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全鉴(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3 01:23:02

点击下载

作者:(明)袁黄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了凡四训全鉴

了凡四训全鉴试读:

前言

运命在天,立命在己

袁了凡,本名袁黄,是明朝时期江苏吴江人,有次他在慈云寺结识了一位孔姓老先生。孔老先生曾得到宋朝邵康节先生真传皇极数,所以精通命数推算。孔先生替袁了凡推算命里所注定的数,他说:“在你没有取得功名做童生时,县考应该考第14名,府考应该考第71名,提学考应该考第9名。”到了第二年,袁了凡三处的考试,所考的名次果然和孔先生所推算的完全相符。

孔先生又替袁了凡推算一生的吉凶祸福,并断定他命中没有儿子。这些话袁了凡都一一记录下来,并且牢记在心中。从此以后,凡是碰到考试,所考名次先后以及官职升迁等等,无不一一应验孔先生的推算。袁了凡因此认为,何时生,何时死,何时得意,何时失意,都有个定数,一切都是天定的,没有办法改变。

后来袁了凡认识了云谷禅师,在云谷禅师点拨下,认识到一个人的命数其实是可以改变的。一个极善的人,尽管他命中注定吃苦,但是他做了极大的善事,这大善事的力量就可以变苦成乐,贫贱短命变成富贵长寿;而极恶的人,尽管他命中注定要享福,但是他如果做了极大的恶事,这大恶事的力量同样可以使福变成祸,富贵长寿变成为贫贱短命。所以,造恶就自然折福,修善就自然得福。从前各种诗书中所说的,原来都是的的确确、明明白白的道理。袁了凡原来号“学海”,但是自从那一天他明白了立命的道理,不愿意和凡夫一样,所以改叫“了凡”。他从以前的糊涂随便、无拘无束,变得小心谨慎、戒慎恭敬,即使是在暗室无人的地方,他也警醒自己不要做错事而获罪于天。碰到别人讨厌他、毁谤他,他也淡然处之,不与计较。

在他与云谷禅师见面的第2年,到礼部去考科举。孔先生为他算命,应该考第3名,哪知道居然考了第1名,孔先生的话开始不灵了。孔先生没算到他会考中举人,哪知道秋天乡试,他竟然考中了举人,这都不是他命里注定的。从此,袁了凡对自己要求更加严格,“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努力自省改过,尽力修身积德行善。结果真是“断恶修善,灾消福来”。袁了凡于辛巳年有了儿子,取名叫天启。后高中进士,官至尚宝司卿。53岁那年也并无灾难,甚至连一点病痛都没有。享寿74岁。袁了凡写了4篇短文作家训,名“戒子文”,教戒他的儿子袁天启认识命运的真相,明辨善恶的标准,改过迁善的方法,以及行善积德谦虚种种的效验。并且以他自己改变命数的经验来“现身说法”,这就是后来广传行于世的《了凡四训》。

生活中有很多人将自己的不幸归结为命运的不济,认为自己就是命运的弃儿。可是,那么多从不幸走向成功的人,他们的条件比你的条件更好吗?拿他们的成功与你的失败相较,你是不是更应该反省自己的得失,去改变自己?《了凡四训》告诉我们,个人的努力永远都占主导地位,你的努力永远决定着你的成就。解译者2015年10月第一章立命之学“立命之学”是了凡第一训,了凡通过自身的经历告诉我们提升自我、改变人生的法门。让我们明白,自己才是命运的主宰,最坏的人生都可以通过努力去改变,好的命运都是通过拼搏获得的。“余童年丧父……”——做个有理想的人【原典】①

余童年丧父,老母命弃举业学医,谓可以养生,可以济人,且②习一艺以成名,尔父夙心也。【注释】

①济:救济。

②夙心:从前的、由来已久的心愿。【译文】

我很小的时候父亲就过世了,母亲要我放弃读书,不要去考功名,改学医,并且说:“学医可以赚钱养活生命,也可以济世救人。并且医术学得精,可以成为名医,这也是你父亲从前的心愿。”主题阅读链接

可以说,“习艺以成名,尔父夙心”是了凡的理想。可见,了凡是有理想的。开篇说理想,也说明了凡重视理想的作用。

佛经上说:“行道要如水,立志要如山。不如水,不能曲达;不如山,不能坚定。”对工作怀有积极态度的人,也往往是胸中有志的人。他们的理想可以大如一座山峰,迎向风雨、傲视霜雪而巍峨不倒;也可以小到如一株野草,嫩叶匍匐在尘埃,根脉却伸向大地。

每一个怀有积极态度的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无论大小,无论清晰或者模糊,总有一个梦潜伏心底。梦想就像是沙滩上美丽的鹅卵石,陶冶着心灵,却烙痛了双脚,让人没有任何驻足的机会,只能起步飞扬,奔向梦想的远方。

佛教虽然讲究众生平等,但是根据一个人对理想的态度,也将人分为上根、中根、下根三种等级。他解释说:上根的人将人生理想奉为做事的准则,为理想而辛苦工作,甚至奉献牺牲。在上根的人眼里,梦想能否实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行走的路上为理想付出一切。中根的人认为理想过于虚幻,因此更愿意凭经验踏踏实实做事,而很少会提前为自己设定某种目标。下根的人,根据需要而生活,所以只会为了自己的需要而努力,只讲需要而不谈理想和经验,就如凭本能而生活的其他动物一般。

一个没有理想与抱负的人,便没有未来。人有了理想之后,工作就不会觉得辛苦,吃点亏也不会去计较,生活中也会增加很多力量。

有一个佛家弟子,每天奔走在各个村庄之间,为人们传送佛法。

一天,他在山路上不小心摔倒了,不经意间发现脚下有一块奇特的石头,看着看着,他有些爱不释手,最后他把那块石头放进了布袋。

村民们看到他的布袋里还有一块沉重的石头,都感到很奇怪。

他取出那块石头晃了晃,得意地说:“你们有谁见过这样美丽的石头?”

人们摇了摇头:“这里到处都是这样的石头,你一辈子都捡不完的。”可是,他并没有因为大家的不理解而放弃自己的想法,反而想用这些奇特的石头建一座寺庙。

从此,他开始了另外一种全新的生活:白天,他一边传道一边捡这些奇形怪状的石头;到了晚上,他就琢磨用这些石头来建寺庙的问题。

所有的人都觉得他疯了,因为这几乎就是不可能的事。

二十多年以后,在他的住处出现了一座宏伟的寺庙。

一个有理想、有热情,对生活充满期待并肯为之付出努力的人,不仅能将自己的理想化为现实,就连石头也能在其感召下开始远行。

理想,可以引导一个人走上正途。所谓“哀莫大于心死”,一个人最悲哀的事情就是没有理想。一个没有希望的人,眼前将始终暗淡无光。就算猫狗,也希望有美好的三餐;就算花草,也希望朝露的滋润。何况万物之灵的人类,怎能没有崇高的理想呢?

