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图书情报学的知识科学理论模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8 06:56:46

点击下载

作者:杨溢,鞠巍

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基于图书情报学的知识科学理论模型

基于图书情报学的知识科学理论模型试读:

作者简介

杨隘,男,1977年生,河南新乡人,硕士毕业于郑州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图书馆学专业,师从崔慕岳教授,博士毕业于南开大学商学院信息资源管理系图书馆学专业,师从柯平教授。现为贵州财经大学信息学院副教授,电子商务技术与安全重点实验室成员,电子商务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领域为知识管理、信息服务、电子商务等。已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30余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图书馆学、信息科学、资料工作》全文转载l篇。参编著作两部,主持教育部项目1项,参与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多项。论文获辽宁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成果奖三等奖一次,大连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多次。联系方式:yyjoey@sohu.com。序

人类创造了世界,也创造了知识。在知识的世界中,没有哪一门学问能包罗全部知识,所谓的百科全书也只是知识沧海中的一粟;也没有哪一门学问专门研究知识,所谓的科学学也只是科学知识的部分。于是,关于知识与知识活动的一门综合性科学——知识科学(Knowledge Science)作为新兴学科应运而生。

然而,知识科学渊源甚久,与知识研究关联最密切的学科沿着这样的轨迹行进。18世纪末,德国古典哲学家费希特(Johann Gottlieb Fichte)提出了知识学(Wissenschaftslehre)。1921年,德国社会学家舍勒(M.Scheele)提出了知识社会学。20世纪20年代,以科学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学(Naukoznawstwo)在波兰萌发。20世纪30年代,以术语的传播为基础诞生了术语学。Shannon 1948年发表《关于通信的数学理论》,1959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莫尔电子工程学院首次提出了“信息科学”(Information Science)。1977年,美国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科学家费根鲍姆(E.A.Feigenbaum)在马萨诸塞理工学院召开的第五届国际人工智能会议上提出了“知识工程”或“知识工程学”(Knowledge Engineering)。

正由于知识的广度与深度难以把握,各门学科都是从某一视角研究知识。从哲学视角关注与认识相关的知识问题,知识论成为一个哲学流派。人文社会科学视角往往关注对知识的理解、社会价值与现实应用,如语言学角度的知识符号表示,社会学角度的知识社会研究、经济学角度的知识经济研究、管理学角度的知识管理研究等。自然科学视角往往关注探索自然形成的知识体系,或者运用某种工具和技术手段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变化,如生物角度研究脑科学、思维科学以及学习理论。随着现代科学的综合化趋势,综合视角的知识研究得到重视,科学学视角从学科发展和体系化研究知识;信息科学视角强调计算机与知识的关联,研究知识工程、人工智能、专家系统和知识库等;系统科学视角把知识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提出知识系统工程,对知识进行集成和综合。

自1997年日本北陆先端科学技术大学组建了“知识科学研究科”、1999年我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信息学部主持召开了知识工程与知识科学研讨会以来,有关知识科学的研究引起了国内外科学界的重视。自2000年以来,关于知识与系统科学(KSS)的系列会议每年举办一次,致力于对知识科学这一新兴学科的研究与发展,并立足于系统视角。国际知识与系统科学学会(ISKSS)于KSS’2003会议期间正式成立,成员包括日本、奥地利、爱尔兰、英国、芬兰、澳大利亚、捷克、斯洛文尼亚等数百个科研院所及科研人员。从2000年至2012年,知识科学研究走向拓展与深入,该学会在日本召开了4次会议,在中国召开了7次会议,历年讨论的主题有:知识、系统科学、科学的复杂性(2000),知识科学与管理(2001),知识科学与系统科学(2002),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法对于决策支持(2003),知识科学与系统科学(2004),知识创造——基于决策支持的集成模型(2005),面向知识的综合与创新(2006),新的理念——知识转移和协同作用(2007),知识生产,知识转移和知识创新(2008),知识管理(2009),构建创新的意图——知识集成的协调创新(2010),知识科学与系统科学(2011),知识科学与系统科学(2012)。由此可见,知识科学研究的内容取向,更加强调知识科学与系统科学既是一种方法论也是一种工具并相互作用,对有关知识科学的研究已经成为21世纪广泛关注的重要科学。

图书情报学也是关于知识的科学。图书馆学是从文献及其整理利用的视角解决知识的组织管理与传播利用问题。1807年,德国学者施莱廷格(Martin W. Schrettinger,1771—1851)最早提出“图书馆学”(Bibliothekswissenschaft)时还只是局限于图书的整理,而后来的图书馆学高举起知识组织的旗帜,如1929年布利斯(H.E.Bliss)的《知识组织和科学系统》《图书馆的知识组织》,将文献分类与科学分类、文献整理与组织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1989年,国际知识组织学会(ISKO)成立于德国法兰克福。1993年1月,国际性学术刊物《国际分类法》(IC)更名为《知识组织》。情报学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情报学家布鲁克斯(B.C.Brookes)的情报公式、兰卡斯特(F.W.Lancaster)的《科学学问和知识的交流》等都证明了情报与知识不可分割的逻辑关系,以色列信息科学学者Chaim Zins于2006年提出从情报科学到知识科学的设想。

把知识科学与图书情报学结合起来研究,既是一个大胆的设想,又是一个前沿的探索。所谓“大胆”,是因为知识科学是一门新兴学科,缺乏坚实的基础理论、稳定的研究方向以及丰富的资料参考,没有宏大视野和广泛的知识基础,难以进行这一问题的研究,以至于少有人敢涉猎这一领域;所谓“前沿”,是因为图书情报学虽然已有知识基础论、知识组织论、知识交流论、知识管理论、知识资源论等多学派研究,但都没有真正实现图书情报与知识科学的完美结合。杨溢同志具有这样的基础和优势,他的第一专业是英语,后来又学习图书馆学专业,从事管理学的教学与研究,其多专业、多学科的知识背景和工作经历,使他善于从事跨学科的研究,并能够很好地驾驭难以解决的复杂问题。

