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斯人信札(汉译名著本)(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9 17:54:29

点击下载

作者:(法)孟德斯鸠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波斯人信札(汉译名著本)

波斯人信札(汉译名著本)试读:

 版权信息COPYRIGHT INFORMATION书名:波斯人信札(汉译名著本)作者:(法)孟德斯鸠排版:咪奥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出版时间:2010-09-01ISBN:9787100070607本书由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出版说明

我馆历来重视移译世界各国学术名著。从20世纪50年代起,更致力于翻译出版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的古典学术著作,同时适当介绍当代具有定评的各派代表作品。我们确信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够建成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社会。这些书籍所蕴藏的思想财富和学术价值,为学人所熟知,毋需赘述。这些译本过去以单行本印行,难见系统,汇编为丛书,才能相得益彰,蔚为大观,既便于研读查考,又利于文化积累。为此,我们从1981年着手分辑刊行,至2004年已先后分十辑印行名著400余种。现继续编印第十一辑。到2010年底出版至460种。今后在积累单本著作的基础上仍将陆续以名著版印行。希望海内外读书界、著译界给我们批评、建议,帮助我们把这套丛书出得更好。商务印书馆编辑部2009年10月译者前言《波斯人信札》(1721)是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家孟德斯鸠的第一部、也是唯一的一部小说。该书一出版便取得巨大的成功:当年就出了四版,印刷十来次,还有若干伪版,并立即被译成欧洲各国文字。孟德斯鸠靠着这部处女作,从一个外省法官,跻身巴黎上流社会,出入著名沙龙,于38岁就摘取了法兰西学士院院士的桂冠,得到了法国知识分子梦寐以求的荣誉,这一切应归功于该书的美学价值和认识价值。《波斯人信札》这部书信体小说继承了法国笔记文学的传统。这种文学体裁虽有结构松散的缺点,但却可自由选择主题,组合素材,剪接文字,铺陈事实;可以蓦然而来,飘然而去,戛然而止。但孟德斯鸠与前人不同,或者说,胜于前人之处,在于此书融传奇与哲理于一体,虽无拉伯雷《巨人传》的想象丰富,恣肆汪洋,诙谐生趣,却以虚构影射现实,用事实晓谕真理,借荒诞以娱众,寄覃思于诡谲,情节离奇,文笔幽默,叙事简洁,说理明晰。孟德斯鸠说:“此书出版时,人们并没有把它视为严肃作品,它其实也不是严肃作品。”(《〈波斯人信札〉说明》)正是这种寓庄于谐的风格,令人常读不厌,而又不至于锋芒太露,授人以柄。另一方面,小说适应了法国人在路易十四去世后,寄望变革而对摄政时期的改革又感到失望的心情,反映了启蒙运动初期人们要求重新认识现实、寻求真理的躁动心态,同时满足了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殖民主义的扩张,人们对东方的猎奇心理。这一切,作者通过塑造主人公郁斯贝克而表现出来。郁斯贝克一方面在巴黎宣扬理性的批判,揭露虚假的价值和虚伪的行为;另一方面,在波斯,对自己的后房妻妾,实行最无理性、最无人道、最虚伪的专制。有的评论者把《波斯人信札》中的巴黎见闻与后房故事割裂开来,认为全书不存在统一性问题。其实,该书的统一性和把全书联系起来的“秘密的、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条人们觉察不到的链条”(孟德斯鸠:《关于〈波斯人信札〉的几点想法》),就在于贯穿其中的批判精神,而这种批判精神,正体现在郁斯贝克的两重性格上。作者以郁斯贝克和里加等人在巴黎的所见所闻,所发表的言论,批判了法国当时的现实,笔锋所指,政治、经济、军事、宗教、文化、风俗习惯,无所不及,给我们展现了一幅虽嫌零碎、但却发人深省的社会风情画。与此同时,作者又以郁斯贝克对其妻妾的残酷迫害,批判了当时波斯的风俗。即使如某些人所说,作者写后房故事只是“为了给沙龙消遣,为了解闷”,但当作品发表之后,这故事便独立于作者的意志之外,以它自身的力量去感动人,启迪人。正是这种批判精神、这种认识价值和美学价值,奠定了《波斯人信札》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

当然,《波斯人信札》对法国现实的批判是无伤大雅的,人们完全可以接受,而事实上也接受了,孟德斯鸠在法国上流社会的成功,说明了这一点。相比之下,伏尔泰的命运就坎坷得多。尽管他的作品受到公众的欢迎,但却不容于宫廷,不容于教会,他本人五次被放逐,两度入狱,直至52岁才当选为法兰西学士院院士。另外还要看到,正如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萨伊德在其《东方主义》中指出的,西方对东方的描述,无论是在学术著作还是在文艺作品中,都严重扭曲了所描述的对象。《波斯人信札》中所介绍的东方的人情风俗,无论是波斯、印度,还是莫斯科维亚,都是出于西方人的猎奇心理。孟德斯鸠以虚构的东方来批判真实的西方的不合理性,可这种批判仍未能摆脱西方中心主义的局限性。由此人们不免又想把孟德斯鸠跟伏尔泰作对比。伏尔泰在其名著《论各民族的精神与风俗》(简称《风俗论》)中,上下数千年,纵横几大洲,介绍世界上几十个国家,但他总是以“称赞的口吻谈到除犹太人以外的非西方的民族”(梁守锵:《风俗论•译者前言》)。看来,在这方面,孟德斯鸠是稍逊于伏尔泰的。但是,尽管孟德斯鸠作为启蒙运动思想家,最主要的贡献在于他的《论法的精神》,可《波斯人信札》毕竟是启蒙运动时期第一部重要的文学作品,开启了理性批判的先河,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波斯人信札》很早就被介绍到中国。先是由林琴南以《鱼雁抉微》为名译成汉语,1958年有罗大冈先生的译本问世。拙译参考了罗本,并继承了其中的某些传神之笔。译本根据的原版为Librairie Générale Française的版本。“序目”、“原注”和“评论”系乔治•居斯多夫所作,译者对“评论”作了删节。此译本得以出版,还得到Gui DURANDIN教授、Jean-Luc DESCAMPS先生、Andrée BERJAOUI夫人、Maurice GAUTHIER先生和Louis DEPAGNE先生的大力帮助,提供插图和资料,译者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梁守锵2005年5月25日于中山大学康乐园序  言(1)〔法〕乔治•居斯多夫

为什么是《波斯人信札》?我们几乎只能从促使出现这部虽有瑕疵、但注定要在法兰西文学中占有地位的小说之表面和深刻的原因进行思考。不妨设想一下:孟德斯鸠,年方三十,外省年轻贵族,从业司法,案牍役使,碌碌无为。他厌倦这种生活,他要消磨时间;他读书,参加地区首府学术组织波尔多科学院的研究和各项工作。但这一切并不足以使一个急切想实现眼界更加开阔的憧憬,而且有机会领略巴黎生活乐趣的人的不安于现状之心得到满足。(2)

