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传统企业商业模式升级与创新(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1 02:07:34

点击下载

作者:荆涛

出版社: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互联网+:传统企业商业模式升级与创新

互联网+:传统企业商业模式升级与创新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互联网+:传统企业商业模式升级与创新作者:荆涛排版:JINAN ENPUTDATA出版社: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12-01ISBN:9787509563953本书由中财数据网络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言“互联网+”时代,落地派更有“钱途”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说:“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

当我们来到“互联网+”时代,会发现:原来菜品不算多的雕爷牛腩也能人满为患;原来卖煎饼果子的黄太吉也能赚大钱;原来橙子也能有专属于自己ID的品牌;原来作为一个新产品的小米也可以深入大众,并成为众多新型公司追捧学习的对象……

这一切都要归结于,这些品牌和公司都玩转了互联网。在今天这个“互联网+”时代,你若再无动于衷,恐怕就要彻底out了。与此同时,你明明对互联网动了心思,对企业未来充满希望和野心,但却不知道如何在“互联网+”时代让行动计划落地,那么在未来的某一天,你就真的要被这个时代淘汰了。人人都在谈论“互联网+”,究竟什么是“互联网+”?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互联网+”不是单纯的“互联网思维”,两者有本质的区别。“互联网+”是基于互联网平台而展开的行动计划落地和创新手段,它源于但超出“互联网思维”。而“互联网思维”则属于思考层面,是“互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其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

最初,“互联网+”的提出者是全国人大代表、腾讯董事会主席兼CEO马化腾,用他的话来说:“‘互联网+’战略就是利用互联网的平台,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在新的领域创造一种新的生态。”

马化腾说,“‘互联网+’是一个趋势,加的是传统的各行各业。过去十几年,互联网的发展很清楚地显示了这一点:加媒体产生网络媒体,对传统媒体影响很大;加娱乐产生网络游戏;加零售产生电子商务,现在已经很大;最近互联网金融非常热,互联网将让金融变得更有效率,更好地为经济服务,符合‘普惠金融’的精神。”

新华网某评论文章称,“作为已经是世界制造业大国的中国,不仅需要继续破解仍存在的粗放发展、核心竞争力依然薄弱等问题,更需要与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相结合,提升中国制造业的成色与品质。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樊会涛说,这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有效手段,将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总之,关于“互联网+”,不同领域的企业家有不同的见解。

联想集团总裁杨元庆说,“我理解的‘互联网+’就是全民互联网和全产业的互联网。过去我们关注互联网的话,仅仅只是关注那些互联网企业,关注互联网企业所能够带来的那些虚拟的产品和服务。而‘互联网+’的话,未来行行业业都要用互联网来改造,来升级,而且你要是不改造自己的话,你就被改造了。这个方面很好的例子是像滴滴打车,是我们传统的出租车行业一个互联网化的转型。”

而小米公司董事长雷军也说,“很高兴总理引用‘风口理论’,说明总理非常关注互联网行业。包括总理政府工作报告四段提到互联网,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都体现了对互联网行业前所未有的重视。希望互联网行业能成为中国新经济转型的助推器,激发市场活力。”

的确,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互联网与各个行业都在一步步更紧密地交融,而那些站在发展最前沿的赢家无疑是善于发现机遇的企业。

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许多优秀的互联网公司如百度、阿里巴巴、京东、支付宝等都为中国未来的经济提供了新的思考路径和丰富的经验。

许多传统行业在看到互联网强大的渗透力后,不敢小觑“互联网+”的时代力量,纷纷变革发展模式和路径,抢占市场制高点。

既然如此,了解“互联网+”就显得尤为必要。互联网的本质,离不开“互联网+”的时代背景。在未来,“互联网+”公式将更广泛地应用于你所处行业的产品和服务,并与更多的应用场景结合,产生新的应用公式。根据这一的思路,如何找到你所处行业的“互联网+”商业模式,让行动计划真正落地,是所有企业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企业的“互联网+”商业模式如何落地?

自从李克强总理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后,满城尽是“互联网+”的概念。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升级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互联网与传统行业正在深度融合。传统行业将迎来新一轮的革命和升级。与此同时,“互联网+”商业模式亦成为各大企业竞争的新常态。如果传统企业只是盲目追“互联网+”的脚步,而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商业模式,将很难带来实际的效益。

大部分传统企业在“互联网+”时代转型过程中,表现出的最大的“痛点”在于:

一是不够市场化——传统企业在寻找“互联网+”商业模式时,首先应该对用户需求有充分的了解,市场化是互联网化的前提。

二是不够信息化——我国互联网的发展与美国不同(美国行业和企业实现了高度信息化)。我们的企业基于互联网技术推动产业转型时,必然有信息互联的需求,这也是在通过互联网创新提升企业的信息化程度。

有了了解,找到了“痛点”,下一步是什么?绝对不是盲目行动!

有太多企业在“互联网+”时代的变革浪潮中“找不着北”,在这场运动中,传统行业出现了两派。“天真派”认为只要花钱做个网站,APP就是“互联网+”了。网站做得好就会有生意,研发个APP就会有用户下载。“恐惧派”认为“互联网+”就是放弃线下,全力以赴做好线上交易,实现互联网化。也不乏一些传统企业在面对汹涌的暗流时,感到困惑。许多企业人不知该如何进行“互联网+”转型。要想让行动计划落地,就要利用好工具(如云计算、大数据、平台等),便捷沟通,提高效率。

现实中,很多企业都犯过上述两派的错误,只是错的程度不同罢了。

其实,一个企业的转型、进步,不是想出来的,也不是规划出来的,而是走出来的。

比何谓互联网转型、何谓“互联网+”更重要的是,不管时代如何变迁,了解用户需求、加快对市场的反应速度,提升效率才是企业发展的使命。

不管怎样变革,我们都要吃饭、上厕所、看电影、看新闻,无非是各个产业的环节缩短了,链条变了,目的都是提升产品、服务的质量。要实现这些,最可行的途径就是利用工具满足需求、提高效率。从这个角度而言,行动落地和工具的作用如出一辙。

对于大部分传统企业而言,应该立刻去做的不只是制定“互联网+”转型战略,而是先学会“拿来主义”——用新型的落地工具(模式)改变自己,把握对市场的敏锐嗅觉。

本书从“互联网+”时代背景出发,站在理论层面、实践经验等多个角度,结合当下市场发展趋势与行业现状,全方位阐述了传统企业拥抱“互联网+”的六个商业模式落地策略,并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将企业发展的全新“引擎”(转型路径)一一呈现出来,对企业把握新时代的机遇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回过头看,“互联网+”原来并不神秘,也并不困难,就看你是否有一颗勇于参与变革的心。上篇正在爆发的“互联网+”革命

何为“互联网+”?何为“互联网+”转型?