我在郑州大学任教时,给硕士研究生主讲《知识管理研究》课程,并组织编写《知识管理学》教材,杨溢参加了教材编写,主要负责企业知识管理部分。我调入南开大学后,开始招收知识管理方向博士研究生,2005年在国内率先开设了一门博士生课程《知识学研究》。2006年,杨溢考入南开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我是他的指导教师。他参与了我主持的教育部项目《创新型国家的国家知识资源战略研究》,主要从事知识管理和知识科学研究,以哲学、管理学、图书馆学、情报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基础,辨章图书情报学派,考镜知识科学源流,大胆开拓,刻苦求证,最终完成了博士学位论文《基于图书情报学的知识科学理论模型研究》。

这部以博士学位论文为基础的著作,是杨溢同志跨学科研究的成果。它不是一般地梳理和总结知识科学的研究现状和现实问题,而是从多学科的视角,探索目前知识科学研究中最为薄弱的基本理论问题;它不是循着目前认为主流的信息科学和系统科学道路前行,而是另辟蹊径,以图书情报学为基础,试图建立起新的理论模型;它不是单纯地通过文献研究进行的理论思维,而是运用词频统计、德尔斐法和例证法等多种方法,将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内容分析与专家调查相结合,通过科学的方法解决理论构建问题。这部著作不仅立足高远,体系宏伟,而且其提出的知识科学理论中的基本知识域框架、构建的元知识理论框架和描述型元知识基本元素等,在知识科学理论研究上也实现了某些突破和创新,因而,是一部较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学术专著。

值得注意的是,因为人类与社会发展导向知识科学研究的多学科特征和综合化趋势,知识涉及的经济、教育、新闻、文学艺术、法律、政治等领域以及知识对于自然和科学技术各方面影响的综合研究,预示着知识科学的广阔空间。也因为互联网改变了人类和社会生活,使知识原本畅游于智力世界和物理世界之中,又多了一个虚拟的第三世界,三个世界的穿梭将变得更为有趣而复杂,使知识科学研究面临新的选择。这些不能不引起知识科学研究者的更多思考。

一部著作的问世往往是新的学术探索的开始。相信杨溢同志定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科学征途上攀登新的高峰,取得更多的成果。柯平2014年7月第一章绪论求知是人的本性,人类会经常询问“为什么”,并寻求对这个问题的解答,从对知识要素的分析告诉我们,这种追问和回答构成了知识要素中最重要的部分。“知其然”不是知识,“知其所以然”才能构成知识。这种形式的询问的冲动是形成知识的根本动力。知识在人类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首先,知识系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媒介之一。人与动物的区别之一是人除了生活在自然世界之内,还构造了自己独特的知识系统。人类适应环境的主要手段是根据不同的环境相应地调整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并通过各个单个知识结构的联结建立了人类群体的知识系统。人通过知识系统来看待一切,而且人们所掌握的知识系统的性质决定着人们对自然的性质和对自我的性质的看法。其次,知识系统的发展程度决定了人类自由范畴的大小。自由是人自觉地运用知识系统来说明自我及外在的一切,并超越自我的种种限制和割断外在的一切束缚能力的实现。自由实现的程度完全依赖于人们所掌握的关于自然、关于自我的知识系统的深刻性和普遍有效性。而人类知识系统的发展却是永无止境的,人们只能凭借目前所掌握的相对不完善的知识系统获取有限度的自由。正因为知识如此重要,所以几千年来,人们对于知识进行不懈的探究。Plato在《泰阿泰德》中对于“知识是什么”的追问掀起了Kant等众多哲学者的深入探索,知识论成为西方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19世纪中叶社会学创立,法国社会学者Comte提出知识的变革是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因素,知识社会学作为社会学的重要分支也发展起来。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知识与自然资源、信息资源一样成为重要的社会资源之一,参与知识研究的学科越来越多,研究越来越深入,研究成果之间的交叉融合日益显著,推动着作为整体的知识科学的产生和发展。1.1研究背景

当今社会,随着知识的重要性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随着各个学科学者对于知识研究的日益深入,把知识作为一门学科进行专门研究已势在必行。1.1.1 理论背景1.1.1.1 各学科对知识的认识日益深入和交叉融合

知识研究已经被纳入到许多学科的研究范畴之内,在各个学科范畴内形成了若干的重要分支研究领域,从本学科理论视角对知识的若干方面分别进行了相对深入的研究。如传统哲学知识论着重研究知识的本质和知识的来源问题,后来著名后现代主义哲学者Rorty、Feyerabend等人对传统知识论进行了批判,他们否认了知识论哲学所具有的客观性、必然性与内在逻辑的严密性,强调了知识的主观性、多样性等特点。由Merton、Mannheim、Scheler等人开创的知识社会学从知识和社会的关系着手,探讨了知识与社会相互建构的机制,并提出了行动知识的概念,即知识是一种社会行动能力。教育学主要探讨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识建构过程,即原有知识结构与新的知识如何有效地融合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和认知图式的问题。认知科学则对人类如何通过认知活动获得知识的过程从脑科学、认知心理学、语言学、人工智能等视角进行相对深入的探究。

各学科知识研究相互之间越来越呈交叉融合的趋势。如哲学认识论原本是在微观层面上进行研究,涉及知识的本质和起源等内容,后来又从社会的宏观层面研究社会认识论,向着“对社会的认识何以成为可能和如何达到科学”的层面上有所前进和深化。而与此同时,社会学中的知识社会学理论在Merton、Mannheim、Scheler等人的开拓下也呈现出勃勃生机。当然,社会认识论和知识社会学还是有少许差别的,但其研究存在着交叉融合。再如,经济学中基于知识的企业理论和管理学中的知识管理理论也存在着交叉,作为知识管理新的研究方向的知识治理研究就是以基于知识的企业理论为基础。

各学科对于知识的认识的深入和学科研究范畴的交叉融合使人们的视野日渐开阔,从多视角来关注知识,在深化该学科知识研究的同时,也促使了若干有识之士从独立学科视角来关注知识,推动了作为交叉学科的知识科学的产生和发展。1.1.1.2 知识科学研究日益受到关注