有一位佛陀曾经说过:很难说世上有什么做不了的事,因为昨天的梦想可以是今天的希望,还可以是明天的现实。和了凡一样,理想是每个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没有泪水的人,他的眼睛是干涸的;没有梦想的人,他的世界是黑暗的。怀揣理想,人生也可轻舞飞扬。“后余在慈云寺……”——找到自己的贵人【原典】①

后余在慈云寺,遇一老者,修髯伟貌,飘飘若仙,余敬礼之。语余曰:“子仕路中人也,明年即进学,何不读书?”

余告以故,并叩老者姓氏里居。②

曰:“吾姓孔,云南人也。得邵子皇极数正传,数该传汝。”

余引之归,告母。

母曰:“善待之。”③

试其数,纤悉皆验。【注释】

①髯:泛指胡子。

②汝:人称代词“你”。

③悉:全部。【译文】

后来我在慈云寺碰到了一位老人,相貌非凡,一脸长须,飘然若仙风道骨,我就很恭敬地向他行礼。

这位老人对我说:“你是官场中的人,明年就可以去参加考试,进学官了,为何不读书呢?”

我就把母亲叫我放弃读书去学医的缘故告诉他,并且询问老人的姓名,是哪里人,家住何处。

老人回答我说:“我姓孔,是云南人,得到宋朝邵康节先生所精通的皇极数的真传。照注定的数来讲,我应该把这个皇极数传给你。”

于是,我就领了这位老人回到家,并将情形告诉母亲。母亲要我好好地待他。并且说:这位先生既然精通命数的道理,就请他替你推算推算,试试看,究竟灵不灵。结果孔先生所推算的,虽然是很小的事情,但是都非常灵验。☞主题阅读链接

母亲要了凡学医,但孔姓老人却让其读书从仕,了凡的人生或许就此改变。一般来说,人生的成功有三个基本要素:自我、机会、贵人。其中,自我是前提,机会是目标,贵人是关键,是自我把握机会的必经环节。诸葛亮之于刘备、关羽之于曹操、萧何之于刘邦和韩信……古今中外无数事实证明:与贵人的相遇可以作为机会来临的最大标志,生活中的任何成功都是“一半是自己,一半是贵人。”

胡雪岩自幼家境贫穷,从小就被迫外出谋生。在商贾云集的杭州信和钱庄当学徒。

一次,胡雪岩在一个酒馆,看见掌柜正在驱赶一个落魄书生,便上前探问原因。才知道落魄书生叫王有龄,其父亲是个候补道,临死前为儿子捐了一个“盐大使”的官衔。清代,捐官只是捐一个虚衔,凭一张吏部发给的“执照”取得某一类官员的资格。如果想补缺,必须进京打点吏部,称为“投供”,然后才能抽签分发到某一省去候补。王有龄无钱进京投供,所以没有机会补缺。

于是,胡雪岩当即掏出一张500两的银票放在了王有龄的手中,让他进京投供。后来,王有龄果然成为朝廷要员。在他的关照之下,胡雪岩不但还清了欠钱庄老板的500两银子,还很快地独立开店经营生意,并不断地将生意做大。

晚清时期,500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近10万元。对于一个店铺伙计而言,这些挪用的银子也许要用其半生的心血来偿还。然而,别人觉得是不可思议的事,胡雪岩却果敢地做了。目光远大的他用惊世骇俗的投资,为自己修筑了一条平步青云的商路。

人生在世,谁都希望结识一些能够呼风唤雨的贵人。但因大多数贵人身居要位,炙手可热,凡人要想结识他们简直难于上青天。因此,我们不妨换一种思路:攀不上贵人,我们可以培育自己的贵人,这样的贵人更能成为你事业的坚强后盾。“余遂启读书之念……”——人生需要有一份期盼【原典】

余遂启读书之念,谋之表兄沈称,言:“郁海谷先生,在沈友夫家开馆,我送汝寄学甚便。”余遂礼郁为师。①

孔为余起数:县考童生,当十四名;府考七十一名,提学考第九名。明年赴考,三处名数皆合。②

复为卜终身休咎,言:某年考第几名,某年当补廪,某年当贡,贡后某年,当选四川一大尹,在任三年半,即宜告归。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当终于正寝,惜无子。余备录而谨记之。自此以后,凡③④遇考校,其名数先后,皆不出孔公所悬定者。【注释】

①童生:没有考取秀才之前的读书人。

②休咎:吉凶,善恶。

③考校:考核,考察。

④悬定:预定、算定。【译文】

我听了孔先生的话,就动了读书的念头,和我的表哥沈称商量。表哥说:“我的好朋友郁海谷先生在沈友夫家里开馆,收学生读书。我送你去他那里寄宿读书,非常方便。”于是我便拜了郁海谷先生为老师。

孔先生有一次替我推算我命里所注定的命数,他说:在你没有做童生时,县考应该考第十四名,府考应该考第七十一名,提学考应该考第九名。到了第二年,果然三处所考的名次和孔先生推算的完全相符。

孔先生又替我推算终生的吉凶祸福。他说:哪一年考取第几名,哪一年应当补廪生,哪一年应当做贡生,等到贡生出贡后,在某一年,应当选为四川省的一个县长,在做县长的任上三年半后,便该辞职回家乡。到了五十三岁那年八月十四日的丑时,就应该寿终正寝,可惜你命中没有儿子。这些话我都一一记录下来,并记在心中。从此以后,凡是考试名次都不出孔先生预先所算定的名次。☞主题阅读链接

鳏寡孤独往往会不思进取,只会坐吃山空,最后在贫困交加中老去。有儿有女的人,常常是勤劳不止,家业富有,老有所依。从某种角度看,子女是人的希望,所以两种人活出的是不同的景象。同样,既然了凡的命运已经一目了然,他也就失去了对人生的追求,不思进取。所以,没愿景的人生是多么可怕。

有没有希望,决定了人生活的状态。所以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说过这样一句话:“人是靠希望活着的,当旧的希望变成现实、或者消失了,就会有新的希望继续燃烧起来,如果一个人在生活中没有新陈代谢的希望存在,他的生命实际上也就失去任何意义了。”是的,只要心存希望,就会发生奇迹,就算希望渺茫,它也能让人的信念永存。

积极的心态是成功的源头和力量。假如一个人心死了,他也就失去了博取成功的动力。因此他说:“……因为有了希望,凡事才有成功的可能;因为有了希望,你才会去拼搏。一旦有了希望,你的人生才会有目标,你才可以在它的指引下,坚持不懈,直到获得自己的成功。”

每天给自己一个希望,也就是给自己一个目标、一点信心、一点战胜自我的勇气。希望是成功的催化剂,是一种对未来的憧憬,是人生的活力之源。没有希望,人生就会像没有盐的饭菜一样,索然无味。这正如一位哲人所说的那样:“在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财富不是名利,也不是地位,而是那像火焰一般燃烧着的希望。”

