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时节:给孩子讲二十四节气(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1 20:05:57

点击下载

作者:黄应娥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大美时节:给孩子讲二十四节气

大美时节:给孩子讲二十四节气试读:

前言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悠久的农耕文明,并随之创造出了世界上独一无二、无与伦比的农耕文化,如丝绸文化、茶文化,其中最显著的代表就是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由先秦时期开始订立,到汉代最终确立,可以说,完全就是用来指导农业生产的,与农耕关系极为密切。鉴于二十四节气的科学性和规律性,国际气象界将它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春雨惊春清谷雨,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这一首二十四节气歌,便是二十四幅美丽的画卷,卷中有杏花春雨江南,有天街小雨润如酥,有小荷才露尖尖角,有天地无私玉万家。

立春,预示着春天即将来临,四季从此开始;雨水,象征着降雨开始增多,雨量渐渐增加;惊蛰,表示阵阵春雷惊醒了大地,也同样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们,万物复苏;春分,即表示昼夜平分,白天与夜晚一样长;清明,万物清净而明朗,正好时候三月春;谷雨,雨生百谷,正是种瓜种豆的最佳时候;立夏,如同立春一样,正是夏天开始的标志;小满,大麦、小麦籽粒饱满,但尚未成熟,故称小满;芒种,即是小麦等有芒农作物成熟的时候,乃是一年中最忙碌的时节之一;夏至,太阳直射赤道,同时也预示着炎热的夏天正式来临;小暑,顾名思义,一年中最热的时节开始了,只是还未达到极盛;大暑,炎热的暑气达到极盛,乃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立秋,秋季的开始;处暑,这里的“处”乃是终止的意思,预示着炎热的酷暑时节即将结束;白露,反映的是自然气候的变化,天气逐渐转凉,故而白露出现;秋分,如同春分一样,昼夜也是平分的;寒露,也是自然气候的变化,只是这时的露水快要凝结成冰了;霜降,天气变得更加冷了,开始有霜;立冬,无疑是冬季开始的标志;小雪,预示着入冬后的第一场雪即将来临;大雪,即表示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会产生积雪;冬至,即表示寒冷的冬季开始了;小寒,严寒来临,甚至可能会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节;大寒,多数情况下,都为一年中最寒冷的时节。

不难看出,我们可以将二十四节气分成以下三类:

第一类是反映季节变化和太阳直射点变化的,其中,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是用来表明季节,划分春夏秋冬四季的,而春分、秋分、夏至和冬至则表示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转折。由于我国地域广袤,四季的划分与各地情况并不完全吻合,当西北边疆大雪纷飞时,华南还处在秋高气爽的时节。大体上看,二十四节气的季节转换最符合黄河中下游地区。

第二类是反映气候特征的,有反映热量状况的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有反映温度逐渐下降的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有反映降水现象的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

第三类是反映物候现象的,其中,小满、芒种反映的是有关农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的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向人们通报春回大地的信息。

当然,二十四节气不仅具有反映自然变化、指导农业生产的科学性,还具有在长久的历史传承中的人文性,历代的文人更是对它念兹在兹,深情吟咏。

关于立春,岑参说:“苜宿峰边逢立春,胡芦河上泪沾巾。”

关于春分,白居易说:“春分花发后,寒食月明前。”

关于谷雨,范成大说:“江国多寒农事晚。村北村南,谷雨才耕遍。”

关于立秋,寒山说:“草生芒种后,叶落立秋前。”

关于白露,李白说:“天清白露下,始觉秋风还。”

关于寒露,孟郊说:“秋桐故叶下,寒露新雁飞。”

关于小雪,陆龟蒙说:“时候频过小雪天,江南寒色未曾偏。”

关于大寒,高适说:“北使经大寒,关山饶苦辛。”

无论是它的科学性,还是它的人文性,二十四节气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口口传承的智慧结晶,即便是处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二十四节气依然有它的价值。

一年四季,春耕夏长,秋收冬藏,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顺应天时地利,顺应自然规律,如此,才有了春的明媚多姿,夏的热情似火,秋的爽气宜人,冬的如梅似玉,也才有了人间好时节,而这本书要带给孩子们的,就是一个个关于人间好时节的动人故事。黄应娥2018年大暑 于重庆春生立春东方风来满眼春

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

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立春偶成》

岁月轮回,阳气回升,冰霜渐少,最先感知到春回人间的,是花草树木。眼前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东风吹来,碧波荡漾,惹得人也春心波动。

历来文人骚客从不吝惜自己的笔墨表达对春日的喜爱。在数不胜数的立春节令诗词中,南宋诗人张栻这首《立春偶成》尤为优美。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也是春天的第一个节气,时间为每年的2月4日左右。

关于立春的含义,古籍《群芳谱》是这样解释的:“立,始建也。春气始而建立也。”立,就是开始的意思,立春意味着春天的开始。

刚刚经受了几个月“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严寒冬日,在立春前后,寒冷的西北风逐渐减弱,而温暖的春风从东南方向吹拂而来,气温开始迅速回升,沉睡休养的万物也渐次苏醒,山河大地重获生机与活力。

春天的回归伴随着和风细雨、鸟语花香,为大地送来新一季的温暖和希望。·物候与气候·

为更好地反映立春期间的气候变化,古人将立春节气中的十五天分为以下“三候”:

一候东风解冻:说的是在立春节气的前五天,温暖的东风阵阵吹来,寒气渐散,大地回暖,开始解冻。唐代诗人李贺有诗云“东方风来满眼春”,可见这东风一吹,中华大地便春回人间。

二候蛰虫始振:又过五天,天气已经不再那么寒冷难耐,洞中冬眠的小虫子们、小动物们也都渐渐苏醒过来。

三候鱼陟负冰:再过五天,气温持续升高,山间的积雪慢慢消融,河流中结的冰也在阳光的照射下融化,鱼儿破冰而出,在水中欢乐游荡。

在立春时节,除了以上“三候”,还有三番“花信风”,美丽而精确地描绘了自然界细微而奇妙的变化。

一候迎春花。迎春花属落叶灌木植物,在每年的冬末到初春开花。迎春花开放之时,正值冬、春交替之际,此时积雪还没有完全融化。因此,迎春花和梅花、水仙花、山茶花一起被并称为“雪中四友”。与凌寒而开、高洁傲骨的梅花不同,迎春花以一抹鲜艳的明黄送走了冬日,迎来了春天。

宋代诗人韩琦就曾在立春时节写过一首《迎春花》:

覆阑纤弱绿条长,带雪冲寒折嫩黄。

迎得春来非自足,百花千卉共芬芳。

作为名副其实的春日第一花,一树树迎春花怒放之后,百花才渐次开放,迎来无尽灿烂的春光。

二候樱桃花。迎春花盛开五日后,樱桃花也在早春时节开放了。开花时,满树繁花如烟如云,烂漫飘香。樱桃花又被称为“迎春樱”,虽然花期短暂,但每逢樱桃花盛开之时,人们总会结伴赏花,丝毫不输日本的樱花祭。樱桃花还有一个特别之处,据说只有在阳光大好的天气,其花瓣才会张开,阴雨天时却是合拢的。

