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好作文(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30 07:58:33

点击下载

作者:吴俊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国好作文

中国好作文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中国好作文作者:吴俊排版:KingStar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时间:2017-03-01ISBN:9787550297876本书由北京时代光华图书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第一章作文到底该怎么写本章内容微视频为什么要写好文章

提起作文,很多人都会感到头痛,因为作文是高考语文科目中分值最大的题目,往往也最容易失分,一旦把握不好,就会成为拉低语文分数的“罪魁祸首”。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把作文写好?写好作文对我们有什么好处?

写作文,也就是写文章。我们要先明白写文章的意义,然后才有可能写出好文章。

首先,写文章可以更好地抒发自己的情感,把自己的所思所想用清晰明确的语言表达出来。

作为社会人,我们一辈子都离不开沟通和交流,沟通和交流主要是通过语言来实现的,其中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文章就是书面语言,写文章的目的,就是把自己的所思所想用清晰明确的语言表达出来。

有人说:“我的理想是当一名计算机工程师,主要与计算机打交道,写好文章对我的工作有什么好处呢?”作为一名计算机工程师,要不要跟同事沟通交流、相互协助?要不要向领导汇报工作进度与预想方案?要不要向客户阐述产品的设计构想?当然要,交流沟通没有行业之分,无论你从事哪个行业,都需要明确清晰的语言表达。如果不具备这种能力,别人就很难了解你的所思所想,你的工作价值也会大大降低。

其次,写文章能让短暂的生命得以永恒。《左传》中写道:“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意思是说,人生有三种不朽的价值:最高的是德行上有建树,其次是功业上有成就,再次是思想上有创造。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但是人的精神却是可以永存的。如何才能让精神永存?这就离不开古人提到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

唐人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对德、功、言三者分别做了界定:在“三不朽”中,“立德”有赖于见仁见智、众口难调的外界评价,“立功”需要跻身垄断性和风险性极强的官场,这些往往非一介普通书生的能力所及。于是,文人每以“立言”为第一要务,以求不朽。

魏文帝曹丕在《典论·论文》中写道:“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意思是说,文学创作有关治理国家的伟业,是万世永不消亡的大事。人的年龄寿夭有时间的限制,荣辱欢乐也只能终于一身,二者都会终止于一定的期限,不能像文章那样永久流传,没有穷期。

以“立言”求不朽,是古代文人于德行与功名之外实现精神永存的一种方式。这里的“立言”,就是指写文章。

对于历史人物的德行与功过,不同的社会环境,不同的立场视角,会有不同的解读。而历史人物留下的名篇佳作,却能成为后人了解其人及其所处历史时期的一个触角,通过这个触角,我们可以打开关于这个历史人物的记忆,顺着历史长河,逆流而上,逐渐还原出一个生动鲜活的历史人物和他所处的历史时期。通过文章回溯历史的过程,就是古人以“立言”达不朽的例证。

范仲淹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也是一位卓越的教育家和文学家,他倡导的先忧后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是中华文明史上闪烁异彩的精神财富。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范仲淹的好友滕子京因被诬陷而被贬为巴陵郡太守,请其为重修的岳阳楼写一篇文章,范仲淹写下了《岳阳楼记》。这篇文章超越了单纯写山水楼观的狭境,将自然界的晦明变化、风雨阴晴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起来写,含蓄规劝滕子京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试图以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和乐观精神感染老友。

如今,每读到《岳阳楼记》这篇文章,尤其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等名句,能让我们立刻想起范仲淹及他的思想和情怀。可以说,范仲淹实现了“不朽”,而文章是他“不朽”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都要写些什么内容

一些面临升学考试的学生,应对考试作文时,最喜欢的方式是押题、猜题。最后发现,作文题目变幻莫测,难以把握。其实,采用猜题、押题、背诵范文等方法来应对考试作文的人,都抱有极大的侥幸心理,这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

我教过很多学生,他们说写作文最大的问题就是看到作文题后不知道写什么,觉得没东西可写,于是便胡编乱造。文章的内容主要来自作者的所思、所想、所感,具体来说,就是用文章来表达作者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果一个人对世界的认知一塌糊涂,对人生一片茫然,内心世界一片空虚,那他的文章也一定会空洞无物、无病呻吟。

在我看来,无论作文考试怎么出题,其内容都离不开以下四大类:

第一类,认识自我。

包括个人心灵、道德、品质、修养、信仰等。

2015年高考上海卷的“造就和谐自我”和四川卷的“老实与聪明”,这两个作文考题都涉及与自我有关的出题方向。这也是高考作文最喜欢考的类型。

第二类,认识“我”与他人的关系。

包括“我”与父母、兄弟、老师、同学、朋友、陌生人等他人之间的关系。人是群居动物,具有社会属性,必然会与其他人发生各种关系。

2015年高考全国Ⅰ卷的“女儿举报老爸”这个考题其实考的就是父女关系。

第三类,认识“我”与社会、国家之间的关系。

这需要我们首先认识什么是社会,什么是国家,然后要知晓国家的政治、文化、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制度、规则和现象,以及历史和传统文化。作为社会人,我们不可避免地要与社会政治、文化、经济、军事等各方面发生联系。这类作文涉及面广,关系复杂,因此就更难写好。

