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绝对很有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8 12:45:21

点击下载

作者:李飞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宋朝绝对很有趣

宋朝绝对很有趣试读:

前言

这是一个极好的时代,一度繁荣昌盛,贫民百姓安居乐业,民间社会极度富足,朝廷对知识分子无限优容,才子能人层出不穷。

这是一个极坏的时代,军事力量孱弱,外交长期处于被动,试图以变法、改革兴国的策略,最终都沦为政治投机家的博弈,权力争斗延绵不断。

这是一个迷离和传奇的时代,“斧声烛影”、“金匮之盟”、杨门虎将,风波惨案……在天下第一的权利面前,什么血缘、亲情、爱情,都已然不那么重要;什么父子、叔侄、兄弟,都不及一颗“帝王之心”。

这是一个失落和畸形的时代,权相当道,祸国殃民;小人掌权,忠良受害;卑颜求和,丧权辱国;皇后公主,惨遭蹂躏……

一千多年前的一个新年伊始,一位年仅33岁、名叫赵匡胤的年轻军官把天地乾坤翻了过来,一夜之间建立了一个崭新的赵宋皇朝,定三百年帝国基业。刀光剑影有之,励精图治有之,力挽狂澜有之,歌舞升平有之……大宋帝国,始终在今人纠结与不解的目光中踽踽而行。

想必我们都很想知道:

为什么说宋太祖赵匡胤死得很有争议?

为什么继承太祖皇位的是他的弟弟赵光义,而不是他的儿子赵德昭或是赵德芳?

为什么赵构立国以后不励精图治,挥师北伐,救回自己的父兄亲族,而是偏安一偶,一味求和?

为什么在经济、文化、科技等都高速发展的同时,宋代还是积弱积贫,以致被迫放弃广大的中原地区而迁至江南,并最终被蒙古铁骑所灭呢?

……

这一切,都需要我们深入地了解宋代这段历史,才能够做出解答。

本书以通俗诙谐的手法,讲述了宋朝300年波澜壮阔而又充满矛盾与纠结的历史。这里既有对宋朝高度文明的政治、文化生态的褒扬,也有对其军事、外交败笔的解读和质疑,更有对历史兴亡沧桑的深思。

本书以宋朝正史为经,以历史事件为纬,期间穿插种种脍炙人口的奇人异事以及民间传说,力求帮助读者在故事中细品历史,在文化中追问当下,在文学中透视人生。

这是一本有趣的历史书,在风趣中不失深度,在幽默中更显深沉。这是有点不一样的宋朝,有些不一样的历史!上篇北宋——生也乱世,亡也乱世1. 陈桥兵变:捷足先登的赵匡胤柴氏慧眼识君,郭威夺权建周

说宋朝,我们要先从一个女人说起,这个女人的详细姓名已不得而知,只知道她姓柴。

这柴氏是邢州龙岗人,年轻时长得十分漂亮,因此成为后唐庄宗李存勖的一名嫔妃。李存勖被杀后,即位的明宗皇帝将大批年轻的妃嫔、宫人遣散回家,柴氏亦在其中。柴夫人带着金银细软往回走,他的父母(也就是柴荣的祖父母)前来迎接,双方在黄河边上相遇。不料风云突变,大雨一连下了十几天,一家人只好暂住于旅舍。

有一天,一个身材伟岸破衣烂衫的男子冒着大雨从旅舍门前经过。柴氏见到后十分惊讶,便向旅舍主人询问:“此何人耶?”旅舍主人答道:“此马铺卒吏郭雀儿者也。”柴氏便把他召了进来,聊了一会儿。柴氏发觉此人不但形貌不凡,而且言谈举止十分得当,遂生怜爱之心,决定嫁给他。

那柴氏的父母当然反对这门婚事,他们见郭雀儿衣服破旧,甚至不能蔽体,便对女儿说:“汝帝左右人,归当嫁节度使,奈何嫁此乞人?”(你是皇帝左右的人,回家后最起码要嫁个节度使,怎么能嫁给这个乞丐呢?)柴氏也有自己的理由,她对父母说道:“我久在宫中,颇识贵人,此人贵不可言,不可失也。”

那么,这个郭雀儿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郭雀儿十八岁时,当地的泽潞节度使李继韬招募兵士,他去应招,被李继韬收留在身边做了“牙兵”(藩帅的亲兵)。郭雀儿长得魁梧,勇武过人,李继韬很欣赏他,有什么小的过失也经常迁就他。郭雀儿好斗,喜欢赌博,又好喝酒,但有时也喜欢打抱不平。一天,郭雀儿又到街上闲逛,有一个屠户欺行霸市,大家都很怕他,喝了点酒的郭雀儿不服气地走到这个屠户跟前,让他割肉,然后找茬儿骂他,屠户也知道郭雀儿不好惹,但最后终于忍不住了,就扯开衣服用手指着肚子说:“有胆量你就照这儿捅一刀!”郭雀儿抄起刀子就捅进了他的肚子,结果屠户一命呜呼,郭雀儿被抓进了监狱,李继韬佩服他的勇气和胆量,又将他放了。后来李继韬被李存勖发兵灭掉,郭雀儿也被收编进了后唐军队,入了李存勖的亲军“从马直”。

言归正传,柴家父母见女儿意志坚定,不可改变,只好勉为其难地同意了。于是郭雀儿与柴氏在旅舍中结为夫妻,此后柴氏将自己在宫中的积蓄分为两份,一半留给父母,一半赞助自己的丈夫,这一半为“钱五百万缗”。五百万缗是什么概念?在五代之后的宋朝,宰相的月基本工资是300缗,一年才3600缗,一个宰相在没有任何花销、不贪污受贿的情况下,需要1389年才能赚够五百万缗。

成婚后柴氏发现郭雀儿喜欢饮酒、赌博,任侠妄为、不拘小节。于是柴后对他进行规劝,并说:“君贵不可言,妾有缗钱五百万资君,时不可失。”此后在贤内助柴氏的帮助下,郭雀儿利用这些钱财结交豪杰、招兵买马,并投靠在刘知远麾下,得到了他的重用。刘知远建立后汉时,此时的郭雀儿已担任枢密使的高官。

刘知远死后,汉隐帝即位。隐帝即位几年以后,对于几个执政的顾命大臣感到不满,皇帝的宠臣也乘机在隐帝面前进言,要诛杀这几个大臣。隐帝于是不顾太后的劝阻,在后汉乾佑三年,趁大臣朝见的机会,伏兵杀死了杨斌、史弘肇、王章。然后宣布这几个大臣意图谋反,又派使者率领人马搜捕几个大臣的亲戚朋友,进行屠杀。郭雀儿也是顾命大臣,当时任枢密使兼侍中,统帅大军坐镇邺都抵御契丹。隐帝派人将郭雀儿在大梁的家人全部杀掉,连婴孩都没放过。又派密使向军中将领传旨,要他们诛杀郭雀儿。但是消息走漏,郭雀儿率领大军回师大梁,兴兵问罪。由于隐帝此事处置失当,使得大部分将领对郭雀儿等人的遭遇都很同情,所以一路上的守将都望风而降。郭雀儿很顺利地挺进都大梁外围。隐帝再次不顾太后的劝阻,执意亲自统帅人马和郭雀儿交战。结果前锋慕容彦超失利,大多数将领率领军队投降。隐帝仓皇逃走,路上被郭允明率兵截杀。郭雀儿带兵入京,觐见太后,让太后临朝听政,并且假意拥立刘氏宗室武宁节度使刘赟为帝,随后突然闻报契丹南下,于是率军北上抵御,途径澶州,士兵兵变黄袍加身,郭雀儿返回汴梁,逼太后任他为“监国”,夺得国政。

