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精)(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6 20:04:22

点击下载

作者:夏曾佑

出版社:中华书局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国古代史(精)

中国古代史(精)试读:

经典随行 书礼传家

——“中国文化丛书”出版说明“中国文化丛书”包括两套书系:“经典随行”和“书礼传家”。

我们所谓的“经典”,是指经久不衰的典范之作,它们历经岁月的淘洗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广播四海,经典累代不乏。晚近以来,中国处于“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代,西方学术和思想大量涌入,中国传统文化遭受巨大冲击,国人或主动或被动地卷入这样一股变迁的时代洪流中,摸索前行。社会巨变之际往往精英辈出,中西文化的激荡,产生了一大批大师级的学者,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经典随行”书系选取近一百年来有关中国文化的经典著作,内容涉及文学、史学、哲学、思想、宗教、文化、艺术诸领域,如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蒋维乔《中国佛教史》、许地山《道教史》、蔡元培《中国伦理学史》、陈师曾《中国绘画史》、柳诒徵《中国文化史》等,都是具有典范性的经典力作。

在推出这些学术文化经典的同时,我们希望以一种更加新颖的方式使读者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于是我们策划了“书礼传家”书系。中国自古崇文重教,“十户之村,不废诵读”,“书礼传家”是许多中国人悬挂于门楣的精神坐标。“书礼传家”书系引进立体阅读的概念,以“实物仿真件+文本解读”的方式,来丰富读者的阅读体验。精心选择中国传统文化中与普通民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文书,从一件件具体的实物说开去,以小见大,生动有趣,从微观角度反映传统社会千姿百态的生活方式,将“科举”、“婚约与休书”、“花笺与信物”、“奏折”、“当票”、“地契”、“状子”等反映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婚姻制度、爱情观念、古代官制、典当制度、土地制度、司法制度等一系列传统社会制度的内容纳入进来。翻开这套书,就如同走进了一座“流动的文化博物馆”。“中国文化丛书”致力于介绍阐述中国传统文化的“著述”,而不是中国文化“元典”本身;面对的读者对象是普通大众,以推介中国文化常识为基本立足点,过于艰深的学术探讨不在选择之列;在表述上力求深入浅出、简明准确。“大家的文笔,大众的视角”,是我们对“中国文化丛书”的基本定位,愿这套丛书能够为人们搭建一座接近经典、了解历史与文化的桥梁。中华书局编辑部二○一三年十二月

智莫大于知来,来何以能知,据往事以为推而已矣。故史学者,人所不可无之学也。虽然,有难言者。神洲建国既古,往事较繁,自秦以前,其纪载也多歧,自秦以后,其纪载也多仍,歧者无以折衷,仍者不可择别。况史本王官,载笔所及,例止王事,而街谈巷语之所造,属之稗官,正史缺焉。治史之难,于此见矣。然此犹为往日言之也。洎乎今日,学科日侈,日不暇给,既无日力以读全史,而运会所遭,人事将变,目前所食之果,非一一于古人证其因,即无以知前途之夷险,又不能不亟读史,若是者将奈之何哉?是必有一书焉,文简于古人,而理富于往籍,其足以供社会之需乎!今兹此编,即本是旨,而学殖时日皆有不逮,疏谬之讥,知不可免,亦聊述其宗趣云尔。钱唐夏曾佑叙。

第一篇 凡例

讲堂演述,中学较西学为难,西学有途辙,中学无途辙也。是编有鉴于此,故于所引之书,皆于其下作一记号。如第三节一,检附卷中第三节(一),即可知其出处;其不作记号者,皆二十四史之文,因是编以二十四史为底本,故不复注其出处也。其正史与他书交错于一处者,仍注出处。其一节中征引过繁者,均注出处于本文之下,不复编号,以省错误。

是编分我国从古至今之事为三大时代,又细分之为七小时代。每时代中于其特别之事加详,而于普通之事从略。如言古代则详于神话,周则详于学派,秦则详于政术,是也。余类推。

书中所引人名、地名,各从其所本之书,而见于标题及案语中者,则以至通行之书为本。如包牺之名,即用《易》文也。余类推。

列史年表,与古人著述,有与史事关系极切,而其物又无可删节者,皆全篇附入,以供博考。

历史必资图画,然中国古图画不传,后人所补作者,甲造乙难,迄无定论,是编一概不录。

中国历史体段太大,仓猝编述,漏误必多,当俟将来加以厘正。

第二篇 凡例

第一篇中所见人名,大都年代久远,强半不知其字与何地人。本篇时代渐近,诸人之字号籍贯,大都可考,今皆随文注明,惟两汉不及添注,另作附录附于后。

第一篇中,中国尚为无数小国,其事并无统纪,不能不以表明之。本篇两汉皆一统,三国虽分,尚不破碎,故无所用表。

本篇用意与第一篇相同,总以发明今日社会之原为主。文字虽繁,其纲只三端。一、关乎皇室者,如宫庭之变,群雄之战,凡为一代兴亡之所系者,无不详之。其一人一家之事,则无不从略,虽有名人,如与所举之事无关,皆不见于书。一、关乎外国者,如匈奴、西域、西羌之类,事无大小,凡有交涉,皆举其略,所以代表。一、关乎社会者,如宗教、风俗之类,每于有大变化时详述之,不随朝而举也。执此求之,则不觉其繁重矣。(第一章)

本章原拟自晋迄五代,今所述自晋迄隋而止。惟自晋迄五代之事,本多一贯,今既中止,其间种种情事,遂有不能结论之处,读者谅之。

本章所述时期,乃中国由单纯之种族、宗教,汉以前之种族、宗教,亦不得谓之单纯,惟较汉以后为单纯耳。转入复杂之种族、宗教时,故讲述当以此为急。本篇所详,即此二事。然种族之概,虽已略具,而宗教则已限于时日,未遑详述。

本章时事复杂,非表不明。惟作表则必不能简,将居全书之半,而事仍不能详,今竟不复作表。清嘉定徐文范,有《晋南北朝舆地表》,既志舆地,复详人事,即可作为本篇之表。

第二篇皆属中古史范围,故章数相承。(第二章)

第一篇 上古史

第一章传疑时代(太古三代)第一节 世界之初

人类之生,决不能谓其无所始。然言其所始,说各不同,大约分为两派。古言人类之始者,为宗教家;今言人类之始者,为生物学家。宗教家者,随其教而异,各以其本群最古之书为凭。世界各古国,如埃及(Egypt)、巴比伦(Babylon)、印度(India)、希伯来(Hebrew)等,各自有书,详天地剖判之形,元祖降生之事,其说尚在,为当世学者所知。而我神洲,亦其一也。顾各国所说,无一同者。昔之学人,笃于宗教,每多入主出奴之意,今幸稍衰,但用以考古而已。至于生物学家者,创于此百年以内,最著者英人达尔文(Darwin)之种源论(Origin of Species)。其说本于考察当世之生物,与地层之化石,条分缕析,观其会通,而得物与物相嬗之故。由古之说,则人之生为神造;由今之说,则人之生为天演,其学如水火之不相容。此二说者,若欲穷其指归,则自有专门之学在,非本篇所暇及。本篇所以首及此者,因讨论历史,几无事不与宗教相涉,古史尤甚,故先举此以告学者,庶几有所别择焉。第二节 地之各洲人之各种