2014年高考北京卷的“老规矩”这个考题就是考“我”与国家、民族之间的关系。

第四类,认识“我”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每个人都生活在自然中,大至日月星空、高山大海、日夜交替、四季轮回,小到花草虫鱼、鸡鸣狗吠、土块沙石、雨滴露珠,无一不和“我”发生联系。

2015年高考广东卷的“感知自然”和2015年北京卷的“深入灵魂的热爱”这两个考题都涉及此类内容。

另外,科学技术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也属于这类主题。

2014年高考辽宁卷的“科技改变生活”和2013年高考北京卷的“爱迪生如何看手机”这两个考题就涉及这类主题。

2015年高考广东卷的“感知自然”这个考题是直接让考生写这类主题,而2013年高考北京卷的“爱迪生如何看手机”这个考题是间接让考生分析“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考试作文题看似五花八门、千变万化,实际上其内容归纳起来主要涉及这四类。

最早将文章内容归纳为这四类的记载,可以追溯到儒学经典《大学》。《大学》“八条”从格物、致知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最后到治国、平天下,其实就是我们如今考试作文内容的四类主题。认识自我,在《大学》里称为诚意、正心;认识“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在《大学》里称为修身、齐家;认识“我”与国家、社会之间的关系,在《大学》里称为治国、平天下;认识“我”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大学》里称为格物、致知。也就是说,《大学》“八条”与我们归纳的文章内容四大类是一脉相承的。这也体现了我国古典文化的博大精深,虽过千年而不朽。文章结构该怎么设计文章的构成

从表面上看,每篇文章都是由一堆复杂的文字构成的,但是细细“解剖”后可以发现,构成每篇文章的文字是有结构层次的,正文由段落构成,段落由句子构成,句子由字词构成。也就是说,文章是由字词、句子、段落、正文、标题等各个局部构成的统一整体。如图1所示。

看似构成文章的各部分形成的是一个平面图,而我们透过表象深入分析发现,其实构成文章的各部分形成的是一个立体图,因为每篇文章的字词、句子、段落、正文、标题五个局部之间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错综复杂的关系。文章中的某一段话、某一句话、某一个字词的意思与作用,不仅与文章中的其他字词、语句、段落有关联,还与文章的标题、中心思想、全文有关联。如图2所示。图1 文章构成图图2 文章五个局部之间的关系文章的结构顺序

文章具体怎么写?首先涉及的是文章结构。所谓文章结构,是指语言单位(字词、句子、段落)在组合成更大的结构体时,所呈现出的不同的先后关系、松紧关系。这种结构关系又称为逻辑关系或逻辑结构。换句话说,文章结构就是作者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组织安排语言单位所呈现的先后顺序。

很多人在写文章前没有设计结构顺序的习惯,想到哪儿写到哪儿,写到一半时,才发现已经离题万里。像建楼前一定要预先设计并绘制建筑图纸一样,在写文章前,也要先规划好文章的结构顺序,计划好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文章的结构顺序是否清晰严密,表明了作者的思路是否清晰严密。文章是作者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表达观点、思想的路径和脉络。这个路径和脉络体现了作者的构思过程,主要表现在文章的顺序安排上,比如,开头、中间、结尾、过渡、照应等等,也就是文章的组织结构。

一篇文章无论思想内容多么好、词句多么优美,但如果全篇的结构组织得不好,那也不能称之为好文章。好文章的结构在层级上要安排得有条不紊:为什么这篇文章分三段,那篇文章分五段?为什么先说这层意思,后说那层意思?该详的要详,该略的要略,前后要联系得紧密,照顾得周到;没有前后脱节的地方,没有丢三落四的情形,没有拖泥带水的毛病。只有这样的文章,才能给读者留下清晰明确的印象。

很多学生写作文会出现逻辑不清的问题,这是因为他们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不注重语言的逻辑结构问题。比如下面这道小学语文题,把下面四句话用不同的关联词以不同的顺序连接组合起来,表达的意思是不一样的。

例:把以下四句话用关联词连接:(1)李姐姐瘫痪了。(2)李姐姐顽强地学习。(3)李姐姐学会了多门外语。(4)李姐姐学会了针灸。

面对这道题,小学生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写出各种不同连接组合的句子。

连接组合1:虽然李姐姐顽强地学会了针灸和多门外语,可她还是瘫痪了。

这里把“顽强地学习”放在第一位,把“学会了针灸和多门外语”放在第二位,把“瘫痪了”放在最后。结果变成一个缺乏正能量的句子。

连接组合2:李姐姐不但学会了外语,还学会了针灸,她那么顽强地学习,终于瘫痪了。

连接组合3:李姐姐之所以瘫痪了,是因为顽强地学习,她不但学会了多门外语,甚至学会了针灸。

连接组合4:李姐姐那么顽强地学习,不但学会了多门外语和针灸,最后还学会了瘫痪。

连接组合5:李姐姐学会了多门外语,学会了针灸,又在顽强地学习瘫痪。

连接组合6:李姐姐通过顽强地学习,学会了多门外语和针灸,结果照着一本外语版针灸书把自己扎瘫痪了。

出现上述各种逻辑不通、思想负面的句子,是由于这些小学生难以把握语言逻辑结构而闹出的笑话。这个考题的目的是发扬正能量,突出李姐姐的坚强,因此,正确的答案应该如下所示:

正确的答案:李姐姐虽然瘫痪了,但她顽强地学习,不仅学会了多门外语,而且还学会了针灸。

关于语言逻辑结构的重要性,有一个历史故事最能体现:曾国藩带领湘军打仗时,多次战败,向皇上汇报时,他写道:“臣屡战屡败。”被一个幕僚看到了,这个幕僚说,这句话的意思是一打就败,表现了战斗无能且悲观、消沉的思想。他建议把“战”和“败”两个字调换一下顺序,改为“屡败屡战”,这就表现出曾国藩带领湘军在战场上顽强不屈的战斗精神。同样几个字,字序的变化表现出截然相反的意境。看到这样的奏折,皇上不仅没有责备曾国藩屡打败仗,反而表扬了他顽强不屈的战斗精神。作文公式帮你写出高分作文

了解了写好文章的意义、文章涉及的四大类内容、文章的结构设计后,对于如何写好作文,我们应该有了一定的认识,“面对作文题,不像之前那样头痛、迷茫了”。但如果仅有这种浅显的认知,还不能够帮助大家写出高分作文。于是,我总结归纳出一个作文公式,帮助大家一步步条理清晰地写出高分作文。

谈到公式,大家最先想到的是理科中出现的各种公式,文科方面特别是语文学科,很少有公式出现。其实,这个“作文公式”不是我独创的,而是中国古典文化里蕴含的独特智慧,古代先贤早就总结出来了,只不过被历史尘埃蒙蔽,如今由我重新提炼总结出来罢了。

对于写好作文的公式,我把它总结为一个中心、四个步骤:

一个中心:作文前的内容准备阶段。

四个步骤:

作文第一步—审题立意:确定文章的中心思想与标题。

作文第二步—布局谋篇:根据文章的中心思想与标题,设计文章的段落,以及每段的段落大意。

作文第三步—遣词造句:根据每一段的段落大意再做一次段内的布局谋篇,然后将此段的大意展开,再借用素材论述证明。

作文第四步—贯通一气:修改文章。

写作文是有顺序的,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每一步都相互关联。这就好比做数学题,看到题后,我们一般会先想到要用哪几个公式来解题,然后运用相关公式列出解题步骤,最后顺理成章地得出答案。

看到作文题,我们也应该先想到作文公式,然后再逐步解题。

作文第一步是审题立意,确定作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因为只有确定了中心思想,文章才拥有了内核。

作文第二步是布局谋篇,确定第一段写什么,第二段写什么,第三段写什么,结尾写什么。布局谋篇是围绕第一步的审题立意来做的。

作文第三步是遣词造句,在设定好作文提纲后,再把提纲细化成每句话,并通过这些细化的语句来展现作文提纲。

实际上,做好第一、第二、第三步后,这篇作文也就基本成形了。

作文的第四步是进行通篇润色、修改,称为贯通一气。

在进行润色、修改时,通过分析各个步骤,很容易找到哪个步骤出现了漏洞,为什么会出现漏洞,如何修改才能弥补漏洞。

对于提高作文成绩的方法,很多老师的建议都是多写、勤练习。我认为这个建议只对了一半,在练习写作的过程中,还需要一套基础和规范,否则很难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好比学游泳,如果没人指导你游泳的基本动作和方法,即使天天泡在水里,也难以快速学会游泳。我提出的这个作文公式,是提高作文写作技巧的基础和规范,在这个基础和规范上进行相应的练习,就能够快速提高作文成绩。第二章作文前的内容准备本章内容微视频积累素材——征于物发于情勤于积累素材

一般来说,我们写考试作文的文体都以记叙文和议论文为主,而这两种文体都离不开摆事实、讲道理。我们把那些用来摆事实、讲道理的内容称为素材。素材就是我们对世间万事万物的认知和理解,也是作文内容的来源。要想提高作文成绩,拥有大量写作素材是基础,否则,面对作文题,就会陷入言之无物的窘境。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把一个人对世界的认知,也就是写作素材的积累,称为征于物发于情。征于物发于情,就是观察和识别世间存在的万事万物,然后理解它们。所谓理解,就是找到它们之间的关系和互动规律(这与上一章讲的文章的四大类内容是一致的)。像小球、小车、质点的变化等无机自然界的事物是自然科学主要研究的对象之一,而包括语文、历史、政治等学科在内的人文社会科学面对的是有意义关联的事物。有意义关联的事物,越复杂,就越难识别。比如,如何识别人(包括自己和他人)的思想与行为的变化?“知人知面不知心”“日久见人心”,都是讲识人之难。更为复杂的是如何识别社会、国家的变化。

