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保平《微观经济学》(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0 03:35:41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电子书

出版社:圣才电子书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任保平《微观经济学》(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

任保平《微观经济学》(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试读:

第1章 微观经济学概述

1.如何理解“经济人”假设的内涵?经济人假设对于经济学研究的意义是什么?

答:(1)经济人假设是经济学分析的逻辑起点,是指经济活动中的任何个体和组织都是以利己为动机,总是力图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追逐和获取自身最大的经济利益,即在一定约束条件下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经济人假设包括以下内容:①在经济活动中,个人所追求的唯一目标是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例如,消费者所追求的是最大限度的自身满足;生产者所追求的是最大限度的自身利润;生产要素所有者所追求的是最大限度的自身报酬。这就是说,经济人主观上既不考虑社会利益,也不考虑自身非经济的利益;②个人所有的经济行为都是有意识的和理性的,不存在经验型和随机型的决策。因此,经济人又被称为理性人;③经济人拥有充分的经济信息,每个人都清楚地了解其所有经济活动的条件与后果。因此,经济中不存在任何不确定性。获取信息不需要支付任何成本;④各种生产资源可以自由地、不需要任何成本地在部门之间、地区之间流动。

经济人的利己主义假设并不等于通常意义上所说的“自私自利”,即该假设并不意味着这些市场活动个体只会关心自己的钱袋子,相反,他们会在孜孜以求地追求自己最大利益的过程中,自然地、必然地为社会提供最优的产品和服务,从而客观地实现一定的社会利益。(2)经济人假设是经济学分析的逻辑起点,是经济学分析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它存在于经济学几乎所有的理论之中。“经济人”的假定是新古典经济学的研究基础,是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的核心,也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基石之一。

2.如何理解资源稀缺性与资源配置的关系?

答:稀缺性是指在给定的时间内,相对于人的需要而言,经济资源的供给总是不足的。人类消费各种物品的欲望是无限的。满足这种欲望的物品,有的可以不付出任何代价而随意取得,称之为自由物品,如阳光和空气。但绝大多数物品是不能自由取用的,因为世界上的资源(包括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有限,这种有限的、为获取它必须付出某种代价的物品,称之为“经济物品”。一方面,人类对经济物品的欲望是无限的;另一方面,用来满足人类欲望的经济物品却是有限的。相对于人类的无穷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生产这些经济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

资源配置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是指把稀缺性的资源配置到相互竞争的各种用途上,主要解决三个问题: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以及为谁生产。

正因为稀缺性的客观存在,就存在着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的欲望与需要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这样,就导致经济学家们从经济学角度来研究使用有限的资源来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经济学研究的问题和经济物品都是以稀缺性为前提的。从稀缺性出发,西方经济学一般认为,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研究任务就是:“研究人们如何进行抉择,以便使用稀缺的或有限的生产性资源(土地、劳动、资本品)来生产各种商品并把它们分配给不同的社会成员提供消费”。

3.价格是如何配置资源的?

答:微观经济学对单个经济单位的考察,是在三个逐步深入的层次上进行的,而这三个层次都与价格因素有关:(1)第一个层次是分析单个消费者和单个生产者的经济行为,它分析单个消费者如何进行最优消费决策以获得最大的效用,单个生产者如何进行最优的生产决策以获得最大的利润。这其中都涉及到了价格问题,对消费者来说,其消费必须考虑到自己的预算约束问题,预算约束问题使消费者不得不考虑自己所要消费的产品的价格水平是否可以接受。对生产者来说,他的生产决策也必须考虑到产品当前的价格问题,高价格会使其增加投资,增加产量,低价格会使其减少投资,减少产量。(2)第二个层次是分析单个市场的价格决定问题。单个市场的价格决定,是作为单个市场中所有的消费者和所有的生产者的最优经济行为的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出现的。在第二个层次中,价格是核心。(3)第三个层次是分析所有单个市场的价格的同时决定。这种决定是作为所有单个市场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出现的。单个市场的核心是价格,那么多个市场的核心将仍然为价格。

价格在消费者与生产者的决策中是至关重要的。生产要素市场的供给与需求所决定的价格又调节了消费者的要素供给和生产者的要素需求,而产品市场的供给与需求所决定的价格又调节了生产者的产品的供给和消费者的产品需求。正是价格最终使整个微观经济学得以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使微观体系得以顺利流转。

4.实证经济学包括道德观或者价值观吗?它与规范经济学的关系如何?