在这场“互联网+”的革命中,许多企业(尤其是传统企业)在面对汹涌的竞争时,惶恐不安,困惑重重。大部分人不知道、更不懂得如何拥抱“互联网+”。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了解市场需求,提升效率,加快市场反应速度,这是变革的根本目的。然而,站在“互联网+”的时代风口,步子太小或找不到北的企业,终将被市场迅速淘汰。无论如何,唯有有了最基本的认知,企业才能进一步让商业模式落地,发现未来的无限可能。认知1站在“互联网+”的时代风口解读创新2.0下的新业态:“互联网+”

2015年3月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正式开幕。李克强总理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的提法站在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而“把一批新兴产业培育成主导产业”出现在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是第一次。

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什么是“互联网+”?“互联网+”战略最初是全国人大代表、腾讯董事会主席兼CEO马化腾向全国人大提出的四个建议之一。马化腾解释说,“互联网+”战略就是利用互联网的平台,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在新的领域创造一种新的生态。

简单地说,互联网+就是“互联网+XX传统行业=互联网XX行业”,当然,实际的效果绝不是简单的相加。“互联网+”的例子不是什么新鲜事物,比如,传统百货卖场+互联网有了京东,传统集市+互联网有了淘宝,传统银行+互联网有了支付宝,传统的红娘+互联网有了世纪佳缘,传统交通+互联网有了快的、滴滴,而传统新闻+互联网有了柴静《穹顶之下》病毒式的传播。

当然,我们在制定“互联网+”相关行动计划的时候,必须对未来的格局有更清晰的判断:

其一,总理讲到“互联网+”,并不意等于“互联网+”就会让你轻松地跨越。总理发起了“互联网+”的号召,所有的企业都可能被“互联网+”威胁。你可能被别人的“互联网+”淘汰,不单纯是传统企业,还有那些所谓的优秀的互联网企业。可能一些传统企业的认知早那么几十年,但在这个大的背景下,仍然将有可能被更好地推动“互联网+”的企业所淘汰。

其二,总理谈到“互联网+”的时候提到大数据和云计算,大数据让互联网的冲击更为精准,同时云服务提供了平台级服务。在这个大的背景下,传统企业须以“互联网+”守正出奇。“互联网+”:对传统产业不是颠覆,而是换代升级“互联网+”不仅正被全面应用到第三产业,形成了诸如互联网金融、互联网交通、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教育等新生态,而且正在向第一和第二产业渗透。马化腾表示,工业互联网正在从消费品工业向装备制造和能源、新材料等工业领域渗透,全面推动传统工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农业互联网也在从电子商务等网络销售环节向生产领域渗透,为农业带来新的机遇,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互联网+”对传统产业的影响不只是颠覆那么简单,更是产业的换代升级。如今,“互联网+”的触角延伸到了传统产业的各个领域,如下表所示:“互联网+”对传统产业的影响“互联网+”归根到底是态度,是我们面对客户的态度,是我们面对创新的态度,是我们面对未来的态度。在过去十几年,大量传统企业推动互联网化转型,推动“互联网+”。这些企业面对“互联网+”的时候,经过通盘的判断,还面临各种挑战的时候,毅然决然走向这条创新的道路。从这些优秀企业互联网化的创新中,我们感受到互联网的本质本性是面向未来,面向客户以及面向创新的正能量的态度。“互联网+”时代有多少可能性

有互联网+海鲜,有互联网+马桶,互联网+金融,互联网+教育,互联网还能加什么呢?互联网还能加钢琴?互联网到底还有怎么样的可能?“互联网+”根本的性质和特点是什么呢?分析如下表:“互联网+”的几种可能性猜想六大核心商业模式让“互联网+”落地

在2014年百度联盟峰会上,百度CEO李彦宏表示:“传统PC互联网商业模式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面临挑战,用户数量不决定一切,不重视对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的探索,就像开着豪车酒驾,很刺激但也很危险。因此,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要尽早考虑商业模式。”

商业模式的互联网化是“互联网+”时代的核心,即利用互联网“平等、开放、协作、分享”的精神来颠覆和重构整个商业价值链,目前来看,在“互联网+”时代,以下六大策略可让商业模式落地。“互联网+”商业模式之一:工具+社群+商业模式

互联网的发展,促使信息交流越来越紧密和便捷,让越来越多的志同道合的人聚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社群。与此同时,互联网将散落在全球各地的用户分散需求聚拢在一个平台上,形成新的共同的需求,并逐渐形成了规模,塑造了重聚的价值。

如今互联网正在催熟新的商业模式即“工具+社群+电商/微商”的混合模式。例如,起初的微信其实是一个社交工具,它通过各自社交属性/工具属性/价值内容的核心功能过滤到海量的目标用户,加入了朋友圈点赞、评论等新的社区功能。后来又添加了微信支付、电影票、手机话费充值、精选商品等商业性的功能。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简而言之,工具就好像一道锐利的刀锋,它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痛点需求,用来作为流量的入口,但问题是它无法有效沉淀粉丝用户。社群是一种关系属性,用来沉淀流量;而商业是交易属性,用来变现流量价值。这三个要素看上去是三张独立的皮,但其内在融合的逻辑是一体化的。只要应用得法,就能作为一种“互联网+”落地的商业模式,发挥其功能。“互联网+”商业模式之二:免费商业模式

传统企业向互联网转型,必须要深刻理解这个“免费”背后的商业逻辑的精髓到底是什么。小米科技董事长雷军认为:互联网行业从来不打价格战,它们一上来就免费。“互联网+”时代,不只是物质丰富的时代,也是“信息过剩”的时代,更是一个“注意力稀缺”的时代,怎样在“无限的信息中”获取“有限的注意力”,成为“互联网+”时代的核心问题。

如果有一种商业模式既可以挤垮当前的市场,也可以领导未来的市场,那就是免费的模式。信息时代的精神领袖克里斯·安德森在《免费:商业的未来》中归纳基于核心服务完全免费的商业模式——一是直接交叉补贴;二是第三方市场;三是免费加收费;四是纯免费。