就像夏朗泰•拉斯蒂涅随着能力和野心的增长,在昂古列姆找不到一展鸿图的舞台,孟德斯鸠想在巴黎取得一席之地。但他并非两手空空前往。喝彩之声,一下子在知识界、在首都沙龙响起,他备受欢迎。《波斯人信札》这部尝试之作,这部杰作,成为他的资格证书,他的知识贵族推荐信,他的护照,靠着这一护照,这个外省法官从此便作为合格的巴黎人物而为人敬服。诚然,过了很久之后,孟德斯鸠将要为这第一本书中某些放荡不羁的思想和风俗感到遗憾,但他把这说成是年轻之过,并为自己的宽容辩护。

不管怎样,目的是达到了。《波斯人信札》的作者看到巴黎最有(3)名气的沙龙都向他开放。他属于幸运儿,受到乔弗兰夫人、戴方夫(4)(5)(6)人、朗贝尔夫人、汤桑夫人的接待。他甚至得到法国知识界的(7)泰斗丰特奈尔的赏识和保护。人们无法幻想有更加辉煌的成功;但随着荣誉的奠定,也必然引起了保守思想者的愤怒攻讦和笔墨官司。

成功的原因在于作品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具有深刻的内涵,在某些方面,也许连作者本人都没有意识到。开始时,无疑只是供作者及其朋友共同消遣而已。乍看起来,《波斯人信札》靠想象和奇思这两者的魅力来装点,正如作者本人在很久以后这样指出:“没想到从《波斯人信札》中居然发现这像是一种小说,这真是令人再高兴不过的了。读者看到这种小说的开端、发展、结局。各种人物均被置于一条把他们联系起来的链条之中。……郁斯贝克在外的时间愈久,他家后房内部愈加混乱,也就是说怒火愈炽,爱情日薄。”(孟德斯鸠:《关于〈波斯人信札〉的几点想法》)

在这部小说里,有流血、肉欲和死亡,还有些许色情的作料,使(8)这一切更加津津有味。这还远不是非凡的萨德侯爵笔下阴暗的狂暴行为和真正的魔鬼;那个世纪才过了二十年,而孟德斯鸠的胆量还没有超出有教养的言情文学的界限,况且这种放荡不羁也已经容易流于色情了。这些信是“波斯人”的信,体现了当时人们由于阅读同时代(9)的作品而抱有的对假东方的时代热。嘉朗翻译的《一千零一夜》,以其想象的新世界的魅力令欧洲倾倒。寄居英国的法国胡格诺教徒(10)(11)约翰•夏尔当在1664—1680年完成,并在1686年和1711年发表的游记,提供了大量的资料。孟德斯鸠还参考了其他学术著作,这些著作也有助于他从远离伊朗的地方,为西方人的猎奇,构思出一个活动的舞台。孟德斯鸠根本不是第一个利用这些可能性的人。博学之士已经发现了幻想小说这种体裁:例如马拉纳和科托朗迪的《大贵族的间谍》(1680),或者又如埃克斯法院律师J.博内的《致伊斯法罕文学家米斯拉的信》(1716),这些小说成为《波斯人信札》的先驱,(12)而拉伯烈德老爷本人则有可能从中得到启发。

因此,在《波斯人信札》之前,便已有某些波斯人信札,但这些先例的发现,并无损于孟德斯鸠这本书,因为它们早已被人遗忘了。这些源泉从地下冒出,是这部牵动我们之心的作品激起的微澜的结果。我们喜爱的《波斯人信札》之所以至今仍富有生命力,是因为它比在它之前的那些信还提供了某些东西,某些不同的东西。这种百读不厌,常读常新,并不在于小说本身,而且必须承认,尽管孟德斯鸠竭力洒上若干香料,小说仍不脱平庸。后房私通的情节,虽取材于夏尔当目睹之事,可在今日读者看来,显得刻意编排,而没有莫扎特(13)《后宫诱逃》的优雅韵味。那些妻子或侍妾,不管是否得宠,以及她们的婢女和阉奴,都不太会引起我们的注意;作者本人也并不把这些认真当做一回事,以避免发生某些张冠李戴的现象。读者对于这种爱情游戏的两地相思和悲剧式的解决,完全无动于衷。孟德斯鸠苦心孤诣地把欧洲日历的日期改写为东方式的日期,这把戏并不能令人心服。把机械的东西这样镶贴在活人身上,只不过凸现了煞费苦心的造作而已。

我们在《波斯人信札》中的注意点不是德黑兰,而是巴黎,1711年至1720年的巴黎,而不跟作为这部书信集装饰品的“月份”计算的任何对应联系起来。一方面,一个虚构的女人,孟德斯鸠一刻都不想为她说什么公道话,只是从夏尔当准确而客观的叙述中借用一些道具而已。《论法的精神》的作者、社会结构和政治制度比较研究的奠基者,在那些构成严格意义的波斯小说的四十封信中,几乎没有让人对自己的意图有所猜疑。人物的心理、人物所组成的情节,始终都是简单不过的。文质彬彬的郁斯贝克,对于巴黎和法国的现实分析得鞭辟入里,却以令我们反感的无人道的方式——如果我们姑且把这当真——来解决其后房奸情这个难题。

那么,为什么是“波斯”,又为什么是“波斯人”的信?无疑是为了给沙龙消遣,为了解闷,同时通过让公众开心来掩饰其写作的真正目的。就他所感兴趣的问题而言,孟德斯鸠本来也完全可以写墨西(14)哥人信札、日本人信札或者莫斯科人信札的。我们在高比诺的《亚洲新闻》中可以找到高比诺对自己深刻了解的真实波斯的回忆;而这在《波斯人信札》对东方的十分造作的描述中则根本找不到,因为《波斯人信札》的作者对东方问题丝毫不感兴趣。

对于“波斯人怎么会这样”这个问题,必须这样回答:郁斯贝克只是个用来障人眼目的波斯人,不过这个歌喜剧人物穿着借来的服装,把别的某个人掩盖了起来。这不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一个具体的人,而仅仅是一个视孔。乔装打扮是某种观点的面具,是拉开距离以更新思想的障眼法。距离拉大,习以为常的明显事实,便不受缆绳的束缚;远离是作为让一种新型人物介入的调和剂。这个假波斯人出现在书中,只是因为他拥有外来人的特权,他是远方来客,故尤其具有否定和缩小的价值。这位异域的人被选来充当我们国家发生的事物的目击者,因为他可以扮演这样的一种角色:他是个无根无影、没有身份的人,是我们熟视无睹的事实的揭露者。

对东方事物进行虚构,要求思想上有切身的经验。中世纪欧洲以自己为中心,把自己的圣事价值作为栖身的堡垒,罗马犹如一个知道自己掌握着尽善尽美的人,生活在这种人所特有的自以为是之中。文艺复兴时代的重大发现,掀开了障蔽眼界的帷幕:人类千差万别,各自与他们的现实联系在一起,犹如我们与我们的现实联系在一起一样。人们不再匆匆忙忙给别人定下某种形象,而多元化的确信不移之事也互相抵触。现代的思想就诞生于这些纷争之中,纷争令人不得不需要某种仲裁,以对相互竞争的真理作出裁决。人们发现犹太——基督教的神启以及各种价值,在世界上只占有狭隘的一隅之地。尽管尚有阻力,真理本身应当改变衡量的尺度这种观念出现了;应当从世界和人类的范围来界定一个真理。身居异乡对西方文明的看不惯,是朝向对普遍认同的一种新意识迈出的第一步。

