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话社交网络(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3 11:51:18

点击下载

作者:郎为民

出版社:通信图书编辑部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大话社交网络

大话社交网络试读:

前言

曾经一度被视为“时尚通信技术”的社交网络,已经演变成为互联网世界不可或缺的一项活动。在全球范围内,互联网用户正以极大的热情投向Facebook、Twitter、MySpace这样的网站,以满足他们的沟通需求。举例来说,在 2005 年之前,在全球英语网站 20强中,没有一家网络社交媒体榜上有名。但从2008年6月开始,社交网络站点就占据了该榜单的半壁江山,使许多传统的互联网“明星”退居二线,如AOL(美国在线,American Online)。

我们生活在一个关系的社会。社交网络的力量来自于链接(即关系),我们通过单击鼠标即可在人际关系网中遨游。有了链接,我们就可以在社交网站上与人交流,阅读别人的所思所想,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把信息集中起来,这些链接将我们组织成了巨大的人际网络,人们仅需要通过鼠标的单击就能联系在一起;链接就像是缝纫机的针脚,把信息社会的每一个体通过信息缝制成一片完整的围脖,寒冷的时候,可以给我们温暖,酷暑的时候,可以为我们擦汗。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节能无线认知传感器网络协同频谱感知安全研究”编号:61100240)资金的支持下,结合自己多年来在社交网络领域的研究经验和体会,特撰写拙作,以期抛砖引玉,为我国社交网络事业的发展尽一份微薄之力。

本书是一本关于社交网络的幽默科普读物,它使用大量的漫画、故事、笑话、网络流行语、相声小品台词等生动风趣的语言,采取比喻、夸张、排比、拟人等多种表现手法,以独特的视角深入浅出地为大家解读社交网络的产生背景、前世今生、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描述了云计算、社交数据采集、社交数据存储、社交数据处理和推荐引擎等关键技术,列举了社交网络在政治、经济、金融和教育中的应用实例,分析了社交网络面临的隐私、谣言和安全、宕机、数据公开等困境,展望了社交网络的发展趋势。本书通过大量实例和漫画式插图来帮助读者理解晦涩、枯燥的技术,向读者诠释社交网络的巨大魅力,为初学者打开一扇深入学习社交网络的大门。

本书由郎为民主编,解放军国防信息学院的刘建国、苏泽友、钟京立、刘勇、陈凯、张国峰、陈红、夏白桦、毛炳文、刘素清、邹祥福、瞿连政、徐延军、张锋军、陈于平、余亮琴、张丽红、王大鹏、王昊、陈虎、胡喜飞、李海燕参与了本书部分章节的撰写,蔡理金、高泳洪、王会涛、李官敏、陈林绘制了本书的全部图表,李建军、胡东华、靳焰、王逢东、任殿龙、孙月光、孙少兰、马同兵对本书的初稿进行了审校,并更正了不少错误,在此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社交网络仍在发展之中,新的技术和应用不断涌现,加之作者水平有限,编写时间仓促,因而本书难免存在错漏之处,恳请各位专家和读者不吝指出。我的E-mail是:wemlang@163.com。

谨以此书献给我聪明漂亮、温柔贤惠的老婆焦巧,活泼可爱、机灵过人的宝贝郎子程!郎为民2014年4月于武汉第1章社交网络扑面而来

网络正在脱离以内容为核心构建的方式,而转向以人为核心重新构建。这种转变与人们上网打发时间方式的改变密切相关。人们与网上内容的互动时间越来越少,而同他人交流的时间不断增多。这样深远的变革将影响我们制定商业策略、设计以及营销和广告的方式。

人类连接在一个巨大的社会网络上,我们的相互连接关系不仅仅是我们生命中与生俱来的、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更是一种永恒的力量。正像大脑能够做单个神经元所不能做的事情一样,社会网络能够做的事情,仅靠一个人是无法胜任的。1.1社交网络落地生根

2014年1月1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hina Internet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 CNNIC)在京发布第33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2013 年,微博、社交网站及论坛等互联网应用使用率均下降,而类似即时通信(Instant Messaging,IM)等以社交元素为基础的平台应用发展稳定。从具体数字分析,2013年微博用户规模下降2783万人,使用率降低9.2个百分点。而整体即时通信用户规模在移动端的推动下提升至5.32亿,较2012年年底增长6440万,使用率高达86.2%,继续保持第一的地位。移动即时通信发展迅速的原因一方面由于即时通信与手机通信的契合度较大,另一方面是由于在社交关系的基础之上,增加了信息分享、交流沟通、支付、金融等应用,极大限度地提升了用户黏性。1.1.1 2013 年,小伙伴们都在玩什么

2013年12月2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了《2013年中国社交类应用用户行为研究报告》,对当前网民使用的各类社交应用实际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研究。

所谓的社交类应用,是指带有社交元素的互联网应用,包括社交网站(SNS)、微博客、即时通信等垂直应用。社交类应用产生至今,一直是互联网应用主角,并且在不断变化发展之中。

首先,社交类应用起伏较大,变化很快。早期的社交网站(如人人网、开心网等)不论在覆盖人数还是在使用时长上,都位居各互联网应用的前列,但随着微博等社交应用的兴起,社交网站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用户活跃度不断下降。在这过程中,微博迅速崛起,已经成为人们重要的信息来源之一,同时也是社会重要的信息传播渠道,政府、企业、公众人物都使用微博来进行营销或舆论引导。但随着微信等其他应用的发展,微博的部分功能被替代或转移,微博正面临错综复杂的竞争环境。

其次,在 2013 年,各类社交应用商业化是企业运作的重点。不论是 SNS、微博,还是新出现的微信等即时通信工具,商业化都是重中之重。社交网站、微博加快商业产品的开发,通过增加游戏投入、开发商业广告以增加收入,同时与其他领域如网络视频、网络购物等行业互通,实现资源共享,扩大用户规模的同时增强盈利能力。微信则通过在线游戏、支付、付费表情等服务来拓展收入。总之,每个社交应用都推出了众多商业产品,但消费者使用情况如何?

