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彬《全球新闻传播史(公元1500—2000年)》(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30 03:56:11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电子书

出版社:圣才电子书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李彬《全球新闻传播史(公元1500—2000年)》(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李彬《全球新闻传播史(公元1500—2000年)》(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试读:

第一章 现代传播探源:从洪荒时代到文艺复兴

1.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

一、新闻事业

1新闻事业定义(1)通过诸如小册子、新闻信、报纸、杂志、广播、电影、电视和书籍等媒介,对新闻以及相关的评论和特稿材料进行采集、编写与播发。(2)新闻机构及其各项业务活动的总称。

①有合法的新闻传播机构;

②采用各种新闻传播手段;

③拥有以传播新闻为职业的专业人员;

④面向社会,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

2从时间上定义

新闻事业是伴随现代文明的生成而兴起的。作为有组织、有规模、有目的的新闻传播活动,新闻事业至今不过五百余年的历史。

3从媒介变迁的角度定义

人类的传播历程可分为四个前后相继的阶段:①口头传播阶段;②手写传播阶段;③印刷传播阶段;④电子传播阶段。

二、口头传播时期:从口语到文字

1语言与社会(1)从语言的产生到文字的发明这一漫长时段,人类传播的特征可以概括为口头传播,这一时期的主要媒介或者说唯一媒介就是语言。(2)人脱离动物界的标志就在于凭借语言组成社会,语言的起点或传播的起点就是人类的起点。

2口头传播(1)语言的产生标志着口头传播阶段的开始,这一阶段一直延续到文字的发明。从时间上看,口头传播阶段几乎涵盖人类的整个传播历程。(2)口头传播的性质注定它不易传之广远,而这一点却是近代新闻事业(横跨印刷传播与电子传播)的优势之所在。

3非语言传播(1)非语言手段,其实还是以语言为基础,是语言的延伸形式或辅助方式。(2)非语言手段归纳起来,大致包括结绳、篝火、鼓声、口哨、原始绘画、象征符号等类型。在符号学看来,所有非语言手段,同前面说的语言和后面要说的文字一样,统统都被归为一种类型——“传播符号”。(3)除了正常言语之外,其他一切自主地传达观念的方式,总是从口到耳的典型语言符号的直接或间接的转移,或至少也要用真正的语言符号做媒介。

三、文字传播时期:从文字到印刷

1文字的发明(1)文字起源于绘画,在各大文明发祥地,最初的文字都是图画式的,在有真正的文字以前往往都是先有“象形文字”。(2)文字最初只是作为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种运行手段,而不是作为一种传播媒介。文字一旦用做媒介,则使人类传播发生革命性变革。文字媒介的显著功能就是使信息在空间上传之广远和在时间上传之久远,从而弥补了口语媒介的两大缺陷。

2手抄新闻(1)虽然最初的文字并非为了传播信息,但文字一旦发明之后,人们在用它记录各种事项以免遗忘的同时,把一些重大的消息写下来,递送到遥远的地方便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了。(2)通过文字递传的新闻,可以通称为手抄新闻或书写新闻。现在所知的最早、也最著名的手抄新闻,就是古罗马时代的“每日纪闻”。(3)古罗马时代流行的新闻信(newsletter),也是颇有影响的手抄新闻。(4)14世纪左右,意大利已有所谓menati组织,向宫廷与商人等提供“手抄新闻”,使古罗马时代的新闻信重新复活。(5)“手抄新闻”与其说是新的传播生态的萌芽,不如说是旧的传播阶段即手写传播的尾声。

1.2 课后习题详解

1什么是新闻传播?什么是新闻事业?新闻传播与新闻事业是什么关系?

答:(1)新闻传播的含义

新闻传播是人际间、群体内和社区内直接的或通过大众媒介进行的,对于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及意见的相互传受过程。(2)新闻事业的含义

新闻事业是新闻机构及其各项业务(信息传播和经营管理)活动的总称。

新闻事业区别于人际新闻传播活动,有以下特征:①有合法的新闻传播机构;②采用各种新闻传播手段;③拥有以传播新闻为职业的专业人员;④面向社会,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

也就是说,新闻事业是一种有组织、有规模、有目的的新闻传播活动,是人类传播交流活动中的特定项目,是社会生活达到一定水平时的产物。(3)新闻传播与新闻事业的关系

①从时间上讲,新闻传播古已有之,同整个人类历史一样悠远;新闻事业是伴随现代文明的生成而兴起的,至今不过五百余年的历史(从最早的萌芽状态算起)。

②新闻事业是一种有组织、有规模、有目的的新闻传播活动,是人类传播交流活动中的特定项目,是社会生活达到一定水平时的产物。当新闻传播活动发展到以媒介组织为渠道进行信息扩散时,便产生了新闻事业,换句话说,是媒介组织使新闻传播活动构成新闻事业。

2口头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和电子传播四个阶段,是依据什么划分的?这种划分是否合理,为什么?

答:(1)人类的传播历程大致可分为四个前后相继的阶段:口头传播阶段、手写传播阶段、印刷传播阶段和电子传播阶段,其依据是媒介的变迁。

①从语言的产生到文字的发明这一漫长时期,人类的传播活动主要依靠口头语言进行,故有口头传播之称。

②从文字的发明到印刷的问世,书写的东西在口耳相传之外,使传播活动得以不受时空限制,书写传播正为突出这一点。

③从印刷问世到广播的兴起,印刷媒介令口头传播与手写传播相形见绌,所以用印刷传播概括这一阶段的特征。

④电子传播指广播兴起以来的情形,这一阶段电子媒介(广播、电视、网络等)异军突起,成为后来居上、无与伦比的媒介劲旅。(2)严格地说,把人类的传播历程,硬性分成这样四个递相衔接的阶段未必准确。因为,将人类的传播历程划分为四个阶段,把一个有机变化的历史过程简单化了,而且容易造成一种错觉,仿佛四种媒介在历史的长河中此起彼落、前赴后继似的。事实上,这四种媒介虽然依次出现,但它们的关系并不是互相排斥而是互相补充,并不是前后相继而是前后相迭。而且,这些媒介及其功能,越来越互相兼容,彼此融合。四阶段划分法简单明了,展示了不同历史阶段的传播特色,但应该看到,每个传播阶段都是从开始一直延续到现在。

3在所有传播媒介中,为什么说语言媒介是最基础的?语言对人类社会具有什么意义?

