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年轻教师的建议(大夏书系·教师专业发展)(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7 19:03:03

点击下载

作者:冉乃彦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给年轻教师的建议(大夏书系·教师专业发展)

给年轻教师的建议(大夏书系·教师专业发展)试读:

开头的话

达尔文曾经说过:“能够生存下来的物种,并不是那些最强壮的,也不是那些最聪明的,而是那些对变化做出快速反应的。”看到这句话,我不由得想到:在我们这个发展迅速、不确定性又比较多的时代,年轻教师究竟应该怎样做出快速反应呢?我能不能助一臂之力呢?这就是我写《给年轻教师的建议》的最初动机。

年轻教师可能希望在这本书中得到许多具体的方法、技巧,更希望看到一些“一抓就灵”的建议,但我必须老实地说:世界上根本没有“一抓就灵”的万灵药方。只有掌握了先进的科学理念,再联系自己的实际,在反复实践中才能创造成功的方法。虽然我在本书中讲述了不少优秀教师的经验、做法,那也是为了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而不是为那些习惯于依赖现成经验的懒汉而准备的。

有一次,在连续四天的全国优秀青年教师展示课活动中,我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每天都有不少年轻教师听完课,不听优秀教师介绍自己的成长经历,就提前离开了。这种现象反映了一些教师没有明白具体的教学技巧和深层次理念的关系,没有理解优秀教师的成功和其成长过程的关系。

轻视理论,懒于学习,囤点招数,想走捷径,反映的是年轻人的浮躁,但是,作为一名已过古稀之年的教育工作者,我决不愿意迎合年轻教师的这种需求,我要用50多年的工作体会、教训,告诉大家真话,传递一些有用的人生经验。

理论究竟重要不重要?马克思说: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

爱因斯坦的体会是:“你能不能观察眼前的现象,取决于你运用什么样的理论。理论决定着你到底能够观察到什么。”年轻教师在未来的生涯中,运用什么样的理论,将决定他们能够观察、发现什么。

当然,当你真正阅读这本书的时候,你会发现,它并不是一些干巴巴的理论。我开头之所以这样强调,目的是希望年轻教师不要受浮躁的社会环境的影响,而是脚踏实地地学习、实践、成长。

年轻教师的历史使命

1.遇上好时代

在微博上有网友问我:“您怎么看当前的时代?”我的回答是:“我从内心认为年轻教师真是赶上了好时代,几乎都有些妒忌你们了。1955年我参加工作,直到退休,近50年的时间里,经历了‘反右斗争’、‘大炼钢铁’、文化大革命、‘五七干校’劳动……几乎有一半时间在参加政治运动,回想起来,真是觉得耽误了青春,浪费了生命。”即使这样,我们比起年轻、有才学的遇罗克,又幸运得多。

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毛泽东

1968年1月,《出身论》的作者、27岁的遇罗克被捕,并于1970年3月5日被执行枪决。

因为出身资产阶级、右派家庭,遇罗克长期受歧视,虽然成绩优异,但两次被大学拒之门外。他先后当过农民、科技资料员、小学代课老师等,被捕前是北京人民机器厂的一名学徒工。

1966年7月,遇罗克完成了《出身论》,驳斥了当时甚嚣尘上的“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的“血统论”。《出身论》在当时触动了全社会最敏感的神经,为当时许多出身不好的青年人提供了思想武器和精神解放的理论依据,在社会上引发了轰动。

但遇罗克终因思考而获罪,并以“现行反革命”罪被判处死刑。

在那个特殊的时代,一个有抱负、有思想、有才华的年轻人,仅仅因为敢于思考就失去了宝贵的生命,更谈不上为人民建功立业了。

特级教师于漪说:“我们这一代教师由于历史曲折等等原因,不可能也难以静下心来研究教学,从事较长时间的教改实验,生命中相当多的时间是在哄闹声中浪费的,留下了许多遗憾。……现在的青年同志生逢科教兴国的盛世,学习、实践、研究,社会为他们创造了广阔的空间,只要不懈努力,前途无量。”

我建议年轻教师,看时代应该看发展,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比较:

一是从旧中国到新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28年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取得了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从最初的国家贫穷落后、民不聊生,变成今天的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如今,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口平均寿命提高到73.5岁,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上百个国家建立了孔子学院,学习汉语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潮流。

二是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人为本,和谐发展”。指导思想的失误,曾经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损失,是党自己扭转了错误的航向,引导国家进入了“以人为本,和谐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时代。和过去相比,我们的生活更加自由,思想更加解放。

2.肩负新使命

苹果公司总裁乔布斯说:“人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这句话激发了许多年轻人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身为教师,怎样去改变世界?年轻教师在新的历史阶段,应该肩负起什么新使命?

我们的教育事业已经从以量的发展为主,进入了以质的发展为主的阶段。中国教育改革已进入“深水区”,面临着很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改革的难度大、压力大、矛盾多,许多问题没有现成答案,需要在实践中探索。但如何“少走弯路,避免折腾,使改革的收益最大化,改革的风险最小化”,能否实现“人才培养体制改革、办学体制改革、管理体制改革、保障机制改革”四大突破,却不是纸上谈兵、坐而论道可以解决的。

使命是光荣的,但也是艰巨的。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年轻教师将逐渐成为教育战线的主力军,年轻教师的素质决定了未来教育事业的成败。

年轻教师要避开四个误区

人生的道路不会笔直,总是充满了坎坷和诱惑。多元文化既带来新的启发,也造成一时混乱的现状。根据许多过来人的经验教训,结合当前社会现实,我建议年轻教师应该注意避开以下四个误区。

1.以为来日方长

年轻人最大的财富是年龄,因此容易产生一种错觉,认为“来日方长”,不必忙于学习、提高,弄得自己太辛苦,有的甚至高唱“青春不乐,一生白过”的歪调。而许多老教师共同的感叹就是: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自己已经到了老年。针对这个问题,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曾经对年轻人大声疾呼:“要注意了!一辈子很快就过去的。”

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韩非

知道了人生苦短,理解了时间可贵,并不等于自然而然就能够把每一天都过得有价值、有效率,还需要做到:一,有人生规划,既要有长期设计,又要有短期安排;二,要活在当下,不要总是把事情推到明天再做,“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要善于过好每一天,要学会抓紧每一分钟。

2.等着天上掉馅饼

很遗憾,一些独生子女,特别是在“蜜罐”中长大的年轻人,竟然十分崇拜“懒汉的人生哲学”。他们选择职业时,只想找份既轻松又赚钱多的工作。这种等待“天上掉馅饼”的幻想早晚要落空。比尔·盖茨在《给青年的11条忠告》中,就清楚地指出:

1.生活是不公平的,你要去适应它。

2.这个世界并不会在意你的自尊,而是要求你在自我感觉良好之前先有所成就。

俄罗斯有一句谚语:“20岁之前没有幻想是缺陷,20岁之后还有幻想是愚蠢。”20岁之前没有幻想,容易把自己的人生限制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而年轻教师已经超过20岁了,应该尽快“丢掉幻想,准备斗争”。《第56号教室的奇迹》作者雷夫·艾斯奎斯是一位美国的优秀教师,他二十多年一直在一个普通的小学任教,在恶劣的环境下,通过不断的艰苦奋斗取得了优异成绩。他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一书,同时被美国总统和英国女王推荐。

雷夫·艾斯奎斯最大的特点是说实话。有一次记者向他提出,可否以过来人的身份,给教师,或是即将成为教师的人一些建议。他坦率地回答了以下几点:

1.你未来的日子不会太好过。并不是因为你不是一个好老师,而是每个人都会有不顺心的时候,但优秀的老师决不轻言放弃。我经常遭遇挫折,但我会试着从错误中学着让自己变得更好。

2.以好老师为榜样,不断地学习。

3.不要与讨厌教学的人为友。他们就像是学校里的病毒,要尽量回避。

4.做你自己!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信任之上的,而不是畏惧。教育最棒的地方就在于:它会让你变得越来越好。

5.今年是我从事教职的第26年,我更懂得如何教学了。我相信我的下一个26年,一定会更好。

3.不敢踢“临门一脚”

在我们接触的人中,有一种人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这种人,谈天说地,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分析问题,前因后果,头头是道。但可怕的是,他们一遇到实际问题,只能“说”到此为止,永远迈不过去由“说”到“做”这一步。这样的人,失败伴随其一生,就毫不奇怪了。

还有一种人值得同情,他们并不是“行动的矮子”,经常勤勤恳恳,兢兢业业。遗憾的是他们总不敢踢“临门一脚”,也就是说总在关键时刻“掉链子”。原因可能有两种:其一是“不善断”,就是在认识上,犹犹豫豫,没个准主意。其二是判断之后,缺乏“临门一脚”的勇气和魄力。缺乏勇气和魄力,是因为对后果的担忧、对失败的因素想得过多,不懂得许多事情不是通过反反复复“想”就能解决的,而是必须通过“做”才能解决的。

在20世纪80年代,系统科学传入我国,我开始学习系统论,试着用新的理论分析、理解教育规律。我写好论文后,向研究系统科学的学者请教,但他们回答说:“我们不熟悉教育,因此不能回答你的问题。”后来我又向研究教育的学者请教,他们的回答是,“我们刚开始学习系统科学,还不能回答你的问题”。我正在苦闷的时候,发现报纸上报道钱学森在研究“复杂巨系统”,于是我把自己的论文《系统科学与品德心理结构》寄给他。没想到,钱学森见信后,第二天就给我回信,信中提出了三条中肯的意见。(这封回信后来发表在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钱学森的《创建系统学》一书中)

事后,不止一位朋友问我是不是和钱学森有什么特殊关系,得到否定回答后,他们又问:“你就不怕他不给你回信吗?”我的回答是:“这有什么可怕的,最坏的结果不就是没有回信吗?这和我没有写信的结果是一样的。但只有写信才有收到回信的可能。”

当然,还有朋友说:“如果没有收到回信,你就不怕别人讥笑?”可见,是思想观念阻碍了我们采取本来是很简单的“临门一脚”的行动。

4.玩深沉

很多少年都有改造社会的理想与抱负,想要征服世界。所以有的学者说:“少年是天生的一厢情愿的社会改革家。”有些年轻人从少年成长为青年,在社会转型时期,当他们亲眼目睹了复杂的社会现象,亲身体验了不公的社会现实,而又得不到正确的答案的时候,他们开始变得偏激,成为“愤青”;有的则装作“看破红尘”,玩起了“深沉”,用一句“还不是那么回事”,一方面抵挡了别人的各种观点,另一方面又掩盖了自己的困惑,这样的年轻人实际在精神上已经被残酷的现实打倒。

刚刚进入工作岗位,肯定处处会遇到困难,我喜欢“方法总比困难多”这句话。马克思说:“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这句话能够引导我们用哲学的思考高瞻远瞩地抓住困难的本质。

历史上每一代人都会遭遇困境,总有一批人消沉,但也肯定有一批人是“硬骨头”,坚持下来,义无反顾地推动着历史的车轮前进。伟大的毅力来自伟大的目的,而伟大的目的又来自对社会现实和历史发展趋势的清醒认识。

所以,我建议年轻教师,面对复杂的社会现实,不要用“还不是那么回事”“神马都是浮云”这些假深刻来掩盖自己的软弱和退缩,要挺起胸膛,直面现实,刻苦学习,勤于实践,通过自己踏踏实实的探索,了解真实的社会,确立坚定的人生之路。1 年轻教师怎样规划自己的人生

有一位年轻教师朋友悄悄对我说:“我教了四年的书,看到一些老教师在校园里转悠了几十年,说得刻薄一点,他们循规蹈矩,庸庸碌碌,学生不喜欢,他们自己对教书也没什么兴致,应付差事而已。我很难理解他们是怎样坚持下来的,他们曾经也年轻过,是否也经历过像我现在一样的新鲜劲儿?”

他的话引得我思索良久,我真希望这一代年轻教师的人生过得有价值。怎样让青年教师真正成长为充满智慧与活力、有经验、卓有贡献的教师,的确是个不容易的事情。

如果你对这些看法感到像“夸父逐日”那样不可理解,那么哲学家梁漱溟的话恰好“对症”:大问题需有大醒悟才能解决。醒悟必是从少数人开始的。未经思考的人生是没有价值的

思想家苏格拉底“未经思考的人生是没有价值的”这一名言,像闪电雷鸣一般震撼了我们的心。我常常听到年轻教师提出一连串的问题:“如果不思考,难道就真会度过一个没有价值的人生吗?”“我的人生经过思考没有?”“究竟应该怎样思考?”……

我们在选择职业时所应遵循的主要方针是人类的幸福和自我完善。——马克思

对于从未思考过人生意义的人来说,首先要解决两个问题:

其一,人是否可能有多种人生?每个人不都是生下来就自然地活下去吗?青年哲学工作者赵汀阳对此回答道:“现实生活只是可能生活的一部分,还有许多可能进入的生活是能够创造出来,但尚未创造出来的。”不论是伟大的一生,还是卑微的一生,都是可能生活。

其二,人能不能选择自己的活法?回答是肯定的——人类的优越性就在于有自觉、自由的特性。既能够积极主动地思考自己的人生,又能够自己确定明确的人生目标,还能够自主地决定自己要过什么样的生活。所以,年轻教师要善于在很多可能生活中,选择并创造自己喜爱的、理想的生活。1.认真思考人生的价值

如果一个人没有养成爱思考的习惯,不仅令人遗憾,而且也很危险。恩格斯说,“思维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花朵”,人类既然有这样的天赋,为什么不充分让它发挥作用?对人生不思考,不仅会糊里糊涂地度过毫无价值的人生,在遭遇严重挫折和面对诱惑的情况下,还有犯错误甚至犯罪的可能。

我有两个师范学校的同班同学,一个还曾经当过校长,年纪轻轻,就因为犯了强暴幼女罪,判了重刑,他们的人生提供的是反面教材,活得实在没有价值!究其原因,对人生缺少严肃认真的思考,是一个主要原因。

人的特点是可以忍受艰苦的生活,却无法忍受无意义的生活。人生是由生命和生活两部分组成的,生命是生活的基础,生活是生命的体现。生命是有机体的成长,生活是各种人生滋味的总和。人拥有的不仅是自然生命,更重要的是还拥有社会生命、精神生命。

低层次的自保生命,是连动物靠本能都可以做到的,而真正地珍惜生命,特别是提高生命的质量,追求生命的意义,则是人类特有的。法国大文豪雨果对此的阐述是:“人有了物质才能生存,人有了理想才谈得上生活。你要了解生存与生活的不同吗?动物生存,而人则生活。”没有思考,则只有生命,没有人生。

要想让自己的生命更精彩,就必须过好生活,过有价值的生活。人生的价值是思考的核心内容。有价值的人生应该是幸福的。世界上有多少人已经逝去,又有多少人将不断地诞生,人类过去和将来始终不停探索的一个问题就是:人生真正的幸福是什么?普通人在探索,名流雅士也在探索;幼稚的孩子开始探索,耄耋老人仍然在探索。

有勇气来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有胸怀来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有智慧来分辨两者的不同。——李开复

当代女作家孙淡宁曾经在一篇文章中对金钱和人生的关系,做了深刻又充满情感的分析:

金钱可以买到“房屋”,但买不到“家”;

金钱可以买到“书籍”,但买不到“智慧”;

金钱可以买到“伙伴”,但买不到“朋友”;

金钱可以买到“珠宝”,但买不到“美”;

……

现在,我们可以再加上重要的一句:金钱可以买到“一时的快乐”,但买不到“一生的幸福”。

苏霍姆林斯基生前总爱重复的一句话是:“人生下来,并不是为了像无人问津的尘埃那样无影无踪地消失。人生下来是为了在自己身后留下痕迹——永久的痕迹。”

道家认为人是“死而不亡”的典型例证。一个人死去了,但是个人的“过去”将封存在历史中,而历史又影响着人类的现在和未来。个体的寿命虽然有限,但是“自有后来人”,因此人总要把自己多多少少留下的痕迹托付给“后来人”,希望他们能够从这些痕迹中开发出一些意义来。

不管过去有怎样的功过是非,人类总有一个信念是很坚定的——只要有“后来人”存在,人就是“死而不亡”的;只要给人类做出精神上、物质上的实际贡献,人生就是有价值的。

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贪图功名是思想的死亡”。那些想“不朽”、想“青史留名”的人,实际上在人生意义上并没有走出误区。当代著名学者赵汀阳认为,因为只有能够使人忘我的事情才能使他的生活获得意义,显然,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而有所获。人的存在具有二重性。人既是个人的存在,又是社会的存在物。把自己的生命和自我当作最重要的东西,当作价值的最高点,就不可能感觉到生活的意义。不能忘我的人是不幸的,他不会有感人的亲情和爱情,不会有伟大的成就,理解不了伟大的艺术……如果一个人的生活是有意义的,他必定热爱一些人和事情超过爱自己。

对人来说,最大的欢乐,最大的幸福是把自己的精神力量奉献给他人。——苏霍姆林斯基

有一则手机短信,描绘了教师不同阶段的不同心态:

初期——刚刚上任,信心百倍——大有作为;

早期——屡遭挫折,改变看法——难有作为;

中期——理想破灭,悲观结论——无所作为;

后期——不择手段,追求名利——胡作非为;

晚期——只为糊口,和尚敲钟——碌碌无为。

生活的道路从来不是笔直的,大起大落、迂回转弯,都会常常遇到。但是,为什么教师们开始时都是“信心百倍”准备“大有作为”,为什么到后来,有的庸庸碌碌,有的成绩卓著,有的灰心丧气,有的依然激情四射?区别就在于有没有认真思考人生,思考教师的独特人生应该是怎样的。

对人生意义的思考虽然重要,但并不意味着一次思考就能够想清楚,得出最佳答案。实际上,对人生的思考是一辈子的事,而且,即使到了生命终结的时候,也不能说就会得到完全满意的答案。这是因为,人是不断发展的,思考应该是每一代人一生的事情。

心理学研究发现,一个人对于人生的思考越早、越远,则日后发展得越好,往往成就也越大。著名作家柳青有一句名言: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在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特级教师于漪回忆道:“中华文化的熏陶使我在少年时代就有了美好的憧憬:做一个对国家真正有用的人。”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茅以升,早在少年时期就立下了终身为人民造桥的坚定志向。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一生致力于探索宇宙的规律,他的《相对论》使人类进一步认识了世界。而爱因斯坦始终如一的志向,就是在少年时期树立起来的。他12岁那年,慕尼黑大学的医科学生塔尔梅,给了他一本几何学教科书。书中关于平面几何学的内容一下子抓住了爱因斯坦的心,他震惊于书中所反映出的人类智慧、科学的思维方法,于是探索这个在个人以外的世界,便成为爱因斯坦终身奋斗的目标。

针对这个问题,我在某中学初中二年级实验班,做了一次调查:

调查问题是:你现在对自己的人生,想出了多远?选择答案分为七个层次——

没有想过

偶而想过

想到初中

想到高中

想到大学

想到大学毕业或工作

想到一生

一个引人深思的结果是:优秀学生普遍想得比较长远,后进生则想得短、近,有的甚至承认自己“没有想过”。

人们敬佩的学者季羡林,他对人生的感悟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人生有一些想法,动过一点脑筋”:

根据我个人的观察,对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来说,人生一无意义,二无价值。他们也从来不考虑这样的哲学问题。走运时,手里攥满了钞票,白天两顿美食城,晚上一趟卡拉OK,玩一点小权术,耍一点小聪明,甚至恣睢骄横,飞扬跋扈,昏昏沉沉,浑浑噩噩,等到钻入了骨灰盒,也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活这一生。

其中不走运的则穷困潦倒,终日为衣食奔波,愁眉苦脸,长吁短叹。即使日子还能过得去的,不愁衣食,能够温饱,然也终日忙忙碌碌,被困于名缰,被缚于利锁。同样是昏昏沉沉,浑浑噩噩,不知道为什么活这一生。

对这样的芸芸众生,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从何处谈起呢?我自己也属于芸芸众生之列,也难免浑浑噩噩,并不比任何人高一丝一毫。如果想勉强找一点区别的话,那也是有的:我,当然还有一些别的人,对人生有一些想法,动过一点脑筋,而且自认这些想法是有点道理的。

我有些什么想法呢?话要说得远一点。当今世界上战火纷飞,人欲横流,“黄钟毁弃,瓦釜雷鸣”,是一个十分不安定的时代。但是,对于人类的前途,我始终是一个乐观主义者。我相信,不管还要经过多少艰难曲折,不管还要经历多少时间,人类总会越变越好的,人类大同之域绝不会仅仅是一个空洞的理想。但是,想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经过无数代人的共同努力。有如接力赛,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一段路程要跑。又如一条链子,是由许多环组成的,每一环从本身来看,只不过是微末不足道的一点东西,但是没有这一点东西,链子就组不成。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我们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任务,而且绝非是可有可无的。如果说人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这里。

那么,年轻人该怎样思考人生呢?当然,少不了要借鉴古今中外优秀人士的人生经历和思想,从他们的成功与失败、心得与困惑中,引发自己的思考;同时,还应该分析自己所处的时代、时代给予的条件、自身的条件。在这个基础上,要想使自己的人生有价值,不停留在畅想阶段,就必须有具体的人生规划。2.早做人生规划,把握四个阶段

年轻教师会感到疑惑,有必要把以后几十年都安排好吗?时代在变化,现在的安排,会不会徒劳无功呢?

首先,再不要像少年那样幻想自己可以一直快快乐乐地过下去。人生是有限的,一个人一生能够做好的事情,其实也就一两件。真正拥有的时间这么少,哪里容得白白虚度。

其次,如果没有“深谋远虑”,缺少具体的规划和安排,只有空洞的愿望,到头来,只能生活在后悔和惋惜之中。当然,“计划赶不上变化”,但是,有了计划,便有了应对变化的基础,变化对于有计划的人,只是一个调整的问题,就怕“心中无计划,遇变就抓瞎”。

·20岁之前——梦想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理想。如前所述,俄罗斯谚语说,“20岁之前没有幻想是缺陷,20岁之后还有幻想是愚蠢”。一个人在青少年时期,没有雄心壮志,以后就很难再有什么更高的理想。我主张年轻教师开始工作时就应该有当教育家的雄心壮志,虽然不需要挂在口头上,但需要默默为之努力。

这个阶段的最大敌人:平庸。

·20~30岁——打基础阶段

从事任何行业,首先都必须练好基本功。当教师,仅仅有当教育家、培养优秀学生的良好愿望是不够的。

目光短浅的人,容易在这个阶段浅尝辄止,比如,在学校做了一节公开课受到好评,就以为自己已经打好了基础,止步不前,甚至骄傲起来,成了“龟兔赛跑”中的兔子。

这个阶段的最大敌人:浮躁。

·30~40岁——坚持、深化阶段

练好了基本功,初见成绩,便进入了坚持、深化阶段。教育这门学问,其实是高深莫测,一辈子也学不完的。许多教师虽然深知这个道理,但是在现实中遇到的问题是负担重。一方面,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成为教学骨干;另一方面,上有老(夫妻双方的父母逐步进入老年期)、下有小(孩子还没有长大)的双重负担,很容易把人压垮。

这个阶段的最大敌人:倦怠。

·40~50岁——定向、提高阶段

闯过上一关的教师,不但是学校的骨干,而且是某一方面的带头人,因此他们最需要的是不断提高和定向发展。但这个时候往往会遭遇高原现象,即好像怎么努力也上不去了,出现在原地打转转的状况。可能的原因有两种:一是处在酝酿时期,预示着将要有突破,此时要有信心,要坚持;二是在思维水平上缺少新的层次,如哲学素养不够,此时需要补课。

这个阶段的最大敌人:高原现象。

·50岁以后——升华阶段

有些人会想,都快退休了,怎么还要升华?这正是很多人的悲哀。试想,现在人的平均寿命已经是七十多岁,退休后还有近二十年的大好时光,难道就这么白白浪费掉吗?

要想升华,没有足够的积累不行。50年的人生体验,对于升华是必不可少的。

这个阶段的任务应该是把自己一生积累的经验,运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方法加以提炼,凝结成比较系统、更能体现本质规律、更有价值的成果!

这个阶段最大的敌人是:吃老本、不求进取。教育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

人的一生选择从事什么职业,的确是一件大事。年轻人选择了教育作为职业甚至事业,当然有权利也有必要了解它是不是值得自己付出一生的心血。

温家宝总理在关于教育的讲话中,曾经引述了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话,“教育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他还引述了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的话,“教育是人类最崇高、最神圣的事业。上帝也要低下至尊的头,向她致敬”。

在人类推进的千千万万种事业中,唯独把教育称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并不是偶然的,这句诗一般的语言鲜明地说出了教育事业与整个人类发展、繁荣的重大关系。正像苏霍姆林斯基说的,“世界上有千百种职业、行当和工作:有的修建铁路,有的建造房屋,有的耕种土地,有的救死扶伤,有的缝制服装……但有一个举世无双的工作,那就是塑造人”。1.教育事业的魅力

·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以人为本”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核心理念。而教师的工作,完完全全是为了人。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为了提高人的素质,为了后继有人,为了一代人能超过一代人。没有教育事业,没有教师的辛勤劳动,没有教师培养出来的千千万万各级各类劳动者,人类的任何一种事业都是无法进行的,更不用说去创造光辉的业绩。

