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梨园千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2 21:27:05

点击下载

作者:王丽

出版社:汕头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江西梨园千秋

江西梨园千秋试读:

前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可见,美丽中国,是环境之美、时代之美、生活之美、社会之美、百姓之美的总和。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紧密相连,建设美丽中国,其核心就是要按照生态文明要求,通过生态、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建设,实现生态良好、经济繁荣、政治和谐以及人民幸福。

悠久的中华文明历史,从来就蕴含着深刻的发展智慧,其中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就是把我们人类看作自然世界的和谐组成部分。在新的时期,我们提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这是对中华文明的大力弘扬,我们要用勤劳智慧的双手建设美丽中国,实现我们民族永续发展的中国梦想。

因此,美丽中国不仅表现在江山如此多娇方面,更表现在丰富的大美文化内涵方面。中华大地孕育了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是中华大地之魂,二者完美地结合,铸就了真正的美丽中国。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滚滚黄河、滔滔长江,是最直接的源头。这两大文化浪涛经过千百年冲刷洗礼和不断交流、融合以及沉淀,最终形成了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最辉煌最灿烂的中华文明。

五千年来,薪火相传,一脉相承,伟大的中华文化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绝而从没中断的古老文化,并始终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其根本的原因在于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和广博性,并充分展现了顽强的生命力和神奇的文化奇观。中华文化的力量,已经深深熔铸到我们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是我们民族的基因。中华民族的精神,也已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是我们的根和魂。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各族人民五千年来创造、传承下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其内容包罗万象,浩若星汉,具有很强文化纵深,蕴含丰富宝藏。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建设更加优秀的新的中华文化,这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根本。

总之,要建设美丽的中国,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首先要站在传统文化前沿,薪火相传,一脉相承,宏扬和发展五千年来优秀的、光明的、先进的、科学的、文明的和自豪的文化,融合古今中外一切文化精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民族文化,向世界和未来展示中华民族的文化力量、文化价值与文化风采,让美丽中国更加辉煌出彩。

为此,在有关部门和专家指导下,我们收集整理了大量古今资料和最新研究成果,特别编撰了本套大型丛书。主要包括万里锦绣河山、悠久文明历史、独特地域风采、深厚建筑古蕴、名胜古迹奇观、珍贵物宝天华、博大精深汉语、千秋辉煌美术、绝美歌舞戏剧、淳朴民风习俗等,充分显示了美丽中国的中华民族厚重文化底蕴和强大民族凝聚力,具有极强系统性、广博性和规模性。

本套丛书唯美展现,美不胜收,语言通俗,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古风古雅,具有很强可读性、欣赏性和知识性,能够让广大读者全面感受到美丽中国丰富内涵的方方面面,能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豪感,并能很好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创造未来中国特色的先进民族文化,引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实现建设美丽中国的伟大梦想。

弋阳腔

弋阳腔,亦称“弋腔”,俗名“高腔”,是元末明初时宋元南戏流传到江西弋阳一带,与弋阳当地语言、民间艺术相融合而产生的。弋阳腔是明代戏曲中的四大声腔之一,形成于江西东部一带。弋阳腔特点表现为:保留了徒歌与帮腔,出现了滚调,曲牌联套具有民间音乐的灵活性和随意性。明代以来,弋阳腔流传到全国许多地方,并与当地的方言土语、民间腔调相结合,形成了川剧、湘剧、赣剧、婺剧、东河戏,安徽的四平腔、福建的闽剧、江苏的淮剧等许多新的地方剧种。

始现于乱世之中的弋阳腔

在南宋末年,江西被战争的乌云笼罩着,连年的兵祸让江西这片土地民不聊生,人们都过着凄惨的生活。在弋阳的大路上,一队骑兵刚刚过去,被马蹄激荡在半空中的尘土还没有落下。

这时从路边走出几个当地的农民,他们看着渐渐远去的骑兵,弯下腰从地面上拿起劳动的工具,来到已经被战马践踏过的田地之中,小心翼翼地扶起还没有成熟的农作物,精心地照顾着。

这些农民眼中流露出愤怒与不甘,更多的则是伤心与期盼。他们期盼着能够尽可能多的抢救田地之中被战马践踏过的庄稼;他们期盼着日后不要再来军队以让他们庄稼不要再受到摧残;他们期盼着庄稼早点成熟快点度过这个粮荒的时期。

