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蜀华《民族学理论与方法》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4 03:43:43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电子书

出版社:圣才电子书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宋蜀华《民族学理论与方法》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宋蜀华《民族学理论与方法》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试读:

上编 民族学理论概括与探索

第一章 20世纪中期以前的西方民族学理论

1.1 复习笔记

一、文化进化论

1.文化进化论的思想渊源

文化进化论之所以是民族学的第一种理论,并非偶然,而是有三个方面的思想基础:(1)18世纪欧洲社会思想家有关学说的影响

在18世纪欧洲的一些著名思想家的学说中,关于社会进化的思想已有了比较明确的表述。

①维柯

意大利史学家、法学家、哲学家维柯,通过对历史、神话、传说中的事象比较来研究一个民族的全部活动,并根据古希腊史、古罗马史、希伯来人史等说明原始的、简单的家庭演进为家族、宗族、部落的过程。

②孟德斯鸠

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他的《波斯人的书札》、《罗马盛衰原因论》、《法的精神》等著作中,不仅利用了民族学的材料,而且阐述了进化的思想。

③孔多塞

法国大革命时代的思想家孔多塞的进化思想更为突出,他在《人类进化史图解》一书中指出,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发展规律,人类自从在地球上出现以来,在知识、道德、生活等方面都是不断进步的,并且这种进步将继续下去。(2)民族学本身思想脉络的影响

用进化思想撰写的民族学著作为19世纪中叶系统文化进化论的产生确定了方向。

①法国传教士拉菲托的《美洲野蛮人风俗与远古风俗之比较》一书,被后来的民族学家誉为开了民族学比较法之先河的民族学奠基人和先驱;

②英国人亨利·霍姆《人类简史》;

③苏格兰史学家罗伯逊《美洲史》;

④英国学者亚当·弗格森的进化论思想更是突出,他明确主张用进化的观点观察现实的社会,认为文化是人类社会的产物,也是人类的特征,而动物是没有文化的。(3)生物进化论的影响

①达尔文在1859年出版了震动学术界的《物种起源》一书,比较系统地阐述了生物进化的思想,认为通过自然选择,所有生物都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向高级、从种类较少到种类较多地发展着。

②自然选择

自然选择,就是指生物在进化发展过程中,凡能适应环境的(地理、气候、生物竞争)的物种,即能发生有利于生存的变异的物种,便逐代地累积加强,保存下来,并得到发展,而不能适应环境的物种,即不能产生有利于生存变异的,或产生不利于生存变异的物种便会被淘汰或灭绝。

③1871年他又发表了《人类起源及性选择》,提出了性选择及人类起源的理论,在学术界也产生了巨大影响。

④影响

a.达尔文的进化论在当时产生了轰动性的效应,整个欧洲思想界都受到了深刻的影响;

b.在达尔文进化论学说的影响下,西方学术界出现了许多用进化论来解释和说明人类社会文化现象的学者。

2.文化进化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学术思想

在进化论学者中,最有影响和代表性的是斯宾塞、泰勒、摩尔根和弗雷泽。他们的进化学说,各有特点。(1)斯宾塞的进化论思想

斯宾塞是英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民族学家。

①斯宾塞的社会进化思想主要认为,人类社会的各种社会文化是由简单到较复杂地发展,各文化都遵循着同样的程序,各社会发展的速度有快慢不同,但必须经过一定的发展阶段,不能逾越。

②斯宾塞在《社会学原理》一书中对家庭、礼节、政治、宗教、职业以及工业等的进化阶段作了详细的阐述。他认为,人类社会在这种不断适应中进化发展,由最初的原始军事制社会发展到有国家的工业社会,最后达到没有政府和国家的、合乎道德标准的乌托邦理想。

③斯宾塞还从哲学上对进化论进行了概括,他说:物质的凝聚和运动消耗,使物质由不固定的分散的纯一状态进到固定的凝集歧异状态,同时存留的运动也经历着平行的转化。(2)泰勒的进化论思想

泰勒在英国人类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被许多人视为英国人类学的创始人。

①泰勒认为,人类的文化史就是人类的技术经济、精神生活自我运动发展史。

②他把各阶段的文化,即把最落后的和最文明的各民族文化依次联结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系列,认为所有社会都要经过从蒙昧到野蛮再到文明的三个基本发展阶段。

③泰勒认为,在现代阶段的文明民族中,仍有古代文化的遗存,如传说、谚语、风俗、迷信等,而这些遗存正是较先进社会是由原来低级阶段的文化演变过来的证据。

④泰勒另一个有名的论断是“万物有灵论”,即每个人都存在着某种幽灵,即灵魂,它可能会暂时离开人体(如做梦和生重病昏迷时),也可能会永远地离开人体(即死亡)。

⑤泰勒还提倡在研究中使用统计的方法。(3)摩尔根的进化论思想

摩尔根是美国最著名的进化论学派人类学和民族学家。

①摩尔根于1871年发表的《人类家族的血亲和姻亲制度》。在本书中,摩尔根通过对原始社会婚姻制度和亲属关系的探讨,发现了人类早期社会组织原则及其普遍发展规律。

②摩尔根于1877年出版的《古代社会》,是一本在科学界,尤其是史学、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等学术界影响巨大的著作,它受到的赞扬最多、最高,但受到的攻击和批评也最多、最激烈。《古代社会》一书的主要内容为四大部分:

a.摩尔根探讨了人类社会发展阶段,他一共划了7个阶段:

第一,低级蒙昧社会;

第二,中级蒙昧社会;

第三,高级蒙昧社会;

第四,低级野蛮社会;

第五,中级野蛮社会;

第六,高级野蛮社会;

第七,文明社会。

b.讨论了氏族制度的发展

摩尔根认为,氏族组织给我们显示了人类的一种时代最古、流行最广的制度。无论亚洲、欧洲、非洲、美洲、澳洲,其古代社会几乎一律采取这种政治方式。氏族制度是社会赖以组织和维系的手段。

c.讨论了家庭与婚姻的发展

他指出了家庭和婚姻在人类历史中依次的发展阶段:

第一,血缘家庭;

第二,普那路亚家庭;

第三,对偶家庭;

第四,父权制,即一夫多妻制家庭;

第五,“一夫一妻”制家庭。

d.讨论了财产的发展过程

摩尔根提出了财产的三种继承法,并且认为这三种继承法分别与人类社会的三个阶段,即野蛮时代的低、中、高三阶段相适应。

第一,是在本氏族成员中分配财产;

第二,是在同宗亲属中分配财产;

第三,是由子女独享继承权。

③摩尔根像其他进化论学者一样,把人类发展阶段的一致性归因于“人类心理的一致性”,认为“人类的主要制度是由几个原始的思想胚芽发展成的”,“它们的发展。早已被人类心智的天然逻辑所注定”。(4)弗雷泽的进化论思想