在2013年,整体网民覆盖率最高为即时通信,其次为社交网站,最后为微博,如图1-1所示。即时通信在整体网民中的覆盖率达到了86.9%,即时通信工具一直是网民重要的互联网应用之一,传统的QQ、MSN(Microsoft Service Network 微软网络服务)、飞信等是网民互联网交流沟通的重要工具。近年来,伴随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针对移动设备而推出的移动即时通信(Mobile Instant Messaging,MIM)工具也迅速普及,其中微信整体网民覆盖率已经达到了61.9%,其后市场上又陆续出现了易信、来往等工具,目前该市场较为活跃。图1-1 2013 年中国各社交类应用覆盖率

社交网站(包含QQ 空间)覆盖率为 60.7%,尽管传统社交网站近年来活跃度呈现下降趋势,但由于QQ空间(如图1-2所示)转型成一般意义上的社交网站,整体来看覆盖率仍较为广阔。微博覆盖率为 55.4%,微博用户经过三年的爆炸性增长后,目前进入低速增长时期,当前也面临用户流失、活跃度下降等问题。图1-2 QQ 空间

根据三类社交应用中各品牌的覆盖率(过去半年使用过某应用的整体网民比例,由低到高)和产品定位(目标群体或者产品功能定位,由垂直性定位到通用性定位)两个维度,绘制矩阵图,以了解社交类应用中各品牌的基本市场地位和产品基本特征,基本情况如图1-3所示。图1-3 社交类应用各品牌覆盖率

社交网站整体网民覆盖率超过微博,得益于 QQ 空间覆盖率较高。过去半年使用过QQ 空间的网民比例超过 50%,领先于其他社交网站;其次为人人网,过去半年使用过的网民比例接近20%;朋友网、豆瓣网、开心网覆盖率分别位列第三、四、五位。

2013年下半年,使用过新浪微博的网民比例最高,其次为腾讯微博,覆盖率与新浪微博差距不大,搜狐微博、网易微博分别位列第三、四位。

2013 年下半年,使用过 QQ 的网民比例超过 80%,领先于其他即时通信工具;其次为微信,过去半年使用过的网民比例超过 60%;阿里旺旺、YY/YY 语音、飞信分别位列第三、四、五位。最新发布的易信、来往也覆盖了2%左右的网民。

使用社交网站用户在上床入睡前、饭后休息的时间里最常访问社交网站,二者的选择比例分别达 69.9%、68.7%,在上课/上班等学习工作时使用的比例也接近一半(42.2%)。网民在饭后休息时、上床入睡前的时间里使用微博的比例较高,分别达64.6%、61.8%,在上课/上班等学习工作时使用的比例也达到了39.2%。由于微信使用载体为移动设备,微信用户不仅在饭后休息时、上床入睡前的时间段使用较多(二者的选择比例分别达 73.7%、73.1%),而且在坐车途中、上课/上班等学习工作时、排队等候的比例也超过一半。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网民在碎片时间里上社交网站的比例也在增加,其中在早晨起床前使用社交网站的比例为 19.4%,坐车途中使用比例达 36.5%,排队等候时使用比例达 34.1%。同时,网民在碎片时间里上微博的比例也在增加,其中在早晨起床前使用微博的比例为19.2%,坐车途中使用比例达38.4%,排队等候时使用比例达34.0%,上微博成为网民在碎片时间里上网的重要内容。

社交和娱乐是网民上社交网站最主要的目的。用户在社交网站上使用较多的内容分别为分享/转发信息、看视频/听音乐、发布日志/日记/评论、上传照片、发布/更新状态。

社交和阅读信息是网民上微博最主要的目的。网民在微博上使用较多的内容分别为分享/转发信息、搜索新闻/热点话题、发微博等,这些内容的使用比例都在 60%以上。70%的微博网民通过微博搜索新闻/热点话题,微博已经成为一个大众舆论平台,成为人们了解时下热点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但主动发微博的比例为64.6%,低于搜索新闻/热点话题和分享/转发信息,由于普通网民发微博后被反馈较少,导致主动发微博的积极性下降。

与他人交流沟通是微信用户最主要的目的,网民在微信上使用较多的内容分别为文字聊天、语音聊天,二者使用比例达到90%以上。此外,使用朋友圈、群聊天、玩游戏的比例也超过了40%,社交因素在这些应用内容里较强,手机社交游戏也因此得以活跃起来。

报告显示,2013年中国社交类应用用户行为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社交类网站高端用户更易流失,增加网站实用性是重点。高学历、高收入的社交网站、微博用户活跃度下降速度相对较快,其中月收入5000元以上的社交网站用户过去一年减少使用的比例达 26.0%,大专学历以上的社交网站用户过去一年减少使用的比例高达25.7%,同样群体的微博用户过去一年减少使用的比例也分别达26.1%、23.7%,均高于低收入、低学历群体。之所以减少使用,超过40%的人认为是“太浪费时间了”。高学历、高收入的用户是网站商业化收入的主要目标群体,如果流失加速,会造成网站用户结构层次进一步降低,导致网站变现能力降低。为此,社交类网站和微博需加强网站的实用性和“必需性”,增加网站的实用功能,提升网民的使用黏性和活跃度。

二是微博、微信在碎片时间里使用率较高,商业开发潜力较大。由于微博、微信的载体主要为移动设备,网民在早晨起床前、坐车途中、排队等候等时段的使用率都较高。其中微信在坐车途中、排队等候时的使用率超过了50%,高于上班或上课等学习工作时的使用率;微博也是如此,由于微博用户逐渐从PC(Personal Computer,个人计算机)端向移动端转移,移动特征越来越强,在早晨起床前、坐车途中、排队等候等时间段与社交网站相比,使用率相对较高。企业可利用网民在碎片时间里上网的行为特点,提供相应的产品或服务,增加收益。

三是网民社交类应用商业化产品参与度不高,细化商业产品是关键。游戏和广告收入是社交类应用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在付费游戏方面,网民的参与度都在15%以下。在广告参与度方面,23.6%的社交网站用户点击过站内广告,14.6%的微博用户点击过微博推送的广告。其他商业活动方面,网民的参与度都还较低,站内购买商品、付费使用其他相关业务的用户比例都不到两成。中国网民付费意愿低,而且对商业化产品参与度低的现状不可能短期改变,所以社交类应用需发掘更细化的盈利方式,针对不同群体用户推出不同的商业产品,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市场潜力。1.1.2 《来自星星的你》捧红了聊天应用 Line

韩剧《来自星星的你》热播之际,除了让卖炸鸡啤酒的餐厅生意越来越好之外,剧情第15集里女主角手机中出现了Line中国账号(如图1-4所示),该聊天应用随之进入了韩剧观众视野。

聊天应用Line此前长期排名应用商店社交榜20名左右。随着在韩剧中的曝光,其排名不断攀升,曾一度升至第二。在总榜中的位置也从200名之外跃进了前20名。

借势热门韩剧而一度受益的聊天应用不仅只有 Line。就在 2013 年 12 月初,《继承者》热播之时,聊天应用KakaoTalk在应用商店的排名也同样出现蹿升。

