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珍说药——《本草纲目》养生药物串讲(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6 17:25:54

点击下载

作者:王绪前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时珍说药——《本草纲目》养生药物串讲

时珍说药——《本草纲目》养生药物串讲试读:

前言

明代伟大医药学家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涵盖了医学、植物、动物、矿物、物候、冶炼、气象、诗赋、民俗、历史、养生等多学科、多领域的知识,被称为中国古代的大百科全书。随着人们对健康意识的增强和对回归自然的向往,传统中医药被人们广泛认识、接受,但《本草纲目》因涉及面宽广,有些文字比较深奥,要看懂、读通是书有一定难度,鉴于此,作者将其中常用中药,结合李时珍本人的认识,围绕养生方面的知识点,对原文进行了分析、解读。

养生的目的在于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减缓衰老,延长寿命。以中医中药来进行养生,理论独特、方法多样、实用性强。本书将《本草纲目》中部分药物,从科学性、普及性、知识性、可读性、文化性、实用性进行解读。力求文字深入浅出、雅俗共享,语言通俗易懂,既可作为科普读物,又有助于专业人士研究。在享受养生文化的同时,亦可强身健体,祛病防病、延年益寿。据统计《本草纲目》中收载7390余条有关轻身、延年、却老、耐老、增寿的医论及方药。本书将《本草纲目》中关于药物养生的智慧予以辑录,使读者可以应用于实际,尽享长寿安康。

全书共介绍119味药,每一味药材后面均用李时珍的原文进行提示,说明此药的主要应用特征,如人参——治男妇一切虚证,“治男妇一切虚证”即为李时珍的原文,为便于读者认读方便,在所引原文中部分“加黑”予以提示,并围绕此进行解读。【时珍原文】本书中所引原文均为李时珍的个人原话,并将其中的重点作为该药物的小标题,加黑予以提示。【养生评述】主要针对李时珍的原文从应用方面加以分析,阐述该药在生活中应用的特点。【养生特点】围绕该药物在养生方面的特点,强调实用,将该药物进行解读。文字尽量简洁明了,以突出该药物的特色,便于读者一目了然。【养生验方】本书中所录小验方全部是《本草纲目》附方中的方子,由于原书附方多,每味药物限选附方3首。尽量收载能够用得上、办得到,简单易行,操作方便的方子。对于原书中的剂量,不予改动,读者可以参看附录中的剂量换算。

本书的文字由王绪前编写,药物图片由饶军、郑小吉提供。

作者从事临床中药学教学39年,也对《本草纲目》全书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读,深感是书博大精深,研习该书,受益匪浅,乃潜心探求。本书从养生方面寻求古训,按照中医特色归纳并结合自己个人的认识,对于中药知识进行了阐发,冀光大《本草纲目》之精髓,但由于作者知识面、临床经验、写作水平方面的局限,书中错误难免,尚祈谅解。湖北中医药大学 王绪前2015年3月二画人参——治男妇一切虚证

【时珍原文】

治男妇一切虚证,发热自汗,眩晕头痛,反胃吐食,痎疟,滑泻久痢,小便频数淋沥,劳倦内伤,中风中暑,痿痹,吐血嗽血下血,血淋血崩,胎前产后诸病。(《本草纲目·卷12·人参·主治》)

【效用特点】

甘、微苦,平。

1.大补元气:

用于元气虚脱,脉微欲绝的重危证候,若单用,称独参汤。为拯危救脱要药,其大补元气之功无药可代。

2.补脾益肺:

用于肺气虚、短气喘促、懒言声微等症,若肺肾两虚的虚喘也常用。也用于脾气虚之倦怠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之脏器下垂,如胃下垂、肾下垂、久泻脱肛;心气虚之心悸怔忡、胸闷气短。

3.生津止渴:

用于热病气津两伤或气阴两虚之口渴,体倦气短。

4.安神益智:

用于气血两亏,心神不安之心悸怔忡、失眠健忘等症。

【养生评述】

李时珍认为人参能治一切虚证,根据临床应用来看,人参的最大特点是补气,也能补阴、补阳,通过补气又能生血。其补气作用非他药所能及,故有大补元气之谓。取此功效,一般是单用。人参是所有补气药中补益作用最强的,古有神草之谓,千草之灵,百药之长的说法。历来称其为振危救脱第一要药。

李时珍所说人参治疗一切虚证,需结合情况选用,根据采集、种植、炮制的不同,其名称有多种。野山参:乃峻补品,具有大补元气的特点。野山参在我国基本绝种。移山参:是野山参移植于田园长大者,补虚作用次于野山参。园参:为人工种植。是将野生人参移植栽种,逐渐发展为采其种子种植。按制法的不同,园参又可分为:①红参:把鲜参洗净,剪去小枝根,蒸2~2.5个小时,取出烘干或晒干。红参偏于温补。②糖参:将洗净的鲜参放在沸水中浸煮至六成熟左右,捞出用竹针在参身周围刺孔,放在盆中,倒入糖浆,浸糖24小时后冲去表皮糖浆,再晒干或用火缓缓焙干。作用温和,补益作用不如红参。③白参,亦称生晒参:用沸水烫煮片刻,然后晒干。作用平和。④参须:即人参之须根。作用较弱。在使用时,应灵活选用之。

【养生特点】

若平时感觉身体疲乏无力,气短,就可以用人参泡水饮服,每次5g左右,坚持应用有效。李时珍的父亲李言闻说:“人参生用气凉,熟用气温”,就是说红参性温,偏于温补,脾肺气虚宜之;生晒参性凉,和西洋参的作用相似,但比西洋参作用更平和,气虚火旺者宜之。若年老体弱,也可以用人参浸泡45°左右白酒饮用,每天不超过50ml。

【养生验方】

1.消渴引饮:

人参为末,鸡子清调服一钱,日三四服。

2.喘急欲绝上气鸣息者:

人参末,汤服方寸匕,日五、六服效。三画三七——金疮要药

【时珍原文】

止血散血定痛,金刃箭伤跌扑杖疮血出不止者,嚼烂涂,或为末掺之,其血即止。(《本草纲目·卷12·三七·主治》)

此药近时始出,南人军中用为金疮要药,云有奇功。又云:凡杖扑伤损,瘀血淋漓者,随即嚼烂,罨之即止,青肿者即消散。若受杖时,先服一二钱,则血不冲心,杖后尤宜服之,产后服亦良。

大抵此药气温、味甘微苦,乃阳明、厥阴血分之药,故能治一切血病。(《本草纲目·卷12·三七·发明》)

【效用特点】

甘,微苦,温。

1.活血止血:

用于体内外各种出血证,无论有无瘀滞,均可应用,但以出血兼有瘀滞者尤为适宜。可单味研末吞服。本品有祛瘀生新,止血不留瘀,化瘀不伤正的特点,为止血良药。

2.散瘀定痛:

用于跌打损伤,或筋骨折伤,瘀肿疼痛,可单用研末冲服,或配伍其他活血行气药同用。其止痛作用强,为治瘀血诸证佳品,外伤科之要药。

【养生评述】

三七首载于《本草纲目》,誉为“金不换”。以广西田阳县为集散地,称田三七。其具有很好的止血作用,对于瘀血所致出血病证效果尤佳,称为止血要药。其特点是对于身体各个部位出血均为首选。内服、外用均具有良好的作用。单用也有极佳的效果。又有止血不留瘀的特点。