这也从侧面说明,积累作文素材不是简单的事,需要我们多观察、勤思考、探究事物原理,才能获得有用的知识。这个过程也是我们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古人讲“文如其人”,一个人的文章风格与思想内涵必然会反映其三观,而拥有充满正能量的三观对我们的作文立意是非常有帮助的。

在每天的生活中,只要细心观察、识别,就会发掘出作文素材。可是很多人不是觉得每天忙于学习,没时间和精力观察生活,就是觉得生活中的事太过琐碎、平淡,没有可写之处,于是就编造一些虚假故事来填充作文内容。有位批改过很多学生作文的语文老师感慨道:“现在很多学生写作文时都不说‘人话’。”

我们来看一个小故事,看看是否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发。

两条小鱼遇到一条老鱼,老鱼热情地跟它们打招呼:“早上好,孩子们。这水怎么样?”

两条小鱼都没有回答,继续默默地游着。

过了一会儿,其中一条小鱼终于忍不住问另外一条小鱼:“什么是‘水’? ”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小鱼天天生活在水里,却完全忽略了水的存在。

在我们每天的生活中,会遇到很多人,发生很多事,但写作文时却觉得没有什么可写,就是因为我们对身边发生的一切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就像那两条小鱼一样,虽然天天生活在“水”中,却不知道“水”是什么。

积累作文素材要求我们对生活有感觉、有触动、有思考。一个普通人每天的生活基本是:早晨起床、上班、下班、买菜、回家做饭、看电视、上床睡觉。学生的日常生活也差不多如此简单。在这种生活状态下,善于观察、思考的人能从中发现很多闪光点,这些闪光点日积月累,就成为写作文时信手拈来的写作素材。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我们一直强调,为提高写作水平,要多观察生活。这里有一个不能忽略的关键问题:存在一个纯粹客观的世界让我们去观察吗?我们先来看一下《吕氏春秋》中《疑人偷斧》的故事:

从前,有个人丢了一把斧子,他怀疑是邻居家的孩子偷的,就暗暗地观察那个孩子:他看那个孩子走路的姿势,像偷了斧子的样子;他看那个孩子的神色,也像偷了斧子的样子;他听那个孩子说话的语气,更像偷了斧子的样子。总之,在他的眼里,那个孩子的一举一动都像偷斧子的样子。

不久,他在刨土坑的时候,找到了那把斧子,原来是他把斧子遗忘在土坑里了。从此以后,他再看邻居家那个孩子,一举一动丝毫也不像偷斧子的样子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观察到的万事万物并不是完全客观的,在怀疑那个孩子偷斧子时,丢斧人眼里的孩子不是客观的,其形象是被扭曲的;找到斧子后,他眼里的孩子又恢复了原本的形象。心态不同,导致观察者眼中看到的事物是不同的。对于写作文,有人觉得生活中的一切都平淡无味,千篇一律,没有什么值得写的,有的人却下笔如有神,观点积极健康,行文流畅,语言优美。原因就在于,面对生活中的人和事,有的人知道如何去观察,有的人却不知道,因为这些人不具备正确识别、观察事物的能力。

如果没有物理学知识,我们能够正确观察和识别那些小球、小车的运动吗?当然不能。同样,如果没有方法和技巧,我们也很难知道如何正确观察生活中的人和事。也就是说,能够正确识别、观察事物是需要方法的。这就好比我们欣赏《清明上河图》,虽然知道是一幅非常好的画,但是好在哪里,却很少有人能具体说出来,就是因为大部分人没有学过如何欣赏绘画艺术,是外行。

所以,要想正确观察、识别我们身处其中的万事万物,观察、识别的方法非常重要,这个方法源自逻辑思维能力,即思考问题的能力。思考问题的能力从哪里来?是天生的吗?当然不是,它需要我们从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不断学习、积累。融会贯通——用构造性整合法思维识别生活转变思维方法

学理科出身的我,当年在物理课上学到牛顿三大定律时,特别兴奋,觉得这套定律就是人类的真理,所谓真理,就应该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在学习中,牛顿三大定律确实帮我解答了很多物理难题,甚至帮我在很多物理竞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被我视为真理的牛顿三大定律却完全失灵了,一点都用不上,因此,中学时代的我就陷入了人际关系的困境。

以为物理学中存在宇宙真理的我慢慢发现,物理学里的这种真理只能研究自然科学中简单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不能研究人文社会科学中复杂事物的意义及关系。自然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需要我们尽量脱离个人情感来寻求事物自身和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这在科学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它没有感情,所以长期接受这种思维方法训练出来的学生很容易变成智商高、情商低的人,“工科男”便是这类人的代表之一。

以下是很多优秀的“工科男”在人际互动时闹出的笑话:

某女:和工科男友坐过山车,感到非常害怕,当我满心以为他会张开双臂抱住我说“不用怕,有我在”时,他却开口道:“这个轨道总长495米,最高点24米,与最低点相差23米,正常情况下过山车运行产生强大的重力加速度和离心力,可以使一些乘坐者脑部静脉挫裂出血,血块堆积在硬膜下腔;假如乘坐者将脖颈扭向一边,非常容易导致颈部拉伤,甚至可能脊椎断裂!”

