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芎嗪的化学、药理与临床应用(第2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6 02:25:18

点击下载

作者:陈可冀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川芎嗪的化学、药理与临床应用(第2版)

川芎嗪的化学、药理与临床应用(第2版)试读:

版权页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川芎嗪的化学、药理与临床应用/陈可冀主编. —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ISBN 978-7-117-18911-8

Ⅰ. ①川… Ⅱ. ①陈… Ⅲ. ①心脏血管疾病-药理学②心脏血管疾病-用药法 Ⅳ. ①R972②R540.5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4)第073584号人卫社官网 www.pmph.com 出版物查询,在线购书人卫医学网 www.ipmph.com 医学考试辅导,医学数据库服务,医学教育资源,大众健康资讯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川芎嗪的化学、药理与临床应用第2版

主 编:陈可冀

出版发行: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南里19号

邮  编:100021

E - mail:ipmph@pmph.com

制作单位: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排  版: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制作时间:2018年1月

版 本 号:V1.0

格  式:mobi

标准书号:ISBN 978-7-117-18911-8

策划编辑:张科

责任编辑:孔烈打击盗版举报电话:010-59787491 E-mail:WQ@pmph.com注:本电子书不包含增值服务内容,如需阅览,可购买正版纸质图书。序 言 第2版《川芎嗪的化学、药理与临床应用》自1999年3月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到现在,前后已过了15年。此后的十多年,该药在基础医学研究和临床应用方面都又有不少新的进展,并被列入2009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

临床进一步的推广应用表明,该药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椎动脉供血不足、急性冠脉综合征、紧张性头痛、慢性肾功能不全、肺动脉高压及肺心病急性期等多种疾病,都有很好的不同程度的应用价值。川芎嗪的口服制剂、川芎嗪与阿魏酸的复合制剂,也都有类似的功效。北京协和医院核医学研究中心王世真院士应用核医学方法,并进一步证实了川芎嗪与阿魏酸的复合制剂可增强其抑制抗血小板活性的作用。

近一些年来,川芎嗪的基础医学研究也有进展,在cTnT (R141W)转基因小鼠扩张性心肌病模型中证实了川芎嗪具有抑制心肌扩大与改善心功能的作用。在家兔及大鼠实验中,还注意到其具有预防海马神经元病理变化的作用。实验研究还表明应用川芎嗪有改善术后肠粘连的作用。以上皆说明川芎嗪确有继续深入研究和临床应用的前景。

鉴于本书第一版面世后十多年来的进展,很多研究者在国内外相继发表了很多很有价值的相关论著,说明川芎嗪有进一步研发和应用的潜力,尽管在临床案例观察上有些还缺乏完善的设计,有些例数还较少,但毕竟提供了不少进一步应用的启发,更由于该药毒性及不良反应很小,因此认为增订再版本书仍有其必要性,这个建议得到人民卫生出版社张科编辑的支持,刘玥博士进而做了很多具体的组织增订及编写工作。希望本书的再版,会对川芎嗪的临床合理应用起到促进作用,是以为序。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会长 陈可冀2014年元月,北京导言

川芎嗪(Ligustrazine,tetramethylpyrazine),是著名活血化瘀而兼有理气功用中药川芎的一种生物碱,近二十余年来,经我国城乡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历久不衰,对治疗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缺血性肢体血管疾病、部分泌尿系统疾病及眼耳鼻咽喉科等有关系统疾病,取得了相当的效果,安全而无明显毒副反应。检索这类文献,可多达数百条,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实践经验。为了合理应用本药,并深入开展应用基础的研究,避免滥用,我们邀请有关不同专业的专家合作撰写这册《川芎嗪的化学、药理与临床应用》一书,算是1995年11月出版的《活血化瘀药化学、药理与临床》一书(山东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姊妹篇。

在丰富多彩的12 000余种传统中草药中,我们临床医生最常用的活血化瘀中药约近百种,其中除丹参、川芎、赤芍、红花、益母草等植物药及水蛭、虻虫、虫等动物药外,还有一部分如自然铜、花蕊石等矿物药。这些药物是流传久远、古老而又实用、富有生命力的防病治病武器,令人自豪。

活血化瘀药物是针对各种具有传统血瘀证候的疾病而设的,适应证很广,除上述提到的疾病外,对结缔组织病、月经病、外科及骨伤科疾病等,也常显示出良好的效果。20世纪60年代我曾目睹已故名老中医蒲辅周治疗妇女月经不调,并不是一出手就是归脾汤类补益药方,而是喜用化癥回生丹等活血化瘀类方剂。已故著名老中医岳美中教授治疗头痛及心绞痛等痛证,也十分善用川芎以活血理气定痛。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患“中指挛缩”病,当时医生也是处以四生丸(五灵脂、补骨脂、川乌头、当归)取效。所以清代血证专家唐容川云:“一切不治之证,总由不善祛瘀”,此话虽有些过重,但蕴有真知灼见。

我在临床诊疗中也十分喜欢应用川芎治病,我十分赞赏《本草纲目》总结川芎为“血中气药”的观点,常有屡试屡验之感。除了王清任名方含川芎的补阳还五汤及血府逐瘀汤常用之外,治偏正头痛之《局方》川芎茶调散,治眩晕的《宣明论》方川芎丸(与天麻并用,重用川芎,川芎与天麻剂量比为16∶4),治妇科病的《傅青主男女科》生化汤(川芎与当归、桃仁、黑姜、炙草同用),以及《金匮要略》的胶艾汤(重用川芎)等,临床都是很得心应手的。1972年我国在甘肃武威下五畦大队汉墓出土一批医简,处方中治瘀也用川芎和当归、丹皮等,这是二千年前的医药史料,使人弥足惊叹。

