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王国:走进法布尔的昆虫世界(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9 15:20:02

点击下载

作者:《中国学生的第一套科普读物》编委会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昆虫王国:走进法布尔的昆虫世界

昆虫王国:走进法布尔的昆虫世界试读:

前言 聆听大自然的乐歌!

大自然就是一本最好的百科全书,它总是带给我们无尽的美好。田野里的一朵小花、路旁的一棵大树、天空的一朵白云……..都有说不完的故事。只要细细察看,你就会获得无法言传的惊喜与快乐。法布尔就在这里找到了他一生的好朋友——昆虫。

现在让我们跟随法布尔的脚步一起去昆虫的世界一探究竟,那里有会唱歌的蝉、能干的泥水匠舍腰蜂、卖力滚着粪球的蜣螂、美丽绚烂的大孔雀蛾、不停织网的圆网蛛……..你会被这些“小家伙”的毅力所震撼,也会为它们的互助友爱所感动,更会为它们的种种绝技欢呼喝彩。

昆虫的精彩和奥秘都在这本书里。精美细腻的百余幅插图、生动有趣的故事,让你在品读故事的同时轻松愉悦地走进这个美好的昆虫乐园,在得到丰富昆虫知识的同时也获得了完美的视觉享受。

让我们一起在法布尔的昆虫王国里畅游,与这些小精灵一起舞动。让美好的少年时光幻化出缤纷的梦,让青春的记忆里充满欢声笑语。

第01章 蝉·歌唱家背后的心酸

被冤枉的歌者

几乎所有的人都知道蝉,还有很多人知道那个《蝉和蚂蚁的寓言》。寓言的大意是这样的:在冬天到来之前,蚂蚁储备了很多粮食。而蝉在整个夏天和秋天都在欢唱,没有为冬天做任何准备。一天,又冷又饿的蝉来到正在晾晒粮食的蚂蚁门前,乞讨一点儿食物吃。蚂蚁不但不给蝉,还对蝉挖苦、嘲笑了一番。

如果你仅凭这个寓言就认为蝉是个懒鬼,那可真冤枉它了。其实,蝉的寿命很短,只能活五六个星期,怎么会在冬天去乞讨呢?再说,蝉根本不会吃,只会喝,粮食对它来说没有任何价值。如果你了解蝉的习性就会知道,蝉不仅不会乞讨,还是个乐于帮助别人的热心肠呢!

在炎热的夏天,太阳火辣辣地照着大地,许多小池塘的水都干了,昆虫们找不到水喝,都渴得要命。可蝉才不怕这些呢,它们有自己的妙招解渴。找到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它们飞过去,用生在胸前的突出的嘴——一个精巧而尖利如锥子的吸管刺穿树皮,就可以吸里面的汁液了。蝉一边唱着歌,一边吸着美味的汁液,那感觉肯定很美妙。

在大自然里,总有很多强盗喜欢不劳而获,不管是身躯高大的,还是身躯瘦小的。过了一会儿,那些找不到水饥渴难耐的黄蜂、苍蝇、玫瑰虫、金匠花金龟等纷纷来到蝉的身边,来舔食那些汁液。而数量最多的,就是蚂蚁。

虽然蚂蚁的个头很小,可它们却一点儿不客气,拼命挤开别的昆虫,径直冲向洞口,有的蚂蚁甚至从蝉的身底下向里挤。好心的蝉不与蚂蚁计较,大方地抬起身子让蚂蚁过去,好让蚂蚁舒服地喝到汁液。可是蝉的谦让反而助长了蚂蚁的野蛮行径,有的蚂蚁爬到蝉的背上,还有的竟抓住蝉的吸管,使劲往外拔,一心想把蝉赶走。蝉被这些小蚂蚁弄得心烦气躁,拍拍翅膀飞走了。

这样看来,向别人乞讨,抢别人东西的,原来是那些小蚂蚁;勤劳工作,热心帮助别人的,倒是蝉。这么多年来,我们一直都在冤枉蝉。读了这个故事,我们真该为蝉平反了。

音乐家原来是个聋子

我有很充分的条件观察蝉的习性,因为我家的周围有很多树木。刚进入七月份,蝉便来到这些树上,用它们的欢唱向大家宣告它们的到来。虽然我是房子的主人,可它们却根本不向我打招呼,就擅自暂时居住在这里了,反正它们趴在高高的树上,知道我是拿它们没办法的。

住在乡村的人都有这种感觉,天气越是炎热,蝉唱得越欢。劳累了一上午的农民很想好好儿地睡个午觉歇息一下,可蝉才不给你这个机会呢,它们扯着喉咙,尽情地唱着那一成不变的奏鸣曲。

要说也难怪,蝉对唱歌非常喜欢,简直到了痴迷的程度。为了唱歌,它们甚至做出了很大牺牲。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蝉的身体构造吧!蝉的翅膀后边的空腔中有个像钹一样的乐器,在它的胸部还安着一个响板,这个响板可以提高声音的强度,蝉的歌声就可以传得更远些。可是因为这个响板占了很大的位置,蝉的其他生命器官不得不挤在狭窄的不显眼的地方。

尽管蝉非常热爱唱歌,而且也很希望它的歌声能得到大家的喜欢。可是,它的这种单调的鸣唱很难引起人们的兴趣,反而让人们感觉很烦躁。当然人们也很奇怪,蝉唱歌到底是为了什么呢?这么多年来它们一直与我做邻居,在夏天长达两个月的时间里,我天天都能听到它们的歌声,看到它们趴在筱悬木的树枝上,有时是夫妻两个,有时是许多同伴在一起。是为了吸引同伴?看来也不是,因为同伴就在它身边,许多蝉往往是排成一队趴在树干或树枝上肆意地欢唱。后来我明白了,蝉唱歌只是出于热爱。在干燥而闷热的夏天,看着太阳一点点西沉,蝉找个喜欢的地方,一边吸着树的汁液,一边唱着自己喜欢的歌,它们觉得这样的生活很舒服,也很惬意,这就足够了。