某女:有一次和他一起散步,在夕阳的映衬下,湖面变色了,我觉得此刻浪漫宁静,于是撒娇地说:“老公,湖面的颜色真美啊!”就看他一挽袖子,开始和我讲光的折射反射原理,以及湖面之所以变色的原因。

当年的我就是这种“工科男”,因此跟其他人,尤其是女同学打交道时,常常受到抵触。

物理学中研究小球的受力与运动规律:用力向东推小球,它就向东运动;用力向西推小球,它就向西运动。人的受力与运动规律却并非如此:你用力推一个人向东,他很可能偏偏向西;你要他去做这个,他可能偏偏去做那个。如何把握社会人文学科中这种复杂现象的逻辑性,正是我当年的苦恼之处。

就如前文提到的一样:为应对作文写作,很多语文老师只知道要求学生多训练、多观察,却忽略了学生应该具有一套适用于观察复杂社会人文现象的逻辑思维。而中国古人早就开始运用这套观察复杂现象的思维方式,即构造性整合法思维,它与源自西方的不变式还原法思维不同。对学生来说,掌握了这套思维方式,能够更好地观察、感悟生活,能拥有取之不尽的作文素材。两种思维的差异

以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现象为代表的不变式还原法思维的答案,要么全对,要么全错。以社会人文科学现象为代表的构造性整合法思维的答案,没有全对,也没有全错,任何一种答案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每种答案之间有水平高低之分:概览事物越多的答案,水平越高;概览事物越少的答案,水平越低。

图3是两种思维的图示,可以帮助读者理解及运用这两种思维。图3 两种思维图示

不变式还原法思维的操作程序是:面对各种各样的事实,分隔解剖,进行解剖还原,找到基本因子或孤立事实,再用基本因子或孤立事实返构布局,不留余地。

盲人摸象的故事是不变式还原法思维的一个典型代表。如图4所示:

五个盲人各自抓住大象的一个局部来说明什么是大象,有人说大象像一堵墙,有人说大象像一把大蒲扇……显然他们说的都不对,因为他们只抓住了大象的一个局部。

因为受到实验的制约,不变式还原法思维在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中屡试不爽,但遇到如盲人摸象这样难以进行实验设计和检验的社会人文现象时,不变式还原法思维就失灵了。

那么,不同于源自西方的、主要应用于自然学科领域的不变式还原法思维,构造性整合法思维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思维?图4 盲人摸象

构造性整合法思维的操作程序是:面对各种各样的事实,进行比较,求同存异,进行整合,找出它们的整体,然后再从整体到一层又一层相生相克(非线性相关)的局部逐层剖析,适度留有余地。

中国人的构造性整合法思维的典型代表是太极八卦图,如图5所示。图5 太极八卦图

中国人最广为熟知的太极八卦图代表了中国人的典型思维,其含义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与阳不是彼此分开、决然对立的,而是互相交织、互相转化、相生相克的。

现在很多人虽然读了很多书,但是写文章时还是写不出来,就是因为他们没有把书中的知识和生活中的见解做到融会贯通。如果我们能把书本知识和现实见解融会贯通,写文章时“下笔如有神”是非常容易实现的。

金庸小说里的杨过,曾经学过全真教武功、古墓派武功、打狗棒法、蛤蟆功、桃花岛武功、独孤求败武功。可初期的他,绝不是当世的绝顶高手。直到他在海潮中苦练16年后,内力强大到将他之前所学的所有武功融会贯通,然后才自创了一套威力巨大的掌法——黯然销魂掌,以此奠定了他成为当世绝顶高手的地位。

天下武功,招数各异,变化万千,唯有内力,殊途同归。只有当你的内力强大到足以打通所有招式之间的壁垒时,你学过的所有招式、知识,才能信手拈来。那么,对我们写文章来说,这个所谓的强大内力指的是什么?就是构造性整合法思维。经史合参——借鉴古人的学习方法

古人学习是有方法的,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指的就是要努力读书,让自己的才识过人,让自己的所学能在生活中体现,增长见识,也就是理论结合实际,学以致用。孔子的“学而时习之”,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的也都是这个意思。

