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保(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3 02:28:54

点击下载

作者:王东进 著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国医保

中国医保试读:

书名页

书名:中国医保

版权页

作者:王东进 著CIP号:第218018号ISBN:978-7-122-33094-9责任编辑:高霞 杨骏翼出版发行:化学工业出版社(北京市东城区青年湖南街13号 100011)购书咨询:010-64518888售后服务:010-64518899网址:http://www.cip.com.cn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光辉的历程杰出的成就——中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演进与启示(代序)

(一)

中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取得了“举世无双的成就”(ISSA独立评审团语),这是举世公认的事实,也是大家耳熟能详、津津乐道的话题。然而,在这些伟大成就的背后,却存在一些与其极不“般配”的问题(现象):一是不少人只知成就巨大,却不知改革之不易、创业之艰辛,或者对改革的历程若明若暗,不以为然。甚至有少数人总想以“创新”的名头,否定改革成果。二是一些人对医疗保险的“三基”(基本原理、基本方针、基本制度)似懂非懂,甚至对一些相关的基本常识不甚了了。对医保的认识仅仅停留在为民办好事的层面。在实际工作中常常表现出违背“三基”、罔顾常识的主观随意性(或者称为出于良好动机的任性而为)。三是社会保险意识普遍疲弱,尤其是对社会保险本质上是保那些发生概率小、损失程度大的“险”,是一种社会共济行为,是一种权利与义务对应的制度,等等,并未入脑入心。只讲获得,不讲付出;只讲人人享有,不讲人人参与、人人尽力;只强调不断提高待遇,不强调个人应尽的缴费责任;只强调“方便”,不强调管理和监督,等等。四是对医疗保险及其管理,不认为是一门专业学问,需要资质合格的专业人才,而且必须保持相对稳定才能成就其功。在一些地方,有的人的心目中,好像什么人都可以管好医保。于是,走马灯式地换人换岗,不停地“下跳棋”,还美其名曰“多岗位锻炼”。造成医保队伍不但真正懂行的不多,似懂非懂的不少,工作接不上茬,更别说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了。在调研中发现,一些从事医保工作的同志(甚至是负责同志),不知道著名的“44号文件”,也不知道“三二一”、“两线一段”等管理范式为何物,等等。常常在工作中表现为十分被动与尴尬。

如果细论,还有许多值得引起警觉和注意的、与当前形势任务很不相宜的问题和现象。但仅凭如上四端,就足以说明,了解一下中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演进过程是必要的、有益的。历史是一面镜子。正如古人所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或曰“不知有汉,何论魏晋”?!马克思也曾说过,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而是在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所以,如果不了解中国医保的昨天,又如何把握今天、展望明天呢?!工作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又从何而来呢?!(二)

为表述方便,我依个人之见,把中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演进过程,划分为四个时期(每个时期,又根据当时的改革重点,分为若干个阶段):

一是,探索试点时期(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1998年底)。这个时期又可分为三个阶段:

1. 1994年以前为自发试验探索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些城市(如吉林四平市、湖北黄石市等)目睹公费、劳保医疗制度日益凸显的弊端和难以为继的现状,自发进行改革探索,其内容主要是医疗费用与个人适当挂钩等,以遏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和资源严重浪费。

2. 1994年至1996年为有组织有指导地进行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试点阶段。原国家体改委等四部委出台“指导意见”,在江苏镇江市、江西九江市(两个中等城市)进行试点,史称“两江试点”。主要是探索职工医保制度的实现形式和具体办法。

3. 1996年4月至1998年底为扩大试点阶段。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职工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扩大试点的意见》为指导,将试点范围扩大到全国40多个城市。主要是在更大的范围检验试点成果、发现问题、探索规律、选择制度模式、完善政策体系。

二是,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时期(从1999年至2003年)。在经过4年多的试点和扩大试点探索的基础上,以1998年12月《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即国发〔1998〕44号文)为标志,在全国普遍建立城镇职工医保制度,同时建立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公务员医疗补助、发展商业健康保险作为补充。将实施了40多年的公费、劳保医疗制度,即企业(单位)保障转变为社会保险,这是一个根本性、历史性的大变革。

这是一个开创性的时期,也是一个改革十分艰难的时期。由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又有44号文件为依归,一边抓干部培训,让大家懂得什么是基本医保;一边深入各省市,一个一个地做工作,让地方领导了解为什么要改革、为什么要建立基本医保制度。毫不夸张地说,为了让各地能尽快启动改革,真是用尽了千言万语、千方百计。现在的人们很难想象当年改革之艰难、工作之艰辛。因为那时大家对这项改革很陌生,存在左顾右盼、畏难情绪甚至抵触情绪等并非个别现象。由于国务院44号文件既原则又明确,该具体的还十分具体(比如当年医保人耳熟能详的“电话号码”6231446),在短短几年时间里,这项制度就基本建立起来,覆盖面不断扩大,保障水平逐步提高,运行总体平稳,参保者比较满意,并且为后来建立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借鉴。

三是,建立全民医疗保险制度的时期(2003年至2016年)。这个时期主要是为全民医保夯基垒台、构建“四梁八柱”的制度框架并逐步健全完善。这个时期各项制度、各项改革相互交织,既要抓重点、又要统筹协调、协同推进,是一个情况十分复杂、任务十分艰巨的时期。但由于有了职工医保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在实践过程中历练的医保队伍,这个时期,又是全民医保制度改革高歌猛进、发展最快、取得成就最显著的时期。

这个时期,除了继续健全职工医保制度,提高保障质量和保障绩效外,还可分为六个各有侧重的阶段:

1.建立“新农合”阶段(2003年起)。就是由于政府财政的介入,将建立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简称“新农合”(社保法将其定义为农村居民基本医保制度),目的是解决广大农村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