在唐代诗人元稹的笔下,樱桃花是生动活泼、火热张扬的:“樱桃花,一枝两枝千万朵。花砖曾立摘花人,窣破罗裙红似火。”

而夜里的樱桃花,更别有一番气质,唐代诗人皮日休就曾作《夜看樱桃花》来歌咏它清新脱俗的雅致:

纤枝瑶月弄圆霜,半入邻家半入墙。

刘阮不知人独立,满衣清露到明香。

纤纤花枝在清冷的圆月下积了一层薄薄的冰霜,一半延伸到邻家的院子,一半长在围墙之内。风流之人在樱桃花下遗世独立,衣袍上沾了清露,直到第二日余香依旧未散。

寥寥数语,写尽了夜里花之动人、花之诱人,更写尽了那份清幽之美。

三候望春花。樱桃花开到最绚烂的时候,望春花也渐渐盛开了,成为早春时节一道蔚为靓丽的风景线。望春花又名辛夷,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白玉兰,象征着高洁与纯净的品质。白玉兰花朵硕大美丽,花蕾及树皮还是名贵的中药材。上海人民尤其喜爱白玉兰,将它定为上海市市花。

立春三候与花信风都如同信使一样,昭示着寒冷隆冬的结束,带来了盎然的春意。冰雪消融、虫鸣鸟叫、山花渐放……无不焕发着春天的气息。

不过,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气候也并不同步。在立春前后,华南地区确实已经进入了草长莺飞的春天,白昼渐长、黑夜渐短,降雨增多,天气也明显暖和不少;然而在北方的大部分地区,由于干冷气流的影响,此时冰雪尚未消融,气温也相对寒冷,不过在立春之后,寒气日渐退散,距离春天又近了一步。·农事养生·

正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一年的开端,也是古代农业生产开始的时节。立春时节的气候变化对于农事的意义十分重大,所以“宁舍一锭金,不舍一年春”“误了一年春、全年受累困”等农谚千百年来深入人心。这美妙而珍贵的春日,正是广大农民从漫长懒散的冬日转换出来,开始勤奋劳作的时节。

在依旧严寒的东北地区,重点是做好畜牧防寒保暖和防疫的工作,防止家禽家畜在早春受冻生病;在广阔的华北平原,则需要注意水利畅通,为即将到来的繁忙春耕做好准备;西北地区的春小麦需要整地施肥,而西南大地则要抓紧翻耕早稻秧田;在相对温暖的华南地区,立春雨水一下,春耕春种便全面展开了。无论是大棚瓜菜,还是果树管理,都需要格外注意防冻保温,并做好施肥、浇灌等培育管理工作。

在乍暖还寒的早春时节,需要细心呵护的,当然不只是农林畜牧,我们每一个人也都需要注重保健养生。

五行学说认为,春属木,肝也属木,所以春天对应着人体的肝,立春养生也以养肝为主。春天阳气初生、肝火旺盛,这需要我们保持平和开朗的心态,切忌产生暴躁或忧郁情绪。

在饮食方面,应多多食用时令蔬菜瓜果等清淡食物和百合、山药、莲子、枸杞等甘甜食物,以及洋葱、姜、蒜、芹菜等疏风散寒、杀菌防病的食物。

初春虽然阳气渐盛、天气转暖,但此时人体的抵抗力还较弱,且气温随时可能回寒,所以不可骤减衣物,也就是所谓的“春捂秋冻”。尤其应注意下肢保暖,否则寒气入体,极易感冒。

春天也是各种流行疾病易发的季节,细菌、病毒在温热的空气中肆虐地生长繁殖,所以我们需要合理饮食、锻炼身体,提高自身免疫力。

总之,顺应季节变换、时节特征,拥有更良好的心态、更健康的体魄,才能更好地迎接春天、播种春天,作物如此,人类也是如此。·民俗文化·

在古老的过去,人们在立春之日都要举行神秘而庄重的祭祀活动,以祈祷风调雨顺,盼望接下来的春耕能够更加顺利,作物茁壮成长、秋来粮食满仓。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古人在敬畏自然之余,更多的是追求精神文明,所以更多与娱乐相关的节目应运而生,人们以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民俗活动迎接春天的到来。时至今日,这些立春习俗依旧得以广泛传承、长盛不衰。

迎春

迎春是古代立春节气最隆重的仪式之一。相传“句芒神”是主宰草木和各种生命的生长之神,也是主宰农业的生产之神,因此人们将其称为“春神”。迎春的目的就是为了将春神迎回大地,使万物复苏。

迎春最初是官方活动,由天子率领群臣百官一同庆贺。由于迎春的仪式太过庄重,在周代,天子要在立春前三日便开始斋戒,并提前进行准备和预演,也就是“演春”。演春成功后,才能在立春这日正式举行仪式迎春。特定的时辰一到,“春官”大喊“春来了”,宣告着迎春仪式的正式开始。然后鼓乐齐鸣,声势浩大的迎春队伍簇拥着“春官”上街游行,有人装扮成句芒神,牵着牛游行,也有人抬着巨大的春牛塑像进行游春,象征着春神督促春牛努力耕种。游行途中还会表演一些逗趣的节目,十分热闹。在民间,不同的地方还会以不同的方式来迎春,比如西北地区的农村流行在胸前佩戴彩绸剪成的燕子;鲁南地区流行在立春前后将缝制好的“迎春公鸡”佩戴在小孩身上;河南地区则将五彩的“春鸡”戴在孩子的头上或袖口。

鞭春

鞭春之礼自周代以来延续千年。鞭春即打春,也就是用鞭子抽打泥做的春牛,蕴含着“催耕”的含义,寄托了人们对于新春耕种顺利的美好祈愿。在明清时期,打春的传统则更为繁复壮观,群臣在皇帝的带领下鞭打春牛之后,皇帝还会赏赐礼品,官员们带着赏赐退朝,将这份喜悦和好兆头传递给百姓。

报春

报春也是立春节气重要的传统习俗。在立春的前几天,有人手执小锣、竹板,一边敲击,一边唱着动听的迎春赞词,挨家挨户送去春牛图,这是为了提醒大家,春天来了,农忙即将开始了。春牛图又叫做“春帖子”,上面印着二十四节气,还画着春牛耕种的图案,有的还写着颂春赞春的诗句。家家户户都将春帖子贴在门上,洋溢着喜庆的春日气息。

咬春

中国人的任何节日,总是离不开各式各样的美食。春盘、春饼、春卷等春意盎然的美食,便是立春时节最受欢迎的代表性食物。

所谓春盘,其实就是将节令时蔬瓜果,主要包括莴笋、油麦菜、生菜、萝卜、黄瓜等装在一个盘子里,用于馈赠亲友或自己食用。早在唐代时,春盘就是立春必备的食物,杜甫曾作《立春》一诗:

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

盘出高门行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

巫峡寒江那对眼,杜陵远客不胜悲。

此身未知归定处,呼儿觅纸一题诗。

在立春之日,品尝着春盘里新鲜的蔬菜,忽然回忆起京城梅花开放的美好时节。彼时国家局势动荡不安,百姓颠沛流离,我从京城流离到巴蜀之地,不由得孤独寂寞、悲伤不已。

宋代之后,吃春饼之风日盛,且有皇帝在立春向百官赏赐春盘春饼的记载。宋人陈元靓在《岁时广记》中记载道:“立春前一日,大内出春饼,并以酒赐近臣。”而明代《燕都游览志》也有记载:“凡立春日,(皇帝)于午门赐百官春饼。”

后来,春盘逐渐演变成为更加丰富美味的小吃,比如春饼和春卷。春饼的制作方法很简单,就是将各式蔬菜或小炒卷入用面粉烙制的薄饼中,其口感筋道,脆软咸香。春卷和春饼类似,还可煎或炸,香气四溢、营养丰富。无论是春饼还是春卷,如今都不仅只是独具特色的节令食品,也是大江南北广受欢迎的传统小吃,深受食客们的喜爱。

盼望着,盼望着,春天的脚步近了,新的一年已经拉开了序幕……在春回大地的立春时节,人们满怀着喜悦,满怀着希望,满怀着爱与温暖,满怀着美好憧憬和无限向往,亘古如斯地迎接春天、拥抱春天,亦是迎接未来、拥抱未来。雨水天街小雨润如酥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春夜喜雨》

这首优美动人的五言律诗出自唐代大诗人杜甫笔下,细致生动地描绘出了天府之国——成都的春夜雨景:

好雨像是知晓人间时节般,在早春时节万物萌发之际降临大地。伴随着春风偷偷潜入黑夜中,无声地滋润着万物,温柔而细密。乌云笼罩着乡野小径,江边的船只闪烁着点点灯光。清晨那带露的红花,开遍了成都的街头巷尾。

诗人以细腻的情感、精妙的语言,将一幅迷人的早春图景铺陈在我们面前,使我们仿佛置身于那个细雨潇潇的雨夜,呼吸于那个繁花似锦的清晨。

从内容上来说,这首诗是赞咏春雨;从时间上来说,这首诗大约创作于雨水节气前后。

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也是春天的第二个节气,在立春之后、惊蛰之前,时间为每年的2月18日或19日前后。

根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所记载:“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意思是说,春属木,而草木生长必须要有水,所以立春节气之后,接着就是雨水节气。这时温暖的春风将冰雪解冻,化作雨水降落下来。

顾名思义,雨水和谷雨、小雪、大雪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的节气。雨水时节,一方面气温持续回升,降水量逐渐增多;另一方面冰雪融化,降水的形式也从降雪过渡为降雨,所以又有“雨水节,雨水代替雪”的谚语。“一场春雨一场暖”,雨水之后,北风不再寒冷刺骨,阳光也不再冰凉透心,万物在阳光雨水的润泽下生长萌动,春意也更浓了几分。如果立春节气预示着春季的到来,那么雨水节气则意味着大部分地区都进入了气象意义上的春天。·物候与气候·

为更好地反映雨水期间的气候变化,古人将雨水节气中的十五天分为以下“三候”:

一候獭祭鱼:说的是雨水时节春江水暖,河里结的冰渐渐融化,水中的鱼儿欢畅地游泳,却招来了它们的天敌水獭。水獭最喜欢肥美鱼儿的味道,并且它们在捕鱼的时候,往往玩性大发——抓到一条鱼,并不着急下肚,而是先放在岸边,再接着捕鱼,直到抓够了一定数量的鱼才肯停手,坐在鱼堆边上十分满足地饱餐一顿。这些先摆放、后食用的鱼就像是古时候的祭品,所以又被称为“獭祭鱼”,可谓十分形象。

二候鸿雁来:再过五天,大雁渐渐从南方飞回北方。北雁南飞向来如同一个不变的信期,昭示着寒气渐散、气温回暖,也为人们带回来春的讯息。

三候草木萌动:又过去了五天,山间田野的草木都开始萌芽了。

在雨水时节,除了以上“三候”,还有三番“花信风”,菜花、杏花和李花依次盛开。

菜花也就是油菜花。那一望无际、漫山遍野、金灿灿的油菜花田,是早春时节一道最抓人眼球的风景线。云南罗平是油菜花的天堂,也是全国油菜花盛开最早的地方,每年2月至3月,这里20万亩油菜花竞相盛开,绵延起伏,吸引了大批游客;3月,重庆潼南变成了金黄色的万亩花海,尽显川渝大地之美;3月至4月,有着“最美乡村”之称的江西婺源,10万亩油菜花陆续开放,金黄的花海映衬着粉墙黛瓦,使春日里的徽派风光别有一番风情。

五天之后,杏花也盛开了。自古以来,杏花以其美丽的芳姿和高洁的品性受到无数文人墨客的喜爱和歌咏。陆游曾有诗云:“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温庭筠也写道:“红花初绽雪花繁,重叠高低满小园”。

王安石谪居江宁时,曾作《北陂杏花》,以杏花的高洁寄托自我情感: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池塘的春水环绕着一树一树的杏花,花枝摇曳,水中的倒影妖娆妩媚,占尽了春光。纵然花瓣被春风吹落到水中,也飘然如雪美不可言,总好过落到马路边,被马车碾为尘土。

王安石笔下的杏花不同于普通的杏花,而是春水池边的杏花,清高而孤傲,不惧世俗,不由玷污,完全是他孤芳自赏的内心写照。

在雨水节气盛开的还有李花。“桃李满天下”“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桃、李自古便齐名,桃花明媚妖艳,而李花清淡素雅、质朴纯洁,不同的风情却有着同样的魅力。

雨水时节,无论是“三候”,还是三番“花信风”,无不散发着越来越浓的春意。水獭捕鱼、大雁北飞、草木生长发芽……菜花、杏花、李花次第盛开,山花烂漫,全然一幅春日图景。

如果说立春时节只有华南地区进入早春,北方大部分地区还冬寒未消,那么到了雨水节气,连北方也多了几分春意。农谚说:“雨水雨增温度升,华北大地渐解冻。”此时华北地区的平均气温逐渐回升到0℃以上,降雪已经成为过去,转而变成了淅淅沥沥的春雨。只有西北、东北等地区依旧还处于寒冷的冬季,想要真正解冻还需要一段时日。·农事养生·“春雨贵如油”,这句在民间流传了千百年之久的农谚,不仅是在赞叹春雨的可贵,更是在强调春雨的稀少,警示农民们要珍惜时光、顺应节气,早作盘算,准备春耕事宜。

