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秉德《教学论》笔记和课后题详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5 09:18:43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学习网

出版社:圣才教育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李秉德《教学论》笔记和课后题详解

李秉德《教学论》笔记和课后题详解试读:

第1章 绪 论

1.1 复习笔记

一、教学的概念、地位和任务

1.教学的概念

对于一般教育工作者来说,“教学”是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进行学习的活动。进一步说,指的是教和学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其中,“教的人”不限于教师,但主要指的是教师。“学的人”不限于学生,但主要指的是学生。

2.教学的地位

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来源,而教学又是学校实施教育最基本的途径。因此,教学工作被视为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各项工作,包括总务、人事及其他行政工作,均应围绕教学工作来进行。

3.教学的任务

教学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它包括思想品德的培养、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授、技能技巧的获得、身心各种能力特别是智力、创新及实践能力的发展,以及健康的审美情趣乃至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完满个性的形成。以上各方面互相紧密联系,形成一个整体。其中心任务是面向全体学生,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实施以思想道德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来培养社会主义新人。

二、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1.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现代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与任务在于探讨教学的本质与有关规律,寻求最优化的教学途径与方法,以达到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目的。

2.教学论与研究教学规律的学科、书籍和文献的区分

教学论与研究教学规律的学科、书籍和文献的区别主要在于教学论所着重研究的是关于教学的较高层次的一般规律,而它们则不是,或不全是。具体区分如下:(1)教育心理学与教学论

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个体在其发展的各个阶段进行学习活动过程中的心理机制。它在许多地方给教学论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但是,它并不涉及教学的方向与内容。(2)学科教学法与教学论

学科教学法研究的是不同学科的教学法,它所讲的内容也是属于规律性的东西,但它必须根据并充分体现本学科的特点。在这一点上,它和教学论的关系属于特殊和一般的关系。这两门学科各有其独立的范围。教学论为各科教学法提供了一般的理论基础。反过来,各科教学法的研究成果也会丰富教学论的内容。(3)各科教学指导书或参考书与教学论

各科教学指导书或参考书主要是根据教学论、学科教学法提供的规律,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向教师提供具体教学建议,主要目的在于使用。它们和教学论在理论层次上的距离是很大的。(4)教师教学经验总结或汇编与教学论

教师教学经验总结或汇编属于实际经验的描述,一般都是具体的、个别的、比较零碎的,而教学论则是构成一定的理论体系的。

三、教学诸要素的系统分析

1.教学活动诸要素(1)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没有学生就不存在教学活动。所以学生是教学活动的根本因素。学生这个因素主要指的是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已有的知能结构、个性特点、能力倾向和学习前的准备情况等。(2)教学目的

组织教学活动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因而也是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不同层次、不同性质或方面的目的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或结构,落实到学生身上。(3)教学内容或课程

这是教学活动中最有实质性的因素。它指的是一定的知识、能力、思想与情感等方面内容组成的结构或体系。具体表现为现在人们常说的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计划(最好改称为课程方案)、各科教学大纲(最好改称为某学科“课程标准”)和具体的各种教材——文字的及音像的。(4)方法

这里所说的方法是广义的。它包括教师在课内和课外所使用的各种教学方法、教学艺术、教学手段和各种教学组织形式。(5)教学环境

任何教学活动都必须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这一定的时空条件就是有形的和无形的特定的教学环境。有形的教学环境包括校园,教室设备和布置,以及当时气候与温度的变化等。无形的环境包括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校风、班风,还有课堂上的气氛,等等。(6)反馈

教学是在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交互活动,这种信息交流进行的情况要靠反馈来表现。不注意反馈的教学是寡效的,寡效也仍是反馈的一种表现。(7)教师

在学校的教学活动中,主要依靠教师来发挥主导作用,即便是学生的自学也是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仍属教学活动的组成部分。所以,在教学活动中绝对少不了教师这个要素,它主要指的是教师的思想和业务水平、个性修养、教学态度、教学能力等。

2.教学各要素之间的关系(1)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有的教学要素都是围绕着学生这一主体而组织安排的,教学质量与效果也是从学生身上体现出来的。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教学活动的落脚点。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占着中心的地位。(2)教学目的

教学目的一方面受社会发展所制约,另一方面受人本身的发展所制约。在双重制约的结合点上形成了不同层次的教学目的。教学目的形成之后,它又制约着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可以说,教学活动的全过程都是为达成教学目的而进行的,但直接受其制约的是课程与方法。也可以说,教学目的主要是通过具体的课程与方法而实现的。(3)课程

课程主要受教学目的所制约。社会的发展与人本身的发展决定教学目的,同时也决定着课程的具体内容。这也就是说,直接制约着教学内容的是社会的需要、科学文化技术水平以及学生身心各方面发展的程度。而课程形成之后,就成为教学活动中最具有实质性的东西,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4)方法

方法主要受课程所制约,它是为把课程的内容化为学生的知识、能力、思想、感情,从而达成教学目的而服务的。在方法的进程中,它必然也要受到教学环境客观条件的制约。方法是由教师来掌握的,因此,教师的教学能力水平,对于方法的效果来说,产生着关键的作用。(5)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主要受外部条件所制约。对于教学活动来说,外部条件可以分为两大类:有利的和不利的。教师有责任与学生一起,尽量创造、控制环境,使环境对于教学活动产生有利的影响,减少或避免不利的影响。教学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教学过程;同时教师和学生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去制约教学环境。(6)反馈