大地之陆,分为五洲。吾人所居,曰亚细亚洲(Asia);其西曰欧罗巴洲(Europe),其西南曰亚非利加洲(Africa),再西曰南北亚美利加洲(South and North America);亚洲之东南曰澳大利亚洲(Australia)。是为五大洲,其名皆欧罗巴人所命也。其居此五洲之种族,居亚洲者,曰蒙古利亚种(Mongolians);居亚洲之南及各岛中者,曰马来种(Malays);居欧罗巴洲者,曰高加索种(Caucasians);居非洲者,曰内革罗种(Negroes);居美洲者,曰印第安种(Indians)。是谓五种,其名亦皆欧罗巴人所命也。因与此五洲、五种相交涉,而有信史可传者,始于欧罗巴人,故泰东之言洲名与种名者,不得不用其所立之名也。此诸种人,在上古时,大约聚居亚细亚西北之高原,其后散之四方,因水土不同,生事各异,久之遂有形貌之殊,文化之别。然其语言文字之中,犹有同者,会而通之,以观其分合之迹,此今日之新科学也。中国位于亚洲之东,而属于蒙古利亚族,案亚细亚,本亚洲西方之一小地,而蒙古又胡人一分族之名也,殆不足以概中国。欧人云云,亦以偏概全之例尔。此种族之史,为吾人本国之史,本书所讲演者此也。第三节 中国种族之原

种必有名,而吾族之名,则至难定,今人相率称曰支那。案支那之称,出于印度,其义犹边地也,此与欧人之以蒙古概吾种无异,均不得为定名。至称曰汉族,则以始通匈奴得名;称曰唐族,则以始通海道得名,其实皆朝名,非国名也。诸夏之称,差为近古,然亦朝名,非国名也。惟《左传》襄公十四年,引戎子驹支之言曰:“我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华非朝名,或者吾族之真名欤!至吾族之所从来,尤无定论。近人言吾族从巴比伦迁来,据下文最近西历一千八百七十余年后,法、德、美各国人,数次在巴比伦故墟掘地所发见之证据观之,则古巴比伦人与欧洲之文化相去近,而与吾族之文化相去远,恐非同种也。其古事,附录于后。

巴比伦有二种语,一南一北,南为文言(the pure language),北为妇人之言(the woman's language)。西元前六千年之砖文,凡书十二部。纪其国之古事。第一部云,无始之时,光明与黑暗相战,于是有大神出其间,名弥罗岱(Merodach)。当此之时,又有一龙底麦得(Tiamat),与神为敌,神以大力磔龙而分之,其首为天,尾为地。第十一部言二大神,一名吉而葛莫斯(Gilgames),一名衣本尼(Ea-bani)。上帝造衣神,本令其杀吉神,不料二神结为死党。二神协力杀一恶神,名克母伯(Khumbaba),此恶神本住一奇怪杉树之下。又杀一神牛,因杀神牛,遂有洪水之祸。后衣神忽死,而吉神又患重病,此病惟一神能医之,神住死水之外,名西苏诗罗斯(Xisuthros)。吉神往就医,从阿剌伯经过一日落之山,此山上本归一种怪人名蝎人者保护。海边有树,以宝石为果。又行四十五日而至死水,死水之中有群岛,有一岛名福岛,于此岛望见西神,西神始告以造洪水之故,又以生命树一枝授之。吉神即携树归巴比伦,于路偶渴,就泉而饮,泉中有一蛇出,窃其生命树,吉神大哭而无如何也。 又大神弥罗岱,以土造人。第一人曰爱特巴(Adapa),偶因钓鱼,误折南风之翼。南风诉之于天,天神爱牛(Anu)召爱特巴而问之。有神名医(Ea),谓爱特巴曰:“爱牛神处之物,不可饮食。”爱特巴遂不敢饮食,于是其子孙无不死者矣。盖爱牛之饮食,皆能使人不死者也。又有神纳格尔(Nergal),欲谋杀一女神名爱来得(Allat)。女神乃与之商,以地球上之权悉让之,遂得不死,而女神为阴司之神。又有神名衣登脑(Etanna),与鹰相商,欲至天至高之处,已过爱牛之室,又至一斯他(Istar)之室,鹰力已竭,遂弃于地上。有神司风潮,名苏(Zu),窃弥罗岱定数之簿,而弥罗岱之权遂失,久之始得夺回。巴比伦女子可受父母之遗产。在公庭,父子平权。奴隶亦有财产与讼狱之权。无用刑讯之事,又以诳言为重罪。商法甚详。教育普及。女子亦讲学问。邮信极多。已知日月食。创十二宫。休息之日,以度岁为至要,倍尔神升座行福故也。人皆平等自由。供神之物,分为二种,有血者肉类,无血者香酒等类。税取十分之一以与庙。商亦最重,帝王亦经商。贷资有至二十分者,后减至十三分半。以金、银、铜三种条为币,一金门尼为六十悉克尔。第四节 古今世变之大概

中国之史,可分为三大期。自草昧以至周末,为上古之世;自秦至唐,为中古之世;自宋至今,为近古之世。若再区分之,求与世运密合,则上古之世,可分为二期。由开辟至周初,为传疑之期,因此期之事,并无信史,均从群经与诸子中见之,经、史、子之如何分别,后详之。往往寓言、实事,两不可分,读者各信其所习惯而已,故谓之传疑期。由周中叶至战国为化成之期,因中国之文化,在此期造成,此期之学问,达中国之极端,后人不过实行其诸派中之一分,以各蒙其利害,故谓之化成期。中古之世,可分为三期。由秦至三国,为极盛之期,此时中国人材极盛,国势极强,凡其兵事,皆同种相战,而别种人则稽颡于阙廷。此由实行第二期人之理想而得其良果者,故谓之极盛期。由晋至隋,为中衰之期,此时外族侵入,握其政权,而宗教亦大受外教之变化,故谓之中衰期。唐室一代,为复盛之期,此期国力之强,略与汉等,而风俗不逮,然已胜于其后矣,故谓之复盛期。近古之世,可分为二期。五季、宋、元、明为退化之期,因此期中,教殖荒芜,风俗凌替,兵力、财力逐渐摧颓,渐有不能独立之象。此由附会第二期人之理想,而得其恶果者,故谓之退化期。清代二百六十一年为更化之期,此期前半,学问、政治集秦以来之大成,后半世局人心,开秦以来所未有。此盖处秦人成局之已穷,而将转入他局者,故谓之更化期。此中国历史之大略也。第五节 历史之益