川芎嗪的研究和临床应用有一段发展过程。20世纪70年代初期,周恩来总理提出要加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防治研究,北京地区防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协作组乃应运而生。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院长吴英恺院士担任组长,黄宛教授、郭士魁老大夫、金荫昌教授、陈在嘉教授、寇文镕教授、王晓云药剂师,以及西苑医院、北京协和医院、北大医院、北京友谊医院、北京同仁医院、解放军总医院等十多家医院大协作。我和心血管科同志积极参加了这项在我国有一定开创性意义的心血管病复方的多中心协作科研工作。我们对由川芎、丹参、赤芍、红花、降香组成的冠心Ⅱ号复方进行了大量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工作,肯定了该方的改善冠脉循环和心肌供氧及提高纤溶蛋白活性的作用,确认了对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效果。此成果于1977年9月19~21日在北京友谊宾馆进行卫生部部级鉴定,并于次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我和郭士魁老大夫多次讨论该方的配伍特色,一直认为川芎是君药,动物实验也表明在增加冠脉血流量方面以川芎最显著,所以决定对川芎进行进一步的开发研究。经与北京制药工业研究所商定了协作计划,由该所化学室秦文娟教授等对川芎的化学成分挥发油、生物碱、有机酸和酚性物质等4个部分分离提取,经药理筛选,发现川芎生物碱和酚性部分有明显的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作用,遂决定将生物碱部分(总生物碱)制成注射剂,临床观察表明对冠心病心绞痛的效果优于川芎浸膏。作为中医,郭士魁教授十分开明,十分主张这种拆方开发,以提高疗效为准则,令人敬佩。当时为了进一步探索其有效基础,又商定对川芎生物碱进行有效单体分离,秦文娟教授等分离出三个结晶,一号碱为四甲基吡嗪(tetramethylpyrazine),三号碱为perolyrine,遂进而对四甲基吡嗪进一步研究合成方法,并获得成功,成本低廉,为临床应用展示了良好前景。

鉴于在西苑医院病房观察到川芎总碱注射液治疗一例冠心病心绞痛病人不仅心绞痛好转,而且所并有的内耳前庭动脉血栓形成也有改善,听力好转。大家联想到是否可能对其他血栓栓塞性疾病会有作用。我和钱穆英医师于1974年底至1975年7月对一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及急性闭塞性脑血管病病人进行川芎嗪静脉点滴治疗前后即时血小板表面活性和聚集性的电子显微镜比较观察,在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贝时璋院士实验室的管汀鹭、张锦珠教授当时参加了合作。我们采用了Schatz的方法,这个方法是Schata IJ和Riddle JM二人于1970年在芬兰召开的血栓形成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国际研讨会上介绍的,其主要内容后来发表在《心血管病学进展》(Advances of Cardiology)上。我们很高兴地观察到健康人圆形血小板(致密,有光整的外围,电镜下密度一致)占多数,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及脑梗死病人则树型血小板(电镜下中央区致密,但伸出一些短而钝的伪足,或一些长的伪足,其黏附聚集性能增大)及扩大型血小板(几个血小板连接在一起,细胞浆重新分布或缺少)增多。但是,经应用川芎嗪后,病人的树型及扩大型血小板比例明显减少。这些监测所见,对于我们进一步应用川芎嗪防治急性闭塞性脑血管病增大了决心和信心。此项结果发表于《中华内科杂志》1975年第2期。此治疗和中医活血化瘀理论很吻合。Schatz用此方法也曾证实肝素和Pyridazine有类似的结果。

自1974年下半年开始,西苑医院很快就治疗了50例急性脑血栓形成病人,经一周左右治疗后,90%患者起效,70%可下地步行,自理生活或工作。由于该药合成方便,每天2安瓿(80mg),当时成本只一角钱。1975年8月我和郭士魁老大夫,北京制药工业研究所所长王普善教授共同主持了进一步推广的临床应用会议,由我作了临床使用情况介绍,北京协和医院谭铭勋教授,北京宣武医院肖镇祥教授,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高素荣教授等都到会,随后本市35个医院进行协作研究应用,并以罂粟碱或低分子右旋糖酐作随机对照药观察,到1976年上半年共治疗545例,疗效与西苑医院过去结论一致,不亚于阳性对照药物。当时北京友谊医院还用于治疗脑血管病后遗症,作为穴位注射药,使有些病程达18年之久的偏瘫、吞咽困难得到改善。北京积水潭医院用于断手再植防止小血管吻合处微血栓,也取得效果。北京儿童医院用于急性传染病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也取得肯定效果。当时参加协作的北京师范大学对川芎嗪在小鼠体内代谢的研14究表明,用C标记经静脉注射后,可迅速通过血液循环,在血液中半衰期为29.25分钟,并能迅速通过血脑屏障,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广泛存在,以脑干居多,比大脑高4倍。川芎嗪在体内并不稳定,2小时后已在尿中大部分分解,转化为其他代谢产物,只有2%~4%在体内不经分解而以原形排出,因而本药用于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是合适的。1976年11 月10~14日川芎嗪经过专家鉴定,并于当年被评为北京市科技成果奖,进一步推广应用。

此后,全国各地不少医疗科研单位陆续发表有关论著,揭示川芎嗪的药理作用,临床适应证也得到进一步增加,已被列入公费医疗用药。临床表明,如应用剂量不过大,一般是安全的。1985年3月,吴余升教授和我在《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上介绍了我们观察到的川芎嗪对血栓素A(TXA)生物合成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应用放射薄层22色谱扫描、放射自显影及放射免疫测定等同位素技术,阐明川芎嗪有抑制肾髓质微粒体合成TXA作用,主要是选择性地抑制了TXA合成22酶的活力,而对环氧化酶活性影响不明显,进一步证明对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应用前景。1996~1997年,我室史大卓教授、马晓昌医师和钟蓓医师等,从分子生物学水平证实了川芎嗪具有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作用。1997~1998年,我的研究生于蓓医师进一步阐明了这一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作用机制是在于川芎嗪的具有诱导其凋亡的作用。1998年,台湾阳明大学医学院洪传岳、黄怡教授和我共同指导的博士研究生张方直医师作了一系列川芎嗪对门脉高压影响的研究,得到确证,并认为可轻度增高心脏指数(Journal of Pharmacy and Pharmacology,1998,50:881~884)。以上结果都使我有理由相信,川芎嗪的基础理论研究和临床应用还将得到深入,并从这一侧面进一步发扬光大我国传统医药学。陈可冀一九九九年,北京第一章川芎和川芎生物碱

川芎为伞形科植物川芎Ligusticum chuanxiong Hort的干燥根茎。原名芎藭,又名雀脑芎、京芎、胡芎、抚芎、台芎、西芎等。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为常用中药。《本草图经》指出:“……今关陕川蜀江东山中多用之,而以蜀川者为胜。”并附有永康军芎藭图,系伞形科植物,永康军在现今四川灌县境内。《本草纲目》载:“蜀地少寒、人多载莳……,清明后宿根生苗,分其枝横埋之,则节节生根。八月根下始结芎藭。”川芎以四川灌县、崇庆县产量大,品质优,销全国并有出口。据上所述,长期以来以四川省栽培的川芎较好,[1]古今一致。