头顶上烈日炎炎,炙热的阳光烘烤着地面。这些农民顾不得擦拭一下脸上的汗水,将田地里面的庄稼一棵棵的重新扶起来。

不知道过了多长时间,这些农民终于将所有还能抢救的农作物都重新扶了起来。他们回头看向身后的田地,看着眼前绿油油的庄稼,心中产生出一股浓浓的喜悦。

两个月过去了,终于到了收获季节。农民们看着金灿灿的庄稼,一个个心中非常高兴,他们在田间挥舞着镰刀,快速地收割着庄稼。

一阵微风吹过,被饱满果实压得弯弯的谷穗上下起伏,仿佛是金色的波浪,在这起伏的波浪中,十几个被太阳光晒得黝黑的农民是那么显眼。在粮食收割了一半的时候,农民之中的一个人再也难以抑制自己心中那收获粮食的激动,大声地歌唱起来:

田野上庄稼都已收割完毕,

大麦小麦收进仓库干草堆成堆。

辛苦的种田人将得到酬谢,

金黄的麦粒补偿他们一年的血汗。

人人都高兴,

到处歌舞欢唱着歌儿编成一个丰收的大花环。

随着这喜庆丰收的歌声在田地之间响起,农民心中快乐的情绪也溢满了整个天空。所有的人都能感受到这种欢乐的情绪。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跟着唱和起来。

农民的声音渐渐汇集成一条洪流,弋阳腔在天地之间久久回响,在这一刻他们已经忘记了战争的伤痛;在这一刻他们依靠自己的努力获得了继续生存下去的资本;在这一刻他们是当之无愧的英雄,不但战胜了天灾而且还战胜了人祸。

弋阳位于赣东北的信江中游,旧属广信府,东汉建安15年开始置县,地处闽、浙、皖、赣的交通要道,素有江东望镇之誉。

弋阳腔是我国古老的戏曲声腔,起源于南宋末年,兴起于浙江的南戏,后来经信江传入江西,在弋阳地区结合当地方言和民间音乐以及地域民俗相融合滋生出的一种全新的地方腔调,因发源地而得名“弋阳腔”。与昆山腔、余姚腔、海盐腔并称“四大声腔”。

弋阳腔最初是流行于江西弋阳一带的南戏声腔。在元末明初,它已流传到徽州、福建等地。

弋阳腔继承南戏的优秀传统,沿着民间戏曲的发展道路,以其独特的艺术风貌,自成一派。其曲调多半是出于宋人词曲和里巷歌谣,用不同的曲牌连缀成套,保持着我国古代挚宸恍鷶的本色。本无宫调,亦罕节奏,畸农市女,顺口而歌。

明初叶,弋阳腔的唱腔结构,与海盐腔、余姚腔、昆山腔一样,都来自南戏的曲牌联套体制,角色行当也承南戏,分生、旦、净、末、丑。其舞台表演,即唱、做、念、打则只用锣鼓节制、帮衬而无管弦伴奏。知识点滴弋阳腔流行数百年分布广阔的原因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它的自身特点发展的必然结果。弋阳腔继承和发展了南戏演唱时那种“随心令”“顺口可歌”的民间艺术创作的传统。虽也演唱曲牌,但它不像昆山腔那样格律谨严,灵活性很大。与此同时弋阳腔可采用方言土语,使它每到一地能与当地语言、语音逐渐结合,而成为地方化的声腔。另外弋阳腔对昆曲等传奇剧本一向采用“改调歌之”移植上演的做法,加入“滚”的表现手法,插入通俗的韵文、散文,使观众更易理解。

弋阳腔北上京城形成京腔

在明末清初的时候,弋阳腔一路北上来了北京,和当地的方言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京腔。

北京作为元代与明代的国都,一直都是我国的文化中心,尤其是经过元曲的洗礼之后,曲艺在北京盛极一时,几乎是人人追捧。

戈阳班艺人来到北京之后,北京的居民立刻就喜欢上了这种唱腔,他们被弋阳腔那粗犷嘹亮的声腔深深地吸引着。每当他们听到粗犷中带着细腻,高亢里夹着婉转的弋阳腔,就身不由己地停下脚步,驻足倾听。