公元951年正月丁卯日,郭雀儿正式称帝,国号大周,定都汴京,改元广顺,史称后周。郭雀儿就是后周的太祖皇帝郭威。

后汉的河东节度使刘崇接到郭威称帝的消息后,即皇帝位于晋阳,仍用国号汉,也就是历史上的北汉。北汉皇帝一即位,立刻派使者向契丹称臣求援。后周广顺元年十月,契丹发兵五万和北汉联军南下,围攻晋州。后周守将顽强抵抗。年底,后周的援军逼近,契丹军先行撤退,北汉军队撤退不及,遭到追击,损失很大。这一战,使得北汉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敢南下。传位不传血亲,史上独此一例

公元954年正月,郭威病重。他自己知道难以康复,便嘱咐柴荣说:“我不行了,你赶快替我修建陵墓,不要让灵柩留在宫中太久。陵墓务必从简,别去惊动扰害百姓,不要用许多工匠,不要派宫人守陵,也用不着在陵墓前立上石人石兽,只要用纸衣装殓,用瓦棺作椁就可以了。安葬后,可以招募陵墓附近的百姓三十户,减免他们的徭役,让他们守护陵墓。陵墓前替我立一块石碑,上面刻几句话,就说我平生习惯于节俭,遗诏命令用纸衣瓦棺。”他又告诫柴荣说:“我从前西征时,见到唐朝帝王的十八座陵寝统统被人发掘、盗窃,这都是由于陵墓里藏着许多金银财宝的缘故,而汉文帝因为一贯节俭,简单地安葬在霸陵原上,陵墓到今天还完好无损。你到了每年的寒食节,可以派人来扫墓,如果不派人来,在京城里遥祭也可以。但是,你要叫人在河府(今河北省河间县)、魏府(今河北省大名市东南)各葬一副剑甲,在澶州(今河南省濮阳县)葬一件通天冠绛纱袍,在东京葬一件平天冠衮龙袍。这件事你切不可忘了。”接着,他大封群臣,命柴荣即位说:“我看当世的文才,莫过于范质、王溥,如今他俩并列为宰相,你有了好辅弼,我死也瞑目了。”当晚,郭威病死于汴京宫中的滋德殿。死后庙号为太祖,谥曰圣神恭肃文武孝皇帝。其义子柴荣即位,就是周世宗。

华夏民族自“禹传子,家天下”以后,天子们的皇位一般都有自己的儿子、兄弟、至亲继承,即一直秉承着“父死子继为主,兄终弟及为辅”的皇位继承原则。在权力不正常更迭中也会产生一些特殊情况,如唐宣宗李忱曾以皇太叔的名义继承皇位。虽然无法保证皇位正常的顺序继承,但终究还保持皇位在皇室血统中的传承。郭威临终传位给与自己毫无血缘关系的内侄柴荣,这是中国封建历史上唯一的特例。

后人通常认为,郭威的儿子都被汉隐帝给杀了,传给既是义子又是内侄的柴荣也很正常。不过按传承制度来说,就算儿子没了,皇位至少应该传给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吧。从血缘关系的远近来说,至少有两个人要比柴荣有优势。

一个是沧州人李重进。李重进的母亲是郭威的四姐福庆长公主,也就是说李重进是郭威的亲外甥。这个外甥年纪不大时就跟随舅舅四处征战,立下不少战功。舅舅即位后,他先后被封为大内都点检兼马步都军头、殿前都指挥使等职务,负责管理禁军,颇具军事才能。无论从血缘关系还是才能、资历上说,他都比柴荣更有优势,但皇位最终没能轮到他。戎马一生历经沧桑的郭威想必也明白外甥的心情,于是在临终颁布遗命时,特意让李重进向柴荣下拜,行君臣之礼,以定君臣之分,让李重进彻底放弃幻想。

另一个是并州阳曲人张永德。张永德与郭威也没有实质上的血缘关系,但他媳妇是郭威唯一没被杀的女儿寿安公主。郭威驰骋天下,到头来就剩下这么一个女儿,自然是格外疼爱。

说起来这里面还有一段故事。郭威还未发迹时,与张永德父亲关系很好,于是便将女儿嫁给了张永德。后来兵荒马乱,天各一方音讯全无。多年以后,春风得意的郭威率兵途径宋州,当地人前来围观,人群中有一女子说:“这是我爹!”旁人都以为她是疯子,要驱赶她。郭威闻讯招之相见,才知道真是自己的女儿,父女“相持而泣”,郭威便将夫妻两人带到军中。

郭威当上皇帝后,二十几岁的张永德很受重用,先后在禁军中担任要职,但皇冠最终也没有落到他的头上。

那么,为何郭威独独传位给柴荣呢?——很可能是因为爱情。

郭威和柴氏在一起后,一直没有爱情的结晶,于是便将柴氏的哥哥柴守礼的儿子柴荣收过来当自己的孩子养。郭威当上皇帝的时候,柴氏已经不在了,但郭威并未忘情,下诏追封柴氏为圣穆皇后,从此再没立后。在去世的前一年,郭威封柴荣为晋王、开封尹,事实上已经指定了他为皇位继承人。

郭威临终前,召集文武众臣,宣布自己的遗命:“晋王荣可于柩前即位”,当日郭威离世,柴荣继承皇位。

可以这么说,郭威是个有情有义的汉子,他明白自己今天的一切多是拜夫人柴氏所赐,他不能忘恩也不能忘情,为此他一生不再立后,也许正是为此,他选择了柴荣,因为他是她的侄子。御驾亲征北汉,柴荣是个人物

后周显德元年,北汉皇帝刘崇得知郭威已死,非常高兴,立刻请兵于契丹。契丹派武定节度使、政事令杨衮率领万余骑兵和北汉会师晋阳,刘崇亲自统领三万人马,和契丹合兵南下。后周昭宁节度使李筠派部将穆令均率领两千人马迎击北汉军队,自己率领主力在后面扎营。北汉前锋都指挥使武宁节度使张元徽设下埋伏,自己佯败诱敌。结果穆令均中伏被杀,士卒折损了上千。李筠退回潞州,凭城固守。周世宗柴荣得到禀报,打算亲自出征。但是大臣们都认为刘崇自晋州惨败以后,必不敢再亲自出征。而皇帝刚刚即位,人心还未稳定,不宜亲征,应该派下面的将帅去抵御。但是柴荣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刘崇趁国丧之际前来进攻,必是轻视他年少没有经验,一定会亲自前来,想一举吞并周国。他不能不亲自出征。宰相冯道与周世宗反复争执。周世宗以唐太宗自比,而冯道不以为然。周世宗下定决心亲征,于是从大梁统帅禁军出发。在途中,禁军控鹤都指挥使赵晁派人向周世宗进言,劝阻亲征。周世宗大怒,将赵晁囚禁在怀州。刘崇不知道周世宗敢亲自出征,他看潞州城坚固,一时难以攻取,就越过潞州不攻,直取大梁。北汉兵的前锋与后周军在高平以南相遇,被后周军击退。周世宗怕北汉军撤退,加紧前进。刘崇在巴公原排开阵势准备迎击。自己亲自率领中军,张元徽率军在东,杨衮率契丹骑兵在西,军容极盛。后周军前锋行进过快,河阳节度使刘词率领的后军被落在后面。面对这种敌重我寡的局面,周军的将士难免怀有畏惧心理。而周世宗反而更加镇定,坚定必可克敌的决心。他命令白重赞与侍卫马军都虞候李重进统率左军在西,樊爱能、何徽统率右军在东,向训、史彦超率领精骑在中间列阵,殿前都指挥使张永德率领禁军护卫皇帝。周世宗自己也全身披挂,自己跨马到阵前督战。双方都严阵以待,大战就要开始了。