聊天应用植入韩剧进行营销,从短期来看均收获了不错效果。尤其是聊天应用的上镜场景在剧情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比如男主角利用Line发送了一句“我想你”而引发的尴尬处境,这些都让用户对产品留下印象。图1-4 聊天应用Line

在应用的评论中,一些用户就发表评论称,正是因为看了《来自星星的你》或者《继承者》才下载了Line或KakaoTalk。

Line在2014年经历了突破性发展。截至2014年1月,Line的注册用户人数已经达到3.3亿。其月活跃用户数量增长了213%。据美国科技博客BusinessInsider预计,约6成Line 注册用户,也就是大约2.02 亿用户为其每月活跃用户。Line CEO 森川亮称,该公司今年的目标是注册用户达到5亿。

不过,在带来用户的同时,如何让用户长期在应用中保持活跃才是国外聊天应用需要解决的难题。因为也有用户评论称,应用中的好友太少以至于很难把产品用起来。而KakaoTalk这类一时兴起的应用随着剧情落幕也再度沉寂。

Line对用户吸引力最大的地方在于“聊天表情贴图”,如图1-5所示。超过250种表情贴图让用户在使用 Line 时多了一个有趣的心情传达工具。其中 Line 官方设计的非常可爱且特色鲜明的馒头人、可妮兔、布朗熊和詹姆士颇受好评,也让这4个卡通形象成为连接Line其他产品的重要元素。图1-5 《来自星星的你》女主角千颂伊和 Line 配套表情

Line 是一种全天 24 小时、随时随地、免费享用无限制的通话和短信的全新交流工具。在开通数据流量或连接Wi-Fi(Wireless Fidelity,无线保真)条件下,安装Line 的智能手机用户之间就可以进行免费通话,使用高清音质的Line,聊多久都免费。1.1.3 君叫臣死,臣 Facebook(非死不可)

2012年5月27日,网友在微博上热传,CCTV最近播出的纪录片《中国警察》中, Facebook 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成了最大牌的群众演员——“路人甲”。据报道,《中国警察》第4集第30秒左右,出现扎克伯格及其华裔妻子于2012年3月在上海游玩时候的镜头(如图1-6所示)。对着镜头,扎克伯格似乎笑得很开心,笑呵呵的表情让网友大呼喜感。图1-6 最大牌的“路人甲”——马克·扎克伯格

每天早上起床都要看一遍“服不服”(《福布斯》)富翁排行榜,如果上面没有我的名字,我就去上班,直到现在我还是疲于奔命。但有一个比我年轻的小伙子做到了,他就是美国社交网站Facebook的创办人,被人们冠以“盖茨第二”美誉的马克·扎克伯格(如图1-7所示)。图1-7 马克·扎克伯格

5 年前,扎克伯格还是一名默默无闻的哈佛辍学生,而现在他已经成为互联网界的风云人物。1984年,扎克伯格出生在纽约,父亲是一名牙医,母亲原来是一名心理咨询师,后来辞职在家专心相夫教子,并在丈夫的诊所兼做行政工作。作为牙医的儿子,扎克伯格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而他的计算机天赋在儿时就开始显山露水。父亲爱德华是扎克伯格的电脑启蒙老师,是他教会扎克伯格如何使用Basic语言。

那个时候,扎克伯格只有10岁,他的父母请了一位家教,每周来一次,专门负责指导他的电脑学习,这位名叫大卫∙纽曼的家庭教师称他当时就发现了扎克伯格身上的电脑天赋。“有时候,我都很难跟得上他的进度。”很快,一周一次的家教已经无法满足扎克伯格的求知欲,他转而进入附近的莫瑟尔学院,参加每周四晚上的大学电脑课程。10岁的时候他得到了第一台电脑,从此将大把的时间都花在了电脑上面。

12岁时,扎克伯格便创立了一个家庭网络,当小伙伴们开始玩电子游戏时,他已开始设计游戏。1996年的一个下午,扎克伯格的父亲说想弄一套全新的设备,在病人抵达的时候可以自动提示,免去前台的大呼小叫。扎克伯格随后变出一套程序,可以在家里和诊所的不同电脑间传输信息。这个叫“ZuckNet”的小程序和一年后出现的AOL即时通信软件相差无几。

上菲利普埃克赛特精英寄宿制学校时,扎克伯格还为一款MP3播放器设计了插件,可以识别用户的收听习惯,自动创建符合用户口味的播放列表。软件上传到网络后,引起了大公司的注意,AOL和微软都向这位电脑神童抛出了橄榄枝。然而,扎克伯格却拒绝了年薪95万美元的工作机会,选择了去哈佛大学读书。

2003年一个秋天的夜晚,他入侵了学校的一个数据库,搜集了所有女生的照片和姓名资料,在他的室友爱德华多·萨维林的帮助下,创建了一个叫做“Face Mash”的页面,让用户可以从中选出自己觉得最有魅力的女生。这个网站很快在学校的男生中流行开来,访问者蜂拥而至,一度让哈佛大学的网络服务器崩溃,扎克伯格也因侵犯个人隐私以及破坏学校安全被处以留校察看的惩罚。“Face Mash”的一夜成功引起了双胞胎兄弟卡梅隆·温克莱沃斯和泰勒·温克莱沃斯,以及他们的生意伙伴迪弗亚·纳兰德拉的注意,他们找到扎克伯格,希望他能帮助他们一起创建在线社交网络“ConnectU”。扎克伯格同意了他们的建议。但扎克伯格又单独找到爱德华多,和他一起创建起一个哈佛大学学生专属的社交网络,他将其命名为“Facebook”。一个全球性社交网络宣告诞生,并将很快掀起一场通信革命。Facebook在2004年2月推出,即横扫整个哈佛校园。2004年年底,Facebook的注册人数已突破100万,扎克伯格干脆从哈佛退学,全职营运网站。Napster的创始人之一肖恩·帕克也加入到组建公司的队伍中。如今,这个网站的注册用户数已突破9亿,这也让扎克伯格成为了史上最年轻的亿万富翁。但马克·扎克伯格面临的麻烦也从未停止,温克莱沃斯兄弟认为扎克伯格此举是盗用了他们的创意,并最终向其提出了控告。另一方面,公司内部,爱德华多因为公司股权问题也与扎克伯格发生纠纷,以致昔日好友对簿公堂,最终分道扬镳。