面对这种极具特点的高腔,北京曲艺界的艺人立刻就意识到这个地方戏曲发展的新机遇到来了。

北京戏曲艺人在弋阳腔进入北京之后,立刻带艺投师,进入了弋阳腔戏班,向弋阳腔戏班学习。北京当地艺人一进入弋阳腔戏班,立刻就被弋阳腔深深地吸引了。

尤其是他们体会到弋阳腔那种“随心令”“顺口可歌”的民间艺术创作的传统。让北京艺人意识到自从元代以来一直束缚他们曲艺发展的原因,就是他们太刻板地追求正统文化,忽略了民间文化。

终于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学习和融合,北京本土艺人将弋阳腔的优秀精华全部融会贯通,结合本地的唱腔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京腔,并且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红遍了大江南北。

这一天康熙皇帝的老师陈廷敬微服出行,察看民情。当他走到天桥附近的时候,远远地就听到前方爆发起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和叫好声。

陈廷敬带着随从来到人群之中,他看到一个丑角艺人正在看台上表演。这个丑角插科打诨,动作夸张滑稽,引来观众一阵阵的喝彩。

陈廷敬在欣赏表演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奇怪的问题,那就是丑角的语言是官话,不论来自什么地方的人都可以听懂。所以表演的场面非常火爆,喝彩的声音来自天南海北,各地人都有。

陈廷敬是一代名臣,继承了儒家正统思想,忧国忧民,以民生为重。当他发现这个以官话为传播方式的戏曲形式之后,立刻意识到这种戏曲形式很快就会成为梨园界的主流。

为了帮助这种能够给整个国家百姓都带来快乐的新的腔调的成长。陈廷敬在天桥这个繁华的地方,公开了自己的身份,并且当着众人的面,对表演的艺人发出了邀请,请他们进自己的王府进行表演。

戏班班主接到了陈廷敬的邀请,感觉受宠若惊,连忙表示一定会精心准备,在表演的时候拿出最高的水平。

到了戏班表演的日子,陈廷敬广邀好友,不少朝廷的官员都齐聚于陈廷敬的家中,准备欣赏陈廷敬赞不绝口的戏曲,甚至连康熙皇帝都亲自到场准备见识一下。

这一晚陈廷敬家鼓乐喧天,乐器声整整持续到后半夜才偃旗息鼓。观看了京腔戏班表演的康熙皇帝以及各位朝廷命官纷纷对京腔赞不绝口。京腔经过这一次的表演,一举成为北京城最受官宦喜爱的唱腔。

清代康熙、乾隆之际戈阳腔曾盛极一时。当时曾有“南昆、北弋”之说,其中“北弋”即指京腔。

据《都门纪略》记载:

我朝开国伊始,都人尽尚高腔,延及乾隆间,六大名班,九门轮转,称极盛焉。

可见当时弋阳腔在北京极其盛行,而且它的足迹已经遍及广东、湖南、四川、湖北、山西、山东、河南、云南、贵州、浙江、安徽、福建等省,成为一个极重要的剧种。

弋阳腔属于高腔类,它的声腔都有高亢的特点,但京腔却显得婉转柔和。

如《影梅庵忆语》所记明代末期陈圆圆唱的“燕俗之剧”就是这样:

以燕俗之剧,咿哑啁哳之调,乃出之陈姬身口,如云出岫,如珠在盘,令人欲仙欲死。“咿哑啁哳之调”“如云出岫,如珠在盘”,这与“音遏行云”“歌喉嘹呖”充满昂扬之气的风格相比,有着天壤之别。此外,有关京腔的描述还多次使用“咿唔”“咿唔如话”之类的词,显示出京腔低缓、柔和的特征。

京腔在伴奏乐器上也不同于其他高腔,用丝弦伴奏。《消寒新咏》论及乾隆末年京腔演员王德官时称:

王德官,宜庆部小旦。貌与罗荣官相埒。面圆如杏,饶有风韵。丝弦咿唔中,声音亦复嘹亮。

非常明显,京腔伴奏使用了丝弦。由于使用丝弦,唱腔受到影响,起了变化。“丝弦咿唔”在先,声音“嘹亮”在后,声音的嘹亮用“亦复”2字来表述,给人的感觉似乎歌声并不那么高亢,“高亢”未得到突显。《消寒新咏》“邱玉官”条石坪居士说得更具体,称:

余到京数载,雅爱昆曲,不喜乱弹腔,讴哑咿唔,大约与京腔等。

史料所见,还有“工尺咿唔如话”“余小习举子业,键户吚唔”之语。“咿唔如话”说明声音很低,像说话一样。京腔在丝弦的伴奏下,唱腔婉转柔和。

京腔有专用击节锣鼓名叫钖锣,钖锣作为高腔的一种,京腔保持了击节的传统《扬州画舫录》称:

京腔用汤锣不用金锣。

可见“钖锣”是京腔的专用锣,以区别其他声腔击节用的伴奏器具。这也说明京腔在用锣方面与弋阳诸腔的不同。

另外京腔的丑角有突出成就,“京丑”在花部诸腔中首屈一指。《扬州画舫录》称:

唯京师科诨皆官话,故丑以京腔为最。

该书还从观众需求的角度将当地丑角与京丑进行了比较,指出当地丑角因不通官话,受制于乡语,致使不能作进一步的发展。指出:

吾乡本地乱弹小丑……终止于音乡谈,取悦于乡人而已,终不能通官司话。近今春台聘刘八入班,本班小丑效之,风气渐改。

京丑的艺术水准得以展现、京腔拥有众多的观众和具有更为广泛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官语”——京白的使用,而且,京丑对后世戏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其他声腔的丑角改用北京话,后来丑角都变成了“京片子”,所谓:

南国优贩,妙选子弟。首工京话,语柔声脆。

与“京腔”同一时期,“弋阳腔”也在北京使用,而且,二者多处并列出现在同一条史料中。知识点滴丝弦即是一种京腔演奏的乐器,同时也是一个戏种,是我国汉族地方戏曲之一。丝弦又名“弦索腔”“弦子腔”,流行于河北省中南部,是全国稀有剧种之一。剧种起源于明末,其声腔为元、明流行于燕赵的小令。丝弦于清代嘉庆年间曾遭禁演,于鸦片战争后在民间日渐发展,并形成了东、西、南、北、中五路流派,流行于石家庄地区一带的为中路丝弦。

弋阳腔的雅调艺术特色

1960年,在长春电影制片厂的摄影棚中,导演黄粲正在指挥着工作人员做着拍摄的准备工作,场地中工作人员紧张有序地精心布置着场景。

在场边,潘凤霞和董庆祁两个人涨红着脸,神情激动地看着正在忙碌的工作人员。

潘凤霞对董庆祁问道:“你紧张吗?我的手心都是汗,多少次登台演出,即使面对上千观众我都没有这么紧张过。”

董庆祁回答说道:“我也一样,非常紧张,而且还非常激动。我们一起登台演出了这么多年,彼此之间已经达到了心意相通的程度。我明明知道这一次也绝对不会出现什么问题,可就是心里一直都在打鼓,紧张的好像连气都喘不上来了。”

潘凤霞深有感触地用力点点头,来回搓着手掌,不时做出几个深呼吸的动作,尽管她已经想尽了办法来缓解自己紧张的情绪,但是依然没有丝毫的效果。

这时候导演黄粲来到潘凤霞和董庆祁两人面前,看着两个人紧张的样子,开口说道:“潘老师,董老师,不用紧张。真的不用紧张,你们平时怎么做的就怎么演,以你们两个人的功力,拍好这个电影我个人觉得不会有丝毫的问题。”

董庆祁深呼吸一口,然后说道:“黄导,按理说我们两个人唱了半辈子的弋阳腔,尤其是这个《还魂记》更是不知道唱了多少次。可是这一次跟以前不一样,是要拍摄成电影,给全国人民看的。我们感觉到压力很大,我们非常迫切地想要演好这出戏,让弋阳腔再一次红火起来。”

潘凤霞与董庆祁是弋阳腔的艺人,现在弋阳腔在国家的支持下要拍成电影进行宣传,这让他们看到了弋阳腔的曙光,他们感觉到责任重大,所以才会抑制不住地紧张。

导演黄粲已经见过很多次这样的情况,他明白这些老艺人的功力都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只要乐器声响起,他们立刻就会习惯性地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状态,接下来的事情就是水到渠成,直到拍摄完毕。

但是黄粲同样也知道当局者迷的道理,只是对他们两人劝说了一会儿,然后就开始了最后的准备工作。

终于,剧务来到黄粲身边,表示一切都已经准备妥当,随时可以开始。

黄粲点了点头,大声喊道:“各部门注意,预备开始。”