有师徒两人都是盲人,以弹弦说书谋生。

徒弟整天唉声叹气,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甚至失去了生活的勇气,无法学好手艺。

不久,师傅得了重病。临终前对徒弟说:“有一张复明的药方,我把它藏在你的琴槽中,你弹断一千根时,你就能取出那个药方。但你记住,你必须是用心地弹断每一根琴弦,否则,药方就会没有效果。”说完,师傅就咽了气。

复明的药方?徒弟似乎看到了复明的希望。于是他牢记师傅的遗言,一直带着复明的希望努力地弹弦。

就这样,三十年过去了,徒弟近五十岁了,在他弹断第一千根琴弦后,他从琴槽中抠出药方。当他满怀期望地等着取回复明的灵药时,伙计告诉他,纸上什么也没有,那张药方只是一张白纸而已。

这时,徒弟明白了师傅的用心,原来,弹断一千根琴弦,他也就学到了手艺,有了手艺他就有了生存的工具。

不是吗?因为徒弟努力地说书弹弦,今天他已经成了知名艺人,受到了很多人的尊敬。

徒弟因为眼盲而对生活悲观失望,甚至失去活下去的勇气,是师傅给了他希望。可以说,正是这个希望才让他成为知名艺人。

一切都预测得那么准确,一切皆是定数,了凡自然没有了希望,所以变得颓废。人活在世上,没有希望,就像没有阳光、空气、水和食物一样。那么,希望到底是什么?希望是一张期盼,是生活中幽暗角落里的最耀眼的阳光,是一直守候在你身边的信念。有了它,就有了生活的方向和动力。“独算余食廪米……”——无所求造就平庸【原典】①

独算余食廪米,九十一石五斗当出贡;及食米七十一石,屠宗师即批准补贡,余窃疑之。

后果为署印杨公所驳,直至丁卯年,殷秋溟宗师见余场中备卷,②叹曰:“五策,即五篇奏议也,岂可使博洽淹贯之儒,老于窗下③乎!”遂依县申文准贡,连前食米计之,实九十一石五斗也。余因此益信进退有命,迟速有时,淡然无求矣。【注释】

①廪米:旧时发给廪生的粮食。

②博洽淹贯:指学识广博的人。博洽:学识广博。

③申文:行文呈报。【译文】

唯独算我做廪生所应领的米,领到九十一石五斗的时候才能出贡。哪里知道当我吃到七十一石米的时候,学台屠宗师就批准我补了贡生。我私下开始怀疑孔先生所推算的有些不灵了。

后来果然被另外一位代理的学台杨宗师驳回,不准我补贡生。直到丁卯年,殷秋溟宗师看见我在考场中的‘备选试卷’,替我可惜,并且慨叹道:“这本卷子所作的五篇策,竟如同上给皇帝的奏折一样。像这样有大学问的读书人,怎么可以让他埋没到老呢?”于是他就吩咐县官,替我上公事到他那里,准我补了贡生。经过这番的波折,我又多吃了一段时间的廪米,算起来连前所吃的七十一石,恰好补足,总计是九十一石五斗。

我因为受到了这番波折,就更相信:一个人的进退功名浮沉,都是命中注定。而走运的迟或早,也都有一定的定数,所以一切都看得淡,不去追求了。☞主题阅读链接

了凡相信:人生都是命中注定。而走运的迟或早,也都有一定的定数,所以一切都看得淡,不去追求了。可以看出,一个人若想获得成功,首先就要有获得成功的野心和欲望。而这一点恰恰是很多人所欠缺的,也是被许多人所忽视的。既然前途已定,所以了凡“淡然无求”。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积极状态下的野心和欲望可以使一个人的力量发挥到极致,会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不断的进取,永不放弃。甚至可以逼得一个人献出一切去排除所有障碍,它们能使人全速前进而无后顾之忧。所以,我们应该保持着一种野心和欲望,让它成为我们前进的动力。

强大的野心和强烈的欲望可以使人发挥全部的力量,尽力而为就是自我超越,那比做得好还重要。当你有足够强烈的欲望去改变自己命运的时候,所有的困难、挫折、阻挠都会为你让路。欲望有多大,就能克服多大的困难,就能战胜多大的阻挠。你完全可以挖掘生命中巨大的能量,激发成功的欲望,把欲望变成你成功的力量。

从某程度上说,有野心,就是有自己的目标,给自己定一个永远都够不到的目标。多少年后,自己会是以一个什么样的身份在社会上立足?也许离自己的目标还很远,还在继续着、努力着、奋斗着。到时就不仅仅是自己一个人的事情,其影响也不仅仅局限于自己这个小范围里,也有可能会影响你的下一代对待他们的目标和看法。也许奋斗的路程会受到更多的牵绊,但终究需要你自己的信心和勇气。因为你可能不会成为一个榜样,也可能会成为全家人的希望。所以看来似乎很重要,有的人的目标似乎很容易达到。当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不同的人其设立的目标也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差别。这里想说的就是:给自己一个永远都够不到的目标。

或许有人会说,一个永远都够不到的目标,那不白定吗?到头来仍然达不到,这样的人生岂不可悲吗?其实不然。给自己定一个永远都达不到的目标,其本身听起来似乎很不现实,很虚幻,像是自欺欺人。可是,这样一来,你就会有永远要力求去实现的冲动和欲望。

人只要是处在积极的状态之中,那他做什么事情也比消极的人要强得多,并且积极的人给人的感觉很好。积极,似乎有传染能力,它能传染给接触它的人。因此会带动起一大批人,人多力量大,只要整个集体都具有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还愁什么呢?

此外,定一个自己永远都够不到的目标,可以避免一个人在达到目标后就止步不前,满足于现状。“贡入燕都……”——先为自己描绘一张蓝图【原典】①

贡入燕都,留京一年,终日静坐,不阅文字。己巳归,游南雍,②未入监,先访云谷会禅师于栖霞山中,对坐一室,凡三昼夜不瞑目。【注释】

①静坐:打坐,儒佛道三家的修行方式。

②凡:总共。【译文】

等我当选了贡生,按照规定,要到北京的国家大学去读书。所以我在京城里住了一年。那时候一天到晚静坐不动,不说话,也不转动念头,凡是文字一概不看。到了己巳年,回到南京的国家大学读书,在没有进国家大学以前,先到栖霞山去拜见云谷禅师,他是一位得道的高僧。我同禅师面对面坐在一间禅房里,三天三夜连眼睛都没有闭。☞主题阅读链接

人生的大局已定,所以了凡“静坐不动,不说话,也不转动念头。”可见,了凡对自己的人生已经失去希望。

成功的人生需要为自己描绘一张蓝图,这是我们在这个过程必须的要求,其目的在于让你绘出一张未来远景。你所描绘的愿景必须是长期的、冒险的,而且多是由直觉所产生的。但是千万要记住这幅未来的景象一定要投射到真实的世界中。假如你要这幅景象发挥作用,它就必须可以达到,而且是你自己所感到满意的。这样一来,在未来的岁月中,它才会指引你前行。接下来的问题十分简单:从现在起的十年,你想做什么呢?一个为期十年的事业规划,必然会掺杂你的幻想。今日难知明日事,十年想不到的事情层出不穷,谁知道以后会发生什么事呢?

