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中乡音漫录(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1 17:58:57

点击下载

作者:孙旭升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越中乡音漫录

越中乡音漫录试读:

前言

词条 鲁迅著作方言选周冠五著作方言选周建人著作方言选川岛著作方言选刘大白《故事的坛子》方言选胡兰成《今生今世》方言选周作人著作方言选范寅《越谚》选茹三樵《越谚释》选陈训正《甬谚名谓籀记》选陈训正《甬句方言脞记》选韩邦庆《海上花列传·方言简释》选张南庄《何典·校点》选樊恭烜《浙江象山方言考》选思衡《越语备检》

词目笔画索引

附录一 我所知道的知堂

附录二 周作人信札录存前言一

有人说:“七老八十的人还在那里爬格子爬个不停。”言下之意,不问可知。其实,我自己又何尝不是在想;去年我还写过这样一首小诗:盆里的丝瓜爬满了整个窗台,头还在向着天。爬吧,爬吧,我们都有这个缺点。

就人的本性而言,积极向上本无可厚非,但也要视年龄而定。且看树木,一到秋天就把叶子一片片卸下来,紧缩开支,准备过冬;而不是一味地疯长,好像有使不完的劲似的。人老了也应该检束自己,把世事看得淡一些,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借此驱散内心的空虚与寂寞。宋词云:“乃翁依旧管些儿:管竹,管山,管水。”城里人无山水竹木可管,所以就借种花、养鱼等等作为消遣。我因为不善于养鱼种花,所以就挑了“爬格子”这门行当,而不是说我在这方面有特别的天赋。二

远在“文革”后期,我因为闲着无聊,就摘抄书画家的轶事,同时还记录了不少越中方言,如今还保存着一个小册子,题曰《越语备检》,署名思衡,就是眼下这本《越中乡音漫录》的前身。最初我用“随语记录”法,就是从人们的嘴上(也包括自己的)把方言记录下来。这个方法的好处是“新鲜”,有如黄瓜刚从藤上摘下来;缺点是耗时费力太多,就像“守株待兔”,要是兔子不出现可怎么办?所以我就改用“附舟还乡”法,就是从鲁迅、周作人等越人的著作中找出例子来。这有三个好处,一是这些人的著作早已存在,所以找起来就比较有把握;二是他们已做过一番筛选的工作;三是对某些难懂的方言往往有所诠释。这些越人之中,特别是鲁迅和周作人,他俩不仅是写文章的能手,也是运用方言的积极分子。我将他俩的著作(不包括翻译作品)重新看了一遍,发现那里的方言竟比我原先想象的还要多。

当然,越中方言浩如烟海,单靠“二周”等几个越人的著作是不够的,所以我就又把注意力转而致他,譬如韩邦庆的《海上花列传》和张南庄的《何典》就是我首先想到的。古代的吴越是两个国家,虽然战争不断,但毕竟是山水相连的邻邦,所以在民俗语言诸方面都有着极其相似的地方。同时,这两部小说不仅是吴语文学中的佼佼者,还大量运用方言,其中有好多就是越人也一直在使用的。《海上花列传》好版本难找,我这一本还是该书的整理者典耀先生特地从北京寄来送我的,其中多含勉励之意。三

有一次,我随一位师长去看望一位绍兴籍的老作家,我对他说起绍兴的方言。他说:“别看这区区的方言,要解释它还真不是一桩容易事。”他突然问我:“绍兴人说东西差叫‘息’,你知道这个字应该如何写?”我说“‘皮革’的‘革’字旁加一个‘以及’的‘及’字,据《西湖游览志余》说是‘讳低物为靸’,读若‘歇’”。但是他却说:“据鲁迅的朋友陶望潮说,这是有人把‘好歹’的‘歹’字错认为‘一朝一夕’的‘夕’字所致,开始大家都当作笑话流传,后来不知道为什么竟成了一句方言了。”他还说,方言的成分很复杂,有的是方言,也就是“土语”,有的却是“外来语”,读音就不同。譬如“跑来跑去”说的是土音,独有“跑马灯”的“跑”字读若“抛”,据说这是由绍兴在北京做官的人带回来的。关于方言的读音“有例外”,我还曾见周作人在一篇《方言与官音》的文章中说过:“大概学方言难处不在发音别扭,读音有例外最是麻烦事,例如‘大’字读‘陀’(去声),用于读书时的官音则仍为‘大’,地名如‘大路大坊口’读土音,‘大云桥大善寺’却又用官音。‘水’字土音读若“史”,地名大抵一律如此,但人名如鲁迅小说中的运土本名运水,又仍读作绥(上声)而不叫作‘运史’。又如‘猪’土音读‘支’,‘桃子’读‘桃执’,‘人’读‘银’,但‘鸡子、鸭子、杏仁、朱红柿’,都还是照普通读法,不曾改变。”四

方言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一词语(包括语音、语法),二名物,三风俗(包括各种传说),都是最贴近老百姓生活的东西。我们习惯把故乡的一条干流叫作“母亲河”,因为它不仅哺育我们长大,还是我们“游于斯,钓于斯”的好伙伴。方言不及河流具体,却也与我们有着“知痛着肉”的关系,所以也不妨称之为“母亲语”。一个人别的都可能忘记,包括后学的多种语言,只有“母亲语”是不会忘记的;不仅不会忘记,越到老年印象就越深刻。朱舜水是明末遗民,明亡后起兵反清,后来失败,就流寓日本,能操倭语,但一有机会就与身边的人说余姚话,讲浙东的民间故事,也不管别人听得懂听不懂。

从传情达意的功能来说,方言比不上大众语,即普通话。但就文学的创作而言,它也是一股不可或缺的力量。一个文学家不管他的活动空间有多大,归根到底还是属于某一地区的。譬如鲁迅像一颗流星似的划过大半个中国,但是说到底还是绍兴人,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会稽山下之平民”。绍兴话是他最熟悉的语言,绍兴事是他最爱听的故事。他的小说散文无人说是乡土文学,但是却包含着浓郁的乡土气息;绍兴的事不必说,绍兴的话也随处可见。他在《写在〈坟〉后面》中说:“我以为我倘十分努力,大概也还能够博采口语,来改革我的文章。”这博采口语之中,也就包括方言在内。周作人的看法也一样,他在《歌谣与方言调查》中说:“我觉得现在中国语体文的缺点在于语汇之太贫弱,而文法之不密还在其次,这个救济的方法当然有采用古文及外来语这两件事,但采用方言也是同样重要的事情。”五

上面我说了许多关于越中方言的话,仿佛要对它作一番研究似的,其实不然;我写这本小书,主要是受了“思乡的蛊惑”。所谓“野人怀土,小草恋山”,人是没有不爱他的故乡的。但是爱也有一定的内容,大概环境、人物、饮食、语言就是载体。人到老年,故乡也不可能不变,尽管高楼林立,风景如画,“但要找我的故乡只在梦里”。人物更不足恃,所谓物是人非,几十年间不仅老一辈都已作古,就是当年“排排坐,吃果果”的小伙伴也已经为数不多。饮食的变化也许少一点,但是许多食品也都在优胜劣败中消失,即使存在,也往往没福消受,不是齿牙零落,就是胃纳欠佳,孔子“三臭而不作”,实在也只能如此。只有语言好像变化不大,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年过八旬,村里的小孩子自然不会认识他,他就拿出一张“金名片”来:一口地道的萧山话。我没有朱、贺两位前辈的遭遇,但与故乡也总是处在若即若离中,从前住在富春江边,现在定居杭州城里,虽然与故乡都只有一江之隔,但是醒里梦里想的却还是以故乡的事情为多。鲁迅曾在致许寿裳的信中说:“虽于所见事状,时不惬意,然兴会最佳者,乃在将到未到时也。”我现在一边记录着乡音,一边就像是走在回乡的路上:蓝天里白云绵绵,白墙黑瓦——映衬出青山一片。流水绕过村庄,好地方还在那边。2014年5月5日写于杭州古砖街巷寓居词条鲁迅著作方言选