南宋南安太守杜宝请老儒生陈最良教习女儿丽娘。但杜丽娘不甘封建礼教的束缚,渴望自由幸福的生活。在丫环春香的怂恿下,偷偷来到后园游玩,满园春色,赏心悦目。丽娘回到房中竟打起盹来。梦中,在花神的帮助下,丽娘与书生柳梦梅邂逅,两人心心相印,结下良缘。

……

三年后,书生柳梦梅进京赶考,路过南安,住在梅花观。一天,他去后花园散步,见园中景物似曾相识,顿觉纳闷,又见太湖石畔一幅画轴,正是梦里所见的姑娘,于是焚香叩拜,与丽娘的画像诉说衷情。

晚上,丽娘芳魂前来相见,两人表达了彼此忠贞不渝的爱情。丽娘要梦梅次日去后花园梅花树下太湖石畔掘墓相会。

柳梦梅掘开杜丽娘的坟墓。杜丽娘在花神的帮助下,在一片阳春美景、百花盛开中,慢慢苏醒过来。丽娘与梦梅幸福地结合在一起。

影片拍摄得非常顺利,潘凤霞与董庆祁两人都超水平发挥,将自己的最高技艺十分完美地在电影中展现出来。他们在打破传统曲牌限制艺术形象塑造的同时还在“滚唱”方面大胆创新,一举完成了一部弋阳腔的经典之作。

电影在全国各地广泛放映,受到了极高的赞誉,观看的人们被两人的表演深深地吸引和打动了,看完之后都称赞《还魂记》是“秀、美、娇、甜”的弋阳雅调。

数百年来,这支古老的声腔一直以其激越、高亢的旋律回荡在中国戏曲界的上空,打动着千千万万弋阳腔爱好者的心。多年来,这支声腔也深为弋阳民间艺人所传唱,流传至今。

悠悠信江,汲取了上千年传统文化的灵气,积淀了数百年民间艺术的精华,才铸就了弋阳腔这一千古绝唱。

1949年后,人民政府大力组织弋阳腔的抢救、发掘和整理工作,使弋阳腔从濒临绝迹的危境中重获新生,并日益繁荣壮大。

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王朝闻先后于1982年和1987年两次赴弋阳县考察弋阳腔,观看了弋阳腔剧团排演的折子戏《荆钗记·见母》后,他赞誉道“该剧具有催人泪下的艺术感染力”。

弋阳腔对我国后来许多地方的戏曲剧种都产生过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据新中国成立后不完全统计,全国有14个省、市的30多个地方戏曲都与弋阳腔有着渊源关系。如:河北梆子、山西秦腔、四川川剧都是弋阳腔的支脉。

弋阳腔主要表演特色是动作大,身段严谨、场面热闹,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适合民间演出。在演唱形式与风格上,独具自己的特色。它以徒歌的形式干唱,既不用丝竹也不用管乐器伴奏,锣鼓伴奏只为演唱击节,同时用以渲染舞台气氛。

弋阳腔中大鼓大锣的伴奏与其高亢、激越的唱腔曲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喧闹、粗犷的音乐风格;弋阳腔还有“一人唱而众人和之”的特点,也就是众声帮腔的形式。

弋阳腔这种“一个启口,数人接腔”的形式,随着演出需要而得到不断的发展,它不仅能渲染舞台气氛,还可以起到加强词意表达、帮助刻画人物、描绘剧中环境、铺陈戏剧情节等作用,因而成为弋阳腔中的一个重要艺术表现手段,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弋阳腔及其流变的青阳、徽州、四平、太平诸腔的演出剧目,现存120种左右。这些剧目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具有民间文学的创作传统。

弋阳腔剧目的来源,有相当一部分是继承了宋元南戏的传统戏,如《琵琶记》《拜月亭记》《白兔记》《荆钗记》《杀狗记》《金印记》《绣襦记》等。

还有一部分是在长期与海盐、昆山等腔交流演出中吸收来的,如《玉环记》《浣纱记》《红拂记》《玉簪记》《红梅记》《水浒记》等。对这样两类剧目,弋阳腔艺人和民间剧作家,在演出实践中往往“改调歌之”,以增强作品的乡土气息。

弋阳腔本身的剧目,大多出自中下层文人和民间艺人之手,如《破镜记》作者朱少斋、《白蛇传》作者郑国轩、《织锦记》作者顾觉宇等。由于这些剧作家较接近群众,所以,他们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劳动人民的爱憎和道德观念。