Facebook 是一个社交网络站点,中文译名为“脸谱网”、“面谱网”,也有人戏称为“非死不可”(如图 1-8所示)。尽管哈佛大学为 Facebook提供了富饶的土壤,但是扎克伯格很有可能早在高中时期就为Facebook埋下了种子。事实上,扎克伯格2000至2002年就读于菲利普埃克赛特学校时所获得的经历,对于Facebook的创意和名称所产生的影响要胜过他在哈佛的任何一名同窗好友。网站的名字 Facebook 来自传统的纸质“花名册”。通常美国的大学和预科学校把这种印有学校社区所有成员的“花名册”发放给新来的学生和教职员工,帮助大家认识学校的其他成员。在入学的第一年,与所有新生和返校学生一样,扎克伯格收到了菲利普埃克赛特学校的同学录。这本同学录的名字叫做“The Photo Address Book”(里面附有每个人的照片和地址),而学生们则亲切地将它称作“The Facebook”。 2006 年 9 月 11 日,Facebook 对所有互联网用户开放,这引起了很多现有用户的抗议。两周后,Facebook 注册仍旧对所有拥有有效电子邮件地址的人开放。图1-8 Facebook 的Logo

Facebook号称自己是人性的网站,要做人性的搜索。只要你登录到Facebook,就能找到你真实世界的圈子,通过七舅老爷的二表哥的小姨子的初恋情人来寻找燕小六老婆所需的妇科医生,而不是采用Google冷冰冰的搜索算法。

根据comscore咨询公司的数据显示,2008年5月,Facebook全球独立访问用户首次超过了竞争对手Myspace,前者5月独立访问用户达到了1.239亿,页面浏览量达到500.6亿,而后者独立访问量为1.146亿次,页面浏览量为450.4亿次,但Facebook流量增长主要来自海外,而在美国Myspace的独立访问用户数量仍然领先于Facebook,Myspace在美国的独立访问用户数量为7307万,而Facebook独立访问用户数量为3506万。

市场调查公司Compete的统计表明,2010年1月,Facebook的独立IP访问量为1.34亿次,而Yahoo的则为 1.32亿次,Facebook已经超越 Yahoo成为美国第二大网站,仅次于位于第一的Google。Facebook的上位,也说明了社交网站的巨大实力和发展前景。人们对互联网的使用已经从单纯的工具发展到了生活必需品。

2010年9月22日,“2010年福布斯全美富豪榜”公布,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以69亿美元的个人财富排在第35位,是榜单中年纪最小的。2010年12月15日, 26岁的扎克伯格一举击败维基解密网站的开创人阿桑奇,被《时代》周刊评选为“2010年年度风云人物”,理由是他“把5亿人成功连接在一起,并为他们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社交网络;因为创造了一个新的信息交换系统,并改变了我们和他们的生活”。2010年12月22日,《世界品牌500强》排行榜在美国纽约揭晓,Facebook击败微软,从2009年的第十名跃居第一。2011年3月,《福布斯》发布2011年全球亿万富豪排行榜,Facebook有6 人上榜,其中CEO(Chief Executive Officer,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从2010年的第212位上升到第52位,他的财富估计达到135亿美元。2011年4月20日,美国总统奥巴马现身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Facebook总部,为2012年的总统大选造势,并与Facebook 创始人扎克伯格、Facebook 首席运营官(Chief Operating Officer,COO)谢丽尔·桑德伯格以及众议院少数党领袖南希·佩洛西等进行了会谈。另有超过 700 名Facebook员工以及众多媒体和白宫官员也同时参与了这场在Facebook总部举行的大会。会议在当地时间1点45分开始。全球共有41406位网友同时接入了Facebook网站的同步播放页面,第一时间关注这场盛会。奥巴马是第一位接受在Facebook网站中直播的现任美国总统。前总统小布什也曾经在2010年12月赴Facebook总部与扎克伯格会晤。

Facebook是世界排名第一的照片分享站点,每天上载850万张照片。截至2012年5月,Facebook拥有约9亿用户,是全球第一大社交网站。随着用户数量增加,Facebook的目标已经指向另外一个领域:互联网搜索。2012年2月1日,Facebook正式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SEC)提出首次公开募股(Initial Public Offering,IPO)申请,目标融资规模达50 亿美元,并任命摩根士丹利、高盛和摩根大通为主要承销商,这是硅谷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IPO。2012年5月18日,Facebook正式在美国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上市。2012年5月19日,马克·扎克伯格和华裔女友普莉希拉成婚。2013年2月,美国知名科技博客网Businessinsider根据互联网流量监测机构comScore的数据,列出全球最大网站前20名榜单,名列榜首的是Facebook,它拥有8.367亿独立访问者。6月17日,品众互动成为Facebook在中国地区首家代理商。

2014年2月19日,Facebook宣布,将以总价190亿美元收购美国版微信WhatsApp,包括40亿美元现金和大约价值120亿美元的Facebook股票,Facebook还将向WhatsApp创始人和员工提供另外30亿美元的限制性股票,可在交易完成四年后执行,如图1-9所示。双方此次交易是继2001年时代华纳与AOL合并之后,在互联网产业上发生的最大规模并购交易,那次收购价格为1780亿美元。Facebook为什么要收购WhatsApp?为了一张移动互联网的船票。190亿美元贵不贵?Facebook表示,WhatsApp能卖就已经很开心了,190 亿美元不贵,简直是白菜价。扎克伯格表示:WhatsApp 与 Facebook 结合,将让我们连接全球更多用户;Facebook正在成为一家移动公司,每月移动产品的用户人数达9.45亿;WhatsApp完全适合这一愿景,该举措也能够增强两家公司的服务。图1-9 Facebook 以190 亿美元收购 WhatsApp

2014年3月3日,《福布斯》发布2014年全球亿万富豪排行榜。2014年财富增长最多的当属Facebook的马克·扎克伯格,随着该社交网站的股价飙升,其净资产猛增152亿美元,达 285亿美元,排名第 21位。Facebook首席运营官谢丽尔·桑德伯格首次跻身亿万富豪之列,同样首次晋级的还有Facebook资深副总裁杰夫·罗斯柴尔德。另外,拜Facebook的190亿美元大手笔收购所赐,WhatsApp两位创始人扬·库姆和布莱恩·阿克顿也首次加入了硅谷顶级富豪之列。

2014年3月25日,Facebook宣布,将以约20亿美元的总价收购沉浸式虚拟现实技术公司Oculus VR,预计2014 年第二季度完成交易。

最后,分享一则关于Facebook的笑话。盖茨夫人接受采访时说:“我们家从来不用苹果(Apple)的产品,甚至连苹果都不吃。”坐在一旁的乔布斯不屑一顾:“切!那有什么了不起的,我们家连窗户(Windows)都没有!”扎克伯格听了,淡定回道:“你们敢不要脸 (Facebook) 吗?”1.1.4 不可忽视的传播速度