知识科学虽然学科名称提出较早,但其研究对象的确立和学科基础理论的探索却是近20多年的事了。德国著名哲学者Fichte于1794年发表《全部知识学的基础》时提出了知识学的概念,他认为知识学探讨的是知识的一般发生问题,是弄清楚知识是怎样发生的、知识成立需要什么先决条件、知识有哪些基本要素、它们是怎么来的、它们彼此之间有什么关联等。Fichte所提的知识学还是局限于哲学认识论的范畴之内。20世纪20年代初,波兰社会学者兹纳涅斯基发表了《论知识科学的最主要的课题和任务》一文,提出要建立专门研究知识的科学,主张把知识当作认识对象来研究。自1981年以来,我国学者对知识科学从基础理论层面进行了探讨,在研究者中,图书情报学界的柯平、王知津,计算机科学领域的陆汝钤、史忠植,管理学界的王众托,哲学界的何云峰,社会学界的郭强,科学学界的王绪琨等人在各自学科领域都有着一定的知名度,陆汝钤、王众托还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这些著名学者的参与对于知识科学的发展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从研究机构来看,日本北陆先端科学技术大学于1997年组建了“知识科学学院”,大连理工大学于2000年12月成立了“知识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后改名为“知识科学与知识管理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在2002年成立了“知识工程中心”,后于2004年改组为“知识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在国际会议方面,2000年9月23日至30日,北陆先端科学技术大学知识科学学院发起召开了以“知识科学与创新”为主题的“国际知识科学与系统科学学术会议”。据本书不完全检索,仅2009年,柯平团队就发表了知识科学理论相关论文6篇,知识科学研究日益受到关注。1.1.2 现实背景1.1.2.1 知识经济时代和知识社会的来临

人类经济活动发展到今天,从总体上来说,商品已经由短缺向过剩过渡和转变,但是,自然资源却由相对富足向短缺转变。这就需要依靠知识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的、科学的、综合的配置,以实现资源的优化利用,并且还有可能通过知识开发出富有的甚至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资源,从而创造出巨额的财富。199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明确定义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第一次提出了这种新型经济的指标体系和测度方法。知识经济将人类社会带入了一个以创新为灵魂,以知识为主导,具有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技术创新化、资源新型化、消费理性化以及服务型等特征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时代的主导产业是知识产业,即知识要素与地位的增强特别明显,知识要素的主导地位对于该产业的发展特别重要。它包括基因作物种植、信息通信设备制造、高科技产业、通信业、教育、咨询、医疗、设计、软件等产业。

知识社会也可以称为后工业社会,贝尔提出,“如果工业社会以机器技术为基础,那么后工业社会是由知识技术形成的。如果资本和劳动是工业社会的主要结构特征,那么,信息和知识则是后工业社会的主要特征”。日本学者堺屋太一认为未来的社会是“知识与智慧的价值大大提高的社会”,即“知识价值社会”。这里的知识与智慧的价值指由于反映社会结构和社会主观意识,被社会所承认的,带有创造性的知识与智慧的价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5年发表了《从信息社会迈向知识社会——建设知识共享的21世纪》的报告,指出知识社会是从自身的多样性和能力中汲取养分的社会,应当确保知识共享。同时,知识社会不可简单地理解为信息社会,在知识社会里,每个人都要学会在信息海洋中来去自如,培养认知能力和批评精神,以便于区分有用信息和无用信息。知识社会的核心是“为了创造和应用人类发展所必需的知识而确定、生产、处理、转化、传播和使用信息的能力。而人类发展所必需的知识其基础是与自主化相适应的社会观,这种社会观包括了多元化、一体、互助和参与等理念”。并从新技术发展、学习型社会、全民终身教育、高等教育改革、研究革新、公众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风险社会、语言多样性等方面分析了知识社会的特征,并从鼓励知识的普及利用、为更好地共享科学知识携手努力、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共享知识环境、实现网上知识的认证和拟定知识社会指数等10个方面提出了发展知识社会的建议。知识在社会生活中全方位的渗透已使社会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并将发生愈益巨大的变化。可以断言,在现代社会中,知识已不仅仅是力量,它也是权力、是财富、是资本。要在未来求得更大的发展,本书认为必须及时掌握世界范围内不断更新的知识系统。

知识对于经济形态和社会形态的影响使人们从方方面面感受到了知识的重要性,并使人们产生了从大量信息中有效获取与利用知识的需求,促使了越来越多的人来关注知识的研究,从而推动了知识科学的发展。1.1.2.2 各类组织知识管理活动的普及

目前,知识正成为各类组织最重要的资源之一,知识管理活动也成为各类组织的普遍活动之一。企业知识管理活动最为活跃,欧洲质量管理基金会(EFQ M)联合专业咨询机构在2001年11月到2002年1月间对欧洲电信、软件/IT服务、快速消费品、咨询和汽车行业的27家企业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77%的受访企业都有常规的知识管理活动,55.5%的企业有首席知识官(chief knowledge officer, CKO),53.3%首席知识官的任期为2至4年。全球著名的专业咨询公司毕马威(KPM G)在1998年、2000年和2002/2003年先后开展了三次较大的企业知识管理实践的调查,据第三次调查报告显示,在欧洲,企业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得到了全面认识,78%的受访者认为知识是战略性资产。这和EFQ M于2002年调查的结果大致类似。在我国,深圳蓝凌咨询公司联合《IT经理世界》等发起了“知识管理标杆研究·中国2005”活动,对国内各类企业和部分政府机构发放并回收了2072份调查问卷,发现在被调查企业和政府机构中,关注并对知识管理增加投入的占53%,把知识作为战略资产的占50%,像Dell中国、神州数码等机构认为在业务当中能够自如运用知识管理,宝钢集团公司、中兴通讯等机构觉得已经实现了知识管理制度化。除了企业,政府机构、图书情报机构等各类组织也纷纷开展了知识管理活动,如新加坡、美国、英国等国政府与上海图书馆、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深圳南山区图书馆、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图书馆、亚利桑那州图书馆等图书情报机构都实施了一些知识管理方面的措施,进行了相应的探索。各类组织知识管理活动的开展能够使人们意识到知识作为组织资本的价值所在,并学会利用若干方法和技术来有效地识别、挖掘、组织和管理知识资源。理论终究是要联系实际的,知识科学虽是系统研究知识的,但以知识管理为代表的知识活动是知识科学理论与日常生产、生活实践的结合点之一,既可以为知识科学理论验证提供平台,又可以通过总结实践经验为知识科学理论研究提供必要的研究素材,从而推动了知识科学理论的发展。1.1.2.3 知识技术的发展