春雨为什么“贵如油”呢?按理说雨水节气不是应该雨水充足,用也用不完吗?其实,这是人们的一个误区。事实真相是——即使有了春雨,农民们也并不能高枕无忧。雨水节气虽名为雨水,降雨也确实有一定程度的增多,但往往并不能完全满足干涸大地的巨大需求。无论是春耕、春种,还是农作物的生长,都需要大量的水分,一旦此时降水量不足,很容易造成“春旱”。因此每一滴春雨,对于靠天吃饭的农民们来讲,当然都是贵如油的。

精于农耕的中国农民认为,雨水节气是否下雨,事关整个春季的降雨情况,也影响着农事的顺利与否。“雨水无雨,夏至无雨”“雨水下雨春水好,雨水无雨春水少”“雨水前后雨,春天不易旱”“有了雨水水,才有春分水”……可见如果雨水这天下雨,这一年的农事就能顺顺利利,是丰收的好兆头;反之,如果雨水这天不下雨,则会不利农事。“七九八九雨水节,种田老汉不能歇”,雨水期间的农耕活动也跟“水”有着最为密切的关系。

一方面,需要蓄好水量,河水井水都要充分利用起来,预防春旱,确保“水到用时有保证”,并对不同的作物适当浇水、及时做好通风工作,尤其是对返青的冬小麦,要视情况进行灌溉工作;另一方面,在雨水较多的淮南地区,则需要做好田间清沟沥水工作,预防春雨过多而导致农作物烂根。

此外,北方的农民们都开始忙于送肥、选种等备耕活动,而南方的双季早稻也正处于播种的大好时节。在这早春“冷尾暖头”的特殊时节,还要注意对农作物做好保温和防冻措施,以免被冻伤。

雨水时节还需要重视保健养生。

和立春类似,雨水时节依旧需要保持平和的心态、保养肝脏和继续“春捂”。此外,由于此时降雨增多,寒湿之气加重,不利于脾胃功能的保养,所以需要去除湿邪,保养脾脏。还要注意春季保暖,防止身体受凉,忌吃生冷辛辣的食物,多吃新鲜应季的蔬菜水果,也可食用蜂蜜、大枣、山药等适当进补。·民俗文化·

拉保保

在川西的许多地区,雨水节气会举办一年一度的“拉保保”传统民俗活动。“保保”是四川方言,意思是干爹,“拉保保”,即认干爹。为什么小孩子要在这天认干爹呢?这是因为在过去,农村的医疗条件比较落后,孩子们从小多灾多病,很容易夭折。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平安健康地长大,人们一方面求神问卦,祈求神灵的庇佑;另一方面要为孩子拜一个福气深厚的干爹,借助干爹的福气让孩子远离病魔灾难,这样,孩子就“好养活”。

而特意选在雨水时节“拉保保”,是为了取“雨露滋润易生长”的吉祥喜气,孩子们在雨水之际拜了干爹,就如同脆弱的小树苗得到雨水的滋润,能够茁壮成长。

在人们心中,认干爹是一件神圣的事情,需要庄严对待,不仅有固定的时间,往往还有固定的场所。雨水节一到,无论是下雨还是不下雨,活动都会如期举行。届时全村欢聚一堂,孩子的父母牵着孩子的手,提着特意准备的香蜡纸烛和酒菜,在人群中不断寻觅想要认的干爹。拜干爹寄托了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和祝福,所以“干爹”的人选也是很有讲究的,父母需要好好思量一番。如果希望孩子长大后能读书成才,就拉一个文人做干爹;如果孩子身体瘦弱,就要拉一个身材高大强壮的人作干爹。被拉做干爹的人,往往都会爽快地答应,他们认为这对于自身而言也是一种福气。

摆上酒菜,点上香蜡,孩子磕头叫了干爹,干爹再给孩子取个名字,就算是“礼成”了。从此孩子有了干爹,干爹多了一个干女儿或者干儿子,各得其乐,两家人的关系也会变得更加亲密。

回娘家

在民间,出嫁的女儿还会在雨水节带着丈夫“回娘家”。若是女儿婚后还没有怀孕,母亲会亲自缝制一条红裤子,让女儿贴身穿上,以祝福女儿女婿早生贵子;若是女儿已经生育子女,则女儿女婿会带上罐罐肉、藤椅等特殊的节日礼物,藤椅上还会系上一段红绸,祝愿岳父岳母健康长寿;如果是新婚夫妇,岳父岳母则会在他们离开之时回赠一把雨伞。

填仓节

在华北、西北等地区,雨水期间还会过“填仓节”。每年的正月二十五日据说是仓王爷的生日,所以人们在这一天过节,祈愿新年五谷丰登。填仓,也就是“填满谷仓”的意思。在填仓节这天,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风俗,有的会往粮仓里添加一些五谷粮食;有的会吃春饼、煎饼和饺子等食物,并把这些食物投入粮仓;有的会用灶灰、米糠等围成仓的形象,在其中放满粮食;还有的地方要祭祀仓神。相同的是,在填仓节这天,人人都要敞开肚子大吃大喝,这个习俗可追溯到宋朝,《东京梦华录》有言:“正月二十五日,牛羊豕肉,恣飨竞日,客至苦留,必尽而去,名曰填仓。”

在填仓活动结束后,还要做一锅“雨灯灯”,也就是将杂面捏成灯的形状,一共12个灯,每一个代表一个月份。放进锅里蒸熟了之后,揭开锅盖,对比一下哪盏灯的积水最多,说明哪个月的降雨最多,而哪盏灯的积水最少,就说明这个月有可能会干旱,需要早做打算。

闹元宵

在雨水节气的十五天里,往往还会穿插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元宵节在古代又被称为“上元节”,起源于汉代。作为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自古以来便受到了极大的重视,是全民狂欢的节日。不仅皇帝官员们往往会在这天参加灯会、与民同乐,许多年轻未婚男女也会结伴出游赏灯会,所以元宵节又被视作中国的情人节,充满了爱情的浪漫。宋代文人欧阳修就曾作《生查子·元夕》来纪念和心爱姑娘元宵约会的场景: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还记得去年的元宵之夜,花市灯火明亮如同白昼。月亮爬上柳树枝头,伊人与君相约在黄昏后见面。今年的元宵之夜,月光和花灯依旧美丽。却再也看不见去年的情人,伤心的泪水打湿了衣袖。

时至今日,中国人民依旧保留着元宵佳节吃元宵(或汤圆)、赏灯会、猜灯谜等传统习俗,不少地方还会观看耍龙灯、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

孔子说:“智者乐水”;老子说:“上善若水”。国人对水的喜爱和尊崇早已延续千年,她以其智慧启迪人们的心灵,以其温柔抚慰人们的伤痛,以其良善滋润万物的生长,以最包容的姿态接纳着一切的一切。“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在烟柳如云的早春时节,人们迎来淅淅沥沥的早春雨水,怀着温暖与希望去欢庆她、珍惜她、享受她,感受这大美文化、大美时节……惊蛰春雷惊百虫

