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西人文讲坛·2015(下册)(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3 03:48:10

点击下载

作者:攀枝花学院人文社科学院

出版社:成都西南财大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攀西人文讲坛·2015(下册)

攀西人文讲坛·2015(下册)试读:

序言

现代大学,不仅应该生产和传递知识,还应该传递文化和精神。“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是蔡元培那个时代的大学所倡导的,也应该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大学所遵循的。“思想自由”促进了大学的自由竞争和自由发展,提升了大学生自由思考的能力;“兼容并包”更体现了大学的本质,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制度保障,可以使“传道、授业、解惑”这个古老的教师命题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大学不应该停留于建多少国家级实验室,有多少个博士点、硕士点,或有多少个重点研究基地,而应该注重培养大学精神,而人文精神是其中最为重要的核心精神。

于斯,人文学院在致力于本学院各专业的发展同时,更需肩负起大学人文精神传承之任,以满足学校广大师生对人文精神的需求。《攀西人文讲坛》经历了两年的成长,在传递人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抒发人文情怀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和贡献,在学校师生中以及社会上形成了较大的影响力,丰富了人文学院的办学特色。

2015年度,我们邀请了社会名人、大学学者、企业高管、行业精英等各界人士参与人文讲坛,内容更丰富,形式更新颖。广大师生通过参与人文讲坛,形成了人文氛围,获得了人文知识,丰富了自身的精神文化生活。

兹序。《人文讲坛》编写组2015年12月于静明湖畔

人文讲坛第十七讲

讲座主题:学术论文写作规范

主讲人:李仲先 编审

讲座简介:

学术论文是指对某科学领域中的问题进行研究,表述科学成果的文章。学术论文可分为报刊论文,会议论文和学位论文三种。学术论文有较为固定的格式,主要包括前置部分,正文和参考文献。参考文献是学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参考了他人的成果必须标注,没有参考过的也不能为凑数量而写上去,参考文献格式要按国家颁布的《参考文献著录规则》来写。学术论文写作要杜绝学术不端行为,文章要有自己的独创性。

今天的人文讲坛主要给同学们介绍一下学术论文的写作规范。同学们在大学学习的最后一年都要通过学位论文来检测自己大学四年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为今后从事各个专业领域的相关工作和撰写学术论文奠定良好的基础。对于毕业的时候写学位论文,现在也许同学们觉得好像离自己比较远,但是如果我们现在不掌握一些学位论文的写作方法和写作规范,在平时的作业中就训练这种严谨的治学方法,到写毕业论文的时候就会觉得时间紧,无从下手。有些同学要考研究生,如果同学们在大学本科阶段就能写出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并在有关学术期刊上发表,对日益激烈的研究生入学考试会更加有利。我今天从自己的一些见解和从事这个工作的经历,来和同学们一起探讨学术论文写作及规范问题。

谈到写作,同学们都觉得是一个老话题了。同学们可能都上过大学语文课,还有写作课。在这些课当中,老师都会给同学们讲怎样写作,但是为什么还是有好多同学不知道论文该怎么写?对于学术规范,很多同学似乎知道一些,但具体规范要求可能不是很清楚。最近学术界频频爆出学术腐败问题,比如“北大教授事件”,还有北外博士生与浙大老师之间的纠纷事件,双方都已经上了法庭。这些都是不懂学术规范造成的,所以今天我们一方面给同学讲写学术论文最基本的一些格式,另一方面我们也给大家讲一下什么是学术不端行为。我带过一些毕业生,他们平时忙着找工作,没有时间写毕业论文,等到老师催得紧了,随便到网上下载一篇就交差,这种情况时有发生,这种行为就属于学术不端行为。那么我今天要讲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关于他人的学术成果我们能不能用、怎么用的问题。一、学术论文

大家知道王国维先生说的三个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三句话本来都是言情话相思的佳句,却被王国维用以表现“悬思—苦索—顿悟”的治学三重境界。他巧妙地运用了三句诗词中蕴含的哲理意趣,把诗句由爱情领域推绎到治学领域,赋予了它们以深刻的内涵。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王国维将此句解成: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对于这句诗,王国维在这里显然也已超出了原诗相思怀人的情绪,他想说明对事业、对理想要执着追求,忘我奋斗,所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王国维用在此处,是指在经过多次周折、多年磨练之后,就会逐渐成熟起来,就能明察秋毫,豁然领悟,这就达到了最后的成功,正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第一个境界“独上高楼”就是一种思索、探索的过程;第二个就是苦苦探求而不得的一种境界;第三个就是等你的思想积累到一定的时候,达到顿悟,蓦然回首,所有的困惑,你思索久久不得解决的问题,突然解决了,找到了答案。以上的三种境界也可作我们写作的三个境界。(一)什么是学术

我们经常谈学术讲坛、学术论文、学术成果,那么什么是学术呢?我们可以来看一下几个大家给出的定义。第一是梁启超的定义,他在《学与术》这本书中说:“学,观察事物,而发明其真理者也。”追求真理、寻找真理,然后找到这个真理,这就是“学”;那么什么是“术”呢?就是找到的一种普遍的原理、真理。然后“取所发明之真理而执着用者也”,把你得到的原理、真理应用于实际,这就是学术。还可以举个具体的例子,例如“以石投水即沉”,把石头投进水里,石头沉下去,“投以木头则浮”,把木头投在水里就会漂起来,我们观察此事实以证明水之浮力,这个物理现象就称之为“学”;那么什么是“术”呢?根据木头在水里头有浮力的现象、原理,“驾驶船舶则航海术也”,于是有了航海技术,就叫做“术”。在生物学上,研究人体之组织,辨别各器官之机能,生理学也。人体的机能是怎么构造的,是怎样组成的,这些是生理学研究的范围,应用生理学治疗各种疾病,称之为“医术”。这是梁启超解释的学与术。

我们再来看王沛的“术由私授,学由己成。”那么什么是“术”呢?各种技能、技术是由师傅传授的,或者是在工作中、企业中、工厂中,师傅给徒弟传授的就是技术。“学”是自己成﹑自己学,这是王沛对学术的解释。(二)什么是学术论文

我们刚刚讲了学术,下面我们讲学术论文。什么是论文,什么又是学术论文呢?论文分为两种:一种是学术论文,一种是非学术论文。比如说科普知识、报刊转载的资料,这些都属于非学术论文。学术论文是指对某科学领域中的问题进行研究,表述科学成果的文章。这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陈艳2004年定义的概念。另一种对学术论文的定义是:“描述科学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论文的类型简单地分为报刊论文,也就是在期刊上,在学术报纸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另一种叫做会议论文,参加某个学术会议写的参会的内容。大家知道我们攀枝花要开一个钒钛论坛,它也是一种学术会议,很多学者要在这个会议上提交他们自己的一些学术观点、研究成果等,我们就称之为会议论文。第三种就是学位论文,学位论文也就是同学们本科毕业就要写的学士论文,大家以后读了研究生要写硕士论文、博士论文,这些称为学位论文。

