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结核病年鉴(2017)(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3 19:20:52

点击下载

作者:唐神结,李亮,高文,许绍发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国结核病年鉴(2017)

中国结核病年鉴(2017)试读:

前言

春风化雨润心田,又到年鉴出版时。瑞犬迎春,生机勃发,《中国结核病年鉴(2017)》带给你春的喜悦,春的温暖,春的精神,春的力量。

时光飞逝,《中国结核病年鉴(2017)》在各位编者、读者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与关爱下健康成长,已是第3年编辑出版!如人生3岁一样,稚嫩但有无限活力、懵懂但充满好奇,尚属发展初期,但是重要阶段,期望大家给予更多的关注与厚爱。

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中国结核病年鉴(2017)》的问世,正值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第十七届委员会正式成立之际。新一届委员会将在李亮主任委员的带领下,以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讲政治、讲原则、讲纪律、讲规矩,努力拼搏、砥砺前行,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再接再厉、共创辉煌。

在不平凡的2017年,国内外结核病防治领域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广大结核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人类2035年中止全球结核病流行、2050年全面根除结核病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特别令人鼓舞的是,2017年我国结核病防治领域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建设性、开创性的历史性成就,可谓成绩斐然,中国结核病控制已然成为展示中国形象、讲好中国故事的窗口,为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解决结核病防治问题提供了中国样本与路径、贡献了中国方案与智慧。2017年,国内外广大结核人以更多、更新、更高的成果与飞跃带来结核病控制更加辉煌、更加清晰、更加光明的前景。2017年,全球结核病控制取得重大成就,结核病诊断取得重大突破,新抗结核病药物研发与应用迈出重大步伐,结核病治疗方案研究取得重大进展,结核病学术界空前活跃。这将对全球及我国结核病防治事业产生重大而又深远的影响。《中国结核病年鉴(2017)》全面、系统地概括反映了这些辉煌成就与重大进展。本卷记述时限为2017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个别地方为求记载的完整性、延续性,上溯下限有所放宽。全书共50万余字,从国内外395种期刊中选出有关文献946篇,其中国内517篇,国际447篇。《中国结核病年鉴(2017)》的编撰工作是在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北京结核病诊疗技术创新联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核病防治临床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等机构及相关领域的学术界和政府管理部门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下,汇集全国各地的80余位编撰人员共同努力完成的。除了具体参与年鉴各部分编撰工作的人员之外,还有参与年鉴审稿和编辑工作的人员等,相关专家、学者对年鉴编写工作亦给予了关注、指导和帮助。在此,我们向参与年鉴编撰工作的所有单位与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感谢上海市肺科医院刘一典医生、安徽省铜陵市卫生局朱友生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常蕴青博士研究生和王雅硕士研究生、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付亮医生等所做的大量文字校对与修订工作。

虽经努力,《中国结核病年鉴(2017)》肯定还存在错漏和不足,希望得到广大读者的批评指正。我们一定将虚心听取意见,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编纂水平。

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消除结核病并非遥不可及,亦并非唾手可得。困难和挑战会令人更加完善,使事更加完美。所有结核病问题都应该不是问题,有些尚在“瓶中”,更多集聚“瓶颈”,人类完全有信心、有能力完美解决,不远将来定会“瓶塞”顿开!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探索无止境,创新无止境。《中国结核病年鉴(2017)》为您提供一个全新的平台,为您搜集,为您整理,为您解卷即明,为您鉴往知来。《中国结核病年鉴(2017)》真诚为您探索加油,期待为您创新喝彩。《中国结核病年鉴(2017)》将继续不驰空想,不鹜虚声,为人类最终消灭结核病一年一大步,一步一个脚印,添砖加瓦作铺垫,任劳任怨做贡献!唐神结 李亮 高文 许绍发2018年2月于北京概要

2017年,国际、国内结核病防治方面日新月异。世界卫生组织(WHO)在俄罗斯莫斯科成功举办了首次“在全球可持续发展时期消除结核病”部长级会议。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十三五”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成立八十周年纪念大会在厦门召开。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换届选举大会在中华医学会召开,选举产生了以李亮教授为主任委员的第十七届委员会。《中国结核病年鉴(2016)》出版发行。2017年国内外结核病预防控制、基础和临床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和进展。一、结核病预防控制(一)结核病疫情

全球及中国结核病疫情总体呈持续缓慢下降态势。

2017年,WHO发布的结核病全球报告表明,估算2016年全球共有1040万结核病新发病例,平均发病率为140/10万。报告发病数居前三位的国家分别是印度(279万)、印度尼西亚(102万)和中国(89.5万)。与之前全球结核病报告一致,结核病发病的绝对数和人均率均在缓慢下降。2000—2016年全球结核病发病率年递降率为1.4%,2015—2016年下降1.9%。而要实现终止结核策略(End TB Strategy)中减少发病和死亡的目标,需要到2020年发病率年递降速度增加到4%~5%。2016年全球估计新发患者中,结核杆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TB/HIV)双重感染患者和耐多药结核病/利福平耐药结核病(MDR/RR-TB)患者分别为103万和60万例。全年共有130万人因结核病死亡,全球结核病死亡率为17/10万,此外还有37.4万HIV阳性患者因结核病死亡。尽管2000—2016年,全球每年因结核病死亡数下降了24%,死亡率下降了37%,但结核病仍是全球十大死因之一。

WHO发布的结核病全球报告表明,中国2016年估算的发病数为89.5万,占全球的8.6%,占30个高负担国家的9.9%,目前居全球第3位。估算的发病率为64/10万,居高负担国家的第29位,低于全球平均水平(140/10万)。与2000年相比,估算发病率年递降率为3.3%,远超过全球年递降率(1.4%)。估计2016年TB/HIV双重感染患者和MDR/RR患者分别为1.1万和7.3万例。估算中国结核病死亡率为2.8/10万,死亡数为3.9万。(二)结核病控制策略、措施和成果