答:(1)语言媒介是所有传播媒介中最基础的媒介

①语言是最基础的传播媒介。新闻事业是印刷媒介出现后,形成的一种独特的人类传播现象,印刷传播前的口头传播与手写传播是它的先导和基础。比如报纸虽说是一种印刷媒介,但其内容却是由文字表现的,而其信息来源则是通过语言获取的。

②语言是唯一可独立使用的传播媒介。诚如列宁所言,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即最重要的传播媒介)。实际上,语言是唯一可独立使用的传播工具(媒介),至于其他传播媒介,无论是文字还是印刷,也无论是广播电视还是计算机网络,其实无不借助于语言,都始终根基于语言。换言之,它们都不具有独立性。比如,文字看起来好像是一套独立自主的体系,事实上它乃是语言的代表,或曰“符号的符号”。(2)语言对人类社会的意义

语言与社会同时出现。归根结底,语言的需要来源于交流的需要,而交流的需要正是群体互助的需要。当人类还是分散的个体时,语言就是多余的。只有当他们需要组成社会群体,以共同应付各种自然与社会问题的时候,才需要一种共通的媒介,这就是语言出现的现实基础。总之,语言(传播)与社会的关系就像影子与实体一样,须臾不可分割,有体而无影或者有影而无体,即设想没有语言的社会或者设想没有社会的语言,同样显得不可思议。

社会的形成同人类的出现是同步的。社会的形成之日就是人之为人之时,马克思说得好,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没有组成社会的人,其实并不是真正意义的人,而只是动物界的一员,或者不妨说是一种野兽。

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著名报告《多种声音,一个世界》指出的:“人类之所以超越于一切动物之上者,却是因为产生了语言这个重要的手段。“换言之,人脱离动物界的标志就在于凭借语言组成社会,语言的起点或传播的起点就是人类的起点。亚里士多德甚至把人定义为“一种具有语言的生物”。德国哲学家、语言学家赫德尔与威廉•冯•洪堡,也都认为语言本质上属于人类,人类本质上属于语言生物。

4文字是为什么发明的?其传播优势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

答:(1)文字发明的动机

倘说产生语言的动机在于人们传播信息的需要,则文字的创立一开始并非迫切急需的传播愿望所致,毋宁说文字先被人们出于其他目的发明出来,然后才作为一种新的媒介而用于传播活动。文字最初只是作为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种运行手段,而不是作为一种传播媒介。

①《泰晤士世界历史地图集》里论述,最早的文字记载,通常不过是些仓库储货的清单而已,可是一旦人们发明了一种易于适用的文字体系,这种文字就会被用来记录神话、传说和诗歌,还用于行政管理。

②美国当代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也有类似的阐述:楔形文字的发明是用做经营管理时的一种工具。文字不是一种深思熟虑后的发明物,而是伴随对私有财产的强烈意识而产生的一种副产品。(2)文字的传播优势

文字一旦用做媒介,则使人类传播发生革命性变革。从传播的角度看,文字媒介的显著功能有两点:文字使信息在空间上传之广远和在时间上传之久远,从而弥补了口语媒介的两大缺陷。另外,语言是事物的直接符号,而文字则是事物的间接符号,即所谓符号的符号,文字便仿佛构筑起一个同实性世界相对应的虚拟世界,久而久之仿佛竟成为现实本身。

5“每日纪闻”是什么媒介?在西方新闻传播史上为什么具有如此突出的地位?

答:(1)“每日纪闻”的媒介属性

古罗马时代的“每日纪闻”是现在所知的最早、最著名的手写新闻,其传播媒介是文字。(2)“每日纪闻”在西方新闻传播史上地位突出的原因

古罗马时代的“每日纪闻”被科瓦略夫称为“历史上第一份官方的报纸”,是罗马帝国执政官于公元前1世纪下令颁布的手抄布告手,是现在所知最早的、也是最著名的手抄新闻。

6什么是新闻信?它起源于什么时候,盛行于什么时候,消亡于什么时候?

答:(1)新闻信

古罗马时代流行的新闻信(newsletter),是除“每日纪闻”之外颇有影响的手抄新闻。如果说“每日纪闻”是“历史上第一份官方的报纸”(科瓦略夫),那么新闻信就是最早的民间“报纸”。新闻信不同于一般的书信,它主要用于向各行省的达官贵人通报罗马的情况,特别是对省里有影响的商业和政治活动情况,所以它是把地方与中央联为一体的信息纽带。(2)新闻信的起源、盛行和消亡时间

新闻信起源和盛行于古罗马帝国时代,早在公元前500年,古罗马就开始有新闻信。这个奴隶制国家幅员辽阔,是欧洲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无论官方还是私人,都需要罗马的消息。随着帝国的崩溃,新闻信隐没于中世纪的慢慢长夜,这种手抄新闻形式直到文艺复兴时期才重放光彩,意大利人不仅继承了古罗马以《每日纪闻》为代表的官方新闻传统,也使新闻信重新复活并延续了二百年,即从16世纪一直到18世纪,尽管新闻信再度流行之前印刷术已开始普及。

1.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

一、概念题

1《波士顿新闻信》(南京师大2009年研)

2《每日纪闻》

二、简答题

简述甲骨的用途及其历史意义。(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0年研)

1.4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一、概念题

1《波士顿新闻信》(南京师大2009年研)

答:《波士顿新闻信》Boston News Letter 1704年4月24日由波士顿邮政局长约翰·坎贝尔创办。该报每周发行一张到数张,双面印刷。内容以摘登英国报纸新闻为主,本地新闻均先送殖民当局审阅,早期读者对象主要为公职人员。在1719年前,该报在北美殖民地处于独家垄断地位。1776年2月因反对美国独立而被毁,共出版3500期。

2《每日纪闻》

答:《每日纪闻》是公元前古罗马官方的每日公报,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官方公报,由古罗马统治者恺撒于公元前59年下令创设,原名为“阿尔布(Album)”,后来人们称之为“每日纪闻”。该手写公报断断续续,到公元330年迁都君士坦丁堡才终止。《每日纪闻》是古罗马时期统治者采用的重要传播方式之一,公报除了刊登在街中心的布告板上外,还由书记员抄送给各地行政官员和驻军首长。

3威尼斯小报(中国传媒大学2009、2007年研)

答:威尼斯小报是指发源于威尼斯的手抄小报。1566年威尼斯出现定名的小报,称为“手抄新闻”。这种小报的内容主要是商品行情、船期和交通信息,间或也报道政局变化、战争消息和灾祸事件,因为这些都会影响贸易和交通。小报不定期,沿街兜售,每份一个铜元。当时的铜币叫做“格塞塔”(Gazzetta),后来这种小报流传到罗马以及欧洲各国,就称为Venice Cazzetta(威尼斯小报)。而Gazzetlta一词也就成为欧洲各国早期报纸的名称。