在社交媒体和移动互联网的时代,用户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已经从传统的广播、电视、纸媒以及媒体网站逐渐转向社交媒体,而提供资讯的载体也从电视、电脑逐渐转向智能手机。Experian的调查显示,美国用户每天平均使用智能手机58分钟,而社交网站在手机各项功能中的占比达到52%。趋势表明,在发生突发事件后,用户第一习惯就是拿起智能手机,通过社交媒体来了解事件资讯;而之后才会打开电脑上新闻网站,或者打开电视收看节目。

2013年7月6日,韩国韩亚航空公司214航班,由波音777-200型客机执飞,从仁川国际机场飞往旧金山国际机场。美国当地时间6日11点28分(北京时间7日凌晨2点28分),航班在美国旧金山机场降落时,失事滑出跑道,机身起火。根据目击者描述,客机最初降落时正常,已放下起落架,但就在着陆前出现异常,机尾着地,一些飞机部件脱落,飞机偏离跑道,起火燃烧。据韩亚航空首尔总部表示,客机载有291名乘客和16名机组人员,其中包括141名中国人、77名韩国人和61名美国人,共有3名中国学生在本次空难中遇难,均为90后女性。

这一事件迅速引发了全世界人民的关注。不过冲在第一线的并非电视新闻媒体,而是直接由现场发至各社交站点包括Twitter、Facebook、Instagram等的照片与文字信息。滚滚浓烟在事发的那一刻已被全球人民所知。

这起空难中最引人注目的似乎就是三星的执行副总裁David Eun 了,因为他就在这架飞机上。飞机失事后,他便第一时间在Path和Twitter上发布了现场的情况(如图1-10所示),谈及他并未在此次事故中受伤。图1-10 David Eun 在 Path 和 Twitter 上发布的现场情况“消防和营救人员到处都是。他们在疏散人群。这是自“9·11”之后的又一次大灾难。希望能帮助大家保持镇静。深呼吸……”这是David Eun 在Path 上发的一段话,“现在这里有很多事情需要做。朋友们现在请不要再给我来电话了,我很好。这里的大部分人都很镇定,并且也在有序地让消防营救人员进行相关工作。和“9·11”的时候一样,大家都很棒,都在努力帮忙……”

CNN(Cable News Network,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的数字主管K.C. Estenson 甚至还在 Twitter上询问Eun现下是否可进行电话连线。而Eun则表示不想让媒体的注意力转移到他个人身上,他所发的这些消息只是想让大家知道现场的情况——尽管似乎本次事件的要点之一确实也在他身上。

当然在社交网络上刊出现场情况的不止 Eun 一人,比如 Twitter 上的网友 Danielle Wells也目睹了这一事件的发生,如图1-11所示。本次事件在多家社交媒体上均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并被转发分享多次。图1-11 Twitter 网友Danielle Wells 发布的现场情况

Facebook首席运营官谢丽尔·桑德伯格则发表状态称,原本她和她的家人是要乘坐韩亚航空这趟航班的,但最后改乘了美国联合航空,原因是希望使用家人的累计里程数。随后她也表达了对本次事故的遗憾之情,如图1-12所示。图1-12 Facebook 首席运营官谢丽尔·桑德伯格发布的消息

事发时,微博网友“@艺书 yishu”正好在旧金山国际机场航站楼内候机,“就我们从航站楼里看到的来说,一开始落地后先是扬尘,然后有小股黑烟,但很快被扑灭。大约十分钟之后才有第二次着火,浓烟滚滚。有人说看到落地前飞机身后就有很长一条亮线。”

坠机事件发生后,《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美联社以及 CNN 这四家美国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媒体在发布首条推文之后,也开始调遣记者赶赴事故现场以及各个发布会,开始后续新闻报道。这时候,常规媒体开始取代社交媒体,成为真正的新闻资讯生成者,开始了报道力量与新闻实力的比拼。

随着更多后续信息的加入,四大媒体也在Twitter上不断发布相关推文,虽然短链接指向的大多是同一新闻网页,但四大媒体会提取最新的新闻点来发布推文。举例来说,下午4点,旧金山相关部门证实已有两位乘客遇难,四大媒体都发布了这一信息。而他们的推文更新速度是每小时2~5条,事件发生10小时后,平均每家媒体都已经就坠机事件发布了数十条推文。

与积极更新Twitter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些媒体在Facebook上的动作。四大媒体中,只有《纽约时报》与 CNN 在事件发生一小时后才发布首条信息,当然这时候都带有完整的新闻链接。而《华尔街日报》甚至在坠机后6小时才发布了关于这一事件的唯一一条新闻链接。

对传统媒体来说,Twitter 这一社交媒体平台比 Facebook 这一社交平台拥有更大的价值。突发新闻事件发生后,几乎每家媒体都会尽可能地在第一时间发布推文,而后不断更新后续报道信息,但 Facebook 却成为媒体所忽视的平台。这或许是因为,虽然Facebook 也提供了媒体账号平台,但这里更多是好友之间的私分享。而 Twitter 大众传播、以点到面的模式是最适合媒体的平台。

这四大媒体中,只有CNN非常积极地在Facebook发布新闻,坠机事件几乎每小时一条。而《纽约时报》和《华尔街日报》每天发布的新闻数量则是屈指可数。美联社则完全没有在Facebook上设立媒体账号。

此刻,主流媒体显然只能作为二线角色进行事件报道。而社交网络真正体现出连接全球人民的作用,信息传播的广度和速度都已非昔日可比。任何人在这样的时间里,有一款智能设备在身边,接入无线网络即可向全球人民发布重要信息。1.1.5 备受热捧的一张照片

2011年5月4日,美国总统奥巴马与一众政府官员共同在白宫现场观看突袭本·拉登直播的照片(如图1-13所示),已经成为Flickr有史以来浏览量增速最快的图片,其总浏览量也创下历史之最。图1-13 美国政要在白宫观看突袭本·拉登直播的照片

这张照片是在奥巴马5月2日宣布本·拉登死亡后,由白宫官方Flickr账户发布的。不知出于何种原因,Flickr对该照片的浏览量进行了追踪:该照片发布后5.5小时就已经吸引了39万次的浏览量,平均每小时7.1万次,7小时的浏览量达60万次,25小时浏览量为140万次。白宫Flickr账户浏览量平时为每天10万次,而5月3日却猛增至250万次,如图1-14所示。图1-14 该照片在 Flickr 的浏览量增速