2017年是全球迈入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时代、开启终止结核病策略的第二年,WHO最新报告指出,自2000年以来,全球结核病治疗避免了5300万患者的死亡,使结核病死亡率降低了37%。尽管取得了这些成就,但全球结核病负担仍然很重,消除该疾病的进展速度不够快,要达到WHO终止结核病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为了实现终止结核病策略的愿景和目标,WHO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建议和技术指南,包括《2017年全球结核病报告》《药物敏感性肺结核治疗和患者关怀指南—2017年更新版》《WHO政策、指南和建议在29国推行情况调查》《治疗儿童结核的固定剂量复合剂(FDC)的使用建议-2017版》《整合实验室网络、多功能检测工具的使用建议》《实施终止结核病策略的伦理指南》。同时2017年年底WHO组织召开了首届全球部长级会议,旨在通过国家和全球承诺,呼吁各国立即采取行动,联合多部门共同应对结核病,加速执行WHO的《终止结核病战略》。同时各国在结核病患者发现、治疗管理、健康促进和患者支持等方面做了积极的努力和创新性探索,取得了一定经验。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结核病防治工作,2017年相继出台了《“十三五”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及《学校结核病防控工作规范(2017版)》,同时发布了关于《肺结核诊断》(WS 288-2017)和《肺结核分类》(WS196-2017)两项强制性卫生行业标准的通告,下发了关于调整肺结核传染病报告分类的通知。部分地区在新型结核病防治服务体系下,在潜伏结核感染、患者发现、治疗管理及相关成本效益分析等方面开展了相关研究,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二、结核病基础研究(一)分子流行病学

随着培养的推广与分型技术的发展,非结核分枝杆菌的流行也逐渐获得更多的关注。临床快速检测仍然是研究的热点,新型技术的开发、成熟技术的评估及潜在标志物的鉴定均有一定进展。数目可变串联重复序列分型(mycobacterial interspersed repetitive unit-variable number of tandem repeat,MIRU-VNTR)技术是国内应用较广泛的结核分枝杆菌分型技术,用于鉴定相同基因型菌株的传播事件,目前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二)抗结核新药及药物靶点

抗结核药物及开发方面显示了小分子合成化合物的威力,同时3D打印技术、分子构像技术和药物靶点结构的解析等都在开发联合药物方面也显示了不俗的应用,新的耐药机制研究也取得进展,这都为抗结核药物的研发展现了很好的曙光。对现有药物的作用机制和创新组合用药也开展了研究工作,同时在新的药物靶点的研究中也有新的发现。在中药抗结核机制和临床的应用上有不少进展。(三)结核病疫苗

目前有12个结核病疫苗正在进行临床试验,其中有3个病毒载体疫苗(Ad5Ag85A,ChAdOx185-MVA85A,TB/TLU-04L)、4个重组亚单位疫苗(H56:IC31,H4:IC31,ID93+GLASE,M72/AS01E)、2个非结核分枝杆菌疫苗(DAR-901,Vaccae)、1个减毒活疫苗(MTBVAC)、1个重组BCG疫苗(VPM1002)、1个结核分枝杆菌提取物疫苗(RUTI)。3个在临床试验Ⅰ期阶段,1个已进入Ⅲ期临床试验阶段,其余正在进行Ⅱ临床试验。此外,结核亚单位疫苗、重组BCG等多种新型结核病疫苗的临床前研究也取得了一定进展,新型佐剂及新的结核疫苗候选抗原蛋白的筛选等研究工作也推动了新型结核病疫苗的研发进程。由我国自主研发的治疗性疫苗微卡正在进行Ⅲ期临床试验阶段,当前仍需加快新型结核病疫苗研发进度,建设标准化的疫苗评价流程,进一步完善疫苗临床前研究评价体系,促进从新型结核病疫苗从研究到临床试验,最终应用到临床的快速转化。(四)结核分枝杆菌生理生化

结核病的主要致病菌是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由于其自身的复杂性,以及特殊的生理生化特性,可通过多种方式躲避巨噬细胞的杀伤,进而在细胞内存活、增殖。深入研究结核分枝杆菌的生理生化特性,可以更好的理解结核病的发病机制,为结核病新疫苗以及新药的研发奠定坚实的基础。近1年来,国外学者对结核分枝杆菌生理生化的相关研究诸多,并取得不少成果,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多种抗原可通过不同方式影响结核分枝杆菌的细胞壁,生长代谢;结核分枝杆菌可以通过DosR和毒素-抗毒素系统参与持留感染;此外,其他相关抗原在抵抗宿主抗感染免疫中也发挥重要作用。国内学者通过生物学软件和蛋白的表达纯化技术等对结核分枝杆菌的多种抗原进行了生物学功能分析,此外,在生物膜、毒素-抗毒素系统以及类泛素-蛋白酶体系统等领域也进行了诸多研究。(五)结核病免疫学

结核分枝杆菌诱导的免疫应答机制及参与因素十分复杂,就涉及的免疫应答类型上主要包括固有免疫应答和适应性免疫应答,这其中又包含了免疫器官、免疫组织、免疫细胞、免疫分子和免疫相关基因的参与,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机体抗结核免疫应答的复杂网络,决定了免疫应答的结局,进而影响结核感染、发病、临床表现、治疗结局和预后,以及疫苗免疫后对机体的保护作用。三、结核病诊断与治疗(一)结核病诊断方面

1.结核病的细菌学诊断

近1年来,采用传统的细菌学检测方法对结核病的诊断起到了重要作用。涂片镜检查抗酸菌是结核病实验室诊断中历史最悠久的技术之一,改良抗酸染色法较传统方法敏感度大幅度提高,国内研究者对改良抗酸染色法进行了比较和评估。对快速BACTECMGIT 320分枝杆菌检测系统临床应用价值也进行了评估。国内研究者对药敏试验新方法、临床耐药情况、基因型与表型耐药的相关性、交叉耐药等方面做了相应报道。随着免疫层析技术、色谱技术及分子生物学等技术的出现,非结核分枝杆菌的实验室诊断有了较大进展,国内研究者对我国NTM的分离率、菌种分布和药物敏感性等做了报道。