二、简答题

简述甲骨的用途及其历史意义。(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0年研)

答:(1)甲骨的产生和用途

①甲骨是最早的带有文字的传播载体。甲骨文大多刻在龟甲或牛羊的肩胛骨上。据古文字学专家统计,目前已发掘出来的带有文字的甲骨近11万片,其中常见的甲骨文约2000字,经考订可辨识的仅1400余字。

②甲骨文记载的大多是殷商时期的事情。从内容来看,甲骨除少量纪事外,多用于祭祀和占卜;垂之久远和传于后世的考虑较多,现实的传播作用和传播的时效性还不算太大。(2)甲骨的历史意义

文字的出现意味着人类走出了结绳记事的洪荒年代。甲骨文的发现,是照亮中华文明的一盏明灯。甲骨文不仅仅是一个文明的符号、文化的标志,它还印证了包括《史记》在内的一系列文献的真实,把有记载的中华文明史向前推进了近5个世纪。在世界四大古文字体系中,唯有以殷墟甲骨文为代表的中国古汉字体系,历经数千年的演变而承续至今,书写出了一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史。

①加速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字学的改造。

甲骨文的发现,极为有力地提供了汉字的早期形式,其构成离小篆还比较远,有很多象形、会意文字,令近代诸多学者眼界大开。《说文解字》以小篆为本解释字原的理论的错误得以纠正,从而使人们认识到中国文字的真正的起源。

②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以及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传播。

自甲骨文被发现之后,在中国以及海外众多学者的努力和追求之下,不仅为甲骨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使甲骨学成为一门国际性学问,而且大大促进了世界各国人民认识中国古代文明,促进中国文化在全世界的传播。

第二章 17世纪:新闻事业的“创世纪”

2.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

一、印刷与印刷新闻

1纸张与印刷机(1)就欧洲的情形而言,纸张与活字印刷法几乎是同时出现的:前者在14世纪,后者在15世纪。(2)纸张普及为印刷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条件。没有纸张,就不可能有印刷。(3)在整个人类传播史上,古登堡关于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语言和文字之后的第三块里程碑,标志着大众传播时代的来临。

2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1)宗教改革是一场声势浩大、影响广远的思想解放运动,其宗旨乃在破除罗马教廷对人们精神的专横统治,把宗教的权威从罗马转向《圣经》。早期印刷物的四分之三差不多都是《圣经》。(2)随着印刷术的发明与普及,新闻事业的原始形态也便开始孕育、萌芽、滋生。15世纪下半叶已有印刷的新闻传单流行,如1482年奥格斯堡发行的《土耳其侵犯欧洲新闻》。(3)16世纪后,又开始出现印刷的小册子(pamphlet)和新闻书(news-book)。它们比原始的传单又进了一步,不但信息的容量增加,而且逐渐趋于定期发行。(4)印刷开创了第一个记者职业、第一个文学敲诈者、第一个色情作品的批量生产者,这三种身份全部集中在皮特罗·阿伦提诺一人身上。(5)除这些简易的印刷新闻物之外,在新闻事业的初期还能见到以月刊、半年刊及年鉴形式出现的印刷品。

二、新闻事业的萌芽

1荷兰(1)最早的一批定期报刊兴起于欧洲西北部的尼德兰(约当现在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与德国,继而由此扩散开来。(2)17世纪时,“大多数法国报纸都是在荷兰印刷的,在那里,它们享有当地报刊所没有的自由权利。这一类报纸被统称为‘荷兰的报纸’”。(3)当时的荷兰报纸不仅畅销国内,而且还被译成外文远销海外。如最早的英文报纸、1620年出版的一份“科兰特”,新闻史家一般都把它视为第一份英国报纸,其实它不过是荷兰报纸的英文版而已。

2德国(1)世界上最早的周刊,就是德国那份有名的《观察周刊》(Auisa,后来改为Auiso)。它创办于1590年。这份周刊一期只报道一条新闻。(2)直到1615年,由“德国报业之父”艾莫尔(Egenolph Emmel)创办的周刊《法兰克福新闻》,才开始在一期报纸上同时刊登数条新闻。(3)1626年德国出版的周刊《马格德堡新闻》,是世界上出版时间最长的报纸,到1955年停刊,前后总计329年。

3英国(1)科兰特一词,来自荷兰语的Krant,意为currents of news。所谓“科兰特”并非某一特定报刊的名称,而是对那种以刊载新闻为主的印刷出版物的一种通称,同现在所说的“报纸”、“期刊”的意思相近。(2)1625年,巴特出版了报纸《英国信使》(Mercurius Britanicus),它被视为英国第一份有正式刊名的报纸。(3)从1621年第一份英国报刊问世到1641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这二十余年可以算是英国新闻事业起步的阶段,其间阿切尔、巴特与尼古拉斯·伯恩(Nicholas Bourne),是三位最负盛名的报人,被誉为英国的“三大报业先驱”。

4法国(1)1631年,雷诺多特在巴黎创办法国第一家报纸——《法国公报》,由此被誉为“法国报业之父”。(2)《法国公报》不仅成为法国最早的报纸,而且也成为世界上最早的政论性报纸,从而为法国报业的政论色彩涂下浓重的一笔。它成为17世纪上半叶最有影响的报纸,不仅在国内广为人知,而且畅销国外。

5杂志的出现(1)世界上的第一份杂志还是创刊于德国,这份名为《教诲月刊》的杂志,是由汉堡的一位神学家与诗人约翰·里斯特出版于1663年。(2)法国的《学者杂志》由作家德尼·德-萨洛于1665年创刊发行,这是一份学术性杂志。(3)1665年另一份更著名的学术杂志,英国皇家学会的《哲学学报》在伦敦出版。(4)1672年,《法国信使》创办,其内容包括宫廷秘闻、轶闻趣事、诗歌韵文、猜谜游艺等。这份杂志后来成为一家地位崇高的文艺杂志,深得同行的青睐。

三、新闻事业的第一次“狂飙突进”

1历史背景(1)新闻传播方面,包括英国在内的欧洲专制王朝,无不对印刷出版实施严格的管制。常见的措施有三种:许可制、检查制、惩处制。(2)都铎王朝采取一系列严厉峻刻的措施,以控制印刷出版活动。(3)星法院同枢密院、高等法院等构成英国封建王朝最重要的专制机器,特别是在惩治印刷出版商上一直充当急先锋。