川芎味辛,性温。据《神农本草经》记载,川芎主治“中风入脑、头痛、寒痹,筋挛缓急、金疮、妇人血闭无子”。由此可见,川芎在当时已广泛应用于内、外、妇等科的疾病。此后,历代医家在此基础上,对川芎的功用做了进一步的阐发。《名医别录》认为该药能治“脑中冷动、面上游风去来、目泪出、多涕唾、忽忽如醉、诸寒冷气、心腹坚痛、中恶、卒急肿痛、胁风痛、温中内寒”,强调了该药的祛风散寒之功效,并认为该药还有燥湿之功。苏颂在《本草图经》中指出该药“蜜和大丸,夜服,治风痰殊效”。延至元代,丹溪复用芎藭“开郁行气”,他在其《丹溪心法》中曾载:“苍术,抚芎,总解诸郁,随证加入诸药,凡郁皆在中焦,以苍术、抚芎开提其气以升之。”明代的倪朱谟总结了前贤对芎藭的认识,对川芎的功效进行了概括,认为川芎“上行头目,下调经水,中开郁结”,是“血中气药”。同时还指出“尝为当归所使,非第治血有功,而治气亦神验也。凡散寒湿,去风气,名目疾,解头痛,除胁痛,养胎前,益产后,又癥瘕结聚,血闭不行,痛痒疮疡,痈疽寒热,脚弱痿痹,肿痛却步,并能治之”,而且能“去一切风,调一切气”。总之,川芎的功用可以归纳为祛风止痛,行气开郁,活血通脉,燥湿除痹四大方面。

川芎的产地不同,其临床效用也有较大差异。清代的杨树泰在其《本草述钩元》中,就对此做过简要的论述,认为“芎藭,蜀产名川芎,治血虚胎产病俱优;西芎产关中,专治偏头痛;台芎产浙江台州,以散风驱湿;抚芎产江西抚州,开郁散气宽胸走经络”。20世纪90年代,江西省药物研究所的有关人员曾对川芎、抚芎、金芎,以及东芎的药理活性进行比较,发现四种芎类均有镇痛作用,其水提液的镇痛强度分别为川芎>抚芎>金芎>东芎,而醇提液的抑制强度为川芎>东芎>抚芎>金芎。另外,它们均能增加兔颈总动脉的血流量,但其作用强度略有差异,其作用强弱的顺序为川芎>东芎>抚芎,而京芎则[2]无明显作用。可见川芎较其他芎类有较强的药理活性。所以,临床运用时,应加以区分。

川芎的化学成分研究始于上个世纪30年代。1936年曾从川芎的挥发油中提取到α,β-不饱和-γ-丁内酯,同时,还发现川芎中含有对生物碱试剂呈强阳性反应物质。直至1957年,有关人员才从川芎中分离出具有特殊气味、易挥发的油状生物碱,与氯铂酸结合,生成盐的化学式为CHN·HPtCL,但其化学结构还未能确定。上个世2737326纪60年代初,日本学者又从中性油中分离得到3-亚丁基苯酞和藁本内[3]酯。上个世纪70年代初,随着对活血化瘀药研究的广泛开展,川芎被应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并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由此,川芎开始引起人们的广泛的重视,对川芎的研究也进一步深入开展起来。

川芎的化学成分相当复杂。目前,有关学者已从川芎中分离、鉴[3][4,5]定出40多个化合物。已分离得到的生物碱有川芎嗪(即四甲基吡嗪tetramethylpyrazine),异亮氨酰缬氨酸内酰胺,L-异亮氨酰-L-缬氨酸酐(L-isobutyl-L-Valine anhydride),川芎哚(Perlolyrine),1-乙酰基-β-卡啉,尿嘧啶,L-缬氨酰-L-缬氨酸酐,盐[1,5-8]酸三甲胺,盐酸胆碱;酚类化合物有川芎酚(chuanxingol,即4-羟基-3-丁基苯酞),阿魏酸 (ferulic acid),大黄酚 [9](chrysophanol)等;内酯类化合物有丁基呋内酯[10](butylphthalide),藁本内酯(ligustilide)等;萜类化合物有匙叶桉油烯醇(spathulenol)等。川芎挥发油的主要成分有藁本内酯和[11]香会烯等。

研究颇为深入的川芎嗪在后面几章将有详尽的论述。这里仅就川芎及其生物碱的药理学研究及临床应用作一简要介绍。一、 药理学研究(一) 中枢神经系统

川芎有明显的镇静作用。川芎煎剂25~50g/kg灌胃,能抑制小鼠的自发活动,且对小鼠的镇静作用较大鼠更明显,能延长由戊巴比妥诱导的小鼠睡眠时间,但不能拮抗咖啡因引起的兴奋,也不能防止5-[12]甲烯四氮唑、可卡因引起的惊厥或致死作用。有人认为川芎的[13]镇静作用是由于所含的阿魏酸所致。(二) 心血管系统

1. 对心脏血液动力学的影响

川芎的水煎剂,对蟾蜍心脏主要是兴奋作用,但高浓度时呈抑制[14]作用。川芎挥发油对心脏也呈麻痹抑制作用。川芎及其提取物均具有扩张冠脉、增加冠脉流量、降低心肌氧耗等作用。川芎总生物碱与酚性物质作用相似,能扩张冠状动脉,静脉注射川芎生物碱50mg/kg时,可使犬的冠脉流量增加90%,血管阻力降低68%,能抑制盐酸肾上腺素及氯化钾所引起的血管收缩作用。用川芎总生物碱0.88~1.25mg/ml和酚性物质1.25~1.78mg/ ml,就能抑制盐酸肾上腺素及氯化钾所引起的家兔离体胸主动脉的收缩作用,且其抑制率随药[14]物浓度的增加而加大。川芎煎剂使小鼠心肌耗氧量有所降低,[15,13]并维持0.5~1小时。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采用放射性同位素86R示踪法测定川芎Ⅲ号碱——川芎哚对冠状动脉血流量的影响。b他们发现,川芎哚腹腔注射后,小鼠冠脉血流量明显增加,给药后8610分钟心肌摄取R量明显增加(P<0.01),15分钟时出现峰值b86(P<0.001),30分钟时心肌摄取R量开始有所下降,而且,高剂量b(30mg/kg)比低剂量(15mg/kg)的作用更明显,不仅吸收快,作用[16]迅速,作用时间也较长。