学术论文有几个特性,大家可以了解一下,这里我就不详细讲了。它们是学术性、科学性、创造性和平易性,有了这四性就具备了学术论文的性质,也就是符合它的定义。二、学术论文写作

我们下面讲一下学术论文写作。很多同学说我以后毕业了也不研究学问,或者说我也不继续深造了,我没有必要写学术论文。但是学术论文是不管你是否以后从事研究工作、教学工作,或者以后到哪个单位工作,都要进行学术论文写作。你们读了四年大学中文专业,写作应该是你们的专长,以后你们到了某个单位,人家一听说你是中文专业毕业的学生,这个材料交给你写,那个报告让你完成,你不可能说我写不了。所以论文写作,对于锻炼我们的写作能力,提高我们的思维,还有整体思路的构架、逻辑、推理都是一个锻炼机会。学术论文写作可以提高我们哪些能力呢?第一,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分析、批判能力,这是我们写学术论文能够提升的一个能力。第二,培养体系建构能力,我们知道一篇论文,如果东抄一点,西拼一点,那这个论文就没有体系,而我们学术论文讲究的是体系,内部结构的逻辑、推理,而且是一步一步的思维过程,所以我们写学术论文就能够锻炼我们的思维。还有就是表述是否规范,从总体来说,它能提出一种新认知,并且建立一种自圆其说的理论体系。第三,检索能力。什么是检索呢?就是收集材料、整理材料、综合应用。大家知道中国知网、万方、维普都是我们国家做得比较大的论文检索机构,还有一些国外的知名检索机构等。我们的论文写作拟了题目后,就要围绕着这个题目来看一下别人在这方面都写了哪些,做到了什么程度,这是我们写论文的基本能力。第四,文字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一)学术论文的结构

一篇学术论文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前置部分,二是正文,三是参考文献或者注释。

1.前置部分

以《人际关系与土家生计变迁六十年》这篇文章为例,学术论文前置部分就是在正文之前的部分,包括题名、作者及单位、摘要、关键词、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

第一部分我们来看标题,也就是选题。我们在做一篇学术论文的时候选什么样的内容、什么样的题目,题目选好了,你这篇文章也就成功了一半。培根曾经说:“一个能保持着正确道路的肢残人,总会把走错了路的善跑的人赶过去。”肢残人只要他的方向是正确的,他一直走下去就会走到他的目的地,而跑错了路的人,哪怕是“飞人”刘翔,他跑错了方向,只会离他的目标越来越远,这个是我们说的论文的选题。方向不对,你越努力就越窘迫。题目是论文的一个总纲,题目是读者判断是否阅读该文的依据,读者往往都是先看题目然后再看内容。我们做编辑的,拿到一篇文章首先看他的题目,不是看它的内容。如果选题好才看他的内容怎么样,如果他选题比较陈旧,没有什么新意或者选题很大,比如说论述中国百年文学史,这个题目一篇论文肯定是说不清楚的。不知道大家搜过知网没有,如果搜过知网或者其他检索库的话你就知道你要搜的题目一输进去就会出来很多相关的内容,也就是说如果你选题选得好,题目能够符合文章内容,那么你的文章就是题和文相对应的。怎样才能把文章题目选好,我给大家介绍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个就是问题意识。什么是问题意识?从哲学的角度来讲,就是与物质相对应的一种哲学范畴,它是与物质既对立又统一的一种精神现象。从心理学来讲,它是一种心理现象,借助于语言对客观现实世界的主动反映的心理活动的最高形式。从医学的角度来讲,意识是人对外部世界的生理心理活动的觉察和感知。我们说问题意识,我们在选题的时候首先要善于发现问题,有了好的问题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另外,问题意识就是指平时,比如说你读书的时候很受启发,你就萌动了想写点什么的想法,我们就说学习可以产生问题,这个是我们说的善于发现问题。那么发现问题以后,你堆积了很多材料,这些材料怎么用?你拥有多少资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会利用。前面我的学生跟我说他想写米易,他收集了一些资料,但是怎样把这些资料利用起来、组合起来,形成你的内在的逻辑结构,这是个很重要的问题。所以你在发现了很多问题之后你要知道怎样运用。

第二个是批判意识。我们讲的是不疑不悟,不怀疑就没有提高,所以要有怀疑精神。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不疑则不悟,你有小的疑问就有小的感悟。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我们经常说全信书全盘输,书虽然是人类知识长期的积累,但我们也要敢于对书本提出挑战。前人说过学者先要学会疑,这些都是说要有批判意识,哪怕我现在讲的,你觉得不对,你也可以提出来,怀疑批评,我们可以互相探讨。要敢于提问,诗人北岛的一首诗中曾这样说:

告诉你吧,世界,我不相信你。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我不相信天是蓝的,我不相信雷的回声,我不相信梦是假的,我不相信死无报应。

当然,他这种“不相信”是从文学角度来讲,天蓝还是不蓝,梦假还是不假等。但是我们从科学的探求来说,我们要敢于不相信,敢于怀疑。还有就是继承意识。同学们等到写学士论文的时候,所有的学士论文的第一部分都是文献综述。什么叫文献综述呢?就是把你选的这个题目尽可能的收集别人的东西来进行综述。为什么要综述呢?我刚刚讲了,你在做这个课题的时候别人做了什么,有些什么观点,什么提法,你在这方面了解到哪些信息,别人研究到什么程度,现在是个什么状况,这就为你的学术论文后面的研究做一个基础。

第三是创新意识。刚刚第一步我们就讲没有创新就没有学术论文,创造和利用新理论是创新,发明和使用新方法也是创新,构建新体系、开辟新领域、采取新视觉、提出新问题、研究解决新问题等都是创新意识。我们刚刚说了,作为一个本科生来说,你的学位论文写了一万字,一个闪光点都没有,那你说你读这四年不是精力、财力、青春所有的都没有一点体现吗?所以不管怎么说,你在整个论文中都要有一个创新点,我们不可能满篇星光闪闪,但是也要有一两颗闪耀,这就是我们说的创新意识。比如有一类画,你看待它的角度不一样你的发现就不同。同样一幅图,你平着看就是一只丑陋的青蛙,你旋转九十度看它就是一匹骏马的头。所以,你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观察问题,也是一种创新。对待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解释,同样是飞蛾扑火,文学家看来就是浪漫是美是勇气,即使知道自己必死无疑,它也要去扑火,所以赞美它。在现实主义者看来这个飞蛾就是蠢,就是自杀,没有价值。所以同样的事情不同的角度看到的问题是不一样的。

