盂县丧葬民俗探析(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2 12:18:10

点击下载

作者:王森运

出版社:三晋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盂县丧葬民俗探析

盂县丧葬民俗探析试读:

引子

一个人从呱呱坠地到寿终正寝,也就短暂的几十年时间,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在这几十年里,有的叱咤风云,有的默默无闻;有的锦衣玉食,有的茹苦含辛。但无论哪种情况,人对于生命的足够敬畏是相同的。

由于不知道生命的秘密,古代的人把生命想象为一种被超自然的力量所支配的生命轮回,并产生了远古时代的神话与原始宗教文化。人们对先人、对自己的身后的安排,是按照一定的文化传统、文化信仰、文化理念、文化规程来操作的,这就形成了丧葬习俗。

盂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20世纪50年代,在土塔、獐儿坪等地发现了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花岗岩石斧、石刀、石锤,表明4000年前即有祖先在境内定居劳动。1998年4月,山西考古研究所在东乡黑砚水河畔庄子村一处洞穴內,发现旧石器时代人类活动遗迹,以此将盂县的文明史上溯到一万年以前,即远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在夏商周时期,天下分为九州,盂县地属冀州。到春秋中后期,赤狄人一支进入县境,在曲曲城定居。至周灵王三年(前569),白狄的一个支系仇犹人进入今县境定居,史称仇犹国,时隶属中山国。赤狄人逐渐东迁到河北省境内,县境就成为白狄人的疆土。盂县历史以来为汉人聚居的地方,多数习俗与北方汉人相通,但史上被称为夷狄的少数民族立国统治和居民在境内定居,又不能不对盂县民俗的形成有独特的影响作用。

丧葬的“丧”,词典解释为“对死者举行的哀悼礼”。“葬”在《辞海》中的解释是“用草掩埋死者”,后引申为“掩埋死者尸体”。在哀悼和掩埋的过程,人们是受一定的信仰和文化积淀来支配的。盂县的丧葬习俗,基本面是与北方汉民族的信仰和文化相通的,但又有本地的特色,即使同在盂县境内,不同的区域、不同的村落、甚至同一个村不同的居处或者不同的家族,做法也各不相同。充分体现了“十里不同风”的特点。

一、形成丧葬习俗的文化因素

盂县的丧葬方式基本上为土葬,有别于一些地方的天葬、水葬、树葬、悬棺等方式;从居丧起到出殡(发引)以及在此期间和后续的祭祀,都有自己独特的一定之规,就是在一定信仰支配下具体的文化表达。

1.“万物有灵”和“灵魂不灭”的思想基础。

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里论述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时说:“在远古时代人们还完全不知道自己身体的构造,并且受梦中景象的影响,于是就产生一种观念:他们的思维和感觉不是他们身体的活动。从这个时候起,人们不得不思考这种灵魂对外部世界的关系。既然灵魂在人死时离开肉体而继续活着,那么就没有任何理由去设想它本身还会死亡;这样就产生了灵魂不死的观念。”古人认为,人活着的时候在睡眠中做梦,就是灵魂离开肉体独立活动,人死的时候灵魂可以离开肉体而继续活着。灵魂是不死的,人们就必须善待灵魂,同样必须善待原来灵魂的寄生肉体,这样就可以使灵魂获得尊重和安慰,也就能使活着的人得到平安和护佑。

2.宗教信仰的渗透。

中国古代的神秘文化,塑造了一种冥冥之中支配人们命运的神秘力量。东汉顺帝时,天师张道陵创立道教,奉老子为祖师,称教主。以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为圣经,以老子所说的“道”与“德”为最根本的信仰。道教在其逐渐形成过程中,与当时从印度进入中国的佛教发生互动,即佛教理论对道教的思想影响和道教思想对佛教中国化的影响。道教按照人间秩序的模式塑造出了天庭、玉皇大帝和一系列官员,同时吸收了佛教有关天道、人道、修罗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等六道轮回的理论,塑造出了阎罗、五道和一系列神仙官员,再加上地方神仙系列如四值功曹、山神、城隍、土地、灶王等。还吸收了众多中国古代神话中的西王母、八仙等作为天庭秩序之外的“散仙”。所以道教的神仙众多,还随时可以吸收地方百姓创造的任何神仙以及崇拜的名人,如关帝等都可以纳入道教的神仙系统。民间认为,无论是佛、神、仙还是阎罗手下的小鬼、判官都可能对人的命运发生影响,这就使人产生一种鬼神崇拜,并把这种崇拜渗透到人们的丧葬活动习俗当中。