刘崇看到后周人马不多,认为不用契丹的人马也可以击败周军,他对手下的将领说:“我用汉军就可以击败周军,哪用得着契丹人。今天不但要一举击败周国,还要让契丹人看看我们汉军的厉害。”北汉的将领们也都表示同意。杨衮在阵前观察了后周军的阵势和军容,对刘崇说:“周军是强敌,不可贸然进攻。”刘崇不以为然道:“机不可失,将军就不要再说了,且看我来破敌。”杨衮沉默了,心想我倒看看你北汉怎么破敌。当时东北风很大,突然又转为南风。北汉副枢密使王延嗣派司天监李义向刘崇进言,劝刘崇出击。枢密直学士王得中认为风势不利,不宜出击,刘崇不听,命东军先进攻,张元徽亲自率领千余精骑冲击后周的右军。后周的右军主将樊爱能、何徽本来就有怯战心理,交战不久,看到北汉军来势很猛,抵挡不住,就率领骑兵率先逃走。后周右军被击溃,有上千步兵解甲投降。周世宗看到战事紧急,后周军濒临溃败的边缘,亲自率领左右亲兵冒着矢石出阵督战。赵匡胤当时还是后周禁军将领,他先招呼同伴向前冲锋,又请张永德率军从左翼出击,自己率军从右翼出击。张永德会意,两人各率领两千人马随周世宗出击。赵匡胤身先士卒,迎敌血战,主将奋勇,士卒更是拼死力战,无不以一当百,北汉兵抵挡不住。内殿直马仁禹也激励同伴进击,他自己跃马猛射,连毙数十敌军,后周军的士气更加高涨。殿前右番行首马全义也率领部下几百骑兵向前猛攻。刘崇知道周世宗亲自出战,命人嘉奖张元徽,催促张元徽乘胜进攻。张元徽前进,战马被射倒,被后周军斩杀。北汉骁将张元徽被阵斩,汉军士气低落,后周军乘着越来越大的南风,猛烈进攻,北汉军大败。虽然北汉主亲自挥舞旗帜,但是也制止不住北汉军的溃败。杨衮看到后周军如此骁勇,不敢救援,又恨北汉主不听他的劝告,先率领契丹骑兵撤退了。从战场上溃败的樊爱能、何徽率领溃军一路抢劫辎重,散布谣言,并且企图阻止后军刘词的前进。刘词不听,率军前进,在黄昏时与前军会合,当时北汉兵尚有兵万余人,隔山涧布阵,企图抵抗。后周军得到增援,又发起猛攻,北汉军崩溃了,王延嗣被杀,后周军一路追杀到高平,北汉军尸体布满山谷,丢弃的军资器械到处都是,另有数千北汉兵投降。刘崇仅仅率领百余骑兵狼狈脱逃。高平大战,后周军取得全胜。

高平战后,周世宗将樊爱能、何徽及其所部军使以上七十余名将校斩首,以整肃军纪,重赏高平大战中的功臣。张永德向周世宗推荐赵匡胤,极力称赞他的智勇。周世宗将赵匡胤提升为殿前散员都虞候,领严州刺史。自高平一战,周世宗洞悉了禁军的弊端和虚弱,于是着手整顿禁军,拣选精锐,淘汰老弱,招募天下的壮士,充实禁军。经过这次整顿,大大地提高了禁军的战斗力。

高平大战,直接关系到后周的存亡兴衰。在右军已经被击溃的危机情况下,周世宗亲自出阵,极大地鼓舞了后周军的士气,从而挽救了岌岌可危的战局。周世宗此举,胆识勇猛不亚于唐太宗。假若他不能果断地亲征,或者在危急时刻先行逃跑,历史都将改写。从高平一战后,周世宗提拔了一批有胆识的将领,整顿了禁军,励精图治,先后南下攻取了南唐的江北之地,北上征伐契丹,接连收复了几个州郡,增强了后周的国力,扩大了后周的国土。为之后宋的统一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周世宗不仅是五代中罕见的有作为的皇帝,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如此有为的皇帝也不多见,可以和他并称的人也不多。就高平一战中的表现,就少有人及。可惜的是他在位时间太短,不然还可以有更大的作为。而赵匡胤也因为高平大战中的出色表现而一举成为后周禁军中的高级将领。周世宗勤于政事,能驾驭那些功勋卓著的将领。赵匡胤也一直忠心耿耿地为后周效力,屡建功勋。然后周世宗一死,赵匡胤就不老实了。

周世宗柴荣在弥留之际,做出一个重大决定:把禁军一号人物张永德撤职,由赵匡胤出任殿前都点检。

据说张永德被撤职,乃是赵匡胤一手策划的阴谋。

传言周世宗在北伐契丹途中,看到一块木牌,木牌上写有“点检作天子”几个字,于是柴荣便对张永德产生了戒心。赵匡胤这步棋走得很妙。柴荣并非后周开国皇帝的亲生子,而是养子。虽然他改名为郭荣,但在许多人看来,他继承帝业名不正言不顺。柴荣在病重时,不得不考虑自己百年之后,他的儿子能否稳坐江山。殿前都点检张永德乃是郭威的女婿,手握重兵,这不得不让柴荣忧心忡忡。而赵匡胤与郭家并无渊源,赵匡胤此招一出,柴荣当然更倾向于把兵权交给他了。

纵然柴荣英明一世,有件事还是出乎他的意料,在他死后不到两年,他所信任的赵匡胤居然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窃取了柴氏江山。孤儿寡母可欺,点检黄袍加身

公元959年,后周世宗柴荣病死,即位的恭帝年少,只有七岁,因此当时政局不稳,主政的苻太后乃一介女流,毫无主见。

五代期间,武将夺取皇位的事情时常发生。赵匡胤和他的弟弟赵匡义、幕僚赵普等人看到周世宗壮年夭折,他的儿子周恭帝年幼无知,就秘密策划夺取皇位。

赵匡胤,涿州(今河北省涿县)人,父赵弘殷时迁居洛阳。他出生于洛阳夹马营。父亲先后为后唐、后晋、后汉的军官。

在中国历朝皇帝中,赵匡胤大概算得上是功夫最厉害的人。现在武术里面有一套叫“太祖长拳”,据说便是他所创的。还有传闻说赵匡胤曾经在少林寺学过功夫,是真是假,现在也说不清了。正史对他的武艺也有所记载,“学骑射,辄出人上”,有一次骑一匹烈马时,他的脑袋撞在门楣上,大家以为他必死无疑,岂知一点事也没有,足见他的功夫确实不错。

高超的武艺对赵匡胤的军事生涯起到了很大作用。二十一岁那年,赵匡胤投奔郭威麾下,开始在军界崛起。他原本出身军人世家,自小对兵法韬略烂熟于胸,加上精湛的武艺,很快得到郭威的器重。郭威发动政变,推翻后汉政权,建立后周政权以后,赵匡胤先后担任滑州副指挥、开封府马直军使等职。

高平之战,赵匡胤脱颖而出,升任殿前都点检(皇帝亲军的最高将领),掌握了后周的兵权,兼任宋州(今河南省商丘县南)归德军节度使,负责防守汴京。

公元960年正月初一,后周的文武官员正在向周恭帝祝贺新年,在赵匡胤等人的指使下,河北镇、定二州(今河北正定、定州)忽然派人前来谎报军情,说辽国和北汉联合,出兵南侵,情况危急。