川芎水浸剂能降低动物的血压,但作用较弱。对麻醉动物(犬、猫、兔)静脉注射,降压作用较明显。肌内注射也可引起降压。相对于其挥发油部分及醇提取物,水浸剂的降压作用较显著而持久。在慢性试验中,对肾型高血压犬(形成2个月后)及大鼠,口服川芎水浸剂每天4g/kg,可使血压降低2.67kPa左右;对可的松型高血压大鼠,川芎水煎剂虽有降压作用,但血压回升较快,对犬的原发性高血压则无效。对形成肾型高血压已一年左右的犬,单用川芎,降压作用亦不明显,但仍可加强利血平(0.005~0.01mg/kg)的降压作用,如果利[12]血平剂量过小(0.003mg/ kg),川芎即不能表现出加强作用。[17]第二军医大学的研究也表明,川芎对原发性高血压病人红细胞++膜Na,K-ATP酶活力的抑制无明显影响,仅临床症状略有好转。

2. 对实验性心肌缺血的作用

川芎对实验性心肌缺血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18-22]医院的研究显示,川芎不仅可以减轻急性心肌缺血时∑-ST和N-ST的变化,且起效快,作用明显;而且能缩小缺血范围和梗死范围;增加冠状动脉侧支返流量,减少冠状动脉侧支血流阻力,促进侧支循环;在不增加冠状动脉总流量的情况下,升高缺血心肌内的氧分压,改善缺血心肌氧供不足的状况,其中对深层心肌组织内氧分压的作用最明显;能增加大鼠离体心脏冠状动脉的血流量,且量效关系呈现较好的线性关系;抑制并且能完全缓解催产素(40U/L,灌流)造成的大鼠离体心脏冠状动脉的痉挛,且冠脉流量较给药前增加31%45±5%,作用稳定;能明显地抑制乳鼠心肌细胞Ca的内流,可能是通过多途径阻滞钙内流的结果。

川芎总生物碱与酚性物质也有抗急性心肌缺血缺氧的作用。川芎总生物碱150mg/kg或川芎酚性物质165mg/kg即可对抗催产素引起的T波升高,具有抗急性心肌缺血缺氧的作用。腹腔注射川芎总生物碱200mg/kg或酚性物质250mg/kg半小时后就能显著提高小鼠对低压缺[14]氧的耐受性。[23]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的研究发现,川芎哚能明显地提高小鼠血浆中cAMP的含量(P<0.001),同时,还发现川芎哚与川芎嗪具有相似的生理活性。推测可能是通过提高cAMP的含量,而影响细胞的生理功能和代谢而实现的。(三) 脑血管系统

较多的临床实践表明,川芎具有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作用。上[24-27]海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的研究发现,川芎能明显地增加家兔的脑血流量,其作用较罂粟碱强且持久;临床观察也得到相似的结果,肌内注射川芎后,脑梗死病人的脑血流量较用药前明显增加;且++对急性脑缺血后脑组织内Na,K-ATP酶有保护作用;能使脑梗死患者脑血管外周阻力和特异性阻抗减小,脑血管顺应性较用药前增加(50%~182%),对脑动脉硬化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并能使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脑血流量、血流速度、颈动脉管径、外周动脉阻力、特异性阻抗等明显改善;对动脉内皮细胞损伤有保护作用,可改善由高分子右旋糖酐造成的急性、慢性软脑膜及脑组织微循环障碍,并且对脑梗死患者球结膜微循环障碍也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对静脉注射高分子右旋糖酐造成的内脏器官实质性损伤有明显的防治作用;能明显地抑制实验性急性脑缺血大白兔血浆中6-keto-PGF的含量的升高1α(P<0.05),有效地抑制脑缺血时体内血小板的激活,纠正循环血液中TXA-PGI间的失衡状态;能使急性脑梗死患者扩大型和聚集型血22小板明显减少,有明显的解聚血小板作用;能明显地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脊液中血小板激活因子的含量(P<0.01);对脑神经细胞树突变性有修复作用;能显著地降低实验性脑缺血大白兔血浆和脑脊液中强啡肽A1-13的含量,明显地减轻大白兔脑组织缺血性损害和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四) 对微循环的影响

川芎具有改善实验动物微循环障碍的作用。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28]医院的研究发现,预先应用川芎,能对肾上腺素引起的微动脉血流的停止或减退具有十分显著的推迟发生作用,对血管的收缩也有推迟发生作用,且注射川芎后,微动脉有轻度扩张的现象。[29](五) 对门脉系统的影响

采用部分门静脉结扎法(PVL,没有肝硬化)及慢性胆管结扎法(BDL,有肝硬化)复制门脉高压模型。部分门静脉结扎术(PVL)两周后,高血流动力状态形成,大鼠经麻醉后插管分别测平均动脉压、门脉压、心脏指数和心跳。川芎嗪静脉注射后可降低门脉压及平均动脉压,在3.0mg/kg、9.9mg/kg、30mg/kg不同剂量,其门脉压降低6.0%±0.8%、9.3%±1.6%、20%±2.0%。川芎嗪可显著性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并提高心脏指数。结果显示,川芎嗪可显著性降低PVL大鼠门脉压,同时降低其平均动脉压和外周血管阻力。慢性胆管结扎法(BDL)三周后,高血流动力状态形成,同上法测平均动脉压、门脉压、心脏指数和心跳。川芎嗪在3.0mg/kg、9.9mg/kg、30mg/kg可分别降低门脉压3.6%±0.8%、6.8%±0.5%、17.8%±0.6%。川芎嗪也可同时降低大鼠平均动脉压和外周血管阻力。结果显示,川芎嗪可降低BDL大鼠门脉压,并同时降低其平均动脉压和外周血管阻力。

为探讨慢性川芎嗪治疗两种门脉高压模型(PVL及BDL)大鼠的血流动力学效应,将大鼠分成3组:PVL大鼠、BDL大鼠及假手术组(Sham)。每组大鼠只接受三种治疗方法之一:川芎嗪30mg/kg、川芎嗪50mg/kg、空白对照(0.2当量浓度HCl 0.7ml/12h)。在PVL术后或BDL术后三周后,以胃管每12小时喂食一次川芎嗪或0.2当量浓度HCl,连续喂食8天后,测各血流动力学参数。慢性喂食川芎嗪8天,PVL或BDL大鼠均显著性降低其门脉压,平均动脉压及外周血管阻力。在PVL组,川芎嗪30mg/kg及50mg/kg分别降低门脉压10.2%及16.1%;在BDL组,则分别降低门脉压10.5%及14.8%(均与空白对照组比较)。而两组中心脏指数及心跳均无显著性变化。在Sham组,川芎嗪虽轻微降低门脉压、平均动脉压、外周血管阻力,但无统计学意义。结果显示,慢性喂食8天川芎嗪可显著性降低PVL 及BDL大鼠之门脉压及平均动脉压。