第四点,在选题的时候要大小适中,过小了做不出来,也不能过大。

第五就是结合你的专长,扬长避短。说到扬长避短,做什么事情要选择适宜,选择自己的长处,避免自己的短处。

第六是具备必要的条件,量力而行,比如说我们要研究的问题,材料很少,研究起来就比较困难,比如研究攀枝花地方的宗教,因为攀枝花原来历史上对这个没有记载,我们知道我们攀枝花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属于川滇交界,边缘地带,记载的内容非常有限,所以要找到一些相关的资料就比较困难,要想把这个历史研究清楚就非常困难。我们作为学生要根据自己的能力来量力而行。有一幅图画的是鸡蛋,把全世界的鸡蛋联合起来你也不能打败一个石头,这就是我们说的做自己能力所及的事情,要面对现实。

我们来看题目的基本要求,选题四个原则:社会需要原则、科学价值原则、创建性原则、可能性原则。我们说论文不是废话,不是让你来写无意义无价值的东西,所以说这四个原则虽然大,但是它是一个大的框框,你写的内容必须要有价值。那么我们同学在选题的时候,我也给大家提几点建议:第一就是在你的专业领域内选题,通过这几年的学习,你对这个学科就有一定的基础,这样做学术论文就会容易得多。我过去带毕业生的时候,有的同学他学中文专业的,他去选经管专业方面的选题,你说他能不能写,他说我喜欢这个专业,但是对于一个初写学术论文的人选择一个自己不熟悉的领域还是比较困难。第二是在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中选题,要找到新矛盾新问题,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就要善于观察。第三就是热点焦点,选论文要抓住社会的热点焦点来写,这样这个文章就容易出彩。第四就是在自己经常深入思考的领域选题,比如说在这几年学习当中你对哪一方面的内容了解的比较多,对这一方面兴趣比较大,在这方面思考的也比较多的,写起来就容易得心应手。第五便是在科学前沿上选题。还有就是在冷门上选题,别人没有关注到的你关注了,别人没有发现的你发现了,这就是冷门问题。第六是查阅参考书籍选题。每到我们毕业的时候,我们的老师就会提供参考题目,你可以从这里来选题。

第二部分就是作者的姓名和单位,这是署名问题。一方面是文责自负,一方面是作者劳动成果所归。如果是团体作者可标注于首页的注脚,作者比较多,每一个作者中间用逗号隔开而不是用中文标点的顿号隔开。不同工作单位的作者应在姓名右上角加上阿拉伯数字。

第三部分为摘要。我们写学位论文的时候都需要有摘要,摘要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摘要是什么呢?它主要包括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结果、结论等。从摘要里面就可以看出你整个文章论述的内容,一篇论文中的摘要就是要告诉大家你所要论述的观点,表达的思想。怎么写摘要?一般来说,摘要的字数取决于文章的内容,期刊摘要的内容一般是两百字以内,学术论文的摘要一般在二百字左右。一些作者在写摘要的时候,用的不是第三人称,而是第一人称,如“本文论述”“提出了”“笔者认为”,这些都是不规范的写法,这是比较常犯的错误,摘要规范的写法是用第三人称。另外,摘要要选用正规的书面语,口语表述不要出现在摘要中。还有没有经过翻译整理的句子,代称、简称、略写等,这些都不能在摘要中出现,公式图表也不能在摘要里面出现。

第四部分为关键词。关键词是什么?关键词是反映论文主题概念的词或词组,一般每篇可选3~8个,应尽量从《汉语主题词表》选用,未被词表收录的新学科、新技术中的重要术语和地区、人物等名称,也可以作为关键词标注。我们可以看这篇论文,土家族、人际关系、变迁、六十年,这几个词就已经包含了文章的几个内容,大致了解到文章所要阐述的事情。关键词就是为检索提供重要依据。

2.正文

正文部分就是本论,本论就是主体部分的研究成果,由观点和材料组成,本论是整个文章的核心,这里要注意的就是我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在编排的时候的序码是不一样的。人文社科的编排序码是一、(一)、1、(1)等。

正文的结构和逻辑很重要,我们的写作老师在给大家上写作课的时候,经常会提到什么是文章的纵横结构,什么是以时间为线索,什么是骨架灵魂等。关于正文主题部分我再给大家详细讲解一下,正文部分最重要的是什么呢?比如有的稿件正文没有什么逻辑性,前面所讲的与后面提到的完全不搭调。还有些稿件不是通过前面的一步一步的论述,得出结论,它的论述和结论虽然不是风马牛不相及,但却是作者心中先有个什么结论了,再用论述生搬硬套的联系起来。先心中有结论了,再来找材料,找论据,找观点,来支持其结论。这个就不叫学术论文了,在写正文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

3.参考文献或注释

我们前面说到了规范,就是引用他人的文献、内容、观点等要在参考文献或注释中得到体现,要标示出来。引文规范是我们说的对别人文献成果的尊重,如果借用他人文献即享用了他人的劳动成果,而不在文章中指明出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学术不端。通俗的说就是拿别人的鸡烧自己的汤。

大家看这篇文章,《改革开放三十年少数民族变迁问题》这篇文章用的脚注形式,整个统计数据都是注明出处了的,引证有脚注、夹注等。参考文献原则上是原始文献,不采用间接方法,就是说你引用别人的文章中一句话也是别人引用的另一句话,你最好还是标注原始的出处,这个是第一点。第二就是引用不能过多,不能说一篇文章百分之四十都是别人的,你虽然标注了引用,但是属于你自己的东西太少了,也是学术不端。第三个很重要,没有公开发表过的文献,就是在内部发行的文章是不能够引用的,引用原则上是采用最新最近的文章。

我们再来了解下到底怎么引用参考文献,大家参照国家发行的《参考文献著录规则》,其中有几个地方大家注意:有多个作者,作者之间用逗号隔开,不要用顿号。引用一本书用[M] ,同时要标出出版社、出版时间、出版地点等,这是图书引用的规范。同学们说我引用的既不是书也不是报刊,我是在网上查了很多资料。网上资料我们称之电子文献,电子文献的引用首先要有责任人、标题等。引用电子文献一定要把网址复制下来。(二)学术论文中的不端行为