对古人来说,读万卷书,就是要读“经”和“史”。“经”主要指《周易》《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儒家经典;“史”主要指《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等历史典籍。《周易》相当于今天的数学和物理学。不过,跟纯粹的数学和物理学的区别是:纯粹的数学是不变式数学,《周易》属于构造性数学;纯粹的物理学只能研究简单现象,可称为简单科学,《周易》的物理学是研究复杂现象,可称为复杂科学。《大学》和《中庸》对复杂科学的学习路径和明辨程序做了系统深入的表述(三纲领八条目及其细化),其中的理性思维都采用构造性整合法(整体公理化)。这个方法在社会科学中落实为正名言行原则(《论语·子路》)和学问思辨行五环节(《礼记·中庸》)、分层社会(最复杂现象)的组织管理(《周易·系辞上、下》最后一章、《论语》最后一章、《大学》最后一章、《中庸》最后一章)。

史,即史书,是记录历史的。连续记载最长期的华夏大地域历史是中国历史:从孔子编《尚书》修《春秋》到“二十四史”、《清史稿》直到近现代历史。中国是世界上历史记录最长、最完整的国家,有着浩如烟海的史料,这给今天中国人的学习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与优势。

所谓经史合参,就是要把“经”和“史”合起来读。为什么要经史合参?史书,相当于摆事实;经书,相当于讲道理。道理都是从大量的事实中总结出来的。如果一个人仅仅知道很多道理,而不清楚对应的事实,就会成为标准的书呆子、教条主义者。要真正领悟经书中的道理,并懂得运用这些道理来解决现实中的各种问题,必须要掌握历史中的大量事实,因此要经史合参。

经史合参是训练构造性整合法思维的最佳方法。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在读经书和史书的过程中,读原文,背原文,用原文(日常对话时另加现代汉语的解释),有助于我们(尤其是以汉语为母语的现代人)借助原文的韵律节奏和意境气象来提高生活质量(与经典同行,活到老,学到老),提高文化品位(思接千载,视接万里),提高写作水平(文章本六经得来)。

像杜甫这首《绝句》,就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品味的佳作。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里的“千秋雪”言时间之久,“万里船”言空间之广。诗人身在草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胸襟何等广阔!后两句也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境界开阔,情志高远。在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拓宽了广度,宛然组成一幅咫尺万里的壮阔山水画卷,使全诗的立意卓尔不群,既有杜诗一贯的深沉厚重,又舒畅开阔,给读者一种绝美的享受,实为千古名句。

在儒家教育中,还有一种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融合起来的学习方法,就是“游学”。《论语》中记载了大量孔子带着弟子周游列国时教导弟子的言行。可以说,游学是孔子开创的教学模式,是儒家独特的教学方式,也是做到知行合一的最好方法。

把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两种学习方法结合在一起,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学生对这种学习方法最容易接受,印象也最为深刻,所以我们要逐步恢复儒家这种充满智慧的教学方法。第三章借力作文公式写出优秀作文本章内容微视频作文第一步——审题立意

现在我们可以进入作文写作的第一步——审题立意了。所谓审题立意,就是通过全面审查作文题目所给材料的含义来确定文章表达的主要观点。审题立意分为审题和立意两部分。审题

审题是指根据题目所给材料审查其全部含义,包括表面含义、隐含含义及引申含义。审题最重要的是要做到真实、全面、丰富、充实、细致,这也是高考满分作文的基本要求。审题的基本公式和方法是孔子的正名言行原则。

如今的高考作文基本都是材料作文。针对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和步骤是:

第一步 审词

1.找出材料中的关键词。

关键词包括主要名词,以及与主要名词相关的动词和形容词。

2.追问主要名词的内涵和外延。

名词的内涵,就是对该名词所对应的某类事物特有属性的反映。

名词的外延,就是该名词所对应的具体事物、现象或例子。

找出作为关键词的名词后,我们还要追问它的内涵和外延。如果是比喻或寓言类的作文材料,我们还要追问名词的本义、引申义和象征义。

3.将名词与相关的动词连成句子,概括出所给材料的一个事实或观点,然后追问这个事实或观点背后的原因,并列出与这个事实或观点相对应的更多事实。

第二步 审句

1.找出所给材料中的关键句子,然后概括句子的事实。如果是比喻或寓言类的材料,我们还要追问这句话的本义、引申义和象征义。

2.观点有正反,事实也有正反。列出所给材料中构成正反的事实进行比较,然后追问其原因。

第三步 整合

笃行——对所给材料中的所有事实求同存异,进行整合。通俗来讲,就是把所有事实材料综合起来形成自己的观点,然后追问针对这个观点我们应该怎么做。至此,作文的中心思想就出来了,审题的任务也基本完成了。

对于上述审题步骤,我们不需要机械地全部照做,有些步骤可以合并、省略、调换前后顺序。具体做法因人而异,因水平而异。

进行到此步,通过掌握关于所给材料的若干观点,以及支撑这些观点的素材或事实,我们已经成为一个头脑中存有很多观点与素材,并能够由此延伸出很多内容的作文“高手”了。立意

审完题后,就可以立意了。所谓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也就是作者要通过所写内容表达什么观点,表明什么态度,达到什么目的。换句话说,就是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立意最重要的是要做到高远、博大、深刻、有创意,这也是高考满分作文的基本要求。那具体该怎么做到呢?