知情人士称,这有可能是 Flickr 有史以来浏览量增速最快的一张照片。Flickr 官方则表示,这是该公司有史以来追踪过的浏览量增速最快的照片。4月30日发布的英国威廉王子大婚照片至今的浏览量约为130多万次。

白宫上传的这张照片已经吸引了近160万次的浏览量。而Flickr有史以来浏览量最大的是一张名为Nohkalikai Falls Cherraphunjee 的照片,总浏览量接近300 万次,但其上传时间是2006年,而白宫的照片上传仅38小时。1.2四部电影教你看懂社交网络

个人浏览不同的网站时,个人信息和联系人圈子都会与其相随。社交网络的这种彻底重建将会影响几乎所有的商业运作,因为这些运作都是围绕着人而展开的。我们会跟朋友去看电影、听音乐会;向朋友征求旅行建议,然后一起出游;同朋友一起购物;和朋友分享新鲜事;甚至在传统上比较保密的问题上,我们也会向朋友取经,比方说遇到理财问题时,我们会询问朋友把钱存哪家银行最好,或者什么样的贷款利率比较合理。运作模式以人为核心(而非以内容或技术为核心)的企业往往会蒸蒸日上,甚至表现得比一些业界老大更胜一筹。

还等什么?让我们一起踏上电影之旅,深入领悟社交网络中的心理学奥秘,让它指引我们成功地引爆流行。1.2.1 《搜索》:南方都市的“太平洋风暴”

2012年7月6日,由陈凯歌导演的都市时尚大片《搜索》(如图1-15所示)上映,影片改编自唯一一部入选“鲁迅文学奖”的网络小说《请你原谅我》。

作为阔别十年的“现实题材”,在场媒体纷纷表示《搜索》是一部极为“接地气的作品”,除了极为明快的节奏和幽默十足的台词,电影《搜索》里更是话题十足——网络暴力、小三、婚外恋、屌丝逆袭、家庭冷暴力等社会现象纷纷被放上台面。

陈凯歌形容《搜索》里的人物都是“最牛的傻子”。尤其是三位女主角——叶蓝秋是因为得了癌症心情不好不让座,但面对人肉搜索,她坚决不解释,陈凯歌觉得很牛;莫小渝坚决和富豪老公沈流舒离婚,还留下一封信说“我把能给我留下美好记忆的东西带走了”。陈凯歌说,这简直就是《玩偶之家》里“娜拉出走”的现实版,好牛;而陈若兮面对男友出轨不哭不闹,还大方地对负心汉说“你爱上别人是我的失败”,更是让陈凯歌觉得牛得不得了。甚至,陈凯歌还特地在拍陈若兮跟男友和平分手那段戏时,在冰箱门上写了两句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来赞扬陈若兮的大气。图1-15 《搜索》海报

电影的故事大纲,简单来说就是“一桩人肉搜索引发的网络血案”:都市白领叶蓝秋在医院续医保的过程中一次检查,意外查出淋巴癌晚期。当天在公交车上上演了一幕拒不与老大爷让座,并因为一时之气话“要坐坐这儿”——叶蓝秋的大腿,被电视台实习生杨佳琪拍了视频。佳琪的未来表嫂、电视台记者陈若兮将视频整理成社会新闻播出引起网络轰动。然后,叶蓝秋被“人肉”,遭遇各种匿名真假爆料,被迫辞职,逃避现实……

叶蓝秋宛若南美洲丛林中的一只蝴蝶,煽动翅膀,引发了一场发生在中国南方都市里的“太平洋风暴”。7天时间,因为一件公车上发生的小概率事件,十几个人被卷入其中,生活被迫推离既有的轨道,甚至命运都被彻底改写。上市集团老总——城中富豪沈流舒因此陷入不安的漩涡;阔太太莫小渝从被人羡慕嫉妒恨的婚姻家庭中落荒而逃;媒体新鲜人杨佳琪因此看透职场冷漠并借机成功上位;资深电视人陈若兮因此红极一时却又急转直下职场情场两失意;失业且负债累累的杨守诚因此获得一笔意外之财,却也因此经历了一场灵魂的“意外旅行”。1.2.2 《社交网络》:屌丝男的逆袭人生

Facebook的走红代表了社交网络进入了崭新时代,马克·扎克伯格的异军突起代表着“信息人”或说“网络人”时代的到来。恰如电影《社交网络》所说,这是我们的时代。只是我们的时代究竟是谁们的时代,究竟是人的时代,还是机器的时代?当人的思维模式渐渐向机器靠拢,当人的生活方式渐渐机械化,当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只剩了机器构建的渠道,我们将会变成它们,人们将会变成机器人们。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社交网络》(如图1-16所示)海报包含了一个“宛如耶稣”的马克·扎克伯格巨幅肖像,注释文字说:“交友五亿,难免树敌若干。”该片由《搏击俱乐部》导演大卫·芬奇执导、根据畅销书作家本·梅兹里奇《意外的亿万富翁:Facebook的创立,一个关于性、金钱、天才和背叛的故事》一书改编,讲述的是全球第一大SNS网站Facebook创始人兼CEO马克·扎克伯格的创业史,以及后来创业伙伴为了利益而分道扬镳的故事。图1-16 电影《社交网络》海报

2003年秋,哈佛大学。恃才放旷的天才学生马克·扎克伯格被女友甩掉,愤怒之际,扎克伯格利用黑客手段入侵了学校的系统,盗取了校内所有女生的资料,并制作名为“Facemash”的网站供同学们对辣妹评分。他的举动引起了轰动,致哈佛大学的服务器几近崩溃,扎克伯格因此遭到校方的惩罚。正所谓因祸得福,扎克伯格引起了温克莱沃斯兄弟的注意,他们邀请扎克柏格加入团队,共同建立一个社交网站。在没有明确拒绝他们的同时,扎克伯格和室友爱德华多·萨维林建立了自己的社交网站。

他们没有意识到,这个看似小小的网站制作计划,却带来了全球性网络社交的革命。凭借他们创立的名为Facebook的网站,在短短六年时间内就聚集了5亿用户,扎克伯格成为了历史上最年轻的亿万富翁,彻底改变了他和他身边人的生活。但是,这位成功的企业家,在辉煌的事业成就和巨额的财富背后,却不得不面对与朋友的分道扬镳,以及更多让他身处利害关系的陷阱当中。迅速扩张规模的Facebook,终于铸就了宅男宅女社交的模式,也让马克·扎克伯格一夜暴富,这就是网络的力量。这部影片表明,社交网络正在改变一切,从网民的信息获取方式到企业的营销手段。1.2.3 《六度分隔》:人脉决定成败“一个人能否成功,不在于你知道什么,而是在于你认识谁。”这句社会学上的名言,直率地道明了人脉关系的重要性。社交网站的理论模型是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教授斯坦利·米尔格兰姆(1933~1984)于1967年所创立的六度分隔理论,该理论的核心思想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6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6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按照六度分隔理论,每个个体的社交圈都不断放大,最后成为一个大型网络,这是社会性网络的早期理解。后来有人根据这种理论,创立了面向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服务,通过熟人的熟人来进行网络社交拓展。