1【送】鲁迅《呐喊·自序》:“我从一倍高的柜台外送上衣服或首饰去。”通常解释为递或呈。方言讳典当为送,或者含有此意。陆游《五月十日晓寒甚闻布谷鸣有感》:“弊裤久当脱,短褐竟未送。”自注曰:“吴中谚语曰:‘未吃端午粽,布袄未可送。’俗谓典质曰送。”不是通常所谓赠送。吴中指杭州。

2【伊】鲁迅《呐喊·自序》:“然而伊哭了。”伊,人称代词,即他(她),男女均可用。但多数用于女性。周作人《苦雨斋序跋文·空大鼓序》:“除改正错字及标点以外一仍其旧,即如代表女性的字也仍用‘伊’,不去把它一一改写作‘她’了。”

3【两眼】鲁迅《呐喊·狂人日记》:“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犹几眼。两是约数,并非一加一等于二。

4【铁青】鲁迅《呐喊·狂人日记》:“眼色也同赵贵翁一样,脸色也都铁青。”青黑色,形容人在恐惧、盛怒或患病时发青的脸色。

5【风声】鲁迅《呐喊·狂人日记》:“赵贵翁虽然不认识他,一定听到风声。”传闻,谓不很确切的消息。

6【冤对】鲁迅《呐喊·狂人日记》:“约定路上的人,同我作冤对。”冤家对头。作冤对,即作对。

7【咬你几口】鲁迅《呐喊·狂人日记》:“我要咬你几口才出气!”表示痛恨之极。

8【出了一惊】鲁迅《呐喊·狂人日记》:“我出了一惊。”吃了一惊。

9【一只鸡鸭】鲁迅《呐喊·狂人日记》:“进了书房,便反扣上门,宛然是关了一只鸡鸭。”一只鸡或一只鸭,并非狂人的语误。如鲁迅在《花边文学·序言》中说:“至于我们的意见不同之处,是我以为我们无须希望外国人待我们比鸡鸭优……”

10【白厉厉】鲁迅《呐喊·狂人日记》:“他们的牙齿,全是白厉厉的排着,这就是吃人的家伙。”常指露出洁白的牙齿,令人想到凶狠的野兽。

11【横竖】鲁迅《呐喊·狂人日记》:“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横也罢,竖也罢,犹似说“反正”。也写作“横直”。

12【笑吟吟】鲁迅《呐喊·狂人日记》:“书上写着这许多字,佃户说了这许多话,却都笑吟吟的睁着怪眼睛看我。”犹笑嘻嘻。

13【蒸鱼】鲁迅《呐喊·狂人日记》:“陈老五送进饭来,一碗菜,一碗蒸鱼。”饭锅里蒸熟的鱼,称为“蒸鱼”。这与用的灶有关系。清人汪辉祖任湖南宁远县知县,劝当地人废鼎用(绍兴)灶,有一篇文章收在《善俗书》里,文云:“余家于越,炊爨以柴以草,宁县亦然,是越灶之法宁邑可通也。越中居人皆有灶舍,其灶约高二尺五六寸,宽二尺余,长六尺八尺不等。灶面着墙处,墙中留一小孔,以泄洗碗之水。设灶口三,安锅三口,小锅径宽一尺四寸,中锅径宽一尺六寸或一尺八寸,大锅径宽二尺或二尺二寸。于两锅相隔处旁留一孔,安砂锅,一曰汤罐,三锅灶可安两汤罐,中人之家大概只用两锅灶。尺四之锅容米三升,如止食十余人,则尺六尺八一锅已足。锅用木盖,约高二尺,上狭下广。入米于锅,米上余水二三指。水干则饭熟矣。以薄竹编架,横置水面,肉汤菜饮之类,皆可蒸于架上,一架不足,则碗上再添一架,下架蒸生物,上架温熟物,饭熟之后稍延片时,揭盖则生者熟,熟者温,饭与菜俱可吃,而汤罐之水可供洗涤之用,便莫甚焉。锅之外置石板一条,上砌砖块,曰灶梁,约高二尺余,宽一尺余,著墙处可供灶神,余置碗盘等物。梁下为灶门,灶门之外拦以石条,曰灰床,饭熟则出灰于床,将满则迁之他处。……”

14【兜肚连肠】鲁迅《呐喊·狂人日记》:“吃了几筷,滑溜溜的不知是鱼是人,便把他兜肚连肠的吐出。”意谓尽肠胃中所有,即全部。

15【晓得】鲁迅《呐喊·狂人日记》:“我晓得他们的方法。”知道。不知道则说“不晓得”。

16【祸祟】鲁迅《呐喊·狂人日记》:“我晓得他们的方法,直捷杀了,是不肯的,而且也不敢,怕有祸祟。”迷信的人指鬼神带给人的灾祸。

17【劝转】鲁迅《呐喊·狂人日记》:“要劝转吃人的人。”劝其回心转意(不再吃人)。

18【斩新】鲁迅《呐喊·狂人日记》:“还有书上都写着,通红斩新。”即“崭新”。有时也说“簇新”。

19【堂门外】鲁迅《呐喊·狂人日记》:“他立在堂门外看天。”堂,堂屋或堂前。浙东的屋子,大多三间或五间,总把中间的一间作为堂前,堂门外即堂前门外,亦即所谓院子、天井或道地(稻地)。

20【痨病】鲁迅《呐喊·狂人日记》:“还有个生痨病的人,用馒头蘸血舐。”肺病。方言又称“肺痨病”、“损病”、“损症”。

21【见情】鲁迅《呐喊·狂人日记》:“怕还会有人见情。”知道好处。见,助动词。

22【过意不去】鲁迅《呐喊·狂人日记》:“不免有点过意不去。”觉得不好意思。

23【坐在堂前乘凉】鲁迅《呐喊·狂人日记》:“记得我四五岁时,坐在堂前乘凉。”堂前地处屋子当中,又不隔断,同时地下又都铺着大方砖,所以不仅比较宽敞,还比较渹(hōng)凉。六月夏天人就坐在这里乘凉。民间有《冬至九九歌》云:“六九七十二,黄狗躺阴地。”《夏至九九歌》云:“六九五十四,乘凉入佛寺。”都是同样的意思。关于“渹”字,《辞源》解释为“清凉”,并具引《世说新语·排调》:“刘真长始见王丞相,时盛暑之月,丞相以腹熨弹棋局,曰:‘何乃渹。’”注:“吴人以冷为渹。”周作人在《冬至九九歌》中说:“其次‘八九’这一句里,用了一个替代字,写作‘阴’字了,其实应读作去声的。此字本从三点水加一个‘阿訇’的‘訇’字,读作‘印’。《世说新语》里说王家子弟作吴语,有这个字,意思是说凉而不寒,夏天就棋枰(大概是漆器)去靠肚皮,这一句最能表得出这种感觉。”