三七的止痛作用很好,善于治疗各种疼痛,如胸痹,头痛,颈椎痛,腰痛,跌打损伤疼痛。此药对于腰椎病变效果良好。

【养生特点】

三七乃五加科植物,而五加科的植物多有补虚作用,三七也能治疗虚损,诸如体虚引起的疲倦、乏力、精神不振等,一般将其泡药酒应用效果佳。将三七、丹参配伍同用,治疗心胸闷痛效果更好。民间多用三七与鸡炖吃,对于虚损病证如乏力、气短等可以选用。

【养生验方】

1.吐血,衄血:

三七一钱,自嚼米汤送下。

2.男妇赤眼:

三七磨汁涂四围甚妙。

3.无名痈肿疼痛不止:

三七磨米醋调涂即散。已破者,研末干涂。大枣——脾之果

【时珍原文】《素问》言枣为脾之果,脾病宜食之。谓治病和药,枣为脾经血分药也。(《本草纲目·卷29·大枣》)

【效用特点】

甘,温。

1.补益脾胃:

用于脾胃气虚所致饮食减少,倦怠乏力,久泻。

2.养血安神:

用于血虚萎黄,神志不安,无故悲伤,坐卧不安,心烦不寐,神志恍惚,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3.缓和药性:

用于缓解峻烈药物的毒副作用,使正气不受伤,并能调和各药的寒热偏性。

【养生评述】

李时珍认为大枣乃是脾之果,脾胃虚弱者尤宜食用大枣。大枣以色红、皮薄、纹细、饱满、肉厚、形大、核小、油润、味甜者为佳。有“五谷加大枣,胜过灵芝草”的说法。

大枣有嫩肤作用,可以防治皮肤衰老,有一则传说:河中永乐县出枣,世传得枣无核者可度世。里有苏氏女获而食之,不食五谷,年五十嫁,颜如处子。

民间有“一日吃三枣,终生不显老”的说法,其不仅是治病良药,也是养生美容妙品。由于大枣能益气健脾,可以促进气血生化,气血充足则面色红润,皮肤润泽,肌肉结实。长期少量服用大枣可以治疗面色不荣、皮肤干枯、形体消瘦,皮肤生雀斑、粉刺以及头发枯黄,对雀斑、粉刺、口角炎、唇炎、脂溢性皮炎等影响面部美容的疾病也有一定的作用。大枣使皮肤与毛发光润、平展面部皱纹,使皮肤更加健美,所以说大枣具有美容、嫩肤作用。

枣虽有益于脾胃,但却不利于牙齿。嵇康《养生论》就有“齿居晋而黄”的说法,就是说生活在晋地(山西)的人,因此地多产枣而又多吃枣,牙齿易发黄。所以有“梨益齿而损脾,枣益脾而损齿”的说法。

民间谚语赞曰:常吃枣,人不老。据统计,汉代张仲景的书中,就有63方中用了大枣。

【养生特点】

经常食用一些大枣,有助于身体健康,《本草纲目·卷29·枣》载一谚语:“一个乌梅二个枣,七枚杏仁一处捣,男酒女醋齐送下,不害心痛直到老。”此方看似简单,实则具有良效。根据临床应用来看,既治疗心痛,也治疗胃痛。现在的用法是将3味药(也是食品)直接用水泡服,也可以配伍其他药物煎水内服,用来治疗胃痛,心脏方面的疾病。

【养生验方】

1.调和胃气:

干枣去核,缓火逼燥为末。量多少入少生姜末,白汤点服。

2.妇人脏燥悲伤欲哭,象若神灵,数欠者:

大枣十枚,小麦一升,甘草二两,每服一两,水煎服之。大黄——泻血中伏火

【时珍原文】

凡病在五经血分者,宜用之。若在气分用之,是谓诛伐无过矣。泻心汤治心气不足吐血衄血者,乃真心之气不足,而手厥阴心包络、足厥阴肝、足太阴脾、足阳明胃之邪火有余也。虽曰泻心,实泻四经血中之伏火也。又仲景治心下痞满、按之软者,用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此亦泻脾胃之湿热,非泻心也。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则作痞满,乃寒伤营血,邪气乘虚结于上焦。胃之上脘在于心,故曰泻心,实泻脾也。(《本草纲目·卷17·大黄·发明》)

【效用特点】

苦,寒。

1.泻下攻积:

用于热结便秘最为适宜,亦用于其他类型的大便秘结,为攻下导滞之要药。

2.清热解毒:

用于多种里热病证,如温热病,高热神昏,烦躁;脏腑火热证之目赤,咽喉肿痛,牙龈肿痛;热毒疮痈;水火烫伤等。

3.泻火凉血:

用于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咯血等上部出血病症。

4.活血祛瘀:

用于瘀血阻滞引起的多种病症,治妇女产后瘀阻腹痛,恶露不尽者。

5.清泄湿热:

用于湿热证,如湿热黄疸、湿热小便不利。

【养生评述】

大黄具有清气血分热邪的作用,并具有很好的通便作用,使用范围很广,药价没有人参贵,其治疗多种病,但并不引起人们重视,很少有人对大黄的作用加以赞颂,即使用大黄治愈了疾病,人们也往往并不说大黄有多大功劳,这就是所说的“人参杀人无过,大黄救人无功”。其实根据中医的认识,“若要长生,肠中常清,若要不死,肠中无屎”。大黄具有清除肠中毒素的作用,中医有“以通为补”的说法。实际上在临床上只要药症相符,大黄也补,药不对症,参茸也毒。

【养生特点】

保持大便通畅就能及时地排出体内的毒素,也有益于身体健康。中医所谓补,有补益气血阴阳的不同,但是对于某些疾病,并不是用补可以治疗的,例如身体虚弱又大便不通,就要采用以通为补的治疗方法,只有祛除了肠道积滞,才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也就是对身体的最大补养。因为大便通畅,及时排出食物残渣及废物,保持体内清洁,所以说大黄虽是通便药,但服用少许大黄可以达到以通为补之效。谚语讲内服中药,腹泻放屁,排出热毒,健康有益。

【养生验方】

1.冻疮破烂:

大黄末,水调涂之。

2.热痢里急:

大黄一两,浸酒半日,煎服取利。

3.汤火伤灼:

庄浪大黄生研,蜜调涂之。不惟止痛,又且灭瘢。山药——益肾气,健脾胃,润皮毛

【时珍原文】

益肾气,健脾胃,止泄痢,化痰涎,润皮毛。(《本草纲目·卷27·薯蓣·主治》)

【效用特点】

甘,平。

1.补气健脾:

用于脾胃虚弱,食少便溏,腹泻等证。

2.补阴养肺:

用于肺虚久咳等证。可单用。

3.补肾固精:

用于肾虚遗精,消渴,小便频数,带下病证。

【养生评述】

山药在《神农本草经》中被列为上品,原名薯蓣。最有名的山药是产于河南的怀山药,素有“怀参”之称。怀山药粉性足,质坚实,颜色白,体粗壮,握之不裂,煮之不烂,蒸之不缩,补益力很好。