2如火如荼的报业(1)大革命为新闻事业带来的一项直接成果,就是一整套专制机构的土崩瓦解,其中星法院的废除更是砸开了束缚报业发展的一大枷锁。(2)大革命促成的另一项发展,就是报刊中开始大量刊登国内新闻。(3)第一份正式刊登国内新闻的报刊,就是《国会纪闻》,由印刷商约翰·托马斯于星法院取消后不久的1641年11月出版。(4)新闻事业的这次“狂飙突进”,不仅使报刊数量激增,影响扩大,还导致现代报刊的诸多要件,如社论、特稿、标题、插图、广告等纷纷问世,从而使报刊逐渐从初始形态向现代形态过渡。

3弥尔顿与《论出版自由》(1)约翰·弥尔顿是一位大诗人、政论家,《论出版自由》的出版奠定了他在人类思想史上的显赫地位。(2)《论出版自由》的核心主张,一言以蔽之就是:“让我凭着良知自由地认识、自由地发言、自由地讨论吧。”弥尔顿猛烈抨击了对言论出版的限制,矛头直指报刊集权主义理论的核心。(3)当然,弥尔顿的思想打着鲜明的阶级烙印和时代烙印,他其实是站在新兴资产阶级的立场上鼓吹呐喊的。至于他所倡导的出版自由虽然陈义甚高,但由于脱离社会实践,未免显得空洞抽象,事实上也不可能为绝大多数民众所享用。

4《牛津公报》:第一张“新闻纸”(1)真正的报纸,就是现代型的报纸。

①至少每星期出版一次;

②机械手段生产(有别于手写的新闻信等);

③不论什么人,只要付钱即能得到;

④刊登公众所感兴趣的事情(有别于专业的出版物);

⑤对普通文化水平的读者有吸引力;

⑥具有稳定性,等等。(2)以此衡量,历史上第一份符合或基本符合这些条件的报纸,就是《牛津公报》。(3)1665年,伦敦爆发鼠疫,宫廷仓皇迁往牛津。牛津地处偏僻,消息闭塞,于是政府便决定创办一份官方报纸,这就是《牛津公报》。(4)《牛津公报》是历史上第一张名副其实的“新闻纸”(newspaper),也就是报纸。它的创刊标志着报纸开始脱离书刊家族,从此将不再是报道新闻的“书”或“刊”,而成为一种从内容到形式都迥异于书刊的出版物。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蓬勃兴旺的报刊活动,成为新闻事业史上的第一次“狂飙突进”,不仅把英国的新闻事业推进一大步,也为别国的新闻事业树立了样板,注入了生机。

在现代新闻事业的历史沿革中,17世纪可谓一个开启鸿蒙的“创世纪”。

2.2 课后习题详解

1古登堡的发明具有什么意义?

答:德国美因兹工匠古登堡,大约在1440年至1450年间,发明了一套包括铸字盒、冲压字模、铅活字、油墨、木制印刷机等工艺的金属活字印刷法。其意义在于:(1)印刷媒介的诞生使新闻传播活动产生意义重大的飞跃,从此人类的新闻传播便开始从无序走上有序,其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就是新闻事业——组织化、规模化、专业化的新闻传播。古登堡的发明被称为整个人类传播史上继语言和文字之后的第三块里程碑。(2)古登堡发明的印刷术被称为德国对文明的伟大贡献,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杠杆。它使历史从中世纪发展到近代,这期间,能够阅读的大众日益增多导致了思想的广泛传播,进而推动了哲学与科技的变革。这些变革最终催生了崭新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宗教制度。新闻事业始终是这个发展过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3)印刷术发明的直接作用,就在于使文字信息的批量复制成为可能。许多学者也都从更深的历史意味上指出,印刷术的出现还导致一种新的文化传统,一种不同于口语或书写文化的传统。比如,加拿大传播学者哈罗德•英尼斯和马歇尔•麦克卢汉都认为,印刷书刊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即所谓线性思维,就如同一行一行、一页一页地阅读印刷书刊一样。

2定期报刊出现于何时?怎么看待它的出现?

答:(1)定期报刊在17世纪前期,几乎同时出现于欧洲各地。(2)评价定期报刊的出现

①17世纪初定期报刊的兴起,是新闻事业卓然亮相的第一个标志。17世纪不仅是现代文明萌发的世纪,也是现代世界观形成的世纪,作为新文明之征候与构成的新闻事业,也从此时崭露头角,作为演绎现代文明的主角之一而登上历史舞台。

②定期性是衡量现代报刊与古代报刊(如果古代真有所谓报刊的话)最主要的尺度,或者说定期性作为传播史上的一道分水岭,隔开古代与现代的新闻传播活动,而这道分水岭就耸立在17世纪初。定期报刊得以出现的现实条件之一,是现代邮政系统于17世纪初在欧洲大陆的建立。

③定期报刊与早期的新闻媒介如新闻信相比,逐渐呈现三点差异:其一,前者公开发行,后者私下传播,公开发送代表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出现;其二,前者内容博杂,后者信息单一,体现了现代社会信息骤增的趋势;其三,前者定期出版,后者随机传布,定期性凝聚着现代文明的精神特质:信用、精确、效益、规律。

3“科兰特”是什么意思?“新闻书”是怎么回事?

答:(1)“科兰特”的含义“科兰特”(coranto)是1620年出版的、最早的英文报纸,由荷兰印刷商在阿姆斯特丹创办,然后运往英国销售。科兰特一词,来自荷兰语的Krant,意为currents of news。“科兰特”并非某一特定报刊的名称,而是对那种以刊载新闻为主的印刷出版物的一种通称,同现在所说的“报纸”、“期刊”的意思相近。“科兰特”虽不是英国最早的报纸,但直接促成了英国早期报刊的问世,而且,早期的英国报刊除模仿科兰特的样式,甚至连内容都直接译自荷兰文的科兰特。(2)“新闻书”简述

科兰特的功能虽然已类似于现在的报纸,但其外观却依然是书本形式,开本不大,有封面,有书脊等。所以,科兰特又称“新闻书”(news-book)。事实上,各国早期的所谓报刊一般都是新闻书。从新闻书到新闻纸(newspaper)是报刊发展的共同趋势。与此相关,在新闻事业的早期阶段,并没有一个独立于书籍之外的“报刊”观念。在当时人们眼里,所有的印刷出版物其实都是书,不同的是有的书谈哲学、神学,有的书则是实在的新闻报道——这类书在当时称为新闻书或小册子。

总之,早期的报刊只是书中的一类,与其他书的区别只在于其内容是新闻。同样,当时也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报人,经营新闻书的都是书商和出版商,即英文中的“文具商”。

4雷诺多特为什么被称为“法国报业之父”?