至于什么才是真正的免费,而一旦免费了是否还会赢利亦或免费就有了一切,关于这种种问题我们将在后续章节讨论。

可以肯定的是,注意力稀缺导致众多互联网企业开始想尽办法去争夺注意力资源,而流量是互联网产品最重要的核心,有了流量才能够以此为基础构建自己的商业模式。很多互联网企业都是以好的、免费的产品吸引更多的用户,并将新的产品或服务带给不同的用户,以此为基础,构建新的商业模式。例如,腾讯QQ、360安全卫士等就是这样的。互联网颠覆传统企业的常用做法就是在传统企业用来赚钱的领域实行免费,这样就能彻底把传统企业的客户群带走,将其转化成流量,最后再利用延伸价值链或增值服务来实现盈利。互联网经济就是以吸引大众注意力为基础,去创造价值,然后转化成赢利。“互联网+”商业模式之三:平台商业模式

张瑞敏对平台型企业的理解是利用互联网平台,企业可以扩大自己的业务,原因是:

•这个平台可以让所有的用户参与进来,实现企业和用户之间的零距离。

•这个平台是开放的,可以整合全球的各种资源。

在互联网时代,用户的需求急速变化,越来越让人难以捉摸。如果凭借企业一己之力,自身所拥有的人力、物力、财力很难快速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打开自边界,建立一个更强大的商业生态圈,试图满足用户更多的个性化需求。因此,平台模式的精髓,在于以最快的速度通过平台汇聚资源,满足用户多元化的个性化需求,打造一个多方共赢互利的生态圈。

对于传统企业而言,最好不要轻易尝试做平台,尤其是中小微企业,不应该一味地做大平台、追求大而全,而是应该发现自身产品或服务的独特性,集中自己的优势资源,瞄住精准的目标用户,发掘出用户的“痛点”,针对用户“痛点”设计出极致产品,围绕产品打造核心用户群,并以此为据点快速打造出“自己的品牌”。

互联网的市场延伸至全国乃至全球,它的世界是无边界的。打造足够大的平台就是平台商业模式的核心,遵循这一模式生产出的产品应更加重视用户体验和产品的闭环设计,从而更为多元化和多样化。“互联网+”商业模式之四:O2O商业模式

腾讯CEO马化腾在2012年9月互联网大会上的演讲中提到:“移动互联网的地理位置信息带来了一个崭新的机遇,这个机遇就是O2O,二维码是线上和线下的关键入口,将后端蕴藏的丰富资源带到前端,O2O和二维码是移动开发者应该具备的基础能力。”1号店联合董事长于刚认为:“O2O的核心价值是充分利用线上与线下渠道各自优势,让顾客实现全渠道购物。线上的价值就是方便、随时随地,并且种类丰富,不受时间、空间和货架的限制。线下的价值在于商品看得见摸得着,且即时可得。”从这个角度看,O2O更应该把两个渠道的价值和优势结合起来,让用户觉得每个渠道都有价值。

O2O是Online To Offline的英文简称,我们还将在后面的章节中具体分析。

广义的O2O就是将互联网思维与传统产业相融合,其模式的核心是基于开放、互动、平等、迭代、共享等互联网思维,利用低成本、高效率的互联网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链中的低效率环节。在未来,O2O的发展将打破线上和线下的界限,实现线上线下、虚实之间的深度融合。

狭义来理解O2O就是线上交易、线下体验消费的商务模式,主要包括两种场景:

一是线上到线下,用户在线上购买或预订产品或服务,再到线下商户实地体验/享受服务,目前这种类型比较多。

二是线下到线上,用户通过线下实体店体验并选好产品或服务后,然后通过线上下单来购买产品或服务。“互联网+”商业模式之五:长尾型商业模式

长尾概念由克里斯·安德森提出,这个概念描述了“媒体行业从面向大量用户销售少数拳头产品,到销售庞大数量的利基产品”的转变。

在这个概念中,所谓“拳头产品”,就是产品中的佼佼者,也比喻企业特有的、别人难以胜过的看家产品。

而“利基”一词是英文“Niche”的音译,意译为“壁龛”,有拾遗补阙或见缝插针的意思。菲利普·科特勒在《营销管理》中给利基下的定义为:利基是更窄地确定某些群体,这是一个小市场并且它的需要没有被服务好,或者说“有获取利益的基础”。

虽然每种利基产品相对而言只产生小额销售量,但利基产品销售总额可以与传统面向大量用户销售少数拳头产品的销售模式媲美。通过C2B(Consumer to Business,即消费者到企业,是互联网经济时代新的商业模式)实现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核心是“多款少量”。因此长尾模式需要低库存成本和强大的平台,并使得利基产品对于兴趣买家来说容易获得。“互联网+”商业模式之六:跨界商业模式

马化腾在企业内部讲话时说:“互联网在跨界进入其他领域的时候,思考的都是如何才能够将原来传统行业链条的利益分配模式打破,把原来获取利益最多的一方干掉,这样才能够重新洗牌。反正这块市场原本就没有我的利益,因此让大家都赚钱也无所谓。”

我们所看到的具有新的经营、赢利模式的新的公司,大部分都是基于这样的思维背景下诞生出来的。而身处传统行业的人士在进行互联网转型时,往往舍不得或不愿意放弃依靠信息不对称或垄断带来的既得利益。在这些人眼中,互联网仅仅是一个工具;在这些人头脑中,他们思考的仅仅是如何改善服务水平,怎样提高组织效率,同时希望获得更大利润。这样一来,传统企业在转型过程中就很容易受到资源、过程以及价值观的束缚,难以突破创新。

互联网预言帝凯文·凯利说过:“不管你们是做哪个行业的,真正对你们构成最大威胁的对手一定不是现在行业内的对手,而是那些行业之外你看不到的竞争对手。”

互联网公司教父马云也曾经说过一句很任性的话:“如果银行不改变,那我们就改变银行。”他在说完这句话之后,余额宝就诞生了,余额宝在推出不到半年规模就接近3000个亿。

再看雕爷,不仅做了牛腩,还做了烤串、煎饼、下午茶,还进军了美甲;小米做了手机,也做了电视、农业,还要做汽车、智能家居。

很多人惊讶,互联网为什么能够如此迅速地颠覆传统行业呢?