24【和】鲁迅《呐喊·狂人日记》:“他未必不和在饭菜里,暗暗给我们吃。”读若“贺”,搀杂。

25【温酒】鲁迅《呐喊·孔乙己》:“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使酒加温。又叫烫酒。周遐寿在《鲁迅小说里的人物·温酒的工作》中说:“温酒在乡下通称烫酒……在绍兴吃老酒,用的器具与别处不大一样,它不像北京那么用瓷茶壶和盅子,店里用以烫酒的都是一种马口铁制的圆筒,口边再大一圈,形似倒写的凸字,不过上下部当是一与三的比例。这名字叫作窜筒,读如‘生窜面’的‘窜’,却是平声,圆筒内盛酒,拿去放在盛着热水的桶内,上边盖板镂有圆洞,让圆筒下去,上边大的部分便搁在板上。”

26【羼】鲁迅《呐喊·孔乙己》:“在这严重监督之下,羼水也很为难。”羼(chàn),掺杂。鲁迅杂文《热风·随感录三十三》:“先把科学东扯西拉,羼进鬼话……”

27【茴香豆】鲁迅《呐喊·孔乙己》:“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茴香豆与盐煮笋等等,通称“过酒坯”。周遐寿在《鲁迅的故家·小酒店里》说:“下酒的东西,顶普通的是鸡肫豆与茴香豆。鸡肫豆乃是用白豆盐煮漉干软硬得中,自有风味……为什么叫作鸡肫豆的呢?其理由不明白,大约为的嚼着有点软带硬,仿佛像鸡肫似的吧。茴香豆是用蚕豆,即乡下所谓罗汉豆所制,只是干煮加香料,大茴香或是桂皮……”鸡肫豆也可用蚕豆煮,不仅吃起来软硬适中,皮皱皱的也很像鸡肫。

28【荐头】鲁迅《呐喊·孔乙己》:“幸亏荐头的情面大,辞退不得。”介绍人。

29【描红纸】鲁迅《呐喊·孔乙己》:“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一种蒙童习字的范本,字为红色楷体,蒙童用墨笔涂描其上。

30【弔】鲁迅《呐喊·孔乙己》:“弔着打。”今写作“吊”,捆绑。也可解释为悬空挂着,如“上吊”。陈训正在《甬句方言脞记》中写作“了”字的倒写。

31【青筋条条绽出】鲁迅小说《呐喊·孔乙己》:“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人在情急时的状貌。另有“青筋暴绽”。张南庄《何典》卷十:“把个青筋饱绽的大头,弄得软瘫热化,眼泪撒撒落。”青筋指皮肤下可以看见的静脉血管。人在情急时这些血管就因充血而根根凸起,谓之饱绽。

32【粉板】鲁迅《呐喊·孔乙己》:“暂时记在粉板上。”涂以白漆的小木板,作记账用。平时挂在墙上。

33【发昏】鲁迅《呐喊·孔乙己》:“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脑子糊涂。有时只说一个“昏”字,或说:“昏了头了。”

34【服辩】鲁迅《呐喊·孔乙己》:“先写服辩,后来是打。”旧时犯法者画押承认的供状。服,心服;辩,辩理。当则服,不当则辩,故称。也作“伏辩”。周作人在《知堂集外文〈亦报〉杂笔·佩服老戏文》中说:“一个小花脸的公子与二花脸的帮闲被吊在台角里,打过一顿之后写伏辩。”

35【耳熟】鲁迅《呐喊·孔乙己》:“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声音熟悉。成语有“耳熟能详”,意思是:因经常听说而熟悉。另有“眼熟”,也是方言。

36【年关】鲁迅《呐喊·孔乙己》:“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旧时农历年底,债务人应向债权人清偿债务,过年如过关,故称年底为年关。俗语说:“有的人家搡糕裹粽,没有的人家东冲西冲。”冲,冲撞,到处赊米借钱,借以度过年关。

37【灯盏】鲁迅《呐喊·药》:“点上遍身油腻的灯盏。”通称香油灯。周遐寿在《鲁迅的故家·灯火》中说:“这灯有好几种,顶普通的是用黄铜所制,主要部分是椅子背似的东西,头部宽阔,镂空凿花,稍下突出一个铜圈,上搁灯盏,底部是圆的铜盘,高可寸许,中置陶碗,承接灯盏下的滴油,以及灯花余烬等。这名叫灯盏。”

38【撮】鲁迅《呐喊·药》:“那人一只大手,向他摊着;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用手指取物:一,物较细小,如“撮药”;二,嫌物秽恶,有怕敢沾手之意。此处作第二义解。

39【馒头】鲁迅《呐喊·药》:“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北方人称有馅的为包子,无馅的为馒头。但在浙东,馒头包子是不分的。周作人在日本小说《如梦记》的译文第五章的附记第二条说:“馒头,在日本不论有馅与否均如此称,中国江浙亦然,无包子之名也。”他还在《知堂集外文〈亦报〉随笔·馒头》中说:“古时候馒头是可以有馅的。宋人笔记说宋仁宗诞日赐群臣包子,但馒头之名更早,诸葛孔明之说固不可靠,唐梵志诗云,城外土馒头,馅草在城里,一人吃一个,莫嫌没滋味,可知馒头有馅唐时已然。”

40【灶下】鲁迅《呐喊·药》:“他的女人,从灶下急急走出。”汪辉祖在《善俗书》中介绍绍兴灶时说:“越中居人皆有灶舍。”灶下也就是灶舍。即普通所谓厨房。

41【灶火】鲁迅《呐喊·药》:“一面整顿灶火,老栓便把一个碧绿的包,一个红红白白的破灯笼,一同塞在灶里,一阵红黑的火焰过去时,店屋里散满了一阵奇怪的香味。”灶火就是汪辉祖在介绍绍兴灶时说“饭熟则出灰于床”的火灰,虽然火不旺,却能燉粥、煨番薯等。这里将人血馒头连同破灯笼一起塞在灶火中也正是这个意思。(参看上述“蒸鱼”条)

42【点心】鲁迅《呐喊·药》:“好香!你们吃什么点心呀?”越中一日三餐米饭,其间无论是饭食、面食或其他食品,均称为点心。

43【拗开】鲁迅《呐喊·药》:“十分小心的拗开了,焦皮里面窜出一道白气,白气散了,是两半个白面的馒头。”如是糕饼、馒头之类,通常多用“拍”字。《水浒传》第二十七回:“武松一个拍开看了,叫道:‘酒家,这馒头是人肉的?是狗肉的?’”但绍兴人习惯用“拗”字。

44【满脸横肉】鲁迅《呐喊·药》:“突然闯进来一个满脸横肉的人,被(披)一件玄色布衫。”形容人长得凶相,往往说“一脸横肉”。又说布衫是“披”着的,足见其人之“歪”派。

45【玄色】鲁迅《呐喊·药》:“突然闯进来一个满脸横肉的人,被(披)一件玄色布衫。”玄,天青色。黑深而玄浅。泛指黑色。思衡《越语备检》:“俗称黑色为元色,其实应当写作玄色才对。许慎《说文解字》‘玄’字项下说:‘黑而有赤色者为玄。’周作人在《避讳改姓》一文中说:‘“玄字”因康熙名字的关系,改写作“元”’,不但意义不对,而且声音各别,便一塌糊涂的改了:譬如玄色本是黑色,今如称为元色,岂不指的本色乎?’苏州有个玄妙观,北京有个崇玄观,也都因为避讳的缘故改‘玄’为‘元’,大家叫习惯了,也就将错就错,谁也不想去改正它了。”

46【饱绽】鲁迅《呐喊·药》:“康大叔见众人都耸起耳朵听他,便格外高兴,横肉块块饱绽,越发大声说。”犹饱满。参看“青筋饱绽”。

47【越发】鲁迅《呐喊·药》:“康大叔见众人都耸起耳朵听他,便格外高兴,横肉块块饱绽,越发大声说。”更加。

48【腰包】鲁迅《呐喊·药》:“第一要算我们栓叔运气;第二是夏三爷赏了二十五两雪白的银子,独自落腰包,一文不花。”钱包。参看“搭连”。

49【满们抄斩】鲁迅《呐喊·药》:“要是他不先告官,连他满们抄斩。”全家被杀。俗常以此骂人,含有诅咒之意。“们”,为“门”字之误。《呐喊·阿Q正传》即用“门”字:“我总要告一状,看你抓进县里去杀头,——满门抄斩——嚓!嚓!”