人类社会的进步体现在工具的进步上,如瓦特的蒸汽机代表了工业社会的来临。人类对于外部世界的认知也需要相应的工具,过去信息技术的发展延伸了人类的感官,为人类提供了认识外部世界提供有力的工具,如计算机等信息处理技术可以突破人脑容量和计算速度的局限,大批量、准确地处理信息,互联网等信息传播技术可以突破人力传递信息的局限性,打破信息的时空限制,快速、准确地传递信息。到了知识社会,人们需要的不再是外在的信息,而是大量信息中蕴含着的有着一定逻辑条理的、含义明确的能够用于解决某些具体问题的知识,知识技术的发展就成为当务之急。知识技术是信息技术的延伸和扩充,是增强了处理知识能力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是用于知识采集、模型化、重用、检索、提供和维护整个生命周期的技术。知识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区别之一在于信息中意义内容的分析处理,只有到了意义层面,才算是对信息进行了理解,才能够使计算机系统具有各种知识服务的功能。其核心一般认为是本体或语义网。从广义来理解,知识技术并不单纯是一项技术,而是以语义网为核心的、由来自于不同领域的支持知识管理或服务活动的技术组成的复杂性系统。知识技术在信息技术延伸人类感觉器官的基础上,更加扩展了人类智能活动的应用范围,它能够通过本体或语义网等技术,利用计算机模拟人脑进行知识分析、组织、管理等活动,对信息中所蕴含的知识因子和知识关联进行辨识和逻辑组织,深刻理解其意义内容,并加以有效的分析、挖掘、组织、管理等活动。而且,知识技术的发展为人们研究以知识链和知识网络形态存在的知识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它能够通过知识发现、知识地图、知识图谱等技术,充分挖掘和描绘知识单元之间的种种关联,使之明晰化、可视化,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复杂形态的知识,从而推动知识科学的发展。1.1.3 问题的提出

首先,知识科学还只是一门非常年轻的学科。虽然知识科学的名称在1794年就提了出来,到了20世纪20年代又有了社会学学者倡议研究知识科学,但直到20世纪80年代之后,知识科学理论研究才真正全面开展起来。而且从1981年彭修义的文章开始算起,国内外期刊上发表的直接相关的理论研究论文不仅总数不多,而且相对来说研究比较深入的仅有20余篇。从研究者的分布来说,有从以哲学为代表的人文学科视角进行的研究,有从社会学、科学学、图书情报学等社会科学视角进行的研究,有从计算机科学等自然科学视角进行的研究,学科分布相对较为分散,显示了知识科学的交叉学科性质。但各个学科的学者对于知识科学的研究持久性较差,大多数人都是浅尝辄止,所以虽然研究参与者不算少,但重要论文总体较少。从研究内容来看,目前对于知识科学理论的研究主要还是围绕着知识科学的概念、研究内容、学科体系、学科地位、成熟程度、发展路径等学科的基本理论问题,而且总体来说意见分歧较大,各自坚持各自的学科立场,缺乏比较统一的理论观点。总而言之,目前知识科学研究人员较少,文章和专著数量也较少,研究内容难以涵盖整个知识的范畴,对于知识科学的理论模型,更是缺乏理论性较强的研究成果。

其次,综合的理论视角相对难以实现。知识科学是以知识为研究对象的交叉学科,和各个学科都有一定的关联。从理想的研究视角来看,综合各个学科的研究所长来综合研究知识科学比较合理。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这是比较困难的。原因有以下几点:①目前,学科分工越来越细,学科知识越来越丰富,人们成为像达·芬奇那样的通才的可能性越来越小。②各个学科都有其固有的思维模式和研究范式,要将迥然不同的思维模式和研究范式有效地加以整合,难度较大,不是少数人在短时间内能完成的。像作为人文科学的哲学知识论研究和作为自然科学的计算机科学的知识工程研究两者之间的思维模式和研究范式存在着巨大的区别,难以实现有效的融合。因此,目前的学者大多从各个学科的研究视角进行分析,即使某些学者的视角非常开阔,也只能从综合视角提出大致的理论框架,也需要其他学科的学者利用相关的知识来充实这个理论框架。所以,目前采取某个学科的理论视角进行研究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取得突破。

最后,图书情报学作为理论视角有其合理之处。共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图书情报学是知识科学的重要相关学科之一。图书情报学研究经历了从文献层次、信息层次到知识层次的发展过程,近年来,图书情报学都把知识作为研究的重要客体之一,把文献知识视为客观知识,把图书情报机构视为知识记忆、传播的重要机构,把图书情报工作抽象为知识组织、知识管理、知识服务等。图书情报学在客观知识的组织、管理和服务等方面进行了相对深入的研究,并发展了元数据、本体、语义网等重要的知识技术。② 图书情报学正成为了目前知识科学研究的主力学科之一。在国内,图书馆学学者彭修义率先于1981年提出了“知识学”研究的倡议,并进而从图书馆学基础理论视角探讨了知识科学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2006年以来,柯平、王知津等图书情报学学者专注于此领域,发表了多篇相关研究论文,对知识科学理论起点、研究对象、学科体系、研究内容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究,以色列情报学学者Zins也于2006年提出了从情报科学到知识科学的设想。相对于其他学科理论视角来看,图书情报学理论视角目前的知识科学理论研究素材相对丰富一些,研究内容也相对深入、全面一些,作为构建知识科学理论模型的理论视角相对来说比较合适。

基于以上分析,本书试图从图书情报学的理论视角来审视知识科学理论,借鉴图书情报学知识域的研究素材,提出基于图书情报学的知识科学理论模型,从而来推动知识科学理论的发展。1.2研究目标、意义与内容1.2.1 研究目标

