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教不好的孩子 只有不会教的父母(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5 19:21:32

点击下载

作者:杨嵩 西川木兰

出版社: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没有教不好的孩子 只有不会教的父母

没有教不好的孩子 只有不会教的父母试读:

?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纪伯伦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对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个世界却并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边,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爱,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

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

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

第一章 所有的教育要从尊重开始

尊重,是一种素质,也是一种美德。人在社会中生活,不同的人性,不同的选择,只能在统一的基本的价值条件下才能获得发展。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我们往往会忽略“尊重”真正的内涵与重要性,认为“尊重”是一个谁都知道的问题,但事实上,该问题远非大家所想象的那样简单。只有彼此尊重,父母才能了解、理解、包容和支持孩子的成长,孩子和父母才能彼此陪伴,彼此成长。

给孩子自己选择自己做事情的权利

尊重,是一种素质,也是一种美德。 ——(中国) 李镇西

教育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 ——(美国) 爱默生

心理学家在对成长期孩子的研究中发现,一个人如果从小得不到尊重,会对他的未来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其中之一就是长大以后不会尊重别人,特别是不懂得尊重自己的孩子。

所有的成功都是每一个人个性的成功,因此,教育的真谛是让孩子成为他自己,给孩子选择的权利;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学会自己去学习做事情,积累自己的经验,从而提高自己的各种能力。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提出:“儿童不是‘小人’,儿童的心理与成人的心理不同,儿童时期不仅作为成人之预备,也具有他的本身价值,我们应当尊重儿童的人格,爱护他的烂漫天真。”

在《教育的秘诀是真爱》一书中,孙云晓教授讲了这样一件事:

有一位母亲看到上高中的儿子因为谈恋爱而心神不定的时候,非常替孩子着急,于是在儿子出门后想方设法撬开了儿子的抽屉,取出儿子的日记。可是,当她翻开日记时,手却像被烫了一般。原来儿子在日记本中夹了一张纸条:“妈妈,我料定您会来看我的日记,我瞧不起您!我的烦恼是我自己的事情,您不必管我,我能挺过这一关!”

这位母亲追悔莫及,感慨自己低估了孩子的能力,不应该不尊重孩子。有的父母也许会这样说:“在家里你是我的儿子,我是你妈,我有权力看你的信件和日记。”

父母虽然给了孩子生命,养育了孩子,但这并不意味着孩子是父母的附属品。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应该受到尊重,也只有受到尊重后,他才可能尊重自己,并可能学会尊重别人,进而成长为一个具有健康人格的人。

孩子不是属于父母的某种“东西”。当父母意识到孩子也是独立的个体,很多时候就会放弃扮演“过来人”的角色,让孩子自己选择。

? 01. 不要用自己的经验来代替孩子的成长

01. 不要用自己的经验来代替孩子的成长

父母经常犯的错误是不敢放手让孩子去做任何事情,一切由父母包办。他们会经常对孩子说:“除了学习,你什么活都不用干!”这样的教育结果可想而知,孩子的自立能力差,依赖性强,并且经常以自我为中心。其实,孩子的许多优秀品质就是在独立做事情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下面是一位16岁少女的心声:

我妈这人事儿特多,对我管的特严,啥事儿都要干涉。比如说我每天能去哪儿,几时能回来;能说哪些话,能做哪些事儿;买衣服、怎么穿得听她的;电视看多长时间,只能看哪些频道……我妈都会紧着吩咐我,甚至连用哪个牌的卫生巾都得我妈说了算。

我觉得我已经长大了,有些事情自己应该可以做主了,可在我们家民主根本行不通。上回去同学家玩,我妈就规定晚上9点必须回家,我就迟到了20分钟,回来后我爸就打了我,竟然还说:别说20分钟,给你规定的时间你迟到一分钟都不可以。这次升学考试更离谱,我一直都喜欢园林设计,我妈却说这门学科太丢人,说别人家的孩子毕业后都当白领,而我这没出息的才去搞花花草草。她自己也没主意,竟然去问别人我报考哪个专业更合适?

现在我每天都觉得很压抑,都喘不过气来,家里好像牢房……

据北京市未成年保护委员会办公室统计,目前的家庭教育中,几乎都有对孩子的某些方面实行包办的现象,只不过是程度各不相同而已。而现在的孩子自主的呼声越来越高,这也形成了目前家庭中孩子和父母存在矛盾的一个重要方面。

父母处处为孩子大包大揽,一是容易让孩子形成依赖,使孩子在生活中没有目标,没有动力;二是不利于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在以后的生活中遇到挫折或是失败时,不会检讨自己,而是怨父母、怨社会。事事替孩子想好,父母们以为是爱孩子,却没有考虑到实际上剥夺了孩子成长中适当遭受挫折、困难,学习爱护和帮助他人的机会与权利。同时,漠视、忽视孩子的情感需求,对他们成长中的问题置之不理,使孩子不得不寻找其他途径解决问题或得到情感满足,又往往因为经验不足或受外界不良影响出现问题。

父母正确的教育方法应该是:引导帮助他,但不能代替他做。

生活中我们常能碰见这样的例子:“妈妈,我渴了。”孩子说道。“你应该自己倒水喝去。”妈妈在说这句话的同时就把水给孩子倒好了,送到孩子嘴边,并且说道,“以后像这样的事应该自己去做。”

然而事实上,妈妈很少让孩子自己动手,往往早就给孩子预备好了。让我们看看叶圣陶先生是如何教育孩子写作文的吧。

叶圣陶先生的长子叶至善介绍小时候父亲是怎样教授他作文时,用了“不教”这样的字眼。原来,叶老从来不给孩子教授作文入门、写作方法之类的东西。他只要求孩子每天要读些什么书。至于读点什么,悉听尊便。但是读了什么书,读懂了点什么,都要告诉他。除此之外,叶老还要求孩子每天写一点东西。至于写什么也不加任何限制,喜欢什么就写什么:花鸟虫鱼,路径山峦,放风筝,听人唱戏,看人相骂……均可收于笔下。

叶圣陶先生看似没有教给孩子读书为文的方法,实际上却是引导他们运用自己的思想去思考、去写作。

再来看一看新华网的一则例子,说的是两位家长的例子。

一位出差在外的家长,因为孩子习惯了每天有人叫醒才起床,不得不定点给家打电话完成“任务”,否则孩子很有可能上学迟到。另一位家长无须坐班,眼睁睁看着孩子在闹钟响过后依然沉睡,一直睡到两节课过后才自然醒来,面对孩子的惊慌失措,家长平静地告诉他: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孩子从此再也没有将自己的事情“分摊”给大人。

这两位家长,第一位代替孩子做事情,结果是锻炼不了孩子的自立能力;第二位是帮助孩子分析该怎么做,虽然孩子这一次晚了,但他从此养成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完成的好习惯。显然是第二位家长的做法比较值得借鉴。