教学活动的反馈是师生双方主要围绕着课程和方法而表现出来的。它是师生双方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的,但也需要靠教师有意识地去捕捉来自学生方面的反馈。除了包括测验与考试等的教学评价以外,教师对学生课外特别是课堂上表现的观察,也是捕捉反馈信息的一条非常重要的渠道。(7)教师

以上六个要素大都要通过教师来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主动地去调整、理顺各要素(包括教师自己这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使其达到最优化的程度,以收取最大的教学效果。图1.1  教学诸要素关系示意图

四、教学论的研究方法

1.主要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这是经常可以使用的简便易行的方法。(2)个案法,对于具有某种特殊性的学生学习情况的深入了解,适宜于采用这种方法。(3)文献法,即利用学校有关文献、记录进行研究。对于学生作业的系统分析也属于这一类。(4)调查法,包括书面的与口头的。(5)经验总结法,这是一般最常用的方法。(6)实验法,规模可大可小,时间可长可短,难度稍大。

2.运用研究法的要求(1)必须以包括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为指导思想。(2)要注意有关的科研情报,力求在较高较新的起点上开始。(3)科研人员要善于与实际工作者合作共事。

1.2 课后习题详解

1.什么是教学?教学有哪些任务?

答: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中心,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围绕着教学来进行,因此,明确教学的含义以及主要任务也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学的含义以及主要任务分别如下:(1)教学的含义

对于“教学”一词,在意义的广狭上,在侧重的方面上,古今中外的学者各有不同的理解。对于我们一般教育工作者来说,“教学”就是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进行学习的活动。进一步说,指的是教和学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其中,“教的人”不限于教师,但主要指的是教师。“学的人”不限于学生,但主要指的是学生。(2)教学的任务

教学的任务是在教学中为实现教育目的所提出的不同层次要求。它是师生从事一切教学活动的指针,也是衡量教学成败的标准。一般来说,教学任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

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将储存在书本或其他的信息载体中的物化知识作为学生认识的客体,经过有指导的学习活动,将人类总体的知识转化为学生个体的内在知识结构。

②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要发展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的认识能力;发展学生的体力,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的能力。

③培养学生的品德、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科学世界观基础

青少年的品德、审美情趣和世界观正处在急速发展和逐步形成的重要时期,教学由于始终具有教育性,在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培养优秀的道德品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④培养与发展个性

教学活动对学生的个性发展有着直接和间接的重要作用。在教学活动的实践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可能在自己一定的原有经验背景和心理条件的基础上,形成独具特征的知识与技能结构,这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它与学生个体的思想道德观念、情感意志品质、社会价值意识、身体心理素质等因素一起,影响着学生个性的发展。

2.教学论研究的对象是什么?它与教育心理学、学科教学法有何联系和区别?

答:(1)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有很多,它包括教学的方法与艺术,教学的本质,教学的过程,教学的原则和内容等许多方面。简而言之,现代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与任务在于探讨教学的本质与有关规律,寻求最优化的教学途径与方法,以达到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目的。(2)教学论与教育心理学、学科教学法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论所着重研究的是教学的本质与有关规律,它探讨的是关于教学的较高层次的一般规律,而教育心理学和学科教学法则不是,或不全是。其联系和区别具体如下:

①教育心理学与教学论

首先,教学论是随着教育心理学研究的进步,人们对教学现象的理解逐步全面与深入而发展的。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是教学论研究的基础,在许多方面能够给予教学论以必要的指导。

其次,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个体在其发展的各个阶段进行学习活动过程中的心理机制。它虽然在许多地方给教学论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但它并不涉及教学的方向与内容。因此,二者的界限和范围显然是不一样的。

②学科教学法与教学论

首先,教学论为各科教学法提供了一般的理论基础,各课教学法的研究成果也会丰富教学论的研究内容。

其次,学科教学法是根据本学科的基本特点,研究各个学科的具体的教学方法,它也涉及规律性的东西,但主要是针对具体学科的,必须充分体现本学科的特点。而教学论研究的则是关于各门学科的本质的一般规律和方法。从这一点上来说,学科教学法和教学论的关系属于特殊和一般的关系。二者谁也无法取代,各有其独立的范围。

3.教学活动中包含哪些要素?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答:参见本章复习笔记。

第2章 过程论

2.1 复习笔记

一、教学过程的本质

1.教学过程的本质(1)关于教学过程本质的几种观点

①认识发展说

这种观点认为,教学过程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认识能力,逐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基础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过程。这种观点提出了教学的认识与发展的任务,但它并没有对教学过程进行科学的抽象,因而不能完整而确切地定义教学过程。

②双边活动说

这种观点认为,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结合的双边活动过程。该观点将教学过程看作一个活动过程,为进一步探讨教学过程的本质奠定了认识论的基础。但它并没有揭示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主次关系。

③多重本质说

这种观点认为,教学过程既然是多层次、多类型的,那么教学过程的本质也应该是多级别、多类型的,从而提出教学过程有认识论、心理学、生理学、伦理学和经济学五个方面的本质。这样从多学科多角度对教学过程进行分析研究,有利于打开人们的思路,清除教学论研究中的形而上学的弊端。但是,其不足之处在于将“多方面的质”混同为“多类型的本质”,未能从整体上对教学过程进行合理综合与深刻把握。