弗雷泽被称为“迟到了的进化论学者”,因为他是19世纪90年代以后才开始发表他的进化论作品,而此时进化论已开始受到许多学者的怀疑。

①弗雷泽把原始人的诸多文化现象单纯归结为人类纯理性活动的产物。他提出了一个人类思想方式的一般发展过程公式:巫术——宗教——科学。即认为,人类智力发展经历了三个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阶段:

a.巫术阶段

在此阶段,巫术观念占统治地位,人们认为,只要遵循一定的仪式和程序,就可以呼风唤雨,用舞蹈引诱野兽、远距离伤害敌人、博得爱情等。

b.宗教阶段

在此阶段人们把超自然的能力归于精灵和神,并开始崇拜它们,以求消灾弥祸,求福祈祥。

c.科学阶段

人类认识到世界上主宰事物进程的不是自己,也不是神而是自然规律,只要掌握这种规律,遵循科学的操作程序就能改造世界。

②弗雷泽认为,巫术与科学在认识世界的概念上,两者是相近的。二者都认定事物的演替,是完全有规律的和肯定的。(5)进化论学派的意义和局限性

①意义

进化论学派的出现对民族学的产生和迅速发展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并且对当时欧洲学术思潮的进步起了相当大作用。他们有力地批驳了受宗教势力支持并长期垄断思想界的特创论和退化论,对把人们的思想从宗教的桎梏下解放出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②局限性

a.他们在解释人类社会文化现象的时候,只考虑文化现象的发展顺序,而不考虑文化现象的其他联系和规律。为了充实自己的发展顺序,在没有全面和充分地考察各民族社会文化状况的情况下就把他们放在他们发展顺序中的某一阶段,从而成了别人攻击的把柄。

b.进化论学派大多数人都把欧洲的文化当作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最高阶段,而把其他民族的文化都冠以蒙昧、野蛮、落后的帽子,因而不免有欧洲中心主义的思想。

c.进化论学者都把人类社会文化发展阶段的一致性和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地点出现相同文化现象的原因归诸为人类心理的一致性,显然是忽视了生产、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地理与生态环境等客观因素的作用。

二、文化传播论

文化传播论是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产生的西方民族学理论。文化传播理论分德奥文化传播论和英国文化传播论两派。

1.德奥文化传播论

德奥文化传播论的先驱是拉采尔。拉采尔在19世纪后半叶提出的三个概念即迁移、借用和分布,为后来的文化传播论学者们提供了理论基础,因而被奉为该派的先驱,但该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则是德国民族学家格雷布纳和奥地利天主教神甫施密特。(1)格雷布纳的传播论

①格雷布纳反对用进化的眼光看待人类的社会文化现象,认为民族学研究的唯一主题就是文化现象的传播和借用。

②格雷布纳认为,无论哪一种文化事实,都是在某一个地方,仅仅一次产生出来,并只有少数几个地区的较优秀民族才能创造和发展文化,他们的创造发明传播开便形成以他们为中心的文化圈,其他民族的文化都是从这些优秀民族的文化中传播和借用而来的。

③整个人类文化史只是几个文化圈(又称文化综合体)在地球上移动的历史,是他们之间彼此机械结合的历史。依据此说,不管是相邻的民族还是远隔重洋的民族,只要发现类似的文化特质,就可以断定是文化传播和借用的结果,因而也都可以划归某一文化圈。

④为了判断这种文化特质的类似性问题,格雷布纳提出了两个标准:

a.“形的标准”,即从文化事物的形式、结构和作用上来进行比较;

b.“量的标准”,即从类似文化特质的数量多少来加以比较。(2)施密特的传播论

①施密特继承了格雷布纳用“形的标准”和“量的标准”来划分文化圈和文化层的理论,并又进一步提出了“连续标准”和“亲缘关系程度标准”。

a.“连续标准”就是指在两个相隔较远或不连接的文化之间,找到具有相似文化特质的岛屿居民,即使这些相似的文化特质不一定很明显或完整,但只要有残存或遗迹,便可断定这两种文化之间过去有过联系。

b.“亲缘关系程度标准”是指互相隔离的两地文化,文化特质形方面的类似性越显著,而数量上又越多,那么就越可以证明两地文化并非独立发生,而是有历史联系的结果。

②施密特这些主张的最根本目的,实际上是为了论证自古以来就存在一神教的信仰,在他看来,诸如巫术、万物有灵、拜物教、太阳神话和月亮神话等都是在原始文化的基础上不断掺杂进来并一层层沉积起来的形式。

③施密特关于文化进化的思想与摩尔根的进化论是有很大区别的,比如,他主张:

a.一夫一妻制早在最古老的文化阶段业已存在;

b.父权制“先于”母权制,后来这两种制度才平行发展;

c.私有财产是社会的永恒基础;

d.原始一神教是最古老的宗教等。

④施密特的著作和观点在天主教学者中引起了热烈的反响和支持,从而在他周围形成了一个追随者和崇拜者集团。天主教会也高度评价了施密特的“科学”功绩。施密特对我国的学术界也曾有过一定的影响。

2.英国文化传播论

英国文化传播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里弗斯、史密斯和佩里。(1)里弗斯文化传播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里弗斯的理论立场有过几次变化:

①早年是进化论者

a.里弗斯早年非常赞成摩尔根关于亲属制度的研究成果,认为这是对人类学的极大贡献。

b.里弗斯纠正了摩尔根把马来西亚氏族制度划在最早的氏族制度中的做法,认为这是一种反映异族禁婚的衰退和氏族制度解体的较晚氏族类型。

c.里弗斯还创造了系谱分析法,以补摩尔根研究的不足。

②中年是文化传播论者

中年里弗斯认为,文化的接触与混合在社会进化中有相当重要的位置,部落间的接触现象是文化历史过程中的主动力。

③晚年是埃及中心说的极端传播论者

当史密斯和佩里提出埃及中心说的极端播化论之后,里弗斯的思想又一次转变,成了史密斯和佩里的支持者。(2)史密斯的埃及中心论

①史密斯文化传播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他认为埃及是全世界最早出现文明的地方,其他地方文明出现的年代都比埃及晚,因此,世界其他地方发现的与古埃及相同的文化形式应该都是由埃及传播过去的。他把古埃及的文化叫做“立碑拜日”文化。

②史密斯的弟子佩里又进一步发挥了他的泛埃及说。佩里认为,古代埃及人是航海民族,称为“太阳之子”,他们为了找寻贵金属和其他珍宝就四处航行,在他们找到所需珍宝的地方,就停留并定居了下来,把他们的文化发明也都传播了过去,这些文化因素与当地土著居民的文化混合起来,形成了世界上形形色色的文化。