读我国六千年之国史,有令人悲喜无端,俯仰自失者。读上古之史,则见至高深之理想,如大《易》然。至完密之政治,如《周礼》然。至纯粹之伦理,如孔教然。灿然大备,较之埃及、迦勒底、印度、希腊,无有愧色。读中古之史,则见国力盛强,逐渐用兵,合闽、粤、滇、黔、越南诸地为一国,北绝大漠,西至帕米尔高原,裒然为亚洲之主脑,罗马、匈奴之盛,殆可庶几,此思之令人色喜自壮者也。洎乎读近今之史,则五代之间,我之佣贩、皂隶,与沙陀、契丹,狂噬交捽,衣冠涂炭,文物扫地,种之不灭者几希。赵宋建国,稍稍称治,然元气摧伤,不可猝起,而医国者又非其人。自此以还,对外则主优柔,对内则主压制,士不读书,兵不用命,名实相反,主客易位,天下愁叹,而不知所自始,其将蹈埃及、印度之覆辙乎!此又令人怅然自失者矣。虽然,及观清代二百余年间,道光以前,政治、风俗虽仍宋明之旧,而学问则已离去宋明,而与汉唐相合;道光以后,与天下相见,数十年来,乃骎骎有战国之势。于是识者知其运之将转矣,又未始无无穷之望也。夫读史之人,必悉其史中所陈,引归身受,而后读史乃有益,其大概如此。第六节 上古神话[2]

第一期传疑时代者,汉有三王、五帝、九皇,贬极为民之说,[3]此纯乎宗教家言,不可援以考实。其三皇、五帝之名,始见于周初,古注以为其书即《三坟》、《五典》,然《坟》、《典》已亡,莫知师说。[4]古又有泰古二皇之说,二皇谓包牺、神农。又有古有天皇、地皇,[5]有泰皇,泰皇最贵之说。然皆异说,不常见。常见者,以天皇、地皇、人皇为多,而其所指者,各不同。纬候所传,言者非一,有以虙[6][7]戏、燧人、神农为三皇者,有以伏羲、女娲、神农为三皇者,有[8][9]以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者,有以伏羲、神农、祝融为三皇者。大约异义,尚不止此,此其大略耳。五帝之说,亦甚不同。或用以配五人神,太昊配勾芒,炎帝配祝融,黄帝配后土,少昊配蓐收,颛顼[10]配玄冥。而其再变,则为青帝灵威仰,赤帝赤熛怒,黄帝含枢[11]纽,白帝白招拒,黑帝汁光纪,为五感生帝。异义亦不止此,此亦其大略耳。大抵皆秦汉间人,各本其宗教以为言,故抵牾如此。今纪录则自包牺始。

案世有盘古、天皇、地皇、人皇之说,非雅言也。今录之以备考。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厚,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御览》二引徐整《三五历》。天皇十二头,号曰天灵,治万八千岁,《御览》七十八引项峻《始学篇》。被迹在柱州昆仑山下。《御览》七十八引《遁甲开山图》。地皇十二头,治万八千岁,《御览》七十八引项峻《始学篇》。兴于熊耳、龙门山,皆蛇身兽足,生于龙门山中。《御览》七十八引《遁甲开山图》。人皇九头,治四万五千六百年,《御览》七十八引徐整《三五历》。起于形马,《御览》七十八引《遁甲开山图》。或云提地之国。《御览》三百九十六引《春秋命历序》。其说之荒诡如此。今案盘古之名,古籍不见,疑非汉族旧有之说。或盘古、槃瓠音近,槃瓠为南蛮之祖,《后汉书·南蛮传》。此为南蛮自说其天地开辟之文,吾人误用以为己有也。故南海独有盘古墓,桂林又有盘古祠。任昉《述异记》。不然,吾族古皇并在北方,何盘古独居南荒哉?至三皇之说,虽三皇、五帝之书,掌于故府,《周礼·春官·外史氏》。事自确有,然必即指包牺诸帝而言,非别有所谓三皇也。

案古又有十纪之说。一曰九头纪,二曰五龙纪,三曰摄提纪,四曰合雒纪,五曰连通纪,六曰序命纪,七曰循蜚纪,八曰因提纪,九曰禅通纪,十曰流讫纪。《史记·三皇本纪》。与巴比伦古砖文载洪水前有十皇相继,四十三万年之说合。第七节 包牺氏[12]

包牺氏蛇身人首,风姓,都于陈。今河南陈州。华胥履迹,[13]怪生皇牺,华胥,包牺母。迹,灵威仰之迹也。结绳而为网罟,[14][15][16][17]以畋以渔;制以俪皮嫁娶之礼,以木德王;始作八卦,[18]以龙纪官,故为龙师而龙名;在位一百一十年,或云一百一十六[19]年。案包牺之义,正为出渔猎社会,而进游牧社会之期,此为万国各族所必历。但为时有迟速,而我国之出渔猎社会为较早也。故制嫁娶,则离去知有母而不知有父之陋习,而变为家族,亦为进化必历之阶级。而其中至大之一端,则为作八卦。近世西人拉克伯里(Lacouperie)著书,言八卦即巴比伦之楔形文。今《易纬·乾凿度》解八卦,正作古文,为古天字,为古地字,为古风字,为古山字,为古水字,为古火字,为古泽字,为古雷字。夫水、火、风、雷、天、地、山、泽等物,均世间至大至常之现象,为初作记号者所必先。或包牺与巴比伦分支极早,其他之文均未作,而仅有此八文欤。第八节 女娲氏[20]

女娲氏,亦风姓也,承包牺制度,蛇身人首,是为女皇,抟[21][22]黄土作人。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强伯,以水纪,为水师而水名[23][24]。康回凭怒,康回,共工之名。地东南倾,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焰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氏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25]狡虫死。女娲氏没,大庭氏作,次有柏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连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混沌氏、昊英氏、有巢氏、葛天[26]氏、阴康氏、朱襄氏、无怀氏,凡十五代,并袭包牺之号。案黄土抟人,与巴比伦之神话合,《创世记》亦出于巴比伦。其故未详。共工之役,为古人兵争之始,其战也,殆有决水灌城之举,补天、杀八龙均指此耳。大庭以下,不复可稽。然古书所引尚多,与此小异,总以见自包牺至神农,其时日必极久矣。《庄子·胠箧》与此不同。第九节 神农氏

神农氏,姜姓。母曰任姒,有乔氏之女,名女登,为少典妃,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羊,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以火德王,故谓之炎帝,都于陈,凡八世,帝承,帝临,帝明,帝直,帝来,帝衰,帝榆罔。诸侯夙沙氏叛,不用命,炎帝退而修德,夙沙[27]氏之民,自攻其君而归炎帝。在位百二十年,葬长沙。又名帝魁[28][29],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耜之利,[30]以教天下。乃始教民,播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硗高下;尝百草之滋味,察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31]毒。神农纳奔水氏之女曰听为妃,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榆[32][33]罔,凡八代,五百三十年,而为黄帝所灭。案此时代,发明二大事,一为医药,一为耕稼。而耕稼一端,尤为社会中至大之因缘。盖民生而有饮食,饮食不能无所取,取之之道,渔猎而已。然其得之也,无一定之时,亦无一定之数,民日冒风雨,蓦谿山,以从事于饮食,饥饱生死,不可预决,若是之群,其文化必不足开发。故凡今日文明之国,其初必由渔猎社会,以进入游牧社会。自渔猎社会,改为游牧社会,而社会一大进。盖前此之蚤暮不可知,巨细不可定者,至此皆俯仰各足,于是民无忧馁陟险之害,乃有余力以从事于文化。且以游牧之必须逐水草,避寒暑也,得以旷览川原之博大,上测天星,下稽道里,而其学遂不能不进矣。虽然,游牧之群,必须广土,若生齿大繁,地不加辟,则将无以为游牧之场。故凡今日文明之国,其初必又由游牧社会,以进入耕稼社会。自游牧社会,改为耕稼社会,而社会又一大进。盖前此栉甚风沐甚雨,不遑宁处者,至此皆可殖田园,长子孙,有安土重迁之乐,于是更有暇日,以扩其思想界。且以画地而耕,其生也有界,其死也有传,而井田、宗法、世禄、封建之制生焉。天下万国,其进化之级,莫不由此,而期有长短。若非洲、美洲、澳洲之土人,今尚滞于渔猎社会。亚洲北方及西方之土人,尚滞于游牧社会。我族则自包牺已出渔猎社会,神农已出游牧社会矣。第十节 神话之原因