? 02. 让孩子成为他自己

02. 让孩子成为他自己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父母应该及时发现孩子的特点,并加以引导,使孩子的成长更加健康。《读者》杂志曾转载过林格的一篇文章,大意如下:

台湾著名漫画家蔡志忠的父亲就很愿意让孩子做他们自己喜欢的事,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设置一个目标,逼孩子去达成。蔡志忠上中学时,大部分时间都沉迷于漫画世界,多门功课不及格,甚至面临留级的命运。当时,台北的一家漫画出版社邀请蔡志忠去画漫画。蔡志忠不知道父亲能否同意自己放弃学业。

一天晚上,父亲像平时一样坐在藤椅上看报。蔡志忠忐忑不安地走到父亲身后,轻声说:“爸,我明天要到台北去画漫画。”父亲没有抬头,边看报边问:“有工作了吗?”“有了!”“那就去吧!”这一问一答中,父亲一动也没动,继续看他的报,蔡志忠也没走到他的面前。

或许,蔡志忠和他父亲当时都未曾想到,这短短的几句对话,却成了影响蔡志忠一生的最重要时刻。如果当初父亲一定要让他留在学校接受留级的命运,他日后还可能因为漫画而闻名全世界吗?

反观我们身边却有很多父母以“爱”的名义不断地伤害着孩子。有很多父母把孩子当成工具,来实现他们未完成,或者不可能完成的梦想。他们“重视孩子”只是表面的,实际重视的往往是他们自己:

重视孩子学习、希望孩子出人头地,往往是重视自己的虚荣;

重视孩子成长、希望孩子完成自己未圆的梦想,往往是重视自己的愿望;

重视孩子将来、认为“我是在为你好”的时候,往往是重视自己的判断;

重视孩子是不是“听话”、是不是“守规矩”,往往是重视自己的权威……

把孩子看成独立的个体,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之上爱他,才会让孩子成为真正的自己。孩子的童年不会重来,把孩子当成自己的附庸,强迫孩子去做他不喜欢的事情,会让孩子只知道听从大人的意愿,渐渐失去自己,而这将会成为中国家庭教育最大的失败。

尊重只能靠尊重来培养。就是说,只有家长对孩子的尊重,才能培养孩子对别人的尊重。家长对孩子真正的尊重,不应只是出于“爱”的情感,更应该出于一种平等的理念。

尊重,是一种素质,也是一种美德。那么,如何来尊重孩子呢?

◎ 把孩子当作家庭中的一个平等成员。父母要改变那种支配一切、指挥一切的错误观念。时刻牢记这一点,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会顺利得多,亲子关系也会融洽得多。

◎ 多问孩子的想法。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异的,别人家的孩子喜欢做的事情,自己的孩子未必会喜欢,因此不要强迫孩子去做这个、去学那个,关键是要符合孩子的实际情况,要孩子自己愿意做。父母可以培养孩子的兴趣,但不能强逼孩子。选择也是孩子的权利之一,父母遇到与孩子相关的事情时,要学会和孩子商量,让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而不是根据父母的爱好兴趣做选择。一定不要猜孩子的想法,要学会与孩子静下心来交流,了解孩子真实的想法,而不是表面附和家长和老师的想法,这个是非常重要的原则,真正了解孩子真实的想法,而不是你认为孩子的想法。许多家长经年累月和孩子处理不好关系,就是家长从来没有弄清楚过孩子真正的想法,同样孩子也不知道家长的真实想法。

◎ 学会控制自己的情感、情绪。父母爱孩子是天经地义的,但也不能信马由缰,走向极端。面对孩子,父母要学会自我控制,保持理智,保持清醒的头脑。这句话看上去很简单,做起来非常难。当孩子学习成绩下降的时候;当孩子没有按我们的计划跟进的时候;当孩子在亲戚朋友前说出真话,而这个真话是我们不愿意别人知道的时候;当学校老师向你告状的时候……你是对孩子大骂大吵甚至打一顿,还是静下心来,了解孩子的想法和做法的原因。也许你自己勃然大怒,而孩子被吓着了,当事过境迁,你早已不当回事儿了,气消了,却给孩子留下了深深的痕迹,而你作为父母却浑然不觉。所以当我们忍不住发怒发火的时候,一定要让自己静下来,静下来,再静下来,与孩子交流。

? 03. 给孩子创造一个属于他自己的环境

03. 给孩子创造一个属于他自己的环境

如果我们真的尊重孩子,就应该给他们创造一个属于他自己的独立的生活环境。在这个环境中,他有自己独立做事的权力:自己吃饭,自己穿衣,自己梳头扫地,自己动手做一切事情。意大利著名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将这种生活环境称之为“儿童之家”,她说:“儿童之家”里的孩子愉快、耐心、沉静细致得如同一个最出色的工人,或者是最细心的管理者。当孩子把自己的衣服挂在墙上很矮的、他伸手可及的衣钩上时,当他打开一扇门,而门的扶手恰好是他的手所能把握的尺寸时,当他拿起一把对他的手臂来说并不沉重的椅子时,孩子的脸上呈现出一种异样的兴奋与快乐。“儿童之家”的教育理念风行欧美,主要是因为在这里孩子得到了充分的尊重,他们不仅在生理上是自由的,而且在精神上也享有充分的自由。在“儿童之家”里,孩子被当作一个人来看。所以,给孩子创造一个属于他自己的独立的环境,这对保证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在这方面德国教育家老威特教育儿子的方法有些与众不同。在老威特看来,根本就没必要分什么学习时间和玩耍时间。在游戏、散步和吃饭时,老威特总是想方设法地丰富儿子小威特的知识。开始,威特平均每天学习15分钟的功课。在这段时间里,小威特必须专心致志地学习,并且老威特不许任何人来干扰他。在学习时,妻子和仆人如果有事来找小威特,老威特会拒绝说:“现在不行,威特正在学习。”有客人来访,他会说:“请稍等片刻。”给孩子属于他自己的学习时间,这是老威特独特的教育之道。这一点很值得今天的父母们学习。有的家庭装修非常豪华,但是却没有一张孩子刚好合适的写字台;有的人家装修得灯美轮美奂,却就是没有一盏护眼台灯;更别说有的家长长年累月工作忙碌,社交圈更忙碌,孩子在什么环境学习都不知道。

例如近年来流行于大中小城市的广场舞,有的声音分贝非常高,附近的孩子根本无法安静学习。作为家长,我们要么去协调广场舞台声音小些,要么给孩子买上专门的耳塞,甚至像古代孟母那样搬家。总之切实为孩子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学习环境,是我们每一个家长应该努力做好的,也是可以想方设法做到的。

家教建议:

一个人心理健康的标准是智力正常,加上良好的性格和良好的适应能力。父母应在生活中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凡事不要为孩子大包大揽,这样才能正确教育孩子。