三、历史特殊论

历史特殊论是20世纪初,以美国著名民族学家博厄斯为代表的美国历史学派的基本主张,该理论以实证主义为其方法论的哲学基础,不做原则性的理论概括,主张对具体的文化现象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研究,认为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其自身的独特历史,因此,必须在每个民族的特点中来研究每个民族。

1.历史特殊论的基本立场(1)博厄斯在1888年发表的《民族学家的任务》中强调,民族学的基本任务是“研究社会生活现象(即语言、习俗、迁徙、身体特征等)的全部总和,这种研究构成包括一切民族在内的人类历史。每个文化集团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因此,必须在每个民族的特点中来研究每个民族。民族学应当是文化史的一部分,最终目的是揭示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他的这些观点成了历史学派的主要学术主张。(2)他对进化和播化都采取了批判的态度,认为他们的理论与方法根据都不够,不能令人信服。(3)博厄斯也反对关于文化传播是人类文明发展主要因素的说法,尤其反对埃及中心说。他认为传播学派只是抓住了文化的表面传播现象。

2.“文化区”和“年代区域”概念(1)“文化区”概念

各地区都有与其他地区不同的独特物质文化,因此,可以根据不同的文化特征来划分地理区域。(2)“年代区域”概念

①“年代—区域”概念是指文化的时间性和空间性。

②针对某些人认为文化中心区的文化特征最明显,离中心越远特征便越不明显,甚至不能代表此文化区的文化特色的模糊观念,博厄斯指出,某种文化目前发达的地区不一定就是历史上此种文化的发源地或中心。

③文化的年代和区域之间有一种关系,即时间越长,区域便散布得越广。最古老的事物,无论语言、习俗、礼仪等所留下的遗迹往往不在原中心发源地而在偏远的地区。

3.种族平等的主张和文化价值观(1)主张种族平等

①他搜集了大量的资料说明,人类不同种族尽管在外表体质形态上有所不同,但在天赋上和生理功能上没有什么差别;在脑的大小结构上,种族内部的差异要大于种族与种族之间的差异。

②博厄斯认为无论过去和现在,对各民族文化发展水平和速度产生影响的是历史条件,而决不是各个种族能力上的差异。他提倡任何一个民族都应该尊重其他民族。

③博厄斯反对当时美国政府的干涉、侵害别国和民族的政策,谴责某些种族主义者强制推行美国的文化和政体;主张由各民族自主解决内部事务。(2)文化价值观

①任何一个民族或部落都有它自己的逻辑、理想、世界观和道德观,不应该用自己的一套标准去衡量其他民族的文化。

②每一个民族都有他自己的尊严和价值观,民族文化没有高低优劣之分。

③衡量文化没有绝对的标准,尺度是需要的,但不能只有西方文明这一个尺度。

4.语言学方面的贡献(1)博厄斯在研究过程中发现,每一种语言都有它自己的一套语音、形态的意义和结构、词汇的特点。描写一种语言只能根据它自己的结构来描写,而不应该按照诸如希腊、拉丁语的结构来描写。这一主张被称为“描写语言学”或“结构主义”理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有助于研究无文字民族的语言以及一些鲜为人知的语言。(2)博厄斯把社会生活划分为有意识和无意识两大类的做法对语言学也产生了影响,一些语言学家们将这种方法应用于语言学研究上,从而促使了结构语言学派的形成。(3)1911年,博厄斯还组织出版了最早的印第安人语言资料手册,搜集了几十种语言资料,他为该书所写的序言一直被列为语言学的经典著作。(4)博厄斯还于1920年创办了美国最早的语言学刊物《国际语言学杂志》,其他语言学杂志是在该刊物出版5年之后才陆续出现的,该杂志对语言学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5.体质人类学方面的贡献(1)博厄斯认为,遗传变异不是固定的因素,它对环境有一定的适应性,但这种适应性有一定的限度,到一定的时候就稳定了下来。这是博厄斯对人类学、动物学和遗传学上的重要贡献。(2)博厄斯不仅是一位著名的人类学家,而且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

①他非常善于吸引青年力量来从事科学研究,并十分关切他们的工作,经常竭尽全力来帮助他们出成果。因而多年来他造就了一大批非常出色的民族学和人类学家。

②他的学生们后来又从不同方面发展了他的思想,有的甚至形成了新的学术派别。

四、文化功能论

文化功能论是20世纪20年代英国出现的功能学派的基本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类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是把文化作为一个有机统一体来考察,弄清楚这个有机统一体中各组成部分对整体所做的贡献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1.马凌诺斯基的文化功能理论

马凌诺斯基是英国功能人类学派创始人之一。他的主要学术思想如下:(1)反对进化论、传播论和历史学派

①反对进化论

马凌诺斯基承认种种工具的变更都经过一连串的发展阶段,但婚姻和宗教信仰却不能用进化的规律来说明。人类文化中的各种制度是变动的,但不是骇人听闻的转变,而是因其功能的增加而引起的形式上的分化。

②反对传播论和历史学派

a.马凌诺斯基把历史学派和传播学派看作是一回事。他认为该派也是多少靠他们的猜度,来重构相同的文化如何在地面上传播的历史。

b.他们把文化分割成较小的部分以作为传播单位是不能接受的,不能把文化看作一堆偶然集合起来的“特质”,因为文化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物质文化、社会制度、文化价值观念不是同样性质的发明,因而也不能同样地传播或移植。

③马凌诺斯基认为这些学派的结论都建立在“认识不足”的基础上。因此,人类学的最重要工作是首先弄清楚文化内部各要素及其相互间的功能关系。(2)关于文化的功能理论

马凌诺斯基在《功能理论》一文中把功能主义的基本原理概述如下:

①文化基本上是一种当作手段的器具,人类在用它来满足需要的过程中,和用它来对付他们所面临的具体问题时,使自己处于有利的地位;

②它是一种物体、活动和态度的体系,其中每一部分始终都作为一种手段而存在;

③它是一个整体,其中的各个组成部分都是互相依存的;

④这些活动、态度和物体都围绕着重要而又生死攸关的任务贯穿在诸如家庭、氏族、地方社区、部落之类的机构中以及诸如组织起来的经济合作队,政治、法律和教育之类的活动中;

⑤就动态的眼光看活动类型而言,可把文化分解成诸如教育、社会管理、经济、知识体系、信仰和道德以及创作和艺术表达形式等一些方面。他认为,功能人类学的主要任务,就是研究一切制度、风俗、器具及思想的功能。(3)需要理论