2.建立社会医疗救助制度阶段(2003年起)。主要是解决特困人群(城市低保户、农村“五保户”、重度残疾人等)的基本医疗保障。

3.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阶段(2007年起)。以国发20号文件开始试点,一年后便开始全面实施。主要是解决城镇中没有就业能力的“一老一小”的基本医疗保障。由于财政投入由少到多的不断增加(10年增加了10倍),这项制度推进速度最为迅速,成效也非常显著(但也有媒体反映群众“获得感不强”)。毋庸讳言,由于历史的局限,由于制度本身的要素不齐备、机制不健全,加之“三分格局”的制约,相关领域的改革滞后等影响,城乡居民医保制度的确存在一些不规范的问题。这项制度与职工医保制度的衔接平衡上存在矛盾,制度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方面都存在诸多不足和隐忧,亟待进行规治(这是后话)。

4.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和救助制度(机制)阶段(2012年起)。党的十八大正式提出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和救助制度,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又作了进一步明确,但在实际操作中将其演变为“大病保险制度”。2012年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出台了《关于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发改社会〔2012〕2605号),要求开展大病保险工作,到今年初,全国各地都已开展了这项工作。

实事求是地讲,从我与医保结缘20多年的经历来看,还没有一项改革举措像“大病保险”那样,迷茫最多、争议最烈、遭地方抵制最盛的。虽然以“牛不喝水强摁头”的方式,强力推开了。五年来实施的效果究竟如何,仍是见仁见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毫无疑问,也是检验一切政策举措的唯一标准。经过五年实践的检验,应该到了作出得失行止的客观公正评判的时候了。要存利祛弊,正本清源,使之实至名归,切实按十八大要求建立真正意义上的重特大疾病保障和救助制度才是长策。

2013年,国务院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宣布,全民医保制度基本建立,基本形成了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公务员医疗补助、商业健康保险等为补充,社会医疗救助为托底的全民医疗保障格局。

从“十三五”开始,中国医保改革的重点,由搭建制度框架、扩面、提待、“保基本”转变为完善制度、提高质量,以“三性”为主线,以“四更”为目标。

5.整合城乡居民医保制度阶段(2016年至今)。虽然党的十八大就提出了整合城乡居民医保制度的要求,国务院也列出了“时间表”,并于2013年在全国“两会”上作出了庄严承诺,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却迟迟未能如期落地。直到2016年初出台了国务院3号文件,“整合”(“六统一”)才驶入快车道。迄今,已有24个省市实现了“一统促六统”的整合,但仍有几个省市“依然故我”。

6.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阶段(2016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人社部高度重视,并于2016年出台了在15个城市开展试点的“指导意见”。一年多来,试点进展顺利,成效初显,为面上建立此项制度探索了路径和办法。

四是,全面建设中国医疗保障体系的时期(从2016年起)。以“健康中国”提升为国家战略为标志,我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发展就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即由建立健全全民医疗保险制度到全面建设中国特色医疗保障体系的时期,也可以称为由全面改革到全面建设的时期。这个时期,赋予了全民医保新的内涵、新的使命,领域更加广泛,任务更加艰巨,不是一个保险制度的建设,而是一个有机保障体系的建设。只有全面建设医疗保障的有机体系,才能承担起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的历史使命,全民医疗保险制度在“健康中国”中的制度性功能和基础性作用才能充分而有效地发挥。(三)

中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演进,是一个从探索试点起步、梯次推进、逐步完善的渐进式改革过程。其显著特征和基本经验,一是实践性,二是创新性。概要地说,就是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把理论与实践、需要与可能、顶层与基层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我们的制度优势、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走自己的路。在遵循社会保险基本规律、基本原则、学习借鉴别国好的经验的基础上,用中国智慧、中国办法,解决中国的问题,办好中国的事情,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保障制度。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发展,我们不仅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建立起世界最大的、覆盖人数最多的全民医疗保障制度,较好地保障了全国人民的基本医疗需求,实现了国人“病有所医”的千年梦想,为促进和保障全民健康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使国民健康水平(人均期望寿命等主要指标)大大提高,达到甚至超过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奠定了基础、备足了底气。而且,在实践中探索创新,总结提炼了许多既具有中国特色,又非常管用、有效的政策举措和宝贵经验。国际社会高度评价中国凭借政府的政治承诺和诸多管理创新,在社会保障领域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堪称典范。那么,我国20多年的医保改革都有哪些主要的或者基本的经验呢?下面,仅就个人的认识所及,粗略列举十端:

一是制度设计立足实际、尊重实践、注重实效。在四年多试点探索和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形成著名的“44号文件”。既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又有制度架构、适用范围;既有改革目标,又有路径规划;既有问题导向,又有价值取向;既有整体性平台,又有操作性系统。近20年的实践和时间的检验,证明其基本面是完全正确的、可行的。堪称中国医保改革的“奠基之作”和行动指南。

二是制度规则规范统一,办法标准因地制宜。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国家统一制定基本原则、基本方针、制度框架和基本政策,地方因地制宜地制定具体标准和实施细则。这样,既使制度建设的基本面具有统一性、规范性、权威性,又使制度的实现途径和方式方法具有灵活性、可行性、实效性。既可以保持制度框架的基本稳定,又可以实现体制机制、标准办法的不断创新完善,形成一个开放包容、可调控的、可自我修复、自我完善的制度。所以,这是一条非常经典的经验,最具中国特色、富有创造性,也很有生命力(在我看来,不仅适用于医保制度改革,也适用于长护保险等制度建设)。

三是渐进式改革方略。坚持统筹谋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梯次推进、逐步完善的渐进式改革方略。立足于中国的国情,不是先设计、更不是先立法,而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制定政策、再上升为法律法规。这样使被称作“世界难题”的医保改革既积极又稳妥、既扎实又有序。这并非是什么“碎片化”的盲目施策。

四是指导方针言简意赅,内涵丰富。逐步总结、提炼出“广覆盖(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指导方针。这个方针虽然只有寥寥12个字,但言简意赅、内涵丰富,它对制度适用范围、保障功能、保障格局、发展目标等作出了准确界定,不但使医保制度改革和建设有了遵循,而且被作为整个社会保障的基本方针载入了社会保险法(这是医保改革对整个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作出的一大贡献)。