国外学者研究发现,LED荧光显微镜法、TBDx自动数码镜检系统均提高了传统涂片镜检的诊断效率。新型改良罗氏培养基大大提高了敏感度和特异度。快速诊断结核分枝杆菌的药物敏感性对于结核病的防控具有重要价值。由于所用药物敏感性试验的方法不同以及各地区流行菌株不同,世界各地结核分枝杆菌的耐药性报道不一。

2.结核病的影像学诊断

影像学检查是诊断结核病的有效手段之一,也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检查方法。2017年国内学者研究包括:①CT在结核病诊断中的作用:总结归纳了肺结核活动性及非活动性CT征象。结合影像学特点及临床病史、实验室检查及治疗经过等特点对以肺间质改变为主的肺结核进行诊断及鉴别诊断。CT平扫及增强扫描对肺结核与肺癌中的孤立性肺结节、薄壁空洞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强调肺结核合并肺癌的发生并总结其影像特点。能谱CT成像为周围型肺癌与结核球的鉴别诊断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信息。探讨如何在保证CT图像的质量的前提下降低辐射给儿童带来的伤害。发现中老年患者影像表现更多样,应用CT、MRI检查可以相对准确的诊断老年性肺结核。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可用于支气管结核筛查。细致分析肺结核分枝杆菌肺病与耐多药肺结核CT影像表现的差异性。肺外结核中,CT图像后处理使颈部淋巴结结核分区更准确、解剖结构更清晰,浆膜型肝结核、结节型肝结核及结核性胆管炎的CT及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MSCTE能够清楚地显示肠黏膜轮廓、肠壁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CT能够将早期脊柱结核病灶骨质破坏情况、病灶所累及椎管、神经根受压程度、椎管狭窄程度、椎间盘破坏程度、脓肿形态与大小以及肉芽组织状况等清晰显示;CT及MRI能精确显示骶髂关节破坏类型、程度、脓肿位置及邻近结构;CT三维重建成像技术对髋关节病变诊断更为精准;鼻咽结核、部分胆囊结核具有一定特征性的CT、MRI表现;MSCT检查特征性影像表现能进一步提高胰腺结核诊断的正确性;肾结核CT与DR静脉肾盂造影相结合可见更好的体现病变形态、部位、比邻关系及功能。②磁共振在结核病诊断中的应用:脑实质结核和脑转移瘤的鉴别诊断可结合病灶大小、MRI强化方式、ADC high值与ADC

10b值;MRI检查诊断结核性脑膜炎阳性率较高;MRI增强扫描对脊柱结核病变受侵范围、结核病变成分的显示及病变活动期判断均有重要价值;3.0TMRI平扫+增强对膝关节滑膜疾病具备较高诊断价值;MRI较CT软组织分辨率高,在脾结核的诊断上优于CT。③PET-CT在结核病诊断中的应用:PET-CT具有灵敏、准确、特异及定位精确等特点,可一目了然地了解全身整体状况,达到早期发现病灶和诊断疾病的目的。18F-FDG PET-CT对肺外结核的诊断价值较高,如对结核性与肿瘤性腹膜弥漫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以及对胸腰椎体结核的诊断。④艾滋病合并肺结核的影像学诊断:艾滋病病毒感染合并结核病时,症状不典型,部分患者的胸部影像学检查不易判断结果,单项常规筛查方法对确认和排除诊断精度有限,需采用多种临床诊断方法进行反复验证核实。⑤糖尿病合并结核的影像学诊断:糖尿病并发肺结核的影像表现具有多样性,影像表现不典型,空洞及干酪样病变阳性率较高,少有纤维增殖、钙化。⑥结核相关影像检查技术:应用低剂量螺旋CT诊断肺结核可以获得与常规CT扫描相同的诊断结果,并且还能使患者的辐射剂量降低。便携式数字胸部诊断系统速度快、成本低、具有良好的敏感性特异性分数,值得临床推广。⑦影像检查联合实验室检查对结核病的诊断价值的研究:胸部CT结合结核菌素(PPD)试验检查可以准确反映肺结核病变以及征象,能够提高诊断的准确率,临床价值较高,值得推广。

2017年国际学者对结核病的研究主要包括:①CT在结核病诊断中的应用:特征相胸部CT表现有助于鉴别无HIV感染的原发性MDR-TB和药物敏感的肺结核;总结归纳糖尿病肺结核的典型CT特征;总结不同年龄段儿童的肺结核CT典型征象;HRCT是评估免疫受损患者的临床结核感染的影像检查方法,通常是发现结核感染的首要线索;研究分析肺结核与BMI相关性及其原因。肺外结核的CT诊断:回顾分析胸壁病变和结核并发症的影像学表现;发现淋巴结坏死和梳样征在腹部CT鉴别CD和ITB中具有最高的诊断正确率;从肾实质病变、尿路病变及生殖系统病变分析MDCTU图像的特点。肺结核分枝杆菌肺病的CT诊断:回顾性分析猿分枝杆菌肺病最常见的CT特征性表现;研究非结核分枝杆菌(NTM)肺病及肺结核的鉴别诊断。②PET-CT在结核病诊断中的应用:研究利用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鉴别肺癌和肺结核;对比研究PET-CT及PET-MR检查在肺结核诊断的应用;FDG PETCT能早期发现结核病变。③MRI在结核病诊断中的应用:总结归纳脑室内结核的MRI特征;研究发现CT在发现肺结节方面优于MRI,在发现小儿结核相关的肺和纵隔病变中MRI和CT仍然显示较高的一致性;磁共振成像可以清楚地定义TS和BS之间的不同特征,应作为脊柱感染性病变的首选检查方法。

3.结核病的免疫学诊断

近1年来,国内多项研究探讨了γ-干扰素释放试验(IGRA)在潜伏结核感染、活动性肺结核、肺外结核、免疫低下人群结核、非结核分枝杆菌中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对IFN-γ、TNF-α、IL-12等生物标记物的研究进一步深入,免疫细胞及细胞因子领域研究的快速发展已成为诊断及鉴别诊断活动性结核,监控结核感染状态,评估治疗及判断预后的有效辅助手段。