①需要理论是功能理论的基础。他认为,人是动物,因此,首先要解决的是满足基本的生物需要。

②满足基本需要和派生需要的手段是“组织”,组织的总和构成文化。

a.文化就是满足需要的手段。

b.文化在满足人类需要的过程中创造了新的需要,这就是文化最大的创造力与人类进步的关键,文化把人类提高于禽兽之上,并不是给人类尽其所能有的东西,而是指给他们看到其奋斗所能追求的目标。(4)对实地调查工作的贡献

马凌诺斯基在特罗布里恩德群岛的两年实地工作,为长期深入的实地调查开创了先例。

①他除了在特罗布里恩德群岛的实地调查外,还多次对美洲印第安人和非洲班图诸部落等进行了实地考察。

②他的贡献不仅是对这些民族的考察成果,更重要的是他设计了一套实地调查方法,这套方法至今还为英美人类学界所推崇。

2.拉得克利夫·布朗的结构功能理论

布朗是英国著名功能学派民族学人类学领袖人物之一。(1)对进化论和传播论的态度

①对进化论的态度

a.布朗对进化论的态度比马凌诺斯基等人缓和,他认为19世纪进化论思想是健康的,他尤其赞成斯宾塞的进化论学说,认为20世纪反进化论潮流中对进化论的批评是不客观和不全面的,包括博厄斯在内,对进化理论都有所误解或者了解得很不够。

b.他又认为进化论学者们过于匆忙地做出了结论,他们关于文化单线发展的假设已为事实所驳斥。

②传播论的态度

a.对传播论的许多观点布朗也不赞同,他认为文化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b.一个民族从他相邻民族接受一些文化元素,但也拒斥另一些元素。接受和拒斥都是由这一文化本身体系的性质所决定的。(2)结构功能论

布朗在强调功能研究的同时,还强调社会结构的研究,因此别人把他的理论称作结构功能论。

①布朗对社会功能的研究

布朗对功能的解释是:功能就是一部分活动对整个活动所做的贡献。某种特殊社会惯例的功能,也就是它对于全部社会生活和社会体系所做的贡献。他也同马凌诺斯基一样认为,在一个社区内,社会生活的各方面,都密切地相互关联,而结成为一个整体。

②布朗对社会结构的研究

布朗认为一个社区的社会生活基础,便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结构,也就是将个人联结成为集体的一套社会关系。社会和社会生活的延续,必须依赖结构的延续。

③社会结构与社会功能二者合并起来,就是社会体系。

这概念包括两方面;

a.外界的适应;

b.内部的完整。

社会体系靠着个人利益的和谐、联合与协调而将人类连在一起,社会结构就是这种内部完整的产物,任何社会活动的功能,就是它对于适应和完整的贡献。(3)方法论

①在研究方法上,布朗力主用自然科学的方法。他认为自然科学的特征就是实验推理法的使用。实验的方法就是调查和推理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一般理论就可以通过对事实的细心观察而得到系统检验。

②布朗极力主张比较法的使用。他的比较法实际上是一种间接的实验法。布朗主张的比较法主要有两种:

a.横向的研究,即把历史上某个时期的或当代不同社区的社会文化进行比较,但不涉及变迁问题;

b.纵向的研究,即研究文化变迁问题,通过考察,比较同源文化的各地方差异发生的起因与历程。

③布朗对实地考察工作十分重视,他强调对一个地区应反复进行实地调查。

五、心理人类学

1.弗洛伊德的影响与心理学派的产生(1)弗洛伊德的主张

①弗洛伊德在研究和治疗精神病的过程中,成功地采用了催眠疗法和暗示疗法,发现这类病因总是由这种或那种被压抑或从意识中被排斥的冲动所引起的某些“动态创伤”。

a.他认为在我们每一个人中间,都在进行着“满足原则”和“现实原则”之间的斗争。于是,这种冲动就被排挤到“无意识”领域,这种被排斥到无意识领域的冲动,一旦找到迂回的出路或出口,便表现为各种精神病患者。

b.后来弗洛伊德又发现,通过释梦也能发现隐藏着的“动态创伤”。

②弗洛伊德《释梦》实际上已超越精神病学范围,介入解释文化现象的领域。

a.他认为,民族学资料所记述的“原始各族的心理”和以心理分析所阐明的“精神病患者心理”有某种本质上的共同点。

b.因此,可以根据精神病医院所取得的心理分析资料来说明诸如外婚制习俗,某种亲属的“回避”、各种禁忌、巫术、万物有灵和图腾崇拜。(2)弗洛伊德的影响与心理学派的产生

①弗洛伊德的理论对美国民族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一些著名的人类学家,纷纷撰文提倡,都极力主张在人类学研究中使用精神分析法。在他们的推动和影响下,美国大批民族学工作者把注意力转到了印第安人的心理研究和收集他们的自传及个体行为材料上。

②他们组织了一系列由民族学家、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参加的综合调查队。在此期间,他们发表了大量有关心理分析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调查报告,从而在美国形成了一股心理人类学派的势力。

2.卡迪纳与林顿的心理人类学理论(1)卡迪纳是整个心理人类学派的主要领导人。卡迪纳和林顿合作的最具代表性著作是《社会的心理学新领域》。在该书中,他们提出了“基本人格”的概念。(2)“基本人格”的概念“基本人格”是指同一民族的人,童年的经历也都差不多,所以“人格”也就大体相同,这就形成了这个民族的“基本人格”,这种基本人格又决定了这个民族的文化形式和命运。基本人格不同,文化便呈不同形式,民族命运也就不同。他们的基本观点如下:

①一个人在早期童年(5岁以前)所经历的事情,如吃奶、学走路等,对其人格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因为这时起作用的不是意识和意志,而是“无意识”(下意识)和“本能”。

②四、五岁以后,人格便告形成,人的心理开始“僵化”,而且,在以后的整个一生中差不多不再发生变化,人的心理决定人的行为、命运和成败,也决定了他对自己孩子的教育过程。

③下一代的心理是在与上一代同样的因素下形成的,因而也产生了同样的基本人格,这样的过程一代一代永无止境地重复着,就像基因遗传一样,把基本人格和文化代代相传下去。

④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教育孩子方式,因而也就有不同的基本人格和文化形式。

⑤要改变一个民族的文化,只要改变他们对儿童的教育方式,尤其是五岁以前的儿童教育方式,就可以相应地改变这个民族的基本人格,从而达到改变整个民族文化,包括整个社会制度和宗教制度的目的。

3.本尼迪克特的文化模式论

本尼迪克特的主要学术思想也基本上体现在《文化模式》一书中。(1)在该书中她认为,人格是由文化决定的,但是她也强调个人对文化的作用。(2)根据各社会的心理和行为特点,她描述了三种文化模式:

①典型的日神文化,即新墨西哥的普韦布洛人

他们特别看重社会安宁,鄙视暴力,个人溶化于集体之中,不追求个人权势,具有人类统一性和宇宙统一性的世界观,不把世界看作是善恶斗争的场所。

②酒神型文化,即美洲西北海岸的夸库特耳人

他们喜爱强烈感情和心醉神迷,特别重视个人荣誉,他们的理想就是要在大胆、虚荣和傲慢方面超过别人,与其失败受人嘲弄,毋宁自杀。

③妄想狂型文化,即美拉尼西亚群岛的多布人

在他们看来,阴险和叛妒是善行,嫉妒是美德,对财产具有可怕的排外性。认为其他人和大自然对他都怀有敌意,他们的全部生活就是要跟无情的敌人作斗争。

4.米德的个人与文化关系研究

米德是美国著名女人类学家,博厄斯的女弟子,心理人类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1)米德的主要心理人类学思想是认为,人类各文化中的男女性格差异不是由生理上的性别差异造成的,用体质上的种族差异、地域或饮食上的差异、自然选择的理论也都解释不通。(2)人格的差异取决于社会条件,尤其是个体发展过程的早期条件,也就是培养儿童的文化环境特别重要,因为每一代男性和女性都要在文化机制的作用下,适应他们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

六、法国社会学年刊派

法国社会学年刊派形成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主要代表人物是杜尔干及其继承人莫斯。该派因杜尔干1896年创办《社会学年刊》杂志而得名。(1)杜尔干

杜尔干在民族学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是两个方面,即宗教和社会组织。

①宗教

a.在宗教研究方面,他提出,最原始的宗教就是氏族宗教,图腾信仰则是氏族宗教的主要形式,它与氏族外婚制密切相关,凡持同一图腾信仰的人即是同一氏族的人,不能互相结婚。个人图腾和性别图腾则是在氏族图腾之后出现的图腾形式。

b.在讨论宗教信仰的起源问题上,杜尔干主张,任何宗教崇拜的对象,即任何的“神”(广义上),都不过是统治人类的社会力量的化身。社会、社会环境才是宗教观念产生的唯一根源。

②社会组织

a.在社会组织研究方面,杜尔干基本上赞同摩尔根的观点。认为先有原始群,然后有氏族,而氏族又是先有母系氏族,后有父系氏族。家族则是在氏族之后才出现的。

b.杜尔干主张,根据各个具体社会的结构特征来划分社会类型或社会种类。

每个社会都是由更简单的社会构成,因此应把最简单的社会作为分类的基础。原始群是最简单的社会,任何社会都只是同一原始社会的一定组合。他的这些主张成了后来“结构主义”学说的基础。(2)莫斯

莫斯是杜尔干的继承人,他比杜尔干更重视民族学研究,他在巴黎民族学研究所中专门讲授民族学调查研究方法。

①莫斯虽未亲自去民族地区作实地调查,但他却十分重视实地考察。

②莫斯十分重视物质文化,尤其是生产技术的研究。他根据爱斯基摩人的生活得出了社会生活是受物质条件决定的结论。

③莫斯的《赠礼》研究实际上是论证早期人类的经济关系。他认为,馈赠实际上是一种交换方式。后来的一些西方学者认为,莫斯的赠礼研究对后来产生的功能学派和结构学派都有影响。

④莫斯在巴黎民族学研究院培养了许多民族学骨干,其中最著名的是列维-斯特劳斯,但列维斯特劳斯后来却成了结构主义人类学派的创始人。

1.2 课后习题详解

1.文化进化论的思想渊源是什么?

答:文化进化论之所以是民族学的第一种理论,并非偶然,而是有它三个方面的思想基础。(1)18世纪欧洲社会思想家有关学说的影响在18世纪欧洲的一些著名思想家的学说中,关于社会进化的思想已有了比较明确的表述。

①维柯

意大利史学家、法学家、哲学家维柯,1725年在其发表的《新科学》中通过对历史、神话、传说中的事象比较来研究一个民族的全部活动,并根据古希腊史、古罗马史、希伯来人史等说明原始的、简单的家庭演进为家族、宗族、部落的过程。

②孟德斯鸠

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他的《波斯人的书札》、《罗马盛衰原因论》、《法的精神》等著作中,不仅利用了民族学的材料,而且阐述了进化的思想。

a.他认为一切社会现象的发生,都有它的客观必然性,世界各民族间的一切社会现象,虽说千差万别,十分别致,但全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产物,全有规律可寻。

b.反对社会契约论,认为原始人结合是由于人生需要,并非以自愿的契约为依据,社会起源于自然演化、而非契约关系。

③孔多塞

法国大革命时代的思想家孔多塞的进化思想更为突出,他在《人类进化史图解》一书中指出,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发展规律,人类自从在地球上出现以来,在知识、道德、生活等方面都是不断进步的,并且这种进步将继续下去;还把人类精神的进步分为“人集合成为部落”、“游牧民族”、“农耕民族”等10个时期,为19世纪文化进化论学者划分人类发展阶段奠定了基础。(2)民族学本身思想脉络的影响

用进化思想撰写的民族学著作为19世纪中叶系统文化进化论的产生确定了方向。

①法国传教士拉菲托的《美洲野蛮人风俗与远古风俗之比较》一书,被后来的民族学家誉为开了民族学比较法之先河的民族学奠基人和先驱;

②英国人亨利·霍姆《人类简史》;

③苏格兰史学家罗伯逊《美洲史》;

④英国学者亚当·弗格森的进化论思想更是突出,他明确主张用进化的观点观察现实的社会,认为文化是人类社会的产物,也是人类的特征,而动物是没有文化的。(3)生物进化论的影响

达尔文在1859年出版了震动学术界的《物种起源》一书,比较系统地阐述了生物进化的思想,认为通过自然选择,所有生物都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向高级、从种类较少到种类较多地发展着。达尔文的进化论在当时产生了轰动性的效应,整个欧洲思想界都受到了深刻的影响;在达尔文进化论学说的影响下,西方学术界出现了许多用进化论来解释和说明人类社会文化现象的学者。

2.格雷布纳文化传播论的基本观点有哪些?