答:(1)实证经济学不包括道德观或价值观;实证经济学中应用的是实证分析方法。实证分析方法研究经济现象是什么,即是对客观事物的状况以及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的真实性陈述,因此实证经济学不包括道德观或价值观。(2)规范经济学应用的是规范分析方法,规范分析方法研究经济现象应该是什么的问题,这一方法强调科学及其发展是与价值观密切相关的。

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的区别可归纳为以下三点:①规范分析在研究经济事物的同时树立一个判别标准,以便能对分析结果做出好与坏的判断。而实证分析则只对经济运行过程本身做出描述,并不做出好与坏的判断。②二者要解决的问题不同。规范分析要说明经济事物是否符合既定的价值标准。实证分析则要解决经济“是什么”的问题,要研究经济变量的规律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并对未来做出预测。③规范分析没有客观性,其结论受到价值标准的影响;实证分析的内容具有客观性,其结论可以接受事实的验证。尽管有上述区别,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二者之间仍相互联系。规范分析以实证分析为基础,而实证分析则以规范分析为指导。实证分析的结果往往要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作为最终目标,而规范分析的结论往往又是实证分析的出发点。实证分析方法和规范分析方法共同构成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两者相互补充,共同完善,对经济学的分析方法起到相互完善的作用。综上所述,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既有区别又相互补充完善。

5.简述微观经济学的发展阶段。

答:微观经济学的发展,迄今为止大体上经历了五个阶段。第一阶段:17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是早期微观经济学时期,或者说是微观经济学的萌芽时期。第二阶段: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中期,是新古典经济学时期,也是微观经济学的奠基时期。第三阶段: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是微观经济学的完成时期,也是微观经济学的建立体系时期。第四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是微观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扩充和演变时期。第五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是微观经济学的深化时期。这五个阶段的特点分别如下:(1)第一阶段:微观经济学的萌芽时期

微观经济学的发源最早可以追溯到17世纪价值论的研究初期。这一时期,西方经济学在对资本主义经济活动作宏观考察的同时,也对其作了微观的探讨。在西方经济学的初创时期,宏观分析和微观分析是经常混合在一起的,两者没有明确的界限。(2)第二阶段:微观经济学的奠基时期

19世纪初期到20世纪中期是微观经济学的奠基时期。微观经济学研究取得的成就可概括为三个方面:①形成和发展了一套完整的微观经济活动者行为理论;②提出了一般经济均衡问题,建立了一般经济均衡的理论框架;③创立了当今的消费者理论、生产者理论、垄断竞争理论以及一般经济均衡理论的数学基础。这些研究初步奠定了微观经济学的基础。(3)第三阶段:微观经济学的建立体系时期

20世纪晚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厂商理论为主体形成了理论体系。罗宾逊的“垄断竞争理论”、张伯伦的“不完全竞争理论”、无差异曲线的应用对需求理论的修正、一般均衡分析对局部均衡分析的补充以及福利经济学的建立,标志着现代微观经济学体系的最终确立。该体系主要包括均衡价格理论、消费经济学、生产力经济学、厂商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学等。(4)第四阶段:微观经济学的发展、扩充和演变时期

20世纪60年代开始,微观经济学在价格理论、消费理论、生产理论、分配理论等方面都有所扩展,福利经济学成为微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5)第五阶段:微观经济学的深化时期

20世纪80年代以来,微观经济学理论体系进一步深化,一些新的经济学理论随之产生,如交易成本理论、产权理论、非均衡理论、资产定价理论、寻租理论、非对称信息理论以及显示性偏好理论等。

6.20世纪80年代以来微观经济学的发展出现了哪些新的趋势?