互联网颠覆的本质就是利用高效率整合低效率,对传统产业核心要素进行再分配,这也是生产关系的重构,并以此来提升整体系统效率。互联网企业通过减少所有渠道不必要的损耗和中间环节,以及产品从生产到进入用户手中所需要的诸多流程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只要抓住传统行业价值链条当中的低效或高利润环节,利用互联网思维和工具,重新构建商业价值链,就有很大机会获得成功。大批企业涌入“互联网+”,赶潮流还是真转型?“互联网+”正在成为新一轮资本市场的风口。面对这个风口,很多上市公司都不淡定了,纷纷涌入“互联网+”市场。

但是,在这场“触网”大潮中,有的公司是赶时髦、凑热闹,顺便拉动股价飙升,有的公司则是真转型,希望能在“风口”飞起来。其实,企业向陌生的行业转型,既没有运营经验,又没有专业的团队,本身就存在很大的风险。赶潮流、真转型皆需谨慎

随着“互联网+”概念的风起,资本市场转型“互联网+”的上市公司数不胜数,希望借此“起飞”。站在“互联网+”的风口,上市公司是赶时髦还是真转型?而如果公司主营业务与“互联网+”毫不相关,又有多少公司能转型成功?1.熊猫烟花

熊猫烟花由于转型过于“用力”又改了公司名字,还遭到上交所的两次问询,引起市场的轩然大波。熊猫烟花发表公告称:拟由熊猫资本投资1亿元设立熊猫网络支付。设立熊猫网络支付能充分发挥公司互联网金融业务各板块之间的整合和协同效应,促使公司主业逐步向互联网金融领域过渡,加速企业全面转型升级,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实际上,熊猫烟花股票停牌期间已经发布了多项互联网金融转型及布局计划,包括“拟对主营业务进行调整,将陆续对烟花业务相关资产以租售、关停和剥离等方式进行处置”。此外,公司投资1亿元设立熊猫金融信息,投资1亿元设立熊猫众筹,投资2亿元设立熊猫小贷,投资5000万元设立熊猫科技投资有限公司。不得不说,熊猫烟花7天成立4家互联网金融公司的转型力度有些激进。2.中科云网

以由湘鄂情转型并改名的中科云网为例,根据其发布的业绩预告修正公告显示:公司预计2014年度亏损5.3亿元至5.9亿元,上年同期亏损5.64亿元。2012年公司债券付息日及回售资金到账日为2015年4月7日,截至4月1日公司通过大股东财务资助、处置资产、回收应收账款等方式已收到偿债资金1.6亿元,尚有2.4亿元未筹集到,资金缺口依然很大。

而面对公司业绩的亏损,债务压身,中科云网的高管也开始“逃离”。中科云网董事会于2015年4月1日收到公司副总裁王钢的辞职报告,王刚先生因个人原因辞去公司副总裁的职务。客观看待“互联网+”

不得不说,卖衣服的、卖药的、卖饲料的……都在纷纷涌入“互联网+”,“互联网+”已经侵入各个行业。

但是,既没有运营经验,又没有专业的团队,向完全陌生的行业转型,本身就存在很大的风险,而最后能够成功的并不多。“互联网+”概念是2015年资本家追逐的热点,想借此炒作的公司也不在少数。纷纷涌入“互联网+”的企业

诸多上市公司在转型或涉足“互联网+”概念后,股价也跟着飞起来。

可见,面对“互联网+”概念,有的公司是真转型,而有的公司很可能只是凑热闹、赶时髦,我们应擦亮双眼、仔细辨别,不要盲目追随和炒作相关概念。“互联网+”时代的三个陷阱

我们在推动并憧憬“互联网+”各种新的可能的时候,也要避免各种战略陷阱,包括一些传统企业推动互联网化以及电子商务时所犯的战略性错误。第1个陷阱——方向

有人说,中国的企业家非常焦虑。中国的企业家在焦虑下的选择,往往容易陷入误区:我的竞争对手去哪,我去哪?我们能让敌人告诉我们应该去哪儿吗?不预见未来,简单复制别人是不行的。我们在不断的优化过程中等待,不能错失良机。有一位非常有影响力的商业思想家阿尔伯特认为:创新最有效的手段就是粗暴和勇敢。大部分企业都不是在方方面面都准备充分的前提下推动“互联网+”的,也是在一边调整,一边推进的过程中做持续的优化。所以,我们不能在等待的过程中错失了机会。第2个陷阱——产品

在过去,我们围绕着极致产品讲“互联网+”创新,必须考虑极致产品。值得一提的是,极致产品不是“互联网+”创新的唯一,而是“互联网+”创新的结果。我们不断地生产出极致产品,一定要有相当的资源准备,例如,我们通常会认为推出的第一代产品会不会是极致产品。因为大部分人都会觉得第一代产品不是很好,所以极致产品的产出需要不断地迭代,这需要你有充分的资源准备。因此,我们做“互联网+”落地战略的时候,不只为极致产品。极致产品是“互联网+”战略的开始,但绝不是全部。第3个陷阱——自主

有人觉得,成功的企业家都是自力更生完成霸业。如今融资成本低,资金更雄厚,我们可以快速执行一个更强的项目。所以,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要快速给自己的强执行力插上翅膀。

在BAT(互联网公司三大巨头,指百度、阿里巴巴、腾讯)身上都有类似的烙印:

首先,跨界的标杆学习对象。学习跨界的佼佼者们,你要成为他们优秀的学习者,你必须创造性地用“互联网+”模式,用跨界的眼光,才能实现服务升级。

其次,要做你所在行业的第一——这个“行业第一”不只是你们现在所在地区,甚至是全球范围内这个行业的第一。

你很有可能把你同行业还意识不到的互联网工具、“互联网+”魅力利用起来。只要你不断地重复这个过程,就可能会成就第一。如果你在阿里巴巴,京东集团,在我们能够想到的任何一个被公认为优秀的创新公司里面找到这些要素,你就应该追随行业的第一,持续不断地努力,成为我们所希望的那样——改变世界的第一。结论:养成“互联网+”的思维习惯

面对“互联网+”时代,传统企业应该如何去做呢?

有人说不要再抵触互联网,要接受它。这种说法是正确的,但是,这是远远不够的。企业想要顺利转型就必须要互联网化。互联网化是指企业要将互联网思维作为企业的指导思想,使用互联网的工具,对自己企业进行改革,从而完成自己的转型。

想要互联网化所面对的最大困难就是如何找到互联网思维和习惯。互联网思维的三个特点特点1:相互联接

互联网的发展将经过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使用者和电脑为主体,通过网线将其他主体连接在一起,我们称这种连接叫做“有线互联”。有线互联网因为受到网线的限制,使用起来不是很方便。

第二个阶段,以使用者与智能手机为主体,通过无线的网络将其他主体连接在一起。这种连接叫做“移动互联”。只用一部智能手机就能和千里之外的其他主体连接在一起,很明显,这和有线互联相比有了重大进步。同时也产生了一个问题,如今手机似乎成了我们身体的一部分,没有手机在身边很多人会感觉无可适从,不知道该做什么,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人都会选择第一时间去取手机。所以移动互联实际上是以手机为中心主体,并没有以人为中心。

在科技发展到最终阶段,手机将成为真正的终端,有前瞻性的企业千万不要忽视这一点。什么是真正的终端?