由于可能出现许多不能预料、未可预知的事,任何一幅“未来远景图”都可能不完全。但令人惊讶的是,却有那么多人实现了他们长远的目标。据不完全统计,约20%的人正在做他们十六岁以前决定的事。

正是这些貌似不可能实现的目标,激发了人自身潜在的能量,把无数不可能变成了可能。“未来远景图”不仅是目前趋势的合理预测,它更需调和自己的价值观、信念和直觉,把可能性和心态做一个全新的组合。它不是不着边际的幻想,有效的“未来远景图”应是由实际可能的观念激发。

为什么这样说呢?“天生我才必有用”的意思一是指自己施展才能的机会是肯定存在的,另一方面则是指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会与许多人有所差别。这种差别决定于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专业技术,有时则取决于表现情感的通道。但是,作为有主见、有意志的人来说,自己的选择才是最重要的,因为别人不可能代替你,只有你自己最了解自己擅长什么,适合于干什么。但是人们往往容易在遭受挫折后陷入自怨自艾的泥潭之中,对自我的否定和批判阻碍了对自身潜在能力的发掘。所以,一个人应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要树立永不言败和绝不放弃的坚定信念,这个时候,对自身的反省和探讨显得尤其重要。人正是在自我反省和探讨的过程中,重整自我,开发出适合个人发展的事业模式。所以说个人在发展事业中的主导作用永远都不会改变,人才是事业发展的最初发起者和最终完成者。

毫无疑问,环境的变化对个人事业的发展具有突出的影响力,要么是促进事业的发展,要么是阻碍事业的发展。良好优越的环境是个人事业发展的温床,是达到美好理想的铺路石。一个向往事业成功的人必须要因环境的需要而采取适当的行动方案,要懂得审时度势,善于调动个人的主观决断力去改造环境,以更加有利于事业的成功。他必须坚信:环境能够服从并服务于自己,当环境与自己事业的发展融为一体、和谐一致的时候,也就是个人事业成功的时候。“云谷问曰……”——人要多一些自信【原典】①

云谷问曰:“凡人所以不得作圣者,只为妄念相缠耳。汝坐三日,不见起一妄念,何也?”②

余曰:“吾为孔先生算定,荣辱生死,皆有定数,即要妄想,亦无可妄想。”③

云谷笑曰:“我待汝是豪杰,原来只是凡夫。”【注释】

①妄念:虚妄的意念,也指凡夫贪恋凡尘的心。

②定数:一定的气数,命运。

③凡夫:佛家用语,泛指普通人。【译文】

云谷禅师问我说:“一个人所以不能够成为圣人,只因为妄念在心中不断地缠来缠去。而你静坐三天,我不曾看见你起一个妄念,这是什么缘故呢?”

我说:“我的命被孔先生算定了,何时生,何时死,得意失意都有个定数,没有办法改变。就是胡思乱想得到什么好处,也是白想;所以就老实不想,心里也就没有什么妄念了。”

云谷禅师笑道:“我本来认为你是一个了不得的豪杰,哪里知道,你原来只是一个庸庸碌碌的凡夫俗子。”☞主题阅读链接“不见起一妄念。”云谷的意思是说了凡为什么没有太多的“想法”。用今天的话来说,我们不妨称之为“信心”。在云谷看来,没有信心,只能做凡夫俗子。

坚强的自信,便是伟大成功的源泉,不论才干大小,天资高低,成功都取决于坚定的自信力。相信能做成的事,一定能够成功。反之,不相信能做成的事,那就绝不会成功。

一个从未被他人所打败的人,打败他的恰恰是他自己。我们想要成就大事,就必须坚定地相信自己。

只要充满自信,就会精力充沛,豪情万丈,活得有滋有味。如果我们都觉得自己萎靡不振,一事无成,可以想象这种生活是一个什么样子。胸无大志,自认为是多余的人,甚至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这等于是精神自杀,这样的人怎么会有所成就呢?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以改变的,美好、快乐的事情会改变,痛苦、烦恼的事情也会改变。曾经以为不可改变的事,许多年后,人们就会发现,其实很多事情都已经改变了。而改变最多的,就是自己。不变的,只是小孩子美好天真的愿望罢了!心态是我们真正的主人,它能使我们成功,也能使我们失败。同一件事由具有两种不同心态的人去做,其结果可能截然不同。心态决定人的命运,不要因为我们的消极心态而使我们成为一个失败者。要知道,成功永远属于那些抱有积极心态并付诸行动的人。你不能左右天气,但你可以改变心情;你不能改变容貌,但你可以展现笑容;你不能控制他人,但你可以掌握自己!成功需要健康的心态,没有健康心态的成功早晚会出现漏洞,甚至会塌陷。如果我们想改变自己的世界、改变自己的命运,那么首先应该改变自己的心态。只要心态是正确的,我们的世界也会是光明的。改变心态才能改变命运,有良好的心态才会有幸福的人生!

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人可以改变和决定我们的命运,这个人就是我们自己,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一次火灾事故中,消防队员从废墟中救出了一对孪生兄弟——王东和王乐。他们是此次火灾中仅存的两个人。

兄弟俩在这次火灾中被烧得面目全非。哥哥整天对着医生唉声叹气:“自己变成了这个样子以后还怎么去见人,还怎么养活自己?与其赖活着,还不如死了算了。”弟弟努力地劝哥哥说:“这次大火只有我们得救了,因此我们的生命尤为珍贵,我们的生活最有意义。”

兄弟俩出院后,哥哥还是忍受不了别人的讥讽,偷偷地服了安眠药离开了人世。而弟弟王乐却艰难地生存了下来,无论遇到冷嘲热讽还是艰难困苦,他都咬紧牙关挺了过来,每次他都暗自提醒自己:“我的生命的价值比谁都高贵。”

有一天,王乐在雨中看到不远的一座桥上站着一个人。那个人要自杀,连续三次从桥上跳入河中都被王乐救了起来……

谁知,王乐这次救下的人是一位亿万富翁,这个富翁很感激王乐的救命之恩,就和他一起干起了事业……几年后王乐用自己挣来的钱做了整容手术。

在相同的境遇下,不同人会有不同的命运。一个人的命运不是由上天决定的,也不是由别人决定的,而是由自己决定的。在人生的历程之中,我们都难免遭到风吹雨打,但是,我们必须拥有抵抗风雨的勇气与能力。有时候,命运是故意要制造一些风风雨雨来考验我们。所以,我们随时都要有迎接命运考验的准备,并敢于向命运挑战。缺憾应当成为一种促使自己向上的激励机制,而不是一种宽恕和自甘沉沦的理由。