教师的劳动,最大的特点也是它的最伟大之处在于,是用“心”来实现的。台湾教育家高震东有一句名言:“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爱有问题的孩子是神中之神。”一位好教师之所以为“神”,就因为他的劳动超越了一般的劳动。教师的劳动完全是付出而非索取,而且往往是心甘情愿地、满心欢喜地付出,因为他们能够从中获得最大的精神享受。

所以,在人们心目中,教师始终有着崇高的地位。在我国有些穷乡僻壤,仍然可以看到“天地君亲师”的牌位,供奉在普通的农民家中;在与外界绝少联系的地方,仍然可以听到“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祖训。

特级教师邱学华曾经讲述了自己年轻时受到农民尊重的感人情境。

学校没有食堂,我们这些当教师的一日三餐在学生家中轮流吃,当地农村里叫作“吃供饭”,每学期低年级学生供一天、中年级学生供两天、高年级学生供三天以抵作学费。这样,我们天天接触农民群众,到农民家里做客。江南农村有尊师重教的风气,对教师很尊重,遇到供饭那天,总要设法弄点好菜招待教师。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

在北京市大兴区音乐会上,教师演唱的歌曲中“我们与未来同行”这一句歌词,给我留下极深的印象。我当时为之一震,是啊!教师整天守着的就是一群孩子,他们虽然幼稚、无知,有时候甚至让你伤心、气愤,但是,十年、二十年之后,他们就是国家各个岗位上的生力军,是各级各类事业的骨干,未来的国家领导人也必然从他们当中产生。任何一个人,不论将来是伟大还是一般,都曾经是学生,学生们不就代表了未来吗?

科学家富兰克林在第一次试验用气球上天取得成功时,一个贵妇人困惑地问道:“费这么大劲,您把气球弄上天,有什么用?”富兰克林没有正面回答,而是机智地反问道:“一个刚生下来的孩子有什么用?”

富兰克林问得好:“一个刚生下来的孩子有什么用?”作为母亲,作为教师,可能最有资格、最有体会来回答这个问题——“他们代表着未来。”

当我们教师的生命和人类的未来联系在一起的时候,不仅可以引以自豪,更重要的是教师的生命也会在学生的生命中得到延续。所以,才有那么多教师长年累月,不辞辛苦地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甘愿为人梯,甘愿做桥梁,甘愿为他人做嫁衣。名医裘法祖说:“我的学生都比我强,我就成功了。”

·教育是创造的事业

创造性是人的本性之一。人永远不会仅仅满足于现状,而是要使一代比一代更聪明、更有能力、生活得更幸福,因而格外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并对教育进行深入的探索、研究。因此,教育必然是创造的事业。人们尊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也正是由于他们的劳动具有创造性。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科研型教师”、“专家型教师”因其独特的创造力而备受关注。未来的科学家

上海市优秀班主任毛蓓蕾,曾经在一年级上过一节成功的理想教育课。对幼小的孩子来说,理想、信念显得过于抽象,毛老师又是怎样获得成功的呢?

这堂课的主题是“未来的科学家”。上课了,毛老师意味深长地对学生说:“我知道你们都很佩服科学家,那么你们想知道未来的科学家是什么样子吗?”同学们都兴奋地喊了起来:“想知道!”毛老师指着讲桌上一个开口的盒子说:“请你们到前面来,在盒子里就可以看到。”孩子们排着队看完了以后,一个个都笑了。

原来,在盒子下面放着一面小镜子。在孩子们看之前,有的孩子想,科学家都是很有学问的,一定是戴着有厚厚镜片的眼镜,花白的头发,浓浓的大胡子——总之,没有一个人把科学家和自己联系起来。但是,当他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去看“未来的科学家”的时候,看到的却是自己。这时,孩子们受到了强烈的震撼。自己崇敬的“未来的科学家”竟然和自己联系起来了,“未来的科学家不是别人,就是我们自己!”

这是一节普通的课,但它处处充满了创造性。创造性的思考,创造性的设计,创造性的实施,并把幼小的孩子引向今后的创造。教育就是一个不断变化、充满活力的事业,教育就是一个促你不断思考、促你不断学习的事业,教育就是这样一个了不起的、离不开创造的事业。2.年轻教师如何获得幸福感

马克思在《青年选择职业时的思考》一文中指出:“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使自己变得更加高尚的人,历史承认他是伟人;那些为最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经验赞扬他们为最幸福的人。”

教育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那么,教师就是“为最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每一位教师都有幸福感。而且,当前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教师由于长期处于高压之下,极易产生职业倦怠,导致工作满意度低,丧失工作热情和兴趣。

那么,年轻教师如何获得幸福感?幸福感的获得,需要有对人生意义的透彻理解和执著追求作为基础。由于幸福本身的精神性和社会性,没有健康的价值需求与追求的人必定是远离幸福的人。幸福不是物质欲望得到满足的自然性、即时性的快感。谁对人生意义与本质的把握最透彻、追求最执著,谁获得的幸福的可能性及质量就越高。苏霍姆林斯基说:

教师的劳动是无可比拟的,也是任何劳动不能相提并论的。纺织工人干上一个小时就能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炼钢工人干上几个小时后,就能高兴地看到火焰般的钢水,这是炼钢工人理想的顶峰。……可教师需要年复一年的劳动才能看到自己造就的对象;有时,要经过十几年你的意图才能勉强地显现出来;任何人也没有像教师那样经常地碰到一些不满的情绪;任何一种劳动也不会像教师的劳动那样一有错往往导致严重的后果,教师必须对社会负责任,对你的父母负责任,只要求他们工作做得准确无误,做得好。在教师身上表现出来的点点滴滴的美,这都是他用不眠之夜、一头白发、个人幸福换来的。是啊,教师往往有时想不到自己,因为他必须去想着别人。这对教师而言,并非是自我牺牲,也不是听天由命,而是他们个人生活的真正幸福。

当前,社会存在大量病态的幸福观。日本社会学家千右保曾经在一些国家作对比调查,问题为:如果有足够的钱供你一生享乐而无须工作,那么你是去享乐还是去工作?千右保说:“根据大约二十年以前的调查,基本上没有人回答靠玩过日子。美国这一比率为2%~3%,日本竟不到1%。然而近年来,‘玩派’骤然增多”。1983年对11个国家进行世界青年意识调查,结果显示,‘玩派’比率最高的是瑞士,占39.8%,日本为19.8%,美国为21.8%。到了1987年,日本的玩派占到26.9%,四年时间增加了7.1个百分点。”至于中国,千右保说:“令人难以掩饰惊讶的是中国的数字,玩派着着实实接近半数,占49.8%,创世界最高记录。”“玩派”的全球性的存在和增长意味着这样一个严峻的事实,尽管人类追求幸福,但深知幸福奥秘者寥寥。同时,一个巨大的危机是:幸福与快乐的混同,可能最终麻痹人类的价值感受性,从而最终埋葬一个与其他动物无本质区别的物种。