下面我们讲格式规范中的创新规范。创新规范是学术探讨的本质,探讨的本质就是创新。创新有不同的角度,大家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规定了什么是创新。大家记住三点:一是材料的新发现,比如说虽然是别人的观点,但你用新的材料来补充它,用新的材料再去论证它,这也叫做创新;第二是论点的新提出;第三是新的语言表达方式。有这三点我们就可以称之为是创新。例如同学们说那个故事都是别人讲旧了的,我再重复,那是不是也存在着学术不端行为呢?我们说只要你的表达方式是新颖的,例如别人演的电视剧,我把它编成京剧演出,这也是创新。一般而言,硕士论文要求百分之三十的创新,博士论文要求百分之七十的创新,学士论文百分之二十的创新。

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力,学术腐败可能导致我们国家的创新能力基本丧失。对于学术不端行为我们这里有几个例子,第一个是某著名大学教师所著的《移民与近代美国》,被指剽窃我国17位学者的研究成果,其中专著8部、论文14篇;某著名大学教授《南极政治与法律》严重剽窃澳大利亚西部大学某学者的专著,从第1~8章基本上全是剽窃;海南出版社出版某大学教授所著的学术专著《垮掉的一代》几乎全文抄袭美国学者约翰·太特尔的专著《裸露的天使》;复旦大学教授被指其专著《语言的文化阐释》《社区文化语言变异》《文化语言学》中抢先发表别人未发表的学术成果,以此据为己有。这些学术腐败极大地损害了我国学术环境。目前我国建立了几家知名的学术论文文献电子数据监测库,如清华同方知网、万方数据库、重庆维普等,在这些数据库中几乎包含了全国所有的期刊、报纸、硕博士论文、会议论文等,通过这类数据库的检测可以查询到学术论文或学位论文有无学术不端行为。我们最后说论文发表,文章的发表就意味着文章具有一定的可信度,论文出版意味着会被很多人阅读,可能会在世界各个国家的图书馆看到,所以出版是一件非常有意义有价值的事,希望同学们今后也能写出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来进行出版。最后我们说一口不能吃成一个胖子,但胖子却是一口一口吃出来的,希望同学们能够持之以恒地学习学术论文写作,顺利毕业,朝着自己的理想去奋斗。

人文讲坛第十八讲

讲座主题:人际交往沟通的理论与实践

主讲人:罗春明 副教授

讲座简介:

本讲座将介绍人际交往沟通理论的基本知识,涉及人际传播的类型、方式、技巧,以人际沟通过程中的鲜明事例为基础,传授人际沟通的应用技能。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是传播学,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甚至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一门学科。今天我就来说一说它究竟处于什么样的位置。

现在我给大家用钢笔画了一个图,这个图就是说信息传播有这么一个不断扩大的、向四周传播的形式。它的传播形式有四种:第一种传播叫内向传播,第二种传播叫人际传播,第三种传播叫组织传播,第四种传播就是大众传播。而真正具有基础性的就是前两种,即内向传播和人际传播。

内向传播就是信息在传播主体与个体之中的沟通、交流、传递、输送。我们可以举几个例子,例如我国古代的“达摩面壁十年”突然悟道,这就是信息在内部的传播。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是在菩提树下静坐悟道,这也是在一个人大脑里内向的传播。

那么人际传播是不是在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呢?其实并不完全是这样,人际传播必须是口耳相传,这是传播个体相互进行交流沟通的一种形式。我们说的人际传播可以是两个人、三个人,也可以是四个或五个人。在部队里,一般分层,比如营、连、排、班。一个班到底是多少人才合适?需要的人数,就是以能否充分的进行人际传播的个体为底线,一般是五到八个人,超过了八个人,人际传播就有一定难度了。

组织传播是什么呢?比如我们学校就是组织传播。像一个国家、一个企业、一个机关的信息是分层传递的,他的信息是一级一级往下传,或者是一级一级往上沟通的,这就叫组织传播。这里面也有很多研究的内容。

下一个就是大众传播,大众传播大家都比较熟悉。一个媒体,就是用那些不确定的传播主体来传播信息的平台,如电视、广播、报纸,还有就是我们今天的互联网。互联网实际上既有大众传播又有人际传播,所以说互联网是一种新型的传播模式。

接下来我们说一下人际传播的基本方式。可能很多同学认为人际传播就是两个人说话,说起来简单,实际上人际传播还有很多问题是我们大家很少去想,没有深入思考过的。我们先看施拉姆,施拉姆是传播学的鼻祖,美国人,他在这方面的研究就比较深,他对人际传播主体的方式有着独到而深刻的见解。这个见解是这样说的:传播者A心目中的自己对心目中的B传播信息,受传者B心目中的自己正在接受他心目中的A的信息。虽然这句话有点拗口,但其实也就是说,两个人在交流沟通时,传播者并不是客观上的自己在传播信息,而是他心目中的自己在向对方传播信息,而传播的对方也不是客观上的对方,而是他心目中的对方。

在传播过程中,传播主体就有对自己的一个认识,这个就是对心目中的自己的一个认识和评价,涉及传播时你的立场和态度。如果说你对自己的认识很卑微,很没自信,那结果就不一样了,所以说这就是对自己的认识。而你对对方有怎样的认识呢?如果你认为对方是你不屑一顾的人,那你传播的态度就不一样了;如果你认为对方是一个德高望重的人,你传播的态度又会改变。你对对方的认识叫做自他认知。反过来,B要对A传播信息,一样是用心目中的自己来对心目中的A传播信息,就是这样一种循环往复的过程。施拉姆还举了一个例子:一个少男和一个少女见面,少男很可能会觉得自己很笨拙,不会说话,姿势不好,缺乏吸引力;而少女很美、很神圣、很纯洁。少女可能觉得少男很可爱而且一直担心脸边上的雀斑会不会被他发现。这里面就体现了双方的心理是不一样的。这点我再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件事。丘吉尔曾经坐一辆出租车到一个公共演讲大厅演讲,到大厅之后,对司机说:“请等我半个小时,我再坐你车回去。”司机说:“我不能等。”丘吉尔就问为什么。司机回答说:“因为我要回去听丘吉尔的演讲实况报道。”丘吉尔一听,心目中的司机一下子就高大起来了。于是,掏出口袋里所有的钱给司机,说:“你回去好好地听演讲吧。”司机一感动,说:“去他的丘吉尔,我还是在这里等你吧!”这里面丘吉尔在司机心目中前后有着不同的变化。同样,刚开始,丘吉尔心目中的司机也是另一个样的。