综观伏羲、女娲、神农,三世之纪载,则有一理可明。大凡人类初生,由野番以成部落,养生之事,次第而备,而其造文字,必在生事略备之后。其初,族之古事,但凭口舌之传,其后乃绘以为画,再后则画变为字。字者,画之精者也。故一群之中,既有文字,其第一种书,必为纪载其族之古事,必言天地如何开辟,古人如何创制,往往年代杳邈,神人杂糅,不可以理求也。然既为其族至古之书,则其族之性情、风俗、法律、政治,莫不出乎其间。而此等书,常为其俗之所尊信。胥文明野蛮之种族,莫不然也。中国自黄帝以上,包牺、女娲、神农诸帝,其人之形貌、事业、年寿,皆在半人半神之间,皆神话也。故言中国信史者,必自炎黄之际始。第十一节 炎黄之际中国形势

凡人群之迁徙也,常顺山川之形势以前进。中国之山带河流,皆为横列,与赤道平行,故各族之居其地者,亦用横列之法,以分占大地。当炎帝末造,居中国者,约分三族。最北以漠南北为界者,为荤粥;獯鬻、狁、匈奴,皆一音之转。西起昆仑,东渐大海,夹黄河两岸者,为诸夏;大江以外,及乎南溟,是为黎族。獯鬻之来不可考,然出于夏桀、淳维之说,必不足信。黎族与今之马来族相同,向疑其为神洲之土著。然近日有人发见猓猓古文书,中言洪水方舟之事,日本鸟居龙藏所引西人之说。则亦从西方来者,或较吾族早耳。当时诸夏虽为一族,然似有二支,一炎帝,一黄帝也。因《史记》称黄帝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兵师为营卫;而神农氏教民稼穑,农夫非可迁徙往来无常处者,故疑其为一族分二支也。古时黎族散处江湖间,先于吾族,不知几何年。其后吾族顺黄河流域而至,如此者又不知几何年。至黄帝之时,生齿日繁,民族竞争之祸,乃不能不起,遂有炎帝、黄帝、蚩尤之战事,而中国文化,藉以开焉。第十二节 黄帝与炎帝之战

黄帝姓公孙,生于姬水,故姓姬,是本姓公孙,后改姬姓,原注。[34][35]名曰轩辕,少典之子。此为炎帝同族之证,炎帝事见前。母曰[36][37]附宝,感大电绕枢,生帝轩。以土德王,以云纪官,故为云师[38]而云名。案黄帝之时,荤粥在北,九黎在南,黄帝与炎帝,并居于黄河流域。而黄帝兴于阪泉、涿鹿之间,涿鹿,今直隶涿州。阪泉[39][40]在涿州城东。地在北。炎帝旧都陈,地在南。故黄帝此时,欲兼并四方,首当合同种之国为一,而后南向以争殖民地。北徼荒寒,殖民非便,其于北狄,逐之使不内向而已,不穷之也。然此实黄帝之失策,此后北狄之害,遂与黄帝子孙相终始。中国之于四邻,大约自夏以前,则注意在南;自夏以后,则注意在北。注意于南,而江南遂永为中国殖民之地;注意于北,己国或时为他人殖民地焉。其我之有盛衰耶?其敌之有强弱耶?不可知矣。今姑舍是,但考黄帝与炎帝用兵之端,说各不同。一曰,诸侯相侵伐,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41][42][43];一曰,炎帝欲侵凌诸侯;一曰,赤帝为火灾;其义率相违戾,此殆当时藉以用兵之辞耳。及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而后得[44]其志。夫曰得其志,则黄帝之谋炎帝也久矣。盖普鲁士不合日耳曼列邦为一统,不能大胜法兰西也。第十三节 黄帝与蚩尤之战

黄帝所战之炎帝,似必为帝榆罔矣。然或谓蚩尤即炎帝,古书之疑似者颇多。今案蚩尤之说,百家沸腾,然会而通之,亦可得其条理。且黄帝、蚩尤之役,为吾国民族竞争之发端,亦即吾今日社会之所以建立。周秦以前人,犹知此义。故涿鹿之战,百家均引之。今言其事,[45]尤不可不详也。案蚩尤为九黎之君,其少时曾学于中国,一仕于[46][47][48]炎帝,使字少昊,再仕于黄帝,为主金之官,又为当时之官。[49]当时司天之官也。黄帝深器之,使佐少昊。其时,黎民跼蹐江湖之外,为我所鄙贱。民字之义见后。蚩尤既久游外国,稔知诸夏、九[50]黎,终不能并存于世。又默观神农世衰,知事机不可失,乃潜铸[51]金类,以为利器,遂即率众北向,以反抗中国。未几,逐帝榆罔[52]而自立,号炎帝,亦曰阪泉氏,则日耳曼人自称该撒之例也。古[53]称黄神与炎神,争斗涿鹿之野,是黄帝所灭者,为榆罔,为蚩[54]尤,虽若可疑,然当从《史记》,分而为二。盖古史仅称蚩尤逐帝[55]榆罔,而未言蚩尤杀帝榆罔也。殆当时榆罔都蚩尤、黄帝之间,先被逐于蚩尤,后见灭于黄帝。蚩尤所率九黎之民,先在江南,及战胜榆罔,自号炎帝,时则已逾河北,乃进而益西。与黄帝遇于阪泉、涿鹿之野,已在中国之西北偏。是当时神洲大陆,已为蚩尤所据,若涿鹿之战,而黄帝再败,则吾族尚失其自包牺、神农以来之殖民地,而仍回葱岭之高原,五千年间泰东之史事,无一同者矣。故涿鹿之战,诚诸夏之大事也。古人述此战者,言人人殊,所谓“百家言黄帝者,[56]不雅驯”也。或云,黄帝使应龙杀蚩尤;或云,黄帝使女魃杀蚩[57][58]尤;或云,黄帝受玄女兵符,杀蚩尤;皆古之神话,宜学者之谓为不雅驯也。夫蚩尤受金,作兵,伐黄帝,见前。是地质学家所谓铜刀期矣。中国秦汉以前之兵,均以铜,其说见后。而吾族剥林木以[59]为兵,铜木之间,利钝殊焉。蚩尤胜而黄帝败,殆无疑义。然而成败相反,此何故哉?案黄帝时,吾族已发明弓矢之制。古称挥作弓,[60][61][62]挥,黄帝臣也。又称倕之竹矢在西房,倕,亦黄帝臣也。而[63]其矢以砮石为之,是弓矢均创于黄帝,而又无待乎金。中国形势,江南多洲渚林薮,故利在短兵,而长于用水;河北多平原大陆,故利在骑射,而便于野战。蚩尤率泽国之民,徒步短兵,以与黄帝控[64][65]弦之士,相角于大野,虽有铜头、铁额之固,风伯、雨师之从,亦无所用之。此不独蚩尤然也,千古以来,凡居中国之地者,南人之文化,必高于北人;南人之武勇,必劣于北人。故南人恒为北人所制,此殆地形、民族之公例然哉。蚩尤既死,黄帝迁其类之善者,于邹屠[66][67]之乡;其不善者,以木械之,而命之曰民。己之族,则曰百姓[68][69][70]。民之言冥,言未见仁道也。百姓,言天所生也。故百姓与[71]民,有亲疏贵贱之别。盖战胜之族,治战败之族所必有之例矣。第十四节 黄帝之政教