山药既可入食,又可入药,有野生与家种的区别,载于园圃者风味逊于野山药。野山药尤以腊月采者为佳,药用山药以质重色白者为好。李时珍认为“薯蓣入药,野生者为胜;若供馔,则家种者为良。”作为菜肴,既可单用,又可荤素搭配,其色香味形俱佳。山药甘甜适口,补而不腻,如宋代名方六味地黄丸中就配有山药,其既能补气又能补阴,乃气阴双补的妙品。中医认为,其补益肺脾肾,为平补上中下三焦(肺:上焦;脾:中焦;肾:下焦)的药物。

山药有怀山药和淮山药之分,怀山药为道地药材,主产怀庆府一带,淮山药是指产于淮河流域一带,非道地药材。所以中医所用的好山药应该是怀山药。

谚云男山药,女百合,是说男性应多吃山药,而女性应多吃百合。这是因为山药甘平无毒,偏于补气,食之补而不腻。块茎肉质柔滑,营养丰富,风味鲜美,不仅可烹,制成多种佳肴名菜,且可做粉或配制成多种滋补食品,故山药常被人们誉为滋补保健佳蔬,具有很高的药用、食用价值。其调补而不骤,微香而不燥,常服有白肤健身之益。

李时珍云山药“益肾气,健脾胃”,有平补上中下三焦气阴的说法,其作用平和,既是药品,也是食品,在应用中不受剂量的限制。此药在临床上有两个特点,一是治疗糖尿病,需大剂量使用,可以将其作药或者食物来应用;二是治疗多种胃病,尤其是对于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效果最佳,应用的方法是将山药研末后以水调服,有保护胃黏膜的作用。

【养生特点】

山药润皮毛,指的是具有美容特点,经常食用山药能靓肤,使皮肤达到美白效果,同时也使皮肤细腻,以山药粉煮粥吃,可以达到补肾精、固肠胃的作用,对于肾精不足、脾胃失调而引起的腰膝酸软、男子遗精、女子带下、饮食欠佳、劳热咳嗽、大便不实,效果很好。

【养生验方】

1.小便数多:

山药以矾水煮过、白茯苓等分,为末。每水饮服二钱。

2.痰气喘急:

生山药捣烂半碗,入甘蔗汁半碗,和匀。顿热饮之,立止。

3.手足冻疮:

山药一截磨泥,傅之。山楂——消肉积

【时珍原文】

凡脾弱食物不克化,胸腹酸刺胀闷者,于每食后嚼二三枚,绝佳。但不可多用,恐反克伐也。按《物类相感志》言:煮老鸡、硬肉,入山楂数颗即易烂。则其消肉积之功,益可推矣。(《本草纲目·卷30·山楂·发明》)

【效用特点】

酸、甘,微温。

1.消食化积:

用于肉食积滞,胃脘饱满胀痛,腹胀,泄泻,小儿疳积。尤善消除油腻肉食积滞。

2.活血化瘀:

用于血瘀经闭,痛经,产后恶露不尽,腹痛,疝气痛等症。

【养生评述】

山楂入药,历史悠久,《尔雅》中就有记载。山楂分为南山楂、北山楂。北山楂多为栽培,果实较大,气香,味酸,多切片入药,以个大、皮红、肉厚者为佳,多作食用。南山楂多为野生,果实较小,气微,味酸涩,多原粒入药,以个大、色红、质坚者为佳,多作药用。无论南北山楂均以核小肉厚者为佳。

李时珍认为山楂消肉食积滞,并说“煮老鸡、硬肉,入山楂数颗即易烂。”是治疗进食肉类油腻之物引起消化不良的佳品,当食用油腻过多而引起消化不良时,就可用鲜山楂或干品煮水喝。山楂消积,用于脘腹胀满,嗳气吞酸,腹痛便秘证。

山楂具有良好的活血化瘀作用,尤对因瘀血所致月经不通,痛经,单用山楂煎水服就有效验,简单的方法是将山楂、红糖适量,一同装入开水瓶中,以开水浸泡1小时后饮用,对于痛经具有良好的作用。也用于治疗产后恶露不下。

山楂一次不能吃得太多,因为消食的缘故。李时珍说“生食多令人嘈烦易饥,损齿,齿龋人尤不宜也。”

【养生特点】

当饮食过多食用肉食类食物后,就可以用山楂来消食导滞。据此,现用其来减肥瘦身,使用时可将山楂和荷叶泡水代茶饮。治顽固性呃逆,以生山楂煎服,1日见效。或用山楂2粒,细嚼慢咽,可同时饮少量温开水。将山楂与粳米煮粥食用有止泻、止痛、止痢的作用,其使用简便,效果良好。山楂有酸味,在煮粥时,适当加点糖味道会好些。

【养生验方】

1.老人腰痛及腿痛:

用棠梂子(山楂的一种)、鹿茸(炙)等分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百丸,日二服。

2.痘疹不快:

干山楂为末,汤点服之,立出红活。又法:猴楂五个,酒煎入水,温服即出。

3.食肉不消:

山楂肉四两,水煮食之,并饮其汁。川芎——专治头脑诸疾

【时珍原文】

芎本作营,名义未详。或云:人头穹窿穷高,天之象也。此药上行,专治头脑诸疾,故有芎之名。以胡戎者为佳,故曰胡。(《本草纲目·卷14·芎·释名》)

芎,血中气药也。(《本草纲目·卷14·芎·发明》)

【效用特点】

辛,温。

1.活血行气:

用于血瘀气滞诸痛证,如胸、胁、腹诸痛证。尤为妇科活血调经之要药。通过配伍,可用治多种妇科瘀血之证。

2.祛风止痛:

用于头痛,风湿痹痛,其能“上行头目”,为治头痛之要药。无论风寒、风湿、风热、血虚、血瘀头痛皆可应用。现代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血管、神经性头痛等。

【养生评述】“川芎”的名称,最早载于《本草纲目》,古称芎。主产四川者为地道药材,品质最佳。从药材来看,均以个大、饱满、质坚、干燥、香气浓、油性大者为佳。其特点是上行头目,下达血海,外彻皮毛,内入脏腑,旁通四肢,辛温走窜,走而不守,一往直前。

川芎系治疗头痛良药,尤以治疗风寒、风热、血虚、血瘀之头痛著称。李时珍云专治头脑诸疾,并引用张元素的话说,为“血虚头痛之圣药”,又引用李杲所说“头痛必用川芎”,因此现有“头痛不离川芎”之说。

李时珍还认为川芎乃是血中气药,意思是说,川芎主要是治疗血分的病证,但是也是可以用于气分病证者,乃是治疗瘀血的要药,凡身体各部位所致出血病证均可以使用。所以凡是有瘀血者,此药为首选,如胸胁刺痛、跌打肿痛、闭经痛经、月经不调、风湿痹痛、寒痹痉挛、痈疽疮疡以及产后瘀阻腹痛等病症均可以选用川芎。川芎既能止头痛,又为妇科要药,四物汤中就选用了此药。通过行气活血,达到调经止痛之功。