五是基金管理原则明确具体。明确提出了“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医保基金管理总原则(也可以说是医保运行的生命线、红线和底线)。坚持这个原则,守住这条红线、底线,才能确保医保制度的稳健运行和可持续发展有可靠的物质基础的支撑(这一条,在任何时候都动摇不得、马虎不得)。

六是牢牢抓住医保管理这个关键环节。也就是把医保管理放在突出位置来抓。在深刻认识和把握医保改革发展“出路在改革、根本在制度、关键在管理”的内在规律和发展逻辑的基础上,医保制度初创之际,就提出了“三分政策、七分管理”的理念,突出和强化对医保管理的极端重要性(这一理念逐步成为医保人的共识)。并将这个理念转化为规则和标准。即研究制定、不断完善、一以贯之地坚持“三二一”和“两线一段”等管理规范。实践证明,这两个规范,是既便于操作又十分管用、有效的“实招”,也是最“关键的一招”。20多年来医保运行稳健、基金总体平衡,多倚仗于兹。

七是紧紧牵住“牛鼻子”。坚持把医保支付当作“牛鼻子”“总闸门”“总杠杆”来抓。坚持不懈、全面系统地深化医保支付制度和支付方式改革,逐步形成了以医保基金总额预算管理为基础、以医保付费相关规则和标准为依据、以病种付费(打包付费)为主体、多种付费方式综合运用的医保支付体系,既较好地发挥了“保基本”、遏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的功能,又起到了积极促进相关领域改革的基础性作用、杠杆作用。

八是“三医联动”总方略。坚持医保与医疗、医药要联动改革。根据医保与医疗、医药特殊的内在关系,积极主张并大力促进“三医联动”(开始时称“三改并举”)和医疗服务供给体系的改革再造,增强医改的整体性、系统性、协调性和实效性(实事求是地说,联动得还不尽如人意)。

九是与时俱进强治理。实施“互联网+医保”。与时俱进,引入现代科技手段,提升管理质量和监控能力。开发技术标准,运用大数据等,为实施异地就医实时结算和智能全程监控提供技术支持,并逐步向数字医保、智慧医保、法治医保迈进。

十是人才队伍是关键。崇信医保成败的关键在人。坚持把医保人才的培养和治理能力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来抓。因为,进行医保改革、完善医保制度、强化医保管理的关键是人、是队伍。这些年,在实践中培养、历练出数以万计的医保人才。正因为有了这样一支综合素质好、业务能力强、能吃苦、敢担当的医保人才队伍(特别是医保管理队伍),才使得我国的医保改革得以顺利推进、稳健运行,并沿着“三性”主线,向“四更”目标迈进。(四)

中国医保改革演进是具有历史性和时代意义的。其历程虽然艰辛,但迈出的步伐却是坚实而稳健的,所累积的经验和智慧,是丰富而有活力的,给予我们的启示和助益也是多方面的,不少是具有“开智启愚”功用的。这些启示,在前述的历程和经验中,想必大家都能参悟得到。为彰其要,我想再强调如下十条,供大家参酌。

1. 一定要坚持重实际、重实践、重实效(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是医保改革之基、成功之要。无论何项改革举措,都要把理论与实践、需要与可能、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有机地结合起来。重大改革举措务必在深入调研、试点检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再决定其行止。任何时候都不可唯书、唯上,只能唯实。任何时候都不可轻视“摸着石头过河”(摸石头,就是摸规律)。须知,没有实践支撑的“顶层设计”只能是空中楼阁,看似很美,实际上立不住、行不通,是没有生命力的。20多年,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都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2.一定要坚持基本(社会)医疗保险的“三基”。要少一些“高大上”,多一些基本常识;要少搞一些“延伸、放大”,让制度充分发挥本位功能。切忌将基本制度异化成什么都往里装的“口袋制度”。那样是背不动、行不远的。

3.一定要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和方法论。力求做到守正与创新相统一,稳定与完善相结合。对在改革中建立起来,并被实践证明是正确又可行的基本制度、基本政策、基本经验,一定要珍视、要稳定、要巩固,不要“狗熊掰棒子——掰一个丢一个”。在这些基本原则和重大问题上,一定要做到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不要来回翻烧饼。而要把功夫用在机制创新、管理创新上。

4.一定要坚持管理体制必须适应制度模式的原则和医疗保险的“第三方机制”(即由政府社会保障部门统管医疗保险)。如果违背这一原则,或者久拖不决,或者“另起炉灶”,都是行不通的,只会给医疗保险制度的统一性、公平性和可持续性造成障碍、埋下隐患、酿成苦果。

5.一定要牢牢抓住关键环节,统筹协调和综合施策。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统一,“补短板”与“建机制”相一致,改革办法与法治思维相结合,才能增强改革的系统性、协调性和长效性,切忌零打碎敲、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做法。

6.一定要坚持“于法周延、于事简便”这个制度建设的总原则。防止“叠床架屋”式的所谓“健全完善”。要由建立健全全民医保制度转变为全面建设医疗保障体系。要有底线思维和规则意识。将好的改革思路、原则精神、指导意见转化为兼具质和量的规定性、可操作、可检查的规则、标准和程序。要用制度规则和法律规范对医保制度进行规治,使其改革发展“中规中矩”。要由“跟着感觉走”(主观评价)转变为照着规则标准办。这样中国医疗保障制度体系才能逐步臻于成熟与定型。

7.一定要坚持抓好医保管理机构自身改革和能力建设。要特别重视合格的医保专业人才的培养,增强其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和竞争能力。要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全面系统地创新医保管理,尤其要注意引入现代科技手段,提高管理效率,防范和化解制度风险、道德风险和社会风险。