④交往本质说

这种观点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的过程,交往即是教学过程的本质。这种观点有助于人们认识到教学活动的社会属性,但它又忽视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在认识中的相互影响,因而还是不能完全揭示教学过程的本质。(2)本书的观点

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人类已有知识经验的认识活动和改造主观世界、形成和谐发展个性的交往实践活动的统一过程。它包括认识和实践两个方面。

①从认识方面来看,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认识世界的过程,是接受前人积累的知识经验的过程。

②从交往实践方面来看,学校教学活动是人类实践活动形式之一。就教师来说,教学活动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改造受教育者主观世界的实践活动;就学生来说,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促进自身社会化的实践活动。

教学过程就其实质来说,是人类认识过程的一种形式,但它又是人类认识活动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具有自己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主要表现在认识和交往实践两个方面:

①从认识方面来看,教学过程是学生的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特殊性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学生的认识对象具有特殊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对象以间接经验为主。

第二,学生的认识条件具有特殊性。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识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

第三,学生的认识任务具有特殊性。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识活动,不仅要掌握知识、技能,而且还要发展智力,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

②从交往实践方面来看,教学过程中的交往实践活动也有其特殊性。这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交往实践目的的特殊性。即更好地掌握理性知识,同时将其掌握的理性知识再回到实践中进行验证,从而培养运用知识的能力。

第二,交往实践环境的特殊性。师生交往实践活动多限于学校这个特定的环境之中。

第三,交往实践的方式方法的特殊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实验演示、实习参观等多种实践方法以及借助于自己的人格、精神魅力来促进学生的学习与成长。

2.教学过程的理论基础(1)教学过程的认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的方法论,是研究一切科学的方法论,也是我们认识教学过程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教学过程论的指导思想。(2)教学过程的心理学、生理学基础

只有当教学过程符合学生身体发育、大脑神经活动和心理发展的规律时,才能充分发挥教学的教育功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教学过程必须以生理学、脑科学、心理学特别是教育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为其科学基础,这也是教学论科学化的重要条件之一。(3)教学过程的社会学基础

教学过程的社会性既表现为教学活动总是受制于特定社会背景,又表现为教学过程自身存在着特殊的社会结构和社会过程。因而,社会学是教学过程研究的重要的理论基础。用社会学原理和成果研究教学,是以20世纪3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华勒出版的《教学社会学》为标志的。(4)教学过程的系统科学基础

系统科学即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运用系统方法研究教学问题,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现象、建立教学模式,从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的观点对教学规律的研究具体化、深入化,还能得到许多新的启发和认识。它是科学技术发展对教育科学研究所提出的必然要求,并已成为世界各国教学过程理论现代化的发展趋势。

此外,人类学、伦理学、美学、传播学、语言学等也为教学过程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思路和方法,也是教学论研究不可忽视的基础,教学论要注重对这些学科成果的借鉴、吸收、改造,发展和完善教学理论。

二、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

1.教学过程的基本关系(1)教学的目的、任务和内容与社会需要的相互关系;(2)教学与发展的相互关系;(3)教与学的相互关系;(4)教学效果与教学内外部诸因素的相互关系。

2.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可以通过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基本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的系统分析来把握(1)教学的目的、任务和内容受制约于社会需要

①一定学校的教学目的、任务和内容是由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所决定的,教学的目的、任务和内容必然要反映一定社会的现实需要和占支配地位的政治思想、意识形态、社会关系。

②教学的目的、任务和内容还要受到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和科技文化发展状况的制约。一定的教学目的总是和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同时,科技文化知识的积累程度及其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不同,也对教学目的、任务和内容具有决定作用。

③特定社会的文化价值、民族心理对教学目的、任务和内容具有决定作用。在不改变课程内容基本结构的情况下,文化价值和民族心理往往使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学校课程带有突出的民族特色或区域特色。(2)教学与发展相互制约与促进

可以存在没有教学(指学校教学)的发展,但是不存在不包含发展因素的教学。进行教学活动,一方面受一定发展水平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对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

①教学受制约于学生的发展水平

就一般而言,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和连续性、加速期和关键期。对不同时期的学生要根据他的发展水平施以不同的教育,就个体而言,针对个体的差异教师要因材施教。总之,教学要以受教育者的生理和心理的成熟程度及特点作为基础,并与之适应。(2)教学与发展可以相互促进

一方面,教学要以受教育者的发展水平为基础来进行教育,另一方面,教学不只是消极地去适应学生的发展,它还可以积极地促进学生各个方面的和谐发展。(3)教与学相互影响与作用

教与学是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最基本的一种关系,它们各以对方的存在为自身存在的前提,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教师是主导者,学生则是主动者。教与学相互影响与作用的规律有两个侧面,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即主导与主动的统一。

①教师和教的活动起主导作用

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领导者、组织者和教育者的地位,他遵循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与特点,对学生施加影响,促进其全面发展。教师不能包办代替本应由双方共同进行的活动,而应当引导、启发、帮助和激励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

②教师的教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基础

a.学生是认识的主体。要把知识转化为学生的智力、能力和思想观点,必须通过学生自己的认识和实践才能实现,这是任何人都无法包办代替的。

b.学生的学是教师教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教的目的是引起学生学的行为,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效果是检验教师教的主要依据。同时,教师的教只有依赖于学生的学和学生的积极配合,才能够产生预期的效果。

