦进入大学学习时,放弃了自己原来的爱好和专长,进入施特拉斯堡大学医学院学习。

勒韦是一位勤奋志坚的学生,他不怕从头学起,他相信专注于一,必定会成功。他带着这一心态,很快进入了角色,他专心致志于医学课程的学习。心态是行动的推进器,他在医学院攻读时,被导师的学识和专心钻研精神所吸引。这位导师叫淄宁教授,是著名的内科医生。勒韦在这位教授的指导下,学业进展很快,并深深体会到医学也大有施展才华的天地。

勒韦从医学院毕业后,他先后在欧洲及美国一些大学从事医学专业研究,在药理学方面取得较大进展。由于他在学术上的成就,奥地利的格拉茨大学于1921年聘请他为药理教授,专门从事教学和研究。在那里他开始了神经学的研究,通过青蛙迷走神经的试验,第一次证明了某些神经合成的化学物质可将刺激从一个神经细胞传至另一个细胞,又可将刺激从神经元传到应答器官。他把这种化学物质称为乙醚胆碱。1929年他又从动物组织分离出该物质。勒韦对化学传递的研究成果是一个前人未有的突破,对药理及医学作出了重大贡献,因此,1936年他与戴尔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

勒韦是犹太人,尽管他是杰出的教授和医学家,但也如其他犹太人一样,在德国遭受了纳粹的迫害。当局把他逮捕,并没收了他的全部财产,被取消了德国籍。后来,他逃脱了纳粹的监察,辗转到了美国,并加入了美国籍,受聘于纽约大学医学院,开始了对糖尿病、肾上腺素的专门研究。勒韦对每一项新的科研,都能专注于一,不久,他这几个项目都获得新的突破,特别是设计出检测胰脏疾病的勒韦氏检验法,对人类医学又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生活中,一个人确定的目标要专一,而不能经常变换不定。专一地去努力,才容易出成果。

当然,人各有志,在不同社会、不同背景、不同时期,人的志向是会发生变化的。犹太人因其民族的特性和所处的环境,普遍都能从小怀志,确立自己人生的奋斗目标。正因为这样,许许多多的犹太人能集中人生有限的时间和力量去攻克一个目标,所以成功率比别人高。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