8.一定要坚持理性推进“三医联动”(请注意“理性”这个关键词)。积极参与医疗服务供给侧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和机制再造,使“三医”的各项制度既体现各自的规律和特点,职能明确,边界清晰,而制度功能又互相协调、互相支持的机制优势和政策合力。须知,仅靠医保“单打独斗”“孤军奋战”是难彰其效、难成其功的。

9.一定要坚持走法治医保的道路。要坚决革除无视法律规定和法定职能、有权就任性和唯权是从的陋习和积弊。要适时修订社会保险法,加快制定出台医保条例等相关法规的步伐,完善医保的法律法规体系,切实做到依法参保、依法施保、依法治保。这是使中国医疗保障体系沿着“三性”主线发展、实现“四更”目标的根本保障。

10.一定要普及医保(社保)知识,增强社保意识,培养社保文化。正确的理念比制度设计重要,人民群众有无正确的社保理念,对这个制度是否理解、赞成、支持,对这个制度有没有良好的心理预期,有没有信心,等等,有时候比制度本身更重要。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常识),就不可能有正确的认识,更不可能形成共识。须知,任何一项社会制度,如果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没有牢靠的文化支撑,是难以立得住的,更不可能行之久远、直至取得最后的成功的。从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 积极推进1医疗保障制度改革

我国现行的城镇职工医疗保障制度,主要是机关事业单位的公费医疗制度和国有企业单位的劳保医疗制度。这一制度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对加快经济建设、维护社会稳定和提高职工健康水平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这种医疗保障制度的问题也日益突出。一是国家财政和单位包揽过多,医疗费用增长过快,财政和企业不堪重负。1997年全国职工医疗费用,比改革初期的1978年增长了28倍,年递增19%,大大超过了同期财政收入增长的速度。二是缺乏对医疗机构和职工个人的有效制约机制,医疗服务超前消费、浪费严重。三是覆盖面窄、管理和服务的社会化程度低。医疗待遇在不同地区、不同所有制、不同行业和不同单位之间差异过大,苦乐不均,甚至有一部分困难企业的职工还得不到基本医疗保障。

针对公费、劳保医疗制度存在的弊端,80年代以来,各地进行了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探索,普遍实行了医疗费用与个人挂钩的措施,部分地区还探索了医疗费用定额管理和大病医疗费用社会统筹等办法。1993年在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作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部分,要建立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根据这一精神,1994年开始,国务院决定在九江、镇江等40多个城市进行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试点。与此同时,海南、深圳、上海、青岛等地也按照“统帐结合”的原则探索了不同方式的医疗保险改革办法。这些办法对抑制医疗费用过快增长,保障职工基本医疗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实践证明,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方向和基本原则是正确的,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医疗保险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的,试点的探索为推进全国的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奠定了基础。但从总体上看,当前的改革还不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和国有企业改革的需要。试点中也暴露出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改革的办法不尽完善,改革进展缓慢。这些都需要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来解决。

为了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需要,加快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步伐,切实保障职工基本医疗和健康水平,根据党的十五大和九届人大一次会议提出的目标要求,把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列为本届政府五项重要改革的内容之一,力争用三到五年的时间,初步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逐步形成包括基本医疗保险、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等多层次的职工医疗保障体系。

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底子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各地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因此,我国的医疗保险水平绝不能和经济发达国家攀比。只能立足于中国国情。职工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低水平、广覆盖、多层次、统帐结合”。“低水平”是指基本医疗保险的水平要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筹资水平要根据目前我国财政和企业的实际承受能力来确定;“广覆盖”是指基本医疗保险要覆盖城镇所有用人单位和职工,既包括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也要包括私营企业、“三资”企业,使所有职工都能享受到基本医疗保障。同时,这样做也能增强基金统筹共济、均衡负担和分散风险的能力;“多层次”是指在建立低水平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同时,为满足不同单位和人群的医疗需求,国家鼓励发展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等,逐步形成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统帐结合”是指基本医疗保险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形成既有社会共济,又有自我保障,医、患、保三方激励与制约相统一的内在机制。这次改革重点要解决的问题,一是通过建立由用人单位和职工个人共同缴费的机制,实行社会化管理,使医疗保险经费有稳定的来源,解决职工医疗保障苦乐不均问题,切实保障职工基本医疗;二是通过建立统筹基金和个人帐户,希望能建立一种既有社会共济,又鼓励个人积累,既能有效控制医疗费用支出,又方便职工就医和管理的运行机制;三是通过合理确定基本医疗保险的筹资水平和给付水平,并加强医疗保险费用的支出管理和基金管理,控制医疗费用增长速度,减少浪费。

根据上述思路,本着在目标原则、主要政策上统一,具体办法上因地制宜,体现差别的精神,允许各地从实际出发,制定具体改革办法。改革的主要内容有:

一是针对过去职工医疗费用由财政和各个企业负担、分散管理、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和个人不承担医疗保障责任的问题,建立基本医疗保险费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缴纳的机制。缴费率要根据财政、企业和个人的实际负担能力测算确定。规定职工个人缴费,是为了增加个人自我保障责任,增强节约医疗费用的意识。这也是国外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通行做法。近几年试点城市的实践证明,职工个人缴纳一定医疗保险费,有利于医疗费用节约,有利于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有利于医疗保险基金的管理,职工心理和经济上都能够承受。

二是要建立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和医疗保险个人帐户。建立统筹基金的目的是为了分散风险、均衡负担,发挥医疗保险互助共济的作用,实现社会公平。建立个人帐户的目的是为了增强职工自我保障意识,杜绝浪费,鼓励职工年轻健康时为今后年老多病时做必要的积累。总结前几年试点的经验,统筹基金和个人帐户要明确各自的支付范围,不能相互挤占。个人帐户主要支付小额医疗费用或门诊医疗费用,统筹基金主要支付大额医疗费用或住院医疗费用。