黄帝既灭炎帝,杀蚩尤,天下归于一,乃斋祓七日,游河洛之间。至翠沩之渊,有大鱼,溯流而至,左右莫见,黄帝跪而迎之,舒视之,[72]名曰箓图。今日中国所有之文化,尚皆黄帝所发明也,列之如下。

一、天文。黄帝使羲和占日,常仪占月,臾区占星气,伶伦造律[73]吕,隶首作算,容成综此六术而作历。推分星次,以定律度。自斗十一度,至婺女七度,名曰星纪之次,今吴越分野。自婺女八度,至危十六度,曰元枵之次,今齐分野。自危十七度,至奎四度,曰豕韦之次,今卫分野。自奎五度,至胃六度,曰降娄之次,今鲁分野。自胃七度,至毕十一度,曰大梁之次,今赵分野。自毕十二度,至东井十五度,曰实沈之次,今晋魏分野。自井十六度,至柳八度,曰鹑首之次,今秦分野。自柳九度,至张十七度,曰鹑火之次,今周分野。自张十八度,至轸十一度,曰鹑尾之次,今楚分野。自轸十二度,至氐四度,曰寿星之次,今韩分野。自氐五度,至尾九度,曰大火之次,今宋分野。自尾十度,至斗十度,百三十五分而终,曰析木之次,今燕分野。凡天有十二次,日月之所躔也;地有十二分,王侯之所国也[74]。

二、井田。昔者,黄帝始经土设井,以塞争端;立步制亩,以防不足。使八家为井,井开四道,而分八宅,凿井于中,一则不泄地气,二则无费一家,三则同风俗,四则齐巧拙,五则通财货,六则存亡更守,七则出入相司,八则嫁娶相媒,九则有无相货,十则疾病相救。是以性情可得而亲,生产可得而均,欺凌之路塞,斗讼之心弭。既牧之于邑,故井一为邻,邻三为朋,朋三为里,里五为邑,邑十为都,都十为师,师十为州。夫始分之于井,则地著;计之于州,则数详。[75]迄乎夏殷,不易其制。

三、文字。黄帝之史苍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以别异也,初造书契。苍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著于竹[76]帛之谓书。书者,如也。或云苍颉,古之王者,在包牺前。又云在炎帝世。又云在神农、黄帝之间。然当以黄帝史官为信。又黄帝史官尚有沮诵。[77]

四、衣裳。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黄帝作冕,垂[78]旒,目不邪视也;充纩,耳不听谗言也。黄帝始蚕故也。

五、岁名。容成作历,大挠作甲子,二人皆黄帝之臣。盖自黄帝[79]以来,始用甲子纪日,每六十日,甲子一周。

六、律吕。昔黄帝令伶伦作为律,伶伦自大夏之西,乃之阮隃之阴,取竹于嶰谿之谷,以生空窍厚钧者,断两节间,其长三寸九分,而吹之,以为黄钟之宫。制十二筒,以之阮隃之下,听凤凰之鸣,以别十二律。其雄鸣为六,雌鸣亦六,以比黄钟之宫。适合黄钟之宫,[80]皆可以生之。故曰黄钟之宫,律吕之本。案律有十二,阳六为律,阴六为吕。律以统气类物,一曰黄钟,二曰太簇,三曰姑洗,四曰蕤宾,五曰夷则,六曰亡射。吕以旅阳宣气,一曰林种,二曰南吕,三曰应钟,四曰大吕,五曰夹钟,六曰中吕。此乃专门之学,欲知其详,当通《汉书·历律志》。又近人言,西人以形色显成音之理,其数与律书合。此为新说,附记于此,以见中国古术之非诬也。

七、壬禽。黄帝将上天,次召其三子,而告之曰:“吾昔受此《龙首经》于玄女,今以告汝。”其术以天一居中,而以大吉神后登[81]明河魁所游,以占吉凶,是谓六壬。原注言日辰阴阳,及所坐所养之御,三阴、三阳,故曰六壬也。案其详见《汉书·翼奉传》。

八、神仙。华山、首山、太室、泰山、东莱,此五山,黄帝之所常游,与神会。黄帝且战且学仙,百余岁,然后得与神通。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82]宫,从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古房中家亦始于容成,今家法亡,故不列此。

九、医经。黄帝问于岐伯,作《素问》八十一篇,《灵枢》八十[83]一篇。案神农所创之医,为医之经验;黄帝所创之医,为医之原理,进化之级应如是也。

右中国文化作于黄帝者九,皆取汉以前之说,最雅驯者。

前所举九条,试读古人之典籍,游今日之社会,有能出于此九事以外者乎?则中国文化,自黄帝开之,可无疑义矣。然此犹其小节云尔,若论其宏纲巨旨,则莫如百姓与民之辨。盖凡优种人战胜劣种人,而占其地,奴其人,欲其彼此相安,视为定命,则必创一宗教,谓吾与若,所生不同,本非同类,原无平等之义。如是则一切人权,所享大殊,不啻皆天之所命,而无可质矣。故亚利安种据印度,必造婆罗门人,从大梵顶生;刹帝利人,从大梵臂生;吠奢人,从大梵股生;戍陀人,从大梵足生之说。百姓与民之义,亦正如此。姓为古之神圣,[84]感天而生,如华胥履迹,生皇牺;任姒感龙,生帝魁;附宝出,降大电,生帝轩。此举前课曾讲者以起例,其后凡一姓受命,必有感[85]生帝,可以类推。而华胥所履,为灵威仰之迹,准此以推,伏羲以木王,故华胥所感,为灵威仰。然则神农以火王,任姒所感,必赤熛怒。黄帝以土王,附宝所感,必含枢纽。少昊以金王,女节所感,必白招拒。颛顼以水王,女枢所感,必汁光纪。帝王皆上帝之子,故[86]明堂大祭,祭其祖之所自出,而以其祖配之也。百姓者,王公之[87]子孙,亦即天之子孙矣。百姓之义如此。至于民者冥也,言未见[88]人道,因彼族三生凶恶,故著其事,而谓之民。故民字,专为九黎、有苗而设。如推其种所从出,则羌,羊种也;蛮,蛇种也;闽,亦蛇种也;貉,豸种也,谓长脊兽之种也。貉之言貉,貉,恶也;狄,[89]犬种也,狄之为言淫辟也。其言异族之从出如此。百姓与民,既有天神与虫豸之别,故所享利权,因之大异,其纲要为礼不下庶人,[90]刑不上大夫。案《礼经》所传者,莫完整于《仪礼》十七篇,皆为士礼,礼皆行于庙,庶人无庙,庶人即民。故无礼也。而《书·吕刑》,述民与刑之源流,最为详尽,其对民之处,皆称皇帝,与对本族称帝有别。盖所谓墨、劓、剕、宫、大辟诸刑,本黎民苗民之法,即以其人之法,还治其人之身。今欧人之驭殖民地之土人,莫不然也。中国古人,设此分人等级之法,原为黄帝与蚩尤战后,不得已之故,及后则种族淆而礼俗存,至今乃为社会之大碍矣。第十五节 少昊氏颛顼氏