一个人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最重要的是自信,要始终相信自己。自信是对自我能力和自我价值的一种肯定。在影响自己的诸要素中,自信是首要因素。有自信,才会有成功。“问其故,曰……”——不给自己设限【原典】①②

问其故,曰:“人未能无心,终为阴阳所缚,安得无数?但惟凡人有数;极善之人,数固拘他不定;极恶之人,数亦拘他不定。汝二十年来,被他算定,不曾转动一毫,岂非是凡夫?”【注释】

①心:指妄想心。

②数:指天命。【译文】

我听了之后不明白,便请问他此话怎讲?云谷禅师说道:“一个平常人,不可能没有胡思乱想的那颗意识心;既然有这一颗一刻不停的妄心在,那就要被阴阳气数束缚了;既被阴阳气数束缚,怎么能说没有数呢?虽说数一定有,但是只有平常人才会被数所束缚住。若是一个极善的人,数就拘他不住了。(因为极善的人,尽管本来他的命数里注定吃苦,但是他做了极大的善事,这大善事的力量,就可以使他苦变成乐,贫贱短命,变成富贵长寿)而极恶的人,数也拘他不住。(因为极恶的人,尽管他注定要享福,如果做了恶事,就可以使福变成祸)你二十年来的命都被孔先生算定了,不曾把数转动一分一毫,反而被数把你给拘住了。一个人会被数拘住,难道不是凡夫吗?”☞主题阅读链接

很多时候,一个人能不能成功取决于他如何看待自己。因为人们通常会按照自己的能力给自己匹配相应的目标和承担相应的工作,当他们遇见一个超出自己能力的工作时,往往会选择回避,很多人就这样自我设限,发挥不出应该有的优势。所以,大多数人之所以没有取得任何成就,不是因为他们没有优势,而是自己没有认识和发挥自己的优势,抑或是被习惯所掩盖、被惰性所消磨。

科学家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他们把一只跳蚤放在桌面上,一拍桌子跳蚤便迅即跳起,这时,跳蚤跳起的高度会是它身高的百倍以上。

接着,科学家将跳蚤放在一个玻璃罩中,再让它跳,由于玻璃罩高度有限,跳蚤碰到了玻璃罩就会落下来。在连续多次跳跃之后,科学家慢慢降低玻璃罩高度,跳蚤每次跳跃总保持在罩顶以下高度,随着玻璃罩的高度的改变,跳蚤也越跳越低,最后,当玻璃罩接近桌面时,跳蚤已无法再跳了。这时,科学家把玻璃罩打开,再拍桌子,跳蚤居然不会跳了。

跳蚤不会跳了,并非它已丧失了跳跃的能力,而是由于一次次受挫后自我设限的结果。很多时候,在我们的头顶上也有个无形的玻璃罩,它罩在了我们的潜意识里,罩在了我们的心灵上。优势被这个无形的玻璃罩扼杀,人们把这种现象叫做“自我设限”。

人一旦“自我设限”,就很难发挥自己的优势,更不用说突破自我。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优势,如果想发挥自己的优势,就不要被原有的境遇和习惯所束缚,否则,就会埋没了自己的优势,让自己成为一个平庸的人。一个人能发挥自己的优势,也会对自己有个积极的认定。

一个人所持有的观念常常影响他对优势的发挥,所以,对自我的客观认定和评价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说,对自己的认定有多积极,你发挥自己优势的能力就会有多大。相信自己,不要为自己设限,就能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如果能把自己定位在一个相对较高的位置上,并愿意为此而努力,就能挣脱一些曾经自我设置的局限。“余问曰……”——福亦自己求【原典】①

余问曰:“然则数可逃乎?”②

曰:“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诗书所称的,为明训。我教典中说:‘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夫妄语乃释③迦大戒,诸佛菩萨,岂诳语欺人?”【注释】

①然则:那么。

②明训:明确的训诫。

③诳语:谎话,大话。【译文】

我问云谷禅师:“照你说来,这个数可以逃得过去吗?”

禅师说:“命由我自己造,福由我自己求。从前各种诗书中所说,确实是好教训。我们佛经里说:‘一个人要求富贵就得富贵,要求儿女就得儿女,要求长寿就得长寿。’只要做善事,命就拘他不住了。因为说谎是佛家的大戒,哪有佛、菩萨会乱说假话,欺骗人的呢?”☞主题阅读链接

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面对激烈的竞争时,常常显出措手不及的惊恐状,在他们的心里总是有着这样的想法:“我能打倒他吗?”“我比他有实力吗?”等等。他们在面对强手时始终觉得自己是一个弱者,所以,随时都有可能被迫退出成功的舞台。

了凡告诉我们:“人往往沉迷于世间物欲,迷惑于世间的情感,把自己的真心水性蒙蔽了。现在我们要清除自己心灵上的尘埃、污秽,要涵养我们清净的心灵,如此才能把自我的潜能显现出来。”

人生的有些失败,是自己放弃的结果。放弃的原因,可能是缺乏自信,也可能是把问题看得过大,这些就是被星云大师称为“心灵上的尘埃、污秽”,它让人发挥不出固有的能力,从而失去成功的机会。所以,星云大师积极提倡人要勇于面对现实,他说:“有的人常常慨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觉得很难在社会上立足,觉得现实太残酷了。其实只要我们以一颗平常心处世,只要我们把自我潜能发挥出来,只要我们做好自我的价值评估,然后勇敢地面对现实,如何优游自在地生活,就看我们有没有信心,有没有勇气面对现实,面对问题。”

在这里,星云大师指出,对困难一方面要在心理上藐视,一方面要知道去奋斗,这样,一个人才能发挥出他真正的能力来。

某人在屋檐下躲雨,看见观音正撑伞走过。这人说:“观音菩萨,普度一下众生吧,带我一段如何?”

观音说:“我在雨里,你在檐下,而檐下无雨,你不需要我度。”这人立刻跳出檐下,站在雨中:“现在我也在雨中了,该度我了吧?”观音说:“你在雨中,我也在雨中,我不被淋,因为有伞;你被雨淋,因为无伞。所以不是我度自己,而是伞度我。你要想度,不必找我,请自找伞去!”说完便走了。

第二天,这人遇到了难事,便去寺庙里求观音。走进庙里,才发现观音的像前也有一个人在拜,那个人长得和观音一模一样,丝毫不差。这人问:“你是观音吗?”

那人答道:“我正是观音。”这人又问:“那你为何还拜自己?”观音笑道:“我也遇到了难事,但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

是啊,凡事自立,是一种豁达的心态,是一种对待生活磨难的积极的人生态度,更是对自己的一种鞭策,对能力的一种超越。遇到困难时,你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也就决定了困难化解的程度。

求人不如求己,是首先把解决问题的基点放在自己身上。在遇到困难时,能够始终坚持理想的追求,不放弃、不抛弃,始终怀揣着一颗以抗争为幸福、把艰辛当欢乐、视厄运为挑战的旷达磊落的心灵。也就意味着当你独自面对困难时,你必将选择孤独、泪水、坚强、拼搏。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一种执著的精神,是永远也驶不到成功彼岸的。在面对困难时,能够静下心来三思而行,能够提出解决方法,这就是对自身能力的一种发掘和超越。

的确如此,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无论我们做什么事情,只要我们具备了这种自己拯救自己的精神,求人不如求己,那么我们就能激发自己的能量,从而活出最好的自己。“余进曰……”——凡事“求则得之”【原典】

余进曰:“孟子言:‘求则得之’,是求在我者也。道德仁义可以力求;功名富贵,如何求得?”