同学们可以思考一下,有句话叫做“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其实就是说自我认知是否到位。另一句话是“能站在对方的立场想问题的人不会没有前途”,这是美国的人际传播学专家卡耐基说的。他的著作《人性的弱点》就是说人与人之间信息传播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是我们要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想问题,这样的人是不会没有前途的。这个事情就涉及自他认知,就是我对别人的看法是否客观,这个往往是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很难把握好分寸的。或者说我们对自己的认识都很难达到客观,也很难客观地评价他人。这里我们要进一步的分析一个问题,就是在传播过程中,“心目中的自我”与“心目中的对方”之间会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动的关系,这种关系可称为状态互动的关系。

我们先看一下两个例子,一个正面的和一个反面的。反面的例子是一篇文章,题目是《多余的一句话》。

我乘电车到大学的途中,一直琢磨一个问题,听见一个小伙子问道:“请问,这一辆电车去火车站吗?”甲太太:“是的。”乙太太:“怎么会去火车站呢?这辆电车回去的时候才经过火车站,现在它去肉食联合加工厂。世界上竟有这种人,不知道还乱说。”干吗非要说这多余的最后一句话呢?那位太太搞错了方向,纠正过来就好了,何必挖苦她?“是的,我搞错了方向。”甲太太说,但她加了一句:“敢情你是个下贱货!”乙太太:“跟我说话的人才是呢!”甲太太:“你是个大笨蛋!”大学教师说:“请你们别吵了。”他用几乎温柔的语调说:“告诉了年轻人往哪走就该谢谢你们了。都别说了,两位太太看上去都挺叫人产生好感的。”唉!如果可敬的大学教师只说这几句就好了,他金子般的语言就可能被大家正确地接受,电车上就可能恢复宜人的安静,可惜他认为有必要把话说完:“看上去挺叫人产生好感的,想不到竟是如此不文明!”甲、乙太太:“从哪儿蹦出来这么个文明人!”“大知识分子怎么不坐出租车!”“您干吗说我是大知识分子?”教师决定显示一下自己说俏皮话的本领:“说不定我和你们一样下贱呢?”这最后一句惹出了什么风波啊!年轻人说:“我很感激你们向我说明了到火车站怎么走,但如果我知道你们会大吵大闹,与其问你们,我还不如去上吊呢!”这下,更不得了了!我说:“朋友们,你们全是好人。你们说的话,全是好话。”但我又忍不住说:“糟糕的是,你们不能及时地把伤害别人的最后一句话给咽回去,你们应该学会不说这种多余的一句话,那就万事大吉了。”甲、乙:“怎么又蹦出一个人!”教师:“最好别教训了。”年轻人发火了:“这辆电车上,除了你之外,全是傻瓜是不是?眼镜蛇!”

还有一个正面例子:

我们俩都是好老兄,有共同的斗志,我相信我们两个可以撞出许多的火花。从个人看呢,你需要在生活以及近期当中寻找和擦出更多的火花。生活中我最喜欢的两件事,一个是赛车,一个是健身。他生活中最喜欢的也是赛车和健身,这些他都已经尝试过了,我们把更多的正能量、赞美和爱带给我们所有的同学。

刚才我举了一正一反两个例子,这两个例子都不能完全表达状态互动关系。前面的例子也是这样,实际上它涉及的问题不仅仅是传播学,还包括了文化、心理以及其他社会学各方面的问题。

我们这里从传播学角度给大家做一点不算很全面的解释,比如说贝尔尼在传播互动关系中就比较清楚地说明了这个问题。他在《大众游戏》这本书中提到,每个人在进行传播的时候,他总有一个心目中的自己和心目中的对方。那么他心目中的自己就是一种自我状态。他说道,这种心理状态是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具有的心理状态,一般与年龄无关。

他认为,在传播时人们必然处于三种状态之一,哪三种状态呢?第一是父母状态,就是好像父母对子女一样表现出一种统治、控制的态度和行为。当一个人板着面孔教训人的时候,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对待对方的时候,他就是处于这样一个父母状态。它的特征就是教诲和权威,表现为统治、指责、命令、训斥,是一种要求对方服从,居高临下的权势作风。第二种状态叫做成人状态,就是像成人一样能够客观冷静地对待人和事,它的特征是理智与逻辑。我们看到一个辩手他在定位自己的角色的时候,他表现得非常理智、非常有逻辑、层次非常清楚。就算是处于非常激烈和互相交流的这个环境氛围当中,他的逻辑仍然是比较清晰的,保持着自己的一种清醒。所以说他就表现为能够注意事实和客观理智的分析,以客观冷静的态度对待人和事,不盲目地服从或者是随便地命令别人。有思想,能控制感情而不至于失态,这就是第二种状态。第三种状态叫做儿童状态,就像一个不懂事的孩子一样,一会儿乖得逗人喜欢,一会儿又耍脾气让人厌烦。它的特征是盲目或者冲动,表现为缺乏理智的控制、情感交流,不交流或者是冲动,不听从或者是任人摆布。

这里所说的父母、成人和儿童并不与年龄有关,而是一种心理状态,而且这种心理状态在一个传播过程当中,它是在变化的,它有时候是这种状态,有时候又是那种状态。

贝尔尼给这些状态做了一个归纳,他把它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互应性传播,它又分三种方式。第一种情况,当传播双方都是A状态就是成人状态的时候它算是一种互应性传播,是A;第二种情况B是一种什么情况呢?就是传播双方一个是父母状态而另一个是儿童状态,就像父母对待孩子一样,而B也能形成一种和谐的关系,双方也不会发生问题。第三种情况和第二种情况相差不大。我们给大家举几个例子。比如,A.下属对主管说:“这个周末会加班吗?”主管说:“在我看来会的。”双方都是成人状态。B .主管:“这个任务你这个星期能完成吗?”下属:“如果没有干扰一定能够完成。”这个就属于父母和儿童。主管他是以一种领导者的姿态在说话,而部下也知道自己是下属,他也很好地回答。C.下属:“科长我身体不好,想请假休息,可以吗?”科长:“可以,你去吧。”还有最后一种情况,D.主管:“下次你不能再违反纪律了。”下属:“好的,我保证。”这就好像父母对孩子说,你下次放学不能再在路上逗留了,孩子说好的。这种它都是属于一种互应性传播的方式。

如果我们想要维持一个好的关系,最好是你能够用这三种模式来进行你的传播活动,这样就可以做得比较好一点。互应性传播它能够使得传播过程顺利地进行,并且达到传播效果和目的,是一种比较正常的传播关系。