为评估川芎嗪合并使用特利加压素(terlipressin)对门脉高压大鼠(PVL及BDL大鼠)的治疗效果,每组PVL或BDL大鼠只接受以下两种治疗方式中之一种:对照组0.2当量浓度HCl注射3分钟后,注射-1-1-1terlipressin(0.017mg·kg·min)3分钟;治疗组川芎嗪(10mg·kg·-1-1-1min)注射3分钟后,注射terlipressin (0.017mg·kg·min)3分钟。在PVL大鼠,0.2当量浓度HCl合并terlipressin可显著性降低门脉压(-15.0%±1.0%),显著性升高平均动脉压(57.3%±8.1%)及外周血管阻力(113%±11%),并有心脏抑制作用(心脏指数-26.3%±1.1%)。

综上所述,川芎嗪可有效降低PVL及BDL大鼠的门脉压,急性给药,慢性给药均有降门脉压的量效关系。并且,川芎嗪合并使用terlipressin,可有效提高terlipressin降门脉压的作用,并有效减少后者系统加压和心脏抑制的副作用。(六) 对肾脏的影响

1. 对肾缺血损伤的影响[30]

第二军医大学采用钙离子细胞化学定位法,膜通透性细胞化学示踪法结合普通超微结构及EDX电镜分析,从细胞水平观察了肾近端小管上皮细胞缺血损伤情况以及川芎对它的影响。结果发现,川芎对细胞缺血损伤有明显的作用。由此可见,川芎不但能扩张血管、改善血供,同时,在细胞水平川芎也有一定的作用,它可以保护质膜、2+2+抑制Ca进入细胞内,减少Ca对线粒体的损伤。

2. 对急性肾毒的保护作用[31]

第二军医大学的研究发现,20%川芎(8ml/kg)能有效地阻抑静脉注射环孢素A(CsA)引起的大鼠肾小球滤过率(GFR)、肾血浆流量(RPF)的显著下降和血小板聚集性的显著升高,但不影响CsA对肾素-血管紧张系统(RAS)的激活。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扩张肾血管、降低肾血管阻力(RVR),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TXA的2合成释放,拮抗TXA引起的动脉收缩,增加PGI和其他扩血管活性22物质的合成及提高组织细胞对缺血、缺氧的耐受力而实现的。(七) 对平滑肌的作用

川芎浸膏的10%水溶液对妊娠家兔离体子宫的刺激,微量时,可使其张力增高,收缩增强,终成挛缩,大剂量时,反使子宫麻痹,收缩停止。川芎煎剂15g/kg或20g/kg经十二指肠给药,对兔在位子宫亦呈现明显收缩作用。用川芎浸膏连续注射妊娠大鼠和家兔,可以使胎仔坏死于子宫中但不坠下,这可能是因为川芎引起子宫挛缩而影响胎仔营养所致。古人称川芎能治产后崩中下血可能与川芎收缩子宫作用有关。川芎浸膏小量能抑制离体家兔或豚鼠小肠收缩,大量则可使小肠收缩完全停止。这与川芎中所含的阿魏酸与中性成分对平滑肌有抗[12][2]痉作用有关。江西省药物研究所的实验也发现川芎、金芎水提物能显著提高大鼠离体子宫的收缩幅度,川芎、抚芎、金芎的醇提液也能提高大鼠子宫的收缩幅度,且对宫缩频率也有明显减少的作用。(八) 抗放射作用60

川芎煎剂对动物放射病实验治疗有一定疗效,川芎对Co (γ射线900伦琴)及氮芥(1.6~2.2mg/kg)所造成大鼠的死亡均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而对氮芥治疗艾氏腹水癌的疗效无明显影响。川芎对大鼠的抗放射效果比小鼠好,腹腔注射较肌内注射好,后者又较口服者好[32]。

另外,体外试验发现,川芎对大肠、痢疾(宋内氏)、变形、绿脓、伤寒、副伤寒杆菌及霍乱弧菌等有抑制作用;川芎水煎剂(1∶3)在试管内对某些致病性皮肤真菌也有抑制作用。此外,川芎还能保护雏鸡避免因维生素E缺乏而引起的营养性脑病,具有抗维生素E缺乏[12]症的作用。而且,川芎总生物碱对ADP与胶原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表现为对最大聚集程度的减轻和抑制。广州中[33]医药大学的研究还发现,川芎对大鼠应激法及幽门结扎法所致胃溃疡模型和无水乙醇所致大鼠胃黏膜损伤模型都有不同程度的保护作用,但对胃液及胃酸分泌无明显影响。二、 临 床 应 用(一) 心脑血管疾病

川芎在心脑血管疾病的应用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主治:“中风入脑,头痛”的记载。唐代的《备急千金要方》中的小续命汤,川芎为其主要成分之一,用以治疗半身不遂。宋代药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川芎茶调散,用以治疗偏正头痛,以及治疗心痛的阿魏丸等。

早起观察,川芎浸膏片治疗心绞痛19例,约1/3症状明显减轻,心电图ST段改变好转。在合并有高血压的12例中,有6例血压降至正常。

上个世纪70年代初研制的冠心Ⅱ号方,以川芎为其主要成分,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著名方剂,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服用该方1年以上者,对于心绞痛的总有效率达86%,显效率41%,心电图改善率46%。单味川芎制成片剂,对心绞痛的也有明显的治疗效果,总有效率达73.7%,显效率31.6%,心电图好转率35.2%。川芎总生物碱注射液40mg,加入5%~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每日1次,10天为一疗程,停药3天进行第二疗程,心绞痛症状改善的总有效率为92.5%,显效率为62.9%,其中约半数病例心绞痛症状于24小时内减[14]轻或消失,心电图好转率为40%。[34]

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用川芎和低分子右旋糖酐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220例,其中川芎组134例,低分子右旋糖酐组86例,并根据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及实际生活能力评分来判断疗效,结果,川芎治疗组总有效率达86.6%,低分子右旋糖酐组仅为62.8%(P<0.01),而且川芎组CT病灶消失及缩小率也略高于对照组。川芎嗪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也已作为常规方法广泛地用于当今临床。(二) 妇儿科疾病

川芎为“血中之气药”,长于行气活血,可上达头目,旁达四肢,下至血海,为妇科调经及治疗产后病的要药。四物汤、温经汤、生化汤、催生饮、救母丹、当归芍药散等,皆配有川芎。临床上有人将川[35]芎用于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收到较好的临床疗效。