由于新视野的启迪,西方的思想危机自16世纪开始表现出来,(15)这尤其在蒙田的代表作中可以看出。《随笔录》的作者发现了人们习以为常、确信不疑之事的根本缺陷;西方的价值并不比旅行家们向我们肯定的在别处用以保证不同的生活方式的那些价值更有内容,更为优势。但是蒙田的清醒思考并不能动摇西方人的自以为是,因为西(16)方人自恃在技术和军事上占有优势。笛卡儿的怀疑只不过是昙花一现,它成为用来肯定一种居于胜利地位的道理的支撑点,因为这种道理的教义又把神学睥睨一切的最高权力用来为自己服务。(17)

孟德斯鸠继培尔和丰特奈尔之后,目击了古典本体论的衰亡。这位波尔多青年法官肯定并不想奠定未来的整个形而上学的基础,但是他的并不恢弘的计划,对于启蒙运动时代初期占主导地位的思想状态来说,仍然很能说明问题。从此再也不能用以前那种已完全陈旧、无可挽回的自以为尽善尽美的观点来思考问题了。《波斯人信札》的思想空间与波舒哀(1627—1704)的思想空间是截然不同的对照。《世界史教程》(1681)完全以犹太—基督教的拯救灵魂的历史作为世界变化的重心;各个时代的延续、各个帝国和各种文化的嬗变,只是根据《圣经》中的上帝所选择的道路,为了陪伴基督的化身而介入(18)其中而已。波斯出现于波舒哀的历史长卷之中,但它在这画卷中,只扮演跑龙套的角色,为的是更好地宣扬一个纯粹罗马天主教的神明的意图。波舒哀片刻都没有想象到某个人有可能是波斯人。与此同时,在作者死后于1709年发表的《根据经文论政治》,更认为凡尔赛的君主及其专制制度绝对有效,万古长青。路易十四之所欲,就是上帝之所愿。

1709年,孟德斯鸠29岁,但他所生活的世界,已不是波舒哀的世界。波斯人郁斯贝克,作为冷眼旁观者,注意到了罗马教会的没落:“按照欧洲的现状,天主教不可能在欧洲继续存在五百年”(第117封(19)信)。新教国家,尽管其“变化”受到莫城主教的抨击,却是最为繁荣,也最为强大。作为穆斯林,郁斯贝克置身于基督教各种教派和各种政治习俗的纠纷之外。对于路易十四死亡本身,他的悼词由于冷漠无情,比一切抨击文章都更为严厉:“在位如此之久的君主死了。他在世时,曾使那么多人对他议论纷纷,可他死时,大家都不置一词了。”(第92封信)(20)

受到波舒哀和路易十四一致憎恨的费奈隆去世过早,他的反对只限于一些私下的作品,或者用《泰雷马克历险记》(1699)——早于《波斯人信札》的荷马式书信或希腊人书信——这种传奇的面纱来掩饰他的反对。青年孟德斯鸠属于在过于漫长的路易十四时代于凄惨的暮霭中正在结束时进入成年的一代。《波斯人信札》所标明的时间在1711—1720年之间,正处于两个时代、两种价值体系和两种生活方式的过渡时期。这些信是一个结束而另一个开始的编年史。一方面是凡尔赛老人日益没落的巨大阴影,另一方面是一个摆脱了其束缚并不顾一切地投身摄政时期政治和财政实验的社会的骤然减轻压力。专制君主的死亡带来一个巨大的希望,障碍已经扫除,只要从自由开始,一切都似乎有可能实现。为什么法国不会在18世纪取得成功呢?(21)

拉布吕耶尔在其《品格论》中勾勒了一个静止的并日益僵化的社会。这个讽刺作品保卫着家长的价值,而几乎没有触及基础。基础还没有发生问题。巴黎人拉布吕耶尔的各种惊讶、愤慨,令人注意到观察者与其同胞之间,对一种同一性的实质的看法有某些不同之处。波斯人郁斯贝克并没有受这种同一律的默契的束缚;出于波斯人的参照标准,他必然产生一种根本看不惯的心理,从而看穿最巧妙地建立起来的信仰和行为的怪诞。法国人怎么会这样呢?

经过这一番除垢清洗,必然会引起一种毫不容情的批评活动,其中,孟德斯鸠的洞幽烛微,表现得淋漓尽致:政治和宗教,各种禁区无一得免。既自称波斯人,这就是要求享有怀疑一切的特权,也就是要进行理性的比较。不合实际的东方是西方的不合理性最好的揭露者;可以把此处的人跟彼处的人背靠背地对簿公堂,彼此都要在一个上级法庭为自己辩护;习以为常的事实必须为其合法性寻求新的承认。波斯的习俗并不比法国的习俗好,但也不比法国的差。这个波斯人,由于是个揭露真相者,不由自主地扮演了普遍理性的先驱者的角色。“你为了求知,远离祖国”(第106封信),郁斯贝克对他的一个朋友这样写道。为了求知,必须远离祖国,以改变思考问题的中心点,从而一旦回国后,以新的眼光看他的祖国。只是在这时候,思想才会从带有成见转到接近真理。广义相对论就是从改变思考问题的中心点产生的,它给思想打开了一条新的道路。“一切都是相对的,这便是唯一的绝对真理。”这条实证主义的公式,概括了《波斯人信札》给我们的裨益。孟德斯鸠是启蒙运动时代的法国人中首先理解这个发现的人之一,而这个发现可能会使波舒哀震惊不已。

就这样,假波斯人郁斯贝克以他的形象,预兆了不久之后,在启蒙运动时代公开鼓吹“世界主义”的这个新欧洲人的角色。他有一些先驱者。从17世纪80年代,在废除《南特敕令》前后,形成了一代法国知识分子,他们由于宗教原因而移居国外,成为没有法国的法国人,外国的法国人,英国和荷兰、瑞士和德国的法国人。这些知识分子甘愿为了信仰自由而付出流亡的代价。皮埃尔•培尔和亨利•朱斯泰尔、巴斯纳热•德•博瓦尔、彼埃尔•科斯特和到波斯旅游的约翰•夏尔当本人,以及其他许多人,都属于欧洲自由主义思想的一群奠基者。他们疏远了专制而无人道的祖国,捍卫着超越于带有偏见的各种利害关系冲突之上的批判精神,成为反对一切意识形态的利己主义和一切民族本位主义的普遍理性的代言人。波斯人郁斯贝克的判断经常与这些国内的外国人不谋而合。背井离乡给这些人提供了一种判断新真理的原则。