1993年,由约翰·格尔编剧、弗雷德∙谢皮西导演的电影《六度分隔》(如图1-17所示)在美国上映,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影片讲述的是威尔·史密斯冒充知名黑人影星薛尼·鲍迪的儿子,闯进了史达卡∙钱宁的家中,将他夫妇俩唬得一愣一愣的。最后让史达卡·钱宁对自己的生活产生反思。片子对六度分隔的理论有提及,但是并没有通篇去阐述。可以说威尔·史密斯因为偷盗了朋友的电话簿,去进行冒充的举动是他想要实践六度分隔的理论。但影片的重点是史达卡∙钱宁对过往生活的醒悟。图1-17 电影《六度分隔》海报1.2.4 《六度空间》:铿锵六人链

素不相识的两个人真的互不相干吗?与你擦肩而过的那个人某一个动作是不是会影响你的人生呢?你所做的决定是不是也同样干扰到其他人的生活呢?有一个让人惊奇的说法就是,在美国这个自由国度里,两个素不相识的人之间靠着由6个人组成的链条紧紧相连。《六度空间》的故事讲述了互不相识的几个人之间的链条机制(如图1-18所示)。让我们来认识一下这些主人公:Laura这个单身妈妈是链条的开端;Whitney是个靠自己双手成功的女人,但是却怀疑自己的男朋友出墙;Steven是个摄影艺术家;永远逃不出罪犯哥哥阴影的Damian;Mae是个拼命隐藏过去的女孩;链条的末端是Carlos,一个永远搞不清自己情况的好人。Lost 和 Alias 的制作人创造了关于陌生人之间互相纠缠的迷人故事。故事证明了你的未来也同样受到5个人以外的冲击。这6个人过着自己普通的生活,但是从没意识到生活深深受到其他人的影响。一心一意地铺垫着自己的幸福却穿梭在他人的生活里,究竟谁是主角谁是配角?图1-18 《六度空间》海报

根据“六度空间理论”,我们会很惊奇地发现,在芸芸众生当中,每一个人都与任意一个其他人相连结。只要这种“六人链”持续下去,我们就和全世界所有人连在一起。《六度连结》的故事是从情绪低落的单身母亲Laura开始的,她的“六人链”首先触及了一切依靠自力更生但是却被男友欺骗的 Whitney;然后入链的是 Steven,一个自认为失去了灵感的摄影艺术家;接下来是Damian,他无法摆脱罪犯兄弟的阴影;第五人是竭力隐藏不光彩往事的姑娘Mae;最后一个加入圈子的是Carlos,他是个好人,根本不知道为什么自己的生活会和这些人产生交集。

这六个完全不同背景的陌生人还像以前一样过着自己正常的生活,并未察觉相互之间已经产生了某种影响。他们就像置身于一张神秘的大网之中,总是同时发生非常巧合的事情,把他们与那些可能永远改变他们命运的人越拉越近,甚至是一个不经意做出的小小决定,看起来也像是冥冥之中已经注定。究竟是什么在指引我们,在推动世界前进,让人际关系网越来越复杂?

两个知名制片人Lost和Alias为我们奉献了一个有趣的故事,这个关于陌生人之间纠缠不清的纽带关系的电视剧试图向我们证明:这个世界真是太小了,随便5个人就能永远改变你的未来。第2章社交网络的前世今生

虽然互联网的发展突飞猛进,日日维新,但其沟通联络通信的基本功能从未改变。为了实现这一功能,互联网网站的形式层出不穷,东方不亮西方亮,你方唱罢我登场,这里面既有曾经喧嚣一时的聊天室,当前如日中天的博客、微博,又有我们早就熟悉,并且直到现在仍保持旺盛生命力的论坛、即时通信(QQ、微信)、网络游戏等。它们都根源于人们须臾不能离开的互联网,成为我们与人交往的最重要平台。

社交网络正在影响着全球人们的生活。它真是太美妙了,如此精致、复杂而又无处不在,以至于人们很想知道它究竟来自于何方,将去向何处。2.1互联网横空出世

作为现代社会中人们耳熟能详的一个名词,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与人交流沟通、传递信息的纽带,然而细心的用户可以发现,虽然互联网有着丰富的内容和成熟的应用,但这些内容与应用仅是针对人与人这个特定的领域并且是虚拟的。互联网上的信息必须要通过人去收集和数字化,然后再放置到互联网上供人们浏览。人在其中要做很多的工作。2.1.1 谁是“互联网之父”

从某种角度来说,最早对网络的需求源于战争。翻开美国人写的关于互联网发展历史的书,或者从互联网上查找这方面的资料,都少不了提起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这颗卫星重约80kg,差不多每天都要在美国人的头顶上飞过一次。喜欢“恶作剧”的前苏联人似乎觉得这一颗卫星还不过瘾,1957年11月3日,第二颗人造地球卫星又上天了。这颗重达500kg的卫星,甚至还带了一只活狗进入太空做实验。图2-1 谁是“互联网之父”

敏感的美国人把前苏联的卫星看作是对自己技术落后的严重警告,当然要急起直追。1958年1月31日,他们终于把“山药蛋”给抛了上去。同时,美国军队的通信网络也令人担忧。尽管这些网络按照当时的标准是高水平的,但是,这种由中央控制的网络从一开始就先天不足:稍有常识的人都会想到,只要摧毁网络的中央控制器,整个网络就歇菜了。

1962年,考虑到国土安全,美国国防部认为有必要设计一种分散式指挥系统:它由一个个分散的指挥点组成,当部分指挥点被摧毁后,其他点仍能正常工作。1969年,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DARPA)资助建立了一个名为 ARPANET(即“阿帕网”)的网络,该网络把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UCLA)、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UCSB)、斯坦福研究院(Stanford Research Institute,SRI)以及位于盐湖城的犹它州州立大学的计算机主机联接起来,位于各个节点的大型计算机采用分组交换技术,通过专门的接口消息处理机(Interface Message Processor,IMP)和通信线路建立连接。这个阿帕网就是互联网最早的雏形。