总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由不知到知的矛盾转化过程,是以教师的教为主导,以学生的学为主体,在双方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下实现的。教学活动就是在这种教与学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情况下不断进行的。(4)教学的效果取决于教学诸要素构成的合力

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各个要素对教学效果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不是孤立地、简单地产生的,而是在诸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下产生的。即教学过程中的每一要素都在产生一定的力,但最终导致教学效果的力则是在诸要素之间的实际关系中形成的一种“合力”。这是教学过程的一条重要规律,认识和掌握这条规律并加以正确地利用,就可以综合各要素的作用,使各要素之间形成最佳的联系,互相配合、互相促进,从而产生最大合力,收到最佳教学效果。

三、教学过程的基本功能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和实践相统一的活动过程,这一过程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即教学过程的功能在于促进学生身心诸方面的和谐发展。具体地说,教学过程的基本功能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知识传递功能

教学过程的基本功能是引导学生探索知识,进而理解和掌握知识。教学过程作为传授知识的过程,它优于其它传授知识的活动,因为教学过程中的知识经过了特殊组合,并且教学是有专门教师进行的。(1)在教学中,教师主要通过教材向学生传授系统知识、间接经验。学生对教材的掌握,是一个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的过程。丰富多样的感性认识可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从而进入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逐步达到对教材知识的理解。(2)学生理解了知识以后,还需要巩固和运用。教师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条件和机会,使他们通过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有关的问题,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3)到实践中去运用知识。对于学生来说,运用知识应该主要在教学活动中进行,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明确作业练习的目的和要求、精选作业内容。同时,还可以适当地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校内外的社会实践活动和生产劳动。

2.技能形成功能

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传授知识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学生形成基本技能的过程。但二者并不矛盾,学习知识是培养技能的基础,掌握一定的技能也有利于知识的顺利学习,二者是统一的。(1)技能的形成要经过长期的反复练习,才能逐渐达到熟练程度。熟练的标志就是可以高度自动化地完成特定活动。技能的形成是进一步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可靠保障,是积极有效地参加社会实践并做出创造性贡献的先决条件。只有熟练掌握了一定的技能之后,才能更经济、高效率地学习新知识和运用已学到的知识。(2)技能的形成是有阶段性的。加里培林把智力技能形成的阶段划分为五个:①动作的定向阶段;②物质或物质化阶段;③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④不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⑤内部言语阶段。动作技能的形成阶段,可以大致分为分解动作的模仿阶段、连贯动作的模仿阶段、连贯动作的独立完成阶段和连贯动作的自动化阶段。(3)技能形成的阶段性理论,要求教育者在训练学生掌握各种技能时,严格遵循循序渐进原则,稳步前进。在技能训练的初期,教师首先应配合示范动作,力求讲清每个动作的要领和方法、顺序,便于学生模仿和练习;每次练习之后,教师应及时分析和评价,使学生了解练习结果;在每次练习前,教师应提出明确的目的和要求,以便引起学生练习某一技能的动机,并能够自行检验。

3.智能培养功能

智能是智慧和能力的简称。智慧是人们认识、适应和改变外界环境的心理能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其中思维力是智慧的核心。所谓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顺利有效完成某种任务的心理特征。人的智能一般是通过遗传和文化传承的。教学是发展智能的一条重要途径。(1)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精心选择适合学生身心特征和个别差异的条件,正确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在解决各种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的探索活动中来培养学生的智能。(2)教师有选择、有计划、有指导地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也是培养学生智能的重要途径。(3)教师注意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思考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发展学生的智能。

4.个性发展功能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学习知识,形成技能、培养智能,还要发展思想、品德、价值以及动机、意志和体质等个性特征。这就要求教师做到以下几点:(1)教师在传授有关的知识和观念的同时,还应当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和价值评判,从而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价值观等个性特征。(2)教师要培养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爱好和热情,养成经常坚持锻炼的习惯和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毅力。(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培养学生意志的过程。

2.2 课后习题详解

1.教学过程的实质和特点是什么?

答:教学过程是指师生在共同实现教学任务中的活动状态及其时间流程,它由相互依存的教和学两方面构成。其内部发展动力是教师提出的教学任务同学生完成这些任务的需要、实际水平之间的矛盾。教学过程的实质和特点分别如下:(1)教学过程的实质

①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教学过程主要是引导学生掌握人类长期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要受认识论的一般规律所制约;同时,它又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即它是学生个体的认识过程,具有不同于人类总体认识的显著特点:

第一,间接性:主要以掌握人类长期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为中介,间接地认识现实世界;

第二,引导性:需要在富有知识的教师引导下进行认识,而不能独立完成;

第三,简捷性:走的是一条认识的捷径,是一种科学文化知识的再生产的活动。

②教学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教学过程本身并不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但是,学生是处在迅速发展时期的青少年,教学过程能够强有力地促进青少年学生智、德、美、体充分发展。因此,教学过程和学生身心发展过程又存在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2)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

①教学的目的、任务和内容受制约于社会需要

第一,一定学校的教学目的、任务和内容是由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所决定的。

第二,教学的目的、任务和内容还要受到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和科技文化发展状况的制约。

第三,特定社会的文化价值、民族心理对教学目的、任务和内容具有决定作用。

②教学与发展相互制约与促进

第一,教学受制约于学生的发展水平。教学要以受教育者的生理和心理的成熟程度及特点作为基础,并与之适应。

第二,教学与发展可以相互促进。一方面,教学要以受教育者的发展水平为基础来进行教育,另一方面,它还可以积极地促进学生各个方面的和谐发展。

③教与学相互影响与作用

教与学相互影响与作用的规律有两个侧面,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具体体现在:

第一,教师和教的活动起主导作用。

第二,教师的教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基础。

④教学的效果取决于教学诸要素构成的合力

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教学过程中的每一要素都在产生一定的力,但最终导致教学效果的力则是在诸要素之间的实际关系中形成的一种“合力”。这是教学过程的一条重要规律,正确地掌握和利用这条规律,就可以综合各要素的作用,使各要素之间形成最佳的联系,互相配合、互相促进,从而产生最大合力,收到最佳教学效果。

2.你是怎样理解教学过程的理论基础的?