2017年,国际学者对γ-干扰素释放试验在HIV感染、儿童、老年等特殊人群的结核病筛查作用及对活动性结核及肺外结核的辅助诊断价值均有了进一步的评价。QFT-Plus等新型IGRA技术的诊断价值也开始被研究者评估。此外,IL-1Ra、IL-6、IP-10、IFN-γ、IL-2、MIP-3α,IL-13,IL-17A,IL-5等新型生物标志物在结核病免疫学诊断中的研究也进一步深化进展。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和胸膜液等血液标本以外的生物标志物探究也有了很大的进展,其主要在活动性肺结核及肺外结核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发挥作用。

4.结核病的分子生物学诊断

2017年,在结核病的分子生物学诊断领域主要集中在病原菌的分子生物学诊断为主,且主要以检测病原菌DNA为主,包括Xpert MTB/RIF技术(简称Xpert)、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线性探针技术、荧光定量PCR技术。RNA检测技术如RNA恒温扩增实时荧光检测技术(SAT)也得到了一定的应用。影响较为深远的是,国家卫计委将分子生物学诊断作为结核病确诊的一种重要方法。

WHO推荐使用新的快速诊断检测工具和更短、更便宜的治疗方案,以加快检测和改善耐多药结核病的治疗情况。2017年,国际上对于结核病快速诊断的研究仍集中于Xpert MTB/RIF、环介导恒温扩增技术、熔解曲线技术、基因芯片技术、线性探针技术及测序技术。此外,寻找新的宿主生物标志物也会为结核病快速诊断提供新的靶点。

5.结核病的介入诊断

2017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感染学组出版了《肺部感染性疾病支气管肺泡灌洗病原体检测中国专家共识(2017年版)》进一步规范BAL的适应证、禁忌证,以及操作流程、标本处理等,可更好地指导临床,其中也有较多结核相关内容。《诊断性介入肺脏病学快速现场评价临床实施指南》全面介绍了气管镜介入操作中配合使用快速现场评价(ROSE)或可提高阳性率,规范工作流程,对包括结核病在内的多种疾病的诊断或鉴别诊断有较大的提示价值。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2017年发布的《良性中心气道狭窄经支气管镜介入诊治专家共识》介绍了良性中心气道狭窄的常见疾病及分类和诊治。国内学者研究发现,支气管镜BALF行XpertMTB/RIF检测对无痰或者痰菌阴性不典型肺结核的诊断及治疗提供非常有价值的依据,电磁导航支气管镜检查定位系统引导经支气管镜肺活检术对于肺外周病灶诊断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并且具有较高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此外,支气管内超声引导针吸活检术(EBUS-TBNA)、超声内镜引导下针吸活检术、经皮肺穿刺活检术以及胸(腹)腔镜技术在结核病诊断中的作用均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较好的诊断效果,值得临床借鉴与进一步推广。

2017年,欧洲心血管介入放射学会(CIRSE)在2017年发布了经皮肺穿刺活检指南。详细介绍了术前影像学评估、适应证、禁忌证、患者准备、出血风险及纠正凝血功能障碍、知情、操作期间的用药、体位、消毒、仪器、穿刺针、穿刺步骤、标本处理、术后护理、随访等进行了全面的介绍。总结认为,经皮肺穿刺适用于多种临床条件,安全性高,其技术方法的有效性已被广泛证实,需要根据患者及团队的情况紧密合作,在精准医学时代的个性化条件下,影像引导下的经皮肺穿刺活检将不断改进以满足未来病人的需要。国外研究者发现,超声内镜引导下的经支气管针吸活检(EBUS-TBNA)及超声内镜支气管镜引导下细针抽吸活检(BEUS-FNA)是侵入性操作风险最小、明确成人纵隔淋巴结肿大病因的有效方式,值得临床推广。EBUS-TBNA联合冲洗液TB-PCR检测可以提高胸内结核性淋巴结炎的诊断率。此外,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CT-TTNA)及支气管内超声引导下经支气管活检(rEBUS-TBB)均是诊断肺部外周病变的安全有效的方法,同时,肺外组织的细针穿刺细胞学联合PCR检测提高了疾病的诊断率,值得临床借鉴与推广。

6.结核病的病理学诊断

2017年国内最重要的结核病理诊断进展在于形成了“中国结核病病理学诊断专家共识”,进一步明确了结核病病理学分类,结合分子病理学检测新技术提出更为明确的结核病病理学诊断流程及诊断标准。有条件开展分子病理检测的病理科室应按照“结核病病理学诊断专家共识”的指导意见进行结核病及耐药结核病的诊断。此外,在活检病理、特殊类型结核诊断及抗酸染色方法改进方面都有所进展。

目前,国外有越来越多的分子检测技术和试剂盒应用于石蜡包埋标本的结核病诊断中,对提高结核病的诊断准确性及与其他疾病尤其是非结核分枝杆菌病的鉴别诊断有很大帮助。结核病与非结核分枝杆菌病具有极其相似的组织形态学特征,仅靠形态学观察和特殊染色查找抗酸杆菌不能明确诊断,两者的鉴别诊断问题是病理医师面临的新的挑战。HIV与MTB双重感染的诊断和治疗面临着严峻的挑战。HIV合并分枝杆菌感染导致特殊的病理组织学改变也引起了病理学者的关注。(二)结核病治疗方面

1.抗结核新药新方案

2017年,国内对抗结核新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利奈唑胺、氯法齐明等以及中医药对于肺结核、耐多药肺结核及广泛耐药肺结核单独治疗及辅助治疗的探索;同时,国内专家在原有抗结核药物的组合、疗程及用法进行了诸多新的尝试;均旨在获得更好的抗结核疗效、更短的疗程及更小的副作用。

国际上,抗结核新药的临床研究主要集中在贝达喹啉、氯法齐明、β-内酰胺类等,以及对世界各地的许多植物物种以及海洋生物和真菌的挖掘及提取、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关于药物的替换和重新组合、缩短疗程、改变服用方法等新方案的研究也取得了不少进展;还有一些科学家为结核潜伏感染研究更适合的方案、开发更有效、不良反应较小的药物治疗进行了大量的临床研究。