在美国科幻电影中,你会看到人们如何遥控自己的家:在千里之外,可以遥控冰箱、遥控浴缸、遥控洗衣机、遥控家里的制暖系统。这也是许多电器公司在研发的内容。

第三阶段,在未来,所有的物品都能“互联”,人可以连接物,物品之间也可以相互连接,如果我给你说有一天你家中的冰箱会通知烧烤炉来取肉烧烤,你可千万不要以为我在开玩笑。

未来的连接,将是超越想象的,而跟不上时代的企业,就会被淘汰。

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互联网时代的重中之重。特点2:彼此互动

百度之所以能够做到今天的规模,是因为他所建立的搜索引擎将人和互联网上信息互动问题解决了,所以能够被众人所接收和喜欢。

阿里巴巴能有今天的成就,因为他通过电子商务将人与商品之间的互动问题解决了。

腾讯建立起来的企鹅帝国也是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问题解决了,才建立起来如此庞大的企业。

谷歌花费32亿美元收购了一家做温控器的公司,因为谷歌意识到了温控器解决了人和空调之间互动的问题,这其中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所以才会花重金收购。当你装了智能温控器之后,空调就会自动识别是否有人在房间中,自动启动,并且调整到最合适的温度,根据每天不同的时间段所使用的模式也不相同,当人离开房间之后空调就会自动关闭。特点3:网罗一切

互联网的第三个特征是网罗一切:云计算、终端和大数据都为此而提供服务。

在1834年电力革命初期,如果你想要用电,那么你必须自己建立一个发电站。现在的人对当时的情况可能很难理解,但在那个时代就是这样。一个企业如果想要用电,就必须单独设立一个部门带领一帮人去管理自己的发电站,以此来保证自己企业的用电。

直到后来高压传输的技术出现,改变了这一状况。高压电力传输将电力输送的成本大大降低,同时也将传输的效率大大提高,从而逐渐形成了如今电力供应的模式。由发电厂去集中发电,通过电力传送网络将电力输送到用户家中,如今当你想要使用电力时只要打开开关就可以了。

我们今天所面对的信息就如同电力革命时期的电力一样,现在当我们需要信息时还要使用硬盘,U盘,服务器等设备来储存。未来信息的发展必然是如同电力一样,将所有的信息集中到一个地方,当我们需要的时候只需通过网络将信息取出来就可以,这样的存储降低成本,也更加方便了我们的使用。如今我们称这种模式为“云计算”。

将“网络终端”遍布网络各个角落,通过无线网络将这些终端连接到信息中心,将信息的读取和存储变得非常容易,使用者可以随时掌握信息情况,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这种网络我们称之为“大数据”。

我们将云计算、大数据和网络终端三者结合在一起,这就是未来社会的网络模型。

互联网可以用三个词来概括:互动,互联,网络。未来互联网的发展方向,就是将全社会变成一个能无限地互动联接的网络世界。我们一直在说的互联网思维就是根据互联网本质而产生的思维方式。转型成互联网思维的企业

过去的企业更多的是被看成机器,人们用运作机器的方法来运作企业,来设计企业的方方面面。

机器的特征是:需要人来操纵(领导者和管理者);需要维护——在自己的生命周期内,保持不变化的工作模式,可是时代变化了,机器固然有它的优点:简单——按照模式去做就可以;高效——固有的模式和结构具备的是经过考验的效率;好用——在我们知道企业的方向和市场的需求的情况下,指导机器去运作往往能获得不错的效果。

但是,机器式的企业已经不再适合这个时代:就像机器也是需要更新换代的,当时代变了,新技术到来时,旧机器往往就会跟着淘汰。

如果不想你的“机器”被踢出局,企业就需要转型,跟上时代的节奏,重新适应市场和客户的需求——过去我们的做法是再造一台新机器,现在,应顺应时代,使企业变成会学习的具备互联网思维的企业。具体可以这样做:1.用户参与

企业和用户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平等的关系。在真正的互联网时代中,作为用户的定义不仅仅是购买和使用产品,用户还可以参与到产品的研发和制造的环节中去。小米手机的研发并不只是小米公司的成员,热衷于小米手机的粉丝也积极地参与了进来。一个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不仅是为了推销给用户,还要满足用户的喜好。在这种环境下“用户是上帝”的说法已经过时了,用户已经成为企业的朋友。因为成了朋友,所以企业和用户之间是相互平等、彼此依赖的关系。2.持续学习

企业有两个永恒的老师,其一是顾客,其二是时代。

不要再把利润当成自己的老师(过去的企业就是这么做的,每周开会时候只关心财务和业绩)。转型学习型的企业,首先要跟上时代,了解客户的需要。

如果领导者不知道客户的需求是什么,可以建立调查计划,也可以直接从自己的一线员工那里找到客户需求的蛛丝马迹,因为一线员工往往听到最多的抱怨和需要。

客户会不断地进步,他们总是跟上时代步伐,但是,如果企业做不到这点,就会被客户所抛弃。

当客户习惯了用淘宝购买商品,如果你的公司不提供,那么客户就会感到不满意。

如果客户喜欢和企业在微博上互动,把自己购买的产品发到微博上并@企业,期待得到企业的回复时,如果你的企业无动于衷,那么客户就会去找那些能够真心回应他们的企业(再也没有比这时企业更像一个真正的活人的时候了)。

如果客户习惯了在其他领域,企业就要提供全套完善的服务,而你的企业做不到时,客户就会心存不满,直到你的行业里有能满足客户需求的企业出现。3.全局眼光

一些企业面临挑战:随着技术和市场的变化,产品的周期越来越短,那么企业面临的不仅是生产部门的技术创新,还面临着培训、研发、人力、营销部门的变革和变化,需要全面地进行调整。认知2“互联网+”商业模式落地,企业才有无限可能惠普公司的“互联网+”落地方式