黄帝居轩辕之丘,其地无考。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其二曰昌意。黄帝二[91]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祈、己、胜、[92]葴、任、荀、僖、姞、嬛、依也。玄嚣青阳,是为少昊,继黄帝[93][94]立。一说非也,少昊名挚,母曰女节,黄帝时有大星如虹,下[95][96][97]流华渚,女节意感,生少昊,嬴姓,一作姬姓,以金德王。[98]其立也,凤鸟适至,故为鸟师而鸟名。昌意生昌仆,昌仆生高[99]阳,是为帝颛顼。母曰女枢,瑶光之星,如蜺贯月,正白,感女[100][101][102]枢,生黑帝颛顼,妘姓,以水德王。自颛顼以来,不能[103]纪远,乃为民官而命以民事。案此时代,与南方蛮族,又有征战,当少昊之衰,九黎乱德,民神杂糅,不可方物,颛顼受之,乃使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无相侵渎,是[104]谓绝地天通。其后三苗服九黎之德,谓三苗从九黎乱德。故二官咸废所职。畴人子弟分散,或在诸夏,或在夷狄,是以其祥废而

[105]不统。是少昊之季之于九黎,颛顼之季之于三苗,其乱一也。第十六节 帝喾氏

帝喾高辛者,黄帝之曾孙也。高辛父曰极,极父曰玄嚣[106][107][108],姬姓,其母不见,谓无可考。以木德王。帝喾娶陈锋氏女,生放勋;娶娵訾氏女,生挚。帝喾崩,而挚代立。帝挚立,不[109]善。崩,而弟放勋立,是为帝尧。包牺、神农、黄帝、少昊、颛顼,是谓五帝,古人用以纪五行,盖宗教说也。自包牺至炎帝,自炎帝至黄帝,中间年纪旷邈,前已详之。其黄帝、少昊、颛顼、帝喾,据此说,则父子相承,厘然可考。然郑元以为黄帝传十世,二千五百二十岁。次曰帝宣,即少昊。则穷桑氏,传八世,五百岁。次曰颛顼,则高阳氏,传二十世,三百五十岁。次是帝喾,即高辛氏,传十世,[110]四百岁。司马迁为史家之巨擘,康成集汉学之大成,而其立说违反若此。然观迁所作《历书》,叙少昊、颛顼之衰,则其间必非一世可知矣。今姑用《本纪》说耳。案司马迁之说,出于《大戴礼》;郑元之说,出于《春秋历命序》。第十七节 尧舜

孔子删书,断自唐虞,故儒家言政治者,必法尧舜,孟子所谓先王,由三代前推之。荀子所谓后王也。由五帝后数之。九流百家,托始不同,墨子言禹,道家言黄帝,许行言神农,各有其所宗。即六艺之文,并孔子所述作,而托始亦异。《诗》惟见禹、汤、文、武,《易》备五帝,《春秋》法文王,惟《书》首尧、舜,其义深矣。帝尧陶唐氏,母庆都,游三河之首,有赤龙负图出,庆都读之,风雨奄然,赤[111][112]龙与庆都合婚,龙消不见。生尧,祁姓,都平阳,今山西临[113]汾县。以火德王。荣光起河,休气四塞,龙马衔甲,赤文绿地,[114][115]临坛止,吐甲图,复遂重黎之后。命共工治事,命鲧治洪水[116][117]。七十载,举舜。又二十八载,崩。帝舜有虞氏,名重华。父曰瞽叟,瞽叟父曰桥牛,桥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118][119]穷蝉,穷蝉父曰帝颛顼。母握登,见大虹,意感而生舜,姚[120][121]姓,都于蒲坂,今山西蒲州。以土德王。观河渚,有五老相谓曰:“河图将来。”告帝期,五老化为流星,上入昴。有顷,赤龙[122][123]负图出。命二十二人,各尽其职。禹、垂、益、伯夷、夔、龙六人,又四岳、十二牧,共二十二人。除稷、契、皋陶三人,其详见《尚书·舜典》。舜生三十登庸,言始见用。三十在位,摄政三十[124]年。五十载,即帝位五十年。陟方乃死。巡狩至苍梧而崩。第十八节 尧舜之政教

尧、舜二代之事,渐有可稽,非若颛顼以前之荒渺。其职官如司空、禹为之,掌平水土。后稷、弃为之,掌播百谷。司徒、契为之,掌敷五教。士、皋陶为之,掌刑。共工、垂为之,掌主百工。虞、益为之,掌驯草木、鸟兽。秩宗、伯夷为之,掌礼。典乐、夔为之,掌乐。纳言龙为之,掌出入王命。等官名,后世皆沿称之。祭祀之典,有上帝、昊天。六宗、星、辰、司中、司命、风、雨师也。六宗说最多,此引郑康成说。山川、地祇。群神,人、鬼、物、鬽。则周礼之所出也。然此代尚有一大事,为古今所聚讼,则禅让是矣。案中国天子之位,自有可考以来,并系世及。前乎唐虞者,包牺、神农、黄帝、少昊、颛顼;后乎唐虞者,夏、商、周、秦、汉,以迄今,皆世及也。惟唐虞介乎其间,独以禅让闻,于是论者求其故而不得,率以臆见解之。有以为皆天意者,孟子。有以为鄙夷大宝而去之者,庄子。有以为与后世篡窃无异者,刘知几《史通》。有以为即民主政体者。近人。案一二两说,未免太空;刘知几说,以小人待天下,未可为训;近人说亦不合。民主必有下议院,而《帝典》无之。且列代总统,岂能全出一族,如尧、舜、禹者?求其近似,大约天子必选择于一族之中,必黄帝之后。而选举之权,则操之岳牧,四岳、十二牧。是为贵族政体。近世欧洲诸国,曾多有行之者,而中国则不行已久,故疑之也。至于孔、孟、老、庄之所以称尧、舜者,其托古之义欤!第十九节 夏禹[125]