2.免疫治疗及治疗性疫苗

2017年,国内学者开始将纳米技术用于结核病的免疫治疗、微卡治疗耐多药肺结核的观察性研究,在治疗性疫苗方面具有一定的进步,国内学者成功构建了多种新型的DNA疫苗、BCG加强疫苗、重组BCG疫苗、亚单位疫苗,其中进行了亚单位疫苗进行多种新型抗原表达的构建及动物实验,具有一定的研究特色及独到的见解。

结核病的免疫治疗方面国际上继续深入进行宿主导向治疗(HDT,host directed therapy)的探索,诸如左旋咪唑、维生素D的3临床研究,将纳米技术应用到结核病的免疫治疗研发中。在治疗性疫苗方面,进行了各种新型的DNA疫苗、亚单位疫苗、BCG加强疫苗及重组BCG疫苗的研究,在开发新型结核分枝杆菌抗原及T细胞抗原表位方面进行了全新的尝试,为今后结核病疫苗的研制提供了许多重要的实验依据。

3.介入治疗

2017年,国内学者在结核病、其他良性气道病变介入治疗方面做了大量临床研究工作,针对气管支气管结核、肺结核及胸膜结核等结核病呼吸内镜介入治疗进行了报道。气道反复回缩型再狭窄的治疗仍是众多学者努力研究的方向,金属支架、硅酮支架相关报道逐渐增多。生物学支架、激光治疗、冷冻活检术为学者所关注,有的也是国内首次报道。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组织相关专家颁布了《良性中心气道狭窄经支气管镜介入诊治专家共识》,为国内良性中心气道狭窄提供了更加详尽的指导。

在全身抗结核化学治疗基础上,针对气管支气管结核的不同类型采用不同介入治疗措施,2017年国外文献集中在结核性等原因引起的中心气道狭窄的介入治疗,其中包括气道软化塌陷型狭。气道瘘、肺结核也是介入治疗涉及的疾病。

4.外科治疗

近1年来,国内结核病外科治疗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在肺结核、胸膜结核、脊柱结核、淋巴结结核、结核性脑膜炎、喉结核、胰腺结核等的治疗方面外科手术发挥着重要作用,提高了治疗效果和生命质量,减少了患者的痛苦。在肺结核和肺外结核手术适应证和手术方式方面也进行了广泛而又深入的探讨,为进一步修订结核病外科治疗相关专家共识提供了重要依据。

国际上结核病外科手术在肺结核尤其耐多药结核病和广泛耐药结核病均获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有研究报告,肺移植术也可以用于结核性毁损肺患者,冲破了传统观念的禁锢。在脊柱结核及关节结核、腹腔结核等方面外科治疗也显示了一定的优越性。

5.耐药结核病治疗

近1年来,我国耐药结核病治疗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研究发现,口服利奈唑胺治疗耐多药结核病和广泛耐药结核病临床疗效显著,配合减量及支持治疗后,不良反应可控,值得临床推广。氯法齐明联合方案治疗耐多药结核病也具有良好的疗效及安全性。外科手术是治疗耐多药肺结核的有效方法。中医药在耐药结核病治疗方面也有一定的作用。

国际上对耐药结核病治疗的研究较为活跃。对贝达喹啉治疗MDR-TB的研究发现,标准治疗时间组及延长治疗时间组之间的转归和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贝达喹啉延长治疗时间耐受性较好。对氟喹诺酮类治疗MDR-TB患者的研究发现使用高代氟喹诺酮类治疗较使用低代氟喹诺酮类或不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相比,可以显著降低了死亡率。尽管在接受氯法齐明治疗的患者和吡嗪酰胺治疗的患者中,成功率是相似的,使用含氯法齐明治疗的患者失败率较低。

6.特殊人群结核病治疗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是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并最终导致结核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而结核病(tuberculosis,TB)是HIV感染者常见的机会性感染之一。近1年来,结核病合并HIV双重感染的治疗取得了较大进展。HIV患者的预防性抗结核治疗、抗结核治疗(ATT)和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RT)等均进行了研究。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药物不良反应以及结核病相关免疫重建炎症综合征(TB-IRIS)。

随着老年结核病发病率的不断上升,目前结核病为老年人的常见疾病。在治疗上一线抗结核药物在老年结核病的治疗上仍占有重要地位,而含有利福喷丁的方案及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的方案亦在研究中;老年耐药肺结核采用标准化疗方案疗效尚可,但不良反应高于青中年组而部分被迫调整方案;声动力靶位药物传输联合全身化疗好转率及治愈率均明显高于单纯药物化疗组。对于结核性脓胸的手术治疗有文献表明改良手术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传统手术组。营养不良、糖尿病、空洞肺野数、治疗前糖化血红蛋白等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而肺结核针对性护理水平同样对患者的预后产生重大影响。药物的监测根据血药浓度指导个体化给药剂量、以遗传药理学为基础的个体化给药方法可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并且提高抗结核治疗的成功率。

国内学者针对儿童静止期脊柱结核性后凸(侧后凸)畸形采用一期后路截骨矫形及内固定具有明显疗效,安全性较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环状异体骨移植是治疗青少年由脊柱结核导致的脊柱后凸的有效方法。最新版《氟喹诺酮抗菌药物在儿童应用中的专家共识》中介绍了氟喹诺酮类药物在儿童的药代动力学特点及安全性问题,为儿童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提供参考。国外学者研究显示,异烟肼预防治疗可以降低HIV阳性的未接受抗反转录病毒治疗的患儿罹患活动性结核病及死亡的风险。最适合儿童的固定计量复合剂包括15%的利福平,36%的异烟肼和16%的吡嗪酰胺。在儿科患者中使用德拉马尼和贝达喹啉需要更多的证据。建议常规使用治疗药物血药浓度监测来预防儿童结核病治疗失败。结核病/艾滋病毒双重感染的儿童需要更高剂量的利福平和吡嗪酰胺,而乙胺丁醇的剂量需要进一步研究。与成人相比,儿童患耐多药结核病的治疗结果较好。无异烟肼耐药依据或异烟肼耐药情况不确定,在儿童耐多药结核病治疗方案中应该加入异烟肼。Smith-Petersen截骨术联合前路清创术和同种异体支架骨移植术是一种安全且简单的治疗方法,可以达到矫正脊柱结核造成的脊柱畸形,恢复神经功能和稳定椎体前柱重建的目的。