答:方法论的变化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西方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从而使微观经济学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出现了以下趋势:(1)分析工具的数理化趋势

经济学与数学的结合本来不是始于20世纪,但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数学在经济学中的应用是如此的专门化、技术化、职业化甚至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从而使经济学这个大厦体系更严密、表达更准确、思维更成熟。数学化成为经济学发展的主流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计量经济学的崛起;②统计学在经济学中的大规模运用;③博弈论的引入。(2)假定条件的多样化趋势“经济人”的假定是新古典经济学的研究基础,是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的核心,也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基石之一,在数百年的发展过程中该假定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和充实。可是,在20世纪中,“经济人”的假定条件也被不断地修改和拓展,甚至遭到批评和攻击。例如,西蒙认为经济人的计算能力是“有限理性”的;贝克尔拓展了“经济人”的假定,认为个人效用函数中具有利他主义的因素;鲍莫尔主张用“最大销售收益来代替最大利润的目标函数”,因为实证经验表明经理层的薪金与销售收益的关系大于它与利润的相关程度;莱本斯坦反对“利润极大化、效用极大化、成本极小化”的经济人的传统假定,认为上述假定在完全竞争下是适用的。公共选择学派提出的挑战是,“经济人”在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时,并不能得出集体利益最大化的结论,“阿罗定理”说明个人福利的简单加总不一定与社会福利一致。新制度主义认为“经济人”假定过于“简单化”,因为除了物质经济利益以外,人还有追求安全、自尊、情感、地位等社会性的需要。(3)研究领域的超经济化趋势

经济学方法论的演进并非完全建立在对前一种方法或另一种方法的否定之上,而更多的是随着时代主题和研究角度的变化而变化。20世纪西方经济学的演变中出现的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现象是,其研究领域与范围开始逐渐超出传统经济学的分析范畴,经济分析的对象扩展到几乎所有人类行为,小至生育、婚姻、离婚、家庭、犯罪等,大至国家政治、投票选举、制度分析等。对于经济学研究领域的这种帝国式的“侵略”与扩张,有人称之为“经济学帝国主义”。(4)案例使用的经典化趋势

在西方经济学中,用案例阐明一个定理、寓意一个规律已经司空见惯。但是,20世纪西方经济学中的“举例”,不仅已经发展到“经典化”的地步,而且在有些定理中不举例已不足以说明问题,甚至所举的案例已具有不可替代性。这种案例的唯一性,既通俗易懂,又代代相传,成为一种象征。科斯定理是通过一个简单的“牛群到毗邻的谷地里吃谷”的故事来完成的;1977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米德在论述外部性的发生与补偿时,给读者讲述的是“蜜蜂与果园”的例子;同样论述外部性,庇古的举例更为浪漫与优美,是“火车与飞鸟”的故事。

第2章 市场理论:产品市场及其均衡

1.在经济学中,稀缺与我们平时所说的短缺有何区别?在一个不受管制的市场经济中,稀缺是否存在?短缺是否存在?

答:(1)稀缺和短缺的区别:短缺是指经济发展中资源、产品、服务的供给不能满足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的一种经济现象。稀缺是指在给定的时间内,相对于人无限性的需要和欲望而言,经济资源的供给总是不足的。稀缺是一种相对性的比较,而短缺是说物质的缺乏,是一种客观上的不足。(2)在一个不受管制的市场经济中,稀缺是肯定存在的,短缺是可能存在的。稀缺是客观存在的,它并不取决于市场属性,是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欲望和需要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是无法避免的,正因为资源的稀缺性,才有必要进行资源配置问题的研究。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资源能在价格机制的作用下得以有效配置,社会所供给的产品与社会需求的产品恰好使价格处于均衡状态下,此时不存在短缺。但由于垄断、外部性、公共物品和不完全信息等原因,使得市场失灵,资源不能实现有效配置,从而使得供给和需求往往并不相等,因此可能存在短缺。

2.需求曲线为什么向右下方倾斜?

答:需求函数、需求表及需求曲线所描述的商品需求量及其价格之间的关系,被称为需求定理。需求定理的具体内容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商品的需求量与其价格呈反方向变动;价格上升,需求量减少;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因此,在纵轴表示价格,横轴表示产量的坐标系中,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3.供给曲线为什么向右上方倾斜?