【养生特点】

川芎具有促进气血运行的作用,凡因为气滞血瘀者就可以选用之。使用川芎时,剂量不可过大。

【养生验方】

1.风热头痛:

川芎一钱,茶叶二钱,水一钟,煎五分,食前热服。

2.偏头风痛:

京芎细剉,浸酒日饮之。

3.牙齿疼痛:

大川芎一个,入旧糟内藏一月,取焙,入细辛同研末,揩牙。干姜——能引血药入血分,气药入气分

【时珍原文】

干姜能引血药入血分,气药入气分,又能去恶养新,有阳生阴长之意,故血虚者用之;而人吐血、衄血、下血,有阴无阳者,亦宜用之。乃热因热用,从治之法也。(《本草纲目·卷26·干姜》)

【效用特点】

辛,热。

1.温中散寒:

用于脾胃虚寒之脘腹冷痛,食欲不振或呕吐泄泻。其主要作用于中焦,散寒而温暖脾阳,为温脾之主药。无论外寒内侵的实寒证,还是阳气虚寒从内生的虚寒证,均可使用。

2.回阳救逆:

用于心肾阳虚,阴寒内盛之亡阳厥逆,脉微欲绝,力量不及附子,既助附子回阳救逆,又能降低其毒性。

3.温肺化饮:

用于寒饮喘咳之形寒背冷,痰多清稀。其上能温肺散寒以化饮,中能温脾阳以绝生痰之源。

【养生评述】

李时珍说干姜能引血药入血分,气药入气分,就是说既能散血寒,也能祛气分的寒邪,而具体作用的部位主要是脾胃。其治疗脾寒病证,诸如腹痛、泄泻,由于泄泻病证属于人体下部病证,但一般不云干姜走下,而云治疗重在中焦。李时珍引用张元素语云:“干姜大辛大热,阳中之阳。其用有四:通心助阳,一也;去脏腑沉寒痼冷,二也;发诸经之寒气,三也;治感寒腹痛,四也。肾中无阳,脉气欲绝,黑附子为引,水煎服之,名姜附汤。亦治中焦寒邪,寒淫所胜,以辛散之也。又能补下焦,故四逆汤用之。干姜本辛,炮之稍苦,故止而不移,所以能治里寒,非若附子行而不止也。理中汤用之者,以其回阳也。”根据临床对于干姜的使用情况来看,其主治的部位重在脾胃。若脾胃虚寒就会出现腹泻、腹痛等,此时可以用少许干姜泡水饮服具有散寒止痛的作用。

生姜具有良好的解半夏毒的作用,这在历代的本草书中均有记载,但是干姜是否也解半夏之毒呢?从张仲景的方子中可以看出,其用了半夏以后,多同时配伍有姜,包括生姜、干姜、姜汁,如半夏泻心汤等就是将干姜、半夏同用的,既然生姜可以解半夏毒,那么干姜也就应该可以解半夏毒。所以在无生姜的情况下,可以选用干姜。

临床上生姜用的是嫩姜,而干姜用的是老姜。生姜主要作用于胃,所以主治呕吐,而干姜主要作用于脾,所以主治泄泻,但干姜性质较温,多云热性,有“姜还是老的辣”之说。

【养生特点】

当身体经常畏冷,四肢不温,胃脘冷痛,就可以选用此药御寒。使用时可以干姜、红糖煎水饮服。

【养生验方】

1.赤眼涩痛:

白姜末,水调贴足心,甚妙。

2.中寒水泻:

干姜炮研末,粥饮服二钱,即效。

3.牙痛不止:

川姜炮、川椒等分为末,掺之。四画乌梅——食梅则津生

【时珍原文】

梅,花开于冬而实熟于夏,得木之全气,故其味最酸,所谓曲直作酸也。肝为乙木,胆为甲木。人之舌下有四窍,两窍通胆液,故食梅则津生者,类相感应也。故《素问》云:味过于酸,肝气以津。又云: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不然,物之味酸者多矣,何独梅能生津耶?(《本草纲目·卷29·梅·实·发明》)

【效用特点】

酸、涩,平。

1.敛肺止咳:

用于肺虚久咳少痰或干咳无痰之证。

2.涩肠止泻:

用于体虚久泻。亦用于湿热泻痢,便脓血者。

3.生津止渴:

用于虚热消渴,可单用煎服,或与天花粉、人参等同用。本品味酸能生津液,止烦渴。

4.安蛔止痛:

用于蛔虫所致的腹痛、呕吐、四肢厥冷之证,常配伍黄连、川椒等同用,如乌梅丸。为安蛔之良药。

此外,乌梅炒炭后,又能收敛止血,可用治崩漏下血、便血等;外敷能消疮毒,并治胬肉外突、头疮等。

【养生评述】

梅子以个大,核小,肉厚,柔润,外皮乌黑色,不破裂露核,味极酸者为佳品。梅子最大的特点就是生津止渴,成语“望梅止渴”说的就是梅子。说到梅子,想到其酸味会流口水,因而止渴。李时珍说食梅则津生,说的也是这个道理。炎夏酷暑,用梅子加适量白糖、水,煎成酸梅汤,放冷,饮1杯酸梅汤便是十分理想的清凉饮料,确有沁人心脾,爽神怡情,解暑止泻的作用。因酸酶可以刺激唾液的分泌。制作酸梅,可以将成熟鲜果放入瓦缸中加盐腌至果肉柔软出水,频繁的咳嗽,因肺阴亏损,咽喉干痒,咳甚而无痰,缠绵数日,舌红少苔,夜难以卧,若饮1杯浓味可口的酸梅汁,则可津生,咽爽,咳减。

青梅之所以能生津止渴,主要含有大量酸性物质,能刺激人的唾液腺,产生大量口水,从而有生津止渴作用,也有助于消化,所以曹操正是利用了梅子生津这一特殊作用,欺骗性地激发了人的唾液腺,暂时缓解了口渴。这与现代科学上的条件反射学说相吻合。

将青梅制成青梅酒,有止呕、止痛、止泻、止痢的作用,制作方法是用未熟的青梅浸酒即青梅酒,取肥大乌梅若干,放瓶内加高粱酒浸泡,酒以浸没青梅1~2寸为度,密封1个月后即可用。饮用适量青梅酒或酒浸的青梅1个,对夏季痧证,腹痛呕吐,腹泻痢疾有治疗作用,是家庭夏季防治急慢性胃肠炎理想的食品和药物。用青梅酒局部擦拭患处,可治风湿筋骨痛、坐骨神经痛、扭挫伤、腰肌劳损、腰痛等疾。胃肠有病,即使山珍海味也食之无味,常饮酸梅汁有助于增加胃肠功能,若胃嘈杂,灼热隐痛,口干,舌红少津或光剥,证属胃阴亏损者,可加用乌梅。

【养生特点】

当身体经常口干口渴,可以将其泡水饮服。以达到食梅则津生的作用。

【养生验方】

1.泄痢口渴:

乌梅煎汤,日饮代茶。

2.香口去臭:

曝干梅脯,常时含之。

3.折伤金疮:

干梅烧存性傅之,一宿瘥。五加皮——久服延年益老,功难尽述

【时珍原文】

五加治风湿痿痹,壮筋骨,其功良深。仙家所述,虽若过情,盖奖辞多溢,亦常理尔。造酒之方:用五加根皮洗净,去骨、茎、叶,亦可以水煎汁,和曲酿米酒成,时时饮之。亦可煮酒饮。加远志为使更良。一方:加木瓜煮酒服。谈野翁《试验方》云:神仙煮酒法:用五加皮、地榆刮去粗皮各一斤,袋盛,入无灰好酒二斗中,大坛封固,安大锅内,文武火煮之。坛上安米一合,米熟为度。取出火毒,以渣晒干为丸。每旦服五十丸,药酒送下,临卧再服。能去风湿,壮筋骨,顺气化痰,添精补髓。久服延年益老,功难尽述。王纶《医论》云:风病饮酒能生痰火,惟五加一味浸酒,日饮数杯,最有益。诸浸酒药,惟五加与酒相合,且味美也。(《本草纲目·卷36·五加·发明》)

【效用特点】

辛、苦,温。

1.祛除风湿,补益肝肾,强壮筋骨:

用于肝肾亏损所致筋骨痿软,小儿行迟,尤宜于风湿痹痛,可单用浸酒服,为强壮性祛风湿药,如五加皮酒,为治疗腰腿痿弱之要药。

2.利水消肿:

用于水肿,小便不利。

【养生评述】

五加皮有南、北之分。南五加皮为五加皮的正品。北五加皮又名香加皮,有一定毒性,不能过量使用。通常所说的五加皮指的是南五加皮。《本草纲目》引王纶《医论》云“风病饮酒能生痰火,惟五加一味浸酒,日饮数杯,最有益。诸浸酒药,惟五加与酒相合,且味美也。”这是认为,酒能生痰,但在制作药酒时,若加用五加皮后,所制作的酒剂不生痰,也更好饮用,因此酒剂中一般需加用五加皮。五加皮的补益作用好,《本草纲目》载有“宁得一把五加,不要金玉满车”的说法。

在制作酒剂时,少加一点五加皮后既增强补益作用,又可以防酒生痰。作者有一首治疗虚损病证的酒剂,用的是三七50g,红参50g,枸杞子100g,海马30g,当归50g,五加皮10g,浸泡45°左右白酒,半月后饮用,每日每次不超过50g,坚持饮服,对于强壮身体很有好处。根据情况,在此方中还可以加熟地50g,黄精50g,制首乌50g。尤其是年老体弱,行走困难,服用五加皮效果好,故云“两脚不会移,只要五加皮”。方中五加皮剂量不能大,因为五加皮味道苦,若量大口感不好。此方为作者多年使用的一首强壮补剂,坚持服用,具有良好的补益作用。

在泡药酒时,要注意:①选药:宜选用甘味药,不要选用苦味、涩味、怪味、异味药,以免口感不好,不易饮用。宜选用根类、果实类,如人参、枸杞等。不要选用质地疏松的药材,因为其占空间大,吸酒多,浪费酒。②选酒:宜选用45°左右的白酒为宜,不要高度酒或低度酒。因高度酒会使药材变硬,有效成分不易溶解出来,同时高度酒刺激性强,不便于饮用,而低度酒会使药酒变质,不易保存。③药与酒的比例:一般将药材置于酒中,酒应高于药面3cm左右,使药材全部浸入酒中。④泡法:冷浸法是把中药研成粗末,也可以不研,密封浸泡在45°左右的白酒内,15天后就可饮服。补药浸的时间长些,药效更好。热浸法是将药材置于密封的酒器中后,将酒器放在温水中加热,以加快药材的溶解速度。热浸法1周时间可以饮用。⑤饮用:将药酒泡好以后,第1次药酒服完后,还可酌加白酒再浸1~2次。药材所含有效成分基本就溶于酒中了。⑥饮量:每日不超过50ml。若善于饮酒的人,可以将此酒1次饮用,若不善饮酒之人,可以将药酒分上、下午2次饮用。⑦禁忌:酒有毒,有些人是不便于饮酒的,如患有感冒、头痛、发热、哮喘、肺结核、咯血、高血压、冠心病、神经衰弱、肝硬化、急慢性胃炎、胰腺炎、糖尿病、痛风等患者,酒精过敏者不宜饮用。

【养生特点】

将五加皮与补益之品泡酒饮服就能达到强壮身体的作用。

【养生验方】

1.虚劳不足:

五加皮、枸杞根白皮各一斗,水一石五斗,煮汁七斗,分取四斗,浸曲一斗,以三斗拌饭,如常酿酒法,待熟任饮。

2.服石毒发或热噤,向冷地卧:

五加皮二两,水四升,煮二升半,发时便服。

3.火灶丹毒两脚起,赤如火烧:

五加根、叶烧灰五两,取煅铁家槽中水和,涂之。丹参——一味丹参散,主治与之(四物汤)相同

【时珍原文】

丹参色赤味苦,气平而降,阴中之阳也。入手少阴、厥阴之经,心与包络血分药也。按:《妇人明理论》云:四物汤治妇人病,不问产前产后,经水多少,皆可通用。惟一味丹参散,主治与之相同。盖丹参能破宿血,补新血,安生胎,落死胎,止崩中带下,调经脉,其功大类当归、地黄、芎、芍药故也。(《本草纲目·卷12·丹参·发明》)

【效用特点】

苦,微寒。

1.活血调经:

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痛经、产后瘀滞腹痛等。为妇科调经常用药。《本草纲目》谓其“能破宿血,补新血。”尚有“一味丹参散,功同四物汤”之说。

2.祛瘀止痛:

用于各种瘀血病证。若胸痹心痛,脘腹刺痛,癥瘕积聚,跌打损伤,风湿痹痛等。

3.凉血安神:

用于热入营血之烦躁不安或神昏,若血不养心之心悸失眠,也可应用。

4.消散痈肿:

用于痈肿疮毒,如治乳痈初起红肿疼痛等。

【养生评述】

丹参因颜色为紫色,又名紫丹参。以根入药,用途广泛。中医用四物汤(当归、川芎、地黄、芍药)治疗血虚、血瘀病证,也是补血要方,凡血虚病证四物汤为首选,而丹参具有很好的活血化瘀作用,使瘀血祛、新血生,尤其是用于妇女月经不调、痛经、经闭、产后瘀滞腹痛,善调妇女经水,为妇科要药。《本草纲目》根据前人对于丹参的应用,记载有一味丹参散,主治与四物汤相同,就是讲丹参具有类似四物汤的作用,其实四物汤具有直接的补血作用,而丹参是通过祛除瘀血具有间接的生血作用。所谓丹参养血是对血阻瘀滞,新血不生而言,瘀血既祛,新血可生,即“祛瘀以生新”之理。丹参专主祛邪,与四物汤之功用,冰炭相反。二者机理不同。丹参可单味为末,酒调服,亦常配当归、川芎、益母草等同用,以加强疗效。