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颛顼,母曰修纪,命[126]星贯昴,修纪梦接,生禹。宋衷注:命使之星,谓流星也。尧之时,洪水滔天,求能治水者。四岳皆举鲧,尧不可,然卒以四岳意,用之,九年而水不息。舜摄政,殛鲧于羽山,于是举鲧子禹,而使续鲧之业。禹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孟子》作八年,今从《禹贡》、《史记》。随山刊木,定高山大川,自冀州始。一、冀州,今山西、直隶境。二、兖州,今直隶、山东境。三、青州,今山东境。四、徐州,今江苏、安徽境。五、扬州,今江苏、江西境。六、荆州,今江西、湖广境。七、豫州,今河南境。八、梁州,今四川境。九、雍[127]州,今陕西境。是谓九州。《尔雅·释地》九州与此异。各第其贡赋之数,水陆之程,皆前此所未有也。水土既平,舜荐禹于天,为嗣。十七年,舜崩。三年之丧毕,禹即天子位,都平阳,姓姒氏。会诸侯[128]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而荐益于天。十年,东巡狩,至于会稽[129]崩。第二十节 禹之政教

近人谓中国进化,始于禹,禹以前,皆宗教所托言,此说未可论定。然禹之与古帝异者,其端极多,盖禹之于黄帝、尧、舜,一如秦之于三代,亦古今之一大界也。凡此,皆治史学专科者,所宜分别。略疏之为四端。

一曰三苗至禹而结局。南蛮为神洲之土著,黄帝时蚩尤之难,几[130]覆诸夏;少昊之衰,九黎乱德;颛顼媾三苗之乱,至于历数失序。[131][132]及尧战于丹水之浦,在南阳浦岸。舜时迁三苗于三危,三危,西裔也,谓逐之西去。稍以衰落。至禹,三危既宅,谓可居。三苗丕[133]叙,谓服教。于是洞庭、今湖南洞庭湖。彭蠡今江西鄱阳湖。之[134]间,皆王迹之所经,无旧种人之历史矣。盖吾族与土族之争,自黄帝至禹,上下亘千年,至此而兴亡乃定。呜呼,异种之争,存灭之感,岂独苗民也哉?

二曰洪水至禹而平。中国今日所有之书,最古者莫如《帝典》。《帝典》称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则其水之大可知矣。然不详起于何时,一若起于尧时者。然今案女娲氏时,四极废,九州裂,水浩[135]溔而不息,于时女娲氏断鳌足以立四极,积炉灰以止淫水。其后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共工氏振滔洪水,以薄穷桑,[136]江淮流通,四海溟涬,民皆上邱陵,赴树木。似洪水之祸,实起于尧以前,特至尧时,人事进化,始治之耳。考天下各族,述其古事,莫不有洪水。巴比伦古书,言洪水乃一神西苏诗罗斯所造。洪水前,有十王,凡四十三万年;洪水后,乃今世。希伯来《创世纪》,言耶和华鉴世人罪恶贯盈,以洪水灭之,历百五十日,不死者惟挪亚一家[137]。最近发现云南猓猓古书,亦言洪水。言古有宇宙干燥时代,其后即洪水时代。有兄弟四人,三男一女,各思避水,长男乘铁箱,次[138]男乘铜箱,三男与季女同乘木箱。其后唯木箱不没,而人类遂存。观此则知洪水为上古之实事,而此诸族者,亦必有相连之故矣。

三曰五行至禹而传。包牺以降,凡一代受命,必有河图,前已历言之矣。然古书言河、洛事者,不知凡几,各纬固多,各经中亦有。《尚书·顾命》,天球、河图在东序。而孔子亦有河不出图之叹。亦可见古人言天命者,例以河图为证矣。至河图之由来,盖草昧之时,为帝王者,不能不托神权以治世。故必受河图,以为天命之据。且不但珍符而已,图书均有文字,观前数课所引已可见,河图必有文字,欲究其详当观胡渭《易图明辨》。列治国之法,与《洪范》等,惜其书均不传,惟《洪范》存于世。五行之说,殆为神洲学术之质干。鲧湮洪水,汩陈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畴,彝伦攸斁。鲧则殛死,禹乃嗣兴。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其诸西奈山之石版欤!

四曰传子至禹而定。黄帝以前,君统授受之制,不可知。黄帝、少昊、颛顼、喾、挚、尧、舜、禹八代,则同出于一族,而不必传子,是无定法也。至禹乃确立传位之定法。商虽传弟,然有定法则一也。盖专制之权渐固,亦世运进步使然,无所谓德之隆替也。第二十一节 夏之列王[139]

禹娶涂山氏女,生启。禹崩,启即位,诸侯有扈氏不服,启伐之,大战于甘。王责以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即言有扈氏不遵《洪范》之道。遂灭有扈氏。启崩,子帝太康立,太康无道,有穷国名。后羿,因夏民以代夏政。羿既篡夏,委政寒浞,一作韩浞。浞行媚于内,而施赂于外,以取其国家。羿犹不悛,将归自田,家人逄蒙杀而[140]烹之。浞因羿室,生浇即奡。及豷,使浇用师,灭斟灌及斟寻氏,[141]覆其舟取之。即《论语》奡荡舟事。灭夏后相,太康崩,弟仲康立。仲康崩,子相立,依二斟同姓之国。盖太康以来,犹拥虚器,至此乃灭。后缗相之妻。方娠,逃出自窦,归于有仍,生少康焉。既长,使女艾谍浇,即《楚辞·天问》之女岐。使季杼诱豷,遂灭过、戈,[142]复禹之绩。帝少康崩,子帝予立。即季杼。帝予崩,子帝槐立。帝槐崩,子帝芒立。帝芒崩,子帝泄立。帝泄崩,子不降立。帝不降崩,弟扃立。帝扃崩,子帝廑立。帝廑崩,立帝不降之子孔甲,是为帝孔甲。帝孔甲崩,子帝皋立。帝皋崩,子帝发立。帝发崩,子帝履[143]癸立,是为桀,为汤所灭。夏亡,凡十七帝四百七十一年。第二十二节 夏传疑之事

有夏一代可记之事,自禹而外,传者绝稀。惟有二事,古书多道之。一为益与启之事,一为羿与浞之事。益、启之事,一以为天命归启,不归益,《孟子》。一以为益为启所杀。《逸周书》。然观启代益作后,卒然离蠥,惟启何忧而能拘是达?《楚辞·天问》。则似其间必有一事矣。今既不得明证,存疑可也。羿、浞之事,《楚辞》、《左传》,言之极详,似为古人之大事。然《尚书》无之,孔子又不答南宫适之问,《史记·夏本纪》亦削去其事。古人著书,其去取之际,必非偶然,恐别有大义,然不可知矣。自太康尸位起,至少康中兴止,其间至少亦六七十年,其间有水师之战,有间谍之用,皆前古所无,宜乎言战者必引之也。第二十三节 商之自出