对于不少传统企业来说,马上要做的不是制定互联网转型战略,而是“拿来主义”,用新型工具改变自己,让模式落地,先从提高效率、提高精准度入手。1.大数据云服务平台落地

以惠普公司为例,它与重庆政府合作搭建了汽车大数据云服务平台,通过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聚合产业上下游信息,打造汽车大数据开放和共享体系。云服务平台推动产业信息开放,打破行业垄断壁垒,在保证消费者权益的基础上,推动产业流程优化。同时,汽车云还可以为车主提供“互联网+车生活”全面服务。利用云平台为汽车产业链条打造大数据开放与共享体系,可以汽车后服市场为发力点,打破传统产业壁垒,推动产业结构优化,释放汽车产业市场活力。2.文化产业落地

在文化产业云方面,惠普服务于好莱坞梦工厂的渲染架构和运营能力带到重庆,与合作伙伴共同打造龙渲云平台,堪称文化产业云中成功的落地应用。该平台支持大规模数字化媒体制作,提供制作、渲染、转码等媒体制作一站式服务。使用者可有效节省成本,完成影视级大规模媒体制作。3.合作落地

同时,惠普还与园区进行了合作,在杭州北部软件园建立和打造智慧园区云服务平台。在园区,以前都是每一家公司拥有和管理自己的硬件和软件的数据中心,通过惠普的云服务,转变为通过共享设施,为园区企业提供虚拟化计算资源,提供差异化服务,通过智慧化建设来实现转型升级。

除此之外,惠普还推出了在政务云,帮助政府实现服务性政府的转型。以某市政府合作为例,惠普云通过以数据(即服务的云计算技术)为支撑,建设集中、统一的政务信息资源数据服务支撑平台,可为百姓提供综合信息服务。从顶层设计、底层搭建等环节逐步地开展政务综合服务体系建设,为政务工作的公开便捷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这不就是“互联网+”的一种落地方式吗?从工具切入,企业转型更接“地气”

惠普“产业云”分为引领产业升级和加速服务创新两个维度。作为首批已经落地的云应用,惠普已经推出汽车产业云、农业产业云、旅游产业云、园区云、文化产业云、医疗健康云、能源产业云、教育产业云共八种产业升级云,在服务创新领域,惠普推出了政务云、电信云、金融云、游戏开发云、移动应用云、桌面云、大数据云和开发测试云等八种服务创新云。这十六朵“云”,是惠普根据实际落地第一批推出的项目,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中国传统企业“互联网+”的落地工具。

事实上,这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工具,惠普云涉及被服务对象的各个流程。使用这些工具不仅是一个改良的过程,而是以惠普云工具为契机的一次全流程再造的过程。这种以优化为目的,其实涉及的是用户体验变革的工具使用,对于企业来说,是更加实用和安全的转型。

站在惠普的角度,这是公司推出的新型云计算、大数据产品,但是对于很多传统行业来说,这是以工具为切入点的内部革命。

比如惠普的“农业产业云”,包括苏宁、京东、阿里等在内的电商正在打造农村电商,惠普的“农业产业云”堪称入门级工具。包括城市食品质量追溯系统,惠普的“农业产业云”都有用武之地,可以帮助相关政策落地。通过“农业产业云”,汇聚农业交易、生产数据,涵盖购买、物流、质量、产量、金融等上百种关联性数据,构成产地和流通的农业大数据机制,拉动上下游衍生及周边产业,形成全产业链的农业与科技融合的全生态产业聚集区。通过建立规范、公开、高效的第三方数据交易云平台,提供交易、信息、质检、仓储、运输、保险、结算等数据增值服务;通过打造商品市场诚信体系,从流通领域入手调整产、运、销、需各方利益,降低产品交易成本,减少流通环节,加快产业发展。拥抱“互联网+”的三个转型层次

传统工业化的生产方式不会在短时间内被彻底淘汰,但因它不代表未来的发展方向,转型势在必行。拥抱“互联网+”有以下三个转型层次。第一个层次:产品成为“有机生命体”

保罗·格雷厄姆曾在《黑客与画家》中提到,产品开发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圣母玛利亚模式,企业内部团队封闭开发,花N年时间,努力把所有可能性都想到,然后召开发布会,隆重登场,就像圣母驾着祥云而来;另一种是互联网企业中常见的迭代开发模式,即先推出一个用户最需要的功能,然后根据用户反馈不断完善。后者是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互联网思维的体现。互联网时代的企业应将产品视为一个“有机生命体”,产品拥有自己的生长过程,其生长动力来自用户的需求。第二个层次:传播渠道不再垄断

传统企业要推出一个新的产品,往往会搞大规模的发布会、找公关、约记者、打广告,试图通过控制媒体达到宣传的目的。然而在“互联网+”时代,以单向大规模传播为特征的传统媒体业成为最先受到冲击的行业之一;媒体产品天然可以实现数字化;人人都可以进行内容生产;牌照垄断失去意义,免费的传播渠道越来越多。传统媒体垄断被打破,新闻发布会等工业时代的传播方式将逐渐失效,基于自媒体的口碑传播将取而代之。第三个层次:组织形态充满无限可能

传统企业的多层级管理有时反而会增加沟通等成本和摩擦,还会带来用户反馈机制不够灵活等各种问题。加里·哈默尔等管理学者曾经展望过去中心、无层级等未来组织的种种可能。平等、开放、协作原本就是“互联网+”的题中之意,许多激进的企业已经初步以“无组织的组织”这一实际行动证明了“互联网+”新组织形式的有效性。“互联网+”落地的五个关键

正确应用“互联网+”的落地模式,要把握好五个关键:无界、精益、媒体化、专注、协作。关键1.无界——专业与人文,理性与感性的交汇

张小龙曾说,产品经理要成为一个文艺青年。实现这一点并不容易,因为理性向来会对人性形成制约。如今企业在技术手段等方面的能力日益接近,竞争力反而更多来自对人性的发掘与体悟。稻盛和夫曾说,真理的“布”是由一根根线编织出来的,把各种事物的现象单纯化,会越来越接近其原始的面貌,也就是接近真理。但我们往往想得过于复杂,反而越来越难以接近原初的东西。比如,我们在看到一棵树时,脑子中会首先反映出书中描述的树的形状构成,而只有把理性的东西抽离,回到我们最初看到树时一刹那的感受,才可能发生更具突破性的创新,就像打坐参禅的乔布斯设计出了出色的苹果。

互联网思维本质上是一种感性主导的思维。互联网时代的企业需要将感性和理性两种思维模式打通融合,更好地满足用户的功能需求与情感需求。在产品研发、制造等阶段,企业仍需要严谨的理性思维和逻辑思维,但从把握用户痛点的角度来看,企业又必须借助感性的力量洞察人性。关键2.精益——推进迭代,趋于完备