【养生特点】

应用丹参及其复方制剂,可以治疗和预防心血管疾病,如心绞痛、动脉硬化、脑血管痉挛等,缓解口干、头晕、乏力、气短、胸闷、心慌、呕吐、恶心、胃肠道症状等。

【养生验方】

1.丹参散治妇人经脉不调,或前或后,或多或少,产前胎不安,产后恶血不下,兼治冷热劳,腰脊痛,骨节烦疼:丹参洗净,切晒为末。每服二钱,温酒调下。

2.热油火灼除痛生肌:丹参八两剉,以水微调,取羊脂二斤,煎三上三下,以涂疮上。五味子——酸咸补肾,辛苦补肺,甘益脾胃

【时珍原文】

五味今有南北之分,南产者色红,北产者色黑,入滋补药必用北产者乃良。亦可取根种之,当年就旺;若二月种子,次年乃旺,须以架引之。(《本草纲目·卷18·五味子·集解》)

入补药熟用,入嗽药生用。(《本草纲目·卷18·五味子·修治》)

酸咸入肝而补肾,辛苦入心而补肺,甘入中宫益脾胃。(《本草纲目·卷18·五味子·气味》)

【效用特点】

酸、甘,温。

1.敛肺滋肾:

用于肺虚久咳,亦治寒饮咳喘。本品为治久咳虚喘之良药。

2.固精止遗:

用于肾虚不固之滑精者。本品为治肾虚精关不固之常用药。

3.涩肠止泻:

用于脾肾阳虚之久泻,如四神丸。

4.益气生津:

用于热伤气阴,汗多口渴,阴虚内热,多饮之消渴证,如生脉散。

5.固表止汗:

用于气虚自汗。本品为治疗虚汗证常用药。

6.宁心安神:

用于阴血亏虚、心神失养,或心肾不交之虚烦心悸、失眠多梦,如天王补心丹。

【养生评述】

五味子分北五味子、南五味子,一般认为北五味子作用更好,粒大,肉厚,味浓,光泽油润。李时珍说“五味今有南北之分,南产者色红,入滋补药必用北产者乃良。”中医认为药物的味道有五种,即辛甘酸苦咸,而五味子具有这五种味道,故名,但以酸、甘味为主,中药书籍均记载为酸甘味。唐代《新修本草》解释为“五味,皮肉甘、酸,核中辛、苦,都有咸味,此则五味具也。《本经》云味酸,当以木为五行之先也。”这是对五味子性味的解释。从应用方面来说,有一种认识,就是用五味子时,要将其捣破,五味乃全,若不捣破,则主要是酸甘味。李时珍认为“入补药熟用,入嗽药生用。”但现在临床上所用五味子多生用。

五味子所主病证有五味俱全养五脏的说法,其主要作用就是收敛,治疗各种滑脱病证,包括汗、尿、精、便、带,如自汗、盗汗、遗尿、尿频、遗精、滑精、久泻、久痢、带下过多等,也就是说,除了出血证外,均可以选用之,因此其收敛的范围实际上是很广的。古方中将其作为治疗汗证、滑精、泻痢的主药。对于上述五味子功效的表述,可以就用收敛固涩简言之。

从临床使用来看,五味子具有补气作用,生脉饮中就配伍有此药。不过补气作用不强。也治不育不孕,如治疗男子阳痿、女子阴冷者,五子衍宗丸中就配伍之。李时珍根据其具有五味的特点,认为酸咸入肝而补肾,辛苦入心而补肺,甘入中宫益脾胃,这就是说五脏病变均是可以选用的,但主要是虚损病证。

五味子可以安神,主要是治疗因为体虚导致的失眠,在古代的方药中应用的例子很多,如天王补心丹,若因为体虚可以选用五味子治之。在有的中药书籍中记载,认为五味子具有治疗肝功能异常而降低转氨酶的作用,此说要灵活地看,如果患者因为体虚导致转氨酶升高,又不挟有湿者,是可以选用的,而如果挟有湿邪者断不可使用,以免湿邪羁留,导致湿邪久久不退。对于肝病因体虚不挟湿热者可取其补虚作用。

【养生特点】

五味子能提高大脑的工作能力,改善人的智力活动,提高工作效率和辨别能力,有强心,滋补和抗衰老的作用。

【养生验方】

1.久咳肺胀:

五味二两,粟壳白饧炒过半两,为末,白饧丸弹子大。每服一丸,水煎服。

2.阳事不起:

新五味子一斤,为末。酒服方寸匕,日三服。忌猪鱼蒜醋。

3.五更肾泄:

五味子二两,茱萸汤泡七次,五钱,同炒香,为末。每旦陈米饮服二钱。天花粉——止渴润枯

【时珍原文】

栝楼根味甘微苦酸。其茎叶味酸。酸能生津,感召之理,故能止渴润枯。微苦降火,甘不伤胃。昔人只言其苦寒,似未深察。(《本草纲目·卷18·栝楼·天花粉·发明》)

【效用特点】

甘、微苦,微寒。

1.清热生津:

用于温热病气分热盛伤津口渴者,若胃热口渴,消渴,可单用。

2.清泻肺热:

用于燥热伤肺,干咳或痰少而黏,或痰中带血等证。

3.活血排脓:

用于热毒炽盛,瘀血阻滞之疮疡红肿热痛者,内服、外敷均可,本品可促使脓液排除,未成脓者可使之消散,已成脓者可使之排脓。亦用于跌打损伤肿痛。

【养生评述】

天花粉以色洁白、粉性足、质细嫩、体肥满者为佳;色棕、纤维多者为次。用的是瓜蒌的根,所以将根又称为“粉”者,因为在唐宋时代多将其加水研磨过滤澄粉后入药,故名。从目前的使用来看,一般是不将其研磨的,云瓜蒌根则更为准确些。根据《救荒本草》记载:“秋冬采根,去皮寸切,水浸,逐日换水,四五日取出,捣泥,以绢衣滤汁澄粉,晒干用。”因为是将其澄粉用,故名。

李时珍说天花粉具有止渴润枯的作用,主要是治疗津伤口渴的病证,尤宜于消渴证,可以大剂量使用。

【养生特点】

天花粉具有美白作用,可以治疗面色晦黯,皮肤无光泽等。所以需要美白者可以选用此药。

【养生验方】

1.消渴饮水:

用天花粉与粳米煮粥食用。或用天花粉泡水饮服。

2.小儿热病壮热头痛:

天花粉末,乳汁调服半钱。

3.虚热咳嗽:

天花粉一两,人参三钱,为末。每服一钱,米汤下。天麻——治风之神药

【时珍原文】

天麻乃肝经气分之药。《素问》云:诸风掉眩,皆属于木。故天麻入厥阴之经而治诸病。按天益云:眼黑头旋,风虚内作,非天麻不能治。天麻乃定风草,故为治风之神药。今有久服天麻药,遍身发出红丹者,是其祛风之验也。(《本草纲目·卷12·赤箭 天麻·发明》)

【效用特点】

甘,平。

1.息风止痉:

用于各种病因之肝风内动,惊痫抽搐,不论寒热虚实,皆可配伍应用。也用于破伤风痉挛抽搐、角弓反张。

2.平抑肝阳:

用于肝阳上亢之眩晕、头痛。

3.祛风通络:

用于中风手足不遂,筋骨疼痛,风湿痹痛,关节屈伸不利。

【养生评述】

天麻是治疗风证的要药,尤对于头痛、眩晕的治疗作用好,《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以肥厚、个大、色黄白、呈半透明状,质坚实,品质优良为好。

天麻当块根成熟后,从头部长出一根箭秆一样的黄赤色独苗,故谓之赤箭。其特点是有风不动,无风独摇,因其单杆直立,受风面积不大,摇动不够明显,又俗称定风草,而在阳光下尽管无风,但因照射而使秆变软,略微弯曲,一点微风也能使之摆动,又有独摇草、自动草之谓。中医认为高巅之上,唯风可达,而头部受到风邪的侵袭,就会导致头痛,眩晕,头发异常,据此,天麻治疗脱发效果尤佳,脱发、白发可以选用此药。

民间多用天麻炖鸡吃治疗头痛。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先将鸡炖烂以后,在吃之前再将天麻放入鸡汤中,略炖5分钟后就可以食用。这是因为鸡很难炖烂,需要长时间炖,而天麻只需要炖几分钟就可以了。若将天麻与鸡同炖,必将降低天麻的药效,因为天麻的有效成分遇高温极易挥发,不宜久煮。若久炖必将损失天麻的有效成分,降低效果。也可以将天麻研末吞服或用煎好的药汁服。

【养生特点】

李时珍认为“补益上药,赤箭为第一”,“服之延年”,“如人参中之神参也”。天麻可以治疗虚损病证,古代本草记载“久服益气力,长阴,肥健,轻身,增年”,所以古人认为天麻乃是养生上药,因此对于虚损病证可以选用,尤其是治疗眩晕,效果极佳,为治风之神药。也能治疗高血压、口眼㖞斜、肢体麻木、小儿惊厥、半身不遂等证。现有用其治疗老年性痴呆病证者。

【养生验方】

1.皮肤瘙痒,偏正头痛,鼻齆,面目虚浮:

天麻半两,川芎二两,为末,炼蜜丸如芡子大。每食后嚼一丸,茶酒任下。

2.腰脚疼痛:

天麻、半夏、细辛各二两,绢袋二个,各盛药令匀,蒸热交互熨痛处,汗出则愈。数日再熨。

3.头昏眩晕:

天麻泡水饮服。木瓜——百益一损

【时珍原文】

木瓜所主霍乱吐利转筋脚气,皆脾胃病,非肝病也。肝虽主筋,而转筋则由湿热、寒湿之邪袭伤脾胃所致,故筋转必起于足腓。腓及宗筋皆属阳明。木瓜治转筋,非益筋也,理脾而伐肝也。土病则金衰而木盛,故用酸温以收脾肺之耗散,而借其走筋以平肝邪,乃土中泻木以助金也。木平则土得令而金受荫矣。《素问》云: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孟诜云:多食木瓜,损齿及骨。皆伐肝之明验,而木瓜入手、足太阴为脾、肺药,非肝药,益可征矣……俗言梨百损一益,楙(mào)百益一损。故《诗》云:投我以木瓜,取其有益也。(《本草纲目·卷30·木瓜·发明》)

【效用特点】

辛、酸,温。

1.舒筋活络:

用于湿痹筋急,不可转侧,脚气肿痛,不论由寒湿或湿热引起者均可用之。本品尤善祛除筋脉、经络之湿而除痹,故为治湿痹、筋脉拘挛之要药。

2.化湿和胃:

用于湿浊中阻之腹痛吐泻,转筋。其既能入肝而舒缓筋脉,又可入脾而化湿和胃。

3.消食:

用于饮食积滞证,尤以消肉食积滞为好。

【养生评述】

李时珍解释,楙,即木瓜。木瓜为传统中药,药材以个大,皮皱,紫红色者为佳。中国最好的木瓜出于安徽宣城,宋代《图经本草》说:“木瓜处处有之,而宣城者为佳。”因此木瓜亦称宣木瓜。木瓜果芳香馥郁,若将刚刚从树枝摘下来的成熟木瓜藏于大衣柜中、木箱底中,只要一开启,一股清香扑鼻而来。也有将它置于房中案几床头旁,既可供观赏玩味,又能吸臭,其馥香之味,沁人心脾,舒心健身。“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琼琚即玉佩。木瓜作为男女间忠贞不渝爱情的信物,赠木瓜以示爱情,而对方回赠琼琚,尤见盛情。古人把木瓜与琼琚等同视之,可见其高贵与典雅。《本草纲目》引载宋代《本事方》一则用木瓜治风湿痹痛的故事。安徽广德顾安中患脚气筋急腿肿,不能行走,只好乘船回家,在船上,他无意中将两脚搁在一包装货物的袋上,渐觉不痛,下船时,发现肿胀的腿已减轻,疼痛已消失,就问船家,袋中装的是何物,船家回答说是宣州木瓜,顾安中回家后,即买来木瓜切片装入袋中,每日将脚搁在上面,不久,他患的脚气肿痛就痊愈了。

木瓜有缓和胃肠平滑肌和四肢肌肉痉挛的功效,尤对腓肠肌作用明显。木瓜煎汤洗发,可增加头发的光泽,宋代《太平圣惠方》中记载,用木瓜浸油梳头,可治“发枯不泽”。木瓜因其酸,对于牙齿不利,故云百益一损。

【养生特点】

木瓜具有消食作用,所含木瓜酵素,不仅可分解蛋白质、糖类,更可分解脂肪,可以去除赘肉,促进新陈代谢,及时把多余脂肪排出体外,从而达到减肥的目的;能帮助溶解毛孔中堆积的皮脂及老化角质,让肌肤显得更明亮、更清新,呈现纯净、细致,从而达到美容作用。李时珍认为木瓜所主治的疾病,如霍乱,吐利,转筋,脚气,皆脾胃病,非肝病。从化湿作用来看,其主要作用的部位就是脾胃。故多吃木瓜可延年益寿。从养生的角度来看,木瓜善于消蛋白质食积,山楂善于消脂肪类食积,麦芽善于消淀粉类食积。

【养生验方】

1.发槁不泽:

木瓜浸油梳头。

2.痔疮:

木瓜为末,以鳝鱼身上涎调,贴之,以纸护住。王不留行——走血分,乃阳明冲任之药

【时珍原文】

王不留行能走血分,乃阳明冲任之药。俗有穿山甲、王不留,妇人服了乳长流之语,可见其性行而不住也。(《本草纲目·卷16·王不留行·发明》)

【效用特点】

苦,平。

1.活血通经:

用于血瘀经闭,痛经,难产。其走而不守,行而不住,善于通利血脉。

2.下乳消痈:

用于产后乳汁不下,乳痈肿痛。

3.利尿通淋:

用于多种淋证,如热淋,血淋,石淋等。

【养生评述】

王不留行的药材为种子,李时珍认为王不留行“此物性走而不住,虽有王命不能留其行,故名。”其特点是走而不守,其性甚急,下行而不上行,凡病逆而上冲者用之可降,宜暂用而不宜久服。也就是说其通行作用强,根据临床使用来看,王不留行的功效,其特点是“三通”,即通经、通乳、通淋。尤以通淋作用最佳。现临床上贴耳穴所用的就是王不留行。