有娀氏二佚女,居九成之台。帝上帝也。令燕往视之,二女爱而[144]争搏之,覆以玉筐。少选,发而视之,燕遗二卵飞去,所谓“天[145]命玄鸟,降而生商”也。契母曰简狄,即有娀。为帝喾次妃。契为舜司徒,封于商,今河南睢州。姓子氏。契卒,子昭明立。昭明卒,子相土立。相土卒,子昌若立。昌若卒,子曹圉立。曹圉卒,子冥立。冥卒,子振立。振卒,子微立。微卒,子报丁立。报丁卒,子报乙立。报乙卒,子报丙立。报丙卒,子主壬立。主壬卒,子主癸立。主癸卒,子天乙立,是为成汤。自契至汤,八迁,汤始居亳,今河南偃师县。从先王居。帝喾都亳。时夏桀无道,伊尹负鼎俎,以滋味之道说汤[146][147],汤得伊尹,祓之于庙。伊尹五就汤,五就桀,卒归于汤[148]。汤乃伐夏,整兵鸣条,今山西安邑县。困夏南巢,今安徽庐江。[149]放之历山。今安徽和州东。汤既绌夏,于是诸侯服汤,践天子位[150]。即位十七年,而践天子位。践天子位,十三年而崩,寿百岁。第二十四节 商之列王

汤崩,太子太丁未立而卒,于是乃立太丁之弟外丙。即位二年崩,乃立外丙之弟中壬。即位四年崩,伊尹乃立太丁之子太甲。太甲既立,三年,不遵汤法,伊尹放之于桐。三年,伊尹摄行政事,当国以朝诸侯。太甲居桐宫,三年,悔过自责,反于善,伊尹乃迎太甲而授之政。太甲修德,诸侯咸归殷。太甲称太宗。案此为庙号之始。太宗崩,子沃丁立。沃丁之时,伊尹卒,葬之亳。沃丁崩,弟太庚立。太庚崩,子小甲立。小甲崩,弟雍己立。雍己时,殷道衰。雍己崩,弟太戊立。太戊立伊陟为相,伊尹之子。案子字疑孙字之误。伊陟举巫咸,始以巫官者。巫咸乂王家,殷复兴。太戊称中宗。中宗崩,子仲丁立,仲丁迁于敖。今河南荥泽县。仲丁崩,弟外壬立。外壬崩,弟河亶甲立,河亶甲迁于相。今河南内黄县。河亶甲时,殷复衰。河亶甲崩,子祖乙立,祖乙迁于耿,今山西河津县。殷复兴,巫贤任职。祖乙崩,子祖辛立。祖辛崩,弟沃甲立。沃甲崩,兄祖辛之子祖丁立。祖丁崩,弟沃甲之子南庚立。南庚崩,祖丁之子阳甲立。阳甲之时,殷衰。自仲丁以来,废嫡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比九世乱,于是诸侯莫朝。阳甲崩,弟盘庚立。盘庚之时,殷已都河北,盘庚渡河,复居成汤之故居。殷自成汤由南亳今河南府西北。迁西亳,今河南偃师县。仲丁迁敖,河亶甲居相,祖乙居耿,盘庚渡河南居西亳,凡五迁,无定处。殷民皆怨,不欲徙,盘庚乃告谕诸侯大臣,以不可不迁之故。遂涉河,南治亳,行汤之政,然后百姓得宁,殷道得兴,诸侯来朝。盘庚崩,弟小辛立,殷道复衰。小辛崩,弟小乙立。小乙崩,子武丁立。武丁思复兴殷,而未得其佐,三年不言,政事决于冢宰,以观国风。武丁夜梦得圣人,名曰说,以梦所见示群臣百吏,皆非也。于是使百工营求之野,得说于傅岩中。是时说为胥靡,筑于傅岩,见于武丁。武丁曰,是也。与之语,果圣人,举以为相,殷国大治,遂以傅险姓之,号曰傅说。于是百姓咸欢,殷道复兴。殷人嘉武丁之德,立其庙为高宗。高宗崩,子祖庚立。祖庚崩,弟祖甲立。祖甲淫乱,殷复衰。祖甲崩,子廪辛立,廪辛崩,弟庚丁立。庚丁崩,子武乙立,殷复去亳,徙河北。武乙无道,为偶人,谓之天神,与之博。令人为行,为天人行博。天神不胜,乃僇辱之,为革囊盛血,仰而射之,命曰射天。武乙猎于河渭之间,天暴雷,武乙震死,案武乙所为,乃反对当时之鬼神派耳。然当时则目为无道,且有震死之说矣。子太丁立。太丁崩,子帝乙立。帝乙时,殷益衰。帝乙崩,子辛立,是为纣。纣为不道,当是时,周室滋大,周武王东伐,至孟津,诸侯叛殷会周者八百国。于是武王遂率诸侯伐纣,纣拒之牧野。甲子日,纣兵败,走入,登鹿台,衣其宝玉衣,赴火而死。殷亡,凡三十一帝六百余年。周武王封纣子武庚,以续殷祀。后武庚作乱,周公诛之,而立微子于宋,纣兄庶。以续殷后。又七百余年,乃亡。第二十五节 桀纣之恶

中国言暴君,必数桀、纣,犹之言圣君,必数尧、舜、汤、武也。今案各书中,所引桀、纣之事多同,可知其间必多附会。盖既亡之后,其兴者必极言前王之恶,而后己之伐暴为有名,天下之戴己为甚当,不如此不得也。今比而观之:桀宠妹嬉;《晋语》。纣宠妲己,《晋语》。一也。桀为酒池,可以运舟,一鼓而牛饮者三千人;刘向《新序》。纣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史记·殷本纪》。二也。桀为琼台瑶室,以临云雨;刘向《列女传》。纣造倾宫瑶台,七年乃成,其大三里,其高千仞,《太平御览》八十四引《帝王世纪》。三也。桀杀关龙逄;《太平御览》八十二引《尚书·帝命验》。纣杀比干,《史记·殷本纪》。四也。桀囚汤于夏台,《史记·夏本纪》。汤行赂,桀释之;《太公金匮》。纣囚文王于羑里,西伯之徒,献美女、奇物、善马,纣乃赦西伯,《史记·殷本纪》。五也。桀曰“时日曷丧”;时日言生之时日,即命也,与纣称“有命在天”同意。前人以天上之日不丧解之,又讹为桀失日,恐非。《孟子》。纣曰“我生不有命在天”,《尚书·祖伊奔告》。六也。故一为内宠,二为沈湎,三为土木,四为拒谏,五为贿赂,六为信命,而桀纣之符合若此。夫天下有为善而相师者矣,未有为恶而相师者也,故知必有附会也。第二十六节 周之关系

有周一代之事,其关系于中国者至深,中国若无周人,恐今日尚居草昧。盖中国一切宗教、典礼、政治、文艺,皆周人所创也。中国之有周人,犹泰西之有希腊。泰西文化,开自希腊,至基督教统一时,希腊之学中绝。洎贝根以后,希腊之学始复兴。中国亦有若此之象,文化虽沿自周人,然至两汉之后,去周渐远,大约学界之范围,愈趋于隘,而事物之实验,愈即于虚,所以仅食周人之弊,而不能受周人之福也。此等之弊,极于宋明,至清代始渐复古,殆可如泰西十八世纪希腊诸学之复兴矣。此义至后当详之。今所述周人历史,当分为三期。第一期自周开国,至东迁,此一期为传疑时代之尾;第二期自东迁至春秋末;第三期自战国至秦;《春秋》、《国策》皆书名,后人即以书名名其时代。此二期为正属化成时代。每期皆先详其兴替治乱,而后讨论其宗教、典礼、政治、文艺诸事焉。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