50【盘盘底细】鲁迅《呐喊·药》:“你要晓得红眼睛阿义是去盘盘底细的。”了解情况,多指“家底”即财产而言。

51【老虎头上搔痒】鲁迅《呐喊·药》:“他还要老虎头上搔痒,便给他两个嘴巴!”自找没趣。

52【贱骨头】鲁迅《呐喊·药》:“他这贱骨头打不怕。”意谓非打不可。《梦笔生花·杭州俗语杂对》:“烂屁股;贱骨头。”

53【城根】鲁迅《呐喊·药》:“西关外靠着城根的地面。”城墙边。越语指山脚边为“山脚根”。

54【纸锭】鲁迅《呐喊·药》:“外挂一串纸锭。”冥钱的一种。用锡箔纸糊成银锭的样子,用线连成一串。

55【硬着头皮】鲁迅《呐喊·药》:“但终于硬着头皮,走到左边的一坐坟前。”谓下了最大的决心。有冒死挺进之意。

56【神签】鲁迅《呐喊·明天》:“神签也求过了。”在神佛前求签。上面刻有文字符号用来占卜或赌博等的细长的小竹片,通称为签。

57【愿心】鲁迅《呐喊·明天》:“愿心也许过了。”在神佛面前有所承诺。

58【单方】鲁迅《呐喊·明天》:“单方也吃过了。”民间流传的药方。

59【料定】鲁迅《呐喊·一件小事》:“我料定这老女人并没有伤。”断定。

60【怕敢】鲁迅《呐喊·一件小事》:“我走着,一面想,几乎怕敢想到我自己。”不敢。

61【熬】鲁迅《呐喊·一件小事》:“我因此也时时熬了痛苦。”坚忍着。

62【隔夜】鲁迅《呐喊·头发的故事》:“我揭去一张隔夜的日历。”隔了一个晚上,即昨天。

63【一生世】鲁迅《呐喊·头发的故事》:“被社会践踏了一生世。”一辈子。

64【冒失鬼】鲁迅《呐喊·头发的故事》:“有的还跟在后面骂:‘这冒失鬼!’”做事莽撞的人。

65【大衫】鲁迅《呐喊·头发的故事》:“我于是不穿洋服了,改了大衫。”长衫,有时也说“长大衫”。

66【蒸干菜】鲁迅《呐喊·风波》:“女人端出乌黑的蒸干菜和松花黄的米饭。”青菜用盐腌过,晒干,称为干菜,有芥菜干、油菜干等。吃法很多,可以蒸肉,称为“干菜肉”;可以放汤,与虾壳、笋老头同蒸,称为“虾壳笋头汤”。周遐寿在《鲁迅的故家·蒸煮》中说:“大虾挤虾仁后与干菜少许,老笋头蒸汤,内中无甚可吃,可是汤却颇好,这种虾壳笋头汤大概在别处也是少见的。”最简单的是蒸干菜,用碗装了放在饭锅里蒸熟就成。愈多蒸干菜就变得愈黑、愈嫩、愈香。越中有“乌干菜,白米饭”的话。

67【夜叉】鲁迅《呐喊·风波》:“什么地方,闺女生了一个夜叉之类。”佛教指恶鬼。后来用来比喻相貌丑陋、凶恶的人。

68【出场人物】鲁迅《呐喊·风波》:“他在村人里面,的确已经是一名出场人物了。”犹今之所谓“公众人物”。越语中另有“场面上人”,意思与此相同。

69【矮凳】鲁迅《呐喊·风波》:“(七斤)慢慢地走来,坐在矮凳上。”通常与“长凳”相对称。矮凳长约尺半,宽约六寸,高约一尺。供吃饭或休息用。长凳长约六尺,宽约四寸,高可二尺,堪称高凳。

70【搡】鲁迅《呐喊·风波》:“装好一碗饭,搡在七斤的面前。”重重地放,含有摔的意思。范寅《越谚》卷下“单辞只义”有此字:“赏,去声。故与人物,令其难受。”

71【宝蓝色竹布】鲁迅小说《呐喊·风波》:“穿着宝蓝色竹布的长衫。”淡蓝色的布称竹布。有时也简称“竹布”,如同文云:“因为赵七爷的这件竹布长衫,轻易是不常穿的。”

72【贱胎】鲁迅《呐喊·风波》:“曾经骂过赵七爷是‘贱胎’。”骂人的话,有如“畜生”。

73【一班老小】鲁迅《呐喊·风波》:“这样的一班老小,都靠他养活的人……”犹全家的人。

74【恨棒打人】鲁迅《呐喊·风波》:“八一嫂也发怒,大声说,‘七斤嫂,你“恨棒打人。”’”打的是甲,恨的却是乙。越语另有“打红娘,骂小姐”的话。

75【活气】鲁迅《呐喊·故乡》:“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生气;活力。

76【歇息】鲁迅《呐喊·故乡》:“教我坐下,歇息,喝茶,且不谈搬家的事。”休息一回。

77【猹】鲁迅《呐喊·故乡》:“要管的是獾猪、刺蝟、猹。”鲁迅书信《致舒新城》:“‘猹’字是我据乡下人所说的声音,生造出来的,读如‘查’。但我自己也不知道究竟是怎样的动物,因为这乃是闰土所说,别人不知其详。现在想起来,也许是獾罢。”

78【值年】鲁迅《呐喊·故乡》:“那一年,我家是一件大祭祀的值年。这祭祀,说是三十多年才轮到一回,所以很郑重;正月里供祖像,供品很多,祭器很讲究,拜的人也很多,祭器也很要防偷去。”在规定的年分办理祭祖的事叫值年。

79【毡帽】鲁迅《呐喊·故乡》:“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绍兴人常戴的一种帽子,用羊毛制成,黑色。冬天可以保暖,雨天可以挡雨。作者在《寄〈戏〉周刊编者信》中说:“这是一种黑色的,半圆形的东西,将那帽边翻起一寸多,戴在头上的。”周作人在《知堂集外文〈亦报〉随笔·戴帽子》中说:“吾乡的老百姓冬天戴毡帽,夏天在家光头,外出晴天用草笠,雨天箬帽,我觉得这倒是很合理的。”

80【沙地上】鲁迅《呐喊·故乡》:“我们沙地上。”指海边一带地方。绍兴人习惯把钱塘江、曹娥江汇合处叫海,这一带地方就叫“沙地上”。

81【潮汛】鲁迅《呐喊·故乡》:“我们沙地里,潮汛要来的时候,就有许多跳鱼儿只是跳。”即潮水。有季节性的涨水,谓之汛。后来通称潮水为潮汛。又有潮汐:早潮为潮,晚潮为汐。

82【跳鱼儿】鲁迅《呐喊·故乡》:“我们沙地里,潮汛要来的时候,就有许多跳鱼儿只是跳。”作者在《辛亥游录二》中说:“水滨有小蟹,大如榆荚。有小鱼,前鳍如足,恃以跃,海人谓之跳鱼。”