仲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

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拟古》节选

作为中国古代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陶渊明辞官归隐、与山水风光为伴,多年来亲自耕种劳作,所以他对农村生活是无比熟悉的,对大自然的观察也是非常细致入微的。在一千多年前的东晋末年,陶渊明就曾写下了这首《拟古·仲春遘时雨》,描绘了这样一幅平淡却十分生动的仲春之景:

仲春之际,春雨顺应时节降临大地,一道雷声从东边传来。冬眠的虫类在潜藏已久的洞中惊醒,花草树木也都在雷雨中舒展、生长。

这首诗歌所描述的时节,很明显是“惊蛰”。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也是春季的第三个节气,在雨水之后、春分之前,时间为每年的3月5日或6日,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

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意思是说,惊蛰节气在农历二月,随着第一声春雷的响起,万物都惊醒过来,地下蛰伏的小动物们听到雷声,也都纷纷从冬眠中醒来。所以古代的人们将这一节气叫做“惊蛰”。不得不说,这个名字来得十分巧妙生动。

不过,惊蛰最初的名称并不叫惊蛰,而且它在二十四节气中的顺序,也是被更改过的。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在汉朝以前,惊蛰一直被叫做“启蛰”,《夏小正》曰:“正月启蛰”。直到两千多年前的汉朝,出了一位汉景帝,名叫刘启。古人都讲究“为尊者讳”,为了避皇帝的“讳”,所以将“启蛰”改名为意思相近的“惊蛰”,这才有了我们今天所说的惊蛰节气。在日本等国,至今仍然沿用“启蛰”这一名称。

在名字被改的同时,惊蛰在二十四节气中的顺次也被一并更改了。在汉景帝之前,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此后它和雨水置换,变成了第三个节气。除了惊蛰和雨水顺次交换,谷雨和清明也一同被对调。

所以,原本春季的六个节气顺序是:立春—启蛰—雨水—春分—谷雨—清明;而汉景帝以后,被更改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而两千年来的事实证明,这一调整是非常符合气候和物候变化的。“春雷响,万物长”,事实上,冬眠的蜇虫们是听不到雷声的,它们之所以结束冬眠“惊走而出”,是因为温暖的气候。惊蛰时节,大地回春,春雷渐响,春雨增多,大地的春意更浓了,田间的农事也更忙了。·物候与气候·

为更好地反映惊蛰期间的气候变化,古人将惊蛰节气中的十五天分为以下“三候”:

一候桃始华。华是通假字,通“花”,在惊蛰节气的前五天,桃花开始盛放了。人们对桃花的喜爱不言而喻。早在春秋时期,《诗经》中便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的歌咏,因此向来被寄托着宜室宜家的美好品质;陶渊明更是以一篇《桃花源记》,构筑了中国人心中最美好的理想乐园。

桃花是春天的象征。可以说,没有桃花的春色,是黯淡无光的春色。在桃花盛开的仲春时节,一树树桃花成为最美丽的风景线。古人也赏桃花,也写桃花。崔护就曾以一首《题都城南庄》描绘桃花与佳人之美: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去年的今日,在这扇门中,佳人的容颜与粉嫩的桃花交相辉映,令我心神荡漾。如今重游故地,佳人不知身在何处,徒留那桃花依旧在春风中含笑盛开。

如今的春天大地,更是处处少不了桃花的身影。而人们在紧张的工作和学习之余,也总不忘相约好友或携手家人,挑一个晴朗的周末,沐浴着暖洋洋的日光,去往那桃花盛开的山林间,一览清新的仲春风光。

二候仓庚鸣。仓庚,就是黄鹂鸟。在惊蛰节气的中间五天里,黄鹂鸟闻到花粉的香气,欢欣雀跃地在树林间鸣叫。黄鹂鸟的美妙歌声,为春天增添了几分更为活跃的气息。所以杜甫有诗云:“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纵然西岭雪山还千里积雪,但成都杜甫所居住的浣花溪已经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了。

三候鹰化为鸠。鹰,指的是一种鸷鸟;而鸠,指的是布谷鸟。鹰变为鸠,并不是说老鹰变成了布谷鸟,而是说在惊蛰节气的最后五天里,由于气温非常暖和,老鹰悄悄地躲起来开始繁殖,而布谷鸟则成群地出没于山林间,鸣叫求偶。这样的现象在古人看来,便是鹰消失了、鸠出现了,所以造成了一种“鹰化为鸠”的奇妙错觉。

惊蛰节气里许多花都会随之盛开,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三番“花信风”,除了上面提到的桃花,还有棠梨和蔷薇。

在桃花盛开之后的五天,棠梨也开放了。棠梨又被叫做“甘棠”,是一种野梨花。《诗经》里便有《甘棠》一诗:

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

蔽芾甘棠,勿翦勿败,召伯所憩。

蔽芾甘棠,勿翦勿拜,召伯所说。

美丽的甘棠树,不要修剪它、砍伐它,因为召公曾照顾过它。挺拔的甘棠树,不要修剪它、伤害它,因为召公曾在树下休息过。可爱的甘棠树,不要修剪它、攀折它,因为召公曾在树下处理政事。

诗里的召公,是周文王的儿子,他爱民如子,一生施行仁政,受到了百姓的广泛爱戴。因为他曾在甘棠树下处理政事,所以当时的人们对甘棠树也十分喜爱,还创作了这首诗来铭记他。

此后,人们常常用“甘棠”来赞扬被爱戴的官吏,歌颂他们的仁政和美德。

棠梨开后的五天,蔷薇花也应时绽放了。蔷薇是蔷薇属部分植物的通称,包含了玫瑰、月季等常见的花卉。而我们通常说的蔷薇,一般指的是野蔷薇。蔷薇的花枝柔弱,人们往往将其织成一道篱笆墙,小小的花朵点缀其间,清新可爱。

伴随着滚滚春雷,万物都在繁殖生长——黄鹂歌唱,老鹰筑巢产卵,鸠鸟鸣叫求偶,桃花、棠梨、蔷薇百花如簇……这样一幅热闹春景图,得益于温暖的天气。

惊蛰时节以晴天居多,气温不断回升、雨水也有所增多。除了东北、西北等少数地区以外,中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已经回升到0℃以上,而华南、东南等地区甚至已经稳定在12℃以上,处处都唱响了“桃花红,梨花白,黄鹂歌唱燕归来”的仲春赞歌,十分热闹。

值得一提的是,关于“惊蛰始雷”的说法,其实主要针对的是沿长江流域。我国东西南北跨度都极大,第一声春雷的时间也有所差异。在云南等南部地区,1月底就陆续能听到春雷声,而在北京等北部地区,则可能会晚至4月下旬。·农事养生·