立意的基本公式和方法是:将审题中得到的若干种观点分为正面观点与反面观点,然后分析两种观点各自的利弊,取长补短,再将两种观点的长处整合起来,形成自己更为高明的观点。为了便于记忆,这个公式可简记为正反合公式。确定中心思想

中心思想是文章的核心与灵魂,是文章的根本,它直接关系到文章的选材、布局乃至文章的深度。动笔写文章之前一定要先确定中心思想,否则,文章极易跑题,迷失方向。审题立意做完后,我们头脑中已经初步确定了文章的中心思想,而且因为这个中心思契合了正反合公式,所以是深刻的、高明的。

有一篇作文是这样写的:节日的街道

今天是星期天,我起得特别早。吃过早餐以后,就跟着哥哥上街去。路上阳光灿烂,水珠儿挂在树叶上闪闪发亮,小鸟喳喳地唱着,向田野飞去找食。我老是要停下来看看鸟儿到底落在什么地方。

快到街头了,人多起来,车也多起来。“小心!”哥哥向我喊一声。一位骑自行车的叔叔从身边擦过,好危险呀!幸亏没有撞上。自行车越来越多,有“凤凰”的、“永久”的,更多的是“飞花”,那是我们绍兴生产的。

走过一座宽宽的水泥桥,便是街道了。街两旁商店很多,卖服装的、食品的、电器的、文具的、书籍的……什么都有。

我们在农贸市场逛了一圈。这里的摊点特别多,蔬菜瓜果、猪羊鸡鹅,真是应有尽有。有一群人在买鱼,在讨价还价中吵了起来。一个说:“你的斤两不足,欺骗顾客,看我折了你的秤!”那卖鱼的也很凶,喊着:“你是什么东西,给你补了还怎么的?看你敢来折秤!”这样的吵架真没礼貌。最后怎样,我没有听下去。

回来的路上,我看到一个养鸭场。我问养鸭的老伯伯:“您老人家养那么多鸭,有两百只吧?”他笑了笑:“你估计得不准,再加一倍还差不多。”这鸭场很不卫生,不是垃圾堆就是粪缸,在阳光照射下,发出阵阵臭气。

上一趟街真有意思,见到的事真多,写也写不完。

读完这篇文章,你能说出作者要告诉我们什么吗?作者写这篇文章要达到什么目的?他见到水珠写水珠,看到小鸟写小鸟,碰到车子写车子,听到吵架写吵架,闻到臭气写臭气……他到底要说明什么问题?想要告诉别人一个什么道理?完全不知所云。像这样的文章,读者读完就会忘掉,甚至根本不愿意去读它。

而对于《岳阳楼记》这篇文章,为什么读者一下子就能被触动心灵,想忘都忘不了?因为这篇文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立意高远、博大、深刻、有创意,具有直指人心的巨大力量。

立意水平的高低是决定一篇文章水平高低的关键因素,正所谓“千古文章意为高”。在评价一篇文章是否是好文章时,选题立意最为重要,其次是布局谋篇,再次是遣词造句。因此,如果我们要写出好的高考作文,就应该先把精力放在选题立意方面,而不是把精力都用在美词美句上。反过来说,如果我们写的作文都是美词美句,但作文的立意却很普通甚至低俗,那这样的作文也不算是好作文。作文第二步——布局谋篇

审题立意完成后,我们已经知道这篇文章要写什么了,包括文章的中心思想、各种观点与素材都已经成竹在胸。接下来就要构思如何组织这些精心准备的内容和素材了,这就到了作文的第二步——布局谋篇。

所谓布局谋篇,就是对一篇文章的整体结构做出的规划安排。比如,如何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顺序结构是怎样的?每段都写什么?文章的开头、中间、结尾、过渡、照应、段落层次等都如何设计?布局谋篇,最重要的是要做到结构严谨、完整、清晰、严密。

布局谋篇同样是有公式、有方法的,布局谋

篇的公式就是古人总结的“起承转合”。“起”,就是在文章的开头开门见山,明确提出观点。“承”,就是承接观点,从正面或从反面阐述自己的观点。“转”,就是转折,从“承”的反面来阐述自己的观点。“转”分三种情况:从正面论述转入反面论述叫“反转”;从反面论述转入正面论述叫“正转”;从正面论述进而转入更深一层意义的论述叫“进转”。“合”,就是总结全文的观点。“起承转合”四个字代表了全文的结构安排,古人将其称为文章章法。为了便于大家理解和记忆,我们借助正弦曲线的几何图形来说明“起承转合”,如图6所示。图6 起承转合的正弦曲线分析

曲线的起点相当于作文的“起”,作文开头提出全文的论点,而且要简洁、明了;曲线从起点到顶点的过程,相当于作文的“承”,它是作文开头的发展和延续;曲线从顶点到底点的过程,相当于作文的“转”,这个阶段需要反方向描述和论证;曲线从底点回到与起点同一高度的终点的过程,相当于作文的“合“,这也是作文通篇论述的回归,与起点呼应,属于作文论点的再次强调和呼吁。