答:格雷布纳文化传播论的基本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格雷布纳反对用进化的眼光看待人类的社会文化现象,认为民族学研究的唯一主题就是文化现象的传播和借用。(2)格雷布纳认为,无论哪一种文化事实,如弓、剑、凳、桌、男子结社、图腾崇拜、丧葬习俗、月亮神话等,都是在某一个地方,仅仅一次产生出来,并只有少数几个地区的较优秀民族才能创造和发展文化,他们的创造发明传播开便形成以他们为中心的文化圈,其他民族的文化都是从这些优秀民族的文化中传播和借用而来的。(3)整个人类文化史只是几个文化圈(又称文化综合体)在地球上移动的历史,是他们之间彼此机械结合的历史。依据此说,不管是相邻的民族还是远隔重洋的民族,只要发现类似的文化特质,就可以断定是文化传播和借用的结果,因而也都可以划归某一文化圈。(4)为了判断这种文化特质的类似性问题,格雷布纳提出了两个标准,一个是“形的标准”,即从文化事物的形式、结构和作用上来进行比较;另一个是“量的标准”,即从类似文化特质的数量多少来加以比较。

3.何谓埃及中心论?

答:史密斯在里弗斯“划时代的著作”的启发下,产生了埃及是世界文明发明中心的学说。(1)史密斯文化传播学说的主要内容有:

①他认为埃及是全世界最早出现文明的地方,其他地方文明出现的年代都比埃及晚,因此,世界其他地方发现的与古埃及相同的文化形式应该都是由埃及传播过去的。

②他把古埃及的文化叫做“立碑拜日”文化。(2)史密斯的弟子佩里又进一步发挥了他的泛埃及说。

佩里认为,古代埃及人是航海民族,称为“太阳之子”,他们为了找寻贵金属和其他珍宝就四处航行,在他们找到所需珍宝的地方,就停留并定居了下来,把他们的文化发明也都传播了过去,这些文化因素与当地土著居民的文化混合起来,形成了世界上形形色色的文化。

4.博厄斯的学术贡献主要有哪些?

答:博厄斯的学术贡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历史特殊论的基本立场

早在1888年发表的《民族学家的任务》一文中,博厄斯就强调,民族学的基本任务是“研究社会生活现象(即语言、习俗、迁徙、身体特征等)的全部总和,这种研究构成包括一切民族在内的人类历史。每个文化集团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因此,必须在每个民族的特点中来研究每个民族。民族学应当是文化史的一部分,最终目的是揭示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他的这些观点成了历史学派的主要学术主张。(2)“文化区”和“年代区域”概念

①“文化区”概念

各地区都有与其他地区不同的独特物质文化,因此,可以根据不同的文化特征来划分地理区域。

②“年代区域”概念“年代—区域”概念是指文化的时间性和空间性。(3)种族平等的主张和文化价值观

①主张种族平等

a.博厄斯认为无论过去和现在,对各民族文化发展水平和速度产生影响的是历史条件,而决不是各个种族能力上的差异。他提倡任何一个民族都应该尊重其他民族。

b.博厄斯反对当时美国政府的干涉、侵害别国和民族的政策,谴责某些种族主义者强制推行美国的文化和政体;主张由各民族自主解决内部事务。

②文化价值观

a.任何一个民族或部落都有它自己的逻辑、理想、世界观和道德观,不应该用自己的一套标准去衡量其他民族的文化。

b.每一个民族都有他自己的尊严和价值观,民族文化没有高低优劣之分。

c.衡量文化没有绝对的标准,尺度是需要的,但不能只有西方文明这一个尺度。(4)语言学方面的贡献

①“描写语言学”或“结构主义”理论

博厄斯在研究过程中发现,每一种语言都有它自己的一套语音、形态的意义和结构、词汇的特点。描写一种语言只能根据它自己的结构来描写,而不应该按照诸如希腊、拉丁语的结构来描写。

②博厄斯把社会生活划分为有意识和无意识两大类的做法对语言学也产生了影响,一些语言学家们将这种方法应用于语言学研究上,从而促使了结构语言学派的形成。

③1911年,博厄斯还组织出版了最早的印第安人语言资料手册,搜集了几十种语言资料,他为该书所写的序言一直被列为语言学的经典著作。

④博厄斯还于1920年创办了美国最早的语言学刊物《国际语言学杂志》,其他语言学杂志是在该刊物出版5年之后才陆续出现的,该杂志对语言学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5)体质人类学方面的贡献

①博厄斯在体质人类学方面很有造诣。他认为,遗传变异不是固定的因素,它对环境有一定的适应性,但这种适应性有一定的限度,到一定的时候就稳定了下来。这是博厄斯对人类学、动物学和遗传学上的重要贡献。

②博厄斯非常善于吸引青年力量来从事科学研究,并十分关切他们的工作,经常竭尽全力来帮助他们出成果。因而多年来他造就了一大批非常出色的民族学和人类学家。他的学生们后来又从不同方面发展了他的思想,有的甚至形成了新的学术派别。

5.马凌诺斯基的文化功能理论是什么?

答:功能派人类学是由马凌诺斯基创立的。马凌诺斯基在《功能理论》一文中把功能主义的基本原理概述如下:(1)文化基本上是一种当作手段的器具,人类在用它来满足需要的过程中,和用它来对付他们所面临的具体问题时,使自己处于有利的地位;(2)它是一种物体、活动和态度的体系,其中每一部分始终都作为一种手段而存在;(3)它是一个整体,其中的各个组成部分都是互相依存的;(4)这些活动、态度和物体都围绕着重要而又生死攸关的任务贯穿在诸如家庭、氏族、地方社区、部落之类的机构中以及诸如组织起来的经济合作队,政治、法律和教育之类的活动中;(5)就动态的眼光看活动类型而言,可把文化分解成诸如教育、社会管理、经济、知识体系、信仰和道德以及创作和艺术表达形式等一些方面。他认为,功能人类学的主要任务,就是研究一切制度、风俗、器具及思想的功能。

6.什么是布朗的结构功能论?

答:布朗在强调功能研究的同时,还强调社会结构的研究,因此别人把他的理论称作结构功能论。布朗的机构功能论主要为:(1)布朗对社会功能的研究

①布朗对所谓功能的解释是:功能就是一部分活动对整个活动所做的贡献。某种特殊社会惯例的功能,也就是它对于全部社会生活和社会体系所做的贡献。他也同马凌诺斯基一样认为,在一个社区内,社会生活的各方面,都密切地相互关联,而结成为一个整体。

②在研究任何一个方面时,必须研究它与其他各个方面的关系。每一种社会活动都有它的功能;而只有发现它的功能时,才能了解它的意义。

③在研究任何“风俗”或“信仰”的功能时,必须把社区看作一个统一的体系,然后再确定它们在这个体系中所据的位置。(2)布朗对社会结构的研究

布朗认为一个社区的社会生活基础,便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结构,也就是将个人联结成为集体的一套社会关系。社会和社会生活的延续,必须依赖结构的延续。(3)社会结构与社会功能二者合并起来,就是社会体系。

这概念包括两方面:

①外界的适应;

②内部的完整,社会体系靠着个人利益的和谐、联合与协调而将人类连在一起,社会结构就是这种内部完整的产物,任何社会活动的功能,就是它对于适应和完整的贡献。

7.心理人类学的基本主张是什么?