我国劳动人民向来十分重视惊蛰节气,将其视为春耕开始的标志,所以农谚有言:“过了惊蛰节,春耕不停歇”。可见惊蛰时节里的声声春雷,其意义不只在于让冬眠的动物们苏醒过来,也意在唤醒沉睡一冬的人们,让他们抖擞精神、勤奋拼搏。因此,惊蛰一到,全国范围内的农忙便开始了。“惊蛰不耙地,好比蒸馍走了气”,这句农谚强调了惊蛰耙地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华北地区,此时冬小麦开始返青了,需要重视抗旱保墒,及时耙地减少水分的蒸发。而在江南地区,小麦开始拔节,油菜花也已经开花,需要及时做好追肥工作,如果降雨较少,还需要适当浇灌;如果降雨过多,则需要注意防治湿害,做好清沟沥水工作。华南地区的早稻播种也陆续开始了,秧田的防寒保暖是重中之重。在东北、西北等寒冷地带,此时气温仍然还在0℃以下,耕地尚未完全解冻,不过农民们已经开始着手于备耕活动。

农谚还说:“春雷惊百虫”“桃花开,瘟猪来”,意思是说在惊蛰时节,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使得病虫肆虐繁殖,容易引发多种病虫害和病疫。因此还需要做好病虫害防治和中耕除草工作,以及家禽家畜的防疫。

唐代诗人韦应物就曾写过一首著名的《观田家》来描绘惊蛰时节农忙开始的景象。诗作的前四句这样写道: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微微细雨浇灌万物新生,一声春雷预示着惊蛰时节的来临。农民一年能有几天是闲着的呢?新一年的耕种从此时又开始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如今的粮食产量已经能够完全满足人民的需求,科学和技术的革新也解放了生产力,使得农民们不再像古时候那样辛苦不堪,也不再有粮食短缺的困难,这是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幸运,但对于劳动人民的尊重以及对粮食的珍惜,是任何时代都不应该缺失的。

值得一提的是,人们还注意到在雷雨过后,植物的长势会异常迅猛,尤其是豆类植物,更是疯长。唐代诗人白居易就对这一现象观察细致,有诗云:“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

其实,这是有科学依据的——生物学研究表明,春雷往往伴随着闪电的发生,而闪电能够使空气中的氮转变为氮的化合物,被雨水冲到土壤中,为农作物提供大量的氮元素。这些随着雷电而产生的丰富的天然肥料,令农作物渴求不已,更令农民们喜笑颜开。

惊蛰时节,在保健养生方面,也需要引起重视,合理调养。一方面,要重点防止病虫引起的病毒和细菌侵扰,预防春季流行疾病;另一方面,在百花盛开的时节,空气中花粉弥漫,赏花的人们要注意防范花粉病,以及预防花粉过敏。

在饮食上,要多吃清淡的食物,忌辛辣食品,还要加强体育锻炼,散步、慢跑、舞蹈、球类等运动都是比较适宜春季的。当然,避免情绪波动也很重要,保持平和淡定的心态,只有心情舒畅,身体才会更健康。·民俗文化·

吃梨

在很多地方,惊蛰都有吃梨的习俗。这是因为在惊蛰时节,病虫肆虐,小孩子们容易因此感染病毒,导致疾病的发生。而梨和“离”同音,据说吃梨能够让小孩远离病虫,茁壮成长。事实上,梨也是一种营养丰富的水果,且性寒味甘,有助于在春季防寒保暖,增强身体的抵抗力。“祭白虎”解是非“祭白虎”是广东、香港一带的惊蛰民俗。传说白虎是道教的“四神”之一,是口舌、是非之神,在民间象征着凶兆。每年的惊蛰前后,它都会下凡觅食,甚至会吃人,如果人们冒犯了这位凶神,则这一年将遭遇凶恶小人的暗算,百般不顺。人们在惊蛰这天祭白虎,就是为了化解是非、远离厄运。先用纸绘制一只白老虎,祭拜时以猪血供奉,然后用生猪肉抹在纸老虎的嘴上,纸老虎油水充足,便不会再张口说人是非了。

驱虫“打小人”

被春雷唤醒的蛇虫鼠蚁不仅要偷吃庄稼,还可能爬到家里来。不堪其扰的人们便想出了一招妙计——每逢惊蛰前后,人们手持艾草等驱虫的植物点火熏烤家里的各个角落,并在门外撒上石灰。这样一来,蛇虫鼠蚁就不敢靠近家宅了。驱赶了虫蚁,也代表着赶走了小人,驱除了霉运。“炒虫”

炒虫其实并不是将害虫都捉来炒了吃,而是将豆子或玉米等食材放在锅里爆炒,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就像是在炒虫子一样。在山东、陕西等地区,惊蛰时节家家户户都要“炒虫”,并且还要比赛吃“炒虫”,以表达消灭害虫的愿望。

龙头节

在惊蛰期间,往往穿插了一个重要的民俗节日——龙头节。正所谓“二月二,龙抬头”,说的是每年农历的二月初二,沉睡了一个冬天的龙神就会苏醒过来,抬头升天。而龙又是行云布雨的神灵,会给人间降下珍贵的春雨,因此这被视为祥瑞喜庆的象征。“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人们欢度龙头节,以祈愿风调雨顺、农业丰收。在北方,这个节日又被称为“龙抬头日”或“春龙节”;在南方,则被叫做“踏青节”或“挑菜节”。

二月二的禁忌向来不少,比如不能在河边或井边担水,不能做针线活,不能洗衣服,不能吃面条、不能推磨等。“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每逢二月二,人们纷纷剃头,希望可以去除霉运。

立春的春风轻柔拂过,春雨温润如酥,沉寂了一整个漫长冬日的万物如梦初醒,睁开迷蒙的双眼,但真正使得万物再度苏醒的,却是那一声声遥远的惊雷。惊蛰的雷声唤醒虫蚁鸟兽,唤醒草木庄稼,更唤醒勤劳的人类,于是繁忙的春耕时节就此开启。在这阳光明媚的仲春时节,活力与生机就此重现人间!春分天将小雨交春半

仲春初四日,春色正中分。

绿野徘徊月,晴天断续云。

燕飞犹个个,花落已纷纷。

思妇高楼晚,歌声不可闻。——《春分日》

农历二月四日正值仲春时节,春日景色正好被平分。夜晚葱郁的田野月影浮动,晴天时空中飘着断续的云朵。燕子还在成群结队地飞来飞去,春花已经纷纷凋落。思君的妇人在傍晚登上高楼,歌声悠扬婉转,远方的丈夫却无法听到。

在春光无限好的仲春之际,迎来了一个最为特别的节气——春分。

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也是春季的第四个节气,在惊蛰之后、清明之前,时间为每年的3月21日前后。

根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的记载:“春分,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秋同义。”意思是说,春分日在农历二月中旬,此时春天的90天正好过去了一半,所以叫“分”。秋分的含义也是这样。《春秋繁露》是这样解释的:“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意思是说,春分日这天阴阳各占一半,所以昼夜平分,而且气候冷热程度也均等。