云谷曰:“孟子之言不错,汝自错解耳。汝不见六祖说:‘一切福①②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求在我,不独得道德仁义,③亦得功名富贵;内外双得,是求有益于得也。若不反躬内省,而徒向外驰求,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注释】

①福田:佛教用语,指福分。

②方寸:指人的内心,情绪。

③内省:内心自我反省。【译文】

我听了以后,心里还是不明白,又进一步问道:“孟子曾说:‘凡是求起来,就可以得到的’,这是说在我心里可以做得到的事情。若是不在我心里的事,那么怎能一定求得到呢?譬如说道德仁义,那全是在我心里的,我立志要做一个有道德仁义的人,自然我就成为一个道德仁义的人,这是我可以尽力去求的。若是功名富贵,那是不在我心里头的,是在我身外的,要别人肯给我,我才可以得到。倘若旁人不肯给我,我就没法子得到,那么我要怎样才可以求到呢?”

云谷禅师说:“孟子的话不错,但是你理解错了。你没看见六祖慧能大师说:‘所有的福田,都决定在各人的心里。福离不开心,心外没有福田可寻,所以种福种祸,全在自己的内心。只要用心去寻求,没有得不到的。’要知道,求不求在于自己,若专心去求,不但能得到道德仁义,也可以得到功名富贵。内外双得,那才是有益的求。所以一个人若不能自己检讨反省,而只是盲目地向外面追求名利福寿,那么得到得不到,还是听天由命,自己毫无把握。这就合了孟子所说,求之有道,得之有命的两句话了。如果是这样,那就会把内心的道德仁义也失掉了,内外双失,所以乱求是毫无益处的。”☞主题阅读链接

一个人一生会碰到很多的困难,或者是退让,或者是挺进,这两种不同的选择自然导致不同的结果。有些人有一股韧劲,对待自己认准的事,大胆而果敢地做下去,这叫“求则得之”。

敢于大胆去做的人常说:“我总有机会。”而失败的人的借口是:“我没有机会!”失败者常常说,他们之所以失败是因为缺少机会,是因为没有成功者垂青,好位置就只好让别人捷足先登,等不到他去竞争。

有眼力的人绝不会找这样的借口,他们不等待机会,也不向亲友们哀求,而是靠自己的努力去创造机会。他们深知,唯有自己才能给自己创造机会。

有不少人认为,机会是打开成功大门的钥匙,一旦有了机会,便能稳操胜券,走向成功。但事实并非如此。无论做什么事情,就是有了机会,也需要不懈的努力,这样才有成功的希望:坚持不一定成功,放弃一定失败!

上帝对待每个人其实都是很公平的,不会单独对某个人不好或者对某个人好,可为什么总是有一些人埋怨上天不眷顾他呢?道理很简单,就是当机会来临的时候,很多人总是以为那不是自己的,犹豫了,退缩了,结果与成功失之交臂,一辈子都是平平淡淡。

如果一个人做一件事情,总要等待机会,那是极危险的,一切努力和热望,都可能因等待机会而付诸东流,而机会最终也是不可得的。

有位马车夫赶着装满货物的马车在泥泞的道路上艰难地前进。一会儿,马车的两个后轮忽然陷入烂泥中,不管车夫怎样鞭打马儿,马车依然纹丝不动。

车夫也陷入了悲观当中。他无助地看着四周,心想:真希望有个人来帮帮我。想着想着,车夫想起了神话传说中的大力士阿喀琉斯。他喃喃地说:“阿喀琉斯,求求你,来帮帮我吧。”

这个车夫就这样呆坐在地上,什么事情也不做,只是不断地对上天说:“阿喀琉斯,来帮帮我吧,来帮帮我吧!”

过了很久,一阵狂风吹来,阿喀琉斯居然真的出现在车夫面前,车夫惊喜地说:“啊,你终于来了。”一边说着,一边等着阿喀琉斯来帮助他。

但是,大力士却气愤地警告车夫:“站起来,你这个懒惰的家伙!你自己把车轮顶到肩膀上努力往前走,我才愿意帮助你。可是如果你连一根指头都不肯动一动,只会坐在这里等,你就别指望我真的来帮助你。”

想想故事里的车夫,你是不是觉得他很可笑?可是我们也会在不知不觉中犯下和他同样的错误。在我们陷入困境的时候只会呼天抢地,期望着生命中的贵人会突然出现在我们面前,牵引我们向前走。可是,如果你自己都不愿意主动积极地面对生命中那些不可避免的困境,就算有人伸出手拉你一把,你也一样脱离不了困顿的日子。

机遇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当机会来临的时候需要我们主动地伸出手去;当困境不期而至的时候需要我们积极地迎接它地挑战,并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去战胜它!困境是个欺软怕硬的东西,你强了它就弱了,你弱了它反而强了。所以,任何时候都不要坐以待毙,去博弈一把,这样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因问……”——不断反省,不断修正【原典】①

因问:“孔公算汝终身若何?”余以实告。云谷曰:“汝自揣应得科第否?应生子否?”

余追省良久,曰:“不应也。科第中人,类有福相,余福薄,又②不能积功累行,以基厚福;兼不耐烦剧,不能容人;时或以才智盖③人,直心直行,轻言妄谈。凡此皆薄福之相也,岂宜科第哉。”【注释】

①算:推测。

②盖:超过。

③岂:哪里能。【译文】

云谷禅师再问我:“孔先生算你终身的命运如何?”

我就把孔先生算我,某年考得如何,某年有官做,几岁就要死的话详细地告诉他。

云谷禅师说:“你自己想想,你应该考得功名吗?应该有儿子吗?”