十五个世纪以来,自以为掌握了一种普遍真理的西方,发现了文化世界的多元性。各种文艺世界都自认为是某种真理的合法所有者,故可以加以垄断。如果有人不愿流于主张“各有各的真理”的悲观论,那就势必要通过某种新的探索来答复相对论的挑战。在各种真理之上,有没有一种真理、一种上级法庭,像公分母那样,使所有善意的人的各种愿望和向往——不属于欧洲文化特点姑且不论——通过这一公分母得以通分呢?寻求人类真正的普遍认同的启蒙运动时代的这个带根本性的疑问,便是写作《波斯人信札》的原因。《波斯人信札》属于一种颠倒式的虚构游记:把一个不真实的游客送到一个真实的国家去。这种手法并不新颖;作者装作是自己这个社会环境的局外人,对既定的现实作出新的释读。伏尔泰后来在他的(22)(23)《至微至大》中利用《格列佛游记》的先例,把孟德斯鸠的波(24)斯人改为天外来客,改为休伦人,改为天真汉,多方面地揭露了各种文化龃龉、任意专行和固执偏见。虚构式游记的主人公在假想的视野中寓寄着优美的精神,于是在书中,由于目光的更新,这种精神便在熟悉的世界中表现了出来。西方人对东方所揭示的事物而产生的惊讶,从发现了西方的东方人虚构的惊讶中,得到了等价交换,或者说得到了补偿。西方的信仰、态度和行为,在一个对此一无所料的人(25)的眼里,显得就跟易洛魁人和霍顿督人的风俗一样怪诞,一样不可辩解的了。

欧洲的学者们自开始世界探险以来,就发明了东方学和人种志,作为适于了解劣等并通常不发达的兄弟的认识方式。稍加思考便会知道,不存在什么东方,东方不存在于任何地方,其根本理由就在于东方人从来都是某个人的东方人。孟德斯鸠笔下的波斯人,穿着奇装异服,是作为信使,传递着这样的信息:各种透视法是相互依存的。他告诉欧洲人,条分缕析的人种志,是由人种志本身开始的。而这种不费分文、足不出户便产生身处异乡的困惑迷惘提出了文明的基础这个问题。

就像后来的伏尔泰那样,孟德斯鸠以讽刺的方式提出他的批评。与孟德斯鸠同时代的人可能对此莫名其妙,并且就像我们阅读《缚住(26)的鸭子》那样去阅读《波斯人信札》。但是通过这样的论证,会产生更深远的意义:它使西方人走出他们高傲的孤立,发现自己是一个相互依存的人类的成员。承认文化的多元性,是走向对各种文化进行对比的第一阶段,是肯定一种对比文化所必需的序幕。虽然现在已成立了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可是在《波斯人信札》所提出的道路上,20世纪几乎没有什么进展。

————————————————————

(1) 乔治•居斯多夫,1912年生于波尔多附近。1933—1937年就读于髙等师范学校。1948年起在斯特拉斯堡大学教书,曾发表多部哲学著作。1966年发表《人文科学与西方意识》五卷本。——译注

(2) 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中多次出现的人物,到巴黎后取得成功。——译注

(3) 乔弗兰夫人(1699—1777),其沙龙享有欧洲声誉。——译注

(4) 戴方侯爵夫人(1697—1780),其沙龙接待过丰特奈尔、孟德斯鸠、马里澳和百科全书派。——译注

(5) 朗贝尔夫人(1647—1733),法国文学家。费奈隆、丰特奈尔、孟德斯鸠和马里澳常出入其沙龙。——译注

(6) 汤桑侯爵夫人(1682—1749),法国文学家,达朗贝之母,因其沙龙而著名。——译注

(7) 丰特奈尔(1657—1757),法国哲学家和诗人。——译注

(8) 萨德(1740—1814),法国色情文学家,作品充斥着对妇女的变态性虐待的描写。——译注

(9) 嘉朗(1648—1715),法国东方学家。《一千零一夜》的译者。——译注

(10) 即法国新教徒。——译注

(11) 夏尔当(1643—1713),法国旅行家,曾游历印度、波斯,著有《波斯国王苏立曼三世的故事》、《波斯与东印度游记》。——译注

(12) 指孟德斯鸠。——译注

(13) 歌剧《后宫诱逃》是莫扎特(1756—1791)艺术成就达到巅峰的作品之一。——译注

(14) 高比诺(1816—1882),法国外交官和作家。——译注

(15) 蒙田(1553—1592),法国文艺复兴后最重要的人文主义作家,著有《随笔录》三卷(1580,1588)。——译注

(16) 笛卡儿(1596—1650),法国哲学家及学者。——译注

(17) 培尔(1647—1706),哲学家,著作《历史与批判辞典》。——译注

(18) 参阅伏尔泰《论各民族的精神与风俗》的《译者前言》。——译注

(19) 指波舒哀。——译注

(20) 费奈隆(1651—1715),法国坎布雷大主教、文学家。——译注

(21) 拉布吕耶尔(1648—1696),法国写讽刺作品的道德学家,以法国文学杰作《品格论》而著称于世。——译注

(22) 伏尔泰哲理小说,写来自天狼星的游客,发现人类极端渺小又极端自大,通过这两种极端,说明普遍的相对论。——译注

(23) 英国讽刺作家斯威夫特(1667—1745)的小说,以假想的大人国和小人国来讽刺时政。——译注

(24) 北美印第安人。——译注

(25) 易洛魁人泛指全部操易洛魁语的北美印第安人。霍顿督人,原占有南部非洲整个西部地区的游牧民族,现聚居于纳米比亚南部。——译注

(26) 法国的一种讽刺幽默杂志名。——译注关于《波斯人信札》的版本(1721年)《波斯人信札》在作者生前便已出版了五十来版,其中十二版标明为1721年,这是该书出现的年代,而且各个版本上均有这样虚构的说明:科隆,皮埃尔•布吕奈尔出版社。1897年,巴克豪森编辑了一个由国家印刷局出版的不朽版本。该版系根据初版和保存于拉伯烈德庄园档案室的孟德斯鸠的文件编纂而成的,故应视为定版。我们采用的便是这个版本,目的是为了向读者提供无可指摘的文本。作者自序

我在这里不是写献词,我不为此书请求保护。如果书好,人们就会读它;如果不好,人们读不读,我也无所谓。

我拿出这头一批信试试是否合乎公众的口味。我文书夹里还有许多别的信,以后可以献给公众。

但是这得有个条件,即人们不知我是何许人。因为,万一人们知道了我的姓名,那么从此我就将缄口藏舌了。我认识一个女人,她走路姿势很好,可是别人一看着她,她走起来就瘸了。这部书的缺点已够多的了,用不着再把我自身的缺点暴露出来供人评论!如果人们知道我是谁,就会说:“他的书跟他的性格太不相称。他该把时间用来做更有益的事才是,一个庄重的人犯不上干这样的事。”评论家们肯定会这么想的,因为这样不必多费脑筋,手到擒来。

书中那些写信的波斯人曾经跟我住在一起,朝夕相处。他们把我视为另一世界的人,所以对我什么也不隐瞒。事实上,从那么远的地方移居来的人是无须再保守秘密的。他们把大部分信给我看,我把这些信抄下来。其中有些甚至使我惊奇,他们本不该让我看的,因为这些信的内容极大伤害了波斯人的虚荣和妒忌心。

因此我只不过代为迻译而已。我的全部辛劳困难就在于使作品适合我们的风俗。我尽可能减轻亚洲语言给读者的负担,使读者不被没完没了、令人厌烦的闳大不经的言辞弄得不知所云。

不过我为读者所做的并非仅此而已。我删掉了冗长的客套话,在这方面,东方人的慷慨大方不亚于我们。我还省掉了无数细枝末节,这些小事难以公之于众,而应自行消亡于两个朋友之间。