可见春分有两层含义,一是将春天平分为两半,二是此时昼夜、寒暑平分。它几乎是“平衡”与“对称”的代名词。那么为何在春分日这天会平分春季、昼夜均等、寒暑等分呢?这跟地球的自转与公转有关。

我们知道,地球是在不断自转的,同时也在围绕着太阳公转。地球自转的平面叫做“赤道”,而地球围绕着太阳公转的平面叫做“黄道”。赤道和黄道形成的夹角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发生变化,在每年的3月21日前后,也就是春分日,这个角度达到了完美的0°,黄道和地轴形成了垂直关系,而且这时的太阳正好直射赤道附近。

于是,太阳对于整个地球所有地方的照耀不偏也不倚,一切都达到了近乎精确的平衡。所以才会发生昼夜平分的现象,全球在春分日都是昼夜平分,白天黑夜都是均等的12个小时,当然我国所在的北半球也不例外。

这样的现象一年中只有两次,分别是春分和秋分。

整个春季在此时刚刚过半,全国都弥漫着温暖明媚、生机盎然的浓浓春意。·物候与气候·

为更好地反映春分期间的气候变化,古人将春分节气中的十五天分为以下“三候”:

一候玄鸟至。玄鸟指的是燕子,春分一到,燕子就会从南方陆续飞回北方。

二候雷乃发声。惊蛰节气虽然已经春雷渐响,但雷声还比较微弱,直到春分之后,才会雷声隆隆。

三候始电。在春分节气的最后五天里,天空开始出现了闪电,常常都是电闪雷鸣的天气。

春分节气“千花百卉争明艳”,很多花都会闻风开放,三番“花信风”分别是海棠花、梨花和木兰花。

海棠花在仲春时节盛开,其花姿明艳,妩媚动人,有“花中神仙”“花之贵妃”等美称,向来深受国人的喜爱,尤其文人墨客更是对海棠花情有独钟,赞美海棠的诗句不计其数。宋代才女李清照在醉酒之时依旧牵挂院中海棠,写道“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苏轼对海棠亦爱怜有加,有“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的奇妙佳句;陆游曾盛赞“蜀姬艳妆肯让人,花前顿觉无颜色”,看来蜀地最美丽的不是姑娘,而是海棠花。《红楼梦》中大观园诸姐妹曾在海棠盛开的季节成立了“海棠诗社”,并以海棠为题吟诵了许多文采飞扬的海棠诗歌,其中“潇湘妃子”林黛玉这首《咏白海棠》最为动人: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半卷起湘妃竹帘、半掩着房门,将冰块碾碎作为泥土、以美玉作为花盆。它的三分雪白仿佛是从梨蕊偷来的,而那一缕香魂又像是问梅花借得的。

再过五天,梨花也盛开了。梨花清新淡雅,以洁白的颜色著称,是仲春时节一道最美丽的景观。尤其是在春雨连绵的时候,一树树的“梨花带雨”,实在是言不尽的清新动人。比起桃花的妖冶,梨花被赋予了更为高洁和纯真的品质,所以黄庭坚赞道:“桃花人面各相红,不及天然玉作容”。

梨花开放之后,木兰花也陆续盛开了,这一节气开花的木兰主要指的是紫玉兰,而白玉兰早在立春节气便已经开遍林野了。由于古代有花木兰替父从军的典故,因此木兰又常常被用来指代女子。

这些春意十足的物候,无不在向大地宣告着,阳光明媚的春天已然全面到来。的确,从气候上来讲,春分节气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平均温度都已经稳定在10℃以上,这就是气象学上的春季气温标准。即使在西北、东北等严寒地区,也冰雪消融,逐渐进入温暖的春季,而在南方大地,春光更是无限灿烂,有的地方甚至已进入了暮春时节。“春分阴雨天,春季雨不歇”,春分节气降雨量也明显增多,虽然西北、华北等地区依旧降水较少,难以满足农业上的巨大需求,但南方大部分地区都雨水充沛,常常出现阴雨连绵的天气。伴随着春雨而来的,可能是强烈的冷空气,从而引发气温的骤降,“倒春寒”便是这样形成的。

此外,春分节气往往还会刮大风,北方地区还可能会在这一时节出现沙尘天气。·农事养生·

春分一到,全国各地都进入了春耕大忙的时节。

此时越冬作物脱冬入春,无比蓬勃地生长着,“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麦到春分昼夜长”,小麦在春天开始拔节,长势极快,需要及时浇水,还要施拔节肥。为了防止“倒春寒”冻伤小麦或其他农作物,还要注意加强田间管理,采取有效措施来预防冻害,保证产量。

春分时节的农事活动也跟当地的降水量密切相关。在西北、东北和华北等“春雨贵如油”的地区,此时降水量很少,不能满足各种农作物春季生长的需求,容易引发春旱,必须要注意及时浇灌,避免旱情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而在江南等地区,三、四月份雨水十分充沛,甚至会暴雨泛滥、发生“桃花汛”,所以要做好清沟沥水、排涝防渍工作。

此外,万物复苏的阳春三月还是植树造林的好时节,“明朝种树是春分”,每年的3月12日是“植树节”,正处于春分之前不久。如今,我国越来越重视绿色环保的发展理念,人们春天植树的热情也愈发高涨。

春分节气将昼夜、寒暑都均分,人体也应顺应时节的这种完美平衡,保健养生需要注重身体的阴阳平衡。

首先,在饮食上不可失衡,要避免摄入太多寒性、凉性的食物,可多吃面粉、豆油、南瓜、胡萝卜等温性食物。在作息上,晚上应早点睡觉,保持充足的睡眠。还要注意人体的冷热平衡,这时昼夜温差较大,要注意夜间保暖,避免感冒,还要注意“春捂”,不可在暖和的白天过度减衣。此外,“春分风不小,要防痛深扰”,如果遇到大风、沙尘暴天气,应尽量减少外出,防止受凉或呼吸道的损害。

当然,最重要的平衡莫过于心理的平衡,要调整好情绪,不宜大喜大悲,也不可动气动火或过度忧虑。只有保持轻松乐观的心情,才能身心健康地享受这草长莺飞的大好春光。·民俗文化·

春分祭日

古人对太阳的尊崇不言而喻,从两千多年前的周代开始,春分这天都要举行隆重的祭日仪式。这一仪式直到明、清时依旧长盛不衰,清代书籍有载:“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国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足见其重要性。

除了官方,普通百姓也有自己独特的祭日活动。在春分之前,人们会提前蒸好一种叫做“太阳糕”的糕点。在春分之日的清晨,人们将太阳糕、香炉等物品摆放在供桌的中央,在太阳升起那一刻,一家老小朝着东边虔诚祭拜。