另外,在儿科应用川芎红花注射液代替肝素治疗新生儿硬皮症20例,每次0.1g/kg~0.3g/kg加2倍10%葡萄糖静脉注射,每日2~4次。[36]16例痊愈,1例好转,3例死亡。提高了治愈率,降低了病死率。(三) 毒性和不良反应

根据大量的临床观察和毒性试验,川芎作为一味常用中草药,并无明显毒性和不良反应。主要为消化道症状,以及由于个体差异,偶有过敏反应以及过服中毒的报道,极少数妇女经期提前、经量增多,[36-37]但经停药和对症处理后症状均能消失。

总之,川芎作为中国传统医学活血化瘀的代表药物已在当今现代医学中进行了较为详尽的阐述。除川芎生物碱外,其酚类物质如阿魏酸,大黄酚等的研究也颇为深入。川芎成分较为复杂,仍有一些未知的成分存在,由于它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故其研究前景应是乐观的。参 考 文 献

1.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等.中药志(第二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257

2.万阜昌.川芎、抚芎、金芎和东芎的药理活性比较.中药药理与临床,1990,6(5):34

3.王普善.中药川芎化学成分及其生理活性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医药工业,1988,19(12):553

4.北京制药工业研究所.川芎有效成份的研究Ⅰ川芎嗪的提取、分离和结构鉴定.中华医学杂志,1977,(7):420

5.曹凤银,等.川芎化学成分的研究.中草药,1983,14(6):1

6.柯荣棠,等.川芎化学成分的研究.化学学报,1957,23(4):246

7.北京制药工业研究所.川芎成分的化学研究.药学通报,1980,15(10):39

8.王普善,等.中药川芎的化学成分研究——六种酚类化合物.中草药,1985,16(5):45

9.王普善,等.中药川芎的化学成分研究——五种内酯类化合物.中草药,1985,16(3):41

10.王普善,等.中药川芎的化学成分研究——一种内萜类化合物.中草药,1985,16(4):30

11.黄远征,等.川芎根茎挥发油成分的研究.药学学报.1988,23(6):426

12.江苏新医学院.中医大辞典(上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220-222

13.北京制药工业研究所.中药川芎简介.北京医药工业.1975,(3):31

14.陈可冀,等.血瘀症与活血化瘀研究.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509-523

15.臧其中,等.中国生理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药理),1964,106

16.华英圣,等.川芎Ⅲ号碱——川芎哚对冠脉血流量的影响.中医药学报,1986,(5):38++

17.魏光梅,等.人红细胞膜Na,K-ATP酶的研究Ⅱ,原发性高++血压病人红细胞膜Na,K-ATP酶活力及川芎治疗后酶活力变化的观察.第二军医大学学报,1985,6(4):213

18.蔡青,等.活血化瘀治则的药理学研究Ⅰ:川芎、人参、丹参配伍对犬急性实验性心肌缺血的影响.中国药理学通报,1986,2(5):37

19.蔡青,等.活血化瘀治则的药理学研究Ⅱ:三组活血药对犬侧支循环的影响.中国药理学通报,1986,2(6):16

20.蔡青,等.活血化瘀治则的药理学研究Ⅲ:川芎、人参、丹参配伍对犬心肌组织内氧分压的影响.中国药理学通报,1987,3(2):96

21.高志平,等.活血化瘀治则的药理学研究Ⅳ:川芎与人参或丹参配伍对大鼠离体心脏灌流的影响.中国药理学通报,1987,3(6):363

22.高志平,等.活血化瘀治则的药理学研究Ⅴ:川芎与人参或丹45参配伍对培养乳鼠心肌细胞Ca内流的影响.中国药理学通报,1987, 3(6):365

23.华英圣,等.川芎Ⅲ号碱(Perlolyrine)-川芎哚对小鼠血浆中cAMP含量的影响.中医药学报,1987,(6):37

24.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活血化瘀研究学会.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北京学苑出版社,1990.8-10

25.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活血化瘀研究学会.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北京学苑出版社,1990.118

26.刘众,等.川芎对急性脑梗塞患者脑脊液中血小板激活因子含量的影响.第二军医大学学报,1991,12(2):153

27.刘众,等.川芎对急性实验性脑缺血大白兔血浆和脑脊液中脑啡肽A1-13含量的影响.中西医结合杂志,1990,10(3):160

28.翁维良,等.川芎、良姜、细辛对微循环影响的比较.中药通报,1986,11(7):438

29.FANG-CHI CHANG(张方直),KE-JICHEN(陈可冀),JAUNG-GENG LIN,CHUANG-YE HONG,YI-TSAU HU ANG.Effects of Tetramethylpyrazine on Portal Hypertensive Rats.Journal of Pharmacy and Pharmacology,1998,50 (8):881-884.

30.沙继宏,等.肌苷、川芎对肾近端小管上皮细胞缺血损伤的影响-细胞化学观察.第二军医大学学报,1991,12(3):240

31.刘沙勤,等.川芎对环孢素A所致急性肾毒防护作用的实验研究.中华医学杂志,1992,72(6):345

32.陈可冀,等.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509-523

33.黄铃,等.党参、川芎、蒲公英及其配伍抗溃疡与抗胃黏膜损伤作用与机制研究.中药药理与临床,1991,7(3):8

34.陈达仁,等.川芎和低分子右旋糖酐治疗急性脑梗塞的对照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2,12(2):71

35.张和平.川芎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29例.陕西中医,1990,11(4):150

36.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内科心血管病组.中医药研究参考,1975,(4):39

37.阮士军.中草药不良反应综述.北京中医杂志,1987,(1):47(于 蓓 刘 玥)第二章川芎嗪的化学

川芎嗪(ligustrazine)异名川芎嗪Ⅰ号碱,化学名为2,3,5,6-四甲基吡嗪,简称四甲基吡嗪(tetramethylyrazine-TMP),我国首先从常用中药川芎(Ligusticum chuanxiong Hort)根茎中分得四甲基