答:心理人类学的基本主张主要有:(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

①弗洛伊德《释梦》实际上已超越精神病学范围,介入解释文化现象的领域。他认为,民族学资料所记述的“原始各族的心理”和以心理分析所阐明的“精神病患者心理”有某种本质上的共同点,因此,可以根据精神病医院所取得的心理分析资料来说明诸如外婚制习俗,某种亲属的“回避”、各种禁忌、巫术、万物有灵和图腾崇拜。

②《释梦》是经典心理学著作,是精神分析理论体系形成的重要标志。它揭示了许多埋藏于人类心理深层的奥秘,为人类潜意识学说奠定了稳固的基础,树立了人类认识自身的新里程碑,引导了整个20世纪的人类文明。弗洛伊德通过对梦的科学探索和解析,发掘了人性的另一面:“潜意识”,揭开了人类心灵的奥秘。(2)卡迪纳与林顿的心理人类学理论

①卡迪纳是整个心理人类学派的主要领导人。卡迪纳和林顿合作的最具代表性著作是《社会的心理学新领域》。在该书中,他们提出了“基本人格”的概念。

②“基本人格”的概念“基本人格”是指同一民族的人,童年的经历也都差不多,所以“人格”也就大体相同,这就形成了这个民族的“基本人格”,这种基本人格又决定了这个民族的文化形式和命运。基本人格不同,文化便呈不同形式,民族命运也就不同。(3)本尼迪克特的文化模式论

本尼迪克特的主要学术思想也基本上体现在《文化模式》一书中。

①在该书中她首先认为,人格是由文化决定的,但是她也强调个人对文化的作用。

②根据各社会的心理和行为特点,她描述了三种文化模式:

a.典型的日神文化,即新墨西哥的普韦布洛人。他们特别看重社会安宁,鄙视暴力,个人溶化于集体之中,不追求个人权势,具有人类统一性和宇宙统一性的世界观,不把世界看作是善恶斗争的场所。

b.酒神型文化,即美洲西北海岸的夸库特耳人。他们喜爱强烈感情和心醉神迷,特别重视个人荣誉,他们的理想就是要在大胆、虚荣和傲慢方面超过别人,与其失败受人嘲弄,毋宁自杀。

c.妄想狂型文化,即美拉尼西亚群岛的多布人。在他们看来,阴险和叛妒是善行,嫉妒是美德,对财产具有可怕的排外性。认为其他人和大自然对他都怀有敌意,他们的全部生活就是要跟无情的敌人作斗争。(4)米德的个人与文化关系研究

①米德的主要心理人类学思想是认为,人类各文化中的男女性格差异不是由生理上的性别差异造成的,用体质上的种族差异、地域或饮食上的差异、自然选择的理论也都解释不通。

②人格的差异取决于社会条件,尤其是个体发展过程的早期条件,也就是培养儿童的文化环境特别重要,因为每一代男性和女性都要在文化机制的作用下,适应他们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

第二章 当代西方民族学理论

2.1 复习笔记

一、结构主义

结构主义理论是20世纪40年代末和50年代初西方出现的人类学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

1.列维·斯特劳斯的学术生涯和思想背景(1)列维·斯特劳斯的学术生涯

①列维·斯特劳斯1929年获法学硕士学位,通过学习心理学、逻辑学以及在社会学年刊派代表人物莫斯影响下的社会学和民族学等课程后,于1932年获得在大、中学教哲学的证书。

②在法国一所公立中学当了两年教员之后,于1934年至1939年在法国政府的财政支持下,到巴西中部进行了考察。

③1941年至1945年在美国纽约社会研究新校和高等学术自由学校任教,1946年到1947年任法国驻美大使馆文化参赞,1947年回法国任人类博物馆副馆长,1950年任法国巴黎高等学术实习学校原始宗教讲座主任,1959年任法兰西学院社会人类学教授,自1961年起任《法国人类学评论》杂志主编。(2)列维·斯特劳斯的思想背景

①列维·斯特劳斯在学术上受到多种思潮和学科的影响,如法国社会学年刊派、英国拉得克利夫·布朗的结构功能论、美国历史学派、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布拉格结构语言学、现象学、符号学、地质学和马克思主义等。根据他本人说,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地质学、精神分析学和马克思主义。

②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理论是受到语言学的结构主义理论启发而发展起来的。

1945年他发表了《语言学与人类学上的结构分析》,从此便开始了用结构主义方法进行人类学和民族学研究的新阶段。

2.列维·斯特劳斯的主要学术思想(1)结构主义讨论的中心主要是世界各民族的社会结构问题,如亲属关系、家庭婚姻等。列维·斯特劳斯在讨论这些问题中提出了与众不同的社会结构观。列维·斯特劳斯把社会结构说成是一种从具体的民族学材料中抽象出来的逻辑结构,是一种为分析和说明问题而建立起来的模式。(2)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研究除上述的亲属关系领域之外,还表现在图腾制度、神话、原始思维等方面。

二、新进化论

新进化论是美国40至50年代形成的人类学(民族学)理论。他们一方面恢复19世纪以摩尔根为代表的文化进化论的名誉,另一方面又提出了与19世纪进化论不同的进化学说,因而被学术界称为新进化论。

1.怀特的新进化论(1)怀特坚持不懈地宣传摩尔根的学说,但是怀特又没有完全继承摩尔根的衣钵,而且在某些问题上是不同意摩尔根意见的。主要表现在:

①他否定摩尔根关于人类进化过程中心理作用的观点,认为只有技术才是文化发展的原因;

②他不同意摩尔根关于亲属称谓是某些血缘婚和群婚的反映,而认为它是人们之间的行为与态度的反映,并认为人类不存在杂交阶段,一夫一妻制是一开始就存在的;

③他不同意摩尔根把波利尼西亚人和澳大利亚人放在蒙昧中级阶段的做法,而认为他们实际上已处在野蛮高级阶段。(2)怀特的能量进化说

①在衡量进化阶段的尺度问题上,怀特认为,技术与工艺的进步是进化的根本原因,而技术和工艺就是利用能量来为人类服务。

a.能量因素是测量所有文化进化阶段的尺码,即判断文化进化阶段的高低,可依据各文化每人每年所利用的能量总量的大小来确定。

b.文化的进化正是利用能量的技术效力提高的结果。

②怀特把这个观点概括成一个公式:E×T→P。公式中的E表示能量(Energy),T表示利用能量的技术手段(Technological),P表示能量和技术服务于人类需要所产生的产品或成果(Product)。这个公式表明,人类文化能利用的能量总量越多,技术与工艺越高,文化产品也就越多、越丰富,文化发展的阶段也就越高。(3)文化学主张