答:供给函数、供给表及供给曲线所描述的商品供给量及其价格之间的关系,被称为供给定理。其具体内容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商品的供给量与其价格同方向变动,价格上升,供给量增加;价格下降,供给量减少。

供给定理也只存在于平均意义上,也就是说对于绝大多数商品而言,其供给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符合供给定理的描述,在纵轴表示价格,横轴表示产量的坐标系中,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

4.试析需求与需求量、供给与供给量的区别和联系。

答:(1)需求和需求量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

需求量是指在某一时期内,在一定价格水平下,消费者购买的商品数量。需求则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商品需求量与其价格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它反映在不同价格水平时的需求量。在图形上,需求为一条线,而需求量为需求曲线上的一个点。与此相应,需求曲线的变动就分为需求量的变动和需求的变动两种情况。

需求量的变动是指由商品本身价格的变动而引起的对该商品需求量的变动。由于它并不改变需求函数和需求表,因此在图形上表现为沿着原有需求曲线的移动。需求的变动是指由商品本身价格以外的因素变动(如收入变化、偏好改变)所引起的对该商品需求的变动,这种变动会改变需求函数和需求表,因此在图形上表现为原有需求曲线的整体移动。需求曲线的两种变化情况如图2-1所示,在需求曲线Qd1上,A移动到B表示需求量的变动;需求曲线从Q移动到Q表示需d1d2求的变动。

图2-1 需求量的变动与需求的变动(2)供给和供给量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

供给量是指在某一时期内,在一定价格水平下,厂商供应的商品数量。供给则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商品供给量与其价格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它反映在不同价格水平时的供给量。在图形上,供给为一条曲线,而供给量为供给曲线上的一个点。与此相应,供给曲线的变动就分为供给量的变动和供给的变动两种情况。

供给量的变动是指由商品本身价格的变动而引起的该商品供给数量的变动。由于它并不改变供给函数和供给表,因此在图形上表现为沿着原有供给曲线的移动。供给的变动是指由商品本身价格以外的因素变动(如生产要素价格变化、生产技术)而引起的该商品供给的变动。这种变动会改变供给函数和供给表,因此在图形上表现为原有供给曲线的整体移动。供给曲线的两种变化情况如图2-2所示,A移动到B表示供给量的变动,供给曲线从Q移动到Q表示供给的变动。s1s2

图2-2 供给量的变动与供给的变动

5.什么是均衡价格?它是如何形成和变化的?

答:均衡价格指某种商品或劳务的需求量和供给量,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相等时的市场价格。均衡价格是在市场上通过供求双方的竞争自发形成的,均衡价格的形成过程就是价格决定的过程。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均衡状态是在市场机制作用下自发形成的,而不需要任何外在力量的干预。一旦市场价格背离了均衡价格,在供求关系的相互作用下,价格会逐步调整直至均衡。假定某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根据需求定理和供给定理,若均衡状态遭到破坏,该商品市场的价格高于均衡价格,供给将增加,需求则减少,供给超过需求,出现过剩的供给,这样必然会引起供给者之间的激烈竞争产生一个把价格压低的力量。价格的下降,导致需求量的增加,进而使供给量减少,供给和需求差额逐渐缩小,直至达到均衡状态。相反,当市场价格低于均衡价格,需求将增加,供给则减少,需求超过供给,出现需求过度,这也必然会引起需求者之间的竞争产生一个把价格提高的力量。价格的上升,导致供给量的增加,进而使需求量减少,供求差额逐渐缩小,直至达到均衡状态。

6.试述市场经济中价格的作用。

答:在市场经济中,供给和需求两种力量共同决定市场价格,而价格反过来又调节厂商的供给和消费者的需求,并最终实现市场均衡,使资源得到最优配置。市场经济是一种利用价格机制来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经济体制,因此,价格机制是市场经济的核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供给和需求是价格的决定因素,而价格作为市场信号,又反过来影响厂商和消费者的经济决策,调节市场供给和需求,并最终实现市场均衡。

7.气候不好对农民不利,因为农业会歉收。但有人说,气候不好对农民有利,因为农业歉收后谷物要涨价,农民收入会增加,对此你有何评论。

答:相对于第二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不全面的,因为农民的最终收入取决于两个方面:产量和价格。气候不好必然会导致产量下降,但是这种说法没有考虑价格因素,从而就不能对最终的收入做出准确判断。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存在着一种经济现象:在丰收的年份,农民的收入反而减少了,这种现象在我国民间被形象地概括为“谷贱伤农”。这种现象可以用农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来分析。

造成“谷贱伤农”这种经济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农产品的需求的价格弹性往往是小于1的,即当农产品的价格发生变化时,农产品的需求往往是缺乏弹性的。