蝉因为有五只眼睛,所以视力很好。它在唱歌的时候,也是眼观六路,不管是来自上面还是左右的偷袭,都能被它迅速地捕捉到,看到有危险来临,它会立即停止欢唱,马上飞走逃生。蝉的听力很不好,即使人在后面大声说话,或是吹口哨、拍手等吵闹的声音很大,也不会影响它,它照样唱得很欢,看来,蝉的耳聋还是个超重度呢!

有一次,我从乡下人手里借了一个办喜事用的土铳,在里面装上火药,看到树上正好有一只蝉,就来到树下,反正蝉也看不到下边。过了一会儿,我“砰”地开了一枪,声音简直是震耳欲聋。要不是我提前把窗户关上,窗玻璃肯定要被震碎的。再看那只蝉,根本不受任何影响,音调都没有变化,依然不紧不慢地唱着,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似的,那个镇定真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通过这个试验,我知道了,蝉就是个聋子。虽然它每天唱着歌,可是它一点儿听不见自己的声音。所以我得出结论,蝉唱歌不过是与生俱来的一种习惯罢了!

艰苦的地下生活

蛴螬(即蝉的卵)要在地下度过长达四年的时间。每年夏至的时候,在能被阳光照射到的路上,会出现很多圆孔。这些圆孔和地面相平,孔的大小刚好可以伸进一个手指。这些圆孔,就是蛴螬从地里钻出来的出口。蛴螬钻出来后,经过一次蜕变,就可以变成一只蝉了。蛴螬钻出来后,很喜欢待在干燥、阳光充足的地方,可能是在地底下待的时间太久了,它们觉得阳光太温暖了,非得好好儿享受一下才过瘾。看那些圆孔,如果用手挖的话,根本挖不动,只能用斧头挖。看来,蛴螬的挖掘工具一定是非常强大而且有力的,要不,它怎么能穿透那焙过的泥土和沙石呢!

细看那些圆孔,会发现它的四周一点儿泥土也没有,就是一个光秃秃的圆孔,不像金蜣,在它们的巢边总有一小堆土。这两种巢最大的区别在于它们的工作方法不同,因此其外貌也就不同。金蜣一般是从洞口开始工作,因此挖出的土必然堆在洞的两边;而蝉的蛴螬是从地下往上挖,把大门打通是最后一道工序,当然就不会往门边堆土。

蛴螬很聪明,它们一般将穴选在带汁液的植物根须上,在挖掘隧道的时候,一边挖一边用自己体内的黏液拌灰泥,让泥土变成泥浆,然后再涂抹在墙壁上。蛴螬把自己肥胖的身体压在泥墙上,这样泥浆就会挤入干土的裂缝中,所以,我们有时在出口看到它们的身上带着泥点。如果自己体内的黏液不够了,它们就利用植物根须里的汁液来拌灰泥,是不是很聪明呀?

能够在穴里自如地爬来爬去并知道外面的天气如何,这对蛴螬来说很重要,因此,它一定要把自己的穴里弄得很光滑,适合它爬上爬下,这就需要耗费很多时间,甚至会用几个月来干这件事。当洞穴快到地面的时候,蛴螬会很小心,不轻易把洞挖破,而是留一层像手指一样厚的土,如果外边天气不好,蛴螬就猫在下面不出来。如果外边阳光明媚,蛴螬就用自己的爪打破天花板,钻出地面。

首次钻出地面的蛴螬会缓慢地在附近来回走,找个合适的地方蜕皮。这些地方可以是一棵树、一片野草或一根灌木枝。找到以后,它爬上去,用前爪用力抓住这些支撑物,然后一动不动地待着。接下来,蛴螬外面的皮会从背部裂开,露出里面浅绿色的蝉,这时先露出头,下面是吸管和前腿,接着是后腿和翅膀。这会儿,除了身体的最后尖端,基本已经全蜕出来了。

现在,它开始做一种奇怪的体操动作,全身腾空,只有一点附着在蜕皮上,让头冲下转动着身体,翅膀向两侧张开,尽量伸展着,然后用一种人眼几乎察觉不到的慢动作竭力把全身翻过来,用前爪抓住空壳。在这种体操中,蝉将身体的尖端由鞘里蜕出,整个过程需要半小时左右的时间。

蝉终于出来了。可是,这时的蝉很柔弱,它必须在阳光和空气中养精蓄锐,等到身体的表面呈现出棕色,它就能够飞了,这可能需要几个小时的时间。而蝉的蜕皮会一直在树枝或灌木上挂着,直到风把它吹走。

经过四年的地下生活,蛴螬终于变成了蝉,可是蝉的生命却只有一个月之久,这就是蝉的一生。虽然它们吵闹着向世人宣告它们的存在,这种方式引起了世人的反感,但是蝉自己很快乐,虽然生命很短暂,毕竟充分享受了阳光和雨露,又有什么遗憾呢?