三是要加强医疗保险费用的支出管理。控制医疗保险费用支出是实施基本医疗保险的重要环节。要使筹集到的有限医疗保险基金能够尽可能多地解决职工基本医疗保障问题,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医疗卫生服务,就必须把过快增长的医疗费用控制住。要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控制:第一是对医疗保险费用实行总量控制,制定科学合理的医疗费用结算办法。目前,药品费用支出已占医疗费用总支出的50%以上,如何降低药品的过度消费,杜绝浪费,这是个大问题。需要医疗医药机构、患者和医疗保险管理机构三方共同努力,才能把医疗费用过快增长的势头控制住,才能保证统筹基金收支平衡;第二是要制定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诊疗项目和医疗服务设施标准及相应的管理办法,使有限的钱真正用在广大职工基本医疗上面;第三是对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医疗机构和药店实行定点管理,规范服务,促进竞争;第四是加强基金监管,建立健全社会保险基金的预决算制度、财务会计制度和审计制度,加强医疗保险的社会监督。

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是一项涉及面广、难度大、政策性强、关联度高的社会系统工程,直接涉及千家万户、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因此,决不只是劳动保障部门的工作,也是医药服务部门、医药机构的共同任务。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医疗机构、药品生产经营机构的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参与、密切配合,医改是不可能成功的。作为医疗保险的行政主管部门,要根据中国的国情,认真调查研究,为国务院决策当好参谋,并坚决贯彻落实国务院确定的医改的方针政策。同时,我们也要主动配合医疗、医药机构,共同搞好相关改革。还要积极筹集资金,合理使用资金,使有限的资金解决更多的医疗问题,发挥最大的效益。我们也希望医疗机构和医药行业,根据卫生事业的发展和医疗机构、医药机构改革的总体部署,积极推进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结构调整和医疗机构运行机制改革,降低医疗成本,用最经济有效的药物为病人服务,防止药物滥用,杜绝浪费,保障全体职工的基本医疗需求。

挑战与机遇同在,困难与希望并存。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也对药品生产、流通领域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如减少流通环节、使用经济、实用的药品包装等。同时,也对医药工作者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中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推进,需要有更多更高水平的中国药师。希望医药工作者们不断探索,发现发明更多的质优价廉的药品,为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作出更大的贡献。2我国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

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是国务院今年要重点抓好的五项改革之一。从一定意义上讲,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比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难度要大得多。不仅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如此,发达国家也是如此,不少西方市场经济国家搞了几十年、近百年,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也不少,还在进行改革。克林顿上台伊始,就由其夫人希拉里专门组织班子制定医改方案,现在已到了克林顿的第二任期,医改方案仍未出笼。可见,这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我国从50年代开始,在机关事业单位实行公费医疗制度,在国有企业单位实行劳保医疗制度。无论是公费医疗制度,还是劳保医疗制度,在本质上都是一种免费的医疗制度。这种制度曾经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医疗保障制度存在的弊端日益暴露出来。主要表现在:一是国家财政和单位包揽过多,职工医疗费用增长过快。据统计,1997年全国职工医疗费用为773.7亿元,比改革初期的1978年增加了28倍,年递增19%;而同期财政收入只增加了6.6倍,年递增11%。医疗费用增长过快,与现行的从门诊到住院、从小病到大病无所不包的职工公费、劳保医疗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医疗费用增长过快,各级财政难以承受,企事业单位负担沉重。二是缺乏医疗服务机构和职工个人相互制约的有效机制,造成医疗高成本、低效率,浪费严重。据有关部门估计,医疗费的浪费在20%以上,这是一个相当惊人的数字。据许多城市的调查表明,医疗问题是当前职工很关心、又很不满意的一个突出问题。许多人抱怨,过去看个小病,花几元钱,或者十几元就够了;现在就是看个感冒,也要几十元,甚至几百元,医疗费太贵了。国家和企业支出了巨大的医疗费用,却买了个职工不满意。三是覆盖面窄,管理和服务的社会化程度低。医疗保险待遇在不同地区、不同所有制、不同行业和不同单位之间差异过大,苦乐不均。在一些经济不发达地区和生产经营状况不好的国有企业里,许多职工医疗费一年只有几十元钱,不少单位职工医疗费长期得不到报销,医疗费拖欠现象比较严重。这些年,职工因看不起病、医疗费报销不了等问题,找单位、找政府、上访、告状的事件越来越多。随着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城镇非公有制单位的从业人员已从1977年改革开放前的15万人增加到1996年的3646万人,相当于国有企业职工总数的1/3。而他们得不到基本医疗制度保障,有关医疗保险方面的劳动纠纷不断增加。可见,现行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已经到了难以为继、非改不可的时候了。

80年代起,各地着手对这套制度进行局部范围内改革,普遍采取了医疗费用与个人支付额适当挂钩的措施,一些地方探索了医疗费用定额管理和大病医疗费用社会统筹等改革办法。在总结各地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建立城镇职工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为探索“统帐结合”的途径和具体实现形式,从1994年起,先是镇江、九江两市进行试点,然后又在38个城市扩大试点。各地在试点过程中采取了一些适合本地实际的不同的统帐结合办法,这些试点为推动全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探索了路子,积累了经验。最突出的一点是,试点经验证明了用社会医疗保险的办法来取代过去的公费医疗制度和劳保医疗制度是个正确的选择,实行“统帐结合”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符合中国国情,为全面推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奠定了基础。但从总体上看,试点办法还不尽完善,改革进展缓慢。试点中也暴露出一些亟待研究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如机关、事业和企业实行分别管理,基金共济能力差;“统筹吃帐户”、医疗卫生资源浪费等问题,还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需要进一步加大改革的力度,加快改革的步伐。

去年以来,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对医改问题作出重要指示,主要思想是:我们是发展中国家,在医疗保险上,既学不了西方发达国家,也学不了东南亚,只能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搞一个低水平、保障职工基本医疗的医疗保险制度。根据领导同志的指示精神,我们和卫生、财政、计委、体改部门一起,在认真总结各地医改经验的基础上,本着大的原则统一、具体办法体现差别的精神,研究提出了职工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方案。国务院将召开全国职工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工作会议,全面部署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工作。下面,我简要介绍一下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一些基本思路、改革内容和改革要点:一、改革的任务和基本原则