苻太后和小皇帝听闻此事茫然不知所措,最后屈尊求救于宰相范质,皇室威严荡然无存。范质暗思,朝中文武百官唯赵匡胤才能解救危难。

不料,赵匡胤却推脱兵少将寡,不能出战。范质只得委赵匡胤最高军权,可以调动全国兵马。几天后,赵匡胤统率大军出了东京城(今河南开封),行军至陈桥驿(今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就不走了。当时,大军刚离开不久,东京城内起了一阵谣传,说赵匡胤将为天子,这个谣言不知是何人所传,但多数人不信,朝中文武百官也略知一二,谁也不敢相信,但却已慌作一团。赵匡胤此时虽不在朝中,但东京城内所发生的一切他都了如指掌,而且这也是他的杰作。周世宗在位时,他正是用此计使驸马张永德被免去了殿前都点检的职务而由他接任。赵匡胤知道皇帝的心理,就怕自己的江山被人夺走,所以他们的疑心很重。这次故计重施,是为了造成朝廷的慌乱,并使他的军队除了绝对听命于他外别无他路。

这天晚上,赵匡胤的一些亲信在将士中散布议论,说:“今皇帝幼弱,不能亲政,我们为国效力破敌,有谁知晓;不若先拥立点检为皇帝,然后再出发北征。”将士的兵变情绪很快就被煽动起来,这时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后改名光义即宋太宗赵炅)和亲信赵普见时机成熟,便授意将士将一件事先准备好的皇帝登基的黄袍披在假装醉酒刚刚醒来的赵匡胤身上,并皆拜于庭下,呼喊万岁的声音几里外都能听到,遂拥立他为皇帝。赵匡胤却装出一副被迫的样子说:“你们自贪富贵,立我为天子,能从我命则可,不然,我不能为若主矣。”

拥立者们一齐表示“唯命是听”。赵匡胤当众宣布,回开封后,对后周的太后和小皇帝不得惊犯,对后周的公卿不得侵凌,对朝市府库不得侵掠,服从命令者有赏,违反命令者族诛,诸将士听令。于是赵匡胤率兵变的队伍回师开封。守备都城的主要禁军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人都是赵匡胤过去的“结社兄弟”,得悉兵变成功后便打开城门接应。当时在开封的后周禁军将领中,只有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韩通在仓促间想率兵抵抗,但还没有召集军队,就被军校王彦升杀死。

有些将士把范质、王溥拥到赵匡胤那里,赵匡胤假意流着眼泪,哭着说:“我受周世宗的厚恩,想不到受将士们的逼迫,做出这样的事来,真叫人惭愧,我该怎么办呢?”

范质还没有来得及回答,一个叫罗彦环的将军,拔剑上前,声色俱厉道:“我们没有主子,今天一定要立点检做天子!”

赵匡胤假意喝道:“还不退下!”

王溥吓得脸色都变了,他退到台阶下,先向赵匡胤低头拜了下去。范质没有办法,也只好跟着下拜。

陈桥兵变的将士兵不血刃就控制了后周的都城开封。正月初五日,赵匡胤在崇元殿召集百官,举行称帝仪式。一位官员拿出了事先以周恭帝名义写的诏书,宣布把皇位禅让给赵匡胤,赵匡胤拜受了诏书,然后升殿,正式登上了皇位。

赵匡胤改封恭帝柴宗训为郑,由于他在后周任归德军节度使的藩镇所在地是宋州(今河南商丘),遂以宋为国号,定都开封,建立了赵宋王朝。

从二十一岁从军,到三十三岁坐上龙椅,赵匡胤只用了十二年的时间。

赵匡胤虽然夺了柴氏江山,但总算还是有些人性的。

最初刚入主皇宫,赵匡胤看到宫嫔抱着一个小孩,就问这是谁的,回答说是周世宗的小儿子,赵匡胤问赵普怎么办,赵普面不改色说:“去之!”意思就是干掉,斩草除根。

身边跟着的潘美却默默不语,赵匡胤问起来,潘美才说:“如果我说杀掉,是有负世宗;如果说不杀,陛下又会怀疑我。”

赵匡胤点头说:“继人之位,杀人之子,这种事我干不出来啊。”当即又立下誓约,“柴氏子孙即便犯了罪,也不许加刑处理,哪怕他们谋反,也只能在监狱里赐死自尽,绝不可在闹市斩杀,也不许株连亲属。”

后来这个誓约更加具体化,被刻成碑文,放置在太庙寝殿的夹室内,每当新天子即位,就由一个不识字的内侍陪同,跪下来默默念诵。

这个誓约是国家级的机密,除了历任皇帝再也无人知晓,直到后来靖康之变,金人打开宫殿,方才发现这一闪烁着人性光辉的秘密。2. 鸟尽弓藏:一杯酒尽收兵权篡权的家底——义社十兄弟

赵匡胤之所以能从一个高级将领最终成为北宋开国皇帝,主要在于他完全掌握了后周最精锐的军事力量——禁军,当年,在赵匡胤从军之时,有一群与他有着相似的背景的“热血青年”先后参军,赵匡胤与他们结为兄弟,发誓同甘苦共患难,而他们这群人先后成为禁军高级将领,正是赵匡胤篡班夺权的家底。

这十人是:赵匡胤、石守信、李继勋、王审琦、韩重赟、刘廷让,杨光义、刘庆义、刘守忠、王政忠。十人最初结社是在后汉末年,共同在时任枢密使的郭威帐下,十人都是低级军官,地位大体相当。而在周世宗去世之时,这十人大都成为军中主将。

十人最初以谁为首,无从得知,不过从史籍记载看,结拜前后,也就是后周建国之前,十人之中李继勋官职最大,后周建国之时担任殿前司散员都指挥使,已经是一名中级将领了,而此时的赵匡胤不过是东西马直使,一个禁军的下级军官。而在高平之战后,李继勋多次升迁,一直到周世宗末年,职位才低于赵匡胤。而在陈桥兵变之时,李继勋并未参与,在宋朝建国之后赵匡胤对他也并没有特别的眷顾,可以猜测,十人结拜之时,为首之人可能正是这位年纪最长,官职最大,而和赵匡胤关系普通的李继勋。

十人之中,石守信、王审琦、韩重贇和赵匡胤关系密切,都参与了陈桥兵变,在宋朝建国之后一度权力很重。之后赵匡胤用杯酒释兵权一招,轻松夺回石守信和王审琦的兵权,而韩重贇则早在之前就因私自培养亲兵而被赵匡胤解除了兵权。

韩重贇与赵匡胤交情深厚,赵匡胤篡夺周恭帝柴宗训皇位建立宋朝时,韩重贇因辅佐有功,晋官至殿前都指挥使,兼任义成军(今河南省开封县治)节度,这个职位是个如同现在首都卫戍司令一类的职务,由此可见宋太祖赵匡胤对他的信任。但也因此惹起他人对韩重贇的嫉恨,有人向宋太祖进谗言,诬告他私下交结禁兵,培植亲信。宋太祖本就是靠兵变起家的,很怕后人效仿,闻听此言,甚为恼怒,要将韩重贇斩首。赵普上谏道:“亲兵本来不必陛下亲自管理,需择人去统领。如果韩重贇因为谗言被杀,以后还有谁敢为陛下统领禁军呢?”宋太祖明白过来,采纳了宰相的建议,韩重贇才幸免于难。赵匡胤虽然不杀韩重贇,但随即于同年二月解除了他的军职,出为彰德军(相州,今河南安阳)节度使。