不仅要给孩子以身体自由,更应该给孩子以精神自由,尊重孩子独立做事的权利,只有这样的爱才堪称全面。

我们要以更多的平常心来关爱孩子,根据每个孩子的情况来关心孩子;而不仅仅参照书本和别人的经验。

做父母的,即使是在十分生气的情况下,也要问一问自己:到底是孩子的错,还是自己的错?亦或是两方面都没有错?因为有些事情了解沟通不及时,出现了误会;都会出现彼此错误的判断,从而让彼此产生冲突。情绪失控,势必会影响彼此的相处,很容易导致家庭教育走向失败。

父母应该给孩子创造一个属于他自己的独立环境,并尊重孩子自由做事的愿望。

当孩子年龄小的时候,我们会更多地关爱温暖孩子;当孩子年龄逐渐长大后,我们要更多地像朋友一样去了解他们、欣赏他们、支持他们……只有这样,父母和孩子之间才会有更多的尊重、理解和担当。只有这样的家庭,才更加阳光、和谐和幸福。

不要把孩子当成实现自己梦想的工具

不论孩子将来要干什么事业,应当从小做起。真不知道有多少父母能够认识到他们给予孩子们的所谓“教育”,只是迫使子女陷入平庸,剥夺他们创造美好事物的任何机会。 ——(美国) 邓肯

一对中年夫妇诉说,他们小时候是在苦水里泡大的。

现在条件好了,我们应该给孩子吃最好的穿最好的,让孩子受最好的教育。在学习、生活上孩子要什么有什么,学习也安排得满满的,放学后或在假日里,学钢琴、美术、奥数、外语,他们一样也不想儿子落在人后。“这都是为孩子的将来着想啊,可他并不领情。”最近11岁的儿子上课老是不能集中注意力,成绩呈直线下降,还常跟家长较劲,对家长态度十分恶劣,“我们拼命工作还不是为了他,他怎么能这样对待我们呢?”

可以这样说,父母对孩子的成绩、名次方面的要求决定了孩子的幸福与苦恼。学业上的成功往往是他们快乐的源头,学业上的压力又往往成为他们烦恼的源头。然而,一个致命的难题在于,父母对学历和成绩的高期望、高要求,是绝大多数孩子绝对无法实现的。在这样的重压之下,绝望和无奈就成为很多孩子的主要情绪状态。

其实,没有一个孩子不想学习好,也没有一个孩子不想考第一名。但是,为什么绝大多数孩子与第一名无缘呢?孩子们认为是自己笨或倒霉,父母们对此困惑不解,“别人的孩子行,我的孩子为什么就不行?”

哈佛大学的教育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身上至少有8种智能,它们分别是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音乐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省智能、人际交流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等。他认为,有些人热衷于写作,有些人擅长演奏动人心弦的乐曲,有些人对数字特别敏感,有些人能够创作视觉艺术作品,有些人能够轻松优雅地完成体育动作,有些人具有领导才能……

以上这些人其实都是人才,都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但是我们不能说上述的人谁最聪明,因为他们在不同的方面表现出各自的聪明才智。

反观现实,我们在教育中往往偏重于孩子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的发展,却忽视了儿童在其他方面发展的潜能。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在目前的教育教学体系中,是以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的发展为中心的。也就是说,所谓学生的考试名次,主要是考核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的结果。所以,无论是教师还是父母都重视语文、数学、英语等“主科”,而对品德、体育、音乐、劳技等“副科”不重视。

其实,这是一个天大的误会:8个智能是平等的,凭什么前两个就可以主宰命运而另外6个就被打入另册?父母要看到孩子的潜能和特质是有差异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找到孩子最擅长的方面,在孩子最有特质的方面培养他,这是父母们首先要注意的问题。

? 04. 让孩子自己去选择特长

04. 让孩子自己去选择特长

2005年10月23日《中国教育报》刊登了一篇文章——《小提琴夺走了我的童年》。

大约从我小学三年级时,父亲开始了他的育才计划——英语、日语、书法、小提琴……我的童年从此开始改变。

我出生在一个小城市,那时,各种学习班还没有那么多,所有的讲授均由父亲完成。其实,有些他也不懂,只是在教育子女方面,他跟大多数父母一样,都是那么自以为是。

记得那时我每天早上5点就被揪起来,开始跟他读两个小时的外语,然后才是跟其他孩子一样,背起书包开始一天的学校生活。如果说外语、书法仅仅算是“加码”的话,所谓的业余爱好——小提琴,对我来说不啻于一场噩梦。之所以这样说,因为它根本就不是我的爱好,完全是父亲的爱好,和很多父母一样,他把自己的爱好与梦想强加给我,夺走了我童年的欢乐。

条件所限,那时的我甚至没有一把适合自己的儿童琴,直接用成年人的琴练,这对我的臂力以及下颌是个严峻的考验。记得那年暑假,我每天要练8小时的琴,开学后也是同样,挤掉了我几乎全部的课余时间。

在父亲看来,若我放学后不做点儿什么就是浪费时间。那时,父亲天天挂在嘴边的就是“不能荒废了时间”。随后是参加各种各样的演出,获得这样那样的荣誉,父亲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对拉琴的要求当然是变本加厉,稍有懈怠,随之而来的就是拳脚暴力。

与别的同学相反,那时的我最害怕放学和寒暑假,至少在学校里,我还可以轻松应对,但回到了家,我却要为那个不属于我的“业余爱好”付出我的汗水和眼泪。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了6年,直到我进了高中,住了校,才暂时摆脱了家庭。

在文章中作者提到在他上大学以后,再也没有碰过小提琴,因为一看到它就会让他回忆起那段痛苦不堪的日子。他提到与父亲之间的感情淡漠,提到长久的暴力反抗对他性格的影响。在文章的最后,孩子对父母们说了一句很有意味的话:孩子不是你们的私有物,让孩子做他们自己想做的事情。

现在的孩子应该比以前时代物质条件更为优越了,因为父母为他们提供了更好的成长环境。但令很多人不解的是,现在的孩子却也和这个孩子一样并不快乐。究其原因,同出一源:孩子被父母看成自己的私物,无法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我想真诚地对千千万万的父母说一句:放开手,自己走!你们会惊喜地看到:原来,在自由的天空里孩子们能飞得那么高!那么远!