改革的任务是,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即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根据财政、企业和个人的承受能力,保障职工基本医疗需求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

建立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基本原则是,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保险水平要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保险范围要覆盖城镇所有用人单位及其职工,实行属地管理;基本医疗保险费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双方共同负担;保险基金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概括地讲,就是低水平、广覆盖、双方负担、统帐结合。“低水平”就是基本医疗保险只能保障最基本的医疗需求。职工医疗保险的水平,从根本上说,取决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不高,综合经济实力还不强,社会财力有限,建立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只能从这一基本国情出发,根据财政、企业和个人的实际承受能力,确定一个比较低的基本医疗保障水平。既不能向美国、欧洲看齐,也不能向东南亚国家看齐,我们没有这个能力。镕基同志多次强调,确定基本医疗保险的筹资水平只能根据可能,不能完全根据需要,应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广覆盖”就是要求所有机关、事业单位和城镇企业及其职工,都要参加基本医疗保险。既然确定了一个比较低的筹资水平,就应当而且可以做到广覆盖,这既是提高基金统筹共济能力的需要,也是保障广大职工基本医疗的需要。低标准与广覆盖是相辅相成的。“双方负担”就是改变过去由国家财政和企业包揽职工医疗保险费的做法,实行基本医疗保险费由用人单位和职工个人双方共同负担。“统帐结合”是指基本医疗保险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形成既有社会共济,又有自我保障,医、患、保三方制约的内在机制。二、实行用人单位和职工个人共同负担,建立合理的医疗保险费用筹集机制

本着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这项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医疗费用由过去的财政和企业包揽改为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双方合理负担。经过研究和测算,我们认为目前单位缴费率控制在工资总额的6%左右,个人缴费占工资的2%较为适宜。用人单位缴费率6%,是根据近三年财政和企业实际医疗费用负担的平均水平提出的。据统计,1996年全国职工医疗费占工资总额的7.86%,扣除离休人员医疗费和企业工伤、生育医疗费用,这一比例会相应减少一个多百分点。6%基本反映了财政和企业提供基本医疗保险的实际承受能力。个人缴费率2%,不仅有利于拓宽医疗费用的筹资渠道,更重要的是为了增强职工的自我保障意识和节约费用意识,应该说职工在心理和经济上是能承受得起的。

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范围是覆盖城镇所有用人单位,包括企业(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等,不含乡镇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及其职工。也就是说今后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实行同一种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另外,城镇个体经济组织业主及其从业人员也可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所属机关、企业和事业单位及其职工都要参加所在地的基本医疗保险,执行当地统一的政策和标准,实行属地原则。三、建立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和个人帐户

新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要建立医疗统筹基金和职工基本医疗个人帐户。职工个人缴纳的医疗保险费,全部计入个人帐户。用人单位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建立统筹基金,一部分按30%左右的比例划入个人帐户,具体比例由统筹地区根据个人帐户的支付范围和职工年龄等因素确定。

建立统筹基金的目的是为了分散风险、均衡负担,发挥医疗保险互助共济的作用,实现社会公平。建立基本医疗保险个人帐户,归个人所有,目的是增强自我保障和节约意识,鼓励职工年轻健康时为今后年老多病时做必要的积累。总结近几年医改试点的经验和教训,这次改革中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强调要明确统筹基金和个人帐户各自的支付范围,两者平行运行,不能互相挤占。个人帐户主要支付小额医疗费用,统筹基金主要支付大额医疗费用。同时,制定统筹基金的起付标准和最高支付限额,起付标准原则上控制在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的10%左右,最高支付限额原则上控制在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的4倍左右。必须有这个起付标准和最高支付限额,因为医疗保险基金是有限的,而医疗需求、医疗技术可以说是无限的,不这样做,医疗费用就无法支撑。当然,要使用最先进的医疗手段是可以的,但超过最高支付限额以上的医疗费用,不能在统筹基金中报销,只能自己掏腰包,或者通过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等办法解决。

要加强基本医疗基金的管理和监督。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负责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筹集、管理和支付,但基金必须纳入财政专户管理,专款专用,不得挤占挪用。各级劳动保障和财政部门,要加强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监督管理。审计部门要定期对社会保险机构的基金收支情况进行审计。各地要设立由政府有关部门代表、用人单位代表、医疗机构代表、工会代表和有关专家参加的医疗保险基金监督组织,加强对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社会监督。四、加强医疗费用的支出管理,抑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

建立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需要医疗机构、患病职工和社会保障部门密切配合,相互制约。具体的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基本医疗保险费用支出实行总量控制。按照社会统筹医疗基金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的原则,制定科学、合理的医疗费用结算办法。二是对医疗机构和药店实行定点管理,职工在定点医疗机构就医购药,也可以持处方到定点药店购药。三是国家制定基本医疗保险用药目录、诊疗项目和医疗服务设施的标准以及调整、控制的幅度。各省区市可以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制定具体的目录、范围和支付标准。职工就医,只有符合规定的基本医疗费用才能从基金中支付。五、医疗服务要进行配套改革

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离不开医疗服务的配套改革。目前,各级卫生部门正在按照国家区域卫生规划的要求,抓紧推进医疗服务体系结构调整,特别是调整城市医疗机构的布局,发展社区医疗服务,引导病人首先在社区医疗机构就医,以方便职工就医和降低医疗成本。同时,医疗机构也要以医改为契机,切实加强内部管理和医德医风建设,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企业自办医疗机构也要根据当地区域卫生规划的总体要求进行调整,逐步实行社会化,这是改革的方向。六、妥善解决有关人员的医疗待遇

主要有四种情况:

一是离休人员、老红军的医疗待遇不变。因为离休人员、老红军为我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过特殊的贡献,现在年事已高,保障他们的医疗待遇,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怀和照顾。离休人员、老红军的医疗费用由原资金渠道解决,支付确有困难的,同级政府帮助解决,医疗管理办法由当地政府规定。需要强调的是,要切实加强管理,既要保障其正常的医疗待遇,又要杜绝或减少医疗卫生资源的浪费。

二是二等乙级以上革命伤残军人的医疗待遇不变。因为这部分革命伤残军人是在保卫国家和现代化建设中致残的。保障他们的医疗待遇,是政府应尽的责任。这部分人的医疗费用由原资金渠道解决,由社会保险机构单独列帐管理;不足支付的部分,当地政府帮助解决。

三是退休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个人不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在他们个人帐户的计入金额和个人负担医疗费的比例上要给予适当照顾。具体办法由统筹城市政府规定。因为退休人员大多年老体弱,医疗费支出较多,特别是工资改革前退休的职工退休金较低,又没有相应的医疗保险费用积累,在医疗保险的政策上应照顾。但同时考虑到人口的老龄化,这部分人群越来越多,只能给予适当照顾,如果照顾过多,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就会承受不起。

四是国家公务员在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基础上享受医疗补助政策,这是根据行政机关的特点提出来的,这样有利于稳定公务员队伍,保证行政机关高效、廉洁地运行。这也是国际上的通行做法。公务员医疗补助的具体办法正在研究制定中,这里简单介绍一下思路。初步设想:①为建立统一劳动力市场的需要,机关公务员的基本医疗保险待遇和统筹地区其他职工要保持一致,在此基础上给予医疗补助;②机关公务员的医疗补助经费主要通过财政预算来解决;③机关公务员的医疗补助水平要与财政的承受能力相适应;④医疗补助经费不与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混用,也不建立基金;⑤建立一种正常的调整机制,使公务员的医疗补助标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进行相应调整。

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涉及方方面面,任务艰巨,政策性强,敏感度高,我们将在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下,与财政、卫生等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精心组织,积极稳妥地推进。我们在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的同时,特别要做好深入细致的宣传工作,需要社会各界、特别是从事党务和思想教育工作同志的大力支持,从改革、发展和稳定大局的角度去充分认识、充分宣传搞好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重要意义。这里,我想从三个方面谈一点个人的认识和体会。

第一,进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是实现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目标的迫切需要。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用三年左右时间,通过改革、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摆脱困境,力争到本世纪末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性措施,就是鼓励兼并、规范破产、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和实施再就业工程。由于历史上形成的各方面原因,现在国有企业人员过多,保守估计也有1500万左右。而要做好下岗分流、减员增效,一个重要的措施就是给下岗分流职工提供基本生活和基本医疗保障。当前,国有企业职工分流难,很多人不愿意去非公有制单位,除了就业观念陈旧外,社会保障没有覆盖到非公有制单位,职工有后顾之忧,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建立覆盖城镇所有职工的医疗保险制度,保障职工的基本医疗,有利于转变职工就业观念,有利于拓宽就业渠道,有利于减少由于企业下岗职工产生的负面影响,从而有利于大大推动国有企业改革的进程。实现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目标,还必须切实减轻企业其他方面的社会负担,以利于增加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而改变职工医疗费用由国家和企业包下来的制度,则是减轻企业负担的重要方面。

第二,进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目标,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是竞争的经济,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政府必须提倡和保护竞争,形成充满活力和富有效率的经济运行机制,以利于不断解放生产力,更好地发展经济。与此同时,政府还必须通过建立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制度,来分散和化解市场风险,维护社会公平和稳定。建立具有“安全网”和“稳定器”功能的社会保障制度,保证广大职工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失业有救济。这是政府的一项基本的社会政策,也是我国《宪法》和《劳动法》赋予职工的基本权利。经过多年改革探索,我们在去年建立了全国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已经初步建立,覆盖范围正从国有企业逐步扩大到非国有企业;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也已在全国400个城市建立。然而,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相对滞后,只有加快这项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才能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进程。

第三,进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也是提高广大职工健康水平的重要措施。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我们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使全国人民过上小康生活,并逐步向更高水平前进。这里不仅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而且要努力提高医疗保健水平,改善卫生条件。改变目前职工医疗保险制度覆盖面窄的状况,发展医疗保险事业,有利于改善城镇各类所有制单位职工的医疗保健服务,使广大职工都能得到基本的医疗保障,增进职工健康水平。这是提高生活水平、生活质量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职工养老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工作,直接关系到广大职工和离退休人员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国有企业改革的成败和新型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可以说是中央关心,百姓关注,做好这项工作需要动员全党全社会的力量。作为新组建的国务院的职能部门,我们既感到肩上担子很重,同时也充满信心。因为我们相信,有党中央、国务院的英明正确的领导,有各部委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参与和支持,我们一定能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切实做好新时期的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经过几年的努力,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社会保障体系,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为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为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建一流司局 创一流业绩 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医疗保险制度而努力3——在医疗保险司全体干部会上的讲话节选

建立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是劳动保障部的一项重点工作。医疗保险司作为新成立的司,在人员少、基础工作困难的情况下,建司伊始,就承担了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政策制定与全国医改工作会议筹备的繁重工作。近4个月来,边组建、边工作、边熟悉、边培训,全司同志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各方面的工作有了良好的开端。现在,全国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工作会议的筹备工作基本就绪,按照国务院的要求,月底就要召开。在这个时候,召开这次全体干部会是很有意义的:一是对前一段的工作做一个总结;二是进行全国医改会的战前部署与动员;三是谋划好医改会后及明年的一系列工作。