图2-3 “谷贱伤农”的经济学分析

如图2-3所示,农产品的需求曲线D是缺乏弹性的。农民丰收使产品的供给曲线由S的位置向右下方平移至S′的位置,在缺乏弹性的需求曲线的作用下,农产品的均衡价格大幅度地由P下降为P。由12于农产品均衡价格的下降幅度大于农产品均衡产量增加的幅度,最后致使农民的总收入量减少。总收入的减少量相当于图中矩形OPEQ111和OPEQ的面积之差。反之,农业歉收使得供给曲线左移,农产品222均衡价格的上升幅度大于均衡产量的下降幅度,就可能会使农民的总收入增加。

8.已知某一时期内某商品的需求函数为Q=50-5P,供给函数d为Q=-10+5P。s(1)求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并画出几何图形。(2)假定供给函数不变,由于消费者收入增加,需求函数变为Q=60-5P。求相应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并画出几何图形。d(3)假定需求函数不变,由于生产技术水平提高,供给函数变为Q=-5+5P。求相应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并画出几何图形。s

解:(1)根据均衡价格模型:

解得:P=6,Q=20。即均衡价格为6,均衡数量为20,如图ee2-4中E点所示。(2)由新的供求均衡模型:

解得:P=7,Q=25。即均衡价格为7,均衡数量为25,如图ee2-4中E点所示。1(3)由新的供求均衡模型:

解得:P=5.5,Q=22.5。即均衡价格为5.5,均衡数量为22.5,ee如图2-4中E点所示。2

图2-4 均衡图

9.为什么不用需求曲线的斜率或斜率的倒数来度量商品需求量对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

答:(1)需求价格弹性

需求曲线的斜率反映需求量对价格变化的敏感程度。其计算公式为,它是价格变动的绝对量与需求量变动的绝对量之比,斜率绝对值越大,曲线越陡峭,敏感性越低。度量商品需求量对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应当选用需求价格弹性。需求价格弹性是指某种商品的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其大小用需求的价格弹性系数表示,它是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与价格变动的百分比之比,即:(2)需求价格弹性与需求曲线的斜率

①弹性是相对量而非绝对量的比值。需求价格弹性系数是需求量变动的比率与价格变动的比率之比,而不是需求量变动的绝对量与价格变动的绝对量之比。这样用以剔除计量单位的影响,使不同变量具有可比性。无论是需求曲线的斜率还是斜率的倒数,都是绝对量之比,会使得不同变量之间不具有可比性。

②需求价格弹性不同于需求曲线的斜率。需求曲线的斜率,而需求价格弹性。可见,需求曲线的斜率越大,其弹性越小;斜率越小,弹性越大。

③若需求曲线是线性的,则需求曲线上不同点的斜率是相同的。但是,除非和以相同的速度反方向变动,否则,同一条需求曲线上,不同点的弹性系数都不相同。

10.假定需求函数为Q=500-100P,计算:d(1)价格在2元和4元之间需求的价格弧弹性。(2)价格在2元和4元时需求的价格点弹性。

解:当P=2时,Q=500-100P=300;当价格P=4时,Q=dd500-100P=100。(1)价格在2元和4元之间需求的价格弧弹性为:(2)价格在2元时需求的价格点弹性为:

价格在4元时需求的价格点弹性为:

11.假设某农民的谷物短期供给弹性是0.3,而长期供给弹性是2,如果谷物价格下降30%,在短期和长期中,供给量会分别发生什么变化?如果价格上升15%,在短期和长期中,供给曲线会分别发生什么变化?在每种情况下,农民的收益会如何?

解:(1)若谷物价格下降30%,则:

①短期,供给弹性为:,由,则有:

即在短期,当谷物价格下降30%,那么供给量减少9%。

假定价格变化前的价格为P,供给量为Q,价格变化前的总收00益为TR=PQ,价格变化后的短期总收益为:00

TR=PQ=(1-30%)P×(1-9%)Q=0.637PQ0000

由此可知,农民收益减少。

②在长期

即当谷物价格下降30%,供给量减少60%。

此时总收益为:TR=PQ=(1-30%)P×(1-60%)Q=0.28PQ,0000故农民收益减少。(2)谷物价格上升15%,则:

①短期

即当谷物价格上升15%,那么供给量增加4.5%。

总收益:TR=PQ=(1+15%)P×(1+4.5%)Q=1.20175PQ,0000由此可知,农民收益增加。

②长期

即当谷物价格增加15%,供给量增加30%。

总收益:TR=PQ=(1+15%)P×(1+30%)Q=1.495PQ故农0000民收益增加。

短期中供给曲线的斜率较大,供给曲线较为陡峭;长期中供给曲线斜率较小,供给曲线较为平坦。因此,在两种情况下,价格上升或下降相同的幅度时,农民的长期收益比短期收益变化幅度更大。

第3章 市场理论:要素市场及其均衡

1.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与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有何不同?