毫无疑问,孩子有自己的专长是必要的。在现代社会,一个人一点儿专长也没有,是无法立足的。可是,怎么发现孩子的潜能,怎么培养孩子的特长,却是大有学问的。

清华大学著名经济学教授魏杰曾在一次讲座中,讲述了他的成长经历:

魏杰刚上大学的时候,学习的并不是经济学,而是中文。那个时候,学习中文是包括魏杰在内很多年轻人的理想。可是大学上了刚一年,魏杰就觉得有点儿不对劲,他越学越发现自己并不适合搞创作,自己的兴趣在经济学上。这时,魏杰做出了当时令很多人惊异的决定——向学校申请改学经济。

后来,魏杰在经济学领域取得了一些成就。在谈起当初的选择时,他讲到一个很有趣的故事:“北京有个很著名的地方,叫公主坟,这是北京最繁忙的交通枢纽之一,每天从这里经过的人不计其数。据说台湾作家琼瑶路过此地,对‘公主坟’这个名字很好奇,后来听人说乾隆的一个公主葬在这里,因此得名。于是,琼瑶就这个线索产生灵感,创作了红遍大江南北的作品《还珠格格》。是啊,每天经过公主坟的人那么多,可是写出《还珠格格》的只有琼瑶一个人。我完全没有琼瑶那样的灵气,要是继续学中文,估计是没有出路的。”

? 05. 不要把孩子当作实现自己梦想的工具

05. 不要把孩子当作实现自己梦想的工具

现代家庭教育中,父母和孩子之间为何有那么多的冲突?为什么父子之间变得那样不好理解和沟通?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就是不少的父母往往想将自己往昔失去的东西,通过自己的孩子来补偿、实现,把孩子当成自己生命的延续,强行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志生活、学习。父母越不得志,对孩子的期望值就越高;父母越是壮志难酬,越希望在孩子身上得到补偿,老想把自己未曾实现的理想让孩子来实现。

的确,鉴于各种各样的复杂情况和原因,我们有不少家长失去的东西很多。例如,有的家长期望值并不高,但是就因为家庭经济原因而实现不了;有的家长本来有很高的天赋,但是社会环境突然发生变化,自己的发展受到了阻碍;有的家长有某方面的潜能,但是由于缺乏懂行的人的指点和培养,错过了发展的“关键期”,最后只能是以遗憾告终……于是,在这类家长的潜意识里,就深深地烙上了一个不容易解开的“结”,总希望自己的孩子来实现自己在青年时代没有实现的期望。家长的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不一定非要让自己的孩子来实现。孩子能否实现自己的期望,还要看孩子的条件和素质。

如果孩子的兴趣、爱好与父母的期望一致当然最好。但是,如果子女的兴趣爱好和想法不符合父母的愿望,那么,作为家长该怎么办?是强迫孩子,还是应该努力给孩子创造一块自由驰骋的天地,让他们在自己所喜爱的领域里充分发挥才能?答案自然是后者。家长决不能越俎代庖,强人就己。那样,不仅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还会使孩子的智慧幼芽刚一出土就遭到损伤。

作为家长,对往昔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各种遗憾,还是应该理性地对待:一是不要凭一时的冲动,更不能强迫自己的孩子接受;二是即使发现孩子有可能实现自己以往没有实现的遗憾,也要选择一种比较科学合理的方法培养孩子的求知欲望和兴趣。

孩子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权利选择自己的兴趣、爱好、专业和前途。做父母的需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让孩子充分地发展,而不是被别人设计好的框子限制住。不然,他们也会像自己的父辈一样,在补偿父母遗憾的同时,也就留下自己的遗憾,而他们的遗憾又有谁来补偿呢?

因此,为人父母者,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一些。从精神上给孩子关爱和关心,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愿望成才,而不要一味地强行让孩子按照父母设计的轨道生活。我认识一位父亲是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生,但是他的儿子却考上了斯坦福大学的数学系。父亲的性格平和,并不一味强调自己的权威。为了陪儿子上星期六、星期日的一些辅导班,他常常一边看书稿一边等待孩子,这样节省了许多奔波的时间。孩子稍微大些,他常常让孩子自己做决定,选择补习学科。孩子中学毕业保送北京大学,孩子拒绝被保送,因为保送的专业不是孩子喜欢的专业。这位父亲支持了孩子的想法,后来孩子不仅考上了北京大学数学系,也考上了斯坦福数学系。孩子选择了斯坦福大学数学系,父亲同样支持他,父亲觉得孩子数学好,可以学习学习金融分析,以便找到收入高的工作,而纯粹数学理论收入要低得多。但是父母并没有强迫孩子的选择,孩子在大学里又主动选择了计算机和物理学,毕业后进入了一家计算机公司上班。

父亲专门讲道,在孩子获得了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孩子又拿出了小时候学习中断的小提琴拉了起来。

所以任何一位父母都会面对自己的孩子,永远与自己不在一个频道思考,那么做父母的应该去理解和支持孩子的选择,给自己、给孩子更多的自由,让孩子从容地选择。

有的父母的确不懂教育,但是因为不懂,放手让孩子自己去选择却成全了孩子。我认识一位生活在小村子里的母亲,她儿子却学习了中国很先进的一门学科,关于高铁的后台计算系统的学习,毕业后找到的工作和收入都相当不错。我也认识农贸市场打烧饼的父母培养了美院的高才生。这些父母的文化并不高,但懂得一个传统中国的道理,那就是儿孙自有儿孙福,放手就会让孩子有充分的自由,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努力用功,自然就会遇到合适的老师、学校和专业;最重要的是孩子走出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

家教建议:

事实证明,人只有在自己感兴趣的方面发展,只有做自己感兴趣、热爱的事情,才会有干劲一次次去尝试投入地做好;这样的学习更有持续性,才会有幸福快乐的感受,路才能走得更远。自由的天空里孩子们能飞得更高、更远!

尊重孩子的独立性,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让孩子充分地发展,而不是被别人设计好的框子限制住。不然,他们也会像自己的父辈一样,在补偿父母遗憾的同时,留下自己的遗憾。

请蹲下来和孩子说话

那些在细心的抚育和亲切的教养之下成长起来的人,处于贫困而不沮丧,受到痛苦而能超脱。 ——(英国) 狄更斯

孩子上中学了,与父母的沟通显得尤为重要。上中学了,孩子开始感悟青春、感悟世界,同学间也就有了一种竞争的意识,孩子的内心有了更多的躁动和困惑,也有了更多的压力。他渴望有人能真正走进自己心里,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父母不仅要做孩子的保护者,还要做孩子的知心朋友。真正用心的鼓励,是一道明媚的阳光,会让孩子的内心永远明亮和温暖。

父母能在家庭中创造一种平等民主的空气,这是孩子的幸运。在这样的家庭中,孩子会觉得父母是自己的朋友,而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可以说孩子变化最大的时间段就在青春期时期,在这之前孩子相对来说非常听父母的话,另外在学校里也喜欢听老师的话,甚至在某个阶段老师的话比父母的话还管用!当青春期开始的时候,孩子有了相对稳定的同学关系,有了一个彼此认同、互相聊得来的群体;孩子有更多的书籍、电视网络信息的来源;孩子不知不觉有了自己对周围、对世界的一些认识,也很容易被同学中流行的东西影响,这些扑面而来的影响有的是好的,有的是不太好的,这个年龄的孩子刚好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自以为的判断力,虽然难免不够全面和深刻,但是孩子会比较坚持“自己”的想法,如果家长一味强调自己认识的正确性,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就容易和家长发生矛盾和冲突,所以平等地交流而不是用命令方式交流对孩子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知道,只有两头高度差不多,水才有可能在中间的管道里来回流动,如果一头高,一头低,水就只能往一个方向流了。孩子与父母的交流也是相同的道理。请蹲下来和孩子说话,父母与孩子才有可能平等地交流。