抗结核药物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高危因素:高龄、女性、酗酒、肝炎病毒感染或合并其他急慢性肝病、营养不良,其中慢性肝炎病毒感染在我国尤为突出,对合并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的结核病患者,在积极抗病毒治疗的同时,根据患者的基础肝脏情况酌情调整抗结核治疗方案,能有效降低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病率,提高抗结核治疗效果。对合并尿毒症的结核病患者,需根据不同药物的代谢特点选择合适的给药剂量和给药时间,保证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国外学者研究发现,对于出现肝功能衰竭的患者,肝移植是可行的;肝功能恢复后,如果患者不存在药物性肝损伤高危因素,不建议加用氟喹诺酮类药物抗结核治疗。

全球糖尿病患者急剧增加,加大了结核病的治疗难度。糖尿病患者患活动性肺结核的几率更大。两病并存时,耐药率,治疗失败率,复发率更高,因此对肺结核患者包括耐药结核病患者进行常规糖尿病筛查及对糖尿病或肺结核密接糖尿病患者筛查肺结核是非常必要的。同时根据血药浓度来调整主要抗结核药物的剂量及有效控制血糖有助于提高疗效与生活质量。

风湿性疾病为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本身免疫系统常存在功能紊乱或低下,且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应用会降低患者的免疫力,易合并结核菌感染。因此,加强风湿性疾病合并结核感染的筛查和处理,有利于减少风湿性疾病合并结核病的发生率,提高治愈率。国际上,主要在感染风险筛查和预防性治疗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提出了风险筛查潜伏结核感染(LTBI)的相关人群、方法和预防性治疗等方面的建议,为风湿性疾病合并结核病诊治提供了重要的临床依据。

综上所述,2017年,国内外结核病控制、基础和临床诊治方面取得了较多突破性进展。WHO出版并更新了一系列相关指南,为全球结核病的控制工作提供了全面的指导和帮助。在分子流行病学、抗结核新药及药物靶点、结核病疫苗、结核分枝杆菌生理生化、结核病免疫学等基础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不少的进展。无论在结核病的细菌学诊断、影像学诊断、免疫学诊断、分子生物学诊断,还是在介入学诊断、病理学诊断等方面,不少新技术和新方法得到了推广与应用。在结核病临床治疗方面,抗结核新药新方案、免疫治疗及治疗性疫苗、介入治疗、外科治疗、耐药结核病治疗、特殊人群结核病的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一步深入,不少方法在临床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提高了结核病和耐药结核病的治疗成功率,降低了结核病的死亡率。(唐神结 李亮 杜建 刘宇红)结核病国内部分上 篇 结核病控制第一章 结核病的流行

摘要:2017年中国结核病疫情仍呈持续下降态势。广西的分析表明2008年后全死因死亡及因结核死亡的死亡率也逐年下降。农村地区潜伏感染者队列随访结果表明男性、既往肺结核患者是高发人群,且γ-干扰素释放试验(IGRA)结果阳性者较结核菌素试验(TST)阳性者发病率高。学校结核病聚集性疫情时有发生,应进一步加强学生结核防控工作。212家医疗卫生机构的感染控制调查结果表明结核感染控制工作经费投入不足,相关控制措施落实力度不够。多项研究对不同地区结核患者菌株的基因型、成簇率、耐药性进行了分析,并有综述表明我国结核分枝杆菌耐药特别是复治耐药不容乐观,不规范抗结核治疗及治疗失败是导致复治耐药率高的重要原因。广西对TB-HIV双重感染的分析表明双感筛查率和综合治疗率均逐年提高。另有研究建议在对HIV/AIDS进行结核病筛查时,需采用多种临床诊断路径和实验室方法进行反复验证核实。

关键词:流行病学;发病率;感染;空间流行病学;流动人口;耐多药;TB/HIV

结核病的流行病学研究,如发病率、耐药率等的变化趋势及不同特殊人群的疫情特点等,一直是我国结核病相关研究的重点内容。它们能够提示疫情的严重程度、特点以及如何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措施。以下将对2017年中国结核病流行病学研究领域的一些新进展进行介绍。一、结核病流行状况[1]

WHO于2017年发布的结核病全球报告表明,中国2016年估算的发病数为89.5万,占全球的8.6%,占30个高负担国家的9.9%,目前居全球第3位。估算的发病率为64/10万,居高负担国家的第29位,低于全球平均水平(140/10万)。与2000年相比,估算发病率年递降率为3.3%,远超过全球年递降率(1.4%)。估计2016年TB/HIV双重感染患者和MDR/RR患者分别为1.1万和7.3万例。估算中国结核病死亡率为2.8/10万,死亡数为3.9万。[2]

国家卫生计生委公布的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情况表明,2016年度全国共报告836 236例肺结核发病病例,较2015年报告发病数(864 015例)下降3.2%,肺结核病报告发病数居全国甲乙类传染病第二位,约占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总数的28.3%。[3]

马建军等通过收集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和结核病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对2015年吉林省肺结核流行特征及患者发现情况进行了分析。发现2015年吉林省共报告肺结核患者15 537例,其中涂阳患者4477例,肺结核报告发病率为56.45/10万。0~14岁男性、女性肺结核发病率均较低,在15~24岁出现发病率小高峰,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呈波动性增长趋势。肺结核患者职业以农牧渔民为主(8514例,54.80%)。非结核病防治机构共报告应转诊肺结核及疑似肺结核患者10 063例,到位9228例,总体到位率为91.70%。肺结核患者主要以被动发现方式为主,共12 815例[98.80%(12 815/12 970)],主动方式(密切接触者检查、健康检查)发现患者155例[1.20%(155/12 970)]。结果提示吉林省应加强青年和农牧渔民肺结核防治工作,扩大健康检查人群,最大限度地发现肺结核患者,减少肺结核传播。[4]