83【偷空】鲁迅《呐喊·故乡》:“我一面应酬,偷空便收拾些行李。”拣闲空的时候。

84【干青豆】鲁迅《呐喊·故乡》:“这一点干青豆倒是自家晒在那里的。”毛豆在未老时收获,将青豆煮熟晒干,称干青豆,可以消闲、下酒。

85【抬秤】鲁迅《呐喊·故乡》:“下午,他拣好了几件东西:两条长桌,四个椅子,一副香炉和烛台,一杆抬秤。”又叫“扛秤”,称物时须由二人扛着。

86【草灰】鲁迅《呐喊·故乡》:“他又要所有的草灰(我们这里煮饭是烧稻草的,那灰,可以做沙地的肥料)。”

87【狗气杀】鲁迅《呐喊·故乡》:“杨二嫂……便拿了那狗气杀(这是我们这里养鸡的器具,木盘上面有着栅栏,内盛食料,鸡可以伸进颈子去啄,狗却不能,只能看着气死),飞也似的跑了。”我曾在富阳听人说,里山地方有个谜语也是说狗气杀的:“为了戍家造个城,造起城市大放心。酉家一到低头进,戍家一到气凶凶。”实在还不及鲁迅说的生动。狗气杀平常叫鸡食砦或鸡食盆,萧山地方有句谚语曰:“倒翻鸡食盆,大家吃弗成。”显然是从狗气杀引申出来的。

88【装小脚】鲁迅《呐喊·故乡》:“(杨二嫂)便拿了那狗气杀飞也似的跑了,亏伊装着这么高底的小脚,竟跑得这样快。”旧社会的妇女以脚小为美,有的为了“装小脚”,就在脚底下垫上一块木头,所以走起路来很不方便。方言常把过分“客气”叫作“装小脚”,含有扭捏、羞涩的意思。

89【大头鱼】鲁迅《呐喊·阿Q正传》:“油煎大头鱼。”即鱅鱼,头特别大,俗称胖头鱼。拿它与豆腐同煮,称为鱼头豆腐,在杭州也是一碗名菜,通称木榔豆腐。木榔即木榔头,头指大头鱼。

90【犯忌】鲁迅《呐喊·阿Q正传》:“阿Q是有见识的,他立刻知道和‘犯忌’有点抵触,便不再往底下说。”忌讳。

91【癞疮疤】鲁迅《呐喊·阿Q正传》:“他癞疮疤块块通红了。”鲁迅在《致山上正义》信中说:“癞疮疤,即因疥癣而变秃处的痕迹。”

92【虫豸】鲁迅《呐喊·阿Q正传》:“我是虫豸——还不放么?”虫子。豸(zhì):没有脚的虫。另有“虫豸垃煞”一语,表示至微至陋。垃煞,或即垃圾。

93【遭了瘟】鲁迅《呐喊·阿Q正传》:“阿Q这回可遭了瘟。”遭了灾。

94【赛神】鲁迅《呐喊·阿Q正传》:“这是未庄赛神的晚上。”迎神赛会。周作人在《药堂杂文·关于祭神迎会》中说:“诸神照例定期出巡,大约以夏秋间为多,名曰迎会,出巡者普通是东岳,城隍,张老相公,但有时也有佛教方面的,如观音菩萨。”

95【抬举】鲁迅《呐喊·阿Q正传》:“他肯坐下去,简直还是抬举他。”看重或奉承,有时也包括提拔。

96【中】鲁迅《呐喊·阿Q正传》:“好容易才捉到一个中的。”中等或中档;或不大不小,适中的。

97【骨头痒】鲁迅《呐喊·阿Q正传》:“你的骨头痒了么?”犹言“犯贱”,非敲打不可。鲁迅在《致山上正义》信中说:“自己去招打(因自己不好,而挨打的)的大傻瓜。”

98【哭丧棒】鲁迅《呐喊·阿Q正传》:“就是阿Q所谓哭丧棒。”哭丧棒,就是送葬时子孙手里拿的青竹棒。猜想出典在于《二十四孝》中的“孟宗哭竹”。孟宗,三国吴江夏人,字恭武,本名宗,因避孙皓字讳,改名仁。少从南阳李肃学,以孝著称。为盐池司马时不避嫌疑,以鮓寄母。后为吴令,以母丧,弃官回家。官至司空。有“泣竹生笋”的传说。

99【晦气】鲁迅《呐喊·阿Q正传》:“我今天为什么这样晦气。”倒霉(倒楣)。鲁迅在《致山上正义》信中说:“晦气(迷信,据说如见到尼姑,便晦气一日)。”

100【断子绝孙】鲁迅《呐喊·阿Q正传》:“这断子绝孙的阿Q!”没了后代。是很严厉的一句咒骂。

101【合眼】鲁迅《呐喊·阿Q正传》:“他很不容易合眼。”闭上眼睛,亦即睡着。

102【睏觉】鲁迅《呐喊·阿Q正传》:“我和你睏觉。”即今所谓上床。不是普通所说的睡觉。

103【短见】鲁迅《呐喊·阿Q正传》:“短见是万万寻不得的。”指自杀。常说“寻短见”。

104【赔罪】鲁迅《呐喊·阿Q正传》:“明天用红烛——要一斤的——到赵府上去赔罪。”周遐寿在《鲁迅小说里的人物·讨饶》中说:“平民被投了地保,向阔人家赔罪,在乡下称作‘讨饶’,其最普通的办法是送去一对蜡烛。”

105【一注钱】鲁迅《呐喊·阿Q正传》:“他早想在路上拾得一注钱,但至今还没有见。”鲁迅在《致山上正义》信中说:“‘一注钱’,即很多钱。”有时也说“一笔钱”,多指数目较大的。

106【照壁】鲁迅《呐喊·阿Q正传》:“他竟在钱府的照壁前遇见了小D。”与大门相对的一堵矮墙,作为屏蔽之用,叫作照壁。

107【拔步】鲁迅《呐喊·阿Q正传》:“阿Q没有说完话,拔步便跑;追来的是一匹很肥大的黑狗。”提起脚步。

108【搭连】鲁迅《呐喊·阿Q正传》:“看去腰间还挂着一个大搭连。”关于搭连,周遐寿在《鲁迅小说里的人物》中有解释:“搭连是旧式的钱袋,大形的名被囊,长方袋四周密缝,只在一面正中开口,被褥平摺放入,便于装置马上,当时古代北方旅行之具,中形的名钱搭,长二尺许,正与一贯钱的长度相当。虽然也可以放米谷什物,小形的即搭连,长不及一尺,挂腰带或裤带上,但一般老百姓只用一种带有钱兜的阔的马带,搭连可能还是城里人的物品吧。”