第02章 蟋蟀·充满活力的音乐家

诗意地栖居

夏天,在草丛里,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种美丽的小昆虫,那就是蟋蟀。它们像蝉一样,被人们熟知。而且,它们比蝉还要出名。如果单单因为蟋蟀会唱歌,还不足以表现它们的才能,更被人们称道的是这种小昆虫把自己的巢穴建筑得非常棒,不由你不佩服它们。

在自然界里,大部分的昆虫都是选择一个临时的避难所来保证自己不被风吹雨打,它们在外出途中如果看到中意的地方,就在那里暂时居住下来,也不对居所进行修饰,只要能住就可以了。当它们隐蔽在洞穴里时,若是碰巧再抓到一两个猎物,它们就会感叹生活真是太美好了!

可蟋蟀不是这样,它们非常与众不同,当它们长大以后,就会建立自己稳固的小家,而且会为这个小家付出很多心血。因为有了固定的住所,蟋蟀待在里面,可以躲避凛冽的寒风,里面温暖而舒适,它们的日子会过得很惬意,这也充分说明蟋蟀是一种聪明而有远见的小昆虫。

在选择建巢穴的地点时,蟋蟀从不把那些天然的隐蔽所当做首选,更不会因为偷懒而选择那些现成的粗糙的洞穴,而是谨慎地选择那些适于排水、阳光充足而温暖的地方,然后耐心地挖掘,从大厅到卧室,每个地方都亲力亲为,从不吝惜自己的力气。

在蟋蟀的住宅前,常会有茂盛的草遮住洞口,这是小家伙特意挑选的,这样,洞口就会很隐蔽,不容易被发现。从这个洞口进去,里面大约有九寸深,宽度像人的手指。隧道根据地势的情况而定,或者弯曲,或者垂直。住宅里有起居室,当然也有卧室。只要蟋蟀有工夫,就会对墙壁进行修整。隧道的最下面就是卧室,这里比较宽敞,当然修饰得会更细致一些。总的来说,这是一个很简单的住宅,十分干净,也很干燥,住在里面,的确挺不错的!天气晴朗的日子里,蟋蟀走出住宅,晒着太阳,吃点儿青草,再唱唱歌,小日子过得很幸福。像兔子一样,蟋蟀从不吃窝边的草,因为那些草是用来掩护出口的,你说它是不是很精明?

虽然有了稳定的住宅,可蟋蟀在里面住得很谨慎,时刻注意着外面的风吹草动。当你走过去时,不管你的脚步多么轻,声音多么小,这个小东西都能感觉到你的到来,它马上警惕地做出反应,随时准备逃往更安全的地方。当你走到洞前想抓这个小东西时,它早就逃之夭夭了。

宝宝的生活琐事

蟋蟀通常把卵产在离地面不到一寸的土里,它把这些卵一群群地排列起来,大约有五六百个。这些卵孵化以后,就像一个灰白色的长瓶子,瓶顶上有一个很整齐的圆孔。卵产下两星期后,前端出现两个大而圆的黑点,在长瓶的顶上,有一条环绕着的薄薄的突起线,壳将来就从这条线上裂开。因为卵是透明的,我们可以看到小家伙身上的节。在突起的线的周围,壳的牢固性会逐渐减退,卵的一头慢慢分开,这是被里面的小家伙的头部顶开的。壳升了起来,落到了一边,像小香水瓶的盖子一样。蟋蟀从“瓶子”里跳出来。

刚从壳里出来的还不能叫做蟋蟀,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一种包在襁褓里的大蛴螬,穿着紧身衣。脱掉襁褓后,蟋蟀的全身几乎呈灰白色,它开始与土搏斗。它用大颚把土叼起来,清扫到一边或是踢到身后去。很快,它就来到了地面,被温暖的阳光照耀着。这时,它的身体还很柔弱,而且还不如一只跳蚤大。一天一夜以后,小蟋蟀变成了黑色,模样与成年的蟋蟀基本一样,只是在胸部还保留着一圈灰白色。它不时地用长而经常颤抖的触须试探着周围的一切,还兴奋地到处蹦来蹦去。

当天气开始寒冷的时候,蟋蟀就动手修建自己的住宅。它们找到一个有草或叶子遮掩的地方,用前足挖地,用大颚咬掉比较大的石块,粗壮的后腿踩在地上,上面长着两排锯齿状的东西。蟋蟀一边清除灰尘一边把它们弄到后边去,倾斜着铺开。刚开始,蟋蟀很有力气,干得很快。过了一会儿,它就跑到门口休息一下。歇够了,蟋蟀又掉头回去,接着干活儿。住宅的主体建好了,洞口宽两寸多,应付紧急情况是没有问题了,至于细致的装修活儿,可以慢慢做,蟋蟀并不着急。有空闲的时候,今天做点儿,明天做点儿,洞的加大和加深随着天气的变化和身体的长大而进行。即使在寒冷的冬季,如果天气晴好,还可以看到小家伙往洞外扔土。这种修整工作会伴随着蟋蟀的一生,直到它死了,工作才真正地结束。

精致的乐器

到四月末,蟋蟀就用它优美的歌声来告诉我们它们的到来。刚开始可能是独唱,后来,就变成激昂的大合唱了。

其实,蟋蟀的乐器很简单,只是一张弓,上面有一只钩子和一层振动膜。它的右翼鞘盖着左翼鞘,差不多全盖住了,除了后面和转折包在体侧的一部分。两个翼鞘的构造是完全一样的,它们平铺在蟋蟀的背上,旁边突然斜下成直角,紧裹着身体,上面长着细脉。你把其中一个翼鞘揭开,会看到翼鞘是淡红色的,除了两个相连的地方,前面是一个大三角形,后面是一个小的椭圆,上面有模糊的皱纹,这两处地方就是蟋蟀的发声器。

在前头那一部分的尾部边沿上,有两个弯曲而平行的脉,在脉线的当中有一个空隙。空隙中有五六条黑的皱纹,看起来好像梯子的梯级。它们是供摩擦用的,可以增加弓的接触点的数目,增强振动感。在下面,围绕空隙的两条脉中的一条成为肋状,且成钩的样子,这就是弓。

这件乐器真的很精美,上面有一百五十个齿,嵌在对面翼鞘的梯级里,使四个发声器同时振动,下面的两个直接摩擦发出声音,上面的两个是由于摩擦器械的震动而发声。蟋蟀就是利用这四个发声器把音乐传到千里之外,音调听起来还很急促呢!