赵匡胤“义社十兄弟”中的杨光义、刘庆义、刘守忠、王政忠四人,史书记载不详。两宋之际的李攸记载:“太祖义社兄弟,保静军节度使杨光义,天平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兼侍中石守信,昭义军节度使兼侍中李继勋,忠武军节度使、同平章事、中书令、秦王王审琦,忠远军节度使、观察留后刘庆义,左骁卫上将军刘守忠,右骁卫上将军刘廷让,彰德军节度使韩重贇(赟),解州刺史王政忠。”这个排列顺序也许就是十兄弟的排行顺序。

刘守忠,相州(今河南安阳市)人,一作“左骁卫大将军致仕”,大将军应是上将军之误,其经历或许与右骁卫上将军刘廷让(光义)有某些近似之处,可能也任过节度使。刘守忠父刘万国任河中府(今山西永济西)马步军都指挥使,也许是在后周时。刘守忠之子刘用是宋太宗晋王府旧人,太宗末任至高阳关副都部署,真宗时历任州部署、副都部署、知州等职。

王政忠,据李焘记载:“世言太祖义社十兄弟,政忠盖其一人也”,还说“并当检讨”,可见南宋初叶所存史料已极少。开宝八年(975)五月,王政忠以解州刺史权知晋州(今山西临汾)兼兵马钤辖。次年八月,赵匡胤以党进、潘美为帅进攻北汉,又派兵分路进兵,其中一路由郝崇信与解州刺史王政忠率领,出汾州(今汾阳)进攻太原。九月,宋军击败北汉军于太原城下。十月,当宋军继续攻打太原之际,赵匡胤离奇死亡,“是月,太宗即位,召诸将还”。此后,王政忠已不见于记载。

从以上七人的最后官衔与李攸记载的相同,推测未见于其他记载的杨光义、刘庆义二人,杨光义的最后官衔当即是保静军节度使。而李攸所记刘庆义官衔忠远军节度使、观察留后则稍有误,北宋初未设忠远军,可能是安远军(安州,今湖北安陆)之误;节度使、观察留后,可能是“节度观察留后”之误,衍“使”字,他的官衔可能是安远军节度观察留后。

因为赵匡胤当了开国皇帝,他的经历需要演绎成神话、传奇,所以他的继承者们不断试图抹去或者淡化赵匡胤与这群人的“兄弟”关系。但历史不会被抹掉,总会留下一些蛛丝马迹。最后都点检——化龙除军职

慕容延钊,字化龙,出身将门,他的父亲慕容章官至襄州马步军都校,领开州刺史。慕容延钊在少年时代就以勇敢干练闻名,后汉时他为枢密使郭威的部下。郭威代汉建周后,他被补为西头供奉官,历尚食副使、铁骑都虞候,周世宗即位后,改任殿前散指挥使都校、领溪州刺史。

当年,北汉趁周太祖郭威去世,周世宗柴荣初即位之机,联合契丹向后周大举进攻,周世宗率兵反击,双方在高平(今山西高平县)大战。慕容延钊在这场敌强我弱的战争中督左先锋,冲锋陷阵,奋力拼杀,为后周取得高平之捷立下了汗马功劳,因之被授为虎捷左厢都指挥使、领本州团练使,不久又迁升殿前都虞候、领睦州防御史。

后周进攻南唐时,慕容延钊先后担任龙捷左厢都校、沿江马军都部署、镇淮军部署。显德五年(958),周世宗在迎銮江口,闻报南唐有数百艘船只停泊在余州,命令慕容延钊与右神武统军宋延渥前往攻击。慕容延钊率骑兵从陆路出发,宋延渥督舟师沿江继进,两军密切配合,大败南唐水师。由于慕容延钊在次取淮南十四州的战争中战功卓著,淮南平定后被提升为殿前副都指挥使、领淮南节度,周恭帝即位后,改镇宁军节度。

赵匡胤在陈桥发动兵变,回军开封,建宋之时,慕容延钊领兵在外,《续资治通鉴长编》上说慕容延钊听到赵匡胤“受禅”的消息之后,表现不是大喜,而是“听命”。这就道出一点信息,那就是慕容延钊本人并没有参与谋划此事,不然功成之后,应该是大喜,而不该“以镇定闻”;如果是听赵匡胤之命出征,再说“听命”还有什么意思?所以,陈桥兵变,慕容延钊虽然是带前军出发,却并没有意图直接参与兵变,当是无疑。至于兵变之后为什么没有反击,大致有几种可能:一是其家眷在京城,为赵匡胤所控制,像冯继业一样;二是所带均是骑兵,野战没有问题,攻城绝对不利;三是因为要速去救援镇定,所带粮草物资应该是从简,不能长期坚持;四是慕容延钊所带的将领中有赵匡胤的嫡系,慕容延钊受牵制;五是慕容延钊本人不结党羽,所以本身实力不济。

李筠起兵反宋时,宋太祖初命慕容延钊与王全斌率兵由东路与石守信、高怀德会讨,后又任命他为行营都部署,知潞州行府事。叛乱平定后,慕容延钊官加侍中,诏还澶州(今河南濮阳)。事实上,这里有插曲,那就是在慕容延钊领兵出征之时,赵匡胤派自己的亲信昝居润去了慕容延钊的地盘——镇宁军节度所在的澶州。昝居润去的目的不清楚,但是,从赵匡胤派昝居润去镇州代郭崇的事情看,怕去澶州也是为解除慕容延钊的权力,安插自己的势力。到平了李筠之后,昝居润在澶州也做足了工作,就下诏让慕容延钊回澶州。这跟让刘熙古去青州,然后又调李重进去青州简直如出一辙。

建隆二年(961),宋太祖为了集中兵权,撤销了殿前都点检这个重要的禁军统帅职位,由皇帝直接掌握禁军,慕容延钊被罢为山南东道节度使。

这时,慕容延钊应该是明白皇帝对自己有戒心了,于是来到京城,请求解除军职——这也是宋初功臣里第一个主动要求解除军职的。赵匡胤根本就没有推辞,直接就答应了。

建隆四年(963)正月,宋太祖决定向荆湘地区发动进攻。命慕容延钊为湖南道行营前军都部署、枢密副使,李处耘为都监,率领十州军队在襄阳(今湖南襄阳)会合,以讨伐张文表为名,出兵湖南。慕容延钊此时已经不能行走,赵匡胤即让其“肩舆即戎事”,也就是说,只要慕容延钊还活着,抬也要抬到战场上去。

为什么赵匡胤一定要让慕容延钊带病去?这里面恐怕还是李处耘的原因。李处耘在拥立赵匡胤陈桥兵变这件事情上可以说是卖了很大的力气,赵匡胤必然想重用李处耘。由于李处耘从未亲带大军出征的经历,所以还必须要一个有这样经历的人陪伴。正如司马穰苴当年请齐君派一个得力的人监军一样。李处耘再厉害,也跟司马穰苴有差距,若想成功,必然会选择一个非常有把握的人同去。这个人选慕容延钊最好不过。

后来,慕容延钊平定荆湘,却仅得检校太尉,比之赵匡胤拥立的其他诸将,慕容延钊此时才得此封号,可谓晚矣。当年冬天,慕容延钊病逝。

从慕容延钊的经历来看,怎么说都看不出他与赵匡胤有多铁的关系。因此,友善与称兄的说法,无非是史家为美化赵匡胤为众人所推举所采取的一种手段而已。权力的博弈——杯酒释兵权

赵匡胤刚刚当皇帝时,并没有在意武将们手中的兵权,他还是比较相信哥们儿义气的。

杯酒释兵权的始作俑者是赵普,这位“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军师,适时提醒太祖,得防着那些手握重兵、威望甚高的将军们,“稍夺其权,制其钱粮,收其兵权”,这是赵书记(赵普担任赵匡胤的节度掌书记)给新天子治军的十二字方针。