下面,我讲三点意见:一、对医疗保险司成立以来所作工作的基本评价

医疗保险司成立以来,在乌日图同志主持下,面对繁重的任务和新的情况,艰苦奋斗、沉着应对,工作紧张有序,较好地完成了部党组交办的各项任务,起步扎实,开局良好。这与全体同志的努力是分不开的。4个月来,同志们发扬了连续作战、团结协作、不怕吃苦、开拓进取、敢于争先的精神。在全司形成了良好的风气,在全部树立了良好的形象,部党组是满意的。对医疗保险司这一段的工作,我总的印象有三条,归纳起来是“三多、三快、三好”。

所谓“三多”,是人员来自部门多,管理的险种多,工作头绪多。“三快”,是熟悉情况快、进入角色快、思路反映快。“三好”,是精神状态好、团结协作好、任务完成好。

医疗保险司有原劳动部的同志,有原体改委的同志,有来自卫生部的同志,还有来自人事部的同志。大家通过一起工作,集中培训,很快相互熟悉,还结下了很深的友谊,这是很不容易的。我常讲,医疗保险事业是需要多个有关部门共同完成的事业,离了哪一个部门都搞不好,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协作与配合,在一个司就更应如此。有了全司同志的团结协作,就有了做好各项事业的坚实基础。社会保险的五大险种,医疗保险司就承担了医疗、工伤、生育保险三个险种的行政管理工作。这三个险种都是难点,也都起步时间不长。这对医疗保险司既是考验也是挑战。部党组对大家充分信任,也给了你们一种责任。同志们任重而道远。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本身就千头万绪,再加上工伤、生育保险工作就更加复杂。组建新司还要进行司内制度建设,此外还要开展与外司、外部的有关协调和业务联系以及大量的其他事务性工作。头绪越多,越要讲究统筹规划,配合协调。从各方面的反映看,这一段时间的统筹协调是不错的,但还需要进一步改进。有了统筹规划,才会有较高的工作效率。

看得出来,医疗保险司的同志们,精神状态饱满,干劲十足。我认为,要形成良好的风气不容易,保持这种风气更不容易。现在医疗保险司形成了一种团结向上,开拓奋进的良好态势,要很好地保持下去。二、振奋精神,把握大局,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制度而努力

医疗保险是一个世界性难题。“难”才有干头,“难”才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研究,“难”才需要我们去开拓进取。医疗保险与老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干不好,对不起人民对我们的期望。要想做好这项事业,首先就要热爱它,就要执着地追求,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才能深入地钻研下去。越是难的工作,就越要有良好的工作态度,有开拓进取、勇于奉献的精神。

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也是各级政府最为关心的一项改革。我们要从我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战略高度看待这项工作。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推进到现在这一步,应该说是一个里程碑,这里面凝聚了多少人的心血,当然也包括在座同志们的努力。但更重的任务还在后面,筹备和开好全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工作会议是当前医疗保险司最重要的工作,而会后要贯彻会议精神,要抓配套政策的制定,要抓组织落实,任务更加艰巨。下一步医疗保险司要重点抓的工作,可以用“一、三、八”来概括:“一”就是围绕建立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的总体目标这一中心,贯彻好会议精神,落实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任务、原则和主要政策。“三”就是要抓好三个体系建设。

一要抓好政策法规体系建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不能只靠行政手段,必须运用法律手段,依法行政。党的十五大提出到2010年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本身就包含了对社会保障立法的要求。从社会保障立法现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看,还有相当大的差距,现在许多工作还没有法律手段来作保障。因此,国务院的《决定》出台后,还需要有相应的配套法规来加以保证和落实。工伤、生育保险的立法任务也很重。

二要抓好科学咨询体系建设。做好新时期的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避免和减少决策的失误,必须高度重视劳动和社会保障科研工作,重视科研成果在实践中的应用。我们要积极主动地为部里的中心工作服务。多出思路,多提合理化建议,为部领导决策提供政策咨询和建议。每一位同志都应开动脑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三要抓好统计信息体系建设。统计信息是制定劳动和社会保障政策的重要依据,没有统计分析就无法进行科学决策,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特别是医疗保险的信息统计工作,是薄弱环节,要真正抓起来,司里要把统计信息工作摆到重要位置。搞好信息统计的总体规划,同时配合部里做好基础数据统计信息规划工作。“八”是要做好八个方面的工作。

1.要抓医疗保险的配套文件。除了已经明确的《贯彻意见》和七个配套文件外,还要研究一些具体的办法。例如《决定》中规定的“铁路、电力、远洋运输等跨地区、生产流动性较大的企业及其职工,可以以相对集中的方式异地参加统筹地区的基本医疗保险”,下一步如何界定,如何把握、如何贯彻实施,应有具体的实施意见。

2.要抓政策宣传。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对《决定》的主要政策、原则、指导思想进行宣传。政策宣传要准确无误,要深入人心。

3.要抓培训。要做好培训的统筹规划,搞好具体的培训计划,对从事这项工作的同志要层层培训,上至主管单位领导,下至专门从事这项工作的同志,我们司的每位同志都应会讲课。要通过培训把《决定》内容贯彻下去,不走样。

4.要抓指导。国务院医改会后,按照会议精神,各地会很快动起来,制定出本地区的医改规划和方案。我们要根据《决定》精神,督促指导各地的改革。要下去搞调研,了解动态,帮助他们分析情况,抓住重点,攻破难点,进行分类指导。包括测算程序及计算机管理系统等方面内容,都要指导。

5.要抓联系。我们要选一些有代表性的城市,进行重点跟踪,分类指导,认真研究他们的方案和出现的问题,推广先进典型,以点带面。可以选几个在不同方面作得较好的地区,进行推广,以充分发挥其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加速其他地区的医改进程。

6.要抓反馈。要经常与各地医改部门保持联系,及时了解各地出现的问题,掌握情况,将各地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汇总进行分析,深入研究,尽快解决。

7.要抓交流。从明年开始要抓好典型,从县市着眼,要多与地方同志进行沟通,掌握第一手材料。

8.要抓完善。在实践中及时发现问题,督促各地对医改方案进一步完善,搞好各地医疗保险制度改革。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