本书选取图书情报学为理论视角,参照图书情报学知识域研究的思维模式,选取图书情报学知识问题研究中的重要理论和技术为基本书素材,结合哲学、社会学相关学科知识问题的研究成果,设计了基于图书情报学的知识科学理论模型。基于这些研究,本书研究的直接目标包括最终目标和中间目标。最终目标为构建基于图书情报学的知识科学理论模型,希望能够用来描述社会宏观的知识过程。中间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图书情报学的重要知识域进行提炼,分析这些知识域形成的原因及其对知识科学理论发展的推动作用,为知识科学理论模型的构建提供研究素材。第二,分析知识科学与图书情报学知识域的关联与区别,明确图书情报学理论视角与综合的知识科学理论视角的区别之所在。第三,界定知识科学的内涵与特征,为本书理论模型构建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第四,结合图书情报学重要知识域、其他学科的知识域,探讨知识科学理论中的基本知识域框架,为本书所提出的知识域分析框架界定直接的描述客体。间接目标是通过本理论模型在知识科学理论研究中的应用,为各学科学者研究知识科学理论提供一个可能的分析思路,从而推动知识科学理论研究的发展。1.2.2 研究意义1.2.2.1 理论意义(1)有助于引导各学科知识研究的相互融合。目前,许多学科都在关注着知识的研究,从本学科理论视角对知识的本质、特征、组织、管理等问题提出了独特的见解。如教育学的知识建构研究、管理学的知识管理研究、经济学的知识经济和基于知识的企业理论研究、社会学的知识社会研究等,但每个学科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在研究过程中需要借鉴其他学科的相关理论。如管理学的知识——管理研究中涉及隐性知识的管理,而隐性知识的管理研究则需要用到认知科学的相关理论。教育学的知识构建其研究原理来源于认知心理学,学校的知识生产研究涉及公共管理、政治学和历史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在当今学科交叉日益普及的情况下,各个学科在各自为战、独立进行研究中存在研究视野狭隘、理论基础欠缺、分析工具不足等困难,通过从各个学科理论视角对知识科学理论模型进行研究,人们能够更好地辨清在知识科学理论体系之中各学科之间存在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研究过程中,从另一种理论视角来重新审视原有的理论成果,更好地利用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来丰富自己的研究成果,利用相关学科的分析工具,为本学科的研究提供新的研究素材,并可扩展自己学科的研究范畴。本书主要从图书情报学视角分析了图书情报学研究的知识问题在知识科学理论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对哲学、社会学等学科研究的知识成果进行了扫描,为图书情报学知识研究与其他学科知识研究在知识科学理论框架内的融合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并可引导其他学科学者进行类似的研究。(2)有助于推动知识科学理论体系的完善。知识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和许多学科之间都有一定的相交关系,因此,其理论体系相对复杂一些。首先,知识科学理论需要在明确基本知识范畴的基础上开始进行研究。而知识科学的基本知识范畴的确定相对复杂,从各个学科理论视角和综合的知识科学理论视角各有其不同观点。本书从图书情报学理论视角提出了初步的基本知识域框架,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吸引各个学科的学者关注这个问题,从而为知识科学理论的发展打下一个牢固的理论基础。其次,知识科学理论范畴包含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理论,各类学科理论各有其特色,使得知识科学理论体系中理论模型也具有了多样性。图书情报学属于社会科学,近年来对客观知识的组织、管理方面的研究相当活跃,是知识科学在社会科学领域的相关学科之一,而且近年来图书情报学者也专注于研究知识科学,是知识科学研究的主力之一。本书从图书情报学视角对知识科学理论模型的初步探索能够为社会科学视角的知识科学理论模型研究提供一个可资借鉴的思路,并推动人文学科和自然科学的学者对知识科学理论模型的研究。最后,通过知识科学理论模型中知识域分析框架的研究,可以把知识科学理论体系中各相关学科的交叉点一一标注出来,并加派人力、物力进行研究,从而催生出一门门新的交叉学科,丰富知识科学理论体系。综上所述,本书研究有助于推动知识科学理论体系的完善。1.2.2.2 实践意义

从实践层面来看,本书研究有助于推动人们在实际生活中更好地理解、利用知识。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和知识社会的到来,知识越来越成为人们生产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要素。人们四周布满了以各种载体形式存在的、显性的或隐性的、分布于各个学科的、以各种方式应用的知识,人们的一举一动都离不开相关知识的支持作用。对于个人来说需要知识来进行有效的工作,对于组织来说,需要充分发挥组织内外的知识的作用来实现组织的价值;对于社会来说,丰富的知识资源能否得到有效的生产、发掘、组织、共享和利用直接决定了该社会竞争力的强弱。但有着不同学科背景的人们由于视域的限制,对于知识存在不同的理解。如哲学学者和计算机学者对于知识的见解是截然不同的。哲学学者更善于思辨,他们往往深入本源探究知识是怎么产生的、本质是什么、存在形态是什么等问题,而计算机学科的学者眼里的知识更接近于信息,要是系统化的,能够有计算机编程语言表现的。任何带着偏见的知识活动都有其局限性,会使人们的活动绩效大打折扣。任何知识都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帮助人们的一面,也有阻碍人们的一面,如何全面、科学地认识和利用它们十分必要。通过系统、全面的知识科学研究,人们能够更加全面地来看待知识,学会利用其他学科的知识来改善自己的工作。如人工智能就是计算机科学和认知科学、脑科学等学科的交叉,通过把脑思维的原理和人们认知事物的原理应用于计算机编程过程中,让计算机来模拟人脑的工作原理和人们的认知习惯,来更好地为人们服务。而且本书从图书情报学视角研究知识科学理论可以使人们更加明确图书情报机构对于客观知识的组织、管理和服务工作对人们知识活动的支持作用,更好地理解和利用图书情报机构的知识资源。1.2.3 研究内容

从研究内容上来讲,本书认为首先要从逻辑起因上分析问题,在分析图书情报学研究的知识域和知识科学的关联和区别后,认为图书情报学是知识科学的相关学科之一,其研究的知识域能为知识科学研究提供独特理论视角和重要研究素材。以通过对图书情报学知识研究期刊论文、学位论文、研究项目和研究专著的关键词的统计分析归纳出来的图书情报学研究的重要知识域和基于德尔斐法修正的研究假设为基础,本书提出了基于图书情报学的知识科学理论模型,希望能够用来构建、描述与解释社会宏观知识过程。

具体而言,本书的主体结构安排如下:

1.绪论(第1章)