如果大部分出版书信集的人都这样做,那他们就会看到他们的作品全都湮灭无闻了。

有一件事往往使我诧异不已:那就是看到这些波斯人对于我国的风俗习惯有时跟我们一样熟悉,甚至了解这些风俗习惯的微妙的情况;能够注意到我敢肯定许多游历过法国的德国人都注意不到的事情。我想是因为他们长时间生活在这里的缘故,何况亚洲人花一年时间了解法国人的风俗,要比法国人花四年时间了解亚洲人的风俗更容易,因为法国人喜欢敞开心扉,倾心吐胆,而亚洲人则很少沥胆披肝,交流思想。

任何译者,乃至最粗鄙不文的评论家,都可以在他的译作或他那无聊的评论前面,将原文吹捧一番,指出它的作用、优点和不凡之处,以此来装点自己的作品,这是惯例所允许的。我可不这样做。读者可以很容易猜测出其故安在。一个最好的理由便是,我不想把这些十分无聊的话,写在一个本身已是极其令人讨厌的地方——我意思是说写在一篇序目中。(1)关于《波斯人信札》的几点想法

没想到从《波斯人信札》中居然发现这像是一种小说,这是再令人高兴不过的了。读者看到这种小说的开端、发展、结局。各种人物均被置于一条把他们联系起来的链条之中。随着他们在欧洲居住的时间久了,世上这部分地方的风俗在他们的脑子中也就不显得那么奇妙、那么古怪,而根据他们性格的不同,这种古怪和奇妙曾经不同程度地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印象。另一方面,郁斯贝克在外的时间愈久,他家后房内部愈加混乱,也就是说,怒火日炽,爱情日薄。

另外,此类小说通常都会成功,因为读者知道自己正身历其境,这就比一切叙述激情的故事更会令人强烈地感受到这些激情。这正是(2)自从《波斯人信札》出版以来,某些动人的作品取得成功的一个原因。

最后,在普通小说中,不允许有题外之言,除非这些题外话本身就构成另一部小说。普通小说中不能夹杂着议论,因为所有人物并不是为了发表议论而聚集于小说中的,因为议论跟小说的意图和性质格格不入。然而在书信中,登场的人物并非经过预先挑选,人们谈论的主题不受任何计划、任何既定提纲的约束,以这种形式,作者就有这样的方便,可以把哲学、政治和伦理道德融于小说之中,并把这一切用一条秘密的、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条人们察觉不到的链条联系起来。《波斯人信札》刚出版时,发行量就非常大,以至于书商想方设法要得到该书的续编。他们遇到人便拉着说先生,请您给我写一部《波斯人信札》吧!”

但是我前面所说的足以说明,《波斯人信札》不可能有续编,更不可能有任何出自另一个人手笔的信混在其中,不管这些信写得多么巧妙。

此书中有些言行,许多人觉得过于大胆,但是请这些读者注意这部作品的性质。在该书中扮演重要角色的那些波斯人,骤然置身于欧洲,也就是说置身于另一个世界。我们绝对有必要在一段时间内把他们描绘成十足无知、充满成见的人。我们关注的,只是要让人看到他们各种想法如何产生和发展。他们最初的思想必然是稀奇古怪的。看来我们别无他法,只能把他们写成稀奇古怪的人,才能与其思想相协调。为此我们只要描述他们在遇到每一件在他们看来是稀奇古怪之事时的看法就行了。我们根本不想涉及我们宗教的某种原则,我们甚至没有顾虑这样做不够谨慎。这些言行总是随着惊奇和诧异的看法而产生,而不是跟审查的念头,更不是跟批判的想法联系在一起的。在谈到我们的宗教时,这些人看来不会比他们谈到我们的风俗习惯时所知更多,而如果他们有时觉得我们的教义很奇怪,那是由于他们对这些教义与我们的其他真理之间的联系一无所知之故。

我们作这些辩解是出于对这些伟大真理的热爱,而与对人类的尊敬并不相干,我们绝对不想从最脆弱之处来打击人类的。所以,请读者时时刻刻都要把我所说的言行视为某些人可能有的惊奇感所造成的结果,或者视为某些甚至无法产生惊奇感的人的故作惊人之谈。请注意,本书整个引人之处,就在于真实事物与感知这些事物的新奇的或怪诞的方式之间始终存在的对照。既然《波斯人信札》的性质如此清楚,那么除了甘愿自己骗自己的人以外,这部书绝对骗不了任何人。

————————————————————

(1) 这《想法》是在1754年版的补编中加入的。——原注

(2) 指模仿《波斯人信札》的作品。——译注/ 波斯人信札 /第1封信郁斯贝克寄友人吕斯当(1)(寄伊斯法罕)

我们在科姆只待了一天,朝觐了生过十二个先知的圣母墓后又上(2)路了。昨天,离开伊斯法罕的第二十五天,我们到达托里斯。

我跟里加由于渴望增长知识,离乡背井,抛弃平静生活的温馨,辛辛苦苦出来寻求智慧,在波斯人中,我们可能是头两个人。

我们诞生于繁荣的王国,但是我们认为王国的边界并不就是我们知识的极限,不应只用东方的智慧来启迪我们。

请告诉我别人对我们的出游是怎么议论的,不要光说好听的。我估计不会有很多人赞同。把你的信寄到埃泽龙,我将在那里待一段时间。

再见,亲爱的吕斯当。请相信,无论我在世上何方,你都有一个忠实的朋友。(3)1711年赛法尔月15日于托里斯第2封信郁斯贝克寄黑人阉奴总管(寄伊斯法罕郁斯贝克家内院)

你是波斯最美丽的女人的忠实看守者,我把我在这世上最珍贵的东西托付予你。你掌握着只能为我而开的禁门的钥匙,有你照看我心爱的珍宝,我便感到充分的安全,可以高枕无忧。无论是寂静的夜晚,还是喧嚣的白天,你都看守着这些珍宝。当懿德动摇时,你不倦地注意着,使它不致沦丧。如果你看守的女人不守妇道,你要让她们死了此心。你是邪恶行为的死敌,忠贞节操的石柱。

这些妇人归你管制,而你又服从她们的指挥;你盲目地执行她们的一切意旨,同时要她们也盲目地执行家法。你以为她们做最下贱之事为荣。你毕恭毕敬、诚惶诚恐地服从她们正当的命令,你像她们的奴隶那样伺候她们。但是,当你担心用来维持风化与节操的纲纪可能松弛时,你就要像我本人一样,以主子的身份发号施令。

要时刻记住,当你是我最低一级的奴才时,是我使你摆脱卑微,提拔你到今天这个地位,并把我心爱的尤物托付给你。在那些与我同床共枕的女人面前,要极端谦卑,但同时要使她们感到她们完全处于从属的地位。向她们提供一切无伤大雅的娱乐,为她们解忧,用音乐、舞蹈、甜美的饮料给她们消遣,劝她们经常聚在一起。如果她们想去乡下,可以带她们去,但要派人清道,把出现在她们跟前的男人赶走。鼓励她们保持清洁,身体洁净是灵魂洁净的体现。你要时常向她们谈起我,我愿意将来在这个因她们而增色的迷人的地方与她们重聚。

再见。1711年赛法尔月18号于托里斯第3封信扎茜寄郁斯贝克(寄托里斯)