美国精神病学家威廉?哥德法勃曾经这样说:“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要把孩子当成与自己人格平等的人,给他们以无限的关爱。”无数事实也表明,父母以居高临下的姿态来关心孩子,反而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只有父母转变姿态,像对待朋友那样去关爱子女,才有可能让孩子感受到平等。

? 06. 说教和批评只会让孩子产生距离和怨恨

06. 说教和批评只会让孩子产生距离和怨恨

孩子经常拒绝跟父母对话,他们讨厌说教,讨厌喋喋不休,讨厌批评,他们觉得父母的话太多了。八岁的军军对妈妈说:“为什么我每次问你一个小问题,你都要给我那么长的答案?”他向他的朋友感叹道:“我不跟我妈妈说任何事情,如果我跟她说,我就没时间玩了。”

做父母的,应利用各种机会与孩子进行心灵上的沟通,而不是停留在表面上的长篇大论。有些父母并不了解自己的孩子,不知道孩子在想些什么,最喜欢做的事情是什么,因而常常用自己的想法来代替孩子的想法。父母只有了解了孩子内心的想法,了解了孩子的喜好,才能更好地理解孩子,才能尊重孩子。不了解孩子,一味地说教和批评只会让孩子产生距离和怨恨。

我们看下面这个轰动全国的某市学生杀母案。

事情发生在2000年1月17日,中午,刚吃过午饭的王龙(化名)见母亲屋里开着电视,母亲边看电视边在毛线衣上绣花。这个时间的电视上有他喜欢的节目,他想看一下然后去上学。

说来也可怜,尽管家里有电视机,可母亲把它放在自己的房里,只有星期日中午才让他看一会儿。母亲一看见儿子脚步停在电视机前,便马上把脸阴下来说:“马上要大考了。你这次要考全班前10名。”

王龙一听到排名,心里便咯噔一下。那是因为王龙初进高中的时候,排名44,到了高一下学期,一跃升到第10名,母亲很高兴,要他以后每次考试都要在前10名。谁知越是想考好,越是考不好,到了高二上学期,王龙期中考试成绩排在了第18名,母亲回家后用皮带把徐力狠狠打了一顿,还又哭又闹,说:“以后你再踢足球,就打断你的腿。”

王龙一想到这里,心里就堵得慌,于是,便低低地说:“很难考的,这不太可能。”王母声调又升高了几度:“那还看电视?还不去用功学习?”王龙说:“我已经够用功了。”王母毫不让步地说:“期末考试不考前10名的话,你自己看着办。你自己考虑,进不了前10名,以后怎么考重点大学?”

接着便是不停地讲排名,讲重点大学一类的话,王龙被母亲搞的脑袋发胀。因为她要求王龙考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最低也是浙江大学,而王龙觉得难度很大。他感到很委屈,也很压抑,患了感冒的他此时也不敢在家多休息,便一边说:“我已经尽了我最大努力了,但同班同学都特别厉害,我怎么敢保证一定能超得过别人呢?”一边背起书包准备上学去,也免得再听母亲唠叨。

谁知母亲依然不依不饶地说个不停,王龙此时是又怕又烦,他走到门边时,突然看见鞋柜上有把木柄榔头,随着母亲的唠叨声,他心烦得血冲头脑,一下子失去了理智,他只想让母亲停止这种使他精神崩溃的唠叨,甚至永远停止,他下意识地挥起了榔头……

悲剧就这样偶然而又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事后王龙说,当时他只是想,妈妈别唠叨了,别唠叨了……后来,他也曾想把母亲送到医院,但是又害怕母亲活过来会不要他了,于是就做起了一系列的蠢事。

在这个惨案中,孩子的残忍固然让人痛心,王母的教育方法同样值得我们反思。试想,如果案例中的王母能够换一种谈话或者是聊天的方式引导王龙学习,而不是唠唠叨叨地逼着他必须考前10名的话,如果王母细心一点,多注意孩子的情绪变化的话,或许悲剧可以避免。

而另一位母亲就很聪明,她是这样跟孩子交谈的:

有一天,女儿芸芸回家晚了,妈妈帮女儿拿下肩上的书包,陪女儿吃饭,告诉女儿这是特意为她准备的。妈妈告诉芸芸,她已在窗口看了很多次,盼着芸芸回来。

芸芸说,她陪同学买东西去了,所以回来晚了,并向妈妈道歉。

妈妈说:“孩子,妈妈知道你是一个有责任心的好孩子,相信你不会惹麻烦,但妈妈牵挂你,担心遇到交通方面的问题或别的什么事情。以后,最好先打电话回来说一下。”

芸芸高兴地亲了一下妈妈:“妈咪,你真好!”

这位母亲从孩子的角度出发看待孩子的过失,使孩子能感受到母亲对她人格的尊重,感受到她与母亲在地位上的平等。孩子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人格和尊严,他们都希望父母能够给予他们尊重和平等。父母只有和子女站在同一水平线上,孩子才有可能感受到平等。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是增强孩子独立意识的有效方式。

没有哪个父母不为孩子的将来着想,可很多父母往往扮演着过来人的角色,对孩子事事进行“专政”,认为孩子应该对父母言听计从。然而,这不平等的方式却妨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有一对西方的夫妇周末要单独外出,但是要说服年幼的孩子安心在家等候是一个大难题。我们看看这个父亲是怎么做的:

他先蹲下身来,取得和孩子同样的高度(甚至有点仰视),然后,一本正经地同孩子谈判:“先生(他称自己的孩子为先生),妈妈陪伴了你整整一周,是不是应该轻松一下?”“是的。”孩子点点头。“我是否也应该有这种荣幸,让她陪陪我,顺便也轻松一下呢?”“那好吧。你什么时候还给我?”“嗯……你上床以前,”父亲想了想说,“如果你能说服妈妈允许你晚睡的话。”“好,你把她带走吧,但你要答应我照顾好她。”“交给我好了。顺便说一句,宝贝儿,我为你骄傲。谢谢!”

这个孩子在与父亲的交谈中,人格得到了尊重,自尊心得到保护,他感觉到自己已经是个大人了,因此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不让父亲失望。

孩子希望父母能和他们交流,希望父母不是以高高在上的姿态,而是以一种平等的方式进行朋友式沟通。

? 07. 针对孩子的感受做出正确回应

07. 针对孩子的感受做出正确回应

今天的孩子是在电视机和电脑前或看着智能手机长大的孩子。虽然住房的空间越来越大,但孩子与父母沟通的时间却越来越少。慢慢地,孩子向父母关闭了心灵的大门,形成了不健康的心理。

和孩子沟通要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之上,这就需要有一定的技巧:一是需要同时照顾孩子和父母的自尊;二是要先说出表示理解的话,然后再提出建议或意见。

李晓航,10岁,那天,他怒气冲天地回到家里,他的班级本来打算去野餐,但是下雨了。他的父亲决定用一种新的方法来开导他。以前他总是说一些让事情变得更糟的话:“天气不好,哭是没有用的。以后会有玩的时候。又不是我让它下雨的,你为什么要冲我发火?”