梁大斌等从“结核病信息管理系统(新)”导出2005—201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肺结核死亡病例信息,计算出死亡率、标化死亡率,分析死亡病例的时间、人群及空间分布特征,计算潜在减寿年数(YPLL)、减寿率(YPLLR)、标化潜在减寿年数(SYPLL)、平均减寿数(AYPLL)、潜在工作损失年数(WYPLL)、(AWYPLL)、潜在经济损失值(PEL)、平均潜在经济损失值(APEL)及潜在价值损失年数(VYPLL)。发现2005—2015年广西共报告结核病患者死亡8076例,年平均死亡率为1.56/10万,其中因结核病死亡2280例(0.44/10万)。2008年后全死因死亡及因结核死亡的死亡率逐年下降,40岁以上均大幅上升。因结核死亡的年平均标化死亡率为0.49/10万;死亡率在北部山区较高(5.93/10万~10.19/10万);导致的YPLLR为0.06‰、SYPLL为3071.18人年、AYPLL为18.04人年、AWYPLL为7.25人年,APEL为14.64万元。YPLL、SYPLL、WYPLL、PEL在15~44岁及45~59岁均较高。结果提示广西肺结核死亡率逐年下降,山区及老年患者是预防结核死亡的重点人群,中青年的死亡对家庭及社会经济造成的影响最大,也应受关注。[5]

张玉等利用2011—2016年湖北省肺结核报告发病数据,采用全局及局部空间自相关统计量分析肺结核发病的空间聚集性,采用SaTScan分析发病的时空聚集性。研究发现2011—2016年湖北省肺结核年均报告发病率为33.08/10万(19 149/57 878 787);各年度和年均肺结核、涂阳肺结核报告发病整体上呈现空间自相关。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肺结核和涂阳肺结核高-高聚集区域均位于鄂西南恩施州和鄂东南咸宁市部分县,高-低聚集区域位于鄂东部黄冈市团风县。时空扫描分析的结果显示,肺结核一级聚集区在鄂西南,二级聚集区在鄂东南和鄂东北地区,聚集时间均为2011—2013年,对数似然比为60.37~1309.47,P值均<0.001。涂阳肺结核一级聚集区域为鄂东南,聚集时间为2011—2013年,二级聚集区分别位于鄂西南恩施州、鄂北部以及鄂东地区,聚集时间分别为2011—2013年、2011年、2011—2012年,LLR为244.32~462.38,P值均<0.001。结果表明湖北省肺结核和涂阳肺结核报告发病率存在空间和时空聚集区域,鄂西南和鄂东南山区是湖北省肺结核防控的重点地区。二、流动人口结核病疫情分析[6]

徐丽娟等通过结核病信息管理系统收集的患者数据,对2014—2015年内蒙古自治区流动人口肺结核患者的登记情况进行了描述性研究。发现2014—2015年内蒙古共登记流动人口结核病人2393例,占病人总数10.33%(2393/23 156),病人登记数呈现上升趋势,以涂阳肺结核和市间流动的病人数上升比例最大;不同性别年龄分布,男女性别比为1.89∶1,集中在15~54岁;不同职业分布,流动人口以农民所占比例最高,占27.86%,其次是家政、家务及待业者,占17.24%。结果表明内蒙古流动人口的结核病登记呈上升趋势,应加强流动人口的结核病防治措施。[7]

李雪等选择北京市朝阳、昌平、大兴、房山、东城北、顺义和西城7个流动人口肺结核患者较集中的地区,采用电话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北京市流动人口肺结核患者发现和治疗管理现况进行了分析。共计电话调查451例患者,回收有效调查问卷共计373份。44.8%(167/373)患者没有在初次确诊单位治疗的原因为“回老家治疗”,其中,最终选择回老家治疗的患者占52.3%(172/329)。95.7%(357/373)的患者在确诊后又前往其他医院就诊,其中有82.6%(295/357)的患者前往其他结核病专科医院和结核病防治机构就诊;88.7%(331/373)的患者在离开首诊单位后接受了抗结核药物治疗,其中有8.2%(27/331)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中断治疗情况,23.6%(78/331)的患者接受抗结核药物治疗的医院数量≥2个。结果表明患者在首次确诊后,未在首次确诊单位进行治疗的主要原因为“回老家治疗”。该人群存在自认为不需要治疗、中断治疗和盲目就医等行为,其确诊后的后续治疗管理仍存在一定问题,如果控制措施不当,很有可能引起人口输入地区的结核病流行。[8]

郭婉如等对广州市2011—2015年番禺区登记的2496名流动人口肺结核患者进行调查发现,患者以综合医院诊转发现为主,占72.60%;因症就诊发现占17.99%。不同年间比较,综合医院转诊比例有逐年下降趋势,从2011年的78.93%下降到2015年的58.65%;而因症就诊比例则呈增多趋势,从2011年的14.30%上升到2015年的26.92%。研究提示流动人口是流动人口结核病知识贫乏,加上看病难、看病贵、工作紧张等因素,患者难以早期被发现。结防机构应主动将流动人口健康体检纳入常规工作计划,使流动人口职工能享受健康检查服务,有利于患者的早期发现,将有利于流动人口患者的早期就诊和正确途径就诊,减少不必要的转诊过程,从而更有利于早发现、早确诊病人,缩短传播时间。[9]