绪论中主要分析了知识科学发展的理论背景和现实背景,从知识科学所处的初级发展阶段、综合研究视角的复杂性和图书情报学理论视角的合理性三个方面论证了本书课题成立的可行性。

2.文献综述(第2章)

从知识科学的概念、研究内容、学科体系、与图书情报学的关联、学科地位、成熟程度和发展路径等方面总结了目前知识科学理论的研究现状,指出了本书研究正是针对研究盲区而开展的。

3.图书情报学研究的重要知识域(第3章)

本章通过对图书情报学知识研究期刊论文、学位论文、研究项目和研究专著的关键词的词频统计,归纳出了图书情报学重点研究的五个知识域,并对这些知识域的产生原因、与知识科学的关联和对于本书要提出的理论模型的贡献进行了分析。

4.知识科学理论中的知识域框架(第4章)

本章详细分析了知识科学与图书情报学知识域的区别,界定了知识科学的内涵与特征。首先比较相关学科的知识域,然后综合现有学者对知识科学研究内容的归纳、各相关学科研究的知识域总结出了知识科学理论中的基本知识域框架,并分析了该框架对于知识科学理论模型的影响。

5.基于图书情报学的知识科学理论模型德尔斐法分析(第5章)

本章在分析理论模型含义、类型与特征的基础上,运用德尔斐法对国内20位相关专家学者就本书所提出的理论模型进行了调查分析,并根据各位专家的意见对最初提出的研究假设进行了两次修正。

6.知识科学理论模型框架与分析(第6章)

本章具体阐述了基于图书情报学的知识科学理论模型的框架、应用价值及应用知识域分析框架构建的知识科学理论命题实例。

7.结论与展望(第7章)

本章对全书结论和主要贡献进行了归纳,提出了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对后继研究进行了展望。

综合以上分析,本书的研究框架如图1.1所示。图1.1 本书研究框架1.3研究方法、难点与创新点1.3.1 研究方法

由于知识科学是一个新的概念和研究领域,在国内、外还未形成一个成熟的理论和体系,因此,本书是探索性研究。本书以定性研究为主,辅以定量分析,主要应用了以下几种研究方法。1.3.1.1 文献调研法

首先,本书对直接研究知识科学的相关论文和专著进行了系统调研,并从中筛选出了理论价值较大的相关论文30余篇,对这些论文的研究内容进行了分类总结,从而发现本书所要研究的理论模型在现有研究之中是盲点。紧接着,本书对图书情报学知识研究期刊论文、学位论文和相关专著进行了系统收集、整理和研读,了解图书情报学对于知识的研究情况。然后,本书对哲学、社会学、经济学、教育学、认知科学等相关学科研究知识的相关论文、学位论文和专著进行了调研,归纳出这些学科研究的热点知识问题。大量相关文献的掌握和分析利用为研究的展开和深入提供了文献和理论的支持,奠定了坚实的研究文献基础。1.3.1.2 词频统计法

词频统计法是指通过对相关研究成果中各种词出现的频率的统计,来寻找在相关研究中比较重要的研究关键词并对其进行分析,借以达到对事物的正确解释和预测的一种研究方法。本书对图书情报学知识研究期刊论文、相关学位论文、专著和研究项目进行了研究关键词的词频统计,并对四个方面的词频统计加以叠加,来辨别图书情报学重点研究的知识域。统计数据为本书提供了重要的研究佐证。1.3.1.3 德尔斐法

德尔斐(Delphi)是希腊历史遗址阿波罗神庙所在地的地名,美国的兰德公司在20世纪50年代初以“Delphi”为代号进行的咨询研究中,首创出这种咨询方法。德尔斐法是对专家的意见进行统计整理、归纳综合,然后经过多次信息反馈,使意见逐渐集中,从而做出群体判断的调查方法。本书选取了图书情报学领域具有博士学位或具有教授职称的,研究领域涉及知识组织、知识管理、知识服务等共28位专家,经征求意见,20位专家同意参加。首先,在第一轮问卷调查中对基于图书情报学的知识科学理论模型提出了初步研究假设,经过三轮问卷调查,根据专家的意见对研究假设依次进行了二次修正。专家意见为本书提供了极大的启发。1.3.1.4 例证法

例证法是用具体的实例来说明某些较为抽象的理论问题。因为本书所构建的知识域分析框架可用来构建知识科学理论命题,因此采用了三个理论命题的实例来初步证明该分析框架的可行性。1.3.2 研究难点

本书有以下研究难点:

首先,知识科学是综合性的交叉学科,和哲学、社会学、图书情报学等学科都有交叉,其知识域较为复杂。各个学科对于知识均有自己的认识,作为交叉学科的知识科学从综合的视角来看待知识,其关于知识本质的表述必然要将各学科对于知识本质的探索包容在内,其内容难以用准确、简短的叙述加以概括。而且,各种知识活动的内容范畴和分析维度还在不断扩展之中,难以准确界定。本书为了给知识域分析框架所描述的理论命题提供一个基本的理论范畴,尝试着提出了一个初步的知识科学理论中的基本知识域框架,因此,有一定的理论难度。

其次,本书所要构建的基于图书情报学的知识科学理论模型既要能够体现知识科学交叉学科的理论特色,能够涵盖多个理论领域,又要能够突出图书情报学的思维方式和理论特色。在理论来源上看,要考虑图书情报学研究的知识问题、哲学等知识科学相关学科理论和知识科学理论,因此,理论来源复杂。该理论模型构建有较大的理论难度。本书在大量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试图利用词频统计法和德尔斐法来克服相关困难,构建较为理想的理论模型。1.3.3 研究创新点