我们都读过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这首诗,也知道这首诗是千古佳作,但是它为什么好,很多人又说不出来。对于一篇佳作,我们要真正看懂它,就要弄明白它为什么好,到底好在哪里。只有这样,才说明我们真正读懂了。而学会布局谋篇的“起承转合”法则,不仅对我们的写作能力提升有帮助,对我们的文章鉴赏能力也会有极大提升。

运用布局谋篇公式,我们再来欣赏《登鹳雀楼》这首佳作就会别有一番滋味。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首句“白日依山尽”是起句,写的是诗人登楼西望所见之景:白日渐渐隐没于山后。

第二句“黄河入海流”是承句,承首句而续之,写作者东望所见:滔滔黄河奔流入海。

这两句一前一后,一起一承,互相配合,互为补充,描绘了一幅雄阔壮丽的山水画。这是写实。

第三句“欲穷千里目”,跟前面两句描写风景的话似乎毫无联系。实则不然,这时作者其实是从“承”到“转”,由写实“转”到写虚,由写景“转”入议论,由写景“转”而写内心想法了。“欲穷千里目”是描述作者内心世界的想法。

第四句“更上一层楼”是合句,紧接第三句而做总结,马上提高了全诗的意境:高远、博大、深刻、有创意。

如果我们把句式调换一下,变成“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读着就会觉得别扭,原因就是不符合文章的章法,脱离了布局谋篇的“起承转合”法则。

再看《岳阳楼记》这首千古名篇,除了句子好,全文的结构也是符合“起承转合”法则的。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交代作文的原因。)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崖。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起。点明“览物之情”。)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承。写悲情。)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沈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转。写“喜”情。)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合。整合悲喜情,超越悲喜情。)

此文第一段介绍写这篇文章的原因;第二段开始写在岳阳楼上看到的景致,这是“起”,点明“览物之情”;第三段是“承”,写“悲”的一面;第四段就“转”而写“喜”了。一个“喜”一个“悲”,也就是一个“承”一个“转”。最后的结论是“合”,把悲喜整合到一起,超越了悲喜,“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现在很多学生写议论文的大致过程是这样的:先有一个论点,然后铺开三个例子、四个故事、五个名言,最后得出结论,证明论点。这样的作文,只有一个单一的层次,既不能说服读者,也很难打动读者,算不上好文章。而如果大家写作文都按照“起承转合”来写,不能说写出来的都是千古名篇,但至少也应该是高分作文。作文第三步——遣词造句

完成作文的第一和第二步之后,我们就可以动笔写作了,这就涉及作文的第三步——遣词造句。

所谓遣词造句,就是运用词语的排列组合来组织句子。具体来说,就是根据每一段的段落大意再做一次段内的布局谋篇,然后将此段的大意展开,再借用素材论述证明。

遣词造句首先要做到用词精准。严格来说,用词精准应该掌握词的内涵和外延,而且需要经过一定的训练。

字词是组成文章的最基本单位,用准确的字词来表达作者的想法,让读者一看就能明白,这是写作的基本功。

要做到用词精准,句子简洁明了,就要尽量使用专有名词、类别名词和行为动词,使用这样的词语造出的句子,就是可判句。

专有名词(如太阳、月亮、孔子等)和类别名词(如人、男人、女人、小孩等)是可用感觉器官(或测量仪器)识别其对应的名词。

行为动词(如升降、生死、坐卧、说笑等)是可用感觉器官(或测量仪器)识别其对应的动词。

可判句是可用感觉器官(或测量仪器)识别真假的语句,主语是专有名词或类别名词,谓语是行为动词,必要条件是有时间、有地点;而有时间地点却无法加以肯定或否定的句子,就是用虚设名词做主语或用广义动词做谓语的句子。

例如:

1995年4月22日北京的自我摔了一跤。

1995年4月22日北京的天气变化了。

两个句子都是广义事实。第一个句子使用了一个无对应的虚设名词“自我”,因此它不是人们日常所说的“事实”,谈不上确认或承认;第二个句子使用了广义动词“变化”,人们搞不清“变化”是指什么,也难以确认或否认。

遣词造句也适用于正反合公式,也就是为写出打动人、有力量的好句子,我们可以从正反两方面来表达。比如,要表达“生活使我们变坚强”,这个句子虽然表达得很清晰,但是还不是最好的句子,因为它不符合造句公式。我们换一个句式来表达:“生活从来没有变得更简单,而是我们变得更坚强了。”虽然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但显然后面的这句效果更好,因为它加入了简单的对比,使这句话一下子就亮了起来,且很有力量。

而古人在写作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对偶,其实也是从正反两方面来表达。

例如: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满招损,谦受益。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这样的句子,简洁明了、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如金石落地,给读者留下鲜明而深刻的印象。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