说起来,并非赵普有多先见之明,军阀动辄扳倒当朝皇帝自己坐上龙椅的事情,在五代,属于家常便饭。这正是赵普替太祖担心的起因。而另一个更具说服力的例证是,赵匡胤就是拥有无边的军权后,从人家后周七八岁孩子柴宗训手里,把天下“顺”到手的。你能顺别人的天下,就敢保证别人不会顺你的天下?道理很简单。

赵普提醒时,赵匡胤开始还有些迟疑,哥们儿会掀翻我吗?回到后宫一琢磨,情况确实还不容轻视。尤其是他梳理回忆起自个儿黄袍加身的一个个细节,再也坐不住了。随后便上演了那一出颇具传奇色彩的“杯酒释兵权”的桥段。

那日,赵匡胤在宫里举行宴会,请石守信、王审琦等几位老将喝酒(此时是公元961年)。

酒过几巡,赵匡胤命令在旁侍候的太监退出。他拿起一杯酒,先请大家干了杯,说:“我要不是有你们帮助,也不会有现在这个地位。但是你们哪里知道,做皇帝也有很大难处,还不如做个节度使自在。不瞒各位说,这一年来,我就没有睡过一夜安稳觉。”

石守信等人听了十分惊奇,连忙问这是什么缘故。赵匡胤说:“这还不明白?皇帝这个位子,谁不眼红呀?”

石守信等听出话音来了。大家着了慌,跪在地上说:“陛下为什么说这样的话?现在天下已经安定了,谁还敢对陛下三心二意?”

赵匡胤摇摇头说:“对你们几位我还信不过?只怕你们的部下将士当中,有人贪图富贵,把黄袍披在你们身上。你们想不干,能行吗?”

石守信等听到这里,感到大祸临头,连连磕头,含着眼泪说:“我们都是粗人,没想到这一点,请陛下指引一条出路。”

赵匡胤说:“我替你们着想,你们不如把兵权交出来,到地方上去做个闲官,买点田产房屋,给子孙留点家业,快快活活度个晚年。我和你们结为亲家,彼此毫无猜疑,不是更好吗?”

石守信等齐声说:“陛下给我们想得太周到啦!”

第二天,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张令铎、赵彦徽等上表声称自己有病,纷纷要求解除兵权,宋太祖欣然同意,让他们罢去禁军职务,到地方任节度使,并废除了殿前都点检和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司。禁军分别由殿前都指挥司、侍卫马军都指挥司和侍卫步军都指挥司,即所谓三衙统领。在解除石守信等宿将的兵权后,太祖另选一些资历浅,个人威望不高,容易控制的人担任禁军将领。禁军领兵权析而为三,以名位较低的将领掌握三衙,这就意味着皇权对军队控制的加强,以后宋太祖还兑现了与禁军高级将领联姻的诺言,把守寡的妹妹嫁给高怀德,后来又把女儿嫁给石守信和王审琦的儿子。张令铎的女儿则嫁给太祖三弟赵光美。

过了一段时期,又有一些节度使到京城来朝见。赵匡胤在御花园举行宴会,席间,他说:“你们都是国家老臣,现在藩镇的事务那么繁忙,还要你们干这种苦差,我真过意不去!”

有个乖巧的节度使马上接口说:“我本来没什么功劳,留在这个位子上也不合适,希望陛下让我告老还乡。”

也有个节度使不知趣,唠唠叼叼地把自己的经历夸说了一番,说自己立过多少多少功劳。赵匡胤听了,直皱眉头,说:“这都是陈年老账了,尽提它干什么?”

赵匡胤收回地方将领的兵权以后,建立了新的军事制度,从地方军队挑选出精兵,编成禁军,由皇帝直接控制;各地行政长官也由朝廷委派。通过这些措施,新建立的宋王朝开始稳定下来。

赵匡胤的做法后来一直为其后辈沿用,主要是为了防止兵变,但这样一来,兵不知将,将不知兵,能调动军队的不能直接带兵,能直接带兵的又不能调动军队,虽然成功地防止了军队的政变,但却削弱了部队的作战能力,以至后来宋朝在与辽、金、西夏的战争中,连连败北。“杯酒释兵权”的负面因素,主要是由于“以防弊之政,作立国之法”,一些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政策和措施,转化成为它的对立面。“冗官”、“冗兵”和“冗费”与日俱增,使宋朝封建国家逐渐陷于积贫积弱的局势中,难以自拔。这也是宋朝最终灭亡的根本原因。

再者看,“杯酒释兵权”是宋太祖赵匡胤与整个武将集团的一场政治博弈,既然是博弈,作为博弈双方的任何一方都不可能无本生利,不付代价。很显然,在这场政治博弈中,武将集团虽然失去了手中的“兵权”,但换来了皇帝赵匡胤许诺与赏赐的奢侈与享乐,对国家来说平白滋生了一些新的腐败与贪婪阶层,对百姓来说则是无形增加了更多更大的负担与伤害。显然,这种做法有些得不偿失,于国于民利弊同在。

据史料记载,太祖的武将们后来几乎清一色地都成为“贪财好色”之徒。史书上称石守信“累任节镇,专务聚敛,积财巨万”;王全斌“破蜀日,夺民家子女玉帛”,纵兵大掠蜀中;王仁赡破蜀之日,“纳李廷珪妓女,开丰德库取金宝”;楚昭辅“颇吝啬,前后赐予万计,悉聚而畜之。尝引宾客故旧至藏中纵观,且曰:‘吾无汗马劳,徒以际会得此,吾为国家守尔,后当献于上。’及罢机务,悉以市善田宅,时论鄙之。”崔彦进“频立战功,然好聚财货,所至无善政。”曹翰“贪冒货赂。”张铎“州官岁市马,张铎厚增其直而私取之,累至十六万贯,及擅借公帑钱万余缗,侵用官曲六千四百饼。”田景咸“性鄙吝,务聚敛,每使命至,惟设肉一器,宾主共食。”王晖“性亦吝啬,赀甚富,而妻子饭疏粝,纵部曲诛求,民甚苦之”……这一切的一切,皆由“杯酒释兵权”而来,平添许多悲剧色彩。

当然,我们也必须看到,太祖时期的一些武将在最初时期,其实并不都想跻身贪污腐败行列,但因害怕过于洁身自好而被赵匡胤怀疑有不臣之心,只好以“作秀”方式应付,故意装出自轻自贱、自甘堕落的样子,但后来环境改变人,意志不坚定的人就容易变坏。如石守信原本是一员仁将,不仅作战勇猛,且一向重义轻利,可自从“杯酒释兵权”事件发生后,他忽然顿悟,从此开始追求声色犬马,疯狂聚敛财物。对他的这一异常“表现”,《宋史》如此评价道:“岂非亦因以自晦者邪?”话说得很透彻,原来他老兄不过是像当年秦朝大将王翦那样,在出征灭楚途中为了消除秦始皇的疑虑,故意“自污”罢了。

而另一位武将王全斌,史书上也说他之前一直表现很好,为人素来“轻财重士,不求声誉,宽厚容众,军旅乐为之用”,只是在“杯酒释兵权”后,他竟像换了个人似的,克蜀之日,竟自己带头并放纵部下大肆搜掠蜀中,“侵侮宪章,专杀降兵,擅开公帑,豪夺妇女,广纳货财,敛万民之怨嗟,致群盗之充斥”。如此种种,“杯酒释兵权”的后遗症已跃然纸上,无可否认。太祖的诡计——灌醉讹银子

这可能只是个传说,也可能只是个故事,是否真实存在,无从考究。

在后人看来,赵匡胤这一招“杯酒释兵权”玩得轻松、玩得巧妙、玩得不费吹灰之力。据说,赵匡胤本人并不这么认为。为了让这些人交出兵权,他付出的可不仅仅是几杯水酒的代价。按照赵匡胤在酒桌上承诺的条件,三大项支出是必须的:一是十几个将军,人人得一大片良田,建一座舒适安逸的豪宅庄园;二是许多如花似玉的妙龄美女,皇族要忍痛割爱先任凭将军们挑选消受;三是,还得搭上自家儿女,跟这伙哥们儿联姻!