3.儒家思想的引领。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儒家思想的反映。孔老夫子对于三年之丧就与他的弟子宰我有一段精彩的对话:“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即没,新谷即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 ‘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至清末数百年间,官方思想的“理学”无不继承儒家道统,把以“礼”为核心的“纲常名教”视为治国的“精神宪法”。其中对道德伦理观念影响十分显著的是儒家以忠孝为主轴的三纲五常思想。人的一切言行准则归于一个“礼”字。礼仪成为中国人伦理、道德、信仰的最高体现。礼仪是文明进化的象征,礼仪是人类尊严和价值所在,人从生到死以至死后,无不在礼仪的引领之下。从古代的宗法制度到制度化的居丧礼,以及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緦麻五服礼治化的丧服是丧葬文化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它通过时间、言行、饮食、起居、社会交往等方面来约束家中失去亲人的人。这些制度、思想、传统观念通过各种方式引领民间的丧葬活动。

4.文艺作品的感染。

民间自古流传有神怪故事,小说从《搜神记》到《宋人平话》、《三言两拍》以及《封神演义》、《西游记》、《说岳全传》等等,戏剧、民间故事有许多阴曹地府、因果报应的描写。有许多文学创作把作者对现实不满,但又不能在现实中解决的问题通过因果报应的情节在他们的作品给以渲染,这些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对民间的丧葬习俗都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5.地方特色与时代的演进。

盂县的丧葬形式是土葬,讲究“入土为安”。盂县2003年修建金龙大街时,曾挖掘出长方形斗状竖穴土坑墓,经考古专家考证为东周时期墓葬,也就是说早在东周或者更早的时期,就已经实行墓葬。经过漫长时间的传承和演变,人们对丧礼、葬礼、祭祀礼既遵从了古制,也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了因时因地、移风易俗的改造。旧时,丧葬仪式规模大小与死者的地位身份密切相关,在封建社会对不同地位身份的人丧仪都有严格的规定。王公贵族、富豪之家常以规模宏大的丧仪来炫耀自己的权势。而穷苦百姓连起码的温饱尚且达不到,自然也就谈不上“重殓厚葬”了。有时甚至只能用一片席子包裹一下尸体,草草埋掉。虽是称家之有,形式不同,但对死者表现的尊重和哀悼之情却始终是丧葬仪式的核心部分,不能改变的。

盂县民间的丧葬习俗,总体上属于北方汉民族,但在具体的丧礼、葬礼、祭奠礼上又有明显的盂县地方特色,在盂县地域内部各乡之间,又会有较大的差别。

在以下的行文中,会经常有“各乡”或者“东乡”、“西乡”等提法,它所指的不是简单的行政区划,而是由于地形特点、气候、人口迁徙等自然情况和方言、风俗、生活习惯的差异所自然形成的相对区域,在这些区域接壤和插花的地区,风俗习惯又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以盂县相近似的习俗区域划分,可以划为四个片:仙人乡以东为东乡,兴道村以北为北乡,管头梁以西的东梁乡、西烟镇、西潘乡为西乡,以县城为中心的周边乡村为城南乡。

二、墓地与墓葬

1.墓地选择

盂县人把墓地又叫“阴宅”,即阴间的住所。它不但是先人安寝的地方,而且承担着泽被后世的职能。一个家族出了一个或者几个出类拔萃的人物,特别是做官为宦、权倾一方的人物,人们往往会追溯到他家的祖坟。老百姓不求大富大贵,但求家宅平安,也要看个好地方安顿先人,于是选择坟地就成为一件丧葬的前置工作。