本书研究的创新体现为以下三点:(1)构建了知识科学理论中的基本知识域框架。知识科学是综合性的交叉学科,与各个学科对于知识问题的研究都有一定的交叉。其理论中的知识域既要考虑到从综合的理论视角对人们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在知识获取和利用方面所遇到的问题的抽象和归纳,也要考虑到各相关学科对于知识域研究的优势所在。本书构建的知识科学理论中的基本知识域框架首先把知识域分为宏观知识域和微观知识域两大类,宏观知识域包括知识生态、知识社会等。微观知识域可进一步分为基础知识域和应用知识域两小类,再从知识和知识活动两个方面对各小类进行进一步划分。该框架希望能从宏观上涵盖大部分知识科学研究的知识域。(2)提出了基于图书情报学的知识科学理论模型。本书构建了由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三个模块即实践域、知识域和智慧域构成的基于图书情报学的知识科学理论模型,该理论模型充分体现了图书情报学理论特色,为知识科学理论研究提供了务实的理论分析思路,有助于知识科学理论研究的深入发展。(3)构建了元知识的理论框架和描述型元知识基本元素。本书从知识工程学、图书情报学知识问题研究中提取出元知识的概念,参照图书情报学元数据研究的思路,提出了元知识是对广义的利用认知图式、认识活动和与社会因素的互动过程从外界得来的若干理念与已有理念进行知识建构过程所形成的知识进行描述与管理的高层次知识。它既是一种元理论,也是一种分析工具,作为分析工具,它可分为描述型元知识和管理型元知识。本书初步设计了描述型元知识的基本元素。第2章文献综述绪论奠定了本书观点阐述的基础,解释了本书“要解决什么问题”和“为什么要选择这个问题”。而对于本书选择的问题,现有研究的回答又有哪些?本章着重对此进行了回答,通过筛选重要文献,分析国内外知识科学研究理论视角、图书情报学关于知识科学理论的研究现状和其他学科关于知识科学理论的研究现状,找出现有研究在本书要解决问题的研究中的空白与不足,为本书研究的展开指明了方向。2.1国内外研究概况2.1.1 国外研究概况

知识科学又称为知识学,英文为knowledge science。笔者在2010年1月5日以“knowledge science”为论文标题或关键词对Emerald数据库、WorldSCINet数据库、Springer数据库和PQDD学位论文数据库进行了检索,检索结果见表2.1。表2.1 国外知识科学文献检索结果

笔者接着对Emerald数据库所检索到的文献进行分析,Emerald数据库所检索到的知识科学文献中类型为“Non-article”的有7篇,而且在类型为“research paper”或“viewpoint”的论文中重复罗列的有一篇,可排除在外,其余9篇文献见表2.2。表2.2 Emerald数据库知识科学文献检索结果

在这9篇论文中,有3篇出自《知识管理杂志》,表2.2中的第1篇探讨了知识管理的概念与实施,第4篇通过比较知识与基于资源的发展需求来提出科学驱动的产业发展策略,第7篇以台湾的新竹科学园为例分析了隐性知识在建设基于知识的城市中的作用。这三篇论文均属于知识管理的研究范畴。除专业的知识管理杂志外,出自于管理学期刊的有2篇,表2.2中第5篇主要探讨了科学园如何在知识经济中成为中心角色,第6篇则研究了软科学在营销学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一篇出自政治经济学方面的期刊,如表2.2中第2篇探讨了目前知识的分散状态对社会学科研究的影响。还有两篇出自图书情报学期刊,如表2.2中第3篇探讨了图书情报学期刊排名方面的信任知识,第8篇探讨了情报科学向知识科学发展的趋势。一篇出自系统科学的期刊,第9篇探讨了基于知识科学的知识创造模型。从研究内容来看,仅第8、9篇文献内容与“知识科学”理论研究相契合。

在World SCINet数据库中,本书仅检索到一篇相关论文,该文是我国学者顾基发等人发表在《国际信息技术与决策杂志》上的,从综合集成系统的视角探讨了知识科学问题,姑且暂时归入国外重要文献之列。

在Springer数据库中,检索到相关论文215篇,但这些论文大多是题目中带有knowledge与Science这两个词,但这两个词并不相连,且论文出自各类期刊,内容繁杂。具体来说,有出自科学教育方面期刊的论文,如Gustafson等人探讨了初级科学教师的专业发展计划。有出自科学计量学期刊的论文,如Song探讨了韩国科学与工程研究中跨学科知识的流动。有出自科学伦理学期刊上的论文,如Hoppe从知识利用与科学技术研究的视角分析了科学与政策的关联。有出自政策研究期刊上的论文,如Kook探讨了以色列公共政策与社会科学培训中结构变化对知识构建的影响。有出自认知科学期刊上的论文,如Wiilems从认知科学视角探讨了利用可获得的知识进行基于问题的教学。有出自科学哲学期刊的论文,如Leydesdorff研究了科学知识内容的现状;有出自经济学期刊的论文,如Mcquade探讨了科学经济学的若干知识问题;有出自计算机科学期刊的论文,如Oshima等人研究了基础科学教学中的知识建设行动结构;还有出自信息管理学、伦理学、心理学、农学、航空与空间科学等期刊上的相关论文,各有其研究内容。总体来说,这些论文大多与本书不直接相关。根据详细筛选,只有一篇符合要求,是Wierzbicki与Nakamori发表在Zetschrift Fur Betriebswirtschaft上的“Knowledge sciences:some new developments”一文。

综上所述,经过筛选,国外“知识科学”方面有重要文献4篇,见表2.3。表2.3 国外“知识科学”重要文献

这些论文中,有两篇由Wierzbicki与Nakamori合作完成,其中,Nakamori是日本北录先端科学技术大学知识科学学院的院长,Wierzbicki是日本北录先端科学技术大学的教授,这两篇论文出自日本教育、文化、体育、科学与技术部资助的项目“21世纪基于知识科学的先进技术创新中心:JAIST的理论与实践”(21st century center of excellence technology creation based on knowledge science:Theory and practice of JAIST)。这两篇文章的侧重点都是从知识科学的理论视角分析知识创新(knowledge creation)模型。表2.3中,第1篇论文的作者是以色列情报学学者Zins,他主要从情报学理论视角分析了知识科学理论。第4篇论文的作者顾基发与唐锡晋是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的研究员,他们从系统科学视角分析了知识科学的构建。总体来说,国外知识科学理论研究比较薄弱。2.1.2 国内研究概况

笔者于2010年1月5日以“知识学”或“知识科学”为论文的关键词或标题对CNKI中文期刊数据库和CNKI博士论文数据库进行了检索,时间范围为1980-2009年,见表2.4。表2.4 国内知识科学文献检索结果