钟威等对辽宁省2006—2015年流动人口结核病患者相关特征资料进行了分析,以掌握本省流动人口结核病流行病学特征,探索更合理的防控措施。2006—2015年辽宁省共登记流动人口患者8369例,2各年流动人口患者占总登记患者比例整体呈上升趋势(χ趋势=112.90,P<0.001);省间流动患者占流动人口患者总数的74.53%;发病年龄集中在15~44岁青、中年人群;68.07%流动人口患者集中22在大连,但沈阳(χ趋势=122.55,P<0.001)、鞍山(χ趋势=11.51,P=0.001)所占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职业以家政家务及待业为主且2呈上升趋势(χ趋势=498.41,P<0.001);患者来源方面中因症就诊2患者所占比例上升较为明显(χ趋势=141.85,P<0.001)。结果表明,流动人口患者流行病学特征更加分散,可通过扩展宣教范围、健全跨区域管理制度,加强健康筛查,增加参保率、给予激励政策等措施来加强结核病防控。三、耐多药结核病疫情分析[10]

马俊锋等对2009年10月1日至2014年6月30日江苏省南通市培养阳性的1893株分枝杆菌菌株运用比例法进行6种药敏试验(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链霉素、氧氟沙星和卡那霉素),计算耐药率。结果显示南通市结核分枝杆菌的总耐药率、单耐药率、多耐药率、耐多药率分别为21.34%、5.86%、3.17%、12.31%;复治患者总耐药率高于初治;男性患者总耐药率和多耐药率高于女性;40~59岁中年组总耐药率、耐多药率高于其他年龄组。作者认为该市耐多药结核病疫情防控形势不容乐观,应提高初治患者治愈率,积极推广应用快速诊断新技术。[11]

陈海霞等对2007—2008年全国结核病耐药性基线调查的4116株结核分枝杆菌15位点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15-VNTR)基因分型。汉高指数分析每个位点的分辨率。完成了涵盖率为96.36%(3966/4116)MTB完整15-VNTR图谱。发现QUB11b、MIRU26等7个高分辨率位点;QUB26、MIRUl6、Mtub21、QUB11b在部分地区遗传稳定性差。内蒙古自治区、重庆市、黑龙江省的最优组合为10-VNTR,其他各省的最佳组合为8-VNTR。作者认为VNTR数据库的建立将推动全国范围结核分枝杆菌传染源的追踪;各省优化VNTR组合的推出有助于当地结核病疫情的监测和群体遗传学的研究。[12]

黄新春等收集广东省2015年5个耐药监测点225例MTB临床分离株,采用差异区域105缺失基因法和15个位点MTB散在分布重复单位(MIRU-15)进行基因分型研究。在225株MTB中,北京家族菌株158(70.2%),不同MIRU-15位点分辨率指数存在差异,聚类分析广东省5个耐药监测点菌株可分为二大群,其中Ⅰ群菌株成簇率高于Ⅱ2群(c=9.33l,P=0.020)。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发现,Qub11b位点与利福平(OR=0.653,P=0.013)、异烟肼(OR=0.647,P=0.012)耐药相关,ETR F位点与异烟肼(OR=0.484,P=0.039)、链霉素(OR=0.511,P=0.040)、乙胺丁醇(OR=0.337,P=0.023)、氧氟沙星(OR=0.258,P=0.003)耐药相关,Mtub21位点与卷曲霉素(OR=0.466,P=0.040)耐药相关,QUB26位点与丙硫异烟胺(OR=0.555,P=0.047)耐药相关。结核病的复发与患者自身情况及菌株特点无关。作者认为广东省MTB基因具有多态性,各地区菌株的分布较稳定。QuB11b、ETR F、Mtub21和QUB26位点可能与预测菌株耐药的标志物相关。[13]

李超等从菌株库中选取145株临床分离株,采用比例法测定菌株对环丝氨酸耐药表型、微孔板刃天青显色法测定最小抑菌浓度,PCR扩增、DNA直接测序法测定目的基因全长,与标准菌株H37Rv比对。145株临床分离株中,环丝氨酸耐药菌株为24株,敏感株为121株。24株耐药菌株中,3株(12.5%)发生cycA非同义突变,涉及的密码子为188位、318位和508位,1株(4.2%)发生alrA非同义突变,涉及密码子为261位。敏感菌株的目的基因中仅检出同义突变。药敏试验证实,突变株的最小抑菌浓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北京基因型为88株,环丝氨酸耐药率为20.5%(18/88),非北京基因型为57株,环丝氨酸耐药率为10.5%(6/57),两者耐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2义(c=2.47,P>0.05)。研究表明alrA和cycA单核苷酸非同义基因突变可能是环丝氨酸耐药的机制之一。尚不能确定北京基因型或非北京基因型菌株与环丝氨酸耐药有相关性。[14]

毛宁等选取2009—2010年辽宁省收集的结核分枝杆菌菌株,采用比例法测定其耐药性,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对其进行基因分型。发现49株敏感株中,北京基因型为43株,119株耐药菌中单耐药株47株、多耐药株29株、耐多药株39株、广泛耐药株4株;敏感与各种耐药结核分枝杆菌中北京基因型结核分枝杆菌所占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作者认为辽宁省结核分枝杆菌以北京基因型家族为主要流行的菌株,且与耐药性无关。[15]

申秀丽等对青海地区分离的236株结核分枝杆菌用改良罗氏培养基进行培养,采用比例法进行耐药性检测。总耐药率为55.93%;四种一线药物耐药率由高到低依次是异烟肼为43.22%,链霉素为38.14%,利福平为37.29%,乙胺丁醇为28.81%;单耐药结核病、耐多药结核病和广泛耐药结核病所占比例分别是12.71%、30.93%和1.27%。青海地区的结核分枝杆菌耐药状况与地区和年龄有关,与性别和民族无关。作者认为青海地区耐药结核病比率高于全国水平,要加强该地区结核病的预防控制,对结核病患者进行规范化治疗。[16]

袁薇等在贵州肺结核报告发病率高的4个县级结核病门诊收集临床分离结核菌株的相关信息,应用RD105缺失基因和MIRU-VNTR基因分型技术分析结核分枝杆菌DNA多态性。结果显示273株结核菌株中49.1%的菌株属于北京基因型,273株结核菌株共被分为262种不同的基因型,其中独特型251株,占91.9%,其余22株(8.1%)菌株属于11个不同的基因型,菌株成簇率为8.1%。作者认为15位点组合能准确反映贵州地区结核分枝杆菌分子流行病学特征,贵州省4个县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