答:(1)1631年,在法国国王路易十三的首相,也是法国现代史上有名的红衣主教黎塞留的授意与庇护下,雷诺多特在巴黎创办了法国第一家报纸——《法国公报》(初名La Gazette,后为Gazette dé France),由此被誉为“法国报业之父”。(2)在17世纪上半叶的欧洲,雷诺多特是最出色的报人,他的眼光见识及经营之道无不出类拔萃。所以,《法国公报》成为当时最有影响的报纸,不仅在国内广为人知,而且畅销国外,最高发行量曾达到12000份,而其他报纸多在几百份的销数上徘徊,仅此一点,已足以显示《法国公报》的显赫声望。

5英国大革命时期的报业有哪些重大发展?

答:历时约半个世纪的英国革命以1660年的王政复辟为界,大致分为革命时期与复辟时期两个阶段,新闻事业大起大落。1640年至1660年大革命时期,英国报业狂飙突进,重大发展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大革命为新闻事业带来的一项直接成果,就是一整套专制机构的土崩瓦解,其中星法院的废除更是砸开了束缚报业发展的一大枷锁。于是一时间,新闻书纷纷创刊,广为发行,“各式各样的小册子享受充分的自由,可以随便流通”,报业呈现出一片前所未有的繁盛局面。(2)大革命促成的另一项发展,就是报刊中开始大量刊登国内新闻。过去,根据封建专制王朝的禁令,英国报刊只能转译国外报刊(主要是荷兰报刊)的新闻,而不能报道国内新闻,而大革命一爆发,情况大为改观,国会新闻便构成当时国内新闻的主要内容。(3)新闻事业的这次“狂飙突进”,不仅使报刊数量激增,影响扩大,还导致现代报刊的诸多要件,如社论、特稿、标题、插图、广告等纷纷问世,从而使报刊逐渐从初始形态向现代形态过渡。

6弥尔顿及其《论出版自由》的历史地位怎么评价?

答:弥尔顿及其《论出版自由》的历史地位评价如下:(1)约翰·弥尔顿是一位热情似火、才气如虹的大诗人,在英国诗人中的名望仅次于莎士比亚。除诗歌外,弥尔顿还写过一些大气磅礴、义正词严的政论,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论出版自由》,这部小册子奠定了他在人类思想史上的显赫地位。

弥尔顿是“有创见的”先知、思想家、精神英雄,他发出的正是当时人们渴望发出而又不曾发出的呐喊——“让我凭良知自由地认识、自由地发言、自由地讨论吧。”更为重要的是,他的呐喊唤醒了沉睡中的思想,此后的法国启蒙思想家、北美独立战争年代的“爱国者”以及许多革命的志士仁人,正是围绕着这一思想铺陈扬厉、发扬光大,使之逐渐“扩展成为一个思想体系”,“直到达到它的丰满状态”。如今,言论自由、出版自由已成为毋庸置疑的公理和不容侵犯的人权,其核心思想与基本原则举世公认。(2)《论出版自由》——自由主义新闻思想的基石

弥尔顿的《论出版自由》是西方新闻思想的奠基之作,为现代新闻事业顺畅发展的根基——出版自由的思想奠下了第一块基石。其核心主张就是:“让我凭着良知自由地认识、自由地发言、自由地讨论吧。”这一主张的前提是:其一,人是有理性的动物,人凭自己的理性能够辨别真假正误;其二,自由地持有主张、自由地抒发己见,乃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权力和特权”,同生命一样神圣不可剥夺。所以,限制言论出版自由既是对理性的藐视,又是对人权的践踏。他认为,言论出版自由有时不可避免会带来有害的毒素,但健康的心灵完全能够抵御它,再说只有让真理与谬误进行“自由而公正”的较量,人们才会不断增强辨别力、免疫力与鉴赏力。(3)弥尔顿思想的局限性

弥尔顿的思想打着鲜明的阶级烙印和时代烙印,他其实是站在新兴资产阶级的立场上鼓吹呐喊的。至于他所倡导的出版自由虽然陈义甚高,但由于脱离社会实践,未免显得空洞抽象,事实上也不可能为绝大多数民众所享用。不过,在反对封建专制的时代背景下,弥尔顿及其《论出版自由》无疑具有进步与开明的意味,它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进步性,即反映了资产阶级反对僧侣、国王、封建主和地主的斗争。

2.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

一、概念题

1纸草(纸莎草)(人大2007年研)

2星法庭(中国传媒大学2015年研;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0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08年研)

3《学者报》(Journal Des Savants)(北大2010年研)

4约翰·弥尔顿(清华大学2011年研;南开大学2010年研;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研)

二、简答题

1简述弥尔顿与《论出版自由》。(中国传媒大学2007年研;四川大学2005年研;浙大2003年研)

2简述英国思想家约翰·洛克关于思想言论自由的具体观点。(南京师大2009年研)

三、论述题

谷登堡活字印刷术在人类传播史上的意义。(四川大学2010年研;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0年研)

2.4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一、概念题

1纸草(纸莎草)(人大2007年研)

答:纸草(纸莎草)是指人类早期所使用的一种书写材料。在古埃及,尼罗河畔野生的纸莎草充当了书写材料。纸莎草外皮薄而坚韧,茎内有网状木髓,古埃及人用这种网状木髓制成纸莎草纸,用菜叶加烟渣调成墨汁,以芦苇茎作笔杆在纸莎草纸上书写文字,公元前2000年,埃及统治者普遍使用这种纸莎草纸传布文字条令,记录各种信息。它对整个社会体制结构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迄今考古学家已发现了用埃及文、希腊文、拉丁文、阿拉伯文以及希伯来文书写的纸莎草书卷。

2星法庭(中国传媒大学2015年研;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0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08年研)

答:星法庭是英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家出版法庭,1570年,伊丽莎白女王将参议院的司法委员会独立为皇家出版法庭,该法庭完全为封建王朝压制言论服务。1586年,伊丽莎白女王颁布“出版法庭命令”,即著名的“星法院法令”,在颁布后的54年间,星法庭成为英国出版自由的最大桎梏。后来克伦威尔专政、查理二世复辟时期都将此法作为出版管理的基础。该法令的执行,在伦敦由皇家特许出版公司、在地方由教会和地方长官负责。1641年,在资产阶级革命的冲击下,“星法院”和皇家特许出版公司才被正式取消,这是英国报业第一次获得出版自由。