繁星满天的夏夜,躺在柔软的草地上,听着蟋蟀优美、动听的歌声,这种感觉真好!

第03章 萤火虫·草丛里的星星

温和的捕食者

在安静的夏夜,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许多萤火虫飞来飞去,就像一闪一闪的小星星。在昆虫世界里,能发光的虫子很少,这种小东西,因为能发光而闻名。古希腊人把这种小虫子称为亮尾巴,这个叫法真是太形象了。现在,科在学家们给它取了个好听的名字,叫萤火虫。

雄萤到了发育成熟时,会长出翅盖。雌萤却不太引人注意,并且一点儿也感受不到飞行的快乐,对广袤的天空更是一无所知。它终身保持着幼虫的状态,好像身体永远都长不完全,实在好可怜哟!

这种小昆虫外表看起来很可爱,你要是以为它是个素食主义者,那可就错了,它最喜欢吃肉,而且还有自己特有的绝招呢!萤火虫最喜欢吃的是蜗牛,首选是那些身材比较小巧的,大的蜗牛它很少吃,可能是比较费力气吧。萤火虫吃蜗牛前,先给蜗牛打上麻醉剂,等蜗牛昏迷后,无力抵抗了,萤火虫再把蜗牛消灭掉。它这个方法就像生病的人做手术之前一定要打麻醉药一样,等到蜗牛失去知觉了,就不会感到疼痛而挣扎了。

在酷热的夏天,许多小蜗牛聚集在路旁的干草或秸秆上,懒洋洋地伏在那里一动不动。也有的蜗牛聚集在阴凉、潮湿的阴沟边,这里凉爽些。这时,萤火虫当然不会错失如此好的机会,就会来到这里捕获猎物。

为了细致地观察萤火虫是怎样给蜗牛打麻醉剂并吃掉它的,我特意做了一次有趣的实验。一天,我找了一个大玻璃瓶,在里面放上一些青草,而后放进几只不大不小的蜗牛,然后,又抓到几只萤火虫放了进去。一切准备工作都已做好,我耐心地坐在旁边,等着看里面会发生什么。

一只小蜗牛可能是由于好奇,开始缓慢地爬向那些青草,它的触角伸出来左晃右晃的,感觉很兴奋。这时,一只萤火虫注意到了这只蜗牛,因为蜗牛对它有很强的吸引力。它摩拳擦掌,抽出了随身携带的兵器,准备进攻了。这个兵器太小了,人的肉眼根本看不到。刚好旁边有一个放大镜,我立刻把它派上了用场。在放大镜下,我看到了萤火虫身上长着两片颚,它们都呈弯曲形,要是合起来,就成了一个钩子,这个钩子又尖又小,像一根毛发似的。如果把钩子放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在钩子上有一条沟。老实说这个钩子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可是,对于萤火虫来说,却是非常有用,是它用来麻醉蜗牛享受美味的致命武器。

看到小蜗牛把身体探到了壳外,萤火虫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用大颚刺了蜗牛一下。萤火虫的动作很轻柔,态度也很温和,好像面对的不是一个猎物,而是一个亲密的朋友,那动作很像接吻似的。萤火虫刺了一下,毒汁顺着钩子上的小沟进到蜗牛的体内了。萤火虫停下来看看蜗牛有什么反应,然后又刺了一下,就这样刺上五六下,小蜗牛的触角渐渐软下来,趴在那里不动了。我想,蜗牛一定是被麻醉得不省人事了。

大家都知道,蜗牛有一个壳可以保护自己,但是,当它爬行或钻出壳四下张望的时候,就很容易遭到萤火虫的攻击。这些小蜗牛也很聪明,它们会时常爬到那些摇摆不定的高处,比如草秆的最上端,或是待在很光滑的石头上。它们依附在这些物体上,这些地方像个盖子似的把它的房子出口不小心留下很小的缝隙,就给萤火虫制造了机会。萤火虫会毫不留情地把钩子刺入蜗牛的肉里,然后释放毒液。这时,萤火虫的动作一定要、轻轻地,否则,如果蜗牛一下子被惊扰了,就会从草秆上或是石头上掉下来,就有了逃脱的机会。

这下你明白了吧,萤火虫轻柔地对待蜗牛并不是出于仁慈,而是为了捕猎的百分之百成功,这个肉食主义者才没有那么好心呢!