答:(1)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是引致需求或派生需求。由于一般产品具有效用,能够满足消费者的欲望,因此只有人们有意愿购买这些产品,从事产品生产的厂商才有利可图。厂商要生产具有某种效用的产品,必须投入相关的生产要素。可见,厂商购买生产要素并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消费,而是要利用这些要素生产出满足消费者需要的产品。因此,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是由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引致而来的,是引致需求或派生需求;而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是出于自身效用考虑的,不是其他需求引致而来。(2)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还是一种联合需求,即各种生产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补充和替代的关系。生产要素往往不能单独发挥作用,在生产过程中,不同生产要素的功能是相互补充的,仅有工人或仅有机器都无法生产出具有一定效用的产品,只有多种生产要素组合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才能生产出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不同生产要素之间又具有替代性。

2.以三个厂商为例说明要素市场需求曲线的形成过程。

答:市场的要素需求是所有厂商对某种生产要素需求的总和,将每一价格水平上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量加总,即可得到市场的要素需求。假定要素市场只有三个厂商为A、B、C,如图3-1所示,图(a)(b)分别为A、B厂商的要素需求曲线,C厂商的要素需求曲线略,图(c)即为市场的要素需求曲线。

图3-1 单个厂商的要素需求曲线与市场的要素需求曲线

由图3-1可知,将单个厂商的要素需求曲线水平相加,即可得出市场的要素需求曲线,它表示某种要素的市场需求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由于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与价格负相关,因此,市场的要素需求曲线也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线,它表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要素价格上升,市场需求量减少,要素价格下降,则市场需求量增加。

以上对市场的要素需求曲线的推导是在假定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进行的,主要目的在于揭示市场的要素需求与要素价格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对单个厂商的要素需求进行加总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例如,经济的扩张或收缩会使所有厂商对要素的需求量同时增加或减少,进而引起要素价格发生变化,并最终改变单个厂商对要素的需求。因此,市场的要素需求曲线并不是单个厂商的要素需求曲线的简单加总。

3.假设在劳动市场上只有三个劳动者,画图说明劳动市场供给曲线的形成。

答:将所有个人的劳动供给曲线叠加起来,可得劳动的市场供给曲线。假定劳动市场只有三个供给者A、B和C,如图3-2所示,A、B的劳动供给曲线分别由图(a)、(b)所示,C的劳动供给曲线略,则由三人的劳动供给曲线可以推导出市场的供给曲线,如图3-2(c)所示。劳动的市场供给曲线推导过程如图3-2所示。由图3-2可知,由所有个人的劳动供给曲线水平相加可以得到市场的劳动供给曲线。

图3-2 劳动的市场供给曲线的推导

一般情况下,劳动供给曲线都是向后倒弯的,这是由于工资变动所引起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造成的。替代效应是指工资率上升后,闲暇的代价增加,劳动者会用劳动来替代相对昂贵的闲暇,导致闲暇减少,劳动供给增加。收入效应是指工资率上升后,劳动者由于收入增加而更加富裕,相应地增加了对闲暇的需求,导致劳动供给减少。由于所有个人的劳动供给曲线是向后倒弯的,所以市场的劳动供给曲线也是一条向后倒弯的曲线。不同之处在于:市场的劳动供给曲线具有更大的弹性。

4.试述厂商的要素使用原则及其意义。

答:(1)厂商的要素使用原则,即要求使用要素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相等。

以完全竞争市场为例,假定完全竞争厂商只使用一种生产要素、生产单一产品、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在这些假定下,特别是要根据利润最大化的假定来推导厂商使用要素(亦即对要素需求)的一般原则。利润最大化要求任何经济活动的“边际收益”必须和“边际成本”相等,这一原则同样适用于要素使用量的决定。