当然,年轻教师谁也不可能隔离在这个社会环境之外,要想获得幸福,就必须在这个环境中锤炼自己的人生观,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到“志当存高远,心不外平常”(季羡林给北大图书馆的题词);面对污染、腐蚀,更要学会“出污泥而不染”。年轻教师可以通过掌握四个“穿过”、四个“追寻”去获得自己的幸福。

·穿过“琐碎”,追寻价值

教师的工作,往往给人一种琐碎的感觉:板擦找不到,扫帚掉了毛,张三来告状,李四在发烧……总之是摁下葫芦起来瓢,没完没了的琐碎事情。如果仅仅看到“琐碎”的表面现象,自然免不了烦恼。但是,如果能够把这种“琐碎”,理解为宏伟工程中不可缺少的细节,就会发现“琐碎”后面隐藏着的宝贵价值。

世界上的事情,大与小,深与浅,都是辩证而生的。教师要完成的是极有价值的、塑造人的事业,但这个价值的实现,必须基于看似“琐碎”的日常工作。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以小见大”“以浅见深”。

当然,我们也不要迷失在细节中。如果方向没有确定,甚至方向是错误的,这时候强调抓细节,肯定要坏事;而如果正确方向已经确定,不扎扎实实地抓好细节,仍然停留在粗线条的措施甚至空泛的议论上,同样会失败。到了这时候,的确是“细节决定成败”。

英国军事理论家哈利说过一段意味深长的话:“两点间最短的距离并不一定是直线。在战略上,那漫长的迂回的道路,常常是达到目的的最短的途径。”所以,年轻教师要识破“琐碎”,理解“琐碎”,不厌烦“琐碎”,善于穿过漫长、迂回的“琐碎”去追寻价值。

·穿过“重复”,追寻创造

教师的工作,往往也给人一种“重复”的感觉。年年月月都是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如果停留在这种感觉上,自然没有什么乐趣,更谈不上幸福。但是,如果能够把这种看似重复的工作,当作创造的一个必要环节,就会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心境。

中国哲学思想中有许多关于量变和质变关系的认识,如成语中有“水滴石穿,绳锯木断”,古人云“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在长期的实践中,人们慢慢懂得必须扎扎实实地进行积累,使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才能实现质变。

在培养学生的教育工作中,有大量类似的经典做法。如著名的医学家严仁英要求她的学生至少要解剖100个尸体,著名妇产科专家林巧稚要求她的学生至少要接生100个婴儿。这些大师都明白,必要的重复是在准备着突破,是在酝酿着创造。

年轻的教师们,如果你有创造的愿望,就不会厌烦重复,正像奥地利诗人里尔克指出的:对于创造者是没有贫乏、也没有不关痛痒的地方的。如果你有创造的决心,就不会停留在重复。

年轻教师应该慢慢学会穿过“重复”,去追寻创造。

·穿过“矛盾”,追寻发展

教师的工作,还会给人一种“矛盾重重”的感觉。时间的矛盾——时间总是不够用;工作的矛盾——一堂课上,教学计划完成不了,有的学生的疑难解决不了,总之,矛盾一个接着一个,苦恼自然也是一个接着一个。其实,换一个角度,我们就会发现: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任何事物都是由矛盾组成的。所谓矛盾,就是一个事物是由两方面组成的,即人们常说的“一分为二”,两方面互为前提,共处一体;然后依据条件,互相转化。“矛盾”就是指这样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由“内部矛盾”引起的。黑格尔总爱说的一句话是“矛盾引导前进”。应该说,我们的教育工作,实际上就是发现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推动事物前进的过程。年轻教师应该学会穿过“矛盾”去追寻发展。

北京十一学校的老师面对矛盾重重的现实,积极寻找哲学“武器”,去破解难题,掌握推动矛盾发展的方法。有一次,自愿参加班主任讲座的老师,竟然达到120人(全校班主任只有80多人),他们听了《中小学教师如何用哲学》的报告后,在课余时间自发地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班集体有什么矛盾?怎样分析一堂课的矛盾?校长颇有感慨地说:一时间我们校园里掀起了“一场哲学风暴”。

·穿过“当前”,追寻长远

教师的工作,很容易让人陷在“当前”。作业还没有判完,家长又要见面;抽测刚刚过去,期中考试又在眼前……

如果没有全局的思考,缺乏长远的打算,肯定会陷在当前的事物堆当中,事事被动,处处被动。正如老话说的:“不预则废。”年轻教师应该追寻的是:对自己的成长,有人生规划;对自己的专业发展,有阶段安排;对班集体成长,有长期规划。具体到帮助每个同学成长,也不能就事论事,而要有长远打算。特级教师魏书生在这方面,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精彩实例。“炉长”的“三级跳”

班上有一个让人头痛的学生。他精力充沛,大错虽然不犯,但是小错不断。学习不知上进,好像什么也感动不了他……

今年一入冬,班上照例要选举“炉长”。魏书生老师高兴地看到这个学生也参加了竞选,而且光荣地被选中。“炉长”上任了,与此同时,老师向全班布置了一篇观察作文,题目就叫“炉长”。于是,奇妙的事情发生了。

开始,“炉长”自然是每天早来晚走,劈柴,烧火,填煤,清理煤渣,干得非常认真。这时他只是想,既然大家信任自己,就应该把任务完成好。但是后来他越来越感到,大家为了写作文,天天都在观察他,自己成了全班注意的中心,一种强烈的进取心便油然而生。他决心使自己的“炉长”形象更加光辉,于是工作干得更出色了,勤看火,紧填煤,使教室总是暖烘烘的。不过,其他方面仍没有多大的变化,这就是“炉长”的第一跳。

由于老师要求这篇作文三个月后才交,时间一长,“炉长”的心理又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他想,大家天天观察我,“炉长”的光辉,不能只表现在管理炉火上,在其他方面也应该像个样子,于是自觉地注意了上课的纪律。这就是“炉长”的第二跳。

他的这个努力,立刻就被同学们发现了,大家都以一种欣喜的心情看着他。在大家热切的目光的鼓励下,“炉长”决心开始第三跳,不止纪律好,还要把学习真正地搞上去。这一跳对于他当然是比较难,但是,几十双眼睛在鼓舞着他,再加上遵守纪律后,老师的讲课自己也听进去了,慢慢地,他的学习成绩果然有了提高。