那一盏希望的灯

“萤火虫,挂灯笼,飞到西来飞到东,就像一颗小星星。”这是一首流传很久的儿歌。萤火虫也因为有了“这盏小灯笼而出名,被许多人熟知。

雌萤用来发光的器官,长在身体后面的三节部位,前两节中的每节下面都发出光来,成宽带形。第三节的发光部分小很多,只有两个小点,光亮能从后面射出来,从萤火虫的上下都可以看到这个。从宽带形和小点上发出的光有点儿泛蓝,但是很明亮,在漆黑的夜晚,可以照到很远的地方。

雄萤的发光器官没有雌萤那么多,只有身体后面的两个小点,这两个小点是整个萤类家族都有的,一点儿也不稀奇。

在显微镜下,萤火虫的表皮上有一种白色涂料,形成细微的颗粒状物质,这就是光的发源地。光是在萤火虫的呼吸器官中产生的。那种与空气混合能发光或燃烧的作用叫做氧化作用。萤火虫可以发光,就是氧化作用的结果,那些像白色涂料的东西,是氧化作用后的残余物。

萤火虫能很准确地控制自己的发光亮度,要是它想让自己发出的光亮一点儿,就会增加体内细管中的空气流入量,要是萤火虫不高兴了,就会减少体内细管中的空气流入量,那光就会暗下来。如果萤火虫恼怒了,就会干脆关掉阀门,不再往里面输送空气,这时这盏小灯就会彻底熄灭。在夏夜,当淘气的小孩子捉它们的时候,明明看见它们在身边发着光转圈飞着,飞累了歇在那里,可你轻手轻脚地走到跟前,又找不到了。你以为是自己的眼睛花了,它们可能飞走了。其实,是它们听到了声音,关掉了自己的小灯,在骗你呢!这种小家伙是不是很狡猾呀?

当它们受到某些外部刺激时,萤火虫身体后面的两个小点会受到影响,但是雌萤那两条发光的带子却不会受任何干扰,照常发着亮光。我曾经做了很多次试验,想使萤火虫的光带不发光,尽管采用了制造噪音、往它们身上泼凉水、向它们吹烟斗上的烟、用手捏它们的小身子等方法,都没有对它们发光的光带有大的影响,它们经过短暂的调整后,又恢复了往常的样子。

萤火虫发出的光是白色的,看起来很柔和,一点儿也不刺激人的眼睛。在黑夜里看到这种光,就好像是从月亮上撒下来的许多白色的、漂亮的小花,让人感觉很温馨。

不过你一定想不到,这种会发光的小虫子却是感情很淡漠的家伙,它们对家族成员毫无感情,即使对自己的卵也是一点儿责任心都没有,任凭它们自生自灭。当它们要产卵的时候,根本不会选择一个安全、适合宝宝生活的好地方,而是随便选个地方就把卵产在那里,可能是地上,也可能是草叶上,还可能是小水沟里,产完卵后,它就拍拍翅膀飞走了。至于宝宝的死活,那就全靠它们的运气了,反正萤火虫妈妈不会再多看它们一眼。

萤火虫从生到死,一直都是发光的。甚至卵也是发光的,幼虫也发光。当寒冷的冬天到来的时候,幼虫便会钻到地下去,不过不会钻得很深。即使它们钻到地下去,这盏灯仍然亮着,因为它是一盏希望的灯!

第04章 蜣螂·勤劳的清洁工

卖力滚圆球

人们第一次提起蜣螂,是在六七千年以前。古埃及的农民在浇灌农田时,经常在地里看到一种胖乎乎的黑色昆虫在田地里爬来爬去,忙着往后滚一个圆球似的东西。古埃及人认为这个圆球是地球的模型,蜣螂的动作是受了天上星球运转的启发,因此认为它非常神圣不可侵犯,称它为“神圣的甲虫”。

说到那个圆球,你不要觉得蜣螂很宝贝它,就认为它肯定是很美味的东西。其实,那不过是蜣螂从路上搜集到的脏东西,还有很多是垃圾。

既然蜣螂有搓圆球的本事,我们就先来看看它的身体构造。

在蜣螂扁而平的脑袋前面,有排列成半圆形的六颗牙齿,像一个弯形的钉耙,可以进行挖掘和切割,扔掉不需要的东西,把中意的东西挑选出来。蜣螂的弓形前腿也是很有用的工具,因为它们很结实,在外面还长着五个锯齿。要是蜣螂需要很大的力气去搬运一些障碍物,就得使用它强有力的前臂了。

看到好东西,蜣螂就会左右开弓挥舞着它带齿的臂,把没用的东西扫到一边,清理出一小块地方,然后,把选出来的东西耙到跟前,再放到四只后腿中间去滚。这四只后腿长而且细,尤其是后面的那一对,形状有点儿弯,顶端还有尖爪。蜣螂用这两条后腿把材料压到身体下面搓动、旋转,来来回回地滚,一会儿,就搓成了一个小圆球。再过一会儿,这颗小圆球就有核桃那么大了,很快,还会有苹果那么大。如果遇到一只贪婪的蜣螂,它很可能还会把圆球做得像拳头那么大,这就完全取决于它的兴趣了。

圆球滚好后,当然就该往家里运了。蜣螂用后腿抓住这个圆球,用前腿行走,头向下垂着,抬着臀部,边推边走。它把堆在后面的东西,左右轮流地向后推动。那个圆球相对于蜣螂的身体来说是很重的,这个执拗的小家伙一步一步艰难地推着,非常小心。好不容易到达了一定的高度,可是蜣螂一个不小心,圆球骨碌碌滚了下去,连带着自己也被拖了下去。遇到这样的困难,蜣螂并不灰心,而是重整旗鼓,再次运足了力气往上推。推到中途,蜣螂可能会被草根绊倒,也可能踩到光滑的石头上摔倒,所有的努力又会前功尽弃。这样来回往返一二十次都不能成功是常有的事,可蜣螂总是再接再厉,毫不气馁,直到最后取得胜利。

梨形的婴儿室

既然蜣螂制作的圆球只是它的食物,那我们不禁要好奇了,它的卵到底放在哪里了呢?