精益与前面所说的产品自生长相关,是指基于用户的需求不断对产品加以完善。小米手机每周都有四五十个BUG(漏洞)要修改,且这些BUG多是由MIUI论坛等地方的用户帮忙提出的;微信在推出后一年内迭代开发44次;51信用卡也是精益思想的卓越体现,2012年4月底创业团队才有了产品的初步想法,五个人封闭开发十五天后,第一个版本的产品就已经上线,在此基础上不断迭代更新,使之越来越符合用户的需求。关键3.媒体化——有爱就有传播

用互联网思维打造的产品天然具有媒体属性,因为它们基本具备两个特点:一是极致的产品体验;二是强烈的情感诉求。

Roseonly是中国知名的高端鲜花店。为什么Roseonly会传播?尽管有噱头成分,但它的玫瑰花确实是从厄瓜多尔进口的,产品做到了极致。“有爱”也是企业或产品赢得用户口碑传播的关键。企业只有将麻烦与风险留给自己,才能让用户尖叫,让用户情不自禁地爱上你并为你传播。小米手机、野兽派、南食召、黄太吉煎饼、雕爷牛腩等都是充分发挥了产品自传播特性的案例。

甘其食是杭州知名的包子连锁店,包子本身其实与巴比馒头等并无根本区别。虽然它在肉多少克、皮几个褶、用哪块腿肉等方面有更为精细的设定,但其最根本的优势在于“有爱”。无论是当天包子没卖完就会处理掉,十二秒内完成交易减少用户等候时间,还是为员工提供宿舍、烧饭阿姨、定制床铺等细节,都是如此。而这一点经口碑传播并被不断放大后,与其他品牌的差异就会越来越大,很多事情就会变得不一样。互联网时代最有效的传播方式即口碑传播,其最大特点就是无法强制。无论是微博还是微信,打动用户后产生的自愿传播成为最佳形式。关键4.专注——毕其功于一役,做到极致

简单地说,专注(即集中力量)攻打一个点,将其做到极致,给用户留下深刻印象。专注并非简单地指企业要专注于某一个领域,比如只做房地产、只做办公软件、只做营销,而是要找到更加聚焦的点,将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其中寻求突破,而其他方面可以做得不如别人,甚至不做。例如,京东一直在砸重金自建物流体系,它所能提供的优质配送服务体验就是那个极为有力的点。为此,京东推出了一系列以配送快为卖点的漫画广告,虽然不无夸张,甚至暗讽马云,但天猫对此束手无策。关键5.协作——传统组织的变形与再造

协作关乎利用互联网思维进行组织变革。新时代背景下,为了降低组织内部的沟通成本,实现快速的市场反馈,充分发挥员工的能动性,企业需要尝试建立一种以平等、开放、去层级为特点的组织。比如传统企业一般会有门面和前台,但现在很多互联网化的公司已经没有前台,等级森严的层级体系被打破,不少软件企业的CEO甚至没有自己的独立办公室,他们跟大家一起坐在工位上。总经理、副总经理之类的职位、称呼被创始人制、合伙人制渐渐取代。

在这方面,小米手机已经为有心转型的企业树立了榜样:在芯片、制造等环节难以突破的背景下,小米不惜花100万元征集一张壁纸;采用互联网销售的方式,砍掉一般占毛利润40%的传统渠道花费,只为抓住MIUI(小米手机操作系统)这一与用户直接发生联系的关键点大力提升用户体验。营销方面则充分利用粉丝文化开展口碑传播,由此创造了高利润的快速增长传奇。想想看,如果当初小米采用的是传统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先生产再寻找用户,我们可能早已将它遗忘。

对于传统企业而言,向“互联网+”转型艰难但必要;对于新创企业来说,不妨用“互联网+”思维去改造诸多亟待转型的传统行业。成功经验是传统企业转型的最大障碍

随着“互联网+”概念的普及,眼下“互联网思维”俨然已成为企业界的热门词汇。互联网是20世纪的产物,为何直至近两年人们才开始热衷于谈论“互联网思维”?《连线》杂志创始主编Kevin Kelly(凯文·凯利)曾说:“一个社会的变革总是由新的技术来推动的,技术在工具层面可以马上引发变化,但其影响真正进入社会层面却十分滞后,往往需要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的时间。”互联网在20世纪90年代风头渐起,电子商务一时风靡,网络营销为人乐道,但人们对其的认识始终停留在工具层面。2015年“互联网+”作为思维方式的象征进入大众视野,其影响力开始真正触动整个社会。究竟什么是“互联网+”思维?对于一家企业来说,“互联网+”思维又意味着什么呢?现状:目前社会已趋于“割裂”状态

我们在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上经常看到金融危机、中小企业倒闭破产、老板跑路等报道,但在互联网企业的圈子中却极少听到类似消息。这是两个割裂的世界,它们循着不同的轨道各自运行。

传统经济世界的人是否能够进入新的互联网经济世界呢?

可能性当然有,但过程会非常痛苦。

当下,包括互联网创业者在内的许多人其实都不是互联网世界的“原住民”,都要努力学习新的思维方式,而这并非易事。“看不见——看不起——看不懂——来不及”是马云对人们面对新商机时所做出反应的经典总结。尤其对于传统企业家来说,曾经的成功经验更是会成为其向互联网思维转型的最大障碍。思考:从思维的高度拥抱“互联网+”

试图转型的企业必须抛弃简单将互联网当工具的做法,从思维的高度拥抱“互联网+”,否则很难有理想的结果。

美特斯邦威搞过“邦购网”,许多传统企业都曾试图做网上商城,投入极大,但几乎无人成功,因为梧桐树长不出玫瑰花。可见,面对互联网的冲击,传统企业若是“体”不变,即原来的生产、销售、管理方式等不变,只是将互联网或移动互联网嫁接进企业,开个微信、建个网站将毫无用处。结论:看懂“互联网+”的风往哪里吹

对于传统行业而言,如何让企业更透明,如何整合产业链让利益分配更均等至关重要。这恰恰是“互联网+”要解决的问题。

清华大学网络行为研究教授杨斌认为,用互联网工具加上依托其上的产业链创新,实际完成的是“互联网+”,把渠道扁平化,把价值链的环节做了压缩,没有必要从国代一步步到零售终端,应当实现从厂家直接到零售终端,中间环节减少了,角色更清晰,任务更明确,利益分配也就更容易了。