互联网改善了人类的通信与计算方式,提高了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效率,在科学技术史上具有深远意义。在关注知识产权的今天,是谁发明了互联网?1999年9月2日,互联网 30年诞辰纪念盛典在 UCLA工程与应用学院举行,会议组织者干脆一并请来四位曾被媒体称作“互联网之父”的杰出人物——雷纳德·克兰罗克、拉里·罗伯茨、罗伯特·卡恩和文特·塞尔夫(如图2-2所示),郑重其事地为他们合影留念,让这一珍贵镜头,永远定格在互联网史册中。图2-2 四位互联网之父《今日美国》杂志对此发表题为《荣誉归于谁——四位不同的祖先》的署名文章:“虽然在互联网建立过程中,他们都担任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但谁最适合戴上‘互联网之父’的桂冠至今尚无定论。”我们不妨分别简述这四位“父亲”在互联网创立过程中做出的不同贡献,看看究竟谁最有资格当选。

雷纳德·克兰罗克,1934年生于纽约曼哈顿,是为阿帕网第一节点远程通信试验亲自“接生”的UCLA教授。美国曾有传记文章以《从连环画到赛伯空间》为题报道了他的传奇经历:“互联网的奇迹始于连环画。”克兰罗克6岁那年阅读了一本描写“超人”的连环画,萌生了自己动手制作矿石收音机的想法。他搜罗到父亲的剃须刀片、母亲丢弃的卫生纸卷筒、一段铅笔芯和一些铜线,然后溜进公用电话亭偷来一个电话耳机。在不具备任何无线电常识的前提下,他根据连环画“按图索骥”制成了一台不用电池的矿石收音机。克兰罗克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MIT),并于1991~1995年担任UCLA计算机科学系主任。1958年,美国国防部建立了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以支持全美科学家从事与国防有关的研究项目。鉴于克兰罗克教授在数据网络方面的特殊专长,ARPA 把他请到华盛顿,让他担任关键角色,为筹备阿帕网编写性能规格说明。这是政府支持的数据网络,它采用的技术就是分组交换技术,该规格说明于1968年写成。1969年,由于他的杰出工作,使UCLA成为阿帕网的第一个节点。1969年9月初,作为第一个节点的接口消息处理机(IMP)运抵学校。10月初,第2台IMP运抵700公里以外的斯坦福研究院(SRI),并于10月29日实现了网上第一个报文的传输。2008年9月29日,美国总统布什在白宫亲自为克兰罗克颁发了代表美国最高科学荣誉的国家科学奖章,他常被人们称为“数据网之父”。

拉里·罗伯茨,1937 年生于康涅狄格州纽黑文,父母是耶鲁大学化学家。他是阿帕网项目技术负责人,无可争议的“阿帕网之父”。他早年就读于 MIT,从学士、硕士直到获得博士学位。1965年,在DARPA基金的支持下,他建立一个远程网络的连接:将MIT的TX-2计算机与远在西部圣莫尼卡的Q-32计算机通过声耦合器和专用电话线路连接起来。他的网络经验被 DARPA 看中,1966 年 10 月,罗伯茨成为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的阿帕网项目经理和首席科学家。1967年4月,他在密歇根州的安阿伯召开了一个DARPA基金研究项目负责人的调查会议,主要议题是阿帕网网络项目。1967年10月,拉里·罗伯茨发表了与阿帕网有关的、题为《多计算机网络与计算机间通信》的设计论文,提出资源子网与通信子网分开的概念,并为阿帕网选择了“分组交换”通信方式。1968年,他提交了一份题为《资源共享的计算机网络》的报告,提出首先在美国西海岸选择4 个节点进行试验。1969 年 9 月 2 日,第一台节点交换机在 UCLA 安装。1 个月后,第二台节点交换机在斯坦福大学研究所安装。1969年10月29日,在克兰罗克教授的指导下,第一个报文从UCLA传送到SRI。1969~1973年,罗伯茨又担任了DARPA的信息处理技术办公室(Information Processing Technology Office,IPTO)的主任,迅速扩大了阿帕网的应用范围。

罗伯特·卡恩,1938年12月23日生于纽约布鲁克林,是阿帕网总体结构设计者,并为互联网创立做出了巨大贡献。1969 年,BBN 公司承揽了阿帕网接口消息处理机(IMP)项目,卡恩第一个参加IMP小组,并且担任最重要的系统设计任务。IMP就是今天网络最关键的设备——路由器的前身。1972 年,卡恩前往 DARPA 协助罗伯茨工作。当年 10 月,在卡恩主持下,美国各地 40 台计算机通过网络互联,向国际计算机通信会议(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Communication,ICCC)展示了阿帕网的成功,互联网络从此走向世界。1970年,卡恩设计出第一个“网络控制协议”(Network Control Protocol,NCP),即网络通信最初的标准;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他还参与了美国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NII)的设计,NII 后来被我们称为“信息高速公路”。不过,罗伯特·卡恩对互联网的最大贡献,是与文特·塞尔夫共同完成的。

文特·塞尔夫,1943年6月23日生于康涅狄格州纽黑文,与罗伯茨同乡。1970年,塞尔夫毕业于UCLA,获得计算机科学(Computer Science,CS)硕士,并于1972 年获得 CS博士。早在1969年,文特·塞尔夫和罗伯特·卡恩就已经做阿帕网的工作。1976~1982年,文特·塞尔夫进入DARPA工作,在数据分组技术和网络安全程序方面扮演了主要的角色。作为克兰罗克教授的学生,文特·塞尔夫在研究生阶段有幸参加第一台节点交换机安装、调试、运行的全过程。当时4个节点的研究生自发地组织起来,成立了“网络工作组(Network Working Group,NWG)”,文特·塞尔夫成为活跃的骨干。1972 年,全世界计算机业和通信业的专家学者在美国华盛顿举行了第一届国际计算机通信会议(ICCC),决定成立国际网络工作组,计划以阿帕网为基础连接全球大大小小的网络,文特·塞尔夫当选为工作组主席。国际网络工作组负责制定一种能保证计算机之间进行通信的标准规范(即“通信协议”)。1974 年 5 月,文特·塞尔夫和罗伯特·卡恩在《IEEE通信学报》上发表了一篇名叫《分组网络互连协议》的论文,俩人用掷硬币的方法决定排名先后,结果文特·塞尔夫的名字排在了前面。他们认为应当制定两种不同的协议,一个是传输控制协议(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TCP),另一个是互联网协议(Internet Protocol,IP),即TCP/IP协议。有趣的是,互联网协议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