109【不上紧】鲁迅《呐喊·阿Q正传》:“或怨邹七嫂不上紧。”不抓紧;不当一回事。

110【老鹰不吃窝下食】鲁迅《呐喊·阿Q正传》:“做这路生意的大概是‘老鹰不吃窝下食’,本村倒不必担心的。”盗贼不在本地作案。

111【警醒】鲁迅《呐喊·阿Q正传》:“只要自己夜里警醒的就是了。”提高警惕。

112【细底】鲁迅《呐喊·阿Q正传》:“还要寻根究底的去探阿Q的细底。”亦即底细,详细情况。

113【乌篷船】鲁迅《呐喊·阿Q正传》:“有一只大乌篷船到了赵府上的河埠头。”周作人曾在《泽泻集·乌篷船》一文中云:“乌篷船大的为‘四明瓦’(Sy-menngoa),小的为脚划船(划读如uoa),亦称小船。篷是半圆形的,用竹片编成,中夹竹箬,上涂黑油;在两扇‘定篷’之间放着一扇遮阳,也是半圆的,木作格子,嵌着一片片的小鱼鳞,径约一寸,颇有点透明,略似玻璃而坚韧耐用,这就称为明瓦。三明瓦者,谓其中舱有两道,后舱有一道明瓦也。船尾用橹,大抵两支,船首有竹篙,用以定船。船头着眉目,状如老虎,但似在微笑,颇滑稽而不可怕,唯白篷船则无之。三道船篷之高大约可以使你直立,舱宽可以放下一顶方桌……小船则真是一叶扁舟,你坐在船底席上,篷顶离你的头有两三寸,你的两手可以搁在左右的舷上,还把手露出在外边。在这种船里仿佛是在水面上坐,靠近田岸去时泥土便和你的眼鼻接近,而且遇着风浪,或是坐得少不小心,就会船底朝天,发生危险,但是也颇有趣味,是水乡的一种特色。”

114【转折亲】鲁迅《呐喊·阿Q正传》:“和赵家排了‘转折亲’。”并非直接的亲戚。杭州人称为“南瓜亲”,有如南瓜藤一样,是一种拉拉扯扯的关系。扬雄《答刘歆书》:“临邛林闾翁孺,与雄家牵连之亲。”即俗所谓“拉扯亲”。

115【肚里一轮】鲁迅《呐喊·阿Q正传》:“赵太爷肚里一轮,觉得于他总不会有坏处。”心里想了一下。北方称车子为车骨碌,又写作车毂轳。实际上,碌就是轮,骨转成轳或车,合起来就是车轮,而车字是多余的。因为车轮的特点是圆转,所以凡是有物事从高处滚下来,我们就拿“骨碌骨碌”来形容它。肚里一轮,也就是心里转动了一下。

116【悔不该,酒醉了错斩了郑贤弟】鲁迅《呐喊·阿Q正传》:“悔不该,酒醉了错斩了郑贤弟,悔不该,呀呀呀……”鲁迅在《致山上正义》信中说:“‘悔不该,酒醉了错斩了郑贤弟’系戏曲《龙虎斗》中的唱词。宋太祖赵匡胤被敌击败时唱的。误斩郑姓义弟,后悔削弱了自己。‘我手执钢鞭将你打’系其敌人的唱词。”

117【有】鲁迅《呐喊·阿Q正传》:“穷朋友?你总比我有钱。”鲁迅对运用方言的态度十分谨慎,但有时为了照顾大多数读者,不得不略作改动。譬如这里将“有”改为“有钱”就是。周遐寿在《鲁迅小说中的人物·阿Q的革命》中说:“……买了他搭连的赵白眼想探他的口气,问道:‘阿Q哥,像我们这样穷朋友是不要紧的吧?’阿Q回答道:‘穷朋友?你总比我有钱。’这一个场面乃是实有的,确实是阿桂自己的事。……阿桂对答得好,你们总比我有。有即是说有油水,不一定严格的说钱。”越中另有关于“年关”的俗语说:“有的人家搡糕裹粽,没有的人家东冲西冲。”有,也是这个意思。而所谓东冲西冲,也就是借米或借钱以渡过这个难关。

118【宁式床】鲁迅《呐喊·阿Q正传》:“秀才娘子的一张宁式床先搬到土谷祠。” 鲁迅在《致山上正义》信中说:“宁波式的床(奢侈的大床)不是南京床。”

119【航船七斤】鲁迅《呐喊·阿Q正传》:“听说那邻村的航船七斤便着了道儿。”鲁迅在《致山上正义》信中说:“载客往来于城镇和乡村的船,称为‘航船’。七斤系人名。”周作人在《知堂集外文〈亦报〉随笔·航船与埠船》中说:“航船走的多是从前的驿路,终点即是驿站,他的职业是送往迎来的事。”周作人还以绍兴开杭州的夜航船为例写过一首《夜航船》的诗,收在《老虎桥杂诗》中。诗云:“往昔常行旅,吾爱夜航船。船身长丈许,白篷竹叶苫。旅客颠倒卧,开铺费百钱。来船靠塘下,(夜中行船以塘路为准,互呼靠塘靠下,以避冲突。)呼声到枕边。火舱明残烛,邻坐各言笑。秀才与和尚,共语亦有缘。尧舜本一人,澹台乃二贤。小僧容伸脚,一觉得安眠。(尧舜澹台及伸脚语,出张宗子《夜航船序》,见《琅嬛文集》中。)晨泊西陵渡,朝日未上檐。徐步出镇口,钱塘在眼前。”

120【拗断】鲁迅《呐喊·阿Q正传》:“他很想即刻揪住他,拗断他的竹筷。”折断。

121【肯】鲁迅《呐喊·阿Q正传》:“我还没有肯,谁愿意在这小县城里做事情。”答应。小说《彷徨·祥林嫂》也曾用到这个字:“你后来一定是自己肯了,倒推说他力气大。”

122【龙牌】鲁迅《呐喊·阿Q正传》:“静修庵里有一块‘皇帝万岁万万岁’的龙牌。”鲁迅在《致山上正义》信中说:“龙牌,以木板制成,四边刻有龙的饰文,供于佛前,高一尺五寸许。”

123【顶子】鲁迅《呐喊·阿Q正传》:“未庄人都惊服,说这是柿油党的顶子,抵得一个翰林。” 鲁迅在《致山上正义》信中说:“顶子,清朝官阶的标志,安在帽顶的。”

124【刘海仙】鲁迅《呐喊·阿Q正传》:“蓬头散发的像一个刘海仙。”鲁迅在《致山上正义》信中说:“刘海仙即蟾蜍仙人。”

125【开消】鲁迅《呐喊·端午节》:“一总总得一百八十块钱才够开消……”花费。

126【强横】鲁迅《呐喊·端午节》:“方太太见他强横到出乎情理之外。”强硬蛮横不讲理。

127【文不像謄录生,武不像救火兵】鲁迅《呐喊·端午节》:“什么法呢?我‘文不像謄录生武不像救火兵’,别的做什么?”所谓一无用处。

128【半年六月】鲁迅《呐喊·端午节》:“收版权税又半年六月没消息,‘远水救不得近火’,谁耐烦。”通常说“半年六个月”,表示时间拖得很长。也说“有年无月”。

129【远水救不得近火】鲁迅《呐喊·端午节》:“收版权税又半年六月没消息,‘远水救不得近火’,谁耐烦。”帮不上忙。《韩非子·说林》:“失火而取水于海,海水虽多,必不灭矣,远水不救近火也。”《蜃中楼》剧:“远水救不得近火。”《借妻》梆子腔:“小生云:‘原许我另娶了一房,依然把首饰交还与我。’净云:‘这是远水救不得近火。’”

130【灯花】鲁迅《呐喊·白光》:“灯光结了大灯花照着空屋和坑洞。”油灯灯烬未落,结成一朵花的样子。传说灯花兆喜庆。

131【夹口】鲁迅《呐喊·兔和猫》:“往往夹口的抢去了,而自己并不吃。”夹,对着,有迅速的意思。另有“夹手夹脚”、“夹嘴夹鼻”的话,解释与此相同。

132【太修善】鲁迅《呐喊·兔和猫》:“我觉得母亲实在太修善。”太慈悲。

133【杂货店】鲁迅《呐喊·社戏》:“住户不满三十家,是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即村店。通称“乡下店”。卖些小百货如牙刷、牙粉、棉纱线之类;副食品如酱油、腐乳、老酒、旱烟等则更是必备的。清沈宸桂在《寿樟书屋诗钞·村居诗》云:“老妻扶杖念弥陀,稚子划船唱棹歌。村店满缸新酒贱,俞公塘上醉人多。”