怀特认为文化(包括制度、技术和意识形态)是一种独特的事物,是超有机体的、时间上持续的事物。它有自己的组织原则和运动规律,因此,只能用文化来解释文化,而不能用生物学的或个人心理的事实来解释文化。(4)主要著作:《文化的进化》、《文化科学》、《文化体系的概念》等。

2.斯图尔德的新进化论

斯图尔德提出了与19世纪进化论很不相同的理论主张。他的理论主张主要是文化生态学和多线进化论。(1)文化生态学

①斯图尔德的文化生态学的主张主要是认为,人类生存于其中的物质环境对其所实行的社会文化制度和习俗有着关键性的影响。

②地形、动、植物群的不同,就会使人们采用不同的技术和组成不同的社会组织。

③斯图尔德还提出了一套文化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其中最主要的是三个程序:

a.分析开发技术或生产技术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b.分析用特殊技术手段开发特殊地区的行为模式;

c.弄清行为模式在开发环境中对其他文化方面影响的程度。(2)多线进化论

斯图尔德在文化生态学的基础上提出了多线进化论。他认为,正因为不同的自然环境下产生了不同的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因此,尽管可能会达到大致相同的社会文化发展水平,但各社会仍会有自己的特殊性,因此,各民族社会文化是多线平行地发展的,环境和历史的不同,使各社会的变化朝着不同的方向进行。(3)主要著作:《文化变迁论》、《进化和生态:社会变迁论文集》。

3.蔡尔德(1)1936年,蔡尔德在《人创造自身》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与考古学上的石器、青铜器、铁器时代相对应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三个阶段的学说。(2)1942年,蔡尔德在《历史上发生过的事件》一书中采用了摩尔根关于蒙昧、野蛮和文明的三段分期法,把旧石器和中石器时代同蒙昧阶段相对应,把新石器时代同野蛮阶段相对应,把城市发展——他称作城市革命——同文明的开端等同起来,蔡尔德关于技术在向文明过渡中作用的观点在西方学术界有很大的影响,也为人类学者广泛接受。(3)主要著作:《人创造自身》、《历史上发生过的事件》、《西方文明的曙光》、《社会进化》等。

4.萨林斯和塞维斯(1)萨林斯和塞维斯他们对怀特的学说和斯图尔德的学说进行了综合,他们说,怀特的学说与斯图尔德的学说是不矛盾的,因为怀特的进化论是一般进化论,斯图尔德的进化论是特殊进化论,这两种进化在实际中都是存在的。

①一般进化就是由少量的能量转换过渡到大量的能量转换,由低级综合体过渡到高级综合体,由具有较小的普遍适应性过渡到具有较大的普遍适应性;

②特殊进化就是文化按照多种路线所进行的系统发展的、分叉性的历史转化,就是各种文化的适应性变异。(2)主要著作:《进化与文化》。

三、新心理人类学

新心理人类学是60年代美国出现的人类学、民族学新思潮。在一批人类学家的积极活动下,产生了二门新的学科——心理人类学和认知人类学。

1.心理人类学的发展

美国心理学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文化与人格为主题的研究一度低落。但是,到了60年代,美国一批人类学家又掀起了一股心理人类学的复兴运动,使这一领域的研究又逐渐兴盛起来。这一运动的发起人之一便是许烺光先生。(1)许烺光

许烺光在《心理人类学》一书中指出,建议将“文化与人格”研究改为“心理人类学”。他的建议得到了一部分人类学家的同意。(2)怀廷

50年代初,当心理人类学理论衰落后,怀廷仍坚持文化与人格研究。

①1953年他与查尔德合作发表了《儿童训练与人格:一项跨文化研究》一书。在该书中,他主要关心的仍是文化与人格交互作用的传统课题。

a.该书着重考察了社会对儿童戒律的松与严对人们解释与治疗疾病的影响;

b.他们认为,无论哪一社会,对人在社会化过程中产生潜在焦虑的习俗越强的行为系统,对人在解释疾病的习俗中,将疾病归诸这种行为系统有关事件的可能性就越大。

②1958年怀廷又与其他学者合作,就人格的形成问题进行了研究,发表了《青春期男子成年礼仪的功能》,该文认为,母子之间的同床而眠的安排必然会导致男孩对母亲的强烈依赖关系,这也可能孕育了儿子对父亲的仇视态度,尤其是在父亲想要恢复和妻子的性关系,并因而取代儿子的位置时更是这样。

③怀廷在1961年发表的《社会化过程和人格》对上述观点又进行了某些修改。他发现,母子同眠的安排与一夫多妻制有很大的关系。有几个妻子的父亲不必将儿子视为竞争对手,甚至在许多社会中,男人是从不与妻子睡在一起的。

④怀廷在1964年发表的《气候对某些文化行为的影响》一文中又补充说,男人与妻子分床睡,母子同床与较长的哺乳期与赤道雨林地区炎热的气候和蛋白质的缺乏有关,因而也与该地区盛行成年仪式有关。

⑤怀廷还对美国西南部的祖尼、摩门、得克萨斯三社区的价值观念的形成,如母亲对孩子攻击伙伴行为的态度,孩子对性别、年龄的态度等进行了探讨,发表了《价值观的习得》一文,在学术界亦颇有影响。(3)进行心理人类学探讨的其他美国人类学家的研究成果:

①利凡的《儿童心理学的跨文化研究》;

②W·杨的《男性成年仪式的功能:对一假设的跨文化验证》;

③K·布朗的《女性成年仪式的跨文化研究》;

④E·斯莱特等的《心理矛盾和自恋:跨文化研究》等。

2.认知人类学的发展

认知人类学又称“民族科学”、“新民族志”、“民族语义学”等,这一学科最初由美国人类学家W·古迪纳夫和E·劳恩斯伯格等在50年代提出,到了60年代因受人类学界的广泛注意而形成气候。他们的主张主要有:(1)认知人类学家们认为,要真正客观地反映所研究民族的文化,就必须站在所研究民族成员的立场上,也就是要持主位的观点来研究各民族的文化。因此,认知人类学实际上是一种文化分析方法。(2)认知人类学家们认为,只有弄清楚各族人民在日常生活中所必须理解和运用的一切规则、原则和类别,才能避免人类学家的先入之见和文化偏见,才能真正反映出各民族文化的本来面貌。(3)认知人类学认为每一种文化的概念范畴都反映在该文化语言的语义范畴里,因此,要想了解各民族的认识过程,最好的捷径就是通过语言。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