我反省过去所作所为,想了很久才说:“我不应该考得功名,也不应该有儿子。因为有功名的人,大多有福相,我的相薄,所以福也薄;又不能积功德积善行,成立厚福的根基;并且我不能忍耐担当琐碎繁重的事情。别人有些不对的地方,也不能包容。因为我的性情急躁,肚量窄小。有时候我还自尊自大,凭借自己的才干、智力去欺压别人。心里想怎样就怎样做,随便乱谈乱讲。像这样种种举动,都是薄福的相,怎么能考得功名呢?”☞主题阅读链接“静坐常思自己过”不失为一句最好的处世格言。南怀瑾说过:“要知道‘静坐常思自己过’是一种反思的功夫,也就是自我批评的本领。倘若有错且不能自省,别人是无法劝谏的,事情便会朝着更糟的方向发展。假如我们能够时常静下心来,思考一下自己做事或待人方面是否有亏缺的地方,自然就会少些对别人的抱怨与指责了。”

现实中很多人想有一个完美的自己,但就是找不到途径。这里,了凡给我们拿出了一个完善自我的办法——反省。可以说,反省不仅仅是完善自己的方法,更能滋生成就自己的巨大力量。一个懂得反省的人,能给自己带来巨大的改变,活出一个全新的自己。

古人讲:“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改之,善莫大焉。”人生中,难免会犯错误,走弯路,但更重要的是,人一定要懂得反省自己,这样才能知错就改,成就完美人生。佛陀说:“如果你想了解幸福的真义,就必须经常如此反省。”故而南怀瑾告诫人们:“幸福从忏悔起步,从持戒下手。”

反省对人生产生的巨大作用,不仅佛门与俗世有共识,而且中西方的人都在践行中。

明朝的徐溥在年轻时,性格张扬无比,处处咄咄逼人。他也意识到自己的人生出现了严重的问题,但不知道自己究竟问题出在哪里。有一天,他父亲的一位好友实在看不下去了,就把他唤到面前,对他规劝道:“你是个聪明的孩子,有些道理难道你不懂吗?你常常不肯尊重他人意见,凡事都自以为是,你看看结果是多么的糟糕:人家受了你几次这种难堪后,就没有人愿意再听你那一味矜夸的言论了。所有人都远避于你,免得受你的冤枉气。老实说,你所掌握的东西还有限得很,而你身边的人很多都比你水平高,你的轻狂自大只能让别人看到你的无知。”

徐溥听后,满脸羞愧,一下子发觉了自己过去的错误,从此,他决定痛改前非。

徐溥在求学期间,为了不断检点自己的言行,在书桌上放了两个瓶子,每当自己做了一件坏事,说了一句坏话,就在一个瓶子里放一粒黑豆,做了好事就在另一个瓶子里放一粒黄豆。凭着这种持久的约束,不断修炼自我,终于成为一代名臣。

徐溥用攒豆的方法激励自己,看似简单,但能持之以恒,实属不易。任何人在成长中都难免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错误,重要的是对待缺点和不足的态度。有了错误必须有所觉悟,然后图以改之,才能走上光明之路。若是有错而不思悔改,或者口是心非地改正,那只能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所以,人只有了解了自己的缺点,正视了不足,才能不断地发现自我,挑战自我,完善自我。沿着这样的方式去做人,就会快速完善自己,成为很多人喜欢乃至爱戴的人。“地之秽者多生物……”——心有多大福有多大【原典】①“地之秽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无鱼;余好洁,宜无子者一;

和气能育万物,余善怒,宜无子者二;②

爱为生生之本,忍为不育之根;余矜惜名节,常不能舍己救人,宜无子者三;

多言耗气,宜无子者四;

喜饮铄精,宜无子者五;③

好彻夜长坐,而不知葆元毓神,宜无子者六。其余过恶尚多,不能悉数。”

云谷曰:“岂惟科第哉。世间享千金之产者,定是千金人物;享百金之产者,定是百金人物;应饿死者,定是饿死人物;天不过因材④而笃,几曾加纤毫意思。即如生子,有百世之德者,定有百世子孙保之;有十世之德者,定有十世子孙保之;有三世二世之德者,定有三世二世子孙保之;其斩焉无后者,德至薄也。”【注释】

①洁:干净。

②矜惜:爱惜。

③葆元毓神:保养元气精神。

④即如:就像。【译文】

喜欢干净,本是好事,但是不可过分,过分就成怪脾气了。所以说越是不清洁的地方,越会多生出东西来。相反的,水太清了反而不会有鱼。我过分地喜欢清洁,就变得不近人情,这是我没有儿子的第一个缘故。

天地间,要靠温和的日光,和风细雨的滋润,才能生长万物。我常常生气发火,没有一点和育之气,这是我没有儿子的第二个缘故。

仁爱,是生命的根本,若是心怀残忍,没有慈悲,就像果子一样,没有果仁,怎么会长出果树呢?所以说,残忍是不会生养的根。我只知道爱惜自己的名节,不肯牺牲自己去成全别人,积些功德,这是我没有儿子的第三个缘故。

说话太多容易伤气,我又多话,伤了气,因此身体很不好,这是我没有儿子的第四个缘故。

人全靠精气神三种才能活命,我爱喝酒,酒又容易消散精神,这是我没有儿子的第五个缘故。

一个人白天不该睡觉,晚上又不该不睡觉。我常喜欢整夜长坐,不肯睡,不晓得保养元气精神,这是我没有儿子的第六个缘故。其他还有许多过失,说也说不完呢!

云谷禅师说:“岂止是功名不应该得到,这个世上能够拥有千金产业的,一定是享有千金福报的人;能够拥有百金产业的,一定是享有百金福报的人;应该饿死的,一定是应该受饿死报应的人。上天不过是就他本来的质地上加重一些罢了,并没有丝毫别的意思。积德行善就像生儿子,一个人,积了一百代的功德,就一定有一百代的子孙来保住他的福;积了十代的功德,就一定有十代的子孙来保住他的福;积了三代或者两代的功德,就一定有三代或者两代的子孙来保住他的福;至于那些只享了一代的福,到了下一代就绝后的人,那是他功德极薄的缘故。”☞主题阅读链接

古语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佛语有云:“种下什么因,就得什么果。”一切皆有因缘果报。帮助了别人,就能够得到别人的帮助;而伤害了别人,也许某一天会受到同样的伤害。利人便是利己,若只想到自己,自私自利,永远都只局限在自我的框架内,活在无尽的冲突之中。若能将价值观改为利人为先,不但会拥有许多朋友,更会得到大家的帮助。“汝今既知非……”——人一定要学会爱惜自己【原典】①“汝今既知非。将向来不发科第,及不生子之相,尽情改刷;②务要积德,务要包荒,务要和爱,务要惜精神。”【注释】

①刷:干干净净。

②包荒:对人和气慈悲。【译文】“你既然知道自己的短处,那就应该把你一向不能得到功名,和没有儿子的种种福薄之相,尽心尽力改得干干净净。做人一定要积德,一定要对人和气慈悲,一定要包容,而且要爱惜自己的精神。”☞主题阅读链接

在这里,云谷要求了凡做到“积德,慈悲,包容,爱惜自己”,这和当下人对自我修养的要点是一致的。

在这四项中,“爱惜自己”是最难的。因为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话:“这是我的事,和你有什么关系?”很多人会这样理直气壮地去反驳关心他的人,让人无言以对。

一个人往往会扮演多种角色,是人儿子或女儿,是人父亲或是母亲,是人兄弟或是姐妹,于是,你就不全是自己的,而是你父亲和母亲、儿子和女儿、兄弟和姐妹生命的一部分。你痛苦,他们就会心疼;你远离他们,他们可能就会失去依靠;你离世了,所有的人都会为你伤心。所以,每个生命都会关系到很多人的苦与乐。