我很幸运,没怎么费劲就找到了一个蜣螂的窝。这种窝比较好找,因为它有一个很典型的特征,窝的旁边总会有一小堆新土,这就暴露了它们的目标。挖了一会儿,一个洞就被挖开了,在新鲜的泥土中,我看到了一个精美的梨形的东西,旁边还有一只蜣螂,它正用力地抱着自己的产品,很明显,这个梨形东西还差最后的工序,它还在做最后的修整和完善。

这种梨形的东西,蜣螂是用人们丢弃的废物制成的,比它们平时制作圆球的材料要好一些,经过了一定的挑选,因为这是给出生的幼虫做食物的,如果比较粗糙则不能满足幼虫生长的需要。幼虫从卵里出来后,还不能自己觅食,就吃身边这些母亲精心准备的点心。

蜣螂总是把卵放在梨形东西较窄的一头,这当然很有道理。因为无论地球上的任何动物,都不可能离开空气活着。即使看起来包裹得很完整的鸟蛋,在蛋壳上也有很多小孔,是为了让空气可以流通。要是蜣螂把卵放在梨形东西比较厚而大的一面,那幼虫十有八九会被憋死。因为那里的墙壁太厚,质地又很细密,外面还包着一层硬壳,空气根本进不去。蜣螂在制作梨形东西时,把墙壁做得很薄,用的材质也比较透气,梨形东西中间也能进点儿空气,然后把自己的卵产在这里。卵孵化成幼虫后,虽然很虚弱,但它们可以马上吃东西,会慢慢长大,也会慢慢变强壮。

如果你认为蜣螂把梨形东西的另一头做得很大没有什么用处,那就太小看蜣螂的智商了,它们这么做自有道理。一般来说,蜣螂挖的地穴不是太深,强烈的阳光一照,地穴里的温度会升得很高,三四个星期以后,这些食物就会被晒干不能吃了。幼虫出生以后,如果身边的食物硬得像石头一样,那幼虫根本咬不动,就会很悲惨地被饿死。在炎热的八月,很多幼虫都是这样饿死的。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发生,蜣螂就用粗壮的前臂拼命地拍压梨形东西的表层,将表层压成起保护作用的硬皮,用来抵抗外面的热度。

有一次我碰巧看到一只蜣螂在地穴里干活儿,并目睹了它制作梨形东西的全过程。蜣螂找到了合适的材料,就把自己关在地下, 全心全意地开始工作。那些需要的材料,有两种方法获得:一种是平时滚的圆球,这些圆球在推动的过程中会粘上一些泥土或细沙,而且表皮也会变得硬起来。另一种是在材料的附近就可以找到很适合做地穴的地方,那蜣螂就会省很多力气,只是把材料挑选、捆扎、运送回洞里就行了。

劳动开始了,蜣螂先用两条后腿轻拍材料,制成圆球,然后再做成梨的形状,紧靠地的那一面,已经粘上了一层细沙,其他部分也磨得很光。接下来,蜣螂环绕着“梨”做一道圆环,施加一定的压力,直到圆环变成一道深沟,“梨”变成了瓶颈形。这样,球的一头就会出现一个突起。在突起的中间,蜣螂再施加压力,做成一个似火山口的小凹穴,边缘很厚,凹穴越来越深,边缘也越来越薄,最后形成一个袋子。它将袋子里面磨光,就把卵产在里面。在“梨”的尾端,它用一把纤维塞好。

其他地方蜣螂都用腿拼命地拍过,只有这个袋口没拍,只是用很粗糙的纤维封住袋口,这是很明智的。因为卵的尾端朝着封口,如果它把塞子重重地压下去,孵化出的幼虫会很痛苦。所以,蜣螂只是用塞子堵住洞口,却并不把塞子压下去,这也是蜣螂细心、聪明的表现。

幼虫的生长

蜣这可是麻烦的事情,它在没有长大以前,是不能离开这个梨形的食品储藏室的,否则它自己不能找食物,而且身体没有发育完全,那夭折是百分之百的下场。过不了几天,每天大吃特吃的幼虫就会长得很胖,可是它的模样却很难看,背部隆起,皮肤透明。要是拿着它对着光,可以清晰地看到它的内部器官。我想,如果古埃及人看到幼虫这种形状,绝对想不到它将来会变成那种庄严、美丽的甲虫。

经过第一次蜕皮以后,这种小虫子还不是成虫,虽然那种甲虫的形状,我们已经辨认得出来。现在,这种小虫子很漂亮,它的翼盘在中央,像叠起来的宽领带,前腿位于头部之下。身体的颜色是半透明的,有着像蜜一样的鲜黄颜色,看上去就像琥珀雕成的一般。这个样子,小虫子要保持四个星期以上,然后,它会再蜕一层皮。

第二次蜕皮后的小虫子浑身呈红白色,也是很好看的。在变成檀木的黑色以前,它还要蜕好几次皮,身体的颜色会越来越黑,皮也会越来越硬,直到穿上角质的甲胄,才成为一只发育完整的蜣螂。

这段时间,它一直住在梨形的储藏室里。当发育完整之后,它很渴望冲破硬壳的束缚,到阳光下享受一下日光浴。不过,它能否成功,全部取决于当时的环境。一般来说,它想出来的时候,都是炎热、干燥的八月,这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假如几天不下雨,这个梨形的储藏室就会变得像砖头一样硬,只靠小甲虫自己的力气,它想出来简直是痴心妄想。要是下点儿雨,这个梨形东西就会松软一些,那小甲虫就用腿挣扎,用背顶撞,经过一番努力之后冲破墙壁,爬出牢笼。