①使用要素的“边际收益”——边际产品价值

边际产品价值(VMP)指投入劳动每增加1个单位所增加的产量(即边际物质产品MP(L))的销售值。在完全竞争的产品市场中,厂商可以按既定销售价格卖出任何数量的产品,VMP等于边际物质产品与其销售价格之乘积:VMP=MP(L)×P。

②使用要素的“边际成本”——要素价格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由于要素价格为既定常数,使用要素的“边际成本”即成本函数对要素的导数恰好就等于劳动价格,即有:,表示完全竞争厂商增加使用一单位生产要素所增加的成本。

③完全竞争厂商使用要素的原则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使用要素的边际成本等于要素价格,而使用要素的边际收益是边际产品价值,因此,完全竞争厂商使用要素的原则可以表示为:

VMP=MP(L)×P=W(2)当上述原则或条件被满足时,完全竞争厂商达到了利润最大化,此时使用的要素数量为最优要素数量。

5.劳动的供给曲线为什么向后倒弯?

答:(1)劳动的供给取决于居民户对时间的分配。居民户拥有的全部时间通常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工作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人们从事生产活动,并获取相应的报酬即工资;另一部分是闲暇时间,一天中除工作之外的其他时间均可归为此类,主要用于睡眠、娱乐、旅游等非生产活动。闲暇时间虽然不能带来收入,但可以使人获得满足感,因而具有效用。

居民户将时间在工作和闲暇之间进行分配,同一时间,选择闲暇就必然放弃工作,同时也放弃了相应的工资收入,因此,工资率即为闲暇的机会成本,相当于闲暇的“价格”。这样,居民户的时间分配主要取决于工资水平。

不同于其他要素的供给,居民户的劳动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后倒弯的曲线。在图3-3中,横轴表示劳动的数量,纵轴表示工资水平,向后倒弯的L曲线表示劳动的供给曲线。在低工资阶段,劳动的供给S量与工资同方向变化;在中等工资阶段,劳动供给量不随工资的变动而变动;在高工资阶段,劳动供给量与工资反方向变动,即工资增加,劳动的供给量反而减少。

图3-3 居民户的劳动供给曲线(2)劳动供给量的这种变化是由工资变动所引起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造成的。替代效应是指工资率上升后,闲暇的代价增加,劳动者会用劳动来替代相对昂贵的闲暇,导致闲暇减少,劳动供给增加。收入效应是指工资率上升后,劳动者由于收入增加而更加富裕,相应地增加了对闲暇的需求,导致劳动供给减少。

一般来说,当工资率处于较低水平时,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因此,劳动供给量随工资率的上升而增加,二者正相关;当工资率处于中等水平时,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相等,这时,劳动供给量不随工资率的变化而变化;当工资率处于较高水平时,替代效应小于收入效应,劳动供给量随工资率的上升反而减少。在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作用下,居民户的劳动供给曲线向后倒弯。

6.生产要素市场的均衡是如何决定的?

答:要素市场的均衡取决于要素的供给和需求。当生产要素的供给和需求相等时,生产要在市场上达到均衡状态,此时的要素价格为均衡价格,要素使用量为均衡数量。要素市场的均衡如图3-4所示。

图3-4 要素市场的均衡

在图3-4中,横轴代表要素数量X,纵轴代表要素价格P,dd为要素的需求曲线,ss为要素的供给曲线,E点为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交点,此时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要素市场达到均衡状态,P为均0衡价格,X为均衡数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素市场的均衡也是0在市场机制作用下自发形成的。当要素供给大于需求时,要素价格会下降,从而使要素供给减少,需求增加,直至二者相等;当要素供给小于需求时,要素价格上升,使要素供给增加,需求减少,直至二者相等。

对于厂商来说,要素的需求曲线实质上是其雇用每一单位要素所能够获得的收益,即边际收益;要素的供给曲线则表明对每一单位要素厂商需支付的成本,即边际成本。要素市场的均衡意味着对应于某一要素数量,厂商所获得的边际收益与其所支付的边际成本相等。在要素市场上,要素的边际收益称为边际收益产品MRP,要素的边际成本则被称为边际要素成本MFC,这样,要素市场的均衡条件就可以写为:MRP=MFC。

7.一个企业需要投入劳动来生产产品Y,在劳动市场上处于买方垄断地位,其产品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上出售。若其产品单价为1,23而生产函数为Q=30L+90L-L,劳动的供给函数为W=30+Y15L。

求厂商均衡时的用工人数和工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