现实中,很多人意识不到这点,他们不知道珍惜自己的生命。要是无视生命的珍贵,最后只能彻底摧残自己。

索达吉堪布在日记中记叙了这样一件事:

刚听到一噩耗,一位名叫桑及让波的熟人不幸去世。今天,他的尸体已被送至学院。

他长得个头高大,相貌英俊,时常喜欢跨上骏马,腰佩长刀,在草原上策马驰骋,擅长与人打架斗殴,并以此自矜。

不久前在多芒寺时曾见过他,记得当时我说:“你带着这么长的刀有什么用呢?没有刀挺好的。”他十分不以为然,没想到那一次竟是诀别。

几天前,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他与别人发生争执,被对方捅了一刀,他只来得及说了一声:“你杀了我!”便口吐鲜血,不到三分钟便断了气,一个血气方刚的生命就这样结束了。锋利的刀刃刺透了他的胸膛,猩红的鲜血溅满了绿色的草地,亲人的哭声震撼了凌霄。当公安局的警车赶到时,凶手早已策马逃逸。当他的弟弟听说哥哥被杀的消息后,怒不可遏地烧毁了凶手家的帐篷。

让一件小事毁了自己,桑及让波的死是多么没有价值。不仅如此,他弟弟还因他犯下过错,毁了自己不说,还连累了亲人。堪布后来为此叹道:“人的生命,珍贵胜黄金,短暂如水泡。不知珍惜这难得的人身,贪着亲人,瞋恨仇敌,无端地造作恶业。真是可怜之极!”索达吉堪布在为桑及让波不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命而感到遗憾。

所以,在生活中,不要吸烟,更不要吸毒;不要酗酒,更不要酒后驾车;不要与人打斗,更不要与人拔刀相向……为自己,更为他人,抛弃生活中种种摧残生命的行为。懂得珍惜自己,让生命活出应有的价值。索达吉堪布常常会思考自己生命价值的取向,他这样问自己:“这个世界上几乎人人都在下种种赌注,而人们的赌资则都是自己的生命,但生命属于现世的个体只有一次。故而每个人都应该考虑考虑,我拿生命赌什么呢?”

我们要常常问问自己:做一件事,一定要先衡量一下值不值,不能枉费了自己。要是发现错了,一定要及时改正自己。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珍惜自己,才能改变自己的人生。“从前种种……”——忘掉过去才快乐【原典】①“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此义理再生之身。”【注释】

①义理:义理道德。【译文】“从前的一切,譬如昨日已经死了;以后的一切,譬如今日刚刚出生;能够做到这样,就是你重新再生了一个义理道德的生命了。”☞主题阅读链接

人的本性中有一种叫做记忆的东西,美好的容易记着,不好的则更容易记着,所以大多数人都会觉得自己不是很快乐。那些觉得自己很快乐的人是因为他们恰恰把快乐的记着,而把不快乐的忘记了。很多人把这种忘记的能力看成一种宽容,一种心胸的博大。的确,生活中,常常会有许多事让我们心里难受。那些不快的记忆常常让我们觉得如鲠在喉。

人有记忆的本领,是上苍对人类的馈赠,同时也是一种惩罚。记忆,对心胸宽阔的人来说是最好的礼物,而对心胸狭窄的人来说则是对自己的惩罚。人生中要经历许多事情,要相识相交许多人,而心灵像极了一个筛子,在世事沧桑颠沛变换之中,会遗漏许多人。对于智者来说,他们忘记的是别人的不足和过错,而他们记住的却是别人的好和善,这样,他们过的将是一种快乐的生活。

谭恩美是美籍华裔女作家,她的作品生动感人,温婉的语言每每触及读者的灵魂。可是,没有人相信,在谭恩美16岁的时候,她曾用充满仇恨的话语喊道:“我恨你!我恨不得你死掉……”而站在她面前的是她母亲。

在谭恩美的记忆中,少年时与母亲的争吵似乎一直在持续着,每次争吵之后,母亲都会露出一个近乎疯狂的扭曲微笑,然后在喘息中大声嚷道:“好啊!我也许是该死掉,这样我就不用当你妈妈了!”然后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以冷战相对,冷战结束后,依然是争吵。

最让少年谭恩美受不了的,是母亲经常在别人面前批评、羞辱她,禁止她做某些事情,哪怕谭恩美有充足的理由。母亲不要理由,只会批评,这让谭恩美暗自发誓:永远不忘记这些委屈!要让自己的心硬起来,像母亲那样!

30年后,谭恩美意外地接到了母亲的一通电话,这让她惊讶万分,因为母亲患上老年痴呆症已经三年多了,她忘记了许多人、许多事,甚至无法讲出连贯的话语。

但话筒那边确实是母亲焦急的声音:“恩美!我的脑子出问题了!”恩美屏住了呼吸。“我觉得很多事我都记不得了,昨天我做了什么?对你做了什么?我不记得很久以前到底发生过什么事……”母亲说话的时候好像一个溺水的人,挣扎着,却发现自己越陷越深。“你不要担心!”恩美终于能说出话了。“不!我知道我做过一些伤害你的事情!”母亲狂乱地叫起来。

谭恩美马上回答:“你没有,真的,别担心。”“我真的想不起来了!但我知道,我做过一些可怕的事情……我只想告诉你……我希望你能像我一样把它忘掉。”“真的没有,别担心。”谭恩美只能重复这几个字,因为她哽咽着,她不想让母亲听出来。“真的吗?”母亲平静了一些,“好吧,我只是想让你知道。”

挂上电话,谭恩美大声哭了出来,既伤心,又幸福。

6个月后,母亲故去了。她及时把最能抚慰人的话留给了女儿,好似拨开云雾后那开阔、湛蓝的天空。“遗忘掉仇恨和痛苦,铭记住亲情与关怀,这才是人生最重要的。”谭恩美在母亲的葬礼上如是说。

人生中的有些事,往往让我们越是想,越会觉得难受,那就不如选择把心放得宽阔一点,选择忘记那些不快的记忆,这是对自己的宽容。

忘记成功,你便能从零开始,迈开今天前进的步伐;忘记失败,你便能充满信心,勇敢地面对未来的挑战;忘记怨恨,你便能摆脱报复的阴影,化干戈为玉帛,心平气和地善待他人,与朋友重结秦晋之好;忘记痛苦,你便能摆脱纠缠,让身心沉浸在悠闲无虑的宁静里;忘记遗忘,你便能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忘记给予,你便能抛弃回报的期待,变得宽容;忘记名利,你便能知足常乐,活得更加潇洒。“夫血肉之身……”——勿以恶小而为之【原典】①“夫血肉之身,尚然有数;义理之身,岂不能格天。太甲曰:②③‘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注释】

①尚然:尚且。

②作孽:降给你的灾害。

③配命:配命运。【译文】“我们这个血肉之躯,尚且还有一定的数;而义理的、道德的生命,哪有不能感动上天的道理?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