但是,这一次,李晓航的父亲没有这么说,他心里想:我的儿子对错过了野餐反应很强烈,他很失望,他用怒气向我表现他的这种失望,我可以帮助他的,只要对他的感受表示理解和尊重就可以了。于是他对李晓航说:“你看上去很失望。”

晓航:我当然很失望了。

父亲:你已经准备好了一切,该死的却下雨了。

晓航:是的,正是这样。

这时,出现了短暂的沉默,然后李晓航说:“哦,不过,可以以后出去玩。”他的怒气看起来消失了,在下午余下的时间里,他都很合作。通常,只要李晓航生气地回家,一家人都会心烦,迟早他会激怒家中的每个成员,直到深夜他终于睡着了,家里才能重回宁静。这个方法有什么特别之处呢?它在哪些地方产生了作用?

当孩子处于强烈的情感中时,他们听不进任何人的话,不会接受任何意见或安慰,也无法接受任何建设性的批评。他们希望我们能够理解他们心里在想什么,希望我们明白在那个特别的时刻他们的心情。而且,他们希望不用完全说出自己的遭遇,我们也能够理解他们。他们的情绪只会透露一点点,我们必须猜出剩下的部分。

如果一个孩子跟我们说:“老师冲我嚷嚷。”我们不必再问更多细节,也无需说:“你干了什么事让老师这样对你?如果老师冲你嚷嚷,那你一定做了什么。你做了什么?”我们甚至不必说:“哦,我很抱歉。”我们需要向她表明,我们理解她的痛楚、她的尴尬和气愤。

徐丽娜,9岁,一天回家吃午饭时生气地说:“我不要回学校了。”

妈妈:你看上去很烦,能告诉我怎么了吗?

徐丽娜:老师把我的卷子撕了,我那么努力地答题,她居然只看了一眼就撕了。

妈妈:没有得到你的允许吗?怪不得你这么生气呢!

妈妈没有发表任何评论,也没有提出任何疑问。她知道,如果她想帮助女儿消除怒气,就必须带着理解和同情跟她说话。

11岁的马明宇从学校回来,看上去很不开心,他抱怨说:“老师让我们的日子很难过。”

妈妈:你看上去很累。

马明宇:两个孩子在图书馆里吵闹,她不知道是哪两个,于是就罚我们所有的人站在大厅,几乎站了一天。

妈妈:全班同学一天不上课,就那么静静地站在大厅里?怪不得你看上去那么累了。

马明宇:但是我跟她说了,我说:“老师,我相信你能找到吵闹的那两个学生,所以你不用惩罚我们所有的人。

妈妈:天哪,一个11岁的孩子来帮助老师认识到,因为少数人的行为不端而惩罚全班的人是不公平的!

马明宇:我没有帮上什么忙,不过至少她笑了,那是今天她头一次笑。

妈妈:嗯,你没有让她改变主意,不过你确实改变了她的情绪。

通过聆听、尊重儿子的感觉,承认他的想法,并且对他试图解决问题的努力表示赞赏,妈妈就这样帮助儿子平息了怒气。

我们怎样知道孩子的心情呢?我们应该看着他们,听他们说话,还可以利用自己的情感经历。我们知道孩子在人前感到羞愧时的感觉,我们要告诉孩子我们理解他们的感受。下面的任何表达都会起到作用:“那一定让你很生气。”“那一定非常尴尬。”“那个时候你一定很恨老师。”“那一定很伤你的心。”

父母怎样才能真正做到平等地和孩子说话呢?

◎ 在和孩子说话时,注意用语。有些父母与孩子说话的时候,常常使用命令的语气,像“你为什么不……”、“你赶快给我……”难免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每当父母发现孩子欠缺的时候,可以给出一些委婉的建议,像“如果”、“不妨”、“试一试”、“或者”等。还要注意不能说伤害孩子感情的话。

◎ 有意识抽出相对固定的时间,大家坐在一起畅所欲言。父母可以鼓励孩子说出心里的想法,让孩子和成年人一样参与所有问题的讨论。

◎ 给孩子更多的主动权。父母可以给孩子更多的主动权,但并不是说,什么事都要孩子去面对,而是让他感受到他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也能得到父母的尊重。这样,不但能增进父母与孩子的感情,还能增强孩子的独立意识,使孩子健康成长。

◎ 度己思人。每一个父母都曾经有过童年,也有过不被大人理解的岁月。回想自己小时候最希望得到的是什么,最喜欢做的是什么,每一个孩子都渴望更自由地玩,更投入做一件事情;一套玩具比一件新衣服更让孩子开心;一本好看的书常常让孩子一口气讲完;孩子都是天生美食家……所以只要用心去体会自己的童年,就能更好地与孩子分享、交流……

? 08. 要尊重孩子的隐私

08. 要尊重孩子的隐私

尊重孩子的妈妈才能培养出懂得自尊的孩子。

一位中学生曾说,一种带锁的日记本在他们班里几乎人手一册,目的是为了防范父母翻看日记。

孩子向最亲的父母锁住自己,这一颇为残酷的现象令人深思。孩子之所以给日记上锁,是因为父母不能尊重他们的隐私;而父母则自有一番道理,实在不知道应当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这其中的问题就出在如何互相了解上。父母与孩子虽然有着与生俱来的亲情,但毕竟相差几十岁,彼此之间有天然的“代沟”;跟孩子做朋友,靠真诚赢得孩子的信任是唯一的途径。

许多孩子常常向“知心姐姐”“状告”父母:“妈妈爸爸老偷看我的日记或私拆同学给我的信,我十分气愤,可又不知道怎么办。”

有一位上初中二年级的女学生,经常喜欢写日记。她喜欢把日记本放在抽屉里,可是最近她发现母亲动过她的笔记本,这让她感觉很生气,于是她想了一个办法,她在抽屉的最上边放了一张白纸,纸上放了五根头发丝。晚上回来后,她发现头发丝不见了,显然抽屉被人动过。第二天,她放了张纸条,上面写道:“请尊重我的隐私。”结果,还是有人动她的抽屉。第三天,她在上面写道:“不尊重别人隐私的人也不配得到别人的尊重!”这下可不得了,母亲不再偷看,而是当着女儿的面打开抽屉去看她的日记,并说:“小毛孩子,还给我们谈什么隐私,谈隐私也谈不到你的份上。”女儿怒气冲冲地顶撞母亲:“你侵犯了我的隐私权!”