在弋阳腔系剧种中,盛演不衰的代表性剧目,比如《织锦记》《同窗记》《卖水记》《破窑记》《金印记》《金貂记》等,都具有这种特色。知识点滴江西省东北部的弋阳县历史悠久,方言属赣语系,为戏剧曲调弋阳腔发源地。是高腔鼻祖的诞生地。弋阳县自公元210年置县始,至今已有1800年。文化积淀深厚,是位列明代戏曲四大声腔之首、被誉为中国古代戏曲“活化石”、高腔戏曲“鼻祖”弋阳腔的诞生地,境内至今还保存有古戏台50多座。

赣剧

赣剧是一个兼唱高腔、乱弹、昆腔及其他曲调的多声腔赣语剧种,其起源和前身是弋阳腔。弋阳腔饶河班、信河班两大流派于1950年相合,随后进入省会南昌,1953年正式成立江西省赣剧团,弋阳腔于是更名为赣剧。赣剧的弹腔,以二黄、西皮为主,其他还包括秦腔、高拨子、浙调、浦江调和文南词诸腔,其中优美动听的文南词腔调尤受群众的欢迎。赣剧的发展对京剧、川剧、湘剧、秦腔等44个剧种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

弋阳腔在困境中走向崛起

自南宋以来,经元代入明代,弋阳及其附近地区几乎战乱未已、灾荒不断,严重的生存危机把弋阳腔锻造成了“高腔”,弋阳腔是弋阳人顽强的生命力的表现。

弋阳人不仅刻厉自奋,矜谨节义,而且秉性耿直,崇尚宗教。弋阳腔熔铸了弋阳人的性格,弋阳人通过对戏曲的审美活动,获得了自我释放、自我减压、自我陶醉的艺术享受,最终获得了精神的解放和自我价值的肯定。

弋阳腔自诞生以来,即以其“杜撰百端”的连台大戏和“错用乡语”的艺术特色在民间广为流传。

宋元两代以后,南戏开始流传于东南诸省。赣东北地区的饶州、广信两府,曾归江浙行省管辖,明代洪武初年划入江西省。由于交通方便和贸易往来,南戏随之传入广信府的弋阳县。

当时,在弋阳县落脚的南戏,是专演《目连救母》戏文的。这种戏文,因受当地宗教思想的影响,逐渐发生变化,从而形成一种具有江西特点的南戏,被人称为“弋阳腔”,与江浙地区的其他南戏声腔,并驾齐驱。

弋阳腔一经诞生,就以它前所未有的艺术魅力迅速地弥漫于我国的戏曲舞台,在戏曲舞台上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记,演奏出了戏曲史上最高亢的旋律,创造了戏曲的新形式,揭开了我国戏曲史的新篇章。

作为赣剧的主要声腔,弋阳腔是最为古老的。明代成化、弘治年间祝允明在其著作《猥谈》中记载:

自国初来,公私尚用优伶其事、数十年来,所谓南戏盛行,更为无端,于是声乐大乱。……今遍四方,辗转改益,又不如旧。妄名余姚腔、海盐腔、弋阳腔、昆山腔之类。

流行赣剧的地区,在明代主要是唱弋阳腔。清初以后,保留在这里的弋阳腔,因为战争的破坏而受到严重的摧残,原来上演的连台本戏大都失传,流行地区只剩下玉山、弋阳、贵溪、万年和波阳等地。

这时在民间流传的弋阳腔,被大多数人称之为“高腔”,其中活跃在弋阳、万年的高腔班,还留下18本高腔戏,以维持它的正常演出活动。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光绪年间,使很多弋阳腔戏班,根本不能独立存在了。由于乱弹诸腔的兴起,在赣东北地区的戏班,有些便开始转唱高腔以外的其他声腔,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才使赣剧最终变成了个综合高、昆、乱三腔的剧种。

这种弋阳腔是继承南北曲的传统,并结合地方特点而创造出来的,其基本原因,就是用弋阳的方言土语来唱南戏的曲调,这才形成具有江西特点的新腔。

这种新腔,在目连戏的阶段还带有浓厚的宗教音乐色彩。以后,通过连台本戏和传奇戏的演出,才使它摆脱了宗教音乐的影响,变成南戏中流传甚广,影响最大的戏曲声腔。

长期以来,这种弋阳腔一直是干唱和带有人声帮腔的形式,由于是用假嗓子翻高八度的帮腔,故对本嗓帮腔的声调而言,便自称为“高腔”。赣剧从明代弋阳腔开始,到清代的乱弹诸腔以及昆腔的吸收,使它变成一个具有地方特色的多声腔的剧种。