答:参见本章复习笔记。

3.教学过程的基本功能有哪几个方面?你是怎样认识的?

答: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和实践相统一的活动过程,其功能在于促进学生身心诸方面的和谐发展。具体包括知识传递功能、技能形成功能、智能培养功能和个性发展功能四个方面,对这四个方面的理解分别如下:(1)知识传递功能

知识传递功能是教学过程的基本功能,它优于其他传授知识的活动。因为教学过程中的知识经过了特殊组合,并且教学是有专门教师进行的。

①在教学中,教师主要通过教材向学生传授系统知识、间接经验。学生对教材的掌握,是一个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的过程。丰富多样的感性认识可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从而进入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逐步达到对教材知识的理解。

②学生理解了知识以后,还需要巩固和运用。教师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条件和机会,使他们通过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有关的问题,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③到实践中去运用知识。对于学生来说,运用知识应该主要在教学活动中进行,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明确作业练习的目的和要求、精选作业内容。同时,还可以适当地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校内外的社会实践活动和生产劳动。(2)技能形成功能

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传授知识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学生形成基本技能的过程。学习知识是培养技能的基础,掌握一定的技能也有利于知识的顺利学习,二者是统一的。

①技能的形成要经过长期的反复练习,才能逐渐达到熟练程度。熟练的标志就是可以高度自动化地完成特定活动。

②技能的形成是有阶段性的。动作技能的形成阶段,可以大致分为分解动作的模仿阶段、连贯动作的模仿阶段、连贯动作的独立完成阶段和连贯动作的自动化阶段。

③技能形成的阶段性理论,要求教育者在训练学生掌握各种技能时,严格遵循循序渐进原则,稳步前进。在技能训练的初期,教师首先应配合示范动作,力求讲清每个动作的要领和方法、顺序,便于学生模仿和练习;每次练习之后,教师应及时分析和评价,使学生了解练习结果;在每次练习前,教师应提出明确的目的和要求,以便引起学生练习某一技能的动机,并能够自行检验。(3)智能培养功能

智能是智慧和能力的简称。智慧是人们认识、适应和改变外界环境的心理能力。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顺利有效完成某种任务的心理特征。人的智能一般是通过遗传和文化传承的。教学是发展智能的一条重要途径。

①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精心选择适合学生身心特征和个别差异的条件,正确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在解决各种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的探索活动中来培养学生的智能。

②教师有选择、有计划、有指导地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也是培养学生智能的重要途径。

③教师注意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思考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发展学生的智能。(4)个性发展功能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学习知识,形成技能、培养智能,还要发展思想、品德、价值以及动机、意志和体质等个性特征。这就要求教师做到以下几点:

①教师在传授有关的知识和观念的同时,还应当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和价值评判,从而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价值观等个性特征。

②教师要培养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爱好和热情,养成经常坚持锻炼的习惯和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毅力。

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培养学生意志的过程。

第3章 目的论

3.1 复习笔记

一、教育目的的系统和层次

教育目的是学校中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指导和制约着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

1.我国学校教育的总目的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教育体制改革的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简称为“四有、两爱、两精神。”

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这是我国第一次用法律形式确定的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目的。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各级各类学校要认真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

1995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重新表述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001年6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2006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2.普通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1)德育的目的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是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在我国教育学中,一般认为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三个方面,其基本目的有:

①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形成正确的政治观点和科学的世界观;

②使学生树立为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最终建成共产主义社会而奋斗的远大理想;

③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以及集体主义精神和团结、友爱、互助的风尚;

④培养学生自觉遵纪守法的意识和习惯,培养他们文明、诚实、谦虚、热情、民主的作风;

⑤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思想和不怕苦、不怕累的劳动习惯;

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坚持真理、勇于探索和创造、不断追求新知的精神;

⑦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认真刻苦的学风和坚忍不拔的毅力。(2)智育的目的

概括地说,智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般能力。它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技术和社会文化的基础知识;

②掌握获取知识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技能技巧;

③培养学生观察、记忆、想像、思维、表达和搜集、整理数据资料的基本能力;

④培养学生学习、实验、制作、调查和组织管理等方面的实践能力;

⑤发展学生在学习和其他活动中的动机、兴趣、情感、态度和意志。(3)体育的目的

引导学生掌握体育运动和卫生保健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养成健康的体魄,培养坚持锻炼和保持卫生的良好习惯。(4)美育的目的

使学生掌握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基本能力,养成美的情操、言行和维护美的习惯。(5)劳动技术教育的目的

①使学生了解社会生产的一般过程和原理;掌握基本的生产技术知识和劳动技能;

②了解常用生产工具和机械装置的性质、工作原理,掌握基本的使用、操作和维修技术;