我曾做过一个试验,把几个这种梨形东西放在一个盒子中,让它保持干燥。或早或晚,我常听见壳里有尖利的摩擦声,这一定是小虫子在用头部与前足的耙在那里磨墙。两三天以后,似乎没有什么进展。我用小刀子在一个梨形上戳一个小洞,但对小虫子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不到两周,梨形东西里就没有动静了,我想那些小虫子肯定是死了。我又找了几个梨形东西,把它们用湿布包好放在瓶子里,用盖子密封好。当湿气把梨形东西浸软以后,我把它们放到盒子里。这次试验很成功,有了我的帮助,这些小家伙勇敢地用腿支起身子,把背部当做杠杆,认定一点又顶又撞。终于,它冲破了墙壁,成功地出来了。

出来以后,它就像其他成虫一样,开始了自己的新生活。

第05章 松毛虫·搞笑长征

幸福的卵

松毛虫也叫“列队虫”,是因为它们什么时候都是鱼贯而行、列队而出的,因此而得名。下面,我就来说说它们的故事。

先说它们的卵。在每年八月的上旬,你要是仔细看松树枝的枝端,就会发现在深绿色的松叶里,分布着许多白色的小圆柱体,在这些圆柱体中,就是松毛虫产下的一些卵。这小圆柱体就像是一个个微型的小手电筒,比较大的约有一寸长,宽五分之一或是六分之一寸,藏在松枝的深处,很不容易被发现。圆柱体的外表看起来很像是丝织品的感觉,白里还透着一点儿红色,圆柱的顶上被层层重叠的鳞片覆盖着,就像房子上盖的瓦一样。

这些鳞片软软的,摸上去很舒服,就像天鹅绒一样,一层一层细密地包在小圆柱上,就像一个房顶似的,给圆柱里的卵们遮风挡雨,让它们舒服、安全地过日子。我不禁很奇怪,这些绒毛是哪里来的呢?后来通过观察我得知,这些都是松毛虫的母亲脱掉自己身上的一些毛,一点儿一点儿地加上去的。为了给自己的孩子们创造一个温暖的生存环境,松毛虫的母亲们真是做出了很大牺牲。

我取下几个卵拿到实验室,用镊子拔掉那鳞片般的绒毛,这下就可以看到藏在里边的卵了。这些卵就像一个个白色的小珐琅珠,看上去很可爱的样子。一般一个圆柱中有三百个卵左右,都是一个妈妈生的。这些卵并不是胡乱摆放的,而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得很漂亮。任何人见了,都会由衷地赞叹:“真是很好看!”

流动的帐篷

虫卵孵化的时间大约是九月份,我轻轻地把那些鳞片做成的房顶掰下来,看见圆柱里面有无数黑糊糊的小脑袋,它们都在咬着、推着自己的盖子,想尽早爬到圆柱外面享受金秋九月的阳光。这时,这些小虫子的外表呈浅黄色,黑色的头很大,是身体的两倍。它们争先恐后地爬出来以后,就开始找吃的了。食物当然很好找,因为松树上除了松叶就没有什么了,所以,小虫子们一出来,就可以大嚼特嚼身边的松叶,身边的吃完了,就到别的松枝上去吃,反正食物有的是,大家都不用客气。如果碰巧几只虫子聚在了一起,它们就排成一小队,很守秩序。我用一些松叶逗引它们,它们会摇晃着脑袋与半个身子,高兴地与我打招呼,让我对它们顿生喜爱之心。

松毛虫从卵里出来后,马上就开始搭帐篷。帐篷是用一些薄绸做成的圆球,搭在几片叶子上。当天气很热的时候,松毛虫就躲到帐篷里养精蓄锐,等天气凉爽了,它们就出来找吃的。

一天一夜以后,帐篷已经有榛子仁那么大了,两个星期以后,还会有苹果那么大。你不要以为松毛虫把帐篷搭得这么大一定是想常住,这只不过是个临时的住所罢了。进入冬季前,它们还会搭一个更大、更结实牢固的帐篷。它们一边吃着帐篷边的松叶一边搭帐篷,根本不用到离家很远的地方找吃的,家门口都能解决,真是两全其美的好事情。也难怪,这些出生没多久的松毛虫还太小,要是冒冒失失地跑到远处,那是很危险的。

总是吃帐篷旁边的松叶,帐篷没有了支托的东西,就很容易倒塌下来,还会掉在地上。可是松毛虫却对自己的劳动成果被毁坏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没有了帐篷,它们就爬到一个新地方,再搭一个新帐篷,有时甚至会爬到树尖上。在这段时间,松毛虫换了一身衣裳,它们的背上长出了六个红色的小圆点,圆点的旁边则长出了红色和粉红色的刚毛,红点当中又长出了金色的小点,身体两侧与肚子上的毛全是白色的。

进入十一月份,天气渐渐冷了,松毛虫开始爬上松树的高处或树枝的尖端搭准备过冬的帐篷。它们把一些紧邻的松叶用丝织的网罩起来。这种树叶与丝混缠在一起的材料可以使搭建的帐篷很牢固,整个帐篷搭好后,容积会很大,从外面看起来就像是一个鸡蛋似的。在帐篷的中间,有一条乳白色的粗丝带。在帐篷的顶上,有很多圆洞,这是帐篷的门,松毛虫就是从这里出来进去的。在帐篷外边的松叶的尖端,有一张用丝织成的网,下面就是阳台,松毛虫们经常聚到这里来晒太阳。晒太阳的时候,松毛虫们一个压着一个地叠在一起待在丝网下面,丝网能减弱阳光的强度,这些松毛虫才不至于被晒得曝皮。在帐篷里,卫生状况不是很好,因为那里堆满了松毛虫吃剩下的碎屑,还有它们的蜕皮,当然也有粪便一类的排泄物和其他垃圾。