由于史上有此习俗,且代代沿袭,选择坟地要事先请堪舆家相地,也叫“看风水”。堪,地突之意,代表地形;舆,指承舆,即研究地形地物之意,着重在地貌的描述。《史记》将堪舆家与五行家并行,本有仰观天象,并俯察山川水利之意。故民间称“堪舆”为“风水”,专称看风水的人为堪舆家。堪舆是中国先民在长期生产与生活实践中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传统文化形态,是人们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人与社会关系、人与文化关系的经验总结。堪舆文化是中华民族一种传承有序的民俗现象,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积淀下来的、对居住环境进行地理选址布局的一种实用国术,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堪舆以《易经》为其理论基础,旨在审慎周密地考察自然环境,顺其自然,有节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而臻于天时、地利、人和诸吉咸备,达于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其核心在于对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进行地形分析、区位与方向分析以及规划布局的学术思想与方法。按照风水理论,人生命的存续、福禄的维持靠的是生气。生气的流动形成风。而且生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无论是阳宅吉地还是阴宅吉地,都必须是藏风聚气,才能保持宅主本人及其子孙的生机、福禄。

看风水主要分觅龙、察砂、观水、点穴四个步骤。觅龙就是寻找背靠的主山(主龙);察砂就是观察主龙四周的小山;观水就是观察水的流向及水流形状;点穴就是确定阴宅的具体位置。总起来说是“以水定居,以局立向”。吉凶要看明水由何方流来,流到哪方消去。吉水最好是朝堂,在坟前绕一绕,凶水最好是能流去。例如甲山庚向的茔地,是金局旺向,如黄泉水在西南方(坤方)消去,就是冲破灵官,主伤成财之子。内中玄虚不能一一细述。盂县人知道的是通俗易懂的“十不葬”,就是坟墓选址的十种忌讳:一不葬粗顽块石,曰此地多恶气;二不葬急水滩头,曰水煞直冲穴场而气随水泄,为空亡绝灭之地;三不葬沟源绝境,曰水脉到头而绝,气亦随变而死;四不葬孤独山头,曰孤独山头四顾不应,缺依少凭,主生人孤独,无依无靠;五不葬神庙前后,曰神庙前后与神祇先灵争地气,多凶多煞;六不葬左右休囚,曰左右休囚者,形狭局促,穴受逼迫而不安;七不葬山岗缭乱,曰山岗缭乱者主客不分,真应莫辨,有喧宾夺主之嫌;八不葬风水悲愁,曰风水悲愁者,风啸水鸣,如泣如诉,主多惨痛之事;九不葬坐下低小,曰坐下低小者如坐井观天,气象无尊严之意而多卑微之态,主子嗣下作贱事;十不葬龙虎尖头,曰龙虎尖头者,四应桀骜不驯,于主不利。

新坟选址讲究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决定后,风水先生使用罗盘下线,再立“后土碑”——已故先人石刻牌位,烧香、供飨之后就开工动土。一般用青砖或者青石在地面以下砌碹成穹窿型的窑洞,坐底离地面七尺左右深,顶离地面一尺左右。墓 门

2.碹葬

修墓,也叫“修坟”、“碹葬”、“建阴宅”。“葬”的解释是“用草掩埋死者”,或者引申为“掩埋死者尸体”,是作动词用的。在盂县,“葬”还作为名词使用,是“掩埋死者的地方”。盂县的“碹葬”,就是在地下建造一种穹隆型窑洞似得安葬死者的建筑物。在出土的墓葬形式中,除这种窑洞式外,还有一种墓葬被称为“鸡姑姑葬”,是砖碹的半球型建筑,顶部白灰抹光,上绘制日月星辰图案,经考证系金代墓葬形式,应该是女真贵族以及进入县境的女真居民仿照他们游牧生活方式的帐篷或者蒙古包的形状的产物。更多的古代墓葬则是方形土洞。

从远古直到今天,还有许多人相信,死,就是阳世间肉体的人通过灵魂的形式进入另一个世界——阴间。人在世界上要生存,衣食住行等都是不可缺少的,其中居住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条件之一,到了阴间另一个世界的灵魂同样需要居住,于是就按照人生前的生存状态给予了死者一个居住的地方,这种形式从古至今盛兴不衰。所以盂县人年满六十岁(民间有不够六十不修墓之说),除父母在堂或者家庭贫穷没有办法外,一般都要修墓,当地俗语叫“碹葬”。坟 地