[1]吡嗪,是川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有效成分之一。近年又相继从[2]姜科植物温莪术(郁金,Cur-cuma aromatica Salisb)的根茎和[3]草麻黄(Ephedra sinica stapf)的挥发性成分中发现有TMP的存在。药理研究证明TMP有扩张血管,增加冠脉血流及脑血流,抑制血[4]小板聚集和降低血小板活性等作用,为一个钙拮抗剂。临床上已广泛应用于治疗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及慢性心衰、肾衰等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在国外,上世纪60年代初,Kosuqe等曾从枯草杆菌(Bacillus sublitis)的代谢产物中分离出TMP,继之有从波斯树脂,发酵的大豆、可可豆、烟草中,以及生长在尼日利亚的大戟科植物西非痛风麻疯树(Jatropha podagkica Hook)的茎中也分离到此种成分,并对它进行[5]了化学等方面的研究。在上世纪50、60年代,关于TMP的生理活性研究已有报道,曾用于治疗小白鼠螺旋体血症,对螺旋体血症引起的反复发烧有降热作用。从试管试验中发现枯草杆菌的代谢产物(内含TMP)有类似链激酶样的溶解血栓作用。还对离体蛙心有强心[6,7]作用。TMP因毒性小,又具特殊香味,早在上世纪60年代便[8]作为香料与调味剂用于食品,现在食品工业中广泛应用。据国外药讯报道,1989年英国的皇家Hallamshire医院正在开发新的抗高血压药ligustrazine,即四甲基吡嗪。英国研究组认为值得进一步研究用于肺心病高血压的治疗。第一节 川芎嗪的提取、分离和结构鉴定一、 提 取 分 离

取川芎根茎粗粉碎(由北京市药材公司及北京土特产进出口公司供应),乙醇回流,提取液减压浓缩,放冷,除去糖和油,在水浴上蒸去残余乙醇,加热水溶解,冷却后用乙醚提取,醚提取液用2mol/L硫酸提取,酸液经饱和碳酸钠碱化至pH值为9~10,用三氯甲烷提取,减压浓缩得粗膏。重复处理,将粗膏溶于2mol/L硫酸,用浓氨水调pH至10左右,三氯甲烷提取,减压蒸去三氯甲烷,得总生物碱。取总生物碱用石油醚 (60℃~90℃)溶解的部分,减压蒸去石油醚,得橙黄色黏稠浸膏。经碱性氧化铝柱层分离,在石油醚-三氯甲烷(8∶2)的洗脱液部分,回收洗脱液溶剂,得粗晶用升华法重结晶,得无色针状结晶为川芎嗪。二、 结 构 鉴 定

本品为无色针状结晶,MP80~82℃(显微熔点仪,毛细管封闭法测定)。具特殊气味,有吸湿性,易升华,易溶于热水,石油醚。溶于三氯甲烷,稀盐酸,微溶于乙醚。

薄层分析:碱性氧化铝板,用石油醚-三氯甲烷(1∶1)展开后,喷洒碘化铋钾试剂,显一橘红色斑点,R值为0.54。EIMS m/z:f++136[ M],95[ CHCNC(CH)‖CHCH],54[ CHC3333+++CCH](基峰),42[CHCNH],39[CHCC],31,28。333

元素分析:理论值%:C 70.06,H 8.82,N 20.59

实验值%:C 70.08,H 9.13,N 22.69

确定分子式为CHN,分子量为136。8122

UVλH2Omaxnm(loge):293(3.85),285(sh)。IRKBrmaxcm-1:2940,2870,1455,1410,1375,1220,1180,1986(—N‖C—,‖N—C‖)。795。HNMR(CDC1):δ(ppm)32.51(s,4×CH)。3

综合以上光谱数据,川芎Ⅰ号碱和从枯草杆菌代谢产物中分出的川芎嗪基本相同。为了确证结构,提供药理研究样品,我们合成了川[9]芎嗪及其盐酸盐。经熔点、薄层分析红外吸收光谱等光谱数据测定,与天然品完全一致。确定了川芎Ⅰ号碱的结构为川芎嗪(TetramethylpyrazinezTMP)。结构式为第二节 盐酸川芎嗪的合成

川芎嗪(四甲基吡嗪)系川芎生物碱的活性成分之一。因其易升华(22℃),且不易溶于水,为便于保存及应用,将其制成盐酸盐。现临床应用的盐酸川芎嗪注射液是由合成的盐酸川芎嗪(2,3,5,6-四甲基吡嗪盐酸盐二水化合物)配制成。一、 合 成 方 法

关于川芎嗪合成方法,据文献报道主要有(1)丁炔醇路线;(2)氨基丁醇路线;(3)丁二醇路线;(4)丁二酮双肟路线;(5) β-溴代乙酰丙酸和氨置反应管中,热至120~130℃得四甲吡嗪;(6)丁酮路线。1974年,北京制药工业研究所为进一步研究川芎嗪药理、毒理作用和提供临床样品,曾用(4)法。以2,3-丁二酮二肟为原料,首先水解成单肟。在碱性条件下用锌粉还原为邻氨基酮。经互变异构,二分子烯醇式自身缩合为四甲基二氢吡嗪,氧化后即得川芎嗪,并在乙醚溶液中,滴加盐酸乙醇溶液得沉淀即得其盐酸二水化合物。但此法考虑2,3-丁二酮二肟来源困难,成本高,反应过程产生大量废渣,不适于工业生产。因而在工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了适用于工业生产的丁酮路线,以丁酮为原料,亚硝化丁二酮肟在醋酸存在下,用锌粉还由原缩合得川芎嗪后,以盐酸乙醇成盐。现生产合成方[10][11]法有经两步法及一步法,总收率均在30%左右,但一步法操作较简单,反应周期可缩短。二、 工 艺 过 程

1. 缩合——丁二酮单肟的制备

配料比:丁酮∶盐酸∶亚硝酸钠∶乙醇(Ⅰ)∶水(Ⅰ)∶乙醇(Ⅱ)∶硫酸∶水(Ⅱ)=1∶0.0023∶1.52∶0.63∶2.8∶.063∶1.32∶1.6?。

操作:将亚硝酸钠、乙醇(Ⅰ)及水(Ⅰ)配制成溶液Ⅰ。将硫酸、乙醇(Ⅱ)及水(Ⅱ)配制成溶液Ⅱ。将溶液Ⅱ慢慢滴加到溶液Ⅰ中,产生亚硝酸乙酯气体。

在反应罐中加入丁酮、盐酸,立即通入亚硝酸乙酯气体。保持反应温度在40℃~55℃,至气体通完为止。减压蒸去反应产生的乙醇至90℃,停止蒸馏,得丁二酮单肟粗晶,熔点75.5℃~79℃。收率为82%~87.5%。