我们曾命令阉奴总管带我们去乡下。他会告诉你没有发生任何意外。我们需要下轿渡河时,按照习惯,坐在箱子里,两个奴才用肩扛着我们,这样就没有人会看到我们。

亲爱的郁斯贝克,在伊斯法罕你的后房里,在这些不断令我回想起往昔的欢乐,每天日益强烈地激起我的欲念的地方,我怎能生活下去?我从这几间房间徘徊到另一些房间,一直寻找你却总也找不到。目之所及,到处是我过去的幸福所留下的残酷的回忆。我有时来到这个我平生第一次把你拥抱在怀里的地方,有时来到你解决你妻子们之间那场有名的群芳争艳的场所。我们每个人都自以为美过他人。我们挖空心思穿戴装扮来到你面前。你高兴地看着我们的美容化妆所产生的奇迹。你欣赏我们争宠之心如此热烈。但是你不久便要我们去掉这种种做作的冶艳,以显出比较自然的娇媚。你使我们前功尽弃。我们不得不脱掉这些令你感到不便的服饰,以天然本色呈现在你的眼前。我完全不顾羞耻,一心只想争得荣誉。幸福的郁斯贝克,多少娇姿媚态展陈在你眼前。我们看到你目不暇接,欣喜若狂;你久久徘徊,犹豫不决,迟迟不能决定下来。每种新的娇姿,都要你给一份赏赐,于是很快我们的遍体都被你吻遍。你把好奇的目光射到所有最隐秘的角落。你让我们在片刻之间,摆出千百种不同的姿势。你不断发出新的命令,我们总是照你的吩咐办。我要向你承认,郁斯贝克,比野心更为强烈的爱情使我希望能讨你的欢心。我看到我已不知不觉地主宰了你的心:你拉住我,你离开我,你又回来,我知道我已经抓住你了。我取得了完全的胜利,而我的情敌们则是彻底的绝望。这时,仿佛世上只有我们俩,我们把周围的一切都置于脑后。但愿我的对手们有勇气待下来亲眼看看你对我的百般温存。如果她们清楚地看到了我快乐得如醉如痴,那她们就会感受到我的爱情和她们的爱情的差别了。她们就会看到,即使她们能够跟我争奇斗艳,也肯定不如我敏感多情。

但是我怎么啦?这种徒劳的叙述要把我引到何方?未曾被爱是不幸,不再被爱则是耻辱。郁斯贝克,你离开我们到蛮荒之地。怎么!难道你把被爱的好处都不当一回事?唉,你甚至不知道究竟你丢失的是什么!我叹息,可你听不见;我流泪,可你感受不到。似乎爱情仍然洋溢在后房,可你已经冷漠,日益疏远。啊,亲爱的郁斯贝克,如果你知道享受幸福,那该多好啊!(4)1711年穆哈兰月22日于法蒂墨后房第4封信泽菲丝寄郁斯贝克(寄埃泽龙)

这个黑鬼终于决心要把我置于绝境,他无论如何要赶走我的婢女泽丽德——百般热情服侍我,那灵巧的手使我走到哪里都装饰得体、穿戴典雅的泽丽德。分离令人痛苦,可那黑鬼还嫌不够,还要让我出丑。这个阴险的家伙硬说我信任泽丽德是出于罪恶的动机;因为我总是把他撵出房间,他在门外无聊,居然说他听到和看到了一些甚至我自己也想象不出来的事情。我太倒霉了。我深居简出和我的品德都无法免受他无端的猜疑。一个卑贱的奴隶居然要在你心中诋毁我,逼得我不得不自卫。不,我十分自重,不屑于降低身份去与他分辩。对于我自己的品行,我要求的保证,不是别的,而是你自己,是你对我的爱和我对你的爱;此外,亲爱的郁斯贝克,如果必须跟你直说,我只有用我的眼泪来担保了。1711年穆哈兰月29日于法蒂墨后房第5封信吕斯当寄郁斯贝克(寄埃泽龙)

伊斯法罕的人都在议论你,人们谈的都是你出走之事。有的人说这是兴之所至,轻举妄动;有的人则说这是由于你有伤心之事。只有你的朋友们为你辩解,可他们说服不了任何人。人们无法理解你会抛开你的那些女人,离开你的父母,你的朋友,你的祖国,到波斯人从未到过的地方去。谁也劝慰不了里加的母亲,她要向你讨还她的儿子,她说你把她的儿子抢走了。至于我,亲爱的郁斯贝克,我自忖自然是倾向于赞成你所做的一切,但是我无法原谅你的远行,而且不管你会向我解释什么样的理由,我内心永远都不会赞同的。

再见,请永远爱我。(5)1711年赖比尔•尼勒•安德鲁月28号于伊斯法罕第6封信郁斯贝克寄友人内西尔(寄伊斯法罕)

从埃里万经过一天的路程,我们离开了波斯,进入了土耳其人的地盘。十二天后,我们到了埃泽龙,在这里我们要待三四个月。

内西尔,我得向你承认,当我看不见波斯,置身于狡猾的奥斯曼人之间时,我内心隐隐作痛。我越走进这些渎神者的王国,越觉得仿佛自己也变成渎神者了。

我的祖国、我的家庭、我的朋友,都浮现在我的心头。我的温情复苏了。某种不安的心绪令我完全心烦意乱,并使我明白我做得过分了。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下来。

但是最使我痛苦的是我的女人们,我一想起她们,便不禁满怀忧伤。

内西尔,这并非因为我爱她们,在这方面,我已麻木不仁,不会产生什么欲念。在我妻妾成群的后房,我曾防范产生奸情;并在产生之后,以爱情摧毁这种奸情。但是我虽然态度冷淡,却还产生了一种暗暗的妒忌,它煎熬着我。我留下了一群女人,几乎不受约束,而只有一些无耻之徒替我看守她们。即使我的奴隶们忠于职守,那也难保万无一失;如果他们不忠,那会成了什么样子?我在即将远游的地方,会听到什么可悲的消息?对于这种祸患,我的朋友们也无良策,因为后房可悲的隐私,不能告诉他们,何况他们对此能帮什么忙呢?与其严刑重罚,家丑外扬,不如装聋作哑,秘而不宣。这岂不是要好得多?亲爱的内西尔,我向你倾诉我的一切忧伤,在我的目前情况下,这是唯一的慰藉。(6)1711年赖比儿•尼勒•阿赫鲁月10日于埃泽龙第7封信法特梅寄郁斯贝克(寄埃泽龙)

亲爱的郁斯贝克,你动身已经两个月了,我心如死灰,可至今仍然无法相信此事。我跑遍整个后房,仿佛你仍在府里。我无法抛弃幻想。一个女人,她爱你,习惯于把你搂在怀里,一心只想着向你证明她对你的万般柔情;一个女人,从其出身来说是自由,可由于强烈的爱情却成了你的奴隶;对于这样的女人,叫她怎么办呢?