这种弋阳腔在形成以后,在剧目上除原有的《目连戏》以外,主要是以扮演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如《封神传》《三国传》《征东传》《征西传》《水浒传》《岳飞传》《东游传》《南游传》《西游传》《北游传》和《铁树传》等。

和《目连戏》一样,每出戏都分作7天演完。这种连台本戏的出现,为弋阳腔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南戏其他声腔的发展。明代的弋阳腔还从南戏和传奇中移植了一些剧目,如《珍珠记》《卖水记》《长城记》《八义记》《三元记》《鹦鹉记》《白蛇传》《十义记》《洛阳桥记》《清风亭》《乌盆记》和《摇钱树》等。

这批传奇戏的增加,使弋阳腔的演出内容更加丰富,进而又把弋阳腔的发展向前推进了一步。知识点滴弋阳腔形成之初,受宗教音乐影响颇深。在当时因为战乱等原因,赣东北地区民不聊生,人口骤减。恶劣的生存环境造就了戈阳人坚韧的性格,戈阳人克服种种困难,以高亢粗犷的唱词唱出自己心中的抗争,塑造了弋阳腔的灵魂。正是因为弋阳腔具有这样的特殊性质,使它具有非同凡响的感染力。

弋阳腔吸收乱弹与昆曲

明末清初的时候,乱弹腔调在戏曲界开始悄然兴起。由于乱弹没有严格规范要求,非常随意而且脍炙人口,很容易被人们接受,所以它的流传范围很广。

当乱弹迅速进入赣东北地区后,立刻与当地的弋阳腔汇合,形成一种新的以演唱乱弹腔为主的戏曲。

在这个时期,形成了以景德镇、鄱阳、乐平为中心的高腔乱弹戏。这种戏的特点是继承了弋阳腔的粗犷宽广的高腔,同时吸收乱弹的易于上口的特点,其代表戏班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饶河班。

饶河班以饶河流域为中心,这里的交通便利,商业兴盛,尤其是瓷都景德镇更是繁华之地,全国各地的瓷器商人都汇集到这里。

随着各处的商人汇集到景德镇,使得这里的戏曲文化非常兴旺,每天都有很多的戏班在各个瓦市,港口搭台唱戏,甚至有些戏班还会联合起来,不分昼夜的表演。

每逢节日,这里更是变成了戏曲的海洋,数十个戏班纷纷搭台,为庆祝节日上演连台大戏。

景德镇有一所柴窑即将建成,窑主选定黄道吉日邀请专门从事喜庆盛典演出的饶河班在开窑口当天前来助演。

这一天饶河班天还没有亮就顺流而下来到窑口之外,早早地开始搭建戏台,做表演的准备工作。随着太阳升上天空,人们陆续到来,饶河班的准备工作已经完成,随时可以进行表演。

在一阵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中,窑主高声喊道:“吉时到,开窑!”

饶河班的乐师纷纷演奏乐器,艺人登上戏台,以高亢的声腔,高绝的身手表演《白蛇传》,拉开了庆祝的序幕。

戏中白娘子、法海、许仙等角色纷纷登场,把冯梦龙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的故事改编的《白蛇传》完完整整地呈现在观众的面前。

这台大戏整整演了4个时辰,直到柴窑烧出了第一批瓷器才结束。

随着窑主再次高声喊道:“敬风火仙师。”

饶河班的另外一组艺人登上戏台,在一阵板眼与二胡声中,上演了《摇钱树》。

鼓乐声中,饶河班艺人表演着喜庆的戏曲《摇钱树》。与此同时,窑主带领工匠恭恭敬敬地来到风火仙师庙前,手持三柱高香,面对庙中的风火仙师徐徐下拜。

随着祭拜风火仙师的程序完成,这一天的正式活动终于结束。现场的人们可以全心全意地欣赏饶河班艺人的演出了。

饶河班艺人不愧是当时景德镇、鄱阳、乐平地区的第一戏班,经过了六七个时辰的表演,还有充足的艺人储备。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