3《学者报》(Journal Des Savants)(北大2010年研)

答:《学者报》于1665年由德尼·德·萨洛(Denis de Sa11o)创刊于巴黎,接受政府资助。主要内容是介绍法国国内外出版的新书,定期公布新书书目满足了社会需要,深受读者欢迎,并成为欧洲许多同类刊物的楷模。创办初期是周刊,1724年改为月刊,并延续至今。

4约翰·弥尔顿(清华大学2011年研;南开大学2010年研;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研)

答:约翰·弥尔顿(John Milton,1608-1647)英国伟大的诗人、资产阶级革命家和政治家,其出版自由思想从18世纪起受到重视,是“自由主义新闻理论”的思想来源之一。1644年发表的《论出版自由》,是世界上第一本提倡出版自由,反对封建传统书刊检查制度的著作。1649年查理一世被处死后,发表《论国王与官吏的职权》,指出君主权力来自人民,人民有权废黜甚至处死滥用职权的暴君。1660年5月,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弥尔顿一度入狱,晚年他双目失明,仍然口述了三部光辉诗篇:《失乐园》(1667)、《复乐园》(1671)、《力士参孙》(1671)。

二、简答题

1简述弥尔顿与《论出版自由》。(中国传媒大学2007年研;四川大学2005年研;浙大2003年研)

答:(1)弥尔顿“出版自由”口号的提出

弥尔顿是最先在新闻传播理论领域中树起“出版自由”大旗的人。他生活、活动在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后,既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也是一位新闻自由的伟大斗士。1640年英国革命即将爆发,他匆忙从意大利返回英国,参加反对君主政体的斗争。当时,由于他所出版的一些小册子接连遭到了国会出版委员会的长期审查并于1644年被招至法庭质问、审讯,弥尔顿遂在法庭上当众宣读了他主张思想、出版自由的伟大文章——《出版自由请愿书》(又译《论出版自由》、《爱理俄格斯法庭成员》或《阿雷奥帕吉蒂卡报》)。(2)《论出版自由》的主要内容

弥尔顿的这篇文章提出了反对封建集权主义强化控制出版言论自由的有力论点,强烈谴责了当时整个封建检查制度的理论和实践。他特别强烈地反对专制集权的书报检查制度,呼吁“让我有自由来认识、抒发己见,并根据良知来做自由的讨论”,认为这才是一切自由之中最重要的自由。他强烈要求公民拥有依据个人的良知,自由地获取信息,陈述及辩论的权力。他认为,人们运用自己的理性就可以独立地辨别正确与谬误,分清好坏,而要想运用这种才能,人们就必须不受限制地去了解别人的思想和观点。弥尔顿坚信,真理是可以肯定、可以辩明、可以被表达出来的,只要让真理参加“自由而公开”的斗争,真理本身就具有战胜其他谬误而存活下来的无可比拟的力量。正是从弥尔顿的这些思想里面逐步形成了西方资本主义新闻自由思想中两个最重要的概念,这就是“观点的公开市场”以及真理具有“自我修正”的属性。(3)对弥尔顿及其《论出版自由》的评价

弥尔顿的这篇文章被后世誉为“世界上第一本提出出版自由,反对封建传统书刊检查制度的著作”,也是关于思想自由、传播自由的最为重要的文献之一。人们赞誉他为新闻自由这一伟大命题最早的、最富权威性的阐述者之一。弥尔顿的哲学关于新闻出版自由的思想虽然在他所处的时代遭到了压制,但它们却对于18世纪以后的西方新闻传播事业产生了重大而又深远的影响,弥尔顿也因为他的杰出思想而受到了后世人们的普遍尊崇。

2简述英国思想家约翰·洛克关于思想言论自由的具体观点。(南京师大2009年研)

答:(1)约翰•洛克简介

①约翰•洛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激进的政治思想家,西方自由主义理论的创始人之一。其主要著作有《政府论》、《人类理智论》、《论宗教宽容》等。

②他的自然法思想后来发展为“天赋人权”和“自由、平等、博爱”的资产阶级口号,成为法国《人权宣言》和美国《独立宣言》的理论依据;社会契约论主张被孟德斯鸠发展为三权分立的国家学说,成为法、美等资本主义民主国家的立法原则。(2)洛克关于思想言论自由的具体观有:

①人的自然权利有四项内容:即生命、自由、财产和惩罚权。自由是其余一切的基础。但离开思想、意愿、意志,就无所谓自由。只有人能凭头脑中的思想,自由地说话或保持沉默,才算获得了言论或保持安宁的自由。

②任何人都有一种不可侵犯的自由权利,即任意使用各种词汇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③从道理上讲,我们不能指望任何人抛弃自己的观点,盲从于不可理解的权威,无论人们的理解怎么错误,理性是其惟一的向导。

三、论述题

谷登堡活字印刷术在人类传播史上的意义。(四川大学2010年研;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0年研)

答:1450年前后,德国工匠古登堡改进印刷术,提高了印刷的质量和效率,使信息得以大量迅速复制,为报业的诞生创造了技术条件。(1)在经历了文艺复兴运动洗礼的1450年前后,约翰·古登堡重新发明出金属活字印刷术,这对欧洲印刷新闻纸的出现和流行起到决定作用。这一发明在欧洲得到非常快的普及,15世纪末,欧洲大约有3万种、2000多万册书籍被印刷发行,印刷种类也从宗教文件扩大到自然科学、哲学、文学和教科书,广泛地传播了新的信息和长期被垄断的知识。而在古登堡印刷术出现之前,欧洲的大部分书籍是用拉丁文写的,1人1天只能抄写2~4页,书籍极为珍贵,数量也很少。在50年中使用这种新方法印刷了三万种印刷物,共1200多万份印刷品。(2)古登堡西式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和应用在人类传播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因为印刷可以大量而迅速地复制信息,以便向广大受众传播,这就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原先为少数人垄断的文化知识扩散开来,新的思想,新的信息随着印刷时代的到来变成了一股无法遏制的时代潮流,现代新闻传播业在印刷媒介中发展波澜壮阔。

随着印刷技术在欧洲的传播,周期短、批量大地印刷成为可能,周期较短的期刊很快出现了。世界上第一种有固定刊名和定期出版的刊物是1588年由德国印刷商艾青格尔在法兰克福出版的半年刊《书市大事记》。此后,荷兰、英国、法国在17世纪初相继出现了定期刊物。