当我嫁给你的时候,我还没见过一个男人的面孔,你现在还是允许我看到的唯一的男人,因为我不把那些丑恶的阉奴算作男人,他们身上起码的缺陷就是不是男人。当我把你俊美的面孔跟他们丑陋的面孔相比较时,我不禁觉得自己是幸福的。我再也想象不出有比你的迷人风度更加可爱的了。我向你发誓,郁斯贝克,即使允许我走出这个由于我的身份而必须把我幽禁起来的地方,即使我能够逃脱四周的看(7)守者,即使允许我在这个万邦之都所有男人中任意挑选一个,郁斯贝克,我向你发誓,我挑选的一定是你。世上只有你一个人值得爱。

別以为你不在我便懒于打扮你所珍爱的美丽容貌。虽然我不应当给任何人看到,虽然我用来装扮的饰物无助于你的幸福,我仍然极力保持献媚争宠的习惯。我洒了芬芳的香水才睡觉。我回想起过去幸福的日子,那时你常常来到我的怀里,这是一个充满欢愉、令我心旌摇荡的幻梦,使我看到我亲爱的心上人。在爱欲的煎熬中,我驰骋想象,这种想象又因充满希望而使我喜不自胜。有时我想,由于厌倦了艰苦的远行,你将回到我们身边来。我在半醒半睡的梦幻中度过了黑夜。我在我身旁找你,可仿佛你却躲开我而离去。最后,我身上燃烧的烈火终于驱散了这些梦魇,使我清醒过来,于是我激情难抑……

郁斯贝克,你可能不会相信:在这种状况下生活下去是不可能的,欲火在我血管中燃烧。我深深感受到的真情,有什么不能向你表白,而这种对你一言难尽的情感,我怎么又如此深切地感受到了呢?郁斯贝克,在这种时刻,我宁愿以整个世界来换取你的一吻。一个有着如此强烈欲望的女人,不能跟唯一能够满足其欲望的男人厮守在一起,孤身独处,没有任何东西能够给她排遣相思,她是多么不幸啊!她只好生活在长吁短叹和情欲亢奋的狂热之中,而且习以为常了。而更为不幸的是她甚至无法以自己的优越条件去为另一个人的快乐服务。她成为后房无用的装饰品,只是为了丈夫的体面而不是为了丈夫的幸福而摆设着。

你们这些男人心肠真狠,你们高兴地看到我们激情难抑而无法满足,你们把我们当做没有七情六欲的人;而我们要是真的这样,你们又要大大生气了。你们相信我们如此长期受到禁锢的欲望,一见到你们男人,就会激发出来。让人爱上自己并不容易。你们想要的东西,你们不敢指望凭自己的长处来得到,于是便先让我们的官能陷于绝望的境地,好让你们更方便地获得。

再见,亲爱的郁斯贝克,你可以相信,我一生只为爱你而活着。我心中只有你,别离不但没有使我忘掉你,相反,使我对你的爱更加炽热,如果我的爱情还能更加强烈的话。1711年赖比儿•尼勒•阿赫鲁月12日于伊斯法罕后房第8封信郁斯贝克寄友人吕斯当(寄伊斯法罕)

你的信在埃泽龙收到,现在我住在这里。我早就料到我的远行会引起议论,我才不管这些呢。我的敌人有狡猾的计谋,我有我的谨慎打算,你说我该听谁的?

我从幼年起便出入宫廷。可我敢说,我的心并未受宫廷生活的腐蚀,我甚至拟订了一个宏伟的计划,我敢于在宫廷中做有道德的人。我一发现邪恶,便避而远之,可然后我又去接近邪恶,因为我要把它揭露出来。我甚至还把真情上奏国王,我发表了一通迄至当时还没有人说过的话。我使阿谀奉承者惊慌失措,但我同时也使偶像崇拜者惊讶不已。

但是,当我看到我的真诚率直为我树了敌人,我引起了大臣们对我的妒忌而并没有博得君主的宠信,在一个腐化的宫廷中,我只能靠薄弱的德行坚心守志,于是我便决定离开这个宫廷。我佯装极其热爱科学,结果弄假成真。我不再参与政务而隐退于乡间别墅。但这办法本身也有不妥之处:我的敌人随时可以算计我,而我却几乎无法自卫。根据一些人私下的建议,我认真考虑了自身的安全,决定远走异国他乡。而我早已退隐林下,可以为我出国找个差强人意的借口。我去陛见国王,向他表示想学习西方科学的强烈愿望,我委婉陈辞,说明他可能从我的远游中得益。蒙国王恩准,我走成了,于是我便免于成为我敌人的牺牲品了。

吕斯当,这就是我此行的真正缘由。让伊斯法罕的人去议论吧!你只要在爱我的人跟前替我辩护好了。我的敌人所做的种种恶意解释,你可以置之不理!我太高兴这是他们唯一能加害于我的了。

现在人们都在谈论我。也许以后我会完全被人遗忘,而我的朋友……不,吕斯当,我不愿有此伤心的想法。他们一定始终珍惜我的友谊,我相信他们对我忠贞不移,就像相信你一样。(8)1711年主马达•勒•阿赫赖月20日于埃泽龙第9封信阉奴总管寄伊毕(寄埃泽龙)

你随你的老主人到处旅行,你走遍各个行省,各个王国,忧伤不会给你留下印象,因为每时每刻你眼前都有新的事物。你所看到的一切使你心旷神怡,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度过了时光。

我就不是这样了。我被关在可怕的囚牢里,周围天天是同样的事物,内心始终受同样的忧伤的煎熬。五十年来,辛辛苦苦、战战兢兢的日子,犹如一副重担,使我受尽折磨。在我漫长的一生中,我可以说没有一天清静,没有片刻安宁。

我的第一个主人残酷地打算把他的女人们交给我看管,并通过利诱和百般威胁,迫使我永远成为残缺不全的人。那时,我因为厌于干最苦的差役去服侍他人,便准备牺牲我的情欲,以换取安逸和富裕的生活。我是多么不幸啊!我满心想到补偿,却没看到损失。我希望由于我无力满足爱情就可免受爱情之苦。唉!人们在我身上消灭了情欲之果,而没有消灭情欲之因,因此我根本没能得到解脱,相反,四周的一切,不断地刺激着我的情欲。我进入后房,一切都令我后悔失去的东西:我无时无刻不感到欲火中烧,娇媚的胴体似乎只是为了折磨我,才展陈在我面前。更不幸的是,在我眼前始终有一个幸福的男人。在这段终日使我心情躁动的时期,我每次把一个女人领到我主人的床上,替她脱掉衣服,我总是怒火中烧,带着可怕的绝望回到我的住所。

我悲惨的青年时代就是这样度过的。我别无他人可诉衷曲;我一腔烦恼,满腹忧伤,却只得把苦水往肚里咽。过去我总想温和地看着这些女人,而后来则只是用严厉的目光盯着她们。如果她们猜到我的心情,我就完蛋了。她们利用我的弱点,什么好处不想从中捞取呢?