在大人们看来,这都是些小事。“连孩子的生命都是我给的,何况一本日记、一封信?”可对孩子来说,大人的这些行为,都是对他们的不信任、不尊重,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

其实,在大多数孩子的日记里,很少有什么“不可告人”的事,更多的是孩子的一些思考和一些心里话。当父母的,要允许孩子有自己的秘密。

孩子是个人,有感情,有自己的行为方式,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也有隐私权。现在很多家庭把孩子当成宠物来看待,就是不懂得尊重孩子。

孩子是未成年人,正是因为没有长大,他们就坐不住。一年级的孩子能够集中精力的时间也不过10 - 20分钟,过一会儿就要动一动,这是年龄特点决定的。孩子有时爱说大话,大人却以为他在说谎。其实,这是孩子为了让别人注意自己,故意夸大事实罢了。同时,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不论年龄大小,大人们不能把他的一切都代替了。孩子要独立思考,要独立参与;他要有自己的秘密,也要有自己的隐私权。法律也在保护他们的各项权益,你侵犯了他们的权益,便触犯了法律。

要让孩子尊重你,你便应当先尊重孩子。有的妈妈希望孩子进入大人卧室时,要先敲敲门;那么,你进孩子的房间(如果孩子有单独的卧室)时,有没有敲门?

有的妈妈总怪孩子乱翻自己的东西,你想过没有,自己是否也常常翻动孩子的东西?

有的妈妈总责怪孩子不愿意听大人讲话,可你是否自省过,你认真倾听过孩子说话吗?

人类最不能伤害的就是自尊。在家庭中建立亲情乐园,要从尊重孩子开始,尊重孩子的隐私开始。

不仅是父母尊重孩子的隐私,孩子也应该尊重父母的隐私,因为在人的成长中,不管什么年龄,每一个人都需要自己独自去体会人生的滋味,学会经历痛苦、失败,对自我进行修复,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绪、想法,不想被任何人知道的潜意识;我们只有充分地尊重自己,就能更充分地尊重孩子,形成彼此尊重与理解,父母和孩子彼此成为对方的阳光雨露!

家教建议:

只有平等,才能使孩子敞开心扉,与父母坦诚相待;只有平等,才能让孩子健康地成长。

作为家长,应该改掉以前的旧观念,用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对待孩子应该以尊重为前提,尊重无价。

孩子渴求倾听,渴望被理解

教育必须从心理学上探索儿童的能量、兴趣和习惯开始。

——(美国) 杜威“我想要走进你的世界,可是你却紧闭心门;我想让你进入我的世界,你却总是在门外徘徊。”这是一位无法与孩子进行沟通的母亲所发出的无奈的呼喊。其实,与青春期的孩子存在沟通障碍,已经成为困扰广大家长的难题。

青春期是人的第二个叛逆期。这个时期的孩子是十分敏感的,他们渴望成熟,但是又不愿意向长辈倾诉自己的想法。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就像羽翼未丰却渴望飞翔的小鸟,如果缺乏家长的正确引导,将影响到他们的一生。

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并不像他们所表现得那样孤僻、不愿与人亲近,他们的内心十分渴望父母的理解,渴望能与父母交流。因此,这个时候,家长要能够细心地观察孩子出现的变化,并且能与孩子多进行良好交流,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动态,成为他可以信赖的知心朋友,就可以对孩子的心理做出正确的引导。

? 09. 多给孩子倾诉的机会

09. 多给孩子倾诉的机会

聪明的妈妈与其做一个高明的说者,不如做一个高明的听者。

孩子放学回家时,看到妈妈正在厨房做饭。他兴高采烈地对妈妈说:“妈妈,告诉你一件事情……”

孩子的话还没说完,妈妈就喝道:“作业做完了吗?”

显然,刚进门的孩子肯定还没来得及做完作业。于是,妈妈就呵斥:“还不快去做作业,有什么话等做完作业再说!”

沮丧的孩子只得灰溜溜地回房间去做作业。

当一个人受到委屈或者某种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心中的怨气和不满会越积越多,一旦爆发,后果不堪设想。请来看看下面这位妈妈是如何做的。

快30岁时,我生下了我的儿子。儿子出生时,我从外地调回北京,跨入了我从小向往的一家报社的大门。我非常珍惜这次工作的机会。

为了全身心地工作,我把不到两岁的儿子送进幼儿园全托,每周只接一次。孩子从幼儿园回来,总是对我说:“妈妈,咱们谈谈话。”有一次,竟然哭着向我请求:“妈妈,我知道你很忙,没时间陪我在家,可你能不能把我转到每天都能回家的幼儿园?”

孩子的请求虽不过分,但我和丈夫常常出差,没有时间照顾他,所以没能满足孩子的请求。

周末,每次孩子回家,总是饶有兴致地给我讲幼儿园里发生的事,不管我爱听不爱听。儿子需要的是一个忠实的听众,而妈妈是最合适的人选。

遗憾的是,每次孩子和我讲话,我总是做出很忙碌的样子,眼睛左顾右盼,心不在焉,完全不像一个倾听者的样子。

没想到,我的“忙碌”给孩子的语言表达带来了障碍。由于他是个思维能力很强的孩子,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把话说完,他就讲得很快,慢慢地变得讲起话来有点结巴了。

这引起了我的注意,是我的“疏忽”才导致了这样的结果。于是,我开始注意改变自己,尽量抽出空来,倾听他讲话。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儿子竟成了我学习儿童语言的老师。是他把我领入了奇妙的儿童世界,使我后来对儿童教育工作达到入迷的程度,也使我学会怎样用心去读“孩子这本书”。

家长们由于工作忙、家务多,经常会不理解孩子的心声,常常对孩子的述说表现出不耐烦的态度。孩子也会有不顺心的事,也有感到委屈的时候。如果家长能仔细聆听孩子的倾诉,并能正确地疏导,让孩子认识自己的不足,明白自己应该怎样去做。这种做法对加速孩子的成熟是非常有帮助的。

做父母的,要用爱的耳朵去倾听,从而理解孩子的心声。所以,家长最好每天拿出点时间来,耐心地倾听孩子的心里话。

有时候,父母最怕的就是孩子哭。有些父母见到孩子哭泣就心疼得不得了,赶紧哄劝、安慰孩子,甚至为了不让孩子哭而满足他一些无理的要求。如果孩子一哭就去百般哄劝,会让孩子误以为可以用哭闹“骗取”父母的妥协。

另一种情况是,父母往往用简单的一句“别哭了”、“哭什么哭”来强行制止孩子哭泣,这不仅起不到教育孩子的效果,而且会让孩子更加委屈和难过。他的心里本来就有不满,父母还不问缘由地训斥他,不是让他更难过、更委屈吗?

其实,只要给孩子倾诉的机会,就能化解他的委屈,使他不再坚持满足原来的某些无理要求。因此,父母应该出于对孩子的赏识,给孩子一些宽容和理解,心平气和地听孩子慢慢诉说,弄清楚孩子哭泣的原因,然后再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地教育孩子,并在教育的过程中给孩子适当的赏识和信任。

一个孩子有段时间上学总迟到,老师为此找孩子的母亲谈话。母亲知道后,并没有打骂孩子,而是在临睡觉前,问儿子:“告诉我,为什么你那么早出去,上学却总迟到?”