三个月过去了,一篇篇文笔生动、内容充实的作文《炉长》,交了上去,而被观察和被描写的“炉长”本人,也通过这“三级跳”变了样。

魏书生老师就是善于穿过这位同学的一个个“当前”,一步步追寻着他的长远发展。年轻教师应该学会穿过“当前”去追寻长远。教师最根本的财富——人格

教师是一种很特殊的职业,面对的是人,是弱小、稚嫩、正在发展的人。这个工作最根本的性质,是影响人的精神世界。生活常识告诉我们:理想只能靠理想去培养,人格只能靠人格去塑造。这就决定了承担精神世界工作的教师本人,最重要的是要有远大的理想和高尚的人格。1.人格是进行教育的基石

提到教师的人格,我就不由得想到两个关于“最后一课”的故事。一个是大家熟知的法国作家都德写的《最后一课》,讲的是在普鲁士禁止法国教授法文,要求改教德文后,法文教师韩麦尔先生给全体学生、村民上最后一节法文课。韩麦尔先生,一个普通的教师,他的人格,他的气节,已经影响了千千万万善良的人。

另一个“最后一课”,知道的人并不多。这位没有留下姓名的教师,在死亡的考验面前,从容,平静。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南斯拉夫的一个村庄,面对侵略者,男女老少都表现得十分英勇,但最终由于寡不敌众,村庄还是被德军占领了。德军把全村的老百姓都集中在村子的中心广场,然后开始实施一个恶毒的计划。德国军官厉声地宣布:我们现在决定,要把所有的学生和老师全部枪决!然后,德国军官狞笑着说:“不过,我给老师一个机会——只要老师表示亲善德意志帝国,就可以免死!”

老师毫不犹豫,平静地表示:“让我第一个走上刑场,这就是我给学生们上的最后一课。”

敌人深知什么方法最能摧毁人们的意志,首选的就是在人们的内心世界,把大家尊敬的、为人师表的教师打垮。可是,敌人彻底地失算了,教师用宝贵的生命给学生们上了最后一课,展现了自己的伟大人格。

在四川地震时,虽然出现了“范跑跑”这样的教师,但是我相信,绝大多数的教师,在学生面临生死存亡的情况下,都会情不自禁地想尽一切办法(包括用自己的身体)保护那些幼小的生命,保护那些和自己朝夕相处,已经用“爱”紧密联系起来的学生。根据我和教师多年的接触,我深信一定会是这样!

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的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乌申斯基

教师的人格,决不是为了去教育谁而刻意表现出来的。教师的人格融进了自己的血液,铸进了自己的灵魂,不需要想,更不需要强迫自己,该做什么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教师的人格,就像自己的呼吸一样,已经是生命的一部分,像鲜花那样,总是自然地散发着芳香。

著名艺术家英若诚曾经语重心长地说:“几十年我亲眼所见,有些才华出众的人,最后由于人格的褊狭误入歧途。”我对此也有同感,许多才华出众的老师,就是因为片面地追求业务水平,放松了思想道德的修炼,工作虽然也有一定成绩,但终究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原因很简单,就是缺少高尚人格——教师最根本的财富。

正像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教师的人格是进行教育的基石。教育工作中所实施的一切——观点、信念、理想、世界观、兴趣、爱好等等的形成,都在教师的人格这个焦点上汇合。社会上各种政治的、道德的、审美的思想、真理和观点,都会在教师身上反映出来。而所有这一切,又都将通过教师个人世界反映在学生身上,并在学生身上得到更高基础的再现。”他还说:“每一位教师的手里都掌握着几十人,乃至几百人的生活命运。用你那充满关爱的手去触摸学生们的心,去触摸他们的灵魂吧!”

教师怎样去触摸学生的灵魂?不能靠知识的灌输,也不能靠违心的说教,只有靠教师高尚的人格;而高尚的人格的核心是“爱”,而且是“热爱一些人和事情超过爱自己”。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是对正在成长中的中小学生而言。当教师抱着“一切为了孩子”的强烈动机,兢兢业业地做好教育工作的时候,他的人格魅力对学生必将产生巨大、持久的影响。

教师要把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做好,一定会想尽办法调动学生的上进心,这当然是对的。但年轻教师往往没有认识到,调动学生的上进心和自己的人格有密切关系。在调动学生的上进心时,教育者自己的动机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教师抱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消极态度,或为了自己的“业绩”而去调动学生的上进心,或是为了跟别人攀比,这样不仅无助于提高学生的上进心,而且这样的行为本身也给学生树立了一个坏榜样。2.高尚人格的特点

·具有高度的责任感

教师虽然是普通人,但是其责任却极其不普通,在一定意义上是代表国家,按照教育方针来培养下一代。任何教育意图,实际上只能在教师那里才能得到真正的贯彻。

一方面,教师这一职业责任重大,而另一方面,教师的劳动又有独立性的特点。因此,这个重大责任的落实,靠的只能是教师的自觉。对一节课要准备到什么程度?对后进生要帮助到什么程度?都是很难制订指标,也很难测查的,凭的就是教师的责任心,动力则来自教师的人格。高度的责任感实际上是指教师应为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负责。这也就意味着,教师要坚持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应该为了升学率而忽视学生的品德和牺牲学生的健康。

当然,现在另一种倾向也需要纠正。社会上对教师的要求过多过高(例如要求把所有的后进生在短时间内转变过来),把其他人应该负责的事情,一股脑全加在教师头上,脱离了现实可能,超出了教师的能力,也是不合理的。

教师高度的责任感应该表现在自己应该做、可能做的范围内,做得好,做得深。

·对教育热爱、执著

优秀教师的经验总结,几乎毫无例外地都把“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放在第一位。哲学家罗素也指出:“只有那些对自己的学生满腔热情,并且真正渴望将他所认为的有价值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的人,才能成为优秀的教师。”

特级教师于漪认为:“激情也是教师不可少的素质。教师心中要有一团火,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朝气蓬勃,对学生有感染力、辐射力。只有燃烧自己,才能在学生心中点燃起理想之火,塑造优美心灵。”特级教师霍懋征认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强调爱是教育的基础。特级教师李镇西则进一步指出:“有了爱,不等于就有了教育。教育中真正的爱,意味着对学生的成长以至未来的一生负责,因此这种爱就包含着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乃至必要的合理惩罚。”他的观点强调了教师爱的深意。

教师对教育事业、对学生的热爱,是人格的自然表露,不需要也不可能完全用语言来表达。教师对学生的爱和他对教育事业的执著融为一体,点点滴滴渗透在日常的、平凡的教育工作中。我曾带过好几个“慢班”、“乱班”,当时自己由于能力不够,班集体涣散、课堂纪律差的问题一直没有解决。但后来发生的一件事情使我深深地感到,对学生真挚的感情的确是教育的基础。

有一次,上《井冈山》这一课,我向学生描述自己到井冈山参观时的所见所闻。当我讲到白匪军将红军医院的二百名伤员全部残杀时,连我自己都没有想到,竟突然哭了起来。我哽咽着说:“这些红军战士为了新中国,把自己的生命都贡献出来,而你们身在福中不知福,不遵守纪律……而我又没有把班带好,我们对得起他们吗?”