在埋葬时有几种情况:

第一,上辈先人已经有了老坟,只需跟随历代先人之后,按照本茔坟谱的规定的秩序排占;

第二,由于老坟地面窄小,不能继续往下埋葬,需要另建新坟;

第三,家里发生不明原因、不该发生的事件,疑心为祖坟位置不好所致,另建新坟。盂县有“家宅不宁,修罗门(大街门)迁坟”的说法。

因为以上第二、第三种原因建墓碹葬的,一般都在夏历闰月年的清明节前三后四日,或者在十月朔日前三后四天。之所以在有闰月的年份,是年有多一个月,年天数比常年多,可以长寿。清明节和十月朔日是盂县传统认为这两个日子是祭奠先人的鬼节,动土不须看天气;其实际意义在于这两个日子既不是冻土难做,也不会毁坏青苗,是动土的好季节。如果主人因为急病或者其他原因死亡而又没有事先准备墓地的,可以即时动土,不受时间限制。

对于贫困人家来说,修墓碹葬就是一件奢侈的事,无经济能力碹葬的,只能在出殡前几天挖开阳蹊,再掏一口能放进棺材的穿堂,这样的土墓有些再放第二支材时就已经坍塌。

土厚的地区要向下挖6~8尺阳蹊,葬顶离地皮有1尺左右深,在上面堆起一个墓丘。而在东乡的石头山区,一般坟地都看在山上,不容易挖坑,就在山坡上找一个平面,将棺材放入后,从外面垒一个窑洞式建筑,是为“明葬”。

三、男权主义的墓葬方式

盂县人的婚姻是男娶女嫁,婚后从夫居,子女随夫姓。墓葬是以男性家族血统为依据,妻子随夫合葬。也就是说,在一家坟地里,所有男性都是有血缘关系的(本人无子可以过继,没有近支远股也可。养子视为亲子。),男性先人是为祖宗,而女性配偶则来自其他不同家族,追究不起女性祖宗的派系来了。新坟须先葬男性,“女人不立祖”。女人即使终生未嫁,也不能葬在生父母的墓地,得另觅地方埋葬,是谓“立妮儿坟”。这种墓葬形式的起源,当在原始社会末期,主要靠男子的劳动获取生活资料,父系氏族占统治地位之后,与财产继承权相联系:不论亲子、过继子、养子,都视为顶门立户,负责对被顶门人生养死葬、披麻戴孝,死后葬在其足底,并完全继承其遗产。这种习俗在封建社会时期男尊女卑的社会结构中得到进一步规范和巩固。

第一人上新坟立祖,下葬后在棺材小头的盖上摆放历书或字书、毛笔、黑墨、砚台文房四宝。出殡时女孝子只送殡到坟边,不进入墓地,待过三周年时才正式上坟扫墓。如果父母健在,儿子或媳妇先逝,不能埋入祖坟,要先寄埋到一个地方,等父母中一人亡故后,带入祖坟。北乡、东乡部分地区有妻子先亡也须另择地寄埋,等夫死后才能一并合葬入祖坟的习俗。

古代宗法墓葬有两种,今盂县仍沿袭旧制。一是一字排占,坟墓从左到右(如北上南下坟,从东到西)一、二、三、四……。二是昭穆排占,这是古代一种区分辈分亲疏的宗法制度。始祖辈分最高居中,二四六居左叫昭,三五七居右叫穆。宗庙祭祀、墓地位址均以此规定排列。在夫妻同穴内,也是如此排法:一夫一妻者,男左女右;有若干妻子者,如一字排占,则男子居左,妻子从左到右依次排占,昭穆排占为男子居中,妻子在左右两侧依次排占。男方尸骨不能埋入祖坟和妻子合葬的,就写一个牌位与妻子入葬。

墓的大小依准备占用的夫妻合葬人数而定,一夫一妻墓均为宽六尺、长八尺,俗称“陆八葬”,如是两个妻子就是“方八葬”,每多一个妻子宽度加三尺五寸。现在碹葬墓的长度都加了一尺,因为墓里要摆“食桌”。