③培养学生既动脑,又动手,把科学技术知识应用于生产劳动中的能力;

④养成良好的劳动态度和习惯,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就业准备,树立敬业思想和职业道德。

3.教育目的与教学目标(1)教育的总目的是国家为整个学校系统制定的,对各种形式的教育和教学活动都有指导和制约作用。(2)在教育总目的的指导下,各级各类教育又须确定更为具体的培养目标。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又进一步划分为分阶段、分专业(或行业)的培养目标系列。(3)在教学活动中,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落实需要通过一系列具体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学目标就是进一步具体化了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

二、教学目标的分类

1.几种不同的分类方式(1)我国部分学者的分类

我国教学论对教学目标的阐述一般是在“教学任务”的标题下进行的。如华中师大等五院校合作编写的《教育学》提出教学任务包括三方面:

①向学生传授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即所谓的“双基”;

②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或能力、智力)和体力;

③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

这三个方面的教学任务也就是对教学目标所作的初步分类。(2)苏联多数教育家的分类

1983年,在巴班斯基主编的《教育学》中把教学目标分为三类:教养目标、教育目标和发展目标。这一分类也反映了苏联多数教育家的思想。(3)布卢姆及其学生的教育目标分类

①认知目标,包括知识、理解、运用、分析、综合、评价。

第一,知识。指对先前学习过的知识材料的记忆,包括具体事实、方法、过程、理论等的记忆,如记忆名词、事实、基本观念、原则等。

第二,领会。指把握知识材料意义的能力,它有转换、解释、推断三种形式。

第三,运用。指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新的情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包括概念、原理、方法和理论的应用。运用的能力以知道和领会为基础,是较高水平的理解。

第四,分析。指把复杂的知识整体分解为组成部分并理解各部分之间联系的能力,它代表了比运用更高的智力水平。

第五,综合。指将所学知识的各部分重新组合,形成一个新的知识整体。它所强调的是创造能力,即形成新的模式或结构的能力。

第六,评价。指对材料(如论文、观点、研究报告等)作价值判断的能力。它包括对材料的内在标准或外在的标准进行价值判断。

②情感目标,包括接受、反应、形成价值观念、组织价值体系、形成价值情绪。

第一,接受。指学习者愿意注意某特定的现象或刺激。学习结果包括从意识到某事物存在的简单注意到选择性注意,是低级的价值内化水平。

第二,反应。指学习者主动参与,积极反应,表示出较高的兴趣。学习的结果包括默认、愿意反应和满意的反应。这类目标与教师通常所说的“兴趣”类似。

第三,价值评价。指学习者用一定的价值标准对特定的现象、行为或事物进行评判。它包括接受或偏爱某种价值标准和为某种价值标准做出奉献。这一阶段的学习结果所涉及的行为表现出一致性和稳定性,与通常所说的“态度”和“欣赏”类似。

第四,组织价值体系。指学习者在遇到多种价值观念呈现的复杂情境时,将价值观组织成一个体系,对各种价值观加以比较,确定它们的相互关系及它们的相对重要性,接受自己认为重要的价值观,形成个人的价值观体系,

第五,价值与价值体系的性格化。指学习者通过对价值观体系的组织,逐渐形成个人的品性。各种价值被置于一个内在和谐的构架之中,并形成一定的体系。个人言行受该价值体系的支配;观念、信仰和态度等融为一体,最终的表现是个人世界观的形成。

③技能目标,包括感知、准备、有指导的反应、机械动作、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和创新。

第一,感知。指运用感官获得信息以指导动作,主要了解某动作技能的有关知识、性质、功用等。

第二,准备。指对固定动作的准备,包括心理定向、生理定向和情绪准备。感知是其先决条件。

第三,有指导的反应。指复杂动作技能学习的早期阶段,包括模仿和尝试错误。通过教师评价或一套适当的标准可判断操作的适当性。

第四,机械动作。指学习者的反应已成习惯,能以某种熟练和自信水平完成动作。这一阶段的学习结果涉及各种形式的操作技能,但动作模式并不复杂。

第五,复杂的外显反应。指包含复杂动作模式的熟练操作。操作的熟练性以精确、迅速、连贯协调和轻松稳定为指标。

第六,适应。指技能的高度发展水平,学习者能修正自己的动作模式以适应特殊的设施或满足具体情境的需要。

第六,创新。指创造新的动作模式以适合具体情境。要有高度发展的技能为基础才能进行创新。

这个分类主要体现在《教育目标分类学》一书中,布卢姆本人提出了认知目标的分类,情感目标和技能目标的分类分别是由克莱斯沃尔和辛普森提出来的。对布卢姆及其学生的教育目标分类的评价主要有:

①贡献

第一,为教育理论与实践提供了一个启发性的概念框架。

第二,创造性地处理了教育学与心理学的关系。教育目标分类学应以心理学为基础,同时,还应超越既有的心理学理论,提出与自己的分类学假设相适应的更具有整合性的心理学观点。

②缺陷

第一,把完整统一的教学目标割裂成琐细的单元,忽视了认知、情感和技能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第二,只重视外显的、可直接观察的行为目标,忽略了行为目标背后的意识活动;

第三,情感目标难以用行为变化来说明。(4)加涅的分类

在《学习的条件》一书中,加涅认为教学目标就是形成学生的五种能力,具体包括:

①智力技能:鉴别作用、获得具体概念、为概念下定义、掌握规则和高级规则。

②认知策略:编码的策略、记忆探求的策略、检索的策略和思考的策略等。

③言语信息:又可以区分为“事实”、“名称”、“原则”和“概括”。

④运动技能:是动作技能的学习,获得平稳而流畅、精确而适时的操作能力。

⑤态度:情感因素、认知因素和行为后果。(5)奥苏贝尔的分类

奥苏贝尔把有意义的言语学习区分为三种类型:代表学习(主要指词汇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每一种学习都有自己预期的学习后果,即教学目标。其划分学习类型的标准是把学习按照“有意义学习——机械学习”和“发现学习——接受学习”这样两个维度来区分,并指出无论是“发现学习”还是“接受学习”,都有机械的一面和有意义的一面,不应该用这一种排斥那一种。

2.教学目标分类的着眼点(1)几种教学目标分类的着眼点

我国和苏联教育目标分类的着眼点主要从社会对受教育者提出的客观需要出发,而美国则更多地从学生自身的需要入手,从而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分类理论。

①布卢姆认知目标分类的着眼点

美国学者分析教学目标的着眼点则完全不同。他们没有统一的学校教育总目的,对教学目标的分析一般从学习进程的因果关系出发,“推测”或“设想”学习活动所产生的后果是什么。这正是布卢姆和加涅等人进行教学目标分类的基本思路。

布卢姆把认知目标划分为知识、理解、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六大类。他是按照认知目标的层次来划分的:掌握知识是最低层次的认知目标,评价知识则是最高层次的认知目标。每一个层次又按同样的原则来划分。

②克莱斯沃尔划分教学目标的着眼点

美国学者克莱斯沃尔划分教学目标的着眼点是抽象水平的高低:最抽象水平的目标、较具体水平的目标和操作水平的目标。(2)教学目标分类着眼点的确定

对教学目标进行分类应当作多角度的考察,这样有利于全面、完整和系统地认识我国学校的教学目标。在对教学的一般目标进行分类时,主要从以下三个维度展开:

①教育目标的组成部分,即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简称为德智体美劳;

②通过教育教学所要形成的学生个性心理要素,包括知识、智能、价值、情意和行为;

③各部分和各要素的发展水平。

3.普通中小学的基本教学目标概述(1)普通中小学基本教学目标的内容

当前,我国普通中小学的基本教学目标集中地反映在国家教育委员会于l986年10月颁布的《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教学计划》中。在这个《教学计划》中,规定了我国小学和初中阶段的培养目标和分学科教学目标。

①培养目标

a.小学阶段的目标

第一,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等思想品德,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活泼开朗的性格和初步分辨是非的能力。

第二,具有阅读、表达、计算的基本能力,学到一些自然常识和社会常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观察、思考和动手的能力。

第三,具有健康的身体、爱美的情趣、良好的卫生习惯、劳动习惯和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

b.初中阶段的目标

第一,要使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社会主义事业,热爱中国共产党,初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献身的责任感,培养学生具有共产主义道德品质、集体主义观念和良好的文明习惯,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分辨是非和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

第二,要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培养必需的基本能力,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探求新知的精神,初步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发展独立思考和动手的能力,

第三,要使学生具有健康的体魄和一定的审美能力,要有高尚的情操和奋发向上的精神。

第四,要使学生具有劳动观点和劳动习惯,初步掌握一些生产劳动或职业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001年教育部颁布实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原有的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等进行了调整和改革,构建了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新的课程体系涵盖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其中明确提出了课程改革的目标。

②分学科教学目标

分学科教学目标也分为小学阶段和中学阶段,各个阶段根据学科的不同提出了不同学科的教学目标。(2)我国普通中小学的基本教学目标的特点

①在教育目的的指导下,各级学校构成了一个有机联系的教学目标系统。这个目标系统分为教育目的、学校教学目标、学科目标、课程单元目标、课时目标五个层次。这样分类有利于各项教学任务的落实。

②学科目标之间具有连续性和递阶性。所谓连续性是指前后目标之间的联系,前一个目标是实现后一个目标的基础,后一个目标是前一个目标的继续。所谓递阶性是指各项目标的实现,都要遵循从易到难,从简到繁,一级一级向上发展,形成纵向发展结构。

③在学科目标内部,各个分项目标组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系统。每门学科的教学目标,一般来说包括实质性目标、教育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实质性目标是指通过这门学科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技巧。教育性目标是指每门学科的教学都要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发展性目标是指通过这门学科的教学要让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这三项目标,是在统一的教学过程中完成的。

④各个教学目标之间不仅有纵向联系,而且有横向联系。各个教学目标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和谐的发展。

三、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的设立

1.教学目标的作用与确定(1)教学目标的作用

①目标的指向作用

目标的指向作用是通过影响人的注意实现的。有了明确的目标,人在活动中就会把注意集中在与目标有关的事情上,尽量排除无关刺激的干扰。在教学活动中,教学活动的效果与教学目标的指向作用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教师在教学开始时就应向学生提出明确的目标。

②目标的激励作用

教学目标的激励作用和指向作用是紧密相连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要力求与学生的内部需要相一致,难度要适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动机,引起学生的兴趣,转化为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动力。这就要求教师要在研究学生的一般特征以及个别差异上下功夫。