首先,从CNKI博士论文库以知识科学为论文标题检索到的有12篇,见表2.5。表2.5 从CNKI博士论文库检索到的相关博士论文

这12篇博士论文中,属于哲学范畴的有7篇,包括南开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华中科技大学、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山西大学6所学校,研究内容分别是科学知识社会学、管理哲学、价值哲学等;属于管理学的有3篇,其中表2.5中第2篇论文属于管理学科与工程学科,第7篇属于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学科,第8篇属于情报学学科,分别论述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科学计量学、知识管理;属于传播学的有1篇,表2.5中第5篇论述了传媒的知识传播问题;属于教育学的1篇,表2.5中第12篇从教育社会学视角论述了古代中国教育的知识控制问题。这12篇论文从研究内容来看与本书相关度不高。

以“知识科学”为关键词检索到的191篇博士论文中,里面涵盖了大量的各学科博士论文,包括教育、哲学、外交、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文学、历史等学科,从题目到内容与本书相距甚远。可见,从博士论文来看,没有直接相关文献。

接着,本书对以“知识科学”为标题检索到的CNKI期刊数据库收录的1564篇期刊论文以5年左右为一间隔做了统计,如图2.1所示。

从论文数量的分布来看,1980年到1995年间论文数量分布相对均衡,每5年都有100篇论文左右,从1996年开始论文数量急剧增加,每5年都达到了三四百篇。而且目前数量还呈递增趋势。可见,从总体相关期刊论文数量分布来看,知识科学研究在我国从1980年到1995年为初步发展阶段,1996年到目前为繁荣阶段。其原因在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计算机和网络在我国得到普及,人们对于文献的组织、管理开始深入到信息与知识的层面,知识组织、知识管理、知识工程等理论与技术的发展使人们认识、应用知识的能力大大提升,进而开始从学科视角关注知识问题研究。图2.1 CNKI期刊数据库相关期刊论文时间分布

接着对相关论文的内容进行分析。在这些论文中,有相当一部分的论文题目中带有“知识”与“科学”这两个名词,且这两个词是分离的,论文内容更是与知识科学理论研究相距甚远,如魏雨钊、王玉英、徐静村等人的论文,这部分论文可以排除在相关文献范畴之外。另外,还有一部分是对“科学知识”进行研究的论文,其中,对于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研究论文占相当大的比例,如刘小力、刘鹏等人的论文。还有从哲学视角分析科学知识的,如刘小玲的论文。除了科学知识研究,还有一些学科对于知识问题的研究论文,如颜皤、朱雪忠等人的论文。这些论文研究的内容虽然可以纳入知识科学的研究范畴之内,但其内容属于知识科学各分支知识问题研究,而知识科学与众多学科都有交叉,其分支知识问题也难以计数,如果全部纳入本书重点总结的论文之列,则篇幅过于庞大,与本书研究无益。因此,本书把重要相关论文范畴缩小到知识科学的基础理论问题研究。

利用“知识学”作为论文标题检索到的58篇论文中,教育学、文学、法学等学科中的一些论文虽然题目带有“知识学”三个字,但内容却与知识科学基础理论研究关联不大。如王兆璟的《论教学理论研究的知识学转向》主要探讨了知识问题在教学理论研究中的凸显,以及由此所引起的教学理论研究视界的转换。李西建的《多元知识构型与批评范式的创造——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的知识学取向及其启示》提出在多元知识构型基础上的批评“范式”的创造是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重要的知识学特征。熊伟的《法律理性化悖论的知识学反思》认为立足于不同文化中的理性结构,对法律正当性论证知识范式予以变革。这些论文可排除在本书重要相关论文之外。

经过筛选,国内重要的相关论文有20余篇,见表2.6。表2.6 国内重要“知识科学”研究论文续表

从表2.6中可以看出,1996年之前的相关论文仅有7篇,而1996年之后则有21篇,特别是2006年之后有13篇,与图2.1所显示的知识科学研究总体论文的时间分布相吻合。

笔者接着利用超星数字图书馆、Google和国家图书馆书目数据库进行检索,发现直接以知识科学命名的专著仅有6本,见表2.7。表2.7 知识科学研究专著

这6本书中,齐良骥等3人的著作是对哲学领域Fichte、Kant等人哲学学说的论述,陆汝钤等人的著作是关于计算机科学知识工程研究的,均和本书所要论述的知识科学理论研究有较大不同。

因此,本章后面所进行的研究现状的总结主要基于表2.3与表2.6中的31篇论文。而目前相关研究论文中有用“知识科学”的,有用“知识学”的,两者含义相同,本书统一用“知识科学”表述。2.1.3 现有研究理论视角

JAIST在于1999年访问欧美等11个国家40多个研究院所与大学后撰写的调查报告中提出,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看知识科学:一是从社会科学看知识科学,该视角认为现在社会已进入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社会,强调知识经济、知识管理、知识社会和知识创造等。二是从信息科学看知识科学,该视角强调知识工程、人工智能、专家系统和知识库等,主要是研究人的知识如何为计算机所获取、贮存、加工和传递等。三是从自然科学看知识科学,该视角主要研究各种自然科学的发展和体系化,研究科学学,还有从生物角度研究脑科学、思维科学以及学习理论。四是从系统科学角度看知识科学,该视角把知识作为知识系统来研究,提出了知识系统工程,知识的集成和综合。

据本书调研,目前知识科学理论研究论文的研究视角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种。(1)哲学理论视角。包括:第一,哲学=知识科学。包括对Fichte和Kant知识学的系列研究和郭大为的论文。其中,Kant是哲学认识论研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并没有提出知识科学的概念。Fichte是德国著名的哲学者,按照他的观点,哲学的任务是说明一切经验的根据,因而哲学就是认识论,他也据此把自己的哲学称为“知识学”。可见Fichte和Kant的所谓知识科学其实就是哲学认识论,只是我们这里所研究的知识科学的一部分。第二,从进化认识论的视角进行的研究。何云峰是国内进化认识论方面的专家,他从他所熟悉的进化认识论的视角,提出“知识科学的基本任务是研究世界的产生、发展的基本规律的科学”。并提出了知识科学需要研究的10个基本问题。(2)知识社会学理论视角。石倬英、郭强从知识社会的视角提倡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