下一种是交叉性传播。交叉性传播就是说它使得传播不能顺利地进行,有时甚至不能达到传播的目的和效果。

传播者一方是一种成人状态,他把自己想成是成人,把对方也想成是成人。但是传播的另一方把自己想成是父母而把对方想成是孩子。于是就会出现这样两种形式:第一种就是下属说:“这次调工资我的能否上涨?”主管说:“你连工作都完不成你还想涨工资。”这种情况中后者是一种父母状态,这种传播就有点不太顺利,给人的感觉是心里不太舒服。第二种情况就是甲对乙是成人状态,但是乙对甲是一种儿童状态。我在这举几个例子:第一,下属说:“上星期因为我休息,所以说没有得到公司发布的政策和通知,能否补发给我一份?”这是一种成人状态。但是主管说:“你问我干什么,我又不是印刷厂,你自己去找人事处要得了。”第二个例子,主管说:“张三,按照我们公司的值班表今天下午轮到你打扫卫生了。”张三:“我没空,你为什么不找别人呢?偏偏找上我。”还有更恶劣的是下面一种,主管说:“老李,你近来身子怎么样,工作紧张吗?”老李说:“我身体好不好关你屁事。”看,像这样就完全是一种儿童状态。

下面说双方都是父母状态,或者是双方一方是父母状态一方是儿童状态。这样一来的话也会出现一些问题。举个例子,乘客说:“喂,快点,我要赶时间,快给我拿张票。”售票员说:“你喊什么喊,我耳朵又没有聋。”这样就一点礼貌都不懂,这个售票员的父母状态很明显,这个乘客有点带儿童状态。又比如售票员说:“你为什么不出示月票?把月票拿出来。”这是种父母状态,乘客说:“我就是不出示你要把我怎么样?”这是种儿童状态。

第三种传播关系叫隐含传播,这是种比较复杂的传播关系。在隐含传播中真正的信息没有明显地表达出来,而是隐含在另外一种比较委婉的信息中。传播者认为他要传播的信息能够心照不宣地表达出去,受传者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不能解读,一种是能解读。举个例子,公司经理准备把小李调到分公司去工作,准备提拔他,培养这个人。但这个话又不能明确地说出来,说出来就起不到锻炼他的作用了。于是他这样说:“小李,许多人都说你应该调到分公司去工作,我看你并不怎么合适啊!”那么小李可能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说“这些人的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到分公司去确实对我不合适”;另一种情况是说“我本来就不想去”。

这种情况我找了一段《红楼梦》的话给大家看一下,贾宝玉去了薛宝钗那,回来后又去了林黛玉那。

黛玉:“打哪里来?”

宝玉:“打宝姐姐那里来。”

黛玉冷笑:“我说呢!亏了绊住,不然,早就飞来了。”

宝玉:“只许和你玩,替你解闷儿?不过偶然到她那里,就说些闲话。”

黛玉:“好没意思的话!去不去,关我什么事?又没叫你帮我解闷儿,还许你从此不理我呢?”

宝玉:“好好儿的又生气了,就是我说错了,你到底也还坐在那儿,和别人说笑一会子啊。”

黛玉:“你管我呢?”

宝玉笑道:“我自然不管你。只是你自已遭蹋坏身子了呢。”

黛玉:“我作贱我的身子,我死我的与你何干?”

宝玉:“何苦来?大正月里死了活了的。”

黛玉:“偏说死,我这会子就死,你怕死,你长命百岁的活着,好不好?”

宝玉笑道:“要像只管这么闹,我还怕死呢?倒不如死了干净。”

黛玉:“正是了,要是这样闹,不如死了干净!”

宝玉:“我说自家死了干净,别错听了话,又赖人。”《红楼梦》之所以写得好,是因为曹雪芹把人的一些情感惟妙惟肖地表达出来了。贝尔尼讨论了这个问题后还讨论了另一个关系,那就是互动关系的控制和调整。就是我们想把一次互动进行得好,把一次讨论进行得好,就要把传播过程进行调整和控制。那什么是控制?就是在传播过程中,传播各方都要主动仔细审查自己的自我状态,尽量用成人状态来引导对方,使其传播各方都进入成人的自我状态,从而形成互应性传播关系。就是当传播失控时你尽量保持成人状态,这样可以让对方逐步回归到正常的传播态度上去。第二个就是调整,当出现交叉性传播或对方采用“父母”或“儿童”状态时,如果你能始终保持成人状态,往往可以将对方引导到成人自我状态上来,从而形成互应性传播关系。

美国有些大公司都采用该方法对职工进行训练,使他们表现出良好的传播状态。美国航空公司曾用影片作为教材,培训员工的传播行为。其中一个情节:一位女售票员接待两位男顾客,为他们安排旅行的日程计划。后面一女顾客等得不耐烦了,破口大骂(属于“父母”态度):“你是跟男人谈情说爱吗?没完没了,让我久等。”若女售票员也采用“父母”态度,那么形成交叉,就会出现争吵。但她采用“成人”态度:“非常抱歉,让你久等了。如果你有急事,就请和他们换一下,我先给你办理。”女顾客心平气和回到自己的位置上,说:“没事,你抓紧给他们办吧!”这样女顾客被引导到“成人”状态上。

华裔美国籍的一个传播学专家,也是传播学的博士生导师,叫任伯江,他提出了一种理论。该理论把认知分为四个窗口,第一窗:人不知,己不知。有些人把自己关在黑漆漆的牛皮做的灯笼里,看不清里面,也看不清外边,不懂得人为什么要在世界上活着。他们往往看不起别人,也看不起自己。俗话说“看着别人一个也不顺眼,自己看自己更不顺眼。”本质上他是痛苦的、自卑的,也就是很难搞好人际关系了。这是第一种情况,对自己没有信心,对他人也没有信心,他就很容易在传播过程中处于被动的状态。第二窗:自己知,人不知。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似乎更强调自我修养的重要,自我感觉良好,往往看问题不客观。这就像盲人摸象一样,只看到局部的看不到事情的全貌。第三窗:人家知,自以为知。别人说你有什么什么成绩,你自己也就以为了不起,真像那么回事,自傲起来。别人说你一钱不值,你自己也就以为一钱不值,自卑得很。很难做到“宠辱不惊”“不卑不亢”。别人说你好就骄傲自满,说你不好就垂头丧气,这种人就像被关在一个房子里往外看,看到别人很好,不知自己怎么样。第四窗:人家知,自己知。人家认知,我们自己也认知,心情舒畅地对待外部世界,窗子打开了,心胸开阔,这样就容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他还总结道:

1.既否定自己又否定别人,世界一片灰暗。

2.接受自己否定别人,自尊自大。

3.接受别人否定自己,对自己失去信心。

4.接受自己同时接受别人,对整个世界采取积极向上的态度。

他还画了张名为自我认知和自他认知的表:

最后总结一句话:自我封闭万家哀,豁达开放众人爱。

人文讲坛第十九讲

讲座主题:村干部职务犯罪的法律治理

主讲人:寇桂君

讲座简介:

村干部职务犯罪呈现高发趋势,影响了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顺利推进,本讲座从分析村干部职务犯罪现象入手,界定了村干部职务犯罪的范围,分析村干部职务犯罪高发的法律原因及其他原因,提出了打击村干部职务犯罪的一系列措施。

同学们好,我们经常看到的职务犯罪多涉及国家工作人员。那么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农村最基层的村干部,他们的职务犯罪情况以及我们如何预防与打击村干部的职务犯罪。

这个讲座主要分为四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介绍我国村干部的职务犯罪现象;第二个方面是介绍村干部的职务犯罪的鉴定范围,这涉及我国刑法内容;第三个方面是分析我国农村村干部职务犯罪高发的原因;第四个方面就是提出立法和打击村干部职务犯罪的一些建议和措施。一、我国农村村干部职务犯罪现象介绍

在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这里面就提出了二十字方针: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也就是说我国新农村的建设要紧紧围绕这二十字方针,坚决要求各地从实际出发,根据自己的情况,尊重民意,扎实稳步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的过程中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国先后出台了一些惠民政策,比如说“四减免”“四补贴”。“四减免”就是减免农村的四税,分别是农业税、农业特产税、牧业税、屠宰税。农业税就是公粮,税率是5.5%。农业税最早可以追溯到鲁国的初税亩,在我国已经延续了两千六百年。农业特产税的征收范围是农村的农民生产范围,园艺如水果、茶、蚕茧、花卉、苗木、药材这一类;林木收入,包括天然橡胶等;水产品,包括水生植物、淡水养殖以及滩涂养殖产品的收入;还有各省认为的应当缴税的其他农业产品。农业特产税的税率是比例税率,一般茶叶的比例为7%,如毛茶,收购的16%;水产品如养殖和捕捞为8%,收购的为5%;生产的一些贵重产品是8%,收购的是25%;还有屠宰税,屠宰税主要是对猪牛羊这三种牲畜,它的税率就不是比例税率了。杀一头生猪是八元钱,一头生牛是十二元。农业税这个税条2006年就废止了。牧业税,包括五种,就是大型的马、牛、骆驼、绵羊、山羊,这个就是固定税率,绵羊每年是四毛,山羊是两毛。“四补贴”包括种粮农民直接补贴(简称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如2014年四川省对种粮大户实施分档补贴,种得越多,承包的越多,补贴就越多。三十到一百亩,每亩补贴四十元。一百到五百亩,每亩补贴六十元。而五百亩以上,每亩补贴一百元。粮食直补分为试点县和非试点县,对于试点县就是真正补贴给种粮农户,对于非试点县就是补给土地承包者。农资综合直补,这是考虑到农民种植庄稼时采用化肥和农业生产时的价格变动。对农民的种粮增资给予适当补贴,也是直接补贴给农民。关于良种补贴,在2014年,农业部针对各省市发展情形不同,率先在河南的信阳、陕西的汉中开展试点。它是针对小麦、玉米、大豆、油菜、青稞,每亩补贴十元。还有新疆地区的良种每亩补贴十五元,水稻棉花每亩补贴十五元,马铃薯每亩补贴是一百元,花生粮种每亩补贴五十元。这是我国采用的良种补贴的一种政策。我们国家采用的“四减免”“四补贴”都是为了提高农民的积极性,让利于民。同时国家也投入了大量的惠农资金,为了加快新农村的建设,每年投入上千亿建设新城镇、构筑农村基础设施,提高我们的收入。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

在我国农村出现繁荣景象、勃勃生机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谐之音,即村官犯罪率逐渐上升。在我国,被俗称为“村官”的村干部领导着59.9万个行政村和9亿农民。所以村干部虽小,但是起的作用很大。据最高人民法院2008年公布的数据显示,在2008年1月到10月,全国各地检察机关共立案侦查涉及职务犯罪的共10752人。其中涉嫌贪污贿赂达8806人,涉嫌渎职侵权达1946人。在2010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有1739名党支部书记、1111名村委会主任成为涉农职务案件犯罪嫌疑人,受到各地检察机关立案侦查。中央巡视组2014年视察北京市、湖北、天津等地后得出新词“小官巨腐”,“苍蝇”里也有土豪,“农村腐败不容忽视”,2014年7月27日中央电视台新闻中针对这一情况作了报道。从这个情况来看,我们国家的村干部犯罪确实越来越严重。

还有一组数据可以看一下,杭州的萧山区,有党支部书记征用土地,征收补偿款3900多万元,挪用资金200多万元,还有受贿46万元;厦门的西安村,书记邱天柱及村主任陈永红挪用公款300多万元;广东省的江门市村干部挪用公款500多万元。2001年,辽宁省沈阳市的村党支部书记占用土地无偿款200多万元。江西、四川、北京在2008年涉案金额更高,高达3.4亿。2005年的山东也有。我国的村干部犯罪率高,历年的职务犯罪金额也在上升,所以“小官巨腐”这个现象不容忽视。加强新农村的建设,惩治村干部的腐败问题是不容置疑的,也是一个比较急迫的问题。我归纳了一下村干部的职务犯罪手段主要有这些:第一,利用乡村财务制度不健全的缺陷,通过隐瞒收入不记账,虚列支出,开具假票等手段贪污集体资产。第二,在出租转让,承包集体耕地、林地、矿山、滩涂、荒地等过程中接受商业贿赂。第三,扣留、截留、挪用公款、征地补偿款,还有救灾等救济款,以及退耕还林款和扶病款。第四,利用集体财产私自谋利。二、村干部及村干部职务犯罪的范围界定

村干部职务犯罪主要集中在贪污罪、受贿罪、挪用公款等贪污贿赂型犯罪。犯罪领域主要集中在三大领域。第一个就是支农惠农财政性资金管理;第二个就是土地征用拆迁;第三个就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这三大领域就是村干部职务犯罪高发的领域。其中支农惠农财政性直接管理领域中犯罪率最高,占案件总数的34.7%。农村村干部职务犯罪的特点很常见,手段很简单。由于农村制度的不健全,他要贪污受贿是很容易的,利用职务之便就可以了。小“村官”大腐败是现代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阻碍,肃清村干部队伍是加快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急迫的任务。那么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村干部职务犯罪的范围界定。