如今,这些祭日活动早已取消,但太阳糕仍以其香甜长留餐桌,而世人对于太阳的敬畏也丝毫没有消减,只是换成以更科学、有效的方式去探究它、了解它。

春分竖蛋

春分节气,还流行着一个古老又有趣的游戏,甚至还流传到了国外,那就是“竖蛋”。具体做法是这样的:挑选一个表面光滑的、刚生下四五天的新鲜鸡蛋,将它轻放在桌子上,试着立起来。“春分到,蛋儿俏”,在每年的春分日,许多孩子都会聚在一起玩这个游戏,据说“竖蛋”成功的人这一年都会有好运。

为什么人们认为春分日的鸡蛋可以竖立起来呢?其实这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前面说过春分时地球处于完美的平衡状态,昼夜、寒暑都平分,此时的引力也相对稳定,所以更容易将鸡蛋竖立起来。而且鸡蛋表面有一些小凸点,可以帮助鸡蛋稳定不倒。

花朝节

花朝节又叫做“花神节”,是纪念百花生日的一个节日,各地的日期不尽相同,但都在农历二月份,也就是春分节气中。花朝节是中国古代很重要的一个节日,据说花王掌管着人间的生育之事,所以古代女子尤其重视花朝节。

唐代时,花朝节就已经形成了。武则天身为女子,自然也是爱花成痴。每年的春天,百花盛开之际,她都要让宫女采集人间百花做成花糕,并将花糕赏赐给大臣们;民间百姓也纷纷效仿,采花制糕。

在宋朝,花朝节更是十分盛行,各种节日活动也很丰富,不仅要祭花神、祝花诞,还要结伴郊游赏花,女子都喜欢相约参加“扑蝶会”,男子们则喜欢在月下饮酒赋诗。苏轼这首著名的《春夜》描写的便是花朝节美景: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春日良宵无限美好,时光一刻可价值千金,花香弥漫、月影朦胧。远处的楼台歌舞不断,歌声细细传来,飘入这夜幕沉沉的秋千院落。

食俗

春分节气必吃的食物是“春菜”。岭南地区的春菜指的是野苋菜,也就是当地人说的“春碧蒿”,春分前后长得最为茂盛。所以每逢春分,人们便趁着春光到野外去挖野菜,将野苋菜和鱼片一起做成“春汤”。还有民谚说:“春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而在北方地区,春菜指的是莴苣之类的蔬菜。

在一些地区,春分还要吃汤圆。农家人吃饱之后,还会将剩下的汤圆插在竹竿上,立在田坎间,这种奇特的做法叫做“黏雀子嘴”,因为农民们希望这些汤圆能够黏住麻雀的嘴巴,使它们无法再去田地里偷吃庄稼。

除此之外,春分节气还有酿酒、吃汤面、吃打卤面等习俗。

春分节气精确的平衡与对称,完美地满足了国人对于中庸美感的追求。时光流转亦如斯精确,千万年来竟从未出过丝毫差错,于是地球创造了生命的奇迹,人类创造了辉煌的文明。

大自然在春分也达到了最佳的平衡,这莺啼燕语、百花烂漫的仲春时节,一切美丽多彩都恰逢其时、刚刚好。清明春城何处不飞花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

描写清明的诗词作品层出不穷,但最精妙绝伦、深入人心的,当属杜牧这首脍炙人口的小诗。诗人以寥寥四句,描绘了一幅凄迷纷乱的清明春雨图景:

清明时节,江南细雨纷飞,路上行走的旅人个个都如同丢了魂魄般伤感低落。借问一句,何处有消愁的酒家?放牧的儿童指着远处的杏花村。

为何此时的雨是“纷纷”的?为何路上的行人都“欲断魂”?这场雨,这份心情,这一切,都要从“清明”说起,答案也尽在这两个字之中。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也是春季的第五个节气,在春分之后、谷雨之前,时间为每年的4月4日或5日,处在仲春与暮春之交。

据《历书》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意思是说春分节气的十五天之后,就是清明节气,此时万物清洁明净,气候清爽、景色明朗,所以有了“清明”这一名称。

确实,此时严冬早已过去,大自然充盈着一派清新的阳气,连绵的细雨飘洒人间,处处都是清澈明朗的景象。·物候与气候·

为更好地反映清明期间的气候变化,古人将清明节气中的十五天分为以下“三候”:

一候桐始华。桐,也就是桐花;华,通“花”。在清明节气的前五天,桐花开始盛开了。

二候田鼠化为鹌。再过五天,由于大地阳气渐盛、阴气减弱,喜阴的田鼠回到了洞中躲藏起来,而喜阳的鹌鹑渐渐增多,活跃在人们的视野之中。

三候虹始见。在清明节气的最后五天,雨后的天空开始出现了彩虹。彩虹在古代被视为阴阳交会之气,纯阴或纯阳的情况下都不会出现。清明期间雨量大幅增多,使得空气中水汽含量较高,在雨后阳光的照耀下,一道道清新明亮的彩虹为春天又增几分多彩的瑰丽。

清明期间次第开放的花也不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三番“花信风”为桐花、麦花和柳花。

桐花是清明的“节气之花”,是清明时节最常见的一种花卉,所以往往出现在清明政治仪典、宴乐游春、祭祀思念等相关作品中。而桐花盛开之时,春已过半,甚至已近暮春,正值春夏递变之际,因此它的盛开又被视作春天进入了尾声,是送春的“使者”。在诗人的笔下,桐花也时常出现在伤春、送春的作品中,比如林逢吉诗中的“客里不知春去尽,满山风雨落桐花。”又比如方回的这首《桐花》:

怅惜年光怨子规,王孙见事一何迟。

等闲春过三分二,凭仗桐花报与知。

惆怅地叹息春光逝去,只怨杜鹃声声哀鸣,王孙公子见此情境才知岁月已晚。只有凭靠那怒放的桐花报信,才得知只在等闲之间,春天就已经过去了三分之二。

桐花开过之后,田间的小麦也抽穗开花了。麦花虽不美丽,也不起眼,对农民而言却十分重要。民谚说:“小麦清明拔三节”,可见清明前后是小麦生长的绝好时机。农民们看到小麦开了花,就知道再过一个多月便可以收成了。

在清明节气的最后五天,柳树也开花了。柳絮是柳树的种子,而柳花则是柳枝上鹅黄色的穗状花序,不可混为一谈。“春城何处不飞花”,诗人们时常分不清这两者的区别,往往在诗中混用。

桐花盛开、田鼠化为鹌、和风细雨、彩虹初见、小麦抽穗、柳花绽开……随着这些清明物候的如约而至,中华大地由仲春步入暮春时节,阳气渐盛、气候宜人。

从气象上来讲,此时中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都稳定在10℃以上,并且清明之后,还会持续回升,到谷雨前后可达15℃。“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此时全国范围内都难以再见到雪的踪影,在南方部分地区,甚至最高温度可达30℃以上,仿佛提前迎来了初夏。

东南太平洋的湿暖空气阵阵吹来,使得降雨量愈发充沛,而冷暖空气的交会,又会造成时而阴雨连绵、时而阳光明媚的交替性天气。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