当一切如愿达成,天下逐步平静下来以后,赵匡胤的心里不平之气愈发憋闷。天下都姓赵了,凭什么我要拿那么些良田、豪宅、美女来跟你们交换呢?难道我坐了龙椅,兵权还不名正言顺地归我所有吗?还需要我自掏腰包讨价还价地跟你们商量?你们怎么吞进去的,就怎么给我吐出来!

于是,“杯酒释兵权”之后,赵匡胤又亲手导演了一场更精彩的戏,这一招真令人叫绝,姑且就叫“灌醉讹银子”吧。

冯梦龙的《智囊》里记载有这么一段:“艺祖既以杯酒释诸将兵权,又虑其所蓄不赀。每人赐地一方盖第,所费皆数万。又尝赐宴,酒酣,乃宣各人子弟一人扶归。太祖送至殿门,谓其子弟曰:‘汝父各许朝廷十万缗矣!’诸节度使醒,问所以归,不失礼于上前否?子弟各以缗事对。疑醉中真有是言,翌日,各以表进如数。”

艺祖就是赵匡胤——有文艺范儿的皇帝。赵匡胤花大价钱收回兵权之后就后悔了,老是惦记着这伙人手里的银子太多了。怎么办呢?如法炮制,但这回,朕要给你们玩个更新鲜刺激的。

这一天,赵匡胤邀请各位老哥们儿来喝酒,笑脸相迎,特命各位:不要在朕面前拘束,尽管放开了喝,今天这里没有君臣,只有老哥们儿聚会,不喝倒不算喝好。圣上开恩,各位受宠若惊,心花怒放,最后,个个喝得东倒西歪,不省人事。这时候,赵匡胤让人通知各位将军的家人来领人。将军们的儿子急匆匆赶到皇宫,扶起瘫软如泥的父亲准备回家。且慢,赵匡胤有话要说:“各位贤侄别忙着走,你们的父亲方才在朕面前答应说,每人向朝廷捐献一个亿(文),可别食言,明日快快送上。”

第二天,各位将军酒醒了,头一件事是先问儿子们:“昨儿个没在圣上面前胡说八道吧?有没有失礼的地方?”儿子们焦急的却不在这儿,张口就问老爷子:“皇上说你在酒桌上应承捐献朝廷一个亿,可有此事?”

将军们当时都喝失忆了,昨天在酒宴上到底都说了些什么,此刻是一句也想不起来了。然而,皇帝面前无戏言,兴许说过,如不兑现,岂不是欺君?又不能去跟皇上对证,没办法,每家赶紧抵押借贷卖房卖地,凑足一亿,照数上缴府库。

收兵权付出的成本,赵匡胤一桌酒菜,又囫囵赚了回来——皇帝的便宜,岂是说占就占的?3. 李煜之死:一代词帝的兴衰荣辱绝代风雅人,错生君王家

南唐后主李煜,原名从嘉,字重光,号钟山隐士、钟峰隐者、莲峰居士、钟峰白莲居士。他不仅生日特别奇巧(他出生于七夕节),出生之后的相貌也与常人不同,史书称之为“骈齿重瞳”,就是有两层门牙和一个眼睛里有两个瞳孔。他长大之后,英俊秀美,才气逼人,他“精究六经,旁纵百氏”,善诗词、精书画、通音律,身边簇拥着南唐文人韩熙载、冯延巳、李建勋、徐铉等。在即位之前,他一直过着“心志于金石,泥花月于诗骚”的文人雅士的生活。

他本来就诗性风流,南唐政治斗争的残酷更加促使他选择逃避现实,一心向文。他父亲是个温厚、与世无争的人,因为皇位的问题却屡屡和皇叔们闹得不欢而散,朝中大臣们亦是貌合神离,父亲整天愁眉不展,让他觉得为人君也没有多少乐趣。给李煜刺激最大的还是他的哥哥前太子弘冀,他们之间本来感情很好,是无话不谈的兄弟。但李煜长大之后,慢慢有了人君之像,尤其是他眼睛重瞳,这是传说中的大舜和西楚霸王项羽才有过的异相。弘冀慢慢对李煜嫉恨起来,害怕李煜将来和他争夺太子之位。李煜其实对皇权这东西并不感兴趣,他后来给赵匡胤的上书时曾说过:“自出胶庠,心疏利禄,被父兄之萌育。乐日月以优游。”他在《渔父》词中也说:“一壶酒,一竿鳞,世上如侬有几人”,“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这些话确实是他内心的真实写照。哥哥弘冀猜忌他,他虽然很伤心,但他对哥哥还是一如既往的好。弘冀因为玩弄阴谋,重疾缠身,李煜跑前跑后地照顾他,弘冀深为感动。所以,在临死之前,弘冀对李煜吐露了他毒杀皇叔景遂的人间惨剧,这极大地刺激了李煜,使他对政治愈加厌恶。

因为李煜不是长子,而且弘冀也非常能干,李煜从未想过去做一国之君。他很想在藩王的位置上终老此生就可以了,他为自己取号为:钟山隐士、钟峰隐者、莲峰居士、钟峰白莲居士,其中均饱含着消极出世、逃避遁隐的意味。但弘冀和他父亲相继死后,南唐的江山却意外地落到了他的手上。

更加无奈的是,国库不丰,又屡兴干戈,他还要不停地向北方上贡。后周显德五年(958年),向后周称臣后,以劳军的名义,向柴荣送上银、绢、钱、茶、谷共百万。李煜刚登基时,也给宋贡去了金2000两、银20000两、纱罗缯彩三万匹。为收买宋宰相赵普,一次就送给人家50000两白银。南唐本是小国,这样折腾的结果常常是入不敷出。

南唐国中大臣一直精于弄权。自南唐开国后,就有宋齐丘和孙晟结成两党,争斗不已,互相攻击,造成了极大的内耗,前主李和中主李均不胜其烦。李煜即位后,朝中亦不乏硕才俊士,如:萧俨、陈乔、徐铉、韩熙载、潘佑等,但由于李煜摸不透他们的脾气,所以并不能做到知人善用,最典型的就是韩熙载。韩熙载(902—970),山东北海人,字叔言,五代南唐进士,工于文章诗词。他是南唐三朝老臣,兵部尚书。年轻时志向很大,他离开家乡来江南时,一个姓李的好朋友来给他送别,他就对李说:“江南要是任用我为宰相,要不了多久就会长驱直入,平定中原。”李也说:“中原要是让我当宰相,平定江南就好像探囊取物一样容易。”后来后周进攻江南,果然任用李为将,轻易就夺取了淮南之地。韩熙载因为是北方人,始终没有得到重用。李后主刚即位时,猜忌心很重,鸠杀了很多从北方来的大臣,韩熙载为逃避南唐李后主的猜疑而故意纵情声色。李煜对韩熙载的放荡行为很不满意,就派画家顾闳中潜入韩家,仔细观察韩的所作所为,然后画出来给他看。这幅画今天珍藏在故宫博物院,画名就叫《韩熙载夜宴图》。如此精美传神的图画,背后折射出来的却是当时南唐君臣互相怀疑、彼此不信任的尴尬状态。事后,韩熙载还是没有被李煜重用,最终在凄凉中死去。