村干部不同于国家公务员,它是一个特殊的集体,它不在国家行政干部之内,它属于边缘化的农村基层干部,它是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经村民选举产生,担任一定的职务,具有一定的权力,管理农村公共事务,享有一定经济待遇的工作人员。在我国的农村,设有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治保会主任、民兵连长、妇女主任、团支书记、村会计等职位。但是管理农村主要事务的权力主要集中在村党、团支书和村委会主任,因此我们探讨的村干部职务犯罪也是村支书、村主任以及村主要干部的犯罪。那么村干部的职务犯罪到底涉及哪些领域和哪些罪名呢?根据我国《刑法》规定,“职务犯罪是特殊主体在履行职务时的犯罪”,村干部的职务犯罪主要集中在贿赂性犯罪和渎职性犯罪。三、我国农村村干部职务犯罪高发原因分析

第一,关于村干部的主体身份,法律上界定不明,造成查处困难,放纵了村干部的犯罪。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简称《刑法》)的规定,职务犯罪必须要具备特殊主体。村干部到底能否构成职务犯罪,实际上在我国司法学界一直存在争议。那么村干部能不能构成职务犯罪?法律对村干部的身份有没有明确的界定?同学们学刑法的都知道,在我国《刑法》第九十三条里面,对国家工作人员作了一个规定。村干部到底算不算是国家工作人员?在九十三条里面列举了四大类国家工作人员,其中第四类是其他依法从事公务人员。那其他依法从事公务人员是指从事什么呢?对《刑法》第九十三条条款,在司法实践过程中出现了分歧。因此在2000年的时候,全国人大常委会为此做出了立法解释。即是针对其他依法从事公务人员,以国家工作人员论。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刑法》第九十三条第二款的解释(2000年4月29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讨论了村民委员会等村基层组织人员在从事哪些工作时属于刑法第九十三条第二款规定的“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解释如下:

村民委员会等村基层组织人员协助人民政府从事下列行政管理工作时,属于刑法第九十三条第二款规定的“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

第一条 救灾、抢险、防汛、优抚、移民、救济款物的管理和发放;

第二条 社会捐助公益事业款物的管理和发放;

第三条 土地的经营、管理和宅基地的管理;

第四条 土地征用补偿费用的管理和发放;

第五条 代征、代缴税款;

第六条 有关计划生育、户籍、征兵工作;

第七条 协助人民政府的其他行政管理工作。

村民委员会等村基层组织人员在从事前款规定的公务时,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非法占有公共财物,构成犯罪的,适用刑法第三百八十二条和三百八十三条贪污罪、第三百八十四条挪用公款罪、第三百八十五条和第三百八十六条受贿罪的规定。

其中第七项明确表示,村委会等其他基层人员,协助人民政府从事其他行政管理工作的属于依法从事公务人员。但这也是一个兜底条款,也就是说村干部要成为国家工作人员主要的判断标准是,是否协助政府从事行政管理工作。

到底什么是行政管理工作?马克思曾经说过行政是国家的组织活动,那如何界定村干部的工作是否是协助政府管理的行政工作。还有怎样界定?谁来界定?这些问题就成为在司法实践中认定村干部职务犯罪的疑难问题。村干部职务犯罪的侦查机关,到底是由检察院管辖,还是由公安机关管辖,这个法律上没有明确。正是因为法律上没有明确,它的身份不明确,监督查处机关也无法明确。只能援引检察人员法定职责推定由检察院来查处。法律主体身份无法明确给检察机关带来了困难,为什么呢?因为你事先要判断。首先检察院觉得自己是否具有监督村委会村干部的法律职责,法律上没有明确。就算检察院要去判定和监督他们,也要先判断村干部从事的工作是否是协助人民政府从事行政管理的工作,判断其工作的性质。无形中就提高了检察院查处村干部犯罪的门槛,设置了障碍。这样就成了法律上的一个灰色地带,放纵他们犯罪。我认为这是村干部犯罪高发的一个原因。

第二,我国农村村干部整体文化素质低。

来自农村的同学都知道,村干部的产生是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即是要村民自己选举产生,也就是说村干部最终是来自于村民,是在农村村民中产生的。就我国整个农村和城镇相比较而言,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确实要低一些。不懂法,不知法,法制观念淡薄。村干部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不是起着一种领头羊作用,也不是带领大家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的火车头,而是走向了另一面,他们严重影响了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顺利推进。

在大学生村干部产生以前,我们国家农村村干部高中学历就算是比较高的了。你说那时有没有大学生回农村去当农民的呢?那个时候基本上是没有。好不容易跳龙门了,挤破头也要去城里争一个机会。1995年以后在我们国家开始试点选拔大学生村干部到农村去,这个时候才有大学生村干部。

之前农村村干部的文化素质太低,而且村干部在农村地位非常高,权力也非常大。很多村干部文化层次低,法制观念淡薄,办事不讲规矩,随意性太大。“手拿锄头把,犯了错误也不大”这就是他们的观点。涉及土地征收、征用款的发放、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集体资金分配问题,村干部不知法,不懂法,敢于以身试法。这类案件在我们攀枝花也是比较多的,比如涉及高速公路、房屋的拆迁、土地的征用、补偿款的发放就有可能出现这些问题。

第三,农村的地域因素、宗亲观念是村干部职务犯罪高发的重要原因。

大家知道农村有一个特殊的地域特点:村民世代相邻而居,所以远亲不如近邻的思想在农村是根深蒂固的。他们也由于世代相邻而居,形成一定的宗亲关系,一个村可能有大多数人都是一个姓氏,或者他们因为联姻联亲形成一个宗族。所以在选拔村干部的时候,自家人就享有绝对的优势,村干部的人选就不可避免的花落自家人了。这样看来,花落自家人的情况对一个姓氏来讲不可避免的享有一定的优惠。那村干部为了维护同族宗亲的利益,他就算知道哪些事会违法,但还是会做这些违法的事。这样就使得其他村民对村干部的行为敢怒不敢言,害怕村干部报复,更害怕与他们相关的同族宗亲的报复。在农村,人们的关系是世代相邻,不像城镇,这个地方不行,我把房子卖了换个地方,到另外一个小区去住。在农村就没有这种优势,所以说在农村,村干部职务犯罪掩藏在一个宗亲关系网中,所以查处机关也是雾里看花一眼模糊,这就扩展了村干部职务犯罪空间,因此职务犯罪也就有恃无恐了。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