134【欺生】鲁迅《呐喊·社戏》:“黄牛、水牛都欺生,敢于欺侮我。”欺侮陌生人。

135【社戏】鲁迅《呐喊·社戏》:“现在想,那或者是春赛,是社戏了。”据周冠五在《绍兴的风俗习尚》一文中说:“平安戏也就是所谓‘社戏’,每年的四月底五月初盛行于城乡每一角落。发起这一事情的在乡村多属农民,他们是迷信神权的,他们的动机,确是为恪保人畜(耕牛)平安、五谷丰登,用意是良善的……”

136【拔·点·磕】鲁迅《呐喊·社戏》:“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俗语说:“南人使舟如马。”看了双喜等人熟练的撑船技术,可见此话不假。前后篙拔起之后,船就开始晃动,此时双喜将船头点开,点者,轻轻用力,做好了开船的准备。然而如果没有阿发的一磕,即将篙放在船与桥石之间一垫,不仅船容易与桥石相撞,也延缓了开船的时间。所以这一拔,一点,一磕,真是开船的三部曲,缺一不可。

137【跳老虎】鲁迅《呐喊·社戏》:“其次是套了黄布衣跳老虎。”社戏即平安戏,为了确保地方上平安,降龙伏虎的节目是非演不可的。跳,读若“条”,平声。周作人在《苦茶随笔·洗斋病学草》中说:“按跳字越有二音,一读如挑,去声,即跳跃义,一读如条,平声,谓两脚伸缩上下践地也,二义不同。”

138【旺相】鲁迅《呐喊·社戏》:“这回想出来的是桂生,说是罗汉豆正旺相,柴火又现成,我们可以偷一点来煮吃的。”兴旺的样子。周作人在《谈虎集·读经之将来》中说:“十六年顷是火头最旺的时候。”最旺,最旺盛。

139【罗汉豆】鲁迅《呐喊·社戏》:“这回想出来的是桂生,说是罗汉豆正旺相,柴火又现成,我们可以偷一点来煮吃的。”即蚕豆。但绍兴人称罗汉豆。而把豌豆叫作蚕豆。周作人在《鲁迅的故家·菜蔬》中说:“总结一句,罗汉豆即是蚕豆,而蚕豆则是豌豆。我以本地人的资格来说话,虽然并不一定拥护罗汉豆这名称,但总觉得蚕豆是叫得很不适当的,它那豆荚总有拇指那么粗,那里像什么蚕呢!”我以为罗汉豆的名称可能是由佛豆变化而来。据说蚕豆原称胡豆,最先在云南发展起来,而云南号称佛国,所以就把蚕豆叫作佛豆。但是在民间,佛、菩萨、罗汉是不分的。在野外煮豆(蚕豆或豌豆)吃,那豆又是偷来的,滋味就特别好,俗称“烧野火豆”。另有“偷来鲜,摸来甜”的话,似乎可作该豆的注解。蚕豆一名,并不一定是象形的,蚕时所生取名为蚕豆也有可能。譬如清归兰珍《蚕豆》诗云:“羡煞江南是麦秋,缫丝声里豆盈畴。青连菜圃丛丛秀,绿绽蔬畦粒粒柔。已与樱桃称契友,还同竹笋结良俦。请看无限田家乐,戴胜鸣时荚尽收。”

140【中吃】鲁迅《呐喊·社戏》:“豆可中吃呢?”可口。中,作“适于”讲。

141【送灶】鲁迅《彷徨·祝福》:“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周遐寿在《鲁迅的故家·祭灶》中说:“祭灶的风俗南北没有多少差异,只是日期稍有前后……乡下一律是廿三日送灶,除酒肴外特用一鸡,竹叶包的糖饼,‘雅言’云胶牙糖,‘好听话’则云元宝糖,俗语直云堕贫糖而已,又买竹灯檠名曰各富,糊红纸加毛竹筷为杠,给灶司菩萨当轿坐,乃是小孩们的专责。”好听话就是吉利话,常出于“惰贫老娘”(老嫚)之口。

142【祝福】鲁迅《彷徨·祝福》:“家中却一律忙,都在准备着‘祝福’。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周遐寿在《鲁迅小说里的人物·祝福》中说:“这‘祝福’二字乃是方言,与普通国语里所用的意思迥不相同,这可能在隔省的江苏就不通用的。范寅《越谚》卷中《风俗门》下云:‘祝福,岁暮谢年,谢神祖,名此,开春致祭曰作春福。’在乡下口语里这的确读如‘作福’,音如桌子之‘桌’,文人或写作‘祝福’,虽然比较文从字顺,但‘祝’读如‘竹’,读音上实在是很不一致的。”祝福分“冬福”和“春福”两种:冬福是答谢一年来神的呵护,在年底举行;春福是向神祈求这一年的吉祥,在新年的头一天举行。祝福供神马,神马系用淡黄色薄纸印成,当中是两个大神像,旁边许多小神像,上面有“南朝圣众”四个字。据说原是借祝福之名,纪念宋代的“徽钦二帝”的。鲁迅写的是祝冬福。祝福过后是请祖宗,俗称“回堂羹饭”。

143【那眼珠间或一轮】鲁迅《彷徨·祝福》:“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一轮:一转动。详细可参看《阿Q正传》项下“肚里一轮”注。

144【起见】鲁迅《彷徨·祝福》:“为她起见,不如说有罢。”着想,考虑。

145【短工】鲁迅《彷徨·祝福》:“他们的短工来冲茶。”鲁迅在小说《故乡》中写道:“我们这里给人做工的分三种:整年给一定人家做工的叫长年;按日给人做工的叫短工;自己也种地,只在过年过节以及收租时候来给一定的人家做工的称忙月。”俗语说:“长年遇到闰月。”长年以年计工资,若遇上闰月,就要白做一个月,自然会觉得很不合算。

146【老了】鲁迅《彷徨·祝福》:“‘祥林嫂?怎么了?’‘老了。’‘死了?’我的心突然紧缩。”民间讳言死,故以“老”代之。现在则用“走了”来代替。

147【无常】鲁迅《彷徨·祝福》:“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无常鬼。迷信的说法:人死是由于魂灵被无常鬼慑了去,所以无常鬼有“勾魂使者”之称。佛教谓世间一切事物不能久住,都处于生灭成坏之中,故称无常。无常鬼或者由此产生。

148【中人】鲁迅《彷徨·祝福》:“四叔家里要换女工,做中人的卫老婆子带她进来了。”中间人;介绍人。

149【月白】鲁迅《彷徨·祝福》:“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淡蓝色。

150【当家人】鲁迅《彷徨·祝福》:“死了当家人,所以出来做工了。”犹顶梁柱,指丈夫。

151【周正】鲁迅《彷徨·祝福》:“看她模样还周正。”周全端正。

152【顺着眼】鲁迅《彷徨·祝福》:“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目光下视,表示温顺安分。