夜里,松毛虫都在帐篷里面休息,早上十点钟时,它们才爬出来,都聚到阳台上,大家堆在一起晒太阳,一个个昏昏欲睡的,无精打采地过一天。晚上六七点时,它们睡醒了,都各自回家了。在家的路上,它们一边走着一边吐丝,因此,它们的帐篷会越来越大,也会越来越结实,因为它们总是加入一些新的松叶来进行加固。每个晚上,松毛虫都会用两个小时来做这些事情,就这样不知疲倦地干着,因为它们觉得,虽然现在辛苦一些,可到了寒冷的冬天,它们可以睡在温暖的帐篷中,大家搂抱在一起睡大觉,那真是非常幸福的享受了。

工作了两个小时以后,松毛虫们该吃饭了,它们三三两两地全部爬到帐篷外,到下边的松枝上去吃松叶。这时的松毛虫穿着红衣服,三个一群、五个一堆地停在松枝上,不紧不慢地吃着松叶,有的细松枝都被它们压弯了。也不知吃了多长时间,它们终于吃饱了,又都爬回帐篷里,再工作一段时间后,大约在凌晨两三点钟,它们才开始休息。

为了试验它们喜欢的食物类别,我曾经用一些常绿的树叶喂它们,这些固执的小家伙宁肯饿死也不吃,看来它们吃的食物还真是很单一,只不过是三种松叶而已。

着了魔的环形运动

在动物世界里,大家都公认羊比较笨,因为它们缺少智慧,做事没脑子,头羊到哪里,其他羊就跟到哪里,即使是火坑,大家也会跟着跳。那么,松毛虫就是昆虫世界里的“羊”,它们也有这种特性,就是绝对服从头在领的指示。

当松毛虫出行的时候,始终是单行前进,后面那只的须顶着前面那只的尾巴,一只一只地排下去。最前面的领路人不管是歪斜着走,还是转圈走,后面的追随者都会跟着。领路人一边走一边吐着丝,后面的追随者就踏着前面的丝走,并把自己的丝也吐在那条丝上,就这样,大家都把自己的丝吐在领路人吐的那条丝上,这条丝最后就变成了一条光亮的宽丝带。

松毛虫这种边走边吐丝带的奇特出行方式,我认为是由两个原因造成的。第一:松毛虫一般是夜间出来找吃的,它们走过的路弯弯曲曲,没有任何清晰的方向性,所以,它们一路留下丝,就像为自己一路作了记号一样,这样,就不会中途迷路,可以安全地回到家里。第二:松毛虫们出来吃食的时候,有时是大家在一起,有时会分开,当队伍集合时,大家都会顺着丝路返回大部队,因此这条丝路就是大团体中的成员们保持行动一致的绳索。

当天气很好时,松毛虫们忽然有了很高的兴致,打算集体出去旅游一下,或者想提前寻找一个好的蛰伏地,为成蛾做准备。有了这个想法,大家一个紧跟着一个出门了,头领带大家,一步步向远方走去。至于由谁担任头领,完全是随机产生的,可能是你,也可能是它。当遇到偶然情况队伍被打乱,等再次排好了队伍以后,也会产生新的头领。一般来说,所有担任首领的松毛虫都很尽责,它们忽左忽右地寻找着适宜队伍前进的道路,带领着大家走向目的地。

松毛虫的队伍根据具体的人员决定队伍的规模,有时是二三百只,这样的队伍声势浩大,排起来有十几米,大家按照波浪形的曲线行进着,每个队员都规规矩矩,走得整整齐齐。当然,也有的队伍可能只有两只松毛虫,但是,它们照样很守规矩,丝毫没有另立门户的念头。

有一天,我突然有了一个想法,如果把松毛虫的丝路改变,把它们设计成一个封闭的圆形,不知这些没有脑子的家伙会怎么走。想到这里,我不禁很兴奋,迫不及待地想实施我的计划。

真是走运,那天,我看到我院子里的几个种着棕树的大花盆边转悠,它们平时也很喜欢在盆口的边沿上行走,而这个沿正好是一个圆形。看到一大队松毛虫爬上了花盆,渐渐到了沿上,很快形成了一个圆形。我赶紧把还在往上爬的松毛虫截住,让它们改变方向,并用小刷子把从地上到花盆的丝线刷掉。这样,就不会有松毛虫再从这里爬上去,也不会有虫子从上面爬下来。

只见盆沿上的那队松毛虫不停地转圈走着,这时,里面不再有头领,它们一个跟着一个,在这个封闭的圆形轨道上吐着丝,眼看着丝路渐渐宽了起来。我想,这条路没有尽头,它们会这样无休无止地走下去吗?

等过了两三个小时后,我发现这些在盆沿上的松毛虫还在转圈走着。这让我很失望。又一连走了十几个小时,这些家伙已经很累了,它们拖着疲惫的身躯,时走时停,速度明显慢了下来。到了晚上十点的时候,队伍还在走,尽管成员们的脚步已经很慢。我再也没有耐心了,决定回去睡觉。

次日的早上,我一起床就来到花盆边,看那些松毛虫会有什么变化。它们仍然像昨天一样排着队,可是大家都没走,在那里蜷缩着身子取暖。一会儿,太阳出来了,这些松毛虫可能感觉到了暖意,它们又在那里转起圈来。第三天,情况还是一样。只是这是一个非常寒冷的夜晚,寒气突然来临,这些没有任何御寒措施的松毛虫们没有躲避的地方。它们乱七八糟地扎成两堆,彼此挤靠着互相取暖。现在,队伍已经散开了,分成了两组,按常理它们会选出两位首领,或许哪个首领会带大家逃离这个怪圈,我在心里迫切地期盼着。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