孩子先是愣了愣,见母亲没有责怪的意思,就说:“我在河边看日出,太美了!看着看着,就忘了时间。”

母亲听后笑了。第二天一早,母亲跟儿子一起去河边看日出。面对眼前的景色,她感慨万分:“真是太美了,儿子,你真棒!”

这一天,儿子没有迟到。放学回家,儿子发现书桌上放着一块精致的电子表,下面压着一张纸条:“因为日出太美了,所以我们更要珍惜时间和学习的机会,你说是吗?爱你的妈妈!”从此,这个孩子再也没有迟到过。

试想,如果这位母亲听了老师的话后,不问青红皂白地将孩子打骂一顿,结果会是怎样呢?孩子那颗热爱生活,善于发现美、欣赏美的纯洁心灵可能就从此消失了。每天都留给孩子一些时间,让他们倾诉,而这时,父母要做一个安静的倾听者。

? 10. 多倾听青春期孩子的心里话

10. 多倾听青春期孩子的心里话

青春期的孩子无论在身体还是心理上,都会产生极大的变化。平时爱说话的孩子突然就变得沉默不言,不愿意对家长敞露他们的心声,有的孩子还会变得孤僻。这是孩子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心理过程,在心理学上称之为“青春期锁闭心理”。这种心理如果任其发展下去,不但会使孩子的学习成绩很快地下降,更严重的是容易造成孩子心理缺陷。心理发展的闭锁性使青少年容易感到孤独,因此又产生了希望被人理解的强烈愿望。

作为父母,一定要正视孩子的这种行为,理解孩子,不能唠叨起来没完没了,而是少说多听,放下长辈的架子,蹲下身,心平气和地听听孩子的心里话。

孩子和父母之间基本上不存在沟通障碍,他们都能够进行愉快的交流。那么,究竟有什么沟通的秘诀呢?让我们来看看清华高考状元赵鹏飞的话:

上初二后,随着我个子长高的变化,我的心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情绪也变得极不稳定,特别不愿意与父母说话,有好几次当他们问我话时,我都想捂住耳朵逃开。

那一段时间,爸爸一直想跟我好好聊聊,但每次坐下来,基本上都是他讲,我听,对他的话,我基本上是这个耳朵进,那个耳朵出。等他一说完话,我就逃也似地钻进房间去了。虽然每次爸爸说得口干舌燥,我依然不愿意表露自己的想法,有时我也想跟爸爸说说话,但是张口时又不知道说什么。

有一次,我打开电脑(我每天都要花一个小时来收发邮件和看新闻)时,居然看到爸爸给我发来的一封电子邮件,在看到邮件时,我又惊又喜,没想到爸爸居然会给我写信,在信中,他的语言活泼调侃,就像好久不见的朋友那样……我没有想到平时看似古板的老爸也会用E-mail来交流,原来老爸挺“酷”的。看着爸的来信,我有一种想倾吐的感觉,于是,立刻给爸爸回了信,用的同样是调侃的语气,还回答了他信中提出的各种问题。信发出后,第二天爸爸回信说我的观点他不太赞成,接着罗列了他的新观点,就这样,我们父子俩用电子邮件开始沟通。

有时,我和爸爸经常就某一观点展开讨论,讨论得十分热烈,有一次,爸爸写给我的信足足有五千字,我也不甘落后,回信回了五千二百字。这种亦父亦友的交流方式,使我们更加贴近,在平时的生活中,由于信上写不清,我干脆在饭桌或是客厅里找到他,与他耐心地分析问题,渐渐地我发现,和爸爸交流真的很愉快。有时,我会把学习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讲给老爸听,让他帮我出出主意。我发现,在爸爸的帮助下,我的成绩进步不少呢。

青春期是对孩子的人生产生重大影响的时期,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期。因此在平时的交流中,父母要十分注意给孩子灌输正确的观念,有时候孩子的心思难免偏激,这就要家长能够及时而巧妙地进行引导。

赵鹏飞考入清华后,他的父母也没有放松和他的交流,基本上坚持每周一次或多次的联系,了解其思想、情感和生活、学习情况。在他进大学不到两年的时间内,他与爸妈互发邮件两百多封。现抄录两段如下:

鹏飞:

进入大学已经一个月,相信你已经逐渐熟悉大学的生活。与紧张的高中生活不同,大学的学习,主要侧重的是人的自主学习。你一向是一个主动性非常强的孩子,我相信在大学中你能够如鱼得水。大学是一个丰富的课堂,你不仅能够学习到专业的知识,还能够接触到很多不同的文化,是个锻炼人的好地方。希望你能够在学校得到全方位的锻炼!

爸爸:

来到大学,一切都是新鲜的。虽然离开了高中紧张的环境,但是看到周围高手林立,我一刻也轻松不起来。不能放松!这是我经常对自己说的话。看着周围优秀的同学,我感觉到了竞争的压力,但同时我也因为挑战而感到兴奋。

我参加了年级学生会主席的竞争,希望能够为同学服务,同时也是希望自己的能力能够提高。我发现,在大学里,如果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的话,就很容易迷失自己,变得茫然。因此,我确立了自己的目标,那就是好好努力,继续考研!

现在很多家长都知道与孩子交流与沟通的重要性,但是却苦于无法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赵鹏飞的父亲很聪明,他能够在交流的方式上创新,采取使用电子邮件这种新颖的交流方式,与孩子进行沟通,一下子拉近了孩子与家长的距离,使孩子能够用轻松的心态来与父亲交流,从而达到愉快沟通的目的。

家教建议:

要经常倾听孩子的心声,每天都要和孩子做有益的交谈。你可以说:“孩子,说说今天学校里的事情吧!”

家长在与处在青春期的孩子交流时,一定要注意技巧,把心态摆正,不能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心态来教育孩子,应该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蹲下身来,与孩子平等交流对话,多听听孩子的心里话。

多发现孩子的长处,不说别人的闲话

所有的人,包括作家在内,都是教育自己并受到环境的教育,战胜自己身上他们认为是卑鄙的那些感情或感情的萌芽。

——(苏联) 爱伦堡

当面拿自家孩子的缺点和别家孩子的优点比较,以为给孩子树立好榜样,其实只能越比越让孩子泄气,甚至连原有的一点兴趣也比没了。类似的话听多了,耳朵也起“茧”了,反而会充耳不闻,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或产生抵触情绪,不但不能激发孩子的上进心,而且还容易起反作用,“反正我不如他,干脆破罐子摔碎算了。”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有与众不同的个性特点,而家长盲目地、笼统地攀比,实际上是对自己的孩子缺乏信心的表现,也没从儿童心理学或教育学角度认真研究为什么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只是一味地羡慕别家孩子,斥责自家孩子,只能导致孩子对学习越来越消极,越来越没信心。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