153【食物不论】鲁迅《彷徨·祝福》:“食物不论,力气是不惜的。”吃食不论,表示性格随和,什么都吃。不论,不挑剔。

154【扫尘洗地】鲁迅《彷徨·祝福》:“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这是越中居民年终必做的事情,其目的似乎在于“除旧布新”。据周遐寿在《鲁迅的故家·祝福》中说,所谓扫尘,就是砍取新竹筿,缚在长竹竿上,将厅堂掸抹一通;所谓洗地,就是取一两担水来,将地面冲洗一番。但是,据我所知,在萧山只称“掸尘”,工作却要认真得多,掸抹的不单是厅堂,地未必洗,却将桌椅、菜厨、眠床凡是搬得动的都搬到池塘里去清洗一番,筒直比“大扫除”还彻底。

155【福礼】鲁迅《彷徨·祝福》:“彻夜的煮福礼。”祭祀时的供品。用鲁迅的话来说:“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的洗……煮熟之后,横七竖八的插些筷子在这类东西上,可就称为‘福礼’了。”

156【宽洪大量】鲁迅《彷徨·祝福》:“幸而府上是向来宽洪大量,不肯和小人计较的。”形容人肚量大。洪也写作“宏”。

157【折罪】鲁迅《彷徨·祝福》:“这一回我一定荐一个好的来折罪……”抵罪、补过。

158【非懒即能】鲁迅《彷徨·祝福》:“因为后来雇用的女工,大抵非懒即能,或者馋而且懒,左右不如意。”不是懒惰就是嘴巴很“能干”——不肯饶人。

159【新正】鲁迅《彷徨·祝福》:“但到第二年的新正。”指农历正月头上的一些日子。

160【回头人】鲁迅《彷徨·祝福》:“回头人出嫁。”寡妇再嫁叫回头人。

161【拜天地】鲁迅《彷徨·祝福》:“拉出轿来,两个男人和她的小叔子使劲的擒住她也还拜不成天地。”拜堂成亲,也就是举行婚礼。

162【香灰】鲁迅《彷徨·祝福》:“她就一头撞在香案角上,头上碰了一个大窟窿,鲜血直流,用了两把香灰,包上两块红布还止不住血呢。”香燃烧后剩下的灰。

163【汇】鲁迅《彷徨·肥皂》:“他好容易曲曲折折的汇出手来。”关于这个字,据后来川岛(章廷谦)在《我和鲁迅相处的日子·当鲁迅先生写“阿Q正传”的时候》中说:“鲁迅先生以后在‘肥皂’开始时,描写‘四铭就在她面前耸肩曲背的狠命掏着布马褂底下的袍子的大襟后面的口袋,他好容易曲曲折折汇出手来。’——这里的‘汇’,也是方言,含意与‘伸’不同,近乎我们常说的‘褪’,不过经先生加以‘曲曲折折’的形容,很自然的就带便给‘汇’字做了注脚,读者也就可以了然于心了。”

164【细簇簇】鲁迅《彷徨·肥皂》:“许多细簇簇的花纹。”又细又密。

165【中通】鲁迅《彷徨·肥皂》:“不如中通的好,便挑了那绿的一块。”中档。可以参看小说《呐喊·阿Q正传》“中”字条。

166【橛】鲁迅《彷徨·肥皂》:“早就橛得狗嘴的了。”通常写作“噘”。嘴巴翘起。

167【天不打吃饭人】鲁迅《彷徨·肥皂》:“‘天不打吃饭人’,你今天怎么尽闹脾气,连吃饭时候也是打鸡骂狗的。”大意是说,“民以食为天”,吃饭是件了不起的大事,就是天要责罚人,也得让他把饭吃完。

168【偏】鲁迅《彷徨·肥皂》:“已经偏过了。”吃的谦词。我疑“偏”通“骗”,即随便对付一下。

169【外路人】鲁迅《彷徨·肥皂》:“她大概是‘外路人’我不懂她的话。”本地人对别州外府人的称呼。

170【将就】鲁迅《彷徨·肥皂》:“不会做诗也可以将就……”勉强对付。

171【长毛造反】鲁迅《彷徨·长明灯》:“连长毛造反的时候也没有熄过……”太平天国军起义。

172【小把戏】鲁迅《彷徨·长明灯》:“那时你们都还是小把戏呢,单知道喝奶拉矢。”小东西,是对小孩子的爱称。

173【赤膊】鲁迅《彷徨·长明灯》:“一个赤膊孩子。”光着上身。膊,胳膊。

174【上半天】鲁迅《彷徨·长明灯》:“‘上半天’,他放松了胡子。”上午。

175【鲇鱼须】鲁迅《彷徨·长明灯》:“四爷也捋着上唇的花白的鲇鱼须。”向上翘起的又长又细的胡须。

176【香火】鲁迅《彷徨·长明灯》:“可是香火总是绝不得的。”代指子孙。没有子孙,俗称“断了香火”,因为死后无人来祭请。

177【气不过】鲁迅《彷徨·弟兄》:“老五也说他多用了钱,气不过……”不甘心。

178【拆灶】鲁迅《彷徨·离婚》:“去年我们将他们的灶都拆掉了。”周遐寿在《鲁迅小说里的人物·拆灶》中说:“从前听安桥头鲁家的一个亲戚,有着蜑船的‘姚嘉福江司’(海边人的尊称)说过海村械斗的情形,以拆灶为终结。无论是家族或村庄聚众进攻,都是械斗的性质,假如对方同样的聚众对抗,便可能闹大。但得胜者的目的不在杀伤,只是浩浩荡荡的直奔敌人家去,走到厨下,用大竹杠通入灶门,多人用力向上一抬,那灶便即坍坏,他们也即退去了。似乎灶是那家的最高代表,拆了灶便是完全坍台……”另有“倒灶”一语,恐怕也与这件事有关系。

179【打火刀】鲁迅《彷徨·离婚》:“从肚兜里掏出一柄打火刀,打着火绒,给他按在烟斗上。”周遐寿在《鲁迅的故家·灯火》中说:“在甲午前后,大概家里也已有火柴了……若是厨房或是退堂后放着小风炉的地方,那还是用的打火的傢伙,籐编的长形容器内放着火石,铁片,毛头纸的粗纸煤插在竹筒内的,这都是清楚的记忆着。‘开火’工作很不容易,如不熟练不但点不着纸煤,连火星也不大出来。乡下有一句谚语道:‘一贼,二先生,三撑船,四老伻’,《越谚》注云:‘此言火刀火石取火,快者一刀即着,二三四各分其人。’贼入事主家,假如点不着火,老是笃笃的用火刀敲着火石,未免要误事,这是容易了解的,教书先生为什么那么敏捷,他开火只要两刀,他的本领还超出‘撑船客人’(妇孺们叫舟夫的名称)之上呢?这理由范啸风不曾说明,我也至今不得其解。老伻即是看门的人,伻读如上海的浜字,我想这或者是伯字之转也未可知……”

180【对对】鲁迅《彷徨·离婚》:“从肚兜里掏出一柄打火刀,打着火绒,给他按在烟斗上。‘对对。’木三点头说。”周遐寿在《鲁迅小说里的人物·拆灶》中说:“这在乡间是很普通的事,特别是拏了烟管吸着烟的人,两个烟斗相对去点火的时候,习惯都是那么的说。这或者如原注所说,‘对弗住对弗住’之略,但多在烟管点火或斟酒的时候,用这简略的形式,别的时候也并不然,不知道是什么缘故。”

181【瘪臭虫】鲁迅《彷徨·离婚》:“还有几位少爷们,因为被威光压得像瘪臭虫了。”范寅《越谚》卷上“借喻之谚第五”有此语,解释道:“阴弱叮人。”鲁迅在《致增田涉》的信中说:“瘪:最难译。最初的意思是形容压扁的气球泄气四分之三的样子时,使用此字。引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