第三章 18世纪:革命烽火与新闻传播

3.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

一、英国的日报与杂志

1《每日新闻》(1)《每日新闻》是英国的第一张日报,1702年由E.马利特(E.Mallet)在伦敦创刊。其报道都译自国外报刊,没有本国消息,在它的创刊号上写明:本报创办的目的,在于迅速、正确而公正地报道国外新闻,不加评论。(2)巴克利从马利特手中接办《每日新闻》后,对报道内容和版面形式均作出重大改进,如将原来的单面印刷改为双面印刷,并用地图、表格、数据以使报道内容更加明确易懂等,《每日新闻》的面貌由此焕然一新。

2杂志的勃兴(1)笛福的《评论》(1704)

笛福是英国著名的小说家,他的代表作《鲁滨逊漂流记》(1719),是世界上第一部报刊连载小说,笛福1704创办了《评论》。《评论》可以看作是辉格党的喉舌。《评论》上的文章如其刊名所示,全是各种各样的评论。(2)斯威夫特的《检查者》(1710)《检查者》(Examiner) 1710年由斯威夫特创办。斯威夫特任杂志的第一任主编,《检查者》是托利党的阵地,充当托利党的喉舌。1714年停刊。(3)《闲谈者》(1709)与《旁观者》(1711)

①《闲谈者》《闲谈者》,在1709年由斯梯尔和艾迪生创办。属于文化生活类杂志。刊物每周三期富有文学趣味,面向伦敦的中、上层市民。《闲谈者》因政治原因于1711年停刊。

②《旁观者》《旁观者》是于1711年3月1日由斯梯尔和艾迪生合办。这份杂志每天出刊,每期一篇文章,一共是五百余期。1712年12月6日《旁观者》停刊。(4)《绅士杂志》(1731)《绅士杂志》创刊于1731年,一直发行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1914年,历时约两个世纪。它是英国第一份综合性杂志。这是一份月刊,每期四十二页,内容广泛,从文学到政治无所不及。《绅士杂志》的创办人,是印刷商爱德华·凯夫。

3管制报业的新措施(1)印花税

1712年,英国议会通过第一个《印花税法》(Stamp Act),开始征收印花税,征税对象主要是报刊和纸张。

印花税从1712年开征,以后又几经调整、提高税率,直到19世纪中叶才渐渐废除历时将近一个半世纪。印花税是继许可证制之后,束缚英国新闻事业的最大桎梏。(2)津贴制

津贴制就是由政府或政党出资,补贴某些报刊与报人。诸多报刊不同程度地接受政府津贴,撰写支持官方立场的文章。津贴制限制了报业的发展。(3)法律制裁

通过法律手段制裁新闻出版业。这种手段与封建专制王朝的惩处制并无本质区别,尽管像“星法院”那类恐怖机构已不复存在。但诽谤法、叛国法和渎神法,都沉重地压在出版事业身上,英国的出版自由一百年来苟延残喘,完全靠政府当局的恩典。

二、美国报业:起源与发展

1殖民地时期的报业(1690—1765)(1)《海内外公共事件报》(1690)

①《海内外公共事件报》是美国最早的一份印刷报纸,1690年9月25日创刊于波士顿。报纸共有四版,但只印三版,第四版空白,为的是让读者在传阅中,把自己知道的独家新闻写在上面。

②该报的创办人是本杰明·哈里斯(Benjamin Harris)。因为,当时英国殖民当局对北美殖民地的印刷出版业实行严格的管制,《海内外公共事件报》在事先没有获得出版许可的情况下,只出一期就立即被殖民地总督查封了。(2)《波士顿新闻信》(1704)

1704年波士顿邮政局长约翰•坎贝尔创办的《波士顿新闻信》,每周出版一次,稿件送审被批后方才刊印,得以延续72年,成为美国第一张连续出版的报纸。该报同时名为“新闻纸”。该报第一次出现了付费广告。(3)曾格案件

①曾格是纽约的一个贫苦印刷商,1733年他创办《纽约周报》,该报经常发表文章,揭露和抨击纽约殖民地总督的种种倒行逆施。1734年,总督便以所谓“煽动性诽谤罪”将曾格逮捕系狱。依照当时惯例,只要发表有损于当局的言论,无论是否基于事实,都构成诽谤,曾格在劫难逃。

②费城律师安德鲁·汉弥尔顿主动要求为曾格辩护,指出陈述无可非议的真相乃是每一个生来自由的人所享有的神圣权力,只要不违背事实,就不能算作诽谤,从根本上推翻了殖民地法庭对诽谤的解释。陪审团作出无罪裁决,曾格获得自由并和汉弥尔顿成为反暴政、争自由的英雄。

③曾格案件成为北美殖民地争取新闻自由的第一个里程碑,它所确立的新闻自由原则一直备受美国学者推崇。

2独立战争时期的报业(1765—1783)(1)印花税风潮

①1765年,英国开征印花税。征税范围涉及报纸、书刊、商业和法律文件等。未经殖民地同意而开征的印花税,引起殖民地人民的强烈不满,抗议风潮四处蔓延。《印花税条例》的颁行,严重冲击了报刊出版业。为此,许多报刊都以停刊表示抗议。

②《宾夕法尼亚期刊与广告周刊》在印花税开征前的最后一期,别出心裁地将版面设计成墓碑形状,并在各栏之问加上黑线,以示印花税对报业的戕害。还有的报纸公开拒绝缴纳印花税。

③印花税风潮虽然只是一段插曲,但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印花税风潮之后,殖民地的独立意识便开始萌发了。(2)保皇派的喉舌——《保皇公报》(1773)

①《保皇公报》是保皇派的主要喉舌。由保皇派最著名的报人詹姆斯·里文顿创办。

②该报歪曲新闻,杜撰报道,常常充斥对爱国派领袖凭空捏造的谎言和肆无忌惮的诽谤,因而在独立战争期间最为人们所痛恨,独立战争胜利结束的1783年新年前夕,爱国派永远封闭了里文顿的报馆。(3)爱国派的报刊与报人

①《波士顿公报》《波士顿公报》,爱国派报刊。在波士顿出版,由约翰·汉考克等创办。塞缪尔·亚当斯为其撰稿,塞缪尔·亚当斯被公认为当时最有创造力、最雄辩的新闻记者,正是由于他的文章,《波士顿公报》才得以名扬四方。