虽然如此,李煜还是打起十二分精神来打理国家,力图给死气沉沉的南唐带来一点改变。即位初年,李煜也确实是励精图治,赏罚分明。他建立龙翔军,操练水战,以备不时之需。金陵烽火使韩德霸负责京城治安,但此人飞扬跋扈,经常无故欺压百姓,国子监教授卢郢打抱不平,将韩德霸拉下马来,痛揍了他一顿。韩德霸来李煜面前哭诉,李煜毫不手软,立即革了韩德霸的职。人们都为后主如此干脆利落的手段而眼前一亮,此事一时传颂江南。李煜一直想物色一位杰出的宰相,来辅助他挽狂澜于既倒。他也试图发挥韩熙载的作用,却因无法接受这么一个放荡不羁、纵妾卖春的人来做宰相,事情最终不了了之。他时常大力称赞那些为国家做出贡献的人,比如陆昭符入宋不辱使命,集贤殿学士徐锗,守正不阿,为国选拔了许多英才。这让满朝上下心服口服,一时人心思进,南唐气象为之一变,国家也获得暂时的安宁。是谁,感动了李煜的词笔“晓妆初过,沉檀轻注些儿个。向人微露丁香颗,一曲清歌,暂引樱桃破。罗袖裛残殷色可,杯深旋被香醪裛。绣床斜凭娇无那,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一首《一斛珠》将大周后艳丽娇憨的风情跃然纸上。这种香闺韵事,儿女柔情,赤裸裸地写了出来。“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多么烂漫,多么娇柔的儿女姿态,以现代眼光看,固然不足为奇,但是,在千年以前的封建社会里,那就够奇特的了。周后的多情,感动了李煜的词笔,李煜的词笔,介绍了多情的周后给千古瞻仰,文学是环境的产物,是情感的交流,在这里完全得到了印证。

李煜写这首词的时候,和大周后刚新婚不久,两人整日耳鬓厮磨,享受着快乐的生活。

大周后,名宪,字娥皇,南唐大臣周宗的长女,生得花容月貌,气质高雅,棋艺精湛,史书上说她“晓书史,善歌舞,精音律,尤以弹琵琶见长”。她的妹妹后来也嫁给李煜并封为后。后人为了区分她们两人,称姐为大周后,妹为小周后。

保大十二年(954),在李煜之父南唐元宗皇帝李璟的亲自主持下,大周后与李煜成婚,这一年大周后19岁,李煜小她1岁。李璟很喜欢这个儿子,对他的婚事也颇为重视。此前,大周后曾到宫中演奏过琵琶,李璟听后赞不绝口,将宫中至宝烧槽琵琶赏赐给了她。可见,李璟对这位儿媳妇相当满意。

大周后嫁给李煜之后受到专宠。虽然李煜还有其他姬妾,但只有大周后一人能与他精神相通。

据说,一日,大周后同李煜月夜赏雪饮宴,酒至半酣时,大周后邀请李煜起舞助兴。微微有些醉意的李煜笑着说道:“要我起舞也可,只要你能谱出新曲来,我就能随曲起舞。”大周后微微一笑,立即命人取来笔墨,只见她“喉无滞音,笔无停思”,一会儿工夫就谱了一首新曲。李煜接过新曲一看,大声叫妙,立即让乐伎演奏,自己则随着乐声舞了起来。大周后所作的这首曲子也因此被称为《邀醉舞破》。

这年的七夕前夕,李煜让人在碧落宫内造了一座富丽堂皇的月宫。七夕这天,无数歌舞乐伎扮成仙女的样子,奏演《霓裳羽衣曲》,李煜则带着大周后观看饮乐,直到很晚才散去。

不料,七夕后不久,大周后竟得了重病。李煜非常着急,日夜陪伴在她的身边,亲自照顾饮食,汤药也必定亲口尝过再喂她服下。然而,大周后的病一天重似一天,特别是她最疼爱的幼子仲宣4岁夭折,大周后“哀苦增剧”,眼看是不行了。

据说,大周后死前还遭受过严重的打击。陆游的《昭惠传》披露了事发细节:周蔷病了,这一次,她并没叫娘家人进宫伺候,想不到,她竟鬼使神差地撞见了周薇——这就怪了!妹妹进宫探视,自己为什么事先不知道?姐姐满腹狐疑,便不动声色地问妹妹:“你什么时候来的?”周薇原本是李煜私下叫来幽会的,可怜这个15岁的女孩儿,少不更事,哪里会睁眼说瞎话呀?姐姐一问,便羞红了双颊,如实招认:“已经进宫很多天了。”

一句话,真相大白!周蔷的病情急转直下。她悲愤地躺在床上,不吱声,不扭头,没过多久,这位风华绝代的佳人便香消玉殒了。死前,她亲手将烧槽琵琶和一直戴在手臂上的玉环留给李煜为念,然后沐浴更衣,化好妆,并亲手将玉蝉含放进口中,随后静静逝去。

其时,李煜哀苦骨立,杖而后起,亦如其丧考妣,且将投井以殉,赖救之获免,又亲撰诔文,作《昭惠周后诔》,对两人曾经的恩爱生活做了具体生动的描写,读罢为之动容。周后的死,令李煜悲痛不已,他的词风也是在这时有了转变。从香艳旖旎,到感伤悲切,一切皆因情起。是周后开启了李煜的灵思,让他无意做了“词中之帝”,虽为亡国之君,却被后世摧崇到诸多帝王之上。周薇忒多情,姐夫更风流

小周后,大周后的妹妹。比娥皇小14岁,李煜与娥皇结婚时,她年仅5岁。史书上并没有记载她的名字(有一说,名周嘉敏或周薇,字女英)。

随着时光的流逝,十年后,这个当年混沌未开的小女孩已出落成婀娜多姿的花季少女。周薇天生活泼,美丽可爱,深受后主李煜母后的喜爱,时常派人接她到宫中小住。周薇酷似初入宫时的姐姐,只是她比姐姐更年轻、更活泼。后因姐姐不幸病逝,周薇便被封为皇后,人们便把她称作小周后。

花季少女能当上皇后,全是出于偶然的一次机遇。那年,29岁的大周后突然生病,久治不愈。李煜十分着急,便召大周后的家属入宫探视。大周后的父母携带次女,入宫问候。大周后留家人在宫中多住数日,待自己病愈后再回去。然而,由于大周后父母因家事繁冗,不能不回去,就留下周薇在内宫服侍姐姐。

这天中午,午睡之后,李煜身着便装去看望周薇。为了给周薇一个意外的惊喜,他不让宫女通报,径直走向画堂。来到画堂门口,室内一片寂静,原来周薇午睡未醒。他悄悄掀起竹帘向里观看:周薇身着睡衣躺在绣榻上,睡衣薄如蝉翼,刚刚发育的处女挺拔的玉乳双峰若隐若现,那醉人的曲线随着淑女均匀的呼吸慢慢起伏,浓密、乌黑的秀发散铺在锦床上,睡美人发出均匀的呼吸声,少女特有的体香一缕缕传来。任是他李后主曾历阅风月无数,都不曾见过如此可惊为天人的睡美人之相。当下李煜不由得如痴如醉血脉贲张,更想近前看个真切,嗅个满足,便掀帘而进,却不料碰响了珠锁,发出了虽然不大而在他听来却是震撼心魄的响声……周薇猛然惊醒,扭头一看,李煜正尴尬地站在门口……

李煜回到澄心堂,回想这次与周薇的会面,一时心潮难平,便填写了一首《菩萨蛮》:

蓬莱院闭天台女,画堂昼寝无人语。

抛枕翠云光,绣衣闻异香。

潜来珠锁动,恨觉银屏梦。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