王不留行通过行血通经,实现催乳的作用,和穿山甲合用,增强疗效,据此也可以用治乳痈,可配蒲公英同用。产妇乳汁的有无和多少,与多种因素有关,王不留行对气血阻滞经络引起的乳汁少有效,对于其他原因引起的缺乳,应选择别的药物。如产妇身体虚弱造成缺乳,就要从补肝肾入手。缺乳由营养不良造成,要从调理脾胃着手。

王不留行通淋作用极佳,是治疗小便异常的主要药物。在《本草纲目》中记载有“利小便”的作用,其善于利水通淋,现尤多用治前列腺炎,有显著疗效,对尿路结石,如膀胱结石、输尿管结石、肾结石亦有非常好的效果。

【养生特点】

若患有尿路结石,小便不利,可以用王不留行泡水饮服,若月经不通、痛经,也可以用其泡水饮服。

【养生验方】

1.鼻衄不止:

王不留行茎叶阴干,浓煎汁温服,立效。

2.头风白屑:

王不留行、香白芷等分,为末。干掺,一夜篦去。

3.痈疽诸疮:

王不留行煎汤,饮服。车前子——止暑湿泻痢

【时珍原文】

导小肠热,止暑湿泻痢。(《本草纲目·卷16·车前·主治》)

按:《神仙服食经》车前一名地衣,雷之精也。服之形化,八月采之。今车前五月子已老,而云七、八月者,地气有不同尔。唐·张籍诗云:开州五月车前子,作药人皆道有神。惭愧文君怜病眼。三千里外寄闲人。观此亦以五月采开州者为良,又可见其治目之功。大抵入服食,须佐他药,如六味地黄之用泽泻可也。若单用则泄太过,恐非久服之物。欧阳公常得暴下病,国医不能治。夫人买市人药一贴,进之而愈。力叩其方,则车前子一味为末,米饮服二钱匕。云此药利水道而不动气,水道利则清浊分,而谷藏自止矣。(《本草纲目·卷16·车前·发明》)

【效用特点】

甘,微寒。

1.利尿通淋:

用于湿热下注膀胱之小便淋沥涩痛,常配滑石、木通等同用。若水湿停滞之水肿,小便不利,可与猪苓、茯苓等同用。若病久肾虚,腰重脚肿,多与牛膝、熟地黄等配伍。

2.渗湿止泻:

用于小便不利之水湿泄泻,可单用本品研末,米饮送服。若脾虚湿盛之泄泻,可配白术,茯苓等同用。若夏季外感于寒,内伤于湿所致的暑湿泄泻,当与香薷、茯苓等配伍。本品能利水湿而分清浊,使小便利而泄泻止。

3.清肝明目:

用于肝热目赤肿痛,常配菊花,龙胆草等同用。若肝肾阴亏之目暗昏花等,应与熟地,菟丝子等同用。

4.清肺祛痰:

用于肺热咳嗽痰多,常配桔梗、瓜蒌等同用。本品性寒,又能清泄肺热、化痰止咳,但作用不强。

【养生评述】

李时珍云车前子:“导小肠热,止暑湿泻痢。”在治疗泄泻方面取其利小便,实大便之效,就是使后阴的水湿从前阴排出,中医将这种作用称为“开支河”,就好像洪水泛滥,将主干道的水从另一支河道泻洪,以减轻主河道的压力,故古今治疗泄泻的方中多配伍有车前子,并有“治泻不利小便,非其治也”的说法,以治湿盛引起的水泻为宜。所以临床上凡治泻,须利小便。尤其是夏季所致暑湿泄泻为常用之品。《苏沈良方》曾载“欧阳文忠公常得暴下,国医不能愈。夫人云:市人有此药,三文一帖,甚效。公曰:吾辈脏腑与市人不同,不可服。夫人使以国医药杂进之,一服而愈。召卖药者厚遗之。求其方,乃肯传。但用车前子一味,为末,米饮下二钱匕,云此药利水道而不动气,水道利则清浊分,谷脏自止矣。”《本草纲目》亦载此事。

古代本草书中记载,车前子能益肾种子,强阴益精,如五子衍宗丸中配伍有本品,用治不孕、不育证,其机理乃是方中的菟丝子、覆盆子偏于助阳,五味子过于涩精,枸杞子乃为阴柔之品,故用车前子小利,寓补而兼泄,寓闭而兼利,使精窍通,水窍开,精神健,达到益肾种子之效。

【养生特点】

若腹泻者,可以用车前子一味,为末,米饮冲服达到止泻的神奇作用,尤其是小儿腹泻单用就有效,虽药味简单,然医理深奥,且药源广泛,价格低廉,药效速捷,如辨证用药配伍他方,更相得益彰,实为治暑泻一味良药。

【养生验方】

1.小便血淋作痛:

车前子晒干为末,每服二钱,车前叶煎汤下。

2.老人淋病,身体热甚:

车前子五合,绵裹煮汁,入青粱米四合,煮粥食,常服明目。

3.阴下痒痛:

车前子煮汁频洗。五画玄参——解斑毒

【时珍原文】

滋阴降火,解斑毒,利咽喉,通小便血滞。(《本草纲目·卷12·玄参·主治》)

肾水受伤,真阴失守,孤阳无根,发为火病,法宜壮水以制火,故玄参与地黄同功。其消瘰疬亦是散火,刘守真言结核是火病。(《本草纲目·卷12·玄参·发明》)

【效用特点】

甘、苦、咸,寒。

1.清热凉血:

用于温热病热入营血,身热口干、神昏舌绛。也用于热入心包,神昏谵语,温热病气血两燔,身发斑疹。

2.养阴生津:

用于阴虚内热,骨蒸劳热,劳嗽咳血。亦治内热消渴,津伤便秘。

3.泻火解毒:

用于咽喉肿痛,痈疮肿毒,无论热毒壅盛,还是虚火上炎所致者,均可使用。

4.软坚散结:

用于痰火郁结之瘰疬、结核等。本品咸寒软坚,对于赘生物有效果。

【养生评述】

李时珍认为玄参解斑毒,利咽喉,而斑毒多为血分有热,所以玄参又能泻火解毒,用于多种热毒病证,其消瘰疬亦是散火,无论实火或虚火均可以使用,《本草纲目》引张元素语云:“无根之火,以玄参为圣药。”李时珍曰“肾水受伤,真阴失守,孤阳无根,发为火病,法宜壮水以制火,故玄参与地黄同功。”这是讲玄参主要治疗肾的病变,玄参养阴作用不及生地强,养阴即壮水,以制浮游无根之火,故咽喉肿痛常用玄参,临床上治疗咽喉肿痛要方玄麦甘桔汤中就以玄参为主药。

玄参具有咸味,据此能软坚散结,可以治疗瘰疬、痰核、瘿瘤等证。如临床上有一首治疗瘰疬的方子消瘰丸就配伍有本品。中药中具有咸味者多能够治疗瘰疬。

【养生特点】

玄参养阴生津,若经常口干舌燥,可以将少许玄参泡水饮服,但每次的量不能太多。

【养生验方】

1.年久瘰疬:

生玄参捣傅之,日二易之。

2.赤脉贯瞳: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