②塞缪尔·亚当斯

是第二位美国总统约翰·亚当斯的堂哥,他们周围聚集了一批波士顿爱国者。他为《波士顿公报》写下大量火辣辣的战斗檄文。为此,他被誉为“宣传的先驱”。

③通信委员会“通信委员会”是独立战争年代《波士顿公报》的撰稿人塞缪尔·亚当斯于1771年提出的设想,希望通过这个组织来联络协调各殖民地的反英斗争。在他的倡议下,1772年波士顿和其他一些城市相继成立“通信委员会”。

a.“通信委员会”对促进各殖民地联合以及召集第一届大陆会议,都起了重要作用。

b.从新闻史的角度考察,通信委员会则可视为后来通讯社的雏形。

④《马萨诸塞侦探报》及发行人艾赛亚·托马斯(Isaiah Thomas)

a.《马萨诸塞侦探报》

爱国派的第二份报纸。于1770年由艾赛亚·托马斯与其师傅在波士顿创办。由于艾赛亚·托马斯善于经营,该报不久就成为殖民地最受欢迎的报纸之一,发行量仅次于里文顿的《保皇公报》。

b.艾赛亚·托马斯

艾赛亚·托马斯是爱国派最杰出的报人。1770年,托马斯与自己的师傅,在波士顿创办了《马萨诸塞侦探报》。由于他善于经营,该报不久就成为殖民地最受欢迎的报纸之一,发行量仅次于里文顿的《保皇公报》。(4)“独立战争的笔”——托马斯·潘恩(Thomas Paine)

①托马斯•潘恩是独立战争中著名的资产阶级启蒙家、宣传家和政论家。

②1774年到北美担任《宾夕法尼亚杂志》的编辑,1776年发表政论小册子《常识》,呼吁北美殖民地人民争取自由、独立和共和,对美国的独立战争产生了直接、广泛、持久的影响。

③1776年独立战争中大陆军连连失利,士兵精神动摇的危机关头,潘恩受华盛顿委托写下的又一篇荡气回肠的小册子《危机》。它以充满战斗激情的语言,鼓舞军队的士气,使那些拖着疲惫的双腿、浑身冻得发麻的大陆军官兵,士气为之一振。

④潘恩也成为有史以来除马克思外最好的一位小册子作家。他被称为“独立战争的笔”。

三、法国大革命年代的报业(1789—1794)

1基本情况(1)革命前

①18世纪的欧洲,除了英国与荷兰两个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的国家外,其余大部分地区还都处在封建统治之下,而法国是当时最强大、最发达的封建专制国家。

②在专制王朝的严厉管制下,法国的书刊出版不仅事先必须经过许可,而且出版物的内容都得受到检查。大革命前法国的封建专制王朝管制新闻出版的严厉程度,在欧洲只有沙皇俄国和以宗教裁判所闻名的西班牙或可相比。

③由于法国封建势力异常强大,直到大革命前夕法国才诞生第一张日报,这就是1777年在巴黎创刊的《巴黎新闻》。(2)革命后

1789年大革命爆发后,专制王朝钳制报业的一切桎梏土崩瓦解,大革命时代无数惊天动地的事件,也激起民众的强烈兴趣,从而大大刺激了报业的繁荣。

①《杜歇老爹报》

a.《杜歇老爹报》是左翼的机关报,由雅各宾派左翼领袖,巴黎“无套裤汉”的主要代言人埃贝尔于1790年创刊。

b.《杜歇老爹报》,以其坚定的革命立场和战斗主张而赢得下层民众的推崇,其大胆泼辣的报道、嬉笑怒骂的评论以及完全口语化并大量使用俗语的文字风格,使它成为“法国大革命中最大众化的报纸”。

②《法兰西和布拉班特革命报》和《老科德利埃报》

这两份报刊均由德穆兰创办,《法兰西和布拉班特革命报》一方面报道法国革命的进程,另一方面还广泛讨论比利时以及其他国家的革命问题。后来德穆兰又创办了《老科德利埃报》。德穆兰创办《老科德利埃报》,意在恢复和遵循原科德利埃俱乐部的传统,即反对滥施暴力和防止侵犯人权。

③《宪法保卫者报》

雅各宾阵营里的中间派喉舌。该报由罗伯斯比尔创办的。在雅各宾派中是属于中间立场。

2马拉及其《人民之友报》(1)马拉其人

马拉是位杰出的资产阶级革命家、政论家和名记者,曾获医学博士学位,在光学、电学上也颇有造诣。大革命前,他曾不断著书,抨击封建专制制度。(2)马拉和《人民之友报》

大革命爆发后不久,马拉创办《人民之友报》。从其出版的第一天起,就成了革命民主派的战斗机关报,最富革命性和斗争性,影响最广泛。广大平民都把马拉看作自己利益的保护者。

3《人权宣言》第十一条(1)《人权宣言》是启蒙运动的概括和总结

①法国大革命前夕,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广泛传播,言论、出版自由的主张已经成为普遍的社会诉求。

②大革命爆发后仅一个多月,1789年8月26日,包括出版自由条款在内的《人权宣言》庄严诞生。《人权宣言》全面而具体地确立了一系列自由、平等和博爱的原则及其法律规范,在历史上第一次把人权置于法律体系的保护之下。

③后来,《人权宣言》成为法国《九一年宪法》的序言,第十一条为法国1881年的新闻自由法奠定了理论和法律基础,并陆续为许多国家的宪法或宣言所借鉴。《人权宣言》的全称是《人权与公民权宣言》,共计17条。其核心精神就是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与博爱的思想。(2)第十一条的核心思想《人权宣言》第十一条的核心思想有两点:①言论出版自由是“天赋人权”,神圣不可侵犯;②要为滥用此项自由承担责任。

四、18世纪的“高级报纸”

1高级报纸与大众报纸

高级报纸着重刊登国内外重大新闻和严肃评论,其读者多属有权势、有声望、有知识、有教养的社会“精英”阶层,如《泰晤士报》、《纽约时报》、《南华早报》(香港)等。

大众报纸主要刊登有趣有用的各种社会新闻,以及大量体育、影视、游玩等娱乐性内容,同时也免不了耸人听闻的黄色新闻,对国内外的重大事件则往往以简短通俗的形式加以报道,读者一般多为普通百姓与社会大众。比如《太阳报》(英国)、《纽约每日新闻》、《东方日报》(香港)等。

2《贝林时报》《贝林时报》是丹麦最负盛名的高级报纸,创刊于1749年。创办人为德国人贝林。《贝林时报》刚创刊时,还是早期报刊大多沿用的小册子形式。

3《新苏黎世报》《新苏黎世报》创办于1780年,既是瑞士首屈一指的大报,也是世界屈指可数的高级报纸。《新苏黎世报》既是一份新闻纸,又是一份观点纸,既对事实进行报道,同时又对事实加以阐释——这是它的一大特色。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