我记得有一天,我把一个女人放进浴缸时,我如此心旌摇荡,以至于完全丧失了理智,居然把手放到了一个可怕的地方。当时我第一个想法便是,我的末日到了。不过我相当幸运地逃脱了酷刑和惨死。可是我向那个美人暴露出来的弱点,成了她的把柄。为了让她保守秘密,我付出了昂贵的代价,我对她完全失去了权威,她以此迫使我千百次低三下四地冒着生命危险为她办事。

青春的欲火终于熄灭了。我老了,在这方面,我进入了平静的境界。我无动于衷地看着女人们,过去她们让我备受藐视和折磨,现在我也以藐视和折磨回敬她们。我始终记住我生来是指挥她们的,而当我仍然有机会对她们发号施令时,我仿佛变成男子汉了。自从我以冷静的心情观察她们,而我的理智使我看到了她们的一切弱点以后,虽然我看守她们是为了另一个男人,但是让别人服从我,毕竟是个乐趣,令我心中窃喜。我不让她们得到任何自由,仿佛这是为了我自己而如此做的,这样,我总会得到一种间接的满足。内院后房好像是我的小帝国,我的野心——我身上剩下的唯一的欲望——也稍稍得到满足。我高兴地看到一切都以我为中心,时时刻刻我都是必不可少的人物。我心甘情愿地承受所有这些女人的憎恨,这种憎恨使我牢牢地占据着今天这个职位,因此她们别想打一个无情无义的人的主意。凡是无伤大雅的娱乐,我总是迎合她们的意图;但我在她们面前,总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障碍:她们想好点子,我突然出来制止住。我的武器就是拒绝,处处一丝不苟,嘴边总挂着义务、道德、廉耻、端庄这些词。我不断跟她们谈到女性的弱点和主人的权威,使她们不敢有任何非分之想。然后我自怨自艾说自己如此严厉实出无奈,我好像要让她们了解:我没有别的用意,只是为她们好,我对她们有着十分深厚的感情。

这并不是说我自己没有无数烦心之事。这些睚眦必报的女人,没有一天不设法加倍地报复我。她们的反戈一击,令人害怕。支配与服从,反复交替,犹如潮起潮落。她们总是让我去干最丢脸的事,她们对我摆出极端藐视的样子,而且根本不管我年已老迈,每天晚上为了鸡毛蒜皮的事让我起来无数次。她们不断对我命令、指挥、差遣:她们想轮番折磨我,而且她们的花样层出不穷。她们经常乐于让我疲于奔命。她们让人给我报假信:有时一个人来对我说在围墙周围出现一个年轻人,另一次则说听到可疑的声音或者要交一封信。这一切使我手忙脚乱,而她们却讪笑不已。她们看到我这样庸人自扰,高兴极了。有一次,她们用链条把我整天整夜拴在房门外。她们善于装病,装得不省人事,装作惊慌的样子,用各种借口牵着我的鼻子走。在这种情况下,我必须盲目服从,百依百顺。像我这样一个人,如果敢说出个“不”字,那是天大的奇闻。而如果我不立即坚决服从,她们就有权惩罚我。亲爱的伊毕,我宁愿不要老命,也不愿受这种侮辱。

不仅如此,我从来没有把握什么时候我仍受主人的宠信。主人有多少心爱的女人,我就有多少敌人,她们一心只想搞垮我。她们与主人亲热的时刻,我的话主人根本听不进去,这时主人对她们是有求必应的,这时我总是有错。我把对我怀有怒意的女人带到主人的床上去,你以为这些女人在床上会为我说话,你以为这时候我是最强的一方?她们的眼泪,她们的叹息呻吟,她们的拥抱接吻,甚至她们床笫之乐,都令我提心吊胆会有不测之事发生,因为她们这时处于稳操胜券的地位。她们的妩媚变得令我害怕。她们此时此刻对主人的服侍,会使我过去的一切效劳顷刻之间化为乌有,而当一个主人已经神魂颠倒、无法自持的时候,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担保我平安无事的了。

多少次我晚上就寝时还深得主人的欢心,可早上起来却失宠了。那一天,我在后房附近被无端鞭打,究竟为了什么事?原来我把一个女人送到主人的怀抱里,当她看到主人欲火中烧时便痛哭流涕地告我的状,而且告得这么巧妙,她越是激起主人的情欲,这状就越加有力。在这紧要关头,我怎能招架得住?就在我最不提防的时候,我被断送了。在缠绵欢爱、婉转呻吟的交易和协议中,我成了牺牲品。亲爱的伊毕,我一向的处境,便是这么苦不堪言!

你是多么幸福啊!你只用伺候郁斯贝克一个人。你可以轻易地得到他的欢心,保持到你生命的末日。1711年赛法尔月最后一日于伊斯法罕内院第10封信米尔扎寄郁斯贝克(寄埃泽龙)

你是唯一能够补偿由于里加远离给我造成损失的人,也只有里加能够安慰我对你的遥念。郁斯贝克,我们想念你,你是我们交游圈中的灵魂。情投意合的友谊,除非有极大的暴力干扰,否则是不会破裂的。

我们在这里议论纷纷,所争论的通常都是道德问题。昨天我们谈到一个人的幸福是在于官能的满足和快感,还是躬行美德。我常听你说,人生来是要成为有德之士的,而公正是人们与生俱存的固有品质。你的意思是什么?请指教。(9)

我曾跟几个毛拉们交谈,他们满口成段成段的《古兰经》,真令我无可奈何,因为我不是作为真正的信徒,而是作为人,作为公民,作为人父跟他们交谈的。再见。1711年赛法尔月最后一日于伊斯法罕第11封信郁斯贝克寄米尔扎(寄伊斯法罕)

你不运用你的理智而要试问我的看法,你不耻下问,以为我有能力指教你。亲爱的米尔扎,有件事比你对我的称誉更使我高兴,那就是你的友谊。

为了谨遵台命,我认为不应运用十分抽象的说理。有些真理仅仅让人信服还不够,还必须让人感同身受,有关道德的真理就是这样。也许这段故事会比繁琐的哲学更能打动你。

在阿拉伯有个小民族叫做特洛格洛迪特,是古代穴居人的后裔。如果照历史学家所述,这些穴居人三分像人,七分像鬼。其实他们并没有丑到如此地步:并非浑身长毛犹如黑熊,他们并不尖声呼啸,他们也有两只眼睛。不过他们极其凶狠残暴,没有任何公平与正义的原则。

他们有个国王是外族人。他想匡正他们凶狠的本性,对他们十分严厉。特洛格洛迪特人密谋造反,杀死了国王,并灭绝了整个王室。

事成之后,他们聚会选举政府。经过多次讨论,他们设立了一些官职。但是刚把官员选好,他们便感到无法忍受,于是又把这些官员杀死了。

这个民族摆脱了这一新的束缚,便只凭野蛮的天性行事。大家都同意今后再也不服从任何人,每个人只注意自己的利益而不管别人怎样。

这个一致通过的决定使所有人皆大欢喜。他们说:“我干吗去替跟我毫不相关的人拼命干活呢?我只顾我自己好了,我会生活得幸福的。别的人是不是幸福干我屁事?我设法获得一切必需品,只要我应有尽有,我才不管别的特洛格洛迪特人穷得精光哩!”

播种季节到了,每个人都说:“我只耕我的田,长得麦子够我吃就行。我才不自讨苦吃白费力气哩!”

这个小王国的土地肥瘠不一,有在冈坡上的旱地,也有溪流灌溉的低洼田地。这一年大旱,同坡上的旱地十分缺水,而有水灌溉的水田大大丰收,山区的人几乎全都饿死,因为平原的人铁石心肠,不肯分给他们粮食。

第二年霪雨连绵,地势高的田大获丰收,而地势低的田全被淹了。有一半人也闹饥荒,可是他们发现另一半人跟他们过去一样心狠。

当地一个有头面的人的妻子十分漂亮,他的邻居爱上了她,把她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