2. 还原、环合——川芎嗪的制备

配料比:丁二酮单肟∶氯化铵∶75%醋酸∶锌粉∶药用炭= 1∶0.16∶3.2∶0.88∶0.22。

操作:在反应罐中加入丁二酮单肟、氯化铵及醋酸。搅拌下在10~15℃时,分8~10次加入锌粉。每次加入锌粉后内温升高,需冷却至10~15℃方可加入下次锌粉。加完锌粉,在85℃保温30分钟,冷却,用碱液中和至pH值为7~8,中和温度在50℃以下。反应液进行水蒸气蒸馏。馏出液冷却、结晶、过滤,得川芎嗪粗品。

将粗品用13~14倍水升温溶解,加药用炭脱色,趁热过滤,滤液冷却、结晶、过滤,30℃以下干燥,得川芎嗪三水合物精品,熔点为75.8℃~77℃,收率为35%~37%。

3. 盐酸川芎嗪的制备和精制

配料比:川芎嗪∶丙酮=1∶8。

操作:在反应罐中加丙酮及川芎嗪三水合物,温热、搅拌、溶解。冷却,过滤,滤液在18~20℃时滴加等摩尔反应量的盐酸乙醇液(30%浓度),至pH值为3。滴加完毕,在18℃~20℃保温30分钟。温热使晶体溶解,冷却、结晶、过滤。结晶用少量冷丙酮洗涤2~3次。于50℃,干燥3~5小时,即得盐酸川芎嗪二水合物,熔点为87.5~90℃,收率为98%。

一步法操作基本同上,仅是在反应罐中完成缩合反应,得丁二酮单肟后,接着加入氯化铵及醋酸继续进行还原、环合反应合成川芎嗪。第三节 盐酸川芎嗪及其注射液的含量测定及质量一、 盐酸川芎嗪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

川芎嗪的分析方法,国外文献大多采用极谱法与示波极谱法,该[12]法需要标准样品与昂贵仪器,有一定的局限性。根据文献报道,吡嗪和它的衍生物可在冰醋酸中,用高氯酸滴定,为了生产上使用方[13]便,考虑到川芎嗪属于生物碱类,邓遂珍等拟定了非水法作为含量测定的依据。在方法试验过程中,考察了醋酸汞用量(2ml、3ml、5ml)。结果以醋酸汞3ml为宜。从试制的多批样品测得结果,认为非水法操作简便,重现性好。

含量测定方法:精密称取本品约0.15g,加冰醋酸10ml溶解后,加醋酸汞试液5ml与结晶紫指示液1滴,用0.1mol/L高氯酸液滴定至溶液显蓝绿色,并将滴定结果用空白试验校正即得(每1ml 0.1mol/L高氯酸相当于20.87mg的CHNHCl·2HO)。81222[14]二、 盐酸川芎嗪原料药质量规格

分子量:208.69

本品为2,3,5,6-四甲基吡嗪盐酸盐。含CHNHCl·2HO不81222得少于98.5%。【性状】

本品为白色或类白色结晶性粉末,气特异、味苦。在水中易溶,在乙醇或氯仿中溶解,在苯中极微溶解。熔点为87℃~90℃。【鉴别】(1)取本品约10mg,加水5ml溶解后,加碘化铋钾试液2滴,即产生橘红色沉淀;(2)取本品,加水制成每1ml中含0.02mg的溶液,照分光光度法测定,在296nm±1nm的波长处有最大吸收;(3)本品的水溶液显氯化物的鉴别反应。【检查】

氯化物浓度:取本品约0.15g精密称定,加水25ml溶解后,加溴酚蓝指示液5滴,用0.1mol/L硝酸银溶液滴定,至显灰紫色(每1ml的0.1mol/L硝酸银溶液相当于3.545mg的Cl),含氯化物应为16.5%~17.5%。【干燥失重】

取本品,置五氧化二磷真空干燥器中干燥24小时,减失重量应为16.5%~18.5%。【炽灼残渣】

不得过0.1%。

重金属:取本品1g加稀醋酸2ml与水适量溶解成25ml,依法检查(附录46页第一法),含重金属不得过百万分之二十。【含量测定】

见盐酸川芎嗪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中样品含量测定方法。[14]三、 盐酸川芎嗪注射液质量规格

本品为盐酸川芎嗪的灭菌水溶液。含盐酸川芎嗪(CHNHCl·81222HO)应为标示量的90.0%~110.0%。2【性状】

本品为无色的澄明液体。【鉴别】

取本品,照盐酸川芎嗪项下的鉴别法试验,显相同的反应。【检查】

pH,应为2~3.0。

其他:应符合注射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含量测定】

精密量取本品5ml,置250ml量瓶中,加0.1mol/ L盐酸液稀释至刻度,摇匀,再精密量取稀释液5ml,置200ml量瓶中,加0.1mol/L盐酸液稀释至刻度,摇匀,照分光光度法,在302nm±1nm的波长测定吸收度,按CHNHCl·2HO的吸收系数为541计算,即得。81222【功能与主治】

同盐酸川芎嗪。【用法与用量】

静脉滴注,一次40~80mg,用5%葡萄糖注射液或氯化钠注射液250~500ml稀释后滴注,一日一次;穴位注射,选3~4穴位,每穴10~20mg,隔日一次。【注意】

脑出血及有出血倾向的患者忌用。【规格】

2ml:40mg。【贮藏】

遮光,密闭保存。附:1. 磷酸川芎嗪注射液和磷酸川芎嗪胶囊的质量规[15]格

1.1 磷酸川芎嗪注射液的质量规格

本品为磷酸川芎嗪的灭菌水溶液,含磷酸川芎嗪(CHN. 8122HPO·HO),应为标准量的90.0%~110.0%。342【性状】

本品为无色的澄明液体。【鉴别】(1)取本品适量(约相当于磷酸川芎嗪10mg),照磷酸川芎嗪项下的鉴别(1)、(4)项试验,显相同的结果。(2)在含量测定项下记录的色谱图中,供试品溶液主峰的保留时间应与对照品溶液主峰的保留时间一致。【检查】

pH应为2.0~3.0(附录Ⅵ H)。

有关物质

取本品,用水稀释制成每1ml中约含磷酸川芎嗪0.5mg的溶液,作为供试品溶液;照磷酸川芎嗪有关物质项下的方法测定,供试品溶液色谱图中如有杂质峰,各杂质峰面积的和不得大于对照溶液的主峰面积(0.5%)。

细菌内毒素

取本品,依法检查(附录Ⅺ E),每1mg磷酸川芎嗪中含内毒素的量应小于1.2EU。

其他

应符合注射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附录Ⅰ B)。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