③目标的标准作用

教学目标是衡量教学效果的尺度。在教学效果的检测和评价中,教学检测就是以既定的教学目标为标准,用可靠的数据显示教学效果是否达到或在何种程度上达到了既定的教学目标。教学评价则是根据检测结果对教学过程进行全面分析研究,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看教学目标是否发挥了应有的作用。(2)确定教学目标的要求

①一般目标和具体目标相结合

在课堂教学中,要以一般目标为指导,确定更为具体的教学目标。直接组织教学活动的教师更需要根据自己所面临的实际情况确定更为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的各项一般目标和具体目标应当呈现出互相联系、互相支持、互为因果的关系。

②集体目标和个人目标相结合

集体目标是对特定学生集体的共同要求,是全体学生都应当达到的最基本的目标,它必须是全面的。个人目标则是在集体目标的基础上,根据学生本人的原有基础、志趣、能力倾向和发展方向确定的适合学生个人特点的目标。但个人目标的在达成的过程中,还必须全面达到最基本的集体目标,否则就等于没有完成普通基础教育的任务。即集体目标和个人目标是统一的。

③难度适中

无论是一般目标还是具体目标,集体目标还是个人目标,都要难度适中。这就要求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在研究学生上下功夫,从本校、本班级的实际出发,从每个学生的实际出发。

④便于检测

教学目标必须具体、明确,才能便于检测,从而发挥标准作用。

2.教学目标的陈述

总的要求是目标的表述应尽量作业化,即说明学生在什么条件下会“做”什么,才算达到了某项教学目标。(1)认知类教学目标的表述

认知类教学目标包括两个方面,即获得知识和发展智力。明确、具体和作业化的认知目标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限定:①知识类型;②知识掌握水平;③智力操作方式;④智力活动水平。(2)技能类教学目标的表述

技能目标的表述主要从三个维度上加以限定:①技能要领;②技能动作;③熟练水平。此外,还可以视具体情况对作业的条件、速度和质量要求作出规定。(3)情意类教学目标的表述

情意类目标指的是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兴趣、态度、动机和意志的目标。它与价值观念的形成和发展紧密相关。情意目标和价值观的培养,很难像认知目标和技能目标那样做到作业化,但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却可以包含这些因素,另外,要求学生多做应用性作业,使他们有机会把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运用于生活实际中,也有助于情意目标和价值观的培养。

3.2 课后习题详解

1.我国学校教育目的有哪些组成部分?它们与教学目标的关系是什么?

答:(1)我国学校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

我国学校教育的目的一般包括德育的目的、智育的目的、体育的目的、美育的目的以及劳动技术教育的目的几个方面,分别阐述如下:

①德育的目的

在我国教育学中,一般认为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三个方面,其基本目的有:

第一,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形成正确的政治观点和科学的世界观;

第二,使学生树立为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最终建成共产主义社会而奋斗的远大理想;

第三,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以及集体主义精神和团结、友爱、互助的风尚;

第四,培养学生自觉遵纪守法的意识和习惯,培养他们文明、诚实、谦虚、热情、民主的作风;

第五,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思想和不怕苦、不怕累的劳动习惯;

第六,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坚持真理、勇于探索和创造、不断追求新知的精神;

第六,培养他们实事求是、认真刻苦的学风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②智育的目的

概括地说,智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般能力。它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技术和社会文化的基础知识;

第二,掌握获取知识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技能技巧;

第三,培养学生观察、记忆、想像、思维、表达和搜集、整理数据资料的基本能力;

第四,培养学生学习、实验、制作、调查和组织管理等方面的实践能力;

第五,发展学生在学习和其他活动中的动机、兴趣、情感、态度和意志。

③体育的目的

引导学生掌握体育运动和卫生保健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养成健康的体魄,培养坚持锻炼和保持卫生的良好习惯。

④美育的目的

使学生掌握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基本能力,养成美的情操、言行和维护美的习惯。

⑤劳动技术教育的目的

第一,使学生了解社会生产的一般过程和原理,掌握基本的生产技术知识和劳动技能;

第二,了解常用生产工具和机械装置的性质、工作原理,掌握基本的使用、操作和维修技术;

第三,培养学生既动脑,又动手,把科学技术知识应用于生产劳动中的能力;

第四,养成良好的劳动态度和习惯;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就业准备,树立敬业思想和职业道德。(2)教育目的与教学目标的关系

①教育目的与教学目标的联系

教育的总目的是国家为整个学校系统制定的,对各种形式的教育和教学活动都有指导和制约作用。在教育总目的的指导下,各级各类教育又须确定更为具体的培养目标。而在教学活动中,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落实需要通过一系列具体的教学目标。因此可以说,教学目标实际上就是进一步具体化了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二者的方向与性质是一致的。

②教育目的与教学目标的区别

第一,教育目的是教学的方向目标,具有终极意义;教学目标是教学达到的目标,具有程段意义。

第二,教育目的是对教学的总的要求;教学目标是对教学的具体要求。

第三,教育目的体现着社会的意志和要求;教学目标更多地体现了教学活动主体的要求。

2.简评几种不同的教学目标分类方式。

答:目前关于教育目标的分类理论有很多,比较著名的主要有以下几种:(1)布卢姆及其学生的教育目标分类

布卢姆及其学生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技能目标三种,具体内容有:

①认知目标,包括知识、理解、运用、分析、综合、评价;

②情感目标,包括接受、反应、形成价值观念、组织价值体系、形成价值情绪;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