男性没有结过婚,或者离异后无配偶者,往往要配一合葬。一般有两种办法:一是请“妮儿骨”,请未婚就殁的女性尸骨一同合葬,叫“冥婚”,配婚后两家还要有亲戚走动;另一种是捏一个白面人蒸熟,或者捏一个黄米面人,钉一个小匣子装殓,埋在一起,曰“白大嫂”或“高大嫂”。而女性结过婚或者被休或者离异,到老死还没有配偶的,就没有如此幸运,既不能请男人骨殖,也不能捏“白大哥”或“高大哥”,只能一个人单独埋葬。旧时产妇因难产死亡,胎儿没有产下留在肚里的,在盖棺封口后,还要用七寸圆钉从材盖钉入,意思是怕犯墓虎。实际是对于死者的残忍和不尊重,是一种陋习。

尊卑大小的讲究。旧时,医疗条件差,初生婴儿患“四六风”夭折甚多,习俗是根据死亡季节的不同,扔到本村四季不同的“天道”俗称“死孩儿沟”,等野兽来食。幼儿夭折,无资格入穴大葬,也按季节在天道掩埋,称作季埋。15岁以上男丁,父母在世,亡者不能上穴归坟,作寄埋,也称“暂厝”,要等先人亡故后带着上穴归坟。带不上去的,到清明或者十月一前后入坟归墓。若是未聘女子亡故,可能预先有人以热丧“妮骨”被请走,如没有人请,则先行寄埋,等无配偶男子亡故后适配冥婚。

不论哪一种葬法,埋入地下以后,都要从阳蹊起在地面上起一个墓丘土堆,方向与墓穴一致。在前端垒一个能摆放供飨的石桌子——一般用砖垒,讲究的人家用一块方形的大青石,正面刻考妣某人与某人合葬墓,下款刻孝子名讳。有身份和有钱人家夫妻合葬后立墓碑,阳面镌刻合葬者名讳及生卒年月日,下款刻孝子贤孙,还有的在阴面刻生平事迹之类文字。

四、观念中的别一个世界

以灵魂不灭为思想基础,人们往往以自己所在的社会生活作为参照系来构建阴间的生活,包括衣食住行、社会秩序、人际关系等等,但由于阴间世界的另一个空间生物是只有飘忽不定的灵魂而无肉体的载体,所以更为神秘莫测。阳间和阴间是阴阳两隔,是各自独立的两个世界,但人的世界与别一个世界还要经常发生互动,这就是人通过对死者的安慰使他的灵魂安息,或者到一个好的去处,或者再一次投胎转世,从而使先人能够保佑后人平安度日,不出什么别快事件。在发生不明原因的事情或者现在科学技术不能解释的事情时,就容易联想到冥冥之中的别一个世界,而把两个世界联系起来的纽带和桥梁就是被土话称为“阴阳先生”的人。这些人既采择坟地,又告诉人们如何安顿实物,还用符咒沟通这两个世界之间的信息。

墓器是下葬时墓里摆放的仿照生前的生活用品:酒盅、酒壶(斟满酒)、筷子、茶杯、烟袋、荷包,脸盆、肥皂、牙膏、牙刷、梳子、镜子(镜子要打破或者用纸蒙上)等,单人单件双人双件。冥祭托盘

冥祭是下葬后摆放的祭品:用碗碟盛起的“五碗四盘”:诸如烧肉、烧豆腐、丸子、米饭、挂面、各类糕点、瓜果等等。出殡时要由女婿或者侄女婿托盘托出到坟里。

纸扎的引魂幡子上写“南无引路王菩萨”,幡子在入殓时就放置棺材旁,出殡时由孙子打着送到坟里,有的地方是埋到阳蹊半腰,有的是埋起土堆插到墓丘上,是由专门负责引路的菩萨把灵魂引导到该去的地方。纸扎戏台