但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融合之路注定不会一帆风顺。由于自身业务转型、商业模式惯性以及知识人才缺乏,传统企业要想成功互联网化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那么,“互联网+”现阶段比较青睐于哪些传统行业?“互联网+”的风将吹向哪里?“互联网+”在消费行业方兴未艾,如生活服务业、生产资料B2B领域以及农牧业等。未来,“互联网+服务”、“互联网+生产”将会越来越广泛应用于企业和工农牧等行业中。

随着“互联网+”被上升为国家意志,“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潮也将来临。在未来,竞争将不仅存在于互联网行业与传统行业和互联网行业之间,甚至传统行业之间也将会面临着跨界竞争和融合。与此同时,传统产业也将迎来一场全面的再造与新生。下篇“互联网+”落地的六大核心商业模式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说过:“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百度CEO李彦宏也表示,不重视对商业模式的思考,好比开着豪车酒驾,既刺激又危险。对传统企业而言,“互联网+”时代最核心的竞争力就是商业模式落地——即利用“互联网+”的精神和资源,重构和颠覆传统企业的商业价值链,目前来看主要可分为以下六大商业模式。模式1“工具+社群”商业模式:工具解决痛点,社群沉淀流量“互联网+”的三张皮:内容+社群+商业

互联网的商业模式中有三个层次:最底层以产品为中心,中间层以平台为中心,而最高层是以社区为中心——这样就会出现社群商业:内容+社群+商业!

内容是媒体属性,用来做流量的入口;

社群是关系属性,用来沉淀流量;

商业是交易属性,用来变现流量价值。

用户因为好的产品、内容、工具而聚合,然后通过社群来沉淀,因为参与式的互动、共同的价值观和兴趣形成社群而留存,最后有了深度联结的用户,用定制化C2B,用交易来满足需求,水到渠成。商业社群生态的根本价值,是实现社群中的消费者对不同层次的价值满足。第一张皮:内容——一切产业皆媒体

移动互联网的出现,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协作效率大大提高,同时也使得信息的生产和传播效率大大提高。在人人都是媒体的一种社会化关系网络中,内容即广告,优质的内容是非常容易产生传播效应的。

一切产业皆媒体,“目光所及之处,金钱必然追随”。企业所有的经营行为本身就是符号和媒体,从产品的研发、设计环节开始,到生产、包装、物流运输,再到渠道终端的陈列和销售环节,每一个环节都在跟消费者和潜在消费者进行接触并传播着品牌信息,包括产品本身,都是流量的入口,一切都是媒体。

对小米来讲,小米的所有产品都是媒体。对可口可乐来讲,每一瓶的包装也是媒体。企业媒体化已经成为必然趋势,企业需要的是培养自己的媒体属性。很多企业为此开始进驻各个碎片化的社会化媒介渠道,管理者也纷纷上阵经营起自媒体。这是好事,但很多人误解培养媒介属性,把媒介作为简单的信息发布渠道,却未深思“媒体也要产品化”——冰冷的类广告灌输、自我夸夸其谈已不再有效。

媒体即产品,将媒介传播本身视为一个需耐心打磨的产品,激发参与感,构建社群才是获得口碑引爆的关键。再简单点说,新媒体格局与传统媒体的根本不同在于认同。在新媒体格局下,唯有认同才能产生价值。没有认同,用传统媒体的方式,饱和轰炸、喊破嗓门,都是白搭。第二张皮:社群——一切关系皆渠道

互联网出现之前,品牌厂商或者零售商需要通过不断地扩展门店来尽可能地接触目标消费人群,互联网的出现,打破了空间限制,使得人们可以足不出户就买到各种各样的商品。这样的商业现象就意味着一种商业逻辑的更迭——由抢占“空间资源”转换为抢占“时间资源”。

时间资源即用户的关注度,当用户大规模向移动互联网、社交网络迁移的时候,品牌商和零售商也要逐渐转移自己的阵地。传统的实体渠道逐渐失效,取而代之的是线上的关系网络,这种关系网络更多地体现在微博、微信、论坛这样的可以互相影响的社会化网络。

小米手机通过小米社区和线上线下的活动,聚合了大量的手机发烧友群体,这些“米粉”通过这个社会化网络源源不断地给小米手机的产品迭代提供建议,同时又在不断地帮助小米做口碑传播,这群人就是小米的粉丝社群。

今天讲社群,特指互联网社群。这是一群被商业产品满足需求的消费者,以兴趣和相同价值观集结起来的固定群组。它的组成是“臭味相投”的消费者,它的特质是:去中心化、兴趣化,并且具有中心固定边缘分散的特性。第三张皮:商业——一切环节皆体验

社群的背后不单是粉丝和兴趣,还承载了非常复杂的商业生态。究其根本的原因,就是人的社会化的必然性。只是说现在我们关注的社群生态是基于商业和产品的,以互联网为载体跨时间和地域扩散。商业社群生态的根本价值,是实现社群中的消费者对不同层次的价值满足。

举一个比较容易懂的例子,我们以前只要有个房子就行了,但是竞争凸显,使得开发商想了一个妙招,卖房子之外还送你读小学的资格,家里的院子里还有各类的商铺,有会所供你平时休闲娱乐,出远门还带个保姆帮你看房,通过这些来增加你买房和住房的附加值。慢慢地,这样形成了一种生态系统,形成了一个生活和商业业态的闭环。

这样的生态模式逐渐发展完善,为消费者提供多维度的服务,就变成了一个完善的商业体系。当下十分热门的“智慧社区”,就是基于这样的商业逻辑。万科、龙湖、远洋等地产商和物业管理公司,都在利用互联网的玩法去改造传统物业,建立以住宅区居民为核心的商业生态,从而颠覆传统的物业管理商业模式,其本质也是一种社群商业模式。

社群商业是一个具有增量思维的“微生态”,生态系统天然多赢。在社群商业模式之下,内容如同一道锐利的刀锋,它能够吸引研究和满足用户的基础需求,切开一条入口,但它无法有效沉淀粉丝用户,社群就成了沉淀用户的必需品,而商业化变现则是衍生盈利点的有效方式。

三者看上去是“三张皮”,但内在融合的商业逻辑是一体化的。未来的商业,是基于人而非基于产品,是基于社群而非基于厂商。社群商业本质就是用户为主导、数据驱动的C2B商业形态,才刚刚开始而已。每个品牌都要有属于自己的“社群”吗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