我一直面对黑板,因为不想让学生看到我满脸泪水。这时候,全班从来没有这么安静过,一直到下课。从此,这个班的状况有了很大改变,我想,这就是同学们从一个老师流露的情感中受到了震动,而我也更加理解学生了。

·具有敢于批判的独立意识和敢于突破的创造精神

哲学家罗素指出:同艺术家、哲学家和作家一样,教师只有感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受内在创造性冲动指导的人,而不受外界的控制与束缚,才能尽职尽责。

教师要尽职尽责,就必须具备敢于批判的独立意识和敢于突破的创造精神。教师的人格应该表现为坚持真理,仗义执言,不唯上,不唯书,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年轻教师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敢于突破两层障碍。

一是外在的。上级的要求指示、规章制度,有的明明是错误的,要敢于抵制(例如,有的上级为了自己的政绩,要求教师弄虚作假,补写几年前的教学档案)。有的教育理念明明是脱离实际的,要敢于提出不同意见。(例如,强调“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好孩子是管出来的”等片面的理论)。刚正不阿的人格表现为“只执行正确的要求”。

二是内在的。虽然学校鼓励教师发表独立见解,支持教师推陈出新,但有的教师仍然畏缩不前。这种障碍来自教师求稳惧变、好面子、随大流的思想。

一般说来,年轻教师在解放思想、创造精神这方面是具有优势的,但是也需要注意两点。

一是防止片面性。要全面分析,对别人意见中合理的部分(哪怕只有百分之一)也要肯定,更不要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二是对事不对人。讨论问题,提出不同意见,一定要注意对事不对人。看法可以不同,但要尊重持不同观点的同事,而且态度要真诚、友好。3.高尚人格的培养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的社会文化也受到影响和冲击。一方面是西方的价值观伴随着西方文化,对年轻人很有吸引力;另一方面是中国历史上“左”的错误造成的严重损失,使一些人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了动摇,甚至走向另一个极端,认为“世界上人人都是自私的”,导致许多人对究竟什么是高尚人格产生了错误认识。

教师人格是指一名教师以价值观为核心,将优良的思想道德、品格、情操、才学、气质集一身,所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特质。培养高尚人格是一生的任务,目前,如果年轻教师有些问题暂时想不通,也没有关系。随着生活实践的丰富、文化学习的积累,对人格的认识一定会逐步提高。所以,我建议年轻教师,现在至少要采取“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心态,千万不要被社会上的各种不良思想蛊惑,放弃了自己对高尚人格的追求。

·自我教育

教师的人格培养,一条最主要的途径是自我教育。自我教育是在一定的遗传基础上,在环境和他人教育的条件下生成和发展的,但是它一旦生成,就积极地反过来发挥作用,极大地影响着个人的成长,而且随着人的成长,它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最终成为影响人的成长的最重要的因素。回顾人类历史,所有取得巨大成就的人,无不具有高度发展的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

自我教育是一个由自我认识、自我要求、自我践行和自我评价四个环节组成的动态结构。人一般都是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提出自我要求;在自我要求的目标引导下,不断地通过实践过程中的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自我调节,力争达到一定的预期效果;然后用自己认可的价值观进行自我评价,通过这一评价,形成对自己的新的认识。在这一新的认识的基础上,又开始了新的自我教育、循环上升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人格不断提升的过程。

自我教育对于人的成长的重大作用,过去一直被人们忽视。其实,一个真正成熟的、合格的教师,他的人格形成是建立在对价值、权利和责任三方面具有正确认识和实施能力的基础上的。这种认识和能力,既指向外部世界,同时也指向内部世界——即自我教育。教师通过自我教育,在对自己和世界充分认识的基础上,自觉确定人生的目的,追求人生最大的意义和最高的幸福,这是培养人格的必经途径。

·吸收优秀人物的人格思想

每一个人都是人类文化之网中的一个结,都生活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年轻教师可以吸收中华民族丰富的营养,学习世世代代仁人志士的高尚人格。

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中,列举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几部传世之作:“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这些“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中映射出的伟大人格思想,是年轻教师成长必须汲取的营养。

人格高尚的人,并不一定有显赫的地位。有些名不见经传的平凡人物,同样有超凡的人格魅力,同样值得我们学习。下面这个真实的故事就是讲的一个有自尊的普通人,他的言行会使我们对高尚人格有更深刻的理解。

他,其实只是一个极其普通的理发师。但是,根据中南海的工作人员回忆,大家对他一致的评价是“职务虽低,却是世界上最有自尊的人”。

事情发生在一次国庆节的庆典之前,工作人员发现毛泽东主席的头发有些长,赶忙通知人来给毛主席理发。来的是一位老理发师,虽然时间有些紧,但他还是从容不迫地工作着。随着时间的推移,毛主席显得有些坐不住了,但老理发师还是不理会,仍然极其认真地干他的活。

又过了一会儿,焦急的毛主席开口说:“可以了吧,庆典快开始了,还有许多事情要做喽。”没想到,这位老理发师不动声色地说:“不成,这是我的工作,没有达到我满意的程度,不能草草结束。”毛主席只好耐心地等待老理发师自认为满意的时候。

理发终于结束了,老理发师笑眯眯地说:“好了,你可以走了。”边说边在毛主席的后脑勺上拍了一下,这是老理发师的一个习惯动作,不过,这让当时在场的工作人员着实吃惊不小。

·积极投身社会实践,营造健康的人际关系

人格的塑造,决不是读几本书就能实现的,更不是捶胸顿足下决心所能解决的。人格的培养,只能在社会实践中潜移默化,慢慢锤炼;在人际关系中熏陶感染,渐渐形成。

年轻教师不应该消极等待社会实践的“邀请”,企盼健康的人际关系的“到来”,而应该积极地投身社会实践,主动去营造健康的人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