地上还摆放着纸扎的戏台,明星大腕在戏台上表演。纸扎得仿真二进楼院,院内有剪纸人物,有伺候主人的老大哥、老大嫂,还有看门狗及打鸣和下蛋的鸡等,门前贴有对联,通常有“不作风波于世界,别有天地非人间”;还有“亭台楼阁虚世界,砖瓦木石幻人间”; “金童引上天堂路,玉女领过奈何桥”之类。总之,体现的意念是亲人到了另外一个世界里照常生活去了。纸扎的童子院朝天纸

在灵棚内,都要摆放约一米左右的一对或者两对“童男女”。其头脸是用泥土为坯子雕塑,用颜料点化出来,玲珑剔透;用茭杆做身架,彩色纸裁剪出做衣服,着实可怜可爱的样子。有的捧圆盘,有的挥尘拂。到出殡时拿到墓道里,将头拧到背后,据说如不这样,会吸取死者残余生气,变成有灵性的墓虎精出来害人。做童男女陪葬,是古时陪葬习俗的残余。用活人殉葬,是奴隶社会的一种非常残酷的制度。殉葬人有活埋的,也有被杀或自杀后陪葬,据考古发现,最早始于殷商时期。商人相信人死以后,灵魂生活在另一个世界里,墓葬是墓主在另一个世界的居所。奴隶主贵族死后,用奴隶为之殉葬,以供其死后奴役驱使。在河南安阳发掘的奴隶主墓葬中,一般都有几个、几十个人殉葬,有的大墓中,有二、三百人殉葬。有的骨架旁放着刀剑,是武士奴隶;有的骨架旁摆着车马,是驾车奴隶;有的骨架残存有狗骨,是养狗奴隶;有的骨架旁没有头骨,头骨在另一边,是被杀后殉葬的奴隶;有的骨架上手骨还被反绑在背后,并有明显的挣扎痕迹,是被活埋殉葬的奴隶。明朝的明英宗朱祁镇废除了活人殉葬制度,但民间还是依照旧制,用泥塑纸糊的童男女替代,但童男女做得太逼真,怕他们借尸还魂,就想出办法把头颅扭曲180度,脸朝背后。

民间有给死者“烧夜纸”或者“送盘缠”、“送望乡”的习俗,就是把死者灵魂交待给“五道爷”。这五道爷是从阳间到阴间的第一道关口,过这道关口,即如拿到进入阴间社会的通行证或者身份证,作为那个空间维次的一员正常生活,而不是天不收、地不留的孤魂野鬼。

五道爷,亦称“五道将军”。在盂县农村,村村都有五道庙,有的还不止一座,多的四、五座,全县约有一千多座。五道神的任务是:“正坐十字口,保佑一方人”。所以五道庙大都建在路的三岔口处。

按照道教的说法,五道将军是东岳大帝的属神,并且是重要帮手,他掌管着凡间世人的生死荣辱,是阴司阎王的派出机构。这里的“五道”,不是指“五条道的交叉处”之五条道路,而是指灵魂转生的“五道轮回”。《太上老君虚无自然本起经》云:“一道者,神上天,为天神;二道者,神入骨肉,形为人神;三道者,神入禽兽,为禽兽神;四道者,神入薜荔,薜荔者,饿鬼也;五道者,神入泥犁,泥犁者,地狱也。”《道门经法相承此序》云:“五道:一天道,二人道,三地狱道,四饿鬼道,五禽兽道。”

五道庙的楹联是:秦穆公敕封五道汉高祖恩赐将军

在老百姓那里,阴间的五道爷相当于阳间的村公所,是最基础层的政权组织。交待五道将军的仪式很是讲究。北乡叫“送行”、“送望乡”,城南乡叫“烧夜纸”,东乡叫“送盘缠”,西乡叫“烧明纸”。南乡烧夜纸在第二天晚上人定以后,十一点前,古时十一点为子初,十二点为子正,应该在子时前结束。由侄子执齐眉杖领头,孝子执孝棒依次排列,随后是参加的族人。静悄悄从孝房出发,出发前在灵前磕头,意为请灵魂一起出发。带馒头一碟,不论人、鬼、神都得吃东西;香半把,民间认为焚香能给鬼神通信息,叫做信香;油灯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